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生投資周記:08年給我的教訓 王雅媛

2009-01-05  HKHeadline


今年第一個交易日,香港及美國都呈現較大的升市,明顯表現了投資者對新一年大市的期待。現在大市處於一個比較中間的位置,反彈的幅度已經相當大,但是很多股票的股價還是很低殘,究竟大市會怎樣走,我都有點迷失了方向的感覺。

我 的投資組合中股票及現金的比例為六比四,因為去年尾我手上的幾隻主力股票,如合生創展(00754 ),及恒鼎實業(01393 )都錄得不俗的升幅,因此去年全年我只是輸了15% ,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最差時,我的組合曾經錄得35% 的虧損。我說了很多次,如果一個組合輸接近40% 左右,投資者一定要非常小心,因為於這樣反覆市中,一個組合要追回40% 的回報是非常困難的。久而久之,一些人便會失去鬥志,一是選擇放棄不再調整組合,跟自己說是長線投資,股價未來一定會升回。二是索性沽清所有股票,選擇離 開大市,認為股票是一樣騙人的玩意。

去年的大市,有很多東西是值得反省的。四月當大市跌到二萬點開始反彈時,我選了不少認為是十分值博的股 票,之後大市便一直反彈到26,000 點。那時我的投資組合是錄得不俗的正回報,因為我對那些股票太有信心,因此即使大市開始回頭時,我亦沒有減持的心態,持貨百分比達到了80% 。當大市迅速回到23,000 點,我的組合由正回報變為負回報時,我才開始懂得害怕,大幅增加現金比例。

優質股難敵大跌浪

現 在回看,得到的教訓便是那時自己實在缺乏了觀看大局的概念。於選擇股票方面,事後證明了我是沒有錯的,它們之後公布的業績是沒有走樣,有一些如中國製藥 (01093 ),盈利更持續創新高。但是那時恒生指數已經反彈至26,000 點了,難道真的可以重上3 萬點嗎?回憶當時自己的想法,我亦認為向下的空間比再向上的空間為大。因此當大市於26,000 點開始回頭,而80% 資金又持有股票時,最適當的做法應該是一直增加現金,再尋找進攻機會,而不是等到當組合沒有盈利時,才開始害怕,急急沽貨。選擇股票固然重要,但是不論多 好的股票,只要遇着不好的大局勢,股價一樣難逃下跌。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135

給我一支足夠長的竹竿,我會舉起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一)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557

巴黎:

無所不能的上帝能否做一個它也不能舉起的石頭?!

--------------------------------------------------------------------------

把一支足夠長的竹竿給一個普通人,他會舉起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


以 下是一張股票價值與利潤圖,圖表很簡單,假如企業只有普通股,所有資本都是由股東出資,企業愈賺錢,價值愈大,股價愈升。例如企業原本的資產價值 是$500,000,在這一年間賺了$50,000,它的總價值就累積到$550,000,股東的利潤就會是$50,000,然後它可能派息或累積滾存, 繼續賺錢,價值不斷上升,反之亦是。


圖表A)



現 在若你借了$480,000給這間企業做生意,這公司的股東只出資$20,000,並以它的所有價值$500,000做抵押,你收固定利息10%,你就是 定息證券投資人,這間公司的價值上升與你無關,相反,假如它賺的錢不足夠付你的利息,它就要挖倉底錢支付,總企業價值就會下跌,又如果它沒足夠流動資金還 息引致爆煲,它將被迫破產,你分到企業的最終清盆價值的錢與你的本金相差,就是你的損失,它的總價值愈低,你的損失愈大。

B圖 ).



學者說,你和沽出這間企業的認沽期權(Put Option)相同,賺有限,蝕無限。

一體兩面,向你借錢的企業,自已出資很小,企業在賺錢、價值上升超過一個最低利息額$48,000的限制後,股票的資本價值才會上升。

例子:    

資本結構:
股東資本               $ 20,000
債卷10%息         $ 480,000
                            -----------
總資本價值          $500,000

                                     年一          年二             年三              年四
付息前盈利             $ 50,000      $ 58,000       $68,000          $ 45,000

固定利息                 48,000           48,000         48,000            48,000
 
股東可得盈利            2,000           7,000          20,000            - 3,000

企業資產價值        502,000           507,000        520,000         497,000
                                                                                 
Graham說,買這間公司的債券是不智,因為他們不能享受企業可能賺錢上升的成果,相反卻要承擔賺不足利息而清盆引致資產惡性縮減,Graham說這就如正面是我勝,反面是你輸。

$20,000股票出資人是如何做到正面我勝,反面你輸?
為何Graham可以做到比$20,000出資更少? 更安全?槓竿更大?其更高明?


下回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1

給我一支足夠長的竹竿,我會舉起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 (二)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575

巴黎:

"好的投資,必定也可以是好的投機"--------Graham
若閣下開始喜愛投機,那可能是你從來都未懂得好的投資是什麼------巴黎。
------------------------------------------------------------------------

現在我們可看看上回說以$20,000股票出資人,其股票的處境:
                               
                                  年一          年二             年三              年四
固定息前盈利    $ 50,000      $ 58,000         $68,000          $ 45,000
股東可得盈利         2,000         7,000             20,000           -3000
十倍P/E市值         20,000         70,000          200,000             0, 要清盆、毫無價值

Graham 說,股票投資人以如此少的資金,即使這個例子中付息前業績只不過每年上升複式17%,其控制的股東盈利卻能在年三達到年一的十倍。更甚是股票市場上,人們 以一種難以想像、不合邏輯或瘋狂的方法為它估計一個被認為是合理的十倍P/E市值,是它的原資金十倍或二十倍(P/B)。
這股票出資人就如同買入蝕有限,賺無限的Call (窩輪),當然是在年一的$20,000,而非散戶常處的年三出資的$200,000。

如 C圖:



Graham續說,這種不理性的估價,也會、並無可避免在經濟變壞時嚴重低估這支股票,例子中的股票因而在年四時被認為一文不值,變成一隻Cheap Call。

年四時的資本結構會變成:

資本結構:         原賬面      清盆前賬面  清盆前市價
股東資本               $ 20,000      $17,000                   $1
債卷10%息         $ 480,000     $480,000        $400,000
                            -----------     -----------       ------------
總資本價值        $500,000      $497,000        $400,001
資本比                    24:1                                 400,000:1

Graham說,若有理由相信這企業的虧損只是短暫,又停付利息不足以引致清盆,例如那些不是債券,而是優先股,那麼以市價購入這些股票,就是一支既沒有時限又沒有價限 、又在價內、400,000 比 1 的very cheap Call(或窩輪),較之於原出資者的槓竿比24:1更大,它未來的增長潛力可以更駭人。
這真是驚人的理論!



