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松口”,港股在線開戶破冰。深港通啟動前夕,香港證監會在跨境開戶政策上突然“松口”,改變此前開立港股賬戶必須線下認證的要求,允許互認機關出具的電子證書用作身份驗證,進行完全的非面對面開戶。
香港市場對這項調整非常積極,認為具有歷史性標誌意義,港資券商也表示這是極大的行業利好。《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券商、交易所及認證機構人士獲悉,港股在線開戶方式與A股網上開戶不同,具體如何實施還需要再觀察一下,可能會涉及機構的技術升級和系統開發。
與A股網上開戶不同
內地與香港監管機關在證券市場開戶環節的身份驗證都十分謹慎。目前A股市場已經可以實現全程“非面對面”的網上開戶,港股的在線開戶則剛剛起步。
香港證監會10月24日發布《致中介人的建議通函 在開戶過程中核實客戶身份》(下稱“通函”),表示允許將電子簽署證書作為核實客戶身份的依據。
目前有些香港以外的核證機關所發出的電子簽署證書已經取得香港特區政府認可的證書互認資格,由這些證書產生的電子簽署,與書面文件上的簽名有同等法律效力。
所以,香港證監會認為,這些有香港以外的核證機關所提供的驗證服務,可以作為核實客戶身份的依據。券商在網上跟客戶建立業務關系時,也可以接受客戶使用電子簽署,來簽立客戶協議。
此前內地投資者開港股賬戶必須進行線下身份驗證,用戶需要前往券商或銀行營業部完成相關協議簽署和驗證,相關資料將發往其香港公司並與用戶確認,完成最終的開戶。
近年亦有券商推廣港股賬戶的“網上開戶”;但根據證監會要求,開戶流程均設置有線下驗證。如國京證券在用戶登記後會安排專業人士上門,用戶當面簽字並提交材料。而由騰訊戰略投資的富途證券,則要求用戶經過網上註冊、填寫資料後,攜身份證去附近的線下驗證點完成最終的賬戶開通。
“電子認證”方式則實現了全流程非面對面的可能性,不過,該方式與A股網上開戶的方式不同。北京一位熟悉業務的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內地投資者投資A股或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都可以實現非面對面開戶,只要通過視頻進行身份認證即可。
“這一種網上開戶的身份認證,一個核心環節是公安機關對券商開放信息接口,可以將客戶身份證信息進行直接驗證。目前證通公司、中國結算都可以提供代理服務,對券商間接開放認證接口。”上述券商人士表示,香港券商要獲得接口服務,可能存在障礙。
四家認證機構
據香港證監會介紹,在非面對面的開戶方式中有4個具體的驗證手段,一是簽署電子認證方式,二是利用客戶臉部識別資料與身份證照片進行比對,三是利用服務提供商接連海外國民身份資料庫以核對客戶身份,四是利用海外核證機關以及其他方式來核實跨境投資客戶的身份。
目前來看,香港選擇的是第四項,而沒有選擇第三項。
上述券商人士分析稱,如果公安機關的接口通過中國結算、證通公司等代理商向香港券商開放,香港證監會允許視頻驗證、同時向中國證監會進行報備的話,那麽內地投資者以A股類似的方式,直接網上開港股賬戶也可以實現。“顯然這需要中國證監會的支持,”他表示,畢竟要在內地開展證券業務,一定要在中國證監會的監管之下。
事實上,這也是香港證監會“退而求其次”的重要考慮因素。在核實客戶身份時,證明資料需要從可靠且極具權威性的來源獲取,比如由政府管理的國民身份數據庫。但是許多司法管轄區“均基於私隱問題而不容許使用該等資料庫,而即使在容許使用該等資料庫的地區,亦需要對連接該等資料庫的服務供應商的可靠性及勝任能力作出評估”。
香港證監會所稱的電子證書“核證機關”,目前包括四家機構。2008年,內地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五》,啟動粵港兩地電子簽名證書互認的試點應用。
截至目前,兩地各分別有兩家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具備粵港電子簽名證書互認資質,分別是廣東省的廣東數字證書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廣東省電子商務認證有限公司,以及香港的電子核證服務有限公司、郵政署署長。
“目前只是香港證監會宣布允許以互認資質的電子證書來進行港股開戶,未來還需要兩地的相關部分進一步磨合,尤其要針對法律依據進行合法合規的審議;”據一家內地認證機構負責人介紹,兩地的法制環境和法律程序有很大不同,後續還需要充分溝通並制定細則後才能落地實施。
但該負責人也同時透露,今天向其詢問此事項的金融機構非常多,態度十分踴躍。
港股通輻射帶動
目前深港通正在有序推進,24日下午深交所宣布,聯合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香港中央結算於10月29至30日組織進行全網測試。
“從時間點上來看,某種程度上也是配合深港通推出的,香港方面也希望內地資金到香港投資更加便利。”南華金融集團研究部高級策略師岑智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香港券商也是積極推動這一改革的,因為電子開戶會方便香港機構打開海外市場,也包括中國大陸。
