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複利反作用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blog-post.html
曾經跟一位朋友討論投資理財, 止凡一開口就被她打斷話「我不會投資, 投資即是賭博, 即是貪心, 我穩定工作儲蓄就足夠, 不想聽什麼投資道理」。之後如何呢? 還繼續說嗎? 當然沒有。人家都不想聽, 繼續說只會有反效果, 不如在這個 blog裡說出心中話更好。

投資理財的話都說了很多, 今天想說說複利的威力, 但並不是投資上複利的正面威力, 而是通貨膨脹中複利所扮演的負威力。通貨膨脹, 無限的銀紙追逐有限的貨物, 會令銀紙貶值, 這是人所共知的知識。

如果每年通脹率為3%, 即銀紙貶值的速度為3%, 當我們計算真實的投資回報時就會減去這個通脹率。即假如投資回報是12%, 實際上只是增加了9%的財富, 這也是常識吧, 不過好像不是太多人這樣去看自己的投資回報。

假如不投資, 即朋友口中所謂的「不貪心、不賭博」, 情況將會如何呢? 手上的銀紙就會以 3%的速度貶值, 3%的通脹率是以複利進行, 而這個貶值實況亦是以複利進行。複利率有多可怕呢? 不多說了, 有興趣可以回看我這 blog的舊文, 如果之前沒有這方面概念的話, 相信會讓你嚇一跳。

其實說來也很悲哀, 了解及明白複利的威力的人, 自然穩妥地吃進複利率式的投資回報。相反, 對複利威力沒有概念的人, 那一邊廂就一直被複利吃掉辛苦錢, 但也一直沒有察覺。我很懷疑, 貧富懸殊就是複利所做成的, 威力強大的複利效果, 把富人弄得越有錢, 把窮人弄得更窮。

要達至財務自由也好, 要富甲一方也好, 某程度上是對複利率了解運用程度的結果, 越懂複利、越懂運用, 人生財務之路走得自然更容易。但如何連人家袋錢入你袋亦拒絕的話, 無奈地只能成為複利效果的犠牲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75

低風險投資(一、複利的威力)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25353403
低風險投資,是指在安全邊際可控的情況下,獲取一定的收益率,這個收益率也許不是很高,但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正的收益率,即使在極端情況下出現負收益率,也能將負收益率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實現資產的穩健增長。
  大多數人認為,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實際上低風險和高收益並不矛盾,因為大多數人忽略了複利的威力。
  2000年以前,互聯網還未普及,那個時候買賣股票都要去券商的營業大廳填單子才行,當時大家熱衷於追漲殺跌,希望能抓住漲停板的股票,一個月或者一週時間賺取百分之幾十的收益,而忽略了新股申購這種低風險投資品種。
  1997年的時候,每週打新股的收益率大約是1%,但恰恰是這1%的收益率,如果持續每週都打新股,堅持一年,複利計算下來是68%,不遜色於當時做高風險股票投資的收益率。
  2000年以後,打新股的收益率逐漸降低,但是通過可轉債、封閉式基金等低風險投資品種,平均每年賺取20%的收益率並不困難。
  2010年股指期貨剛推出時,做期現套利,也能超過20%的年收益率。
  我們按照10%,15%,20%,25%,30%五檔年收益率計算,計算投資20年的總收益率。
查看原图   假設投資10萬元資金,年收益率10%,20年能賺取5.7倍收益,賺57萬元;年收益率20%,20年能賺取37.3倍收益,賺373萬元;年收益率30%,20年能賺取189倍的收益,賺1890萬元。可見複利的回報相當可觀。
  年收益率10%的低風險投資模型,可以很容易實現,買信託基金就能實現;年收益20%的低風險模型,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對套利的技巧比較熟悉才行;年收益率30%的低風險投資模型,需要很強的投資技巧去實現,筆者過去9年的投資歷史,實現了平均年收益率超過30%,本文最後一章也會探討30%年收益率的可行性及投資模型。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原作者!
   連載內容博客:http://blog.sina.com.cn/financialindepende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49

