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準備買房的深圳人終於看到了一絲絲曙光。原來,在樓市調控組合拳之下,深圳房價開始下跌。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深圳中原領先指數為777.0點,二手樣本樓盤均價為54807元/平方米,環比下跌2.39%。這是深圳的二手房價自2014年10月連續上漲18個月之後的首次回落。2014年10月,深圳的二手房成交均價為30760元/平方米。
由於市場觀望情緒濃厚,新房、二手房的成交量均明顯呈現出大幅下滑態勢,近乎腰斬。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截止4月28日,全市新房成交量僅2259套,環比3月大幅下滑49%,成交均價為48600元/平方米,環比小幅下跌3%;全市二手房成交8177套,環比大幅下滑56%。
量價齊跌的局面主要緣於一系列的樓市調控政策。深圳在3月25日出臺樓市新政,規定非深戶籍人口購房社保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同時,近2年內有住房貸款記錄的或在深圳市已有一套住房但已結清相應住房貸款的,貸款首付比例執行最低4成。
緊接著,自4月1日起,深圳市全面調高二手房交易評估價,普遍上調50%,部分樓盤的上調幅度甚至高達100%。深圳二手房交易的稅費成本由此被大幅上調,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力度遠超“325”新政。
第一財經記者觀察到,由於上述幾項政策在出臺前已提前放風,很多購房者搶在3月份過戶,進而導致3月的二手房成交量大漲。
但進入4月以後,市場觀望情緒逐漸加重,尤其是二手房市場。一位中介經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樓市暴漲的過去一年中,他一個月能賣好幾套房,但4月份成交的數量卻為0,僅做了幾單租房業務。
一般來說,當成交量持續下跌一段時間後,房價階段性調整的可能性極大。目前,深圳的二手房業主報價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
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統計,受4月1日起評估價上調及“325”新政帶來的影響,在用於編制指數的188個樣本樓盤中,4月成交的樣本明顯少於上月。整體來看,全市降價樣本樓盤已過半,占比55%,較上月增加了35個百分點。其中18%的樓盤降幅超過10%,環比上月增加了17個百分點。
目前深圳的二手房交易逐漸進入買方市場,議價空間變大,不少投資客也急於出手,二手房價格整體降幅較大。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認為,現階段開發商、業主和客戶仍處於價格博弈階段。此時,開發商的定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近期僵局是否打破和影響樓市未來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另外,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4月份入市的新房項目,在定價上普遍下調5%-8%,去化率也有所下降。
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5月將會有28個項目入市,迎來上半年的一個推售小高峰,但按照3月和4月項目入市情況來看,可能會有一些項目延後。若開發商定價合理,銷售率可觀的話,將會小幅緩解市場的消極情緒,但短期內二手市場仍面臨著成交量的萎縮,價格或繼續調整。
韓聯社7月22日報道,韓國銀行(央行)22日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2015年朝鮮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1.1%,近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分行業看,礦業增長率同比下滑2.6%;制造業下滑3.4%;水電煤業銳減12.7%;農林漁業下滑0.8%。反之,建築業(4.8%)和服務業(0.8%)雙雙增長。
2015年朝鮮名義國民總收入僅為韓國的2.2%,韓朝人均名義國民總收入之差為22.2倍。2015年朝鮮對外貿易規模為62.5億美元,同比驟減17.9%。出口額同比減少14.8%,為27億美元,進口額同比減少20.0%,為35.6億美元。
韓國央行報告可信度遭質疑
自1991年以來,韓國央行每年發表朝鮮經濟增長率初估值,但其可信度仍然遭到質疑。
媒體稱,韓國央行雖然對國家情報院、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的朝中貿易統計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但朝中邊境地區的黑市交易及朝鮮集市的經濟活動卻未被列入統計。因此,國內外專家一直對央行的朝鮮經濟增長率初估值提出質疑。不少專家認為,韓國央行數據未能反映朝鮮市場化發展情況。鑒於去年朝鮮服務業取得發展和建設業創造高附加值,經濟反而可能出現增長。
