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卡姆丹克2011第三季業績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10/22/%E5%8D%A1%E5%A7%86%E4%B8%B9%E5%85%8B2011%E7%AC%AC%E4%B8%89%E5%AD%A3%E6%A5%AD%E7%B8%BE/

業績可在這裡下載

毛利率是10%, 毛利約25mil, 扣除可換股債券支出仍有約16mil, 但純利只得5mil? 有過千萬元的利潤去了那裡?

我對毛利數字25mil是滿意的, 但不知為何最後純利只剩下5分1

另外, 營收大跌, 顯示出貨量並未大幅增加, 要不然售價即使降了3-4成同時出貨量增加2倍是應該可以錄得增長, 經營環境極之困難。

這樣還不夠, 最尾再補多句「因 應 目 前 市 場 環 境 充 滿 挑 戰 , 董 事 會 認 為 暫 緩 原 先 擴 張 計 劃 直 至 我 們 認 為 整 體 市況 明 顯 好 轉 才 行 事 , 符 合 本 公 司 的 最 佳 利 益 。」

現在仍不是出手的好時機, 連主席也看淡, 大家就不要沾手了

太陽能現在絕不是進場的時間, 卡姆丹克已決定不搞擴張, 盈利只有倒退一途, 至少在未來1至2季都不會有大進展, 而保利協鑫雖然是市場的龍頭兼cost leader, 不過, 短期內仍要承受毛利率大跌的壓力, 要將成本下降20%不容易, 最大問題是硅片價在這3個星期的跌幅已經是2成有多, 如果出貨量收縮, 保協將會極之危險, 除非它真的強得可以自己製造需求, 自己開電廠, 這是有機會的。現時卡姆丹克的值搏率不如保利協鑫, 但整個太陽能板塊暫時不宜沾手

不過, 越是低殘越要留意, 一旦反撲, 因基數極低之下, 升幅會相當驚人

我們就等歐洲一眾巨頭「傾掂數」再行事吧

我認為1元以下的卡姆丹克應該會再次出現, 除非歐洲有突破性進展, 要不然只會再次尋底

保持觀望, 保留實力, 明日再戰, 現在是週期低位, 但不是底部, green shoot仍未出現, 太陽能唯一在短期內可以翻身的可能性, 是政府要大力催谷經濟而大規模上馬太陽能項目, 但可能性不大。

未來進場時再向大家匯報 (如果仍有人看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42

丟掉夕陽思維 華擎翻身全球第三


2012-2-6  TCW




當個人電腦失去魅力,由平板電腦 取代,受到最大衝擊的科技產業之一,就是個人電腦裡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主機板。

國內四大主機板業者,除了華碩成功由筆記型電腦轉型為系統業者之外,技嘉、微星、精英都面臨轉型選擇題,但卻有一家二線主機板公司固守本業,只以二百零五 位員工,就演出一場主機板業的以小搏大的戲碼。

這家公司就是華擎科技,去年每股盈餘(EPS)估為十一元,創下過去四年以來新高,更以二線低階主機板業者之姿,在組裝通路市占率一舉超越營收規模大上近 六倍的微星,攻上全球第三大。

這樣的成績,就連目前主機板二哥—— 技嘉科技副總裁馬孟明都說:「華擎是做得不錯,市場有競爭是好事。」

轉型做不起來難追品牌差距,賠錢出場

過去五年來,主機板業者面臨產業夕陽化,近四年平均售價下滑近七%,逼得所有主機板業者都在進行多角化策略,朝筆記型電腦等異業轉型。華擎卻能專注本業, 異軍突起,第一課,是認清自己的弱點。

其實華擎也曾經受到筆記型電腦的誘惑,甚至想在品牌建立後,成為母公司和碩未來代工產能的出海口。○八年,華擎推出筆電產品,不僅採購規模比不上其他筆電 品牌大廠,加上全球售後維修的成本都超乎華擎想像。一年後,華擎認清現實,小賠出場。

華擎當時員工不到兩百人,要從主機板品牌延伸到筆電市場,這中間的品牌差距不知得花多少錢才能補上,「沒錢,開發成本又高,」前半年賺的錢,後半年全都賠 上了,還倒貼,這讓○八年從總經理吳載灯手中,接下公司管理大權的華擎營運長許隆倫體悟到,要「做我們有優勢的。」

當同業忙轉型,華擎卻回頭顧本業,成為主機板業一個異數。「○九年華擎回頭從低階往上慢慢把高階打通,你去看它的產品種類,高、中、低階的主機板型號只有 別人的一半,既符合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研發費用又降低,華擎的精品策略,夠聚焦,對手腳步亂了,就會有機會,」一位研究機構個人電腦產業分析師指出。

「重新聚焦」自己擅長的事情,說來容易,但,要從低階往高階市場走,又是另一場腦袋革命。

衝刺本業沒換腦袋市場不買帳,高價賣不動

華擎過去只是主機板二線球員,○五年曾創下史上出貨高峰一千萬片,在均價五十美元以下的低階板卡市場,稱霸二線廠。但,低階市場很快就遇到新興市場當地品 牌的殺價競爭,為了要活下去,華擎決定往利潤更高的高階市場前進。

過去低階主機板的新規格,都是吳載灯一個人說了算,許隆倫延續中央集權式的領導風格,沒想到,卻被市場打了一巴掌!

從低階轉到高階,最直覺式的做法,就是把主機板換上最新的晶片組,再把周邊規格同步升級。但,華擎試了半年,發現高階產品賣不動,低階又面臨殺價競爭,加 上金融海嘯的衝擊,讓華擎○八年出貨量掉到四百萬片,連高峰期出貨量的一半都不到。

一顆頭腦變兩百顆激盪員工發想,成功升級

過去做低階產品,只要考慮價格競爭力,但做高階,得了解組裝電腦的重度使用者的需求,從「價格」轉向「使用者」考量,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的想法全都不能用!」許隆倫說,「那個時候真的很痛苦,自己要改頭換面,把腦袋清空,idea(想法)不會從一個人出來。」在每週一上午例行的主管 會議中,許隆倫改變過去由上而下的單向指示動作,開始一個一個問大家的意見。

行銷、業務蒐集到的市場需求,會和內部研發人員的創意發想互相激盪,討論層級從主管到基層,越來越熱絡。因為「大家知道,每個人的意見有可能改變產品時, 發言是有意義的,全都會幫忙去想(新功能),」華擎資深員工、行銷經理李正揚說出他看到的轉變。

華擎也從過去一人腦袋的公司,變成兩百多個腦袋的公司。而砍掉筆電,華擎選擇聚焦自己的優勢、專注升級自己腦袋時,市場上另一個明顯對比,正是原本主機板 第三大業者微星。

眼看華碩成功變身為筆電品牌廠,技嘉、微星、精英陸續跟進,其中,微星最為積極,○九年喊出要成為全球十大筆電品牌,重心大幅轉向。微星轉型筆電品牌業者 面臨瓶頸,尤其是過去三年,動輒出現單季虧損,EPS都在○‧五元以下低檔徘徊,獲利能力大不如前。

反觀華擎,從低階往高階轉型,平均售價過去四年來一路走高,毛利率還長期領先微星、技嘉。而對手的失策,更讓華擎找到機會,一舉擠進全球主機板組裝通路前 三名。

華擎的故事,顯示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

因為,每一次,英特爾(Intel)晶片組規格升級,就是主機板市場市占率重新洗牌的機會,「(新規格出來)你看到別人沒看到(主機板新功能設計),你就 贏了,」許隆倫說。即便市場很成熟,景氣低迷,華擎沒有忘記升級自己的腦袋,才能為每一次的機會做好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73

