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諾基亞之死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366

無論埃洛普選擇什麼道路,諾基亞看起來都前程黯淡。諾基亞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諾基亞的董事會大概也沒有想到,即使預計到了困難,即使想到了戰略上的調整,即使決定換帥,但時間對於諾基亞來說還是過於嚴酷了一點。
大公司更換CEO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這包括獵頭公司的物色、董事會的甄選,以及這個准CEO自己考慮是否接受這個職位的時間。對於手機業—或者我們 說是移動互聯網業來說,這一年的時間裡,足夠讓蘋果公司的iPhone和應用谷歌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繼續蠶食諾基亞的高端智能機市場,足夠強化 諾基亞市場失敗者的形象。
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2010年9月21日上任的時候,諾基亞高端機市場連續兩年下跌10%,與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手機的那一年—相比已經下滑了2/3,其股價也累積下滑了49%。
這個需要扮演力挽狂瀾角色的空降CEO,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CEO,救火的CEO
面對市場下滑,新CEO上任通常要做的事
 觀察;
 重新制定戰略;
 重組管理層;
 確定新的組織架構;
 選擇新合作夥伴;
 裁員或者擴大規模。看起來,埃洛普都做對了

 

  找對人,這個董事會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工作看起來還算順利。
投資銀行Silvia Quandt&Cie分析師雅克·亞伯拉默維茲(Jacques Abramowicz)之前提醒說應當聘請一位瞭解如何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的美國人,而不是經常把技術人員放在首位的歐洲人。除此之外,諾基亞手機的體驗 非常糟糕,因此該公司需要找到一位能夠撼動其管理文化的首席執行官。
Gartner分析師Carolina Milanesi則認為諾基亞需要一個既懂軟件,又明白產品服務,還契合芬蘭文化的總裁。她的結論是:「這對於諾基亞這麼大的公司而言太難了。」
史蒂芬·埃洛普似乎是一個比大家預想得要更好的人選:他是一個美國人,2008年加入微軟,管理Office軟件所在的商業部門(Microsoft Business Division),對軟件和銷售都非常瞭解。在此之前,他是瞻博網絡(Juniper Networks)的首席運營官,還在Macromedia擔任過CEO。在該公司被奧多比公司(Adobe)收購後,又在Adobe擔任高層職位。埃洛 普的能力也為人稱道,並曾被視作有可能接替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出任CEO的人選。
如果非要挑一點毛病的話,就是他過於標準的空降CEO的姿態—因為一個外來者需要對公司有足夠的瞭解和觀察。從2010年9月到宣佈大規模重組,他用 了將近5個月時間,對於諾基亞來說,這個時間有點長,這讓急於看到變化的人等得有些不耐煩。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這是沉穩的表現。
作為一個艱難時刻的救火隊員,客觀地說他大部分事情都做對了。
他強化了前任康培凱(Olli-Pekka Kallasvuo)對諾基亞的戰略定位:一家對移動互聯網市場有影響力的企業,而非純粹的硬件製造商。並且做出了實質性的選擇,將Symbian和 MeeGo放在諾基亞智能手機業務中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在2010年10月,他就精簡Symbian研發團隊。繼而,在微軟公司Windows Phone 7手機操作系統和谷歌公司Android系統中選擇了前者,開始其復興的冒險,期望帶領諾基亞重新成為智能手機的領導者。
公司結構相應而動。智能設備和手機部門成為諾基亞兩個獨特的業務部門,分別以高端智能手機和大眾市場手機為重點—埃洛普顯然依然不想放棄在新興國家中的市場份額,這些份額也許會隨著這些國家的發展而給其智能手機業務帶來好處。
在諾基亞的新管理層中,MeeGo手機操作系統負責人阿爾伯托·托雷斯(Alberto Torres)已經於2月10日離職;在新興市場方面,諾基亞全球副總裁、中國總裁趙科林首次入選諾基亞最高管理層;在美國和北美市場,埃洛普任命了前微 軟高管克里斯·韋伯(Chris Weber)擔任這一區域主管,以期望他對美國市場的經驗能扭轉諾基亞在這一地區糟糕的業績。
埃洛普還像所有準備力挽狂瀾的CEO那樣為削減成本、精簡機構而裁員。2010年10月,他已裁員1800人,這佔除了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外該公司全球員工數量的2.8%。在2011年埃洛普準備在全球進行的裁員預測是5000人。
所有這些舉措最後集中在2011年2月11日這一天於倫敦公佈。與埃洛普攜手出場的是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諾基亞會與新戰略夥伴微軟有最緊密的合作。埃洛普在上任143天後,他認為找到了最好的辦法。
對於埃洛普視為中興之舉的拯救方案,投資者選擇了不信任:發佈會同時,赫爾辛基股票交易市場上的諾基亞股票開始下挫,當天跌幅超過14%;稍晚,紐交所諾基亞的預托證券跌幅同樣達到了13.97%;接下來,摩根大通、瑞信等分析機構下調了對諾基亞的評級和股價預期。

分析師悲觀並非因為埃洛普的能力,而是因為諾基亞。諾基亞是大公司,並且不是一般的大公司。
這家公司從1990年代開始就成為了手機行業的領先者。1998年諾基亞已經是全球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廠商。1999年,諾基亞市值達到2030億歐 元(以2010年2月24日匯率計算),是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在2001年全球手機行業銷量下降6%的情況下,這家公司卻能輕鬆增長9%;到2007 年,諾基亞的淨利潤高達72億歐元。
「如果一家公司成功了15年,它就會覺得自己可以制定規則了。它不會想到有人會闖進來改變這些規則,就是這樣。」之前在諾基亞擔任應用與服務框架副總裁的塞巴斯蒂安·尼斯特羅姆(Sebastian Nystr?m)評價諾基亞說。
諾基亞的確一度是規則制定者。依賴龐大的市場規模,它可以左右市場發展進程,適時推出產品,連運營商都要看它的臉色—當諾基亞宣佈開發TD-SCDMA產品的時候,中國移動會將之視為技術標準的重要突破。
對諾基亞來說,很長一段時間尋找市場空白點是最重要的事。當時的CEO奧利拉(Jorma Ollila)為拓展新市場,把重點放在針對細分市場的產品創新上。例如它有一款售價僅20歐元的手機配備了手電筒,因為研發人員考慮到在發展中國家許多 村莊電力不足;為高端手機裝飾上鈦和寶石也是當時諾基亞津津樂道的一個創新。在最多的時候,諾基亞一年能推出40到50款新手機,每款都針對特定的細分人 群。
即使在手機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諾基亞也不輸於競爭對手,你甚至會覺得諾基亞是移動互聯網的先知—在1996年,諾基亞就研發出一款樣機,能通過軟 件和衛星來提供用戶所在位置的安全信息,這像是一個簡陋版的移動互聯網服務;1999年,諾基亞推出了7110,這是首款搭載WAP瀏覽器的手機。
諾基亞確信自己是能最快跟得上電信技術發展的企業,它覺得自己知道如何進行創新,並且還知道什麼時候創新。直到競爭者闖了進來。
蘋果的iPhone在2007年成為第一款真正意義的互聯網智能手機,並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概念—此前,即使進入3G時代,人們也想不出如何在手機上 上網,但蘋果卻用一個個App來讓用戶獲得互聯網上的具體應用。蘋果的應用程序商店(App Store)還鼓勵了成千上萬的獨立軟件開發商來提供這些App。iPhone自己就是個消費類產品,但同時也像是一個將App作為快消品提供給用戶的平 台。這吸引並粘住了越來越多的用戶,並給蘋果帶來了市場份額和豐厚的利潤。
生產一個帶有通話功能的娛樂設備,而不是帶有娛樂功能的通話設備,這是諾基亞從來沒有考慮過的邏輯。但這是蘋果的強項。
接下來就是那個標準的「創新者的窘境」的故事。諾基亞成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描述的那些大公司—它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幾年甚至十幾年) 內居於行業領先地位,制定遊戲規則。它們認真傾聽消費者意見,認真研究市場趨勢,積極投資新技術的研發,以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但這些都無濟 於事,它們最終還是喪失了其市場領先地位。
為什麼?諾基亞之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它掌控著電信技術、終端上的標準和潮流,影響運營商和其它硬件製造商。它的塞班系統也是行業領導者,一度擁有智能手機系統超過50%的市場份額,為公司贏得豐厚的利潤。而當時的蘋果iPhone還只能在小眾人群中流行。
蘋果的破壞性創新技術(服務)最終推動了一個全新市場的誕生。破壞性創新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小市場,大公司因為既得利潤和市場份額,不會投入足夠的精力進入,這個空隙成為小公司們異軍突起的機會,蘋果就是抓住了這個機會。
這個時候的諾基亞內部也是克里斯滕森描寫的經典形象:有不同的團隊在負責攝像頭、瀏覽器這樣細節的創新,但卻沒有人統攬全局,去開發讓人眼前一亮的顛 覆性產品。一位諾基亞前高管曾經告訴芬蘭報紙《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Sanomat),這些產品由標準件組裝,變得毫無個性,相互之間幾乎 就沒有任何區別。
與此同時,決策人員數量也在隨著手機的數量而增加,中間管理人員的數量急劇膨脹。與之相伴的是龐大的成本。2010年,諾基亞研發預算達59億歐元 (約合77億美元),其中用於設備和服務的研發預算達30億歐元,居產業首位。如果和蘋果相比,其研發投入是蘋果研發投入的六倍。諮詢公司 Northstream首席執行官本特·諾德斯塔姆(Bengt Nordstroem)就曾發出疑問:「蘋果沒有最高的研發預算,人們卻在使用該公司的產品。為什麼一家企業(諾基亞)有著最多的預算和資源,卻無法把這 些轉化為產品並提供給消費者?」
諾基亞甚至很難通過大規模裁員削減成本。芬蘭當地工會組織Ammattiliitto主席安蒂·裡內(Antti Rinne)2月14日表示,諾基亞與微軟的合作可能將導致諾基亞在芬蘭裁員5000多人,但諾基亞要平均為每個人付出高達10萬歐元的賠償。它是芬蘭第 二大企業,解決著大量就業。其裁員計劃會引起芬蘭政府甚至是歐盟委員會的不安。
僵化和官僚主義,大公司的通病在諾基亞的關鍵時刻表現出了強大的破壞力。它對新事物新技術的反應速度,它對市場機會的把握,包括它對新CEO的選擇時機,都變得很慢。
結果,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在這段時間裡,《華爾街日報》引用一位分析師的觀點稱,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領域裡已經落後領先者五年。
同樣在這段時間裡,諾基亞已不再是移動終端領域最大的公司,它的營收和利潤已經被蘋果超過。而在諾基亞所倚重的低端市場,山寨機廠商也在攻城略地。就 像埃洛普所說:「聯發科開始提供手機芯片組,使得中國深圳地區的生產商能夠以難以想像的速度生產手機。有數據顯示,這些生產商的手機佔全球手機出貨量的 1/3以上,在新興市場吞食我們的市場份額。」最新的情況是,這些生產商已經開始嘗試製造100美元以下的Android手機。

