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董事長張瑞麟十七年前創業,建立中國最大連鎖3C通路,他的創業魂沒因此停歇,這次,他一頭栽進O2O世界。 昔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旗下的通路大將,在七月十八日的記者會上,宣示進軍最熱門的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整合)市場,跨入旅遊生意。 十七年前,賽博集團董事長張瑞麟成立的「賽博數碼廣場」曾是全中國最大連鎖三C通路,在大股東鴻海集團加持下,分店曾達五十七家,他也成為郭台銘倚重的通路人才。他接受本刊專訪時開心的說,這是他三度創業。 前兩次創業讓他累積財富,擁有一座位在北京郊區私人農莊,足夠安享退休生活,張瑞麟卻說,他把自己的房子和農莊賣了人民幣上億元,全部投入這次創業。什麼樣的一盤生意,會讓一個年近六十歲的人賣掉家產,全力以赴? 打造真人即時翻譯App 鎖定中國人出國旅遊商機 張瑞麟看到的,是正在蓬勃發展中的旅遊市場。他主打的秘密武器,則是從未在市場上出現過的真人翻譯工具—「Tour Talk譯遊」App。 這款App目前和日本三千位業餘翻譯官簽約,提供旅客即時翻譯,還計畫結合訂機票、訂房,打造客製化行程各項功能,做出差異化服務。 「這是一個可以讓中國人走遍全球的App,」張瑞麟說。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去年出境旅遊人次達一億二千萬。中國人去日本、韓國需要翻譯,日本、韓國人去中國也一樣,不只中、英、日、韓四種語言,未來還將加入泰語、馬來語等,光是亞洲至少就可串起上億旅遊人次市場。 與東方網合作賣廣告 還拿下澀谷購物節主權 因為規模不如對手大,他更得懂得找資源,借助別人力量壯大自己,賽博和上海東方網獨家合作正是一例。 東方網是由上海十家媒體組成新聞網站,和東方電視台、東方航空都有合作關係,他找上東方網合作,派人到浦東機場登機口,發日本觀光情報雜誌和優惠券,把握上飛機前最後一刻宣傳機會。 這本名為《日本真會玩》的雜誌原本初步預估廣告張數十五張,結果競超過六十張,就因為掌握了這個獨家通路和客戶的需求。 此外,他更運用上海市委宣傳部在市內建立的三百零八個類似社區活動中心的信息苑,幫日本商家辦試吃、試用,還結合網購,比起單純貼海報、發傳單宣傳更有力。「他們(中國)政府手上有太多資源,反而不懂得利用,我們把這些資源活化,掌握通往旅客的最後一哩,」張瑞麟說。 不過,要取得日本人信任並不容易。張瑞麟一個月飛去日本兩次,每天排六到八個行程。一年多來,他幾乎跑遍全日本,說服Bic Camera、松本清、多慶屋等連鎖通路合作,成為第一個拿下東京澀谷購物節主辦權的外國企業。 為期兩個月的活動裡,中國旅客可以用微信「搖一搖」換優惠券,配合App一鍵快遞、把商品送到飯店等服務,改變原有購物節形態,創下每日十五萬人次消費紀錄,確立他在日本的江湖地位。 賽博董事、富士康前行政總裁程天縱觀察,多數網路企業做020,即便懂線上行銷,卻缺乏串聯、整合線下資源的能力。但對耕耘實體通路快二十年的張瑞麟來說,這反而是他的強項。 談互聯網產業競爭 坦承這輩子沒這麼焦慮過 生意模式找到了,從此就高枕無憂?張瑞麟卻說,他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焦慮過。 他談到中國互聯網產業競爭激烈時,突然點開微信裡的一段影片,向記者展示兩台無人機:一台是國際品牌,要價六百五十美元,預計今年底出貨;另一台則是中國品牌,功能和前者類似,外型更輕更小,價格卻不到四百美元。 「前一台只紅兩個月,後一台就出來了,下個月馬上出貨,到時候前者要賣給誰?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現實!」他激動說。 三年前,張瑞麟決定帶領賽博轉型的那刻起,便在台北、上海等地辦公室牆上掛起了「否定自我、超越期待」八個大字,提醒自己唯有拋棄過去光環,才可能成功。 「我雖然是五〇後的人,但我現在跟九〇後在一起,我感受到他們的急迫性跟快速性,這個環境不是二十年前的競爭環境了,二十年前我們好好做,可以做得很好,但現在真的不是這樣子了。」 