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服飾制造的“小而美”與“大而全” | 曉說消費

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春季)人潮如織,眾多服飾企業在這里尋找機會、宣傳品牌抑或彰顯實力。

“這個模特怎麽搞的,動都不動的。”海寧人吳陸明皺著眉頭對女兒吳思敏抱怨道。吳思敏立刻用英文跟穿著樣衣的洋模特說了幾句,隨後模特繞著展會的場地走起貓步,昂貴的裘皮大衣頓時搖曳生姿。

吳陸明指著穿在模特身上的衣服介紹,“整張的小羊皮,背後的繡花是手工的。”他告訴我,一家國際知名的大牌曾到他家的工廠來訂過這樣的長款皮風衣。1000多元的成本到了品牌商手里價格就要翻上十幾二十倍。“他們還嫌我們貴,後來又去找了比我們便宜的廠子。”吳陸明不厭其煩地向遊客展示掛著的樣衣,期望懂行的人了解什麽是上乘的衣服。

為了留住有手藝的工人,吳陸明甚至給他們開到十萬元以上的年薪,還幫繳五險一金。“跟一線城市白領的收入差不多吧。”如今人工漲得厲害,但相對於那些大型的服飾加工廠,像吳陸明這樣的作坊型企業壓力不算太大。“我們還好,畢竟我們做的不是便宜東西,價格在那里。”

與其合作的客戶名單上不乏大牌的名字,即便如此,做了30年供應商後吳陸明還是想要到臺前來。

 

中國的浙江、廣東等地有不少小型作坊憑借著精湛的手工技藝以及人工成本差價獲得了不少國際奢侈品品牌的青睞。所謂的原產地,其實也有“貓膩”,品牌商讓海外代工廠加工成衣,通常完成到97%、98%左右,然後將產品拿回至本國完成最後的步驟。於是,顧客在貼標上看見的是“made in Italy”。這種混合品並非少數,但很難去做道德上的評判。

品牌的高溢價讓代工廠期待自己登臺之時。但目前看來有些困難,做產品是一回事情,做品牌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更何況是高端的奢侈品行業。一個新的品牌開進商場,如果沒有人來買,就等於不停地虧錢。前期巨大投入讓吳陸明等不得不再三考慮,寄希望於有大集團來合作。

對於吳陸明創辦的浙江諾之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參加博覽會是一次露臉的好機會。但對於另一些企業則是彰顯實力的舞臺。

提及山東如意集團的名字,大多數行業外的消費者會陌生。雖然是一家擁有全產業鏈的企業,但一直埋頭於幕後,鮮少在零售端露出。不過,最近一年多來,如意頻頻大手筆收購海外時裝公司,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如意展臺上播放的數分鐘宣傳片內容讓人驚訝國內居然已有如此大規模的服飾工廠,幹凈、整齊、高科技、自動化,用數字傳遞出速度,讓人感受到中國的服飾制造業的智能智造。

如意展區外的三面墻上填滿了如意旗下的品牌,有從數年前從日本收來的 simple life、MANO,也有去年從法國收來的maje、sandro等。

這家前身為始建於1972年山東濟寧毛紡織廠的企業在經過40余年的發展後已經位列全國紡織服裝的榜首。

令人擔憂的是收購之後的整合問題。

當年在收購日本品牌後,NHK曾做過一個名為《老板來了》的紀錄片,講述如意集團收了日本百年老商號後與日本運營者發生的理念沖突:日本的原運營者認為按照日本商界的傳統,開店就應該從大城市輻射到小地方,如果沒有合適的地段就不開,但新老板卻認為,當務之急是把新店按照計劃開出來。

數年後,上述品牌並沒有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而如意的收購依舊不曾止步。如何磨合好不同團隊之間的合作,填平文化不同帶來的溝通不暢亟須解決。

“小而美”的諾之與“大而全”的如意是如今中國服裝制造業的兩大縮影,所有各種不足讓人看到的是這個行業里未來的希望,你有你的精工細作,我有我的智能智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