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7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國式機會的六個“腦洞”(13000字精華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1/166718.shtml

2017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國式機會的六個“腦洞”(13000字精華版)
羅振宇 羅振宇

2017羅振宇跨年演講:中國式機會的六個“腦洞”(13000字精華版)

“歲月不饒人,我也未曾饒過歲月。”

來源 | 得到

演講 | 羅振宇

今晚,“時間的朋友”2017年羅振宇跨年演講如約而至。羅振宇從一個問題開啟,對你來說,2017年哪一天你認為很重要?

其中最有共識的答案是,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的那一天很重要。羅振宇的答案是,當然就是今天——2017年12月31號。各位時間的朋友,感謝收看“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這是倒數第18場。

羅振宇分享了自己關於中國式機會的六個腦洞,全程4小時妙語連珠。以下13000字精華版為得到授權發布,略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歡迎第一時間品嘗。

2017年,我們這個國家已經變得很牛很牛。GDP大概是12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財富500強公司中,中國已占115家;我們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在校大學生;

你看,全是好事。但是好事多,不見得焦慮少。我很焦慮——我們這家小小的創業公司能不能長大?社會階層是不是真的像有的人說的已經固化?我的孩子們漸漸長大了,該讓他們去哪種學校?

過去,我們提到商業,腦子里蹦出來的第一個詞,是“競爭”。而現在,你還來不及擺好姿勢和競爭對手廝殺,用戶就已經變成了另一個物種了。過去商業世界的主題是和對手競爭。未來商業世界的主題是追趕上用戶。

用戶是一條河,在奔騰向前。

《愛麗絲漫遊奇境》里紅桃皇後說過一句讓人很費解的話,“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之前,我們以為這是童話;2017年,才意識到這是現實。

360se_picture.webp (1)

一方面是大者越大、強者恒強,前面的咱是追不上了。另一方面,是所有人都在逾越規則、所有人都在離經叛道,後面的很快就要把咱超過去了。

2017年,我就這樣逢人就問,關於我們這一代人形形色色的焦慮,得到了各色各樣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討論,都逐漸聚焦到了以下六個問題上: 

第一,我們不是強者,還能不能登上舞臺?

第二,我們剛剛進場,怎麽找到新玩法?

第三,跟不上變化,會不會被淘汰?

上面三個問題,離我們很近。更進一步,還有三個問題,看似離我們有點遠,但其實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更大——

第四,中國經濟增長會不會遇到天花板?

第五,中國經濟增長有沒有可持續性?

第六,中國能否贏得良性的全球發展環境?

2017年,這六個問題,我不斷請教高人,我覺得我是得到了階段性的答案。這些答案,我把它總結成了“六個腦洞”。在這些問題、答案和腦洞中,我也逐漸看清了我們這代人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我把它稱之為——“中國式機會”。

動車組腦洞

那接下來,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在大者越大、強者恒強的時代,還有沒有新玩家的舞臺?

沈南鵬告訴我,你看到的舞臺雖然更單調,但是你沒有註意到,舞臺本身正在變得更大。雖然聚光燈下的主角在膨脹,但是聚光燈外,在更大的舞臺上,有更多的角色在登場。

一部手機的平均價格是2000塊人民幣,而一部汽車的平均價格至少能達到十幾萬人民幣,所以智能汽車行業比智能手機行業大很多,這將會是一個幾十萬億的市場。這個領域一定會產生一批巨頭。和手機一樣,其中,必有中國公司的身影。

再放眼那些新領域,從AlphaGo到AlphaZero,好像都在講述一個西方科技打敗東方智慧的故事。但同時呢?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智能論文出於中國人之手。你說還有沒有機會?

360se_picture.webp (2)

“得到”作者劉潤老師今年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發現,今年的一些熱門公司,來歷有點奇怪?他們都出身在二三線城市。你會發現,這些公司都不是從一線城市發展出來的,是二三線城市的成功逆襲。

按說,一線城市人口聚集多,信息傳播快,示範作用好,為什麽這些成功的消費品牌反而誕生在二三線城市呢?

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但是所有的答案,都和中國獨特的國家稟賦有關。尤其是人口的分布結構。中國最大規模的人口還是聚集在二三線城市。它們更能代表典型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一種消費品,無論是價格、消費習慣,還是供應鏈的成熟度,只有在這些城市被檢驗了,成功了,才有在更大範圍內複制的能力。

這些城市,雖然並不像一線城市那麽龐大,但本身也有一個不小的人口規模和市場。同時,又不像一線城市那樣,選擇那麽多,競爭那麽激烈。於是,天然就成了消費品牌的實驗室。

李豐說,“如果拉長時間範圍看,過去一百年全世界已經有三次消費升級。”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向全球輸出了立頓,還有一些酒類品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輸出了沃爾瑪、肯德基和麥當勞。上世紀80年代,日本貢獻了索尼、松下等品牌。

按照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想見,未來全球的大消費品類,都會有中國品牌的一席之地。

360se_picture.webp (3)

舉個例子。2017年,很多人都在談論喜茶。其實,還有一家叫做古茗。7年前,它在浙江臺州的一個鎮上開了第一家店,今年開到了第1200家店。想不到吧?那他有什麽訣竅呢?其實都是這種小知識。 比如,他就發現,在小鎮上開店,裝修不見得要多高大上,但是燈一定要亮,要成為當地的路燈。鎮上的燈光通常是很暗的,你的店特別亮,顧客就覺得這家店更好、更幹凈。

你看,這種知識難嗎?這種知識,即使你不在大城市里,聽不著熱門的創業課,也見不著矽谷大佬,你也一點都不可惜,因為這些知識只能來自於實踐中的點滴積累。

在很多人眼中,這不是技術,不是創新。但是不要忘了熊彼特的教導:“創新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的創新,沒有必要走什麽捷徑,紮到最深深的現實中去,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像我們辦公室的墻上有這麽一句話:結硬寨,打呆仗。這是我們的商業信仰。

商業世界里有一些自古不變的樸素道理。比如貨真價實,價格公道,童叟無欺,對客戶誠信,做生意要賺錢等等。這可能就是下一輪崛起的創業者的群像。

這個認知,是我今年開的非常大的一個腦洞,我稱之為叫“動車組”腦洞。為什麽這麽說?

過去四十年,我們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認知,是“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先富帶動後富,發達地區帶動不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帶動內陸地區,一線城市帶動二三線城市,精英帶動普通人。在這個認知里,我們認為中國是一輛綠皮火車。但是,從2017年發生的樁樁件件來看,中國已經分明是一組動車。很多人還不知道動車的原理,其實簡單說,就是每一節車廂都有動力。

如果靠火車頭,車廂越多,就車速越慢。而在動車組,車廂越多,也就意味著動力單元越多,速度反而不會慢下來。這就是我們把這個腦洞稱之為“動車組腦洞”的原因。

所有人都在分享這個時代的機會,也在給這個時代創造動力。帶著動車組腦洞,我們也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國的全球性崛起。

過去每一步成功,我們都把它解釋為勇氣、智慧和膽略。但是現在,很多發展似乎是順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自然生長的,是中國國家勢能的一種“溢出效應”,像高山滾石一樣,就這樣傾瀉出去了。中國正在從一種“追趕式”的力量變成一種“溢出式”的力量。

何帆老師說,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平凡創新時代”。它就像動車組一樣,不再依靠一個單一的火車頭,而是每一節車廂都提供了驅動力。

你可能覺得這樣的創新太過簡單。簡單到乏味。但是,管理大師德魯克早就說過,一項創新所能贏得的最大贊美莫過於人們說:這太顯而易見了,為什麽我就沒有想到呢?

確實這是一個大者越大、強者恒強的時代,但是機會還很多,屬於傳統行業和普通人的機會也很多。這是2017年關於中國式機會,我開的第一個腦洞,我稱之為叫“動車組腦洞”。

360se_picture.webp (4)

熱帶雨林腦洞

第二個問題,既然機會有的是,那在這些機會里,以前的玩法還管用嗎?會有什麽新的玩法?

