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加劉作虎“小而美”的情懷還能玩多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713/157381.shtml

一加劉作虎“小而美”的情懷還能玩多久?
楊博丞 楊博丞

一加劉作虎“小而美”的情懷還能玩多久?

“小而美”的一加究竟向左還是向右?

采訪 | 楊博丞、韋龑  文 | 楊博丞  編輯 | 韋龑

6月28日,黑馬網第一時間披露了羅永浩將自己持有的半數股份質押給阿里的信息。

而在此前半個月,創業家&黑馬網記者專訪了像錘子一樣玩品質和情懷的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他說,現在能跟一加對標的也就錘子了。

估計他也料想不到,半個月後,羅永浩會被曝出“賣身”阿里的消息。

要做手機界的無印良品

出身OPPO的劉作虎和大部分“南派”企業家一樣,對產品細節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但在空對空的邏輯推演和企業大故事的講述上卻總是顯得缺乏耐心。

劉作虎坦言,從創建一加開始,就不希望它只是家科技公司。他理解的一加未來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那種簡潔、幹凈的風格貫穿其中。

5年前,劉作虎還在做藍光DVD,他的東家是現在風頭正勁的手機廠商OPPO。

當年,DVD已便宜到20美元,而劉作虎帶領的藍光DVD團隊卻在500—1000美元的高端市場打敗了DENON、SONY等國際品牌。

這讓劉作虎更加清晰的認識到,只要產品好,用戶就會認可你,尊重你。

2011年11月,劉作虎開始負責OPPO手機海外市場,其後也開始接管國內手機市場,自此踏入了被稱為紅海的手機行業。“我一直比較反感虛的東西。互聯網思維的根本還是做好產品,用互聯網的方法提升用戶體驗,優化企業的運營。”

2013年,劉作虎決定離開OPPO,自己創業。他想做“手機界的無印良品”,“我喜歡無印良品兩點,一個是質感,另一個是簡約。如果從風格上來講,我更喜歡歐美包容式的簡約風格。”劉作虎對創業家&i黑馬說,他在閑暇時依然堅持瀏覽平面設計網站,他對美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劉作虎接觸設計是從藍光DVD開始,他喜歡擺弄各種電子產品,甚至把它們拆開,並搜集了大量拆機圖,仔細研究內部結構。

他覺得任何東西最基本的就是要漂亮,例如一加手機系統的輕視窗功能,這樣既不會看上去很突兀,又不會讓圖標擋住照片。用劉作虎的話來說,這叫逼格。

劉作虎對一加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小而美,以設計和品質塑造口碑,完全有別於靠性價比迅速做大的互聯網手機。

他說,中國手機市場足夠大,一年的銷量總共超過4億,即便是小而美的品牌,理論上也足以做到千萬級的規模。

劉作虎表示,一加3將打破行業潛規則,不營造虛偽的性價比,而是做一款讓用戶滿意的真旗艦。同時,他還提出,未來將不會再更新X系列,不采取機海戰術,更加專註地做旗艦機。

當下,為了銷量的增長,很多手機廠商都在擴展自己的產品線,用專業名詞來說這叫機海戰術。想用多款機型來提高自己的銷量和性價比。如小米、魅族,從低端機到高端機機型不下20款,價格從499元一直到2499元不等。

劉作虎不以為然,“如果擴充太多的產品線會失去專註,我最討厭的一個詞是性價比,一加賣的是種生活方式,手機或許只是用戶的第一步”。

數據貌似支持劉作虎的說法。

據IDC數據統計,中國手機市場Q1出貨量排名里,除了華為外,OPPO和ViVo擠進前五,而小米則被擠出。小米和魅族兩家廠商的價格大概在1000元左右,屬於低端範圍,並且采用機海戰術,有時1個月會發布2-3款新機。

但了解OPPO和ViVo的用戶都知道,這兩家的價格基本“居高不下”,大概在2000元-3000元之間,屬於中高端範圍,打法上確實不采取機海戰術,但卻采取“渠道海戰術”——OPPO的渠道數量從2013年的5萬個擴充到20萬個。邏輯很簡單,如果說互聯網銷售靠的是性價比,那麽高價的“逼格”產品,就需要讓渡更多利潤給渠道,靠強銷售拉動了。

1

圖示:除小米以外,價格都在2000元以上

“對於一加來說,品牌定位不能變,如果掉下去,想再上來不可能”,說完這句話時,劉作虎短暫的深思了一下。

一加在海外還能火嗎?

