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隨著“打零工”為生的自由職業者群體愈加壯大,他們的薪酬是不是也跟得上快速變化的時代?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The Resolution Foundation)日前發布報告稱,英國自由職業者數量自2001~2002年已經增加了45%,但這一群體當前的周平均工資反而下降了,甚至低於20年前。
報告將這一現狀歸咎於低工資工作的增多以及金融危機帶來的工資標準下調。同時自由職業者常常缺少與企業間的正式合同,一些雇主或平臺便利用這一漏洞克扣相關福利乃至薪資。
工資不升反降
10月初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報告對“零工經濟”進行研究。報告指出,對當下的許多求職者來說,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與每月的固定工資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據統計結果表明,目前在美國和歐洲約有2000萬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自由職業收入。決議基金會的經濟分析師也指出,目前每7個英國人里就有1個零工,總數量高達約500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包括了建築工人。
“打零工”這一形式使得工作者可以選擇雇主、工作時間及內容。對於許多年輕人,或是無法保證長時間連續工作的人群來說,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同時他們還可以選擇更優的薪酬待遇。
然而,現實卻沒有這麽美好。根據決議基金會的報告,在2014~2015財年中,這一群體的周平均工資只有240英鎊,而在1994~1995財年中,這一數額為300英鎊。2015年英國整體周平均工資為460英鎊。
決議基金會認為,當前的零工經濟群體薪酬低於20年前工資水平的這一現狀一定程度上與當下自由職業整體環境有關。
目前,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選擇從事低工資工作。正如麥肯錫報告中所體現的,許多“打零工者”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迫於生計,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對於工作內容、時間、薪酬的選擇是有限的。同時這些自由職業者也更多轉為了臨時打工者,這一群體的工作時間也有所下降。
這些因素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就已經開始影響工資水平,不過,全球金融震蕩帶來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到2013~2014財年,這一群體的周平均工資甚至一度下降到100英鎊。盡管近兩年來經濟回暖,但遺留下來的影響仍然不可小覷。
權利沒有保障
決議基金會的這一報告發布時間相當微妙。此前“零工經濟”引發關註,而近日兩名在Uber平臺提供打車服務的司機與Uber之間的糾紛裁決也將公布。
這兩名司機控訴Uber平臺克扣其待遇,不提供帶薪病假及帶薪休假。而Uber方則表示這兩人為自由職業者,不享受這些待遇。
目前在全英國有超過4萬人通過這一平臺“打零工”,因此該案的裁決結果將大大影響Uber自身的經營。另外,英國還有許多類似的雇傭關系。此前外賣送餐平臺Deliveroo的送餐員也對該平臺的薪資結算方式進行了抗議,該平臺更是遭到了英國商務部的批評。因此,對於平臺與自由職業者關系及權利義務的認定會對整個“零工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
自由職業者與雇主的關系到底應該如何界定、可以享受哪些福利待遇,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先例也較為缺乏。
有鑒於此,英國商務部發言人此前也表示,政府一直致力於使所有英國人都能從經濟發展中受益,“國家最低生活工資標準的提出已經使得百萬工人薪資上漲,而首相則明確表態勞動力市場必須支持、保護所有工作者。”
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在中國“高大上”的互聯網領域,蔡文勝先生是個傳奇。自2000年進入互聯網領域從事域名投資,到2005到2007年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大會,被廣大站長尊稱為個人網站教父。
再到2008年進入天使投資領域,先後投資4399遊戲、美圖秀秀、暴風影音以及58同城等數十個互聯網項目,成為中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他見證並記錄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起起伏伏。
今日在格隆匯"決戰港股"海外投資嘉年華系列峰會第三站上海站上,美圖秀秀董事長、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毫無保留地全面分享了自己在中國互聯網行業16年的闖蕩與感受,猛料多多,幹貨多多,堪稱饕餮大餐,編錄於此,共饗格隆匯諸君。
大家早上好,各位格隆匯的朋友好,很榮幸今天來這里跟大家分享。
最近,因為美圖上市的原因,所以很少出來一些公共場合。
我之前講的都是跟互聯網相關的,今天格隆匯邀請我來,一開始想應該講什麽,因為我們今天的主題應該是旨在港股,是跟投資有關的。
我想,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相關的,包括我自己在互聯網十幾年,其實幹的事情,不管是自己創業也好,或者做一些投資也好,其實都是相關的。
主持人剛才在介紹我,說我一開始就成為了互聯網的主流,這句話是不對的。如果一開始一個人成為主流的話,他其實不可能在這個領域連續活16年。人一開始一定要有一個默默的時間,這樣才能積累一定的力量。我就從這里講起。
我大概是2000年進入互聯網行業,一開始其實跟股票有關,而且跟港股也有關。
1999年以前,其實我都是做傳統的生意,1999年9月份,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是9月26號,我買了我人生的第一支股票,是在香港,盈科數碼,當時代碼是1186,也就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做的。
當時1999年9月份我買的時候是5.8港幣,後來我是在2000年1月份賣掉,20塊錢賣掉。非常幸運,因為剛好99年、2000年是互聯網的一個大泡沫。它最高的時候是在2000年3月份,漲到28塊,後來我們知道,就跌到幾毛錢,後來把5股拼成一股,才有今天的幾塊錢。
這個股票從1999年開始啟動的時候只有一毛錢。當時它創造了香港的很多記錄,盈科數碼曾經收購0008號香港電訊,市值曾經達到2000億港幣。
當然這個股票也是香港人最心痛的股票,因為讓香港人幾乎都虧了錢,這個股票是非常有意思的。這也是香港人後來不願意聽互聯網的故事,香港人不再信互聯網的創業,應該就是從這個股票受傷開始的。
我就是因為當時買了這個股票,為了看這個股票的信息,我才開始學上網的。當時香港的報價,這個信息都非常慢,所以在這個過程里面讓我開始對互聯網非常感興趣。
因為我發現我從股票能賺到錢,因為我覺得互聯網太神奇了,我竟然不用去港交所,不用去證券公司,我就能在網上可以下單,賺錢。當時下單比較難,只是在網上看信息然後用電話去下單,所以我就回到大陸,在廈門開始互聯網的創業。
一開始我瞄準了一個方向,是域名投資,因為當時看了兩個新聞對我觸動很大。一個是當時李澤楷成功以後,李嘉誠同樣也發展互聯網,就買了個域名叫tom.com。
當時這個域名花了300萬港幣再加3%的期權,然後把這個買下來並包裝上市,當時創造了香港的新股認購記錄,這是第一個新聞。
第二個新聞就是當時有一個域名叫Business,中文意思就是商務的意思,這個域名當時賣出了750萬美金,我就覺得這太神奇了,因為當時註冊一個域名只是220塊人民幣,我就覺得220塊就能賺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這太符合我的胃口了,因為我就喜歡幹那種一塊錢賺一百塊的事,一塊錢賺五塊的事實在太慢了。
所以2000年我就專註做這一方面,但那一年我是失敗的,從兩個方面來說都失敗。
第一,因為賺到盈科的錢,讓我覺得做股票實在是太爽了,不用天天跟人家打交道,就看著電腦研究各種資料就能發財。但後來2000年我幾乎把賺的錢全部吐回去了,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所有人都虧了。
第二,我當時就狂註冊了一千多個域名,想著註冊完,就等著發財了!因為當時人家賣幾百萬、幾千萬,我想我一個賣50萬就可以了,結果一千多個,基本沒有人來問價,偶爾有一兩個來問價,我都開50萬,然後就沒有消息了。
那時候,誰都想通過股票、域名這麽簡單的方式來賺錢,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夢想。
所以2000年我又陷入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低潮。
我在反省,發現註冊的一千多個域名都是垃圾。為什麽呢?因為域名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當時還是免費的,後來真正商業化的開展是在1991年到1992年,那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批的搶註熱潮,但是那時候大部分好的域名基本都被搶完了。
