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效應篇》從台股急凍、金融業式微到國際競爭力下滑 四大衝擊推擠台灣經濟進入冰河期

2012-4-23  TWM



財政部端出證所稅方案,被視為是馬政府落實賦稅公平、實現社會正義一個重要試金石。

不過,這個憑著改革熱血所推動的政策,如果有違國際賦稅趨勢、背離台灣社會條件,恐衝擊國家整體經濟大局,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撰文‧謝富旭

四月十三日,看到各大日報斗大頭條新聞刊登財政部正式推出證券交易所得稅方案的那一天,在新北市某證券商擔任營業員的黃志松,心不禁涼了一大截。

券商營業員首當其衝

黃志松,二十七歲,大學企管系畢業後進入證券業,擔任營業員迄今已兩年。過去幾個月來,台股因國際股市回檔加上證所稅疑雲不散,成交量嚴重萎縮。「已經四 至五個月了,每個月我只能領不到二萬元的底薪,扣掉房租開銷,還要寄錢回家,已經入不敷出。」「所以我必須利用晚間到頂好超市當補貨員,周末時則是發廣告 傳單賺外快!」由於黃志松的公司有不准正職員工兼差的規定,他央求記者以化名報導。

黃志松擔心,證所稅明年一旦復徵,他手上原本就寥寥無幾的大客戶將會減少下單。「如果目前每天五至六百億元的成交量一直沒有起色,而且再持續一年以上,公 司很可能會開始裁員,我們這種業績差的菜鳥營業員,可能是第一批被遣散的員工!」某位一年在台股進出幾十億元的大戶級投資人不滿地表示,要把資金完全撤出 轉進港股。他認為課稅事小,但他投資金額大、投資的個股也很多,光是報稅這檔事就夠煩人的,加上開徵後會造成流動性與活潑性降低,台股未來可能演變成雞肋 市場。

大戶準備出走,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證券業從業人員。黃志松的憂慮,可能代表全台總計二萬一千多名證券營業員,以及全台總計約九萬證券產業從業人員的心聲!證 券同業公會祕書長莊太平指出:「財政部指證所稅影響的投資人數僅占股市總投資人數的一%,問題是這一%的大戶或中實戶占台灣股市成交量可能高達三至四成以 上!」「證所稅復徵,將導致成交量更加委靡不振,證券產業恐步入冰河期!」莊太平憂心地說。

證所稅將嚴重打擊市場交易量壓抑台股成交量的成長,只是證所稅明年開始實施後,短期浮上枱面的問題。接下來,如同冰河的推擠效應,莊太平憂心,股市成交量 低迷意味著流動性變差,台股整體本益比勢必跟著往下修正,台灣對海內外企業的籌資吸引力將因此逐漸下降。

近二年來,兩岸因簽署ECFA(兩岸經濟協議),加上對海外企業來台掛牌法令的鬆綁,好不容易使台灣資本市場籌資狀況出現起色,去年初次上市櫃(IPO) 與台灣存託憑證(TDR)加上上市櫃公司現金增資(SPO)金額高達一千六百億元新台幣,不過這個規模仍遠不及九○年代一年高達四千億元至五千億元的盛 況。

除了最基本的經紀業務(營業員)外,資本市場所衍生的承銷、上市公司籌資、顧問諮詢、資產管理以及創投種種業務,可說高度知識密集的產業,堪稱是整個金融 產業的核心,也是提供高薪工作機會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因此,中、長期而言,資本市場如因成交量低迷而日漸萎縮,對台灣經濟發展將產生深遠衝擊,執政者更須 三思而後行。

贊成證所稅的人士認為,基於量能課稅原則,有賺錢就要繳稅,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如果妥協,等於罔顧賦稅公平與社會正義。因此,財政部這次秉持「抓大放小」 原則祭出證所稅,還博得不少叫好掌聲。

但是,問題的癥結是,真的能從大戶與中實戶身上課到稅嗎?會不會反而收到反效果?如果深入分析的話,台灣人民為證所稅背後訴諸的公平正義所付出的代價,可 能是難以承受之重!

中實戶對台灣稅收貢獻卓著首先,從台股參與者的結構分析。台股參與者基本上是由原始股東(股票上市前就已持有)、大股東、專業經理人、中實戶、散戶、本土 法人以及外資法人七類所組成。財政部版本已經表明散戶以及外資法人不課證所稅的立場。因此,剩下原始股東、大股東、專業經理人、中實戶、本土法人,成為證 所稅開徵瞄準的五隻主要肥羊。

事實上,在現行的台灣所得稅法中,從二○○六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的最低稅負制,已經把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納入稽徵範圍內,未上市公司原始股東以及大 股東,已經在繳納所謂的證所稅。待公司正式上市或上櫃之後,大股東以及專業經理人也為每年所獲得的股利繳交個人綜合所得稅(稅率最高至四○%)。

為了鞏固經營權以及避免觸及內線交易、歸入權等,上市櫃公司大股東及經理人大多對自家股票長期持有,對股票交易行為會較一般投資人或法人謹慎許多。因此, 要從大股東及經理人身上課徵股票交易價差的資本利得稅,恐怕不多。

至於本土法人,則因台灣的兩稅合一制度,公司在稅法上被視為虛擬個體,繳稅實體是自然人股東。因此,公司不管是證券操作的資本利得,還是非證券操作的營業 所得,皆可藉股利的分配,從股東的綜合所得稅上扣除。換言之,企業繳多少所得稅,理論上,股東領到股利後就可扣抵多少稅,所以,討論本土法人對證所稅貢獻 意義不大。

排除已經在繳證所稅的原始股東、以長期投資領股息為主而不喜頻繁交易的大股東、經理人以及本土法人之後,證所稅真正能夠「宰」的肥羊只剩下中實戶。必須注 意的是,這群只占台灣股市總投資人口一%的人,卻是活絡股市交易的最重要泉源。證所稅對這群人開刀,殊不知等於是在傷害台股最重要的一股資金活水。

在台灣投資股票,迄今仍被不少人投以不事生產、投機取巧甚至是不勞而獲的觀感。投資股票對社會沒有貢獻,仍是許多人對股票族的成見。但從政府賦稅角度觀 之,台灣股票族過去五年來,不只平均每年繳納高達一千億元左右的證券交易稅,占政府總稅收高達五%至八%之間,台灣上市公司遠較香港與韓國大方的高股利政 策(主要是保留盈餘須加課一○%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所導致),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申報,也讓許多投資人每年得乖乖繳出不少所得稅。單以證交稅而言,具有高 資產且短線投資行為積極的中實戶其實貢獻良多。

復徵證所稅,會不會造成中實戶交易量減少?到底會減少多少?而且會不會因證所稅開徵,導致成交量萎縮,使得證交稅短徵的稅額大於證所稅復徵課到的稅額,讓 政府推動證所稅的努力最後可能得到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上述種種關鍵問題,財政部在這次形成證所稅政策過程中,不見任何嚴謹的評估報告,也沒有給全民一個 明確交代下,就讓證所稅法案匆匆上路。

證所稅一旦開徵,也意味著期望報酬降低,投資或投機的意願更加薄弱,這對周轉率(衡量股市交投冷熱的指標)已節節下降且成交金額也萎縮的台股而言,更為不 利。

應追隨全球賦稅潮流,以維繫競爭力把金融業視為重點產業的經濟體如香港與新加坡,主要就是考量到低成本、更自由的資金流動,有助於資本形成,並對促進就業 與經濟繁榮有正面貢獻,因此對證所稅採免徵政策。積極發展金融業的韓國,雖課徵證所稅,但僅鎖定上市公司大股東課徵。

群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黃春生認為,一個良好的現代經濟制度,不該將資本累積的門徑堵住。允許個人資本累積,有助於創立新公司及擴張原有公司。黃春生建 議:「台灣如要課徵證所稅,宜輕不宜重,各國立法皆以輕資本利得稅為原則,寧可犧牲一點稅制公平性,用以維持一定資本累積是值得的!」因為,企業若能從股 市取得資金擴大茁壯,對就業與繁榮經濟是有好處的。

政府擬課徵證所稅的同時,也應當以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大局著眼,配合國際賦稅潮流與國際接軌,避免閉門造車制定出導致國家競爭力弱化的賦稅政策。安侯建業會 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張芷指出:「在國際上與台灣較為競爭的經濟體,如新加坡與香港免徵證所稅,韓國僅對大股東課徵!」「證所稅不該只是從賦稅公平的角 度思考,而是要把國家的競爭力納入考量!」觀諸近年來的趨勢,許多先進國家面臨財政惡化的窘境,大多以提高消費稅或土地持有稅因應。人口高齡化與經濟長期 低迷的日本政府,打算在一三年與一四年將消費稅分別從現行五%提高至八%與一○%,就是一個顯例。今年以來,財政困窘的歐元區國家如愛爾蘭、捷克、匈牙 利,皆已實施調高消費稅措施。

因此,也有財稅專家建議,改善財政可試著往調高台灣消費稅思考,因為台灣的消費稅(指加值型營業稅)目前僅五%,較歐洲平均約二○%,以及中國的一七%要 低許多。而每調高一個百分點消費稅約可額外創造四至五百億元稅收,稽徵成本低廉又方便。為了減緩提高消費稅對民眾的衝擊,則可研議把民生物品排除的可能 性,例如荷蘭採用雙軌加值稅制度,六%稅率適用在食品與飲料,一九%的稅率則適用旅遊、電影、理髮等服務業。

先進國家對可能壓抑新創企業及就業機會創造的資本利得稅(證所稅即是一種資本利得稅)反而較為謹慎。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張豐淦說:「這就像雞生 蛋、蛋生雞的道理一樣,資本利得稅如果輕重失當,可能落得經濟成長與稅收增加兩頭空的苦果。」張豐淦進一步指出,以內需為主,對貿易依存度較低的大型內陸 經濟體傾向課較重的資本利得稅;對貿易依存度較高的中、小型海洋經濟體,則比較不傾向課徵資本利得稅。「台灣需要怎樣的賦稅制度,與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有 關,須從整體去考量。」目前台灣不管是總體經濟還是金融市場,已出現嚴重疲態。尤其以往以成交量巨大、周轉率高著稱的台股,過去七、八年來因台灣在亞洲金 融競爭優勢的流失、國民所得低度成長、國內投資不足加上資本外流種種因素而趨於鈍化。二○○四年以前,台股成交金額一直穩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五年台灣首 度被韓國超越,○六年再被香港超越,從此台股成交量與香港及韓國的差距愈拉愈大。以去年一整年而言,韓國股市總成交金額是台灣的二.三倍,香港則是一.六 倍,新加坡與台灣的差距也在快速縮小中。