獵殺中概股第三季:最神秘的做空者背後,更隱秘的基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164

驚險的這一幕,發生在中概股公司與做空者的較量過程中。2011年11月15日,當被做空的中概股公司德爾電器聘請律師去一家基金EOS的註冊地址調查時,遭遇這場動作片般的情景。

循著這些蛛絲馬跡,一個個更隱秘的角色浮現。而新的一輪較量,正在法庭上展開。

2012年1月9日,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股票交易代碼:SVM)向美國紐約州高等法院遞交了一份修改後的起訴書,增加EOS基金(EOS Holdings LLC)及其總裁與研究總監以及國際金融研究和分析集團(IFRA)及其高級分析師作為被告方。

2011年9月的原起訴書中,希爾威指控Alfredlittle.com和Alfred Little等散佈對希爾威的虛假誹謗報告,不法漁利(參見本報2011年12月15日《諜戰,與「鬼影」們交手》、2011年5月26日《追殺中國造假股》)

「打假專業戶」Alfred Little(以下簡稱AL)是2010年以來「中概股造假」風潮中最活躍而隱秘的匿名做空者,曾先後發布針對15只中國概念股的看空報告。IFRA是其常常僱用的一家研究機構。

「我們認為,Alfred Little和IFRA背後的真兇,就是EOS。」希爾威董事長兼CEO馮銳說。但EOS基金和IFRA尚未對希爾威新的起訴進行公開回應。

EOS從「巧合」中浮現

種種蹊蹺,都將線索指向了EOS

2011年9月初希爾威被攻擊後,馮銳等人一開始「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聘請調查人員對AL身份進行調查後,結論是:AL是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身份。

「但狐狸再狡猾也會露出尾巴的。」近日,馮銳向南方週末記者講述了追蹤並鎖定AL「真身」的故事。

9月底,希爾威在與德爾電器(同樣是被AL質疑過的中概股公司)的一次溝通中首次得知「EOS」這家公司。德爾告訴希爾威,2011年3月9日,一 位關注德爾的分析師收到一封由「SnappyDog」發自「[email protected]」的郵件,郵件中一份由AL撰寫的看空報告說 「德爾電器是一個騙局」。通過對「SnappyDog」這一關鍵字的網絡搜索,德爾僱請的偵探追查到43歲的美國加州男子Joseph Ramelli。再根據一份2008年的新聞稿和Joseph Ramelli的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查到此人為EOS基金工作。

當時,EOS基金的官方網站顯示,它在溫哥華、成都等地有辦公室,由卡尼斯(Jon R.Carnes)領導。

EOS在成都有辦公室這一線索,令馮銳忽然聯想起根據其做空報告,AL曾將礦石樣本從希爾威的河南礦區拿到位於成都的某地質檢測中心去送檢,「當時我們還納悶,AL為什麼不就近在鄭州送檢,而背著十幾斤重的石頭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城市,合理的推測是他們常駐成都。」

另外一條線索也指向EOS的總裁卡尼斯。德爾的律師就訴訟事宜與AL進行過多次電子郵件往來,通過AL的電郵IP地址可以追溯到美國舊金山市一家虛 擬主機服務提供商黑橡(Black Oak)計算機公司。律師向其發出證人調查傳票後,黑橡提供的證據表明,卡尼斯是該IP地址的擁有者。而用於註冊該上網賬號的地址,是卡尼斯的父母擁有的 一處拉斯維加斯的居所。

德爾提到的另一個人也令馮銳訝異。此男子名叫Shawn Rhynes,做空報告發佈前,Shawn曾以對沖基金Quantum Asset管理董事的身份,多次聯繫過德爾公司討論做空報告中的指控項。這令馮銳想起,2011年8月份Shawn也曾以同樣的身份聯繫希爾威。

更「巧合」的是,2011年11月15日,德爾的律師前去拜訪EOS的註冊地址,也就是卡尼斯的父母位於拉斯維加斯Highvale Drive大道上的居所時,卡尼斯不在,應門者自我介紹是Shawn Rhynes。隨後,便發生了「動作片」般的驚險一幕。

11月16日凌晨,EOS基金中英文官方網站上的十多位成員信息被悉數刪除。

這種種蹊蹺,讓希爾威和德爾將EOS基金和卡尼斯作為重點對象開始調查。

追查EOS

EOS基金並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工商註冊,其在中國市場活動的實體是註冊於香港的EOS亞洲投資公司,並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租用虛擬辦公室作為對外發佈地址

EOS是家怎樣的機構?卡尼斯是什麼人?

EOS官網上有一張卡尼斯和「股神」巴菲特的合影,它的來歷是卡尼斯為紀錄片《巴菲特報告》提供了幫助,在電影的首映式上巴菲特向卡尼斯等人表示祝賀。據公開資料,卡尼斯是一位動作電影製片人。

但卡尼斯的履歷中,「主業」還是投資。他今年39歲,1992年成立EOS基金的前身卡尼斯投資集團(CIG)並擔任總裁。EOS官網稱他早年是一 位成功的電子股票交易商。從2001年起CIG更名為JCAR基金,轉型為長線價值投資者。從2004年起,JCAR基金改名為EOS,致力於在中國尋求 投資機會,已投資25家中國公司。

據EOS前合夥人周鴻榮介紹,卡尼斯大一時就做電子商務賺了100萬美元。2002年前後,卡尼斯幫一家中國製藥企業融資130萬美元並在紐交所上市,遂決定來中國發展。

「EOS」取自希臘語,意為專司為生長的植物提供晨露的「黎明的女神」,其大股東是一地平線基金(One Horizon Foundation),一地平線的「監護人」(Protector)是卡尼斯。

EOS基金並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工商註冊,其在中國市場開展投資活動的實體是註冊於香港的EOS亞洲投資公司,並由EOS亞洲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租用虛擬辦公室作為對外發佈地址,成都是其主要基地。

工商資料表明,EOS亞洲的股份全部由一地平線基金持有。EOS亞洲的總經理為卡尼斯,法人董事是一地平線基金,兩位個人董事即卡尼斯的父親Walter Carnes,和家住上海普陀區長壽路的EOS中國區總監劉莉。

EOS官網上最近的一條消息是:由於投資業績不佳,我們決定於2011年6月底對基金進行清盤,並將剩餘現金返還給股東。

EOS總裁卡尼斯

EOS與AL、IFRA的三角聯繫

EOS的成員,與匿名做空者AL及其常用的調查公司IFRA之間存在著各種關聯

EOS網站上內容進行刪改後,官網上「團隊」一欄只剩下卡尼斯一人。希爾威和德爾留存的EOS官網頁面截屏顯示,除了卡尼斯外,EOS的成員還包 括:執行董事Zane Heilig,股票交易主管Joseph Ramelli,亞洲區經理黃崑(Kun Huang),投資調查總監黃曉夫(Jeff Huang),中國區

總監劉莉,合夥人和常務董事周鴻榮(George Zhou),副總裁劉北辰(Beth Liu)、黃必強、祝蜀云、王希平、Christian Arnell等。

有趣的是,這些成員們身上出現了種種「巧合」,希爾威與德爾發現EOS與大名鼎鼎的匿名做空者AL及其常用的調查公司IFRA之間存在極其可疑的關聯。

2011年3月29日,為客戶提供信息發佈的美國企業新聞通訊公司(PR Newswire)發佈了一篇由AL編寫的攻擊西安寶潤(CIE)的做空新聞(目前已刪除)。 希爾威律師在11月底向美通社發出調查傳票,美通社於12月21日反饋了當時該新聞發佈者的相關信息。記錄顯示,此條新聞由72歲的美國密西根州公民南 希·黑裡格以BVV Worldwide傳媒公司的身份提供,她親筆簽署了一張1495美元的支票支付給美通社,該支票從她的居住地址寄出。