結論:


上述的例子正說明,一個不好的、高風險的企業,也可以是個非常好的價值投資、或是個好的投機,重要是你有否計清楚機會是否站在你這邊,這機會率較之於成本有沒有非常大的差額,而你又能否分散!

很有人以為"價值投資"就是買入一些優質股長抱,所以如果在這些股長升之後大跌,他們會說:"噢,價值投資也不外如是!",另一方面,自認長抱就是價值投資的人也說:"它早晚會回升!"

他們完全不明白,天底下從來沒有一支股票的價值的平與貴會是靜止的,無論股票的質數是優或劣,都會存著這一刻是非常好的投資,那一刻是惡劣的投機之時候,一勞永逸的長抱,或自動式的機械計算買賣,都不會是價值投資。


學習價值投資的Blog友,不妨在一眾已跌至四腳朝天的金融股,或任何最近下跌很利害的內房股,或你想到的股票,循這個想法研究一下,並post上來你的發現吧!



Ref:

1) 總明的Blog友可能已經發覺:

A圖=  B)圖+ C)圖;

是的,Modern Option Theory 說:

100%由股東出資的企業的價值 =  Short Put   +    Long Call。
這是在Graham發現的40年後才出現。

2) Graham:

普通股股東經營中所使用的自有資金很少,卻大量使用高級證券持有人的資金;在股東和債券持有人之間,存在這一種「要麼我 賺錢,要麼你賠錢」的關係。普通股股東所處的這種承擔相對較少義務的佔便宜的地位,是所謂「利用股權地位」的一種極端形式。換句話說,他擁有對企業未來利 潤的「廉價要求權(cheap ca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

癌症給我的祝福 林百里60歲的三個大夢

2010-11-01 TWM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夢想?財富?事業?家庭?感情?

但對於生了一場大病的林百里來說,這些之於他,已不足以放在心上,因為他永遠無法忘懷,知道自己罹癌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替世界做得還不夠」。

在iPad衝擊全球之際,他希望替台灣打造新媒體;在張大千畫作逐一收畢後,他希望用科技結合藝術,建立一座未來博物館;在NB代工成長力道漸漸走向盡頭,他希望雲端運算能替廣達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

在此刻,《今周刊》獨家專訪林百里,大談他六十歲所許下的三個人生大夢,這是他抗癌成功後的首次告白,談他大病癒後的新人生思惟。

製作人.林宏文 撰文.黃智銘、賴筱凡研究員.楊卓翰、陳兆芬 攝影.聶世傑、陳永錚創辦一家全球第一大的NB(筆記型電腦)代工廠、二十九億美元身價、二個優秀的兒子,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能擁有這樣的人生,夫復何求!但對於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來說,卻還不夠。

你絕對難以想像,兩年前的林百里,削瘦如柴,在抗癌成功後,會是今日的模樣:相同的爽朗笑聲,相同的徐志摩文人打扮,相同的天馬行空,只是得加上撐著過窄的西裝外套,福態到連扣子都扣不上的身材,六十一歲的他不甘於現狀,大病初癒,他還能夠有時間去實現更多的夢想。

二○○五年底,那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得了肺腺癌;一○年,他在抗癌成功後,接受《今周刊》專訪,大談癌症所帶給他的祝福。對他來說,癌症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是可怕到無法面對的魔鬼。

是癌症讓他更懂得珍惜生命,使他在對與錯之間能看得更清楚,讓他為名、為利都不再那麼堅持,更讓他明白,已逢耳順之年,為這世界上做得還不夠多,他還要做更大的夢。

「所以癌症對我來說是件滿好的事,相當positive(正面)。」林百里笑道。

癌症獨白

林百里:我替這個世界做了什麼?

這是林百里第一次公開對癌症的心情獨白,更是一場大病後所賜予他的祝福。

採 訪當天,走進位在廣達頂樓的會議室,這天的林百里一如往常,頂著小圓眼鏡,一進門就笑臉迎人地打招呼,臉色看起來相當紅潤,近來胖了不少的他,還來不及為 福態的身材添置新裝,坐了下來,西裝扣子差點要繃開,只見他悄悄地解開扣子,雙手還不時彆扭地揪著西裝外套,深怕一個不小心,豐腴的體態會被一覽無遺。就 連身邊的主管都透露,董事長胖了,表示他的身體狀況很好,更有精神在工作上衝刺。

然而,難以令人想像的是,過去幾年來,林百里為了對抗病 魔,身體和精神上都飽受痛苦,他不僅在台北和信醫院接受治療,更遠赴上海中醫藥學院求醫。同一時間,他也放不下正值成長黃金階段的廣達,縱使他心裡明白, 癌症一旦開始治療,身體便會加速衰弱。但金牛座的個性使然,讓林百里始終都堅持每周要到公司聽取業務會報,拒絕對自己人生放棄。

這樣堅毅個 性的他,即使時至今日,被問起罹患癌症的日子,林百里也只是笑笑地說,「沒那麼嚴重」便將話題扯開,不願旁人得知那段苦悶的日子,唯有他身旁的親信明瞭, 林百里抗癌的那段歷程,完全不若他口中講得這般雲淡風清。固執如他,○七年時,儘管已因病痛而長達一年多未公開露面,林百里再怎樣也堅持要出席廣達的尾牙 宴,迎著寒風,圍上一條搶眼的紅色圍巾,讓原本體型就瘦小的他,顯得格外憔悴。

如此律己甚嚴,當醫生宣告他獲得癌症的那一刻,林百里心中想 的卻是:「我替這個世界做了什麼?」事業、財富、家庭、感情,在他最靠近死亡的那個瞬間,林百里才發現,他為這個世界做得還不夠。對於一個能在科技產業史 上,寫下歷史一頁的人物,他驚覺,「只有工業上(的貢獻),是不夠的,所以我一樣一樣地去訂出來。」曾經,林百里是個沒有家財、沒有靠山的香港僑生,隻身 來到台灣念書,就為闖出一番天下;如今,他擁有一家全世界第一的NB代工廠,二十九億美元的身價,更有一雙優秀的兒子,卻因生了一場大病才發現,原來自己 不足的地方還那麼多。

於是,他做智庫,希望透過提案給政府建言;他成立廣藝基金會,希望自己能對文教上有更多貢獻;他架構博理基金會,希望為台灣編織一個新媒體的夢想;他更力推雲端計畫,希望替未來十年的科技生活畫一張新藍圖;他甚至不斷進行藝術收藏,為了有朝一日打造科技博物館做準備。

對大病一場重獲新生的林百里來說,六十歲只是他人生新旅程的開始,他從一位工程師求「真」的起點開始,以「美」來涵養自己的人生,最後希望,以新媒體求得社會公益的「善」,用這三個大夢,打造他未來的人生重心。