最好是效法韓國,只對大股東課稅政府不能漠視台灣經濟目前所面臨的瓶頸與台股所面臨的困境,只憑滿腔改革熱血與討好選民的公平正義口號,讓證所稅不經充分 討論與詳細評估就強度立法關山。如同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J. Sandel在其名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強調,正義須從全民最大福祉、尊重個人自由以及發揚美德三點出發,讓這三者達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綜觀賦稅公平、便民性以及經濟發展三個面向,韓國的證所稅版本最值得仿效。韓國證所稅採自然人免課原則,但上市公司持股三%以上或持股達一百億韓元(約 二.三億元新台幣),抑或在Kosdaq(類似台灣上櫃市場)持股五%以上,持股金額五十億韓元的大股東須課證所稅。法人的證所稅併入一般營利事業所得課 稅,外資法人則免課。

財政部提出證所稅版本宜與國際接軌。張豐淦會計師即建議,對長期投資的認定,美國與韓國均規定持股滿一年以上賣出所獲得股票資本利得,稅率上可獲得優惠, 財政部提出的版本要持有五年以上才能得到稅率優惠,時間顯然太長,台灣最好與國際同步,將長期持有的時間由五年調為一至二年。黃日松會計師則建議,如果真 要課徵證所稅,稅率也最好降至一○%至一五%之間。其次,要降低證所稅對市場流動性的衝擊,也可往提高課徵門檻方向修法,如免稅額從三百萬元提高至六百萬 元。

另外,現行上市櫃企業保留盈餘課一○%的規定也應檢討取消。理由是,免徵證所稅時,如果企業不分配盈餘,公司淨值升高,連帶使股價走高,公司股東可藉直接 賣出股票實現資本利得,規避稅金。所以保留盈餘額外加徵一○%,雖妨礙企業資本形成,卻是「必要之惡」。但是,如果復徵證所稅,就沒有這個問題,應取消保 留盈餘課稅的現有規定,否則目前台灣上市櫃企業資本不容易累積的問題仍得不到解決。

證所稅牽動的不僅是賦稅正義的問題,也攸關資本市場榮枯、經濟發展以及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消長。執政者與立法當局應以更大格局以及更宏觀的眼光推動賦稅改 革。台灣人民,尤其是台灣年輕一代,不要一個經濟福祉必須跟著陪葬的公平正義。

證所稅復徵

證券業恐遭急凍

衝擊1

中實戶與高周轉率的投機客下單量萎縮,台股周轉率與成交量下滑

衝擊2

流動性變差導致平均本益比惡化,降低企業在台掛牌上市意願,台灣籌資地位更形惡化

衝擊3

證券業與期貨業業務每況愈下,金融服務產業恐掀裁員潮,導致台灣失業率再上升

衝擊4

台灣整體金融國際競爭力弱化,影響國家經濟發展

賦稅制度宜與國際接軌

主要各國證所稅與證交稅制度比較本國自然人 本國法人 外國自然人 外國法人 證交稅稅率

(或類似印花稅)

台 灣

(財政部版本) 證券交易所得超過300萬元以上,稅率20%;持股5年以上,稅率10% 免稅額50萬元,併入最低稅負制,稅率12% 免徵 免徵 0.3%(賣出課徵)香 港 免徵。但專業投資人則須課15% 免徵。專業投資公司須課16.5% 免徵。但專業投資人則須課15% 免徵。專業投資機構須課16.5% 0.1%(買進與賣出皆須課徵)韓 國 免徵。但持有上市公司股權超過3%以上或持股市值超過100億韓元須課33%;持有1年以上,稅率降至22% 課徵。併入一般所得。稅率11%~24.2% 與本國自然人相同 免徵 上市公司0.3%,未上市公司0.5% 新加坡 免徵。但專業投資人須課0~20% 免徵。專業投資公司須課17% 與本國自然人相同 免徵 0.2%(買進繳納)美 國 課徵。稅率10%~35%,2013年後調整至5%~39.6%。持有超過一年稅率調降至0~15%,2013年調整至10~20% 併入一般企業所得稅,稅率15%~30% 免徵 免徵 無證交稅日 本 課徵。稅率20%,但目前暫時調降10%,2013年回復20%。損失可抵繳3年 課徵。併入企業所得,稅率15%~30% 免徵。但若賣出者為企業關係人,須課徵 免徵。但若賣出者為企業關係人,須課徵 無證交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5

金融業寒冬:彭博終端今年前9月僅售千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472
紐約郵報:在一個向公司15000員工播放的視頻中,彭博主席Peter Grauer承認彭博今年前9個月只出售了1000台終端。
 
相比之下,彭博在2011年安裝了13763個終端,低於其15000個的目標。
 
這一緩慢的增長讓彭博員工非常不安,因為至少50%的員工薪水取決於公司整體業績。終端銷售的慘淡意味著更少的獎金。
 
彭博的盈利仍然可觀,但兩位數增長的時代看來已經過去了。
 
據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彭博的收入將從去年的70億美元小幅上升,預計低於80億美元。
 
彭博員工透露彭博在全球共安裝了315000個終端。這些終端每年的平均費用是2萬美元。
 
Graue表示:「非常不幸,大的賣方機構仍在收縮、裁員。他們佔據了全球彭博終端安裝中的39.3%。而佔據剩餘60%的買方仍然在增長。」
 
ZH評論道:
 
當銀行的CEO們還在媒體面前到處宣揚經濟的復甦時,沒有比彭博終端銷量更能體現金融業真正的現狀了。彭博終端的長期服務費用和不可或缺性使其成為一個艱難的選擇。顯然華爾街對於未來並不如表面顯示的那麼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82

《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之恆生銀行 - Rick 信璞上海

http://www.jztzp.com/a/52692.html

早期香港華資銀行的領頭羊是東亞銀行。因東亞銀行經營過於保守,60年代初被恆生銀行超越。

 

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創辦於1919年。創始人簡東浦(1887-1963),出生於銀行世家。簡東浦經營作風相當穩健,當香港銀行界不顧後果地惡性競爭時,他力排眾議,頂住暗流。(有點像巴菲特旗下的國民賠償保險公司,當保費收入不足以覆蓋成本時,寧願不接保單。Rick)

 

簡東浦不僅在東亞銀行貫徹審慎、穩健的經營方針,而且對經常對香港的同業,耳提面命,不遺餘力(永隆銀行伍宜孫語,永隆銀行於2008年被招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一直是香港華資銀行中公認的零頭羊,並受到同業的普遍尊敬。但是由於其經營過於保守,在60年的早期,東亞銀行的規模開始落後於恆生銀行。(截止2011年底,東亞銀行的存款總額約為5000億港幣,恆生銀行約為7300億港幣,幾乎是東亞銀行的1.5倍)。

 

恆生銀行

恆生銀行創辦於1933年3月3日。四位創始人中何善衡(1900-1997)對恆生的發展影響最大。恆生銀行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形象是:「誠懇待人、服務周到」,這與何善衡的待人之道有莫大的關係。恆生銀行創辦不久就將業務拓展到內地的大城市廣州、上海和漢口。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國內地大城市的富人紛紛南下,或急於將銀元兌換成港幣。由於恆生已經在大城市建立了網絡,故生意滔滔不絕。恆生在內地將港幣兌換成銀元,之後將銀元用貨車運回香港,再兌換成港幣,從中收取佣金(匯兌差),恆生因而賺了大錢。

 

二戰結束後,國共又爆發內戰。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法幣)貶值嚴重,大陸民眾紛紛將手上的法幣兌換成外幣(主要是港元和美元)和黃金。大量的資金通過不同的渠道流入香港

有人估計1947-1950年之間流入香港的資金,加上無形的貿易順差,相當於國民所得的48%。大量資金來港之後從事外匯及黃金的買賣和炒作。很多金商從歐洲或南非進口黃金,在香港市場上拋售。與金商關係良好的銀行可大做黃金、外匯買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恆生銀行,當時香港市場上的黃金交易者都唯恆生銀行的馬首是瞻。恆生銀行在黃金買賣中幾乎可以控制市場,二戰後這幾年恆生銀行在此波黃金炒賣中賺錢了豐厚的利潤。黃金的炒作(價格暴漲暴跌)擾亂了香港的金融秩序1949年香港政府取消黃金的自由買賣,不再批准進口黃金。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隨後即實行了非常嚴厲的外匯管制。及至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聯合國對新中國實行貿易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也迅速萎縮。銀行的外匯業務也一蹶不振。

 

1950年之後,香港的經濟也開始了轉型。受解放戰爭的影響,內地的一批企業家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約5億美元的資金,一大批從海外訂購的設備(主要是紡織機器),相應的技術、人才及市場聯繫。同時,大批內地無業人士湧入香港,尋找活路。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的組合,為香港製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由於香港人口激增,經濟的發展使得居民收入水準提高,所以房地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香港的銀行從黃金、外匯的炒賣逐漸轉向為工業和房地產業提供貸款。素以穩健經營著稱的東亞銀行也開始調整其經營方針,成為少數幾個重視工業貸款的銀行之一。東亞銀行在積極發展的同時,仍然維持其一貫審慎經營的方針,如重視存款戶的素質,繼續維持流動資金比率在高水準上。這些審慎的經營方針,使得東亞銀行在後來的銀行危機中免遭厄運,但是其華資銀行領頭羊的位置逐漸被恆生銀行所取代(恆生的存款規模超過東亞大約在60年代初期)。

 

50年代是恆生銀行逐漸取代東亞銀行成為華資銀行零頭羊的關鍵10年。恆生的競爭策略獨樹一幟。在存款方面,重視香港的底層民眾,為他們提供熱情的服務。許多香港普通市民覺得大銀行高不可攀,紛紛轉向恆生銀行。

 

在貸款方面,恆生銀行主要面向中小型工商企業,主要是一些製衣、玩具、塑料、五金及電子業的廠商。不少早期得到恆生幫助的小公司,後來都成長為大公司、大集團。這些公司對恆生的早期幫助銘記於心,至今仍然是恆生的大主顧。

 

 

香港二戰前的擠兌風潮

 

1924年6月,華商銀行因從事外匯炒賣遭受嚴重損失,觸發擠兌風潮,被迫暫停支付儲戶存款,最後倒閉。

 