 諾基亞並非沒有機會。實際上它對iPhone成功的反應並不慢。在2007年之後它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行動非常頻繁—2007年8月諾基亞宣佈推 出Ovi(芬蘭語中意為「門戶」)的網絡服務,使諾基亞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遊戲和音樂等服務。隨後它以5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數字地圖開發商 Navteq,好給用戶提供數字地圖;之後它還發佈了「Comes With Music」,這是和iTunes相似的服務,但允許用戶免費無限量下載一年音樂。
更重要舉動是,諾基亞以每股3.647歐元現金收購諾基亞之前未擁有的Symbian公司52%的股份,成為其全資所有者。諾基亞希望Symbian能像iOS、Android這樣成為足以建立生態系統的操作系統平台。

 

>> 諾基亞最終選擇了擁抱微軟。圖為諾基亞CEO埃洛普與微軟公司CEO鮑爾默2月11日在倫敦發佈會上。 


剛剛被拋棄的Symbian是諾基亞當初為了對抗蘋果的iOS?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一定會感到吃驚。事實就是這樣。
看看諾基亞重金收購併準備委以重任的Symbian是怎樣一個系統:和蘋果的iOS以及Android相比,它開發複雜,對觸控體驗的支持不佳,被開發者視為一個雞肋般的平台。
事實上,頗有影響力的美國科技博客網站Gizmodo.com甚至一開始就拒絕測試搭載Symbian3的N8手機。N8可是2010年諾基亞力推的明星產品。它被Gizmodo的一位評測者視為人類登月之後出現的一駕頂級馬車。
除此之外,儘管諾基亞稱自己有人類學家來幫助瞭解消費者所需,但諾基亞在諸多細節上的舉動都像是沒明白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當蘋果和 Google都開始選擇電容式觸摸屏以放大屏幕尺寸,好滿足用戶瀏覽網頁和娛樂需求時,諾基亞卻一直無視這個問題。從2008年發佈第一款觸摸屏手機 5800後,它足足用了兩年才意識到這一問題。這使得它在和其它高端智能手機較量時敗下陣來。
讓人不能忽視一點是,蘋果的產品邏輯iPod-iTunes-iPhone-iPad,是從消費者對於娛樂終端的需求出發,通信變成了搭載的一個單一 功能。而諾基亞卻因為一直固守從通信功能出發的思路,喪失了對娛樂需求的把握。更關鍵的是,蘋果依託App程序商店開放式的開發和應用,構建了一個充滿活 力的智能終端生態鏈—它把諾基亞之前建立的行業和市場優勢完全擊潰了。
而即使諾基亞意識到應用程序商店對生態系統的培養多麼重要,它在2009年發佈的Ovi卻依然顯得混亂不堪—它甚至試圖讓這個商店中的程序支持包括 s60和Symbian系統在內的諾基亞所有智能機系統,以及所有的語言。在營業第一天,Ovi網站的服務器就崩潰了。因此當其競爭對手Palm和RIM 公司在大張旗鼓宣傳自己的應用程序商店時,諾基亞對自己商店的存在遮遮掩掩。
諾基亞錯過的最大的一個機會可能還是Symbian。如果它早做決定,賣掉這駕表現不佳的「頂級馬車」,擺脫Symbian的拖累,諾基亞完全可以嘗試變成另一個摩托羅拉、HTC,大幅削減公司在系統軟件研發上的巨額成本,專注於手機終端的製造和消費者應用的研發。
「諾基亞過去太過成功,即使蘋果刺痛了諾基亞的中樞神經,它還是沒有任何改變。畢竟,公司還是在賺錢。」塞巴斯蒂安·尼斯特羅姆說。
即使領命而來可以否定掉MeeGo操作系統、把諾基亞扭轉到微軟這條路上的史蒂芬·埃洛普也不能疏忽了這個讓「公司還在賺錢」的Symbian系統。
在微軟與諾基亞宣佈合作的前兩天,埃洛普以一種近乎煽情的方式向自己的員工傳遞了他對諾基亞的感受—在2月9日的這份備忘錄中他引用了北歐的一個故事,將諾基亞形容成一個「燃燒的平台」,現在唯一的選擇是「跳入冰冷的大海」。
兩天以後,他跳了下去,身上還綁著那個沉重的盈利—Symbian。

無論埃洛普選擇什麼道路,諾基亞看起來都前程黯淡。諾基亞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NOKIA
諾基亞,傳奇終結?

1865年
諾基亞誕生,當時的業務是造紙。創建者是弗雷德里克·伊德斯坦(Fredrik Idestam)
1915年 
諾基亞在赫爾辛基上市
1967年
諾基亞公司與芬蘭橡膠廠(Finnish Rubber Works Ltd, 成立於1896年)以及芬蘭電纜廠(Finnish Cable Works,成立於1912年)進行了合併,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諾基亞公司(Nokia Corporation)
1981年
北歐移動電話服務網絡(NMT)開通,諾基亞開發出第一台移動電話
1992年
奧利拉Jorma Ollila成為諾基亞的CEO,並將公司重點放在電信業務上
1992年
諾基亞第一部GSM手機「諾基亞1011」誕生


1994年
奧利拉成功說服股東把諾基亞的所有傳統產業賣掉,專攻通信
1994年 諾基亞公司股票在紐約上市

1996年
諾基亞發佈第一款內置遊戲的移動電話,其中有經典遊戲貪吃蛇

1998年
諾基亞成為全球手機行業出貨量第一的廠商
1998年6月 Symbian公司成立,股東包括諾基亞、愛立信、索尼、松下、三星和西門子。諾基亞是大股東

1999年
諾基亞推出了全球第一款WAP手機, 手機開始可以上網

2000年
諾基亞首先提出全民手機概念的廉價機型

2001年
3月,諾基亞推出首款GPRS手機8310;
諾基亞開始研發智能手機,其第一款PDA手機9110誕生

2002年
10月,諾基亞發佈其首款3G手機6650

2004年
諾基亞進行重組,以解決業績不佳的狀況

2006年
6月,奧利拉卸任,原諾基亞首席財政官康培凱擔任諾基亞CEO;
諾基亞與西門子網絡部門合併,成立諾西公司;
7月,Google收購Android

2007年
8月,諾基亞發佈其互聯網門戶Ovi,宣佈進入互聯網服務行業;
10月,諾基亞以81億美元收購數字導航公司Navteq
6月,蘋果公司的智能手機iPhone面世,74天賣出100萬台
11月,Google公佈開源操作系統Android,並和其它33家來自運營、手機製造、軟件開發等領域的企業共同組建「開放手機聯盟」(OHA,OpenHandsetAlliance)

2008年
諾基亞發佈首款全觸屏手機;
6月,諾基亞收購Symbian所有股權;
7月,蘋果公司的應用程序商店 App Store建立,3G版iPhone上市;
9月,首部Android手機T-Mobile G1上市;
10月,Google的應用程序商店Android Market上線

2009年
6月,諾基亞推出應用程序商店 Ovi商店(Ovi Store)
HTC第三代Android手機Hero發佈

2010年
2月,諾基亞和英特爾聯合推出針對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MeeGo
年中,Symbian 3推出
1月,蘋果發佈iPad平板電腦
6月,iPhone 4面世

2011年
諾基亞宣佈與微軟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微軟全新推出的Windows Phone 7系統將會成為諾基亞的主要手機操作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7

叻仔之死 蔡東豪

2011-4-21  NM




我提出這定律,股市是一個叻仔賺 不到錢的地方。先為叻仔定義,我相信我跟一般人的看法相若,叻仔做人做事有紀律、有邏輯、具理性思維、懂得獨立判斷、努力拼搏,在專長的領域上取得成就。 在我的觀察,叻仔平日英明神武,但一踏入股市便洋相四出。叻仔出洋相的原因並不是股市有神秘魔力,令叻仔忽然變蠢仔,叻仔依然是叻仔,只是叻仔擁有的特質 在股市派不上用場,注定失敗收場。大部分叻仔看不通或不願接受這定律,因為叻仔從來只信自己,一次又一次被股市殺個遍體鱗傷,最不值是輸了沒有得到教訓。

不用是叻仔也明白股市是一部投票機器,特別是短期而言,意思是股市方向由一群投資者用金錢作選票。這一群人投下的票不一定是對,也不一定 是錯,只代表這一群人在某一刻的選擇,要賺錢就要預測這一群人的意向。這道理叻仔當然明白,叻仔之死不是自視過高,信自己不信他人,表面上叻仔做齊一切應 做的事也要輸,因此叻仔在股市通常死不眼閉。問題是,股市參與者之中也有不少叻仔,這一群人同樣懂得以理性和邏輯作判斷,股市不一定是愚昧的羊群,其實大 部分時間股市都是理性和有邏輯的。即是說,假如股市參與者的群體以一個人來代表的話,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一個典型叻仔──叻仔當然不可能擊敗自己。叻仔不為 意的地方是,預測股市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股市本身,因為當大部分股市參與者都以理性和邏輯作判斷,他們的集體決定其實已把股市的將來反映在股市的現值。舉 例,甲公司來年業績預計會表現出色,這預測很大可能已反映在甲公司今天的股價上,即是甲公司的股價早已升了,不用等至宣布業績的時候,很多時我們反而聽到 投資者「趁消息出貨」。叻仔要戰勝股市,最穩妥方法是擁有一個私家水晶球,能更快和更準確地預測將來,當然,這是沒可能。

 