南希還在美通社留下了兩個聯繫電話,一個是香港號碼,另一個是加拿大溫哥華號碼。

用Google對這兩個電話進行搜索,希爾威發現該香港號碼就是AL常用的調查公司IFRA聯繫人Andrew Wong在IFRA網站上公佈的號碼。

而另一個溫哥華號碼則與希爾威獲得的卡尼斯的電話相同——2011年9月底,希爾威的調查員前往EOS基金在溫哥華的辦公室的地址,發現該地址是一間虛擬辦公室,就詢問前台秘書如何聯繫到卡尼斯,秘書在一便條紙上手寫了一個電話號碼,正是同一個號碼。

希爾威的調查還發現,EOS溫哥華經理為42歲的美國男子Zane Heilig,而南希正是他母親。

馮銳介紹,2012年1月3日,希爾威調查員前往Zane Heilig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家中拜訪。南希告訴調查員她是Heilig的母親,BVV由Heilig創辦,那條新聞是兒子匯錢給她,委託她向美通社支 付上述費用並發布消息,而Heilig和卡尼斯是共事多年的好友。

AL與EOS之間的聯繫,由此得到確證。至於IFRA與EOS之間,同樣很可能有關係。

希爾威發現,10月12日夜裡,Andrew Wong和卡尼斯在同一天都在成都用同一個IP地址上網。

同時,成都華域數字娛樂公司官網的公開信息顯示,10月12日卡尼斯參觀了華域,並留下合影。

根據這些,希爾威的調查人員甚至大膽懷疑Andrew Wong可能就是卡尼斯。

南方週末記者向IFRA發去採訪函。2012年2月3日,一位自稱Andrew Wong助手的男子致電南方週末記者,稱加拿大和美國警方並未對IFRA進行調查,反而在與之合作。隨後,對於記者就IFRA和EOS、AL之間的關係 「是否屬同一團隊」的提問,Andrew Wong在一封長郵件中並未答覆,而是再次強調「出於安全考慮,我們並不公開真實身份」以及其言論自由的權利。

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約請,AL網站管理編輯Simon Moore沒有回應。

先做多,再做空?

一方面它是25家中小中國公司的投資人,另一方面這些公司中的一些已上市中概股卻又「巧合」地被做空。

在這場大獵殺中,隱秘的EOS因其難以迴避的角色衝突而成為備受爭議的一個主角:一方面它是25家中國公司的投資人,另一方面這些公司中的一些已上市中概股卻又「巧合」地被做空。

南方週末記者查證發現,EOS官網公開的5家已投資公司中,有3家上市,但3家均股價大跌。

其中CEU(中國教育聯盟集團,2007年獲EOS投資340萬美元)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2010年11月,一家投資機構Kerrisdale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將CEU評級為F(即Fraud,欺詐),目前CEU已被紐交所摘牌退至粉單市場。

CLNT(中國風能技術,2008年獲EOS投資75萬美元)在 納斯達克上市,2011年11月7日,CLNT因公共所持股票的市值未達到納斯達克上市要求而收到退市警告,該公司普通股隨後從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轉板至納 斯達克資本市場交易以避免退市,其股價在一年內從超過4美元跌至目前的0.275美元。在此期間,公司首席財務官是一位與EOS關係密切人士——2006 年前他是EOS亞洲的全資股東,後來將股份全部轉給一地平線,他離開後加盟一家投資基金Barron Partners並任中國區總裁,而這家基金與EOS一起投資了包括CLNT在內的多家公司。

不過,據南方週末記者調查,EOS在中國的投資項目遠不止上述這些公司,而它未披露的公司中,有多家受到AL或其他做空者攻擊。

中國清潔能源(SCEI)就是其中一例。這是資本市場上中概股被做空的一個著名案例,而EOS其實隱身其中。

SCEI官網的公司新聞中,一條發表於2008年3月的題為「銀石資本(Silver Rork Capital)考察索昂科技」的消息(索昂科技是SCEI前身)稱,「2008年3月10日,銀石資本總裁Jon Carnes先生及亞太投資經理Beth Liu女士一行抵達西安對索昂科技進行了考察和訪問。」這條消息中對銀石資本的介紹與EOS歷史完全一致:由Jon Carnes於1992年成立,最初命名為CIG,2001年更名為JCAR,2004年啟用新名稱EOS。

隨後銀石資本也確實投資了SCEI,SCEI在2008年提交給美國證交會的8-K表格文件顯示,銀石資本曾持有281931股SCEI股份,佔總股本的1.66%。

一位SCEI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很清楚地記得,當時EOS副總裁劉北辰陪同去SCEI考察的並非卡尼斯,而是一位又高又瘦且愛喝普洱茶的 伊扎特(Ezzat)先生。所有談判盡職調查等工作都由劉北辰與SCEI接洽,卡尼斯始終未露面。至於為什麼新聞稿中會出現卡尼斯,這位人士稱,「這些都 是當時劉北辰給我們的銀石公司的簡介。」

記者還發現,2011年4月SCEI任命的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主席JosephLevinson,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間任EOS投資的另一家公司德利國際新能源(CSOL)的董事。

2011年5月,AL發佈看空報告,指稱SCEI董事長任寶文靠製造「中國的龐氏騙局」從中國投資者手中詐騙了2000萬美元。SECI此後一蹶不振。

SCEI董事長任寶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銀石資本是通過資本論壇會知道SCEI,並主動聯繫了他們,隨後入股。大概在2010年下半年退出(AL做空SCEI是2011年4月末),從入股價格和退出價格看,銀石大概能賺3-4倍。

同樣的歷程也在另外幾家被投資公司中出現。這幾家公司目前大多已轉至粉單市場交易,股價在幾美分左右。

基金做空流程

EOS以成都為基地,聘用分析師在中國進行對中概股公司的調查。他們行事非常謹慎。

從EOS的投資軌跡中不難發現,EOS的成員與被做空的中概公司之間,也有著蹊蹺的聯繫。

曾任EOS合夥人和常務董事的周鴻榮,是EOS所投資的鴻利煤焦的特別顧問,他還是中國高速頻道(CCME)和江波製藥(JGBO)獨立董事。後兩家公司均是中概股被做空的典型案例。

不過,周對南方週末記者堅稱自己已離開EOS多年,對於EOS或卡尼斯是否做空中概股一事毫不知情,「實際上我一直在幫助中國公司反擊做空者,我恨死他們(做空者)了。」周鴻榮現任新君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基金交易部總監。

EOS基金的另一位副總裁Christian Arnell曾是中國綠色農業(CGA)和奇虎360公司的投資者關係聯繫人,2010年9月AL和IFRA發佈報告質疑CGA的納稅和土地使用權支出問 題後,Christian被CGA發現私自與IFRA的Andrew Wong通信,並因此被辭退。奇虎360也在2011年被Citron等做空者質疑股價高估。

據《成都商報》報導,EOS副總裁黃崑已被警方帶走協助調查,2012年元旦過後,分析師們也被列入調查對象範圍。讓警方找到黃崑的一條重要線索,是當EOS亞洲僱傭的家住西安的「調查員」把礦石樣本送檢時,其面部被檢測中心的監視器錄下,警方沿此摸出上家。

