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極速賣殼及矛盾-匯盈控股(821)、中國富強(290)、中國公共採購(1094)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323/00000MC20010322145130Q.htm


公司原名亞洲網上交易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從事網上交易系統業務。


而公司則由由何鴻燊父子、前馮兩老掌舵禹銘(666,現易名新工投資)、日本證券商Jafco等人創辦,為科網時代的產物。


公司在2001年上市,以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9,000萬股上市,集資淨額僅5,300萬。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101pro-20010323app01.pdf


公司2001年1月淨值約2,200萬,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期間4個月虧損800萬,估計其資金只可燒約2年。


當時股本為4.5億股,市值3.15億,可見水份很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911/00000MC20010911092543A.pdf


2001 年9月,公司宣佈收購CFN Hongkong 35%及 CFN (UK) 45%控制權(CFN Hongkong 原已持有CFN (UK) 15%,加上公司本交易購入30%,合共45%),作價共28,740,000元,以每股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合共41,057,143股支付。


股本增加至491,057,143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023/00000MC20011023083653L.pdf


2001年11月,公司宣佈購入CFN Hongkong 65%及 CFN (UK) 55%股權,把兩家公司變成全資持有,作價合共53,215,000元,以每股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合共76,021,429股支付。

CFN Hong Kong 及 CFN(UK) 主要從事網上報價及交易業務。


股本增加至567,078,572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9/00000MC20020328215954N.pdf


2002年3月,公司又購入後勤辦公室及其軟件系統,以及知識產權,作價合共590萬,以15%現金,即88.5元,加85%股權,即以每股70仙發行7,164,286股支付。


股本增加至574,242,858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716/00000MC20020716211710K.pdf


2002年7月,公司發行106,200,000股,每股10仙,較上市價70仙低85.71%,集資1,000萬,可見公司缺水。


 

股本增加至680,442,858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015/00000MC20021015081332J.pdf


2002年10月,公司宣佈購入加怡證券、加怡期貨及加拿大怡東融資全部股權,作價1.26億元。


為 此,公司以2供3,然後供3股送2紅股,每股10仙(合股後1元),即2供5,每股6仙(合股後60仙),共發行1,701,107,141股,集資約 1.02億元,而股份由當時何氏父子控制的新濠國際(200)包銷,若無人供股,新濠國際將持有約70%股權,成為大股東。

最後供股只成功發行21,803,333股,共餘1,679,303,811股由新濠包銷,持股量為70.5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1/GLN20030121008_C.pdf


2003年1月,公司易至現名匯盈控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03/GLN20030303012_C.pdf


為維持公眾持股量,新濠國際減持7,000萬股,每股6.1仙(合股後61仙),尚有微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21/GLN20030221016_C.pdf


宣佈10合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40324/GLN20040324008_C.pdf


新濠購入匯盈原上市資產,作價27,900,000元,現時剩下業務僅加怡證券、加怡期貨及加拿大怡東融資原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04/GLN2007070406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09/GLN20070709055_C.pdf


公司聲稱購入澳門華人銀行股權,故為收購該等業務,亦不失時機多次發行新股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10/GLN20070710100_C.pdf


2007年7月,公司以2.2元,配售5,068萬股,集資109,500,000元,包銷商為自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06/GLN20070906070_C.pdf


2007年9月,公司以4.2元,配售6,100萬股,集資247,800,000元,包銷商為自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03/GLN200710030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02/GLN20080302000_C.pdf


2007年10月,公司宣佈購入澳門華人銀行60%權益,作價3.84億,以3.24億現金加1,000萬股,每股6元的新股支付。此外,亦授予期權,可購入其餘40%股權。


2008年2月,公司宣佈尚未收到澳門金管局有關其批准收購事項之指示,故收購失效,但仍然有意收購澳門華人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之權益,並將繼續與賣方進行商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30/GLN20080430043_C.pdf


2008年4月,賭王辭任主席,由其子何猷龍接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2/GLN20080502093_C.pdf


2008年5月,公司發公告澄清生果日報的一項新聞


 
滙盈仍洽購澳門華銀




【本報訊】滙盈控股(8101)行政總裁辛定華接受訪問時說,公司洽購香港華人(655)所持有的澳門華人銀行60%權益交易仍在進行,但要審視該行有否投資 次按產品,最終視乎交易作價。


他補充,2月底宣告上述交易「收購失效」,主因是當時澳門金管局並無任何表示,「當局只說仍在審批中,但冇話得定唔得。」倘 收購成功,滙盈將透過澳門華銀在當地拓展財富管理業務,「唔得都喺香港經營」。


辛定華透露,滙盈兩三個月內會與一間國際金融機構,合組成立及管理一個投資 於澳門發展物業的私募基金,基金規模約3億美元,投資期5至7年,冀回報率20%至30%。


他 說,今年起股市淡靜,旗下證券業務雖有增長,但因新股孖展收 入減,公司會加強一些目標公司的上市前投資(pre-IPO investment),現正留意一華東項目,不排除壯大後保薦來港上市。他指滙盈今年已有條件轉往主板掛牌,但要留待港交所(388)創業板改革方案結 果公佈才決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05/GLN20080805061_C.pdf


該生果日報報導所指的澳門物業基金最終在3個月後組成,和麥格理合夥,各持50%股權,並向劉尹怡、陳慧、林潤垣及盧麗儀購入澳門一地,作價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07/GLN20080807086_C.pdf


2008年8月,轉主板上市,編號82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1/LTN2009091121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9/LTN20090429092_C.pdf


由於新濠大幅虧損,且公司現金情況緊張,現金僅5億元,但股東應付款及應付收購代價,以及一年內應償還銀行貸款已達此數,加上其在美國上市的附屬公司新濠博亞供股,需投入3億元去維持股權比例,可見財務壓力極大,故有出售匯盈的計劃。


這個賣殼計劃只有兩步,只用了12天。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666_C.pdf


2009年9月8日,公司宣佈配售2批年息1%可換股債券,每批3億元,共集資6億元。若全部配售完成後,新濠持股量由逾43%,降至約16.57%,持股量大幅減少,並無認購之意,可見公司確實是有賣殼的盤算。


最奇怪的是不用自己作配售代理,竟改用光大,故此可能為新主引入資金,作新的發展計劃。


發行可換股債後,公司股價在兩日內暴升1倍,至2元的水平。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4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578_C.pdf


2009年9月18日,公司宣佈第一批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其中中國富強集團(前耀生行、中國環保電力,290)認購了其中1億元,以現時股價2.05元計,帳面獲利1.05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4/LTN2009091424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7/LTN20090527580_C.pdf


2008 年5月27日,由黃先生控制的奇駿有限公司持有40%及夏小姐控股領南有限公司持有60%的Jadehero Limited,認購中國富強集團(290)1.28億的無息的可換股債券,並附有等額的認股權,而每股換股價及認購價16仙,即共可認購16億股 (128,000,000 + 128,000,000)/ 0.16,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


2009年9月18日,公司宣佈委任黃先生為主席,其資歷如下:


黃 錦發先生,47歲,為嗇色園董事會副主席以及嗇色園人事及行政委員會主席。彼亦為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之校監。彼在與慈善團體合作及教育行業方面擁有廣博管 理經驗,並於印刷行業擁有超過15年管理經驗。彼為主要從事印刷業務之Hip Lik Design and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之董事。


....


