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週銳評(2015.02.01)—股票期權緣何開戶遇冷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6096093

$上證指數(SH000001)$ 每周銳評(2015.02.01)—股票期權緣何開戶遇冷

       1月26日,被市場高度關註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期權業務正式受理投資者開戶。不過,與媒體火熱的輿論炒作相映襯的是,開戶第一周,來各券商營業部辦理改項業務開戶的投資者寥寥。各大型券商營業部,基本只有少量專業機構投資人前來開戶,鮮有個人投資者開戶辦理相關業務。而少數獲得該業務資格的中型券商,前來開戶的投資者更少,據媒體報道,有個別中型券商全系統前三天甚至只開出一個期權賬戶。

       在股票期權即將新鮮出爐之際,是什麽原因導致這項被市場大眾廣泛關註的重點創新業務受到大多數投資人的冷落呢?

       首先,本次股票期權開戶門檻較高,根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則要求,上交所股票期權的準入門檻如下:

(1)個人投資者:

1.申請開戶時證券賬戶資產(不含融資融券),不低於50萬元,並在該券商指定交易滿6個月。

2.開通融資融券資格或提供6個月以上的金融期貨交易證明。

3.通過股票期權知識的測試,個人投資者基於交易權限對應有一級、二級、三級測試,需要現場錄音錄像。

4.投資者需要在正式開戶前完成各自交易權限對應級別的模擬交易種類:一級投資者備兌開倉、保護性認沽、行權及相應平倉操作;二級投資者在一級基礎上增加買入開倉認購、認沽期權及相應的平倉及行權操作;三級投資者在二級投資者的基礎上增加保證金賣出開倉認購、認沽期權及相對應的平倉操作;其中行權操作只在每月第四個周三可以操作,下周為了加快期權業務推進速度,上交所在2月2日、3日、4日、5日臨時增加了相關品種的行權操作。

5.在符合以上準入門檻外,還要對開戶的個人投資者進行適當性評估:年齡<65歲或學歷>大專;風險承受能力必須為積極型;無不良誠信記錄。

(2)普通機構投資者

1.申請開戶時證券賬戶資產(不含融資融券),不低於100萬元。

2.開戶機構凈資產不低於100萬元(需提供經審計的最新一期財務報告)。

3.經辦人員通過股票期權知識測試,普通機構投資者考試不分級,通過後等同於三級投資者權限,但考題難度要高於個人投資者。

4.經辦人員具有期權模擬交易經歷(通過該機構模擬賬號操作),模擬交易方式同個人投資者三級權限。

(3)專業機構投資者

       包括:商業銀行、期權經營機構、保險機構、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務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專業機構及其分支機構;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企業年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銀行及保險理財產品,以及由上述所列專業機構擔任管理人的其他基金或者委托投資資產。

       以上這些專業機構不設門檻,可以直接獲得股票期權準入資格。

       其次,作為專業度極高的金融衍生品,股票期權的知識測試對國內絕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難度是相當之高。甚至在很多券商的基層營業部,對相關知識能完全掌握,可以組織營業部客戶進行有質量的培訓工作,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輔導客戶通過快速的學習,輕松通過起碼二級資格以上考試的員工,也不算很多。在不少取得期權業務資格的券商營業部,員工都一大半沒通過期權考試,談何投資者教育?

       就算勉強通過了知識測試,普通投資者在面對股票期權這個陌生的交易品種時,仍然會很茫然。當然,更多的願意積極參與股票期權的投資人,是希望買入低價的認購或認沽期權,期望快速暴富。持這樣想法的,多為投機性極強的中、小散戶;目前上交所在股票期權業務上較高的準入門檻,也把絕大多數持有類似想法的賭徒們拒之門外。

       而更多的專業機構投資者,看到一個沒有大量散戶參與,缺乏源源不斷的傻錢提供充足流動性的市場,當然也不會馬上急著進入市場。一個看上去,全是狼,沒有羊的市場,暫時也缺乏對專業機構的吸引力。因此,股票期權開戶首周,受到市場冷遇,也不足為奇。

       不過,我不並看淡股票期權業務在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未來隨著股票期權上市後這個金融衍生品的運作慢慢被大眾所熟悉,部分參與者出現快速暴富且有明顯財富效應產生,以及下半年中金所指數期權的推出,金融期權,未來一定會成為投機資金新的追逐熱點。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35

