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我更傾向逆向投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kc.html
自己一直以來的投資方式都是低估+逆向,多年來都行之有效。開博至今也看見不少博友用著類似的方法,但是盈利的卻屈指可數,問題出在哪裡了?我也有很多逆向失敗的例子,逆向投資錯了嗎?

我本來就有意寫一篇關於逆向投資的文章,可惜最近有些小事情忙著,無法抽空,被股民老K捷足先登了。本來寫文章對於喜歡數字多於文字的我來說已經不容易,現在有了老K的逆向的艱難珠玉在前,這下下筆有點困難了。既然這樣,順著老K的文章伸延下去細說好了。

為什麼要逆向投資?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為什麼要逆向投資這個問題,是不是因為大家都說逆向好所以要逆向?《聰明的投資者》中曾經寫過大意類似的話,「如果你幹著大家 都幹著的事情,你很難賺錢。」也許這就是大家熱衷於逆向投資的由來,但是,為什麼?如何?好在哪裡?沒有一篇文章真正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老K的文章算是 開了個頭。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成長股投資還是逆向投資,其實都是一個概率乘以賠率的投資計算
從理論上來說,成長股投資者賭的是高確定性*低賠率;逆向投資者賭的是低確定性*高賠率。

一個三年投資週期為例舉例說明:
大家判斷某成長股確定性(成功率)為90%,失敗率是10%。成功賠率是1.5倍,失敗的損失是30%。
從而得出成長股平均回報率是0.9*1.5+0.1*0.7=1.42(42%)
大家判斷某逆向股的確定性(成功率)為40%,失敗率是60%。成功賠率是3倍,失敗的損失是80%。
從而得出逆向股平均回報率是0.4*2.5+0.6*0.2=1.12(12%)

在以上計算中,成長股投資很容易會給予人一種更高回報率的錯覺。

實際的情況是,引用一下老K關於逆向投資的原話:「萬變不離其宗——概率、賠率、及對這兩者綜合主觀判斷從而延伸出來的分散度。雖然從投資收益的數學算式上看,概率賠率地位是一樣的,但世人一般會「高估概率,低估賠率。」

現實中,大家所判斷成長股的確定性(成功率)往往並沒有大家預期的高,而因為成長股估值偏高,賠率實際上要比預期低,但失敗後的損失卻會比預期中要高;相反,逆向投資成功率往往比會預期要高,即使失敗,損失卻又往往會比預期要低。

現實中成長股確定性(成功率)並沒有想像中高,只有為80%,而失敗率是20%。成功賠率是1.3倍,失敗的損失也會超出大家預計,會是50%。
從而得出成長股實際平均回報率是0.8*1.3+0.2*0.5=1.14(14%)
現實中逆向股的確定性(成功率)會超出預計,也許會有50%,而失敗率也是50%。成功賠率是3倍,即使失敗的損失卻也只有50%。
從而得出逆向股平均回報率是0.5*3+0.5*0.5=1.75(75%)

以上只是方便大家理解而設計的數字,數字並不代表實際情況。數字背後的概率和賠率的情況才是所應該關注的。

逆向投資不容易 反思是關鍵

明白了投資是概率乘以賠率的計算,但逆向投資最難之處其實就在於判斷和衡量概率與賠率,到底什麼時候下手,向那些股票下手是最困難的,它們的賠率如何,並 不容易評估。我這個人很喜歡思考,尤其是對於失敗的反思,無論是自己犯的錯誤還是別人犯的錯誤,我都會嘗試找出失敗的原因。過去兩三年我開始閒下來,不斷 找了很多剛剛創下52周新低的股票,並嘗試找出背後的原因,越來越覺得這個學習方法很不錯,對於培養何時逆向的觸角會很有幫忙。最近也開始關注創52周新 高的股票,並找出當中的原因,同樣有意思。

什麼是逆向 何時買入?

說回正題,過去一段時間,我經過深思分析後發現,無論自己還是博友逆向投資失敗,抄在了半山腰,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過分看重往績市盈率和派息率,而輕視了 市淨率(清算價值)。上一次去英國旅遊期間重看了證券分析,突然間有所覺悟。格雷厄姆的低市盈率投資法算是深入民心,也是很多人逆向的根本。但是為什麼是 低市盈率?也許逆向時我們更應該看重有效資產,事實上格雷厄姆更看重的其實是清算價值

富爸爸一書的作者清奇說過,不能產生收益的資產不能夠算是資產,反過來說,資產才是產生收益的根本。回顧過去一年,博友和自己抄底抄在半山腰上,常見的情 況如雨潤、李寧、味千、361等等公司,大家都是因為還繼續給予這些公司一定的商譽溢價,以往績去評估它們的前景,這顯然是不恰當的。當然,事後諸葛亮肯 定對的,只是如果我們堅守一些原則,也許只會錯過而不會受到傷害。

巴菲特教大家悲觀時買入,逆向投資也許更應該在眾人絕望時才買入。比如現在的中國動向(03818),市值等同手中淨現金了。將來我還是會繼續逆向,但是會要求更深的安全邊界。

今天下午飛四川,往後十天開始四川與重慶游,回來後剛好寫半年結,祝我好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6

競爭、顛覆與逆向 自強不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117bz.html
 

  當一個行業只有少數幾個參與者時,居於領導者地位的企業往往憑藉其規模,口碑等優勢獲取比第二,第三名幾倍的利潤,市場也把更高的估值(往往基於PE)給予領導者企業,市場也不乏追捧行業第一的現像。

    但強如WINTEL這樣的聯盟也會被平板電腦顛覆。康師傅憑藉其超強的市場地位一度讓其它方便麵企業無利可圖,居於第二的統一企業中國一直苦苦支撐,但憑 藉老壇酸菜牛肉麵在口味上造成了對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差異化競爭,並通過營銷能力放量,帶來了基本面的轉折(規模效應),在股價上也有了正面的反映。維達 憑藉經營上的改善,使得市場對其重新估值(較市場領導者恆安仍有較大折讓),也在香港兩年的弱市中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漲幅。

