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麽牛逼互聯網公司都在開曼群島註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2/58584.html

i黑馬知道有一個互聯網公司註冊聖地――開曼群島。百度、阿里巴巴、分眾傳媒、人人網、奇虎360…這些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公司,竟然都選擇在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面積約為我國1/36923的群島註冊,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麽?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是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一塊海外屬地,由大開曼、小開曼和開曼布拉克3個島嶼組成。開曼群島是世界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並是著名的潛水勝地。(Wiki)其它知名的離岸金融中心包括英屬維爾京群島、薩摩亞、香港、關島等。離岸公司是指並不在註冊地進行實質業務的公司。當地政府對這類公司沒有任何稅收,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費,具有高度的保密性、減免稅務負擔、無外匯管制三大特點。根據開曼群島的稅收規定,島內稅種只有進口稅、工商登記稅、旅遊者稅等幾個簡單的稅種。幾十年來沒有開征過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資本利得稅、不動產稅。這樣,國內互聯網公司選擇設立立案公司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以下的內容來自張珂在知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詳細解讀了互聯網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設立離岸公司)的優勢,給正在創業路上的你參考。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知道開曼群島這個地方的都會把公司註冊在這兒。主要是它的政策太誘人了:1.任何國籍年滿18歲的人都可以註冊;2.註冊股本只要50,000美元,且不需要驗資(這可能是互聯網公司註冊開曼的原因,大家剛起步時都太小);3.采用的是英式普法,公司形式是豁免公司;4.豁免公司意味著不用在當地交稅,避稅效果巨強;5.並且股東資料絕對保密;6.還不用在開曼舉行周年股東大會;7.所有能想象到的金融服務業大佬全在開曼,有需要的時候不受其它繁瑣政策限制(這意味著你在內地開公司你的公司賬戶也不用跨國,直接在這些大佬的分行運行);8.開公司只需要一位股東、一位董事,且股東董事可同為一人(幹,我都心動了);9.可以選擇任何詞匯在你的公司名稱里面(但信托、再保險等要申請),像大學、研究所還有國內受限制的環球、聯邦等都可以用;10.除了對銀行、保險、軍事等需申請外,公司用途無限制,你想幹什麽幹什麽;11.在國內你享受的是外資待遇,且註冊成功後直接可以投資(比如控股、合資、獨資);12.剛做起來沒做好扛不住了需要暫停公司也巨方便,開曼允許隨時暫停公司,只要交年報費和年審費。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97

股價狂飆 囊括全球七成市佔3D列印十億美元訂單 都在他們手上

2014-03-03  TWM
 
 

 

過去一年,是3D列印最大鳴大放的一年,從飛機引擎零件到人體器官、食物都能印,並讓兩家公司股價狂飆,手握七成市場,去年甚至一舉拿走十億美元訂單,他們是3D System與Stratasys。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二○一三年,最火紅的科技是什麼?3D列印絕對排得上名。其中,有兩個人,去年靠著賣3D印表機,一手賺進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三億元),他們是3D System的營運長瑪肯森(Michele Marchesan)與Stratasys亞太區銷售總監克雷格(Omer Krieger)。

在咖啡廳裡玩3D列印,用3D列印做出宛如「終結者」的機械手臂,就連用3D列印製造出人體器官,都能被編進美國電視劇裡,這就是3D列印在全球颳起的旋風。

反映在3D列印數一數二的兩家大廠營收上,3D Systems全年營收估計達五.一三億美元;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Stratasys也不遑多讓,年度營收估計達四.九億美元,比前一年度的二.一五億美元成長一三○%。

能做的物品無界限

飛機零件、人體器官都能印這樣傲人的成績反映在股價上,Stratasys股價從一三年的不到六十三美元,至一四年初,股價已戲劇性地飆升至一三六美元,漲幅逾一一五%;3D Systems股價也在今年初,上漲逼近一百美元價位。

只是,到了一四年,3D列印的股價還能狂飆嗎?

戴著簡單細框眼鏡、穿著藍色襯衫、剛從香港抵台的克雷格,舉手投足間沒有一絲倦態,談到3D列印的發展,他語氣肯定地說:「3D列印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們的想像力。」確實,3D列印開始超越人類想像,就拿3D System的客戶奇異來說,你一定想不到原來奇異3D System已合作逾二十年,甚至開始用3D印表機製造飛機引擎的零件。

3D System全球行銷副總裁路易絲(Cathy Lewis)說,飛機引擎對於安全的標準要求相當高,代表3D列印的品質穩定度已達一定程度。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3D System,聚焦在3D列印市場近三十年,3D System一直在找各種機會,當初也是3D System向奇異介紹這項新技術,才讓3D列印的範疇逐步打開。

僅次於3D System、第二大3D列印廠Stratasys,也成立超過二十五年,儘管Stratasys和3D System一樣,都是發跡於美國的3D列印商,但3D System去年四月合併了以色列公司Objet,也讓Stratasys增添亞太地區的業務實力,像是克雷格就是原本任職於Objet。

問起瑪肯森和克雷格,如何繳出高達十億美元的業績?他們兩位異口同聲,都將功勞歸給了客戶。「Stratasys能有這樣漂亮的成績,靠的就是不斷貼近客戶,我們在全球擁有八千家客戶,這正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克雷格說。

確實,隨著3D列印範疇拓展,這些3D列印廠的客戶也逐步累積,光是這兩大3D列印廠就囊括全球七成的3D列印市場,去年是全球3D列印技術大鳴大放的一年,3D列印雙強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以Stratasys為例,為了更貼近客戶,每年拿出公司總利潤的一○%作為研發費用,在全球設有兩百五十名創新研發人員,專門研究3D列印所需的新素材、新列印技術,以及創新應用等,這些投資,為的就是即時趕上客戶的各式需求。

改變一:個人化列印

價格親民,3D技術零距離回顧接觸3D列印這五年來,克雷格點出3D列印的三大改變:第一,個人化列印,「其實3D列印的價格已越來越親民,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擺一台3D列印機,讓3D列印技術不再遠在天邊。」儘管3D列印業者不斷推廣3D列印的應用,但價格高門檻始終是3D印表機難以進入家庭的關鍵因素。「讓價格越來越親民,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台3D印表機,每個家庭都能使用。」瑪肯森說。

除了價格以外,3D列印要想走進家庭裡,得先說服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所以我們嘗試告訴消費者,3D列印可應用在家裡很多地方,像幫小孩列印玩具、替小孩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玩具,我們有很多軟體輔助,甚至讓小孩也能玩。」路易絲很清楚,3D印表機想要像傳統印表機走入尋常百姓家,就得替消費者想得更多。

改變二:直接列印

省去打樣步驟,簡單又方便其次,直接列印(direct print),舉凡牙齒齒模、登山扣環到悠悠球,全都可以省去打樣、打模的步驟,直接把想法從電腦「印」成可拿在手中的真實物品。

「這是非常重要的趨勢、對Stratasys更是一門重要的生意。」以Stratasys為例,在美國、亞太區,內部都有專門的銷售團隊來負責這項業務。

另外,克雷格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不同於其他專注在熱塑技術的3D列印廠,Stratasys同時推出可多色彩、結合軟硬素材一起列印的機種。這樣的列印技術率先用在外科手術上,醫師先以3D掃瞄病患腳掌,骨骼部分用白色、硬質的素材列印,皮膚則以透明的素材列印,拿在手上,就是真人腳掌的縮小版,「可在手術前先列印過一次,增加手術成功機率與準確性。」