1935年1月,嘉華銀行因其廣州分行過度發展物業按揭而無力支付儲戶的提款,被迫暫停營業。此事也波及到其他華資銀行:如廣東銀行、工商銀行。受擠兌風潮的影響,大批存款戶到東亞銀行提款,東亞銀行將一箱箱的銀元和金條搬到營業大堂堆放,才得以渡過危機。

 

聊創興銀行的擠兌風潮

 

廖寶珊,廣東潮陽人。1900年出生,1941年來香港。先在油莊打工,後自立門戶,經營油、鹽、米、糧等小生意。累積資本後,經營布匹生意。後投資地產業,炒賣地皮和黃金,獲東亞銀行簡東浦幫助甚大。

 

1948年廖寶珊創辦聊創興銀行,打破銀行傳統,延長銀行的營業時間。同時對小額存款實現高息攬存。再運用銀行的存款大量採購西環的貨倉和電廠用地,發展住宅樓宇。50年的,西環的面貌開始改觀,地價和樓價上升,廖寶珊的財富急增。

 

聊創興銀行的經營策略相當冒進,一方面高息吸引存款,另一方面又將大量的貸款投入風險較高的房地產行業。1960年末,廖創興銀行的存款1.09億元,貸款7357萬元(含房地產行業的貸款),同時銀行投資房地產852萬元。

 

1961年4月,九龍巴士新股上市,擬融資4500萬港元,獲5.5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5億港幣。隨後怡和在5月發行新股上市,擬融資1500萬港元,獲56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8億港幣。這直接導致了銀行體系資金緊張,對中小銀行壓力尤甚。

 

6月香港傳言廖寶珊被港府警察偵查,雖然香港警務處長出來闢謠,但卻觸發了聊創興銀行的擠兌風潮。3天內2萬儲戶,提走約3000萬存款。後匯豐和渣打出面支持聊創興銀行,擠兌風潮才漸平息。但此次擠兌風潮對廖創興銀行和廖寶珊本人打擊甚大,一個月之後廖寶珊因腦溢血病逝。之後聊創興銀行的經營策略轉向保守。

 

1973年,聊創興銀行引入日本三菱銀行,持股25%,目前東京三菱銀行的持股已經降到10%。1994年聊創興銀行從聊創興企業有限公司(194.hk)分拆上市,代碼1111.hk。2006年改名創興銀行,以淡化廖氏家族的影響。銀行的大股東仍為廖氏家族。

 

 1965年香港銀行危機 -恆生的控股權易手

 

明德銀號創辦於1940年初初,早期專注美元匯兌。50年代後積極投身房地產買賣。1964年香港房地產價格急跌之後,明德雖然擁有不少落成或在建物業,但已無力償還債務。

 

1965年1月中旬,農曆春節前,市場對貨幣的季節性需求增加。市場上開始傳言明德銀行發生資金困難。1月23日,明德的美元支票遭到拒付。3天後,部分存款大戶到明德提款,銀行無足夠的現款支付。消息傳出,大小客戶紛紛湧至。香港政府只好接管明德銀號,法院宣佈明德破產。

 

明德銀號破產之後,更大的危機接踵而來。冒進有餘而穩健不足的廣東信託商業銀行成為擠兌風潮的第二個目標。之後擠兌風潮蔓延到恆生、廣安、道亨和永隆等銀行。雖然匯豐發佈聲明,保證對恆生銀行的無限量支持,但恐慌並未停止。反而蔓延到遠東銀行,並波及澳門。

 

2月9日,香港政府頒佈緊急法令:宣佈英鎊為法定貨幣,並從倫敦空運大批英鎊紙幣來港以應付貨幣的不足。香港總督下令,每個存款戶每天提取的最高限制為100港幣,直至有足夠數量的英鎊紙幣運抵香港為止。之後擠兌風潮暫且平息。

 

但是市場謠言未止,不少毫無根據的流言對恆生銀行進行惡意攻擊。4月初,擠兌風潮再起,首當其衝的就是恆生銀行。4月5日,恆生銀行一天之內失去8000萬存款,佔存款總額的1/6(恆生銀行存款總額近5億元);到4月上旬,總共失去存款2億元。(銀行都是短借長貸,2億港元的現金恆生銀行是怎麼變出來的?向匯豐借的?Rick)

 

4月8日,恆生銀行的董事局決定斷臂求生,將公司控股權出售給匯豐。最後匯豐銀行以5100萬港幣獲得恆生銀行51%的股權。消息傳開後,擠兌風潮即告平息。苦心經營32年的恆生銀行控股權就此斷送,何善衡為此痛哭2個晚上。

 

此舉最大的贏家無疑是匯豐銀行,一舉消滅了它最有威脅的競爭對手,奠定了匯豐在香港銀行零售業中的壟斷優勢。匯豐收購恆生之後,保留了其華人管理層。匯豐認為,恆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管理層,所以匯豐不必要插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6

《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 Rick 信璞上海

http://www.jztzp.com/a/52693.html

80年代初香港樓市達到頂峰,之後掉頭向下。樓市的波動讓很多經營不審慎的銀行破產或陷入困境。

80年代香港多家銀行倒閉了或者被政府接管了,原因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無外乎銀行管理層監守自盜,管理鬆懈或者激進擴張。一切的一切在於管理層。

 

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1)謝利源金鋪的倒閉(1982年)

謝利源金鋪創辦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70年代,黃金價格大幅上漲,謝利源金鋪推出「千足黃金積存計劃」:市民可開設黃金賬戶,按當日金價買賣黃金。推出之後大受香港市民的歡迎,業內人士估計謝利源金鋪借此吸收資金2000多萬元。

 

但是謝利源金鋪推出的這種紙黃金,並沒有按客戶的需求去市場上買賣黃金,也無大量的黃金儲備。1982年8月,國際金價大幅上升,每兩黃金上漲近1500元。謝利源金鋪被迫在市場上補倉,導致資金周轉不靈,只好在9月6日倒閉。

 

(2)恆隆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3年)

謝利源金鋪倒閉之後,市場盛傳謝利源與恆隆銀行關係密切,部分手持謝利源金鋪黃金券的投資者到恆隆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遭到拒絕。一時間有關該銀行發生支付問題的消息不脛而走,觸發了恆隆銀行的擠兌風潮。兩日之內,被提走的款項接近1億元。幸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表聲明,全力支持恆隆銀行,擠兌風潮暫時平息。

 

然而問題卻未平息。2個月之後(1982年11月),大來財務公司因為欠多家銀行共計6.5億港幣無法償還,而被迫清盤。而恆隆的兩名董事也是大來的董事,因此恆隆銀行的清償能力再次受到質疑。之後市場上多家活躍的財務公司相繼倒閉,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到了1983年9月,恆隆銀行的一張支票遭到了渣打銀行的拒付。香港政府為避免觸發金融危機,動用外匯基金全面接管了恆隆銀行。

 

恆隆銀行創辦於1935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華資銀行,與恆隆地產(陳啟宗)沒有關係。1976年,菲律賓福建僑商莊榮坤、莊清泉收購恆隆銀行80%的股權。恆隆銀行在70年代發展過快,在80年代初的地產大潮中投機過度,到1983年時已經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香港政府接管恆隆銀行之後,才發現銀行虧損高達3.36億元。其中,高達2.66億元的款項被公司董事以及關聯機構在極少抵押的情況下被一筆筆的借走。銀行被接管的導火索,是大來財務欠恆隆銀行的一筆高達8億元的債務被發現,之後,一向支持恆隆銀行的渣打銀行放棄繼續支持而使問題暴露。香港政府為挽救恆隆銀行,通過外匯基金向恆隆注入3億元。

 

(可見銀行的管理是多麼的重要!恆隆銀行的大股東莊清泉不僅收購了恆隆銀行,還收購了海外信託銀行大量的股份。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亦因倒閉而被政府接管。不知道是莊運氣不好,還是他自身就有問題?)

1983年9月,港府接管恆隆銀行。然後對其進行整頓

1987年9月,恆隆銀行取得被接管以來的首次盈利,並收回壞賬4億元

1989年9月,港府以6億港幣的價格將恆隆銀行賣給香港國浩集團

1990年6月,國浩將恆隆銀行併入旗下的道亨銀行,恆隆銀行結束了其55年的經營歷史

 

國浩集團是馬來西亞豐隆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1982年,國浩集團收購香港道亨銀行,1983年道亨銀行在香港上市。

1989年,國浩集團收購恆隆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1993年,國浩集團收購海外信託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2001年,新加坡發展銀行(後稱星展銀行)以432億港元的代價收購道亨銀行,並將道亨私有化。2003年,星展銀行將道亨銀行、海外信託銀行以及1998年收購的廣安銀行一起合併成星展銀行(香港)。星展銀行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據傳為了避免引起一些人(主要是大陸居民和馬來西亞人)的反感,而改名星展銀行。星展銀行最大的股東是淡馬錫控股。

 

豐隆集團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排名,豐隆集團的主席郭令明財富28億美元,新加坡的首富。郭令明,祖籍福建同安,是新加坡豐隆集團創始人郭芳楓的長子。郭芳楓191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莊戶人家,14歲那年抱著一卷草蓆到新加坡謀生,白天在五金店當學徒,晚上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與三個弟兄一起開辦了名為「豐隆」的小店,半個世紀後,豐隆成為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目前國浩集團持有東亞銀行15%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東亞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是西班牙CaixaBank,持有17%的股權。雖然西班牙深受歐債危機的影響,CaixaBank雖然受到衝擊,但是經營情況還不錯,2012年標普對西班牙100家銀行做了綜合測評,Caixa Bank位居榜首。

 

 

(3)海外信託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5年)

海外信託銀行創辦於1956年,創始人張明添(1918-1982),祖籍福建同安,是馬來西亞的富商。張明添被其朋友葉樁齡所設計,陷入「支票輪」,導致銀行虧空高達5億港元。

 

葉樁齡創辦多米尼加財務公司,為港人提供移民服務。1981年9月開始,葉多次將不能兌現的支票貼現給海外信託,由於支票過戶所產生的時間差,使它能以第二張支票貼現所得的款項存入賬戶,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兌現。葉同時在時間差內運用這些款項從事投機活動(不知道是否可以看成是浮存金啊?呵呵)。

 

但是由於葉投機失敗,產生虧損,需要更多資金彌補虧空。所以「支票輪」越滾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潰時,海外信託銀行手上不能兌現的支票總額高達6680萬美元(張明添在1982年2月突然辭世,不知是不是時間上的巧合?)