長期高複利不可持續

來源: http://xueqiu.com/2100654541/26829392

今年雪球被幾位收益500%以上的大牛帶動得春意盎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家紛紛在心中暗暗勾勒出未來投資暴富的宏偉藍圖。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那些賺283%的高手真心地說自己水平很差,賺100%的都不怎麽敢吱聲了,賺20%的基本就是要羞憤而死了。我個人今年收益也不怎麽樣,沒吃到的葡萄肯定是酸的。個人覺得這樣好像有點浮躁,容易讓大家對股市產生過高的心理預期,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應該說點潑冷水的話。@小小辛巴 的大作中對於均值回歸和高複利不可持續的論述,曾令我醍醐灌頂,瞬間擊碎了我投資暴富的黃粱美夢。他書中對此有全面詳細的闡述,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回顧一遍這個道理:比如說,你對於投資的理想預期是5年10倍,也就是15年1000倍,幾十萬的本金就變成幾億,15年實現財富自由,世界很美好。把目標分解,5年10倍就是每年收益率60%,感覺上並不是高不可攀,但其實難比登天,關鍵就難在需要保持多年持續不斷的高收益,從不失手。下面考慮一下幾種可能的情況:- 5年中有4年賺60%,1年虧30%(這已經是很高的成功率了):5年後本金漲至 1.6 * 1.6 * 1.6 * 1.6 * 0.7 = 460%,年複合收益率下降至35%(5年中只失手一次,收益率就下降一半,賺大錢難啊!)- 5年中有3年賺60%,2年虧30%(這也是不錯的操作水平了,對多錯少,大賺小賠):5年後本金漲至 1.6 * 1.6 * 1.6 * 0.7 * 0.7 = 200%,僅僅是漲了1倍,複合收益率下降至15%(5年中失手2次,收益率就下降至如此低的水平)- 5年中有2年賺60%,3年虧30%(這對於高手來說也是經常發生的):5年後本金變為 1.6 * 1.6 * 0.7 * 0.7 * 0.7 = 90%,白忙活5年,最終還虧了10%(5年中失手3次,即使有兩年60%的成功,最終也還是虧的)。這就是為什麽高複利不可持續的原因。你不能犯錯,一次小虧損就會把前面大的盈利抵消掉。比如你今年賺了60%,明年虧了30%,結果是本金變為1.6 * 0.7 = 112%,兩年只賺了12%,和存銀行差不多。要知道賺60%很難,虧30%可是家常便飯。因此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最重要的首先是避免大的虧損,其次才是如何賺大錢。那麽能不能以攻為守,用每年翻幾倍的收益去抵消可能虧損的年份呢?世間確實有這樣的高手存在,今年賺5倍的高手們可能明年還能賺5倍,但那是人家的水平(和運氣),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簡單模仿的,就像你在電視上看到表演胸口碎大石的,如果你也以此為人生目標,每天也拿鐵錘往自己胸口上掄幾下,那麽很可能最終你硬氣功沒練成,胸口倒是砸出個坑來。獲取高收益需要多方面的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天賦、勤奮、高人指點、團隊協作、大勢配合、運氣等等。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你還不具備相應的水平、能力和機緣,就強行把年收益目標定得過高,就很容易變得心浮氣躁,喪失平衡的心態,出現錯誤的行為,例如:- 急於求成,忽視風險,過於集中持股,孤註一擲,沒有止損之類的保護措施;- 為提高收益而頻繁操作,追漲殺跌,試圖抄底逃頂;- 沒有耐心等待,不斷換股,希望提高資金利用率;- 放棄自己熟悉的操作理念和模式,不顧自己的能力圈,勉為其難地去模仿別人的風格;- 過度使用杠桿,融資融券,借貸炒股;- 操作被貪婪和恐懼所控制,心態隨股價漲跌而大幅波動。其實對於高手們的輝煌戰果,我們只需要去欣賞、祝福、學習、感悟就夠了,沒有必要真的去和他們比收益率,就像你不會去和李嘉誠比財富、和郭德綱比幽默感、和影星比收入、和貪官比性福指數,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不斷地戰勝和超越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慢慢實現資產的增值,老此一生也就夠了。那麽到底年收益率的目標定為多少就合適了呢?對於價值投資派,追求的是穩健複利,該定什麽盈利目標我就不亂說了;如果是做小盤成長股的,我看定個30%就相當可以了,已經比巴菲特的三十年複合收益率高出一大截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偶爾一年賺到30%很容易,連續幾年平均30%在大盤走好的時候也能達到,但要想數十年穿越牛熊地達到30%的複合收益率,放眼全球也是鳳毛麟角了。盈利目標定得不太高,就容易保持平和樂天的心態,對於漲跌都不會過於在意,反而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獲。新春將至,一年一度的春季行情即將到來,祝大家都有好的收成!@小小辛巴 @獨立財經分析師 @為夢想轉型 @釋老毛 @股香海南 @侯文寬 @老刀101@firstrum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3

關於複利、公允價值估值與手游(港股那點事) 港股那點事直播間

http://xueqiu.com/4091164142/29795172
目前會員分享的原創、深度研究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依靠每週一次的發送已經無法完成這些成果的及時分享。從今日起,格隆將嘗試更高頻率發送「港股那點事」以分享我們這個集體的研究成果,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會員研究成果,也免除了大家每週日花兩小時讀兩萬字長文的辛勞——當然,原創、乾貨,足夠的深度與質量是我們一貫的原則。

1、投資本質——複利,還是複利!!

作者:格隆匯會員chenhuaqiang([email protected])

很多人都懂複利,也知道投資本質就是複利,就是做加法,不要做減法(儘量一次也不做)——這就是投資不要虧損的財務術語解釋。但多數人都是口頭說說,並未深入骨髓理解這句話的精髓。

看看下面這張簡單的表吧(表中數據都只保留小數點後一位數,四捨五入)。如果你在18歲高中畢業時投入一萬元(最屌的屌絲應該也能拿出來),每年25%收益率,不考慮你任何其他收入,30年後你有808萬。每年30%收益率,30年後你有2620萬。實際上,很多人到了40歲不僅沒有這筆錢,反倒在為生計發愁。

投 資 理 財 回 報 表

若現在投入本金1萬元,每年保證以下投資回報率,到相應年限所增值積累的資金總額

回報/年[圖表略]


現在知道該怎麼做了?
1、越早開始投資越好。投資會改變你的生活!

2、每年保持一個穩定的、可實現的收益率是投資的唯一目標,這個收益率能達到25%就完全、完全足夠(很多人一年下來做不到這個收益率,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定了遠超過這個目標的收益率。如果你一開始就是25%,你極大可能能做到);

3、活得久,才能把雪球越滾越大!如果你預計你能活到80歲,你完全可以把年收益率訂到一個更低水平,比如15%甚至10%。如果你能把投資作為一個家族傳承,那你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調到個位數——這樣做,你的家族其實根本不需要多麼艱辛的拚搏,就能一步一步邁向豪門。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2、家族資產的戰略配置

作者:格隆匯會員廬陵書生([email protected])

1、關於複利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500年財富王朝的秘密》,書中講述了一個華人家族在歷經明朝和東南亞的兩次滅族後,總結出一套有遠見的風險管理方法,以10萬美元起家,平均年賺6.5%,200多年下來積攢了400億美元財富的驚人故事。

結合個人的思考,我談談書中的主要觀點:

1.要投資於法治健全的國家。對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某些新興市場,寧可錯過成倍的投資收益。原因在於,在法治不健全的地方,你可能生活200年,賺一百萬倍,但只要碰見一次黑天鵝式的改朝換代,就全賠回去了。書中認為,北美,歐洲,日本這些國家的法治是健全的。而某些地方則夠嗆。