自 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二日起,黃先生曾獲委任為中國公共採購有限公司(「中國公共」)(前稱新怡環球控股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該公司為一間於百慕達註冊成立 之有限公司,其股份在聯交所上市(股份代號:1094)。彼於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九日進一步獲委任為中國公共之行政總裁。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七日,黃先生辭 任中國公共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並於同日調任為非執行董事並獲選為中國公共之主席。


黃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四日辭任中國公共之全部職務。


至於,根據股市神仙魚先生提供的資料,David Webb亦寫過一篇新怡環球的全史如下,發現該公司和火車系的必美宜(397)有關係。


http://webb-site.com/articles/cpp.asp


其 中黃先生任內有一項收購,是以30倍市盈率,以最高60億的代價購入Hero Joy International Limited,主要業務為間接控制一在建中的商業網站的90%股權,以發行價每股66.67仙的新股及優先股支付,但該公司資產可堪稱是一空殼,可謂空 手套白狼的極致。


Hero Joy的股權分佈如下:


(i) 由Ho Wai Kong (譯名何偉江) 全資實益擁有的Master Top Investments Limited (48.53%);
(ii) 由Lu Xing (譯名呂盛) 全資實益擁有的Mega Step Investments Limited (14.71%);
(iii)由Wang Dingbo(譯名黃鼎波)全資實益擁有的Favor Mind Holdings Limited (19.88%);
(iv) 由Zheng Zhi(譯名鄭智)全資實益擁有的Magical Power Investments Limited (13.94%);及
(v) Fong, Herman Yat Wo(由方逸和)全資實益擁有的Huge Ally Group Limited (2.94%)


其合作夥伴則控制該商業網站的10%股權,看來來頭很大:


(i) 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風險投資」,一家從事風險投資領域之公司),乃由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主要由企業家、經濟師及經濟界其他專 家及學者組成之民主黨派)發起。成思危先生為當時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亦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發起人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風險投資將持 有中國夥伴30%股權。


(ii) 東方盛業投資有公司(「東方盛業」),一家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之公司,現正進行重組以成為中國電子商會(定義見下文)成員之一。東方盛業將持有中國夥伴24%股權。


(iii) 北京清軟英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清軟英泰」,一家由中國政府規管之清華大學軟件學院之全資附屬公司),主要業務為信息技術研發以提升中國企業及政府之信息交換之效益。清軟英泰將持有中國夥伴23%股權。


(iv) 北京華錄東方信息系統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華錄」)為一家國有企業,並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助。北京華錄之主要業務為研究及開發信息系統。北京華錄將持有中國夥伴18%股權。


(v) 中國電子商會(「中國電子商會」,於一九八八年由中國民政部成立及註冊)為全國經營電子產品之單位及團體自願組成之電子行業全國性企業組織,其業務發展受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中國電子商會為目前電子信息產品流通領域中最大組織之一。中國電子商會將持有中國夥伴5%股權。


其現時情況如下:


於本公佈日期,EJV尚未成立。預期擬成立EJV將主要從事技術開發、顧問服務、業務策劃及網絡技術策劃之公共關係活動等業務。


預計EJV擬(其中包括)為中國供應商及公共採購商(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及公共機構)建立全國性之網上公共採購網;提高中國公共採購程序之效率、效益及透明度;提升中國之國際公共採購準則以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之規定。


此外,預計中國夥伴或擬成立之EJV將與10家首批公共採購中心訂立有關協議,據此每家公共採購中心將同意透過採購網進行其網上採購業務。亦預計EJV將於以上10家首批公共採購中心順利運作後尋求成立其自家採購中心。


其財務情況如下:


按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之目標公司未經審核財務報表,由二零零八年一月八日(即其註冊成立日)至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虧損為1,700港元,而目標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負債約為920港元。


按 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之附屬公司未經審核財務報表,由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其註冊成立日)至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虧損為 76,543港元,而附屬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負債約為66,543港元。由於中國夥伴未來五名股東是公共事務單位,或者是中國政府 規管之單位,及/或非牟利機構,故其歷史財務數據並無公開發表。


至於在早期,該公司前大股東或有內幕交易的行為,詳情請看:


http://www.mmt.gov.hk/chi/reports/Sunny.Global.Holdings.Limited.Report.CHT.pdf


講回匯盈的賣殼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6/LTN20081006468_C.pdf


今日,公司宣佈悉數出售160,930,980股匯盈股權,作價1.92元,由金英作配售代理,預料可套現約302,400,000元,相信可應付新濠博亞的供股開支。


至於其後的發展,估計新濠會購回麥格理合營,中國富強取得匯盈證券的業務,至於上市空殼則應屬新主所有,因配股後擁有巨額資金,故可能又有一些聞所未聞的做世界資產注入,取回該等資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6

關於周顯不能做成的賣殼生意的想法


昨天買了周顯揀股祕密,在第書中3.5.1「誠信的重要性」一段,提及他其中一單企圖作的賣殼生意。


他 稱「上市公司名下有三億的物業、兩億的現金,但其大股東只有51%的股份。他想將殼賣掉,但他要拿回所有的資產。換言之,他要從其他股東偷掉其他股東應份 的49%的資產,還要再拿回5,000萬的現金」,他「找來了一家巨無霸國企」作為買方,然後那家國企買殼後,就注入資產,但是因為買賣的步驟談不成,就 沒有成功。