    逆向思考的話,如果我們不想投資已經大紅大紫的領導者,而是關注處於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第五名,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有機會呢?首先,研究的情況不要太複 雜,需要是一個成長中的行業,行業中前幾名有明顯的行業地位並且相對於潛在競爭者有明顯的優勢。1.如果是快速增長的行業,那麼行業領導者較後幾名肯定有 更多的優勢,這時候應該還是投資領導者的機會。2.如果是穩定增長的行業,那麼領導者在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進行防守的策略。而後續者如果一直能堅持存活於這 個市場,則可以通過微創新,顛覆等手段提高經營效率,培養用戶消費習慣。雖然較之領導者,這種策略往往較難,但如果成功,在資本市場上估值和基本面的改觀 帶來的雙擊是非常可觀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6

逆向投資的本質(一)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8cr5.html
 據說,唐代有個皇帝和一群武將喝酒,喝多了,談起了「怕老婆」的話題。皇帝說:「今天我們都喝了酒,不許撒謊,你們中怕老婆的,站到左邊來,不怕老婆的站右邊。」將軍們陸續都站到左邊了,只有一個將軍還站在右邊。皇帝很奇怪:「難道你不怕老婆?」站在右邊的將軍說:「出門時老婆有交待,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這則笑話,很有趣。那麼請問,這位兄台,到底是怕,還是不怕老婆呢?

 

如果將此笑話與股市投資聯繫起來,則更是有趣。

笑話中,人人都怕老婆。現實中,在股市裡面做投資的,人人都「以為」自己在做「逆向投資」。

注意,這裡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人人都愛的「逆向投資」,是不是真正的逆向投資?

這讓筆者不得不感嘆,借用一句俏皮話,「科學啊,科學,多少謬誤假汝之名?」

同樣的,「逆向投資啊,逆向投資,多少人假汝之名?」

記得在2008年3月份時,A股大盤從最高6124點,下跌到4000點附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很興奮激動,他們紛紛引用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要做「逆向投資」。

而當時的媒體報導,也是不乏類似的情況。如:新浪財經,理財週報,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報導《六大頂級私募絕地抄底》,這是2008年3月份的新聞稿,從鏈接點擊進去可以看出很多知名私募投資人都非常樂觀。如某私募基金經理說「我現在只喜歡討論買東西,而不是賣。」他表示,「目前A股市場最抵買的就是銀行股。」這些人物可以說,都是「價值投資」在中國國內的「知名」代表,據說都以做「逆向投資」而聞名於世。

現在5年的時光,靜悄悄地過去了。

回過頭去看,當時的4000點,還真的就只是半山腰。如果說「股市短期是個投票器,長期是個稱重器」。那麼5年的時光,夠不夠長久?是否算是稱出了「某些企業」的重量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引出一個話題:為什麼很多人學巴菲特;學鄧普頓;學彼特·林奇;搞價值投資,搞「逆向投資」,現實結果與理想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筆者認為,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概念問題,需要去釐清:

1.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逆向投資」?

2.什麼是順方向?什麼是逆方向?

3.為什麼要做「逆向投資」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4

【原創】逆向投資的本質(二):參照物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8evx.html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道德經》

 

              逆向投資的本質(二):參照物

                                   者:程

若要回答上文《逆向投資的本質(一)》中提出的3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對其中的核心概念進行分解:「逆向」與「投資」。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順向」與「投機」。按照一般大眾的理解,如果將「順向」和「逆向」定義為相對於股價的變化方向,我們會發現,事情往往並不是這樣簡單,如果我們開放思維,頭腦風暴,將其做一個排列組合,就可以得到下面的4種結果:

 

順向投資

逆向投資

順向投機

逆向投機

 

 

 

 

 

 

 

很顯然,不是所有逆向,都是「投資」;而很有可能是「逆向投機」;

同樣的,不是所有順向,都是「投機」;而很有可能是「順向投資」。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仍然需要回歸基本概念,由於「逆向投資」是「投資」中的一個類別,一個子集,一個分支概念。我們則需要更進一步,解構「投資」這個概念。

其實,股神巴菲特早已闡述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做投資,只需要搞懂2點:

 

1.  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

2.  如何看待市場價格。

 

注意,此兩者的先後順序,不能夠顛倒。

 我們都知道,安全邊際,就是股票的「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空間和幅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5毛錢的價格買入價值1塊錢的東西。

但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大大的問號?

 

1.它的內在價值真的是1元嗎?

2.如果是真的,那這1元是一直不變的嗎?

3.如果是變化的,它會怎麼變呢?

4.內在價值,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例如每年20%的複利)在增加呢?還是週期性上下巨幅波動呢?還是在慢慢減少,甚至出現價值毀滅呢?

5.其內在價值是在多長的時間範圍內變化呢?

6.其內在價值變化的規律和確定性,是如何呢?可預測嗎?

 

很顯然,這些問題,才是最最關鍵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僅僅靜態的知道價格和價值的關係,仍然是不夠的。還需要知道「內在價值」是如何變化的?如果連「內在價值」是多少?是如何變化的?都搞不清楚,又從何而談「逆向」還是「順向」呢?

內在價值本身及其「變化的方向」以及變化的速率和規律,才是我們投資的記分卡,才是標尺,才是參照物。其中關於「內在價值」,一個經典的定義就是:企業的內在價值,是企業未來生命週期內,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

很顯然,關注、研究和預測企業未來的經營情況,才是投資人的重點和難點。這也正好驗證了《易經》中的一句話:「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這裡是無數人成就夢想或夢想幻滅的地方。關於未來,我們到底知道多少,我們又能夠知道多少呢?

按照佛家的說法,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壞、空」的四個過程;同樣的,企業本身也有一個生命週期。不同企業大致處於不同的階段類型,如:價值創造,價值錨定,價值波動,價值毀滅。

 

一、價值創造:

大部分企業都曾有過「價值創造」的生命階段,但是非常短暫(10年以內),只有極少數企業的內在價值「天天向上」,持續10年,20年,30年的成長。

那麼,內在價值每年增加的幅度如何衡量呢?