到了第二批也就是1998、1999年,因為互聯網又帶動了第二批熱潮,把能註冊的域名基本上也都註冊完了。等2000年我進入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域名一定都是人家不要的,那能有什麽好域名?基本是沒有什麽價值的域名。
但這事最後其實還是成就了我,後來我發現好域名雖然都被人家註冊完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就忘記交錢了,就會掉下來,後來我才理解到,是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很多人也不交錢了。
所以2001年後我反而開始註冊到好域名了,那時候我重新疏理了一下,以前我註冊域名是買了一個英文字典,把每一個英文單詞都往下輸,我也把中國的商標庫給導下來,每個商標都去看,後來當然全部沒了。
後來我就自己建立了一個庫,盯著這些域名,發現他們什麽時候會掉下來,然後是不是可以重新註冊到,因為這已經是別人認同的,別人已經有價值的,我們可以重新拿到,有些剛好域名的價格也下降了,從220下降到110,下降到80塊,後來我們批量的註冊以後就60塊錢。
所以從2001年到2003年,這個時候,我註冊到了很多好的域名。當然這里面也有無數多的技巧,我在這里也給大家分享下。
當時很多人關註域名,全世界關註域名的應該有幾十萬人,在中國我估計大概有十萬,跟我一樣懷揣著夢想,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舉個例子,比如我當時註冊到FM365,這個域名是聯想推出來的一個門戶,當時他和這個美國的AOL在最高峰的時候一年拿了一億美金出來發展這個FM365網站,當時的廣告雇的還是謝霆鋒。
這個域名在1999年10月21號註冊,到了2003年到期了,聯想也不做這個門戶了,他們其實是提前倒在了黎明前。
中國互聯網的複蘇是在2004年以後,聯想在2003年就決定把這個門戶放棄了,也不交錢了。
當時關註這個域名想要掉出來,最少應該有10萬多人都在關註,大家都認為他會在2003年10月21號過期,都要搶,但事實上前期就有一百多個註冊商,不同的註冊商域名掉出來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當天到期就會掉出來,有的一個月後才會刪除。
有的兩個月,有的甚至最長一年都不掉出來,所以10萬個人里面90%人就等著2003年10月21號這一天要搶註,但是他們做不到,這個域名的規則差不多要70天才掉,所以應該是在12月1號才掉出來,那這樣就可能淘汰了90%的競爭對手。
只有一萬個人知道是在12月1號掉,一萬個人知道,我也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怎麽辦?
正常的流程是你查到可以註冊,然後寫下你的名字,你的地址,你的郵箱,這個流程最快的時間要花10秒鐘左右。我們有經驗的就把這個資料提前都填寫了,然後提交,這樣你可能一秒鐘就能提交一次,這肯定比慢慢的填寫的更快。
然後這樣又可以淘汰90%,一千個人也是這樣幹的,你還不能保證你是最好的。後來我就在想,當時是在廈門,那麽這個註冊總部是在美國,我從廈門到福州,福州再到上海,上海再通過太平洋電纜再到美國總部,這個一定很慢,所以我就在上海租了一臺服務器。
我從上海發出這個指令,這樣我又淘汰了90%的人,只剩下100個人跟我這樣幹,這一百個人你還不能說你是最好的,那麽這里面其實還是可以提高的,怎麽提高?
後來我發現幾個小細節,我發現填寫的這些資料大概要花50個字節,後來我發現這個信息事後其實是可修改的,所以我想我名字幹嘛寫蔡文勝,所以我名字就填寫一個1,我的地址也是1,我的郵箱是1@COM,這樣我的信息可能才5個字節,那我這樣一定比人家更快,我就這樣幹了。
第二,有一天我在提交的時候,我提交的時候反饋一個信息給我,他說你的註冊不成功,因為DNS不對,就每個域名註冊都要配一個DNS服務器,相信所有的人下一個動作就是填上正確的DNS再提交,當時我就琢磨,我想既然要驗證DNS,證明他要有這樣一個環節,那我是不是能夠不填DNS,他就少掉一個驗證的環節,所以我就把DNS刪除提交,竟然成功了。
這里面的小細節至少不下於十個或幾十個,其實是有這樣一個關註細節的過程才會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我可以驕傲的講,在當時只要任何域名掉下來,我肯定是前三名能拿到的。
今天好域名還是財富,徐俊的game.com剛作價一億入股“遊戲矩陣”徐樂的公司,而uber.com也是換了2%的股份的,所以域名搶註現在還在做,現在的服務器都是放在中科院搶註的,因為中國.cn的域名總部是在中科院。
第二點,2000年到2004年我一直就留在廈門做這樣的事情,身邊只有幾個員工,我剛進入互聯網的時候我連打字都不會。2000年當時就在網上招了第一個員工,是武漢人,是個程序高手。
在網上我跟他交流,就把他忽悠到廈門,他當時一個月只有2000塊工資,我說你到廈門跟我,我保證你賺5倍,所以他成了我的技術人員。
其實我也挺懷念那個日子,因為那個日子比較輕松,但那時候讓我對中國互聯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因為我通過一個域名就開始把中國排名前一萬名的網站都了解透了,了解搜狐是怎麽回事,新浪是怎麽回事,他們為什麽做的好。
這個時候其實奠定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礎,包括很多人都不知道新浪是怎麽創建的,他之前的域名叫richwin四通立方,可能全中國不到10個人會知道其實他更早的域名是srsnet.com,因為那個域名掉了,所以後來才改成sina.com。
還有無數的故事。
那我要說的就是前面這四年其實是我臥薪嘗膽的時期。有一個法則叫一萬小時法則,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鍛煉,這個其實也會決定你未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們再舉例,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想學巴菲特,為什麽先不從他的學習能力學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奧馬哈那個小鎮的時候。
當時美國大概也只有三千多個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個股票所有的財報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誰問他,他都能給你說出這個財報的亮點和不足等等各個方面,這也奠定了他能夠快速的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後來2004年我去了北京,我就創建了265.com,2008年我把它賣給了谷歌,2004年到北京非常幸運,得到了IDG和谷歌的投資,2008年賣掉是兩千萬美金,當時覺得已經非常好了,現在回頭看真的是太便宜了。
後來,我有個朋友在我賣掉以後也創建了一個叫2345.com的導航網站,後來這個網站賣給了A股公司,現在這個公司的市值是幾百億人民幣。
我不後悔便宜賣掉,我知道人生必須要有不同階段的成功。
因為賣掉了265,我又回到廈門,當時已經在北京開始有點小名氣,2007年以前實話講,我是沒什麽名氣的,2008年有點小名氣,找我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我又選擇回到了廈門,這也才能創造出4399遊戲跟美圖秀秀。
在2004-2008年這個階段我還開始做了一些投資的項目,天使投資,包括58,2005年的時候我投了50萬人民幣,這個回報現在應該是幾億美金。暴風影音也是2005年投的,當時投資是180萬人民幣,現在回報也是幾億人民幣。
上面這兩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投資是需要時間的。
很多人現在已經看到,比如我覺得暴風跟58是很成功的,但兩個都是2005年投的到現在,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的基金不管是IDG、紅杉他們都不會賺到很多錢的原因,他們熬不住。
全中國所有的VC加起來賺到的錢都不如一家公司賺的多,就是南非一個叫MIH的公司。
當時南非公司MIH是2200萬美金從IDG跟盈科數碼手里接走騰訊45%的股份。
IDG當時為什麽賣,我曾經問了IDG的周全,他說,小蔡,我們是從1996年成立IDG基金,到2001年手里一百多個項目,我要給LP一個交代,已經有六年了,當時能夠回報最好的就是騰訊,所以只好賣掉騰訊。
就像你買了很多股票,你需要錢的時候往往把最賺錢的賣掉,把那些暫時虧的反而留著,這是人性。
所以IDG,包括李澤楷就把騰訊給賣掉了,我們知道MIH現在還有多少,2000年開始投資,他現在還持有34%騰訊的股份,據說上市到現在一股沒賣,按照騰訊今天兩萬億的市值他應該是差不多七千億港幣。
全中國所有VC包括後面新創的所有加起來,他們有賺到7千億嗎?我估計是沒有的。
所以這里也是給我很大啟發,一樣的,2005年、2006、2007年,我其實投了差不多有七八十個項目,後來也在反省,真正能讓你賺錢的就是兩三個公司,兩三個股票。同樣我自己也犯了錯,一般都是把賺錢的先賣掉,所以投資有時候一定是要反人性的。
當然這也說明一點,如果用投資基金的方式去做投資,一般不會好,同樣你去買基金產品也不會讓你賺大錢。
很簡單,因為基金經理更多想的是管理費,他只要管理費就可以了,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自己是一個百萬富翁,你去聽那些坐公交車上班的股評家分析,你會發財嗎?
