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專家:我國GDP增速預期超過中國就是個笑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81
自今年1月調整算法後,印度近幾個月頻現經濟增長超過中國的消息,上周還預計2016年GDP增長超過8%。看似“體面”的GDP數據已招致許多批評,連印度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經濟學家Arvind Subramanian也對根據新算法修正的預期感到不解。一些專家稱這樣的修正值就是個笑話。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提到,今年1月30日,印度調整了GDP的計算方式。計算GDP的基準年份從2005年後移至2012年。生產成本計價也改為市場計價。結果印度2013/2014財年的GDP增速從此前的4.7%大幅上修至6.9%,截止於今年3月31日的2014/2015財年GDP增速將達7.4%。
上周Subramanian參與的印度財政部經濟調查預計,2015/2016財年印度GDP增長將達到8.1%-8.5%。而路透此前獲悉,中國計劃將今年GDP增長目標降至7%左右。IMF今年1月預計中國2016年GDP增長6.3%。可是,據路透消息,Subramanian在上周的印度經濟調查發布後表示,對修正後的GDP預期感到不解。
上月3日接受印度英文日報《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采訪時,Subramanian還表示:
“新的GDP增長數據讓我困惑。修正後,2012-2013年GDP增長從4.7%升至5.1%,2013-2014年從5%升至6.9%。這意味著2013-2014年GDP增長快了1.9個百分點。”這是“詭異”的數據,“特別是2013-2014年GDP加快增長,這和宏觀經濟的其他特征不一致”。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的印度裔新興市場與全球宏觀主管Ruchir Sharma在另一家印度英文報紙《印度時報》上發布博客文章稱:
“GDP增速大幅上調是個拙劣的笑話,它毀了印度的信譽,讓印度的統計局成為全球金融圈的笑柄。”
“從企業收入到全國進口、信貸、鐵路貨運量、汽車銷量,所有數據無不預示著,增長低得多。可能更接近原來預測的數據:5%。”
Sharma還寫到,雖然很多分析師早就懷疑中國的GDP數據不可靠,但印度現在這麽做比中國更糟糕。
另一位印度經濟學家、駐新德里記者Dhiraj Nayyar上月在彭博網站發布的觀點文章稱,印度調整GDP讓人想起,印度面臨和中國同樣的數據問題。如果印度真要成長為超級經濟大國,就得更努力地打造世界級的統計系統,準確的數據必不可少。
今年1月下旬,印度非營利新聞機構Indiaspend.org發表於《商業標準報》的文章認為,即使根據IMF的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速會超過中國,印度的實際GDP總量至少也要到2032年才可能與中國不相上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笑話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23.html
總理發火、非同少可! 更影響埋PMI 數據!
李克強在開會時,批評官場陋習,今次是針對實地考察水利工程。
對一啲早已撥款、批地項目,但遲遲唔開工,當地負責人話比李克強聽,係開工前有幾十項評估,無一兩年時間都批唔到落嚟!
一聽到呢度,李克強就發火,大駡評估環節太多,呢個評、嗰個又評,結果評估都編成笑話,甚至拖慢地方經濟。
值得註意係、過去呢啲來自高層批評,往往只係內部講話,但今次李克強連續多日透過官方媒體發布批評官僚主義,顯然係有目的而來!
呢個正係里昂提出、PMI 同李克強發火之間既關係!
地方政府官員、過去兩年飽受中央打貪、同時又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益,控制預算,結果變成「少做少錯、唔做唔錯」心態,成為新常態下,政府改革最大絆腳石! 亦總結左點解PMI 再落到一年低位!
「政令不通」,好明顯限制左財政政策作用,李克強亦心知肚明,所以要全靠周小川行長,要大力放水穩定經濟。
好似陶冬博士講法,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回升、正反映呢一輪經濟下行壓力,並非係來自外圍,而係本地內需放緩。
值得註意係就業指數,雖然由低位輕微反彈至48、但仍低於50盛衰分界,加上工業生產同投資持續疲弱,未來就業指數仍然係難有起色。
對於內地失業率、外界一直掌握數據唔多,由政府公布城鎮失業率第一季度升至5.1%,但講真
意義唔大,因為數據跟本無反映到,內地農民工失業問題。
大摩就對內地同香港既就業市場結構、作出左專題分析,結論係內地既勞工需求供應比率,雖然過去五年一直高於100%水平,似乎反映經濟放緩未有損害到就業市場。
但大摩唔認同呢個結論、因為數據反映過去幾年職位增長既數目,有明顯放緩,但點解無影響到失業率?
答案係正係內地包括亞洲地區遇到最大問題: 人口結構改變,勞動人口增長放緩速度、比起職位增長仲要慢,因此先表面保持到失業率未有惡化。
大摩結論係,中央錯估左目前失業問題,令到政策「唔到位」。實際上、內地面臨就業職位增長放慢,加上實質利率偏高,又有高負債及通縮壓力,一早就需要更大規模既刺激措施。
可笑既係、今時今日大家都了解經濟基本因素疲弱,但就靠著一絲政策憧憬,將A股抄高再抄高。
法巴講得無錯、而家經濟同經濟「分道揚鑣」,正係受惠阿爺刻意托市,但情況可以持續幾耐? 資金市又係咪末完末了?
面對內地股市瘋抄,中央臺做左八、九十後「抄股實錄」,每日新開戶股民中、有一半以上都係八、九十後,大部分都更係「滿倉」。有九十後女生更明言,「國家扶持股市嘛、傻子進來都能賺錢。」呢種心態,睇完又點叫人唔擔心?
商品大王羅傑斯話、幾時是離場時侯,就是當大家都講「THIS TIME IS DIFFERENT」!
VR電影是個笑話?搞不定這十個大坑,你才是笑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9/155284.shtml
導讀 : 放下你的哲學問題吧!
想學VR拍攝嗎?OK,很難,但是學好了,就去秒殺他人吧。
圈主小侃:
前兩天,一篇《我們正在談的 VR 影視,可能從根本上就是個笑話》在朋友圈刮起了一陣小風。
看似有些戲謔的標題黨,行文卻頗具文藝範兒,有理有據有圖有真相地論證了一個道理,VR不是電影,兩者放在一起就是個joke。
在電影和電視中,個人的眼睛是操控在導演手里的。他設計好了你的全部視野、視線和角度,以此確保你與劇中人的感情同步,並推動情節的發展。
但是,如果觀眾在那一刻根本不看你所設定的點,而是視角轉向別的地方,劇情又該如何發展?
如果當導演希望身為劊子手的我們為屠殺的畫面感到悲慟,進而懷疑自己的職責的時候,我們正在朝天看鴿子,欣賞大海的景色,好像周圍什麽都沒發生,應該如何?
當劇情希望我們從一群圍觀群眾中間找出一個仇人,但是觀眾就是無法找到,又該如何?
我們如何說明這個劇情是合理的呢?又如何實現沈浸感呢?
VR圈早前曾推出一文,《VR電影遠非電影,四大傳統商業模式將不複存在》,其中也提出類似觀點,VR是超越電影的第九類藝術,將與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建築、電影等藝術形式並駕齊驅。
至於VR是否應該歸於電影,先置一邊不予討論。哲學上的問題留給後來人。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用VR的形式來講述原來的電影故事,無論是在敘事結構,還是拍攝剪輯,都是一番新的天地,挑戰重重。
不過,人總是喜歡去折騰的,喜歡去幹搞不定的事,喜歡去嘗試一切新鮮。
正如VR拍攝,一點點啃,也是件有意思的事,對嗎?
本文來自投稿
引子:
2011年凱文在紐約給我看他最新拍攝制作的全景藝術影片,讓我想起來當代藝術家,電影導演斯蒂夫 麥昆(《為奴十二年》《饑餓》和《羞恥》的導演)的多屏裝置作品。凱文是名視頻裝置(Video Installation)藝術家,他在作品中強調情境再造(Context Reconstruction)。
作為影像策展人的我,對於全景的藝術作品起初很是歡喜,甚至有些小激動,可是我很快的失去了興趣,因我沒發現這樣的作品如何吸引我看完14分鐘,我必須不時的觀看四面八方的視頻,防止我錯過藝術家某個隱晦的鏡頭。
凱文看出來我為難的地方,很快的凱文給我發了鏈接,他找到一個新的播放介質(工具),那還是比較原始的Oculus,他還把視頻放在自己Sprint的老式定制手機中,自己DIY了眼鏡,這也是我最早體驗所謂的虛擬現實。當我用虛擬現實的方式看完凱文的作品,我沒有吐,我只是大呼“太聰明了,這東西改變了我們的觀影感受,藝術家的視覺作品讓我有了臨場感,就好比我去蘇梅島,獨自做禪修般融入環境。”
除了VR,我認識的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的中國女藝術家在2010年左右就強力給我推薦AR這項技術如何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她更是瘋狂的認為AR將改變人類的生活,而非僅僅用於藝術。看看今天,回到中國,幾乎人人都在談著,做著VR和AR。
不過,相對於VR遊戲和CG類作品,實景拍攝VR內容確實處處都是坑,作為實踐者,這里提出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十大坑的產生原因和解決方案,即便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不甚完美,也希望能幫助到那些不知所措的實踐者。
(斯蒂夫麥昆的展覽)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一坑:視差 PARALLAX

