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90後更喜歡的在家創業模式——短租公寓靠譜嗎?

“我們有過一些業內的調研顯示,更多的80後尤其是90後,現在非常喜歡在家創業的模式,那麽什麽職業適合在家創業呢?據我們所知,短租公寓就是其中一個。”長期研究公寓業態的房東東創始人全靂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本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近年來投資界對住宿業的目光已從酒店轉向公寓這類非標化住宿業,而在長租公寓掀起一輪投資熱潮後,短租公寓成為下一個焦點。尤其在途家宣布收購螞蟻短租後,更多業者發現,短租住宿業的毛利率是長租住宿業的數倍。不過要做好短租,也並不容易。

市場容量激增

日前途家收購螞蟻短租,螞蟻短租原股東58集團也成為了途家新股東。隨著途家在品牌營銷方面的積極推進,雙方的整合效應也在初步顯現。途家CEO羅軍和聯合創始人Melissa Yang透露, 8月4日當天途家總訂單達到了56473間夜,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住宿分享領域最高單日訂單交易紀錄。要知道,僅8月4日當天交易額已接近2012年全年交易額總量。

不僅僅是途家和螞蟻短租,小豬短租等備受關註,Airbnb也是被津津樂道的分享經濟模式。

新媒體大數據研究機構速途研究院發布了《2016年H1在線短租市場報告》,報告中提到去年夏天木鳥、小豬短租、途家紛紛宣布融資,其中木鳥A輪融資6000萬元;小豬短租宣布C輪融資6000萬美元,途家2015年8月宣布完成D輪及D+輪融資3億美元。到今年,6月份途家全資收購螞蟻短租,螞蟻短租成為了途家的全資子公司。

“在我們業內看來,隨著更多遊客的出行,尤其是自由行客人的增加,住宿成為熱點,而很多的遊客並不一定都要入住酒店,很多民宿之類的非標住宿業是新趨勢,所以短租市場潛力巨大。”小豬短租創始人陳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據艾瑞咨詢和易觀智庫統計,2015年在線短租市場為40億元左右,現階段僅達到市場潛力的10%左右。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全球自由行報告2015》指出,2015年國內旅遊人數40億人次,自由行人群高達32億人次,人均花費937.5元,總的自由行市場規模達到3萬億元。其中國內自由行方面,中國遊客的消費占比為購物(29%)、餐飲(19.5%)、交通 (22%),住宿占比約為17.5%,由此可以看出2015年旅遊住宿的市場規模約為5000億元。

從增長情況來看,2015年國內旅遊人次比上年增長10.5%,2014年比上年增長10.4%,如果按照10%的增長來看,國內自由行的旅遊住宿市場規模2018年近7000億元,如果保守估計在線短租的市場占比10%不變,則2018年在線短租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00億元。

靈活收益模式

李小姐是位80後,在上海浦東有一處物業,在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之前,其已經通過螞蟻短租等平臺將房屋出租給遊客。

“我開的價格不高,也就600多元一天,來迪士尼樂園玩的遊客應該會覺得這個價格很合理,對我而言,如果滿租的話,則可以每月有1.5萬元~2萬元的收入。”李小姐表示,自己就是時下短租住宿業的一個參與者。

其實,在線短租是分享經濟在住宿市場形成的一種新興業態,指個體將閑置房源,通過在線短租平臺與他人進行按日短期租賃,進而獲得房租收入的經濟現象。區別於連鎖酒店的標準化住宿,線下分散的民宿、客棧、家庭旅館,二手房長租市場等,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對於社會閑置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再利用。

通過采訪大量業者《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酒店業態需要諸多員工、整棟樓的租金成本等,還需要專業化管理,一個100間客房的平價酒店投入在800萬元左右,回本期至少5年。而長租公寓則不一定要整棟租賃,其可以分散,且一個公寓項目只要2~3名店員即可,很多酒店服務可以節省。

“長租公寓的毛利率一般在15%~20%,回本期從1~3年不等。屬於回報比較高的。”貝客公寓創始人魏子石說。

“而相比長租公寓,短租公寓的成本更少,其管理成本和人員投入少於長租公寓。市場而言,短租比長租的毛利率要高數倍。”陳馳表示,比如一個月租金1萬元的房間,如果租給遊客做短租,則月收入可達3萬元。“短租住宿業,尤其是一個做得不錯的民宿,其毛利率可達50%~100%多。”