第 一夢:在iPad衝擊全球之際創新媒體平台 「要帶給媒體技術」「台灣媒體的問題,就是太『蘋果』化(指︽蘋果日報︾)。」不假思索,林百里直接道出他對媒體產業的看法,縱使如此,胸懷人文的他,卻 未因此就放棄對媒體的改變。「我常開玩笑說,香港人帶給台灣最大的影響,一是NB代工產業(指指自己),第二就是︽蘋果日報︾。」談起新媒體的夢想,在香 港長大的林百里開玩笑地說,身為科技人,他很明白,他的媒體夢要帶給台灣社會的,不是第二個︽蘋果日報︾。

所以,林百里的媒體夢方向很明確:「我不是要玩媒體,而是要帶給媒體技術。」「你們看到了iPad了嗎?未來十年之內,媒體會發生大變化,未來新的一代還會買書、買雜誌嗎?」在廣達總部辦公室裡,林百里反問著我們。談到對媒體的構想時,他出現了罕見地興奮神情。

「大家都以為iPad衝擊到的是NB,但在我看來,對電視的衝擊會更大,以前大家用遙控操作電視,現在大家只要用手指就可以了。」林百里透露,廣達內部做過科學計算,以iPad的九.七吋大小,使用距離約四十公分時,帶給觀賞者的效果相當於九十吋的大電視。

這 就是他的觀察,一場由iPad掀起的大衝擊。為了迎戰,林百里已著手規畫集團未來的營運布局。在硬體部分,向來是廣達的強項,「我們要做平板電腦,就找中 華電信,幫它做中文的Pad(平板電腦),那中華電信就不用再有MOD(Multimedia On Demand,多媒體隨選視訊),因為我幫它做的就是一台移動的MOD。」看在林百里眼中,平板電腦是再好不過的媒介載體,消費者能隨時隨地擁有影音享 受。

但這場十年大變動,並不會只有硬體上的變革,還得從軟體的內容,根本上改變。所以,胸懷新媒體大夢的林百里,與前中天新聞部總監陳浩一 拍即合,更找來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王健壯與︽新新聞︾總主筆楊照,悄悄地成立了博理基金會,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要推動台灣媒體改革,替台灣打造出新 的媒體平台。

曾是年代電通副總經理、跟著TVBS前董事長邱復生一起研究互動電視,博理基金會新媒體計畫架構長賴麒宇表示,「當 iPhone、iPad、iTV都能連接在一起,消費性電子產品將會形成『無縫銜接』的新生態系統,你能不能在這裡面打造一個新的媒體平台,是最重要的關 鍵。」在博理基金會擘畫藍圖裡,未來科技生活將會由智慧手機、平板電腦、NB、智慧電視所串聯起來,能在這場變革裡卡到位的,不再是硬體廠商主導,而是你 能提供多少軟體、多少內容。

「所以,博理想做的是一個新媒體平台,然後和廣達能做的科技技術,像雲端運算,來一場裡應外合。」賴麒宇說,為了摸清楚其他國家媒體產業的生態,他們已經考察了好幾個國家,希望找出博理想要打造的新媒體平台藍圖。

對於這場新媒體夢的挑戰,林百里說,「硬體不難、服務也不難,但怎麼整合就很重要。」在平板電腦、智慧電視相繼在今年誕生後,未來勢必衝擊到媒體生態的變革,林百里嗅到這個風向,希望為台灣打造一個新媒體平台,也替廣達在雲端運算之後,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成長動能。

第二夢:「買光」張大千之後引領科技藝術 建構未來博物館光從媒體上達到他對社會的貢獻還不夠,胸懷人文的他,對藝術比誰都狂熱,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在他心中,永遠有個磨滅不了的「美麗櫥窗」。

那 是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改變華人命運的年代,當時的林百里僅僅是個孩童,他的父親則是中環英國俱樂部裡頭的會計。然而,在那個年代的俱樂部正門,只有白種人 可以進出,身為會計之子的林百里,卻只能從後門出入。即使年歲童稚、懵懵懂懂,這樣的年代背景,卻已對幼小的林百里心靈造成偌大影響,望著中環街頭那美麗 櫥窗,林百里只有一個念頭:「將來如果有錢,我就要把櫥窗裡那些漂亮的東西都買回去。」這段過去,鉅細靡遺地被記錄在作家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書 中。回憶起這段過去,林百里眼中彷彿閃耀著光芒,那時香港最美的東西都集中在中環,每天在中環生活的他,就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讓美學成為他生活中最重 要的一部分。「所以當我要來台灣念書,從基隆港下船時,心想台灣的房子怎麼都蓋得這麼醜,到了台大,看到那時學校外面瑠公圳那條大水溝時,我嚇了一跳。」 為了彌補台灣生活中美的匱乏,他賺到錢之後,最大興趣就是買畫,尤其他對張大千的偏愛與收藏,更讓藝術拍賣市場上流傳著,「拍賣場的張大千都不是一流精 品,因為好貨色早就被林百里買光了」的說法。據知情人士保守估計,林百里持有張大千畫作超過二百幅以上,就連林百里也笑說,自己愛畫如痴,是「科技業老闆 中最愛花錢」的一個。

在「買光」張大千精品後,其實這幾年林百里的收藏範圍更進一步擴大到古畫市場,台大藝術史所教授傅申近年就常受林百里 邀請,當他買畫的顧問。傅申說,「張大千除了自己創作,還有一項專長就是臨摹古畫,林先生研究張大千的畫作時間一久,自然也會受到影響,轉而開始研究古畫 領域,尤其他現在擔任故宮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正巧去年遇到故宮二十年一次的庫藏清點,林百里就特別加入書畫組,將故宮一些放在庫房,外人難得一見的國寶都 一覽無遺。」故宮員工甚至透露,在清點庫存的那段時間,林百里一周起碼會到故宮兩次,認真做功課,像是學生一般,傅申說,「經過這樣的洗禮,林百里對於中 國書畫的鑑賞力,在台灣收藏家中,絕對是數一數二。」林百里收藏的藝術品超過兩千餘件,他特別在廣達林口總部設立廣雅軒,作為這些名畫的安置之處,由於林 百里收藏質量均優,包括台灣大學在內,許多單位都相當積極爭取,希望林百里未來可以捐出收藏來成立博物館。不過,對於這些單位的邀約,林百里直言:「條件 不符。」因為對於博物館,他心中早有規畫,對他而言,成立博物館將會是退休之後最重要的工作。林百里身邊人士就透露,在他的夢想裡,希望將來可以成立一所 「中國水墨畫博物館」,把他收藏的張大千與古畫畫作,統統都在此展示。

