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 Rick 信璞上海

http://www.jztzp.com/a/52693.html

80年代初香港樓市達到頂峰,之後掉頭向下。樓市的波動讓很多經營不審慎的銀行破產或陷入困境。

80年代香港多家銀行倒閉了或者被政府接管了,原因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無外乎銀行管理層監守自盜,管理鬆懈或者激進擴張。一切的一切在於管理層。

 

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1)謝利源金鋪的倒閉(1982年)

謝利源金鋪創辦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70年代,黃金價格大幅上漲,謝利源金鋪推出「千足黃金積存計劃」:市民可開設黃金賬戶,按當日金價買賣黃金。推出之後大受香港市民的歡迎,業內人士估計謝利源金鋪借此吸收資金2000多萬元。

 

但是謝利源金鋪推出的這種紙黃金,並沒有按客戶的需求去市場上買賣黃金,也無大量的黃金儲備。1982年8月,國際金價大幅上升,每兩黃金上漲近1500元。謝利源金鋪被迫在市場上補倉,導致資金周轉不靈,只好在9月6日倒閉。

 

(2)恆隆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3年)

謝利源金鋪倒閉之後,市場盛傳謝利源與恆隆銀行關係密切,部分手持謝利源金鋪黃金券的投資者到恆隆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遭到拒絕。一時間有關該銀行發生支付問題的消息不脛而走,觸發了恆隆銀行的擠兌風潮。兩日之內,被提走的款項接近1億元。幸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表聲明,全力支持恆隆銀行,擠兌風潮暫時平息。

 

然而問題卻未平息。2個月之後(1982年11月),大來財務公司因為欠多家銀行共計6.5億港幣無法償還,而被迫清盤。而恆隆的兩名董事也是大來的董事,因此恆隆銀行的清償能力再次受到質疑。之後市場上多家活躍的財務公司相繼倒閉,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到了1983年9月,恆隆銀行的一張支票遭到了渣打銀行的拒付。香港政府為避免觸發金融危機,動用外匯基金全面接管了恆隆銀行。

 

恆隆銀行創辦於1935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華資銀行,與恆隆地產(陳啟宗)沒有關係。1976年,菲律賓福建僑商莊榮坤、莊清泉收購恆隆銀行80%的股權。恆隆銀行在70年代發展過快,在80年代初的地產大潮中投機過度,到1983年時已經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香港政府接管恆隆銀行之後,才發現銀行虧損高達3.36億元。其中,高達2.66億元的款項被公司董事以及關聯機構在極少抵押的情況下被一筆筆的借走。銀行被接管的導火索,是大來財務欠恆隆銀行的一筆高達8億元的債務被發現,之後,一向支持恆隆銀行的渣打銀行放棄繼續支持而使問題暴露。香港政府為挽救恆隆銀行,通過外匯基金向恆隆注入3億元。

 

(可見銀行的管理是多麼的重要!恆隆銀行的大股東莊清泉不僅收購了恆隆銀行,還收購了海外信託銀行大量的股份。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亦因倒閉而被政府接管。不知道是莊運氣不好,還是他自身就有問題?)

1983年9月,港府接管恆隆銀行。然後對其進行整頓

1987年9月,恆隆銀行取得被接管以來的首次盈利,並收回壞賬4億元

1989年9月,港府以6億港幣的價格將恆隆銀行賣給香港國浩集團

1990年6月,國浩將恆隆銀行併入旗下的道亨銀行,恆隆銀行結束了其55年的經營歷史

 

國浩集團是馬來西亞豐隆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1982年,國浩集團收購香港道亨銀行,1983年道亨銀行在香港上市。

1989年,國浩集團收購恆隆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1993年,國浩集團收購海外信託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2001年,新加坡發展銀行(後稱星展銀行)以432億港元的代價收購道亨銀行,並將道亨私有化。2003年,星展銀行將道亨銀行、海外信託銀行以及1998年收購的廣安銀行一起合併成星展銀行(香港)。星展銀行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據傳為了避免引起一些人(主要是大陸居民和馬來西亞人)的反感,而改名星展銀行。星展銀行最大的股東是淡馬錫控股。

 

豐隆集團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排名,豐隆集團的主席郭令明財富28億美元,新加坡的首富。郭令明,祖籍福建同安,是新加坡豐隆集團創始人郭芳楓的長子。郭芳楓191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莊戶人家,14歲那年抱著一卷草蓆到新加坡謀生,白天在五金店當學徒,晚上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與三個弟兄一起開辦了名為「豐隆」的小店,半個世紀後,豐隆成為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目前國浩集團持有東亞銀行15%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東亞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是西班牙CaixaBank,持有17%的股權。雖然西班牙深受歐債危機的影響,CaixaBank雖然受到衝擊,但是經營情況還不錯,2012年標普對西班牙100家銀行做了綜合測評,Caixa Bank位居榜首。

 

 

(3)海外信託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5年)

海外信託銀行創辦於1956年,創始人張明添(1918-1982),祖籍福建同安,是馬來西亞的富商。張明添被其朋友葉樁齡所設計,陷入「支票輪」,導致銀行虧空高達5億港元。

 

葉樁齡創辦多米尼加財務公司,為港人提供移民服務。1981年9月開始,葉多次將不能兌現的支票貼現給海外信託,由於支票過戶所產生的時間差,使它能以第二張支票貼現所得的款項存入賬戶,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兌現。葉同時在時間差內運用這些款項從事投機活動(不知道是否可以看成是浮存金啊?呵呵)。

 

但是由於葉投機失敗,產生虧損,需要更多資金彌補虧空。所以「支票輪」越滾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潰時,海外信託銀行手上不能兌現的支票總額高達6680萬美元(張明添在1982年2月突然辭世,不知是不是時間上的巧合?)