這麽高利潤的生意不僅吸引了途家、小豬短租、螞蟻短租等業者,也吸引了諸多年輕業者。

“在我們看到的一些業內研究顯示,眾多80後尤其是90後,非常願意在家創業,而短租業就是他們很偏好的選擇。”全靂表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90後做短租有幾種模式:一是本身父母持有物業,對於家中有閑置房的年輕人而言,開展在線短租民宿可能比其上班要賺得多;另一種則是“二房東”模式,畢竟並非所有90後都能自持房源,因此不乏有年輕人通過“二房東”模式再統一轉租給短租客,這種模式之下的利潤率要比自持物業低一些,但收益也不錯。

“有很多90後喜歡短期在外居住,或者自由行,這些短租民宿就有了很多客源。我們的一些客人中就有本身是上海人,卻還要在上海租房的90後,因為他們希望有獨立空間。因此多樣化的住宿業前景非常好。”魔方公寓CEO柳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挑戰與格局

事物都會有兩面性,在面臨巨大商機的同時,短租市場也並非沒有挑戰。“規模化就是一個問題,比如自持物業或做二房東的創業者,他們很難規模化經營,這是難以批量複制的。”陳馳認為。

有業內人士認為,小豬短租的房源規模難以突破,分租房源在品控和安全性上存在風險;其在借鑒途家做海外業務、鄉村民宿、線下自營等方面的資源整合和執行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作為行業領先者的途家其盡管房源布局、多條業務線布局,資本支持與並購螞蟻短租後的規模效應擴大,但也需要消化歷史遺留問題,比如線下較重,同時也因為個人房東業務起步較晚,整合螞蟻短租需要時間。

另外,海外品牌的搶灘也給了本土業者巨大壓力。比如Airbnb具有全球品牌效應、海外房源優勢,而且其主要瞄準中國的出境遊市場。

當然,Airbnb也有自己需要面臨的問題,比如中外市場環境及用戶習慣不一樣;針對房東的溝通和結算不適合中國房東;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公司都很難獲得獨立發展等。在一些具體細節的運作和維護上,其實也很難做到本土化。

原本途家、小豬短租和螞蟻短租等品牌各占一部分國內市場份額,本土業者又會統一去觀察Airbnb這類海外業者的發展。而如今在途家收購螞蟻短租後,這種競爭與合作的格局又發生變化——對手成為一家人,而其他對手的壓力或許會增加。

“5年左右是一個周期,結合近期途家與小豬披露的訂單數據,我們覺得短租住宿業可能進入新一輪爆發增長期,在明年會進入爆發期,當然也不乏會有被洗牌的業者,資本運作則會越來越頻繁。”全靂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38

收益率高達10% 民宿眾籌到底靠譜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4/164957.shtml

收益率高達10% 民宿眾籌到底靠譜嗎?
騰訊創業 騰訊創業

收益率高達10% 民宿眾籌到底靠譜嗎?

民宿項目的投資人有90-95%都是在博10-15%的收益。

來源 | 騰訊創業(ID:qqchuangye) 

文 | 管慕飛

葛女士是一名金融行業從業者,她從大約兩年前開始投資民宿眾籌項目。

現在,她已經在某眾籌平臺上投入兩百多萬,預期收益20多萬。

民宿眾籌似乎並不缺少擁躉。

然而前不久,有關莫幹山民宿的一系列報道卻讓人生起了疑竇。據報道稱,資本的熱捧導致近兩年莫幹山民宿數量激增,如今平均入駐率僅為50%,差一點的只有20%,回本周期也自14年之前的2-3年上升到5-6年。

與此同時,國內一大批眾籌平臺的倒閉、跑路、歇業、轉型,也讓外界對眾籌行業整體的信任感受挫。某P2P理財平臺創始人甚至公開表示不看好互聯網+房地產眾籌。

i4

民宿眾籌究竟是不是一樁靠譜生意?看似對立零散的信息背後,是投資者、項目方、平臺方怎樣的利益博弈?

民宿眾籌平臺如何賺錢?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眾籌的分類以及各自的營盈利方式。按照咨詢公司Massolution的分類,眾籌可以分為股權眾籌、債權眾籌、回報眾籌以及公益眾籌。

1

根據模式的不同,民宿眾籌可以劃歸股權眾籌,也可劃歸債權眾籌。

國內民宿眾籌平臺大多屬於債權眾籌。滿足一定資質的用戶在平臺上註冊成為投資者後,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投資,並獲得分紅(經營不善時按保底比例補足)和消費權益。

股權眾籌則主要盛行於海外。采用股權眾籌模式的平臺,相當於幫投資者建立了一個有限合夥公司,有限合夥公司由平臺全權管理,投資者在房產賣出時回收本息。

2

而在實際操作中,平臺所得分成也會因項目不同而上下浮動。國內民宿眾籌平臺多彩投的CEO趙耕乾告訴騰訊創業(ID:qqchuangye),平臺會與項目方預先談好項目的最高回報率,並在此基礎上商定項目給到投資者的最終回報率,兩者差價加上服務費,就構成了平臺的收益。

舉例來說,一個項目給到平臺的回報率是12%,而平臺能夠以10%的回報率發出去,加上項目方每年5%的基礎服務費,平臺的收取的總服務費則為5%+(12-10%)。

民宿眾籌是怎樣火起來的?