新華社消息,臺灣寨卡病毒感染癥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日公布臺灣第4例境外移入寨卡病毒感染個案,為臺灣43歲女性,這是首次有臺灣本地人士遭感染。
據臺灣疾病管制部門負責人郭旭崧介紹,該女性2月21日至7月22日隨丈夫到聖盧西亞工作,7月24日返臺,26日出現惡心、嘔吐、發燒、流鼻水、關節痛及肌肉痛等癥狀,遂到診所就醫。29日因臉部、肢體出現紅疹再度就醫並通報采檢,8月3日確認感染寨卡病毒。
據悉,該女性並未懷孕,經實驗室比對病毒基因與法屬馬提尼克、巴拿馬、哥倫比亞病毒株相似。目前該女性癥狀已經減輕,同住4人也無感染癥狀。
據中國臺灣網報道,臺灣先前檢出3例寨卡病毒境外移入個案,均為外籍勞工。臺當局“疾管署”分別在1月19日、5月21日和6月6日公布檢出,前兩例為24歲、34歲的泰國籍男子,兩人都來自泰北烏隆他尼省,第三例為一名22歲印尼籍漁工。
寨卡病毒感染癥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蚊子叮咬傳播,感染癥狀為發燒、紅疹、關節痛、關節炎、結膜炎等。與登革熱癥狀相似,但較輕微,少引發重癥。
多項研究報告均指出,孕婦感染寨卡病毒與胎兒小頭癥及其他胎兒腦部嚴重缺陷有高度因果關系,其中又以第一孕期(懷孕前3個月)孕婦風險最高。
2016年8月28日,安徽省淮北市,市民從一家農業銀行營業網點前經過。(東方IC/圖)
銀行的好日子正在發生變化。
8月29日,中國農業銀行發布的2016年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農行實現營業收入2603.85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37.62億元,下降5%。這是農行自2010年上市以來,營業收入首度出現負增長。
已經公布年報的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同樣表現出營收增幅收窄的趨勢。建行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328.5億元,同比增長7.1%,去年同期增幅為8.34%;交行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033.4億元,同比增長6.84%,去年同期為7%。
農行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董事長周慕冰分析了當前銀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首先是在經濟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存量資產質量下降,增量資產的有效需求不足,表現為不良貸款面臨上升的壓力,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上半年,農行的不良貸款率和余額保持“雙升”態勢。截至2016年6月底,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253.8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4%。以正在“去產能”的山西為例,山西一位國有銀行高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農行向七大國有煤企的放貸規模在五大國有銀行中大約排在第三,而山西金融機構不良率已經接近5%。
農業銀行上半年凈利息收入為1989.57億元,同比減少205.36億元,減幅高達9.4%。同時,公司類貸款利息收入減少了287.14億元,降幅達到18.0%。
一位保險業央企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嚴重的“資產荒”問題,比如他所在的保險公司旗下有一款萬能險,年初利率6%,但這款產品發行了半年就停止了,原因是“融來的錢沒地方投”。同時,他也指出,銀行的存款本身也在減少,許多老百姓現在都把錢放在保險、p2p等利率更高的地方。
此外,周慕冰還表示,“金融脫媒”(指金融活動非中介化)趨勢正在加劇,銀行面臨著從單一的信用中介向全面的金融服務商轉變的要求,“優質企業已經不貸款了,主要發行債券,或者通過股市融資。而好企業的存款也越來越少。”
由於積極支持居民家庭購買首套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大力支持農民進城購房,上半年,農行個人住房貸余額達到22380.5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110.34億元,增幅16.1%,是增長最快的貸款品種之一。
一直以來,信托投資以“低風險、高收益”在固定收益類中著稱。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在整體市場收益率走低的行情下,信托收益率持續下滑,從一度10%左右的收益率降至8%,繼而突破7%關口,如今新發行信托產品普遍維持在6%-7%的收益率水準,甚至首現“破6”產品。