這兩年,有一家公司快速崛起,叫快手。去年這個時候,快手的日活躍用戶大概是3000多萬;今年12月份,我見到快手創始人宿華的時候,它的日活已經過億。

這是什麽概念?按照任何標準,都已經是最大的互聯網產品之一。

我問宿華,這是為什麽?他先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老頭兒,在快手上陪了我一年了,每天晚上他都要表演一段拉二胡。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不對啊,拉二胡一般都是右手持弓、左手握弦,而這位老人家是反的,兩種可能,一種他是左撇子,這個可能性比較小。還有一種可能,說明他是一個孤獨的老人,要麽單身,要麽老伴離婚或者去世。所以,他只能自拍。

這種生活其實一直都在,但是不可能被記錄下來。為什麽?因為電視臺的攝影記者爬不了那麽高。為什麽現在可以被記錄?因為這些工人每個人都有手機。而且在深山中都有網絡。

最難被互聯網世界連接的人、最難被記錄的人、那些社會末梢的人,就這樣因為短視頻,被接入了這個時代。而快手這個連接器就抓住了這個機會。

小鎮青年因為電影院線的建設、因為互聯網被連接進來了。他們開始在中國的社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力量。這是一股新力量,他們的價值觀、消費口味和我們熟悉的人迥然不同。

每沖進來一撥人群,就成就一撥連接器,每成就一撥連接器,就誕生一撥商業新物種。

2017年,有一個人一直在談“新物種”這個詞,那就是吳聲。但是我覺得,他更有價值的說法是“超級用戶思維”。也就是說,因為新物種越來越多,商業的打法出現了一種從流量思維到超級用戶思維的轉變。

過去,受互聯網的影響,大家都覺得主流的商業打法,應該是流量思維。一個網站需要更多的點擊,一個小店也應該開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但是這個詞背後是一種冰冷的心態。不論你是什麽人,你在我的商業棋盤上,就是一個數字,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流量,用一個統一的詞匯,掩蓋了互聯網世界的豐富性。

不能說流量思維就錯了。過去這20年,互聯網人口紅利爆發,大量的人從線下轉到線上,從真實世界移民到網絡空間,用“流量思維”來數人頭,圖進取,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反正遍地沃野,插根扁擔都能開花。

但是現在不行了,流量越來越貴,而且都已經被巨頭們壟斷。

那一個新的創業公司,要想崛起,沒有流量還怎麽玩呢?只好變玩法。

不要留戀互聯網的伊甸園時代啦。不要再想著像亞當、夏娃一樣,能夠隨意摘取樹上的果子啦。互聯網人的“狩獵采集時代”結束了,“農耕時代”開始了。什麽叫農耕時代?就是圈一塊地,種一季糧,精耕細作,秋收冬藏。至於能圈多大,看你的本事,但是對這塊地上的每一棵莊稼,心態就不一樣了。他們不是什麽點擊量,他們是活生生的具體的用戶,他們是你的衣食父母,你還膽敢大大咧咧地把他們稱作是“流量”?

2017年,吳聲提出了一個詞,叫“超級用戶思維”。也就是說,因為新物種越來越多,商業的打法出現了一種從流量思維到超級用戶思維的轉變。所謂的“超級用戶思維”,就是我不僅關心我有多少用戶,我更關心我有多少超級用戶。

360se_picture.webp (5)

超級用戶模式雖然由美國人首創,但是中國市場正在賦予它更大的想象空間。

德魯克說過一句話,“企業的使命是創造並留住客戶”

就像新加坡,我地方很小,但是我盡可能提供幹凈的市容,良好的法制,寬松的環境,豐富的全球資源鏈接,你來我這里,給我交點稅,就像你給小區交的物業費。

但是這就夠了嗎?不夠,超級用戶思維不止是營利模式的變化,它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文化的叠代。它還有一句更重要的潛臺詞:我希望你以我為榮。就像一個城市,我不僅要提供你生活的良好設施,我還要給你提供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榮耀感。

說到這里,我必須拿我們的「得到」App來舉例子了。你可以去打聽打聽,「得到」用戶是一群什麽樣的人。一家矽谷著名的創業公司明確在它的招聘啟事里說,如果應聘者在「得到」訂閱過五個專欄,就可以直接進入面試。

面對這樣的用戶,我們不用做推廣,你做推廣也沒有用,這樣的用戶是糊弄不了的。但是我們要做兩件事。

第一,要盡可能做讓用戶覺得長臉的事。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絕不給用戶丟臉。

360se_picture.webp (6)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問的第二個問題,剛剛進場,怎麽找到新的玩法?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亞馬孫熱帶雨林。它有7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獨立生態系統。光昆蟲就有250萬種。動物植物很多都是別處沒有的。為什麽別處沒有?

我們的中國跟亞馬孫熱帶雨林一樣,它有足夠的規模,有足夠的內部多樣性。你看,這就是大生態系統的好處。不管它原來有多少古木參天,也不管它原來有多少野獸成群,都會有新機會出現。

而且新機會還有兩種,一種是做物種間的新的連接器。另一種,是維持一個獨立的小生態。

在亞馬孫熱帶雨林里都是不錯的活法。所以,我把2017年開的這第二個腦洞,稱之為“熱帶雨林腦洞”。

360se_picture.webp (7)

比特化腦洞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都說這個時代變化快,那如果沒有能力快速變化,是不是就一定會被淘汰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2017年變化最快的一個地方,那就是新零售。它快到了什麽程度?快到了,沒有人明白它究竟是什麽,所以,只好在老概念前面加了一個“新”字,管它叫新零售。

新零售的玩法和打法,今年看來只是一個買棋子、做布局的階段,真正的好戲,得明年上演。

新零售說起來很玄乎,但其實本質很簡單,就兩個字,效率。三個字,高效率。九個字,用一切手段提高效率。16個字,用一切手段全方位無死角地提高效率。

360se_picture.webp (8)

有的,在數據算法上下功夫,有的,在支付上下功夫,有的,在物流配送上下功夫,有的,在建倉策略上下功夫,有的在創造場景上下功夫。

不管什麽功夫,你站在消費者這頭看,本質上都是讓你“想要就要,馬上就要”。在你的購買欲萌發時,就能完成支付。在你的購買欲消退前,就能完成送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快遞來。

你看,效率的提升就是這樣一點點挺進。當你意識到的時候,這一點一點的量變,已經積累到把你的生活改變。

這是一場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戰爭。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到你樓下的夫妻老婆店,全面被動員,分開走,一起打,打一場效率戰爭

那你說,既然是效率戰爭,就很簡單啊,找到貨更快,支付更快,送貨更快,不就行了嗎?這麽想你就把這場效率之戰想得簡單了。還有更快的打法。

你想過沒有,在人的腦子里,還可以繼續比拼效率。去年跨年演講,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認知戰”。

價格戰,不管多慘烈,仍然是靠產品本身賺錢,戰場仍然擺在商場里;而認知戰,戰場只在用戶的頭腦中。價格戰的目的,是消費者仔細權衡之後,選擇我;認知戰的目的,是消費者只知道我。價格戰的目的,是在比較中勝出;認知戰的目的,是不存在比較。

速度、速度、速度,你看我們剛才講,從貨逼近人的速度,支付的速度、送貨的速度到認知的速度,我們其實只是想問一個問題,這麽強調效率、速度,演化這麽快的領域,真的把那些不趕時髦的人甩出去了嗎?

前幾年,幾乎所有產業的人都在談互聯網沖擊,似乎互聯網是一張過時不候的船票,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大家都深陷在所謂的轉型焦慮中。但是,在2017,連一個水果攤,一個烤紅薯的,都已經被微信、支付寶拽到了線上,還有什麽互聯網轉型的問題?

2017年,不管你原來有什麽認知,什麽處境,有沒有互聯網思維,不管你是一個傳統超市,還是一個夫妻老婆店,都被資本,被阿里系、騰訊系的力量,用投資、並購、地推、補貼的方法拉上了轟隆隆的戰車。

2017年,有一個詞大熱,叫“賦能”。這個詞的發明人,阿里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務長曾鳴說:“贏得未來的制勝法寶,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

360se_picture.webp (9)

調動不屬於你的,組織外的資源的方式是什麽?就是你原來不能,但是我有辦法讓你能。所以,你才會聽我的調動嘛。這就叫“賦能”。反過來,我是一個小創業者,我怎麽調動阿里的資源呢?就是反過來接受它的賦能嘛。

去年的時候,我們還是想,想個什麽轍,我能變成一個帶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而今年,你還用想轍?只要你握住來自比特世界的那支賦能之手,就已經是一家互聯網企業。還有什麽轉型焦慮可言?

就像在內容產業里面,很多內容生產者原本還在焦慮,怎麽完成這一輪互聯網轉型。但是你們不知道的是,只要你有真才實學,你不知道,像「得到」這樣的公司是多麽饑渴地在尋找你。

這就是我們今天問出的第三個問題,“跟不上快速變化,是不是就會被淘汰?”

所以我們開了這第三個腦洞,叫“比特化腦洞”。

360se_picture.webp (10)

什麽意思?這個世界正在被迅速比特化、數字化。2017年,新零售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比特世界是一個需要我們攀爬的山峰。但是,2017年,比特世界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原來它哪用你攀爬?它是主動匍匐到你的腳下,席卷你,拽住你,托舉你,賦能你。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腦洞。過去幾年,我們經常會害怕一些大詞。我們受到互聯網思維、免費、共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概念的沖擊,我們一時恍惚,覺得這個世界下一秒就會變得陌生,我們會因此掉隊。但是,明白了比特化腦洞,我們明白了,有兩個趨勢永遠不變——

第一,無論產業怎麽演化,都是往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演化。所謂的新零售,不過就是讓更多的人,以更便宜的價格、更便捷的方式、更好的體驗,買到更豐富的商品。這一點,不可逆。

第二,分工會越來越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只做專業的事。越專業的人,就越不會被時代拋下。這一點,也不可逆。

既然這次是這樣,未來再有什麽新詞、大詞,也許我們就不會被它們嚇到。

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比特世界自然會給你寄來船票,什麽都不用擔心。這就是比特化腦洞。

拔河腦洞

我們來回答第四個問題,中國人口太多,資源太少,會不會發展空間不夠,後勁不足,說白了,中國會不會遇到增長的天花板。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回答,那麽前面三個問題,不管是什麽答案,都沒有意義。

2017年,我問遍身邊的朋友,哪個時刻你覺得很重要?這回我問的是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師,他說是10月20日。

那一天,坦桑尼亞批準了巴加莫約(Bagamoyo)港口項目。這個港口預計3年後建成。建成之後的吞吐量相當於現在非洲東部所有港口的總和。這是中國無數個海外建設項目中的一個。那為什麽這個港口很特別?