「我規畫這座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就是要結合各種科技。」林百里說,就 像上海世博展出的動態︿清明上河圖﹀,他希望未來他的博物館,也要徹底落實他對科技、人文結合的心願。這也是為什麼廣達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之後,極力推動 藝術下鄉,以求做到城鄉間的藝術均富。「未來這個博物館,如果可以結合網際網路、互動藝術,就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到中國藝術之美。」第三夢:NB代工成長力 道趨緩投身雲端運算 每年成長二倍新思惟除了新媒體、科技結合藝術,林百里還有個最為人所知的夢想,那就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雲端運算。

「十年前廣達掛牌時,就有人問我什麼會取代NB,我那時就說虛擬電腦了,用現在Google的術語來說,就是雲端運算。」聊起這段先見之明,林百里不禁得意地微笑起來。他這二年熱心推廣雲端運算,幾乎已是台灣雲端運算的傳教士。

不 同於其他硬體廠的策略,林百里對雲端運算發展的重視,就如同未來廣達要再創黃金十年的新希望一般,他甚至將整個集團資源,大幅度地往雲端部門傾斜。最明顯 的例子就出現在徵才。在廣達五大事業群中,人事擴編都必須配合業績增長,只有雲端部門的人才招募,幾乎沒有上限。一位今年加入廣達雲端部門的資深專案經理 就提到,當初他參加公司新人訓練時,八位新人中,居然就有六位是雲端部門的新血。

曾經,因為罹癌,讓林百里退居廣達幕後;如今病癒,雲端運 算讓他重拾事業動力。連林百里最貼身的事業夥伴梁次震都笑說,「廣達跨入雲端市場後,林百里整個人又動了起來,現在常常出去撈訂單。」因為今年下半年開 始,NB大蕭條年代,廣達的NB部門飽受客戶砍單之苦,雲端部門卻是每天加班。林百里可得意了,「現在雲端市場訂單多到追著我跑了,大家還對這個市場潛力 半信半疑。」林百里說,過去靠著技術力,廣達像是「燉牛腩」一樣,細火慢熬「雲端」這鍋好湯,現在終於媳婦熬成婆了。他分析,雲端這個產業,要和國際大廠 IBM、HP(惠普)等公司對抗不易,廣達的利基會是在開發中國家,與有雲端運算需求的中型企業,而這塊市場就以中國發展最快,所以現在他到北京,除了買 畫之外,更重要的是親赴北京雲端中心的前線督軍。

這幾年大陸的「雲端代言人」中國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就傳出與林百里合作密切,日前他來 台訪問,還特別拜訪了林百里,交換兩人在雲端運算上的心得。兩岸的「雲端教父」一起打造雲端平台,提供解決方案給客戶,未來大陸服務業者只要發揮創意,找 到具有需求的應用,其他都可以交給這個平台來處理。

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的統計,受雲端市場興起帶動,全球伺服器市場今年首度出現七年以來的營收正成長;林百里精準卡位。

現在,包括Google等雲端大廠都已全面採用廣達產品。預估,廣達今年伺服器出貨將可逾一百萬台,占營收一成;林百里樂觀地預言,廣達雲端部門每年都將有二倍以上成長,「五年內成為雲端大廠」。

癌症反思

樂 觀面對一切 重拾創業熱情人生一路走來,林百里說自己就是不斷的經歷挫折,香港會考失利才來台灣念書,畢業托福考不好,才沒有走上「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的留學生涯;套一句他自己駁斥外界質疑廣達發展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百元筆電)時的說法,「看壞只是普通智慧,看好才是超級智慧。」這句話似乎也可以形容這一路以來大家對他的看法。

走過癌症這場大病,林百里選擇傾聽癌症所要捎給他的福音,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只要心開了,氣開了,內分泌正常,身體就會健康。」一場癌症讓林百里變了,他不再成天埋首工作,他下午五點就下班,每天工作六小時,更樂於藝術收藏,逛美術館、爬山。

對於林百里而言,他總是能善用智慧,在「看衰聲」中突圍,重拾創業熱情的他,要用這三個人生大夢,為自己無數個下個十年打拚,完全體現「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真義。

林百里啟動3個夢想,重燃熱情

雲端運算:

1. 未來每年營收成長2倍。

2. 5年內成為全球雲端運算大廠。

整合新媒體:

1. 成立「博理基金會」,推動台灣媒體改革,打造新的媒體平台。

2. 研究新媒體內容、服務,要與廣達的硬體專長結合,「軟硬兼施」。

科技美術館:

1. 規畫「中國水墨博物館」,將2千餘件收藏妥善保管。

2. 運用互動科技,將科技與美術結合夢想。

3. 將收藏分享給大眾,縮短城鄉美學落差。

肺腺癌── 不抽菸也會得不抽菸又一向重視養生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五年前傳出罹患肺腺癌時,令外界震驚不已。事實上,近年來台灣多位名人紛傳罹患肺腺癌:副總統蕭萬長、前法務部長陳定南、前立委盧修一、知名舞蹈家羅曼菲等,而他們都沒有抽菸的習慣。

羅 曼菲9年前罹患肺腺癌,持續抗癌5年,最後不敵病魔;而盧修一、陳定南也都壯志未酬,不幸去世。雖然肺腺癌奪走不少人的生命,但也有抗癌成功的例子。林百 里到大陸找中醫治療,4年前被醫生宣告只剩4個半月生命的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在西醫標靶藥物治療下,腫瘤變小,至今仍在與肺腺癌奮鬥。

醫師認為,許多肺腺癌患者都沒有抽菸習慣,罹癌可能是與空氣汙染有關,每年做電腦斷層檢查,才可能及早防範。 (林德宇)

博理基金會靈魂人物

陳浩: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前中天新聞部總監,主持「未來媒體研究」計畫。熟悉媒體商業經營模式。

楊照: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新新聞總主筆,文化人色彩濃厚,專注於未來媒體內容。

王健壯:

創辦人之一,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目前在博理工作偏向顧問性質,不直接參與會務。

林百里擘畫的

未來媒體架構---以蘋果的雲端媒體體驗為例iPod iPhone iPad iTV iBook 所有視聽載體 未來新媒體的內容在手機、PC、電視,甚至更多載體,都可以欣賞、瀏覽。

資料來源:博理基金會

林百里簡史

從貧民窟到台灣第三富豪

1949 年 出生上海,隨父母逃難到香港,在貧民窟長大1970年 以僑生身分考進台大電機系1972年 與同學溫世仁共同設計出台灣第一部電腦1988年 與梁次震等人創廣達電子1999年 廣達成為全球NB代工龍頭2001年 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董事長2005年 罹患肺腺癌2006年 廣輝與友達合併,退出面板產業2008年 病癒復出,正式啟動雲端計畫2010年 成立博理基金會進軍新媒體《富比世》公布身價29億美元,居台灣第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9