股 市能有效地反映參與者的判斷,大部分時間的行為等同於一個叻仔,因此叻仔要戰勝股市不是不可能,但要在股市出現突變的時候,逆市而行。股市出現突變,表示 大部分參與者估錯了,估錯的原因是理性和邏輯失去效用。即是說,叻仔要在重要時刻放下叻仔身段,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說到這裡,你對投資股市仍有興趣 的話,你可能不想自認叻仔;請不要退縮,是叻仔就是叻仔,我對叻仔的股市投資策略有以下建議,應採用一套既矛盾又並容的方法。第一、投資者要做好功課,分 析股票的基本因素,包括盈利、現金流、負債、管理層質素等,都要有一定掌握。這種掌握甚客觀,方法可以有異,但做好基本分析的目的不容置疑。我認為所有投 資者某程度上都須要是價值投資者,要懂得一套方法計算價值,投資者大都能領略到基本分析的重要性。第二、投資者要懂得聆聽市場。市場在告訴參與者一些東 西,是甚麼東西?我們願意去聽、懂得去聽嗎?所謂聆聽,是掌握一些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訊息或符號。同一把市場聲音,不同人可能接收到不同的意義,甚為主 觀,不用解釋,聽到就是聽到。投資者聆聽到的聲音可能是虛無,但聆聽的過程一定有根有據,例如價值投資以外的門派──圖表、數量、行為等投資法,便是以不 同方法預測投資者的行為。市場由人組成,能有效地分析到個人和群體的行為,自然可聽到市場的聲音。解釋聆聽這一環已不容易,要實踐更難,叻仔通常就是過不 到這一關。我認識的成功投資者能夠融合上述兩個方法,他們不介意這兩個方法可能互相矛盾,因為市場是充滿矛盾的地方。叻仔在其他地方憑着理性和邏輯,攻無 不克,走入股市,以為自己的一套必定適用,最終輸多贏少。成功投資者通常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叻仔的模樣,我知道,因為有人認為我叻仔。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6

拉登之死 蔡東豪 Tony Tsoi

2011-5-19  NM




收到拉登被殺的消息,這一日是公眾假期,我興奮得立即把消息告訴五歲的兒子,他當然不知拉登是誰,做過什麼事。我告訴他:「一個壞人被殺了。」我希望兒子要知道這世界有壞人,而最後正義一定會戰勝壞人。

一 個人之死,不論他是什麼人,應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為一個人之死感興奮,這感覺頗奇怪,特別是在一個有樣學樣的五歲小孩面前,一瞬間我曾猶豫過,這是正 確榜樣嗎?可是我完全不感到不自然,我很少如此肯定:This time is different。在一個意見分化的世界,不容易找到一件所有人都贊成的事,殺死拉登這人類公敵近矣。政治評論者紛紛指出,殺死拉登不代表恐怖主義終 結,相反恐怖組織更趨分散化,令西方國家更難防範恐怖襲擊,因此拉登之死只起象徵作用。拉登之死象徵以上帝之命,利用恐怖手段殺害無辜的反人類行為,不為 文明社會所容,這象徵作用太重要了。更多政治評論者指出,要根除恐怖主義,一定要從全球化發展不平衡、貧富不均等問題着手解決,這說法當然不錯,但我肯定 恐怖活動非解決這些問題的合理方法。

 

也有人指寃寃相報何時了,人類應以寬容去衝破惡性循環。我到過奧斯威辛,我感受過一群 人在一個狂熱主義的影響下,能夠做出違背人性的行為。這世界有壞人,而文明社會不應姑息壞人得逞,那怕懲處方式是殺人。當一個人可以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 而同時可以影響這麼多其他人,這個人不值得任何人付出一丁點同情心。拉登的信徒封他為英雄,因為他為弱勢社群發聲,帶領弱者擺脫西方勢力控制,不惜以自殺 方式,先殺死自己,再殺死敵人,而拉登眼中的所謂敵人是上班的白領、上學的兒童、飲咖啡的遊客。拉登說過:「We love death」,文明社會不會理解拉登的思想,因為我們都熱愛生命。反恐戰爭本身是一場不一樣的戰爭,敵方四散全球,沒有統一的面孔。戰爭中難尋公義,拉登 死後出現不少疑問:應否生擒拉登?應否把他立即海葬?我不知道答案,或者關於戰爭的答案,通常埋藏在戰爭為何而起這問題裡面,一場以殺無辜為目標的戰爭, 最後以精神領袖被殺告一段落,或許這是某程度的Closure。

 

拉登領導的阿蓋達不是一個國家,沒有軍隊,它代表一種思 維。拉登是二十一世紀出色的形象塑造者,他善用網絡科技,發動信徒自發行動,以有限資源策動這麼大的影響。原來這一切都是拉登製造出來的形象,拉登不是刻 苦生活在山洞中,他住在一個價值百萬美元的居所,睡在一張大床上,有數個妻子相伴。據傳媒報導,拉登長期派人出外購買可樂、雀巢牛奶、外國牌子洗頭水…… 拉登躲在山洞的形象,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美軍海豹突擊隊完成任務之同時踢爆這個謊言。拉登不是神,他是愛飲可樂的人。拉登被殺的時候,身邊只有家 人和三數名親信,其他信徒在哪裡?莫非他們也看破了這個謊言?不需要是政治或宗教專家,只需略懂人性的旁觀者也看得到,拉登的思想不可能改變文明社會。沒 有人想去死,沒有人想住在山洞,殺害無辜不威風,世上有對的事和不對的事之分,而我們懂得分。文明社會最偉大的信念,是人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 什麼都不做。我可以懶洋洋躺在草地上,為了什麼?沒什麼,就是此刻我喜歡這樣做。可以嗎?當然可以。

 

「阿拉伯之春」的源 頭,可追溯到突尼西亞的一個水果小販的自殺,他自殺的動機不是想證明什麼大道理,他只想有一個謀生的機會。其實我們的需要何嘗不是非常簡單,不要跟我談民 主普選,不要跟我談和諧愛國,我不懂也不想去懂這些理論,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過我的生活,我只想有一個居所,一片寧靜,可跟兒子踢波,其他的我不想理,可 以嗎?文明社會容許我這樣做。過去十年拉登改變了一些東西,例如搭飛機增加了安全檢查,但不變的,是我們仍然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殺死拉登是海豹突擊 隊,打敗拉登思想是文明社會的一片寧靜草地。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93

蛋包飯之死過翻生

2011-9-1  NM




蛋包飯成本低利潤高,但不等於容 易做。歐淑媚(Purple)與哥哥Pen及當了廿二年日本廚師的丈夫李俊華(華師傅,三十八歲),○七年在太子開設小食店,賣蛋包飯等華師傅的拿手菜 式,捧場客不少,但開業年多卻蝕近百萬離場。抱着「好食無理由唔得」的信念,各人重新外出打工儲錢,四年後重整旗鼓,捲土重來。針對舊鋪死因,知錯即改, 現位於天后清風街的「生原創蛋包飯」,開業兩個月已月賺五萬元。

上週四中午一時十五分,生原創蛋包飯店已坐滿客人,頭戴爵士帽的老闆娘Purple將一碟二碟蛋包飯送到客人枱上,一面用刀劃開流心蛋,一面解釋:「我哋 而家會落啲調味同紫菜,要趁熱食!」Purple趁客人食完查問意見,一枱五個客人都讚好食,其中一個更直接預約翌日午飯時間再來。不過生意好並非必然, 一切都由四年前的錯誤中學習。

定錯位貪心失焦點

最初Pen提議開食店,是吃過華師傅炮製的芝士無骨雞翼後,覺得有得做,本打算只賣一種小食,但之後又加入天婦羅等選擇,媽媽幫忙做水吧,兼賣奶茶。個多 月後,吃到華師傅做的蛋包飯後,又加入蛋包飯、咖喱飯、滑蛋豬排飯等等,款式多,但鋪頭只有六個位,做正餐根本無位坐,「嗰時日日都爆,有啲熟客都肯排 隊,但就係平衡唔到!」Pen說起時仍有一些激動。學精:他們計過數,食物毛利平均有七成,但蛋包飯約八成,而且佔了舊鋪生意額的一半,便用作主打,連店 名都叫「生原創蛋包飯」。現在店內光是蛋包飯也有十三款,由四十八元至一百三十八元,日賣百五碟,最高更賣到二百多碟。而其他食品入貨亦很謹慎,店內雖提 供刺身迎合需求,但也只會賣帶子、牡丹蝦等可以保存較久的海鮮。

選錯址旺丁不旺財

○七年,Purple與丈年及哥哥一早打好主意要選太子或旺角區鋪位,貪該區人流多,最後選了弼街的一個約五百呎的街鋪,月租八萬。據觀察,弼街人來人 往,但亦快來快去,大多是買小食的年輕人。他們店面只夠放六個位,剛開始時趁兩邊鋪位未有人承租,便把桌椅放出店外,可惜店門對正小巴站,空氣差,客人都 不願坐,「啲司機大佬好幫手,全條隊除咗第一架都熄晒匙,但都死啦。」Purple看着舊鋪無奈地說。學精:現址天后清風街,人流不算多,勝在附近有不少 商廈,午市不乏人流,約一千呎鋪位,可放三十二個位,月租只是五萬,比太子平一大截,而且店外有泊車位,「之前有人lunch time由金鐘揸車過嚟幫襯!」Pen指着門外說。此外,貴為區內食街,鄰近的上品及曾上榜米芝蓮的留家廚房等知名食府,亦帶來客源。

定錯價薄利不多銷

舊鋪客人以年輕人為主,太子區亦競爭大,定價不能太高,但偏偏當時的主打小食芝士無骨雞翼要花上很多功夫,華師傅要自己拆雞翼骨,芝士則要加奶加調味煲過 再雪硬後才可以釀入雞翼,「嘩!嗰陣逐隻拆呀!拆到我死呀!」瘦削的華師傅想起當時情況都不禁皺眉,但區內年輕客還嫌貴,即使是蛋包飯加飲品,當時也不過 賣三十五元,薄利卻因環境限制不能多銷,結果走入死胡同。學精:華師傅現改買已拆骨的雞翼,而且轉戰港島區,經營路線亦由廉價轉走精品,以前主打外賣,用 發泡膠盒,現在每一款餐具都經過挑選配襯,上菜都配上伴碟,價錢亦相應提高。參考從前的餐牌,各款小食二十元,蛋包飯三十五元連飲品,和現在最平的四十八 元的田園野菜蛋包飯計算,價錢提高近四成,但在天后,大多客人都是上班族,他們都表示認為價格合理,與以前的情況完全不同。