我們先來看一眼坦桑尼亞的地圖。

360se_picture.webp (11)

這個紅點的地方就是巴加莫約(Bagamoyo)港口,它連接著坦贊鐵路。坦贊鐵路,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援建的項目。質量非常好,但是現在運行得並不理想。為什麽,因為這條鐵路沿線沒有什麽大城市。現在每周只能開行兩三趟車,開起來也是晃晃悠悠速度慢得很。

但是,坦贊鐵路的兩側還有一個別名,叫“南方糧食走廊”。可耕地是9億畝,80%都沒有開發。

巴加莫約港口修建以後,這片地方就可以和全世界,尤其是和中國連接起來。那是什麽結果?放飛下想象力。

中國的耕地非常有限,大家都知道一個數字,就是18億畝耕地紅線,這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底線。其中有5.5億畝耕地是種玉米的,這里面相當部分是做飼料用。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把這些飼料用地轉移到坦桑尼亞去,用他們的5億畝土地來種中國需要的飼料。這並不會影響到中國人的糧食安全,最多對豬的糧食安全有點影響,但是中國這邊就有可能騰出來幾億畝的土地。

在這樣一種連接中,受益的絕不只是中國。

這個事情,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思考今天的中國,已經不能局限在中國本身。我們剛才那個問題,中國會不會遇到增長的天花板?這個問題必須在全球的框架中才能找到答案。

2017年,我找到的答案,來自於我在「得到」里看的一本書,中信出版社的《超級版圖》。這本書,我覺得被嚴重低估了。它講了什麽呢?就是真實的世界是什麽樣的。

世界不再只是國與國的拼圖,而且是由基礎設施連通的網絡。世界不再是分散平攤的塊塊,而是連起來的點點和線線。世界越來越像互聯網。

光占有,不連接,就是一個資源孤島,是沒有用的,這就是把世界看成塊塊邏輯的bug。

360se_picture.webp (12)

但是如果把世界看成是點線網呢?那註意力就是放在基礎設施上,放在互聯互通上,放在塑造和維護供應鏈上。我們來看看,基於這個全新的邏輯,中國這些年是怎麽做的。

《超級版圖》這本書提出了“拔河遊戲”這個精彩的比方。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其實是在走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國人眼里的博弈,是一場拳擊比賽;而中國人正在進行的,是一場拔河遊戲。我們來看看這兩種博弈邏輯的區別——

拳擊比賽是強者的競技,是有準入門檻的;而拔河遊戲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人人都可以有貢獻。

拳擊比賽以擊倒對手為目的;而拔河遊戲只是想把供應鏈上高價值的部分拉過來。

拳擊比賽取勝的關鍵是讓自己更強大;而拔河遊戲取勝的關鍵是讓更多的人站到自己這一方。

拳擊比賽的輸家必須離場;拔河遊戲希望人人都不要松手

拳擊比賽之所以玩不下去,因為世界已經越來越混為一體。

中國正在參與的拔河遊戲的邏輯來看,所有國家的人口、產能、資源、資本和技術,都共生在一條供應鏈上,休戚與共,誰也不能放手。這里面的博弈再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問題,而是繩子往哪移一點,主導權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問題。

那麽拔河遊戲里面,誰能獲得主導權呢?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胖子多的、肉大身沈的、心更齊的有優勢。在拔河遊戲里,人口規模、市場規模、產業規模,就是決定性的因素了。說到這,你才會理解,為什麽中國會在全球那麽積極地去參與修建基礎設施、去維護供應鏈,為什麽積極地倡導“一帶一路”。

拔河遊戲不關心什麽是你的什麽是我的,只關心價值的移動方向。

理解了拔河遊戲,你就會明白,中國和美國,這世界上的兩個大國,也許根本就不在一條賽道上競爭,甚至根本就不在同一幅地圖上競爭。它們看到的是兩種圖景,實踐的是兩套邏輯。

不要以為兩套邏輯,就一定有好有壞、有優有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說,“一個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個更深刻的真理。”

360se_picture.webp (13)

還記得我們剛剛提出來的第四個問題,中國的經濟會不會遇到天花板。還記得我前面說的麽?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回答,那麽前面三個問題,不管是什麽答案,都沒有意義。

聽完了拔河遊戲這個比方,有沒有一種開腦洞的感覺?所以,這就是今天跨年演講我給各位介紹的第四個腦洞,我把它稱之為“拔河腦洞”。

360se_picture.webp (14)

在國境線構成的世界里,在拳擊比賽的規則里,這個問題好像很嚴峻。但是在由供應鏈構成的互聯互通的世界里,在拔河遊戲的規則里,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

終點站腦洞

下面我們來回答今天的第五個問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如何?

這個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看起來很宏觀,但是它關乎到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好像一直有一個聲音說,中國的發展模式並不獨特,所以持續性並不好。

這種聲音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學者提出的“雁陣模型”。簡單說就是:“隨著成本提高,產業會在不同國家之間轉移。

日本承接美國的產業轉移,亞洲四小龍承接日本,中國承接亞洲四小龍。所以,21世紀初,中國才成了“世界工廠”。所以任何一個國家,都只是產業轉移的中轉站而已。

這里面就有兩層意思啦。

第一,中國在雁陣中永遠也不會是領頭雁,你雖然規模大,但是你幹的是低端產業,是別人轉給你的。

第二,隨著中國各項成本的提高,“世界工廠”的地位遲早是要交出去的。這就是可持續性問題。

你不覺得嗎?過去幾十年,中國人確實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焦慮中——

雖然我們的經濟在增長,但是我們的各項成本也在上升,產業會不會轉移出去?我們的黃金時代會不會就要結束?

到了2017年,回頭一看,過去十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了5倍,已經接近於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制造業向中國集中的趨勢仍然沒有減緩。那說好了的產業轉移呢?中國為什麽還沒有掉到那個預言中的大坑里?

清華大學的魏傑教授,2017年還進一步提醒了我們一件事:中國正在啟動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2017年,我遇到了一個人,他給了我這一年最大的一次思想沖擊。這個人就是前面我已經提到的,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師。

360se_picture.webp (15)

我第一次見到他,關於中國到底是什麽,中國為什麽會有今天的成就,中國到底有沒有前途,中國在世界上的真實角色是什麽,他跟我講了4個小時。

其中,我打斷他,問了一個問題。他說,別急,你的這個問題,20分鐘之後我會說到。

這個解釋的核心著眼點在於,這一輪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到底是西方國家不願意幹了,轉到中國來?還是他們幹不了了,轉到中國來?這是這個解釋的核心。

施展引入了看這個問題的一個新維度,過去幾十年,世界產業演化的速度在發生變化。

我們來看幾次產業革命的典型產品——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典型產品是火車。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典型產品是汽車

這次產業革命的典型產品是手機。一部手機買了之後,能用多長時間?大概1年,大多數人就已經更新換代。

還記得一個品牌叫諾基亞嗎?在它被微軟收購的時候,CEO約瑪•奧利拉說過一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

從產業演化速度的角度,也許我們能給出答案。

當智能手機出現的時候,諾基亞最引以為豪的是什麽?在所有手機廠商中,它是擁有自己完整生產線的最大廠商。這意味著它對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把控力,綜合成本控制能力是最強的。但是,智能手機的基本需求是什麽?是創新。而諾基亞的龐大生產線,就意味著它的創新能力一定是被抑制的。因為生產線是按照之前產品的需求設計的,想創新的話,整條生產線都得調整,成本極高。

所以,諾基亞是怎麽死的?是被它沈重的肉身拖死的。

當西方國家整體進入了創新經濟的時候,它就出現了一個急迫的需求,就是必須把生產流程外包,把生產流程轉型的成本全部甩給別人,只做觀念層面的創新,不停地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

在以前時代的創新,創新的基礎是技術,技術本身就構成競爭壁壘;但在今天這個時代的創新,創新的基礎是觀念,觀念本身很容易被抄襲,所以它的競爭壁壘就是自己的創新速度,只要我的速度比你快,你就永遠只能追趕而沒法抄襲。

舉個例子,在皇家禦膳房里,你要想把菜做得好,皇上高興,你就只能專攻一門,比如說,只做川菜,手藝越來越精,十分鐘就能上一道水煮魚,這就叫專業化帶來的有效率。但是,皇上突然變口味了,不愛吃川菜了,改吃法餐了,你就傻眼了,這就叫專業化帶來的沒彈性。你看,高效率和高彈性是矛盾的。

在制造業領域,誰能把這對矛盾給化解了?當今世界,只有中國能夠做到。

中國企業的高度分工到了什麽程度呢?一個簡易打火機,28個零件,在浙江的一個村子里,那就分成了28個專業廠家生產,然後再組裝。平時你看到的那種賣1塊錢的打火機,成本可以壓到1毛錢。施展老師在浙江考察的時候,就見過一些生產拉桿天線的廠家,一個廠只生產其中的一節,可以說是專業化到極致,效率也達到極致了。