眾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美國Kickstarter平臺的興起。2011年,“點名時間”將Kickstarter模式搬進中國,此後國內便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眾籌平臺。這里面當然不乏一時間傳為佳話的眾籌項目,但更多項目,都是在博取了最初的一波註意力後銷聲匿跡,甚至負面消息頻傳。

為什麽民宿眾籌以外的很多項目都失敗了?

2015年被許多人稱作“眾籌元年”。這一年,從影視到創投,從公益到圖書出版,眾籌幾乎遍地開花,但問題也不斷暴露。

其實早在2014年底,隨著國內眾籌平臺“鼻祖”點名時間宣布放棄眾籌業務,實物類眾籌已經開始出現衰敗跡象。實物類眾籌屬於回報眾籌,點名時間CEO張佑在談到這類眾籌為何在中國水土不服時,總結了以下三點原因:

並非所有投資者都願意當“小白鼠”。不可否認,平臺上的確有一批“極客”願意充當“小白鼠”,幫助項目方完善產品;但更多的投資者是抱著消費的心態,認為自己花了錢,卻買來了次品,於是心存不滿,甚至遷怒平臺。

眾籌類型不明確。如果沒有界定眾籌的類型,不同人對眾籌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是捐助,有人認為是股權投資,也有人認為是預售,這就容易在回報形式上引起爭議。

眾籌保護機制失衡。平臺為了鼓勵創新,往往對產品質量、發貨時間沒有太過嚴苛的限制,但這也招來了一批不靠譜的項目,這使得平臺很難對用戶承諾,上線的項目能在一定時間內拿出成熟的產品。

另一類正在衰敗的是創投類眾籌,這類眾籌大多屬於股權眾籌。在眾籌平臺多彩投上,創投類眾籌只占很小一部分。多彩投CEO趙耕乾告訴騰訊創業,創投類眾籌平臺做不起來也有兩點原因:項目本身風險大;散戶不理性。

他表示,創投類眾籌本身就屬於高風險項目,對投資人要求很高,但國內散戶大多缺乏理性,鬧事的很多。“創業公司哪那麽多帳是完全規範的,所以都禁不住鬧事,就會影響到平臺的口碑,所以36氪和京東也不太做了。”

已有多年投資經驗的葛女士也告訴騰訊創業,“(投資者)差異非常大,有投資老手,也有小白,大家投資的想法也不一樣。”不乏一些對眾籌行業了解不深的新手,在項目失敗後,認為平臺應該擔責。

民宿眾籌有什麽優勢?

從上面兩類眾籌項目的失敗經驗中,可以總結出目前國內眾籌行業的幾個特征:首先,項目方的質量難以保證,不排除有人渾水摸魚;其次,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偏弱,很多人甚至不理解投資眾籌項目的風險。

那麽,相比其他類型的眾籌,民宿眾籌何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到立足之地呢?

從項目方角度來說,民宿眾籌其實是宣傳+籌款,曾在多彩投上成功運作過3個民宿眾籌項目的“山水間”CEO陳熙告訴騰訊創業(ID:qqchuangye),如果單單為了籌錢,眾籌其實並不劃算,一來耗費精力,二來所需支付給投資者的回報也要高於銀行貸款利息。

3

“山水間”民宿

“其實我認為,民宿眾籌更多還是為了提高市場認知度以及消費群體的參與度,比如我們剛剛做的池州山水間眾籌,我們把眾籌金額變成3萬,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大家對山水間有更多的了解,從而也讓他們有更多的親朋好友加入到消費圈子中來。”

陳熙也表示,如果眾籌做得好,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眾籌期間,會有很多投資者、消費者持續不斷地關註項目。

而從投資者角度來說,參與民宿眾籌也有投資以外的目的。正如葛女士所說,很多投資者本身也是旅遊愛好者,而許多眾籌項目在許諾投資者現金回報的同時,也會給予一些消費權益金,可以直接在入住酒店時抵扣消費。

趙耕乾做了這樣一個比較:投資創投類眾籌項目的,可能有1%能夠博得那1000%的收益,而民宿項目的投資人,有90-95%都是在博10-15%的收益,總體來說,民宿項目的風險會低很多,而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

然而,由於民宿投資者中有大量旅遊愛好者,每年有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在旅遊上,因此,10-15%的回報+消費權益,對於這部分人群來說是很有吸引的一筆投資。

民宿眾籌究竟靠譜嗎?