經濟日報是特地給我指出錯誤?-匯創控股(8202)

我真是幸運,今日又找到錯誤了,雖然自己擺明就是雞蛋挑骨頭,但作為他的讀者,想他們要改善了。

在今日經濟日報投資理財的一篇文章「財技ABC投資前要知」的文章內,講拆細的一段有云:

「匯創控股(08397)最近實行股本重組,其中一項便是把1股分拆為100股。」

但我們細心留意公告,發覺其實是講合股:

「(iii) 股份合併:每10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的已發行及未發行已分拆股份將合併為一股面值0.01港元的新股份,由此產生的任何新股份的碎股將不會分配予股東,但將予彙集出售(如可能),利益歸於本公司;」

他們講的拆股,其實只是因為低於票面值不能發行未發行的新股,為了供股發行未發行的新股,故需要減少未發行股份的面值,提出了未發行新股票面值1拆100的計劃,但這只是會計上的表譯,對實際股票數目並無影響,公告有說(pdf p.4):

「於股本削減生效後,將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0.10港元之法定但未發行股份分拆為100股每股面值0.001港元之已分拆股份。」

在Realforum中的「股票常識討論區」,已經有談這個過程,以10合1,然後把未發行的1拆10股本,原票面值是1元來說:

「2. 在未發行股本來說:
(1) 原本是有100股,未發行有900股
(2) 合股後,變成10股,未發行有90股
(3) 註銷股本後,因註冊股本無變,都是10股,及未發行股本有99股($1000-10)/10
(4) 在拆細未發行股本後,發行是10股,未發行股本變成990股了」

故此,如果想舉例子,應用時富系的時富投資(1049)的1拆10及時富金融(510,前時富網上金融)的1拆5、信利國際(732)的1拆5,然後10送1紅股,或新洲印刷(377)的1拆10作為例子,但為免被人說他推股,用些冷門,就不會這樣了,但寫錯東西則更壞了。

希望他們不懂就細心一些看吧,不要犯這些資料上的錯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9

投資李寧給我的經驗和教訓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vqd.html

連續兩天減倉李寧,換為港股的民生銀行(港股比A股還有10%的折價)。目前李寧已全部清倉。還是沒等到在年報公佈後。現在大把的投資機會,實在是不再想在李寧上糾纏下去。

記得第一次買李寧在09年底,用的是部分味千換的。當時味千價格好像是5-6元多,李寧25元多。4股味千才能買1股李寧。現在1股味千能買1.2股李寧。中間味千還經歷過「味千」門事件。多麼高明的一筆交易啊!

3年來,對於李寧,動作比較多。時而倉位重一點,時而倉位輕一點。還好去年底在最低位加重倉位,今年隨著池塘裡的水位升高,漲了不少。

到目前為止,基本挽回了大部分損失。

3年來,在李寧和行業裡花了很多的時間,為什麼一個看似非常成功的企業,在短短的一兩年就碰到這麼多的問題?各種評價業績的指標全面倒退,股價下跌幅度超過80%,這些經驗教訓不總結,那太可惜了。


1、  服裝行業很難成就真正的競爭優勢

1)這個行業進入門檻太低了;

2)行業內AB之間,沒有不可替代性。

3)缺少定價能力。

打打廣告,衣服銷量上去了,競爭對手擠進來,大家拚命的開店。店多得開不下去了以後,發現除了打折,沒有更好的辦法。

所謂的品牌、成本、供應鏈、設計能力等優勢,特別的脆弱。思捷環球,幾年就可以被ZARA等打敗。

阿迪清倉,李寧賣不動;李寧清倉,安踏賣不動。看似品牌的力量,而中國要培養自己的牛X品牌,估計還要很久。你不見世界上所有的頂級奢侈品牌,基本上都集中在法國以及歐洲,連美國佬也出不了頂級的品牌。這個要靠歷史和積累。所以,李寧要培育出耐克哪樣的運動品牌,估計要等到中國人真正站起來。

李寧沒有製造,成本比安踏高;大力做品牌,運營等成本也高。而品牌又沒有太多的溢價。所以李寧在夾縫中生存。短期很難改觀。

安踏匹克等估計也不可樂觀,只要這個行業還有豐厚利潤,充分的你死我活的競爭就不會停止。除了價格,還能拿出什麼殺手鐧呢?李寧、安踏、匹克的消費者,價格是第一敏感的。這場戰爭短期內看不到結果。


2、逆境是檢驗優秀企業的試金石

前面的幾年,李寧、安踏、匹克,個個風光無限。體育行業收入年增長率高達30%,店面遠沒飽和,利潤年增長40%以上。當藍海變成了紅海,當消費變緩,才發現,公司和行業存在著這麼多的問題。

我們分析企業和行業,一定要考慮完整的週期,特別是逆風週期企業和行業的生存狀況。對沒有經歷過逆境的順風公司,要保持一點懷疑精神。難怪大師們說到真正的優秀企業,必須要經歷過牛熊週期。

我想到了現在的銀行。當中國經濟慢下來,壞賬必然會暴露出來,或者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的盈利能力一定會分化。不要說遙不可及,也許就近在眼前。

所以,部分風光企業,可能只是池塘裡的鴨子。


3、定性分析分析什麼?

巴菲特曾在60年代的致合夥人信說過:一些確定無疑的收益主要來自於定量分析,而更多可觀的收益主要來自於定性分析。那麼定性分析主要分析什麼呢?

我以為,最重要的是競爭分析,清晰的瞭解公司的競爭優勢,瞭解公司過去為什麼會成 功,並確信這種優勢在未來還能持續,這可能就是我們投資中追求的確定性。因為資本總是追逐利潤的,高額利潤的行業,公司如果沒有特別的競爭優勢,這種利潤 是很難持續的。尤其是對低門檻,又有廣闊空間吸引力的行業,比如服裝。

費雪開創性的在他的《怎樣選擇成長股》裡面,給出了分析公司的15個要點。這是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定性分析方法。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把他們分為四大類。

增長潛力

1)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埸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大幅成長。

2)管理階層是否決心開發新產品或製程,在目前有吸引力的產品線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進一步提升總銷售潛力。

3)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是否會因為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以取得足夠資金,使得發行在外的股票增加,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預期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組織

1)和公司的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發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2)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3)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好嗎?

競爭力

1)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2)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3)是不是有其它的經營層面,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投資人能得到重要的線索,曉得一家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能多突出?

4)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

人的因素

1)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好不好?

2)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3)公司管理階層深度夠嗎?

4)管理階層是否報喜不報憂?

