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浙江省首現參保人數負增長,養老保險解憂還看年輕人

劉林在北京一家動漫公司上班,每個月的工資中有300元是他和公司“友好協商”得來的。上班之初,劉林就主動向公司提出不參加社會保險的要求,公司決定每個月額外發300元作為“補償”。

劉林知道這是違法的,但他依然冒險選擇不交,原因是一方面不知道能在北京待多久,怕交了再轉移太麻煩,更重要的則是他發自內心地認為交社保並不“劃算”,尤其對社保中占到“大頭”的養老保險,沒什麽信心。

“現在就經常聽說養老保險收不抵支,誰知道幾十年後到我們退休的時候,還能領到多少錢呢?”劉林說。就像很多年輕人一樣,相對於看起來渺茫的養老保險,劉林寧願先拿到更多的現金來應付當前的生活。

劉林生於1987年,職業生涯可能尚未定型。34歲的上海人小莉就不同了。她從某單位辭職後,在上海徐匯開了家手機電玩店,並繼續拓展網店的業務。“社保之類的五金我都交了”,掛靠在某個熟人的公司,全部自己出錢就行。她告訴記者,有可能還會再到正規單位求職,以後接起來方便。“無論怎樣,老了之後是一個保障或補充。”

雖然劉林擔憂養老保險制度是否會破產可能只是杞人憂天,但年輕人不願意參保,卻是當前養老保險制度所面臨的一個真命題。

在老齡化的沖擊下,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本來就面臨著繳費者少、領取者多的風險。若本來就減少的年輕人還不願意繳費,那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將受到更大的挑戰。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對於年輕人來說,既看不到實在的收益,又缺乏激勵性,而且還充滿陷阱,政府必須加快養老保險改革的步伐以增強制度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年輕人為什麽不願參保

按照《社會保險法》,像劉林這種與公司“合謀”來逃避養老保險繳費的做法是違法行為,一旦被社保稽查部門發現,會對公司進行查處和處罰。然而,劉林開畫室的同學王明也選擇不交社保,卻沒有這樣的“風險”。

王明在北京北四環的一個小區中租了一間房子,教孩子們學畫畫,每個月刨去房租、水電等支出後,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

他曾經了解過北京的參保政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養老、醫療和失業三險,每個月需要交1000元左右,這筆錢對於“個體戶”王明來說不是個小數目,更關鍵的是,靈活就業人員必須有北京戶口才能參保。即使掏得起錢,“北漂”的王明也沒有資格參加。

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為正規就業和靈活就業制定了不同的繳費政策:有工作單位的職工總費率為28%,單位繳費20%進入社會統籌,個人繳費8%進入個人賬戶;對於沒有正規工作的人員則可以按照靈活就業人員來參保,總費率20%全部由參保人自己繳納,其中12%進入社會統籌,8%進入個人賬戶。

楊燕綏說,參保門檻太高,是阻礙年輕人參保的首要原因。個人繳費20%對於創業起步或靈活就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一般而言,繳費基數也在每年上調。

同時,現行的社保制度仍是基於正規就業的框架設計,對於靈活就業形態缺乏規範管理,比如,很多地區對靈活就業參保者仍然有戶籍限制,而且制度流動性也不好,導致年輕人一旦離開一個城市就會“斷保”。

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林治芬對第一財經表示,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一些缺陷造成了年輕人對制度缺乏信心。

1997年我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個人賬戶的記賬規模和管理模式,全面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統賬結合”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但在實際運行中,個人賬戶資金也被挪用來發放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本質上仍然是現收現付制。

林治芬說,統賬結合的制度本身,無論哪一塊對於年輕人來說都缺乏吸引力。就社會統籌來說,年輕人知道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到他們老了的時候,為他們繳費的年輕人會更少,前景並不光明;就個人賬戶而言,他們現在所交的錢當作稅收一樣貢獻給退休人員發養老金了,與自身利益的關聯度不大。