已經接受過警方詢問的EOS非正式僱員鐘林(化名)對媒體揭示了EOS的「任務流程」:黃崑等人把目標公司的資料從網上下載打包發給他;他逐一進行 分析,重點會關注其中的財務報告;利用專業知識發現其中的漏洞或疑點,然後把他們的發現通過電子郵件告知黃崑。至於「做空報告」由誰來撰寫,他並不知情。 兩年來鐘林為EOS做了七八個任務。

不過,卡尼斯顯然不願意承認這些。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的求證,卡尼斯回信說,「很遺憾我只能說希爾威(對我們)的起訴絕對無理,但目前我不便多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2

蘇寧的第三張面孔:地產躍進或是隱形萬達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xMNDE5XzQyNjExMQ.html

掌門人張近東想讓蘇寧電器做中國的沃爾瑪+亞馬遜,但在上市公司之外,蘇寧電器集團(以下簡稱「蘇寧集團」)擁有的另一張面孔可能是——隱形萬達。

在蘇寧集團給非上市部分蘇寧置業的任務是,在2020年建成300家蘇寧電器廣場和50個大型城市綜合體的蘇寧廣場。這個規模目標,目前除了萬達,國內開發商中鮮有能及。

「蘇寧做商業地產,首先是做商業。其價值,不取決於建築的價值,而是給商家帶來的運營價值,與住宅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蘇寧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如是說。

在對開發商巨量轉戰商業地產現象批駁不斷時,似乎沒有比商業巨艦做商業地產更合適的了。但作為一家傳統的輕公司,蘇寧的轉型,在平衡長短期資金特點、管理者和商戶雙重身份等方面,仍非坦途。

地產躍進

去年6月份,蘇寧電器集團公佈了10年轉型規劃,即集中三個平台的建設,對蘇寧易購進一步加大投入。其次是打造全國物流基地和配送網絡。再一個,就是加大蘇寧電器廣場和蘇寧廣場等商業物業自建。

蘇寧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介紹,自2007年,蘇寧集團就開始加大商業物業的自主建設,去年年中明確規劃到2020年建成300個蘇寧電器廣場,50個蘇寧廣場項目。蘇寧在其中是主力店、品牌店,「希望與其他商業業態一起,打造商業圈生態。」

據 瞭解,蘇寧廣場和蘇寧電器廣場,主要是按照商業體量來劃分。前者的建築面積一般在30萬方—40萬方,後者則從幾千方到數萬方都有。「從形態而言,蘇寧電 器廣場以電器店為主力,配以一些家居、餐飲和娛樂的業態。而蘇寧廣場,則是屬於大型的城市綜合體,包括零售、住宅、酒店和寫字樓,電器店是其中零售部分的 主力店。」蘇寧集團副總裁蔣勇介紹。

在啟動商業地產計劃前,蘇寧實際上對高端住宅、酒店、物流地產等均有涉獵,目前又全面進入商業地產和科技地產。

蘇寧一直未對外宣佈過公司實際的土地儲備和開發持有物業的總量。但據悉,該集團內部的非上市公司蘇寧置業,即蘇寧的地產平台,其項目儲備中有近80座蘇寧電器廣場和蘇寧廣場,遍佈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成都等全國眾多一、二線城市。

目前,蘇寧又開發了蘇寧睿城、蘇寧徐莊基地等科技園區。其物流產業基地已在杭州、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無錫、徐州、成都等數十個城市全面鋪開。

據透露,今年蘇寧計劃開工的商業地產項目達到數百萬平米,項目超過20個。「按照目前的進度,應該會提前完成集團的十年目標。」蘇寧集團一位管理層說。

變重的邏輯

中房信分析師薛建雄認為,蘇寧、國美等電器連鎖商超之所以都走上了持有型物業的道路,主要原因在於,本不豐厚的利潤被不斷上漲的租金所吞噬,由此觸發了其打通上下游的想法。

據蘇寧電器年報,該公司現有實體店面以租賃方式開設為主,截至2011年末,蘇寧電器旗下連鎖店合計1684家,自持的連鎖店僅35個,比例僅為2%。

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的統計,近年優質零售物業租賃費每年上升幅度在8%—10%左右。而蘇寧這兩年正處於早期租賃店面到期,續租租金會有較大幅度提升甚至無法續租的處境。

年報顯示,2006年到2011年,蘇寧電器年租賃費用從9.5億元增加到36.2億元,增幅高於其營業收入的同期增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蘇寧的擴張多在租金基數較低的三、四線城市,由此比照,其租金升幅更為明顯。

核心優質物業資源的競爭日益加劇,租賃物業的硬件條件,也給蘇寧落實連鎖店標準化建設帶來較大的困難。「位置、面積和格局,你都很難調整。」前述蘇寧人士說。

此前,蘇寧在山東淄博等地籌劃的多家店曾因店面租賃問題而被迫閉店,店租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蘇寧電器擴大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公司在大力推動「蘇寧易購」網上購物的同時,也在實行「租、建、購、並」的實體店綜合開發策略,計劃在2020年將自建店比例提升到10%—15%。

但變重的同時,蘇寧可能需要面臨新的問題。薛建雄說,相比原來數百萬元租賃就可以開店的快速複製模式,如今動輒就需要投資數億元建蘇寧廣場。「地產業沉澱資金能力眾所周知,這對蘇寧運營資金和風險管控,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雙刃劍身份?

「蘇寧做商業地產,首先是做商業。因為商業地產的價值,不取決於建築的價值,而是給商家帶來的運營價值,與住宅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孫為民說,這種價值來自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地段,另一個是商業業態組合的協同效應。

但恰恰有業內人士認為,蘇寧本來的大型商戶身份是一把雙刃劍,「蘇寧做商業地產,可能需要面臨的問題是招商,作為管理者和商戶的雙重身份,在佈局零售面積時,這個平衡可能需要把握好。」薛建雄說。

「當然電器店是其中的主力店,但我們會綜合考慮整個廣場的業態佈局,包括引進餐飲、百貨、影院等主力業態。電器實際上是消費目的性非常強的業態,蘇寧旗下會員人數超過5000萬,這對餐飲娛樂類需要聚人氣的客戶而言,非常有吸引力。」一位蘇寧管理人士說。

雖然蘇寧商管公司主要以蘇寧集團原來的隊伍為班底,在商戶資源上可能並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一方面,有蘇寧本身在商業運營領域的品牌,其次,我們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是,與商戶領域Top10進行洽談,他們對蘇寧在建項目都非常認可,這跟我們本身在選址上的高標準分不開。

4月中旬,無錫崇安寺項目被作為蘇寧廣場品牌發佈的所在地。據瞭解,這是蘇寧目前在建20個蘇寧廣場項目中最大的一個,總建面達32萬方,其中購物中心面積為10萬方。當時拿地時期本是土地市場低點,但是該項目樓板價仍然達到七八千元每平方米,接近周邊住宅售價的一半。

孫為民介紹,「樓板價不低是因為地段效應。由於這個項目是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舊改項目,處於無錫知名的崇安寺商圈,處於在建的兩條地鐵線換乘站上蓋,商業潛力非常大。」

據介紹,自去年年底啟動的無錫項目招商,截至4月份,10萬方零售面積已經簽下了40%,「估計年底能完成任務」。該項目計劃2013年正式亮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1