 

海托銀行於1982年3月知道葉樁齡不能還債,但害怕引起審計師和政府的關注,銀行主席黃長贊與葉樁齡一起做假賬掩飾銀行的虧損。此事一直被掩蓋3年有餘。

 

1982年起,大來財務、恆隆銀行以及嘉年地產等與海外信託銀行有密切關係的公司相繼破產或被接管,海托銀行的困難迅速表明化,被迫大舉出售資產。1984年11月,海托將收購僅兩年的華人銀行出售,並計劃再出售香港工商銀行。

 

1985年6月6日,港府突然宣佈,海外信託銀行因「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之後,港府宣佈接管海托銀行。支票輪事件由此曝光。由於利息及匯率的變動,支票輪導致的壞賬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香港政府接管海托之後,共動用40億元的外匯基金使其得以繼續運作。海托共計查出虧損高達31億元(看來海托銀行的虧損不僅限於支票輪事件)。港府苦心經營8年之後,將海托銀行以44.57億元的價格賣給國浩集團。

 

海托附屬的香港工商銀行也隨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1987年8月,大新銀行以5.3億的價格收購了工商銀行,並易名為大新金融集團,取代了工商銀行的上市地位。

 

(4)新鴻基銀行

新鴻基銀行的前身是新鴻基財務,由新鴻基證券的馮景禧創辦。新鴻基銀行在地產最高峰斥資3億元(相當於權益的70%)購買總行大廈。隨著8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的崩潰和銀行業危機的相繼爆發,新鴻基銀行面臨資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雙重困難。

 

1983年10月,為了避免被清盤的命運,馮景禧被迫同意出讓控股權(51%)給法國百利達集團和美國美林證券集團。1985年5月,中東的阿拉伯銀行以3.6億元收購新鴻基銀行75%的股權。之後,新鴻基銀行易名為港基銀行。

 

(5)嘉華銀行

嘉華銀行是香港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創始人林子豐,該銀行業務經營一直較為穩健。但是1971年林子豐逝世後,其後人無心經營。1975年,嘉華銀行的控股權被新加坡僑商劉燦松家族取得。之後,嘉華銀行快速擴張,並於1980年在香港上市。

 

嘉華銀行的客戶一直以東南亞的華僑為主,香港同業對其瞭解不深,一直存有戒心。1983年恆隆銀行被接管時,嘉華銀行的存款也受到影響。1985年,海托銀行被接管時,市場鑑於其與海托銀行關係密切,盛傳嘉華已經陷入財務危機之中。(1984年底,嘉華銀行的股東權益為5.3億元,而其累計的壞賬高達5.4億元,實際上嘉華銀行已經破產)。

 

1985年,嘉華銀行為擺脫困境,開始與有關財團洽談增值入股事宜。1986年,中信向嘉華注資3.5億元(2億元為普通股,1.5億為可轉換優先股),取得嘉華銀行91.6%的股權。銀行改名中信嘉華。

 

值得一提的是,嘉華銀行財務危機表面化之後,劉燦松兄弟潛逃離港。後分別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被捕,兩人嫌涉詐騙7.7億款項。1988年1月,劉氏兄弟棄保潛逃(放棄保釋金潛逃),匿居台灣。

 

(6)永安銀行

永安銀行是香港著名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泉創辦的老牌本地銀行。數十年來,經營作風保守,在香港多次銀行風潮中均能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出任總經理的郭氏第三代郭志匡從銀行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底,永安銀行因不能收回貸給該行董事和高管的貸款而損失慘重,銀行資本出現負值。

 

1986年5月,恆生銀行向永安銀行注資1.76億港元,取得50.29%的控股權。在恆生的經營下,永安銀行迅速扭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出售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7)康年銀行

康年銀行是香港的一家老牌的小銀行。1986年,因貸給船務公司一筆高達1.6億元的貸款無法收回,需要大幅撇賬致使康年銀行出現危機。之後,港府接管康年銀行,並促成第一太平集團收購康年銀行,並改名第一太平銀行。

 

(8)友聯銀行

海托銀行出事以後,友聯銀行亦深受市場不利傳聞影響,存款大量流失,導致流動資金嚴重短缺。1985年9月,該行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溫仁才稱病離港赴美。其後,又有6名董事辭職,知識該行群龍無首。1986年,港府宣佈接管友聯銀行,並委託給怡富管理。之後,招商局收購友聯銀行61.3%的股份(通過旗下一合資公司新思想)。

 

2000年4月19日,中國工商銀行與招商局達成協議,工行以18.05億港元收購招商局持有的2.39億友聯銀行股份,約佔53%。8月21日,友聯銀行易名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2010年,工行成功將工銀亞洲私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8

台灣金融業迎接新紀元 開放人民幣業務的 三大美景與兩大挑戰

2012-11-19  TWM
 
 

 

人民幣終於要來了!數千億元人民幣的商機在台灣蓄勢待發,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十八大會議時,首度鬆口表示人民幣清算行「快公布了!」這歷史性的一刻,究竟會給台灣帶來多大的變化?

而台灣,又能緊緊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洪流嗎?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蔡曜蓮「在內地募資要六%以上,但以後在台灣募資(人民幣)可能只要三%,一來一往我就賺了三%利差。」就在人民幣業務即將於台灣大開放前夕的一場人民幣說明會上,一位電子業財務主管直截了當表示。

一席話,說出了數十萬台商心中,長久以來最迫切的需求。

盼了多年,終於,開放人民幣業務就只剩最後一哩路,這是台灣金融業的新紀元!過去,兩岸貨幣不能直接通匯的緊箍咒終於鬆開,一個超過人民幣數千億元的商機將在台灣蓄勢待發。

根據台灣海關統計資料顯示,兩岸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七月的商品貿易總值已達一千二百億美元,其中若保守估計有一半的金額以人民幣計價,就有三七三八億元的人民幣自然回存,以這樣的速度要趕上香港,其實並不困難。

一位金控高層分析:「台灣會比香港更具有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條件。」為何台灣會比香港更具有優勢?金控高層解釋,台灣是中國主要貿易國中有較大貿易順差(台灣賣貨給中國,向中國收取現金)的國家,資金是自然累積;但香港對中國仍是貿易逆差,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能大幅累積,主要是對人民幣升值的期待與政策鼓勵,與台灣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清算機制建立後,台灣也會自然地成為世界人民幣匯集中心。

當然,不是一簽清算行後就能立刻擁有好光景,必須一步一步累積而成。但這每年三千多億元的人民幣資金流,將對台灣各行各業掀起鋪天蓋地的變化,不但台商能省下過去匯款或避險造成的損失,節省匯款等待的時間,而金融產業更是人民幣清算後受惠最大的行業。

美景一

人民幣商品遍地開花

一場美好的遠景,彷彿就已在觸手可及之處。香港從二○○四年開始發展人民幣業務,初期中國外匯管制仍嚴格,僅允許個人持有存款,雖然○七年開放點心債,但因為人民幣在海外流通量少,導致人民幣業務發展遲滯不前。

直到一一年八月,中國在全國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開始快速累積,所有與人民幣相關的業務,才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

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在中國開放跨境貿易結算後,香港的人民幣結算金額大幅增加,由一○年的人民幣三六九二億元,至一一年底快速增加至人民幣一.九兆元,香港頓時成為中國境外擁有最多人民幣資金的地區。到今年八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高達五五二三億元,占香港總存款量八.六%,平均每個港人在銀行擁有七.七萬元人民幣。

當香港的人民幣資金規模累積越來越多後,一切相關理財商品也遍地開花,舉凡人民幣計價的基金、保單、黃金或債券等不斷推出;當中又以點心債發行最為大宗,一一年香港的點心債發行量突破人民幣一二○○億元,累積至今已超過人民幣二千億元。

在兩岸正式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可以預估各項人民幣業務也能在台灣以試水溫的方式慢慢開展。至於個人人民幣存款,在香港仍有每日結匯不得超過人民幣兩萬元的限制,預估台灣也可能有相同作法。

除了個人理財商品的開放外,另一影響最大的族群,就是數十萬往來兩岸的台商。

美景二

免匯兌、手續費損失

過去,在兩岸貨幣無法﹁直航﹂的情況下,台商要匯款到中國,必須先拿到中國主管機關的審批後才准放行,而這筆錢更要遠渡重洋後,才能入境中國。

首先,台商必須在台灣將台幣換成美元,再將美元匯款到中國,也因為是美元匯款,所以必須透過在台的美系銀行轉回國外總行,再由總行匯至中國當地,到了當地後再換成人民幣。

經過台幣換美元、美元換人民幣的手續,中間匯差及手續費不知被吃掉多少,而經手的關卡越多,自然被扣的錢也越多。

以去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八三九億美元為例,如果手續費以○.○一%計算,台灣一年貢獻給美系銀行的﹁過路費﹂就高達八三九萬美元,換算成台幣約是二.五億元;也就是說,過去這些錢都被美系銀行吃走了,未來在貨幣直航後,都能省下,為企業創造更多收益。

「現在接大陸團收的都是美元預付款,我們只能在台灣轉成台幣,未來我可以請大陸付我人民幣,我再拿去銀行存,賺比較高的利息,需要的資金借比較低利的台幣,或許可以賺一%的利差!」一位旅遊業者認真地說。

而這還只是小企業的人民幣商機,對一些兩岸、歐美都設有公司的集團來說,人民幣開放所省下的時間與賺到的利差,更無法計算。例如,一家台灣母公司要付貨款給大陸子公司時,就能先拿著開好的支票,到銀行做貿易融資,把借出的錢匯到對岸。

美景三

金融業搶進人民幣大餅

此外,任何金融服務皆仰賴銀行完成,銀行也是這波人民幣商機中,受惠最深的金融機構,而投信募集的人民幣計價基金、證券的寶島債、保險的人民幣計價保單,都能雨露均霑。

若以香港人民幣存款占總額八.六%為例,台灣目前總存款台幣三十一.八兆元,約有台幣二.七兆元會轉成人民幣存款,約五四○億元人民幣。

目前台灣存放款利差僅有一.四一%,若人民幣在台存放款利差比台幣高○.五%,為一.九一%,五四○億元人民幣的一成轉做放款,將可為銀行帶來人民幣一.○三億元的營收,相當於台幣五億元。

兩岸經貿程度日益加深,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匯兌手續費、人民幣計價商品幫財富管理業務再注入活水等利多,將可幫銀行帶來豐富的收入。

除了銀行業,投信業也積極地搶食人民幣商機。

從去年開始,宏利投信看到人民幣即將在台開放的商機,便積極地先以美元計價的方式,募集投資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基金,這代表台灣人已經可以透過基金,參與點心債的市場,至今已募集三檔,總規模超過台幣五十二億元,近一年來均有二.五%以上的報酬。

宏利投信投資策略部協理鄭安佑表示,一旦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好,延伸產品線盡快推出人民幣計價基金,且也有過去績效可供投資人參考。

挑戰一

新加坡模式PK香港模式

但,這一切真能如此美好嗎?畢竟依照台灣的法令,這三大美好遠景必須要架構在有清算行、建立清算機制之上,而原本該在十一月一日前上路的清算機制,卻因為中國十八大會議而延宕了。

雖然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日前首度在十八大時,對遴選人民幣清算行做出公開回應,但僅表示「快公布了」,仍沒給一個最後期限;再加上去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香港承諾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不變,種種的變數讓台灣懸著一顆心等待,也擔憂台灣真能拿到和香港一樣的條件?