非正規就業倒逼改革

楊燕綏說,尤其是對於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政策不能采取任何強制措施讓他們參保,這是一個政策失靈的角落。根據相關測算,我國還有1.8億勞動年齡的人口應該參保而沒有參保,這種情況不僅對於養老金制度來說是不利的,而且這部分人養老的權益也難以保障。

靈活就業者的繳費情況也受到戶口以及當地政策的影響。

究竟有多少年輕人沒有參保並沒有準確的官方數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等五家機構發布的《2015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大中城市報告》曾表示,基本養老保險未覆蓋人群主要集中於30歲以下的年輕職工,比例高達20.1%,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每5個人就有1個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而這一年齡段未參保人數占全部年齡段未參保人數的70.9%。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近年來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都在1300萬人以上,但與過去相比,在新增就業中存在很大比例的靈活就業。

過去,靈活就業主要存在於低端就業中,如今靈活就業的層次得到了很大提升,受年輕人青睞的自雇型就業、自由職業、“雙創”企業,以及基於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分享經濟和電商經濟等從業者都可以歸入靈活就業。

人口老齡化是現收現付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參保人的多寡是決定制度是否可持續的重要變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養老保險制度是改善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狀況的一條出路。

近年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一直在推進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擴面)的行動。經過兩年多來的試點之後,今年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民參保登記工作”,靈活就業人員也是今年擴面的重點之一。

從第一財經了解的情況來看,養老保險擴面的難度比較大。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顯示,雖然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總參保人數在2015年仍然有所增長,但企業和其他人員的參保人數增速下滑,總參保人數的增速進一步下降。

報告還稱,從各個省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看,2015年廣東省的參保人數超過5000萬人,浙江省則成為第一個參保人數負增長的省份;與2014年相比,2015年絕大部分省份參保人數的增速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廣東,由14.98%下降至5.76%,浙江的下降幅度也比較大,由7.27%下降至-1.72%。

調結構增強制度吸引力

林治芬認為,用行政化擴面來增加制度收入的空間已經不大了,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制度,必須對養老保險制度本身進行改革。

林治芬說,首先應該降低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費率,建議將靈活就業者和正規就業者的參保費率統一並同步降低,在增加制度吸引力的同時也避免參保人的道德風險。

楊燕綏表示,應該繼續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建議對8%的個人賬戶進行分割,可以將4%用來做真正的積累。如果參保人在賬戶中每存一元錢,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單位配款、政府稅收讓利以及市場化運營的分紅來支持他,這對於年輕人來說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林治芬認為,即使個人賬戶不做實,也應該改變當前“統籌”“個賬”之間一本糊塗賬的模式,把個人賬戶的賬“記實”,定期向參保人交代個人賬戶收益的狀況,讓他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錢沒有白交。

社保是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各級財政對其補助支出也在不斷增長。

林治芬也表示,僅靠理財或是商業保險來養老並不適合大多數人,社保是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年輕人不應該放棄這一支柱。雖然距離退休時間還長,但時間長更有利於點滴積累,年輕人也理應盡早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她建議,年輕人采用“低基數、長年限”的繳費方式來參保,以獲得養老保險的最大收益。

令人高興的是,支持小莉做法的人群也在增長。網友“我就是死胖子”的意見頗有代表性——雖然抱怨養老保險體制的人特別多,“尤其是當你交的錢不知道被怎麽用了的時候”,但是真正敢不參保的,只有一種人:買得起商業保險的人。換言之,人壽或養老類的保險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剛性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58

遊戲業務提振索尼第二財季業績 全面複蘇還看通訊業務“臉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02/1158219.html

Upload_1509609475179.thumb_head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實習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曾健輝

索尼的重組轉型在今年似乎見到了些許曙光。 

10月31日下午,索尼發布2017財年第二財季財報。財報顯示,當季索尼營收為2.062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1%。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為130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6.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02.4%。 