改變三:原型打樣

新推產品,可快速露出市場至於第三個重要的改變,則是原型打樣。「這給了許多新創團隊、新創公司的創業機會,3D列印不只是打樣,更可以直接做出實品。」克雷格說。

尤其,3D列印特別適合小量的、客製化的商品,過去,如果消費者只要三支原子筆,根本找不到工廠願意生產,但3D列印可以把想法直接列印成實品。「這對客戶把產品推到市場的速度有很大幫助。」3D列印除了顛覆製造業的遊戲規則,美國總統歐巴馬極力把3D列印技術帶到校園裡,想讓孩子重拾以前手做的創造力。其實,過去美國有許多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自家車庫實做玩出創業靈感,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都是在車庫創業。

為了呼應歐巴馬的政策,3D System就大舉前進校園,瑪肯森更大讚這是很好的政策,透過3D列印,讓學生激盪更多可能性。

克雷格也認為,要能持續開拓3D列印應用範圍,現有技術早就不是問題,更大的限制在於人們的思想無法及時趕上,讓3D列印技術發展地更快、品質更佳,這一切,全都須從小紮根做起。

訪談最後,難免問到3D列印未來發展藍圖,瑪肯森和克雷格都面露難色,「我實在很難預測3D列印的發展曲線,因為這產業是沒有極限的。」克雷格說。瑪肯森則指:「未來十年對3D列印產業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克雷格補充,目前光是電腦的3D列印軟體就有五百萬個以上,技術的演進已帶動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3D列印在任何事,都極具潛力。」3D列印終結者手臂 驚豔倫敦2013年10月,倫敦科學博物館3D列印展覽會上,一隻宛如科幻電影道具的「終結者手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隻手臂是3D列印「印」出來的實物模型,內部鋪有電路能探測外在物體,並任意控制手臂運動,印出這隻手臂的人是他——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查理.海格(Richard Hague)。

談起這款手臂給人們帶來的衝擊,他笑說:「這款手臂還在實驗階段,尚未真正用在日常生活中。」但對過去一年3D列印風起雲湧的發展,海格認為,3D列印最重要的進展,就是從實驗室走向家庭,同時更加專注在材料、結構、功能性應用等。

海格驕傲地指出,「3D列印教育在英國的推廣腳步,領先美國許多。」原本英國在原型列印技術的研究就已領先各國,政府也投入非常多經費研究與推廣。若能大量把3D列印機台放到學校裡,讓學生可以親自看著自己的想像化為實體,將可激發學生對這新項技術的興趣,也能讓他們相信「3D列印能做任何事。」若要用一句話描述3D列印在2013年的發展,海格不客氣地說:「沒什麼新的!」他認為,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可能還是很狹窄,其實3D列印還有雷射、金屬粉末技術等。海格預言,3D列印將持續走向地區化,不久的未來,人們一定可以自己在家中生產所需的物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7

【案例】從蝸居創業到融資千萬,37健康這兩年都在做什麼?

http://www.iheima.com/thread-1529-1-1.html
37健康CEO代萬輝看起來性格溫和,彬彬有禮,但是三句半之後你會發現,對面坐著的這個有點萌的年輕人,骨子裡其實是個瘋狂的產品經理。
  和熵量談起兩年前創業之初的情景,代萬輝顯得很興奮,「當時六個人就擠在我家10平米的屋子裡辦公,沒有家具,我們就擠在一張床上寫代碼」。聽到這裡,創始人之一的張曉明沉默了一下,然後認真地說,「確切地說是四個人坐在床上,還有兩個站在地上。」
  記者:跟讀者介紹一下37健康。
  代萬輝:37健康目前做的是一個互聯網高血壓管理平台。我們一邊和國內幾家電子血壓計廠商合作,將採集的用戶血壓數據進行分析反饋,同時為用戶提供高血壓管理的知識;另外一邊我們對接的是醫療機構,希望在用戶需要醫療干預的時候,可以找到合適的醫生。
  記者:目前在醫療機構這邊的進展如何?
  代萬輝:正在和安貞醫院和北大醫學院談。
  記者:如何在更大範圍內和更多的醫生展開合作?線下溝通的成本可能很高。
  代萬輝:我們是這麼界定這個問題的:當用戶真的需要我們幫助他找到醫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做這件事情,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用戶會有自己相對固定的高血壓醫生。所以我們自始至終做的都是一個工具,而不是要承包所有的事情。但是如果有醫生已經在管理一個相對固定的患者群,我們也可以提供給醫生工具,讓他在終端隨時查看和管理患者的數據。
  記者:那我們產品的核心是什麼?
  代萬輝:核心是基於算法的整套數據評估體系。我們的應用會根據用戶連續一週的血壓值給出較為個性化的數據反饋。根據這些數據反饋我們會給出運動和膳食處方,或者提醒他們去看醫生。
  記者:也就是說,我們干預用戶高血壓管理的方式有三個,第一是高於警戒值之後醫生的干預,二是家人朋友的監督幫助,三是關於運動和膳食的建議。
  代萬輝:另外還有用戶之間的交流,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交流。
  記者:我不知道這些干預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其實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代萬輝:慢病管理本來就是逆人性的過程。如果一個胖子承認自己就是吃貨,就是要過度飲食,任何人也拿他沒辦法。我們只能提供一個工具,千萬不要想著解決所有問題。
  記者:算法很複雜嗎?
  代萬輝:有一定的難度。高血壓的個體差異很大,有人是單純的高血壓,有人可能合併糖尿病並且是個胖子,那麼後者血壓的所謂正常值範圍和前者就會有不同。我們通過算法去刪選這些用戶,讓情況近似的人處在同一個分組中。目前我們仍在努力深化算法,最終希望真正實現個體化的數據反饋。
  記者:這其實是一個機器學習的過程。
  代萬輝:對。其實類似醫生看病。醫生通過大量病例的學習就可以積累很多經驗,他的診斷也會越來越準確。
  記者:用戶對數據反饋的準確性有明顯的感知嗎?
  代萬輝:可能不會。我們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但是我們並不指望用戶能理解這件事。
  熵量:目前用戶對產品的反饋如何?
  代萬輝: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現在的裝機量大概是50萬,活躍用戶佔10%,很大一部分用戶對我們的應用相當依賴。
  記者:他們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嗎?
  代萬輝:非常多。我們收到大量來自用戶的意見,很多時候都是很長的一大篇,而且是用手機輸入的。正是這些真誠的反饋幫助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界定用戶需求,讓我們對自己的產品更有信心。
  記者:用戶真正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同時又很難把握。
  代萬輝:確實是。我們在做產品之前做過相當大範圍的普遍性調研,產品做出來也讓家人朋友反覆體驗,但是這些都代替不了在真實的使用環境下用戶的感受,我們也是在日復一日地與用戶接觸中才體會到最核心的需求。之前我認為用戶會對自己的血壓數值非常敏感,但是後來我們才知道很多高血壓患者自己都不清楚血壓的正常值應該在哪個範圍。
  記者:這個過程是不是在做減法?
  代萬輝:對。而且我們承認自己走過一些彎路。後來我們發現用戶的需求真的很單純,單純到他們只需要一個可靠的血壓記錄和反饋的工具。
  記者:非常珍貴的領悟。可能馬上就會出現和你們非常相似的產品。
  代萬輝:這是一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和我們做看起來差不多的產品,但是我們比較自信的是自己對用戶需求的把握,這是一種感覺,基於此我們會不斷深化和細化服務。最終只有服務才能打動用戶。
  記者:高血壓患者很多都是老年人,他們使用智能手機可能會有障礙。
  代萬輝:的確是,這個問題我們後續也會想更多的辦法。比如推出老年版,子女版,醫生版,我們會用多元化的工具全方位服務用戶。
  記者:目前用戶還需要手動輸入血壓數值,什麼時候可以實現數據自動上傳?
  代萬輝:我們正在和硬件合作商談接口的問題。電子血壓計目前同質化競爭很嚴重,廠商都希望在硬件之外提供一些附加服務,相信不久之後這個問題就會解決。
  記者:醫生對產品的評價如何?
  代萬輝:非常好。以前讓醫生發愁的一件事情是,患者往往無法提供準確的持續一週的血壓數據。很多醫生沒有辦法,只好讓患者把數據錄到表格里,然後發電子郵件給他們。但是整個過程很混亂。現在病人通過我們的血壓管家,可以把非常詳細整齊的數據拿給醫生看。
  記者:你們和投資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代萬輝:機緣巧合吧。大家也是在一些活動中認識的,後來聊著聊著覺得很投機。真正懂醫療的投資者很少,我們很幸運。
  記者:投資者看重我們什麼特質?
  代萬輝:首先可能覺得我們在軟件開發、數據算法還有醫療信息化方面都有不錯的積累,而做高血壓管理應用又是一件非常跨學科的事情。第二是我們非常專注於高血壓管理。其實任何一個醫療細分領域的產業鏈都非常長,如果把面鋪的太廣,對於我們創業團隊來說,產品和後續服務肯定做不好。
  記者:目前我們團隊的結構是怎樣的?
  代萬輝:我們有20個人,其中三分之二是技術開發,三分之一是運營。
  記者:現在有沒有想過盈利的事情?
  代萬輝:沒有,還太早。我們現在唯一想的事情是如何把產品做好。
  記者:為什麼起37健康這個名字?未來公司是否會做高血壓管理之外的業務?
  代萬輝:可能主要是好記吧,哈哈。未來我們希望37健康是一個慢病管理的綜合平台。
  記者:你如何理解移動醫療,或者互聯網給醫療帶來的價值?
  代萬輝:我覺得醫療是主體,互聯網是手段,永遠不能忘記我們其實做的是醫療健康服務,而不是互聯網產品。如果投資人要求我們用戶量要爆髮式增長,我們會直接回絕。我們所做的事情其實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再造醫療的某個環節,用更高效的方式收集和分析數據,延長醫生的觸角,幫助整個社會更高效地使用醫療資源。
  記者:你一定對移動醫療充滿信心。
  代萬輝:是的。幾年前,不管我怎麼說,家裡老人也不會相信網上購物,他們總是擔心付了錢對方不發貨或者怎樣,但是現在他們已經沉迷其中了。互聯網真的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我相信未來互聯網也會徹底改變人們就醫和疾病管理的習慣。
  記者:什麼精神力量在支持你的事業?你的興趣點在哪裡,移動醫療還是創業本身?
  代萬輝:做傑出的產品是我的興趣點。創業不是,太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07