富途證券CEO鄔必偉此前告訴本報,香港有720萬人,有550多家持有1號牌的券商以及銀行服務,客戶已經被開發得非常充分,香港本地的券商市場空間是非常窄的。隨著內地市場的對外開放,未來在香港的內資和港資券商,都會非常重視內地的投資者,因為這里的客戶足夠多。
值得註意的是,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或深港通投資港股,並不需要專門開立港股賬戶。
前述北京券商人士告訴記者,通過滬港通或深港通投資港股,本質上是用A股賬戶開展港股業務,對接的是滬深交易所。只不過在投資港股的時候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50萬的資產門檻,二是符合港股投資的適當性要求。
深港通開通預期升溫,對港股市場的影響更多的是輻射帶動作用。富途證券董事長李華表示,滬港通及深港通實際上對內地投資者進行了一場全面的港股市場“投資者教育”,對港股市場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和認同。
近日,一份24家券商首批獲得深港通開通權限的名單在市場流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名單內的多家券商求證,證實該名單屬實,但投資者現在可以開通深港通賬戶系市場誤讀。
與此前市場解讀的目前可以開通深港通賬戶、甚至深港通近日將開通所不同的是,多名券商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投資者現在可以開通深港通賬戶系誤讀,24家券商首獲深港通開通權限是深港通開通前的一個標準流程之一,券商權限開通有先後順序是各家提交材料全面程度不同所致,後面還有多個環節的全網測試,測試會持續到11月中下旬。”
據接近深交所的人士稱,目前深港通正在全網測試之中,近期深交所也會加大券商的審批力度,會每天對達到上述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目前可開通深港通賬戶系誤讀
根據媒體報道的文件顯示,深交所發布了《關於同意開通國信證券等會員單位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通知》,且列示了一份名單,包括華泰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金公司、招商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東方證券、廣發證券、安信證券、國信證券等在內24家券商,已獲得開通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名單內的多家券商內部人士求證,該名單及所列事項屬實,是通過交易所會員專區下發,且只發給了24家券商。但並不代表目前已可以為投資者開立深港通賬戶,具體事項還等待交易所通知。記者也向名單上的其他多家券商營業部進行電話求證,均表示雖公司是在權限開通名單內,但同樣還不能立即開通深港通賬戶,需要等待公司內明確的文件和具體要求的下發。
記者同時發現,雖然名單上所列有24家券商,但包括中信證券、方正證券、光大證券等大型券商未出現在首批名單中,這也引起了市場的關註。
名單上某券商的內部人士向本報透露,由於當前市場對首批權限下發存在不同解讀,深交所方面今日上午已對此向券商機構做出解釋:24家券商獲首批權限均是業務上已經向深交所提交正式申請材料並且材料完備,並在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通了港股通結算業務,同時在仿真測試中達到了深交所和中國結算的測試要求,還正式並正確的提交了交易單位權限申請 。
深交所方面還表示,未來幾天還會有幾批券商名單的公布,不在名單上的券商可以進一步完善以上幾個環節,近期會每天對達到以上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深港通進行全網測試
此外,市場對於深港通近幾日或開通的解讀或也存在誤讀。“目前每個周末我們都會進行全網測試,正在逐步推進”,上述券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據該券商人士發給本報記者的港股通測試安排,在10月17日至11月9日,行業已將進行全市場業務仿真測試;10月22日至23日及29日至30日,已先後將進行第一、二次全網測試。按照安排,11月5日至6日和12日至13日,第三、四次全網測試將進行。另外,在通關測試前一周六、周日進行全網測試(可選),在業務啟動日前一周六進行通關測試。
早在10月13日深交所和港交所首場路演中,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就曾表示,傾向於11月中旬後的某個周一推出深港通,周一方便風險控制。在10月17日-11月9日將進行全天候全市場仿真測試,周末時間進行全網測試。
深港通尚未正式宣布開通日期,多家券商卻不斷加快各項備戰工作進度、搶占先機。
11月7日起已有海通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渤海證券、華西證券等啟動賬戶開立業務,開始受理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申請。此次深港通開通時的鮮明特點,是多家券商均支持全程在線開戶。按此前的規則要求,個人投資者需滿足50萬元資產、深港通業務知識水平測試90分等標準。