但不能成功的原因,據他稱如果舊大股東 「先把殼賣掉,買家以5,000萬買下3億的資產,不肯交回如何辦?如果他先把資產弄走,買家最後放棄怎辦?如果先簽文件再公佈,那是違法的行為,雖然很 多人都這麼做過,但被揭發了則有坐牢的風險,但如簽文件時馬上報上交易所,跟著轉換資產過程就很麻煩了。」


但是,如果他真的不要公司的現金,只要物業的話,我也許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其實梁伯韜、杜輝廉買泰盛發展(後易名百富勤,已清盤)已經用過。


首先,把手上值3億的物業抵押,以60%的按揭計算,約值1.8億。


其後,把手上的2億現金,加上按揭得來的現金約1.8億當作特別股息派發,大股東可得1.919億(2 + 1.8) x 51%。


然後,再把殼賣給那班中國巨企,作價約1.5億,然後大股東以3億的作價購回物業,如果怕無業務,就收購該等物業的管理權/包租權,以維持公司的經營。


這樣做,三者都可以獲利。


(1)在大股東來說,如果賣不了殼,他有1.9億落袋,如果賣得成的話,他可以有約5,000萬現金加物業,滿足到他的期望。


(2) 在紅色巨企來說,他1.5億買了這個殼,然後這個殼有1.2億的現金加上舊物業的管理權/包租權,實際上只是3,000萬買了上市地位,實在划算,況且公 司手上已經有現金,除了可以維持公司運作之餘,也可以買下一些紅色巨企小業務,增強短期的盈利能力之餘,紅色巨企也可套回收購代價。


(3) 在小股東來說,派特別股息,股價立即會升,賣給紅色巨企,股價還不大升特升,所以也獲得不少利益。


所以在現實上,這個計劃是可以實行的,並且絕對顧及三方的利益,成事機會很高。但是大股東見到股價升得這樣勁,可能也不肯賣殼,就是要考慮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68

「賣殼」背後的故事-中國星投資(764)


前有關該公司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764&Submit=%E6%90%9C%E5%B0%8B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20/LTN20091120403_C.pdf

在11月20日晚,中國星投資宣佈有位張先生購入5,600萬股中國星投資,每股50仙,斥資共2,800萬。完成後,該位張先生將成為持股29.77%的大股東,至於原大股東向老闆,則股權被攤薄,退居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7.5%。


(2)


至於這位認購人,就是我之前寫過的永恆國際的大股東之一,張國勳先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470

張國勳先生,42歲,為創辦人之一兼執行董事。張先生於二零零九年六月十八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並負責產品設計之開發業務及本集團之行政工作。

張先生為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澳洲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香港註冊建築師及認可人士(建築
師名單)。
張先生於一九八九年獲得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學位,並於一九九一年獲得香港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彼曾於二零零五年獲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張先生於設計領域擁有逾17年之工作經驗。自本集團於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張先生兼職參與本集團之工作。然而,張先生已辭去彼於一間建築設計公司之職務,並自二零零九年五月起全職參與本集團之工作。張先生與蘇先生及鄭先生(均為執行董事)一起成立本集團。

但是在認購公告第一頁稱,張先生在香港物業市場及國際貿易有逾10年以上經驗。

他所謂的「經驗」,真是令人哈哈大笑,可以按情況更改,況且永恆國際前身看來都很兒嬉,所以他那些自稱的經驗成疑,現「估計」其經驗由來如下:

國際貿易方面,就估計是成立永恆國際後計算。但是據簡歷稱,都是兼任的,今年才加入,況且生產都是其夥伴做的,那他那究竟有多少國際貿易經驗,對於國際貿易認識多少,真是心知肚明。

於一九九九年七月,鄭先生、張先生及一名獨立第三方(統稱為「原合夥人」)以「永恒珠寶公司」之名稱成立一間業務合夥企業(「合夥企業」),以從事珠寶業務。

在當時,蘇先生擔任合夥企業之生產經理職務。....

於二零零一年六月,原合夥人同意終止合夥企業之業務,於是解散合夥企業,鄭先生及張先生邀請蘇先生共同投資及重新開展珠寶業務。

因此,永恒行(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之公司,其後由各創辦人以等額股份持有)以「永恒珠寶公司」之名稱於同月成立一間分公司,以繼續原先由合夥企業進行之珠寶業務。

而究竟所謂物業市場經驗,是否買一層樓自住或是協助公司租賃物業就算,但當時稱私人投資成效並未成功,是否指物業投資? 那如是這樣,這就是不成功的投資者,又投資這家老千股幹甚麼,又多失敗一次?

永恒行原先由各創辦人創辦,以拓展彼等之其他私人投資,而該等投資於當時並未成功,因此創辦人為節省註冊成立之時間及成本,決定將永恒行用作法人媒介,以繼續經營合夥企業之珠寶業務。



(3)
細看公司財報,在售出北京物業後,公司實際上已被掏空,但經出售中國星股份後,財政稍有改善。但是手上仍持有中國星電影(8172,前恆科創業、寶利福)及中國星(326,前星光娛樂)去 向則不明。如向氏放棄此中國星投資,亦同時放棄前述兩公司股權。


中國星投資持有的兩家公司,寶利福在出售北京物業後持有大量現金,中國星則持有大量澳門的地皮,價值不少。


以他們喜歡玩資本遊戲的性格,及公司持有的資產豐厚,相信不太可能會不炒股票,亦不會放棄這堆貴重資產。故我不太相信他們會放棄一套公司。


該物業的資料: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484


中國星投資售出中國星股份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5/LTN20090925733_C.pdf


寶利福出售北京物業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9/GLN20090819031_C.pdf


(4)


至於張先生的現金來源,亦有一點疑問:


在永恆國際公告稱,上市前前公司注資的款項和派息的款項差不多,他們基本上都沒有錢,甚至要加大投入,或有一定的財政負擔。


上市後,三大股東各以25仙合共減持8,000萬股,即套現2,000萬,每位套現666-667萬之間,扣除佣金亦接約650萬。


此外據招股書稱,股東貸款約2,000萬亦已在兩個月前全數清償,假設股東貸款又是均等投入,即又可取回680萬。


此兩項計有約1,330萬,但本次認購款項約2,800萬,當中的1,470萬何來,以一個當設計師人來說,1,470萬可能是他多年的薪金,投入一家小弟已講了幾年這隻股買不過的公司做大股東,豈不是自討苦吃?


