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51021大指揮家系列(八) Malcolm Sargent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21/%e9%9f%b3%e6%a8%82151021%e5%a4%a7%e6%8c%87%e6%8f%ae%e5%ae%b6%e7%b3%bb%e5%88%97%e5%85%ab-malcolm-sargent%e4%b8%8a/

音樂151021
大指揮家系列(八) 矛金‧沙展 Malcolm Sargent(1895-1967)上篇
蕭律師執筆

a

老一輩的發燒友— 指六十五歲以上的 “長者”、 只花二元可乘搭交通工具坐畢全程的那種,應對 矛金‧沙展爵士Sir Malcolm Sargent不會陌生。1952年香港大會堂啓幕,就由 沙展爵士帶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在音樂廳連續作十天演出,盛況空前,最後一晚盛大演出 韓德爾的《彌賽亞Messiah》,由香港最高水準及龐大的業餘合唱團—香港聖樂團Hong Kong Oratorio Society 擔當合唱部份,當晚我也是坐上客。

沙展爵士的正式全名應是Sir Herold Malcolm Watts Sargent,但西方樂壇習慣稱他為Sir Malcolm Sargent。他是位英籍指揮家、管風琴師和作曲家,被視為英國處領導地位的合唱指揮家。
沙展出生於一個勞工家庭,父親是位煤商、業餘音樂人,餘暇擔任教堂管風琴手;母親是一間地方學校的舍監。 沙展幼時攻讀管風琴,常常為業餘合唱團排練,作曲,並改編Gilbert and Sullivan的輕歌劇作演出。十八歲獲音樂學士位,二十四歲成為英國最年輕的音樂博士。

1921年 活特爵士Sir Henry Wood的逍遙音樂會Promenade Concert(簡稱Proms)季節在沙展居住的地方Leicester上演。(「逍遙音樂會」是一種平民化音樂會,觀眾可以隨便在表演進行中走動和進出。)沙展的機會來了。Proms有一項傳統,就是演出當地一位作曲家的作品。 活特邀請沙展寫一首作品作演出。沙展的作品曲名是《在一個刮風天的印象 Impression on a Windy Day》。 但沙展很遲才 “交卷”,致令活特沒有足夠時間作排練。活特唯有叫沙展親自指揮第一場— 逍遙音樂會是一連多晚演出的。首演後,活特不單贊賞沙展的作品,更非常欣賞他的指揮才華,並誠意邀請他在活特同年十月的一個逍遙音樂會中再親自指揮演出這首作品。

沙展作為一位作曲家在逍遙音樂會的親身演出頗受關註, 因為演出內容包括了我們熟識的當時新進作曲家Holst和他的新作《恆星組曲Planets Suite》。但眾人更多欣賞的不是沙展的作品而是他的指揮表現。在活特及眾多人說服下,沙展終於放棄作曲,專註於指揮。***

1922年沙展創辨了業餘的Leicester交響樂團,並一直維持到1939年。在沙展領導下,這樂團聲譽日盛,竟然得到當時頂尖的鋼琴家如Alfred Cortot、Arthur Schnabel、Solomon、及Benno Moiseiwitsch參加演出。Moiseiwitsch甚至提出願意給沙展免費鋼琴課,認為他有足夠天份作為一位鋼琴家,但沙展仍選擇指揮生涯。

在上世紀的二十年代,沙展已成為一位譽滿樂壇的指揮。他領導British National Opera Company及D’Oyly Carte Opera Company經常演出Gilbert and Sullivan的輕歌劇及華格納作品,並參與作曲者Arthur Sullivan制訂總譜。 在演出《Mikado》時,英國廣播電臺的轉播竟吸引了八百萬人收聽,《標準晚報Standard Evening》認為在同一時間內有那麼多人收聽,相信是歷史上一個紀錄。