為“毒販與軍火商” 開戶 匯豐銀行卷入逃稅醜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54

匯豐銀行周一發表聲明承認其位於瑞士的私人銀行為逃稅客戶提供了賬戶服務,表示已徹底改革瑞士分支。此前,匯豐銀行的多份秘密文件泄露,暴露出該銀行的逃稅操作。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昨日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匯豐銀行瑞士私人銀行為販毒集團、軍火商、鉆石商人等客戶提供服務,從中獲利。匯豐就相關報導坦承過去管控疏忽,並表示會對此負起責任。

匯豐銀行在聲明中稱:“匯豐銀行已經采取了大量的行動以確保匯豐的銀行業務不被用於逃稅或洗錢活動。”

今日,匯豐銀行在倫敦交易所股價一度下跌達1.4%。

QQ圖片20150209195947

這份報告基於2007年前後匯豐銀行的一份客戶名單。泄露該資料的是一名在匯豐瑞士日內瓦辦公室工作的電腦專家,他已經向監管部門告密。2010年,法國政府在獲取這些資料後不久向美國國稅局分享了資料。就在同年,在美國國稅局不斷施壓之後,匯豐的瑞士私人銀行部門停止了與所有美國居民的業務往來。

周日報告中的名單涉及超過200個國家,逾10萬個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賬戶。儲戶包括王室成員、可卡因販賣者、大使、恐怖分子嫌疑人、藝人、民選官員、企業高管和運動員。

據BBC報導,匯豐表示,自1999年收購瑞士分支後,該分支沒有與匯豐完全整合,以致該行在合規及盡職調查上的標準明顯落後。匯豐表示會對本次事件負起責任。

匯豐稱,瑞士私人銀行業過去的運作方式可能令一些客戶未能完全遵循其納稅義務。匯豐又表示,其私人銀行尤其是瑞士分支,近年已經進行“徹底改革”,現在實行更為嚴格的報告要求。

匯豐全球總部和美國部門兩年前曾被罰款19億美元,美國司法部當時指控匯豐監管不力讓其子公司幫助客戶違反對古巴,蘇丹和伊朗制裁措施,並幫助墨西哥毒販洗錢數十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522

與剛來港開戶炒H股的朋友的對話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3/h.html

朋友:今年剛開了港股賬戶,開始炒H股。

我:為什麼?

朋友:H股便宜啊,做差不多生意的,估值比A股差了許多。

我:你如何看待在公共場合隨地吐口香糖?

朋友:沒事啊,沒人理你。

我:在香港被抓到要罰款的,在星加坡被抓到還可能要鞭刑伺候哦。

朋友:我們還是繼續之前的話題吧。

我:好......你說未來會不會有一天無論哪裡的人都變得有公德心,不再隨地吐口香糖?

朋友:有這個可能。

我:你覺得那是多久之後的事呢?

朋友:不知道,很難說。我們還是繼續之前的話題吧。

我:嗯,可是我一直都沒有離開原來的話題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28

連文盲也瘋開戶 中國A股快轉空?

2015-04-13  TCW
 
 

 

近期有兩件事讓中國再度成為全球目光焦點,對外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成立,有望擺脫美國獨大;對內,中國A股指數持續創下七年新高,過去一年內漲幅超過八成,全球第一。

中國股市人氣有多熱?來看看幾個指標。今年三月份,A股新開戶數逾四百萬,光三月最後一週,新開戶數就超過一百六十六萬戶,創下A股史上最高紀錄,中國券商們笑稱開戶數「井噴」。

同時,上海證交所融資餘額屢創新高,到四月初已突破人民幣一兆元(約合新台幣五兆元),規模占二○一四年經濟產值的一.六%,和去年同期相比,將近翻了四倍;若合計上海與深圳兩地股市,今年第一季底融資餘額達人民幣一兆四千八百億元,短短三個月內,就比去年底多了近人民幣五千億元。

A股太貴!散戶還在追,外資已減碼

成交量放大、人氣回籠,中國股市挑戰四千點儼然在望,但有趣的是,外資卻不停逢高退場。截至三月三十日當週,外資透過滬港通淨賣超人民幣十七億元的中國股票;另外,兩大追蹤中國股市、在香港掛牌的指數型基金也遭投資人贖回六億二千二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九十五億元)。