雖然,他可能得知該公司的祕密,因為該公司部分董事、財務及職員都有部分是中國星投資有關係的人,正如這兩位先生,但是都不能解釋其資金何處來:


 


(1) 陳健華先生,46歲,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先生於會計、財務及稅務領域擁有逾15年經驗。彼為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澳洲會計師公會之高級會員及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之非執業會員。彼於一九八五年獲得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之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及於一九九二年獲得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之專業會計商學碩士學位。


 


陳先生現為創業闆上市公司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之公司(8172)秘書及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中國星投資有限公司(764)之公司秘書兼財務總監。陳先生亦為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正興(集團)有限公司(692)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2)李燦華先生,41歲,為本公司之公司秘書兼財務主管。李先生於一九九二年獲得香港浸會學院(現為香港浸會大學)金融工商管理學士學位。李先生於審核及會計方面擁有逾16年經驗。彼為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及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


李先生現為創業闆上市公司采藝多媒體控股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及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多金控股(628)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此外,自二零零五年十二月起至二零零七年九月止,李先生為創業闆上市公司環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8192)之執行董事,並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起至二零零九年八月擔任創業闆上市公司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8172)之執行董事。

由此可見,他可能在事前得知這家公司的部分財務情況的,可謂知根知砥。但是他不知道向先生是甚麼來歷嗎?


(5)


照我估計,雖然今次有可能賣殼,估計他們有一定的協下協定,有人提供資金給張先生買殼表演,資金則以未來演出戲碼的資金支付,但內中的兩家上市公司資產則會轉移至向先生。

至於中間人,永恆國際保薦人之一是金仔、中國星又喜用為之配售代理及包銷商,此外有部分董事及職員和中國星投資有關係,相信不出他們幾個了。


至於股價表現,可參考之前向先生向中國星(326)購入中國星投資及采藝多媒體(8130,前銀河影像,現易名杏林醫療訊息科技)後的股價表現,是先急升,後陰跌,再併股又跌的。今日已經大升了,未來又會如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15/LTN20080515400_C.pdf


我為金仔多了一個潛在客人達成感到高興,但又少了一個幹實事的實業家,又感到香港的未來快沒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5

有一种生意叫“卖壳” 欣网视讯大股东赚4亿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4/165062.html

核心提示:停牌一个月的欣网视讯复牌,凭借增发近7个亿,欣网视讯将“榜上”河南最大的煤企之一的义煤集团,一举成为中国煤炭企业前30强。
对于欣网视讯的股东而言,2月3日天上突然掉下个大馅饼。

停牌一个月的欣网视讯在这一天复牌,凭借增发近7个亿股份,欣网视讯将“傍上”河南省最大的煤矿企业之一的义煤集团,一举成为中国煤炭企业前30强企业。

复牌当天该公司强势涨停并被超过11万手的买单牢牢封死在涨停板。

“有一种生意叫卖壳”,听本报记者说完欣网视讯(600403.SH)最新的重组方案,上海一家投行的负责人跟记者开了个玩笑。

实际上,作为ST类公司保壳求生的主要手段,卖壳重组已经不仅仅是垃圾股们的专利。这种精巧的财技游戏已悄然蔓延至众多非ST类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业绩尚可,并无退市之虞的上市公司欣然地把卖壳当做一门生意来做,甚至是一种“无风险套利”。

欣网视讯的大股东上海富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富欣投资)显然就是这样一位精明的生意人。

“傍大款”

引爆欣网视讯行情的正是该公司复牌当日发布的一份名为《欣网视讯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预案》(下称重组预案)的重组公告。

这份由西南证券操刀的《重组预案》显示,上市公司首先将除现金以外的原有资产和负债全部出售给公司大股东富欣投资,该部分资产包预估值为1.18亿元,该项资产售出后,欣网视讯将变成一个净壳。

与此同时,欣网视讯将以每股11.66元的价格向河南义煤集团增发6.971亿股,以收购其拥有的包括千秋煤矿、常村煤矿在内的多项煤矿资产,该项资产包未经审计账面值为18.81亿元,评估值则高达约81.28亿元,评估增值率达到332.09%左右。

完成上述资产腾挪后,欣网视讯主营业务将由原来的通信工程服务、软件开发和无线增值业务转型成为一家煤炭企业。公司总股本也将由原来的1.2755亿股大幅增加至8.2455亿股。

义煤集团也将凭借重组后84.54%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欣网视讯的新任大股东。而公司原大股东富欣投资将退居二股东的位置,持股数则仍为2413.95万股,持股比例将降至2.93%。

用“傍大款”来形容欣网视讯此次的重组似乎并不为过。相对于欣网视讯原有资产状况,义煤集团不啻于一个庞然大物。

义煤集团注入的资产包截止到2009年底的净利润高达8.04亿元,同期欣网视讯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只有0.22亿元,二者相差逾36倍。

凭空而降的利好消息让欣网视讯强势涨停,而这种强势表现实际上在公司停牌之前就已提前上演。数据显示该公司股价从2009年12月23日的10.55元连涨7个交易日,截止到停牌时已经达到12.97元,累计涨幅高达23%。

而在欣网视讯全体股东沉浸在“灰姑娘变身煤老板”的欢乐中时,或许没人会意识到,欣网视讯原大股东富欣投资才是最大的获益者。

卖壳赚4亿

尽管引入新的大股东,但欣网视讯原大股东富欣投资并未退出上市公司。即便是回购上市公司资产,富欣投资也通过现金方式,而非采取资本市场所惯用的资产置换方式。

资料显示,欣网视讯于2003年10月登陆上交所,上市前总资产为1.05亿元,净资产为5118.15万元。

经过6年的发展,该公司的账面净资产(母公司)达到2.66亿元,其中现金1.96亿元,扣除现金后的账面净资产为0.7亿元,预估值为1.18亿元。富欣投资将掏出1.18亿元现金将上述资产收回。

除此以外,留在上市公司的股份将为富欣投资带来巨额收益。

“按照注入资产的盈利状况和煤炭板块的市盈率计算,重组完成后欣网视讯的股价至少要涨到20块钱左右。”上海某私募公司的总经理在简单测算后告诉本报记者。

《重组预案》显示,义煤集团此次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包盈利能力相当不错。该资产包2009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高达8.04亿元,相对于净资产而言,该资产包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2.27%。

重组完成后,相对于欣网视讯8.2455亿股的总股本,即便按照2009年财务数据计算,欣网视讯的每股盈利也将达到0.98元,相对于欣网视讯目前14.27元的股价,其静态市盈率只有14.56倍。