經常會有人問劉作虎,一加在海外怎麽火的?

劉作虎認為,“能夠成功獲得海外用戶的認可,核心要做好三點,第一做好的產品,第二要有國際化思維,第三則是要重視用戶的參與,更重要的是本分二字。”

他解釋到,這其實也是OPPO和vivo能夠成功的核心,因為它的文化是一致的。

對於曾經在海外為OPPO藍光DVD立下功勞的劉作虎來說,打海外戰似乎顯得並非那麽費力。

據一加官方數據,2014年,一加1代共銷售150萬臺,其中60%出貨量來自海外市場,主要覆蓋成熟的歐美國家。同時,一加手機得到了《紐約時報》的報道,正是因為在海外的大受歡迎,一加宣布取消海外邀請碼制度。

一加在進軍印度市場後,在未經任何市場推廣的情況下首銷7萬臺,目前該市場已超過一加美國和德國市場,成為一加海外出貨量最高的國家。

經常會有人問劉作虎,一加在海外怎麽火的?

劉作虎一般這麽總結,“核心要做好三點,第一做好的產品,第二要有國際化思維,第三則是要重視用戶的參與,更重要的是本分二字。”

本分,似乎是OPPO的核心“企業文化”。

不過,好景不長。在海外市場上,華為、中興、TCL、聯想等國產手機已有布局,而且,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更多手機廠商把“走出去”當成重心。一加的壓力來了。

2

2015第三季度各手機廠商在印度的整體市占比

劉作虎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15年一加出貨量至少為300萬臺,其中印度貢獻了100萬臺。

但據CMR的數據顯示,由於機型過少,2015年一加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逐步下滑,前三季度出貨量分別為11.7萬、9萬和5萬。IDC的數據也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一加在印度地區出貨量略低於30萬臺,與官方宣稱的50萬臺相差甚遠。

除了印度市場表現疲軟,一加在歐美市場的表現也差強人意,2015年前三季度,一加美國市場銷量不到17萬臺,歐洲市場則不到24萬臺,一加整體出貨量不到100萬臺,距劉作虎宣稱的300萬臺相差200萬臺之多。 

困境的反思

2015年11月,劉作虎在內部郵件中稱2015年一加遇到困難,他在接受創業家&黑馬網專訪時回憶,一加2發布時曾遇到過品質問題,當時,宣傳已進入高潮,劉作虎並沒有選擇繼續銷售,而是做了停產的決定,導致的損失有幾百萬。

“如果沒有停產直接銷售,最後毀的還是你自己,一切以用戶體驗為準,用戶的心是雪亮的”。

他在那封郵件中還反思到,一加仍然不夠聚焦。

“第一年的良好開局,讓我們變得浮躁,太過急於求成,在公司還沒完全站穩的時候就邁起了大步,一度迷失了方向。”劉作虎稱,一加走得太快了,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無限的市場中,海外同時覆蓋中國、歐美、印度、東南亞4大市場,國內同開線上和線下渠道。

這讓劉作虎“蛋疼”。因此,一加在2015年一下砍掉國內45家線下渠道,僅保留北京和上海的自營旗艦店,短期內不再拓展線下渠道。2015年9月19日,一加宣布即日起“OnePlus將停止臺灣地區的售賣及運貨”,宣布退出中國臺灣市場。

劉作虎對創業家&i黑馬說,一加手機今後在國內市場銷售渠道上將完全聚焦線上,放棄線下。當他說出這句話時,眼神中流露著一絲迷茫。

就在劉作虎說話的間隙,一加市場部負責人告訴創業家&黑馬網,在首發日當天,中國地區線上銷售占比為45%。

現如今,媒體人、分析師分析OPPO能後來居上,超越小米的核心原因是線下渠道強大,認為加強線下將是未來手機玩家的核心策略,一加卻在此時,大肆砍掉線下渠道後,宣布在線上大獲成功。這反差有點大。

小而美還是性價比?