產生原因:視差這個詞絕對是全景,虛擬現實出現後才流行起來的詞匯。因為目前的全景拍攝方案都是采用多鏡頭多攝影機拼接而成,視差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當一個物體經過兩個鏡頭交接的地方,兩個鏡頭捕捉同一物體會產生相對差距,這個問題目前無法避免。
解決方案: 理論的說如果我們不解決目前傳統光學成像問題,視差是無法避免的,盡管通過各種後期手段可以消除視差,但是前期的拍攝捕捉只能做到減小視差,無法本質避免。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二坑:過多的攝影機拼接

產生原因:目前拍攝全景或VR視頻主流的方法是采用2個,4個,6個攝影機(攝像頭),後期借助拼貼軟件進行拼貼合成。越多的鏡頭機器會使得拼貼重合區域增大,同時減小視差。但是過多的攝影機拼接出現的問題也很明顯,這些問題包含數據管理量增大,重合區域過多有效像素利用率降低,出現同步問題,限制拍攝安全距離等。
解決方案: 目前通識的是采用六個機器做交互式排列,如果是全畫幅成像或魚眼鏡頭可以降低到四個機器,而理光和柯達等全景相機用超魚眼可以做到兩個鏡頭。那麽究竟為了平衡質量,減少後期工作量,減小視差,做雙軸全覆蓋,究竟多少個攝影機和鏡頭是最佳方案呢?其實我們還是期待那些攝影機大廠為我們從成像元件或鏡頭層面做基礎性解決。在此之前,我們建議要想達到更好的質量,增加鏡頭攝影機,想要減輕工作量,必須減少。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三坑:數據管理

產生原因:因為采用多個攝影機,那麽儲存的數據也會相應增多,而且是根據攝影機數量成倍增加。如果我們用4K RAW格式紀錄,那麽1分鐘的拍攝很可能是1G,10G甚至更大,用六臺或更多的攝影機,往往10分鐘的成片素材就要幾個T,再考慮到需要雙備份,三備份素材,這是一個巨獸級的素材存儲和管理任務。
解決方案:建立合理的數據管理和儲存流程。我們不建議從業者以犧牲畫質追求數據量減少。很多電影人經常買回來4K攝影機用2K工作流程,他們的借口是後期制作成本高,4K播放還沒普及。如果我們帶著這種心態從事VR制作,那我們也會重蹈之前電影工業化跟不上歐美的老路。其實現在20T 30T移動儲存設備成本已經遠遠低於幾年前,還有很多數據管理軟件幫助制作者分類數據。
數據儲存固然重要,管理流程必然是重中之重。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 DMT和DIT是VR影視制作必不可少的專業人員。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四坑:技術指標檢驗

產生原因:正是由於多臺攝影機需要後期同步,所以必須保證攝影機的每個參數具備精確的匹配指標。在中國這個不習慣用數控,基本靠眼,靠手,靠經驗的工作環境中,VR拍攝作為高精準的流程必然會讓一批從業者陷入深坑。這也告誡大家,VR制作必須有系統的技術指標檢驗,即便是對焦忘記鎖也會帶來後期巨大的災難。當然用GOPRO的同學會幸災樂禍,因為這些設備都是自動化的,但是正因為自動化,出錯的幾率比手動更高,且不可控。
解決方案:經過多次的測試,我們為VR電影拍攝制作了120余項的標準檢測,包括拍攝設備,監看設備,傳輸設備,實時拼接設備,數據紀錄等,每一項需要檢測和確定的數據都不能隨意。即便用全自動設備,也請做到科學合理的數據檢測和監測。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五坑:鏡頭運動

產生原因:很多觀眾和平臺抱怨目前VR視頻鏡頭語言單一,基本就是安置一個攝像頭在原地,一群監控中出現的過客瘋瘋癲癲的在表演。其實這也是難為了制作人員。但是因為現代觀眾已經被傳統影視內容訓練的必須要看“動態”影片。如果在50,60年代的影片,鏡頭運動是相對較少的,到了當代,每個導演都恨不得全程讓攝影手持拍攝,這里就有個問題了。全景的運動是否需要像傳統影片那樣?因為現在能看到的運動還是非常呆板的推進式的運動,而觀眾看了也會大呼好暈。
解決方案: 其實現在都沒有針對性的全景拍攝VR運動穩定設備和方案,在輔助設備還不發達的同時,全景或VR影片只能嘗試平滑的運動。其實比起平滑的運動,我們更關心,這個運動為什麽會出現,運動跟敘事的關系,這也直接影響到目前內容創作,迫使從業者只能靠運動這種本是幫助敘事實現的手段變成了展示技術和科研能力的比拼。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六坑:剪輯失業了

產生原因:很多“專業”人士預言,如果VR影視興起,首先失業的是剪輯師。在目前以“場景”為節點的VR敘事中,我們已經不再關註鏡頭了,原本電影作為蒙太奇Montage的魅力好像在全景或VR影片中也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解決方案:其實與其操心剪輯師的未來,不如我們腳踏實地試驗探索下到底VR虛擬現實的剪輯應該如何下手,很多VR前輩都願意拿長鏡頭類比VR影片,這就跟1910的電影大量采用長鏡頭一樣,因為那個年代大家並不知道剪輯的魅力和合理性。看看當今好萊塢,每部商業大片制片人和導演都恨不得3秒切一個鏡頭。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七坑:工作人員藏哪里

( 交互VR影片《全偵探》場景搭建 )
產生原因:我見到最多被問及的就是,現在拍全景,導演去哪兒,攝影去哪兒,工作人員去哪兒,儼然成了一個“爸爸去哪兒”的大辯論。去哪兒?還真就成了大問題,因為過去這些工作人員永遠藏在攝影機的背後,現在攝影機的後背都是在一起,已經無法給工作人員留有余地。
解決方案: 有些人建議,導演幹脆就藏在演員里,那要是獨角戲的話,導演豈不是只能扮演花花草草。還有人大膽提議,前期不行,後期來湊,可是貌似後期成本比前期還大。其實現在無線設備發展迅速,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借助無線設備,wifi,甚至手機監看從而躲得遠遠的。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八坑:燈光怎麽藏

產生原因:拍攝傳統影片最重要的就是燈光,電影是光影的藝術,虛擬現實強調通過虛擬的手段再造現實,那麽很多人會堅持幹脆就把日常的場景拍下來不就很好。這個想法固然好,但是我們本來就能看到周圍一切的東西,這里面我們強調的是VR影視CINEMATIC,所以很多場景或許並不是日常生活即可見到,就好比觀眾想進入阿凡達的世界,對不起,地球上找不到,即便SPACEX還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讓大家一窺遙遠的藍色星球。
那麽塑造電影或者虛擬場景的觀感,就必須利用好燈光。這下可就難為很多電影人了。工作人員可以躲起來,燈光不遮穿幫,遮了還打什麽燈?
解決方案:還原真實光源,戶外可能還好,室內就需要去制作模擬真實光源。在我們不斷實踐過程中,創造了一種“弱光”布光法,以最小最少的光源去幫助攝影機完成細節的捕捉,加強環境的氣氛塑造和光影對比。當然前期的燈光也可以靠後期處理,如果前期能解決的事情就不要留給後期。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九坑:演員該怎麽表演

產生原因:過去演員的表演都是面對其他演員,或面對攝影機,演員永遠知道觀眾在哪里,對,就是攝影機。現在,全景拍攝中,演員會不知所措,當然這主要指的是電影電視演員,越是經驗老道的演員在全景拍攝中會顯得緊張局促,因為他們擔心以前拍攝中自己的表演或形象都可以通過剪輯和構圖修飾,現在真的是問題大了。比起演員們擔心的這些問題,表演本身也出現了新的挑戰。有些人會很快的做出結論,幹脆都用戲劇舞臺演員就好了。
解決方案:演員的問題是失去了參照物,因為以前演員知道如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想要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現在成了即時性的。為了更好的幫助演員進入狀態,不妨從跟演員做即興的workshop開始,幫助演員在形體,運動和眼神交流上進入一個全新的沈浸的狀態。如果是經驗豐富的全景拍攝者,會調教演員平衡為了吸引觀眾目光誇張的表演和擔心表演幅度過小失去觀眾的註意力兩者的關系。
當然時不時的演員總是走到攝影機鏡頭前求上鏡只能讓觀眾產生詭異的反應,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突然有個人湊到你眼前,你定會拿出防狼噴霧或一拳打到他臉上。當然如果湊上前的人是宋仲基,那就另當別論了。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十坑:視角POV和參與感