所有人都在握緊專利,馬斯克為何免費贈送 特斯拉以開放誘同盟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630

特斯拉開放所有專利的驚人之舉,並非純粹的利他行為,而是兼顧企業戰略發展的考量。在新能源車的不同發展路徑之爭中,它需要更多的電動車同盟軍;在耗資巨大的充電設施建設中,它也需要更多同行者。

「我們所有的專利都屬於你。」2014年6月12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特斯拉電動汽車官方博客上發出這一消息,表示為了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本著開源的理念,特斯拉將不會對任何懷著良好目的來使用其專利的人提起法律訴訟。

這份聲明在業內引起巨震。第二天,中國股市上新能源車、鋰電池等板塊上市公司大部分漲停。更多人在問,為何馬斯克要主動開放專利?

「你給予工程世界的,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把小兒麻痺症疫苗帶給世界。」一名網友在上述博客後面留言讚美馬斯克。

但事實上,馬斯克開放特斯拉專利,並非索爾克放棄疫苗專利那樣純粹的利他行為,而是兼顧企業戰略發展的考量。

汽油車才是對手

特斯拉放開專利,其實早有徵兆。

2014年6月3日,在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一名股東問馬斯克,你將如何平衡讓地球變得更加綠色的目標同時又不負對股東的責任?馬斯克回答,正在考慮對公司的專利做一件有爭議的事情。

6天後,英國舉行的Model S汽車發佈會上,馬斯克又表示,願意向其他電動汽車廠商分享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設計,以建立一個可以滿足行業間廠商互換使用的統一行業標準。馬斯克稱,開放特斯拉超級充電站技術,將允許電動汽車在美國以及其他地區現有的不同充電網絡上進行充電。

3天後,馬斯克在博客上宣佈,特斯拉的所有專利將免費放開。

馬斯克稱,特斯拉原本認為那些大的汽車生產商會來抄襲它們的技術,並利用其大規模生產、銷售和市場力量來壓垮特斯拉,所以必須申請專利,但是現實情況恰恰相反,在大型汽車生產商那裡,電動汽車項目的銷售量不到其總銷量的1%,少到幾乎不存在。特斯拉的競爭對手不是那些非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而是那些每天從世界各地汽車工廠如洪水般湧出的汽油車。

確實,特斯拉2013年全球銷量為22,477輛,2014年銷量目標是35,000輛,而全球每年的汽車銷量約為1億輛,兩者力量懸殊。

獨立分析師克里斯·烏米爾斯道托斯基(Chris Umiastowski)在加拿大《環球郵報》撰文指出,如果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都在忙著造汽油車,那麼特斯拉持有的這些專利對於股東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與其在並不存在的競爭中用專利來自我保護,還不如有效地使用公司專利,為電動汽車發起開源運動,反而能增強其競爭能力。假如電動車是未來,特斯拉此舉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品牌。

馬斯克在隨後的電話會議上對媒體表示,「這不會損害到特斯拉,而是在幫助整個行業。就吸引和調動世界上最好的技術人才的積極性等方面而言,我認為它事實上還會幫到特斯拉。」

消息發佈當天,特斯拉的股價下挫了0.5%。在市場經濟中,專利是企業自我保護、制約競爭對手的利器,特斯拉如此作為,部分投資人一時難以接受。

克萊姆·錢伯斯(Clem Chambers)是私人投資者網站ADVFN.com的首席執行官,他在《福布斯》撰文認為特斯拉開放專利相當大膽,相比之下,蘋果和三星之間數十億美元級別的專利糾紛簡直是瘋狂,但馬斯克是對的。因為特斯拉的競爭對手不是混合動力車或者其他電動車,而是內燃機汽車。這些專利不但意味著延緩競爭的到來,還在阻礙創新。「在一個發明創造的速度要快過專利申請的時代,為什麼不以發明創造來保持領先地位呢?」

並不艱難的決定

在特斯拉宣佈開放專利的前一天,特斯拉和寶馬進行了一次高層對話,但雙方均未披露細節。寶馬剛剛在6月初發佈了寶馬i8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該產品將在歐洲等市場和特斯拉的Model S展開競爭,其售價約為Model S的兩倍。隨後,馬斯克證實,正在同寶馬在內的數家車企談判,討論如何推廣電動車,優化德國充電站網絡的使用。

特斯拉雖出生於硅谷,做的是純電動車,但一直與傳統車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特斯拉電動車的傳動技術,來自曾參與通用汽車電動車EV-1項目的工程師艾爾·科科尼(Al Cocconi)創辦的電動汽車公司AC Propulsion的授權;與特斯拉有過合作的傳統車企還包括戴姆勒和豐田。