對自認血液裡流著創業因子的張瑞麟來說,放棄,不會是他的選擇。即便先前因為做心導管手術住院,躺在手術床上,他想的還是如何把產品做得更好,「我全身半麻,護士把我推出手術室,我就跟我太太講說,『通知他們一點半到辦公室開會。』」 當身分轉換,他從坐在台下聽郭董講話,變成站在台上發號司令的老闆,心境也變了,「以前會替自己的錯誤找理由,現在沒有身分找理由,所有錯都得自己概括承擔。」 不論最後成功與否,第三度創業,張瑞麟選擇用行動證明,若不設法改變困局,注定會被時代的浪潮洗去。 撰文者康育萍 |
我便開始思考什麽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價值投資就是簡單的算幾個估值指標,一看劃算就買,然後持有這麽簡單嗎?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分享投資(ID:
)投稿,作者蔡聰。這是一個勵誌的故事: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享投就投CEO蔡聰在7年的時間內,憑借一只股票,從“屌絲客戶”變成匯豐銀行的VIP。
正是從投資股票開始,他開始思考什麽是真正的“價值投資”,是簡單的算幾個估值指標,一看劃算就買,然後持有這麽簡單嗎?
悟出“價值投資”的真諦後, 他更發明了“小蔡盈虧平衡增長公式”,用於判斷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
如果你對投資感興趣,蔡聰以下的分享絕對不容錯過:
最近幾天,騰訊控股創了新高,我算了一下,從2009年第一批買入的股票算,我已經持有7年,成本價為85元,折成現在的股價是17元,按照今天的股價202元算,我賺了10.8倍。年化收益42%。對這個收益,相當的滿意。如果光從收益率來看,這不僅僅秒殺了90%風投機構,還居然能跑贏炒房。
2009年中歐畢業以後,我把自己所剩的積蓄以螞蟻搬家的形式搬到香港,每次存兩萬,一共存了20萬不到,孤註一擲全部買入騰訊控股。(為什麽是2萬,因為香港櫃臺超過2萬要收點鈔費。)20萬不到,在匯豐銀行是“屌絲客戶”。七年過去了,這些資產都沒有動過,自動升級為匯豐銀行的VIP客戶。
投資A股,讓我開始思考什麽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2006年我離開了工作4年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那時候中國股市很熱,全民炒股的年代,股指正在爬上其有史以來的最高點5178點。隨著這股大潮,我開始了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其他人考證券從業員考試是為了能夠從事這個行業,而我則是少數的為了更好的理解炒股票的規則去考這個試,而且一口氣過了5門考試。
我是註冊會計師,對財務數據比較敏感,財務出身的人都天生比較保守,和比較理性。與許多炒股的人一樣,都崇拜股神巴菲特,也認同其“價值投資的理念”。
可惜,我把價值理念理解錯了。過分的註重公司的歷史經營業績,因此選出來的股票都是7倍,8倍市盈率的鋼鐵股。當然,在全民炒股的時代,選股似乎並不是很重要,買啥股都盈利。但,潮水退出去,結果可想而知。我很幸運我在A股的投資全身而退,沒有成為“韭蔡”。
隨後,我便開始思考什麽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價值投資就是簡單的算幾個估值指標,一看劃算就買,然後持有這麽簡單嗎?不然,價值投資是不能脫離成長性的判斷的,否則很容易就陷入了“價值陷阱”,因為沒有成長性的企業,一般都很便宜。沒有成長性的企業很難說是一個好企業。
我發明了一個公式用於判斷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
2009年投資騰訊控股就是基於我思考的“價值投資”的邏輯,從現在的結果看來,我更加堅定“價值投資”理念。2009年,孤註一擲投資騰訊是什麽情況?
