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價漲逾兩倍、EPS卻剩不到一元 車聯網夯 台灣地圖王為何還在苦戰

2016-05-23 TCW

勤崴國際,台灣最大地圖資訊商,市占率高達七成,產品有專業度、趨勢也有利,它卻陷入轉型關口。

五月上旬,中國最大的數位地圖業者以約兩百億元,買下聯發科子公司,還宣布將發展策略聯盟。車聯網時代,智慧車將蓬勃發展,其必要裝備:地圖資訊,正炙手可熱。

台灣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圖資商,就是勤崴國際。你未必聽過這公司,但一定用過他們提供的服務。

當你使用Google以及雅虎奇摩查地圖時,部分圖資來自勤崴,其電子地圖市占率達七○%;寶馬(BMW)豪華車款六系列等級以上的車主,每天開車出門的即時路況回報,也是勤崴幫忙報路。

勤崴股價看俏,去年初上興櫃至今,股價漲逾兩倍,五月十六日收盤價逾二百五十元。但攤開勤崴財報,卻讓人跌破眼鏡,近五年每股盈餘(EPS)從十元到剩○.九八元。

兩大難題,拖慢成長腳步這是怎麼回事?明明車聯網產業前景看好。根據美國研調機構顧能(Gar、tncr)預測,二〇二〇年有八成新車將配備智慧連網服務;二二年到一九年這六年內,全球聯網車產值複合成長率將逼近三五%。

勤崴確實有專業產品,產業門檻也高。

勤崴國際董事長柯應鴻指著停在門口的街拍車,「慼測器就在輪胎下面,連坡度也要測,」一台儀器設備總價上千萬元的街拍車,每天都要「出動」。總部透過衛星圖空照,觀察地貌有無新變化後,就出車拍照,更新影像;其他時間,街拍車還會去拍建物、道路,連路上車道間距也要拍。

「以前你看Coogle(導航)的路是一條路,幾線道是不知道的,」但當自動駕駛車幫你開車時,車道在哪裡,必須精確到不差毫釐。連坡度也要測的原因是,系統必須把上下坡所需要的耗電量算清楚,以確保電動車不會遇上坡、過度耗電,來不及充電。

照片拍回來只是開始,勤崴要靠四十位人力與自己開發的軟體,去把照片「翻譯」成圖像資料,光是平面道路,他們花了十多個人力,畫了快兩年,還沒畫完一半。

如果說,這些地圖資料是最寶貴的資產,那麼,資產「貶值」的速度可能比我們想像得快,因為地圖一旦不更新,就會失去準度。柯應鴻估算,一套圖資,每年折價率是售價的二〇%。要維持,就要每年再投注一〇%到二〇%的維護成本,「我們的導航軟體是賣錢的,可是我們只收一次錢,圖資在台灣的價值是沒有被看見的,」柯應鴻說。

「勤崴在專業度上下足苦

功,別人很難取代,」其最大單一股東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副總經理陳明仕分析。

但,勤崴面臨的考驗在於,從現在到車聯網大放光明的時間點,還有一段黑暗「隧道」。

難題一:「台灣車聯網現在還在起步,」交通顧問公司台灣世曦工程協理馮道亨分析。

柯應鴻點出台灣特有現象:多

數台灣人的手機

都是吃到飽服務,大家在車上習慣用手機導航,不願花錢付車用導航。

難題二:正因為圖資太重

要,即便車廠願意埋單,但都希望以此做出差異化。所以談合作時,希望勤崴提供獨家服務,讓其市場成長性減緩。

這些,就是勤崴所處的黑暗隧道。

現在的勤崴,形同手抱最珍貴的「寶藏」,到處找出路。

例如二〇三一年

與寶馬的合作案。

B M W台灣總代

理汎德營業部副

理陳佑先表示,寶

馬看中勤嵗有圖

資內容,還可掌握即時路況。勤嵗

也比別家業者多

了休閒育樂服務,

例如未來可跟店

家連線,用車上

系統直接訂餐廳

等。

拚轉型,寧少賺也要投資勤嵗還養四十入團隊,每天打電話給商家更新營業資訊,三年建制了四萬筆資料。未來想跟店家談合作,當消費者查商家資訊,系統配合發優惠券、送贈品,把軟體用戶帶進店鋪。