2009年,戴姆勒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持有特斯拉10%的股份,2010年7月,特斯拉上市的時候,豐田買下其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票。戴姆勒Smart電動車使用的是特斯拉電池,奔馳B系列電動車使用的是特斯拉的傳動系統。豐田和特斯拉簽署了一份為RAV4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系統、電池、變速箱和相關軟件、價值1億美元的合同。不過這個合同在2014年5月底已經到期,並不再延續。

2012年9月底,豐田副總裁兼研發部門主管內山田武宣佈,取消其第二款全電動汽車eQ的量產計劃,修正了此前豐田對電動汽車的樂觀判斷,認為當前電動汽車的性能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當然,豐田還在和寶馬繼續聯合開發電動車,堅持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等多線並舉。不過當前豐田的研發重點是一款可續航300英里、零排放的氫燃料電池四門轎車,這款車已在2014年年初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首次亮相,有望在2015年推出。

美國《汽車新聞》雜誌記者馬克·瑞汀(Mark Rechtin)撰文指出,豐田、本田和現代正在慢慢從電池電動車實驗中離場,轉向燃料電池車。而其他汽車大佬們則保持了一個更加開放的態度,以「技術不可知論」來描繪它們發展合適車輛的路徑,以迎接下一個十年越來越嚴格的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標準。

在他看來,特斯拉只生產電動汽車,它的商業模式和願景是以電池取代內燃機驅動汽車,為此特斯拉在電池和充電設施上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為了讓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獲得回報,特斯拉需要更多人加入電動車市場。如果其他汽車企業抓住這一免費技術加入特斯拉陣營,那麼電動車將成為可行技術,並按照特斯拉所定義的標準發展。

開放專利對特斯拉來說並不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在美國,專利保護持續的時間根據創新性而有所差異,但是最多不超過20年。20年後,這一發明可以免費供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使用,無需向原始發明者打招呼。

6月16日,喬治敦中心商業和公共政策項目主管拉里·唐斯(Larry Downes)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認為特斯拉開放專利的決定也許令人欽佩,但它很難稱得上是革命性的。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把其組合投資中依賴特定專利的時間調快了幾年。

充電設施需要同盟軍

馬斯克在博客中表示,特斯拉汽車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可持續交通的發展。「如果我們整理出一條製造有競爭力的電動車的道路,但是又在身後埋下知識產權的地雷來阻止其他人加入,我們就有違這一目標。」

讓更多車企加入電動車陣營,對特斯拉和電動汽車行業都是一件好事。一輛Model S充滿電最高能夠續航500公里,在電池續航里程和安全性方面已經打消了消費者疑慮,可是充電設施卻成為特斯拉麵前的攔路虎。

2014年4月末,特斯拉電動車公司在新澤西州漢密爾頓某購物中心為其第100個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 station)、在北美第86個超級充電站成立舉行了剪綵儀式。這些充電站都由特斯拉出資建設,充電網絡的電力來自馬斯克創建的另一家公司Solar City的光伏發電。這些超級充電站組成的充電網絡,使得特斯拉車主能夠輕鬆環行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或者環繞整個美國長途旅行,可是隨著特斯拉電動車從北美走向全球,充電是一個問題。

2014年4月22日,馬斯克首次來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將在中國「投資數以億計美元」打造充電網絡,希望能夠和中國電力兩大巨頭——國家電網以及南方電網展開合作,為中國特斯拉車主建造完備的基礎設施;倘若需要,特斯拉也可以獨立在華打造充電站。

現實情況是,特斯拉沒有「數以億計美元」投入充電站建設,中國也沒有給予它這個方便。2014年第一季度,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衡量,即不計入股權獎勵支出及其他一次性項目,特斯拉營業收入為6.2億美元,淨虧損4980萬美元。特斯拉擁有獨立的充電樁和充電站標準,自成體系,難為他人所用,同時也就意味著無法共享其他品牌/公共充電設施。2014年4月正式進入中國之前,特斯拉與中國國家電網展開談判,但是至今未能達成一致。不過,特斯拉中國區傳播總監楊淑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特斯拉仍在繼續跟國家電網探討標準兼容的問題。

中國在2010年就成立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2年3月正式實施有關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和通信協議的四項國家標準。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工作標委會秘書長、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副主任劉永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特斯拉的交流充電接口和中國國家標準差不多,只是物理尺寸不一樣,國標是孔式接口,特斯拉是針式接口;可是直流充電接口就完全不一樣、車身與充電站的通訊協議也不一樣,完全不能兼容,「表面上是物理接口差異,但實際上還涉及車身內部電路問題,以及充電安全」。

就像家用電器插頭和電壓有著歐美、中國、日本等不同標準一樣,電動汽車不可能一個接口全球適用,中國直流快充本身也是國際標準之一。

在2014年3月,特斯拉宣佈,要在中國建設從北京到上海高速公路沿線的超級充電站。兩個月後的5月7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快速啟動了在京港澳高速、京滬高速和青銀高速沿線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的計劃,2014年6月底將建成京滬高速沿線充電站;2014年8月底要建成京港澳和青銀高速沿線充電站。

20天後,國家電網又宣佈「開放電動汽車充換電站設施市場」,放開了個人安裝充電樁的標準,與之前必須擁有產權車位不同,申請者只要擁有固定車位、小區物業也同意的情況下,可在車位自建充電樁,並享受近5毛錢一度的居民用電。目前國家電網已經建成的充換電站400餘座和近兩萬個充電樁;而此前的規劃是到2015年要建成2351座充電站,22萬個充電樁。到2020年,充電站的建設目標高達10000座。

特斯拉目前在北京和上海一共只建了三個超級充電站,正在推動的是「目的地充電」項目,即在公共場所的停車場為特斯拉車主提供免費充電服務。6月11日、13日,特斯拉先後分別與銀泰集團、望京SOHO簽約,在它們的場地建設特斯拉專用充電車位。在超級充電站充電一小時可以充滿,而在這類充電樁上充電一個小時能夠讓特斯拉電動車行駛約100公里。

劉永東表示,充電設施需要發揮社會力量,鼓勵商業地產、社會資本、車企參與,但最終要符合中國國家標準,而且充電站建設的土地屬於社會資源,需要提高利用效率。

目前,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只能專供特斯拉使用,除非特斯拉自行調整,顯然難以達成上述條件。可是在歐洲,特斯拉或許可以通過開放超級充電站專利的方式形成建站規模,使之成為歐洲的充電站建設標準。

主導工業標準?

儘管特斯拉放開專利的做法獲得了消費者的歡呼,一些電動車車企對此並不買賬。比亞迪汽車新聞發言人李云飛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放開專利,特斯拉的姿態很好,如果它放開的是原本大家都在用且需要向它交專利費的那些專利,才有意義。

在他看來,由於特斯拉採用的是松下的NCR18650鈷酸鋰電池,它的很多電池、安全方面的專利與之相關,對其他採用動力電池的車企沒什麼意義。電機電控各家也都有專利,且有商業化產品,也不需要特斯拉的。

李云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電動車在中國的銷售主要受制於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可靠的產品,二是相應的政策支持,三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知和接受。從今年開始,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即使以電價0.8元/度計算,電動車每公里費用為0.16元,而燃油車為0.8元,電動車的性價比已經高了。

李云飛認為,電動車充電的需求在哪裡,市場就在哪裡,否則,建了充電站也沒人用。

馬斯克顯然也意識到了市場規模的重要性。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將在2014年6月破土動工,預計將於2017年開始電池和電池組的生產,到2020年實現全面運行,以實現50萬輛的年產銷。

特斯拉的野心還遠遠不止電動汽車這麼簡單。2014年6月9日,馬斯克在英國表示,特斯拉「肯定會生產飛行汽車甚至是潛水汽車」。此前,馬斯克還有建設超高速城際運輸「超級回路」(Hyperloop)的設想。「超級回路」是由太陽能供電的超高速城市運輸系統。