趙耕乾對騰訊創業表示,目前在多彩投的所有150多個眾籌項目中(包括民宿眾籌),已經開始分紅的項目超過100個。

但對許多人來說,民宿眾籌恐怕還是一樁“最好不碰”的高風險投資。隨著民宿市場趨於飽和,加上高回報率可能帶來的天生的不信任感,唱衰民宿眾籌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而且從理論上說,民宿眾籌的確有血本無歸的可能,因為平臺只是中介,沒有為項目方承擔責任的義務。

那麽,民宿眾籌究竟值得信任嗎?

項目失敗了怎麽辦?

原則上,眾籌平臺並沒有向投資者賠付的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平臺處於自身名譽的考慮,一旦項目出現問題,還是會主動協助處理回購等事宜。

趙耕乾告訴騰訊創業,多彩投上也的確有過兩個非正常退出的項目。其中一個是海南客棧項目,當時項目方租用了開發商的房子,但恰好遇上三亞房價暴漲,開發商於是違規收回了房子,導致項目方間接違約。

這個項目當時籌集了一百多萬,項目方賠付了90%,多彩投也退回了五六萬的服務費,另外還補貼了一些消費券,才終於將投資人安撫好。

趙耕乾表示,投資人對處理方式總體比較滿意,“我們還是希望教育用戶風險自擔,還是有項目可能會血本無歸的。”

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靠譜?

在知乎、百度貼吧、天涯等社交網站上,對眾籌平臺、眾籌項目的揭露、舉報並不少見。

4

註:打碼部分為具體公司或項目名稱

“這個行業有些做得還是挺爛的。”趙耕乾直言。

那麽,作為投資者和平臺方,該如何去判斷某個項目是否靠譜?

有多年投資理財經驗的葛女士認為,首先可以看一個項目的擔保或抵押物,如果是高保值的實物抵押物,則穩妥系數較高;其次看項目過往經驗,過往成功經驗不僅證明項目方有同類項目的操作能力,同時原有項目本身也是一種擔保;此外,團隊架構、項目可複制性、民宿的地理位置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而對於平臺方來說,這一過程可能更為複雜。趙耕乾認為,房產項目主要就是看區位和團隊經驗;對於新店來說,主要看項目方提供的財務預測是否合理,老店就比較簡單了,可以直接參考過往現金流。當然除此以外,風控和盡調也是標準動作。

但在趙耕乾看來,專註也是平臺避免“貪多嚼不爛”的重要因素,很多平臺爛尾項目頻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攤子鋪得太大。

“團隊精力是有限的,基本只能做一個行業……我們自己參與風控的人都分不出一點精力去做其他領域的風控模型和執行,所以我更不相信幾個人和幾十個人的團隊能做那麽雜的業務了.”

結語:饑渴的民宿,褪色的情懷

莫幹山的蕭條,在陳熙看來是一種必然。

他認為,這並非民宿整體的衰敗,而是很多民宿經營者對時代的變化不敏感,沒能及時調整經營策略。目前,山水間在千島湖的分店,入住率達50%以上,這是包括淡旺季在內的平均,綜合排名也在當地擠入了前三。陳熙表示,目前,山水間眾籌項目的回本周期大約為4-5年。

“現在的客戶群體不會只單方面地關註所謂的故事、情懷,‘某人拋棄工作到鄉下去做民宿’,這種故事已經太多了,不足以吸引客戶,未來民宿經營還是要回歸到服務、體驗感、參與感。”他說。

民宿 籌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306

還沒想好片名就已瞄準暑期檔 黃渤轉型導演首秀靠譜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1/1189408.html

每經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溫夢華

沈寂許久的黃渤,昨日(1月31日)突然出現在北京,帶著電影體驗會和舒淇、王寶強、張藝興等新電影主創,黃渤以導演的身份站到了C位。

這些年來,作為演員的黃渤,穩紮穩打幾乎沒有失過手,成為少數與“爛片”絕緣的內地男演員,但轉型導演,是跟風“演而優則導”還是會給觀眾帶來驚喜,目前還不得而知。

每經記者通過發布會得知,黃渤的這部新片包括內容、類型、質量等目前都處在“保密”階段,甚至連電影名字都還沒有想好,“電影的名字不如電影本身重要“,黃渤對現場媒體表示。