我1998年大學一年級開始使用QQ。2002年開始工作,我周圍的同事都不使用QQ,因為都認為QQ太Low,太屌絲了,他們認為使用QQ影響自己的“逼格”。我們都使用MSN,當時QQ在中國最大對手。MSN流行了好多年。直到2008年,我和我周圍很多朋友又回歸到QQ。因為MSN用戶體驗和功能之強大實在無法跟QQ相比。MSN逐漸開始失去用戶。
我還發現,絕大多數的小學,中學生都使用QQ在網上通信;企業用QQ做在線客服。騰訊在社交領域有望形成寡頭壟斷。在中國,壟斷的企業很多,例如電信領域,然而這些壟斷都受到價格管制,沒有定價權。而且絕大多數是國企。在壟斷的領域中,騰訊是少數的有定價權的民營企業!
再看其過去幾年的盈利性,當時騰訊的市盈率只有30倍,但是過去幾年都保持了70%,80%的高速增長。國際上對業績不增長的股票的市盈率一般是15。國際定價水平,這就是合理估值:P=V的水平。騰訊當時的估值高於15倍,市場預期騰訊的未來一定會成長,這是一個定性的判斷,那定量的判斷,究竟30倍市盈率“透支”了怎樣的成長呢?
為此,我發明了一個公式,美其名曰:“小蔡盈虧平衡增長公式”。這個公式的用處,就在於判斷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其表示公司只要能夠保持多少的增長率,多少年,其估價才相當於購買了15倍市盈率無增長的公司。換句話說,目前的市盈率已經透支了多少未來的增長?因此,只要能判斷企業未來的增長優於這個預期,那麽企業就是低估的。如果不如這個增長企業就是高估的。
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如下:
(該部分比較燒腦,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建議略過推導過程。)
我們以2009年我購入騰訊控股時的股價為例, 當時PE=30,年增長率為70%。這樣的增長率需要保持多久才能支撐到這樣額估價?我們列出以下方程:
Pn/En = 15 = 1/r ……公式1
Pn為未來的每股價格,En為未來的每股盈利。未來公司不增長的情況下的合理估值水平Pn / En = 15倍市盈率,根據公式1算出我們要求的合理回報率r=6.67%
P0 /E0 = 30 投資時的市盈率 ……公式2
從公式1得到 Pn = 15* En;……公式3
而En = E0 * (1+g)^n ……公式4
g我指每年的盈利,n為達到合理市盈率的年份;
將公式4代入公式3:
Pn = 15 * (E0 * (1+g)^n) ……公式5
P0應該Pn的現值,而折現率應該就是r,投資人要求的合理回報率。以下是折現公式。
P0 = Pn / (1+r)^n ……公式6
把公式5代入公式6,得到
P0 = 15 * (E0 * (1+g)^n) / (1+r)^n…… 公式7
從公式7推導出:
P0/ E0 =15 *(1+g)^n / (1+r)^n ……公式8
推出n 和 g的關系
n = log [(P0/E0)/15,(1+g) / (1+ r)]……公式9
n 為增長年數;P0/E0 為現在的市盈率, r =1/15, g為年增長率。
這就是“小蔡盈虧平衡增長公式”,其表示,被投資公司只要能夠保持多少的增長率,多少年,其目前的估價是合理的;也可以解讀為目前的市盈率透支了未來多少的增長。又可以這樣理解:怎樣的“P/E, g, n”組合與購買了 15倍市盈率無增長的公司是等效的。
這個公式,我制成電子計算表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註“享投學堂”公眾號,回複“計算公式”,即可下載。
用這個公式我們輕易的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增長組合。下面的表格每一行代表一種增長組合。
這個表格第一行表示,騰訊控股當時的市盈率30倍,只要能保持1.49年70%的增長,他的估值是合理的。換句話說,30倍的市盈率透支了未來1.49年70%的增長。
以此類推,最後一行的意思是:騰訊控股當時的市盈率30倍,只要保持5.88年20%的增長,他的估值也是合理的。即,30倍市盈率透支了未來5.88年20%的增長。要判斷這個有點難度,6年時間,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周期太長了。