“只要重组能顺利完成,按照煤炭行业平均20倍左右的市盈率计算,该公司转型后股价将有望涨到20元左右。”前述上海私募人士分析。

富欣投资目前持有欣网视讯2413.95万股,按照上述股价推算,该公司所持股份市值将达到4.83亿元左右,扣除公司上市前5118.15万元的净资产,富欣投资仍将赚得4.32亿元。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欣网视讯自2003年上市以来,7年内为股东创造的净利润总额仅为7116.31万元,其间仅于2004年中期做过一次10股转增8股的高送转,以及2005年末期作出每10股分红0.5元的分红方案。

尽管在上市公司的表现并不出众,但大股东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案例在资本市场并不鲜见。

“比如梅花伞、海通集团、德棉股份等等公司,都是这种没有退市隐患,但大股东都在进行卖壳重组,而且都获益匪浅。”前述上海投行人士介绍,“这已经变成一种生意了,圈内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最简单的套利通道。”

据该投行人士透露,其所在的机构也曾找过类似的公司寻求借壳,但最终因为拟借壳资产质量问题最终作罢。

针对此类现象,上述专业人士坦言:“只要发行体制不放开,壳资源还是稀缺资源,那么这种套利机制就永远不会消失。”

据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类似现象最初在中小板普遍出现,甚至有类似梅花伞这样的非ST公司上市不到3年的公司就开始寻求重组。而令该投行高层担忧的是,目前类 似情况已经向主板蔓延,“除了欣网视讯,近期正在重组的海通集团也是一样的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创业板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重灾区”。

“这种公司都有总股本较小,盈利能力不强和股价不高的特点,因为这样的公司借壳成本相对较低,往往能获得借壳者的青睐,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很多都具备这种特点,所以才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前述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坦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2

福记否认卖壳给海螺水泥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01/275958.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即便是宣布了清盘之后,福记的一举一动还是吸引着广泛的关注。此前,真功夫、谭鱼头、中粮集团纷纷与其传出 买壳的传闻,而最近的一家,则是从事水泥行业的海螺集团。不过昨日(3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福记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福记还未“卖壳”。
“肯定不是海螺创投,卖壳还在进行当中,近期或许会有结果。”福记管理层之一的内部人士昨日如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上述福记内部人 士说:“福记还没卖掉。”而对于传闻中的买家海螺创投,该人士则明确表示不是这一家,“我从来都没听说过海螺水泥。”
据了解,自福记宣布清盘 之后,所有有关购买福记的业务都已完全交由临时清盘人德勤负责,对于福记“卖壳”的信息,福记内部也极少知道。
“近期德勤已经告诉我们,将很 快会有结果。”上述福记内部人士表示。对于福记“卖壳”之后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该人士表示,“目前不清楚,现在福记的重心就是把还在营运的业务做好。”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福记位于上海浦东的酒店,当被问起是否知道福记清盘的消息时,一名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谁说我们要关了?我们连明年的婚 宴都已经预订好了。”
在福记所有业务中,利润最大的一块餐饮配送业务依旧在进行。据了解,福记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配送餐业务都未受到较大 影响,甚至有些客户还与福记签订了长达5年的配送合同。
上述福记内部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的确有部分福记在建的工程因为清盘而停工,其中就包括其预备在上海嘉定新建的大楼和中心。这些在建项目的价值,该人士表示无法 估量。同时,还有部分企业因为租约的问题,与福记产生冲突。据了解,福记迄今仍与北京一家酒店有近千万的资金纠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47

時富系賣殼方法的利弊比較--時富金融(510)、時富投資(1049)

(1)

昨日見到這隻股再升,但是覺得有點問題,特找出舊留言的分析,供其他有意購股的人參考。

在7月19日,系內公司宣佈,「一名獨立第三者以書面形式正與時富投資和時富金融接洽,表示其有興趣收購時富金融的金融服務業務及/或者以收購時富投資於時富金融的現有股權,成爲時富金融的一個主要股東。」

在7月26日,時富投資(1049)配售2,000萬股,每股2.5元,集資約5,000萬,另外控股股東兌換在2008年向其注入的物業換取的4,280萬股的可換股票據中的650萬股。

在7月30日,系內公司再宣佈,「潛在買家已確認會集中討論可能收購時富金融的金融服務業務之有可能之交易,有關金融服務業務包括

(i)公司及個人客戶的資產管理服務;

(ii)互惠基金和保險相關投資計劃產品之財務諮詢及經紀業務;

(iii)期貨及期權之經紀業務;

及(iv)證券、股票期權和槓桿式外匯交易合約之經紀業務(「金融服務業務」),....可能構成時富投資及時富金融之非常重大出售事項,但將不會涉及收購時富金融之任何投票權,亦不會導致潛在買家及其一致行動人士須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收購守則」)就時富金融提出強制性全面收購。

所以,很明顯的,他目的就是金融業務。

(2)

那如果是買金融業務,小弟在8月3日的留言中,分析以下約6個可能性。

如果是單純的購入,有以下3個可能性:

(1) 直接買510證券業務
優點: 成本低
缺點: 無上市平台

(2)兩隻殼買晒
優點: 有兩個上市平台
缺點: 成本高,垃圾多,整理需時,兩家上市經營成本好高,披露麻煩...

(3) 買510上市地位:
優點: 進可攻,退可守
缺點: 成本較淨買業務高,況且經營上市公司成本不低

但是,如果想減少未來的,麻煩還有些更複雜的:
(4) 那人用1049買番510證券業務,以網遊業務交換,不足金額以1049補給510,然後關先生賣1049,購買番510股權
優點:和510上市地位相若
缺點:交易麻煩,時間太久,可能市況突轉,對交易不利,並不一致。加上510上市地位的缺點。

(5)買家以人頭買入1049約20%新股,然後向關先生買1049的29.9%股權,那他就持有近50%控制公司(近排批股好似做緊呢樣...)
優點: 避開全購,收購成本低
缺點: 和(2)相若

(6)買家以人頭買入510 20%新股,然後向1049買入510的29.9%股權,510再向多人頭賣出股權
優點:成本最低,並擁有(3)的優點
缺點:控股權不太穩定,加(3)缺點

總的來說,如果是正常要買業務買家,我會選擇(1)和(3)吧,因為麻煩少成本低。如果是想玩財技,但(4)卻是一了百了的方法,因為雙方均可取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時間最久,而(2)、(5)、(6)只是適合財力夠,又想玩財技的人選擇,如果單純要業務,這個是不適合的選擇,當中(2)是成本最貴,(5)(6)是縮骨版,也對股東不利。