使錯錢裝修缺經驗

成功開源外,還要學懂節流,不花寃枉錢。當年他們第一次搞食肆,裝修師傅開價三十八萬,「唔知價」的他們欣然接受,交鋪後發現抽氣失靈,雪櫃滲水,地板鋪 得靚,但滑到「跣親人」,為此要停業數天剷起地板再鋪,使錢有如開水喉,未計白俾租,裝修埋單花近六十萬。學精:這次他們選擇頂手,降低成本,「上手日本 餐廳個老闆,用咗成百二萬裝修,不過日本地震之後好難做,佢先咁平讓俾我哋咋!」Pen笑說,他們以三十萬頂下店鋪,雖沒有免租期,但三天內已完成添置廚 具及維修等工作,開始做生意,「今次不用水電工程,全靠自己落手落腳,髹牆則由Pen一位擅長畫畫的朋友幫忙,不消幾小時已完成,裝修成本降低至五萬 元。」Purple說。

華師傅曾在知名日本餐廳見城及孝勢工作多年,近年負責培訓新人,「日本餐廳個圈子講佢個名應該個個都識o架。」提起丈夫Purple十分自豪,又稱當年華 師傅辭職,日本人老闆眼泛淚光跟他說:「Arigatou!(多謝)。」當年開小食店,Purple仍在當化妝師,下班後到店裡幫忙,踏着高跟鞋送外賣。 華師傅知道Purple不喜歡吃茄汁,製蛋包飯時將西炒飯底改良,自己調製秘製汁,Purple一家人試過後十分喜歡,便作新產品推出,此外更試過製作麻 婆豆腐蛋包飯等新口味。哥哥Pen(三十九歲)則是創業王,不願上鏡的他自言「係棺材未賣過!」各行各業有不少朋友,因此在舊店得到可口可樂等不同形式的 贊助,此外,他亦是鋪頭的軍師,當記者和Purple進行訪問時,他也會走近妹妹傍實,十足一個照顧無微不至的管家。

新舊鋪營運比較

開業資料(06/11)

*兩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租金:$150,000*裝修:$50,000頂手費:$300,000雜費:$110,000入貨:$30,000總投 資:$640,000*兩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07/11)

#連同三人在內共五名全職,四名兼職營業額:$330,000租金:$50,000人工:$90,000#入貨:$120,000雜費:$20,000盈 利:$50,000#連同三人在內共五名全職,四名兼職

一點意見

陳方藤(Meter Chan)食物‧蛋包飯牛油味可多一點,並改用日本雞蛋會更好(Purple回應:棄用日本蛋是因為地震後怕客人擔心)。‧牛肉薄切賣相抵讚,透明碟予人 感覺清涼,但若用磨砂淺碟效果更佳。‧芝士釀雞翼不應用翻用油,並建議改用麵包糠炸。定位‧現針對較講究的食客反而好,寧願縮窄市場賣貴一點,一來保持質 素,二來低風險。‧鋪頭座位數目適合,座位太多廚房應付不來。店鋪裝修可多加一些有關蛋的裝飾,貫徹主題。‧大部分材料成本不低,整體價錢合理,但質疑流 心蛋加十二元客人能否接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6

傳話員之死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0.html

我跟HR Amy投訴Emma表現強差人意既翌日早上,Emma同Kathy一齊到我房搵我。

「做乜事?」 我問。

「 冇…」Kathy微笑說:「我果邊呢排好忙呀,唔係好夠人用,所以想問你,可唔可以借用你位assistant一個月幫下我手。」

「你話Emma?」我斜眼望了一望Amy,她只是一直微笑,也沒有回避我的眼神:「 Emma新手黎架喎 。佢真係幫到你? 」

「放心,得架啦。」Kathy自信地點了點頭:「最緊要我借走你既人,唔會影響到你工作囉。如果你冇問題既話,一個月之後既今日,我準時還返位assistant俾你。」

Kathy同我提出呢個要求,其實根本唔需要搵埋Amy入黎。反正問完我話ok的話,跟手同Amy單一聲就可以啦。Amy入黎企響Kathy旁邊但係又唔 出聲,成件事既setup,係話俾我聽,呢個「借人」既計劃,Amy係策劃者之一,而佢覺得係「有需要」俾我知道呢個事實。

「OK,我當然冇問題。」反正以現時Emma既表現,佢幫到我既野其實好有限。至於Kathy所講,佢果邊「唔夠人用」嘛,房間裡面既三個人,其實都好清楚呢個係一個大話,只係大家都冇打算將呢個「擺到明」既謊言篤爆。

「總之記住準時還番個人俾我就得啦。」我答說。

Kathy係個聰明人,而Amy就跟我共事多年,一直清都好清楚我既性格同要求。佢地兩個有呢個安排,雖然我唔敢肯定我所諗既係唔係佢地現在所想,不過我相信佢地兩個。

說話講得太多太白,有時仲麻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3

【2011經濟表情】德爾之死——一家民企的非正常消失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091

嘉興市力推「退二進三」,即工業企業外遷,換房地產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以實現產業升級。

雄心勃勃搞研發謀升級的當地明星民企德爾電器被列入拆遷名單。然而政府的拆遷補償款並未按時支付,讓資金鏈已經緊繃的公司瞬間倒下。

工業園區官員任職的國企低價競拍下德爾資產。

「就差了一口氣。」47歲的李益明坐在出租房裡,煙一根接著一根。半響,他吐出一句。

2010年這時候,李益明剛拿到杭州外管局的批文,一筆3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獲准注入他創辦了十年的嘉興德爾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然而,這個擁有「嘉 興市著名商標」的明星民營企業卻在兩個月前被強制拍賣並收歸國有,老闆李益明則傾家蕩產。起因卻是政府拆遷:一場突如其來且政府並未履約的拆遷,終於把資 金鏈本已脆弱不堪的公司送上了不歸路。

這或許是李最難捱的一個年關。車是朋友借的,房子是朋友出錢租的,有時候朋友路過他家會順便捎些豬肉和活雞。電視機旁突兀地立著一台白色的「空氣制水機」——那是他的公司花了五六千萬、近五年研發的寶貝,可老婆不讓用,「現在家裡沒錢,你省點電」。

一沓仍然在等待出貨的國外訂單和即將履約的上億元風投資金合約就堆在李益明家的沙發上,成了一摞廢紙。

政府看上了德爾的地

政府看上的是德爾公司廠房之下的92畝土地。2010年2月初,正在美國進行商務談判的李益明突然接到嘉興秀洲工業園區副主任梅金明電話,被告知公司土地將需要動遷。

拆遷計划來自嘉興市一項名為「退二進三」的龐大工程——工業企業外遷,將騰出來的「籠子」裝進包括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在內的第三產業這只「鳥」,以實現產業升級。

這一次,園區政府的計劃是,收回包括德爾電器在內12家企業的380畝土地,其中德爾土地面積佔42%。然後,一紙紅頭文件,380畝工業用地即可轉換成商業用地,繼而掛牌拍賣,建造商住樓。

嘉興市國土局公佈的2010年基準地價信息顯示,單是德爾電器所在地塊的土地性質轉換,就能給政府帶來至少每畝57萬元的收益。

幾天後,從美國歸來的李益明參加秀洲工業園區召開的拆遷動員大會。園區「要求在半年內必須完成搬遷」,並且「暫時無法提供這麼大規模的臨時過渡廠房和置換土地」。李益明覺得很為難,「政府在搬遷前應提前考慮計劃和落實安置措施。」

2010年3月22日,德爾電器收到征遷通知。由於擔心拆遷影響生產而導致違約,李益明決定暫停部分訂單,縮減三分之二產能以便過渡,「我跟客戶商量,生產推遲一年」。

事實上,這一停,德爾公司之後就再也沒能恢復生產了。

縮水的補償款

由於其間園區管委會換屆,加上雙方關於如何安置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半年過去,拆遷仍然遙遙無期。

直到10月,李益明答應將92畝土地中德爾公司老廠區所在的13.5畝土地先期進入拆遷程序,而「副主任梅金明口頭承諾下一步德爾新廠區搬遷補償款的首付比例不少於60%」。

在全額支付完老廠區的拆遷補償1400萬元之後,剩下78.7畝新廠區的土地,卻並沒有達到李預期中的首付比例不少於60%。而梅金明則否認曾做過任何承諾。

據李益明回憶,2011年1月10日德爾公司和拆遷公司簽訂的新廠區拆遷補償協議,政府只同意首付20%。李益明共拿到了總額8600多萬元補償款中的2050萬,剩下部分因德爾債務糾紛而中止支付。

而對於是否簽署協議,李益明和秀洲工業園區各執一詞。李說協議被「副主任以拿回去蓋公章為由將協議帶回管委會」。而秀洲工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陶兆榮則說,「我們當時還在談判過程中,根本沒有簽這個協議。」

李益明一直認為拆遷評估報告故意壓低價格,「德爾公司的拆遷評估一開始只有四千多萬,因為實在低得離譜,後來才加到八千多萬。」

評估師葉文幫李做了一次評估。「德爾這個廠可以爭取到1.6億的權益。」葉文說,「實際上如果你跟政府沒有關係,拆遷補償普遍會被壓低。現在評估公司幾乎已經成了政府下面的一個辦公室,技術問題都可以用行政命令來解決。」

事實上,更大的貓膩是——工業園區管委會所持有的拆遷許可證並未賦予實際拆遷公司「浙江科技孵化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拆遷權限。

「協議拆遷不涉及拆遷許可證。」陶兆榮說。但《浙江省城市拆遷管理條例》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實施拆遷的「應予以行政處罰」。

「有形之手」扯斷資金鏈

本來,李益明當時是按照60%的首付比例來計算現金流,確保可以償還即將在年底前到期的貸款,以平穩度過年關。

然而,姍姍來遲的拆遷補償款還未如數支付,李益明就已等到潮水般湧來的債務糾紛訴狀。據秀洲區法院執行局局長陳根榮介紹,截至2011年12月26日,李益明及其公司作為主債務人的欠款達2.65億元,擔保債務1.36億元。