普益標準最新數據顯示,從8月信托投資收益情況來看,投資於各個領域的信托產品收益總體仍呈下降趨勢,信托投資收益率總體在6%-7%之間,但基礎設施類1至2年期收益率甚至跌破6%,跌至5.9%,已接近曾經收益率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在負利率時代或者低利率時代下,要做到資產升值的風險較大,但如果是僅考慮資產保值仍然較為容易。對於高凈值客戶而言,信托仍然是性價比較高的可投選擇。
信托收益率現“破6”產品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8月共有55家信托公司發行了401款集合信托產品,發行數量環比減少 117 款,降幅為 22.59%。
信托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至6%-7%之間,其中,基礎設施類1至2年期收益率甚至跌破6%,跌至5.9%,已接近銀行理財產品水平。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從信托投資的房地產、工商企業、基礎設施、金融四大領域的8月收益率來看,1 至 2(不含)年期的短期產品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分別為6.59%、6.73%、5.90%、 6.33%;2至 3(不含)年期產品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分別為 7.02%、6.79%、6.75%、6.10%。
從另一重要固定收益類產品——銀行理財來看,收益率則在3.5%上下徘徊,而國有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跌至3%以下。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8月384家銀行共發行了8655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月增加30家,產品發行量增加1029款。
從銀行理財整體收益表現來看,開放式產品整體收益率表現平穩,其中半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明顯高於全開放式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均在3.5%以上;而全開放式產品收益率表現則位於3.5%以下,國有控股銀行產品收益率更為2.88%,低於3%。
負利率時代 資產保值為重
近幾年來,國內宏觀經濟整體表現較為疲軟,市場利率不斷走低,我國已然步入負利率時代。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過去部分產品出現的低風險高收益的情況幾乎不複存在,高收益資產的風險性有了較明顯的提高。目前信托產品雖然並未完全打破剛兌,但要在整體市場收益率走低的情況下維持以往10%左右的收益極為困難,因此近年時有無法兌付或者要求兌付延期的情況發生。
在魏驥遙看來,這會迫使投資者逐步將資金從高風險資產轉移向低風險資產,究其原因,不外乎高風險資產整體收益較難匹配該類資產所展現的風險。
業內人士建議,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在當前環境下要做到資產升值的風險較大,但如果是僅考慮資產保值仍然較為容易。對於高凈值客戶而言,信托仍然是性價比較高的可投選擇,需要對信托業務的投資方向做更多的關註。
9月,部分城市樓市仍然火熱,但多地也在陸續重啟收緊政策,在此張力之下,小康家庭對不動產的投資意願出現下滑。而這也是自今年以來這一指數首次出現下滑。
根據調研時間窗口為9月8日至19日的第37期“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顯示,小康家庭不動產投資意願指數下滑2個百分點至115點,其中“現在不動產投資行為指數”下滑1個百分點,“預期不動產投資意願指數”下滑3個百分點。
與此調研結果或有匹配的是,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8月份商品房銷售增速出現小幅下降。當前房地產調控力度將進一步價碼,同時市場傳導效應不斷顯現,可能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繼續抑制小康家庭的不動產投資意願。
不同區域來看,交銀調查中小康家庭的態度出現分化。核心城市的不動產投資意願變化幅度較為顯著:從年初的102點一路攀升至7月的123點高位後出現轉折,下滑至本期的118點;而非核心城市的不動產投資意願走勢相對平穩。
疑似“炒房族”和首次置房、改善型住房需求者的購房意願也出現分化。
在未來不動產投資意願上,擁有0-1套住房的剛需家庭對未來不動產投資意願漲幅明顯,而受房價持續上漲及部分城市限購限貸政策影響,多套房家庭對未來不動產的投資意願出現大幅回落,采取觀望態度。
當小康家庭整體而言投資不動產的意願減弱後,市場最關心的問題是:摁下買房意願的“葫蘆”後會浮起炒股的“瓢”嗎?