“現在能與我們對標的恐怕只有錘子了”。劉作虎對創業家&黑馬網說。

這是英雄識英雄,還是同病相憐?

“小而美”的優勢是用戶認可度和粘性高,可以打造自己的社群,但劣勢是用戶覆蓋面和影響力受限。

近期,錘子Smartisan T2 全線降價,原售價2499元的16GB錘子T2價格調整為1799元,原售價2599元的錘子T2高配版價格調整為1999元。這一下子拉到了小米和魅族的主力產品的價格範圍。業內人士分析,T2降價可能是因為銷量不樂觀。

中關村一位渠道商老板告訴創業家&黑馬網,“一加實際賣的並非很好,三四線城市幾乎無人知曉,主要還是一二線城市用戶購買。”

在這種情況下,一加依然沒有做中低端手機的打算。劉作虎說,一加將一年只發布一款手機,同時他也“傲嬌”地表示“堅決不做千元機”。

不過,一加手機聯合創始人裴宇曾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由於幾十家廠商都在推出同質化產品爭奪市場份額,而該行業幾乎全部利潤都被美國蘋果公司所占有,智能手機行業的震蕩未來不會緩解,而是進一步加劇,希望一加能在未來幾輪調整中幸存下來。

一加2015年的銷量如果僅有100萬臺,那麽其市場壓力會極大。

此前,曾有媒體爆出,一加將被OPPO收購,業內人士議論紛紛,而背後折射出的是對其前景的唱衰。

隨著智能手機的成熟,市場肯定會越來越集中,第一梯隊是蘋果、三星、小米、華為;第二梯隊是OPPO、VIVO、魅族、中興。其中魅族背後站著阿里。

後來者如樂視,一方面要拼命依靠樂視的影視資源做大規模,一方面收購了酷派,邀請前榮耀副總裁劉江鋒加盟,夯實基礎;而360手機則在依靠酷派起來後,獨立公司化運作;中興、聯想近兩年在手機業務上都受挫連連,只有OPPO和VIVO靠渠道活得還不錯。

在這種情況下,一加手機依然沒有做中低端的打算,正如劉作虎所說,一加將一年只發布一款手機,同時他也“傲嬌”地表示“堅決不做千元機”,這些“小而美”的做法,其直接的後果是,把做大體量的可能性扼殺。

對於高冷的一加來說,小而美並非是一件好事。畢竟,作為一家互聯網手機公司,應當極力追求壟斷,小眾品牌可能註定沒有春天。

當前,從短期看,一加“曲線救國”對策初見成效,但從長遠來看,一加的形勢仍為嚴峻。

可以預見的是,2016年將是一加發展的關鍵之年,這將決定一加今後的命運走向。

 

一加 劉作虎 小而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89

P2P行業並購初現端倪 小而美平臺受青睞

持續收緊的監管風暴背後,借助並購獲得發展的機會,已經開始在P2P行業初露端倪。

8月13日,深圳P2P平臺萬家兄弟宣布,獲得新華金控有限公司(下稱“新華金控”)5000萬元的戰略投資。此次投資完成後,新華金控將持有萬家兄弟70%股權,萬家兄弟則將增資至1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萬家兄弟於2013年3月上線,截至目前,註冊用戶超過7萬,累計交易額8.2億元,待收1.2億元,累計壞賬總額1500萬元,壞賬率約為為1.7%。