2.要生活在法治健全,犯罪率低的地方。原因很簡單,如果人死了,賺多少錢都沒用。

3.對億萬富翁而言,要做好稅務規劃,謹慎選擇國籍,低調生活。書中認為,瑞士是最佳選擇。

4.多數時間只需防守,保持一定的投資收益率即可。所謂「一定」,也就是6.5%以上。在法治健全的國家,很多優質債券的收益率可以達到6.5%,既安全,又可以確保穩穩跑贏當地的通貨膨脹率。法治健全的國家一般是不會亂印鈔票的。

5.遇到千載難逢的大機會降臨時,要傾囊而出,把握機遇。例如,戰後的日本,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是如此。

6. 要培養家族的凝聚力,培養孩子的財商,並且保持華人的孝道文化。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或者跟哪個民族通婚,都必須讓孩子學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把家族智慧和家族財富代代傳承下去。

書中的這些觀點乍看不顯得特別高明,但是仔細品讀,都是大智慧。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3、談談公允價值估值法與原奶企業估值

作者:格隆匯會員 SIPI

原奶上市公司估值有一個最讓人頭疼的公允價值估值部分——這讓所有專業或者非專業投資者撓頭。在此我想以某原奶企業為例探討一下這個估值方法存在的問題。

A公司是一家在港股上市奶牛牧業公司,上市前背後的私募投資者是KKR和CDH,直到2013年才把股份賣給了蒙牛。A公司和後來上市的所有上遊牧業公司都採用了公允價值法給他們的奶牛生物資產做估值。做第三方估值的公司是Jones Lang Lasalle (JLL 仲量聯行),這是一家房地產服務公司,房地產估值是核心業務。KKR和CDH這些私募資本自然是精通房地產行業投資,但為什麼僱用JLL來做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估值,而不用簡單傳統的成本和直線折舊法?這裡我不想猜測他們的意圖,只想向大家解釋這樣做對賬面盈利帶來的後果。再強調一句,生物資產的用公允價值估值的會計手法是符合香港IFRS會計準則的,本人只是不太同意二級市場投資者用此方法給公司的估值而已。

現在市場上比較主流的估值方式是對報表盈利給予15倍PE。這符合消費品投資者的傳統估值方法。如果公司又能高增長高ROE,15倍市盈率也許還是不錯的投資。但請注意,A公司的淨利潤裡只減掉了固定資產的折舊,而沒有減掉生物資產的折舊,原因是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以調節。在展開討論前先簡談幾句養牛的經濟,一頭小牛出生後需要喂養12個月,然後人工授精。喂養24個月後產完第一胎變成產奶牛,最多產5-6年奶(平均4年),之後會被屠宰賣肉。如此看來,奶牛跟通常的固定資產相比屬於壽命偏短,折舊速度偏快的資產。下表列出A公司歷史公允價值的變動。這個變動反映的應該是產奶牛年齡老化造成的資產減值(相當於折舊),但為什麼歷史上累計還是增值?

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人民幣百萬)

FY:08

FY:09

FY:10

FY:11

FY:12

FY:13

FY:13R

Jun-08

Jun-09

Jun-10

Jun-11

Jun-12

Jun-13

Dec-13

Gain from change in fair value less costs to sell of dairy cows

19

71

61

56

131

-39

-83

公允價值估值採用的是貼現現金流方法(DCF)。在小牛變成產奶牛的那一天,JLL會通過對未來5-6年奶價,產奶量,飼料成本,屠宰率,貼現率這些假設來估出一頭產奶牛的公允價值。之後每次財務報表再重溫公允價值假設,做出相應的增值或減值。從A公司歷史報表可以推算出小牛24個月的養殖成本約為3萬人民幣左右。在小牛剛成為產奶牛時會達到它一生中的估值峰值,因為未來生產價值在這一時間點最高。JLL把24個月的牛的公允價值給到多高不容易從報表算出,但在2013年底A公司產奶牛的平均價值已達到3.8萬,我由此推斷24月的產奶牛的估值應該在5萬以上。也就是說,一頭養殖成本3萬的牛,在變成產奶牛那一天估值會被推高到5萬,這2萬的差價會被記在公允價值增值裡當做盈利。所以,在高增長期的現代牧業每年有大量小牛轉化為產奶牛,可給公司帶來很高的一次性公允價值收益。

還有一種原因會推高公允價值。每年JLL會重溫上述幾種參數的假設來做出產奶牛公允價值的調整。過去幾年奶價一路上漲,據調研瞭解,即便是在去年底的奶價高位,JLL也沒有做出未來奶價下跌的預測,而依然沿用每年奶價漲2-3%的假設。這些調整造成了產奶牛群的估值年年攀升。如下圖所示,從2008年到2013年,A公司在產奶牛群平均年齡從2.0漲到2.9年的同時,公允價值反而從2.0萬漲到了3.8萬。

產奶牛平均公允價值 (人民幣元)

FY:08

FY:09

FY:10

FY:11

FY:12

FY:13

FY:13R

Jun-08

Jun-09

Jun-10

Jun-11

Jun-12

Jun-13

Dec-13

產奶牛平均公允價值

20,472

24,323

32,033

31,607

31,185

35,725

38,271

產奶牛平均年齡

2.0

2.4

2.4

2.4

2.7

2.7

2.9

總結上述觀點,歷史上觀測到的公允價值變動其實包括了兩部分。一是每年由於奶牛年齡老化產生的巨大成本,二是每年小牛變成產奶牛,或由公允價值所用假設的調整而得來的巨大盈利。兩者相互抵消,造成上面大家看到的每年波動不大的價值變動。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真實的利潤被公允價值變動創造的盈利所拉高。將來一旦小牛增速放緩,或者牛奶價格停止上漲,由DCF算出的公允價值變化則無法帶來更多盈利,甚至會出現減值。這個減值會和奶牛年齡老化的成本疊加,對公司盈利造成巨大影響。由於奶價在2014年已經開始下跌,這個風險有可能也會在2014年顯現。