僅從這期的調查數據來看,或許大家對於股票的期望還沒有反應出來——小康家庭對於流動資產的投資意願指數與上期持平,在流動資產的大部類里,小康家庭對股票的投資意願指數相較上期也是減弱的,由上期的32點跌至本期的28點。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小康家庭對於境外資產、貴金屬、寶類理財產品和債券的投資意願指數相較上期出現上升。但如果僅看單期的持有意願指數本身,最受小康家庭歡迎的流動資產投資品種仍然是銀行理財產品,指數為48點,債券和P2P網貸並列第二,指數為29點。不過如果從持有率指標來看,股票仍以77%持有率一騎絕塵。
從整體來看,本期“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整體報135點,相較前幾期的上漲趨勢,本期數據略有回落。三項一級指標也均有小幅下滑。經濟景氣指數下滑1點,收入增長指數下滑4點,投資意願指數下滑2點。
今年民航的國慶黃金周,給人一種“成色”不太足的感覺。具體情況如何?下面我們通過中航信的獨家數據,歸納一下民航這次不一樣的“國慶黃金周”。
港澳臺航線首現負增長
近三年來,國慶黃金周港澳臺航線的客運量就像“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客運量增速2014年還是22%的高位,2015年香港“占中事件”後就只剩下2%,而今年臺海兩岸遊客驟減,交流主要靠“隔空喊話”,國慶客運量首現下滑,而且降幅達到7%。昔日民航的“香餑餑”地區航線,如今已風光不再。
國際航線回歸“新常態”
前兩年,國內航線增加乏力,而出境遊異常火爆,帶動國際航線跨越式發展。經歷了前兩年23%和28%的高速增長後,今年國內航線持續增長12%,但國際航線卻回歸“新常態”,客運量增速回落至10%。但個人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國際航空市場增長乏力,而更多地是結構調整。即中短程國際航線增長放緩,但洲際遠程航線成為新的增長點(不相信的請看第3點)。
+10%
國際航線卻回歸“新常態”,客運量增速回落至10%
-12%
國際航線機票價格維持四年連跌態勢,且降幅逐年加大,較去年同期下降12%
出國已平常、越洋新時尚
民航國慶黃金周,前兩年的主題是“國內遊升級為出境遊”,今年主題再次提升,變成了“出境遊升級為海外遊”,洲際航線成為新時尚。下圖也能看出一二,韓國、日本、泰國等傳統最大的三大出境遊目的地只保持約3%的低增長,而美國、澳大利亞等海外目的地,增速分別高達35%和17%。此外,越南成為出境遊黑馬,依靠50%的增長成為我國出境第十大目的地。
國慶出境遊,旅客年輕化
近四年的國慶黃金周來看,年輕人逐漸成為出境遊主流,其中,24-30歲的85後占比由17%增長至20%,達到五分之一,而41-50歲的旅遊則由20%降至16%。
旅客逐步“化整為零”
、
我們知道,國慶黃金周一直是民航全年的最旺季,旅遊出行非常旺盛,也應當時團隊客集中的時候。今年出境遊團隊占比僅為四分之一(23%),而國內遊更是低至4%。從發展趨勢來看也是如此,出境遊團隊占比2014年是30%,到今年已下滑7個百分點。未來,隨著境外旅遊目的地設備日益方便、出行攻略完善、年輕旅客占比提高,團隊客的份額還將進一步下滑,這也給航空公司營銷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多內容和交流可關註“航旅圈”微信公號(airwefly)
10月31日,央行公布了9月底外幣對本幣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空頭頭寸453億美元,為這一數據披露以來首次出現變動——8月底為289億美元。
有市場解讀認為,外匯遠期空頭頭寸的增多意味著市場對匯率的貶值預期增多。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情況並非如此,這一數據的變化不能和市場預期劃等號。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告訴本報記者,首先這一數據是央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交易,而匯率市場預期往往通過個人和企業的遠期結售匯行為來體現,這兩者不能簡單等同。通過數據本身也可以看出,這次央行公布的是9月底的數據,但是,9月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個人和企業遠期售匯在增加,所以不能夠說是貶值預期推動了外匯遠期空頭的增加。
“而且,央行一再強調,這個數據對外匯儲備是沒有影響的,不會因為這個數字多了還是少了而影響外匯儲備。”謝亞軒稱。
另一位外匯領域專家也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數據並不代表市場的預期,只是央行又披露了一筆跟市場之間的交易,只能說未來央行的美元支付義務增多了,這是央行主動的行為。
至於9月外幣對本幣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空頭頭寸為什麽會增加,謝亞軒認為,有一個合理解釋或許跟人民幣加入SDR有關。雖然從數據上看,所謂外匯的遠期空頭就是將來要把外匯給對手方,而當下(即期)要把外匯從對手那里收回來,同時把人民幣給對方。“也可以解釋為央行要收外匯,但是也可以解釋為對方要人民幣。”所以,9月新增了164億美元遠期空頭的交易對手,可能是和SDR有關,或有國際組織或外國央行為人民幣加入SDR做準備。
央行數據顯示,這453億美元遠期空頭主要是3個月以上至一年期限。
謝亞軒進一步解釋稱,這屬於一種貨幣互換,即期央行用人民幣和對手交換外匯,3個月、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後,按照雙方商量好的價格,再互換回來。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國外央行以及國際組織在人民幣加入SDR以後進行外匯資產權重的調整。
此外,也有市場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或許是央行為了支持某些企業,以低於市場的價格支持企業遠期購匯的需求;也或許是做了貨幣互換,但當期不想動用外匯儲備,就從市場上籌集一部分美元,來幹預市場,這些都有可能,但是這些都與外匯預期無關。
上述市場人士稱,“8·11”新匯改以來,央行是國內外匯市場最主要的外匯頭寸的提供者,或許也可以把央行賬上的遠期空頭頭寸,視作一種它向商業銀行提供流動性的方式。“按照規定,如果外匯遠期操作到期了,人民銀行會按照實需原則繼續提供遠期避險產品,從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央行通過銀行向企業提供遠期避險產品。為企業防範匯率風險,做一個金融安排。”