但是與此同時,無數家極度專業化的中小企業還密集地湊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高效的供應鏈網絡。他們彼此之間有互相配套的關系。上遊需求一變,這種配套關系可以迅速重組,確保彈性。

為什麽只有中國能做到?這里面既有“命”的成分,也有“運”的成分。所謂“命”,就是中國獨有的稟賦,其他國家想學也學不去,那就是中國的超大規模性。所謂“運”,就是中國在特定的時間點上,恰好踩對了節奏。

「得到」作者、也是投資人的王煜全老師,一直對未來的全球分工有一個判斷——美國科技、中國制造、全球市場。

何帆老師從另一個角度也解釋過這件事,在他的「得到」專欄里就提到過,中國承接產業轉移的時候,國際貿易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此前國際貿易是“產業間貿易”,而中國參與的國際貿易更多的是“產業內貿易”。

什麽叫產業間貿易?就是中國人80年代幹的,用十幾億條褲子換人家一架飛機。用成品換成品。

什麽是產業內貿易?就是美國蘋果公司要生產iPhone,供應鏈遍布全球,而中國分擔其中的一部分環節。

那中國就非常容易打開這個缺口了。中國就會利用自己的超大規模性優勢和兼具效率、彈性的優勢,在這個機會窗口里開疆拓土,攻城略地。

規模不再只是規模,規模本身就是能力。

這是在2017年我開的第五個腦洞,我把它稱之為“終點站腦洞”。還記得剛開始提出來的問題嗎?中國的獨特優勢是什麽?中國是兼具效率和彈性的供應鏈網絡,所以,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是全球制造業轉移的其中一站,而是最後一站。

360se_picture.webp (16)

樞紐腦洞

剛才我們已經談了五個問題,我們還有一個問題要關心。中國能不能營造一個良性的全球發展環境?

為什麽要關心這個問題呢?剛才我們一直在講中國機會很多,中國增長還沒遇上天花板,中國的優勢很獨特,那你一家獨大,別人怎麽辦?別人過不好,我們也好不了。所以最後的問題來了,我們能不能和世界建立良性關系?換句話說,我們未來的全球角色是什麽?

在《樞紐》這本書中,施展老師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中國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變量。”請註意,不僅現在是,歷史上一直都是。

360se_picture.webp (17)

什麽是“自變量”?就是它一變化,系統就變化,它的變化是參與到系統的生成和演化中的,這種大塊頭的因素,就是自變量。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的國家,就是世界系統的自變量。

還記得嗎?總有人說,中國很倒黴啊,我們買什麽什麽貴,賣什麽什麽便宜,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軟肋。但是你一旦把思考角度轉過來一看的話,世界缺不了中國。這就是自變量的地位。

但是,自變量只是說明你的重要性,還不能說明你在全球結構中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是爭來的,是世界格局演化逐漸形成的對中國的一種需求。

我們來看看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的一個局部演化——

非洲國家在二戰後紛紛獨立。說實話,那個時候非洲經濟發展是不錯的。原因是西方的帶動。西方要資源,要經濟腹地,非洲正好有這些好東西,所以非洲的日子就好過。

但是一轉眼到了1970年代,發生了石油危機,西方經濟突然之間遭遇了一個巨大的停頓,對原材料的需求急劇下降,非洲國家於是陷入到了非常艱難的經濟困境當中。

然後呢,西方的危機很快過去了,我們都知道里根、撒切爾一系列改革,西方經濟繼續爬起來,80年代中期迎來一個繁榮的周期。但是,在西方的這一輪繁榮的同時,恰恰是非洲現代歷史上最為悲慘的十年。

因為西方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他們已經進入了創新經濟的時代,超過70%都是第三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沒有那麽強烈。這和以原材料出口為主的欠發達國家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裂縫。

這個裂縫誰來填?上個世紀90年代,答案揭曉,是中國。

理解這個過程,我們就理解中國的全球角色了。

西方國家已經沒有辦法和欠發達國家直接形成經貿循環了,中國是全球經貿循環有效運轉的必須結點。這不是什麽推演,這就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國正在變成全球經濟體系的十字路口,是資源、信息、資本在全世界流動的必經之路,是世界的路由器,也是施展老師這本書的名字——樞紐。

作為樞紐,我們向原材料產地國家輸出資本、制成品、基礎設施和就業機會。

作為樞紐,我們向西方發達國家,提供形形色色的工業品和創新落地的機會。

2017年,我們已經看到,當大規模難民湧向歐洲的時候,歐洲既無法抵擋,也很難讓他們融入。

就像《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戴蒙德說:“歷史上的國家和社會衰敗,更多只是影響到自己。而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衰落,都可能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方。”

中國2016年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總額為361億美元,占非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是世界第一。這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在非洲建設鐵路、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把非洲的礦山、農田、村鎮和全球連接起來。

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他們通過中國投放秩序。站在欠發達國家的角度看,他們通過中國在分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這就是中國的樞紐作用。

中國,處於大陸和海洋的連接點上。

在古代,世界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互動,大陸是秩序的生成線,然後以中國為樞紐,向海洋世界投放秩序,海洋是秩序的傳播線。

在當代,世界潮流反向而動,海洋世界是秩序的生成線,然後以中國為樞紐,向大陸的深處投放秩序,大陸是秩序的傳播線。

但是,不管方向如何,中國都是聯系海洋與大陸的中介性、樞紐性存在。

這是中國的地緣位置和超大規模性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都希望中國去承擔的角色和責任。認清楚這個角色和責任,我們就有能力去營造一個良性的生存環境,就不會和現有的大國發生零和博弈。

這是這場跨年演講試圖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我把這個答案稱之為叫“樞紐腦洞”

360se_picture.webp (18)

特別感謝施展老師在2017年給我開的這個腦洞。他把這套思想,和關於中國歷史三千年演進邏輯的思考,寫進了一本書,就是我們反複提到的這本《樞紐》。

今天,我們回答了六個問題,回應了六種焦慮,在開出的六個腦洞中,其實也認出了六種“中國式機會”。

這只是一個起步。我不覺得今天說的是什麽終極答案。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將會持續探索這些問題,這種探索一點也不抽象。它和我們每一個人當下的決策息息相關。

還記得我們這個演講一開始提的那一系列問題嗎?什麽樣的行業會有前途?孩子該接受什麽樣的教育?怎樣配置自己的資產?

不管你原來是怎麽想的,2017年到了最後的時點,讓我們帶著中國式機會的視角,重新啟動對所有這些問題的思考。

人生算法

下面我要說的話,只能是說給你們這樣少數人的。它只跟少數人有關,也只對少數人有用。這是2017年我感受很深的一個詞——人生算法。

過去,我們對於人生策略有一種誤解。以為最成功的人生,一定是因為尋找到了某種規律。我們總覺得,這規律應該是客觀的,是不能改變的,是躺在那等著你發現的。但是,只要找到了,就可以一把解決所有問題。

但是,在人生算法看來,成功策略不該是這樣的。

哪有什麽一成不變的規律,只有可以不斷增大的概率。

哪有什麽可以直接登頂的人生,只有根據反饋不斷叠代的過程。

為了說清楚什麽是“人生算法”,我的朋友喻穎正考過我一個很好的問題。今天也考考你。

假設你現在面對兩個按鈕——按下第一個按鈕,直接給你一百萬美元;按下第二個按鈕,你有一半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當然還有一半機會就什麽都沒有。

這兩個按鈕只能選一個,你選哪個? 有人會選第一個,因為落袋為安。100萬美元也不是個小數。有人會冒個險,選第二個,因為萬一成功,從此就成了人生贏家。

但是,出這道題的喻穎正告訴我,這道題的本質,不是考這個。這道題目,是有唯一正確答案的。那就是要選第二個按鈕。有一半機會拿到一億美元。

你可以找一個人,說,我有一半機會能拿到一億美元。咱倆關系不錯,如果你給我一百萬美元,我就願意把這個機會分享給你。你去按,什麽也沒有,你認倒黴,如果拿到了一億美元,咱倆平分。

有的算法,雖然引入了風險,但是沒有風險的控制機制,所以也不怎麽樣。有的算法,引入了風險共擔者,有的算法引入了市場。算法越叠代,成功的概率就不斷地提高。

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我想給你推薦一本書,這里面呈現了一個用“人生算法”驅動的生存方式,美國最著名的投資人之一瑞·達利歐寫的,中信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原則》。現在就可以以全網最低價在「得到」App里購買電子版。

我牢牢地記住了達利歐的下面這段話:“算法,就是在連續性基礎上運行的原則。

我們總覺得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憋著什麽發財的訣竅,但是查理·芒格說:“當成功概率很高的時刻,下最大的賭註,而其余時間按兵不動。”這就是在說人生算法。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這也是在說人生算法。

如果還是覺得費解,喻穎正也寫了一個公式: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說得更簡單一點,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對世界不斷重複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複它,強化它。你抓住中國式機會,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2018年已經開始,我們這群人即將分頭前行,各自啟動自己的人生算法。祝各位好運。下一次,我們聚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現場的時候,希望每個人都會像木心先生所說的那樣:

“歲月不饒人,我也未曾饒過歲月。”

360se_picture.webp (19)

羅振宇 跨年演講 得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28

博物館腦洞大賽:播放量上億,“文物戲精”為何成爆款?