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伊利(Richard Iley)認為,從中國股市融資餘額創新高來看,顯示這波牛市已出現散戶追捧的泡沫;瑞士銀行策略分析師陸文傑更點名回應:「A股市場正處於泡沫,外資減碼做法很合理。」

的確,看過華爾街大起大落的國際基金經理人,對未來中國股市已趨謹慎,最新路透月度調查,基金經理人對未來中國三個月股票的部位建議配置比,由二月的八三.三%,降至七九.四%,創半年來新低。

連向來最力挺中國股市的投資大咖羅傑斯(Jim Rogers),三月初受訪時竟說, A股的價格太高了,比H股(香港上市國企股)、B股(境內上市外資股)要高,價格過高的股票是存在巨大風險的,他認為還有很多方式可在中國股市投資,不一定非要買A股。

而且,從一般投資人背景來看,也的確令人擔心。根據彭博經濟學家歐立克(Tom Orlik)引述去年底由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進行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調查樣本覆蓋全中國約四千個家庭,結果顯示,新開戶的中國股民中,有三分之二沒有高中畢業,甚至有六% 是文盲。

換言之,教育程度不高的普羅大眾、文盲取代上一波的大媽們,成為股市生力軍,這樣的場景彷彿是中國版擦鞋童指標。

當然,從台灣股市歷史來看,個人學歷跟股市收益不一定畫上等號,這可能也是人頭戶猖獗導致。

事實上,除了散戶,參與這波牛市的還有中國本地的基金經理人。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二月份基金淨值規模單月增加人民幣三千一百 五十八億元。

除了資金面過熱,從基本面來看,中國股市究竟有沒有真的達到泡沫的標準?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最明顯例子就是A股和H股的比價。過去都是A股比H股被低估,但目前A股已相對H股溢價高出三三%左右,創四年來最高水準。

具官方色彩媒體的新華社也發出警訊,直接點名以小型股為主的創業板股票,就像是二○○○年那斯達克(Nasdaq)泡沫一樣,因為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在二○○○年三月達到最高五千一百三十二點時,當天該指數的本益比八十倍,而現在創業板平均本益比竟高達八十七.六倍。

但泡沫破滅前是最美好的煙火秀,中國許多股民甚至在網路論壇上笑稱,最初炒股要看本益比,之後看本夢比,現在改看本膽比,看誰膽子最大!

讓他們敢於追高股票的理由,當然就是政府做多的心態。

政府帶頭!習做多態度不變,A股仍漲

畢竟這波多頭總司令就是習近平政府以「造市、作勢、金援」三支箭引爆中國股市的瘋牛,藉此舒緩中國經濟成長率在去年創二十四年來最低,以及房市下跌的總體風險。

所謂造市,最明顯的政策就是去年十一月啟動的滬港通,全球投資者可真正首次直接投資中國股市。

而作勢,就是創造題材,當下最熱門的亞投行成立,搭配「一帶一路」策略,引導中國資金和技術出海,同時消化過去幾年閒置產能,等於讓許多虧損產業有轉虧為盈的希望。

至於金援,就是最後一劑強心針,例如剛出爐的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範圍擴大到地方政府債券,可投資比率從一成提高到兩成,雖然換算後金額大約只有人民幣三千億元,但等於宣示北京中央改以穩增長為主體,緩解地方債務風險壓力。

因此,除非中國官方態度改為打壓股市,否則這頭A股瘋牛,還會繼續往上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53

港股開戶人數劇增 券商大幅招兵買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735.html

港股開戶人數劇增 券商大幅招兵買馬

一財網 羅琦 2015-05-09 10:00:00

4月香港股市牛氣沖天,整個月漲幅達到13%,是2009年5月以來升幅最大的一個月,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在香港開設股票交易賬戶

“啱就即請”(意思為“合適就請,即時錄用”)這種“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招聘口號不在別處,而是出現在香港中環的一家券商門口。

由於4月香港股市牛氣沖天,整個月漲幅達到13%,是2009年5月以來升幅最大的一個月,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在香港開設股票交易賬戶。而為了應付做不完的工作,香港已經有券商開始大手筆招兵買馬,為前線開戶員工減輕壓力,招聘人數也較過去大大增加。

耀才證券(01428.HK)於5月7日和8日在耀才香港總辦事處舉辦了兩天的大型招聘會,主要招聘前線開戶相關員工,包括持牌證券經紀、交收部、會計部及存款部等人員,目標聘請100人,而目前耀才證券包括管理層、後勤等部門的員工總數只有250人。