以香港模式為例,香港是以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進行清算,所有的銀行都在中銀香港開設清算戶,由中銀香港負責人民幣的拋補與拆借,且中銀香港在中國的對口單位是深圳人行。

但全世界僅有香港及澳門兩地設有清算行,其他國家皆是與人行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以代理行模式進行清算,例如韓國、新加坡、英國等,這些國家當中又以新加坡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最為積極。

一○年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後的新加坡,便積極地想把人民幣業務留在國內發展,去年三月,中國工商銀行到新加坡成立海外人民幣中心後,舉凡人民幣計價債券、個人存款、金融商品等,新加坡無一缺席。

只是,工行仍不是新加坡的清算行。楊宇霆表示,新加坡的銀行多半透過在香港的子行拿人民幣回去給總行,或者新加坡當地銀行與工行簽署代理協議,透過工行發展人民幣業務。

新加坡的人民幣業務是透過國內政府推波助瀾才能欣欣向榮,如果再給新加坡清算行,屆時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將不輸香港。

清算行與代理行模式究竟有何差異?一位銀行主管表示,代理也是清算的一種,在貨幣清算上沒有差,機制有差別的是因為中國仍是外匯管制國家,企業在貿易項下才能匯款出入,只有建立清算機制,才能接受個人在非貿易項下持有人民幣。

挑戰二

主管機關配套措施的建置

依據兩岸貿易的緊密度,擁有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天然優勢,台灣相當有機會發展成離岸人民幣中心,「問題不在代理或清算,而在我們的心態與法規。」一位金控高層指出。

雖然兩岸貨幣清算開放在即,但台灣仍有許多法規綁住自己。例如《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管理辦法》第十四條,必須要經過修正後,台資銀行的DBU(外匯指定銀行)才能和中國的銀行開設人民幣同存戶,這在人民幣的清算及匯出匯入上是必要的。

另外,目前國內銀行幾乎都有在香港開設分行,但國內法令仍不准銀行做客戶的跨國轉介紹。過去也曾有某銀行因為轉介客戶到香港開戶被罰上千萬的罰款,根據的就是《銀行法》第二十二條及第一二九條第一款,此舉只是把商機拱手讓給別人,等於讓國內金融機構綁著一隻手在外面打仗,應要盡速修正。

另外,如果開放之後,市場需求孔急,人民幣如潮水般湧入,滿手人民幣的銀行業者,除了正常的人民幣放款之外,其他資金去化管道的建立,也需要政府積極擬定配套措施。

以香港為例,香港的人民幣市場就是在人民幣的貿易結算、點心債市場陸續建立之後,已經開放許久的市場,才在近年來突然大爆發;台灣如果要快速追上香港的腳步,配套措施的完整度,絕對是勝負關鍵。

在人民幣全面開放之後,政府是否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來因應各種衍生出的問題,幫助台商及金融業走向國際金融舞台,才是政府該積極思考之道。人民幣帶來的龐大商機與便利性,值得外界期待。

重演香港經驗?—— 開放六年後,人民幣存款餘額爆炸性成長

人民幣存款餘額

單位:人民幣億元

2004.2

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開放個人存款、匯款、信用卡的業務。年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超過120億元人民幣。

2007.7

中國允許金融機構在香港發行債券,也就是「點心債」。

2009.7

中國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促進貿易與投資的便利性,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香港為試點之一。

2011.8

中國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起步金額為200億元人民幣。

2011.8

跨境結算範圍擴及全國,企業採用人民幣結算業務比率大增。

2011.11

香港人民幣存款最高曾攀升到6273億人民幣,再微幅減少。

2012.10

再核准500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用以發行A股ETF。

台灣要走哪一條路?

香港清算行模式

企業→香港任何一家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新加坡代理行模式

路徑一

企業→中國工商銀行海外人民幣中心(新加坡境內)→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路徑二

企業→星展銀行新加坡總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路徑三

企業→星展銀行新加坡總行→星展銀行香港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註:新加坡銀行以星展銀行為例,中國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台灣未來模式(代理、清算並行)

代理

企業→永豐銀行→中國銀行台北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銀行

清算

企業→永豐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註:台灣的銀行以永豐銀行為例,中國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7

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下):狙擊TBTF v

本文作者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C. Dudley。
前文請見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上):何為TBTF?
如何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
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 Frank Act)就是用來終結這個問題的,這個法案可以阻止美聯儲向單一金融機構進行注資或提供援助,防止它們最終變成「大到不能倒」的規模。但是僅僅阻止美聯儲的行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多德-弗蘭克法案並沒有幫助減輕那些金融寡頭破產給社會帶來的災難,為了使不干預政策能持續可信並且與公眾利益保持一致,我們應當把分析大到不能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機構們追逐風險的動機放在解決問題的首要位置。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減輕那些大型金融機構去追逐風險的動力,進而降低它們倒閉的概率。
其實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金融機構倒閉的幾率,比如最近的一些監管措施正在要求以銀行為主的機構增強自身的資本以及流動性。在增加資本方面,巴塞爾III協議要求那些國際性的大型銀行控股類機構增加自身的資本並提高了資本質量,這確保了公司股東將在公司面臨虧損時比以往遭受更廣範圍的損失,這應該有效加強了我們市場的紀律。同時,一些一旦破產容易導致巨大負面影響的高風險銀行業務也被要求追加機構的自有資本金,這將會使得銀行改變其自身經營業務的模式。
除此之外,巴塞爾體制還明確地要求根據銀行規模的大小,結構的複雜程度,全球範圍內的風險敞口和可持續性來調整對資本金的要求,如果一家銀行被定義為全球範圍內大到不能倒,那麼它就要增加更多自由資本來對應其持有的風險加權資產。在國內,我們使用向前看的方法(Forward-Looking),利用壓力測試和CCAR項目對銀行資本進行評估,提高行業的透明度,也加強了市場幾率。
在流動性方面,根據巴塞爾對流動性比率的要求,銀行需要維持一個30天流動性緩衝空間,這將確保銀行在遭遇重大虧損後並暫時無法從市場集資的情況下,還能有足夠的流動性應付困難並爭取到解決問題的時間。有了這個緩衝隔層,銀行就不會被強制立即出售那些流動性低的資產,這會提高銀行的穩定性,否則大規模出售非流動性資產會導致資產價格暴跌,其它機構所持有的資產也會迅速貶值,進而加速拋售狂潮,引發惡性循環。
還有監管規定意在限制某些特殊的銀行業務。比如2010年通過的沃克爾規則禁止銀行從事高風險自營交易,反對商業銀行擁有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以此來降低銀行的交易風險。
方法二是設法減輕大型機構破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因為無法確定具體多高的資本和流動性標準能夠有效將大型機構破產的概率降低至零,因此限制規模從目前來講不一定合適,所以將一部分工作重點轉移到盡力去減輕銀行破產所造成的衝擊影響也是可行的。
要實現第二條方法,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步驟是組織那些規模大結構複雜的金融機構變得更大更複雜。多德-弗蘭克法案已經將銀行金融體系穩定性作為一個因素來考慮銀行併購事件的可行性。
第二個步驟是更好地去認知金融體系內部的關聯性以及一家機構如何通過破產將有毒資產傳導至整個社會。我們已經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並且通過對擔保品要求的設置,減少了流向社會的負面效應。

通過讓大型金融企業和監管機構一起努力,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給社會造成的代價至少可以被削減至比較低的程度,這個方案可以稱為「生存意願」,今年夏天,那些規模最大最重要的銀行紛紛向美聯儲和FDIC提交了它們的「生存意願」書,這樣監管機構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在危急時刻讓這些機構有序破產。在我看來,要想實現那個最終極的理想目標-大型金融機構在適當的時候被允許申請破產同時不會對社會造成巨大負面影響,仍然很遙遠。我們依然需要對整個金融業的機構做出巨大調整,不過「生存意願書」已經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了,以後的路我們還會繼續走下去。
徹底根除
另外我還要強調一下三個領域的關鍵工作來努力徹底根治我們金融業「大到不能倒」的問題。
首先,監管機構目前正在致力於推動批發融資市場的改革,這個金融機構嚴重依賴的輸血市場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極其脆弱。改革內容包括對三方回購市場和貨幣市場基金制度的修正。
其次,金融市場基礎建設正在被加強來抵禦金融危機可能帶來的影響,支付交割系統協會和國際證券委員會組織(IOSCO)已經出台了一些關於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建設的國際準則。
最後,OTC衍生品市場的改革也在進行中,機構之間的衍生品敞口需要被削減,進而降低因一家倒閉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在今後所有標準化的利率,信用以及股本衍生品都需要通過中央交易對手(CCP)來進行清算,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相關交易需要向清算機構報告,信息也要被披露,這樣可以提高衍生品交易的透明性,降低危機的傳播效應。
未來的道路
儘管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前方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還需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確保這種破產機制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過大的衝擊,各監管機構也要做到各盡其職。
有些批評者認為應當直接把大型金融機構拆分成小機構小企業,並通過立法來將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業務重新分開,再對銀行的規模發展施加一定限制,進而大幅縮減銀行的業務規模。我認為這麼做理論上可行,但是要放棄現在正在使用的方法有些為時過早,我們目前應該繼續堅持從削減銀行從事風險業務動機的和讓金融體系更強壯的角度出發來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重啟格拉斯-斯蒂格爾來限制銀行的規模和業務這個方法是有缺點的,在我看來,金融危機是否主要由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除導致尚不清楚,事實上,相比那些全能銀行,那些沒有商業銀行業務的獨立投資銀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脆弱,在批發融資市場崩盤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尤為明顯。
至於對規模施加限制,將導致我們依舊無法解決某些和銀行資產表規模不相干的問題,而且評估如何施加規模上限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任何可用於解決「大到不能倒」的方案都會涉及改變金融市場機構和機構混業經營模式的複雜程度,而且這些變革絕對不會是從個別公司的利益出發,有些監管措施將會對某種服務形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大到不能倒」是個無法讓人接納的體制,好消息是目前有許多措施正在被實施來消除這個問題,壞消息是很多措施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希望即便是在危機結束後,人們逐漸淡忘掉當時的傷痛,我們解決這個毒瘤的決心和行動依舊不能絲毫減弱,必要的行動應該一直持續下去。(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02