會計手段當然無法改變經濟原理。小牛前24個月的養殖成本是3萬,變成產奶牛四年後被屠宰帶來收入是1萬,這中間2萬的資產減值(折舊費用)最後還是要反映到損益表的。公允價值的會計手段只不過改變了這2萬資產減值體現在損益表上的時間,理論上可以做到前三年都是0減值,第四年一次性2萬減值。也可以做到前幾年都是增值,那麼第四年就會有超過2萬的減值,要把前四年積累下來的增值也減掉。上面表中看到的就是A公司所有牛綜合起來的公允價值變化。之所以最近兩年的變化已經開始變成負數,就是因為高齡的產奶牛佔比越來越高。這些牛在前些年積累的增值最後都要被減掉。

下圖試圖還原了用成本和直線折舊法得出的真實盈利。我估算出2013年6月會計年份的折舊費用高達7.7億,遠超過當年3.4億淨利潤。這其實不難理解,A公司這些年在生物資產的現金投資高達57億,依照產奶牛四年的平均壽命來看還算是偏保守的(因為我在假設中用的是五年折舊壽命)。折舊調整後的淨利潤每年都是負數,說明公司依靠賣奶和賣牛肉無法收回生物資產的投資成本。這裡要強調的是2013年6月以後奶價確實漲了,利潤率也確實轉好,據我估計現在牛奶價格下公司基本能達到收支平衡。但由於2013年12月31日報表提供的數據不足以做同樣的計算,所以在這裡沒有把2013年下半年包括進來。

折舊調整後的淨利潤計算(人民幣百萬)

FY:08

FY:09

FY:10

FY:11

FY:12

FY:13

Jun-08

Jun-09

Jun-10

Jun-11

Jun-12

Jun-13

生物資產的現金資本開支 (a)

437

461

833

912

1,492

1,553

減:屠宰得到的現金收入 (b)

-10

-42

-88

-59

-89

-235

減:未屠宰的生物資產未來屠宰價值 (c)

-115

-92

-167

-135

-357

-117

可供折舊資產的增量 (a)+(b)+(c)

312

327

579

718

1,046

1,201

折舊費用(假設5年折舊壽命)

-62

-128

-244

-387

-596

-774

折舊調整後的淨利潤

-44

-156

-197

-199

-320

-393

% 淨利潤率

-23.8%

-46.6%

-33.4%

-17.9%

-19.1%

-15.9%

我在提出這些觀點後也跟人交流過,下面總結一下其他人的回饋。很多人會說他們只看現金利潤,不理會公允價值的變動。這樣做當然可以,但要考慮到現金利潤代表了什麼。資產的折舊成本反映的是使資產不減少而需要付出的維護性資本開支。產奶牛隻有平均4年的壽命,如果不持續做資本開支養小牛,四年後現金利潤就為0。誰會為一個四年的固定現金流付出15倍市盈率呢?還有一個很容易讓人混淆的觀點,就是很多人說產奶牛雖然只活四年,但可以在這期間生四頭牛。這個觀點也不能證明養牛回報很高,因為一頭剛生下的小牛的重量只有50公斤左右,跟一頭500公斤以上的產奶牛相比基本不值錢,價值可忽略不計。剛出生小牛的重置成本是人工授精過程和母牛9個月懷孕過程中多吃的飼料,這遠低於產奶牛24個月的養殖時間和3萬的養殖成本。

以上觀點不僅解釋了公允價值誇大盈利的作用,同時也解釋了其他可能困擾投資者的問題。為什麼債務槓桿這麼高。為什麼牛群增速減緩,卻依然看不到正現金流。為什麼15倍市盈率看起來不高,但每頭牛的平均市值卻是重置成本的幾倍。我國是糧食,牛奶,和奶牛的淨進口國,說明中國的奶牛養殖成本處在全世界成本曲線的高端。加上牧場的行業准入門檻低,邏輯分析便知牧場投資不會得到高投資回報。原奶公司無疑創造了就業和社會價值,只不過如果考慮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公允價值,個人認為公司創造的股東價值明顯低於現市值。公期望的下一個增長點是下游品牌,沒發生的事在這裡不敢妄加分析,邊走邊觀察。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4、我對手游、頁遊行業的看法

作者:格隆匯會員  智者求心

寫在前面的:本篇倉促而成,難免遺漏。歡迎關注遊戲廠商股票的朋友參與討論。

頁游與手游的玩家群體分為兩種,一種新玩家是自控能力較弱的未成年玩家;另一種老玩家是多年養成遊戲習慣的成年玩家。即分為輕度與重度玩家。兩者之間無明顯界限,逐漸演變。輕度玩家經濟能力有限,受畫面、玩法與便利性吸引,淺嚐則止,輕度付費,離開一段時間後,又會被另外新鮮的遊戲吸引。重度玩家付費意願強烈,對遊戲質量要求高,偏好特定類型遊戲。近年來針對輕度群體,頁游、手游的研發可謂井噴式爆發,放棄質量與遊戲內置文化背景,快餐式的出品滿足各種新鮮感。弊端在於輕度玩家對某一特定款遊戲黏性低,可以看到市面上紅極一時的頁游手游往往2、3個月就被打入冷宮,排行榜上的名次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渠道商擺渡過河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研發廠商往往靠一兩款遊戲撐著業績爆發一陣,很快就由盛轉衰。