股神巴菲特在1994年曾探討過此問題,他指出,企業賬面價值每年的增長幅度與內在價值的增長幅度接近,可以作為一個衡量內在價值變化的粗略指標。通過此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價值創造階段的優質企業,其複合增長率通常在10%以上。

 【原创】逆向投资的本质(二):参照物


 

 

二、價值錨定:

某些企業在某個穩定發展的階段,其內在價值常年變化不大,其每年的變化速率,上下小於10%。而股價卻劇烈波動。如圖。

【原创】逆向投资的本质(二):参照物

   

三、價值波動:

大部分企業內在價值極其不穩定,一段時間內既可增加,另一段時間也可減少,其股價波動更是提前反應內在價值變化的趨勢,且波動幅度更加劇烈。如圖。

【原创】逆向投资的本质(二):参照物

 

四、價值毀滅:

這一部分的企業很多,其內在價值突然之間急劇下滑,甚至「死亡」。而其股價更是迭創新低。看似低估的價格在時間的作用下,變成並不低估,甚至極度高估。真所謂「時間是優質企業的朋友,劣質企業的敵人」!

【原创】逆向投资的本质(二):参照物

 

 

 

很顯然,按照人們通常的理解,逆著「股價下跌」的趨勢,在A點買入,就是「逆向投資」;順著「股價上漲」的趨勢,在B點買入,就是「順向投機」,是「趨勢投機」。而這是沒有道理的,裡面並沒有將「內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的變化方向」納入考察的範圍。

如果重新回頭看,我們會發現,所謂「逆向投資」,一定是逆著「企業內在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偏差」而進行的投資,那麼,我們會發現,在A點,或B點買入,都有可能是逆向投資,也有可能是「投機」,與價格是否上漲或下跌無關。其本質就是「價值投資」。

只是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所謂「逆向」卻走向「逆向投機」的誤區,而無法自拔。正好應了《道德經》裡面的一句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每次「價值毀滅」的過程中,總是有無數的「價值投資人」前赴後繼,勇敢的逆向,讓人唏噓不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4

【原創】逆向投資的本質(三):多元的風格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8q3v.html

順則凡,逆則仙,只在其間顛倒顛

       ——張三丰《無根樹》

 

 

    逆向投資的本質(三):多元的風格

                作者:程 歡

在上文逆向投資的本質(二):參照物中,筆者提出 「價值創造」、「價值錨定」、「價值波動」、「價值毀滅」4種不同的情境,建議投資人儘量避免陷入「逆向投機」的誤區。

同時,我們需要在充分、全面理解企業「內在價值」的前提下,做「逆向投資」,逆向投資的本質就是價值投資。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研究、查閱各位投資大師的傳記、投資理念和投資經歷,雖然都可以叫做「逆向投資」,但是,具體的投資方法、投資風格、內涵,差距相當大,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1.       鄧普頓式風格

關鍵詞:【極度悲觀點】    2折】

以「逆向投資」而聞名於世的投資大師鄧普頓將其投資理念抽離出「極度悲觀點」原則,「人們總是問我,情景最好的地方在哪裡,但其實這個問題問錯了,你應該問:情景最悲觀的地方在哪裡?

有人問如何尋找「極度悲觀點」,他的建議是「等到100個人中的第99個人放棄的時候。」在那之後,你就成為剩下的唯一買家。準確估量這種情況並不容易,鄧普頓對極度悲觀點下便宜貨的量化標準是:如果一份資產資產的標價是其價值的20%,1美元的東西僅僅以20美分出售,那麼這才是理想的便宜貨。同時他會用「比較購物法」,以投資「最佳低價股」,即那種股票價格與價值極端錯位的情況。

從這裡可以看出,鄧普頓的逆向投資是因市場情緒和偏見,逆價值與價格極端錯位之向,在「極度悲觀點」時買入,相信物極必反。他更側重於極端價格的出現,經常持有上百隻企業,而較少考慮企業質地本身,充分運用「概率」的威力,分散化投資,從而克服部分企業破產的風險。即使是同為價值投資者,也極少有人能夠做到像鄧普頓先生那樣,對「極度低價」永遠不會輕易滿足,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者的遊戲。

 

2.  彼特·林奇式風格

關鍵詞:【熱門股】 【冷門股】 【事態冷卻】  【優質企業】

另一位投資大師彼特· 林奇則認為:逆向投資並不是那種在大家買熱門股時,卻偏偏去買冷門股票的投資者。因為那時候可能市場整體均普遍性高估,冷門股比熱門股便宜,但冷門股本身並不一定便宜,這時很可能是別人買進而你應該賣出股票的好時機。

他進一步指出,真正的逆向投資者會等待事態冷卻下來以後,再去買那些不被機構所關注的優質企業。

彼特·林奇的「逆向投資」更側重在選擇出優質企業後,耐心等待,選時和選價。其風格仍然更多地以優質企業本身為投資標的,需做好投資策略分類,再匹配合適的投資策略模型。這種風格迥異於鄧普頓,是一種先「定性分析」,後「定量分析」的投資方法。

 

3.       芒格式風格

關鍵詞:【坐等投資法】  【偉大企業】

    我們熟知的股神巴菲特的搭檔芒格先生,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逆向投資」的呢?

    查理·芒格曾指出:因為有效市場理論大體上是正確的——市場確實十分有效,很難有哪個投資人能夠光靠聰明和勤奮而獲得比市場的平均回報高出很多的收益。正如生活的鐵律只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

做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雖然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是他們的股票價格也會升得很高,突然之間,到底該買那隻股票,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

正因為市場大體上,是有效的,只有部分時間是失效的。因此,98%的時間裡,芒格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

    他非常耐心地等待可以全力出擊的良機。不斷努力尋找「定價錯誤」的賭注,發現後,狠狠下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有性格的人,才能夠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他如是說。

芒格更是將其投資方法,稱為「坐等投資法」: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麼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麼你就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偏向於把大量的錢投在我們不用再另作決策的地方。

他更進一步提出:「購買價格公道的偉大企業比購買價格超低的平庸企業要好。

芒格曾回顧他的投資生涯時說,「我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芒格式風格,投資人需要培養獨特的商業洞察力和定性研究能力。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人們普遍地認為「未來不靠譜」,正如《易傳》中的說法: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因為人們每多從順者,喜其易也,喜其逸也;每多避逆者,畏其難也,畏其勞也。

按照人們「好逸惡勞,喜易避難」的特點,捨不得下苦功夫、深功夫,自然也就迴避了對企業商業模式、未來自由現金流、內在價值的研究和判斷,芒格先生的「坐等投資法」,堪稱「神仙」級別的投資方法,真正做到了中國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5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逆向投資和成長股投資思考 湘軍捨得

http://xueqiu.com/3625969216/22413729
一、為什麼要選擇高成長投資?