但是,眼前特斯拉必須要解決財務問題。2014年3月,特斯拉通過可轉換債券融資23億美元,以投資建設電池工廠。由於新的電池和動力傳動技術的研發非常昂貴,以特斯拉現有經營狀況,持續大規模投入比較艱難。2014年第一季度,在淨虧損4980萬美元的情況下,特斯拉用於研發的投入為8154萬美元,同比增長48.7%,佔營收比重為13.1%。

2014年5月末,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把對特斯拉信用評級進行了調整,被定為了「B-」,即「垃圾級」,主要原因是其發展前途不明朗。

業內人士更擔心,特斯拉以此掌握電動汽車標準,佔據產業鏈上端。6月12日,一名叫做「Robert21」的網友在博客後面留言,「我擔心這是否會開啟一扇讓特斯拉主導工業標準的門。」

特斯拉尚未公佈開放專利的具體細節,但已經明確其供應商松下公司的電池專利並不在此次開放共享之列。位於帕拉奧圖的特斯拉總部大廳裡的專利牆已經被移走,馬斯克同時表示,特斯拉還將繼續申請專利,並解釋說這很大部分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獲得它們,並以此阻礙特斯拉和其他人使用這些信息。

上一頁1下一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73

低調的奢華——“華爾街二代”們都在幹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995

華爾街的人似乎也總是生活在社會的聚光燈下,他們或是光鮮亮麗風度翩翩,或是奢靡貪財飽受詬病。 無論如何,他們創造出的財富,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他們的子女。他們含著金鑰匙出生,他們貌美顏贊,他們出沒於哈佛、耶魯、斯坦福,他們擺脫了父輩的光環、把自己的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華爾街二代”們如今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Alexander Soros (29歲) 對沖基金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兒子 2009年從紐約大學畢業之後,目前Alexander在加州伯克利攻讀歐洲現代史博士學位。 但他的身份遠遠不只是學生這麽簡單,他是個慈善家,也是政治捐款的熱衷者,他還以自己的名義建立了一個社會公正基金會。 Brian Tepper (27歲) 對沖基金巨頭David Tepper的兒子 Brian從事電腦遊戲行業,是一位軟件工程師,畢業於弗羅里達的福賽大學(Full Sail University)遊戲開發專業。 Caroline Gorman (18歲) 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的女兒 Caroline在音樂領域發展自己的職業,有一支兩人樂隊,名為Madness and the Film,她在其中彈吉他和鋼琴。 去年,該樂隊出了一張專輯叫Scrapbook。 Caroline Jones (23歲) 對沖基金巨頭Paul Tudor Jones的女兒 這位Caroline也投身於音樂事業了,她是歌手,也是作曲人和吉他演奏家。 Caroline的音樂風格是民間音樂,目前已經制作並出版了4張專輯,也在麥迪遜廣場、卡耐基大廳里面表演過。 Chelsea Prince (26歲) 橋水基金(Bridgewater)首席投資官Robert Prince的女兒 畢業於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曾參與創建了社交媒體網站InternCircle,幫助年輕人尋找實習。隨後,她加入了女性著裝日報,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出版公司Chelsea Print & Publishing。 Katie Dinan (20歲) 約克基金創始人Jamie Dinan的女兒 Katie是一名優秀的年輕騎師,馬術界的一位後起之秀,屢獲殊榮。 與此同時,她還是一名哈佛大學學生,在那里學習人類發展與再生生物學專業。 Laura Dimon (27歲) 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的二女兒 最近,Laura剛剛得到《紐約每日新聞》的工作,在新聞行業做得風生水起。 2013年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她的文章出版於各大報紙,她還擁有自己的博客。 此前她曾經在克林頓基金會(Clinton Health Access Initiative)做過項目分析師,還曾在美國外交關系理事會實習。 Matt Dalio (30歲) 橋水基金(Bridgewater)創始人 Ray Dalio的兒子 Matt目前是一家制作智能手機軟件的公司CEO,公司名字叫Endless Mobile,主要面向新興市場。 他16歲的時候,在一個中國孤兒院做暑期實習,隨後遍創立了一個與中國相關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專門籌集資金來幫助中國有特殊需求的孤兒。2004年,他曾被ABC新聞評為每周人物。 2006年他從哈佛畢業,後來還獲得了斯坦福的MBA。 Nell Diamond (25歲) 巴克萊銀行前CEO Bob Diamond的女兒 兩年前,Nell從德意誌銀行離職,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MBA。 她父親此前在巴克萊卷入LIBOR操縱案期間辭職,她隨後發了一條推特炮轟對一名英國政客稱“hold my d***”,因此而成名。 Alex Blankfein (28歲) 高盛CEO布蘭克梵的大兒子 他去年秋天進入貝恩咨詢公司就職,還贏取了哈佛MBA同學 Cristina Ros。又一位人生贏家。 Rachel Blankfein (20歲) Rachel是上面說的Alex的妹妹,現在也就讀於哈佛大學,目前致力於一個為不能受教育的女性提供受教育機會的項目。 Tess Druckenmiller (21歲) 前Duquesne資本公司總裁Stan Druckenmiller的女兒 她目前也是一個歌手兼曲作者,今年3月剛剛出了專輯Storyteller。 之前她畢業於布朗大學數學計算機系,而且她還是一位跆拳道黑帶 Georgina Bloomberg (31歲) 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的女兒 她是一位成就頗多的騎師,Ariat是她的贊助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62

《郭台銘帶路貴州直擊》隧道里的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做手機都在這裡鴻海營收挑戰10兆的關鍵基地(070-078)

2014-07-21  TWM
 
 

 

鴻海在做一場實驗,若實驗成功,鴻海營收邁向10兆元的目標就不遠。

在這裡,他們不鏟山、不砍樹,卻能在隧道里打造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還要在這做手機、組電視,用更好的技術、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的價值。

一趟由郭台銘帶路的貴州之旅,直擊鴻海營收10兆元的關鍵基地。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永錚

一分鐘看

鴻海貴州基地

位置:貴州中部

面積:200公頃

員工人數:5萬人

主要產品:手機、電視

為何選擇貴州?

氣候宜人、礦藏豐富,地形雖多為丘陵,但適合規畫開發,鄰近大學城可供給人力,方便搶供東南亞市場。

當飛機降落在中國貴州省,眼見所及,綠色山頭一個接一個。貴州果真如課本所說「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在這個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地方,誰能料想到,貴州將成為鴻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基地。

在崇山峻嶺間蓋起兩百公頃的廠區,鴻海最新科技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將進駐於此,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要發動一場鴻海製造大革命!