小股東在這6個情況中,前3個一定直接觸及時富金融(510)的小股東,但對時富投資(1049)並沒有直接影響,後3者也是兩者都有影響,但時富金融一定較多。

總的來說,時富金融應該最受惠,但為何前者會炒得快一點,後者會炒得慢一點,真是十分奇怪,可能之前時富投資(1049)賣了很多時富金融(510)的股票吧,導致持股不集中吧,或者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時富金融才是持有股票金融業務的主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21

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系列(2):賣殼概況(更正)

(5) 賣殼予石庫門

1.  正式入主

2010年6月,該公司除於前段(3)及(4)提及之事項外,宣佈以下事項:

(1) 公司向湯毓銘、Shikumen Capital購入石庫門資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股權,作價4,690萬,其中1,690萬以13仙發行1.3億股支付,剩餘3,000萬以柔兌票據支付,該承兌票據利息為3.5%。完成後Shikumen Capital將持有擴大後股本28.2%股權,成為該公司大股東之餘,亦避開觸發30%的全購限制。

石庫門資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提供投資顧問及資產管理服務,並為可進行香港法例第571 章證券及期貨條例項下第4 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9 類(資產管理)受規管活動之持牌法團,負責人員包括湯毓銘、劉鎮鴻、梁玉麟,據通函稱,前兩者分別持有Shikumen Capital 52%及34.7%股權。

該公司2008年及2009年除稅前利潤分別為158.2萬及153.9萬,2009年資產值為416.9萬,市盈率及市淨率分別為30.47倍及11.25倍,較當日惠理基金(806)的市盈率及市淨率24.87倍及7.41倍高出不少,但因為如此,通函利用另一種方法,即每單位受管理資產價格及每單位受管理資產收益比率較高,故認為公司的購入價合理。

(2) 公司以英皇證券為代理,分兩批合共配售2.5億無息可換股票據,初步換股價為18仙,但具有調整機制,可調整至一個月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之110%,惟受最低換股價票面值,即每股股份0.01美元(0.078 港元)為限,所得用作贖回可換股債券及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根據股權披露,新鴻基公司(86)持有Sun Hung Kai Strategic Capital Limited認購其中2,000萬的可換股票據。別忘記較早的時候,香港建屋貸款(145)的控股權曾由新鴻基公司持有。

兩批可換股債券的金額分別為1.6億及9,000萬。當時,可換股債券的剩餘未兌換金額約2,000萬美元,大約1.56億,故最初他們計劃第一批可換股債券的配售原因是用來讓原有的可換股債券持有人延續借款之用,至於剩餘之9,000萬,則是引入新資金發展之用,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2. 贖回2006年可換股債券

2006年3月,因投資發展油田業務,故發行7,500萬美元可換股債券,其後於當年有5,500萬美元已獲行使,至2010年9月僅剩餘4位債券持有人,各持有現有債券之本金額500萬美元,即合計2,000萬美元的可換股債券未獲行使,但因為當年換股價7.665元(經調整)和現時股價不足10仙相差甚遠,已缺乏行使價值,故公司需要償還款項,但公司缺乏資金,故提出新的還款方案,以贖回可換股債券。

據股權披露可知,該4名債券持有人分別為Greyhound International Limited 、Hidy Investment Limited、Main Wealth Enterprises Limited 及Shinko Resources Limited。

2010年9月,公司提出原價贖回可換股債券,另外作為補償,另送出6,000萬份證股權證,行使價每股15仙,目標集資900萬,以補充公司的營運資金。

於2010年11月5日及12日,劉潔薇持有的Main Wealth Enterprises Limited及Sodikin持有的Hidy Investment Limited所持有的認股權已獲行使

順帶一提,根據股權披露,及綜合供股公告資料,劉潔薇持有的Main Wealth Enterprises Limited認購了1.338億股21控股(1003,前稱樂家集團、興旺行、真樂發控股)的供股股份,配售代理之一恰巧也為英皇證券(717),於文中(1)提及收購的石庫門資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亦購入1.338億股供股股份。

該公司和下文提及的資本策略(0497,前海洋資訊、創見太平洋)曾為母子公司關係,詳看舊文

3. 可換股債券條款變更及認購

2010年10月4日,第一批1.6億換股債券獲認購,4位原2006年可換股債券持有人分別均全部或部分認購新債券。

2010年10月21日,梁玉麟委為執董,根據股權披露,其持有500萬可換股債券。

2010年11月12日,換股價被設定最高為18仙,並且以第二批可換股債券之所得其中7,400萬購入香港灣仔告士打道151號國衛中心5 樓502室之辦公室單位,據資本策略(0497,前海洋資訊、創見太平洋)2010年年報顯示,該物業原為該公司持有。

如沒有忘記的話,該公司大股東鍾楚義曾透過持有50% Idea Talent持有意馬國際(585,前寶途國際),於2010年5月,以40仙減持9.88億股。根據股權披露,Shikumen Capital旗下公司購入其中5.375億股,其後陸續蝕讓。

2011年3月30日,第二批9,000萬可換股債券認購完成,根據股權披露,其中配售代理英皇證券(717)大股東關係人士楊受成夫婦購入其中6,200萬。經綜合後兩次配售可換股債券的名單如下:


2011年4月4日,可換股債券之換股價重新設定為0.17259元。

經綜合後,認購可換股債券的持有人如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24

15年前賣殼退市 重慶川儀捲土重來申請上市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yjbg/20140506/021019008461.shtml

  5月4日,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川儀」)一則招股書申報稿迅即引爆市場話題:一個曾經賣殼退市的公司,如今重新申請上市。

  根據申報稿的敘述,重慶川儀的前世和今生與資本市場有著這樣一段分分合合的「戲份」:1993年成立,1996年8月30日在深交所[微博]上市(代碼「000607」 )。然而,就在上市第二年,因亞洲金融危機、技術進步滯後、國外產品進入等三重因素影響,公司經營每況愈下,於1997年和1998年連續兩年虧損,1999年4月被ST。

  彼時的重慶川儀已難以單純依靠公司自身及原有股東的力量在短期內實現扭虧。為避免退市,在重慶市政府的主導下,1999年6月,四聯集團與華立集團達成協議,對原重慶川儀進行重組。1999年10月,000607這個「殼」賣給了華立控股(即華智控股(4.25, 0.00, 0.00%))。