幾乎所有熟悉李益明的受訪者都證實,他「不嫖不賭」,排除賭博輸錢的可能。而同在廠裡幹活的李振明覺得堂哥李益明有點工作狂,「經常幹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回家」。

據記者瞭解,相當部分的借貸用在了德爾的產業升級。

2006年,在中央黨校短暫學習後,李益明決定讓做冰箱冰櫃的德爾電器轉型,逐漸放棄低附加值的產品生產線。偶然的機遇,經人介紹認識了帶著軍用空氣制水技術到中國尋找製造商的以色列商人邁克,兩人一拍即合。

李益明從此踏上了充滿荊棘的「研發道路」。

2008年,第一代「空氣制水機」因為技術尚不成熟,國外銷售商陸續退貨,金融危機匯率波動又雪上加霜。從那一年開始,李益明開始尋找民間借貸,融資成本越來越高。「項目一旦上了馬,停下來就太可惜了。」堂弟李振明說。

這個看加里森敢死隊和007長大的男人骨子裡透著英雄主義式的悲壯。從2006年開始,他把公司的幾乎所有利潤都投入了研發,還將家裡所有的積蓄和 唯一一套住宅抵押給了銀行——那是2003年他花三百萬在當時嘉興僅有的別墅區買下的一幢三層小樓。後來,別墅被強制拍賣,在澳洲讀書的女兒因為無法負擔 學費,中途輟學,回國打工。「我是有把握才都抵押進去的,沒想到橫生枝節。」李益明說。

李益明原本的計劃是——2011年,所有新產品開始大規模投產,年初世界和諧基金會5000萬美元投資到位,幾大國際機場投放廣告;2013年,打算上市……

「最苦的時候就要熬過去了」,結果,資金鏈在最緊繃的關頭,被外力一記猛擊,終於斷掉了。

李益明說,現在有兩種企業,一種是賺點錢日子過好點就可以,一種是長遠看怎麼去改革發展。「後面這幫人承擔的風險是最大的,就像我一樣,沒人理解。出了問題,就說,你看,他負債很多,所以要死掉了。」

更讓李益明感傷的是,2007年前後政府對企業的態度反差太大。2007年之前,政府把企業當寶貝,招商引資。「我們請他們吃飯,他們不吃,一定要 請我們吃飯。政府領導跟我們說,你們企業是衣食父母,靠企業地方財政才能有收入有發展。」李益明說,「現在政府口號是土地經濟,不是搞實體企業發展,所以 會來跟我們搶土地。」

被「工業園的人」買下

其實,李益明曾經手持三張機會牌,如果任何一張使用成功,德爾就仍然有希望存活——如果不是因為審批手續繁雜,3億元人民幣資金可以在國外公司聖誕假期前注入德爾公司;如果政府的拆遷款可以按早先的通知如數按期補償;如果李益明在債務訴訟之初就申請破產保護。

結果,前兩張牌被政府撕毀,最後一張牌被李益明自己放棄了。

2011年10月13日,天陰沉沉的,李益明呆在家裡焦急等待拍賣現場傳來的消息。

德爾及其全資子公司浙江米利空氣制水科技有限公司的設備和廠房以7620萬元起拍,僅有的兩個競拍者各輪流舉牌6次,不到15分鐘的時間,以7820萬元成交。

事實上,這兩家競拍者都屬於國有企業。

工商資料顯示,中標方嘉興市秀洲工業區宏業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由嘉興市秀洲新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全資控股,而後者又由嘉興市社會發展投資集團有 限公司——嘉興市六大國有集團公司之一——全資控股。另一家「競拍者」秀洲區富興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的企業同屬秀洲區控制,李益明認為這是明顯的「陪標」。

「如果給其他公司拍賣過去的話,我們還要走拆遷的道路,我們還要跟他談。如果像德爾這樣談不下來,不是我們政府的國有資產流失嗎?不管外面有多少人報名,我們肯定要去參與拍賣。」陶兆榮直言不諱,「至於拍賣來的廠房就直接拆遷,機器還會再次拍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工商資料顯示,宏業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和秀洲新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分別由工業園區財政辦公室主任施福定和內審辦主任王立敏兼任。後者的總經理一職由工業園區綜治維穩辦公室主任徐關鑫擔任。

對這一公務員法明令禁止的公職人員兼任企業職務的行為,陶兆榮的解釋是,「如果不是班子成員,經過領導批準是可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89

柯達之死 蔡東豪

2011-2-9 NM

柯達申請破產保護,傳媒蜂擁作出分析,調子同是柯達死於轉型不夠快,留戀曾經賺大錢的舊經濟業務,不肯勇敢地投身新經濟業務,所以當科技轉變來得又 兇又急,柯達業務因青黃不接而死。傳媒更找來柯達死對頭富士作比較,富士轉型成功,決斷地把業務多元化,進軍化工、化粧品、影印機等業務。一個不肯轉型而 死,另一個勇於轉型而愈做愈好,就是這麼簡單?我覺得這看法有問題。


柯達之死不是一朝一夕,是經過長時間,經過歷 任管理層,這麼多人同犯一個眾人皆見的錯,我感到有點不妥。攝影技術走向數碼化,由80年代開始認真地發展(柯達在1975年發明數碼攝影),30年來這 轉變都不是一個「會否」,而是「幾時」的問題,這麼長時間,這麼多不同人面對的抉擇,柯達不可能集體掉以輕心,柯達的死因一定很複雜。 柯達去年數碼業務佔營業額七成,所以批評柯達不肯擁抱數碼業務,似乎不公道。生意七成已是數碼業務,最後也要破產,問題不是柯達不肯轉型,而是數碼業務的 利潤遠不及菲林業務。柯達面對的不是一個普通問題:早一點轉去數碼,早一點毁滅菲林業務可觀的利潤;遲一點轉去數碼,又擔心轉型太遲,來不及建立數碼業務 來抵銷萎縮的菲林業務。幾時轉、怎樣轉、用甚麼力度去轉,這些都是難題,事後孔明分析容易,事發時準確拿捏到每一個轉折點是很難。


我 建議每一個批評柯達轉型不夠快的專家,看一看報業,今日的報業可能是九十年代的柯達。報業轉向數碼業務大勢不可擋,但數碼業務的利潤遠不及實體報紙業務, 報業管理層同樣面對「轉又死,唔轉又死」的抉擇。報業面對的危機在我們眼前發生,無得事後孔明。今日報業管理層作出的決定,對長遠發展有深遠影響,應該不 理會短期盈利受損,及早轉型去數碼業務?或是慢慢轉型,短期內榨乾仍然有可觀利潤的實體報紙業務?或完全不轉,見步行步? 今日報業管理層如受驚的動物,四處亂衝,知道大禍臨頭,但完全掌握不到一條明確的出路,全無自信。全球報業的管理層,當中有叻人有平庸人,面對同一問題, 暫時未見到一個能帶領報業集團走出一條光明生路的人出現。 柯達面對翻天覆地的市場轉變,事後孔明看,管理層一是猶豫不決,二是行錯路,批評者振振有詞的理據是有富士的成功例子。面對同樣問題,富士能,柯達不能, 證明柯達之死是死於人為因素。我不接受這說法,因為我認為富士的成功是「例外」,不是「例子」。


今日富士業務多元 化至令人吃驚,除了以上提及的業務,還有醫療用品、顯示屏物料、藥品等,攝影相關業務只佔營業額10%。即是說,富士轉型至跟以前完全不同的公司,主要靠 併購來實現多元化策略。富士轉型之路不平坦,面對經濟逆轉,業務同樣受挫,但整體上富士多元化策略是成功的。 柯達也有採用多元化策略,同樣是依據自己在菲林、化學和攝影建立的專業知識,打進例如化工、醫療等業務,分別是柯達做得不成功。富士做的,柯達也有做,柯 達不是死於不肯轉,而是死於轉型不成功。


轉型不成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收購或進軍另一個行業,需要嚴謹的執 行力,而柯達管理層的執行力比不上富士。隔行如隔山,轉去另一類型業務,即使性質上有關連,也是不容易,最難的地方,是管理層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和知識,未 必能在另一戰場上派上用場。柯達一向是菲林的一哥,做慣一哥要紆尊降貴去學習另一種業務,需要有過人的謙卑。看中另一個業務是一回事,收購後成功融合這個 業務,需要管理層嚴謹地執行一千一萬個細節,明顯地,這不是柯達的強項。 另一個原因是運氣。核心業務將死,幾時死是未知數,這是一個沒有太多人有經驗的難題,做得好是例外,運氣成分一定存在。 這段時間我在思考柯達之死,因為我很想知道報業應走之路。我參考過很多資料,跟不少人談論過,都找不出滿意的結論,因此我不敢隨便加入批評柯達的行列。

蔡東豪 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7

區委書記蘇力之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423_all.html

 年僅45歲的中共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蘇力,於2月17日凌晨自縊而亡,如同演繹一段粵北山城的「官場魔咒」——就在不足兩年之前,該地前任區委書記鄔學新因個人經濟糾紛在卸任後自殺,後事正由蘇力參與料理。

  韶關市政府2月17日上午即在網站發佈信息,通告蘇力身亡。 當日晚間,一份更為詳盡的政府通報稱,蘇力用睡袍帶子在其住宅陽台自縊,身體未發現外力暴力侵害傷,住宅沒有發現異常,並留有遺書。公安機關判斷蘇力為自殺。

  通報對蘇力死因的初步分析是,其受工作上一些困擾,導致思想上產生很大壓力,出現悲觀厭世情緒,並且沒有很好化解而最終選擇自殺。

  與同樣選擇自殺的前任不同,蘇力並非韶關本土幹部,其自縊消息傳出,家鄉廣東順德亦是嘩然,尤以塗料商界為甚。

  2009年,為響應廣東省「雙轉移」戰略,作為省委選派幹部的蘇力牽頭,將順德塗料產業162家企業引入武江,成為他在韶關的政績重頭。故事與 慣常的招商引資並無二致。在蘇力主導之下,為吸引企業,當地規劃大規模的工業園區,承諾廉價的土地供給等優惠政策。然而,首次簽約兩年後,至今仍未有一間 企業實現轉移。