單上述投資,每年光人力成本就至少要一、兩千萬元。

就像跟時間賽跑。一邊投資,讓勤崴一五年營業費用率增加八%;另一邊,只能等車聯網崛起。去年底,公司還裁員約六十人,以保存實力向前行。

在找到出路之前,柯應鴻說,就是要一直試,「如果當年那時候我不做導航軟體,搞不好我現在公司倒掉了,單純圖資占營收大概二〇%而已。」「我們(現在)做的真的很多……,講內容,我歸到文創;講應用我歸到軟體;講車聯網,我搞不好歸到車用。」很辛苦的時候,他會想,當初也是六個人創業想畫出全台地圖,「這些都是一關一關在突破的。」面對嘗試失敗的新業務,他說,自己只是「還沒成功」;「現在快到谷底,要上來了,」他說。

台灣有很多企業如勤崴,擁有利基型產品,但仍須踏上嚴峻的轉型之路,唯有在機會與資源間尋求最好的平衡,才能持續走下去。

這家每天幫台灣人找路的公司,正努力用更好的「平衡感」,幫自己換取更多出路。

獲利縮水’它積極向外找出路——勤崴獲利及重點投資應用

撰文者王柔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52

苦戰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223718

  跌市買貨,真是越買越心寒,因為越買越跌。

  滿以為杜指連跌三天跌了1099點,理應出現反彈,豈料癲佬總統又大放厥辭,再次令市場大亂,杜指上周五雖然再跌近四百點之後收復大量失地,收市只跌了70點,可是今天的港股再次被嚇散,大跌697點,30000大關又再次失守。

  杜指連跌四天共跌了1169點,總會出現反彈吧?世上沒有一直下跌的市場,必定是在上上落落地以波浪式運行,大跌必有大反彈,因此,惟有繼續苦戰了。

  要博反彈,騰訊(700)及港交所(388)應是首選對象。

  今天的騰訊,儼如細價股,動輒上落十多二十元,今天跌了11元,明天隨時反彈十多元,這種情況已經屢次出現,因此留意其窩輪較留意其牛證更安全。

  以今天收市價425元計算,其輪19210行使價為434.08元,溢價7.73%,5月2日最後買賣,屬於「半末日輪」,今天收市價為0.238元,頗適宜以小博大,若然正股反彈至50天價的436元水平而其溢價維持不變,其理論價約為0.355元。

  港交所今天大跌8.6元而收277.2元,其輪19832行使價為270.18元,溢價4.79%,5月17日最後買賣,亦是屬於「半末日輪」,今天收市價為0.203元,若然正股借助有消息入市而反彈至10天價的285元水平而其溢價維持不變,其理論價約為0.29元。 

  博反彈是一種高難度的炒作,非要小心行事不可,若然候低入市而大市仍然不反彈,那就要再捱一捱價了。 

 

聲明:炒作窩輪風險極大,欲參與者宜自己衡量風險承受能力方可炒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57

IT選民增 莫乃光陷苦戰

1 : GS(14)@2016-09-06 04:35:37

【本報訊】今屆部份功能組別選情也異常激烈,或在30票內分勝負。其中漁農界是新舊民建聯黨員互撼,久休復出的黃容根聲言,已從何俊賢手上撬走部份支持票,有力阻對手連任。曾爆出種票醜聞的資訊科技界也陷混戰,爭取連任的莫乃光認為,今屆選民暴增,選情嚴峻,「每一票都好重要,希望守得住」。漁農界一席由建制派壟斷多年,前民建聯成員黃容根指,何俊賢過去4年無甚功績,如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等毫無寸進,業界早有微言,故選擇出山。他稱經連月拉票,料154張選票中已手握逾60張,包括部份原本支持何俊賢的團體票,估計勝負分野「只在10票內」。雖有侯志強等鄉事派力撐,但黃表示,何近日積極帶同廣東省負責漁業的相關部門高層來港與團體會面,料有游離票因生意依賴內地而最終選投何。今屆資訊科技界別(IT界)選民人數急增一倍至12,091人,惹種票疑雲。力抗對手楊全盛來襲以爭連任的莫乃光,昨直言「啲人唔知喺邊度嚟」,令選情非常嚴峻。旅遊界亦陷三人混戰,有中聯辦支持連任的姚思榮昨全日留守辦公室「電話催票」;對手葉慶寧、林少麟均表示業界對姚思榮表現極失望,又聲稱他們各自手握最少400票,加上游離票後能突圍而出。去屆姚思榮以523票當選,投票率約73%。