那同樣你的錢你交給基金經理,他就是為了賺管理費,你能夠賺到很多錢嗎?挺難的。同樣我自己有一個原則,如果一開始有很多出名的天使投資人投的項目,我都不會參與,我覺得一定不會成功。
比如我跟李開複、徐小平我們曾經有一個天使會,我們成立了一個基金,里面投的項目沒有一個成功的。
為什麽?很簡單的道理,第一,我們都覺得大家都投了,大家都會去幫忙,我就不幫忙了,那些拿著我們這些大佬的錢,他們總是以為我們會幫很多忙,其實誰也沒辦法幫很多忙。
第二,一個東西能成功,就像今天你去看,很多人都說沒有買騰訊,那些基金都說沒有投資騰訊和百度,錯過了!實話講,當時你們要是投了,他們也不會成為今天,因為最終賺錢的一定是少數的。
所以我們現在去看,所謂的白馬,大家看清楚這個公司的時候,其實這個公司已經普通的再普通不過了,因為你已經能夠用手指頭算出它的PE各個方面。
投資真的是需要遠見的。
那什麽是好的投資呢,我覺得巴菲特我還是非常崇拜的,他投資的道理是有的,就是買消費類產品,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消費品,巴菲特的邏輯是什麽?
他在喝可口可樂他就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他在嚼箭牌口香糖他就買箭牌口香糖的股票,他在看華盛頓郵報就去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
今天唯一的差別就是消費品在改變,因為我們慢慢不再看報紙,我們的報道有更多的選擇了,現在的口香糖千奇百怪,現在的消費品變成什麽了,你在刷微信你就趕緊買騰訊的股票,你在用美圖秀秀你就應該買美圖秀秀的股票,你用小米手機就去買小米手機的股票,這其實就是個簡單樸素的道理。
其實消費品已經從實體轉到虛擬了。30年前,因為我是70年出生的,我那時候我記得10歲以前我是穿不到新褲子的,我的褲子膝蓋要補,屁股也要補,都是我哥哥穿過了,我媽給我補一下我再穿。
所以那時候我們那個地方創業的人,安踏他就做鞋給我,七匹狼做衣服襯衫給我,就一定發財,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後來我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喝水,所以娃哈哈賣水給你,為了吃的方便,所以康師傅賣你方便面,康師傅就發財了。
後來我們覺得老房子不好,所以萬科、萬達就做了一大堆房子給我們,這些人在不同的階段都發財了。
但到了今天,大部分的物資其實都是過剩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這些企業現在不太好的原因。
80年代、90年代為什麽日本電器索尼松下掙那麽多錢,而為什麽現在又虧錢?
因為他們把效率提高到極限,最終其實一定是虧錢的。以前我們穿衣服是因為一定要保暖,現在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是為了時尚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前也都是穿破了才去換。
日本人做的家用電器,說實話如果因為用破你才去換,你一百年也不會用壞,所以他會進入破產階段,所以一個新的消費品,虛擬網絡出來了,我們把更多的娛樂放到了虛擬上面。
以前男人賺錢了就泡夜總會,所以當時北京的天上人間各個城市的夜總會都發財了,現在男人流行到網站、映客、陌陌上去看直播,它其實就是網上的夜總會,所以這是一個虛擬的消費品升級。
另外一個升級是什麽?同樣是這些實體公司,他需要有情感的需求,現在有句話說的很好,代表大部分女生,也代表25歲以下男生的消費需求,三句話:愛美,怕死,缺愛。
這幾乎是現在所有消費的重點,你只要圍繞這三句話,圍繞這三個去做消費品都是對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圖秀秀為什麽這麽多人用,因為所有人都愛美。你們去看看現在的朋友圈,你會發現大部分都在鍛煉身體,在跑馬拉松,因為都怕死。
為什麽我們的社交網絡現在這麽流行,因為現在的小孩除了學校就是家庭,應該是缺乏愛的,所以他們要在網上找各種各樣的愛。
剛才我們說的從消費的角度,我們其實一樣是可以看到,那麽你們就會說騰訊的股票已經那麽貴了,大家都說股票那麽貴,怎麽辦?
首先這麽貴了他還會再貴,你看香港股市,有個很搞笑的地方,大部分公司喜歡把股票不斷拆分,拆成幾毛錢,就是因為他抓住了人性,大家都貪便宜,不願意買貴的股票,卻不知道好東西就是貴的。
好東西你覺得貴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你買不起,當你有了錢一定還去買,但是你因為便宜去買一個東西,你賣不出去的,你只有找到一個人跟你一樣貪便宜才能把這個東西賣掉。
所以你買到貴的不用擔心,你會喜歡,別人也會喜歡,你看到好的東西,你買不起只是現在沒有錢,但咬咬牙買下來,沒有錢可以先買一半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你貪便宜,你一定會買到更便宜的東西。
我們都在說現在很難再出現BAT這樣的公司了,但我認為一定還會有新的大公司出現。現在很多人就有一個邏輯,BAT是做什麽,就是做互聯網。
錯。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三大門戶,網易、搜狐、新浪,你知道在12年前,也就是2004年,有誰會知道BAT會崛起嗎?在北京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技術人員都不願意去百度,因為大家不看好。
騰訊、阿里也差不多,都是算第二梯隊,但這十年過來,他們三個成為最強者。同樣的道理,你認為他們三個未來就是最強的嗎?不,一定會有新的去打破他們,你就需要找到他們。
那就有這樣一個啟發,那個新的顛覆者要具備什麽特征呢?