 

海托銀行於1982年3月知道葉樁齡不能還債,但害怕引起審計師和政府的關注,銀行主席黃長贊與葉樁齡一起做假賬掩飾銀行的虧損。此事一直被掩蓋3年有餘。

 

1982年起,大來財務、恆隆銀行以及嘉年地產等與海外信託銀行有密切關係的公司相繼破產或被接管,海托銀行的困難迅速表明化,被迫大舉出售資產。1984年11月,海托將收購僅兩年的華人銀行出售,並計劃再出售香港工商銀行。

 

1985年6月6日,港府突然宣佈,海外信託銀行因「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之後,港府宣佈接管海托銀行。支票輪事件由此曝光。由於利息及匯率的變動,支票輪導致的壞賬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香港政府接管海托之後,共動用40億元的外匯基金使其得以繼續運作。海托共計查出虧損高達31億元(看來海托銀行的虧損不僅限於支票輪事件)。港府苦心經營8年之後,將海托銀行以44.57億元的價格賣給國浩集團。

 

海托附屬的香港工商銀行也隨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1987年8月,大新銀行以5.3億的價格收購了工商銀行,並易名為大新金融集團,取代了工商銀行的上市地位。

 

(4)新鴻基銀行

新鴻基銀行的前身是新鴻基財務,由新鴻基證券的馮景禧創辦。新鴻基銀行在地產最高峰斥資3億元(相當於權益的70%)購買總行大廈。隨著8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的崩潰和銀行業危機的相繼爆發,新鴻基銀行面臨資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雙重困難。

 

1983年10月,為了避免被清盤的命運,馮景禧被迫同意出讓控股權(51%)給法國百利達集團和美國美林證券集團。1985年5月,中東的阿拉伯銀行以3.6億元收購新鴻基銀行75%的股權。之後,新鴻基銀行易名為港基銀行。

 

(5)嘉華銀行

嘉華銀行是香港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創始人林子豐,該銀行業務經營一直較為穩健。但是1971年林子豐逝世後,其後人無心經營。1975年,嘉華銀行的控股權被新加坡僑商劉燦松家族取得。之後,嘉華銀行快速擴張,並於1980年在香港上市。

 

嘉華銀行的客戶一直以東南亞的華僑為主,香港同業對其瞭解不深,一直存有戒心。1983年恆隆銀行被接管時,嘉華銀行的存款也受到影響。1985年,海托銀行被接管時,市場鑑於其與海托銀行關係密切,盛傳嘉華已經陷入財務危機之中。(1984年底,嘉華銀行的股東權益為5.3億元,而其累計的壞賬高達5.4億元,實際上嘉華銀行已經破產)。

 

1985年,嘉華銀行為擺脫困境,開始與有關財團洽談增值入股事宜。1986年,中信向嘉華注資3.5億元(2億元為普通股,1.5億為可轉換優先股),取得嘉華銀行91.6%的股權。銀行改名中信嘉華。

 

值得一提的是,嘉華銀行財務危機表面化之後,劉燦松兄弟潛逃離港。後分別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被捕,兩人嫌涉詐騙7.7億款項。1988年1月,劉氏兄弟棄保潛逃(放棄保釋金潛逃),匿居台灣。

 

(6)永安銀行

永安銀行是香港著名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泉創辦的老牌本地銀行。數十年來,經營作風保守,在香港多次銀行風潮中均能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出任總經理的郭氏第三代郭志匡從銀行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底,永安銀行因不能收回貸給該行董事和高管的貸款而損失慘重,銀行資本出現負值。

 

1986年5月,恆生銀行向永安銀行注資1.76億港元,取得50.29%的控股權。在恆生的經營下,永安銀行迅速扭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出售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7)康年銀行

康年銀行是香港的一家老牌的小銀行。1986年,因貸給船務公司一筆高達1.6億元的貸款無法收回,需要大幅撇賬致使康年銀行出現危機。之後,港府接管康年銀行,並促成第一太平集團收購康年銀行,並改名第一太平銀行。

 

(8)友聯銀行

海托銀行出事以後,友聯銀行亦深受市場不利傳聞影響,存款大量流失,導致流動資金嚴重短缺。1985年9月,該行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溫仁才稱病離港赴美。其後,又有6名董事辭職,知識該行群龍無首。1986年,港府宣佈接管友聯銀行,並委託給怡富管理。之後,招商局收購友聯銀行61.3%的股份(通過旗下一合資公司新思想)。

 

2000年4月19日,中國工商銀行與招商局達成協議,工行以18.05億港元收購招商局持有的2.39億友聯銀行股份,約佔53%。8月21日,友聯銀行易名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2010年,工行成功將工銀亞洲私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