證券投資的艱難主要體現在收益的不確定性,市場的複雜多變以及市場熱點不斷轉移的誘惑,個人知識和所得投資信息的侷限,加上股價的上下波動,往往使投資者陷入焦慮和忐忑不安,在肯定和懷疑自己的投資決定之間不斷來回,使得自己的心態也隨著股價起伏。

實業投資面臨的最大問題和股市投資一樣——就是不確定性,而解決不確定性的關鍵一是產品的確定性和唯一性,即產品從本質上變化不大,如巴菲特的愛股菲利普莫里斯、可口可樂和吉列剃鬚刀,這些行業龍頭企業的產品幾十年來變化很小,公司自身的發展主要就是持續不斷的擴大銷售半徑,持續不斷的提高產品的品牌號召力,就能比較順利的發展壯大;解決不確定性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所選擇的這個行業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即能讓一個公司比較順利的發展壯大,用雷軍的話說,就是要投資處在「颱風口」的行業,即投資處在行業爆發成長的前期,如目前國內的天然氣和LNG行業,正處在初步和快速發展階段,目前的天然氣領域的公司富瑞特裝(30028.SZ)、中集安瑞科(03899.HK)、安東油田服務(03337.HK)、崑崙能源(00135.HK)就是這種投資的典型案例。

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強調安全邊際,費雪式價值投資強調成長股投資。巴菲特式價值投資則綜合體現了格雷厄姆和費雪的風格,即在安全邊際的基礎上選擇成長投資,強調找到一個很長的坡來進行「滾雪球」式的投資,巴菲特的愛股菲利普莫里斯、可口可樂和吉列剃鬚刀,就是典型的巴菲特式投資風格。巴菲特不投資科技股就是因為科技股基本上面臨著新技術的不斷替代的威脅。

在國內投資界,從實業轉向投資做的非常成功的案例有前步步高董事長段永平和現金山軟件和小米手機董事長雷軍,段永平在股市投資領域斬獲頗豐,雷軍在天使投資領域碩果纍纍。

段永平推崇的是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理論,首先強調能力圈原則,即只投自己懂的生意;其次突出安全邊際的重要性,用「五毛錢買價值一塊錢的東西」。在投資實踐中同時從實業思考的角度強調企業文化即企業的價值觀,最為突出的案例就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投資GE的案例中,在投資理由上重點突出了GE的企業文化。

在當年美國西部的淘金熱中,無數的淘金者在淘金實踐中總結到,必須先找到金子比較富集的金砂,然後在這裡淘金的收率會較高。金山軟件(03888.HK)董事長、小米手機董事長雷軍的投資理念就跟淘金者的理念一樣,就是要投資處在「颱風口」的行業,雷軍認為創業成功的關鍵就是要做一個最肥的市場,如果你一上來就覺得一個小市場、在小池塘裡養不了大魚,怎麼折騰都沒用。雷軍的意思就是投資行業成長空間非常大的公司,因為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威脅,如核心人員的出走、公司高管的分裂、大公司的阻擊、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等等;只有行業空間大,才給予小公司發展和犯錯的機會。

二、怎樣做到低風險高收益

在證券投資中怎樣做到快,也就是低風險高收益了?其實就兩條路徑:

一是投資優秀公司遇到一些暫時性危機引起的股價過度下跌,由於優秀公司自身各方面素質較強,大頭李寧公司(02331.HK)面臨的問題則有點不一樣,一方面是因為李寧公司自身的產品定位和運營方面出現問題,導致公司存貨大幅上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大幅下降,從而引起公司資金鏈緊張,利潤率大幅下滑。李寧公司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加強公司的運營能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但李寧公司就算這麼做,也不一定能快速見效,為什麼?因為李寧的存貨問題就算大放血解決了,其他公司如安踏體育(02020.HK)、匹克體育(01968.HK)等體育用品公司如果還面臨這存貨居高不下,到時整個行業還是瀰漫著價格戰的血雨腥風。可見李寧公司問題的解決需要更長的時間。

二是投資高成長的公司,識別偽成長和高成長的區別是投資這類公司的關鍵所在,即要能辨別出誰是真正的高成長?誰又是可能存在高風險的高成長?

高成長公司也可能存在成長陷阱,比如為維持競爭力不斷的高資本支出,新技術、新產品的更新換代甚至被另外一種產品替代的威脅,等等。高資本投入和高費用帶來的成長,如太陽能行業的不斷高投入和不斷的技術革新威脅,太陽能的巨頭無錫尚德(STP.NYSE)、江西賽維(LDK.NYSE)從曾經風光無限到如今的落寞就是這種成長的真實寫照;高費用主要就是指高的廣告投入帶來的一時高成長,由於產品競爭力存在硬傷,這種高成長一般不可持續,最著名的如曾經白酒行業的標王「秦池」,以及很多紅極一時保健品。

高成長的核心就是要真正圍繞公司的競爭力不斷構築護城河,在經營上安守本分(如不干行賄、偷稅等違法行為),不盲目多元化,紮紮實實的構築屬於自己產業的護城河。在這類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價值觀即企業文化非常重要,投資公司就是投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領導人價值觀的體現,領導人的格局決定了企業的格局。這類公司的典型代表如專注空調行業的格力電器(000651.SZ)和專注房地產開發的萬科(000002.SZ)等。今年七月遭美國證監局調查和渾水質疑的新東方公司(EDU.NYSE),也是一直專注於教育行業本分經營的典型代表,在經歷短暫的股價大幅下跌後,股價隨著事件的澄清和公司報表的發布,股價逐步回升。