  政策導向和社會環境正在悄悄變化。國家和廣東省對土地資源的使用趨向審慎,地方政府可控土地指標日趨緊張,徵地矛盾增多,成本劇增。武江力求一 舉建立的全國性塗料中心,未如蘇力和塗料商們的預期,正面臨徵地指標難以迅速下達、徵地推進緩慢等一系列問題,進展膠著。在韶關孤身走仕途的蘇力,突然以 死解脫,對本已波折不斷的塗料產業轉移而言,更如當頭一棒。

選調官員蘇力

  對於蘇力的死,蘇力在韶關和順德的多位朋友都大呼「好震驚!」韶關市一名官員對財新記者表示,今年春節後還見他出席多項公開活動,未見異樣。

  1966年11月出生在廣東佛山順德的蘇力,2008年調任韶關前,一直在順德當地任職。從教師做起,他先後擔任中共順德團市委書記、中共順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大良街道黨工委書記和人大工委主任。

  2008年5月,廣東省提出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政策,欲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實現地方產業升級轉型。同年7 月,為配合「雙轉移」政策,廣東省委選派30名優秀年輕幹部赴各市、縣任職。其中,從珠三角地區選派20名縣處級幹部到東西兩翼和山區擔任縣級黨政正職。 蘇力即在名單內,從順德大良街道黨工委書記調任至武江區擔任區委書記。

  在蘇力的韶關下屬眼中,這位新領導對自己的形象很是重視,每每出現,西裝均熨燙得筆直,頭髮一絲不苟地向後梳起。其「做事較真」的印象也逐漸在韶關為人所知。其中一個細節是,蘇力每次發言的講稿,無論是否自己撰寫,都會親自謄抄一遍再用。

  一位多次接觸過蘇力的當地媒體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蘇力做事謹慎,事必躬親,一個工業園的交通整治也會親自蹲點。 前述韶關官員告訴財新記者,蘇力到任後,其妻子和兩個女兒仍在順德。2月17日凌晨0點到1點間,其妻接到蘇力電話,發現其有輕生言語,就托蘇力司機前往他在韶關的住處查看。司機進門發現蘇力已經吊死在陽台。

  蘇力自殺後第二天,在家屬的要求下,他的遺體被運回順德。武江當地政府出動了近30人的工作組陪同。蘇力在順德的追悼會哀榮之至,到場1000 多人,韶關市、武江區兩級政府200多人到場,包括韶關市紀委的領導人。佛山和順德市政府部門也有200多人到場。「800多個花圈啊,把整個順德的花圈 都買完了。」蘇力的朋友說。這被外界視為是為蘇力「仕途無污點」背書。

牽頭產業轉移

  當過老師的蘇力,調任武江不久即提出「舉全區之力,創廣東省教育強區」的口號。然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更是「一把手」蘇力的執政重心。

  武江區是韶關重點發展的新城區,區內重點開發的芙蓉新城項目是「新韶關」的所在地。蘇力的前任鄔學新在任時,引進了包括碧桂園在內的多個房地產 大項目,以房地產撬動經濟。但負面效應漸現,在國家統計局公報中,2011年韶關房地產價格相對升幅連續三個月位列全國前三。國家對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 武江區依靠房地產獲得增長的模式將難以持續。

  蘇力在廣東產業「雙轉移」背景下調任武江,承接順德產業轉移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

  2008年「五一」假期,已經到武江開展工作的蘇力,通過順德人梁志明找到了曾經的老領導,如今的順德塗料商會會長胡景釗,希望通過胡的牽線,引入順德的塗料產業。

  彼時,順德塗料產業也正面臨升級轉型的瓶頸期。順德塗料商會會長胡景釗告訴財新記者,順德是塗料之鄉,全國50%的塗料產品來自順德。作為順德八大支柱產業之一,過去20年塗料產業和家電、家具等行業一起創造了「順德奇蹟」。

  但順德塗料產業發源於上世紀80年代末,很多是手工作坊起家,大量中小塗料企業在安全生產間距、面積等均不符合2006年國家頒佈的《危險化學 品生產企業許可證實施辦法》的要求。在珠三角腹地的順德,土地資源緊張,很難就地擴大廠房,或者另闢園區。2009年是危險品安全生產許可證的換證期,按 標準,很多塗料企業無法換證。當年,順德塗料商會多方求情才暫時過關。

  但和蘇力見面之後,各處考察的胡並沒有將武江視為轉移重點。當年6月,胡景釗在廣東鶴山參加一間塗料廠的奠基儀式,收到消息的蘇力,迅速派人到鶴山「劫走」了胡景釗和同去的好幾個塗料商人。

  見面後,蘇力向他們介紹了武江發展的優勢,包括「大片的土地」,以及包括京廣鐵路、武廣高鐵、京珠高速、韶贛高速和正在建設的廣樂高速等在內的多條幹線通過該區。

  此後,蘇力又組織武江區招商班子去順德招商,帶去了發改委、經貿局、環保局、安監局、科技局和銀行的多位一把手。

  胡景釗告訴財新記者,2009年前後,廣東省內外很多地市均希望承接順德塗料產業轉入,「但沒有一個地市有武江的工作細緻、感人」。順德福派塗 料公司的總經理王志明說,雖然各地均給了相當優惠的招商條件,但蘇力出身順德更受信任,且蘇力和武江政府的熱情和執著,也讓很多企業感動。武江招商班子還 未離開順德,已經有很多企業表示願意投資武江。

  2009年2月,在順德商會的組織下,162家來自順德、中山、廣州、高明的塗料以及配套企業和武江政府簽約轉移武江。武江區承諾提供多達8000畝土地作為塗料產業基地,首期1200畝土地,轉移27個企業。

  「以往,談兩三年能談下來三五十個企業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胡景釗說,「這次短短8個月,162家企業簽約,蘇力和武江區政府的效率非常高。」

  簽約後,順德塗料產業「抱團」轉移武江的新聞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武江打造國家級塗料產業示範園區的表述不時見諸報端。

土地扼喉

  讓蘇力和順德塗料企業沒有料到的是,產業園建設卡在了最基本也最關鍵的土地問題上。按武江的規劃,武江承接的順德塗料產業,將歸入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稱莞韶產業園)。整個產業園分A區甘棠產業園和B區龍歸產業園。A區規劃用地9009畝,B區7723畝。

  其中甘棠產業園,按計劃將劃出給塗料企業的首期1200畝土地,2010年底就該開始進駐廠家。然而,承諾的時限過去了,武江方面的反饋是:土地指標沒有下來。

  韶關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財新記者,武江並不缺地。但目前,大規模的用地審批權上收廣東省。在「雙轉移」的背景下,廣東粵北各市都在努力 承接轉移,向省裡競爭土地指標是各地要務。韶關方面稱,緊鄰韶關的南雄市靠著引入精細化工產業創造了近年來為人樂道的「南雄模式」,也佔用了有限的用地指 標。

  土地指標卡殼,企業無法進行廠房設計、設備購置等一系列升級或者轉移的準備。一位準備進駐的塗料商人說,當初簽約的企業,很多已經交了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誠意金,有些企業主甚至已經在武江購買了房產。時間拖久了,企業主難免怨言,通過順德塗料商會催促武江給地。

  「我們也一直在和武江區溝通,我和蘇力都很痛苦,但是土地下不來,誰也沒辦法。」胡景釗說。前述韶關官員透露,為了土地指標的事,蘇力還曾和韶關市的領導有過摩擦。

  蘇力情急之下亦有行動。在土地指標尚未下發的情況下,莞韶產業園的甘棠片區(A區)的徵地已經實際開始。武江政府網公佈消息稱,至2012年2月,該片區的徵地、附著物清表、園區環評、園區安評等工作已完成。

  甘棠村一位歐姓村民告訴財新記者,2009年到2010年,政府就開始在甘棠徵地,價格是3萬元/畝。但進展並不順利,一直拖到2011年年中才開始平整土地。

  蘇力對此冷暖自知。武江區的芙蓉新城開發近十年,徵地推進緩慢,蘇力調任後也未能有所突破。而近年來廣東省因為徵地引發各類衝突不斷,地方政府想要複製早年以超低地價快速大面積徵地的模式,越發困難。

  多次採訪蘇力的韶關媒體人士透露,因為徵地不力,蘇力在去年的工作會議上被韶關有關領導點名批評。

  2012年1月,廣東省國土廳最終批覆了武江區2011年度第一批次和第三批次的城鎮建設用地,共計74.4公頃(1115畝),武江土地困局似有轉機。然而此時,塗料商人收到的消息是,塗料中心土地的出讓價格不得低於13.4萬元/畝。

  順德塗料商會會長胡景釗透露,蘇力最初和企業談的土地價格,第一批為3.8萬元/畝,第二批4.8萬元/畝。可見蘇力預期的政府徵地價可能更低於這些出讓價格。

  按照廣東省國土廳2010年調整後的徵地補償標準,武江區甘棠和龍歸的土地屬於六類土地。按批准土地面積和種類計算後,這些土地的補償費約2.8萬元/畝,若加上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償等費用後,實際支出將更高。

  13.4萬元/畝的土地出讓價凸顯了實際徵地用地境況的變化。企業主雖對土地價格上升早有準備,但一下翻了4倍仍難以接受。前述順德塗料商告訴 記者,為留住企業,武江官員向企業承諾,按規定先交錢買地,等投產後一個月,再將多交的土地金退還給企業。後來,又將退錢時間改為三個月。同時,武江的官 員還承諾承擔因退款導致的25%所得稅負擔。

  按一期每畝退款9.6萬元計算,武江區政府在投產三個月後退回企業的土地出讓金達1.15億元,和2800萬元所謂稅收補償。如果全部8000 畝土地出讓都按此操作,武江區承諾的稅款負擔就到達1.7億元。無論以何種形式兌現,這平白增加的「優惠」負擔,對於2011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 2.43億元的武江區而言,絕不是「好買賣」。

  胡景釗和順德的企業主固然對武江的承諾感到滿意,但同時也擔心:「接近2億元啊,蘇力的壓力真是太大了。」胡景釗說。

  牽頭人蘇力自殺後,新任領導能否兌現之前的承諾,商人們都沒有底。蘇力死後第二天,財新記者在甘棠產業園看到,整個園區除了門口的一塊介紹牌, 尚未有一間企業遷入。大塊平整後的土地上沒有作業車輛。龍歸產業園迄今停留在規劃階段,當地村民尚不知曉開發工業園事項,徵地也未曾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72

