ZKIZ Archives


【霧霾經濟學】徹底拿下霧霾,經濟會降幾個點?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64

當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誓「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之時,所有人都想知道,霧霾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這輛特快列車的車速。本期南方週末推出「霧霾經濟學」專題,在這裡,你將看到霧霾正深入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影響經濟的方方面面;你也將看到太陽能光伏電站這一被譽為抗霾的新興產業,如何在頻發的霧霾天氣面前陷入變動;你更可看到,過去幾十年內,國內外的學者發現的中國大氣污染與經濟增長關係的秘密。

從GDP、CPI和財政赤字等宏觀經濟數據,到能源、鋼鐵、房地產、農業等代表著經濟神經血管的產業經濟,再到天然氣、水資源價格等財稅政策變革,霧霾正悄無聲息地深入中國經濟脈絡。

「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雖然經濟學界難做確切答覆,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裡。而霧霾治理的實質則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

番茄辣椒、房子和發電站

北京的番茄辣椒、三亞的房子和上海的太陽能發電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係?霧霾將它們聯繫到了一起。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賀冬仙發現,霧霾讓她試驗溫室裡的番茄和辣椒幼苗晚成熟了至少30天。通常情況下20天就能出苗的番茄和辣椒,2014年已經播種了五十多天還沒達到出苗標準,遮天蔽日的霧霾讓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大為減少,不僅植株脆弱,成熟後營養價值還大減。

在三亞,愛家房產經紀人呂娜發現今年來自北京和河北的買房者明顯增多,「尤其北京能佔到20%。」她的另一位同行說。在全國房地產市場均呈現增速放緩的情況下,2月份海南的房地產卻在全國表現堅挺,亞太城市房地產業協會會長謝逸楓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海南住房需求的猛增,霧霾做出了貢獻。

在上海,據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的光伏系統實證研究平台的數據,霧霾讓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大為減少。2013年12月4日,晴天,系統顯示光伏系統的日發電有效小時數為2.79小時;12月6日,重度污染,PM2.5值超過600,其日發電有效小時數僅為0.7小時,降低了約80%。

不僅如此,霧霾還頻頻導致設備運行故障。

2013年1月21日至23日,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西機務段因霧霾天氣造成電力機車車頂故障即高達6起;北京市的一組實驗表明,霧霾同樣讓空氣源熱泵機組這種節能熱水器在實驗下出現了2次週期超過15小時的事故。

誇張的是,養殖業也受到霧霾的影響——中地畜牧公司的劉姓經理說,他飼養的奶牛一到霧霾天「精神狀態」就不好,「感覺有時候呆呆的,不如平時歡暢」。

2014年春天,中國半數國土上空籠罩的霧霾正在釋放其巨大影響力。當霧霾作用於國人產生的第一撥反應——呼吸和健康問題被陸續呈現後,「霧霾第二撥」——對中國經濟產生的隱秘作用力也逐步浮出水面。

隨著霧霾的持續,霧霾之於中國經濟,已絕非單純的口罩或空氣淨化器生意那麼簡單,儘管這些被戲稱為「霧霾經濟」的生意是對環境惡化最輕快的回應,但實際上,從GDP、CPI和財政赤字等宏觀經濟數據,到能源、鋼鐵、房地產、農業等代表著經濟神經血管的產業經濟,再到天然氣、水資源價格等財稅政策變革,霧霾正悄無聲息地深入中國經濟脈絡。

霧霾「影響中國,也影響世界」

對政府主管部門和經濟學界來說,霧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是繞不過去的課題。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問題已引起各方關注和擔憂。從2010年第二季度算起,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連續13個季度下滑。在此背景下,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問題集中爆發則為經濟增長預期再增加一層壓力。

「在中國經濟本身面臨結構性減速的情況下,霧霾等環境問題繼而加劇了經濟增長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而據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人士分析,2014年2月以來,A股大盤指數不斷下跌,直接體現了環境惡化導致經濟預期的轉變。