1927年沙展受聘於以巴黎為基地、當時負盛名及具影響力的俄羅斯芭蕾舞公司Ballets Russes(不過從未在俄羅斯演出過),與 Igor Stravinsky及Sir Thomas Beecham共同分擔指揮樂團職責。1929年在一位富有工業家贊助下,舉辨一系列音樂會,聘任沙展為首席指揮,並邀請Bruno Walter、Igor Stravinsky和Otto Klemperer作嘉賓指揮。這系列音樂會的對像是 “以前從不去音樂廳的人”。這類音樂會令更多人認識沙展。原先這系列音樂會預算聘用 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但沙展認為此樂團 “若幹團員不夠水準”,要求樂團換人。樂團拒絕。於是沙展和Beecham籌劃建立一個新樂團,叫「倫敦愛樂管弦樂團」,現今叫的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二十至三十年代,沙展致力擴濶演出曲目的領域,更著意推廣英國作品,如Vaughan Williams和William Walton的。但他更受觸目的是他指揮的合唱音樂。他多次和各大合唱團和大樂團演出韓德爾的《彌賽亞Messiah》。

1932年十月,沙展患上差不多要了他的命的肺癆病。此後兩年不能工作,直至在三十年代末才能復出樂壇,指揮 高雲花園樂團Orchestra of Covent Garden。

作為一位樂團指揮,沙展是出名的「超」嚴格。據《獨立報 The Independent》報道,沙展將「專業水準」帶進樂團,認為必須將像對待「朽木」般、把對藝術「一知半解」者攆走,並使「幸存者」推向無休止的全力排練。 《每日郵報Daily Telegraph》在1936年專訪他,沙展認為一個樂團團員 “不應享有『終身制』”,而應「為每一個音符作出貢獻」。 所以沙展不大受樂團團員歡迎,團員對他甚至乎有點敵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31

音樂151027大指揮家系列(八)Malcolm Sargent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27/%e9%9f%b3%e6%a8%82151027%e5%a4%a7%e6%8c%87%e6%8f%ae%e5%ae%b6%e7%b3%bb%e5%88%97%e5%85%abmalcolm-sargent%e4%b8%8b/

音樂151027
大指揮家系列(八) Malcolm Sargent下篇
蕭律師執筆

151027
遠在澳洲那邊,沙展卻大受歡迎,不論是樂團團員或普羅大眾都一樣。1936年他第三度帶領樂團前往澳洲及紐西蘭演出,正當想接受澳洲廣播公司的永久聘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即使遭受到澳洲傳媒的強大壓力,他仍感覺有責任歸去報效國家。

戰爭期間,在德國不斷空襲之下,他仍領導老牌樂團Halle Orchestra(1939-1942)及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1942-1948)演出。BBC Home Radio是戰時英國開辦的國營電臺,以不同形式廣播振奮國民士氣。沙展的電臺廣播大受歡迎。他在國內四處演出只收象徵式酬勞。在一次演出貝多芬第七交響樂時,適逢空襲,他停止演奏片刻,安撫觀眾說,留在音樂廳比逃出去較為安全,然後繼續演奏。1941年五月,沙展在皇後大廳Queen’s Hall最後演出 愛爾加Elgar的《The Dream of Gerontius》,之後該大廳毀於一次夜間空襲。

1945年Arturo Toscanini邀請沙展指揮他的NBC交響樂團演出四場。他除了選擇西貝流士的第一交響樂和 德伏紮克的第七交響樂外,全部選演英國作品,包括華爾頓Walton的中提琴協奏曲(由William Primose任獨奏)及 愛爾加的小提琴協奏曲(由Yehudi Menuhin任獨奏)。Menuhin後來指出,沙展演繹這首作品,除原作曲者外,不作第二人想。

沙展在1947年因對音樂卓越貢獻而受封為爵士,自此就被稱呼為Sir Malcolm。戰後沙展繼續推廣英國作品,為 旺‧威亷士的第九交響樂(1958)作首演。

沙展自1948年開始擔任逍遙音樂會首席指揮,直至1967年去世為止。 1950-1957年,他的繼任者Sir Adrian Boult成為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BBC Symphony Orchestra的首席指揮。一位作曲家認為沙展搞亂這樂團,這些事不會在Boult時代發生;又說沙展是該樂團常遭評論的目標,說他「沒有奉獻足夠時間給該樂團」。

雖則有的樂團團員對沙展作出主動對抗,但亦不乏贊美的聲音。「沙展的活力與驅動力很快就給予BBC炫耀出一種光澤和輕快的感覺,那是先前沒有的。」「無論沙展去到那裡,都獲得熱烈鼓掌、桂冠花環及熱烈的評估。」樂團在沙展領導下,無論國內外都聲譽日隆。他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替BBC灌錄了不少唱片,很多我們現今還能聽到的身歷聲版。1956年八月,BBC宣報由Rudolf Schwartz繼任為首席指揮,而他則成為「首席客席指揮」,並在逍遙音樂會中繼續擔任首席指揮。