MSN之死

2012-11-22  NM
 
 

 

曾幾何時,MSN是每個網民必玩的即時通訊軟件,返工第一件事就是登入MSN,直至放工返屋企再連線,全時間全天候開着,同朋友網友同事吹水講是非約飯局,一日冇開MSN,周身唔自在。

不過,正如ICQ被MSN取代,今日的MSN亦已經走到盡頭,被smartphone的即時通訊apps淘汰,明年三月,MSN將會全面停用…… R.I.P。調查結果

MSN R.I.P(60)

微信講秘密

想八盡行內歌手秘密,要玩微信先得。

成日話九十後唔講嘢,淨係識得玩手機,搵六位年輕歌手做訪問,情況又唔係咁差,訪問全程未停過口。講到點揀即時通訊app,六把口異口同聲揀有錄音功能的微信,「唔想成日打字,錄段聲俾人比較快,WhatsApp係有得send錄音,但download時間比較長,微信無論相片同聲音都可以好快打開,唔使等,最緊要係冇得forward亦冇得留底,同其他歌手朋友講秘密,唔驚外洩,安全好多。」講八卦嘢靠微信,不過Karene話傾公事多數用番WhatsApp,「約咗幾多點去邊做嘢,如果得段錄音,聽完好易唔記得,用WhatsApp就可以check番history。返大陸登台,微信速度真係快好多,用WhatsApp有時會load唔到,焗住用番微信。」六個人之中,Jason玩微信最沉迷,「佢有得random搵人傾偈,夜晚悶得滯就會玩一陣,試過搵着個北京女人,同我訴苦話俾男朋友飛,傾到收唔到線,大家唔識對方,但係可以將最秘密嘅心事互訴,感覺其實好得意。」

無聲會議

開會無嘢講,要用WhatsApp先氹到班九十後員工講意見。

八十後Elice,曾參加商台「80後創百萬夢」活動,打入最後四強,成功獲得資金,開發亞太區首個酒店業市場分析系統。今年又推出「撲枱」iPhone app,以低至一折優惠價享用酒店自助餐作招徠,比起一般人眼中的八十後,更有長遠眼光。不過,做了兩年多老闆,Elice坦言仲未適應班九十後員工,「做生意今日唔知聽日事,壓力好大,而且唔係IT出身,要將idea講清楚俾技術部門同事聽,中間要做好多溝通。」以前在大公司打工,Elice為求突出自己,開會時會盡力表現,「到自己做老闆,諗住員工會有同樣心態,點知開會叫大家share意見,竟然全場dead air。」

遷就員工

原來同員工年齡層有關,「公司budgets有限,請嘅大部分係九十後,佢哋其實有好多諗法,例如開頭諗辦法推廣隻app,有人提議過搵bloggers試玩做宣傳,idea唔錯,但就唔鍾意面對面講。後來發覺佢哋成日WhatsApp問我嘢,而且比平時『健談』,唯有轉用WhatsApp問意見,甚至用群組group chat開會。」要特別遷就班員工,點解唔請其他人?「始終寫apps係年輕人生意,要班九十後先了解市場,有諗過請人幫手做番人事管理,不過仲未搵到啱心水嘅人,唯有兼顧住先。」

一雞死一雞鳴

1996年推出的ICQ,憑即時通訊功能瘋魔萬千網民,比起當年流行的chatroom更加直接,更易識到新朋友之餘,一旦加入contact list,上網狀態一睇就知,毋須逐個chatroom搵對方有冇上網,所以好快紅起來。其後微軟推出的MSN經過多次改良,終於憑個人化介面設定例如自改名稱、頭像相片(ICQ當時只得一串號碼),以及更多圖像icons,擊敗ICQ成為主流。MSN最高峰時擁有三億三千萬用戶,不過智能手機興起,流動即時通訊app例如WhatsApp等隨即爆出,即使2010年微軟推出手機版Windows Live Messenger app,由於功能上太多局限,加上WhatsApp已儲落一大堆用戶,微軟始終未能吸回舊客,用戶人數更滑落至一億左右。弱勢已成,所以微軟在十一月初公布,明年三月就會結束Windows Live Messenger服務(中國除外),一代即時通訊王者,終於下台。

投其所好

用WhatsApp同後生仔溝通,乘機輔導佢哋。

「逢星期五我哋都有練舞團,因為每次都喺唔同地方,要約班『仔女』跳街舞,以前要逐個打電話,幾嘥時間。」專門處理青少年個案的社工Catherine,同時負責帶領街舞團,「依家有WhatsApp,就可以用group chat一次過通知佢哋,大家仲可以吹吓水兼討論吓細節。」Catherine入行雖然只得四年,話班後生仔的溝通方式已經有好大改變,「以前接觸佢哋,通常都係打電話或面對面傾偈,但佢哋有時會嫌我哋成日打嚟煩住晒,又或者喺朋友面前怕醜、驚失威,所以唔會同我哋講真話,好難溝通。」為何不用MSN或QQ打聽?「唔使面對面溝通,佢哋會坦白好多,不過,佢哋成日出街蒲,好少時間坐喺電腦前面,冇機會講到嘢。」

打開心扉

近年smartphone加上WhatsApp之類的即時通訊apps興起,Catherine話最幫到手,「依家個個後生仔都袋住smartphone,習慣聚腳時連線打機或者喺WhatsApp度吹水,如果冇部smartphone基本上好難埋到堆。用WhatsApp要接觸佢哋就易好多,一來唔使等佢哋用電腦,發完短訊可以等佢哋得閒先覆;二來又唔怕阻住佢哋玩,同朋友一齊嗰陣都可以暗中放膽同我哋傾偈,由屋企、愛情、甚至性嘅話題,都肯喺文字上講,只要俾啲耐性都可以同佢哋傾得好深入 。」唯一問題是,部手機成日都要上網,電池玩半日就冇電,返工一定要帶埋嚿外置充電池先得。

潮爆伯伯

齋睇外表,曹建明同平時公園撞到的退休阿伯毫無分別,但提起一些高登仔話題,曹伯竟然搭到嘴!「其實係舊時食環署啲同事WhatsApp我知,得閒就會send啲搞笑短片、最hit話題過嚟,好似最近單『$500港女』新聞,都係佢哋forward話我知,所以雖然我冇上高登,都知後生仔講緊乜。」原來曹伯一年前退休後太清閒,除了每個禮拜返耆康會學電腦,仲學玩埋smartphone,「依家已經好少傾電話,同中心嘅同學都係用WhatsApp傾偈,講吓舊時後生啲嘢,仲啱channel!啲仔女唔夠我updateo架,我講啲新話題,佢哋都冇聽過。」

流行危機

由MSN轉用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apps,好多人冇考慮過安全問題,其實用流動裝置上網比用電腦更危險。Patrick指出,「以前MSN收到訊息,見係熟人都會click嚟睇,後來大家中得招多,知道好易係病毒,熟人send嚟嘅link都識得問清楚先開。依家到手機,好多用家都唔熟電腦情況,又或者一心以為手機中毒危險極有限,防範意識就低咗好多,其實黑客已經用假電話號碼send出問題link,內容仲要講到認識嘅朋友換咗電話號碼,唔留神好易中招。其中常用招數包括用網址引導手機打出清除資料嘅指令、下載病毒apps等,更嚴重係安裝spyware,記錄埋你用鍵盤輸入過嘅資料,而家用信用卡上網買apps咁普遍,被人偷咗都未必知!」

自動分類

另外,允許apps使用定位功能,亦是驅使黑客襲擊的主因,「以前用電腦偷資料,未必知你確實位置,而家配合埋定位功能,一睇就知你身處位置。」由於有公司會購買特定地區個人資料作推銷用途,黑客就會更易收集相關資料。

筍盤直擊

用WhatsApp傳樓盤相俾客人,keep住有生意。

機不離身

「增加額外印花稅之後,大陸客少咗好多,但就多咗班香港用家入場。」訪問途中,見Kenneth在樓盤內用手機四圍影相,然後不停篤芒打字,偷偷一望,原來他正用WhatsApp發訊息。「係呀,依家方便好多,以前cold call要打電話同客人形容吓個單位,講到口水乾都未必嚟睇。亦有試過影完相email俾客,但效率奇差,因為唔係個個客都會咁勤力check email,send完多數石沉大海,到佢哋有興趣打返轉頭,個盤都俾其他經紀賣咗啦。」依家好多客都轉用smartphone,「就算上咗年紀嘅區內客,都識得用WhatsApp,cold call就話咁易。」Kenneth更話行家搵食已經有潛規則,「銀包可以唔跟身,但絕對唔可以唔帶smartphone。尤其係依家好多業主封盤,筍盤愈嚟愈少,一有客放盤,就要即刻影相WhatsApp出去,好多準買家都怕執輸,所以好快回覆,試過有客三更半夜叫我send樓盤相佢睇,甚至經WhatsApp同業主傾價,樓都未睇過就傾成生意。」

熱爆chat app

WhatsApp可以send文字、相片及短片外,仲可以將身處位置send俾人,又可以開群組,搞小圈子傾餐飽,幾乎是香港smartphone用家必裝app之一。

LINE比WhatsApp更強,提供類似Skype的即時通話功能,圖案又靚同得意好多,上年曾轟動一時,但後來傳出傳訊息會收SMS費用的流言,搞到人人「盲剷」,未及WhatsApp普遍。

微信功能同LINE幾乎一樣,不過出自內地騰訊之手,近期又搵Big Four代言,香港用家人數持續上升。

Viber以即時通話功能做賣點,是市場上最早提供此功能的chat app,由於用法簡單,仍然有不少用家去外地時用來傾長途電話。*以上chat apps均提供iOS、Android及Windows Phone版本。

商機無限大

開發TalkBox賺大錢,證明通訊apps有市場。

即時通訊apps大多免費下載,稍有噱頭就有大把人試,不過整隻app要請開發人員,又要租龐大伺服器俾用家傳相傳訊息,冇錢收點維皮?其實最緊要做起個勢,自然吸引到投資者入股揼水,甚至收購成間公司,一夜間發財。