    在經營上不盲目多元化,主要是公司經營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巨大,一個行業做好都不容易,更何況同時經營幾個行業,這個不難理解。而本分經營,更多的指的是公司紮實經營,賺取該賺的利潤,如港股市場曾經的高成長股味千拉麵(00538.HK)和中國動向(03818.HK),味千拉麵如今面臨的困境就是其產品日式拉麵的高價格和其曾經高調宣傳的高湯料價值嚴重不匹配造成的,味千拉麵利用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一時,這種把戲一旦被揭穿,後果自然不言而喻;中國動向則是一方面堅持低成本廣告支出,另一方面高舉kappa品牌,提高產品售價,用高毛利率賺錢高額利潤,但隨著特步、361度、匹克等公司上市以及運動休閒產品的不斷推出,該公司銷售成長迅速放緩,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公司品牌認同率不高,競爭激烈,銷售增長隨之放緩。味千和中國動向就是典型的賺取了不該自己賺的錢,現在這類公司的困境就是由於公司的不本分造成的,這種困境也不是一兩年能恢復的。

三、投資高成長股的前提依舊是安全邊際

證券投資就是投資人用金錢和時間來換取收益的生意,獲得高收益的關鍵就是投資人的買價和未來出售時的賣價,買價決定了投資人的成本即安全邊際,賣價取決於公司的成長性、業績即市場的預期。可見,高成長式價值投資的前提依舊是安全邊際。

在證券市場上,高成長股往往能收到市場追捧,使得高市盈率高企;而在實業經營中,這類高成長股所在的行業尤其是競爭性行業往往吸引大量新進入者前仆後繼的殺入這個市場,這個時候市場競爭的結果大多要經歷類似價格戰、廣告戰等市場戰爭式洗禮,競爭的結果就可能是高成長公司變成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而投資人的態度也會出現逆轉,從而使得這類高成長股的市盈率大幅下降,引起所謂的「戴維斯雙殺」。所以在投資高成長股時,要密切關注所投資公司的毛利率變化和銷售收入的成長率,一般毛利率下降和銷售收入放緩時要高度警覺,要思考是不是行業的經營環境和競爭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並作出相應的決策。

從上可以看出,成長股投資可以分為行業爆發期前期市場競爭不充分的投資和經過市場競爭確立了行業龍頭地位後的成長性行業投資。從行業的生命週期理論和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投資行業爆發前期的公司面臨市場競爭不確定的威脅,這時一般要求投資行業前幾名的公司,要考察企業領導人的業務能力和人格魅力,因為在公司高速成長期,領導人的能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投資行業龍頭地位確立後的公司,這個時候公司一般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步入穩定增長期,管理上也形成了比較科學的體系,這是時候投資賺的錢一般是行業成長和公司管理的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35

逆向投資的關鍵 邱國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d0c12a01015ofy.html

2012-12-25

 

投資做了十幾年,深深體會到人棄我取、逆向投資是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的7月2日廣州宣佈汽車限購時,當天汽車股紛紛跳水甚至跌停。回頭一看,汽車股半年來已經平均上漲了30%,而市場卻是下跌的。再看看這幾年每年表現最好的板塊,2010年的工程機械、2011年的銀行、2012年的地產,同樣都印證了「人棄我取、逆向投資」的有效性。

 

逆向投資是最簡單但卻最不容易學習的投資方式,因為它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品格,而品格是無法學的,只能在實踐中磨煉出來。投資上的集大成者大多數都具有超強的逆向思維能力,儘管他們對此的表述各不相同。索羅斯說,「凡事總有盛極而衰的時候,大好之後便是大壞」。鄧普頓說,「要做拍賣會上唯一的出價者」。芒格說,「Invert, alwaysinvert」(「倒過來想,一定要倒過來想」)。卡爾伊坎說,「買別人不買的東西,在沒人買的時候買」。巴菲特說,「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逆向投資,也不是所有急跌的股票都值得買入,畢竟,「不接下跌的飛刀」這句話是無數人遭遇了血的教訓之後總結出來的。一個下跌的股票能否逆向投資的關鍵在於三點:

 

首先,看估值是否足夠低、是否已經過度反應了可能的壞消息。估值高的股票本身估值下調的空間大,而且這類股票的未來增長預期同樣存在巨大下調空間,這種「戴維斯雙殺」導致的下跌一般持續時間長而且幅度大,剛開始暴跌時不宜逆向投資。過去兩年,A股計算機行業的許多「大眾情人」在估值和預期利潤雙雙腰斬的背景下持續下跌了70%就是例證。現在這些股票從成長股跌成了價值股,反而可以開始研究了。

 

其次,看所遭遇的問題是否是短期問題、是否是可解決的問題。例如零售股面臨的網購衝擊、新建城市綜合體導致舊有商圈優勢喪失、租金勞動力上漲壓縮利潤空間等問題就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因此其股價持續兩年的大幅調整也是順理成章的。不過,現在大家都把零售當作夕陽產業了,行業反而有階段性反彈的可能,儘管大的趨勢仍然是長期向下的。

 

第三,看股價暴跌本身是否會導致公司的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即是否有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貝爾斯登和雷曼的股價下跌直接引發債券評級的下降和交易對手追加保證金的要求,這種負反饋帶來的連鎖反應就不適合逆向投資。中國的銀行業因為有政府的隱性擔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存在這種反身性,因此可以逆向投資。

 

不是每個行業都適合做逆向投資,有色煤炭之類的最好是跟著趨勢走,鋼鐵這類夕陽產業有可能是價值陷阱,計算機、通訊、電子等技術變化快的行業同樣不適合越跌越買。相比之下,食品飲料是個適合逆向投資的領域。作為消費者,我對食品安全事故深惡痛絕,但是,作為投資者,不應該把個人感情因素帶入投資決策中。從歷史上看,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行業投資的較好買入點,特別是那些沒有直接捲入安全事故或者牽涉程度較淺的行業龍頭企業,更有可能是建倉良機。