產生原因:VR遊戲目前采取的策略是第一人稱視角,因為扮演者能在遊戲的世界中進行交互。對於VR影片來說,目前能做到的交互不是通過操作實現的,無非是多幾個劇情的走向選擇。這就會讓觀眾感覺到封閉視線塑造出來的沈浸感蕩然無存,就像傳統影視一樣,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盒子里,觀眾知道盒子里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是假的,是在作戲。無論大家爭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還是上帝視角,得到的體驗都是類似的。記得當時《午夜兇鈴》里的貞子從電視機內爬出來的場景是多麽的駭人,而我們以為那就是個盒子,結果真的有東西能爬出來。VR世界所要塑造的不僅僅是跳出盒子,更是讓觀眾置身於盒子中。
解決方案:其實從實現手段上研究視角和參與交互,不如我們先從內容端著手。很多美國的VR影片已經開始嘗試,比如大家總是舉例的 Henry,但是它是個動畫,就是我們其實是在正常世界里會覺得不可能出現的畫面。不過這里我們並不是說Henry作為動畫片就不是VR影片,我們更關心如何在真人拍攝的場景里讓觀眾參與並感知互動。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問題,從知覺到內容交互,一旦我們解決好了這個問題,相信更多的消費者會毫不猶豫的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因為在那里每個觀眾有機會讓女明星陪伴自己,喊“老公”陪自己遊非洲。VRontage也會在日後的文章中以具體案例分析VR虛擬現實影片視角和參與實現。

VR圈ID : VR-2014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董璦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美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聽證成笑話大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戈薩奇(Neil Gorsuch)當地時間周二(3月21日)在國會接受聽證。然而,現場一度有點“失控”。
這並不是指參議員們和戈薩奇之間進行的針鋒相對的拷問和被拷問,而是在本應被認為是嚴肅和沈悶的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上,不止一位參議員和戈薩奇大講笑話,戈薩奇還一度被參議員逗得前仰後合。

戈薩奇(左)與特朗普
當天的聽證會持續了將近10個小時,有幾位參議員似乎商量好要拿戈薩奇“開涮”。
先是北卡州共和黨參議員提勒斯(Thom Tillis)問了一個“他認為很重要”的問題:戈薩奇能不能向公眾澄清一下他的姓Gorsuch到底如何發音?
在得到戈薩奇親自澄清後,提勒斯大聲宣布:“全體聽眾們,正確的讀法應該是Gor-SUCH,重音在SUCH上。”這話引來戈薩奇和觀眾們一陣笑聲。
接下來的一位參議員則更誇張。也許是覺得自己不講這個笑話就對不起妻子,內布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塞斯(Ben Sasse)說,有一件關於最高法院提名人的“私事”,是美國民眾極其關心的。“我太太剛給我發了一條短信,她肯定不會料到我會把這條短信公開。她說,戈薩奇怎麽能堅持坐這麽長時間而不去小便?” 這話再度引來全場參議員和聽眾們的大笑,戈薩奇更是笑得幾乎要仰到椅背後面去。
塞斯說,戈薩奇已經堅持了5個小時原地不動地接受聽證提問。當天總共大約10個小時的聽證會,戈薩奇有兩次加起來總共40分鐘的休息時間,包括休息和午飯。
戈薩奇的聽證會將在周三繼續進行。
有了塞斯參議員拿妻子短信開玩笑的先例,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弗里克(Jeff Flake)決定搬出自己的小兒子。“我想替我兒子問一個問題:你是寧願和100只鴨子大小的馬打架,還是和一只馬大小的鴨子打架?”
弗里克所提的這個問題是一個搞笑類社交網站的“網紅”題目,經常由粉絲們向自己崇拜的明星提出。
“你可以轉告你的兒子,我很少被問到無語的時候,但這個問題難倒我了。”戈薩奇眨了眨眼睛笑著回答。
弗里克參議員又追問了一個更搞笑的問題:“我哥哥剛才發短信讓我問你,你鍛煉的時候,法官法袍下面是否穿著運動短褲和跨欄背心。”
戈薩奇出聲地笑了笑之後回答,他決定使用“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即無論是在警察局、法庭還是在國會聽證會上,任何人都有權保持沈默,拒絕提供可能被用來控告自己的證據。
除了當天的多場笑話之外,一直以文筆出眾著稱的戈薩奇也多次在現場妙語連珠。
“當我成為法官時,他們給予的是木棰,而不是橡皮圖章。”戈薩奇表示,一名好法官不會成為政治人士,或讓政治影響他或她的決定。
有民主黨參議員提出了一些具體判例來考驗戈薩奇。他們詢問,在多大程度上能相信戈薩奇不會只代表大公司,或會支持普通民眾。戈薩奇對此回答稱:“一個法官必須確保每個人,不管貧窮或富有,不管強大或柔弱,都得到法律的同等保護。”
給你講個笑話:零售起家的國美殺入手機血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6/162423.shtml
給你講個笑話:零售起家的國美殺入手機血海
龔進輝
盡管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但巨大的市場容量依然抵擋不住新玩家的熱情。既然英語老師、空調專業戶可以跨界做手機,那零售商加入手機大戰也就不足為奇。這不,昨天,國美在其自家電商網站國美在線上線了一款名為K1的產品,售價2699元,引起吃瓜群眾圍觀熱潮。
據悉,K1搭載了5.2寸1080p屏幕、聯發科Helio手機 P20 2.3GHz八核處理器、4GB內存、64GB存儲、16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和8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3500mAh電池。該機外觀比較傳統,采用正面指紋識別設計和金屬機身,其最大亮點是支持虹膜識別。
不得不說,對於首次涉足手機行業的國美而言,K1這般配置定出2699元的高價,無疑是次冒險之舉,或面臨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尷尬。同時,其引以為傲的虹膜識別,除了因爆炸門而夭折的三星Note 7大力宣傳,並無太多玩家跟進。
眾所周知,虹膜識別的最大優勢是安全加密,其原理是通過識別眼球的虹膜信息來進行身份驗證。360手機前總裁祝芳浩曾表示,2015年360手機就專門研究過虹膜識別,並使用過一段時間樣機,最終還是決定放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整個手機行業都無法解決虹膜識別速度慢的問題,用戶體驗太差。
因此,缺乏明顯亮點的K1想要說服用戶買單,難度著實不小。
值得註意的是,不少人看到K1亮相感到錯愕,認為國美殺入手機行業過於突然。其實不然,國美做手機的念頭由來已久,主體是三聯商社,早在2015年12月底,三聯商社宣布擬以9億元購買手機代工廠商德景電子100%的股權。
資料顯示,三聯商社是國美“三駕馬車”(其他兩駕是國美電器、中關村)之一,前身為鄭州市百貨文化用品公司,主要經營家電3C、日用百貨零售業務,與上市公司國美電器形成同業競爭。
因此,為解決長期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三聯商社決定不賣家電,後續擬剝離家電零售資產,主營業務將轉變為智能移動通訊終端的研發、制造業務,收購德景電子在情理之中,其業務包括研發、設計、加工和生產的智能移動通訊終端全產業鏈,客戶涵蓋聯想、中興、TCL、海爾、康佳等眾多國內知名手機品牌廠商。
同時,國美殺入手機行業也與其大力推行的智能戰略密切相關。去年9月,國美掌門人杜鵑表示,國美將重點研究成熟產品包括核心部件和智慧能力,通過大數據工廠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洞察,與智能芯片廠商合作,自主研發具有國美特色的智能設備。
事實上,搶占手機屏幕是國美打造生態圈的關鍵所在,“國美智能手機板塊將通過自有平臺研發、生產與第三方定制相結合的方式進軍智能手機制造領域,未來將打造以國美自有品牌智能手機為核心的生態圈。”杜鵑表示。
早在2015年,國美圍繞“打造全零售生態圈”戰略目標,構建了線下零售、互聯網、智能家居制造、智能手機制造、金融投資、地產等六大業務板塊。其中,智能手機制造被寄予厚望。不過,再宏大的戰略也要腳踏實地,更何況國美進入的是挑戰遠大於機遇的手機行業,面臨產品、渠道、品牌的綜合較量,而其產品、品牌均處於起步階段。
去年12月,國美智能手機總裁沙翔透露,國美將在2017年第一季度推出自主品牌手機。盡管K1亮相比原定計劃稍晚幾天並無大礙,但我並不看好其市場前景。在談及產品核心賣點時,他表示,國美手機將主打安全和智能,前者指安全按鍵、虹膜識別、雙系統(國美自主TEE系統和安卓系統),突圍難度極大。
不僅因為虹膜識別前景不明朗、雙系統並非新鮮事物,更重要的是,各大手機玩家均加大對安全的重視,尤其是安全成為高端商務機型的標配,經驗尚淺的國美難以與華為、360、金立等老司機抗衡。
至於智能,我只能說呵呵,市面上的產品都是智能手機,我實在想不出國美如何凸顯智能優勢。拜托,這又不是智能機與功能機的對比,在手機行業同質化愈發嚴重的大背景下,國美還是盡早認清現實,依靠智能這一賣點打開市場幾乎不可能。
除了新品核心賣點,外界關註的焦點莫過於國美手機的市場策略和打法。沙翔曾透露,國美將從自主芯片、自主系統、自主設計和自主渠道打造安全智能手機。其中,芯片與智能芯片廠商合作,三聯商社股東有紫光的影子,後者擁有通信芯片設計等資源,K1則牽手聯發科。
眾所周知,芯片設計難度極大、成本極高,小米歷經28個磨練才打造出澎湃S1,技術和經驗欠缺的國美研發芯片將面臨重重困難,K1搭載聯發科芯片並不出人意料,但國美無疑在自我打臉,與第三方芯片廠商合作還談什麽自主芯片?別說你在取經為後續自研芯片做準備,你根本不具備雄厚的實力。
至於自主系統、自主設計,這是手機行業標配,國美拿出來說事也是醉了。想來想去,國美做手機最突出的優勢還是渠道,線上長期被京東、天貓、蘇寧壓制,影響力有限,線下才是其銷售的主要陣地,尤其是國美在三四線城市擁有不俗的滲透率。
但問題在於,產品不過關,渠道再強也無濟於事,難不成國美也想走OPPO、vivo靠低配高價+線下渠道逆襲的老路?抱歉,你還嫩著呢,想學OV沒戲!加上涉足手機行業後,國美與手機廠商的關系從親密合作走向全面對抗,手機廠商如何處理與國美的競合關系仍是個未知數。
所以,我奉勸國美,一開始擺正心態尤為重要,放棄在手機血海殺出一條血路的遠大設想,應制定貼合實際的目標,當前頭等大事是先確保自己活下來。
[本文作者龔進輝,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手機
贊(...)
分享到:
5年前,絕大多數投資人都在等著看京東的笑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5/163957.shtml
5年前,絕大多數投資人都在等著看京東的笑話
創業家
來源 | 創業家
口述 | 姚亞平
整理 | 學霸君
VC如何更好地賺錢?從業10年,沸點資本創始合夥人姚亞平投資案例雖只有七八個,但個個可圈可點,如安居客(58同城收購)、華揚聯眾(A股IPO)、去哪兒(納斯達克)、7K7K、團車網;他還參與了鏈家、京東、58同城的早期融資,並幫助道瓊斯亞洲和SK電訊中國收購。
做出這樣的成績,姚亞平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少數人思維、投資決策要對抗人性、狙擊手式的投資策略,以聯合創始人的責任心深入幫助公司。本文系姚亞平在“黑馬投資學院”投資營上的授課節選,創業家&i黑馬精選5010字與你分享。Enjoy~