在招聘首日,耀才證券已經吸引了過百日應征,甚至包括應屆畢業生,耀才證券主席葉茂林稱,在招聘會如果遇到合適的人選,會即時聘用,期望可以盡快減輕前線員工的壓力。

在過去的一段日子,香港券商的神經都非常緊繃,“五一黃金周”本是旅客蜂擁到香港血拼購物的假日,但受港股暢旺的影響,不少內地投資者都到香港親自開設港股交易賬戶,香港多家券商在假期也加班加點,為內地的金主們開戶。

耀才證券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公司旗下的17間分行在“五一黃金周”已經有不少網上預約,盡管該行在旺角、大圍、佐敦、元朗及上水等內地人較為集中的分行加強人手應對,但還是需要加班到晚上12點,壓力相對比較大。單單是五一小長假期間,共有近700個用戶開戶,其中三分之一為內地客戶。

而就在4月份,耀才證券的新開戶數量已經超過7000人,是平時開戶數量的2.5倍。前線員工每天都要加班,尤其上水、元朗、大圍這類內地遊客聚集多的分行更加班到半夜12點。

除了港股牛氣沖天外,耀才證券也在為今年即將開通的“深港通”做足準備,葉茂林稱,預計在未來開戶人數以及成交量都會不斷上升,尤其是在“深港通”啟動後,股市將更加暢旺,因此繼續增聘人手應付未來的機遇。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03

開戶熱情持續高漲 A股現“新進老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637.html

開戶熱情持續高漲 A股現“新進老退”

一財網 李雋 2015-05-13 23:05:00

盡管對大多數90後來說,進場的資金量並不算大,不過匯聚起來的洪流足以繼續推動牛市向前,市場不斷創新高。

“85後和90後來開戶的太多了!”華南一位證券公司客戶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最近超過一半開戶的都是年輕人。

A股半年多以來的牛市行情,賺錢效應催促股民跑步進場,這在歷史上每個牛市都是如此。這批新生力量最大的不同,當數“90後”的登場,盡管對大多數90後來說,進場的資金量並不算大,不過匯聚起來的洪流足以繼續推動牛市向前,市場不斷創新高。

相比之下,看著直線飆升的開戶數,以及散戶的蜂擁進場,某些老股民已經嗅到了牛市末期的“燒焦味道”,相當一部分已經徹底離場,或者集中資金做打新股;牛市至此,新股民的進取和老股民的謹慎,那麽到底誰才會是最終贏家?

新股民激進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5月4日到8日的一周開戶數是244萬戶,較4月份高位一周超過400多萬戶有所回落,不過依然維持高位。

“接近最高點的時候追高買了南北車,真的欲哭無淚,被迫止損了!”廣州一位90後股民稱。事實上,相對於這位90後還能夠嚴格執行止損策略,更多的90後腦海里似乎都沒有止損的概念。

“既然牛市繼續,我就采取笨辦法,個股也沒有問題的話,我就不會減倉,而且只要可以融資就不斷加倉。牛市大方向不變,就算有調整也沒有必要減倉下來,也不用止損,融資額度很緊張,賣了很可能就融資不回來了。”北京一位88年出生的股民稱。

到目前為止,這位北京85後股民並沒有嘗試到“不止損”的苦。

他告訴記者,從2014年初抓到一只入股遊戲公司的大牛股,兩周之內暴漲50%多,資產一下子也翻了一倍多。現在拿著一些醫藥股和“互聯網+”概念的,因為大牛市以及不斷加倉,不到一年半之間,回報率到現在已經超過10倍,這讓很多有經驗的老股民都汗顏。

“對於85後和90後新股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根本沒有經歷過牛熊周期,也對資本市場缺乏認識和畏懼,他們一般不看基本面,經常盲目追高,他們大量湧入,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很多人都做了炮灰,最終只是時間問題。”華南一位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老股民日趨謹慎

而與新股民的激進風格相比,則是不少老股民表達了對市場的謹慎。

一位在4月底之前已經基本清倉,並且專註於“打新股”的老股民告訴記者,“我上一次賣出股票的時候,接盤的很多人都是幾手或者一兩手的接盤,這都是些什麽人啊?這本身就表明市場已經很危險。”