 

還記得十來年前,我剛入行沒多久,公司的基金經理們—都是些鐵桿的價值投資者和逆向投資者--在瘋牛病的恐慌中買入了麥當勞的股票,之後數年麥當勞的股價上漲了5倍,那是我逆向投資的第一課。再看看這幾年發生的瘦肉精事故、三聚氰胺事件和毒膠囊事件,對所涉及行業的都沒有產生持久的或者致命的打擊,對行業銷量的負面影響一般只持續2、3個月,相反,那些沒有直接捲入安全事故或者牽涉程度較淺的行業龍頭的市場份額反而在事故發生後進一步上升,因為人們購買時更加看重「大牌子」了,畢竟龍頭公司比起小廠家更有資源和動力去維護自己的品牌聲譽。

 

再看看在香港上市的台灣某飲料和快消品龍頭,去年因直接捲入塑化劑事件股價從6元跌至3.6元,事件過去後,今年股價最高漲到10.4元,翻了3倍。最近的白酒股因為塑化劑事件大幅跳水,因為事件仍未過去,不妄加評論。但是類似於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逆向投資機會,可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有無替代品,若有替代品(例如三株之類的營養品就有眾多替代),則謹慎,若無替代品,則積極;(2)是個股問題還是行業問題,如果是主要是個股問題,避開涉事個股,重點研究其競爭對手,即使是行業問題(例如毒奶粉),可關注相對受影響較小的個股;(3)是主動添加還是被動中槍,前者宜謹慎,後者可積極;(4)該問題是否容易解決,若容易解決,則積極,如果難解決(例如三聚氰胺問題),影響可能持續的時間長且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5)涉事企業是否有紮實的根基,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廣泛的品牌美譽度在危機時刻往往有決定性的作用,秦池、孔府的倒台就是由於根基不穩卻盤子鋪得太大;(6)是否有鮮明的受害者個例,這決定了對消費者的影響是否持久。當然,白酒除了塑化劑外,短期還有反腐敗的利空需要消化,就像以前消化嚴打酒駕的負面影響一樣。至於產能過剩、庫存過多和後週期性等問題,長期看對高端酒而言都不是根本問題。

 

 

在日本核洩漏事故後,巴菲特說他對日本的看法與一週之前沒有變化。這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自然不是我輩凡夫俗子可能做到的,但是應該懂得是,災難的發生,每個人都很難過,但是,投資決策不應該加入感情的因素。許多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突發事件,股價在事件後的一兩個月往往會有過度反應,此時購買就容易有超額收益,在911事件後買航空股的人最後都是獲利頗豐的,723事件後的一兩個月後購買鐵路建設和鐵路設備的股票,之後一年多也大幅跑贏了市場。

 

逆向投資的另一面是冷靜面對那些熱門板塊,就像兩三年前吹得天花亂墜的新興產業,現在回頭一看,幾個行業講的故事一個也沒有兌現。其實,大多數的高估值板塊都是靠講故事吹起來的,未來從來不會有他們吹捧的那麼美好。A股的情緒波動容易走極端,因此「人多的地方不去」更是至理名言。幾個月前大家都認為「中國借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老路走不下去了,因此銀行地產和週期股都不能買,只能買消費和新興產業。」然後大家都把接近一半的股票部分配置在消費、醫藥、TMT等非週期股上,大幅地低配了金融股和週期股—這樣的配置思路在前幾次市場底部時也出現過。然後這幾個月突然有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大家又一窩蜂地去拋售消費品,然後去追之前唾棄的銀行地產和週期股。白酒的塑化劑問題如果不是由於超配的機構太多,大家奪路而逃,這輪下跌也不會如此慘烈。

 

其實,獨立思考、逆向而動效果往往更好。基金公司作為一個整體的行業配置在一般情況下是對的(畢竟專業人士相對於其他市場參與者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但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是錯的。今年的三季報,60家基金公司的行業配置中,醫藥的平均配置佔到股票部分的11%,而銀行的平均配置僅為3%,二者的超配和低配程度都達到了十年之最。上一次基金整體配置如此失衡是在兩年前。2010年11月15日的《中國證券報》上的有一篇採訪《邱國鷺:投資需要逆向思維》,文中有一個副標題就是「銀行與醫藥哪一個前景更好」,當時我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醫藥比銀行貴3倍,但是增長不可能快3倍。之後的兩年,2011年銀行股跌了5%,醫藥股跌了30%,今年銀行股上漲13%,醫藥股漲了6%,兩年累計下來看,機構一致低配的銀行股大幅跑贏了機構一致超配的醫藥股,再一次驗證了「最一致的時候就是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老話。現在機構們又是一致地憧憬著老齡化對醫藥的無限需求,把醫藥股的估值推高到30倍市盈率,比起7倍市盈率的銀行,兩年前做出的比較和基本結論現在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重說一遍。

 

兩年過去了,機構們對醫改的認識似乎沒有多少改變,還是只看到了醫保覆蓋面的擴大,沒看到醫改對藥價的打壓。日本過去20年人口老齡化這麼嚴重,但是醫藥產業規模的年度增長率還不到1%,就是因為政府對藥價的不斷打壓。機構對醫藥股的樂觀主要是因為他們太過於依賴醫藥上市公司對醫改的解讀,其實只要找個醫院院長或者衛生部官員調研一下,就會發現醫保覆蓋面的增加主要體現在過去三年的一次性提升,未來不會再有進一步的大幅提升,而省級統一招標、藥品零加成、總額控費、超支分擔、按病種付費等多項措施正處於試點和推廣的初期,核心只有一個,就是進一步限制藥價和用量以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目標,直接手段就是把醫藥從醫院的利潤中心改為成本中心,這種轉變對醫藥行業整個利益鏈的衝擊是巨大的。當然,醫藥作為一個差異化、有門檻的行業,不論板塊走勢如何,目前150只醫藥股中今後幾年也會出幾隻大牛股,但是個股的機會並不能掩蓋行業的整體高估。