“一切來得很突然,‘文物戲精大會’能火,這是他們事先沒想到的。”熟悉“文物戲精大會”幕後故事的文博專業人士昨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周,“文物戲精大會”H5發布瞬間刷爆各社交平臺。視頻中,宮女俑大秀舞技、說唱俑手舞足蹈,“館里是不是想捧紅我們?” “作為中國的Icon,我們不紅,始皇不容”等幽默臺詞搭配魔性背景音樂,讓人們眼前一亮。

“沒想到古板冰冷的文物也能有互動感。”網友們大都感覺喜出望外。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這樣的火爆也是參與者都沒有想到的。

千訊咨詢發布的《中國文物市場發展研究及投資前景報告》顯示,截至5月21日,該視頻累計播放量突破1.18億次,點贊量達650萬,分享數超過17萬。

而“文物戲精大會”H5的誕生只是“嗯~奇妙博物館”微視頻挑戰賽的一部分。

“視頻挑戰賽是七家博物館致力於讓文物‘活’起來,聯合科技創新公司將科技與文化相融合講述中國故事的結果,目的是用‘95後’、‘00後’等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他們關註博物館、走近博物館、走近中華文明。”該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讓國寶動起來

“文物戲精大會”H5視頻短短1分42秒,幕後團隊卻準備了一個月。H5是指基於HTML5技術的交互網頁應用,主要在移動設備上以動畫、視頻等形式呈現。

4月初,七家一級博物館共同參與了“嗯~奇妙博物館”微視頻挑戰賽。

“文物戲精大會”創意來自“如果國寶會說話”。

“這個點並不新鮮,文物說話,在電影、舞臺劇等產品中早有諸多呈現,最初各家博物館都有各自館的宣傳版本,基本是各館的鎮館之寶。這次是七家一起做這個活動,既要滿足有趣又要兼顧各館特色或者說地域特色,同時還需選取一些保存比較有完整性、故事性的文物。”上述人士表示。

在前期的策劃過程中,整個團隊不斷與博物館的專家溝通和學習,在文物嚴謹性、時代創新性與用戶需求的交融中尋找契合點。

首先要選定文物,既要滿足創意和趣味性,又要尊重這些國家寶藏本身的嚴謹及美感。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後母戊鼎以及唐三彩人物俑、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的三星堆銅人像、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秦兵馬俑,以及浙江省博物館的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等都成為“戲精”主角。

值得註意的是,入選戲精的文物多具有“流量元素”,也是熱門IP或者成為熱門IP的可能。

館藏之寶是成為這些流量IP文物特征之一,有些文物在《國家寶藏》等熱門節目中多嶄露頭角,頗有觀眾緣。

最終,七家博物館的合作平臺獲得博物館的圖片授權,又運用再設計美化局部細節,通過骨節動畫的技術團隊以及配音特效等一系列新媒體技術,將短視頻網站上流行的“拍灰舞”、“98K電眼”、“我背後有人”、“千人千面”等備受年輕用戶歡迎的流行元素與國寶文物進行有機融合,進行年輕化的重新演繹,讓原本靜止在展臺上的七大博物館鎮館之寶們“動了起來”。

“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文物,在多數人眼里是一個比較生冷嚴肅的存在。比如,一些文物作為祭祀禮器比較莊重威嚴,但如果讓它能夠有更豐富的表情,可以形成很強烈的反差,從而可以喚起人們的情緒,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欲望。”上述人士表示。

文博爆款或頻出

“文物戲精比賽”並非第一個“爆款”。

2016年,“腦洞大開”的故宮博物院就曾與另一平臺合作開發過一款互動APP,產品中《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女子走下了屏幕;久居深宮的嬪妃娘娘戴上了VR(虛擬現實)眼鏡;小宮女們認真地玩著手機遊戲……

同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天貓旗艦店正式上線;當年3月,國博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文創中國”線上平臺;6月13日,“文創中國”線下運營中心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一支275人的經營團隊隨之成立,國博率先在“文創中國”平臺上線400個文物IP。

與此同時,各地博物館也在嘗試通過“互聯網+”讓文物與觀眾的距離更近。

同樣在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發布的《“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中就提出:要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時代精神,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的每一次嘗試與創新幾乎都成為爆款。”同樣關註文旅產業發展的投資人徐慧表示。

這背後來自兩方面原因:一是博物館希望借助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平臺,將其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與公眾分享,把傳統文化的內涵用富有創意的方式普及並傳遞下去,從而培養更多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二是互聯網公司希望能有更多IP資源,提升整體內容的文化品位,同時還可以借助知名博物館與知名文物增強品牌影響力和流量,提高競爭門檻。

更為關鍵的是文化危機、文化內涵的空洞化,也將傳統文化推到了文化自信所需的重要資源領域。《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紀錄片與電視綜藝節目的火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驢媽媽旅遊網發布的《2018年五一小長假出遊報告》顯示,“博物館”相關旅遊產品的搜索量同比上升近一倍。

“山水旅遊資源越來越少,基本上達到一定飽和狀態,在全國著名的且沒有開發的自然景區已經很少的情況下,文化旅遊的開發才是旅遊業下一步的方向。未來,依托傳統文化資源與創意發展旅遊產業,可能是一個康莊大道。”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發。《意見》提出,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在文化方面,要科學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及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開展文化、文物旅遊,推動劇場、演藝、遊樂、動漫等產業與旅遊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遊。

隨著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落槌,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勢必極大促進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讓文化遺產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市場需求,博物館的探索不僅僅是互聯網、高科技平臺,背後還有資本以及另一種文創玩法和邏輯。”徐慧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的博物館新媒體宣傳人員有其自身的交流矩陣群,大家在一起探討策劃活動方案。一些博物館負責人認為,創新並非易事,大部分博物館還在探索如何走出深閨高閣的過程中。

而創新也意味著風險,關鍵是“度”的把握。

“創意來自文物,落腳點仍在文物本身,我們希望以這樣一種形式讓文化的魅力重回人們的視野。”上述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67

腦洞科技 ( 2203,前編號8327,前泰邦集團 (先科集團) ) 專區

1 : GS(14)@2015-07-02 01:50:13

http://www.semtech.hk/guanyuxianke/15.html 先科是世界上其中一家最大的分立半導體的製造商,我們透過領先的生產技術生產出優質的半導體元件,主要產品包括開關、穩壓、整流、肖特基、觸發、TVS、場效應管(MOSFET)、可控矽(晶閘管) 、三端穩壓器、三極管、貼片及外掛程式鋁電解電容器、RFID射頻識別標籤以及LED,用於工業、電腦、汽車、消費、電信及照明市場的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中。
先科是由一支強大的管理隊伍所引領,我們持續推出新型、改進的元件,以説明設計者從容應對各種挑戰。我們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注重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品質,使公司成為全球業界的領先者。
先科電子有限公司創立於八十年代,目前成長為極具現代化規模的半導體分立器件製造商。在東莞寮步鎮開設極具規模的現代化廠房,廠區面積約140畝,員工總數2596人,目前工廠每月生產量達三十多億粒半導體分立器件成品,其品牌為"先科"("ST")及"泰邦"("TD"),其中月產十八億粒規模外掛程式和貼片玻封二極體; 八億粒 SOD-123、SOD-323、SOD-523、SOD-723、DFN1006、SOD-123FL、SOD-123HE、SOD-323HE、TO-277塑封二極體, 十億粒 SOT-23、SOT-323、SOT-523、SOT-363、SOT-26塑封二極體和三極管;一億粒 TO-92、 SOT-89、TO-220、TO-251、TO-252小信號及功率三極管, 二億粒DO-213AA、DO-213AB、LBF整流二極體及橋堆, 以及五千萬粒貼片鋁電解電容,產品類型為:開關、穩壓、整流、肖特基、觸發、變容、TVS、ESD、MOS二極體、橋堆和三極管, 以及 V-chip貼片式鋁電解電容器等電子元器件。
先科電子ST北京代表處(北京思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先科電子ST杭州代表處(杭州先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先科電子ST南京代表處(南京延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濟南銷售點(濟南美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服務中心(東莞市艾吉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為泰豐國際集團在中國大陸市場先科 (ST)和泰邦(TD)二極體、三極管、鋁電解電容產品的銷售和技術服務機構,全面負責的ST產品的銷售及技術服務工作,為戰略合作夥伴提供及時的定單處理、技術輸出、資訊傳遞事務,提供戰略、技術和可執行的解決方案。

2 : GS(14)@2015-07-02 01:54:45

http://billsiu.blogspot.hk/2011/01/blog-post_9630.html

先科案裁決的啟示

終審法院在2010年6月28日頒佈了先科(Semtech)案引發廉署剋星林炳昌(Andrew Lam) 及艾勤賢(Kevin Egan) 兩位律師,以及先科主席黄創光及其女友徐敏偲的妨礙司法公正等控罪的定罪及脫罪上訴,結果是五比零推翻了以候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Geoffrey Ma, 高等法院首席法官) 與鄧國楨(上訴庭副庭長) 及韋毅志(Alan Wright, 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 所組成的上訴庭裁決。很明顯馬道立給打了耳光,究竟是終審法院以事論事抑或給未來老闆一點顏色,殺下馬威,那就不得而知,我也沒興趣發幾個電郵去香港收風,要朋友見諸文字來講,總會有欲言又止的限制,倒不如讓我從判辭去揣摩。

