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控股的優點:
深圳控股的缺點:
建議入股市的大陸人,首先弄弄A股,然後弄弄期貨,再弄權證,再然後才進入港股、美股,那樣將少走很多彎路。
弄A股最大的目的是讓我珍惜港股中那麼多高分紅的股票,光憑分紅就能讓人生活得不錯,這種股票在大陸實在太稀有,而且大陸有20%的稅,受不了。
弄期貨和權證給我的教訓是永遠不要估時點,你可以估價值,但不要試圖去估計實現價值的時點。
我在前年曾經賣空過A50,賣空截止時點是2011年5月份,而且是通過權證來賣空的。
我買權證的方法也是買了就放著,到最後看和我估的是不是差不多,當年的我在勝利了很多次後自大得不得了,老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就是男主角,但事實給了我慘痛的教訓,輸得一塌糊塗。
2011年賣空A50居然輸了,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A50去年實在也大跌了一把,但時點不對啊,兄弟,我是5月就要行權的,所以在持有5個月後 在2011年4月就割肉了,深深的明白什麼叫「割肉」,虧了投入的70%。然後A50就開始大跌暴跌,倘若當時賣空截止時點是9月份,那我就能大賺特賺 了。
後來也想清楚了,就算大賺特賺又算什麼?也只是我運氣好而已,事實已經證明了,我是無法估準時點的,我試了幾次,雖然大贏了幾次,但也大虧了幾次,而且一虧就是60%到80%的虧損。
持有一支股或權證,然後不動,直到虧損80%,我想我的定力應該已經算中上了吧,所以,後來我特意跑到香港匯豐銀行(手續費特貴)開戶時,別人電話錄音問 我能否承受5%還是20%的短期虧損時我就想笑。(註:我以前是招商證券在大陸代辦的,錢在人家戶頭,不爽,所以後來特意跑了一次香港。)我能承受80% 的虧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投入的錢不足我總資金的20%,就算全虧也只有20%。事實上,儘管我在這裡寫虧了這麼多,但在總體資金上,我是賺的,而且收益 率也還可以。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碰權證以及期貨,因為我實在無法正確估算出未來幾個月到一年大市或股票的走勢。
所以,我應該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最好不要輕易估計近一兩年股價的走勢。甚至我現在已經基本上放棄估計未來十年股票的股價走勢,我只相信紅利,我只估未來十年二十年這個公司能給我多少紅利,儘管我不一定估得準,但我會努力去做。
有些人相信一些理論,說未來不能估,其中就有一個我很尊敬的博主告訴我說「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那我告訴你,你是錯的,對未來,我能估准很多事情。
比方說我能估出明天的很多事情,太陽一定從東邊升起,地球照樣轉,地球明天轉一圈所需時間我都能估得八九不離十,大約24個小時。
明天是未來吧,說明天的事情就屬於預測未來吧,我就能估計準確,是不是很厲害?不知道你能否估計準確?至於十年後,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再過十年,太陽還是從東邊升起,地球轉一圈所需時間還是24小時。
所以我完全無法理解「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這句話,至於歷史會不會重複,那就看粗細了,在大體方向上歷史就是簡單重複的。中國古代不斷的 重複著朝代的更替,到現在,其實還是簡單的重複。若更細節,若說再由某某人再次怎麼怎麼滴,問題是那人都已經死了,想簡單重複也不可能了啊,這種細化上說 歷史確實不可能重複了,因為1秒前的河和現在的河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河了。畢竟事物是發展的,簡單地完全重複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大體上重複是一定的。就好像 地球轉一圈的時間一樣,儘管明天還大約是24小時,但由於太陽在一天發射了很多能量,重量變輕了(太陽在多少多少億億年後會因為能量不夠而坍塌),明天地 球轉圈的時間還真和今天不同,但大體上可認為是可重複的。
很多東西都有其規律,關鍵是你能否摸索出其中的規律。我就摸索出規律,太陽是從東邊升起,所以我能估准明天太陽是從哪邊升起的。就算股價,若只叫我毛估一 下,我也能完全估准,你還別不信,就說民生銀行吧,初步估計,明天民生銀行股價會在0元到100元之間,倘若我錯了,願賠100萬。更進一步估計,5港幣 到10港幣之間(2012-5-13),若還要更精確,我就無能為力了,也就是說我能夠大概估准明天民生銀行的股價,但無法精準估出,這種估值,正確,但 對我賺錢是沒有幫助的。再說未來十年,我相信民生銀行的股價應該在0元到1萬元之間,這個我可以保證,若錯了,也願賠100萬。所以、萬事萬物都有其規 律,在一定範圍內,越是粗的估計就越準,越是細的估計就越不准,但根據各人掌握規律的多少可以決定各人對未來估計的精確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就算所有人都價 值投資了,仍舊有人會贏有人會輸的根本所在,若不承認有規律存在,那就失去了研究規律的先機,要想勝出,除非你是男主角。
巴菲特買股願意持有十年,也就是他現在估那個公司在未來十年的盈利會不斷增長,隨著時間的推延再不斷重估,發現變化的時候也會將公司賣掉。
就好像天氣預報,我在網上有時候喜歡搜索未來第4天的天氣情況,第一天預報第四天晴,第二天則預報為多云,第三天預報為小雨,為什麼?