而且據索尼預計,2017財年公司運營利潤將達到6300億日元(約合55.7億美元),高於此前預計的5000億日元。 

在深陷虧損泥潭後,2012年,索尼CEO平井一夫啟動組織架構調整,開展一系列的業務架構改革。包括從電腦業務退出,將電視業務獨立成全資子公司。與此同時,索尼將全部資源集中到了幾個優勢業務領域。其中包括圖像傳感器、遊戲機和遊戲內容、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業務等。

索尼首席財務官吉田健一郎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索尼通過一系列的重組,目前已經能夠實現每個業務領域相對獨立地運營。如今索尼相關業務的增長,也表明之前的重組計劃取得了成功。 

得益於這一階段的良好表現,10月31日在美國股市,索尼股價漲幅高達11.74%,創造了9年來的最高值。

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利潤改善

毫無疑問,在索尼扭虧為盈的過程中,遊戲業務是不可忽視的大功臣,並成為索尼公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索尼表示,銷售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增長及有利的外匯因素,營業利潤同比大漲的主要原因是半導體業務及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的利潤改善。

第二季度受益於PS4軟件業務的增長,索尼遊戲和網絡服務部門期內營收為4332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4%;營業利潤為548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8.3%。 

易觀遊戲分析師董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PS4軟件業務的增長一方面是由於PS4的發售價格比較親民,用戶對其好感度增高;其次,索尼的手中還握有不少重磅IP,如《最終幻想》等等。

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索尼PS4本季度出貨量達到420萬臺,即截至上個財季結束時PS4總共賣出6750萬臺。而且索尼預計,截至明年3月底,PS4將再出貨1900萬臺。

“今年索尼上了生化危機7的VR版本,上線用戶10天破10萬,促進了設備的大賣。另外今年索尼有一些獨占遊戲的表現也不錯,比如《怪物獵人》、《命運》等,這相當於是過去一段時間的積累在這個時間段爆發了。”速途網遊戲事業部總經理王佩進一步向記者指出,國外遊戲是走的下載付費,遊戲的銷量就是直接的收入。同時,好的遊戲內容也能促進硬件設備銷量的提升。 

索尼互動娛樂總裁安德魯·豪斯此前在東京電玩展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由於掌機遊戲市場潛力有限,索尼未來將重點布局家庭娛樂和移動遊戲市場,專註於PS系列生態和VR相關的產品與內容。 

電視、通訊業務有待進一步提振 

雖然索尼轉型初見成效,各項業務業績表現亮眼,但是值得註意的是,在索尼曾經引以為豪的電視業務和通訊業務上的表現,更讓外界關註。 

曾經虧損了近十年的電視業務已經扭虧為盈,且電視的平均價格已從2010年的5.7萬日元提高到現在的6.7萬日元。 

而且索尼於今年年初推出的OLED電視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來自全球市場研究公司IHSMarkit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量子點液晶電視出貨量驟降48.1%,而OLED電視的出貨量則大增29.4%。OLED電視在北美和歐洲地區55英寸以上市場達到較高的占有率,這給了索尼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在中國市場,索尼推出首款OLED電視A1系列後,迅速搶占了OLED電視30%的市場份額。

不過,在全球電視業務陷入紅海拼殺的大背景下,索尼押寶技術,一心在高端市場道路上狂奔的姿態,不禁讓人註意到Walkman的衰落以及索尼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硬件研發能力強悍,軟件、內容布局缺乏。

除上述業務外,索尼的移動通訊業務仍處在緩慢恢複期——盡管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但營業利潤虧損了25億日元。索尼稱主要是手機銷售市場地域分布有所改變、核心部件成本上升以及匯率的不利因素所致。

根據IDC Japan公布的日本手機市場第一季度份額數據顯示,索尼智能手機銷量在日本也在下滑,已經被夏普和京瓷擠出了前三,整體市場份額也跌落至7.9%。

不過索尼移動CEO十時裕樹曾表示,手機產品是索尼走入物聯網時代的核心利器,顯然不可能輕易放棄。 

索尼移動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在今年5月舉行的投資者大會上,索尼移動宣布放棄中端手機、專註旗艦機型的研發。此舉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索尼移動走高端路線,堅持利潤為先,並不再過多地追求出貨量。但是目前索尼移動現有的旗艦產品力並不是很強,接連下滑的銷量可能會導致其無法長久保持這麽高的利潤率。 