川財證券認為,新開戶情緒高漲,與2005年~2007年牛市發生情況很類似。無論是新開戶股票賬戶還是基金賬戶數在本輪的牛市中不斷地刷新前期高點,呈現一個爆發式增長的態勢。與2005年到2007年牛市過程中發生的情緒一致。情緒的高漲和市場的牛氣幾乎同步,但是從結構上來說有更值得玩味的地方。

“牛市中,股票開戶數量會先於基金開戶數量創新高。在最近的開戶數據中,日均股票賬戶開戶數已經超過2007年。未來股票和基金開戶情況的關系會類似2005年到2007年牛市中發生的那樣。”川財證券稱。

數據顯示,從單月開戶數來看,2007年8月,暴漲猶如火山噴發,一個月有892萬人進場。“很多人開始坐不住了,一些不喜歡股票的人開始沖進場內。”上述老股民稱,到了2007年9月,開戶數回落到726萬,10月到590萬。

“牛市不言頂,暫時沒必要考慮點位,總在擔憂中上升,現在繼續滿倉操作。”上述北京85後股民稱。

上述華南基金經理認為,2015年4月是一個開戶高峰,而前一個高峰是2014年12月;在2007年的時候,5月和9月同樣是兩個很明顯的開戶

高峰期,如果5月和6月新開戶的人數有所減少,投資者就要有所戒備了;不過現在的宏觀經濟數據不算好,央行連番降息降準,這跟2007年多次加息的情況很不同,這次牛市到底最終如何推進,也不好預計。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76

【深思】女白领开户3个月后清仓退出股市! 称为了下半生幸福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28

一位普通的女白领在开户三个月后选择清仓退出中国股市,她的原因很简单,称是为了余生的幸福。到底是什么让女白领在牛市中毅然选择清仓退市,下面是这位女白领的自白:

大概从今年3月开始,“侠之大者,为国接盘”的声音便不绝于耳,大环境是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而具体到我个人,一个在普通私企工作的普通员工,却在被股市折磨了三个月后选择了清仓退出。原因很简单:为了余生的幸福。

真的,我不想听“侠之大者,为国接盘”的戏谑逻辑,我不是女侠,我只想重新做回一个作息规律,度过安稳现世的女人。

诚然,这轮牛市给身边的朋友包括我在内都带来了不少额外的收入,有朋友买了创业板妖股资金翻番的,也有朋友在各种股票之间摇摆不定,不停买入卖出结果还是“小赚”了一个月工资的。我则是在今年119日的大跌后杀入股市“抄底”,获利三个多月后又碰上5月初的连续杀跌,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上周决定退出时,已经身心俱疲。

在这波牛市来临之前,我的生活方式简单而规律:

我的iphone4已经习惯了数年如一日在每天早上7点一刻用闹钟将我唤醒,而不是在9点一刻提醒我关注股市开盘走势;我家的马桶盖已经习惯了拎着书本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我,而不是抱着手机不断刷新股价行情的我;我的单人床已经习惯了我在喝完半杯水之后再入睡,而不是惦记着手中股票的K线图辗转反侧。

原谅我的胆小,但我从来没有赚过这么让人担惊受怕的一笔钱,直到进入股市,我才明白已经走到了这座竞技场的中心,不再是可以笃定地喝茶看戏的观众席。

我也终于明白,也许直到人真正处于风险中时,才会意识到风险这种东西的可怕,我们这些普通人想赢怕输的本性,不正是在股市面前被脱得一丝不挂?明明是一群风险承受能力迥异,应当选择不同投资方式的人群,却在冲动地卷入股市后被强行地同质化了。

至于身边在牛市中赚钱的那些朋友,据说和我一样经历着这些精神折磨,他们称之为牛市里幸福的烦恼。其实只要仔细想想,所谓“幸福的烦恼”,本身不就是一个悖论吗?在我粗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是一件与烦恼无关的事情,如果幸福剧烈到了让我产生烦恼,那我只想要稳稳的幸福。

事实上,在那三个月里,因为看不清股市的走向,因为困惑于微博微信上的众说纷纭,我时常会担忧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牛市在明天结束,我该如何自处?我的资金又会何去何从?