因為按第一天周圍的云層風力情況推測第四天確實是應該晴。
但第二天,發現從北邊壓過來的云由於在一些沒有估到的小作用的合力下,速度突然加快了,可能在第四天趕到上海,就預報多云。
第三天又發現一個情況,那就是北方的云比預計的冷一些,下雨的可能性就大很多,這就預測為雨。
也就是說未來事情的發生有規律可循的,但是會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儘管仍舊不很準,但細心的人們仔細看看天氣預報,正確率是大於50%的(假設只有 「有雨」和「沒雨」兩種情況)。呵呵,如果天氣預報準確率小於50%,那還不如拋硬幣呢。至少拋硬幣確實有50%的幾率。
所以買股票也是一樣的,首先估計未來十年二十年公司盈利的分紅能夠回本並且有賺,然後購入,接著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不停的修正自己對公司的預估並進行操 作。若操作過於頻繁,那就陷於賭博了,所以我一般一年分析最多兩次決定那個公司的買賣,而對於預估十年的我來說,一年兩次已經夠多了,就算估錯了,損失半 年也沒什麼,只要按這種方法行事,勝的概率大於50%,那就OK。
至於有些人會說未來十年估不準,所以只估未來一兩年,但問題是萬一未來一兩年該公司盈利是大增,但市盈率降得很厲害,導致股價大跌怎麼辦?這時候出手股票,那就是虧,若不出手,在第三年公司大虧呢?你炒股票不就炒輸了嗎?
也許會辯解說,未來一兩年公司盈利都不錯,那第三年公司再盈利也很有可能啊?第一,或者你已經預估了多年以後公司的盈利狀況,和我說的預估未來十年是一脈 相承的。第二,或者你沒有預估未來第三年的盈利,那你就完全是憑運氣決定是否賺錢了,靠運氣賺錢,可能有些人也能賺一輩子的錢,但我不能夠賭自己就是那個 男主角。
更有人說,公司連續兩三年都賺大錢並且越賺越多,市盈率怎麼可能降呢?這個嘛,大家可以參考一下2008到2011年大陸銀行股的走勢。若2012年銀行 股賺大錢,那是只估未來一兩年的人的幸運,和他的水平半點幹系也無;若銀行股2012不能賺大錢,那隻估未來一兩年的人就虧慘了。
至於說估准股價,那就全屬胡扯了,市場先生是你所能準確預計的嗎?股價完全可以在公司盈利的1倍到100倍之間變來變去,甚至更誇張的都有出現。也就是 說,你就算能估准公司明年的盈利為1元,但你完全無法估准公司明年的精確股價,公司的股價也許是5元,這就是5倍市盈率,公司的股價也可能是50元,這就 是50倍市盈率,也不誇張,公司股價到底會是多少呢?關鍵問題是公司的市盈率在短時間內完全被市場先生所掌控,而市場先生的喜怒無常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我 已經完全放棄估計公司的股價,轉而認真估計公司未來的盈利。(毛估股價是可以的,若1到1000等),然後隨著時間不停的調整自己對公司未來的預估。
日後若所有的人都價值投資了,那麼對規律的掌握準確程度將決定投資的收益如何。就好像天氣預報,對細節規律把握越好,對未來第四天的預測就越準,若完全不 預測,那勝率就只有50%,若去預測,哪怕是十年前的天氣預報,儘管掌握的規律遠不如現在,勝率也是大於50%的。所以我們應該力爭掌握更準確的公司盈利 規律,這個就需要大家多多學習市場營銷學習怎麼經營一個公司,然後根據自己的心得去判斷、去投資。
分紅和股價都和公司盈利有強列相關性,除此之外分紅只和分紅率這一個東西有關,而分紅率是較容易估計的,若未來10年分紅率都是盈利的50%,那未來也是 50%的概率就比較大,當然,這個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比較容易估計。而股價除了和盈利有關外,還和市盈率相關,市盈率則強列和市場先生相關,市場先 生是完全喜怒無常的,不是說全無規律,而是這個規律相比較分紅率的規律而言複雜得多。我們為什麼不選擇簡單的而要去選擇複雜的東西分析呢?