首先,我要向大家說明,法庭並不肩負尋找事實真相的功能,法庭的任務是從與訟雙方或控辯雙方提出的證據,作出合乎法律原則的裁決。裁決的結果未必是事實的真相,甚麽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只是煽情的用詞。以刑事案而言,脫罪的被告可能是guilty like hell,(用罪有應得也不足以反映) ,有時是可呈堂證據不足,證人作證時表現不佳,或者辯方律師盤問技巧出色,或者其他種種技術因素,導致被告脫罪。相反來講,沒有違法的人被錯判有罪的可能性便細得多,那是刑事法寧縱無枉大框架保障的緣故。只要不妄存幻想,以為法庭是尋求真理真相的地方,那麽對某些裁決的錯愕感便會減少。就算法官被視為公正持平,那只是說出法官以客觀並合乎法律原則要求的態度判案,裁決結果與事實真相有時會距離很大。至於公義得到彰顯,完全基於考慮被告的利益出發,刑事案所講的公平公義的對象是被告,而並非指受害人,當被告被定罪而致量刑時,才會考慮受害人所受的傷害,而作出適當的刑罰。筆者在從爭產案看終審法院一文已討論過,不再贅述。所以,當我們看到終審裁決的結果,未必需要認同。我們看到的只是在法律制度運作下的結果,而並非真理事實的蓋棺定論。當我們這中大校友林炳昌被判無罪後所講還他一個清白的說話,可以是一番廢話,像我對龔仁心所展示的天地有正氣的牌匾的感覺一樣,是污蔑了天地浩然之氣。

法律並不是像科學那樣,依據一些原理程式,可以計算或者做實驗來驗證推敲立論。法律的釋義和論據,基本上是一套綢密思考過程,加入很多前人的思考結論(案例precedents) ,然後作出自圓其說的一番道理。如果終審法院聽取上訴時從法律觀點作裁決,任何人都無庸置喙,那些法律觀點具約束力(binding) ,各級法院都要遵從。如果終審法院要從案情事實來推論,繼而推翻下級法院的判決,那應該是罕有運用(sparingly exercise)的權力。從案情事實方面提出的上訴,絕大部份應該在上訴庭(Court of Appeal)了結,終審法院的功能有別於上訴庭,對刑事上訴而言,終審法院的首要任務是就涉及具有重大而廣泛的重要性的法律論點(a point of law of great and general importance is involved in the decision)(香港法例第484章終審法院條例第32(2)條) 作出裁決,次要任務是對顯示曾有實質及嚴重不公平情況(it is shown that substantial and grave injustice has been done) (香港法例第484章終審法院條例第32(2)條) 而聽取上訴。前者是法律論點的裁決,後者可以是法律及案情事實混合或者單獨是案情事實的裁決。

以先科案而言,被告得以脫罪是基於案情事實的判決,判辭裏雖然也有涉及法律討論,但那不是主旨(ratio decidendi)所在,只是順帶討論(obiter dictum) 的法律觀點。了解先科案的情節可以参閱HKSAR and Kevin Egan FACC3/2009, HKSAR and Mandy Chui FACC4/2009 及 HKSAR and Andrew Lam FACC5/2009三件一起頒佈的案例,判辭共158頁,長398段。也可在網上搜尋有關新聞報導,我不打算在這裏報導案情。這件案終審院由三位常設法官包致金(Bokhary) ,陳兆愷及李義(Ribeiro) ,非常設法官列顯倫(Litton) 及紀立信(Gleeson)(前澳洲高等法院首席法官) 組成。李義法官主要負責撰寫有關林炳昌及徐敏偲的上訴,列顯倫法官對這兩被告的上訴也花了不少筆墨,而有關律政司對艾勤賢脫罪的上訴則由紀立信法官撰寫。(原籍昆士蘭的艾勤賢由原籍澳洲的資深大律師布義思Andrew Bruce代表,由紀立信法官來寫判辭,不知那是巧合抑或另有意義,湊巧是一幫的澳洲人。)

終審法院怎樣打馬道立的耳光,不如讓我直接引用判辭原文給你自己判斷:

李義法官所講:

I am, with the greatest respect, unable to agree with the majority’s(上訴庭三位法官對各被告沒有一致的看法,這majority包括馬道立) reasoning and conclusions…(para 174 p.68)

That passage from Clement’s was referred to by Ma CJHC (Chief Judge of High Court) …a proposition which I am unable to accept. (para 177 p.70)

…Ma CJHC appears to implicate Lam (林炳昌)…With respect, that criticism of Lam is unwarranted. (para 181, p.71)

…Ma CJHC states two propositions…It is difficult, with respect, to see either a logical or factual basis for the purported inference. (para 182 &183, p.72)

列顯倫法官所講:

The suggestion that Lam was “calling the shots” behind the scene was mere supposition, unsupported by clear evidence. Ma CJHC regarded Lam’s professed “conflict of interest”, when he referred Chui to Mr Clement as a client, as “a critical piece of evidence” in proof of Lam’s guilty mind. …Ma CJHC’s analysis is unsound. (para 290, p.111)

李義用‘with respect’, ‘with greatest respect’等用語在這裏當然不是仰慕敬重的意思,那是法庭或議會裏表示不敢苟同的意思。(With respect to卻是指關乎in relation to的意思。) 列顯倫更不客氣,幾乎把馬道立的分析講成不知所謂。我不知到今年九月馬道立升遷為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時,會有怎樣一番景象,很明顯現在那種比較傾向辯方的終審法院會與比較傾向控方的馬道立,在法律闡釋方面潛在一定不協調的地方,屆時我們可能會見到終審法院的法官之間對案件的判決會有較多的分岐(dissenting views)。

林炳昌這件案的判決,終審法院的措詞對馬道立的威信確實打擊不少,這打擊其實不單只對馬道立本人,對九七回歸之後成立以來,地位日隆,効率奇高的終審法院,也帶來負面的因素,把候任首席法官的邏輯推理能力講到一文不值,當然會使不明就裏的人以為他是錯誤的任命,擔心終審法院將來判案的權威性。那麽打這耳光究竟是否公道呢?可謂見仁見智。從引文可見,終審法院批評馬道立的地方是指他在案情事實方面的邏輯推論並不正確,而並非指他在法律論據犯錯。對終審法院某些分析,我也要講,with respect,不敢苟同。我這樣講當然沒有說服力,你可能會嗤之以鼻,蕭某何許人也,竟然大言不慚。毫無疑問,基於我性格上的缺陷,自以為獨立判斷能力高,才會捋虎鬚,挑戰權威。讓我在判辭中舉一些例子給你自己品評。

判辭第164及165段李義法官這樣分析:

164.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not in dispute that before about 4.00 pm on 13 July, Lam(林炳昌)had never met Derek Wong(黃創光) or Chui(徐敏偲). They were total strangers to him. Since the prosecution’s case is that Lam, as instigator of the conspiracy with Derek Wong, knew from the outset that Becky Wong(王佩詩) was not in fact being unlawfully detained by the ICAC and did not wish to be released, the prosecution’s premise has to be that Lam was told this by Derek Wong and Chui that afternoon. It must furthermore be the prosecution case that these total strangers asked him, with such knowledge, to take steps to deprive the ICAC of Becky Wong’s assistance and her services as a prospective prosecution witness, and that Lam thereupon hatched the conspiracy charged.(括弧內中文是筆者自己加進去的,終審法院是任何中文都不用的。)

165. Such a scenario is inherently improbable. Why should perfect strangers, consulting a solicitor for the first time, take the risk of proposing what was an obviously unlawful scheme?