萬家兄弟總經理董博淳稱,資產開發能力將是P2P平臺未來生存的關鍵,結合萬家兄弟的實際,此次戰略合作後,萬家兄弟定位為房貸專業平臺。在資產端,萬家兄弟將獲得新華金控提供的大量優質的房產抵押項目。

“我們過去的業務中,有一部分也要求房產抵押,但更多的還是看現金流,現在回頭來看,每100家合作過的小企業里面,就有20家已經倒閉或者經營出現了問題。”董博淳說,房產抵押貸款是市場主流業務,且市場規模巨大,對一些不符合銀行要求,或對用款較急的企業、個人來說,P2P平臺仍然存在很大空間。

除了提供大量位於一、二、三線城市的房產抵押項目外,擁有一定的實力,也是萬家兄弟與其合作的一大原因。新華金控副總裁高凡介紹,該公司業務涵蓋銀行助貸、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第三方支付、保險代理、保險公估等,並與多家銀行、保險公司進行了合作。

與此前大多數投資方與平臺的合作不同,此次合作後,新華金控將獲得萬家兄弟70%股權,成為後者控股股東,屬於股權並購行為。業內認為,隨著監管漸趨嚴格,以及競爭加劇,未來P2P行業的並購將會越來越多。

網貸之家創始人朱明春認為,因為E租寶等惡性事件,2016年成為資本市場對P2P投資的轉折點,但與此同時,一些大的產業集團,如恒大、萬達等開始布局互聯網金融。從這一背景下,包括P2P在內的互聯網金融並購機會仍在,只是並購主體發生了變化。

“資產方、小而美的平臺,未來都會有一些機會。像萬達這些大的產業集團,本身有很多資產,無論是並購,還是新設,與P2P結合就打通了資金通道。”達晨創投互聯網金融投資總監劉雙桂亦稱,目前行業雖然處於冬天, 若有好的標的,仍然會進行布局。

“對大量中小平臺來說,並購應該是未來的一個可行出路。要麽通過並購得到資金,要麽得到資源,否則只能走向消亡。”董博淳認為,經過市場大朗淘沙之後,一批相對規範的平臺將會生存下來,社會資金也會再次進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96

瞄準細分行業市場 中小支付機構謀求“小而美”轉型

手續費行業分類定價政策取消,移動支付市場被幾家巨頭瓜分殆盡。“9.6費改”新政,讓中小第三方支付不得不通過轉型重新選擇未來的生存之路。

面對行業變局,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將轉型的目光,瞄準了移動支付,並希望通過移動支付,切入一些大型支付平臺尚未進入的市場,以此形成自身的商業模式,形成差異化的競爭格局。

近期,不少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推出了移動支付產品。銀盛金融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重成說,雖然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占據了大多數份額,但並不能覆蓋所有的市場,中小支付機構的機會仍在。

“跟風”移動支付

“信用卡手續費上不封頂,商家有抵觸情緒,收單業務確實受到一定影響。”林重成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新政造成局部收單收入下降,但由於用戶信用卡消費習慣已形成,第三發支付機構的收入總體仍在增長。

今年9月6日,延續了多年的銀行卡收費標準迎來新規,其中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借貸分離”,即借記卡和信用卡實行差別收費。費改實施之後,借記卡、貸記卡刷卡手續費收費標準為交易金額的0.35%、0.45%,信用卡則上不封頂。根據媒體報道,因為手續費上升,信用卡消費遭到一些商戶拒刷。

“收單本來就是微利業務,市場指導價取消之後,為了爭奪客戶,支付機構之間會出現價格戰。對於絕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會形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深圳某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說,企業、商戶開始將業務重心從POS機逐漸傾向移動支付,這將會成為第三方支付最重要的機會。支付機構的業務方向也將更多的向移動端轉移。