▲黃渤以導演身份和舒淇、王寶強、張藝興等新電影主創現身北京發布會(圖/主辦方供圖)

明星轉型導演,也誕生不少爛片

近年來,華語影壇明星當導演漸成風潮,其中湧現了一些優秀作品,比如趙薇的《致青春》、徐崢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吳京的《戰狼》在商業上尤其成功。隨著越來越多的演員轉型導演,也誕生不少爛片。



▲徐崢導演的《泰囧》累計票房超12億元(圖/CBO中國票房)

拿2017年舉例,演員轉型導演不盡如人意的更多。從大年初一王寶強的《大鬧天竺》開始,徐靜蕾的《綁架者》,黃磊的《麻煩家族》等,口碑之低都足以列入年度爛片前列。

更多的是沒有掀起水花的,比如黃磊導演的《麻煩家族》,票房3232萬元,豆瓣評分4.6;黎明導演的《搶紅》票房1625萬元,豆瓣評分只有3.1;蔡康永的《吃吃的愛》票房2730萬元,豆瓣評分5.4;王嘯坤的《有完沒完》票房3740萬元,豆瓣評分5.4;高曉攀的《兄弟,別鬧!》票房1209萬元,豆瓣評分3.3;李晨導演的《空天獵》和吳君如導演的《妖鈴鈴》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豆瓣評分分別只有5.1和4.7。高調上映,低調下線,成為這些演員導演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


▲《麻煩家族》豆瓣評分僅4.6分(圖/豆瓣)

這種現象到了2018年還將繼續發生。由張歆藝執導的電影《泡芙小姐》將於2月9日上映,郭德綱導演的《祖宗十九大》更是野心勃勃地殺入春節檔,與《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西遊記女兒國》一較高下。

▲張歆藝執導的電影《泡芙小姐》(圖/官方劇照)

據了解,黃渤的新片定於2018暑期檔上映,出品方與宣傳方皆出現了光線傳媒的身影。

明星追逐導演夢,光線曾是造夢者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說,“中國需要200位以上的成熟導演,才能應對突飛猛進的市場需求”,事實上光線也是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圓各位演員的導演夢。

成功的先例便是2013年趙薇《致青春》和2014年鄧超《分手大師》的票房,光線嘗盡了甜頭,也加快了步伐。可惜後面蘇有朋的《左耳》、鄧超的《惡棍天使》、王寶強的《大鬧天竺》都陷入了口碑爭議,只有一部蘇有朋《嫌疑人X的獻身》在豆瓣上評分6.4分超過了及格分。

▲鄧超執導的《分手大師》由光線傳媒制作出品(圖/貓眼專業版)

強硬的資本介入,急功近利撈快錢的心態,只會導致項目的過早崩壞,那麽為什麽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演員對導演這個行當趨之若鶩呢?

一:有一大批明星希望轉型。

從趙薇、徐崢、楊采妮、鄧超等例子來看,轉型導演的多是娛樂圈里的中生代藝人,他們在原有領域已頗有建樹,卻苦於難以突破瓶頸,因此,轉型當導演,或多或少能解決他們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在導演領域已經風生水起的徐崢就曾表示,在他們這個年紀當演員,很多導演已經不會主動找他們主演電影,也很難遇到合適的劇本,與其繼續面對尷尬,還不如升級當導演,為自己拓寬演藝事業的版圖。

當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演員領域待久了,難免也想為自己升級。王寶強在談到自己轉型當導演的原因時就直言不諱,這些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導演的權力太大,在片場演員就是孫猴子,再大牌也蹦不出導演的手掌心。

二:做生不如做熟。

明星做導演卻擁有天然優勢,這畢竟是本專業的事。從演員來講,多年的演藝經驗讓他們對導演工作比外人熟悉,其次,豐厚的人脈資源也是他們的一大優勢,在演員、監制等方面,藝人都可發揮優勢。

而從投資方和發行商的角度來看,比起扶植新導演,與明星導演合作的風險更低,明星自身的人氣所引發的話題及市場號召力,遠比一個年輕導演來得更強。

三:制片方為賺快錢推波助瀾。

當然,也不是所有明星都有著一個“導演夢”,很多時候,電影公司的推波助瀾也是明星走上導演路的一大原因。

近幾年來明星當導演頻頻創下的票房奇跡,讓電影制片方不敢忽視明星身上的影響力,導致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不再有耐心去培養新導演,而是紛紛邀請明星當導演,甚至不惜犧牲作品的質量。

黃渤作為一個緋聞極少,演技極佳的演員,首先新作品在賣相上是很有觀眾緣的,從另一方面說,2017整年沒有出爆款的光線也急再用佳作來證明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7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