引入投資者

如果你有成日試新app,又玩了smartphone兩、三年,應該記得前年曾有一隻叫「TalkBox」的語音即時通訊app,被香港傳媒煲起,搞到人人都爭住用app錄音send俾朋友。上得快跌得亦快,近年已好少香港人玩,Jacqueline表示,雖然香港人少玩,但外國依然有不少用家,而且之前贏得的口碑,已足夠養起公司,「推出一年,已經有外國創投基金見我哋用戶多,覺得有前景入股,揼成千幾萬港幣俾我哋開發。如果做得更好,可能會吸引大公司注意,到時買起成間公司,我哋同創投基金都會賺大錢。」她說今年四月Facebook用十億美元收購相片分享app「Instagram」,就是最好的例子。

facebook

只要在Facebook以「NEXT 3.0」為關鍵詞搜尋,或以手機的「QR code」app掃描,就可以睇到更多新聞同產品情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6

從The Daily之死談「雜誌應用為什麼爛」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422.html
聞集團發佈 The Daily 的訃告之後,各大媒體似乎將The Daily 的葬禮開成了一個大Party,你可以在各大新聞巨頭與社交網站上看到The Daily的身影。

總的說來,The Daily無疑被媒體過分解讀了。而新聞集團,其實也已經非常簡單明了的,道出了關閉The Daily的原因:「沒能快速找到足夠大的用戶群,以保持可持續發展。」

砍掉一個項目,對於普通的公司,甚至是對蘋果來說,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The Daily自打出刊起,就被打上了iPad上第一款電子雜誌的烙印,得到這麼多的關注也有一定道理。再說了,傳媒行業向來就喜歡拿自己的行業開涮,更別說像The Daily這種「有背景」的雜誌了,可不得好好的熱鬧一回。

甭管The Daily怎麼死的,單從App上講,這絕對是個沒有主見的爛應用。 可能你早已看過太多這方面的報導,又或者,你甚至知道The Daily的爹媽其實是喬布斯與默多克,這都沒關係, Techcrunch 明星作者 MG Siegler 最近發文《雜誌應用怎麼就這麼爛》,文章裡,他以獨特的視角、辛辣的行文風格,對現下的平板雜誌應用進行了吐槽,保證會讓你眼前一亮:

好吧,The Daily 掛了。在它短暫的生命裡,並非總是充滿歡樂。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這貨一年的運營成本是2500萬美元,你也不難推斷出他最終會掛掉。往高了說,事情很簡單:就是經濟效益不好。

而因為傳媒行業向來最喜歡拿自己行業開涮,所以你已經能找到關於The Daily停刊的各種分析和背後的故事了。這波吐槽殃及的對象五花八門,據不完全統計有: 新聞集團、默多克、蘋果、喬布斯、Eddy Cue、iPad、互聯網、本地代碼、Newsstand、平板電腦……款式多樣,歡迎親們隨意挑選….

而像往常一樣,當事情牽扯到蘋果的時候,著名果粉John Gruber便會撰文,他以極簡的風格,給出了最接近停刊本質的闡釋: 「don't suck 」 和「start small」 。如果你不想讓你基於平板的出版物掛掉的話,這兩句話最好貼在你的牆上。

但是我依然覺得,有幾件事情,還是非常值得吐槽,尤其針對整個Magazine 和 newspaper Apps 目前的狀況來說。如果將The Daily 與 Instapaper 創始人 Marco Arment's 自推的雜誌 The Magazine對比起來,回頭再看The Daily這檔事兒,其實原因異常明顯。

首先,如果你的出版物超了100MB,趕緊扔掉吧。你已經出局了。

老實說,當雜誌頭一次出現在iPad上的時候,其實我是抱有一定幻想的。作為一名自打年輕時,就是一名雜誌愛好者的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在iPad上看雜誌究竟是個什麼樣兒。然而很不幸,這些App都需要你全部下載完了之後才能看。更要命的是,一刊通常都在500 MB – 700MB之間。

我原本以為只要給他們點時間,慢慢來,他們是會做出改進的,不想,一晃兩年過去了,還是那個尿性。

說這很荒謬,那就太客氣了,因此,我想加個程度副詞「TMD」來強調一下。是的,真「TMD」荒謬。

就算那些app現在都被整合在了Newsstand app裡, 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臃腫,一些居然還越做越差。Newsstand 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想幫助你開放後台下載,來節省用戶時間,但是,目前很少有出版物能夠有利用上這一點,有些刊物,乾脆就不能後台下載,充滿屎意。

那麼,為什麼這些出版物都這麼大呢?因為大部分的出版物根本就是直接將紙質版的內容直接轉到了電子版上,如你所見,就是一些基本的PDF,還有一些所謂的互動元素(基本上你也只能跟廣告互動)——這些互動元素會增加加載時間,並且容易導致崩潰。

然後,我們來看看The Magazine是怎麼做的。每期刊物,The Magazine都只有幾M的大小,那就意味著,它裡面沒有廣告和圖片。退一步想,即使是加了這些,我敢肯定它的大小也不會超過50M。注意,這個量只是傳統雜誌的1/10。而這換來的卻是——幾秒鐘的下載時間。而且,它的後台下載表現,堪稱完美。

一句話,Arment,他在自己一個人的小作坊裡,做出了一個比幾百萬美元的出版集團更牛逼的雜誌。而這,也與我們馬上會談到的第二點,直接相關。

為什麼這些在平板上的雜誌,無論是看起來,還是做起來都有種老派雜誌的風格?

平板雜誌大都是700M 級別,是因為出版商希望將他們紙質版上的全部內容,分毫不少的搬到電子版。這麼做,看似是對的,因為大部分內容的確也很好。只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對」,就平板雜誌來說,或者這種行為根本就是錯的。

雜誌跟報紙一樣,即將消亡。Tablets/Smartphones/Web哪一個都救不了它們。一些最好、最流行的刊物可能會堅持那麼一段時間,但這些刊物,也終將會以各自的步伐,趨向死亡。

時代變了。現在,我們獲知的消息都是實時的。並且,所有我們讀到的東西,都是數字化的。這就是為什麼Web這麼適合新興出版商的原因,這些出版商都想在實時信息上分一瓢羹,並且有些也因此得以興旺。所以,對於幾乎時時刻刻都鏈接這Web的平板來說,沒有理由不好好的利用這個速度上的優勢,並在此基礎之上,滋生出一些新的東西。

遺憾的是,雜誌和報紙都因為墨守成規而固步自封了。他們需要加入這股新浪潮。有一天,我還跟Craig Mod聊到了這個。(你們真的應該好好讀讀「all of his thoughts on 「Subcompact Publishing」」)。我在想,如果以小型的、週刊的形式,發一個Mini版本,內容是全新的,並且實時跟進,替換掉傳統的,包括你所有內容的月刊形式,會怎樣?又或者,將每月一推的龐大內容,換成一個只有4M的推送?

沒有誰會要求你每個bit 都是爆炸性新聞的,這壓根兒也不太現實。而絕大多數高質量的內容,都是長篇幅的想法和觀點論述。平板雜誌就應該放這些內容——而這也正是傳統出版商,在Web紀元來臨之前,所做的事。然而,到了出版的新紀元,這些精選的內容, 全因出版社的執拗,都被淹沒在了垃圾中。

再說,當我回想Mark Zuckerberg經常提到的一點,他說,很多服務都是將自己的產品附著在社交網絡,這樣做效果並不好。相較之下,Facebook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並不基於任何平台,算是從頭做起的。而一個好的平板雜誌,也應該從頭來過,將紙質版直接搬過來這事兒太不靠譜兒了。

你再也不用翻頁,也沒有了分頁限制。你還可以點觸到所有內容,做抓取、縮放、水平著看等等動作。相信,只要出版社發揮想像力,他們其實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而至於The Daily,這個全新的出版物,應該是走在最前端的開拓者。相反,The Daily卻背上了老大哥新聞集團的包袱,上了路,最終,轟然倒下。

在平板雜誌這個行當混,還有一個基本的情況是,缺乏成熟的分佈模型。The Daily有10萬付費用戶,這相較iPad整體一億的用戶來說,並不值得一提。試想一下,如果他們能夠抓住10%的用戶,或者,僅僅是1%的用戶?

這個目標對於一個牛逼的,運作良好的出版物來說,並非天方夜譚。但這需要借助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達成。有些個博客能夠做起來,也是依賴於一個生態系統,你可以通過鏈接找到他們,反之亦然。或許,Apple和其他的一些平板製造商,需要更好的語法和工具來打通出版商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能夠由一家的雜誌索引到另外一家。

說到底,某種程度上引入HTML,可能會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和解決辦法,只是目前,兩大平台上的付費機制,會使得他們和出版商都更加的專注於本地App水平上的流暢體驗,因此,目前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Pure Web」擁護者可能不喜歡這種想法,但倘若一直保持「Pure Web」,那就太糟糕了。某種程度上講,廣告模式其實是有用的,但是絕大多數時候,它們真的很爛。直接付款的模式,在iPad上並不能像在標準的web端那麼順暢,這也是付費機制被稱為「牆」的原因。

你應該為你喜歡的內容付一定的費用,並且這種付費方式一定要是簡單、直接的。Apple已經建立了這樣的機制,只是,出版商們似乎有使用障礙症。相比之下,The magazine已然開始盈利了。

我也時常捫心自問,我是否也可以搞個自己的刊物。而如果我真的去做一個,那它只能是跟隨The Magazine的模式:做一個為平板和智能機量身打造的,需要付費的刊物。

做這種雜誌,關鍵的點在於,你的內容必須是干貨,就是那些人們必定會讀且無法忽視的內容——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兒。內容方面,不僅要上得了檯面,而且考慮到當下的百家爭鳴的狀況,你的內容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The Daily根本就沒往這方面去想。

它沒必要是最新的新聞,至少目前不需要這樣。The Daily上發佈的東西,幾乎任何內容,你都可以在其他免費的網站上,看到被編輯過的版本。而且,雜誌的內容必須聚焦在那些經由獨立作者表達的,沒法兒被純粹抄襲的想法和觀點上。

實際上,The Daily 在它還沒有上架之前就已經失敗了。他們並沒有從像Flipboard身上學到怎麼做好一個產品,並且從一開始就選錯了道。The Magazine 和 TRVL 現在已經示範了該怎麼做。其他的出版商,相信很快會跟從並且擴大這種做法。並且我猜它們中的一些,最終會賺到百萬的付費讀著。

很可能有些名字你現在已經聽過了,只是有些人就是不會意識到——永遠不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