國家外匯管理局11月9日數據顯示,三季度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境內金融機構直接投資凈流出23.15億美元,這也是該數據自2012年3月公布以來首次出現凈流出。
外匯局數據顯示,2016年三季度,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境內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流入81.28億元人民幣,流出235.60億元人民幣,凈流出154.32億元人民幣;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直接投資流出216.36億元人民幣,流入104.45億元人民幣,凈流出111.91億元人民幣。
按美元計值,2016年三季度,境外投資者對我國境內金融機構直接投資流入12.19億美元,流出35.35億美元,凈流出23.15億美元;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直接投資流出32.46億美元,流入15.67億美元,凈流出16.79億美元。
11月14日,財政部披露了10月份財政收支情況,其中10月份的財政收入增速回升,支出則轉為負增長。
10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359億元,同比增長5.9%,比上個月增加1個百分點。然而,10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19億元,同比大幅下降12.5%,年內財政支出首次呈現負增長。
去年地方支出基數高致今年10月支出負增長
10月份財政支出同比負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地方財政支出負增長,而負增長主要是由於去年同期基數高。
10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19億元,同比下降12.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990億元,同比增長5.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829億元,同比下降15.5%。主要是去年同月地方支出基數較高,去年同期的增幅曾達到增長39.9%。
除了受去年10月基數較高的影響外,今年財政收入形勢嚴峻,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帶來大規模減稅效應,為了保持全年財政收支平衡,在前期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增速的背景下,後期財政支出將按例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財政收入延續此前中低速增長,今年前10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為5.9%,低於經濟增速。而隨著5月1日營改增全面推開,減稅規模進一步加大,這進一步減少了地方財政收入。
國稅總局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營改增減稅規模達到2493億元。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表示,今年全年營改增減稅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元。受營改增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財政收入捉襟見肘之下,為實現收支平衡,今年上半年財政支出高增長難以為繼,下半年財政支出增速有所放緩。
前10月財政支出仍穩健
近期高層在強調積極財政政策的“有效”,財政支出的“合理”。10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證財政合理支出,加大對特困地區和困難省份支持力度。
盡管10月份財政支出首現負增長,但是剔除月份因素,今年1~10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7775億元,同比增長10%。這一增速仍明顯高於5.9%的收入增速5.9%,顯示出積極財政政策仍在發力。而減稅降費雖然帶來財政收入減少,但同樣是積極財政政策, 因為給企業減免稅負可能會暫時減少財政收入,但卻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放水養魚”,長久來看是在涵養稅源。
今年前10月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財政支出仍維持高增長,這有利於繼續穩增長。
1~10月,全國財政城鄉社區支出16546億元,增長27.4%;住房保障支出5143億元,增長18.4%;另外,債務付息支出4107億元,增長41.2%。
根據2016年預算報告,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0715億元,而今年前10個月支出已經達到147775億元,這意味著今後兩個月財政支出規模約為32940億元。
房地產相關稅種增速較高
單從10月份財政收入來看,各大稅種繼續仍呈現分化趨勢,而房地產相關稅種仍保持較高增速。
由於營業稅改增值稅,第一大稅種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高達75.6%,相應營業稅下降98.8%。
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保持9.4%的增速。而個人所得稅仍然維持高增長,10月份同比增長22.5%。其中,財產轉讓所得稅增長91.4%,主要是二手房交易活躍以及限售股轉讓去年基數低等影響。
受部分地區商品房銷售較快增長等影響,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增速較高。
10月份,契稅同比增長10.3%;土地增值稅同比增長22.2%;房產稅同比增長24%;城鎮土地使用稅同比增長14.9%。
另外,地方政府賣地收入保持較高增速。10月份地方政府性基金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6546億元,同比增長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