周博賢嘆馬逢國多鐵票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方面,由音樂人周博賢力阻馬逢國連任,但周昨拉票時承認,因對手太多鐵票,冀選民「以良心投票」。至於法律界,公民黨郭榮鏗上屆以500多票差距勝出,今屆遇到律師會的委員文理明挑戰,料阻力不大,郭認為選民會在大是大非前團結一致,作明智抉擇。雖然候選人出盡法寶拉票爭曝光率,但也有候選人尤其建制派避開傳媒。其中楊全盛、馬逢國、何俊賢、姚思榮均以太忙或要出席私人活動為由拒絕受訪;醫學界陳沛然、黃以謙、教育界蔡若蓮也多次拒絕《蘋果》訪問,惟不斷在fb發文及留言。■記者于健民、張文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05/197606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575

iPhone熱潮退卻 中國市場陷苦戰 蘋果撼輸Google失品牌一哥

1 : GS(14)@2017-02-12 13:15:45

【明報專訊】根據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的報告,全球最有價值的十大品牌當中,8個是科技企業,包括Alphabet、蘋果、亞馬遜、AT&T、微軟、三星、Verizon和facebook。這名單與10年前截然不同,當時的十大品牌包括可口可樂、花旗、惠普、匯控和萬寶路,目前已被擠出十大之列,只有沃爾瑪和微軟過去10年都榜上有名。不過即使是連續5年膺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蘋果也面臨競爭的壓力,今年喪失了冠軍寶座,輸給了死對頭Google(見圖)。

明報記者 黃展翹

Brand Finance的報告稱,蘋果曾是品牌卓越典範,產品、服務和零售網站貫徹時尚和創新的形象,大收營銷之效,吸引大量忠誠的果粉。然而,蘋果的熱潮開始退卻,未能保持其技術上的創新優勢,以至近期新品推出所吸引的排隊搶購人潮,規模愈來愈小。簡單來說,蘋果已用盡客戶的好感,卻無法從蘋果智能手表等新產品帶來顯著收入,新型號的手機也只是輕微升級,未能證明消費者所要求的創新產品將會推出,與傳統對手三星,以至華為等中國品牌陷入激烈競爭。

新手機未符消費者需求

調查機構IDC數據顯示,蘋果iPhone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和出貨量去年首次下降。全年出貨量倒退23.2%至4490萬部,排第四。雖然亮黑色iPhone 7曾令消費者注目,但整體其帶來的銷售效果不及以往轟動。中國市場頭3位暢銷品牌,分別為內地的OPPO、華為和vivo。3個本土品牌市佔率合計達48%,控制了中國市場半壁江山。

中國品牌崛起 搶全國近半市佔

根據加拿大投行Canaccord Genuity的報告,2016年第四季蘋果雖然只佔全球智能手機市場18%的份額,卻獲取了行業的92%利潤。不過這報告並沒有計算出貨量佔全球三分之一的中國手機製造商。近年中國市場是帶動蘋果業務增長的重要引擎,隨着內地品牌崛起,嚴重影響了蘋果的優勢。

根據Brand Finance估算,自2016年初以來,蘋果的品牌價值急挫27%至1070億美元。《Building Digital Culture》一書的作者Daniel Rowles和Thomas Brown表示,很多時候企業並非抗拒改變,而是市場變化太快,遠遠拋離了公司改革步伐。

蘋果電商服務前高層、匯控數碼商務負責人Simon Thompson稱,即使是蘋果這樣的品牌,也很難追上市場的改變,商界應尋求創新,並投資在一些未知領域,但投資眼光需要準確,確保資金盡快獲得回報。

技術研發仍勝國產手機一籌

但國產手機的品質愈來愈好,不意味國產手機的硬實力、創新力顯著提升。無論是處理器、鏡頭,還是工業設計,中國品牌都很依賴供應商和代工廠。去年蘋果的研發支出近100億美元,是5年前的4倍。外界盛傳蘋果最近取得一項專利,可實現真正無邊框設計的顯示屏,提高新一代iPhone將去除實體Home鍵傳聞的可信度。

根據知名博客Robert Scoble爆料,稱蘋果正與光學設備製造商蔡司(Carl Zeiss AG)合作,開發一款AR眼鏡Apple Glass,或明年面世。可見技術研發上,蘋果也有一定優勢。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79&issue=20170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