 

坦率地說,我也不知道醫藥股的高估值還能持續多久,也許會從高估變成進一步更高估。沒有人能夠事前預知拐點,不論錯誤定價的程度有多大作為投資者,我們能分辨清楚的就是市場的錯誤定價在哪裡以及錯誤的程度有多大,然後遠離高估的板塊,買入低估的公司。至於市場要等多久進行糾錯,糾錯前會不會把這種錯誤定價進一步擴大,這就不是能夠預測的了。以小股票和大股票之間的相對表現為例,我在2010年12月13日的《上海證券報》的採訪中說,「小股票與大股票的相對估值已是十年來最高點,上一次小股票相對於大股票的估值溢價達到這樣的高點是在2001年,之後小股票連續四年跑輸大股票。這次也許小股票還能再領漲幾個月甚至幾個季度,但是其股價在目前位置已經沒有安全邊際,這種最後一棒的風險收益比已經不符合投資的要求了,而是一種擊鼓傳花式的博傻遊戲。」事實證明,中小版指數在2011年下跌了37%,2012年再跌4%,大幅跑輸代表大盤藍籌的滬深300指數。但是,即使兩年前小股票與大股票的估值相差那麼巨大時,事前誰又知道小盤股相對大盤股的拐點會在哪裡呢?事前誰又敢說小股票不會再「繼續領漲幾個月甚至幾個季度」呢?作為投資者,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我們只能牢記管子所說的「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不去擊鼓傳花,不接最後一棒,把選股範圍基本限制在低估值的大盤藍籌裡,以此躲過中小盤的許多地雷。

 

當然,任何投資方法都有缺陷,逆向投資的短板就是經常會買早了或者賣早了。幾個月前,大家都在醫藥、消費、TMT中抱團取暖時,我就把股票倉位的85%都放到了銀行地產和週期股中,現在回頭看金融股和週期股在下半年是大幅好於非週期股,但是主要的超額收益在4季度,3季度的下跌現在回想起來也還是令人心有餘悸的,所以買早了還得熬得住,這是逆向投資者的必備素質。同時,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市場中沒有人能夠賣在最高點、買在最低點。2007年的牛市中,能夠在4000點以上出貨的都是非常幸運的,即使指數後來漲到了6100點;2008年的熊市中,2000點建倉的也是幸運的,即使指數後來又跌到了1664。頂部和底部只是一個區域,該逆向時就不要猶豫,不要在乎短期最後一跌的得失,只要能笑到最後,短期難熬點又何妨?只有熬得住的投資者才適合做逆向投資。在A股這樣急功近利的市場中,能熬、願熬的人少了,因此逆向投資在未來仍將是超額收益的重要源泉。

 

 

http://blog.sina.com.cn/qiuguolu

http://weibo.com/qiuguolu

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僅代表個人觀點和對投資理念的探討,不構成投資建議。文中提及的行業和公司,僅為舉例闡明觀點之用,並不代表買入或者賣出建議,切勿據此入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18

如何做逆向投資(一) 聽風-春花秋實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3346320
看到許多投資者在討論茅台等高端白酒股的逆向投資,還有前面一直討論蘇寧電器的逆向投資,本文嘗試從學習的角度進行研究如何做逆向投資,希望大家討論,更歡迎有經驗的高手們前來點評。

逆向投資,知易行難。下面先從逆向投資的困難開始著手進行分析。

首先,難在對企業基本面的把握。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困境中再次崛起的成功率並不高,大部分企業最終是一崛不起。如近期的尚德,前面也曾是風光無限,曾經達到90多美元,而按期最低價只有二三角,即使是目前的這麼低價,到底了嗎?剛傳來說破產了。如果逆向投資到了尚德,情何以堪?

不要說自己不會投資尚德,這市場上逆向投資尚德的,認為其不會破產、會東山再起的投資者大有人在。就是三年前,尚德自己都認為行業會大洗牌,信心十足的認為自己是最終受益者,絕對想不到會有今天。所以逆向投資的失敗,這次不是你,下次會不會還不是你,真的很難說。

其次,難在對時間週期的把握。各行各業都有週期,只是強弱的區別而已。如何識別週期,這也並非易事。如A股的中國遠洋601919,08-09年10多元就有人在開始抄底——逆向投資,面對四五年後只有4元左右的價格,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成本和心理折磨吧。更關鍵的是即使是目前,仍很難看得清其未來什麼時候能復甦,是不是真的會復甦。

最後,難在行動的逆向。即使你企業基本面研究清楚了,行業企業週期也弄明白了,但面對市場上的恐慌拋售和一個接一個的利空,你有多少耐心和毅力用行動來逆向呢?尤其是你進場後,如何面對股價的繼續下跌和利空的不斷出現呢?因為市場低迷的程度和時間可能會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逆向投資成功的收益會令人驚慕,但其操作的難度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在逆向投資鮮花盛開的路上,遠沒有許多人想像的那樣簡單易行,而是荊棘密佈,險象環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67

如何做逆向投資(二)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dsi.html

如何做逆向投資(一)中已經介紹:逆向投資,知易行難!主要難在三點:一是難在對企業基本面的把握;二是難在對時間週期的把握;三是難在行動的逆向。

如何在逆向困境中找到通往投資成功之路的一線光明,是我們終身不懈的追求。基於如何做逆向投資的三大難點,個人總結了一下適合自身的投資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所有朋友,所以僅供參考。

 

一、認識股市的鐘擺週期,逆行業不如逆大勢。

先從投資資產倉位管理上,整體上做到逆向。

市場整體估值是有週期性的,正常情況下均在市場高估和低估點之間排徊。我們不需要知道最高點和最低點,但只要願意,你一定能看出目前市場是處在高估區還是低估區。高估區越漲越減倉位,低估值區越跌倉位越重。

按照這個思路,至少你不會在07年5000點以上還是全倉,也不會在08年或現在的2000點左右空倉。方法對了,事半功倍;方法錯了,事倍功半。道理就在這裡。

 