深港通交易權限審批提速
作為深港通開通前的小插曲,深交所此前的一紙權限批複通知擾動了市場和行業緊張情緒。11月3日,深交所向24家券商下發通知,同意開通其相關交易單元的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此通知後被市場誤讀為港股通即將開通、開戶權限將按次序分批推進,一度引發市場和行業關註。
一家券商深港通業務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在上述消息發布後,未在首批名單中的多家券商業務人士在交易所溝通群中反應較為強烈,希望就權限批複的順序安排等進行明確。
“深交所此前曾向符合深港通資格的券商下發文件,讓券商勾選兩種獲取資格和權限的方式;一個是在開通前完成全部的審批和核發,一個是先開通部分券商的權限、在深港通正式開通後陸續複新的交易權限。有可能是這次問詢讓券商緊張了,以為首批權限趕不上就不能在開通時進行交易了。”該人士透露。
但行業疑慮隨後被打消,交易所正在深港通開通前加緊權限審批工作。
根據本報此前報道,深交所在4日上向券商機構做出解釋,24家券商獲首批權限均是業務上已經向深交所提交正式申請材料並且材料完備,並在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通了港股通結算業務,同時在仿真測試中達到了深交所和中國結算的測試要求,還正式並正確的提交了交易單位權限申請。未滿足申請條件的券商在進一步完善後,深交所每天會對達到以上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目前,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審批明顯提速。11月7日開盤前,長江證券、太平洋證券等多家券商發布公告,稱已獲得上述權限的批複。而同在該批次被批複的某券商內部人士出示的文件顯示,深交所在11月4日就審批通過了第二批券商的港股通業務權限,共涉及42家券商,包括海通證券、興業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等在列。
券商搶跑深港通開戶
深港通的開通當前已進入讀秒階段。深交所11月7日連續發布兩則通知,將聯合中登公司在11月11日收盤後實施深港通技術系統上線,11月14日起投產就緒,港股通相關數據接口啟用。同時要求擬首批開通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的參與人,在11月11日或18日下午收盤後完成自身港股通相關技術系統的上線實施,11月20日全部投產就緒。此外,深交所還下發了11月12日全網測試的通知。
盡管目前仍未公布具體的開通日期,但多家券商已迅速啟動了深港通賬戶開立的業務。
在第二批次中獲的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海通證券,於11月7日在官方微信號上宣布稱,今日起已開始受理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開通申請。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也均在微信公眾號上開始了該業務的宣傳。而渤海證券、華西證券等客服或內部人士也透露,目前已開始受理深港通權限申請。
按照此前的規則要求,個人投資者在開立港股通賬戶時,需滿足資金、風險測評、業務水平測試和誠信記錄的要求;包括具備50萬元以上的資產(含信用賬戶自有資產)、港股通知識測試成績90分以上等。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從規則上來看與此前滬港通並無較大差異,券商的前期籌備工作並不複雜。而作為本輪港股通開戶的鮮明特點,多家券商目前均支持全程在線的開戶流程。
另有獲得權限批複的券商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尚未受理深港通業務權限,主要是在推進內部員工培訓和業務知識測試工作,以及在營業部層面開展深港通相關宣講和投資者教育工作;有望在本周正式開啟賬戶開立申請的受理工作。
“有的券商開新三板帳戶就送做市股份,因為價格已經成仙股了。”一家中型券商做市業務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
6月1日,東吳證券、興業證券、廣州證券等做市商公布退出為三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做市,這讓本周遭遇券商退出做市的企業增至87家。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幾乎各家證券公司都在收縮做市業務。
“股東賣多低價格,做市商也不接,砸到幾分就幾分。”一位做市交易員告訴記者,“大部分做市商應該只是躲避交易而已,有個別做市商可能會清倉大甩賣,都是因為券商內部在強制降規模。”
券商新三板做市大撤退
6月1日,東吳證券、興業證券、廣州證券等做市商公布退出為三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做市,這讓本周遭遇券商退出做市的企業增至87家。