担忧,毋庸置疑,同样是一个能让你的幸福蒙上阴影的东西。

我所理解的幸福,是每天早上起床打开冰箱,都可以看到储备好的牛奶和面包,而不是饥肠辘辘地在人气餐厅外面排长队。

我所理解的幸福,是包包里始终有保证手机正常使用的充电宝和数据线,而不是在大功耗的处理器把电量消耗殆尽后无法接听一个重要电话。

我所理解的幸福,是可以放心地把自行车从容停在学区房的楼下,而不是在一个消防车都无法开进来的老旧小区里每天苦苦腾挪寻找停车空间。

而让人心惊肉跳的中国股市,与我所理解的幸福背道而驰,惊悲总是潜伏在惊喜中,不经意间杀你个措手不及。

我甚至开始悲天悯人地思考,中国老百姓到底要避开多少牛市与熊市的交替,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在上周卖出了最后一只股票,在“银证转账”中最后一次按下了“资金转出”键,无论股市接下来走出波澜壮阔的冲高行情,还是深不见底的回调行情,都不再与我相关——在夜里12点之前无所顾忌地上床睡觉,期待第二天早上的牛奶与面包,这才是能给我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

陈奕迅那首歌是怎么唱来着:“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我跟网上流传的那个女教师有着一样的梦想,但在拥有足够的资本启程之前,我依然需要稳稳的幸福,以及稳稳的积累财富的方式。(转载自凤凰财经综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91

金融科技夯!Siri變理專、十元能買基金 銅板理財時代 一美元就能開戶定存

2016-6-27  TCW

Apple Pay最快年底登台,引爆行動支付跨界整合潮,提款、付費、投資,用手機就能完成,顛覆全民生活形態。

全球兩大手機公司蘋果與三星,現在來台灣最青睞的拜訪對象,不再是電信公司,而是銀行。

蘋果支付系統Apple Pay亞洲區主管在五月份抵達台灣,與中信、台新、玉山等消費金融銀行積極接洽,討論各種合作契機。因為行政院正式拍板,最快今年底前Apple Pay將可登台。

國內金控新戰場金融科技變接班人KPI

後來由於政黨輪替,傳出Apple Pay登台可能推遲的風聲,不久後,蘋果的最大對手三星電子就乘勢在六月份邀國內數家大型民營銀行前往韓國,介紹Samsung Pay相關機制。

手機與銀行的跨界合作,終於把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推到台灣來,這也成了金控家族接班人的主戰場。

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之子蔡宗翰,負責國泰世華銀行的金融科技發展,挖角中國支付寶跨境支付業務前高階主管掌管數位銀行;接著,富邦金副董事長蔡明興之子蔡承儒,擔任起富邦金創新科技辦公室總召集人,開始大舉招募人才。

「現在業者們紛紛動起來了!」前金管會主委、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指出,繼在他主委任內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並大幅放寬金融業投資金融科技相關事業,原本只能持股五%提高到一〇〇%後,促使金融圈對發展金融科技的決心更強烈。

金融研訓院副院長盧陽正也發現,研訓院近一、兩年推出的金融科技相關講座,不僅免費的相當搶手,就連收費的也都是推出後即「秒殺」,炙手可熱的程度超乎預期。

其實,就連銀行業針對民眾所提供的服務,也有越來越多創意冒出來。究竟這些服務是如何改變你的行為模武和生活形態?

改變一:提款、支付不再靠卡片,手機、APP就可以搞定。銀行不斷與異業合作,推出自營行動支付工具的模武,越來越明顯,而且越來越多地方可以用手機提款,不用再掏出卡片。台新、中信都已推出「手機無卡提款ATM」服務,只要有手機就可以領錢。

改變二:電子商務變得更簡單。永豐銀的「豐掌櫃」上線,解決了電商買家和賣家多項收費、支付的問題,被視為銀行界跨足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的重要里程碑。

改變三:十元就能買基金。台新銀推出「Richart」數位平台,其「銅板投資」功能話題性十足,標榜只要十塊錢就能申購基金,打破了去年一月永豐銀推出在網銀上申購,每天僅一百元即可投資基金的低進入門檻。

金融科技的跨界融合,從行動支付相關服務日漸普及後,以支付平台為基礎,延伸發展出理財、投資和其他各武服務,漸漸蔚為風尚。

今年四月,有近一百五十年老字號金招牌、主打「只服務全球最有錢前一%富人」的美國高盛銀行,為搶攻普羅大眾的口袋,推出一美元即可開戶存款的服務,跌破不少人眼鏡。

高盛買下奇異資本銀行(GECapital Bank)後,手中擁有一百六十億美元存款、近十五萬名零售客戶的線上存款平台GSBank.com。為了吸引更多小儲戶上門,高盛喊出一.〇五%存款年利率,比花旗、美國銀行等業者都更加優惠。