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惡化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時為世界所關注。針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國際上關於中國經濟「惡化論」、「硬著陸論」等說法再次泛起,國外媒體評論說,環境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改革的重要威脅。

「這不僅是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對世界的影響。」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對南方週末說。

焦點一方面是霧霾造成的經濟損失。據亞洲開發銀行與清華大學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稱,中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於疾病成本估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於支付意願估算則高達3.8%。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穆泉和張世秋對2013年1月霧霾事件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評估的研究顯示,此次霧霾事件,造成全國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經濟損失保守估計約230億元,民航航班延誤直接經濟損失為2.7億元,高速封路導致的收費損失近1.88億元,霧霾事件導致的急/門診疾病成本達226億元。

剛剛過去的2014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京津冀地區持續6天的重污染天氣中,僅石家莊就對共2025家企業進行了關、停、限和壓減發電,146座露天礦山和35座地下礦山全部關停,所有的采砂場也全部關停,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60.3億元。

霧霾治理如何影響GDP?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看來,霧霾對中國GDP的影響無疑是決策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此前一位中央核心部門的領導就曾直接向他詢問,「如果把霧霾徹底拿下,中國經濟到底會降低多少個百分點?」

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12位經濟學者眼中,包括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在內的5經濟學者認為,霧霾治理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為代表的5位經濟學者表示尚需觀察。只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資源環境問題不會影響經濟發展。

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房四海說,霧霾治理無疑會對經濟增速產生影響,他預測2014年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治理會導致GDP增速降低0.5個百分點,此前他對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為7%,「下行到這個速度也並不可怕。」他補充說。而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也認為,霧霾事件有可能成為影響明年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的重要因素。

除了短期的經濟增長問題,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警告,長期來看,環境惡化還會加速中國「人口紅利」的消退。此前不少經濟學家都將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歸因於「人口紅利」的釋放。魯政委說,「關於環境與中國癌症發生率的上升、霧霾與北方人口壽命縮短等研究已不鮮見,環境問題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著一個經濟體人口預期壽命的長短。」魯政委說,環境問題未來甚至還可能造成中國日益嚴峻的養老金支付能力問題。

由於普遍缺乏系統的量化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學界恐難以對上述領導提出的問題做出確切答覆。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霧霾等環境因素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到經濟學界的分析框架裡。

房四海說,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治理已經成為他預測中國經濟短期走勢時第二重要的變量,排第一的變量是地方政府債務。而在此之前,他的分析模型中考慮最多的則是「鐵公雞」(鐵路、公路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資源重新分配VS重塑利益格局

目前來看,地方和中央均投入巨資治霾。

其中,青島宣佈4.6億元治霾,武漢宣佈未來四年280億元治霾,北京則宣佈7600億元治霾……中央政府付出資金更多:財政部表示中央財政已安排50億元資金用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國務院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則預計通過企業、社會和民間資本、價格槓桿等五個渠道共需投入17500億元,這和2013年北京市的GDP相當。

霧霾治理也催生了環保相關產品、產業的迅速發展。淘寶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在淘寶上購買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購買空氣淨化器的人同比增長131%;國人總共購買口罩、空氣淨化器、室內跑步機等與霧霾相關的產品450多萬次,共計8.7億元。

以廣藥集團為代表的醫藥業開始投入研發PM2.5相關的藥物,據廣藥集團介紹,旗下兩種對PM2.5引起的呼吸道毒作用具有較明顯的防治作用的治咳藥物銷售出現明顯增長。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計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煉鋼行業GDP將造成812億元的損失,水泥、焦炭行業的GDP則分別減少167億元和142億元。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員陳亞飛表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動,煤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了。