固有非或然性(inherently improbable) 這法律用詞是上訴法院推翻原審法官事實裁斷的強力武器,原審法官有機會耳聞目睹證人作供時的舉止神態,以此衡量證人的可信性,上訴法院只可以從審訊紀錄來判斷,在缺乏親眼觀察證人的機會下,上訴法院也可指原審法官事實推論不正確,或者情節屬固有非或然性,來推翻原審法官的裁決。李義法官認為林炳昌剛受聘處理案件,沒有理由冒險策劃妨礙司法公正的行為,一個專業律師不會以身犯險。案情是否inherently probable或improbable,完全維繫於個人的生活經驗,純粹用自己狹窄的閱歷來推論,便自以為是,認為識見智慧過人,否定他人的看法,難免產生荒謬結論。法律上當然沒有界定甚麼是inherently improbable,單憑自己沒有遇過或不能想像會這樣發生就認為inherently improbable,便會產生劉志偉(警員劉志偉是謝霆鋒妨礙司法公正同案被告,終審法院撤銷他的定罪,同樣用了inherently improbable作考慮,我以前評論過,不再詳述)案之類的上訴結果。

譬如說蕭某動輒就寫一大堆水平甚低的文章,又要求會訊及嵐音編輯上載或全文刋登,不准删節,否則要對他們不利,要打要殺,因此告我刑事恐嚇,審案時我就會游說法庭作inherently improbable的考慮,我的陳詞會這樣講:投稿沒有稿費,流通量又少,刋物水平又参差,不為名不為利,哪有這樣愚蠢的人為此出言恐嚇呢?況且網上討論發表平台多不勝數,為何會因被拒刋登而犯法?又譬如校友會已屆選舉之期,蕭某被指覬覦幹事一職,四出送禮賄選,要求校友投我一票。我抗辯時會傳召歴屆會長作供,告訴法庭那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每一位會長都在各幹事謙讓推搪之下才勉為其難,出來主事,會長之位也隨時可拱手相讓,沒有人會趨之若鶩,怎會有人賄選幹事一職,那麽愚昧呢?這才是使人信服的inherently improbable情况。

林炳昌及艾勤賢與廉署結樑已久,因此接辦廉署案件而生意滔滔,只要做得俐落,很多事都做得出,有甚麽inherently improbable可言?判辭第364段覆述了艾勤賢在搶奪受保護證人王佩詩其中一次閉門聆訊(proceeding in camera, in camera即與案無關的人不准進入法庭的閉門聆訊,與相機完全無關) 的陳辭
Mr Egan: My Lord, I don’t suggest that the ICAC or Mr Ryan are in the habit of making things up, but what I, through my long, bitter experience with the ICAC, have learnt is that they are not adverse to putting pressure on people to achieve the ends that they wish to achieve.

(My Lord是對高等法院或以上法院男性法官的稱謂,女法官稱My Lady,區域法院稱謂語是Your Honour,而裁判法院是Your Worship。) 艾勤賢也承認與ICAC的關係是long, bitter experience,可見這兩位剋星與廉署那水火不容的關係,已超越了作為當事人的辯護律師在法律上維護當事人權益那種各為其主的衝突。所以我並不認為原審法官馮驊(審案時是區域法院首席法官,現在是高等法院法官) ,在這一論點犯錯。況且,翁靜晶在案中以控方證人身份指證林炳昌,指他承認自己是為王佩詩申請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 的策劃人,終審法院卻輕輕帶過,不作詳細分析。以下是原文

The support which the prosecution’s case obtains from the evidence of Lau is slight. It consists of evidence that Lam claimed to have “planned the action of habeas corpus to help Becky Wong”. It is not clear what Lam meant by his having “planned” the application. (para 191, p.75)

這裏的Lau是翁靜晶,她的全名是Mary Jean Reimer Lau,劉是夫姓。一個專業律師向另一位自己下屬的律師承認策劃事件,可以用含意不清來抹過嗎?判辭有些地方分析極其詳盡,有些卻輕描淡寫,難以令人信服。

非常設法官紀立信分析前南華早報駐法庭首席記者周燕玲證供,有關艾勤賢對記者洩露受保護證人身份的指控,認為她有可能把另一位律師誤作艾勤賢,故此艾勤賢可能不是故意發放消息的人。這分析絕對unsound。艾勤賢過去20年在法律界新聞不絕,任何跑法庭新聞的記者都不會錯認他為別人,何況是跑了法庭十多年,英文程度高的首席記者。洩露消息的地方是在法庭的大堂,因為閉門聆訊,記者不能入內,於是在門口守候,等雙方律師從法庭出來,便蜂擁而上,發問採訪,不是在茶樓飯店偶遇,還會弄錯身份嗎?如果這都會錯,下次蕭某返港可能有人把我當作李國能,娛樂記者以為我是吳耀漢。

在法律而言,上訴法院應該怎樣看待原審法官在案情事實的推論呢?包致金法官在另一宗終審法院的案例這樣講:

“The question for the Court of Appeal is whether, even though it does not enjoy the advantages enjoyed by the trial judge who received the evidence at first-hand, it is nevertheless satisfied that his conclusion on the facts is plainly wrong. The Court of Appeal should intervene if so satisfied. But if not so satisfied, the Court of Appeal should defer to the trial judge’s conclusion even if in some doubt as to its correctness.”(Ting Kwok Keung v Tam Dick Yuen FACV12/2001)

除非上訴法院認為原審法官在依據案情事實下的結論明顯錯誤,否則不應干預。況且,終審法院需要在有實質及嚴重不公(substantial and grave injustice) 的情況下,才應該干預,單是不公也不足夠。如果終審法院頭上還有法院,有些判辭一樣會受到批評和推翻。故此,對於擔心馬道立的能力的人,大可放心。我本來打算評論先科案的obiter dictum有關未審案前能否接觸證人的討論,但那是比較專業及沉悶的課題,還是留待因企圖妨礙司法公正罪被判監的大律師黃志偉(Phillip Wong) 的上訴案有結果後再探討。
3 : GS(14)@2015-07-02 01:56:2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60613/6021082

現年38歲的黃創光出身豪門,為人低調,是泰國華僑鐘錶及眼鏡富豪黃子明的姪兒,其家族在泰國地位顯赫,家族中兩位堂兄黃創保及黃創山最為港人熟識,分別是前甲組勁旅寶路華及精工足球隊的創辦人。不過黃家於97金融風暴受嚴重打擊,黃子明更於03年逝世。
曾經出任先科集團、科達集團、中國衞生控股等多間上市公司主席的黃創光,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持有製造工程理學士學位。黃創光90年代初,創立寶記錶行,97年高期,寶記有4間分店,黃創光在這段期間更遷往港島白建時道21及23號居住。
金融風暴後,寶記錶行於00年全線結業,黃創光改為租住帝景園。科網股熱潮時進軍股壇,他01年與友人入股科達集團。科網股爆破後,黃創光03年以3,000多萬元入股以製造香煙打火機為主要業務的先科集團前身「千禧智慧」,並擔任先科主席。


徐敏偲獲黃贈27萬名車
祖籍潮州普寧的富豪黃子明60年代初轉戰香江,以代理日本精工錶起家,並擁有「鐵達時」及「寶路華」這兩隻瑞士名牌手錶配件的生產權,家族資產曾高達500億元。黃創光的兩位堂兄黃創保及黃創山主要繼承父黃子明的事業,黃創保現時是寶光實業主席,經營手錶連鎖店時間廊。
黃創光的女友徐敏偲,現年25歲。根據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顯示,徐去年曾與林炳昌女友周飛言任宜保顧問有限公司的股東兼董事,經營一間名為「 Royal Eden Spa」的美容公司,其後徐將股份轉讓。據資料顯示,當時她申報的地址是上水居屋翠麗花園,而黃創光於04年曾購買一輛價值27萬元的二手平治房車贈予徐。她昨聞判後落淚。
4 : GS(14)@2015-07-02 01:57:14

[realblog]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5058[/realblog]
5 : GS(14)@2015-07-02 01:57:45

http://www.wewoo.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909
更多資料
6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2:37:04

2004-07-19 HT
先科遭查 恒利借殼夢恐難圓   

  「甲之甘露,乙之砒霜」,中國衛生控股(0673)於2月份以1元象徵式代價,出售旗下以恒利集團名稱經營的電子零件業務,目的是減低公司虧損。但事隔不足數月,恒利的影子卻有如移形換影般,重新在先科國際(0724)裏頭出現,並且成為先科大力推銷的賣點。

  可惜,隨着廉政公署介入調查先科高層涉嫌行賄,恒利這個「借殼還魂」的故事,還可以順利延續下去嗎?

  中國衛生前身為恒利科技,本來從事二極管及三極管等電子零件生產。創辦人為林日強,公司在1996年上市,但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遇上財困,在98年度更錄得虧損高達3.82億元,需要與債權人商討債務重組。

中國衛生一元出售 輾轉落入先科

  直至2001年初,泰國華僑富豪黃子明家族後人黃創光,聯同另外兩名人士,出任恒利的「白武士」為恒利重組,並將公司易名為科達。

  在去年11月,黃創光夥拍林日強的妻舅,即林碧華及林鴻傑,購入千禧智慧(即先科前身)控制權,林日強雖然沒有直接持股,但也加入成為董事。

  至於科達經過多年的轉變,也在去年12月公布更改名稱為中國衛生,業務也由電子零件開始發展至醫療及保健方面。

  中國衛生在今年2月中,公布以代價1元,向一獨立第三者黃瑞源,出售恒利全部的電子零件業務,以及免除恒利結欠中國衛生6,770萬元的股東欠款。中國衛生這樣「大手筆」地送走恒利,原因是「預期恒利將無法於可見將來轉虧為盈」。

  黃創光及林日強,也在3月初同時離開中國衛生。來自恒利的原班人馬,已悉數出現在千禧智慧,而公司業務也由原來的打火機生意,逐漸發展至電子零件分銷,兼且今年3月,以4,640萬元,向一獨立第三者尹炳洪,收購電子零件產銷商 Key Legend,兼且將公司易名為先科國際。

  先科的公告及通函,只說 Key Legend 從事高檔電子零件及組件製造和分銷,生產設施位於東莞,從沒有提及恒利。而中國衛生指購入恒利的買家為黃瑞源。兩宗交易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但先科在交易後不久,即與不同證券界人士會面。不同證券行先後發表先科的研究報告,並披露先科新發展的電子零件業務,原來是二極管及三極管業務,即與恒利相同,產品商標為「SEMTECH」。

先科包裝推廣

  而翻查恒利1996年10月的招股書,可發現恒利當年生產二極管的商標正正就是「SEMTECH」,亦即與先科的英文名稱完全相同。

  事實上,現時恒利的網站,亦聲稱自己為香港一間編號0724的上市公司的附屬公司,網站上亦附有先科國際的名字(見附圖)。恒利亦指明創辦人為林日強。就算現時先科在沙田的辦公室地點,亦是恒利多年辦公地點的隔鄰!