郭台銘愛將出馬 中國網購再起戰端 飛虎樂購充當鴻海第三次轉型急先鋒

2012-5-21 TWM



鴻海集團高調舉行上海中國總部動土典禮,一場中國網路3C產品購物戰火也悄悄地拉開序幕。郭台銘欽點集 團內戰將戴正吳執掌飛虎樂購兵符。重新整軍出發的飛虎樂購,能否充當鴻海集團的馬前卒,搶攻中國高達三兆新 台幣的網路購物大餅?
撰文•賴筱凡 緊鄰著上海黃浦江畔東方明珠塔,這裡是中國從社會主義轉型至資本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一棟高達二十層樓的建築物即將拔地而起,它將成為富士康中國總部,更是鴻海集團轉型第三階段的啟動里程碑。

「鴻海集團成立三十多年來,從製造的鴻海、技術的鴻海,現在,我們要進入商貿的鴻海。」充當舞台背景的大 紅色背板,被陽光照得發亮,站在台上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話說得更是激昂。他明白,鴻海的營收規模已經達 到三兆元,即使年年成長一五%,也是不小的數字,通路將是鴻海不得不走的路。
然而,就在富士康中國總部動土的三個月前,鴻海集團內部的一場通路事業大整頓,陣痛才剛開始??。 轉型未見成果    改革陣痛先來郭台銘要做通路,已不是新聞。過去幾年,從主攻3C賣場的賽博數碼、與德商麥德隆合資家電賣場「萬得城」,到鼓勵員工返鄉開店的「萬馬奔騰」計畫,以及和大潤發等賣場合作店中店的「敢創數碼」,一直到如今主打網路購物的「飛虎樂購」,各式各樣的通路領域,鴻海都勇於嘗試插旗。「所以鴻海想做客戶的客戶。」巴克萊資本證券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點出郭台銘的野心。

然而,做通路豈是易事!嘗試在鴻海財報裡找答案會發現,除了賽博數碼少數分店繳出獲利成績,敢創數碼幾乎 還在虧損狀態,開了四百家店的「萬馬奔騰」,也多數虧損。即使是「飛虎樂購」,也始終跨不出鴻海廠區的大門,還停留在鴻海內部員工團購。

「二○○一年,總裁(指郭台銘)在高盛第一次喊出『CMMS』模式,我們花了十年才做到今天這樣的成績,現在他喊『eCMMS』,當然不能只用一、兩年的成績,就說我們做得不好。」面對外界用放大鏡檢視,鴻海集團主管通路事業群的胡國輝連忙解釋。

但胡國輝沒說出口的是,早在今年二月一日起,郭台銘忍受不了飛虎樂購還在原地踏步,直接點名要旗下大將戴 正吳接手飛虎樂購,甚至將原隸屬於通路事業群的飛虎樂購,劃進戴正吳的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裡。

戴正吳身為鴻海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副總裁,原本就主掌筆電︵NB︶、遊戲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線兵符。不久前,生產相機等產品的機光電事業群人事大幅異動,最後也是戴正吳出面接下重任。後來鴻海與夏普攜手結盟,外傳戴正吳團隊功勞亦不小。如今,郭台銘發下豪語要強攻電子商務領域,飛虎樂購又重新由戴正吳整兵,要戴正吳擔任救火部隊的味道濃厚。

通路未﹁飛」    兩大難題待解不過,看在一位曾深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高階主管眼裡,他還是搖頭,「光是第 一關物流,就可能搞垮他們。」「京東商城為什麼燒錢也要建自己的倉庫、物流中心?因為物流配送成了他們最迫 在眉睫的問題。」一位大陸通路業者進一步指出,大陸消費者上網購物,經常被配送問題氣得半死,「飛虎樂購光 是開放給富士康內部員工使用,上網買的東西多半寄回老家去,其物流合作夥伴是中國郵政,常常東西一寄十天、 半個月,要不就寄丟了。」戴正吳深知物流將是電子商務的首要難題,於是喊出「八大軍區覆蓋全中國」,要靠飛 虎樂購在鴻海中國八大生產據點建立配送中心,「實現一日兩送,甚至一日三送!」只是,這可不比鴻海把組裝好 的貨品送到港口、機場,「電子商務的物流是要送到每個消費者的家裡,中國幅員廣大,就算鴻海的優勢可以組裝 完直送消費者手上,減少倉儲成本,但是物流的複雜度,不是他們能想像。」大陸通路業者說。

另一方面,郭台銘高舉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的旗幟,鴻海理當比其他通路更能掌握新品,「現在中國電子商 務網站都在燒錢,我們要做不燒錢的生意,他們都在想辦法找產品,我們手上就有產品。」郭台銘話講得豪爽。

可是,這樣的話聽在通路業者耳裡,卻不甚認同,「消費者要在你的網站上買東西,要的就是安心與便宜。做到 這兩個條件,首先,你的通路品牌知名度要夠高,消費者才會安心。其次,則是通路品牌規模要夠大,才能以量制 價。這些都不是飛虎樂購現在能給(消費者)。」通路業者分析。

戴正吳過去戰績斐然,但郭台銘把這位戰將擺到電子商務的市場來,通路業者還是忍不住皺眉,「做電子商務不 能用做製造生產的思惟,規畫工廠流水線,你可以制式化,可是做電子商務,你要懂消費者的心。」富士康中國總 部動土典禮甫結束,一場中國電子商務的戰事正透著硝煙味。郭台銘能否順利推動鴻海第三次的轉型,打贏這場通 路大戰,端看戴正吳如何帶領飛虎樂購進行突圍了。

飛虎樂購

成立:2009年
初期資本額:9000萬元 董事長:戴正吳 主要業務:3C產品線上購物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7

第三次工業革命 從家中展開

2012-5-21 TCW

這是全世界最權威的科技雜誌《連線》(Wired)雜誌美國版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眼中的未來。

「我家地下室裡有間工作室,就會出現給小朋友用的3D印表機、雷射裁切器。我們在螢幕上用CAD軟體設計,然後 輸出成型,把這些物件組裝起來……,」安德森說。

這形同安德森也在家裡成立一個小工廠。他可以把自己認為創新有趣的東西「印」出來,可以印出一套象棋,印 出一個自己的公仔,印出為自己iPhone所設計的保護殼,最後拿去銷售賣錢。
這正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眼中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於十八世紀後期英國紡織業的機械化,當時,工廠誕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二十世紀初
期,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使用了可移動的流水生產線,開始大量製造。這次,因為數位技術的演進,一場讓每個人可以都能做製造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正在展開。

新經濟體正在成形從矽谷到紐約,出現大量小工作室

華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瑞福金(Jeremy Rifkin)形容這場運動:「重要性有如從農業社會轉移到早期工業社會,」它,甚至將改變未來全球製造地圖。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就預估,在二○二○年,有一到三成美國現在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如運輸、電腦、製造材料和機器,會變成在地製造,讓美國一年出口額增加兩百億到五百五十億美元。

方法很簡單,每個人在網路上設計產品後,然後透過3D印表機「印」出產品,印表機內裝的不是墨水,而是可以 被「噴」出來的材料如樹脂或是金屬,透過一層一層被印出來,最後,就呈現一個成品。
也就是說,過去所有人設計產品,再送到工廠開模,進而製造的流程,已經被推翻了。 這是個正在成形的經濟體,從矽谷到紐約,大量小型工作室正在產生。 登上《Wired》雜誌封面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師佛萊德(Limor Fried),他創的Adafruit公司,專賣DIY零組件,去年就賣出了五百萬美元的產品。

另一家擁有八十二名員工的3D印表機新創公司MakerBot,不但剛獲得曾投資過Zynga(臉書上最大遊戲商)的知名 創投Foundry Group一千萬美元的資金挹注,過去這三年來,他們的營收也達到了一千萬美元。