我來自沸點資本,這之前基金叫高原資本。高原資本1988年成立於美國波士頓,在全球管理著37億美金。中國團隊在過去只投了10家公司,然而只有一家公司虧了錢,其他項目都回報不錯,年回報率約62%,奇虎360、六間房都是我們被投企業。
今天,我想與你分享一下我這10年來的投資思維及投資方法。
投資思維
做事的方法不斷變化,但思維方式很難改變。我做投資時,一直遵循這2個思維方式:
1、少數人思維
無論作為早期創業者還是早期投資人,都不需要也無法尋求多數人的認同,因為如果你尋求的是未來的真理那麽真理一定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我一直認為投資是一個非主流、邊緣化的行業。無論是天使投資還是VC,賺錢的一定是少數人。
歷史上幾乎所有牛×的公司,在它尚幼小時多數人都覺得它是傻×,像我早期接觸融資的京東、58同城,我們團隊早期投資的奇虎360等。
現在沒有人懷疑京東成功與否,但倒推5年,你覺得京東能成功嗎?2011年時,京東估值60~70億美金,投資行業中絕大多數人等著看它的笑話;當京東估值150億美金即將IPO時,許多二級市場的基金覺得這個公司怎麽值150億美金?怎麽能IPO呢?後來實在沒辦法,京東找市場上的一些非主流的基金融了4億美金,比如魁北克基金、中東的主權基金等。幾個月後,京東估值變成了300億美金,但公司本質沒有什麽變化,變的只是人心。