首先,我們去看互聯網的發展,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發展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知道電的誕生是1895年愛迪生在紐約第五大道開的世界上第一個電廠,發電機是英國人發明的,但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力,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廠它可以集中供電,這家公司也是今天的GE,GE公司就是這樣由來的。
當時電力剛出現的時候,就像我們十幾年前看互聯網我們都覺得挺神秘,當時GE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電力公司就是老大,但GE並未成為當時最賺錢的公司。
現在的谷歌、Facebook,雅虎、蘋果他們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公司,中國的BAT也是,那些陸陸續續在做基礎建設的,未來真正賺錢的一定不是他們。
比如有了電,整個世界產業都發生了變化。福特就因為有了電站,1920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以前德國人做一部汽車大概要花10個人工花半年時間才敲出一部汽車。
但福特的汽車流水線很簡單,生產汽車的效率極大的提高。他賣T型車,當時在德國賣一部車子大概需要五千美金,他賣500美金。T型車從1920年存在大概到1970年,所以福特成為了美國最富有的人。
那有了電我們可以發明什麽,發明電冰箱、電風扇、電視機、收音機一大堆電器,這些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在電的基礎上發明這些的,都成了最有錢的人,也不是之一。
他怎麽改變我們的?比如你再看電冰箱在發展,他其實就改變了當時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我們知道波士頓是一個美國有錢的城市,我們路演都要去波士頓,因為那邊人很有錢。
波士頓最早靠什麽起家,靠捕鯨魚,運冰船這兩個產業起家。捕鯨魚是為了做蠟燭,運冰船是把冰運到歐洲儲存食物,但有了電發明以後,這些行業都消滅了。
比如電熨鬥。為什麽我們今天有男女平等,就因為有了電熨鬥的出現。為什麽呢,當時一個女人一天大概要花8個小時做家務,其中2到3個小時在燙衣服,後來有了電熨鬥,女人的家務工作時間變短了,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門去工作了。
正因為走出家門工作,才開始有了經濟獨立,有了經濟獨立也就可以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
這時候你再看香奈兒包,現在很多女人都在買她的包,但是香奈兒它真正厲害的不是它的包包,而是她的創造性
當時女人的裙子都很長,她們出來工作後都覺得不方便,後來香奈兒在巴黎,她就把裙子剪到膝蓋這里,當時這是她第一個這樣幹,後來也就成了今天職業裝的由來。香奈兒還發明了什麽,她還發明了運動服裝。
為什麽她會發明這個,因為她有個情侶是俄羅斯人,一個作曲家,只有俄羅斯人穿秋褲,她從這里得到啟發,把秋褲加了兩個口袋,就成了今天的運動服裝。
其實我在說這些比喻,也是在說到今天互聯網一切都好,BAT,Facebook也好,都把基礎建設都搭好了,就像我們30年前的中國經濟騰飛要先修橋造路一樣,但那些修橋造路的不一定是最賺錢的。
你去買A股里面的那些高速公路,你不會賺錢,一樣的,互聯網接下來進入下一場,就是一定要用這些基礎建設做出創造,這些創造者就是顛覆者。
舉個例子,比如Uber,Airbnb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這兩個公司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互聯網公司,Airbnb的創始人只是個設計師,Uber的創始人也不是互聯網公司出來的,是做投行的。
但這兩家其實就是利用互聯網去顛覆我們現有的東西。他們這兩個顛覆的為什麽會比較快成功?是因為這兩個體量特別大,一個是車,一個是房。
未來其實還有太多可以顛覆的,你們去想想,比如房子為什麽可以這樣做,為什麽一定要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一個廚房,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為什麽一定要這樣?為什麽不能是其他樣子?
這里面其實都可以思考,你看我們的會議室。前段時間我們去香港,看到香港的公司都會有一個會議室,但是那個會議室的利用率我估計平均下來一天估計也就一次。
其實香港是一個地價蠻貴的地方,為什麽不在設計里面調整share一下呢。我要說的就是未來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顛覆的,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方向。
顛覆者第二是要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東西。
其實美圖是什麽?當時我們做美圖的時候也沒想過要女孩子能夠修臉,當時其實就是做傻瓜化。因為我們知道要修圖就一定要用Photoshop,但它太複雜了,我們其實就是把它傻瓜化。
這個傻瓜化也很簡單,比如你要修眼睛,你要進到Photoshop後臺,調這個參數,調哪個參數,這得多專業才行啊?其實幹嗎要那麽複雜,你不就是要把眼睛弄大嗎?其實就是要把眼睛弄大,無非是小大,中大,大大。
那幹脆我的技術就先把這個模型調好,然後讓你選擇,一鍵修複,這就很簡單的邏輯,這就是最開始的美圖。
當然美圖後面已經優化了東西,但切入點一般都是一個很簡單的,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麽這個公司跟這個產品未來就能夠得到巨大的發展。
第三,就是能夠顛覆我們原來的這種商業模式,我們的運輸途徑的。
比如小米,小米為什麽成功,我現在還是認為他成功,雷軍他現在只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個暫時平臺期。
很簡單,聯想當時要賣一臺手機,要找一大堆的市場調查人員去調查,然後要生產兩百萬臺,然後開始廣告鋪渠道,整個過程太複雜了。
雷軍把中間全部砍掉,他不用調查人員,在微博發一個大家需要什麽樣的手機,一大堆人給他反饋,這個比調查更有效。
第二,他一定要生產多少臺讓大家看到,大家說要買一百萬臺,他還不放心,那你們一人交50塊定金才下單。下完單以後開始開賣,他也不通過渠道,就直接從廠家發貨給你,這個過程少了多少費用?
我覺得雷軍這個人真的非常棒,他前面三年其實都在網上賣,這個效率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後來他想賣更多,賣個一億臺,兩億臺,所以切入傳統渠道,才把自己變重了。
有了這個思路,你再看娃哈哈他賣水。他牛在哪里,不就是他做的廣告和他鋪的渠道,就這兩個強。那我們為什麽沒有人就拿我們這里的水在網上打品牌,去掉中間商直接批發去賣,一瓶水一塊錢?
說實話,你在村莊賣1快錢的利潤中,娃哈哈大概只拿到3毛錢,7毛錢都被中間商拿走了。那我們為什麽不做一個APP,讓各個村莊的小賣店就下一個單,要十箱、二十箱,然後再送到,可以弄個微信、支付寶付錢,也不用給什麽供應鏈、金融之類一大堆的東西賺錢。所以這里面還有非常多的空間。
最後我想說說,也是昨天大家關註的特郎普當選。確實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為大部分的精英大部分的主流都沒想到特郎普會當選。這其實也說明很多問題。
第一層意思,我們現在大部分人聽主流意見。其實所謂的主流所謂的精英不一定靠譜,因為他代表不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吃瓜群眾。
所以這是一個顛覆了的想法,昨天其實又有第二層意思,很多人擔心的是股票跌了,後來其實美股竟然漲了,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都要找原因,這說明大家也接受了特郎普。
世界都在變,特郎普他也在改變,所以剛才有嘉賓說今年是黑天鵝湖,我認為不是,因為這已經成為常態。這世界變化太快,沒有什麽所謂的黑天鵝,其實接下來每個月乃至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我記得2008年我們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一個月後也沒有人提到。今天再大的事情這個消息都只會存在一兩天,我估計一個星期後沒有人再去議論這個事情了。原因也就是因為信息太多,所以黑天鵝其實也會慢慢的變成就像白天鵝一樣頻繁。
第三層,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主流傳統媒體去猜希拉里贏,他們的錯誤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為什麽社交媒體包括谷歌、包括Facebook也會覺得希拉里會贏呢?