互聯網研究機構易觀智庫也認為,大數據將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新動能,增值服務將成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支付企業通過對用戶和商戶的覆蓋,已經積累海量交易數據。未來,第三方支付對其所擁有數據進行挖掘和應用,互聯網營銷、征信等增值服務將成盈利突破口。

從目前情況來看,不少中小支付機構已向這一方向轉型。如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通聯支付已在今年1月正式推出依托於移動支付場景的APP通聯錢包。銀盛集團旗下平臺開發的銀盛通APP電子錢包,目前已形成100萬商戶的財經生活圈。

“以前靠燒錢來打市場,長遠發展必須要收費,但首先要有自己的商業模式。”林重成說,目前移動支付、場景應用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應用相對成熟,作為中小支付機構可考慮從單一的收單公司向綜合支付機構轉型,搭建覆蓋場景應用、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跨境支付等多元業務架構。

小而美的差異化之路

根據易觀智庫統計數據,2015年全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量達到6.3萬億元,而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動支付整體交易規模就已達到13.5萬億元,可見其增長速度之快。

與此同時,移動支付市場也已形成強者愈強的格局,規模靠前的幾家大型支付機構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根據易觀智庫統計,今年上半年支付寶、財付通、拉卡拉占據市場交易份額前三位,市場占有率共計超過90%,支付寶以55.4%的占有率位列第一,財付通、拉卡拉則分別為32.1%、4.4%。

規模巨大的同時,也決定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機構無法覆蓋所有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對中小支付機構來說,“抱大腿”不失為一種策略,如萬達、恒大等產業巨頭,都紛紛收購第三方支付平臺,圍繞其產業鏈,借助第三方支付,打通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形成自身小生態,只要體量足夠,這些支付機構也能獲得較好發展。

對於更多選擇獨立發展的中小支付機構來說,差異化服務則是轉型的普遍選擇。通聯支付人士此前就表示,並不是只有走大而全的道路才能活得好,提供切實解決用戶痛點服務,提高用戶黏性和活躍度,才是中小支付機構的生存之道。

林重成說,除了主流市場之外,還有眾多細分市場無法為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覆蓋。第三方支付的應用場景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例如一些大型企業的各種資金往來、業務審批、生活服務等都通過辦公軟件進行,如果能與軟件開發企業合作,嵌入第三方支付的服務,進而與此類大型企業合作,提供其需要的細分服務,就可以迅速切入某一行業,形成自身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競爭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48

中國服飾制造的“小而美”與“大而全” | 曉說消費

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春季)人潮如織,眾多服飾企業在這里尋找機會、宣傳品牌抑或彰顯實力。

“這個模特怎麽搞的,動都不動的。”海寧人吳陸明皺著眉頭對女兒吳思敏抱怨道。吳思敏立刻用英文跟穿著樣衣的洋模特說了幾句,隨後模特繞著展會的場地走起貓步,昂貴的裘皮大衣頓時搖曳生姿。

吳陸明指著穿在模特身上的衣服介紹,“整張的小羊皮,背後的繡花是手工的。”他告訴我,一家國際知名的大牌曾到他家的工廠來訂過這樣的長款皮風衣。1000多元的成本到了品牌商手里價格就要翻上十幾二十倍。“他們還嫌我們貴,後來又去找了比我們便宜的廠子。”吳陸明不厭其煩地向遊客展示掛著的樣衣,期望懂行的人了解什麽是上乘的衣服。

為了留住有手藝的工人,吳陸明甚至給他們開到十萬元以上的年薪,還幫繳五險一金。“跟一線城市白領的收入差不多吧。”如今人工漲得厲害,但相對於那些大型的服飾加工廠,像吳陸明這樣的作坊型企業壓力不算太大。“我們還好,畢竟我們做的不是便宜東西,價格在那里。”

與其合作的客戶名單上不乏大牌的名字,即便如此,做了30年供應商後吳陸明還是想要到臺前來。

 