比如15年前,全中國只有8家風險投資機構,市場上錢非常少,創業者可能把這8家門敲一圈還沒人投資那就融不到錢了。所以,當時投資是非常精細化運作。但現在供需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熱門公司很快就被投資機構搶沒了。所以,幾乎所有投資機構都在主動做PR、上電視的。我參加電視節目後發現,講老百姓認可的東西才有收視率,這跟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在早期就能被大多數認同的東西其實是錯的。
因此,投資註定是一個孤獨的行當。如果你跟別人的觀點一致或征求別人的意見,你不可能賺到別人的錢,而是永遠為別人貢獻現金。投資掙錢的方法就是:一,你跟多數人的觀點不一樣;二,你是對的,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做投資具有少數人的思維至關重要。也許你不認同我的觀點,沒關系,我並不希冀得到認同,也不希冀你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做事,只希望我的觀點能對你有所啟發,並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即“見自己,見天下,見眾生”。
2、做投資要對抗人性
人類所有的科學都是為了延續人的本性,比如人懶,於是發明了遙控器;然而社會科學卻是是為了規避人的本性。做投資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此也就是一個用跟對抗人性的決策過程,去投資延續人性的產品服務。
為什麽?因為做投資的本質就是花錢采購股權,花錢這事誰都會,這就好像所有的女生都會花錢買包包一樣,只不過好壞、品味、性價比有所不同。當然,投資不只是花錢采購股權,還要把這個公司養幾年,然後賣出去股權。你會發現,花錢很符合人類的本性,人人都會,但正確的花錢卻很少人會;而養成階段更難,需要跟人性做鬥爭。因此,我們在投資花錢時會非常聚焦和自律,而自律是非常反人性的,因為人性的本質是放縱。
再比如,我在看項目時,如果有八成把握,我會投;如果只有六七成把握,我會好好研究一下待能更多把握再投資或者幹脆放棄。這時候朋友可能會問你:XX項目你投了嗎?潛臺詞是:XX項目你是不是錯過。但這是不對的。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做投資重要的不是錯過了多少好項目,而更厲害的是在於你能不能幫助投中的公司成為成功的公司。
每個人都應形成一套自己投資的價值體系,你要明白什麽時候按照自己的價值體系說“是”,什麽時候說“不”。
投資策略:用創業者合夥人的心態做創業
在VC行業做投資,有很多種方法。有些投資人是機槍掃射型,每個機槍手以45度角的扇面掃射。我們則是比較擅長精挑細選的狙擊手,希望每一顆子彈都瞄準之後再開槍,因為我們覺得投資不只是開槍狩獵,而更重要的企業養成、陪企業共同成長;如果投資的企業多了,我們的合夥人就沒那麽多精力參與幫助企業了,就像創業者無法同時參與很多個企業創業一樣。
1、質量:重質不重量,不隨波逐流
我們投的企業非常少,因為我們不追求投資的數量,而是重視投資的質量。
1)舉個炒股票的例子。假設這個世界上有100個漲停的股票,你希望抓住所有這100個。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有100%的把握,只能對機會做概率性判斷。如果你想抓住所有這100個,那有五成把握時,你也會投;有六成把握時,你也會投;七成、八成你更會投。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什麽呢?結果是你為了抓住這100個漲停股票,投了500個。
2)VC的例子也與之類似。2010年至今,互聯網、TMT領域超過10億美金的公司只有19個,投資成功率最高的紅杉占7家。這跟試圖“抓住這所有100個漲停的股票,結果投出500個”類似,可能抓住100個成功的不到40%。
聽我這麽一講,抓住40個,媒體經常會說,100個上市公司有40個是你投的,特別牛!但這40個公司掙的錢要被另外460個不掙錢的公司分攤。如此一來,投資機構所有的年均回報都會被拉低。
所以,這世界上永遠是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偉大的公司也永遠在主流之外,當你沒有形成自己堅定的觀點和方法論時,你永遠是被別人掙錢的那群人。所以,如果一直隨波逐流,你永遠無法做好投資。所以我很少與同行聊天,也會主觀地拒絕參加各種各樣的投資論壇和聚會,我只會在自己還沒形成明確判斷的時候去學習,但一旦形成了明確的判讀就不希望別人的判斷影響自己。
2、按紀律投資
我從來不會做模棱兩可、可投可不投的項目,對於我做的所有項目,都有非常明確的YES或NO。對每個項目,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判斷這個項目是我懂的,還是我不懂的,如果不懂,是不是我想弄懂的,目標非常明確。
在投資這個事情上,每個人要經歷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你看項目的時候,看什麽都是優點,看到所有的項目都想投;
第二階段:經過三五年後,你會發現投的項目投了一手屎,但這時你的思維能力、邏輯思考進步了,經驗也增長了,會看缺點,這個時候變成“看什麽都不想投”;
第三階段:動態看待項目的優、缺點。博弈論中,如果沒有預見性,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意味著背叛。因為人的決定是多次重複博弈,而非一次博弈。這次背叛意味著下次對方的不信任,唯有聯手合作,收益才會更大。
按紀律投資,就是要給投資設定一個框架,只有符合投資框架和投資紀律的項目才能做。泰德·威廉斯是美國打棒球出全壘打最多的球員,他在書中提到,他之所以能成功擊出如此多全壘打,就是將所有的擊球區域劃分成77個棒球那麽大的格子,而只有當棒球落入特定的七個格子中,他才會去擊球,如果球不落在這七個格子里,就不揮棒。
2、調查:合夥人親自尋找項目,親自做盡職調查和投後。
為什麽要這樣做?
首先,只有親自做,才能掌握一些關鍵細節,而魔鬼往往藏在這些關鍵細節中,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持續在第一線才能有更多實戰經驗保持戰鬥力。
如果你有20年的商戰經驗,看到一個創業項目,會很快知道它未來會如何演變。所以,做投資如果想比別人做得好,就要自己去做這個工作。巴菲特都87歲高齡了,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看報告、自己篩選要投資的公司。
其次,只有親自做,才能迅速對行業形成獨立判斷。
創投圈每半年換一個新話題,每兩年一個波峰波谷的周期,每五年換一個大周期,每七年公司都換了一圈,如果你不親自找項目,親自做行業研究,你就會慢慢對失去對行業的理解,與行業脫節。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與投資行業工作15年以上的合夥人聊天,他跟你談的都是過時的東西。他在職業生涯早期每天親力親為,跑在第一線,抓住一兩個商機後,慢慢變成合夥人和公司股東;後期,有一堆小朋友替他看項目、做行業分析、做投資判斷,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投中一兩個項目。而他只是每天打高爾夫,忽悠LP,跟各種媒體談,甚至每年在投委會上只聽別人講15分鐘項目就拍板。
當然,他有自己的視野高度和判斷,但這並不能彌補他在前沿學習的不足。當行業經過三重之後,他已經完全沒有獨立判斷能力了。所以,我們一直堅持合夥人親自去找項目,並親自做調查和投後管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正確的決定。
3、時間:50%的時間用於投後增值服務和公司建設

如果你自己創業一定會親力親為,對客戶需求把握非常精準。如果你做投資時,也能用企業家的心態、合夥創業的心態,就能為這個公司做更多貢獻。舉個例子,如果你們公司核心人員因為盜版被公安局抓了,你是不是會動用所有關系去救他?如果你不救他,你投資的錢、占公司的股份就化為泡影了。
如果你覺得做投資與做企業不同,是因為你沒有付出更多的責任心,因此你就無法取得比別人更好的回報;如果你做投資把1/15的時間投入到被投企業上,其他時間去打高爾夫球,那結果只能是你的企業被別人管了。
對一個項目的管理,不是因為它拿了你的錢就該聽你的,因為當你的錢進入他賬戶,聽你的是契約精神,不聽你的是本分。你對公司的影響力不是因為投了錢,而是因為你說的對。人跟人之間需要通過一層一層的決定來建立起信任關系。
我很反感很多投資人,尤其是天使投資人,常常對創業者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但你想一想,如果你投資成功了,那他可能是下一個馬雲,下一個劉強東。如果你投資不成功,你對他的教育有啥用?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你都不應該對創業者是居高臨下的態度,而是應把自己當作小股東,並且做好小股東的本分,幫忙不添亂。
4、專註:類似於美國標桿資本(創業家&i黑馬註:Benchmark Capital)的專註打法
這個世界上所有有錢人都是通過自己擅長的領域掙錢,做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只會虧錢。我認為,當你進入一個新領域時,要麽研究明白再做,要麽就別做了。
而且,歷史上幾乎所有公司都是先靠一個生意掙錢,而不是多個。多個掙錢的收益也是在依靠一個掙錢生意以後才有的。如果一個創業公司,有超過一個主營業務,我會考慮要不要投,因為其經營理念和我的投資理念不同。
當然,這是我的思考方式,你喜歡多元化的方式,可以投安全、穩健多條腿走路的。
投資領域:互聯網