鐵礦石的國際貿易格局同樣受到衝擊。為了滿足更加嚴格的空氣污染防治標準,鋼廠和電廠當前正在被迫尋含硫量更低的原材料,生產高品質鐵礦石和煤炭的全球礦業巨頭受益匪淺。業內預計,中國的治理空氣污染的努力可能會使伊朗、墨西哥和越南的小規模鐵礦石供應商被迫離開中國,而對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與力拓等鐵礦石企業和澳洲優質煤炭出口商來說,正是擴大對華出口規模的重要機遇。

與傳統「三高」產業黃金十年結束相對應的,是新能源和環保產業「黃金十年」的到來——資源的再分配帶來了利益格局的重塑。瑞信分析師指出,廢物能源化、污泥處理、危險廢物處理和水泥處理4個領域將在未來5年內強勁增長。瑞信認為,中國將開始長達十年的更嚴格的監管和對綠色技術、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預計環保支出總額在政府的「十二五」規劃中可達3.4萬億元。

林毅夫則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對基礎設施開展的投資不少,但城市內部設施,包括地下鐵路、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當前仍嚴重不足,基礎設施投資仍然有較大空間,且這些投資生成較高的經濟回報率跟社會回報率。王金南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預測則是,將淨拉動我國GDP增長19422億元,並增加非農就業崗位246萬個。

中國經濟「去泡沫化」

霧霾治理確實帶來了資源的再分配,但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看來,霧霾治理只是讓經濟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

「我非常反對談霧霾拉低經濟增長速度的說法,這並非理性的看法。」左小蕾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霧霾治理的實質是中國經濟的「去泡沫化」,只能證明過去的增長並非實質性的增長,而現在經濟學界越來越多地把環境治理納入思考中國經濟增長的變量,是對過去錯誤預測泡沫的「去槓桿」。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則認為,霧霾帶給中國經濟的思考,一是把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顯性化」了,污染成本從看不見到全被看見。第二是經濟發展成本的「平均化」,因為與食品、水不同的是,空氣無法特供。

經濟發展成本的「平均化」帶來了另一個重要問題:霧霾治理的成本能否也「均攤」?

在最近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把這個頗為敏感的話題拋了出來。他認為,中國應該以經濟手段為主化解霧霾等環境威脅。而這些經濟手段,則主要是徵收各種環境資源稅。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2014年最有可能推出的是煤炭和稀土等資源的資源稅從價計征,而除繼續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天然氣價改中增量氣與存量氣價格並軌外,階梯水價和天然氣管網定價改革也在討論中。

當然,政府如何以一種讓低收入階層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中等收入階層以上的人可以承受的方式來治理霧霾將是各方關注的問題。賈康說,對高污染的企業徵收消費稅改革正在抓緊研究操作方案。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曾給出過一套針對PM2.5治理的改革政策組合,他提出,要達到2030年中國城市PM2.5的平均水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目標,政策必須要大變,這些政策建議包括將煤炭資源稅稅率提高5-9倍;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污費徵收標準提高1-2倍,在幾年內將汽車保有量的年增長率降到個位數等。

馬駿認為,這樣的改革力度「能夠支持中國GDP在未來18年中保持年均6.8%的增長速度」,且改革所帶來的額外的通脹壓力只有年均0.1%。博源基金會資助了該項目,這個由前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發起的公益性組織致力於研究「當代中國問題」。

對投資界的人士來說,高層治理霧霾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則是關鍵,這關係到霧霾對經濟影響的趨勢未來是會增強還是減弱,也關係到其對中國未來多個經濟領域走勢的判斷。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2014年,中國再次作出了抗擊污染的承諾,頒佈新的限制措施,甚至在工作報告中首次使用了「霧霾」一詞,表明中國政府治理之決心。劉勝軍認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對霧霾宣戰」,這表明霧霾已經是一種近在眼前的威脅,而不再是一種抽象的威脅。房四海的判斷則更加樂觀,他認為 「鐵公雞」不再繼續和城鎮化被弱化,這兩個信號已經表明中央治霾之決心。

(南方週末記者汪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