關於市場需求

事實是,中國實在是市場太大。只要出了個遊戲,總歸有人來玩。用幾年前流行的的話說就是人傻錢多速來,消費遊戲的幾乎沒要求,給個鏈接就付款。只求一時,不求一世,就這一時也讓很多CP(遊戲廠商)賺的盆滿缽滿,對這些CP而言,中國玩家是他們眼中最可愛的人,只要對人多錢多要求低的精準把握,就能賺錢。那為什麼總有人喊著做遊戲虧錢呢?個人理解,賺的越多,喊虧的聲音越大。總而言之,市場是沒要求的,只要是海外流行的精品,拿過來微創新下,很快引領潮流3、5個月。《神廟逃亡》火了,國內跑步類就研發出來了,《Clash OF Clan》火了,國內各種經營類就出來了,《Candy Crush》火了,各種消除類流行大江南北。

關於廠商的發展戰略

有實力的遊戲廠商如果要持續盈利,需要培養一批固有的重度玩家,持續付費。重度玩家從哪裡來?就是從輕度玩家大浪淘沙,各種休閒輕鬆遊戲吸引新客戶,建立口碑品牌,推出自有的精品RPG/MOBA高黏性遊戲,將新客戶轉化為老玩家。先鋒部隊的休閒遊戲與鞏固戰線的重度遊戲哪裡來?目前看來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自主研發,這條道路上國產遊戲可謂是艱難無比。先看看業界大佬們的成績,騰訊號稱「超越暗黑破壞神」的《鬥戰神》,網易號稱「*年磨一劍」的《天下3》《英雄三國》,暢遊號稱「武俠類遊戲殺手」的《天龍八部》,都已經在重度玩家圈內淪為調侃的笑料。這條路貌似走的很痛苦。再看看另外一條拿來主義的路,騰訊代理運營ROIT公司的《英雄聯盟》、韓國的《DNF》、《穿越火線》是騰訊遊戲三寶,超級現金牛產品。網易代理的《魔獸世界》與《爐石傳說》,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全球玩家的最愛。世紀天成的《EVE星戰前夜》,重度遊戲中的重度遊戲。完美世界代理運營的《DOTA2》,幾乎成了重度玩家的人生信仰。

關於遊戲分發平台

遊戲開發難做,那做分發平台是不是能獨闢蹊徑?從一個普通遊戲愛好者的角度來看,如果我需要下載獲得一款遊戲,除了傳統的GOOGLE PLAY 與APPLE 商店外,還有國內各種自有平台諸如:百度市場、360搜索、騰訊管家、金山電池醫生等等。甚至包括以下但不限於:
91玩、PP助手、快用、同步推、海馬、口袋巴士、愛思、蘋果園
這些輕度玩家可能聽都沒聽過的平台不僅能囊括傳統平台所有功能,還能實現諸多個性化要求,例如:漢化、免越獄、外掛、金手指等等。某些非盈利的垂直網站也能提供各種免費鏈接與資訊滿足更多個性化需求。你做生意談鈔票,別人憑興趣免費做口碑,這怎麼競爭?想做分發的日子看來過得也不平坦。早起信息不對稱,以為某個分發平台巨大流量是壟斷,其實是曇花一現。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總能到達終端玩家手中。

所有的線索歸結到一條:誰能製作出高質量的遊戲產品?對於國內廠商而言,就是誰能代理到高質量的遊戲產品?對於必須持續發展的上市公司而言,這是關乎存亡的根本戰略。人之初,性本善。新上市的港股投資標的---云游控股與IGG,筆者也相信他們是本著對資本市場負責的企業家精神來運營公司,代理或者研發出一款或數款拿得出手的精品手游,培養自有平台的口碑與重度玩家群體,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看到,云游決策人汪東風公開表示:「我們全力拓展高質量的遊戲。我們深信對遊戲內容的投資對於集團業務的長期持續發展而言具戰略重要性,長遠定能為股東締造可觀的回報。」 IGG 的蔡宗建也在年報中談到「回歸本質,本集團首先是一家內容供應商,出品更多優秀遊戲與增強玩家體驗是本公司始終秉持的原則與追求的方向。.....還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精品遊戲留駐玩家...」。在進一步分析云游與IGG兩家公司的遊戲之前,我想先列舉出海外流行的精品手游,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供參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下載試玩。首先是MIKA MOBILE公司的BATTLE HEART(戰鬥之心)系列,然後是ARMOR GAME公司的Kindom Rush(王國保衛戰)系列,再是Supercell Oy公司的CLAN OF CLASH(部落戰爭)系列。這三款分別是A.RPG(動作角色扮演)、塔防、養成策略三種類型遊戲中的精品。後兩款分別被國內廠商在近兩年微創新成功,製作出競爭品,並且在海內外市場獲得巨大的成功。口碑極佳的Mika Mobile 的《戰鬥之心.遺產》相信隨後被微創新只是時間問題。有了比較,再來看看這兩家公司的自有遊戲。云游旗下頁游種類齊全,數量眾多,營銷強勢。91wan平台推出的《街機三國》和《傲劍2》是近來口碑不錯的頁游。其中《街機三國》對玩家的定位也很精準,分流了部分騰訊DNF的玩家。自有的分發平台也能與傳統渠道分庭抗禮。對於公司的挑戰在於,頁遊玩家群體不穩定,一夜之間,容易極盛到極衰,遊戲海戰術雖然有效,但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下不能持續發展。未來從頁游向3D手游的轉化勢在必行。IGG憑藉一款手游《城堡爭霸》全球熱賣2800萬美元,主力拓展海外市場的戰略也相當成功,回歸中國市場能有最大化的渠道商選擇權。公司的挑戰在於後續作品能否在手游紅海競爭中延續前作的輝煌。

總而言之,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中國手游市場蛋糕巨大且賺錢容易,CP與渠道商固守戰線固然能穩定利潤,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關注云游控股與IGG股票的投資人士,可以從多方面,驗證兩位董事長是否始終一致的按照他們親口承諾的戰略來運營公司,是否領導公司推出劃時代的3D精品手游,相信也能給股票投資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最後附上即將上市或有上市傳聞的遊戲公司,供參考.