1、為什麽投資互聯網?
我們一直專註投資我們擅長的互聯網領域。為什麽選擇互聯網?因為每個一千億美金的公司都代表著時代的主流,而當今這個時代一千億美金最多的公司都集中在互聯網、TMT領域。
其實,從過去到現在,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概念股。1860年後人類進入到工業社會,開始大建鐵路,所以鋼鐵廠就是最好的“概念股”;到了1890年代,石油成為“概念股”;1910年代飛機變成“概念股”,紐交所上市的飛機概念股有350家。1920年代是化工,杜邦、陶氏;1930年代變成機械組裝……
2003年時,中國互聯網世界中新浪、網易是第一梯隊,百度、騰訊、阿里等是第二梯隊,當時很多人覺得互聯網格局定型了;但2008、2009年發現,新的BAT已形成,新浪、搜狐成為二流公司,小米也平地崛起;再過幾年,又崛起一些公司,比如京東;又過了幾年,頭條、滴滴、美團平地崛起。
所以,你要意識到,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永恒不變的。流星公司很多,壽星公司很少,每個新興行業都曾被追捧過,每一個行業也都有老去的一天。
2、什麽是好的商業模式?
邊際收入比邊際成本漲得快,這就是好的商業模式。怎麽判斷邊際收入比邊際成本漲得快?你可以將所有投資項目做成財務模型,梳理清楚公司的成長邏輯和回報結構。
假如售價是A,成本是B,銷量是X,利潤(Y)等於什麽?Y=AX-BX。那麽Y=AX-BX這個商業模式是好的商業模式嗎?並不是,因為收入跟成本同比增長,利潤率不會隨著時間增長而拉大。
其實,好的商業模式是利潤Y=(AX的平方)-BX,就變成邊際收入比邊際成本漲得快,成本是一次線性增長,收入是二次線性增長,利潤空間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這種商業模式往往來自於壟斷,項目在壟斷後能夠達到壟斷溢價,壟斷溢價就能享受邊際收入比邊際成本漲得快,利潤就會提升。
互聯網經濟告訴我們,每個細分領域中只有一家能成功,當市場一旦回歸成穩態情況下的時候就會形成壟斷,無論這個壟斷是市場競爭、行政亦或是並購形成的。所以,做投資不是買便宜貨,投資其實是一個馬太效應。
3、投資失敗怎麽辦?
即使對項目成功的把握再高,每個人也都有失誤的時候,無法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所以,做投資一定會交一些學費,這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就好像大人經常跟小孩說,不要從床上摔下來,其實沒用,他自己摔一次就知道疼了。做投資也一樣,別人告訴你怎麽做不太重要,你只有自己摔過,自己虧過錢,才知道如何做好。
所以,投資最重要的幾點在於:
1.你是不是能夠抓住頭部公司;
2.你是不是能夠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說“不”;
3.你能不能“粑粑”公司變成化肥賣掉。每個投資人手里都會有一堆“粑粑”,不過如果你能努力,就可能把這些“粑粑”變成化肥。
[本文系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授權i黑馬發布,口述姚亞平,整理學霸君。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ID:iheima)]
投資
互聯網
贊(...)
分享到:
中國的富人,正在成為世界的笑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9/166838.shtml
中國的富人,正在成為世界的笑話
來源 | 陳平看東西(ID:LadyEmma2016)
作者 | 陳平
每次回國,在法蘭克福的機場免稅店,都會見到成群成批的國內遊客,手拿肩扛地徜徉在免稅店里,同胞們幾乎人人手中都會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免稅店的袋子,買的可謂酣暢淋漓。
為此,一向保守的德國人,專門在通往中國的航班口又增設了一個新的免稅店,這樣便於中國遊客購買,在登機前的一剎那繼續消費。 直到他們買的心滿意足。 這些年,同胞們手中有錢了,無論是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里,只要有中國遊客的地方,都會看到大包小包仿佛在自家門口的自由市場上隨意撿幾件東西的遊客。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到了國外並不是真心實意地對歐洲或者其他國家文化感興趣,而是選擇走馬觀花,胡亂隨意看看幾個著名的風景點,拍些照片作為紀念,回去後可以跟人說一周內去過了法國德國比利時布魯塞爾西班牙等國家,然後一股腦就鉆進了奢侈品店,瘋狂購買,不僅僅買給自己,還要買個家人,同事朋友們,大方,慷慨,豪情萬丈。 在機場,他們熙熙攘攘,聲音洪亮,無所顧忌,或蹲或站,形象無所顧忌,全然不顧是在境外異域,仿佛蹲在自家後院中,端著海碗跐溜海吃。
有的人,一臉有錢的樣子,走路都理直氣壯。大聲呼叫同伴,不斷高聲打電話,還有的高聲質問電話另一端朋友的,餵,我現在在某某店,你到底要多錢的香水?新款的才幾千美金,你要不要? 那氣勢。仿佛人就在劉家窯的舊貨市場或者大紅門的舊家具店。而眼前的路易威登和夏奈爾們仿佛是一對破爛任人隨便拎走。 同胞們在海外購物時的氣壯山河和大義凜然也不得不令人有幾分佩服。 我有個朋友,在德國開了一家旅行社,年代不短了,聲譽不錯,生意也做得不錯。慢慢地,隨著對大陸遊客的開放,國內來的團隊越來越多,自由行的,參觀考察培訓的,五花八門的名目,最後無不要求帶到巴黎去,名牌店去,大肆消費一番。
這些客人們揮毫酣暢,痛快之極,花錢之豪爽之不吝嗇,讓我的朋友看目瞪口呆。
很多人到最後還是意猶未盡,花了幾十萬,上百萬之後,還覺得不夠舒坦,問我朋友,還有沒有更給力的地方。他們對我的朋友說,德國沒勁,豪華名牌店不多,可以花錢的地方也不夠多。還是巴黎和紐約比較給力。能一擲千金。
有一次,朋友接待了一個來自國內西部的團,按照計劃,也就是說至少是按照來德國的辦理商務簽證的理由上的日程,第一天應該是參觀德國的著名企業,跟公司主要負責人座談,聽取未來的合作計劃和方案。 這幾位客人在整個會談過程中不停地打著瞌睡,心不在焉,甚至還有發短信打電話的,他們豪不在意德國人的認真和敬業,德國人為此十分反感。
中途幾次停下來演講,希望對方能重視自己的發言。作為翻譯的她,非常尷尬。她清楚地斷定,這些人根本就不在意這次考察和訪問的內容。 第二天,從科隆大教堂開始參觀起,這些人急急忙忙在大教堂門前照了幾張相片,就能要求盡快走人,同時提出,要求修改後面幾天的行程。 他們說,教堂沒什麽看頭,德國也沒什麽意思,要直接去巴黎。
我朋友急了,說按照行程的安排,要先在德國境內呆三天,然後才到巴黎。因為吧里的酒店式三天以後的時間入住。 對方不答應,堅決要求離開德國,並說德國太沒勁,沒什麽可看的。 朋友只好打電話到巴黎去,取消各種參觀行程,重新預訂了在巴黎的飯店和活動。 到了巴黎,他們在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照了幾張相片,提出要去看紅磨坊的演出,還要去買偉哥,我的朋友耐著性子幫助他們解決了。 最後他們要去名牌店購物。 到了名牌店,這些人立刻活躍起來,激情四溢。每人都買了五六個路易威登包,上百萬的手表,無數的香水和名牌西服,還重新買了大皮箱。

最後,他們令人難以置信地提出,要求改簽機票早點回家。說巴黎也沒什麽意思。 我的朋友差點崩潰了。 機票是折扣票,不退不改簽。 朋友告訴他們不能這麽沒有信譽。 這幾位客人急了,說可以承擔所有的退票費用,償還損失,表示錢不是問題,但是要求早點回去。
我朋友也急了,說你們這麽一折騰,我今後的名譽都毀了,今後還怎麽跟當地的旅行社合作? 那幾個客人輕蔑地說,那是你的事,給你錢都不要,死心眼,做事情怎麽能發財?
朋友說,錢不能買來所有的東西。我需要的事信守合約和遵守行規。
最後,經過商議,達成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協議,這幾位答應在巴黎繼續住下來,但前提是,我的朋友必須找或者買兩副麻將牌來。 朋友氣的幾近發瘋,無奈只好在巴黎的中國城瘋狂地尋找麻將,然後把中餐外賣叫進來,供他們吃喝。
他們昏天黑地地在巴黎打了幾天麻將,最後把酒店造的亂七八糟,倉皇走人。
巴黎的酒店經理告誡我的朋友,今後如果再找如此的客人,將終止他們之間的合作。 酒店的經理還告訴我的朋友說,再有錢,我們也不接待了,這樣把我的酒店的名聲搞壞了。 我的朋友回來,也對我發誓,以後這樣的團在也不接待了,再有錢也不幹了。 無獨有偶,去年我去法國參加加納藝術節,一個以贊助商身份跟隨著國內的演出隊伍一起到來的男士,也是出手闊綽,一下飛機就要求陪同前往名牌店,出手就是15萬買了卡地亞。
陪同他的小夥子是我們的法國大學生誌願者,因為在中國留過一年學,中文不錯,人家孩子是利用暑假來幫忙做義工的。 看到這位大款出手豪放,小夥子以為這位大款看錯了價碼,連忙解釋,這是十五萬,不是一萬五。 這大款眼皮都不動,比劃著告訴店員,包起來,就是它了,然後問小夥子還有沒有比這更貴的。
小夥子嚇的目瞪口呆。 當他得知,這只演出隊伍並沒有得到這位仁兄的真正贊助時,他開始鄙視他,他說,如果我是他,我會給這些演員們發點補貼讓他們到法國四處去看看,而不是把錢用到一塊表上面,它代表不了什麽。我也不想再為他服務。 無獨有偶,這位仁兄在戛納期間如坐針氈,對演出不感興趣,對文化不感興趣,對人文環境也不感興趣,每天的活動對他而言幾乎是坐牢和受刑。於是他要求,讓他早點回國去,萬般無奈,我答應了他的要求,因為不答應也不行了,他自己花了好幾萬,買了頭等艙,原來的票寧可作廢掉。 我跟我的朋友一樣,哭笑不得。
我認識一位在法蘭克福一家很大的旅行社做導遊的女孩子,她對我說,有時候她帶著國內來的團出去參觀,他們的舉止和行為讓她無地自容,真想找個地縫轉進去,她說,那一刻,她真不想承認她也是中國人!