不喜歡由市場先生定價的東西,短期價格恰好是市場先生定價佔主的,所以權證期貨我現在都不喜歡。
現在好睏啊,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寫的東西雜亂無章,本想檢查一遍的,將和主題無關的刪了,但太困了,還是直接發了吧,明天起來了再改一改。若只保存為草稿的話說不定日後就會將這個給刪了。
我已經寫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草稿了,等我稍清醒一點的時候就覺得不宜公之於眾,都刪了。
兩年半前,我買摩托的「里程碑」時,被他碩大的身軀所震憾,當時就想啊,3.7吋好大好大啊,若再大,帶在身上都不方便,更不用說打電話了。
後來,手機陸續出了4.0,4.3吋的,這麼大的手機,方便打電話嗎?能好賣嗎?
事實告訴我,4.0,4.3吋的手機好賣得不得了,高檔手機現在全是4.0,4.3吋了(除了蘋果)。而且現在4.7,5.0屏的手機都開始出現了,似乎手機變大是一個趨勢。
今年3月,我的「里程碑」出了故障,換了個4.0屏的手機,發現這個手機用起來也很方便,看著文字還更大,更舒服,我就想,4.0應該已經是極限了,更大有用麼?最近我又試了一次4.3屏的,用著也還方便,感覺也還值得買。那,到底是我哪點想錯了?
再後來,終於想明白,手機於我已經不完全是打電話的工具了,更是一個上網,看郵件的工具。很明顯,屏幕大一些對上網,看郵件來說確實有優勢,而且,稍大一些屏,只要控制重量適宜,對打電話也確實沒什麼劣勢。
以前我買手機追求打電話舒服,所以要小要輕。現在我更追求上網,看郵件舒服,而打電話則只要求聲音清晰就夠了,那麼為了上網舒服,手機稍大一些還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手機屏幕最終大小將以(在單手持有手機時打字翻頁方便的基礎上)人們隨身攜帶所能忍受的極大值為準。
我在一個博客上看到一段話,現摘錄下來,人家認為應該壓縮資本家利潤,提高工人工資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我恰恰認為現在最應該做的是提升企業家的利潤,至於工人工資,在提升企業家的利潤之後一段時間自然會提升的。
人家原話如下:
「你這樣永遠都是死循環的。
投資越多–產品越多–越賣不出去。。
工人工資即工人收入永遠都追不上產品價格的。
只有提高工人工資,壓縮資本家利潤,才可能使更多的工人買得上家電汽車。
關鍵是工人工資和資本家利潤的比例,也就是勞資雙方的分成比例。
現在的問題是勞方的分成比例過低,資本家分成比例過高
而資本家需求已經飽和,勞工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這也就是典型的經濟危機。」
我理解他所說的資本家應該是指企業家而不是炒股票,炒房子的人。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企業主——您所說的資本家越來越不賺錢,所以退出的多,這樣所需僱傭的勞工就少,在青年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勞工都過剩了,我從來沒見過過剩的東西價格還會高,所以勞工的工資漲不上去,勞工工資漲不上去消費就上不去,就產生經濟危機了。
所以解決的問題應該是鼓勵企業主多多賺錢,只要有賺錢效應,所有人都會衝進去當企業主,當企業主比勞工還多時,勞工完全供不應求,工資才會真的增長,否則 勞工供過於求,工資怎麼可能漲呢?我經常混天涯經濟論壇,在裡一談到創業——即成為企業家,大家就勸他不要創業,先找個工作是正經,並說創業致貧,這樣下 去就又少了企業主,少了工作崗位,多了勞工,豈不更供過於求,過多的東西,價格怎麼漲得上去呢?
靠消滅青年勞動力也是一個好方法,不過人都沒有了,要GDP還有用嗎?而且現在青年勞力已經在減少了,但是速度還不夠快(根據統計局數據,1990年出生 人口2800萬,1999年出生人口1400萬),跟不上企業家消亡的速度,所以關鍵問題之一是讓企業家消亡速度慢於人口消亡速度,這才是提高工資的本 質,當然,這樣下去數百年,人口沒了那一切矛盾都解決了,也就無所謂過剩不過剩了,我想,也許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讓人口數量緩慢上升,跟上世界人口升幅的步伐,同時更快的提升企業家的數量才是解決勞工工資的根本所在。
若大力壓縮企業家利潤,不讓人家賺錢,難道企業家都有病,不賺錢還拚命往裡擠?現在的經濟狀況就是有人想當企業家,但大家都勸說創業致貧。
企業家減少,工作崗位減少,勞工減少的速度慢一些,勞動力工資還是漲不上去,所以或者我們可以想辦法讓勞工減少速度更快些也能增長工資。大家看統計局數 字:1990年出生人口2800萬,1999年出生人口1400萬,若1999年出生人口40萬,那1999年出生的工人就只有40萬,企業家減少的速度 不一定有這麼快,這樣工人的工資就會大幅提高了,這種思路計生委估計很願意看到,很快我國人口降到數百萬,那就真的實現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