  申報稿顯示,賣殼2年後,重慶川儀於2001年開始扭虧為盈。隨後,重慶川儀啟動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

  2006年,重慶川儀增資擴股,全球知名的自動化企業日本橫河公司以3341.5萬元認購了2101.6萬元的出資額,公司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2008年底,公司再度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4年後,2012年,公司再度申請上市並預披露過招股說明書,但遭遇IPO暫停。

  根據資料,1996年重慶川儀第一次IPO時,發行數量為3910萬股,發行價為每股4元,粗算下來,融資總額為15640萬元。而此次IPO,根據公司披露的募投資金投向——智能現場儀表技術升級和產能提升、流程分析儀器及環保監測裝備產業化、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等三個項目,以及償還銀行借款的資金需求情況,其此次IPO項目的合計投入資金額約6.26億元。公司稱此次上市融資,主要是為了「消除產能瓶頸」。

  市場注意到,此次重慶川儀還有一些有趣的變化:一是名稱的變化,由原來的「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變為「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上市地的變化,原來是在深交所上市並退市,如今則是向上交所[微博]提交了上市申請。

  一個曾經賣殼退市的上市公司,能再次成功上市嗎?「沒有先例。」業界對此持懷疑態度。

  記者閱讀申報稿時注意到,這次申請上市的重慶川儀2008年12月26日註冊,其設立時擁有的「主要資產」為川儀有限的全部資產,應為當初重組時置換出的資產;而申報稿也明確表示,此次擬上市主體新重慶川儀的8個主要資產中,6個為四聯集團向華立集團購買的原上市公司退市主體。而且,公司申報稿還明確,改制前後,公司實際從事的主要業務,均為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技術諮詢、服務等,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對此,有業內人士提醒,如果參照現有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情景,若分拆上市的資產,在上市公司體內存續期間,曾經有過融資行為,那麼,分拆上市將不予獲准。由於在IPO規定中尚未有類似條款,如何把握就成為關注的一個焦點。

  在申報稿中,公司特別強調自己是國內同行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一;公司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及行業市場將保持20%年複合增長率等前景。

  對此,分析師的看法是:公司傳統產品的主要客戶在石化與冶金行業,下游需求目前不振;但儀器儀表大行業門類、品類眾多,技術不通用,利於中等規模企業尋找利基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46

859 潛在集資活動或暗示賣殼, 目標股價$4.15 (比現價升300%) Michael_Tsang

http://xueqiu.com/2045750007/30234797
7月14日公告提及鎮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注意到本公司的股份近日之成交價上升及成交量上升。 經本公司作出合理查詢後,本公司正在為一項潛在集資活動進行初步磋商。(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714/LTN20140714291_C.pdf  ) 好了, 潛在集資活動, 明眼人看, 或暗示大發新股賣殼, 即$中信21世紀(00241)$ ,$文化中國傳播(01060)$ 的模式。

有了這個公告, 859就值得花點時間分析, 因為賣殼已經說到咀邊, 而港股賣殼股往往能為投資者帶來極大的短線回報。

一直以來, 我分析一隻股票是否有投資價值, 第一樣看的東西, 不是業績, 不是估值, 而是股權分佈。業績可以有水份, 估值則涉及判斷, 而股權分佈及其變動則是最真實的, 對股價的影響亦是最快最直接的。若分析涉及賣殼, 股權分佈更是關鍵。第二樣要看的東西, 是淨資產與股價折讓多少。

年報寫的: 859之主要業務為物業租賃及發展。
其實它是1個地產殼加2棟香港銅鑼灣商廈。 859值多少錢? 我們來清算一下。

簡單分析859:

1. 859 股權非常集中:
大股東持股量:
吳毅70.21%
鐘待昭 8.14%
2人已持有78%, 街貨只1.7億, 中了殼股最重要的一點, 即是必須要大股東的持股量夠多。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AllFormList.aspx?sa2=an&sid=10074800&corpn=Henry+Group+Holdings+Ltd.&sd=03/09/2013&ed=30/04/2014&sa1=cl&scsd=12%2f07%2f2013&sced=12%2f07%2f2014&sc=859&src=MAIN&& 

2. 大股東大量增持, 他最明白859價值所在
大股東吳毅增持紀錄:
28/4/2014: 3,650,000股,每股$0.938
26/3/2014: 26,600,000股,每股$1.08
13/3/2014: 240,000股,每股$1.05
5/3/2014: 8,200,000股,每股$1.08
22/10/2013: 19,863,027股,每股$1.505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Form3A.aspx?fn=154564&sa2=an&sid=10074800&corpn=Henry+Group+Holdings+Ltd.&sd=03%2f09%2f2013&ed=30%2f04%2f2014&sa1=cl&scsd=12%2f07%2f2013&sced=12%2f07%2f2014&sc=859&src=MAIN&& 

3. 859估值非常低估, 賣殼目標股價$4.15
(比現價$1.06升219%):

分析資產負債表可見資產淨值 20億港元主要由投資物業 20億港元組成: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這個20億港元的投資物業是香港銅鑼灣的兩座銀座式商廈 (擁有100%業權的全棟), 香港銅鑼灣全棟商廈是非常值錢的! 銅鑼灣全棟商廈屬非常珍貴盤源,此類物業勝在罕有,遇上樓市出現逆轉時,相信仍有一定抗跌力,故投資者無懼市況或有隱憂。
查看原圖

目前,鎮科擁有兩項優質的投資物業,第一是位於銅鑼灣渣甸街之24層銀座風格商業樓宇,建築面積約5.3萬平方尺;第二是位於銅鑼灣駱克道一幢總建築面積約3.44萬平方尺之多層商業大廈。按目前銅鑼灣旺區商廈尺價3萬元計算 (詳見以下引用之報章報導)估計,這兩項物業應值27.6億元左右,折合為每股3.63元左右。

859 應值27.6億加殼價4億共值31.6億, 對應股價$4.15

若859 只能以資產淨值 19億賣殼, 對應股價$2.50


兩座銀座式商廈:
a. 香港銅鑼灣渣甸街50號(渣甸中心) 58,522平方尺

http://www.henrygroup.hk/s/about_jardine.php
渣甸中心小檔案
樓高:24層
每層面積:(樓上)2,200方尺、(地鋪) 3,600方尺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b. 香港銅鑼灣駱克道487至489號(駱克駅) 33,600平方尺
http://www.henrygroup.hk/s/about_causeway.php
駱克駅小檔案
樓高:22層
每層面積:(樓上) 1,300方尺、(地鋪) 2,200方尺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4. 新聞: 泰國財團購入銅鑼灣羅素街8號改作銀座式商廈拆售套現20億元
服宅變零售商廈 趙國雄子巧招增值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基金拆售銅鑼灣羅素街8號銀座式商廈,暫成本年工商物業交投最大焦點,短短數日內基金沽清首批及加推單位,極速套現20億元,稱得上是逆市奇葩,對後市帶來甚麼啟示?