1.崑崙萬維
這家靠頁游起家,曾涉足端游,近兩年轉型手游的公司憑《武俠Q傳》、《西遊記》等產品而大獲成功。2012年就有消息稱,華為對崑崙萬維投資數億人民幣,為其上市進行最後一輪融資。坊間更有傳聞,今年年中崑崙會在A股IPO,審批已經通過,中金依然是它的保薦機構。作為目前中國移動遊戲市場中全球化業務最高的廠商,崑崙的IPO之旅還是比較樂觀的,而有華為這家巨頭的保駕護航,更為其發展增添了助力。

2.墨麟集團
另外一家將在A股上市的公司是以頁游為主的墨麟集團,其旗下的頁游產品《秦美人》月流水4100萬、《戰龍三國》月流水3000萬,而最近製作的手游新品也被高價簽出,所以也勉強將其算入到手游公司行列。墨麟預計2015年初在A股創業板IPO。

3.樂動卓越
這家靠《我叫MT》火了一把的手游公司從2013年6月就開始招募有上市經歷的CFO,港媒此前也多次報導了樂動將在港交所IPO的消息。儘管樂動多次否認將赴港上市的傳聞,但群眾們的眼光是雪亮的,否則你招來CFO是準備擺在香案上當財神供著嗎?

4.谷得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手游公司儘管名聲不顯於外,但其年營收2.4億的《世界OL》賺的可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其研發的卡牌新作《我要封神》被搜狐暢遊宣佈以2000萬元人民幣價格拿下,最新的3D ARPG《仙俠》品質驚豔。有產品有收入,最近傳出的谷得操作借殼、將在香港上市的消息也不顯得令人意外。

5.樂逗
這家靠《神廟逃亡》、《水果忍者》等全球知名休閒手游而收益頗豐的公司,最近也開始進軍中重度手遊行列。而其旗下手游的全球知名度,也為樂逗赴美上市增添了底氣。但是要看到的是,樂逗目前的運作方式主要依靠代理,代理一款知名遊戲成功率很高,而在代理好遊戲運營而且成功之後,後續版本以及合同期到了能否續約是有疑問的,因為代理遊戲已經成功了,後續代理成本就會急劇提高。

6.尼畢魯(Tap4Fun)
Tap4Fun是成都知名移動互聯網公司,代表作品《銀河帝國》。與去年在港交所上市的IGG相似,Tap4Fun在海外的收入很大,它在國內也有所布局。據透露,尼畢魯將在近期於A股借殼上市。

7.藍港
這家曾經涉足過端游頁游的遊戲公司在2013年正式轉戰手游市場,在一年的時間內便推出了《王者之劍》、《蒼穹之劍3D》和《神之刃》這三款叫好又叫座的手機遊戲。在2013年,拒絕朗瑪信息收購案之後,藍港在線總裁廖明香就透露在繼續獨立上市道路。但由於VIE股權結構限制,藍港會選擇境外上市。

8.Funplus
Funplus的營收主要來自海外,現在已經推出了《Fantasy Slots》、《Family Farm》、《Royal Story》等幾款面向海外的遊戲,每月淨利潤也達到400萬美元。去年藍港宣佈新一輪融資8000萬美元,今年三月,Funplus公佈了B輪7400萬美元融資。它出現在上市傳聞列表中,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9.綠洲
綠洲遊戲成立於2011年,主要業務是代理發行國產遊戲的海外版,比如《神曲》、《傲劍》海外版,《彈彈堂》阿拉伯語版、《塔防三國志》土耳其版等,有傳聞稱綠洲將於明年上市,而是選擇國內上市還是海外上市卻並不清楚。

10.巴別時代
《英靈傳說》之後,巴別時代旗下的手游《放開那三國》也長期處於AppStore中國區Grossing榜前五,近日傳出了巴別時代將借殼上市的消息。

11.華清飛揚
作為騰訊投資的社交遊戲開發商,華清飛揚旗下有《QQ超市》、《帝國與文明》、《帝國艦隊》等產品。這家公司從去年開始研發手游,近期完成新一輪融資,並計劃明年年中在創業板IPO。

(以上文章全文,請至港股那點事網站http://www.guuzhang.com中的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區查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2

轉:【成功投資】有趣的投資數學,複利增長的魅力 江豐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2uy43.html

【成功投資】有趣的投資數學,複利增長的魅力

1.關於收益率

假如你有100萬,收益100%後資產達到200萬,如果接下來虧損50%,則資產回到100萬,顯然虧損50%比賺取100%要容易得多;

2.關於漲跌停

假如你有100萬,第一天漲停板後資產達到110萬,然後第二天跌停,則資產剩余99 萬;反之第一天跌停,第二天漲停,資產還是99萬元;

3.關於波動性

假如你有100萬,第一年賺40%,第二年虧20%,第三年賺40%,第四年虧20%,第五年賺40%,第六年虧20%,資產剩余140.5萬元,六年年化收益率僅為5.83%,甚至低於五年期憑證式國債票面利率;

4.關於每天1%

假如你有100萬,每天不需要漲停板,只需要掙1%就離場,那麽以每年250個交易日計算,一年下來你的資產可以達到1203.2萬,兩年後你就可以坐擁1.45億。

5.關於每年200%

假如你有100萬,連續5年每年200%收益率,那麽5年後你也可以擁有2.43億元個人資產,顯然這樣高額收益是很難持續的;

6.關於10年10倍

假如你有100萬,希望十年後達到1000萬,二十年達到1億元,三十年達到10億元,那麽你需要做到年化收益率25.89%。

7.關於補倉

如果你在某只股票10元的時候買入1萬元,如今跌到5元再買1萬元,持有成本可以降到6.67元,而不是你想象中的7.50元;