有一次,我的朋友來海德堡一帶玩,我去幫他們預訂我家附近的一個酒店,酒店不大,但很有名氣,因為十分幹凈而且價格合理。 老板娘對我說,不瞞您說,我不是很喜歡接待中國的旅行團,他們早上總是吃飽以後還要帶走很多的面包和水果,甚至黃油和奶酪,來的晚的客人就沒有吃的東西了,他們還在房間里大聲吵架或者說話,對我來說都差不多,甚至還有我的床單擦皮鞋。所以我很不願意接待團隊。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團隊。她特別強調了一下。 她看出我的尷尬,連忙說當然也許不是所有的中國人如此。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中國人有錢了,真的有了,比起六七十年,我們的拮據,我們的寒酸我們的仔細來,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可是我們卻是失去了點什麽。 我們失去的是什麽?
尊嚴,勤勉,內斂和溫和。這本來是我們中國人千年文化中最重要的精華部分,溫良恭謙讓,節約本分,溫潤如玉,淡如溫水,無欲則剛。。。。。。
我們本來是誰?現在卻成了誰?
毫無疑問,我們只是新一代的暴發戶。 請你們好好想想,中國人有錢了,卻失去了世界對我們的尊重和敬仰。 想當年,外國人來中國,對中國文化是畢恭畢敬,充滿神秘向往和敬仰。
而今天,就在我們大把大把把銀子灑在巴黎,灑在紐約灑在世界各國豪華場所瘋狂揮霍的時候,我們卻得到了世界的白眼。 為什麽? 看看海德堡,一個600年的老古城,比起中國動輒就是千年的古城而言,年輕的很多,可是中國遊客來了,有幾個人會靜靜地徜徉在內卡河邊,靜靜觀望這座慶幸沒有被盟軍轟炸掉的城市,聆聽羅馬古建築群的聲音,到著名的哲學家小路上去走走,回味一下當年歌德和叔本華們走過的小路,靜靜地享受一下那座殘缺的古堡在夕陽下的輝煌和悲壯氣勢。

中國來的客人們卻不願意,因為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人們來了,照張相就走人。因為什麽?沒文化,或者說對文化根本不感興趣。 再看看巴黎,有幾個人在夕陽里,從榮軍院走到埃菲爾鐵塔再走到凱旋門,認真看看夜色中華麗而壯觀的香榭麗舍大街,想象一下當年拿破侖的威武雄姿。享受一下巴黎的旖旎和風采。 沒有。中國的遊客們都忙著去奢華的商店去燒錢,去揮霍,人們僅限於照相和走馬觀花。
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崇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你連路都沒走,怎麽會知道這個國家的美好和偉大之處?你連看看這個國家的基本文化的熱情都沒有,你還好意思說自己來自五千年的文明古國? 去年,我在巴厘島烏布的時候,遇到一位印尼的木雕師傅,他們一家三代人都在從事木雕生意,最小的孫子只有七歲,已經會雕刻東西了。 他們不慌不忙地接待我,不卑不亢地給我介紹他們的雕刻藝術和他們的家族歷史。 他們把收藏了幾十年的中國木雕拿出來給我看。
屋外,氣溫高達34度,而他們卻態度從容,不慌不忙,屋外的遊客和炎熱仿佛與他們無關,他們淡定,坦然,那份儒雅叫我不得不肅然起敬。
他對我說,比起中國的歷史,我們印尼太短了,比起中國的古文物,我們這里大概算不了什麽,但是我們只要一代一代這麽工作下去,再過幾百年,我們的歷史也就會跟中國一樣豐富。我們不在乎有沒有錢,因為我們過的很愉快。 他兒子對我說,我知道中國人很有錢,他們來這里度假會花很多錢,我們沒那麽富有,但是只要過得愉快就可以了。孩子今後需要知道,我們烏布是個很美的地方,會受到世界的關註。 當我聽他們的話時,我的眼淚在心中流淌起來。 我想,他們大概不知道,我們的城已經被毀得差不多了。
而我們的孩子一天一天羨慕西方的文明和豪華,我們的老百姓有錢的寧可到國外去燒錢,也不會想想把這些錢節省下來,為孩子們存好,設立一些教育基金,讓孩子去學學傳統的文化,手工藝。 寧可花幾萬塊,把孩子送去參加一些騙人的境外互動,也不會帶著孩子利用假期先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先去知道一下自己的祖先和文明。 家長們何曾想到,孩子們應該先去把中國的文化精髓書法學好,漢字寫清楚,搞明白,再去讀英語,考八級。 家長們趨之若鷺,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學小提琴,卻不想讓孩子先去聽聽古琴,了解一下昆曲,皮影,秦腔,京戲。 孩子們什麽時候可以在學校的組織帶領下,先去走走西藏的天域,看看新疆的風土人情,去去內蒙的呼倫貝爾盟,了解一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是怎樣走來的。先去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祖國的博大與精深? 孩子連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他們如何能自信和熱愛自己的民族?
同胞啊,錢是一點一點掙出來的,怎麽花,是你的自由和權利。
可是,能不能花的有點意義?花的高級些?花在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 一塊卡地亞金表,能養活無數孤兒和上不去學的孩子們。 一個路易威登包,能打起無數口母親水窖。 一個愛馬仕,就可以讓一個玉樹和汶川的孤兒生活好幾年。 一輛勞斯萊斯,可以幫助我的傳統手工業藝人開始無數作坊和小工藝坊。 同胞啊,中國人富有了,我們高興。 可是這麽花錢,這麽揮霍,卻讓人看不起,不僅僅是洋人看不起,連我們自己都不自信! 尊嚴不是花錢能買來的。有錢,也不是用來炫耀的。 文化沒了,教養沒了,傳統沒了,廉恥也沒有了,我們還剩下什麽?
當你並不富有也不有錢,你卻跟來自哥廷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劍橋大學,以及世界上更有名的大學教授攀談關於老子莊子孔夫子以及古老中國洋洋大觀的時候,他絕不敢對你有半分的鄙視,因為他不如你更懂得老莊的境界和心懷。因為你擁有你民族自己的文化。
你就算是萬貫家產,富可敵國,卻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自己要去哪里,你沒有教養沒有文化沒有學識甚至沒有任何基本尊嚴的時候,你就什麽都不是! 不僅洋人輕蔑你,連同胞都看不起你。 記得當年那句經典於德利的那句老話,沒錢是萬萬不行的,但錢也不是萬能的。 我們不能窮的就只剩下了錢。 況且三分之二的同胞並沒有錢。他們孩子啊為了生存而掙紮。你想到過沒有,去幫幫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燒錢和揮霍的時候,想想你的責任和義務,或者想象你自己的形象和尊嚴。 記下自己的一點想法和感觸,與同胞們共勉。 認同者引以為戒,不同者,請好之為之。 畢竟人各有誌,不可強求。
[本文作者陳平,陳平看東西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陳平看東西(ID:LadyEmma2016)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購物
巴黎
燒錢
贊(...)
分享到:
青笑怒罵:笑話兩則
1 :
GS(14)@2011-09-21 07:55:01邊個台? 有線?
http://m.sharpdaily.hk/detail.ph ... 5307&category=daily
大銀行衰開有條路,除咗股價慣性行路打倒褪外,最新一宗就係俾自己屋簷下隻恒指認購證玩殘,火燒後欄食到應一應,雖說有做對冲,損失球幾兩球或者係濕濕碎,唔要的話,畀晒我吖!普通人眼中已經係好大嚿錢,好彩今次係吊高嚟買,自己輸錢暗啞底,發行商秋季大酬賓,四仙變兩毫沽畀佢賺多幾倍,皆大歡喜,然而事件卻充份暴露大銀行硬件之不堪一擊,還敢炒I.T.?
至於軟件,就以該行一對未夠秤(以中環金融中心的磅為準)的童男童女窩輪推銷員為例,兩位堪稱初生之犢。男的可能晚晚睇波唔夠瞓,把陰陽燭術語「倒轉錘頭」講成「倒轉頭錘」,難道這是由「頂頭槌」一招演變出來?女的更武功蓋世,懂得以偏蓋全混淆視聽,明明係中國鋁業阿媽進軍稀土,竟然拿隻中鋁Call輪出嚟無嘢講到有嘢,看來兩位推銷員都要齊齊接受再培訓。
行內新仔新女也如此不濟,抵打之餘,諗起昨天提及過、無端端如坐穿梭機上位的A仔台禍水,其財經駁嘴節目內容更令人啼笑皆非,不知者真的以為自己睇緊笑片,隨便都有幾件平時行家吹水Happy Hour次次講次次笑到個個碌晒地之笑話。
笑話一:話說有一天有個人打入去又係問隻中鋁(2600)點睇,電視畫面竟然出咗個香港中旅(308)的圖表,雖然中鋁和中旅都係來自國家隊,不過此「鋁」不同彼「旅」,既然馮京可作馬凉,下次再有人問同樣問題,唔知電視屏幕會否突然彈出一件「中女」呢?
笑話二:話說另一個下午,有行家上節目講外匯,阿主播懶有見地兼懶醒咁問嘉賓,「高息貨幣做存款,日圓得唔得,你點睇?」聽完呢個問題,我已經笑到胃痛,更加唔記得位嘉賓點答佢甚至有無答佢問題。
相信專業嘅行家,亦唔會貿貿然為答一個stupid question而要夾硬嘔出一個silly answer吧!最搞笑仲係,原來呢個笑話好多行家都記得,甚至唔知點解有好多行內人都同一時間睇過當時節目兼講得番出嚟,難道個市真係悶得咁交關?
呢位主播Pro唔Pro及有幾Pro,讀者自己畀答案啦!假如主播同時遇上呢兩位童男童女,又不知會否出現難得一見癡癡呆呆坐埋一枱的奇景呢?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2 :
龍生(798)@2011-09-21 15:44:39外匯及外幣, 我以前都曾經混淆過呢, 哈哈
3 :
Sunny^_^(11601)@2011-09-21 17:21:10一定係如妃同HSB*喇
4 :
GS(14)@2011-09-21 21:44:46如妃是?
5 :
Sunny^_^(11601)@2011-09-21 22:10:39某個cable女主持
6 :
GS(14)@2011-09-21 22:15:08有無片
7 :
Sunny^_^(11601)@2011-09-21 22:15:40揾下(揾緊)
8 :
Sunny^_^(11601)@2011-09-21 22:17:55呢個