三個破壞式創新回應消費者速度快,降低庫存風險

《經濟學人》所訪問的一家製造廠Shapeways,去年一年就幫許多有創意的玩家,把產品「印」出來並做行銷,總 共協助製作超過七十五萬個商品,Shapeways執行長威蕭森(Peter Weijmarshausen)就提到,這個運動帶來了三個 破壞式創新:

第一、創新產品可以更快被實踐。二○一○年,iPad上市後第四天,Shapeways就生產並上市第一個iPad保護套。 第二、庫存風險是零。這個新運動的行銷模式跟過去不同,玩家可以「印」出商品,甚至直接拿來販售。但在販賣之前,可以放到美國最有名的群眾募資網站如Kickstarter上,蒐集市場意見,並且募集資金,做好市場調查,快速調整商品設計以回饋消費者,過去因為「錯估」而造成的庫存風險大幅降低。

第三、各種特殊商品都可能被生產。威蕭森認為,3D一層一層把材料堆疊起來的製造方式,將讓一些因為特殊設 計而無法開模製造的產品,有機會被製造。

很好奇嗎?從延伸閱讀,就能讓你一次看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威力。 可能你這時正在想,這會不會只是很小眾的製造DIY趨勢而已? 請別忘了,七○年代時,在IBM主機電腦仍稱霸全球,兩個在車庫創業的小伙子,自己研發出「更便宜、好用」的個人電腦到處兜售時,也沒人想到,今天,這個公司,會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蘋果(Apple)。革命,就是會在你想像不到的地方,現身。

【延伸閱讀】不開工廠,一人也能賺製造財——四步驟成為自造者
1.發想創意

● 你可以在網路論壇上,跟其他人切磋你的創意想法。● 全球最大的社群論壇網站Instructables,裡面有各種 稀奇古怪的創意,包含自製可監聽周圍聲音的間諜手機、用3D印表機印製情侶銅像與無人飛機等。

2.開始設計

● 如果想做電子產品設計,可直接用一塊採開源碼設計、名為Arduino的電路板,它已解決你最基礎的功能問題
。● 你可用來打造自動澆花提醒器、互動乒乓球機、行動充電器和賽車即時重播系統等各種設計。

3.「印」出成品

● 這是最重要關鍵,你可用免費軟體Google SketchUp,來畫3D設計圖,然後用其他軟體如MeshLab和Netfabb Studio,轉成3D印表機可讀檔案。● 只要新台幣4萬多元,就可買到一台MakerBot 3D印表機。● 你也可以透過網 站外包給如i.materialise、Shapeways、Ponoko等公司,他們都有提供印出成品的服務。

4.產品商品化

● 先把模型丟上集資網站吧。● Kickstarter是美國最有名的群眾募資網站,提案者只要把想要推出的產品說明 和影片丟上去,設定總集資金額、截止時間和贊助回饋方式,然後看有沒有贊助者認同你的專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第三次試驗作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27.html
財團老細晨早call我同拍檔,話想約個meeting。

Meeting裡面另一個party,係某某private equity fund既consultant。早前個consultant話,可以俾d advise我,點樣可以增加公司響potential investor眼中既value。

我係個只懂做實業既古老石山,對呢個行業既「顧問」,不嬲有些少偏見。唔係俾面existing既shareholder,呢d明知係「廢UP」既meeting,我真係睬你都傻。

一如所料,Consultant講左一大堆行外人聽落會覺得似曾曾,但其實係「阿媽係女人」既「經營之道」之後,又拋左一大堆數字,以示自己做左功課。廢UP左大半粒鐘之後,Consultant忽然對我同高佬拍檔既背景好有興趣。

「emmm,你地既背景,potential investor會好有興趣架。」Consultant一副正經咁講:「投資者都希望,投資落一個有能力既管理團隊之上嘛…」

佢首先問高佬,有關佢以前既學歷同工作經驗。我呢位高佬拍檔,呢方面絕對係出得廳堂見得人。名牌大學既高材生,畢業後響跨國公司既工作經驗,而且職位唔低,Consultant一路聽一路微笑點頭。

「Mr. CK,How about you?」Consultant將視線移向我。

「我就差得多啦,哈哈。」我搖了搖頭:「我響大學幾乎畢唔到業,好彩最後果年professor放生我,如果唔係連將沙紙都攞唔到。」

Consultant呆了呆:「emmm,咁工作經驗又如何?」

「大學畢業之後,我第一件事就去借錢做生意,冇經驗當然係失敗收場。」我笑左笑:「說來慚愧,之後我做左好幾年sales,轉左好多份工,但係每次我都總 係一個成日做唔到數既銷售人員。儲左幾年錢,於是又再嘗試做生意,日頭打工,夜晚做自己生意,咁既日子過左大半年,點知又係失敗收場。直至後來撞返高佬, 我覺得佢會係個不可多得既好拍檔,機不可失,於是出盡千方百計氹佢落撘,拉佢陪我出黎再創多次業。呢次係我第三次既創業作品,亦係你依家所睇到既呢一間公 司。」

Consultant跟財團老細互望了幾眼,我估我既答案應該唔多讓佢滿意。我唔知Consultant心目中有d乜野盤算,亦唔知佢打算點樣「包裝」拍 檔同我呢兩位「創辦人」。我唔知果d所謂potential investor眼中,創業既人係咪都有某一種特別既樣子同背景,個個都好似Mark Zuckerberg咁款,但我自己身為過來人,最明白會創業既人,其實都只係普通過普通既普通人一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48

不堪戴綠帽避走上海 第三任前夫控 熊旅揚侵占5億名畫

2012-11-29  TNM
 

曾榮獲4座金鐘獎的中視新聞前主播熊旅揚,一向給外界溫文儒雅的形象,但她的前夫、光華證券前執行董事韓崇智卻向本刊表示,熊旅揚涉嫌偽造文書、侵占他所擁有的不動產與價值數億元的名畫。

韓崇智並說,熊旅揚人緣好,身邊一直不缺男友,甚至還曾同時劈腿3男,他是熊的第三任丈夫,婚後因受不了妻子桃花不斷,加上她的壞脾氣與酗酒習慣,2人婚姻走了十幾年便告夭折。

中視元老級主播兼《大陸尋奇》節目主持人熊旅揚,遭第三任丈夫、被視為基金界教父級人物的光華證券前執行董事韓崇智控告偽造文書及侵占

梅開三度 嫁小四

韓崇智說,自己名下近億元的不動產及百幅價值約五億元的名畫,都遭熊旅揚占為己有,為此,他已向台北市大安分局報案,檢方也已開庭審理,他決心要討回自己的財產,並給熊旅揚一點警惕。

韓崇智向本刊記者表示,他長年在大陸工作,上星期回台後卻發現有家歸不得,他想回新北市萬里區比佛利山莊的家,卻被保全擋在門外,還問他找誰?在他回答要找熊旅揚後,保全則回說:「熊小姐出門了!」硬是不讓他進入,他當下斷定,自己的房產已被前妻熊旅揚侵占了。

韓崇智回憶和熊旅揚認識的經過說,一九八二年二人在朋友的飯局結識,因他長年在美國念書及工作,對早已紅透半邊天的熊並不很清楚,只聽友人提及她是知名的中視當家新聞主播,當時韓和前妻處於分居狀態,而熊也和前夫、中視史姓編導離婚,二人在飯局認識的隔年開始交往。但後來他才知道,自己只是熊旅揚感情世界裡的「小四」。

韓崇智說,他和熊旅揚交往時,發覺她同時劈腿三個男人,除了和兆豐金控的前身、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金克和的兒子金一成交往,又和在IBM工作的銷售工程師吳亮往來,熊像花蝴蝶般周旋在不同的男人間,卻又毫不遮掩地公開出現在金家舉辦的各式宴席場合,以女主券姿態打點大小事。