為求慎重起見,不只高階主管從兩個月前就進駐,開幕倒數一個月時,即使在鴻海股東會前夕,郭台銘還親自再飛貴州,確認所有準備工程都就緒,因為鴻海不只要用這座廠房讓外界見識到執行力,還要讓大家看看鴻海的技術實力。郭台銘還大動作邀請國內外媒體,小股東、大客戶、中國政府官員也都找來了,更大膽預估,五年後貴州廠區將創造五百億元的產值。

不靠便宜勞力

八個月打造出最新第四代廠郭台銘更親自上陣說明貴州廠的革命性概念。這是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重要實驗,也難怪郭台銘要求全球各地的四百名高階主管,排除萬難飛到貴州親眼看看貴州廠區的創新。

過去幾年,鴻海面臨毛利率成長空間受限、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與百萬大軍管理的難題,當鴻海亟欲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時,這三大管理挑戰也要一口氣解決。加上,中國市場崛起,如何讓廠區脫離先前只為外銷而生產,而開始考量中國市場的機會……,這都成為貴州廠背後要實驗的項目。

郭台銘更直接為貴州廠定調:「這是鴻海向前進(指營收挑戰十兆元)的重要一步!」因此,《今週刊》的採訪團隊飛抵貴州,現場直擊郭台銘口中能讓鴻海脫胎換骨、讓製造業升級的關鍵基地。

距離貴陽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貴安新區,只見路旁山丘林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富士康」廣告招牌;車子駛入像是公園的地方,山頭上卻高掛藍底白字的牌子寫著: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產業園區。

「你覺得這裡像工廠嗎?」笑吟吟地出來迎接我們的是郭台銘最仰賴的大將、鴻海副總裁戴正吳。

這裡有山、有湖、有鳥叫,不同於過去鴻海整齊劃一、密密麻麻的廠房,顯然,鴻海第四代廠,就是連外觀也要不同。

「我們管過一百五十萬人,知道製造業要怎樣創造利潤;可是,我們不能再像以前,只靠勞力密集賺錢。」郭台銘知道中國便宜的勞力已是過去式。

為什麼叫第四代廠?郭台銘解釋:「一九八九年,我們在深圳蓋第一座廠,崑山也有了第二座廠,我把這些叫作第一代廠,設廠目的很簡單,就是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力,搶賺大量製造的外銷財。」後來,鴻海陸續在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都有了據點,這是郭台銘口中的第二代廠。那時他們追求的是生產效率,集中生產的好處,讓鴻海的生產效率成為同業之冠。

○八年之後,中國經濟發展動能從沿岸推進內陸,重慶、鄭州、成都都有了鴻海的旗幟,「這些是第三代廠,講究的是垂直整合,還有人力西遷,讓原本在沿海工作的員工能夠回家鄉。」郭台銘說。

但第四代廠不一樣,鴻海不能再像過去只追求生產效率、成本控制,「我們要有不一樣的作法。」郭台銘打了一通電話給戴正吳,要他完成這項挑戰,那一天,是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至今不到一年,而貴州廠從無到有只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展現鴻海高效率的作風。

自動化降成本

機器人進駐 人力省下二五%站在貴州廠區的第一棟廠房裡,郭台銘指了指刻意挑高的天花板,「我為什麼要把天花板留這麼高?就是要讓所有自動化的機器人都能搬進來。」解決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就在高度的自動化設備。

貴州從設計蓋廠的第一天,就確立了機器人大軍進駐貴州的策略,「需要的人力直接減少了二五%。」鴻海高層說,以一座工廠需要三千名員工來說,等於直接少了七五○人,而剩下的四分之三,多數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程師,而不是作業員。

「鴻海發展機器人,是很清楚的策略,我們要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但不會對外賣機器人,因為光是鴻海自己都不夠了。」郭台銘的手腳舞動著,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偌大廠房裡將會有一台又一台的工業用機器人進駐,直接生產最新款的手機和電視。

再來,貴州廠喊出「就地生產、直攻內銷」的策略。所有當地需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直接就在貴州做,徹底顛覆過去製造業群聚效益的概念,郭台銘不諱言,「我們在做一個大膽的嘗試,用最低的成本,但一樣有最好的效率,未來這座工廠將供給中國內需。」

零組件自己做

兩塊玻璃運進來 就能做手機「在這裡,我不用很多員工,兩片玻璃運進來,面板、機構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直接就能在這裡做出一支新手機。」戴正吳兩手一攤,他的話並不誇張,這些年,透過垂直整合,幾乎多數零組件,鴻海都有能力自己生產,郭台銘更直言,「我們只剩半導體晶片還要向別人買,其他零組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當其他競爭者還在追求群聚效益,鴻海卻開啟了另一種「分散式工廠」的思惟,慢慢地將三十座工廠散佈到全中國。「當地需要的產品,只要經濟規模夠大,我們直接就在當地做。」就近市場生產,可以降低物流運送的成本。

負責鴻海四川廠區兼「IE學院」校長的陳振國說,不是每家製造廠都有能力做「分散式工廠」模式;但鴻海強大的整合能力,足以撐起這種營運模式。然而鴻海貴州工廠若只是大量製造,所走的依舊是代工、賺勞力財的老路;郭台銘要走出低毛利的代工死巷子,就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創造更高的毛利率。

走在鴻海貴州廠區裡,即使生產過去鴻海舊有主力產品,生產技術也不相同。

以機殼噴漆為例,「我們開發出『真空噴漆』技術,以前的機殼噴漆技術,七○%的漆都浪費,廢氣還會散佈到空氣中,洗淨機殼的廢水也要處理,可是『真空噴漆』卻是一點漆都不浪費。」鴻海內部員工說,少了廢水、廢氣的處理成本,製程還能全部自動化,產品價值更高。

就在真空噴漆產線的另一端,一座又一座的自動化機台正在運作,那裡是鴻海最新一條的奈米碳管觸控產線,一個月能生產超過三百萬片的奈米碳管觸控導電膜。為了這項技術,鴻海默默投資超過十四年。

導電膜就是在玻璃上黏貼上一層薄薄的透明薄膜,成了手機、平板電腦所用的觸控面板。「可是我們的奈米碳管觸控面板比傳統ITO(氧化銦錫)觸控面板,成本少二○%,而且少了傳統製程處理強酸、強鹼廢棄物的過程。」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富納創源董事長傅紹明說。

面對中國市場崛起,郭台銘如何抓住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商機?如同巴克萊證券亞太區硬體下游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喊出的新論點:從「在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變「為中國製造(Made for China)」。

來到貴州的第二天,我們隨著郭台銘的腳步,來到位在貴陽還在開發中的一座新市鎮,高聳的招牌正是鴻海旗下自有品牌「富可視」的大電視廣告,而一棟紅色建築標明「富士康商貿城」,就坐落於此。

「在消費電子產品這麼競爭的時代,產品壽命很短,我們這種方式可以讓庫存降到最低,也是另一種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的模式。」郭台銘說。這幾年,鴻海不斷強調要做到C2C(Component to Consumer,零組件到消費者),也就是從零組件生產、組裝、銷售、送到消費者手上,都由鴻海來做。

「我們要做製造業裡的麥當勞,所有零組件都自製,再端到消費者面前組裝、賣給消費者,麥當勞在全世界都有據點,鴻海就是要做這樣的事。」為了達成郭台銘的理念,戴正吳在貴州率先揭示了「前店後廠」的概念,設立鴻海集團內第一座「富士康商貿城」,正式宣告鴻海通路事業的升級。

工廠的前面一小部分劃為商店,後頭工廠做好的產品,前麵店舖就可以賣。因此消費者一踏進「富士康商貿城」,隔著透明玻璃窗,就能看到一台又一台的六十吋大電視正在組裝。

滿足中國內需

當地需要的產品 就在當地做戴正吳說,過去製造業為了講求群聚效應,所有材料要先運輸到一個地方集中生產,組裝完畢再運輸到世界各地,「像電子商務,把貨拉進倉庫後,客戶下單、再用物流送去,其實很耗費運輸成本,又不環保。」鴻海未來的策略是,哪裡有市場,鴻海就到哪設廠。「鴻海在中國最重要的三十個省會都有廠房,有自己的研發中心、銷售據點,當地需要的產品,就直接在當地做。」鴻海的「分散式工廠」概念要成功,機器人大軍要能聰明地完成生產指令,「前店後廠」的效益要突出,鴻海就得要有一顆更強大的數據心臟。