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上):何為TBTF?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173
譯者按:
關於「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簡稱TBTF)這個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被人們熟知的熱詞,一直被冠在許多巨型金融機構的頭銜上,但是隨著佔領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運動的爆發,社會對這個現象已經變得愈發不能容忍,納稅人的錢財被不斷用來打掃那些「視財如命」的銀行家們所製造的爛攤子,監管機構也面臨越來越高的呼聲和日益陡增的壓力來管理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頭們。本文將分為上,下2個章節分篇介紹大到不能倒現象以及現任美國紐約聯儲主席Dudley所建議的根治辦法。
在開始前,建議讀者先瞭解一下最新的全球大到不能倒銀行名單。最近的更新中除了華爾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外,我們注意到渣打銀行與中國銀行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而此前德國商業銀行和英國勞埃德銀行因在全球系統重要性的下降而被踢出了名單。
作者William C. Dudley前言:
關於「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首先我要談2個問題:其一,我們的社會是否能夠容忍金融業裡「大到不能倒」這個現象的存在?其二,如果第一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話,作為監管機構應該採取何種治理措施呢?
針對第一個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不能容忍金融體系裡某些企業存在大到不能倒現象,至少針對那些可以以任何形式運營並且受到相對較少監管的企業,是不能允許出現「大到不能倒」的。
第二個問題則比較有意思,應該採用何種辦法根治「大到不能倒」這個問題呢?現在我們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削弱大型金融機構去追逐大量系統性風險的動機,降低它們關門倒閉的幾率,進而壓低救助它們時所花費的巨大成本。那麼這種辦法是否合適呢?如果用另一種更直接的辦法,把那些最龐大的金融機構分拆成規模更小結構更簡單的個體,來降低「大到不能倒」現象的發生的幾率,這樣做又是否有效呢?
何謂「大到不能倒」?
導致「大到不能倒問題」的根源在於當今的社會和金融體系裡,一些龐大的金融機構的倒閉將會對外部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包括金融體系的穩定將被擾亂,進而導致金融業無法為家庭和商業提供信貸和其它最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務,當這樣的情景發生後,不僅是金融業遭到滅頂之災,我們的實體經濟也將受到打擊。

任何金融機構的倒閉崩塌都會對外界產生負面影響,但是對於那些規模巨大,結構複雜且內部敞口相互連接的機構來說,倒閉所產生的負面衝擊與機構本身的規模卻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說金融機構關門倒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並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規模,也與這些機構內部業務混合程度以及與其它機構之間風險敞口複雜的程度有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某家機構為整個國民經濟所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客戶取消與其合作關係並轉向其它金融機構的困難程度。另一個因素是倒閉的金融機構能夠產生多強的連鎖反應,比如因自身倒閉導致的交易對手的損失,其它槓桿率高的機構的折價出售資產,又或者是導致整個市場信心的喪失和崩潰。
所以當那些金融巨頭面臨倒閉風險,同時整個金融體系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監管者們所面臨的局勢是相當尷尬的,因為無所作為將會導致金融危機衝擊實體經濟,這樣所造成的代價就遠比為那些金融機構提供緊急流動性救助的成本要高得多。
事實上,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還享受著比其它競爭對手更低的融資成本,因為市場認為這樣的大型機構是安全的,至少是不會倒閉的。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導致這些機構用廉價資金去追求更高的風險進而將自身的槓桿變得越來越高,結構也越來越複雜。這樣的優勢也導致金融體系被人為地左右並逐漸被更大更複雜的金融機構統治,這已經與實體經濟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脫節。
目前有一點很明確,我不認為那些機構是故意去變成「大到不能倒」這樣的規模的,而且大到不能倒也並非導致市場崩盤的主要原因。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有許多,包括市場沒能充分理解創新型信用衍生產品和商業模型的風險,以及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金融機構所有權和實際控制權相分離。但話又說回來,「大到不能倒」這個現象的確增加了整個體系的風險係數,如果現在不能徹底解決,未來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
「大到不能倒」為何變得如此嚴重?

其實「大到不能倒」並非近幾年衍生出來的什麼新詞,在1980年,美國存款擔保保險公司(FDIC)與其它監管機構出手干預並拯救了當時美國第7大銀行-伊力諾依大陸國民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使其免於破產。當時的檢察官回憶說,如果政府放任允許該行申請破產保護,我們將極有可能面臨一場至少是在全國範圍內的金融危機,其影響範圍難以估量。
儘管在當時有11家銀行被列入「大到不能倒」的名單中,但是這個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
首先,那些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依然在不斷膨脹,其在整個銀行業的統治地位也在不斷鞏固。這可以歸咎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阻止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的廢止,資本市場的飛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商業銀行業內的領頭羊地位也在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美國銀行通過160次不斷的兼併行動從1980年的230億資產發展到今天的2.2萬億美元。而證券行業內,一些合夥人制的企業變成了上市公司,這為它們從資本市場融資並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高盛在1999年上市的時候有15000名員工,總資產2500億美元,僅僅8年後,僱員擴大到35000人,總資產也達到1.1萬億美元。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葉,美國五大銀行的總資產規模佔到當時美國GDP的14%,到了2007年,這個比值達到49%,此外銀行的表外資產也在不斷膨脹。
其次,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內在關聯變得越來越複雜。商業銀行類的控股機構開始採用新的商業模式,向全能型銀行(Universal Banking)體系進發,同時交易業務也在迅速發展,特別是在場外OTC衍生品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能型銀行既做商業銀行又做資本市場,到了2007年,市場湧現出了像花旗,摩根大通,瑞銀,瑞士信貸以及德意志銀行這樣的全能型機構。同一時期,包括外匯,利率互換,信用違約掉期等場外衍生品市場發展進一步擴大,這五大銀行所持有的場外衍生品資產總名義價值已經達到大約200萬億美元。

這段期間內,監管機構並沒有覺察到整個金融體系所積攢的風險,監管的力度也沒有隨整個金融體系的規模化,複雜化而加強。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到不能倒」的現象開始加劇,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在危機期間干預了市場為貝爾斯登提供擔保,防止了其發生無序性的破產,僅僅幾年前,貝爾斯登還無法登上「大到不能倒」的名單。
雷曼兄弟的破產及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向社會證明了對銀行倒閉無所作為的代價將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隨著雷曼的破產,大宗交易經紀商,場外衍生品,貨幣市場基金,回購以及批發融資市場均受到重創。更嚴重的是信心的流失摧毀了整個金融體系的信貸功能,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並為全球經濟增加下行風險。
於是監管機構意識到了這有多麼可怕,於是美國財政部出手接管了AIG,並向整個金融體系注資,但這卻無形中加劇了問題:在摩根大通吞併了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銀行後,其資產由2007年的1.5萬億美元猛增至今天的2.3萬億美元;同一時期,富國銀行在兼併了美聯銀行(Wachovia)後資產由5750億美元增加至1.3萬億美元;美國銀行吃掉了美林證券和Countrywide後資產由1.7萬億增至2.2萬億美元。毫無疑問,存活下來的銀行只會越變越大......
繼續閱讀請見《根治金融業「大到不能倒」(下):狙擊TBT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1

金融業年終獎冷暖兩重天: 信託「吃肉」,券商「泡湯」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76

年終獎發放季,一直被視為「金領」的金融行業再度引人注目。不過,金融業年終獎並非鐵板一塊:銀行不再「傲視群雄」;信託業則迎來春天,大派獎金;曾經大把發錢的券商、基金行業則是寒風勁吹,年終紅包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信託:揚眉吐氣

衡量員工成績的標準很簡單——一切取決於你為公司賺了多少錢

信託,無疑是這兩年金融業中的後起新貴。

2013年初,信託業「年終獎普遍超過50萬元,100萬元也不算多」的消息四處流傳。要知道,他們的利潤更為驚人。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信託業2012年利潤總額已達到440億元,比2011年上漲近五成,人均利潤更是高達291萬元,遠超銀行業最高人均利潤的84萬。

信託公司的年終獎荷包究竟有多豐厚?隨著各信託公司公佈2012年報後,預計全行業平均薪酬將超過60萬元,年終獎再度創下新高基本沒有懸念。

據瞭解,信託公司業務人員的年薪包括固定薪酬和浮動薪酬兩部分,固定部分的平均月薪為1萬~2萬元,浮動薪酬部分在年終發放,主要是根據項目提成和進度來計算。

以信託團隊實現淨利潤2000萬計算,其中400萬-600萬將作為提成發放至團隊,提成率高達20%-30%。一般團隊不超過6個人,「領頭的」能拿到100萬。

比較而言,業內年終獎收入比較高的當屬中誠信託、安信信託、四川信託和陸家嘴信託等業務擴張很快的公司。「有個同行年終獎稅後是45萬元。還有一個剛去了一兩個月,沒做什麼項目,(年終獎)就拿了20萬元。」一位信託業人士透露。

目前已有兩家上市信託公司預報了2012年度業績情況,充分印證了該行業呈現爆髮式增長。陝國投2013年1月10日發佈的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5.76億元,同比增加89.3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6億元,同比增加68.86%。經緯紡機發佈了其持股36.6%的子公司中融國際信託2012年度經營數據,主營業務收入37.14億元,比上一年增22%;錄得稅後淨利潤15.24億元,增長44.7%。

過去,在金融業中,信託公司薪水偏低是公開的秘密。一位從券商轉投信託的業內人士,對過去的薪酬依然記憶猶新:社招,三年工作經歷,月薪5000,外加備註「稅前」。

據金融獵頭王鐘介紹,過去,中融信託部門經理月薪不超過1.5萬元,而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老總」月薪則有數萬打底,甚至「信託公司總經理也沒這個數」。