交往權貴 屢劈腿

金家在當時算是台灣金融圈有名的家族,金克和是已故總統蔣經國的金融大將,負責打理國民黨產,和蔣的兒子蔣孝文及蔣孝勇一起長大,曾協助亞世集團前總裁鄭綿綿的父親鄭周敏來台投資,鄭周敏為了感謝他,還特別聘金的兒子金一成擔任環亞董事,並和前外交部長沈昌煥的兒子同時擔任環亞最高顧問。

韓崇智說,熊旅揚交往的男人中,金家算是台灣政商界最有分量的,但後來她卻選擇嫁給IBM的工程師吳亮,在一九八三年和吳結婚。熊曾對他說,選擇吳亮的原因是,有次她和金一成帶著她和前夫所生的女兒去游泳,當時女兒只有二、三歲,她因有事暫時離開,把女兒託給金照顧,回來卻發現女兒差一點淹死,她因此和金大吵一架並分手,之後就和吳亮結婚。

但和吳亮結婚後,熊仍同時和韓崇智往來,後來熊、吳二人在一九八五年離婚,不久熊又與韓結婚。

當時韓的事業正值巔峰,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他,從美國返台後,自行成立揚智財務管理公司,公司名稱還選用了熊、韓二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揚、智」,當時公司除了賣鑽石,還和遠東銀行合作,共同代理美國運通銀行在台發行金卡。

婚後強勢 應酬多

和熊再婚的那一年,韓崇智接受了潤泰集團委託,以蘇黎士銀行台灣分公司董事兼總經理的身分,邀約美國安泰保險公司及薇閣基金會董事長李傳洪合作,創立台灣第一家私營基金管理公司∣光華證券信託投資管理公司,韓擔任執行董事,之後更以一百萬美元幫光華證券成立台灣第一個基金∣福爾摩沙基金,其中最大的股東就是潤泰總裁尹衍樑和薇閣李傳洪。

由於率先搶占國內基金市場的灘頭堡,韓和管理團隊創造了台灣基金史上的盛世,光華證券旗下管理的基金,從最初的二千五百萬美元到高峰期近二十億美元,連續十年獨占台灣基金龍頭地位,韓和李傳洪等第一代基金管理人因此被外界封為台灣基金界教父級人物。

韓崇智在事業最高峰時和熊旅揚結婚,因二人都是再婚,熊還是梅開三度,儘管婚宴只席開三桌,卻一點都不寒酸,選在台北高檔的新同樂魚翅餐廳舉行,尹衍樑和李傳洪都有出席,其他賓客則是韓在光華證券的同事,和熊在電視台新聞部的同仁。

二人再婚後,生活卻不如想像中美好,韓說,婚後才發現熊個性強勢,脾氣上來時還會砸東西,再加上她是知名人物,活動及應酬特別多,常喝到深夜一、二點才回家。最令韓無法忍受的是,她的酒量出奇得好,喝酒阿沙力,場場打通關,經常喝到連車都開不進車庫,更別說要走進家門,每每坐在門口就睡著了。

避居上海 衝事業

韓崇智說,她人長得美,現在都還頗有風韻,因此異性朋友很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外面流言蜚語不斷,剛開始他不以為意,後來聽多了心裡總不免疙瘩。「傳聞多了難免問她,她要我相信她,日子久了再問,她就很凶地回說:『人家相信你,還是相信我?』」

韓指出,熊當時是中視知名的主播及主持人,還拿過三、四次金鐘獎,在外很多人稱他「熊先生」,打電話到家裡來劈頭就問:「請問是熊公館嗎?」讓他這位男主人頗不是滋味。

韓表示,他聽說熊婚後還是有許多男性友人,為了確信二人的婚姻關係是否可能繼續維繫,他特地前往台北市行天宮的斜對面,找一名據說是三太子附身的乩童算命,得到的答案卻是熊的人緣極佳、面帶桃花,未來仍會有許多男朋友,他聽完沒多久,因受不了戴綠帽的壓力躲到上海,拚命工作麻痺自己。

一九九二年,韓把公司重心移到上海,隔年,光華證券與上海市政府轄下的「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合作,成立中國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滬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光華證券擁有六成股份,上海國際信託在日本獨資成立的子公司占四○%,韓出任副董事長,公司成立不到三個月,他便與另一名公司高層募得近一億美元資金,讓該公司管理的基金得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協議離婚 擅賣畫

埋首工作的韓崇智,直到一九九四年回台出差才和熊旅揚聯絡,當時熊又有新男友,他認為二人應該考慮離婚,但熊卻說她在社會上是有聲望的人,不希望離婚的事情鬧上新聞,不過,後來雙方還是同意離婚。在同年六月三十日,於熊的妹妹熊小羽和韓的姪女韓媛元的見證下,簽妥離婚協議書,並於一九九八年才到戶政事務所辦妥離婚手續。當天,熊怕被人認出,還戴著黑框眼鏡喬裝後才出門。

韓說,離婚協議書是熊親筆擬的,她認為離婚後,開的車子和住的房子應該維持和婚前一樣,不然會有失韓的顏面,所以他同意協議書所載,將台北市四維路上近九十坪、價值一億多元的房子給熊,但新北市萬里翡翠灣、福華飯店附近的三百多坪的房子及土地,以及韓過去收藏的數百幅名畫,則歸他所有。

韓因長年居住中國,攜帶百幅名畫不便,熊因而提議部分暫存她父親熊揆處,部分則寄放在亞洲畫廊。由於畫廊老闆不知二人離婚,去年專門展出畫家楊三郎作品的美術館希望收購楊三郎的作品,但因韓在中國、聯絡不上,畫廊老闆便去電熊旅揚,沒想到熊未經他同意,便擅自賣掉九幅楊三郎的作品。

房產兩失 提告訴

韓說,熊一口氣拋售九幅楊三郎的名畫,市場為之震驚,消息很快傳到他耳裡,他打電話問熊畫還在不在?熊當時流淚回答他賣掉了,之後他告訴熊,有朋友出價一.五億元要買他收藏的吳冠中畫作《松魂》,希望她好好保管,後來因朋友要鑑定畫的真偽,希望約時間到她父親家裡看畫,但熊卻藉故推辭了近半年不讓他看畫。

韓崇智察覺有異後,著手調查自己在台資產,結果發現位於萬里價值近億元的不動產,在他和熊簽下離婚協議書後一年,就被熊過戶到自己名下。韓在確定熊不老實後,便委託人問熊畫的去向,熊這才翻臉說:「沒了,賣了,一幅畫都別想拿走。」

韓質疑熊是在得知吳冠中畫作的價值後,決定將其他名畫一併占為己有。因此,韓已在今年八月向大安分局報案,檢舉熊涉嫌偽造文書,侵占他的不動產與名畫,檢方也已在上個月正式開庭審理。

韓崇智指出,熊旅揚認為他在台灣是靠她的名聲賺錢,如果他收入二十億元,其中有十億元都是靠她而來,可能因為這樣熊才敢放膽侵占他的資產。他說:「台北、台中的房產全讓她了,現在連萬里的房子都變在她名下,當初因信任她,把房契、地契和名畫都委託她保管,現在全賴著不還,真是作賤了多年對她的信任,我上半生的奮鬥也都全奉獻給她了!」

回應 熊旅揚:韓崇智吹牛

熊旅揚表示,韓崇智說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真的,因為他倆離婚已15年,為什麼拖到現在才有動作?她認為,韓最近在大陸發展不順,才回頭想利用她的知名度,找媒體報導打擊她,迫使她拿錢出來。