郭台銘以機器人為例,「所有要給機器人的指令,機器人要能夠思考、有一顆聰明的大腦,而不是dump robot(笨機器人),靠的就是data(數據)。」郭台銘說,沒有數據中心在背後支撐,機器人大軍絕對做不起來。

而貴州廠的數據中心就坐落在貴州廠相鄰兩座綠色山丘的山坳中。「你看這個道路的彎度,我們都計算過,就是這個角度能導入的風會最大。」對隧道的設計用手比畫著,他是鴻海集團副總裁吳惠鋒,也是鴻海衝刺雲端計算和大數據的最重要推手。

郭台銘給吳惠鋒的指令很明確:打造鴻海集團最重要的數據心臟,不只要講究環保,效率要更好,營運成本要更低。

「數據中心要電、要水。Google將亞洲重要的數據中心設在台灣的彰濱工業園區,為什麼?」吳惠鋒反問。因為數據中心需要冷卻的水,還有最便宜的電。如果鴻海的數據中心營運成本要比別人低,就得用更少的水和電。

環保又省成本

隧道型數據中心靠自然風降溫他們利用貴州「天無三日晴」的氣候特性,加上地形設計導入風,讓隧道里的溫度不超過攝氏三十度,不用水、改用風解決數據中心的散熱問題。吳惠鋒更將這裡設計成自動化,只用視訊監控,「我們的數據中心不用照明,更不需要人在這裡顧。」吳惠鋒說,省電讓他們的營運成本更低,全面雲端化還減少了人力成本。

有了最強大的數據心臟在背後支持,鴻海營收挑戰十兆元的大架構,藍圖自然顯現了出來,「全世界超過五○%的伺服器是鴻海做的,我們有電信商、伺服器、連接器,還有數據中心,這就是鴻海的價值鏈,是我們能夠持續成長的空間。」郭台銘說,數據中心將能讓鴻海的整合能力更強大。

以今年最熱門的LED商機來說,過去,要搶LED照明商機,鴻海可能的作法是大舉搶進LED晶粒與模組生產;現在,鴻海要吃LED照明的市場,他們想得更多。

「每一盞LED路燈都內建感測器,可以自動感測亮度、雨量、能見度,透過數據中心、雲端計算,控制LED路燈何時該亮、該熄、該有多亮。」鴻海員工直言,這一整套軟體都是鴻海開發,他們不只賣LED燈,而是整套系統賣給客戶。這些,都是過去鮮少在鴻海身上看到的整合價值。

隨著訪談進入尾聲,「今年是我創業第四十年,四十年磨一劍,才有了這座第四代工廠。」郭台銘話鋒一轉,突然感性了起來,「這些產品你們現在看,可能覺得無趣,但(效益)以後都會發酵,因為我們是看長、看遠、看競爭力。」因為郭台銘的字典裡,沒有景氣不好,只有競爭力、效率不好。

鴻海的貴州廠實驗能否成功,這場製造業革命,能否奠定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根基,所有人都等著看。

不再賺勞力密集財

工廠也要升級!──鴻海四代工廠升級過程鴻海從1989年在中國設立第一座廠房,至今已超過25年;鴻海也從當初賺勞力密集財,升級至今天改賺工程技術財。

第一代廠

追求便宜人力

代錶廠:深圳龍華、崑山

年分:1989年

建廠目的:快速取得大量便宜勞力,直接將產品外銷,不重視廠房設計。

第二代廠 生產效率極大化代錶廠: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

年分:2004年

建廠目的:重新改變生產線設計,追求生產效率極大化,創造規模經濟。

第三代廠 走向垂直整合代錶廠:鄭州、成都、重慶、武漢

年分:2010年

建廠目的:零組件垂直整合生產,因應中國薪資上漲,西遷降低人力成本,並分散管理風險。

第四代廠 創造加值產品

代錶廠:貴州

年分:2014年

建廠目的:以環保生態工法與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進自動化機器設備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2

快看,華爾街大佬們都在買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84

本周四,一季度一次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投資者持倉信息披露,這給了投資者查看華爾街大佬們投資動向的一個窗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中國私募大佬的投資動向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看看華爾街見聞網站的國內匯總篇:《中國私募大佬們上半年投資大盤點

●黃金仍是“金礦”?

以堅決看多黃金而聞名的對沖基金大佬鮑爾森(John Paulson)對黃金的熱情依舊,他連續四個季度持有SPDR黃金ETF不變。

二季度,保爾森的Paulson & Co維持了其SPDR黃金ETF1023萬份持股,以6月30日價格計算價值13.1億美元。

傳奇投資人索羅斯則對黃金礦企似乎持有樂觀預期。他對Market Vectors GoldMiners ETF的持股近乎翻番,至205萬股,價值5400萬美元。索羅斯還新增了Gold Miners ETF的133萬股認購期權,價值3500萬美元,以及礦企Allied Nevada Gold100萬股股票。

不過,索羅斯還減持了手中90%的礦企Barrick的持股,至50萬股,價值880萬美元。

LOGIC Advisors的Bill O’Neill說:“這表明了這些主要玩家們對投資黃金仍然有信心。黃金礦企的股票是相對比較便宜的。這表明索羅斯可能認為金價已經接近底部了。”

今年二季度,國際黃金價格上漲了3.5%左右,今年累計漲幅約9.4%。

●淘金阿根廷頁巖油

阿根廷頁巖油氣對國際投資大佬的吸引力正在增加。截止二季度末,索羅斯基金對阿根廷國有油企YPF的股票持倉增加了一倍,持倉總值高達4.5億美元。

其他一些基金和投資大佬同樣增持了YPF,比如Richard Perry領導的對沖基金Perry Capital,以及Dan Loeb的Third Point。

為扭轉不斷擴大的能源貿易逆差,阿政府正調整戰略,與雪佛龍公司合作開發阿境內全球儲量最大的一些頁巖油氣資源。昨日YPF公布,在Mendoza省勘探發現頁巖油氣資源,這是阿境內第三次頁巖油氣發現。

自2012年4月至今,阿根廷YPF美國存托憑證價格累計上漲136%,雖然本年度跌幅達到6%,但二季度又反彈了4.9%。

●擁抱中概股

中概股明顯受到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的偏愛。

除了此前長期持有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中國大型銀行股票外,淡馬錫在二季度分別新增了60多萬股中國第二大電子商務集團京東、獵豹移動的美國存托憑證,合計總市值達3000萬美元。

這兩家公司均是今年5月新上市的公司。其中,自IPO日至6月30日,獵豹移動股價累計漲幅已超50%。

不僅如此,淡馬錫還提前布局了中國第一大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靜待斬獲該公司的上市收益。

不過,索羅斯掌控的基金公司就拋售了新浪。

●科技股:該愛還是該拋?