5)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8

巴菲特投資案例之喜詩糖果,以及給我帶來的思考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sh.html
 

1972年,巴菲特用2500萬美元收購了喜詩糖果。當時喜詩糖果的總資產為800萬美元,銷售額為3000萬美元,稅前收入為500萬美元,稅後收入為200萬美元,銷售量為1600萬鎊。

    2007年,喜詩糖果的總資產為4000萬美元,銷售額為38300萬美元,稅前收入為8200萬美元,稅後收入約為7600萬美元(按7%左右的營業稅計算,不清楚為什麼1972年稅前收入和稅後收入差距那麼大),銷售量為3100萬鎊。

    如果是按稅後收入,喜詩糖果每年的複合增長是11%;如果是按稅前收入,喜詩糖果每年的複合增長是8.3%。這35年,喜詩糖果的銷售量複合增長僅為 2%,銷售價格的複合增長為5.5%。重要的是,這35年來,喜詩的淨利潤每年都是100%分紅,紅利累計總額為12.6億美元(網上找到的數字,可能不 準確,但相差應不多),而累計的資本投入卻只有3200萬美元(巴菲特曾說過很了不起,因為一般的公司大概要投入4億美元才能達到同樣的銷售額)。

    1.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20%,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1360000萬美元(簡單按35年11%的平均增長率計算,實際應該更高,因 為喜詩從1972-1982的11年間,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約為19%),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淨利潤7600萬美元,簡單按10倍 PE計算,實際的估值應該更高一些),則巴菲特的這筆投資,約是19.9%的復合收益。

    2.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15%,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525000萬美元,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則巴菲特這筆投資,約是17%的復合收益。

    3. 如果分紅再投資的復合收益率是10%,那麼所有分紅再投資產生的利潤大約是232000萬美元,加上2007年的評估值76000萬美元,則巴菲特的這筆投資,約是14.7%的復合收益。


    我的思考:

    一. 如果永續增長率不是5%,而是8%甚至10%會怎樣?

    我們在現金流折現方法計算內在價值時,一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增長時期,第二部分是永續增長期。在計算永續增長期的折現時,不自覺的會將永續增長率定 為5%。可是喜詩這35年的現金流複合增長率卻達到11%,而且在下一個35年,其現金流的複合增長率可能也遠不止5%。

    一般用10%的折現率(這個數字也值得思考,國內和國外一樣麼?),所以如果永續增長率定為5%,那二十年之後的折現值,會變得越來越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如果永續增長率能達到8%,甚至10%,甚至超過10%,那二十年之後的折現值,卻並不會出現明顯減少。

    我認為中國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遠遠超過統計局公佈的CPI,按照貨幣的貶值速度,估計在10%左右吧。未來很多年,人工工資還會不斷上漲,通貨膨脹率自然 也不會很低。中國那些有定價權的企業,比如茅台,比如張裕,在未來很多年如果能不斷提價,那即使銷量增長不明顯,可淨現金流達到8%,或者10%的複合增 長,是很有可能的。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很多優秀企業淨現金流的複合增長遠超過10%。


    二. 如果產生的淨現金流不是全部發放股息,而是全部留存(不用於再投資或再投資無收益)會怎樣?

    喜詩糖果每年將利潤的100%分紅,而且只需要很少的資金再投入,巴菲特將大量的分紅再投資其他的股權或者收購其他企業。如果喜詩糖果完全不分紅,而是將 淨現金流留存起來,那35年後,喜詩糖果就是一個賬上擁有12.6億美元淨現金(管理層還有可能亂花這些現金)、稅後收入約為7600萬美元的企業。對巴 菲特來說,這樣的投資結果,明顯會比分紅再投資得到的結果差很多。

    我想說的是,像茅台這樣賬上有大量無效的現金(再投入用不了那麼多現金),卻吝嗇分紅(近年有改善)的企業,沒有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2

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12-11-26  TWM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撰文‧方德琳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二○○四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八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二十二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九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二十二K。二十二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二十二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二十二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二十二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二十二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二十二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二十二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5

【北京,北京】給我一瓢北京水,清清白白的北京水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703

一個北京最會喝水的家庭,一群自發組織、丈量北京水的人,他們正告訴公眾北京水的嚴峻現實。

戒掉自來水

北京城裡「最會喝水的家庭」已經二十年不喝自來水了。

丈夫在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飲用水產業委員會工作,妻子是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負責人,如此一對與飲用水打交道二十餘年的組合,談起喝水來自然不必謙虛,「我們可能是北京最會喝水的家庭,沒有人像我們這麼講究。」58歲的妻子趙飛虹說。

涼著喝「崑崙山」,「喝一瓶,半個小時準得上廁所,代謝快」。

沏茶用海南島的「火山岩」、長白山的「泉陽泉」,「沏茶要用偏硅酸型的、比較軟的水」。

做飯用的雖然是北京本地的礦泉水,但是因為該品牌加工工藝末端有一套他們自己設計的裝置把門,放心許多。

這一招一般家庭消受不起,因為二十餘年浸淫飲用水界,他們積累了讓人羨慕嫉妒恨的資源。

在2000萬人口的北京,像趙飛虹夫婦這樣深諳自來水、純淨水、礦泉水秘密的人並不多見。

位於北京廣安門立交橋南的辦公室裡,與水有關的書籍擺滿了兩面牆。面對辦公室擺放的各種各樣高端水的瓶子——依云、斐泉、夏木拉等等,每一種水的優劣,趙飛虹能信手拈來。

長年的水質研究,讓他們養成自來水不碰嘴唇的習慣。

「我們上週剛測了,自來水中硝酸鹽(以氮計)的指標已經達到每升九點多毫克了。」2012年聖誕節這天,趙飛虹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雖然這一指標未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10mg/L的標準值,但已經很接近了,「五六年前,這個指標還在1-2mg/L之間,就在2011年還只有四點幾。」

自來水中的硝酸鹽主要來自垃圾、濾液和糞便,而這不過是諸多指標中的一個而已。多年來,趙飛虹檢測發現,北京自來水的水質在逐漸變差,「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這對夫婦的影響下,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戒了喝自來水的習慣,成了超市裡礦泉水專櫃的常客。

悄然發生的變化

趙飛虹真正認識北京水,源於一個偶然機會。

1980年代末,中國水產養殖業興起,畜牧專業出身的趙飛虹原本研究魚油等保健品,現在轉向水產品養殖中的添加劑。未曾料到,添加劑氾濫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為尋找激活水的活性的材料,1991年,她開始琢磨水處理。

直到2000年,趙飛虹才發現激活材料並非萬能——激活了活性的同時,也激活了污染物。什麼是好水、優質水,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

「不能光待在化驗室裡做實驗。」2007年3月的一天,趙飛虹參加了由京城環保界發起的城市水源考察活動——「城市樂水行」(以下簡稱「樂水行」),決定用腳探尋北京的水為何有好壞之分。