我們來看中間的一個增長模式,50%的增長率,只保持2年,這個對於當時連續幾年高增長的騰訊,和互聯網行業的整體增長情況,這個是大概率事件。而且2年後,也不太可能停止增長,這是非常容易判斷。既然預期的增長要比已經透支的增長好,那麽估值就是低估了。
我們也可以用公式7,反過來推算,目前公司合理的市盈率應該是多少?我預期是40%的增長至少會增長3年;而3年後,保守估計停止增長。查計算表,這時合理的市盈率是34倍,比起當時的30倍的市盈率還有4倍的盈利空間。值得投資。
價值投資的思維:不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
價值投資首先確保被投企業的P0 < V ,即投資的價格小於企業的價值。投進去這一刻企業的價格是低估的,投進去的企業都有一定的安全邊際,而上行則不封頂 ,讓收益去“飛”。價值投資者會根據過去5年的歷史業績和成長路徑來估計未來的兩三年;而不會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根據過去的2年來預測未來5年或者更遙遠的未來。預測遙遠的未來實質上是一種“賭博”,其實大部分人,甚至創業者本人都沒有這樣的能力預測遙遠的未來,投資人就更不用說了。馬化騰當初創業也想不到騰訊能有今天,他還打算把騰訊以100萬賣掉呢。
P0 < V這個安全邊際非常重要,讓投資人會有很好的持有心態,不為市場情緒的波動所影響。只要企業基本面增長符合預期,或者超過預期,我都不會虧錢。實際上,騰訊至今仍然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維持了7年。微信的成功,是我當時沒有預料到的。我覺得也沒有多少人能夠預料得到,包括馬化騰也預料不到。
我曾經作為財務顧問參與了某投資機構的投後管理工作,跟蹤了上百個投資案例的後續發展。我發現絕大部分的企業增長都遠不如預測。投資經理都高估了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他們根據未來長達5年的增長來倒推一個存活只有2年不到的公司估值。很不幸都為了這設想的高增長買單了,陷入了成長的陷阱中。
堅持“價值投資”邏輯,發現該發現的金子
“小蔡盈虧平衡增長公式”也許不適用於早期項目的投資,因為這些項目沒有利潤,無市盈率,也許只有“市夢率”。而這個公式的內涵則適用於所有階段的股權投資,它詮釋了估值與未來的增長模式的關系。過高的估值,需要更大的成長性g 和成長時間n來支撐。n過長就越容易陷入“成長陷阱”,即遠不如預期的成長性。我對許多的案例進行了複盤,事實告訴我這是“大概率”事件。
價值投資者是根據過去、現狀和近期的未來尋找價值被低估的標的,而不去挑戰自己預測遙遠未來的能力。 “價值投資”的理念也許在早期投不出“京東”這樣到目前為止還在虧損的成功企業,我相信也存在其他的投資邏輯,可以發現這類型的金子。這一點都奇怪,每一種投資邏輯都會發現金子和同時也錯過金子。每一種創業成功都是與眾不同的,不可複制的。沒有一個投資邏輯能夠發現所有的金子。最重要是堅持一個你認為正確的邏輯和理念,總會讓你從沙子里發現該發現的金子。成功只會遲到,但從未缺席。
“獨角獸”改變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因為OPPO、小米、金立等公司的貢獻,中國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實現了《數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龐帝一直孜孜以求的“人人一臺電腦”的夢想,消滅了“信息鴻溝”,成為全球移動互聯網的絕對高地。智能手機對當代中國影響的深遠,怎麽高估都不為過。
因為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的普及,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現在出門基本不帶錢包了,更別說銀行卡。去飯館吃飯,上便利店買飲料,甚至就在路邊煎餅攤買個煎餅,在菜市場買根蔥,都可以掃碼支付。
在城市,出門之前,我們已習慣了先打開滴滴、神州或者易到,叫好車,對著地圖,看到司機已等在樓下之後,才傲嬌地說,“我的車來了”,出門揚長而去。這是貴賓級的待遇。