中國的浙江、廣東等地有不少小型作坊憑借著精湛的手工技藝以及人工成本差價獲得了不少國際奢侈品品牌的青睞。所謂的原產地,其實也有“貓膩”,品牌商讓海外代工廠加工成衣,通常完成到97%、98%左右,然後將產品拿回至本國完成最後的步驟。於是,顧客在貼標上看見的是“made in Italy”。這種混合品並非少數,但很難去做道德上的評判。

品牌的高溢價讓代工廠期待自己登臺之時。但目前看來有些困難,做產品是一回事情,做品牌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更何況是高端的奢侈品行業。一個新的品牌開進商場,如果沒有人來買,就等於不停地虧錢。前期巨大投入讓吳陸明等不得不再三考慮,寄希望於有大集團來合作。

對於吳陸明創辦的浙江諾之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參加博覽會是一次露臉的好機會。但對於另一些企業則是彰顯實力的舞臺。

提及山東如意集團的名字,大多數行業外的消費者會陌生。雖然是一家擁有全產業鏈的企業,但一直埋頭於幕後,鮮少在零售端露出。不過,最近一年多來,如意頻頻大手筆收購海外時裝公司,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如意展臺上播放的數分鐘宣傳片內容讓人驚訝國內居然已有如此大規模的服飾工廠,幹凈、整齊、高科技、自動化,用數字傳遞出速度,讓人感受到中國的服飾制造業的智能智造。

如意展區外的三面墻上填滿了如意旗下的品牌,有從數年前從日本收來的 simple life、MANO,也有去年從法國收來的maje、sandro等。

這家前身為始建於1972年山東濟寧毛紡織廠的企業在經過40余年的發展後已經位列全國紡織服裝的榜首。

令人擔憂的是收購之後的整合問題。

當年在收購日本品牌後,NHK曾做過一個名為《老板來了》的紀錄片,講述如意集團收了日本百年老商號後與日本運營者發生的理念沖突:日本的原運營者認為按照日本商界的傳統,開店就應該從大城市輻射到小地方,如果沒有合適的地段就不開,但新老板卻認為,當務之急是把新店按照計劃開出來。

數年後,上述品牌並沒有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而如意的收購依舊不曾止步。如何磨合好不同團隊之間的合作,填平文化不同帶來的溝通不暢亟須解決。

“小而美”的諾之與“大而全”的如意是如今中國服裝制造業的兩大縮影,所有各種不足讓人看到的是這個行業里未來的希望,你有你的精工細作,我有我的智能智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47

CNBC評論:為何財報慘淡而美股向好

1 : GS(14)@2012-01-10 23:37:53

唔明佢講乜,反又正,正又反

http://news.imeigu.com/a/1326174063579.html
Strategas Research Partners公司的詹森-崔內特(Jason Trennert)在給客戶的信中說:「過去幾年中的財報季股市表現說明,財報公佈前,負面警告企業數和正面預期企業數的比例值恰恰是一項可靠的逆向指標。高於平均值的讀數值,將給股市帶來上漲的推動力。」

儘管上述推論有悖直覺,但Strategas及其他諮詢公司認為,如果各大公司及分析師所述非假,那麼在財報季只有出現其他利好消息才能推動股市上漲。

Strategas公司經研究發現,當負面警告和正面預期比例大於2:1時,標準普爾500在財報季過後平均增長2%。儘管存在負面警告及下調預期的負面影響,但標準普爾500指數繼續延續去年12月份上漲6%的勢頭,2012年以來漲幅接近2%。

摩根大通將於本週五公佈新財報,下周將有40餘家標準普爾500掛牌公司公佈新財報。近期公佈的強勢經濟數據(諸如上週五公佈的就業報告等),可以給投資者增加信心,使投資者相信各大公司實際財報結果應高於分析師先前預期。

TJM Institutional Services公司的交易員吉姆-伊奧瑞爾(Jim Iuorio)聲稱:「只要投資市場中的投資者認為我們經濟復甦的動力強勁,即便收益預期下調,其影響也將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