行動支付僅「暖身賽」獲利來源是後績衍生服務

從去年到今年,由國外到國內,為何都出現這種二元理財」革命越演越烈的情況?玉山銀數位金融長李正國指出,過往銀行的服務成本過高,所以普遍都是鎖定VIP客群或貴賓理財顧客,提供量身訂做的服務。

直到這些金融科技日漸普及,大幅降低了銀行的實體營運成本,足以化整為零,進而

打破「某服務的基本成本多少,所以一次最少要付多少才可享用」的僵局。

「假設顧客只能去櫃台,我就提供不了十元投資的服務了。」台新金個金事業群執行長尚瑞強解釋,按實體通路流程,每道關卡都必須耗掉大量人工作業成本,但以台新Richart數位銀行為例,「任意轉」服務讓使用者只要有手機號碼跟電子郵件,即可在空中完成轉帳,也省下櫃台人員的時間和作業成本。儘管建置平台前期所費不貲,但只要越來越多客戶使用,邊際效益日漸提升,就可慢慢攤提掉前期成本。

所以,對金融業者而言,與蘋果、三星等行動支付平台合作,只是金融科技的「暖身賽」。多家銀行主管坦言,以獲利模武而言,「支付」這塊業務並非主要盈餘來源,其他後續衍生出的服務,可能是未來最肥的手續費金雞母,這才是他們最垂涎的。

「我不只要讓使用者支付方便,也要借貸方便,投資也方便,日常生活中其他服務逐漸都(跟銀行的支付平台)綁在一起。」尚瑞強道出他看到的機會所在。

其實,光是行動支付的商機已相當龐大,拓璞產業研究所預估,今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將來到六千二百億美元,明年更直逼七干八百億美元(詳見下圖)。

行動支付浪潮來勢洶洶,台灣沒有置身事外。資策會最新調查指出,國內行動支付使用者比重,從前年的四.八%,一路攀升至去年已達到一九%。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今年針對全球逾萬名數位工具使用者進行的《Fin Tech接受度指數調查》結果則指出,各類金融科技商品服務中,「付款服務類」市場接受度最高,達一七.六%,其次則是「儲蓄與投資類」的二八.七%,兩者差不到一個百分點,也難怪金融業者磨刀霍霍,搶著行動支付平台合作,為的就是結合行動科技,推出類似金融服務。

年輕人接受度高門檻低,手機變貼身理專

想像一下:未來,你不再只有付錢當下才掏出智慧型手機,無論是轉帳、儲蓄、借款,你的手機猶如你專屬的銀行櫃員,倘若你是iPhone用戶,Siri將是你的理專,隨時待命,只待你一聲令下,就在線上為你完成服務。

以往連一杯珍珠奶茶都買不起的錢,只要在你滑滑手機或行動裝置後,都能趁你晚上睡覺時,幫你賺錢、生利息。因為成本下降,而改變了金融業服務的思維,這對於收入不豐的小資族,或M型社會另一端的弱勢客層面百,都可以得到一對一的「財富管理」、「貴賓理財服務」,不再是有錢人專利。

以台新RiChart平台為例,推出兩個月後就有一萬六干人開戶,其中又以二十五歲到四十歲年齡層的客群居多。

對銀行來說,這群年輕人並不是現階段財力最雄厚的族群,但,當金融科技慢慢改變民眾的消費和支付習慣,不必受限於享受服務的金額門檻、不用跑三點半、不受限於地點的「三不時代」揭開序幕,二兀投資、理財變成全民運動後,一元、十元這些小錢對於二秒鐘金流幾百萬上下」的金融業者而一言,不再微不足道,也勢必使金融業者未來服務形態、工作模武和捧「金飯碗」的人才面貌,都產生前所未有的巨變。

撰文者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4

新三板違規開戶核查收官 證監會暫停兩券商開戶權限

9月9日,證監會在新聞發布會中通報,對宏信證券和財富證券責令改正,由於為不合格投資者開立新三板交易賬戶,暫停兩家券商新開新三板投資者賬戶權限6個月。這是主辦券商首次因為違規開戶被暫停業務。