很多城市,除了滿街的小轎車之外,一度消失的自行車又回來了——人們出了地鐵,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地鐵口附近的共享單車,ofo或者摩拜,瀟灑地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行車短途之旅。
我們要請朋友、客戶吃飯,首要的動作是,打開美團點評,看看附近有哪些口碑不錯的餐館,瀟灑地預訂,把鏈接發給朋友或客戶,然後開始期待一場美好的聚餐。
我們看新聞,已沒有什麽人通過訂閱或到報刊亭購買報紙來實現,直接打開今日頭條等新聞客戶端,最熱的新聞,最感興趣的新聞,源源不斷,沒完沒了地推薦給你。
我們看書,再也不用跑到各個城市的新華書店、圖書城,足不出戶,通過閱文、掌閱等平臺看到最想看的、最火的小說,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我們追最熱門的電視劇,比如《人民的名義》,根本不用打開電視機,在電腦或平板上、在手機里,通過愛奇藝等視頻平臺,一口氣追劇,成為會員還能去掉片頭片尾的廣告。
我們看一場電影,經典的動作是,打開微票、貓眼、淘票票等電影票預訂平臺,下好單之後再奔赴電影院。
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寶寶樹、貝貝網、蜜芽等母嬰平臺,新一代的年輕爸爸媽媽們如何養育兒女?
……
上面提到的支付寶、小米、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滴滴、ofo、摩拜等公司,都是中國知名的“獨角獸”公司。
所謂的“獨角獸”公司,這是矽谷風險投資家Aileen Lee 2013年11月發明的創投行業專屬名詞,指那些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成立不超過10年的高成長企業。
2017年3月7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長城戰略咨詢發布了《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報告表明,中國“獨角獸”公司的數量已經多達131家,總估值4876億美元,而美國“獨角獸”公司也不過96家,總估值3720億美元。植根於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獨角獸”公司數量全面超越美國,這意味深長。
《創業家》以發現爆發性增長行業的挑戰者、領先者和顛覆者為使命,也就是發現獨角獸公司為使命。我是2010年加入《創業家》的,在這7年多的工作時間里,從記者開始,一直做到首席內容官。很幸運,我近距離地接觸了近百家“獨角獸”公司,見證了“獨角獸”改變中國的歷史。這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
印象深刻的是,我曾跟去哪兒網所有副總裁以上的高管進行交流,從早上9點聊到晚上9點多,信息量大到想吐,但我依然興奮不已,因為我發現了去哪兒成功的核心秘訣——TTS系統。它讓去哪兒真正成為一家可以跟攜程PK的“獨角獸”公司。
我也曾親自調研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和他的團隊,最後大膽地預判,像58同城這樣能彎腰做苦活、累活的互聯網公司,會有大未來。後來O2O風行,滴滴、餓了麽、ofo等公司都靠幹臟活、苦活殺出一條血路。
……
還有京東、今日頭條、美團、神州租車、宜信、陌陌、YY等獨角獸公司,我都見證了它們的成長。
今天,我把自己多年對中國“獨角獸”公司的觀察,整理成系統的知識,形成 “揭秘52個獨角獸的賺錢邏輯”專欄。
但我又不希望我自己講得太“學院派”。我盡量少講理論,通過一個個有場景、有沖突的故事,把這52家“獨角獸”公司商業模式的要點表達清楚。
我希望您通過訂閱這個專欄,有以下收獲:
1、中國“獨角獸”公司的創業、創新和創富故事;
2、“獨角獸”公司創始人都有什麽特質;
3、優秀的商業模式如何構建和完善;
4、如果你是創業者,如何根據市場實際情況打磨公司的商業模式。
不管你是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還是對商業感興趣的職場人,我都希望,聽完我的分享,能對你有所啟發,成為商場、職場中的下一匹黑馬,乃至下一只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