昨天兩點我看到一張統計圖(編者註:見下圖):
這張圖是說,如果只統計18歲到25歲這個年齡群的投票,那麽希拉里是以504VS23的絕對優勢勝出。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看為什麽主流包括我說的社交網絡,因為我們社交網絡做一個調查,一般的信息是願意表達意見的那部分人的信息,所以這個調查大部分是錯的。
如果你從哪里聽到哪個媒體在網絡上做的調查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多,我認為大部分是錯的,因為那個只是代表那幫願意表達意見的人的觀點。
所以在美國18到25歲幾乎全部是支持希拉里的,就是壓倒性的贏了川普,於是就會形成社交媒體都認為希拉里是會贏的,但是最後才知道是錯的。
因為中西部的那些中老年人根本不表達意見,也不參與調查。英國的脫歐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時主流的媒體都報道不贊成脫歐,因為都是年輕人在表達意見,那些老年人都是沈默的。
這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悲哀在哪里,所有的重大的決策其實都是為了年輕人,但投票結果都是由老年人來決定年輕人的未來。
最後我想說的,因為我們都是做投資的,投資真的是一個很開心的事情,不用跟誰打交道,也不用太多的應酬。把這個事情做好是很有意義的,當然成功不會那麽容易,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去研究調查,能夠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有機會成功。
所以在這里也祝大家能夠成功,成功完了也能像格隆那樣,有一定的情懷,能夠對社會做出推動,這樣你的人生就會非常完美,謝謝大家。
現在從幾家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直播已不再是“讓一部分公司先賺到錢”,而是進入了“大家都能致富”的變現階段了。
本文系作者羅超對i黑馬投稿。
如果說內容是互聯網的一頂皇冠,那麽直播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創業團隊,包括BAT在內的巨頭均在這顆明珠上尋找機會。不過,市場如此繁榮,大多數直播平臺卻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幾乎都在為帶寬、用戶和內容燒錢,盈利者鳳毛麟角,陌陌是為數不多的盈利者。不過,現在從幾家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直播已不再是“讓一部分公司先賺到錢”,而是進入了“大家都能致富”的變現階段了。
直播變現三強浮出水面
之前我曾撰文一篇:《直播這麽火,為何卻只有陌陌賺了大錢?》,陌陌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凈營收達1.57億美元,同比增長319%,歸屬於陌陌的凈利潤為4950萬美元,同比增長1182%。這讓陌陌交出了刷新中概股記錄的最漂亮財報。業績之所以這麽漂亮,最大功臣非直播莫屬:三季度陌陌直播業務產生營收1.086億美元,在整體收入中占比為69.17%,推出剛好一年的直播已成收入之王。
最近另外兩家“老牌直播巨頭”,秀場起家的代表歡聚時代和天鴿互動也先後發布了財報,推翻了我之前的結論:已經靠直播賺到大錢的公司,不只有陌陌。
11月22日,YY母公司歡聚時代發布的Q3財報顯示,其Q3凈營收20.898億元,同比增長40.3%;凈利潤4.000億元,同比增長155.8%,其中,直播服務營收17.904億元,比去年同期11.592億元增長54.5%,直播在整體營收中占比達85.67%。歡聚時代在發布財報時明確:營收增長主要推力來自直播。
11月24日,秀場起家並靠此上市的9158母公司天鴿互動發布Q3財報,Q3凈營收約2.3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49%;本季應得純利8,152.5萬元,同比增長78.3%。其收入中來自在線互動娛樂的收入2.20億元。收入增長得益於集團在移動直播、移動遊戲(手遊)的強勁動力,其收入占在線互娛收入的54.3%,去年同期為15.1%。可以測算,移動直播、移動遊戲(手遊)收入占比為50.62%,約為1.19億。
在財報中公布直播數據的上市公司陌陌、歡聚時代和天鴿互動,要了解中國直播市場,上述數據很有參考性。從三家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直播變現“三強”已經出現,從公開數據來看,眼下只有這三家公司的直播收入均進入“億元俱樂部”。
上市公司掘金直播市場
陌陌、歡聚時代和天鴿互動賺錢能力不同,但一個事實是,它們都從直播中賺到了大錢,季度過億甚至十多億收入。直播正在成為上市公司的搖錢樹。已上市公司中積極投資直播的還有微博,在攜一直播入局時其CEO王高飛曾表示:“直播流水能做到每個月2億或者3個億以上才會有利潤”,這表明微博的目標是月入2-3億。上市公司正在紛紛圍繞直播市場掘金,相信之後視頻網站、社交媒體甚至移動資訊平臺都會大力拓展直播收入並在財報中單獨統計,“直播”已成為熱門概念。
歡聚時代 CEO李學淩在4年前就開始為“實時互聯網”布道,歡聚時代財報之前給海外投資者的概念是real-time interactive social platform(實時互動社交平臺)。現在歡聚時代的介紹已是“a live streaming platform”,其百度百科等官方宣傳文案同樣開始強調“直播”概念,而9158母公司天鴿互動一直在強化直播,視頻,社交這些關鍵標簽。
從三家賺錢能力來看,付費用戶是直播變現的核心因素。盡管映客在雙11期間於天貓合作拿到了超過1000萬廣告費,但直播當前主要收入模式還是用戶打賞等互動形態,所以付費用戶就成為變現的關鍵——在免費通吃的互聯網,直播是少有的能夠直接從用戶身上賺錢的業務,至少從Q3財報數據來看,付費用戶比例和ARPU值決定直播營收能力。
陌陌直播月活躍用戶為1548萬,直播付費用戶達到260萬,付費用戶占比為16.8%,直播付費用戶季度ARPU值為41.8美元,折合人民幣289.15元。
歡聚時代最核心的直播旗艦產品是虎牙直播,其Q3月活躍用戶接近1億,付費用戶總量超過400萬,付費用戶占比為4%,凈營收達到1.96億元,直播付費用戶ARPU值為49元。