作為首席,他使逍遙音樂會的「最後一晚」推向高潮,並且必定親任當晚的指揮。電臺現場轉播,場面熱烈華麗,他在群眾中間,觀眾揮舞國旗。他以向群眾說話風趣見稱,風趣語言更激起觀眾的熱烈情緒。這些熱鬧場面,現今我們仍可從唱片中感受得到。 沙展逍遙音樂會的成功,令國外的著名指揮家和樂團也時常參與,如Carlo Maria Giulini、George Solti、Leopold Stokowski、Bernard Haitink、Rudorf Kempe、Pierre Boulez等人。

當 必潯爵士在1961年去世後,他一手創立的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陷入滅絕邊沿,沙展出力救亡。1936年他著名的「專業化論」使他失掉許多樂團團員的支持,現在努力和他們修補關係。

在六十年代,他帶領樂團訪間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土耳其、以色列、印度、遠東及澳洲。

他的健康在六十年代中變壞。1967年七月,因患胰臟癌而須動手術。在兩個月後,他為「最後一晚」的逍遙音樂會作告別演出,同時將指揮捧交與他的繼任Colin Davis。兩星期後他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托斯加里尼、必潯及有些首揮認為沙展是世界上最好的合唱指揮。 樂團音樂家也給他好評。BBC的首席小提琴如此寫:「他可以灌輸每一位合唱團成員一種不能想像的活力和效率。只要你看看合唱團的每雙眼睛緊盯著他,就會知道他向團員傳遞些甚麼訊息。」沙展的同事 保特爵士認為沙展「是一位全能手,但沒有發展他最大的潛能;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太多了。」

雖然他的「專業理論」令樂團團員十分抗拒,但樂器獨奏者卻喜歡和他合作。 大提琴奏家Pierre Fournier稱他為「守護天使」,與George Szell和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相提並論;小提琴家Jascha Heifetz和曼紐軒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鋼琴家Cyril Smith在他的日記這樣寫:「他的腦轉得奇快,也有一種罕有的專業經驗,和他合作簡直是愉悅。」

英國《時報》這樣評論:「沙展在當時是英國的指揮中最廣泛受大眾尊敬的一位……. 一位流暢和富吸引力的鋼琴家、一位才華橫溢的讀譜者、一位精巧及有效率的編曲者和配器者。 作為一位指揮,他有精妙的技巧,被視為是世上最有成就的一位。」

由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創立初期至 必潯離世前的歲月,兩人是緊密的夥伴,經常聯合開辨音樂會。他們在同一天出生。當沙展在1933因肺癆病療養無法工作時,必潯為他在皇後大廳演出 韓德爾的《彌賽亞》籌募經費。必潯形容沙展是英國出產最偉大的合唱指揮—「他可以使渾蛋併發出火花般的光輝」,並說:「他是我們最精湛的指揮—當然除了我自己。」

以下向各位推介若幹沙展爵士的名盤:
Rossini-Respighi : La Boutique-Fantastique + Dohnanyi Suite for Orchestra (HMV ASD-497)
Sibelius : Symphony No.5 (HMV ASD-303)
Sibelius : Finlandia, En Saga, The Swan of Tuonela, etc., HMV ASD-541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5 (Everest SDBR-3039, Belock version)
Respighi : The Fountains of Rome, The Pines of Rome (Everest SDBR-3051 Belock version)
Prokofief Symphony No.5 (Everest SDBR-3034 Belock version)
The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 (Decca SXL-2199)
Holst : The Planets (HMV ASD-269)
Handel : Messiah (Columbia SAX 2309-2310三碟裝)
Mendelssohn : Elijah (Columbia SAX 625)
Handel : Water Music & Royal Fireworks Music (HMV ASD-286)
The English Ballet Music (HMV ASD-443)
A Night At the Proms (HMV ASD-536)
Bruch : Scottish Fantasy + Vieuxtemps : Violin Concerto (Heifetz, RCA LSC-2603)
Beethoven : Triple Concerto (Oistrakh Trio, Columbia SBO-2753)

本文原刊於《發燒音響》2015年九月號,在此處略去大部分圖片及略作修攺,以符合本欄體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