里昂證券在去年12月,以18億元向泰國財團購入銅鑼灣羅素街8號,物業原是經營多年的Shama服務式住宅,而基金靈機一觸,決定把物業改作銀座式商廈拆售,結果首批單位10層錄得超額認購11倍,最終連加推單位也全數沽出,暫已套現20億元,已經「翻本」。

即使推售的物業並非地鋪,但銀座式商廈概念在銅鑼灣成功,入場費約1.3億元,對不少具實力的投資者來說不算貴,故捧場客足。

尺價3萬開售 超額認購造勢
定價有水位:還記得去年樓市高峰期,財團在霎東街先後拆售TheSharp及OLIV兩銀座商廈項目,全部大賣,尺價達3萬元以上,個別單位甚至造至3.8萬至4萬元。當時兩項目反應理想,除了因市況旺配合外,也因兩盤賣點均為比鄰羅素街及時代廣場。

5. 疑似賣殼前之套現動作
859於2013年作出非常重大出售交易, 出售其持有之上海愚園路項目,涉及資金共29.7億元人民幣。鎮科集團實際收取現金6.78億元人民幣和解除未償還貸款7.10億元人民幣之承擔, 交易錄得出售事項未經審核收益(扣除稅項前)約1.61億元人民幣。859自此停止再向中國市場投放資源, 極有可能是為賣殼而輕裝上路。

6. 859從事物業投資, 是個不折不扣的地產殼
殼市場以地產殼股最值錢,因為地產公司最需要資金,所以也最需要上市,也就特別需要買殼。如果以地產殼至少幾十億市值計,這公司的市值7億只比殼價公價5億高出2億港元,業務及兩棟香港銅鑼灣銀座式商廈等於近乎免費送的,是超值了。鎮科業務簡單之餘,鎮科近年不斷套現,屬靚殼一隻,配合其內房發展所建立的人脈,相信要獲內房垂青並不困難。最新每股淨資產2.57元,現價PB0.4倍,一旦釋放潛力,升幅將數以倍計!以物業市價加殼價計算, 對應股價更值$4.15。

7. 77歲創辦人吳鎮科
2012年8月流傳鎮科創辦人兼主席吳鎮科近日因重病入院,觸發公司賣盤的憧憬。吳鎮科已過77歲,年事已高, 很有可能趁殼股及商廈有價, 賣盤退休分家當。

8. 前景
859公司價值開始釋放, 賣出內地商業項目 (出售代價為人民幣29.7億) 後, 集團不再於中國從事物業發展及投資業務,餘下集團作為於銅鑼灣打造銀座式縱向商業平台之先驅。銅鑼灣為香港及亞洲最蓬勃之零售及娛樂地區之一,駱克駅及渣甸中心獲海外旅客及香港居民廣泛認同為美食及保健美容首選熱點, ,租賃表現出眾,悉數租出。銅鑼灣之全新綜合辦公室及商業項目希慎廣場開幕,對整個銅鑼灣造成積極漣漪效應,吸引更多新零售商拓展其業務,而餘下集團之銅鑼灣組合亦更添活力及多元化。渣甸坊及周邊購物區傳統零售商已重新裝修。啟超道及恩平道除設有金飾珠寶及奢侈品店舖外,亦有化妝品、服飾及家居飾品店,商品種類日益繁多,購物氛圍較諸過去更形生活化。環境轉變亦從營業時間延長可見一斑,週五或假日之最後營業時間由以往晚上八至十時延長至午夜甚至深夜。購物氣氛熾熱,租戶組合提升,加上延長營業時間,均令渣甸坊零售商之銷售表現受惠。

事實上,鎮科現在手頭上只餘下兩項主要物業,約九萬平方尺的優質投資物業全部位於銅鑼灣黃金地段。鎮科出售上海物業套回大量現金後,似有部署賣殼的可能,是一內房靚殼。

結論:
859 應值27.6億加殼價4億共值31.6億, 對應股價$4.15
若859 只能以資產淨值 19億賣殼, 對應股價$2.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492

股市分析(15):大孖沙賣殼?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5256

??????

四叔旗下的「97」(恆基發展)終於有所安排,四叔將旗下的千色店以九億多的代價註入,並保證未來幾年股息不少於四仙。復牌後勁升兩成,即使以現價$0.78計,都有成五厘息,低位買入者就更加和味。

「97」最初叫永泰置業,四叔早在七十年代已經收歸旗下,當時連恆基兆業都未上市,所以又名為「小恆基」。到母公司整體上市之後,都做過收租股,甚至做過控股旗艦,後來減下減下,只剩下國內一個空殼項目,名符其實的殼股,所以耐不耐市場就有私有化或者賣殼的傳聞。

首富李嘉誠都將和記港陸當殼咁賣,點解四叔又唔得呢?講真,你話人地賣殼,人地可能只係賣資產,將非核心資產連上市地位賣走,順手精簡架構。大孖沙的所謂「殼股」,下下以10億計,又點算係「殼」呢!所以,要賣就係「殼連肉」,即係根本就唔係賣殼。上市地位怎樣貴,都不會十幾億吧!

除了賣比人之外,仲可以私有化既,次次「97」都係炒呢啲,只不過私有化可以搞極都搞唔到,好似會德豐系的海港企業咁,等私有化成功黎開飯,蚊瞓都得了!

今次四叔變想將千色店分拆上市,可以講係一石三鳥,一來安排了「97」的主要業務,二來可以套現,三來仲可以分埋身家。雖然有人擔心,分拆左之後,會不會大加租呢?實情係千色店係恆基的大商場內,用來吸引人流的,在外國很多連鎖店都是用這個策略去爭取較低的租金,而千色店部份舖位,也是再分租出去做專櫃的。雖然這種經營方式沒有甚麼想像空間,但保證有高息,都會有收息一族考慮的。

432 total views, 36 views today

以上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投資涉及風險,應先考慮個人因素,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