彷彿守得云開見月明,王鐘發現,最近,想從銀行跳槽去信託公司的「特別多」。「支行業務經理為了拉存款,每天晚上陪客戶喝酒。時間長了,精力、身體都玩不動了,他們希望去做信託。」他說。

不過,錢雖然多了,壓力也重了。對於從業者,衡量員工成績的標準很簡單——一切取決於你為公司賺了多少錢。

在這種崇尚「狼性文化」的氛圍中,行業內部,貧富懸殊。赤裸裸的利益,意味著更慘烈的競爭。五礦信託一位信託經理將公司內部氛圍描述為,「團隊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2012年年初,五礦信託一個排名前三的團隊,「四個人,分500萬」。但今年的獎金開始縮水。以五礦信託這樣中等規模的信託公司為例,排名第一的團隊,團隊成員到手年終獎為20萬。沒完成指標的,只能拿三四萬。後台部門,研發8萬,IT部門8萬。

即便如此,據上述五礦公司信託經理稱,過去一年,幾乎有一半團隊完不成任務。

「有些項目,客戶融資是海投,向很多公司詢價式的融資,最後投誰就看誰快。」上述信託經理說,「做成一單項目,需要排除萬難,搞定客戶資源,搞定風控,跟時間賽跑。」

而年初每個團隊認領利潤指標,更像是一個對賭條款——不能很低,年終獎會根據年初任務指標計算,「超出指標,也是白做,反而抬升了成本」;又不能太高,如若完不成任務,「一年白做」。

中國信託業最近兩年的增速令人咋舌,對信託兌付風險的擔憂頻見報端,在監管越來越嚴的趨勢之下,信託業的年終獎開始計入風險因素。

業內人士表示,2012年部分信託公司的年終獎計算公式中,增加了風險保證金一項。這意味著,如果項目順利結項,剩下一半的獎金才可順利到賬。否則,這筆視作風險保證金的「年終獎」將與你無緣。

券商、基金:慘淡過年

一些投行2012年年終獎一分錢都沒有

在一個冷清的年景裡,券商和基金風光難再,行業裁員,薪酬下降,年終獎更是奢談,2012年這樣的情況相當普遍。

2010年國內券商保薦代表人的年薪平均數為240萬元,年底還有上百萬的獎金。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市場行情突變,一些券商開始曝出虧損。於是,券商年終獎縮水,基本工資下滑,各類津貼取消。

2012年整個A股才上市了一百五十多家公司,三十多個券商做了這一百五十多個項目,中國一共有77家券商。因為IPO項目都大幅減少,承銷金額也降低,最賺錢的投行部門成了雞肋一塊,一線券商向投行部門開刀。於是,裁員幾乎成為行業的「主旋律」。2012年10月下旬,中信證券宣佈取消保薦代表人常規津貼,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則宣佈裁員10%。

「除了保代津貼一年120萬,投行部今年年終獎一分錢都沒有,取消了。」招商證券一位高管說,2012年,投行部收入50%用於團隊內部獎金分配。「基於預期,2013年估計投行要沒收入,所以不發。員工挺不滿,但是沒辦法,全行業都這樣。跳槽沒有,投行都在裁員,位子能保住就不錯了。」

事實上,投行部2012年的業績雖有縮水,卻遠非想像中糟糕。

以招商證券為例,2012年投行部淨利潤1.5億;營業收入3.5億,前年這一數字是四五個億。「去年跟前年也沒有差太多」。

但來年投行業務堪憂。證監會史上最嚴厲的財務審核正當其道,上述高管預測,IPO「最快在6月份重啟」。

項目大量積壓,投行部一部分分流發債,一部分轉做新三板。招商證券2013年將實行末位淘汰制。保薦團隊共有7個大團隊,後5%業績的員工要裁掉。

投行業務之外的其他業務線,卻風景獨好。

2013年2月18日,證監會發佈了《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6月1日起,券商將和保險、陽光私募等資管機構一道,進軍公募基金領域。

「公募之後,資管業務會放量。」上述高管說,「跟基金公司相比,券商產品更多樣化一些。可以把直投業務拉過來,打通產業鏈,而基金只能做股票、債券、股指期貨等。」

關於券商2012年激戰的資管業務,上述招商證券工作人員透露,「資管部門在我們公司非常邊緣,收入非常少,利潤也很薄,資管部門給公司利潤貢獻很少很少,沒人關注它,今年總裁工作報告,各部門貢獻利潤的排名,都沒出現在總裁工作報告裡。貢獻最多的是經紀業務,第二是國際業務,第三是投行,第四是自營業務,如股指期貨。」

對2013年預期,該工作人員表示比較樂觀。公募之後,資產管理業務會放量。因為資管核心競爭力在集合理財產品,現在可以發公募產品,目前正在準備,通過協會專業評價,獲得資格才可以操作,現在主要是打基礎,要到3、4月份才可能見到利潤。

此外,對於基金業年終獎,南方週末記者多方採訪獲知,由於股市低迷,國內基金業的年終獎也大打折扣。

嘉實基金渠道總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2011年全年虧損20%,當年就只發了半年的年終獎;2012年業績也不好,領導在內部會議裡說,年終獎可能會下調35%。現在還沒有發年終獎,要到2013年4月份才發。那麼晚發,原因是擔心員工拿完年終獎就跳槽。如果過年前跳,還能節省一筆開支。」

「2012年業績不好。股票型基金賣不動,債券型基金賣得好些。但基金公司一般就靠管理費,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費特別低,股票的管理費比較高。所以債券基金賣得好,還是無法彌補股票基金規模萎縮帶來的損失。」該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公司高度依賴銀行的渠道,一些小基金公司,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管理費要交給銀行。

對於基金行業而言,決定一年「收成」好壞,除底薪外有相當部分權重在於年終獎。在所有金融子行業中,基金行業的固定、浮動薪酬比例較為接近,整體水平大致在55︰45,而高管的薪酬結構比例則與之倒掛,為46︰54。不少基金公司員工感覺近年收入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浮動薪酬的削減。

根據韜睿惠悅諮詢公司調研的數據來看,基金行業整體2012年發放的獎金(即2011年度年終獎)月數為7.6個月,而2010年度和2009年度這一數字分別是9.7個月和11.3個月。

銀行:打折的年終獎

相較於2011年令人豔羨的年終獎,2012年多數銀行調低了獎金的數額

相比往年,銀行業2012年的年終獎發放格外謹慎。

最好的年景莫過於2011年,國內銀行業淨利潤突破萬億大關,銀監會披露,這一數據具體是1.0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較上年增長36.3%。而在2008年,銀行業淨利潤是5834億元。

「企業經營壓力那麼大,而中國銀行業卻一枝獨秀,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以至於有時候連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了。」2011年12月,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一次公開場合坦言銀行利潤的豐厚。

2012年,中國經濟緩慢復甦。從銀行的三季度財報中可以發現行業的盈利能力正明顯減弱。例如,中信銀行2012年前三季度淨利潤達到272.26億元,同比增長12.38%。相較於該行2011、2010年43%和50%的淨利潤增幅,明顯下降。

民生銀行2012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儘管超過了2011全年279.2億元而達到288.1億元,但增幅也呈現明顯下降,2011年的淨利潤增幅高達58.8%,而2012年前三季度的增幅為34.71%。招商銀行的淨利潤增幅也明顯下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幅下降均在30%以上。

於是,相較於2011年令人豔羨的年終獎,2012年多數銀行調低了獎金的數額。不過,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在銀行業中年終獎相對較高是業界公開的秘密。

以中信銀行為例,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一位總行中層領導的年終獎是當年12月的工資,算下來15萬左右。

他向南方週末記者講解了中信銀行內部年終獎的發放方法:每個員工年終獎的多少,根據這個員工的工資和本年度工作完成情況來計算,人力資源部的人給每個人一年的工作量進行評估,分為三檔,好、優和良,與此對應的獎金係數在一年總工資的2-1倍之間。

相對而言,國有銀行的年終獎發放則更為複雜,以工行為例,從營業廳、支行、分行到總行,從最低的營業員、營業部經理,到支行長、分行長和總行領導,設計了大概二十多個等級,每個等級根據年初的工作計劃完成程度,相應進行發獎。

在工行內,2012年傳統業務的獎金會有所降低,而中間業務的業績非常好,因此銀行員工的年終獎也呈兩極分化態勢,從上百萬到沒有獎金,這些都在預料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6

要消除金融業畸形高薪,就應該剷除它的土壤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77

需要用市場化的手段, 來解決中國金融業特殊的高薪問題

金融業確實有它的特殊性,客觀地講,金融業高薪在全球很普遍;但中國有特殊性,一個是准壟斷,把權利變成了特權,把融資的權利變成了金融特權;第二個很多機構因為是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的缺陷。

金融業很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在內部人控制情況下,高福利高待遇會是一個常態。當然組織部門會有所管理,比如對最高管理層的薪酬做出一定的限制。但總體來講,這個行業的平均待遇是遠遠高於其他行業,而且這種現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

國家不是不知道這些事情,中央說的要搞收入分配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國企高管限薪,當然包括這些大銀行。不過我覺得即使這樣去限制高管薪酬,也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些高管有太多的渠道可以獲得高額的利益,關鍵是金融體制改革要取得進展。

金融機構的高管從本質來講都不是高管,而是官員,如證監會很普通的官員到基金公司去淘金。我覺得這種現象對金融業的發展甚至對我們社會的公平都是不利的,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存在高薪問題就去限制高管薪酬,而更多的要從制度和體制的層面去解決問題。

由於金融業的高利潤,管理層掌握了大量的現金,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管理層就會用來進行職務消費,職務消費有兩種:一種是住更好的酒店,坐最好的飛機,吃最好的東西,花更多的錢,比如中石化的陳同海平均每天消費4萬元;另一種方式是更隱蔽的,拿著錢四處亂投資、亂貸款,這其中產生很多腐敗行為,有很多的利益輸送的空間。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層總是有足夠多的辦法,把錢轉化為個人的利益,除非公司有非常健全的公司治理體系,有非常負責任的股東,才有可能改變這樣一個局面。

按照一個健全的公司治理體系,薪酬是由公司董事會中設立的薪酬委員會來定,但在中國,董事會尤其是國有銀行的董事會,其股東代表的身份很尷尬,獨立性非常差。

在那些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裡,代表國家股東的董事會成員往往是一些退休的老幹部。他們除了拿一份董事薪酬、津貼,幾乎不起什麼作用,並不能真正代表國家的利益。