二、逆向投資個股,次優選擇逆向的行業。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熱鬧過後,一定是曲終人散。故事從來都不一樣,但結果卻從無二致。

遠一點的有光伏行業,近一點的有白酒行業,在行業享受雙擊的時候,熱鬧過後,雙殺就在不遠處等著你。

所以逆向要避開熱門行業,在整體行業熱門時,個股均雞犬升天時,尤其是熱門行業的龍頭股,就像那隻海妖,一直用美麗的舞姿和天使般的歌聲引誘你時,更要有避免誘惑的能力。

等一切冷談下來之後,選擇冷門行業冷門股,首先你已經走在市場大眾前面了。

 

三、選擇逆向,最終一定要落實到個股。

逆向投資,超前進場跟犯錯誤基本沒有什麼區別。超前進場,不但付出的是未來的利潤空間,還有無法測算的時間成本和不可知的未來等待。

什麼時候才是最佳的進場時機呢?用鄧普頓先生的話說,就是等第99個人看空時,才能看多。用林奇的觀點,就是企業在業績有起色時,即使股價上漲了一段,也是進場良機。從二位大師的觀點看,對選擇機會都是要求非常高了,鄧普頓屬於全面撤網,林奇屬於重點突破。似乎林奇更貼近市場,確定性要更高一些。

在選擇具體企業時,目前業績最好的企業未必是最佳選擇。一般來說,未來業績上升幅度越大,未來的投資收益可能越高。

 

 

四、有幾種應該避免的逆向機會。

1、放棄小機會,等待大機會。個股下跌20-30%時,很難是最佳的逆向機會,而且很容易抄底抄在半山腰。如果後面漲上去了怎麼辦?沒關係,市場上機會的多的是,放棄就是。

2、週期性個股逆向一定要謹慎。一定要瞭解行業業績變化趨勢,最好是業內人士,或者說自己非常清楚行業的復甦情況,否則不要輕易出手。許多情況下行業週期是很複雜的,外行人士很難明白個中原因。如航運股,歷史上週期都是非常長的,時間跨度可以達到10-20年為一個週期。你怎麼可能在看幾眼波羅的海指數,研究一些基本數據和看幾份年報就能明白呢?如中國遠洋。

3、業績做假的企業不做。無論股價跌到什麼程度,業績爆光做假的企業不要去碰。如綠大地、萬福生科等。

4、受重大打擊的是佔比極高的主產品,且打擊是毀滅性的企業不要做。如康芝藥業90%以上的業績都來源於被停止上市的康芝清。失去主產品的企業未來業績復甦遙遙無期,逆向投資無從談起(短線炒反彈不在此討論之列)。

5、高科技行業的企業,逆向投資要謹慎。尤其是靠單品競爭,沒有強大的技術和研發做支撐的所謂高科技企業,一旦被競爭對手超越,面臨的處境將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有新產品的突破,否則業績復甦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漢王電子書、摩托羅拉等。

 

五、逆向投資的操作層面。

相對集中,適當分散的倉位管理原則同樣適用。分批拉開價位建倉,當業績得到充分體現、企業高估時賣出,或者有更好的投資標的時賣出。其實逆向投資的操作跟其他企業的投資道理都是一樣的,就不多說了。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78

淺談所謂的逆向投資 詩有秀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f2b7870101f55g.html

淺談所謂的逆向投資 2013.6.19 詩有秀財

 

不少投資者非常推崇逆向投資,逆向投資也有不少著作如《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逆向投資策略》等等。但是對一個不以投機為目的得投資者來說,逆向投資是個非常不必要的命題,在此前提下,逆向投資應該只是一個被動的結果,而不是主動的目的。任何主動的逆向投資和扔飛鏢其實毫無本質區別。

巴菲特有句被廣為流傳的名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一小部分人就認為巴菲特的意思是告訴大家要主動的進行逆向投資,和大眾反著操作,才能成為贏家。其實對巴菲特有所瞭解的投資者都清楚,這絕對不是巴菲特的本意。巴菲特的投資行為之所以常常在表面上看上去非常的逆向,是因為其超出大眾的毒到眼光和其堅定不移的投資思維哲學。如果因此誤解就學著刻意主動的去逆向投資,毫無根據的採取和一般大眾所謂逆向的投資操作,必將承擔非常巨大的風險。

舉一個非常不形象的例子作為比喻,一群人山中迷路跑到了一個懸崖邊,對面就是出路,望下去雲霧繚繞,完全看不清地形與深度,一般大眾這時都選擇回頭另找出路,而此時若有人靈機一動主動去和大眾逆向,縱身往下一跳,等待他的就是未知。要麼粉身碎骨,要麼跳進一個近在2米的水潭輕鬆游到對面。而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其脫離大眾行為毫不猶豫跳下去的原因是因為他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對這裡的地形情況瞭如指掌,那雖然其行為的結果是逆向的,但是逆向絕對不是他的本意,他跳下去前也根本不會考慮是否和大眾逆向不逆向。當然,而後其他不明就裡的大眾看到後會大聲讚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並在其餘生深刻的思考逆向行為的優越性。例子中兩種行為看上去都是逆向的,但其行為的本質和對後果的確定性的把握可謂大相逕庭。一個是把逆向當手段,一個是成竹在胸卻躺著中槍被逆向。

既然逆向只能是一個被動的結果,那其究竟是被何而動?秀財認為逆向被產生的原因只能是你知道的比大眾更準確,看的比大眾更長遠。絕對不能僅僅是因為大眾都這麼幹,所以我必須得反著幹,也就是為了逆向而逆向。

因此,對不以投機為目的得投資者來說,唯一值得關心的就是自己的投資是否真正合理,而其結果可能是和大眾順向的也可能是和大眾逆向的,順向逆向就像隨機漫步根本就無關緊要,也沒有必要去專門研究什麼逆向投資策略。逆向投資這個詞本身就不應成立,真正的說法應該是逆向投機。主動逆向就是投機(此句對投機無貶義,投資投機只是不同的道)。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一種芒格式的反思方式,即總是嘗試著反過來多方面思考問題,那只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千萬別又「被」誤解成逆向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