8.關於持有成本

如果你有100萬元,投資某股票盈利10%,當你做賣出決定的時候可以試著留下10萬元市值的股票,那麽你的持有成本將降為零,接下來你就可以毫無壓力的長期持有了。如果你極度看好公司的發展,也可以留下20萬市值的股票,你會發現你的盈利從10%提升到了100%,不要得意,因為此時股票如果下跌超過了50%,你還是有可能虧損;

9.關於資產組合

有無風險資產A(每年5%)和風險資產B(每年-20%至40%),如果你有100萬,你可以投資80萬無風險資產A和20萬風險資產B,那麽你全年最差的收益可能就是零,而最佳收益可能是12%,這就是應用於保本基金CPPI技術的雛形;

10.關於做空

如果你有100萬,融券做空某股票,那麽你可能發生的最大收益率就是100%,前提是你做空的股票跌沒了,而做多的收益率是沒有上限的,因此不要永久的做空,如果你不相信人類社會會向前進步;

11.關於賭場贏利

分析了澳門賭客1000個數據,發現勝負的概率為53%與47%,其中贏錢離場的人平均贏利34%,而輸錢離場的人平均虧損時72%,賭場並不需要做局贏利,保證公平依靠人性的弱點就可以持續贏利。股市亦如此。

12.關於貨幣的未來

如果你給子孫存入銀行1萬,年息5%,那麽200年後將滾為131.5萬,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增速保持在10%以上(現在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107萬億,年增速14%),100年後中國貨幣總量將突破1,474,525萬億,以20億人口計算,人均存款將突破7.37億(不含房地產、證券、收藏品及各類資產)。如果按此發行速度貨幣體系的崩盤只是時間問題,不只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面臨貨幣體系的重建。貨幣發行增速將逐步下移直至低於2%,每年20%的收益率到那時候中國人才會意識到真不容易。

綜上所述,在生命過程中成功的投資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防範風險,保住本金;二是降低波動率,穩健收益;三是長期投資,複利增長。

關於成功投資的四個建議:一是適度資產組合;二是不要輕易嘗試做空;三是努力克服人性的恐懼和貪婪;四是危機的更值得把握。
來源: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64

談談小資金的高複利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1989586

經常看到有一些投資高手(特別是短線高手),他們宣稱小資金的複利要遠超過大資金,他們通常會說,小資金每年50%的複利都不算高,大資金20%的複利都很難。
  我認為大資金確實20%的複利都很難,巴菲特最近10年的複利就沒有超過20%,但是小資金真的很容易做到50%的複利嗎?
  因為看到太多的年輕人,相信了這樣的理論,拿著幾十萬資金來到股市,心理就想著暴富,想著職業投資,所以我想多說幾句。

  首先,為了排除嘴炮,還是拿有公信力凈值的私募基金來分析,格上理財將私募基金的規模區分為小規模(10億以下),中規模(10億-30億),大規模(30億以上)。我們來做區分比較,對象都是股票型基金。
  1、看今年的收益率冠軍。
  小規模冠軍101.21%,中規模冠軍63.28%,大規模的冠軍44.59%
  好像確實小規模私募勝出了。
  2、看連續三年的收益率,取TOP 20%的入圍線
  小規模TOP20% 34.83%, 中規模TOP20% 34.05%,大規模TOP20% 48.84%
 取三年周期,居然大規模的私募反而勝出了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小規模私募的數量非常多,所以個別靠運氣取勝的基金,凈值就非常矚目,例如去年裸奔的“否極泰”,今年的收益率居然是62%,是不是很牛呢?
  但當我們將時間拉長,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發現一個現象,大規模的私募,存續時間都比較長,而小規模私募,猛一看有900多個,但是有3年成績的,幾乎只剩下50%了。
  所以,我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小資金高複利,更多是因為幸存者偏差造成的。
  下面我客觀比較一下小資金和大資金的優勢。
   一、大資金的優勢
   1)可以談判得到更低的傭金。
   2)可以開正回購
   3)做基金套利,500萬申購只需要1000元手續費,而小資金做申購套利,申購費至少0.5%。
  二、小資金的優勢
  1)超級差流動性品種,掛籃子守株待兔。
  2)短線操作較順暢(但是統計上看,短線是負和遊戲)
  3)量化和對沖操作,可選擇流動性差的投資品種(也有流動性好的)

目前就我的投資體系,我認為中等資金量(千萬級別)會比小資金做的更加順暢一些。當然對於“撿鴨蛋”模式的投資者而言,小資金還是挺大優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43

格頓致合夥人的信(2014年度)之「 複利及歸零」 sosme

來源: http://xueqiu.com/2439489334/35066631

 
 
親愛的格頓基金的合夥人:
 
   我們向您報告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本年度收益率是60.31%。格頓基金其實是從2014年1月20日開始正式運作,期間曾有多次給合夥人寫信的沖動,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合夥人全面闡明格頓是如何管理資金的,但格頓基金剛剛起航尚無長期的操作歷程,而沒有實證為基礎的所謂理念闡述畢竟空洞且易產生誤導,今天格頓終於有了近一年的操作實錄,而且2014年度充滿動蕩:年初還風聲鶴唳、年終似乎柳暗花明,市場情緒及價格指數都呈大起大落之勢,在這個背景下結合我們的實際運作來闡述格頓的理念及策略將更具體生動,以便你對格頓進行持續評估。
 
A、 複利及歸零
 
年度     當年收益率    累計凈值   平均複利
2014       60.31%        1.6031       60.31%
2015        0.00%

 註(1)以上統計僅是歷史數據,只能體現過去的表現、並不能指示未來的表現。
       (2)年終凈值統計未扣除2014.12.15到2014.12.31的業績提成,扣除後的凈值1.571
 