國有股東,理論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過無數次討論,其中一個核心的共識就是國有制一定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如工商銀行的股東是匯金公司,匯金公司的股東是誰呢?是財政部,那財政部又是誰的呢?是全民,那全民等於沒有,人人所有等於人人沒有。國資的代表往往不會真正去行使股東的權利,他考慮更多的是自己能拿到多少好處,何必要去得罪高管。

金融機構的高管,如建設銀行的董事長,本身就是個部級幹部。在國家的行政序列的體制下,靠一個退休的董事去監督他,在官本位的體制下,本身就是天方夜譚。

目前的公司治理存在缺陷,而且我們也知道,中國大型的央企,真正的董事任命和考核權力,不在董事會手裡,而是在組織部手裡,都是組織部考核和任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指望董事會來約束管理層的行為,目前還看不到這個希望。

我認為中國金融業的薪酬和年終獎是過高的,但要消除高薪,就應該剷除它的土壤。不能因為薪酬太高,就出台一個政策來規定該發多少獎金,這不是一個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第一打破市場壟斷,讓金融業的利潤降下來,讓金融業和實業一樣,獲得的是一個合理的利潤,而不是暴利;第二個要完善公司治理,發多少錢不能管理層說了算,而是股東說了算,當然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金融業的高薪造成的影響,一個是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富不均,引起更多的民憤,激化社會矛盾;二是高薪和高獎金,長期來看,對金融業發展也不利,因為需要持續的創新來創造價值,而我們的金融業獲得高利潤主要靠尋租,或是靠它的特權,坐在那裡就很輕鬆地賺很多的錢,所以金融企業沒有創新的壓力和動力。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金融業就很難成為世界級的金融業。

目前,實體經濟的日子非常難過,本來融資是他們的一個權利,現在變成了金融機構的特權,在特權下,實體企業要融資就可能被尋租,這無形中放大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

本來10%的利率可以融資的,因為金融存在管制,結果企業融不到資金,怎麼辦呢?要麼去行賄,要麼去借高利貸,要麼搞定證監會官員搞IPO。但無論哪種渠道,成本都非常高,這當然對實體經濟非常不利。另外還對經濟轉型非常不利,因為經濟轉型最核心的就是創新,可是企業家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跟政府官員搞關係和銀行搞關係上面,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創新。而且搞關係是會上癮的,如果通過這種關係可以獲得很多的利潤時,就不願意去創新。

過去三年,成長最快的就是信託業。原來信託業的發展一直是比較邊緣化的,為什麼最近幾年得到一個爆炸性成長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國家在2010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信貸緊縮,導致很多企業融資難,特別是房地產業,房地產行業融資受到打壓,就借道信託市場,房地產信託佔到信託業務的80%,這個是信託業快速膨脹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我國是實施利率管制的,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銀行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壓力,不是進行價格競爭,而是用其他的辦法,這個主要的辦法就是理財產品,銀行的很多理財產品還是跟信託「勾結」在一起,這樣大量的銀行資金進入到信託領域,這樣帶來了信託業的爆炸式成長。

信託業的爆炸式成長本身是金融管制和壓制的一個產物,在正規的金融渠道不能得到滿足之後,就輾轉到信託業。

我們不是反對信託業的發展,它可以在市場上存在,但目前它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在金融管制下,把很多高風險逼到了信託業,而且監管也不到位,存在一些不規範的甚至欺詐的現象,這是要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的。目前信託業這種高增長、高利潤也是不可持續的。

南方週末記者 袁名富 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9

挺進金融業

http://www.xcf.cn/tt2/201305/t20130510_438470.htm

  產融結合的美好藍圖、實業的艱辛與金融業的高收益、逐漸敞開的金融業大門,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爭食金融行業「大蛋糕」。而從2012年開始,互聯網企業也來勢洶洶地將其觸角伸向金融業深處,它們或將成為這個行業的一股顛覆力量。

 

  民企爭食金融行業「大蛋糕」

 

  與實業的艱辛相比,金融業的高額利潤對資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產業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最初意圖在於降低財務風險,獲得穩定的投資收益,也為自身融資提供便利。不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同時也帶來了實業空心化的隱憂,並可能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亂,因此中國依然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實行嚴格的牌照管制。

 

  儘管如此,「產融結合」仍然逐漸成為中國企業青睞的發展路徑,並且較早一批取得金融牌照的民營企業家由此而分享到了行業的超額利潤,收穫了令人豔羨的財富,包括民生銀行的一眾民營股東,劉永好、盧志強、張宏偉和史玉柱等;泰康人壽的大股東陳東昇、孔東梅夫婦;國華人壽、天平車險的大股東劉益謙;中融信託的控制人解植坤、毛阿敏夫婦。

 

  雖然牌照管制一直存在,但仍然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通過各種途徑爭食金融業的「大蛋糕」。朱孟依家族掌舵的「珠江系」先後入股北京農商行以及廣州農商行等,珠江人壽已低調開業,其金融、投資、建築的三大支柱產業戰略初見雛形。成立於1990年,由家居建材起家的香江集團,近年來投資觸角也已經伸向廣東發展銀行、廣發證券等金融機構和多家企業。

 

  2013年4月8日,史玉柱辭去巨人網絡CEO,引起不小的震動,眾人紛紛猜測其歸隱的真實意圖在於轉向金融投資,而史玉柱予以否認,表示其會長期持有民生銀行股份,並不是投機者。不管「退休」的真實意圖如何,史玉柱邁向金融是不爭的事實。自2011年3月開始,史玉柱通過上海健特增持民生銀行80多次,目前持有2.85%的股份。此外,其還持有華夏銀行1.31%的股份和十幾家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

 

  在金融的城邦裡,還活躍著諸多富二代的身影,他們擁有高學歷,在父輩們搭建的財富平台上進行著資本運作的嘗試。曾在美國哈佛商學院攻讀MBA的萬向集團總裁魯偉鼎,借助萬向財務公司和通聯資本兩大平台進行金融投資;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的三一集團副總裁梁冶中將三一投資(高恆投資)作為其實驗田;海鑫集團董事長李兆會,在父親李海倉遇害時結束國外求學回國接班,其在金融領域的投資雖時有失誤,卻也一路頻頻出手、高歌猛進。

 

  互聯網改變蛋糕生產方式?

 

  民營企業爭食金融行業「大蛋糕」,分享的是傳統金融行業的市場,而隨著互聯網的觸角在金融行業越來越深入,其或將成為這個行業裡的一股顛覆力量。

 

  從支付到借貸,再到中介,阿里巴巴以支付寶為起點不斷擴展其金融版圖。2007-2010年,阿里巴巴曾經在互聯網借貸領域與建行有過合作,但最終因為目標、風格等不一致而終止,在此次合作中,阿里巴巴看到了小額貸的機會,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阿里平台上多為小商家,其在傳統融資渠道中的弱勢地位間接影響了阿里平台的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時,馬云就曾表示,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改變銀行。

 

  2010年6月,由阿里巴巴、復星、萬向、銀泰等共同投資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其產品分為面對B2C平台客戶的「淘寶小貸」,和面對B2B平台客戶的「阿里小貸」兩種,具有「金額小、期限短、隨借隨還」的特點。利用大數據,阿里小額貸款公司根據企業在平台上積累的信用及行為數據,對企業的信用進行評估。2011年,阿里再次成立了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

 

  與此同時,阿里積極拓展其小額貸款的資金來源。2012年6月和9月,重慶阿里小額貸款公司兩次通過山東信託發佈信託產品,共募得資金3億元。2013年初,東方證券發行的「阿里巴巴1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提交申請材料,阿里金融開始嘗試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阿里小貸計劃將50億元貸款組合出售給東方證券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向投資者發行50億元證券。

 

  小額貸款業務只是阿里金融版圖的一部分。2012年,阿里馬云、平安保險馬明哲和騰訊馬化騰宣佈聯合組建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主要針對互聯網產品和物聯網產品。2013年2月,中國保監會發佈批覆,同意眾安在線籌建,進行專業網絡財產保險公司試點。除「三馬」外,還有北京攜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參與投資。

 

  而在此前的2012年4月16日,支付寶宣佈為快捷支付(無需開通網銀即可憑藉多重驗證進行在線支付)用戶免費投保,如發生資金被盜意外,平安產險給予100%的賠付。這是國內第三方支付首次引入保險機制,此舉也被看成是「三馬」聯合組建在線保險公司的一種探路。

 

  2012年9月,馬云在網商大會上宣佈阿里將從2013年開始全面轉型,主推平台、金融和數據三大業務。2013年3月,阿里表示將推出虛擬信用卡,計劃9月底覆蓋全國各大城市。商家和消費者都可以根據評級的不同而獲得相應的授信支付。消費者最高可獲5000元的消費額度,並可享受長達38天的免息期。

 

  互聯網巨頭騰訊也在構築金融城邦,其動作遠不止是參與設立眾安在線。2012年,騰訊理財頻道推出基金超市,用戶可在線購買基金,目前合作的基金公司包括博時基金、鵬華基金等34家。2013年1月16日,中信銀行宣佈與騰訊旗下財付通合作,將在網絡授信與融資、聯名卡、資金融通等領域展開合作。2013年兩會期間,馬化騰表示,騰訊正在考慮申請更多金融業務牌照。

 

  京東商城於2012年末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服務於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可為上游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委託貸款融資等服務。京東在其中的角色是中介,利用自身的規模和信用幫助供應商從銀行獲得資金。供應商向京東提出融資申請,京東審核其訂單、入庫單等情況,核准後遞交銀行,銀行再放款。京東也表示將利用自有資金為企業提供部分融資。

 

  其實,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在構建各自的網絡銷售平台,但阿里明確表示,並不想做把金融產品放在網上銷售的、把互聯網當渠道的金融互聯網,而是要堅定地做按互聯網思路做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利用創新的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挖掘,將客戶的需求和產品進行無縫對接。

 

  打破信息邊界、降低交易成本、大數據支撐是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但其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技術風險和政策風險。目前中國的相關法律都是針對傳統金融而制定,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可能出現新的獨特問題。互聯網金融的底線尚不清晰,而互聯網公司要警惕「越界」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否會顛覆傳統金融業還不得而知,但其衝擊力已開始顯露。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的遊戲規則,金融或許就是下一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