券商退出做市的不僅有致生聯發(830819.OC)、嘉達早教(430518.OC)等出現風險事件或者業績大幅下滑的公司,也有華強方特(834793.OC)、優炫軟件(430208.OC)這樣業績表現較好,市值較高的企業。
“券商有些是在收縮業務,屬於戰略性退出,不管是不是優質股票。有些做市的部門就相當於撤掉了。”一家上市券商做市部投資總監告訴第一財經,即使有pre-IPO的票,做市商持有股份不多,收益很有限。
文娛企業華強方特在本周發布上市輔導公告後,股價暴漲20%,總市值目前為145億元。大數據安全服務商優炫軟件去年凈利潤5200多萬元,同比增長17%。兩家公司最近都進入了新一屆創新層,得到股轉公司的特別點評。
“做市這個板塊百分之八九十的券商大概都停了,大部分都是觀望加退出。”前述中型券商做市負責人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幾乎各家證券公司都在收縮做市業務。今年以來,券商退出企業做市多達近700次,其中東吳證券退出了83家企業的做市報價服務,光大證券退出54家,招商證券退出34家。券商新增做市的案例卻屈指可數。
與此同時,不少做市企業也在放棄做市這種交易方式,變更為集合競價轉讓。目前新三板做市企業總數逐步減少到1278家,比去年初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
和做市制度運行初期,企業紛紛加入做市的熱潮相比,今年以來轉做市的企業數量一共只有13家,其中擁有15家做市商的合全藥業(832159.OC)自1月做市以來,股價還有小幅下跌。
“目前做市制度上出現一定問題,因為交易不活躍,做市商不能發揮做市制度的優越性。”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彭海對第一財經表示。
他認為,由於缺乏流動性,做市不能靠買賣價差盈利,變成了投資屬性,因此券商對做市項目的審核會更嚴。而市場整體環境不好,在收益率下行、去杠桿大背景下,券商收入減少,為了保業績,也會削減虧損的做市業務。
據股轉公司統計,截至上周,今年前五月做市成交總金額為124億元,和去年相比縮水了大約70%,而且只有集合競價成交額的一半水平,不及滬深交易所成交金額的一個零頭。
以124億元成交金額計算,即使按照5%的最大買賣價差,今年前五月券商的純做市收益也不超過6億元,分攤到每家做市商平均大約600多萬元,這對於做市企業數量較多的做市商而言尚不能覆蓋成本。
流動性提供者成流動性“困獸”
做市是新三板借鑒納斯達克等境外資本市場引入的一種交易方式,於2014年8月正式試點。
做市制度的初衷是由專業的做市商來給難以估值的成長性中小企業提供雙向報價和流動性。不過,由於流動性低迷,做市商實際上更多以自營方式投資股票。
2015年市場行情一路上揚,做市商通過折價拿庫存股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但這只是浮盈,2015年底開始,市場行情持續下行,三板做市指數跌破基準值1000點後繼續下挫,周五收於871.58點。
“現在出貨基本都是虧的,而且未必出得去。”華北一家券商做市業務部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表示。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目前,做市商大約2/3庫存股處於虧損狀態,有超過一半的庫存股浮虧達50%以上,其中因操縱股價被證監會處罰的易所試(430309.OC)股價跌到一毛錢,給做市商帶來超過99%的損失。
有169支做市股跌成了“仙股”,如ST名利(831963.OC)股價跌到只有6分錢,創新層的“仙股”也多達16只。
“股東賣多低價格,做市商也不接,砸到幾分就幾分。”前述交易員告訴記者,“大部分做市商應該只是躲避交易而已,有個別做市商可能會清倉大甩賣,都是因為券商內部在強制降規模。”
“去年底到今年初我們還會抱團取暖,還有加倉明星票的,但是沒想到今年能冷成這樣,華強方特這些抗跌性很強的票也跌了。大家基本上都停了,去處理不良資產。”前述券商做市負責人說。
不過,他表示,“券商不會把做市項目全部砍掉,畢竟要保留做市資質。現在沒指望賺錢,也賺不了錢,就維持現狀,賬面上不要有太嚴重的虧損。”
去年12月,股轉公司總經理李明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曾表示,做市是很多企業需求的一個交易方式,整體分析來看還是發揮作用,因此不僅要保留還要繼續做好,股轉公司正在研究如何評價和完善做市制度。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做市商本身並不能提供流動性,做市商的困境要放在整個新三板的困境下思考。
他認為,做市制度還有待完善,做市商只靠報價不能生存,但采用PE投資的模式,還存在投後管理的成本收益不對等,券商對做市部門的考核機制依然遵循二級市場年度考核等諸多矛盾。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2樓提及
sogotrade la can open via internet
6樓提及
最低5蚊美金
但會蝕匯水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