一、收益歸零:2014年我們獲得了遠超預期的業績---但這已成歷史,我會在以後每個新年度起始強制性的進行歸零思維(特別是在我們獲取正收益的情況下),收益歸零其實是複利的核心實質:2014年的收益已成為2015年的再投入本金,在2015年起始我們的本金不再是1.00而是1.6031,如果說2014年的首要任務是守住初始本金、那2015年的首要任務是守住2014年的收益並在此基礎上爭取新收益
 
二、心態歸零:雖然獲取了一定的正收益,但也只是水漲船高勉強跟上市場節奏而已(況且我們的基金開放後還有後續合夥人是以1.xx入夥、他們的收益遠遠沒有凈值數據顯示的那麽光鮮),我們要避免“天生我材”或“天降大任”的狂妄或過度自信(當然在我們遭遇糟糕的年度時也要避免過度沮喪),投資是沒有盡頭的漫長旅程我們才剛剛起航、雖然有很多美麗的風景但也必然會遭遇狂風暴雨,我們要排除凈值波動的幹擾一切從零開始保持持續的坦然淡泊的心態
 
三、策略歸零:我們要保持策略的穩定,不會因中短期波動而進行策略調整,我特別提醒自己“不能因有2014年的正收益基礎就認為2015年度格頓組合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承擔風險只與超額補償相關而與所謂的短期業績無關;
 
四、組合歸零:對投資組合在新年度起始進行重新審視(這個工作其實我們隨時都在做,但在每個新年度起始進行全面深刻的歸零式再評估仍是非常必要),比如國投電力我們的初始成本4元左右、但在新年度我們要忘記成本而以11.xx的價格對其“收益-風險”的關系進行再評估,對投資組合中的每個品種及更重要的配置結構都要在新起點上進行重新審視。
 
另:
格頓致合夥人的信(2014年度)之“ 格頓基金的起航之路”http://xueqiu.com/2439489334/35066966
 
格頓致合夥人的信(2014年度)之“ 格頓投資組合簡析”http://xueqiu.com/2439489334/35067206
 
格頓致合夥人的信(2014年度)之“ 關於格頓基金”http://xueqiu.com/2439489334/350672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22

複利是世界第8大奇蹟 G max = R

巴黎:

上篇文介紹的這本Fortune‘s Formula書,這是繼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之後,個人另一本看了之後馬上再看第二次的書。
https://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6/12/fortune-formula-untold-story-of.html

 而這就是Kelly Formula的原由來的資訊方程式 G max = R , 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詳盡說明背後的精神,筆者在此不作重复。

看完這書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買什麼、買幾多、幾時賣的問題上將會更有把握。

而這三個正是將會決定我未來複式回報最大化的最重要元素,如果做得好的話,是可以不跟隨大市波動。

以往在沽出賺錢的股票時,總有不捨得感覺,但最近的沽貨行動中, 筆者不再有股票還是好,未來可能會續升的依戀,而是會抽離計算它在組合未來複式回報最大化的過程中,更進一步的貢獻在那裏。

我獲得的答案是有些東西是要先放手才可以獲得更多。

過去筆者定的年回報目標是15%,或者就是定得太低,不能把潛力完全發揮,於是未來筆者只定風險控制,讓自己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内,走得更遠。



Ted Williams 說: 我把打擊的空間分成77格,膝蓋下面打好球機會率是0.2,中心偏右下是0.4,我只等球跌進最有利的位置才出擊。

在個人熟知的機會率和獲得分數的多小比例後,決定下注(出擊)注碼大細,這本來就是Kelly Formula的復式命中率(回報率)最高化方程式的精神。

Ted Williams 說的10舖只中3舖也大勝其實可以存在於任何游戲中.

以10次只有3次擊出好球作例子,假如賠率是100賠500,筆者計算得出的投注金額應該是每囘合之後本金的12.5%,以這注碼下注,100元賭本十次之後是132,二十次之後是175并且不斷上升,除了幸運外你不能有第二個比率較這個所獲得的複利囘報更高,而如果overbet,以爲期望值(expected value)是3/10x 500/100=166有著數,隨便下注例如是每次之後的本金40%,玩十次之後會變成49,二十次之後是24,只會不斷下跌。但當10次有5.2次擊出好球,賠率不變,每次手上餘數的40%卻是最佳的注碼。

散戶隨便的下注碼, 上帝原給他天堂, 他卻走進地獄。

在本次川河的升浪中,筆者一直認為它的價格有機會去到0.75,問題是這可能是再3年後的事,以筆者沽貨的0.6元開始的年化回報也只不過是7.7%, 繼續持有它能再獲得更高囘報率比機會率, 和兩年前以0.32買進就有很大的分別,所以減持它是必定的事,這也是Kelly Formula的精神。

最近筆者的IBM也遇到相同問題,但本年已經上升了17%的IBM的FCF卻是年年增加,於是可能的回報率和機會率便會更為複雜,筆者為此特別找了一位數學很好的朋友,協助我設定一些個人要求的價值條件套進Kelly Formula的程式内,以後當每只股票上升或下跌時,可以按其最新價格再向上或向下的動態機會率和囘報率比較,並快速計算到最優化的注碼水平,讓我能作適當的組合再平衡Re-balance,達到組合長期複利囘報最大化。

談開實淺個人的投資方法和理念,看了一篇Edward Thorp 2011年的訪問,他說到因為看了黑天鵝一書後穫得啓發,最近(當時)都在忙於實踐自己一個新的投資方法,希望可以用幾年時間去練成它。

貴為第一個靠數學打販賭場的賭神,再戰Wall street,87股災大賺34%,68-89的20年長期回報率為20%,而波動率只有4%的超人紀錄,晚年聞別人一本書之道仍要勤而行之。

投資高手看來都有一個相同的習慣,看書,思考和實踐。

在投資路上,真的仍然有很多學問待每一個投資者去發掘和努力學習。

希望和各投資Blog友能一路同行,並獲得最大的複利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