熊表示,名畫的事是韓吹牛的,但令她最不滿的是,韓在大陸做生意,到處吹噓老婆是知名女主播,喜歡用女人名氣做事;但當他窮途末路時,還想再利用前妻的知名度,當初他和大陸妹在一起、玩別的女人時,就說他已經離婚,是單身,想拉關係時,又利用她的名字吹牛。她自認潔身自愛,不可能偽造文書,整件事將交由法院解決。

10億名畫 熊旅揚侵占半數

喜歡收藏名畫的韓崇智說,他約收藏了4、500幅畫作,總價少說也有10億元,其中比較珍貴的100多幅價值就約5億元,都暫放在熊旅揚的父親熊揆家中,其中,有印象畫派大師楊三郎的作品十幾幅、曾任師大藝術系及研究所主任的水墨畫大師江明賢作品數十幅,以及因六四天安門事件逃到美國的中國畫家徐希的作品等。

此外,還有故宮前院長江兆申及他2名大弟子周澄及李義弘的作品、花鳥人物畫大師楊善琛、嶺南第一人歐豪年及旅法大師趙無極的作品等,但又以吳冠中的水墨畫最值錢,曾在蘇士比拍賣會賣出逾1億元人民幣,韓所有的那幅吳冠中《松魂》畫作,據熊說還掛在她娘家客廳。

韓崇智小檔案

★年齡:66歲

★現職:天擎國際公司董事長

★學歷: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威斯康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政治經濟系

★經歷:中國滬光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光華證券信託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蘇黎士銀行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揚智財務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熊旅揚小檔案

★年齡:63歲

★婚姻:單身(曾有3度婚姻)

★學歷:銘傳商專銀行保險科畢

★經歷:中視晚間新聞主播、中視新聞週刊主持人、中廣播音員

★現職:中視《大陸尋奇》節目主持人

★獎項: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2座、金鐘獎新聞性節目主持人獎2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74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三篇) 殺狼求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099982
哎!自找倒霉啊!自從前天早上被千萬隻草泥馬衝撞得心潮澎湃寫了第一篇後,感謝大家的「圍捧」,不得不昨天早上、今天早上繼續上來「筆耕不輟」。俗話說的好「慢工出細活」,每天忙裡偷閒必須寫一點當然算不上慢工,也就出不了細活,不過正應了開篇那句話「資本圈那點事大家都懂的:不好說的太細」,哈哈哈,列位將就著看吧。

      書歸正傳,通過前兩篇大家都知道了我的董秘之路有多坎坷了吧?就算幸運的當上了,後面也是磕磕絆絆。當然這些挫折是很好的經歷,而我的董秘生涯可能在信息披露之外資本運作的成分更多一點。資本運作就那點事,一說很多人都知道,誰都能說幾句,可真讓你自己完完整整的做一遍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在投行部做小嘍囉的時候跟著領導做、是執行者、做一段業務,是一種感覺;現在自己就是領導、是決策者、做整個項目完全是另一種感覺。說個真實的段子:有次在發審會上,某委員問一保代:這個證明是你親自去開的嗎?保代:是的,是我親自去XXX辦公室開的。委員:哦,那XXX辦公室在幾樓呀?上了樓左拐還是右拐?第幾間?保代:呃。。。。。。(有人私下說是會裡認為該保代沒有盡到核查義務,敷衍了事),我想這位保代當時就想驅趕著千萬隻草泥馬把那位委員家的祖墳給踏平吧!哈哈。這個段子充分說明在資本市場上,很多事你親自執行過和知道執行的結果完全是兩碼事。我的經驗是企業的每一個部門業務都要熟悉只怕不夠,進入部門和他們上兩天班心裡才有底。有次一位投資者致電我:上午在XX發生一場火災你知道嗎?你們倉庫裡那麼多危險化學品,要是也遇到一樣的情況怎麼辦?正好我一週前在倉庫「搬了一天貨」,知道我們那套「牛了B了去了」的德國消防系統的詳細情況,我一串專業名詞丟出去後,這位投資者就「噢!噢!噢!」的學雞叫去了,下午收盤時受那場火災影響,板塊集體泛綠,我們一支獨紅。理論上來說,財務問題問財務總監去,業務問題問營銷/生產副總去可能效果會更好,但董秘就是一個信息出口呀,不是所有投資人都可以像黨政幹部那樣想問誰就能問誰的,所以董秘這時候就要起信息彙總的作用、要能把信息融會貫通,不能說的堅決不說,利用能說的,哪怕是東拉西扯、用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也要把監管層、投資者心中那些活蹦亂跳的小草泥馬引到別的地方去。當然,如果你嘴拙腦笨,那死於滾滾草泥馬鐵蹄下的第一個就是董秘!所以說,哎,董秘是個倒霉行當啊!我的助理曾經問過我:「您一天到晚有電話就接,一接就說那麼一大堆,累不累啊?」我答:「雖然我不能做到憑接個電話就引來一位投資者,但我敢說公司從沒有因我接個電話而喪失一位投資者!能做到這一點是我作為一名董事會秘書的榮譽!」(好吧我承認,其實是我這個人話多!)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某天在香港,一位投資人致電我詢問一些情況,對我的答覆非常滿意,最後我去了他的企業,開始了我的第三任董秘生涯。

      這位實際控制人的情況我想在當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了點原始積累,就辦了個海外身份,在大陸和海外都有一塊資產,企業有點規模了,就想著看能否在大陸或海外上市,使他的資產證券化,做大企業是冠冕堂皇的真理由,能進能退也是其內心的小算盤。其實你說企業上市難不難?不難!不管哪個市場,規則再複雜,都一條條在那裡清清楚楚擺著呢,你一條一條的往企業身上套,哪一天全都符合了,不就上了嘛!但也很難!企業符合八條、十條容易,但要幾百上千條都符合就不容易了,特別是在符合這些規則的同時企業還得保證業務的平穩發展,不至於因為合規而導致了對企業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有些人對我上面這句話不甚理解,會問:資本市場的規則都是千錘百煉、最符合商業契約精神的產物,怎麼還會對企業有負面影響?我會心一笑,做過實業、高管、摔打了12年之後我也才有所感悟:現在能在資本市場上走一遭的企業哪個是吃素的?必有其過人之處!但市場規則是給整個市場定的,不是給哪家哪戶定的,也就是說很多規則是公約數、是底線。可有的企業在某些方面就是高明,放到歷史的大潮中去看,它現在的做法就是比市場規則要先進、有創新!這個時候你要保持企業的先進性還是退回一步遵守市場規則?嗯,這是個問題。我智慧不深,只能給個特庸俗的答案:要麼你牛B,讓整個市場跟著你改規則;否則你就老老實實的退回去遵守市場規則。幸好這一點也得到了我那位企業實際控制人的認同,所以我第三任董秘其實是負責總體策劃、運作實際控制人的資產證券化。

     「說走咱就走,該出手時就出手!」前面我都做了兩任了,在資本市場撲騰了十年,這次做起來必然得心應手、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水到渠成。。。。。。但當夢想照進現實,總使英雄淚沾襟啊!我在做好上市整體方案後一上來就為這個項目配備了國內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名牌律師、頂尖會計師事務所的大牌會計師、金字招牌券商的老牌保薦代表人。注意,律師、會計師、券商的這個先後排名!這裡面有很深的思量和技巧哦,不論是對投資人還是發行人都很有借鑑意義,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欲知技巧為何,請聽下回分解,哈哈哈哈哈。(繼續吃飯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