距離索尼2017財年結束還有兩個季度,要想實現盈利目標,索尼需要在通訊業務上再加把勁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78

談財經 - 胡孟青 內地企債首宗違約還看4.15大限 (2012年04月03日)

1 : GS(14)@2012-04-03 22:31:03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88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605

還看今朝 : 沒有宋一夫就沒有好建設

1 : GS(14)@2013-05-01 14:57:53

首歌唱得太差,太幼,唔好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76

投資一周:官鱷大戰還看阿爺

1 : GS(14)@2016-07-13 05:09:38

證監會這次意圖大肆整頓股市,說穿了就是一場全新的「官鱷大戰」,不過今遭的「鱷」,並非外國的過江鱷,而是本地的淡水大鱷而已。事實上,證監會主席唐家成也公開明言了﹕「市場風險高了,有很多賊,需要加強監管。」不過這一次的「官鱷大戰」,和1998年的那一次有點不同,就是那位在香港超然在上的「阿爺」,當年是義無反顧支持港府(個人認為還是阿爺主催,否則曾蔭權哪有這個膽子?)。但今次阿爺則還未表態。在證監會加上政府的強勢之下,一眾「thieves」平時只顧搶錢,很少搞政治,無權無勢,根本難以反抗。不過,你精我唔呆,他們也懂得走捷徑,就是求救於阿爺。當然了,他們不可能叫阿爺幫賊的忙,這道理講也講不通,但是,卻找到了一條大義理來﹕「喂,國家要搞一帶一路,要香港幫忙集資,但新例又嚴厲限制了改變業務性質,咁如果一帶一路概念要注資進港殼,又點算先?香港係唔係要同中央搞對抗先?」據我所知,已經有幾個一帶一路基金搞緊,牽頭是大型國企,如果它們買殼注資、逆向收購,應該批定唔批呢?一旦批了,有了先例,群賊又跟來了,但如果不批,哼哼,相信毒針會打到爆,證監會不會又來個大執位,也未可知也。



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3/19692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99

美股短期走向還看意國公投

1 : GS(14)@2016-12-06 03:52:29

【本報綜合報道】環球市場再度捲入政治風險之中。美股三大指數上周榮辱互見,市場焦點本周落於意大利修憲公投及奧地利總統選舉。


公投失敗恐不利銀行

意大利公投和奧地利選舉周日舉行,意大利公投結果於本港時間周一早上9時至10時公佈,奧地利選舉結果則於晚上11時後揭盅,兩場選舉結果或在未來數周牽動市場走勢。意大利總理倫齊早前承諾若修憲提議遭否決,他將會辭職,市場擔心公投失敗恐引發意大利政局不穩,並損害當地銀行融資能力。《金融時報》日前報道,若倫齊在公投中失利,多達8家意大利銀行面臨倒閉風險。據民調結果顯示,反對修憲陣營支持率領先數個百分點。貝萊德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表示,相比於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意大利公投成功才教人意外,當地銀行股數月來持續被拋售,意債與德債孳息率差距漸擴大,反映投資者對公投不予寄望。歐洲央行周四舉行議息會議,分析師預計該行討論是否延長明年3月到期的資產購買計劃。歐央行10月按兵不動,行長德拉吉曾指歐元區經濟面臨下行風險,該行將於12月制定出未來措施。路透社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經濟師認為歐央行量化寬鬆(QE)計劃延長6個月,並維持每月買債規模不變。聯儲局本月13日召開議息會議前,數位儲局官員本周陸續發表講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05/198555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288

周顯:樓價真正考驗 還看未來10年

1 : GS(14)@2016-12-09 07:55:44

【明報專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說,香港物業估值「極高」,在浮息按揭貸款的制度下,很多家庭負債高企,如果美國加息周期比預期更快更急,又或者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則會對樓市產生「超過預期」的不利影響。