  恒利究竟怎樣移形轉影,由中國衛生走到先科裏頭,重歸原來管理層麾下,實在無從稽考。但這門被中國衛生視為無法預期在短期內轉虧為盈的生意,卻被先科包裝推廣,而先科也在股權易手以來,已成功集資3次。

  但隨着廉署在7月9日,拘捕包括兩名先科高層在內的9名人士,懷疑他們涉嫌行賄,促使一間銀行及證券行購入股份,以及令兩名分析員發表有利先科的報告後,惠理基金據悉已終止認購先科的票據。而先科也由上周一起停牌至今。
7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2:55:2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10216038_C.doc
黃創光等人重組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40219020_C.pdf
1元出售這上市公司重組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31125016_C.pdf
買入724 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403160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40326054_C.pdf
注入上個月用1蚊買回的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308265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50424884_C.pdf
陸續出售業務
8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3:01:15

1. 老樣子,第3次上市,搞二極管、三極管
2. 做trading,然後變廠
3. 自產比例持續上升
4. 收入爆增
5. 2014年爆增240%,至1,620萬,2015年首季增1倍,至580萬
6. 中國及亞洲多
7. 好多透過分銷出售
8. 生產毛利好高
9. 經營歷史短、客戶集中,供應商都集中
9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3:19:16

1. 風險因素: 環球情況、 集中客戶、競爭、營運歷史短暫、土地、勞工、擴張、供應商、只有一個代理負責韓國銷售、人、AR
10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3:21:58

11. 由馬來西亞貿易,到貿易,到買入先科業務,品牌
11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3:28:51

12. 都幾多出名韓國品牌用
13. 幾多客
14. B客戶買來是加工,先科國際向他買貨賣
15. 好依賴第三方代理用於韓國銷售...
16. 都是靠粒IC 同貿易買番來的管
17. 好大競爭
12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3:30:11

18. 兄弟檔
19. 萬愛玉:959
20. 林玉儀:724、765
13 : greatsoup38(830)@2015-07-19 23:31:12

21. 信永中和
22. 2014年爆增240%,至1,620萬,2015年首季增1倍,至580萬,重債空殼
14 : GS(14)@2015-10-01 23:41:46

招股書
15 : GS(14)@2016-03-17 23:37:03

盈利增55%,至2,490萬,6,700萬現金
16 : greatsoup38(830)@2016-08-21 07:07:44

賺2,000萬,4,900萬現金
17 : greatsoup38(830)@2017-03-03 01:34:18

盈利增80%,至4,500萬,6,600萬現金
18 : GS(14)@2017-04-28 17:50:28

轉主版
19 : GS(14)@2017-05-26 14:20:05

泰邦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董事」)會(「董事會」)謹此宣佈,於二零一七
年五月二十五日,本公司接獲域高融資有限公司(「域高融資」)之通知,鑒於作為本公司之合
規顧問須投入的時間量比對起本公司就合規顧問服務應付域高融資的服務費水平,本公司與域
高融資訂立之合規顧問協議終止(「終止」),自二零一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起生效。
20 : GS(14)@2017-07-02 02:31:05

轉主板
21 : GS(14)@2018-04-29 21:34:26

2203 給2777子、1277老細買殼,另持有1326
22 : GS(14)@2018-06-09 10:56:56

於二零一八年六月八日(星期五)下午四時正(即接納要約的最後時間及日期),要約人就要
約收訖涉及合共157,258,000股股份(相當於本公司於本聯合公告日期之已發行股本約19.7%)
之有效接納。
23 : GS(14)@2018-06-12 06:44:08

停牌
24 : GS(14)@2018-10-26 03:52:27

本公告乃由本公司根據上市規則第13.09(2)條及香港法例第571章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
項下之內幕消息條文而作出。
董事會謹此宣佈,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本公司與賣方訂立諒解備忘錄,據此,本公司
或其指定的任何其他實體(作為買方)擬購買而賣方擬出售目標公司88%股份,最高代價為人
民幣70.4百萬元(相當於約79.6百萬港元)(根據賣方將就目標集團財務表現承諾的溢利保證
可能會作出下調,詳情將由訂約方釐定)。買方亦擬進一步購買目標公司餘下的12%股份,惟
待與目標公司餘下股東商討後方可作實。
目標集團主要從事住宅物業的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為智能社區及智能城市項目提供綜合
解決方案。其智能社區及智能城市解決方案包括用於安全及識別用途的硬件、用於住宅管理
及社區服務的軟件。目標集團的目標是成為大灣區業內的領先企業。
諒解備忘錄將不具法律約束力(保密性、費用及規管法律條文等方面的若干條文除外)。倘買
方進行建議收購事項,其將就建議收購事項與賣方訂立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25 : 太平天下(1234)@2018-10-26 10:38:57

greatsoup24樓提及
本公告乃由本公司根據上市規則第13.09(2)條及香港法例第571章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
項下之內幕消息條文而作出。
董事會謹此宣佈,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本公司與賣方訂立諒解備忘錄,據此,本公司
或其指定的任何其他實體(作為買方)擬購買而賣方擬出售目標公司88%股份,最高代價為人
民幣70.4百萬元(相當於約79.6百萬港元)(根據賣方將就目標集團財務表現承諾的溢利保證
可能會作出下調,詳情將由訂約方釐定)。買方亦擬進一步購買目標公司餘下的12%股份,惟
待與目標公司餘下股東商討後方可作實。
目標集團主要從事住宅物業的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為智能社區及智能城市項目提供綜合
解決方案。其智能社區及智能城市解決方案包括用於安全及識別用途的硬件、用於住宅管理
及社區服務的軟件。目標集團的目標是成為大灣區業內的領先企業。
諒解備忘錄將不具法律約束力(保密性、費用及規管法律條文等方面的若干條文除外)。倘買
方進行建議收購事項,其將就建議收購事項與賣方訂立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未復牌就買野
26 : GS(14)@2018-10-28 11:40:30

又玩賣殼
27 : GS(14)@2018-11-24 00:19:24

茲提述泰邦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日期為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九日、二零一八年八
月七日及二零一八年十月二日內容有關授出豁免嚴格遵守上市規則第8.08(1)(a)條之公告(「該
等公告」)。除另有訂明者外,本公告所用詞彙與該等公告所界定者具有相同涵義。
誠如該等公告所述,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二日,聯交所向本公司授出自二零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起至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止期間之第三次豁免。由於本公司及要約人需要更多時間恢復
股份之公眾持股量,故本公司已向聯交所申請自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一日起至二零一八年十二
月二十日止期間內暫時豁免嚴格遵守上市規則第8.08(1)(a)條(「該豁免」),而於本公告日期,
有關申請仍正在進行中。本公司將於適當時候就恢復公眾持股量作出進一步公告。
應本公司要求,股份已自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一)上午九時正起於聯交所暫停買賣,
以待股份恢復公眾持股量。
28 : GS(14)@2019-01-11 07:54:52

本公司獲要約人告知,要約人已透過其配售代理阿仕特朗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向獨立第三方投
資者配售合共157,600,000股股份,相當於本公告日期之已發行股份之19.70%(「配售事項」)。
據董事經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盡悉及確信,上述投資者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
(定義見上市規則)且與彼等概無關連之第三方,且概無投資者已於配售事項完成時成為本公
司之主要股東。
29 : Clark0713(1453)@2019-01-12 02:02:08

建議更改公司名稱

董事會建議將本公司之英文名稱由「Top Dynami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更改為「Brainhole Technology Limited」及將本公司之中文雙重外文名稱由「泰邦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腦洞科技有限公司」,惟須待本公告「建議更改公司名稱之條件」一段所載之條件獲達成後,方可作實。
30 : GS(14)@2019-01-12 11:45:15

名字好笑
31 : GS(14)@2019-02-19 09:15:22

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謹此知會本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根據對本集團截至二零一八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未經審核綜合管理賬目之初步審閱,本集團預期截至二零一八年十二
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除稅後純利將較去年同期錄得下跌約20%。此乃主要由於(i)物料成本上升
導致期內之已售貨品成本增加;及(ii)期內之分銷開支增加所致。
本公司正在落實本集團截至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業績。本公告所載資料僅為董
事會之初步評估,而並非基於經本公司核數師審核或審閱之任何數字或資料。
32 : GS(14)@2019-03-06 02:52:34

買垃圾
33 : 太平天下(1234)@2019-03-06 10:55:33

greatsoup32樓提及
買垃圾


如果叫佢老豆比生意, 作都作到夠數掛
34 : GS(14)@2019-03-06 11:01:51

是的。但他們不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2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