在逾五年的時間裡,作為上萬名「樂水行」志願者中的一員,趙飛虹走遍了北京市區和郊區的幾乎所有河湖,最遠的一次她徒步了三十多公里。

在她眼前,一幕並不樂觀的北京水畫卷徐徐展開。

最讓她慨嘆的是密雲水庫。這座坐落於京城東北一百餘公里處的燕山群峰中的水庫被譽為北京的「生命之水」。

「清澈透明,直接喝都沒問題。」這是趙飛虹1980年代來到這裡時的記憶。按當時的國標,密雲水庫的水質達到一類標準,與地表水標準堪稱世界最嚴的德國一類水標準相當。

2011年,當趙飛虹和「樂水行」志願者再次來到密雲,一汪清澈依舊,但曾經在密雲水庫游泳的趙飛虹知道,變化已然發生。

2002年,中國的地表水標準修訂後,現在的一類水標準只及當年的三類,而近年來,按照新國標,密雲水庫的水質為二類水,「這就意味著現在密雲水庫的水質已經連當年的三類都不如」。

2002年,趙飛虹開始研究好水。在「樂水行」志願者周晨的眼中,經過五年的實地考察,「他們原來是專門找好水的,現在也和我們一起找壞水了」。

亮馬河、壩河、馬草河、通惠河、涼水河、蕭太后河、沙河、永定河……灰黃色污水場景如複製粘貼般出現於京城諸多河流。而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因污染嚴重已然不再擔負飲用水源的功能,現在僅以四類水質作為北京的備用水源。

「排得那麼明目張膽、排得那麼天經地義、排得那麼心安理得。」「樂水行」發起人之一的北京水專家王建總是難掩這樣的憤怒。

尷尬的自來水勾兌

昔日的密雲水的確已成趙飛虹的記憶。

現在,密雲水庫的水經過混凝、過濾、消毒等程序會分到京城十大水廠,每個水廠都有自備井以抽取地下水,地下水和密雲水勾兌以後,再進入尋常百姓家。

趙飛虹承認,相對於地表水,地下水還是干淨,但水質正在走下坡路。

1980年代,北京地下水的水質污染主要是砷、鉛等重金屬,尤其是石景山首鋼所在地,重金屬超標較為嚴重。但時至今日,隨著首鋼等污染源的陸續遷離,污染主角正讓位於有機物污染。

有機污染物甚至在進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有機物是大分子的,用活性炭、超濾膜等容易截留,但現在的有機物很多是小分子的,去除率很低。」趙飛虹說。自來水需要用液氯消毒,這些小分子有機物與液氯結合後易形成消毒副產物,「這才是最可怕的」。

相比勾兌水質下降,更考驗北京的是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

三年前,趙飛虹曾經幫自來水公司檢測抽上來的地下水,發現原本從三百米抽上來的水的水質已不如前,欲尋合格的乾淨水,只能掘向更深處。

公開資料顯示,從1999年到2009年,北京地下水平均埋深由12米下降到了24米,目前城市中心地區已下降到30米。北京地下水儲量正以平均每年5億立方米的速度遞減。

「北京周邊1980年代還在供水的水井現在幾乎全部廢掉了。」趙飛虹說。自古以水著稱的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原有大大小小72眼井,現在,只有兩眼井有點兒水,靈水村已然變身缺水村。

趙飛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1930年代,北京城下挖一兩米就能見水,但現在抽取的地下水已經挖到了上百米,水的硬度由原來的230mg/L增加到了400mg/L。

「現在的地下水必須經過勾兌,因為太硬了。」趙飛虹說。所謂「硬」,指水中的碳酸鈣含量。「水太硬了洗頭髮都是粘的,洗衣粉、肥皂會變成皂化物,小孩用了容易得皮炎、濕疹。」

太陽照舊,河已乾涸

事實上,當趙飛虹和其他志願者沿京城河流溯流而上,情況似乎更加糟糕。

「老人家,桑乾河在哪兒?」

「這裡就是桑乾河。」

「那麼水呢?」

「桑乾河哪還有水,還不夠牛喝的呢!」

在「樂水行」中,王建常常與趙飛虹和其他志願者分享兩年前的這一次對話,這是他在永定河上游桑乾河的河道里與一位放牧老人的對話。「這還是丁玲筆下那條太陽照耀的桑乾河嗎?」王建心裡一緊。

對於把北京水的前世今生摸得門清的王建,趙飛虹總是很佩服其學識之淵博,然而,越是佩服,越是唏噓——水靈靈的北京已經作古。

就在永定河大興榆伐段,常年無水的河道里甚至建了一個沙雕公園。其實,不惟永定河流域,「樂水行」所到之處,潮河、白河、媯水河、泃河等一條條繞京血脈的干河床頻頻闖入王建和趙飛虹等人的視野。

2002年,圓明園湖水乾涸,時長達七個月之久。2007年,頤和園昆明湖冬春季節乾涸,大小遊船擱淺於泥土,本與岸齊的浮動碼頭深陷泥淖,初春的十七孔橋下,乾涸的湖底竟成為風箏愛好者的放飛之所。

「三眼井、二眼井、七眼井、王府井,光叫井的胡同就有八十多條,三里河、二里溝,沒有水哪來的河、溝?」王建說,「隨便去想一個地名,會發現北京跟水的關係之近。」

歷史並非一直如此。商周時期,北京平原河湖沼澤密佈,先民只得沿太行東路古渡口通行。現在中關村西區的丹棱街,元代還是坐擁上百公頃水面的丹棱沜。即便1950年代,頤和園西側、玉泉山一帶還存有大量稻田,描寫此地田園風光的詩歌,光乾隆皇帝就作了幾百首。

僅僅半個多世紀,官方公佈的數字顯示,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以下,這已不足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一成。而就在2008年,北京市水務局公佈的數字還是人均不足300立方米。

為乾渴的城市找水

和所有參加「樂水行」的志願者一樣,趙飛虹一直想為這個乾渴的北京城找到解決之道,她甚至與王建合作一個「北京水環境與水資源」的課題研究。

2007年,當趙飛虹帶著這一疑問請教中科院院士、水文地質學家陳夢熊時,她得到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答案——北京應該建設五座大型地下水庫,把易流失的雨水、洪水儲存起來,調節豐歉。

令她欣喜的是,這一提議正在被提上議事日程。在北京城,一場全民動員的節水大戰正在上演。

「現在居委會給每家都發節水龍頭,避免跑冒滴漏,如果不是節水廁所都不讓你用了。」趙飛虹說。

水價亦發出了信號。現在北京的居民用水價格已經達到了4元多一立方,洗浴業等高耗水行業的水價已經達到了60元一立方,「這在全國可能都是沒有的」。

「北京原來在1980年代批准的水井能封的就封了,2000年左右,一律不准打井。北京的礦泉水廠也基本都沒了。」趙飛虹說。

在這個超級城市,節流之外,開源或更重要。目前,北京正如一個巨型章魚般,把它飢渴的觸角伸向河北、山西甚至更遠的丹江口,再生水、岩溶水、海水淡化水乃至黃河水亦已列入政府的考量範圍。