大家都知道,我對樓市的長期趨勢一直不看好,樓價已經太高,只是從2002年至2012年這10年間的房屋政策失調,被地產霸權騎劫了,令到土地供應嚴重缺乏。如果土地供應短缺了10年,最多可能也要10年,才能回復平衡,現在只是過了5年而已。所以,樓價的真正考驗,是在未來的10年。

逐步取消辣招 抵消息升影響

梁振英政府多次出招打壓樓價,但沒有效,這我會用一個經驗來作比喻。話說有一次,我進聖保祿醫院做小手術,在醫院中,看到了一句警句:「如果你吃了退燒藥,而沒退燒,這並非因為退燒藥無效,只會是因為一個原因:如果你沒吃,將會燒得更厲害。」所以,梁振英的出招無效,只是一個理由,就是如果他沒有出招,樓價恐怕已比今天再升上了幾成了。

簡單來說,我這位淡友也不會認為,利息上升會令到香港樓價大跌。第一個理由是香港的土地供應暫時仍未可能見到回復正常;第二,這5年來政府所採取了的辣招,大約把樓價按下了30%至50%,所以,只要政府逐步取消辣招,就可以抵消了利率上升的影響。

所以,我認為,樓價在未來的5年之內,縱是下跌,也不會跌超過20%。但如果上升呢?現時的辣招已經是太過離譜,政府恐怕已經是無牌可打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62&issue=201612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820

地產潮文:樓價升跌還看北水

1 : GS(14)@2017-06-16 01:55:27

「葉劉丁圖KOL」渾水在免費報章專欄提及,假如樓價幾年後大跌,近年新盤上車客必定玩完,但發展商則可收回物業,變成「地主盤」,透過高賣低買賺樓價差距之餘,還同時控制部份一二手市場,令貨源歸邊,增加與政府談判籌碼。要這種I kill you now絕招見效,就要出現上車客斷供或樓價大跌等情況。現時有能力上車的年輕人,有高收入有本事供樓的,也有伴侶一齊供的,也有父母親戚作擔保的,單憑人均收入來判斷有否斷供危機未必準確。居於自置物業而沒有按揭的由十年前佔自置物業總家庭數目52.2%,升至最新65.7%,數字說明業主有能力加按物業為子女親戚支付首期,甚至協助供樓。別忘記一群受惠於因八九後移民潮而上位的上一輩,收入普遍高於年輕人這個因素。除非利率飛升,經濟環境嚴重轉差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出現,否則斷供未必會成為新常態。樓價大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供求失衡。不少政府高官、評論員和學者均嚴重低估房屋需求。追求三代同堂的家庭越來越少,很多家庭開枝散葉後均選擇搬走,在同區選擇居所,方便照應同時維持私隱,令中小型單位需求激增。自1997年7月至2015年11月,約879,000人透過單程證來港,加上2016年的57,400人,以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學生簽證、內地生畢業留港等計劃的來港人數,新移民已超越百萬大關,數字還未計自2001年出世的雙非嬰兒。現時不少樓價預測單純以香港本地人的出生及死亡率、人口老化情況計算,並未考慮家庭組合轉變與新移民的因素,預測自然錯誤。房屋供應亦大有水份。近年不少業主移民後,保留在港物業無出售,沒有大量釋放供應。近年香港覓地建屋阻力重重,要放寬現有土地建屋密度也遇上一定反對,有區議員曾揚言「(樓高)140 mPD(主水平基準以上140米)已經好盡!」。運房局公佈未來3至4年將有9.6萬伙私樓新供應,當中6.9萬伙是中小型單位。只要地產商將600呎單位劏成150呎納米樓,供應即可倍增,單位多了,但每單位可居住人數少了,新增供應能否滿足需求,答案很明顯。成也北水,敗也北水。想樓價大跌?看看強國人和資金會否全面撤出香港樓市再說吧!地產小子
http://www.propertykids.blogspot.hk本欄逢周四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5/200560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41