索羅斯掌控的基金公司拋售了美國交換機及路由器生產商Brocade Communications股票。

David Einhorn的綠光資本拋售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儲存及影像產品制造商之一鎂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股票。

對沖基金經理Dan Loeb掌控的Third Point則幹脆清倉百度和谷歌股票。但要說他完全不看好科技股似乎有失偏頗。因為Dan Loeb在二季度還購入了美國雲計算公司Rackspace Hosting股票,持股總量超過700萬股,市值達2.44億美元。

David Tepper的Appaloosa Management買入了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的股票,增持數量為350萬股。Andreas Halvorsen的基金公司Viking Global Investors減持Facebook至剩余400萬股。

Patrick McCormack領導的Tiger Consumer Management買入了1800萬股在線遊戲開發商Zynga。對沖基金界教父級人物Julian Robertson的門徒McCormack也是Zynga的持股人之一。二季度,Zynga股價下跌了27%。

●很多人買了蘋果

Carl Icahn增持了4500萬股蘋果股票,其持有的蘋果股票的價值已近50億美元。

David Einhorn的綠光資本增持了蘋果約50萬股,持倉總市值達8.78億美元。

Leon Cooperman掌控的奧米伽咨詢(Omega Advisors)也購入120萬股蘋果公司股票。

Robert Citrone的DiscoveryCapital Management 購入蘋果公司股票650萬股。

二季度,蘋果公司股價漲幅為20%。

●電信股——巴菲特的愛

二季度,巴菲特投資最多的股票來自電信行業。他主要增持了電信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s和Verizon。其中前者是新持倉,當季購入230萬股,價值3.65億美元;後者當季增持約400萬股,使其總持股超過1500萬股,總值約7.33億美元。

老牌通訊行業企業諾基亞股票被大衛·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所拋售。

●大牛股:通用汽車金融

Dan Loeb增持了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4560萬股,市值達10.9億美元。至此,Dan Loeb在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的股票份額為9.5%。

Perry Capital也增持了通用汽車金融1430萬股,持股比例約為3%。

●能源公司

美國能源公司Cabot Oil & Gas成為Dan Loeb的新寵,增持數量為450萬股。

David Einhorn則削減了Anadarko Petroleum將近一半的倉位。

巴菲特減持最多的個股之一就是康菲石油,拋售數量達970萬股。

●制藥公司

美國連鎖藥店運營商Walgreen是很多對沖基金經理的交易對象。Barry Rosenstein的基金公司Jana Partners減持了該公司股票至1110萬股。

但Third Point新買入了70萬股Walgreen股票。

Third Point減持了包括加拿大制藥公司Valeant Pharmaceuticals在內的制藥公司股票。

●可口可樂

Tiger Global Management減持了可口可樂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3

全世界都在等歐版QE,但德拉吉真想要的是財政刺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774

明天歐洲央行公布利率決議,市場最關心莫過於歐元區什麽時候展開資產購買計劃(QE),但是德拉吉同時呼籲的需要財政政策支持的表態卻鮮有人關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Fulcrum Asset Management資產管理公司主席,高盛前合夥人Gavyn Davies指出

過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一直贊成財政緊縮,當然一直反對任何赤字貨幣化的提議。但是他反對赤字貨幣化的立場在過去幾個里發生了變化,現在即便是德國央行也接受QE在歐盟公約允許的範圍之內。


……
德拉吉對財政政策的新觀點,是因為他對歐元區核心經濟問題看法發生了改變。歐洲央行支持歐盟委員會出臺一個全面刺激計劃的觀點已經慢慢浮出水面,而在這個問題上歐洲央行與德國的分歧已經變得非常明顯。

 

為什麽德拉吉對經濟的看法發生了改變?

 

因為現在歐洲央行內部普遍認為歐元區經濟作為一個整體,長期以來受困於需求不振,這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流動性陷阱”。由於此前歐洲央行註意力旨在修複銀行系統,並解決歐元區內部貨幣政策分散的局面,歐洲央行不太願意承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過“緊”的現實。按照保羅·克魯格曼的說法,歐洲對過多債務的擔心,超過了衰退的恐懼。

 

由於德國通脹率只有0.8%,歐元區其他經濟體只有把通脹控制在“零”或者負數,才能恢複競爭力。而歐元區經濟最新趨勢證明了這一點,法國和意大利成為了最新的受害者,這兩個國家經濟占整個歐元區的36%,這是歐元區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的難題。

 

ftblog673

 

正如許多其他觀察家認為的,由於財政政策過“緊”,導致歐元區出現了許多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癥狀,而德拉吉在Jackson hole年會上的講話證明他同意了上述觀點。

 

ftblog6721

 

德拉吉的意思很明顯,他贊同貨幣政策在提高總需求會起到作用,但他真正能讓歐元區走出“流動性陷阱”的方法是擴大財政支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00

花旗:人人都在加杠桿,美國企業杠桿率創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21

中國最近一直在強調去杠桿,那美國呢?花旗分析師Stephen Antczak在其報告中給出了答案。

誰在加杠桿?

花旗Stephen Antczak:

幾乎人人都在加杠桿。我們計算了高評級債券企業在三年前和今天的杠桿率,發現無論是以總杠桿率還是凈杠桿率算,這些企業的杠桿基本上較三年前出現了平行上移。

who is levering up

(總杠桿率:Q2 2011 vs Q2 2014;凈杠桿率:2011 vs 2014)

“悄悄”上升的杠桿

花旗Stephen Antczak:

企業提高杠桿的方式之一是回購股份,近年來企業可謂樂此不疲。

另一個同樣大受歡迎的方法是,讓資產以快於股東權益的速度增長。

Sneaky leverage

(高評級債券企業的股票總回購量;資產與股東權益增速:Q2 2013 vs Q2 2014)

那麽總杠桿率呢?

花旗Stephen Antczak:

我們分別計算了高評級債券企業的總杠桿和自2006年以來的杠桿,兩者的結果都“不妙”(創歷史新高)。

Median leverage growth

(左:歷年杠桿率中值;右:06年以來杠桿率中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75

億萬富豪都在哪兒?看看他們全年去哪兒社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67

本月瑞銀與評估網站Wealth-X聯合發布的2014“百萬富翁統計”報告顯示,去年全球增加了155位超級億萬富翁,增長7%,增至2325人。這些巨富平均身家31億美元,平均年齡63歲,其中四分之一集中在以下20個城市。

億萬富翁,富豪,紐約,香港,北京,上海

如圖所示,紐約的超級富豪最多,有103人,莫斯科和中國香港分占第二名和第三名,均有80多名超級富豪。而在排名第四的倫敦,那里的富豪人數幾乎是第五名北京的兩倍。上海的排名不及深圳,和臺北一樣,都比深圳少4人。

從年齡可以推測到,這些巨富大多是已婚人士。上述報告稱,已婚者占比86.2%,離婚者、喪偶者和單身人士的占比分別為6.5%、4.3%和3.1%。富豪們平均每人有兩個孩子,不過他們之中只有286名女性。

報告調查發現,到快50歲的時候,這些巨富大多還未擁有1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從財產類型看,巨富們通常都有四套房產,每一處的平均價值為2350萬美元。約35%的富豪有自己的慈善基金組織,三十分之一的富豪擁有職業運動隊,或者有一匹賽馬。

調查還發現,大學學歷也不是富豪共有的特點,有35%的這類富豪連學士學位都沒有。在有大學學歷的這類富豪中統計,盛產富豪的前五大學府依次是賓夕法尼亞大學(25人)、哈佛大學(22人)、耶魯大學(20人)和南加州大學(16人)。前十名大學里只有兩所不在美國,它們是排名第九的印度孟買大學(MU)和第十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另外,報告有一個發現正應了一句中國的老話:物以類聚。報告指出,億萬富豪愛和興趣愛好相同、能力相仿的人交朋友。所以他們的社交圈子很廣,常常和上榜的其他巨富有交集。平均每位巨富和9位同類巨富有私交或是業務往來,平均每三位巨富彼此相熟。

從巨富的交友圈子估計,他們的朋友身家平均合計160億美元。68.3%的富豪喜歡打高爾夫、踢足球、打網球、騎馬、滑雪這類運動,51.9%的富豪愛做慈善,23.4%的人喜好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鐘情藝術的富豪占比23.1%。

興趣也決定了富豪們的社交日程,以下圖表展示了明年超級巨富們可能選擇出席的活動及所在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億萬富翁,富豪,高爾夫,電影節,達沃斯論壇,F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