天鴿互動月活躍用戶2,066.7萬人,季度付費用戶122.3萬人,付費用戶占比為5.9%,直播付費用戶ARPU值約為97.3元,其中移動端季度付費用戶占總季度付費用戶的63.6%,季度用戶平均收益180元。
月活躍用戶最少的陌陌,直播變現增長最強勁,關鍵在於兩個指標:付費用戶比例高、付費用戶ARPU值最高,這與其社交屬性最強、用戶目的性強有巨大關系。這意味著,歡聚時代和天鴿互動收入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讓更多存量用戶掏更多錢,提升用戶付費意願是重點。
歡聚時代當前直播收入是陌陌的2.38倍,但增幅只有54.5%。陌陌去年三季度直播收入沒有統計,但從其整體營收增長319%,再過1-2個季度,陌陌很可能會成為直播收入之王。歡聚時代、天鴿互動們也在尋找不同的方向。
歡聚時代采取矩陣策略,有YY直播、虎牙直播、ME直播等產品,虎牙直播在遊戲領域已取得領先,同時開始布局兩性直播等差異化內容,ME直播則可能會轉化為陪伴+社交產品。天鴿互動的思路在是采取產品多元化,PC端擁有9158視頻社區、新浪SHOW,移動端則有水晶直播、喵播、歡樂直播等APP,雙端同時驅動,矩陣覆蓋不同直播場景。天鴿互動CEO傅政軍表示累積用戶可進入行業前三,在內容端更重視草根主播,“映客、花椒、YY更傾向於做CCTV,我們則是地方性電視臺,主攻三四線城市。”在變現上,天鴿互動直播+手遊結合更緊,而且已在東南亞拓展相關業務。
移動直播創業公司或迎上市潮
直播市場會是增長最為猛烈的互聯網市場——比打車App市場還要快。
2015年是中國直播平臺的孕育年,2016年才屬於直播元年:大量玩家湧入掀起“千播大戰”,不過這個市場來得快,去得也快,正如我之前一篇文章,不少直播平臺已經銷聲匿跡了,創業直播公司中跑出來的直播平臺也就一直播、映客和花椒。
這些直播平臺2017年或許都會開始尋找歸宿,如果能夠在變現上有所突破,很可能會獨立上市,再不濟會進入大公司懷抱,畢竟所有巨頭都在布局內容產業,直播是跟短視頻、個性化資訊平臺齊平的優質標。創業公司上市或加入大公司體系,是每一個互聯網熱潮“收割季”的典型表現,2017年將是移動直播市場收割季,至少從一下科技5億美元融資來看,其距離上市或許已不再遙遠,即將在香港上市的美圖公司核心業務之一也有美拍直播。
移動直播創業公司面臨的挑戰不小。
第一,秀場起家的傳統直播平臺轉型移動化,從財報看歡聚時代和天鴿互動均實現了成功轉型,天鴿互動Q3移動端月活躍用戶占月度活躍用戶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0.9%增至45.6%,移動端收入占比超50%。
第二,陌陌殺入之後憑借其陌生人社交的先天優勢已經囊括了不少用戶和攫取了不少收入。
第三,移動直播平臺在變現上眼下還缺乏說服力,提升用戶付費意願、在用戶付費之外尋找新的變現思路比如直播營銷,還有就是盡快結束用戶和內容端的燒錢,是創業型移動直播平臺的關鍵。
直播跟圖片、視頻、文字一樣,是一種內容形態,而不單單是一種應用形態,綜合類移動直播平臺大戰基本已經定局,就看一直播、映客、花椒之間的競逐,以及它們與微博、美圖、陌陌、歡聚時代和天鴿互動之間的賽跑。此外隨著12月5日深港通的開啟,試圖在香港上市的美圖,以及成為首批417只之一的天鴿互動,即將加速跑。但是,垂直類直播市場,比如商務直播、中老年直播、旅遊直播、教育直播、夜場直播等領域還有機會,電商、媒體等互聯網應用也在與直播更多結合,直播市場還有很多新的變數。
YOOX成長背景:歐洲奢侈品消費遇冷,折扣電商消費興起
YOOX為歐洲高端時尚電商鼻祖,2000年6月Yoox.com在歐洲各國上線,主打時尚品牌過季折扣市場,以正品、低價和便捷服務為核心賣點迅速在意大利及西歐各國流行開來。2003年和2004年,YOOX分別進軍美國和日本市場,開啟歐洲之外的全球化擴張之路。截至目前,YOOX業務範圍以涵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易支持11種語言和10種貨幣。
以早年奢侈品過季折扣業務積累的忠實用戶為基礎,YOOX逐步推行業務多元化業務探索:2006年YOOX開始與品牌商直接合作,上線“PoweredbyYOOX”業務,獨家代理運營品牌商官網電商業務;2008年,YOOX推出時尚精品網站thecorner.com,主打新銳時尚品牌的新品首發和品牌限量版商品銷售,形成“過季尾貨處理——新品首發——品牌官網運營”的完整業務體系。2014年,YOOX營業收入達到5.2億歐元,07年以來複合增速33.7%;凈利潤1380萬歐元,凈利潤2.6%。2015年10月,YOOX成功吸收合並歷峰集團(Richemont,歐洲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旗下奢侈品電商Net-a-porter,合並後新公司更名為YOOXnet-a-porter,規模倍增(2014年Net-a-porter營收約5.3億歐元)。
YOOX誕生於2000年前後的第一波互聯網浪潮,但其成功在科網泡沫破裂後存活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更多源自全球範圍內時尚消費的變遷:
1)時尚源自歐洲,百年歷史傳承既鑄就了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等時尚之都,也塑造了歐洲以開雲、歷峰、LVMH三大集團為核心的大量頂尖時尚品牌資源。歐洲市場集聚的從設計、制造到推廣、銷售的時尚產業鏈非其他地區可以比擬。
2)市場高度成熟同時意味著歐洲時尚消費成長性缺失,加之整體經濟環境趨於停滯乃至衰退,歐洲高端時尚消費亦同步趨於飽和。當季正價產品消費遲滯,過季尾貨處置需求應運而上,電商、奧特萊斯等折扣市場需求凸顯;
3)全球範圍來看,高端時尚核心消費需求從歐洲向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擴散,之後又進一步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擴散。電商低成本試錯推廣和高品牌營銷價值成為品牌商跨區域擴張的必要選擇之一。
YOOX成功之道:多層次&全渠道服務,鑄就品牌商第一合作夥伴
1.尾貨特賣+正價商城+官網電商,多層次奢侈品銷售體系
YOOX旗下業務分為多品牌(自營電商平臺,買斷商品)和單品牌(代運營品牌官網,代銷不承擔存貨)兩條業務主線,構建了“過季尾貨處理——新品首發——品牌官網運營”的高端電商銷售運營體系:
1)Yoox.com是集團基石業務,主打各大時尚品牌過季尾貨,以“正品、折扣”為核心賣點,吸引並建立用戶基礎的同時為品牌商提供尾貨處置服務,初次建立品牌合作關系;
2)在Yoox.com積累粉絲用戶的基礎上,推出thecorner.com,主打正價新銳設計師新品首發和品牌限量單品(電商定制產品),並進一步獨立出銷售占比較高的鞋履平臺shoescribe.com,強化專業化運營;
3)對於成熟高端時尚品品牌推出品牌商官網代運營服務,全權代理運營品牌商的線上推廣和銷售工作。
多層次、不同定位的平臺一方面吸引不同偏好需求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不同檔次和發展階段品牌的差異化需求,從而實現“以豐富的品牌和產品凝聚用戶,以海量的用戶吸引品牌”的正循環,實現平臺規模的持續擴張。
2014年,YOOX集團旗下網站月平均UV達到152億,活躍用戶和訂單量均達到125萬和339萬。2015年前三季度,單品牌官網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5.8%,期末運營的官網品牌達到38個,包括Armani、D&G、Zegna、VALENTINO、AXERXANDERWang等大批國際知名大牌。
2.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營銷推廣服務
消費者時尚消費的誘因本身是線上和線下共同交織的,線下瀏覽、線上下單的“展廳現象”和線上瀏覽、線下實體店成交的“反展廳現象”並存。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將大幅增強全渠道的宣傳效果,促進成交轉化。
成熟高端時尚品牌大多擁有完善線下門店體系,YOOX之於品牌商絕不是簡單的線上銷售渠道,而是其全渠道整合營銷推廣的重要一環,承擔客戶個性化定制、高品質購物體驗、靈活配送和退換貨服務及奢侈品附加服務等功能。
1)客戶個性化定制:線上線下數據化運營,精準識別客戶,實現個性化推薦和多渠道千人千面營銷;
2)高品質購物體驗:互動化網站及APP設計,提供豐富的圖片、時裝走秀視頻等數字營銷產品以門店導航和庫存商品查詢服務;
3)活配送和退換貨服務:打通線上和線下門店庫存,線上購買線下自提、線下購買配送到家等服務同時滿足;
4)附加服務等功能:線上平臺提供預約定制、電話導購和時尚顧問等附加營銷服務。
3.後端供應鏈建設:以自動化倉儲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管控
相比一般電商,高端時尚電商供應鏈難度管控難度更大:一方面由於產品產銷兩地分離(多為意大利生產而銷往全球各地),涉及跨境物流運輸;且由於商品長屬於“奢侈品”範疇,通關手續多、退換貨成本高;另一方面,由於產品追求異質性而SKU數多(非標準化),且消費者對外包裝和售後服務(如皮質包袋的養護服務)要求高,其物流成本相比一般電商標準化產品成本更高。
YOOX後端供應鏈管理核心在於自動化分類倉儲管理和中央倉庫+區域物流中心的一站式倉儲物流服務:
1)所有在售商品均統一入庫(品牌官網商品進入YOOX倉庫,單存貨歸屬於品牌商所有)並分類儲存。如服飾和鞋子分別存放在掛衣倉庫和鞋履倉庫,盡可能增大倉庫利用率;
2)所有商品進倉時通過REID射頻識別,實現實時數字化庫存監測管理;同時采用自動化訂單存儲和檢索系統,取貨與運輸的環節由機械自動化完成最大限度減少人工使用(歐洲人力成本高);
3)前端配送采用“中央倉庫+區域物流中心”的兩級倉儲物流模式:除少部分熱銷商品直接從當地區域物流中心直接發貨外,多數大部分商品直接由意大利中央倉庫發貨(集中大批量過關),再由區域物流中心包裝(減少國際長途運輸導致包裝外觀損傷)並配送至客戶手中,售後服務(如退換貨)亦由區域物流中心負責。
財務分析及市場估值:高客單價提升盈利能力,標的稀缺性提升市場估值
我們以ASOS(英國時尚電商,以自有品牌服飾銷售為主)和Zalando(德國時尚電商,以服飾和飾品類銷售為主)為參照說明YOOX的盈利能力。
1)高端時尚領域品牌商上話語權更強。YOOX常年36%左右的銷售毛利率十分優秀,但相比ASOS和ZALANDO依然有不小差距,而理論上高客單價的奢侈品應當具備更強的加價能力和空間。考慮到各家品類差異不大(多以服飾類為主),我們認為YOOX相對較低的毛利率水平部分由於其折扣平臺定位,但更重要的是在高端時尚領域品牌商地位更加強勢,留給渠道商的加價空間相對有限;
2)YOOX供應鏈管理能力優秀。考慮到高端時尚產品的供應鏈難度,YOOX在費用端相對ASOS和ZALANDO更加優秀的表現十分難得。YOOX集團2014年14.7%的營銷&倉儲物流費用率遠比ZALANDO優秀(ASOS以自營商品為主,費用結構與兩家純電商公司差異較大)
3)高客單價是盈利核心來源。從典型訂單對比來看,盡管YOOX沒單費用率要原高於ASOS和ZALANDO,但2014年平均每單15.1歐元的盈利能力遠優於後兩者,主要原因在於YOOX平均每單154.8歐元的收入元高於後兩者50歐元左右的客單水平。
4)從市場表現來看,2009年底上市以來YOOX累計上漲超過20倍,目前市值約45億歐元。除卻2015年下半年因與Net-a-porter合並影響外,累計上漲亦接近10倍。市場估值方面,YOOX長期PE(TTM)在80X上下,PS在2.5X上下。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遊戲並非百度的核心業務,甚至“非常邊緣化”。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ciweigongsh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是,百度竟然以12億元人民幣出售了移動遊戲業務。
百度於3 月 31 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其已在 2017 年 1 月 13 日與兩家第三方公司達成了這項協議。
對於很多人來說,吃驚的原因並不是百度為何賣了這塊業務,甚至是以如此低價賤賣,而是——百度竟然還有遊戲業務?
或許這正解釋了百度的這一舉動。無論是在該公司內部還是在行業內都極度邊緣化的百度遊戲業務,到了退場的時候。
曾經有過野心
當前的“百度遊戲”,前身是“百度移動遊戲”,由91的手遊業務與百度多酷整合而來。而百度移動遊戲業務的開端,正是從全資收購91無線開始。
為什麽說此次12億元(約合1.7億美元)出售移動遊戲業務是“賤賣”呢?