西環集中營:羅致光作用 還看林鄭

1 : GS(14)@2017-06-22 07:36:43

候任特首林鄭月娥預料最快今日公佈新班子名單,如無意外,民主黨元老級人馬羅致光,將繼該黨前副主席張炳良後,成為第二名加入特區政府的民主黨人士。有民主黨中人指,假如拿羅致光與張炳良比較,羅致光或較張炳良更掌握民主黨,甚至民主派想法,但羅能否發揮作用,改善民主派與港府關係,主動權不在羅或民主派身上,而是林鄭甚至北京是否肯重用,而非像特首梁振英般出手廢張炳良武功。


「功能或比張炳良大」

該民主黨人分析,羅致光與張炳良相同之處,在於兩人入政府前,已長期為政府做公職,如張做行會成員、羅出任扶貧委員會委員及掌管關愛基金,而兩人均脫離民主派前線一段時間。但羅較張優勝的是,張在入政府前較早時間已經全面退出民主黨工作,羅則一直有參與民主黨幕後工作,如立法會選舉、特首選舉期間,為民主黨分析選舉民調及選舉部署,亦與民主陣營內核心人士有接觸,「所以相對上,羅致光比張炳良,對民主黨、民主派想法掌握得貼啲」,所以若林鄭有心用羅致光作為溝通渠道,爭取同民主派合作,CK(羅)發揮到功能會比張炳良大」。但羅能否發揮作用,還要看林鄭甚至北京是否肯重用。該民主黨中人以張炳良為例指,原本張上任之初,也想利用自己優勢,積極爭取與民主派合作,但梁振英卻全面與民主派開火。他舉例指出,民主黨在2015年黨慶雖然沒有邀請梁振英,但有邀請司局長,「當年張炳良答應會到,如果梁振英想改善同民主黨關係,咪由張炳良去,點知佢下令所有司局長唔畀去,開頭張炳良都企硬出席,但都係畀梁振英親自落order唔畀佢去」,事後張炳良以當日要去港珠澳大橋考察為藉口不出席,令雙方好下台,「從呢件事睇到,羅致光對林鄭政府有冇作用,要睇林鄭用唔用佢、係咪畀空間CK,如果好似梁振英對張炳良咁,請10個羅致光入政府都冇用」。季陶周一、三、五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1/200634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29

布少明:樓價短線走向 還看賣地計劃

1 : GS(14)@2018-02-27 08:04:47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間,筆者除了拜年派利市,不少朋友都希望得到新一年的樓市「貼士」。其實從近來的市况分析,狗年樓市將承接雞年的旺勢,受惠市場資金帶動,年初樓市開局已然大旺,根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在不包括一手公營房屋之下,截至2月14日,今年整體住宅註冊量錄約8490宗,涉及金額達779.7億元,已經分別較2017年同期高出約50%及64%,證明樓市提早現陽春旺市。

近期股市波動,不少有意置業者都擔心股市會拖累樓市,但暫時未見到對樓市帶來太大負面影響。其實現時入市的買家,多數為具實力的長線投資者,或者是家人支持入市的年輕用家,有實際剛性需求,除非股市再度大幅急跌,並影響到經濟表現,否則預期樓市將穩定發展。樓市短期重點將是本星期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以及翌日公布的「新一年度賣地計劃」,預期預算案內房策不會有太大變化。更值得留意的是賣地計劃。

近年內地發展商積極來港競投住宅地皮,並不時以遠高於市場預期的價格中標,令內地發展商競投本港住宅地皮(以可建樓面面積計算)的佔比由過往不足一成,急升至2015/2016年度近四成高水平。不過,由於近期本港發展商出價同樣進取,加上個別內地發展商將早前投得的地皮轉售予本港發展商,令2016/2017年度及2017/2018年度內地發展商佔比由高位回落至不足三成。預計今年賣地競爭仍然激烈,但估計未來投地價將較少出現早前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情况,地價料呈平穩向上發展,對樓價刺激亦較少,是樓價升幅略遜於去年的主要原因。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53&issue=201802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