8月23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公告,對包括華泰證券、中信建投和山西證券在內的10家證券公司實施自律監管,這些券商違規為不合格投資者開設新三板賬戶4800多戶。自2015年以來,針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問題,股轉公司已累計對19家主辦券商采取了自律監管措施。

根據股轉公司業務規則,新三板個人投資者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需要500萬元以上證券類資產,二是具有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或具有會計、金融、投資、財經等相關專業背景或培訓經歷。法人機構和合夥企業投資者需要分別滿足註冊資本500萬元和實繳出資500萬元的門檻。

自去年新三板市場行情爆發以來,市場上有不少投資公司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新三板配資等服務,繞開合格投資者的認定,有的券商也會為違規開戶提供便利。今年3月,中國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向各家證券公司下發了《關於對執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開展自查工作》的通知,聯合股轉公司對90家主辦券商展開專項核查,目前核查工作已經結束。

宏信證券和財富證券並不在上一批被股轉公司自律監管的10家券商之中。股轉公司監管函顯示,10家主辦券商的違規行為包括擅自降低500萬元標準,將信用賬戶或現金理財計入證券類資產,評估資產的時點錯誤,認定合夥企業實繳出資額方式不合規等等。處罰最重的也只是出具警示函、責令監管,此外,這些券商將需要在三個月內完成整改,否則面臨進一步處罰。

根據股轉公司2015年年報統計,到去年底新三板共有約20萬戶個人投資者賬戶,其中受限投資者有大約9萬戶。今年7月,新三板監管者在內部工作會議上指出,券商機構存在瞞報漏報違規賬戶的現象,新三板上不合格投資者達到3萬多戶。股轉公司表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是新三板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將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市場,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不過,由於新三板市場資金供給受到限制,市場流動性和市場估值正日趨萎縮和下滑。目前,新三板接近9000家公司的日均成交總金額只有5億元左右,是去年市場日均成交峰值的十分之一。三板做市指數也跌破了去年市場恐慌性暴跌的最低點。有個人投資者對記者表示擔心,如果因為市場下跌,股票市值縮水,合格投資者也會變為不合格投資者,監管者的投資者適當性考核機制也需要完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84

公安部推出網上身份證 住酒店證券開戶等可直接“刷臉”

據未來網報道,從2016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法治日獲悉,目前公安部研發出與實體身份證唯一對應的“身份證網上副本”,有了“網上身份證”,以後住酒店、證券開戶等需要刷身份證的都可以直接刷臉。

研制網上身份證的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利用“居民身份證網上副本”技術,為能在各個應用層實現互聯網上 的“實名+實人+實證”的真實身份認證,多因子認證技術在保護公民隱私信息的同時,能夠解決“我就是我”的問題,有效的解決市民實名認證、人證合一的問 題,讓市民在網上辦事變得更加可靠、安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需要網絡實名認證的場景越來越多,當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人們手持的居民二代身份證存儲了許多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小心弄丟,又沒有及時掛失的話,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冒用身份,拿去做違法的事。

“身份證網上副本”的研發初衷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每個人可以在網上生成一本終身唯一編號的“身份證網上副本”,而在特制的讀取裝置上,“網上副本”能被讀取出來,以供核實市民身份。有了這張身份證網上副本後,今後辦理一些實名認證業務時即可“刷臉”,不用再攜帶實體身份證了。

而在今年5月,廈門成為全國首個居民身份證網上應用落地城市。全市建立起統一身份實名認證體系,已有近70萬用戶實現了統一實名認 證,體系中增加“居民身份證網上副本”認證技術,居民需申請一次“居民身份證網上副本”,即可在將來做到全國範圍使用,既權威又方便。

“只要將身份證和終端機相連,後者自動采集身份證信息進行比對,再設置8位數的密碼,身份證網上副本就可以生成。”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證件技術事業部 主任郭小波介紹,身份證網上副本具有加密標識,不會存儲任何隱私信息,可放心使用。根據所需求的保密程度高低,網上副本還可以增加居民的人像、指紋信息, 提高安全性。

郭小波表示,這種“數據加密”性質的“網上二代證”在保護了公民隱私信息的同時,也解決了公民個人信息在互聯網上被“盜用”“冒用”問題。

此外,他還表示,居民身份證上網以後將不會造成居民身份證信息的泄露丟失,因為信息不會在網上儲存、傳輸居民身份證的信息,只存在終端,不會存儲在雲端,也會保證卡體的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