因為2013年7月,百度全資收購91無線的價格,高達19億美元,是如今出售價的十倍有余。
百度收購91無線曾是當時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金額的並購案例,超過 2005 年雅虎以10億美金並購阿里巴巴。在這之前,百度最大的一筆交易是以 3.7 億美元收購PPS網絡電視互聯網視頻業務。
由此可見,百度十分看重91無線強大的渠道能力。
91無線當時主要涉及移動互聯網應用分發。核心產品有安卓市場、91助手兩大移動應用平臺,以及91手機娛樂、安卓網兩大門戶網站。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開發者的推廣費用,或者與開發者聯合運營遊戲、廣告,然後分成。
其中,遊戲開發者是91無線當時最大的收入來源。
顯然,百度在遊戲這個較容易將流量變現的產業上,曾有過野心。但是,百度收購91無線後,移動業務方面的進展並不明顯。
2014 年4月,百度融合了多酷遊戲業務與91無線遊戲業務,正式推出“百度移動遊戲”,成為百度旗下唯一的移動遊戲平臺,而多酷及 91 不再作為獨立品牌出現。
從人事任命來看,百度當時還算比較重視遊戲業務——由李彥宏的助理張東晨出任百度移動遊戲事業部 CEO,直接向時任百度副總裁的王湛匯報。
2015年 12 月,百度再次構架調整,移動遊戲及百度貼吧轉入百度 MSG 事業群組,李明遠為事業群負責人。
不久後,百度移動遊戲於2016年3月戰略升級為“百度遊戲”。只是升級還未滿一年,百度就出售了移動遊戲業務。
其實,坊間關於百度要出售遊戲業務的傳聞流傳已久。
2016年10月,距離“百度遊戲”升級揭牌僅半年,就有消息稱:百度已經完成了對遊戲業務唯一的公司實體、MSG(移動服務)事業群組之下的全資子公司“百度遊戲”的財務清算,收購方來自傳統行業,人員將有大範圍的調整。
隨後,百度發文澄清,對上述消息予以否認,稱有人是想黑百度。2016年12月,“百度遊戲”還獲評了當年的中國十大移動遊戲運營平臺。這令很多人以為,“百度遊戲”並不存在出售的問題。
但知情人士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當時的辟謠是為了穩定軍心,“百度遊戲”要出售確系事實。
出售傳聞不斷,或可窺見“百度遊戲”的經營狀況並不太好。多位百度在職員工告訴刺猬公社,遊戲並非百度的核心業務,甚至“非常邊緣化”。
“百度遊戲”在遊戲市場的占有率並不引人註目。刺猬公社和多個在遊戲市場占有較大份額的公司的員工提起“百度遊戲”時,他們均表示“不太了解”或“沒有關註”,且並未將其視為競爭對手,因為“百度遊戲”在遊戲市場中聲量“實在太小”。
手遊、端遊都已退出
百度尚未明確說明此次接盤的兩家第三方公司究竟是誰,但一位接近百度移動遊戲業務的人士告訴刺猬公社,收購方很可能是此前媒體報道中提到過的兩家公司——聚泰資本和杉杉資本。
“此次出售對於百度遊戲而言,除了資方變化,其他業務內容和方向都沒有變化。”一位在“百度遊戲”任職的員工對刺猬公社說,他們依然負責百度內資源在遊戲上的變現和遊戲發行等業務,“原來做啥,現在還做啥”。
不過,被收購後的“百度遊戲”既已不再屬於百度旗下,或將更改名字。百度內部知情人士向刺猬公社稱:“暫時不知道會不會改名,之後可能會改,才剛剛交割完畢,之後等時間看吧。”
“百度遊戲”的一名員工稱,移動遊戲業務從百度出來以後也有好的方面——“大百度內部很多規則很死,比如百度遊戲的薪酬待遇確實都一般,出來之後這些東西相對來說是有一些改善的。”在他看來,之前的“百度遊戲”本來就挺遊離的,並不怎麽受重視。
距離百度移動遊戲業務被出售已近3個月,很多人猜想會有大批人離職前往騰訊遊戲、網易遊戲等。但一位仍在“百度遊戲”工作的員工告訴刺猬公社:“我們蠻淡定的,反正現在變成創業心態了 。”
其實,百度的遊戲業務還不只是手遊。
當同時提到“百度”和“遊戲”兩個字時,大多數遊戲玩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出現在鋪天蓋地的網頁彈窗里的頁遊(web網頁遊戲)廣告,諸如“傳奇霸業”、“大天使之劍”之類。
即使不玩遊戲的人,只要喜歡看視頻或者逛百度貼吧,對於這些頁遊的名字可能也不會感到陌生——只是不知道這是百度家的而已。
在騰訊、網易、盛大依靠端遊在遊戲市場打得火熱的時候,百度卻幾乎從不涉及端遊業務。從百度2007年悄無聲息地通過頁遊涉及遊戲領域開始,在各種遊戲社區里便不時有人問,百度為什麽不做端遊。
直到2014年百度高調聯合盛大雙核運營端遊《最終幻想14》,在玩家眼中這是“百度”兩個字第一次和“端遊”放在一起,也是很多遊戲玩家生平第一次通過百度賬號登陸遊戲、付費購買遊戲點卡。
此後近三年時間里,百度在端遊方面再無其他任何可以引起遊戲玩家廣泛關註的大動作。即使是之前投入了大量廣告推廣的《最終幻想14》,也於今年3月24日在官網發布“百度賬號轉移公告”,將以“遊戲賬號升級”的形式,把原來使用百度登陸的玩家賬號“升級”為盛大賬號,並從4月24日零點起關閉百度賬號的遊戲登陸和充值渠道。
當初氣勢洶洶而來的百度,就這樣黯然離開端遊市場。
百度為何分不到一杯羹?
很多人將百度出售移動遊戲業務的原因歸結於“內部腐敗導致發展狀況不佳”。
然而,一位接近“百度遊戲”的人認為,這種觀點很荒謬。他對刺猬公社稱,所謂“內部腐敗”,主要是百度頁遊出現的問題,和由百度移動遊戲發展升級的“百度遊戲”並沒有關系,“百度遊戲”只是為百度頁遊背了黑鍋。
上述人士強調,“百度遊戲”與百度頁遊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兩個體系,工作內容並無交集。
但,人事問題多多少少影響到了百度在整個遊戲產業方面的發展。僅僅4年,百度的遊戲業務就換過4個最高統領。李明遠、張亞勤、王湛、向海龍先後主持百度遊戲,高層人事頻頻變動。
2014年8月,百度遊戲事業部總監副廖俊因流水回扣問題被百度開除,並被移交司法。
2015 年 3 月,主管百度移動遊戲的張東晨離職,王菲出任百度移動遊戲 CEO。
2016年5月,分管遊戲業務的百度副總裁王湛,因“違反職業道德、損害公司利益”被開除。
2016年11月,百度副總裁李明遠因經濟問題黯然辭職。此前,李明遠任百度 MSG事業群負責人,而百度的移動遊戲部門歸百度 MSG事業群管理。
除了腐敗問題,還有不少人指出,百度遊戲業務的高層相互鬥法,派系十分複雜,山頭林立,做事效率很低。
有業內人士告訴刺猬公社,過去,渠道對於遊戲而言非常重要,百度剛好坐擁渠道優勢,因此更多的是發展自身的渠道、平臺業務。
但現在,手遊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的份量更加重要。騰訊推出的《王者榮耀》、網易推出的《陰陽師》,都為平臺吸引了海量的遊戲玩家,就連阿里遊戲都要攜10億資金助力遊戲IP生態發展。
一個在遊戲公司工作的人對刺猬公社說,現階段各遊戲平臺只有靠優質內容才能在市場站穩腳跟,“掌握產業鏈上下遊對遊戲企業的發展更加有利”。
然而,百度寄希望於強大的渠道優勢,並未花費太多心思在遊戲研發上,主要是做代運營與遊戲分發。
知情人士稱,百度手遊業務整體盤子比較小,流量主要來自百度手機助手。但隨著平臺競爭的加劇,特別是手機廠商對自身渠道平臺進行建設後,百度的渠道優勢大不如前,在遊戲方面的發展也相對較緩。
此外,遊戲市場已經形成絕對寡頭,其他平臺很難分得一杯羹。
中國音教協遊戲工委發布的《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在中國移動遊戲市場銷售收入中,騰訊、網易兩家公司的移動遊戲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而其他企業沒有一家占比超過 5%。
2016年,騰訊的網絡遊戲收入高達708.44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據半壁江山。網易的在線遊戲凈收入也達到279.80億元,占凈利總額的73%,同比增長62%。而相比之下,百度的遊戲業務幾乎可以忽略不提。
“百度遊戲部門過去都沒有優勢,現在怎麽還起得來,已經落後別人很多了。”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當年百度為何要布局遊戲?一位業內人士稱:“大企業為了股價或者各種原因,要展示出自己每個地方都在布局,產業鏈多樣化才行。”
而如今百度又退出這一市場。一個百度的員工說,這其實體現了百度對遊戲業務的態度。從戰略層面來看,遊戲確實並非百度的發展重點。
的確,在遊戲領域,百度即使找到生存間隙,也只能艱難維生。與其背著包袱前進,倒不如痛快放手。
不久前,李彥宏跟以色列總理對話時提到:“互聯網是一道開胃菜,主菜就是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