不過,趙飛虹卻非常擔憂,「為什麼這幾年北京的水質下降?因為來水太複雜了。」

2010年,北京遭遇連旱11年,不得不從山西大同的冊田水庫、河北的友誼水庫、壺流河水庫、響水堡水庫、云州水庫等緊急調水。彼時行至冊田水庫的王建發現,冊田水庫的水是四級水底,很大的死魚就在水面漂浮著。

「北京花了很多錢調來的水,就是這樣受到污染的水。」王建說。而對於即將於一年後進京的南水北調水,人們並不懷疑可以令京城用水困境大為改觀,但疑問卻縈繞在趙飛虹等人的心頭,這千里迢迢來的水,會被洶湧而至的人流吞噬嗎?

北京解渴記

① 2001年,國務院批覆《21世紀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

② 2001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總體規劃綱要》,拉開了北京大規模建設再生水回用工程的序幕。

③ 2004年,北京市出台政策限制、禁止高耗水產業的發展。

④ 2011年,北京市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水務改革發展的意見》顯示,北京已將引黃工程、海水淡化、岩溶水科學利用納入戰略規劃並抓緊落實。

⑤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顯示,建成1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水和10億立方米再生水兩大穩定水源,以緩減北京水資源緊缺形勢。

⑥ 2012年7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節約用水辦法》。

⑦ 2012年,北京市出台《進一步加強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意見的通知》,稱將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費徵收標準和再生水價格調整機制,並適時調整。

⑧ 2012年,《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水資源保護及利用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將投入1000億元,實施用水總量控制、節水工程等七大類工程。

「萬泉十里水云鄉,蘭若閒尋趁曉涼。兩岸綠楊蟬嘒嘒,輕舟滿領稻風香。」

——清乾隆皇帝贊海淀風光

賀衛方(教授):

北京的自來水一直是很成問題的,北京的自來水,是不能夠用來泡茶的,有很多水垢。不過北京各個地方的水質不一樣,有些地方的沒有水垢,我們北大附近的就很多水垢。

北京缺好的河流、湖泊,缺一些鬱鬱蔥蔥的地方,北京遠郊是很荒涼的,郊區稍微好一點的地方總是人滿為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79

【小米的成功打了誰的臉】行業觀察者:小米手機給我的三大啟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934.html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作者:朱長城

兩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小米手機難成主流》,全文以PC產業中的微軟角色來類比小米的戰略。兩年後再看此文,多少覺得滑稽。一方面,小米手機的市佔率已經超越HTC,公司估值達到100億美元,以創業公司論,已經非常成功;另一方面,小米手機現在算主流嗎?與中國年消費過億部智能手機相比,與中華酷聯這種規模性公司比,小米確實又是小朋友。在正確與錯誤之間,小米提供了哪些新的啟示?

啟示一,一個產品,一家公司的成功,可能是很多要素的組合,也可能是因為適應時事,在少數單項上取得巨大成功,以至於讓同行的老眼光看走了眼。小米的典型就在於一切圍繞互聯網模式,把過去建渠道,經營品牌的老思路,變成了一種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營銷,快速聚焦。相比之下,原文強調操作系統等原因,就變成了次要問題。據說,當年諾基亞也用了」抗摔「的老標準來看第一代iphone的前景,自然也是得出了iphone不值一提的謬論。

用單項優勢改變行業的傳統競爭格局,其實就是破壞性創新。正應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句俗語: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小米恰恰是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到了極致的公司。因為新公司的原因,小米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可以在利用「互聯網」這個主戰場上全力一搏。相反,華為、聯想這樣的公司可能像雷軍一樣進行品牌營銷嗎?基本屬於不可能。所以,華為們的戰場在傳統戰場,而小米們的戰場在新開闢的戰場。衡量華為和小米的成功標準,自然也大不相同。

啟示二,破壞性創新的根源在人。能讓小米選擇走目前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但關鍵還是在人——雷軍可以如此做,而余成東、楊元慶們就做不到,包括魅族的黃章也沒能走這條路,雖然他更早利用社區和粉絲進行營銷。以小米的業務外包,走互聯網營銷等策略,可以說,每個環節都是現成的資源,但組合在一起的牽線人是雷軍。首先,雷軍是個創業者,有大量天使投資,以及金山時期的光環,本身能自我營銷成為一個品牌,而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完全缺乏這些資源。換句話說,喬布斯不是每個人都能模仿的,首先你就得是個傳奇人物,而不是高級打工仔。其次,你得有認準一條路走到黑的勇氣,而這又是創業者的特質。要說小米模式一定能成功,肯定沒人信。但雷軍能把事情做到「絕」。一以貫之的持續下去。但職業經理人就沒有辦法按照「信仰」辦事。

同樣是創業者,不同的人也有分野。黃章其實是國內最早走蘋果路線,堅持走少量精品路線,堅持走粉絲經營路線的智能手機創業者。但黃章選擇了大量開專賣店的營銷模式;而雷軍選擇了走互聯網電商直銷模式;黃章選擇了不拋頭露面,而雷軍選擇了大張旗鼓的路線,而且屢創「佳句」;黃章在人才資源聚合上完全沒有作為,而小米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精英的組合。總而言之,事在人為,人不同了,同一件事就有了做得成和做不成的區別。而給我們普羅大眾的啟示就是,選擇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選對了時機和模式,可以在人生的財富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雷軍選對了,所以小米的成功,可以省下很大一部分的傳統競爭阻力。

啟示三,手機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變化。目前能說小米算中國智能機市場的主流產品嗎?也許我們首先要改變關於手機產業的認識。現在的手機已經跨出了一台手持設備的製造業概念,轉而成為移動互聯網門戶、眾多O2O服務的門戶,以及「電子類產品」的應用門戶。假如以單純的手機生產製造而言,小米的售價和銷售量恐怕很難支持長期的估值;且手機口碑的細分特徵也越來越明顯,像是oppo的影像口碑都可能是小米手機再擴大用戶邊界的阻力。小米能擴大新的收入來源無非是周邊設備和app服務等。畢竟,與蘋果相比,小米的利潤來源太單薄。而一說到周邊電子設備,內涵和外延就大了許多,包括小米盒子、電視等,都可視為一種延伸品牌價值的載體。而且,這些產品都是製造「現金流」的好商品。它既賦予了小米在供應商處的議價能力,又是品牌關注度變現的好手段。只要現金流不斷變大,就是不斷在資本市場遊說美好故事的新資本。小米的估值就能得到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