9 :
Sunny^_^(11601)@2011-09-21 22:18:04李X分
10 :
亞力士(1473)@2011-09-21 23:19:552樓提及
外匯及外幣, 我以前都曾經混淆過呢, 哈哈
龍兄 外匯 唔係 = 外幣匯率? 我都唔知噃
11 :
亞力士(1473)@2011-09-21 23:20:47笑話一:話說有一天有個人打入去又係問隻中鋁(2600)點睇,電視畫面竟然出咗個香港中旅(308)的圖表,雖然中鋁和中旅都係來自國家隊,不過此「鋁」不同彼「旅」,既然馮京可作馬凉,下次再有人問同樣問題,唔知電視屏幕會否突然彈出一件「中女」呢?
咁如果唔講no. 估錯有乜奇
12 :
micho(10404)@2011-09-22 00:02:08nono, 聽下青姐自己講啦,系理財博嚇阿,吾好認錯人,哈哈
13 :
龍生(798)@2011-09-22 00:25:18外匯是那種港元對美元0.778963
當你買賣是, 可能用超高槓桿去賭那尾數963
如果你沽, 跌到763 己有200點子水位
其實只賭匯率的極少變化, 但由於超高槓桿, 導致尾數的變動也有利可圖
這種就叫外匯
至於外幣, 就是師奶們很喜歡的買點澳元收息之流
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
14 :
龍生(798)@2011-09-22 00:27:47這外匯遊戲在香港90年代很盛行, 可惜都是騙人居多
而且多數只是公司做莊跟客戶對賭, 賭輸了, 很有潛逃的誘因
15 :
iammac(16363)@2011-09-22 16:02:01龍生兄,
可以多解釋一點外匯跟外幣分別嗎?
例如:點樣買賣外匯?可以不用槓桿買外匯嗎?
16 :
龍生(798)@2011-09-22 18:46:57http://www.mfgtrader.com.hk/tc_hk/edufxtrade.asp
yahoo 打外匯, 大把你揀
至於不用槓桿買賣外匯, 就是外幣了
外幣好簡單的, 你番大陸唱人仔都叫做買外幣
至於外匯, 好似大約係俾低5%保證金賭95%
所以幾百點子就一倍或total loss
好鬼刺激的
17 :
GS(14)@2011-09-22 21:07:3812樓提及
nono, 聽下青姐自己講啦,系理財博嚇阿,吾好認錯人,哈哈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35853
中鋁變成中旅
殷莉搵亞視記者笨,要同事去拉廣告同傾生意,仲喺新聞時段插入廣告雜誌《走進上市公司》內容,已經被全城圍插,鬧佢冇新聞專業操守。
但青姐話,殷莉仲係冇料到嘅「財經演員」;話說有出席節目嘅嘉賓問殷莉點睇中鋁( 2600),殷莉竟然用中旅( 308)嘅業績圖出嚟向人講解!
華華覺得更爆笑嘅係,殷莉竟然問嘉賓,用日圓嚟做高息貨幣存款得唔得。係人都知日圓家陣冇息,參加過智慧與美貌並重選舉嘅殷小姐,真係有啲自暴其短噃。
青姐又話,「財經演員」呢個名詞係一種侮辱,認為財經主持同演員分別係兩種專業人士,有各自嘅專業知識同技能,唔可以混為一談。
18 :
Sunny^_^(11601)@2011-09-22 21:10:12原來係佢...仲以為係cable tim
19 :
GS(14)@2011-09-22 21:10:38剛剛才看到報紙才知
呢D上市公司董事對兩電加價的新聞真是笑話
1 :
GS(14)@2011-12-15 22:03:4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215/News/ec_gca3.htm
九龍倉執行董事李玉芳表示,兩電加價對旗下兩大商場及商用物業影響甚大,九倉負責公用地方電費,海港城每年電費開支已逾億元,是中電五大用電大戶之一,時代廣場的電費亦要6000多萬元,明年需調升管理費彌補兩電的加價,租戶也要負擔自己商舖的電費,這些額外開支最終也會由消費者分擔。
另一用電大戶新地,其代理租務部總經理馮秀炎亦表示,中電調高電費對經營商場造成很大影響,身為發展商亦「好頭痛」。她表示,一個商場的營運費中,三四成為電費開支,單計加電費的因素,已令商場開支增加3%至4%。至於明年會否調高管理費,目前仍在研究階段。
多個廠商會包括中華總商會、廠商會和香港工業總會亦對加電費表示十分關注,擔心令業界成本上升。其中廠商會會長黃友嘉指出,近年本港工業界已面對租金和原料上漲,擔心再加電費會令業界百上加斤,最終會倒閉或裁員。
工總主席鍾志平擔心,取消累退安排會妨礙香港產業轉型升級,令原本打算引進自動化機器設備、提升生產率的廠商,會因電費增加而卻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215/News/ec_gca4.htm
根據中電披露資料,因取消累退制,明年工商業用戶電價將由現時的每度電0.878元至0.887元,增至0.943元,增幅為6.3%至7.4%。不過,對於每月用電超過2萬度,又長期大規模用電的用戶,中電則提出更大減價優惠,如每度可減收0.05至0.1元;在高峰用電時間,原來電價每度為0.618元至0.632元,新價為每度0.574元,不升反跌達9.1%。至於在非高峰用電時間,電價每度只需0.501元,較原來的0.562元減10.9%。
換言之,若有非住宅用戶每月在非高峰時間使用2萬度電,其電費將由11,240減至10,020元。根據中電資料,目前最大用電戶主要集中在商業、基建、公共服務和製造業等。

2 :
GS(14)@2011-12-15 22:07:24https://www.clpgroup.com/ourcomp ... ts/20111213b_tc.pdf
新聞稿
https://www.clponline.com.hk/Doc ... 2_Tariff_Web_TC.pdf
新價單
3 :
GS(14)@2011-12-15 22:15:31呢個仲好笑,邊個先是幫襯你呀,外國基金幫襯你好多呀,定是睇你報導的人用戶數多D?
http://news.sina.com.hk/news/9/1/1/2520356/1.html
港燈董事總經理曹棨森表示,今次加幅有近90%是因為燃料價格上升導致,料明年燃料總開支將有雙位數字增幅,而燃料開支是實報實銷,沒有賺取額外利潤,但承認今次加價是“賺到盡”,是要向有份投資的基金公司交代,有需要以《利潤管制協議》上限9.99%計算利潤。藍凌志表示,今次加電費是“賺到盡”,按上限9.99%利潤水平計算。
他個腦是咪被D電燒到傻左呀,成個吳三桂咁,賺少D唔會死的,電是民生必需,不是用來向基金交代
4 :
GS(14)@2011-12-15 22:47:04九倉擬將加幅轉嫁租戶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894764
【本報訊】兩電瘋狂加電費,工商業界也群起聲討,香港工業總會稱不能接受,擔心營商成本上升加劇本港經濟放緩速度,影響市民就業。由吳光正掌舵的九倉不排除將加幅轉嫁租戶。
九倉執行董事李玉芳昨表示,集團已研究電費加幅令經營成本增加多少,不排除會加管理費,即是成本轉嫁予租戶。
工總籲重新釐定
九倉持有時代廣場以及海港城兩大收租物業,物業出租面積電費由租戶支付,但公共地方電費仍要由發展商承擔。據了解,海港城 1年電費開支約 1億元,時代廣場則約為 6,000至 7,000萬元。以中電加電費 9.2%計算,海港城每年電費將會增加 920萬元,而時代廣場電費成本,按港燈加價 6.3%計算,將會增加 378至 441萬元。
至於其他本地發展商,包括新地、恒地、長實發言人均表示,要研究相關數據才作出決定。信置則於截稿前未有回覆。
工總昨發出聲明,直指對兩電加電費不能接受,主席鍾志平指飲食業、工業、鐵路、機場、醫院、水務等多個公私營企業沒有減少用電空間,若將加幅轉嫁市民,既增市民負擔亦添通脹壓力,該會促請兩電把電費加幅重新釐定至合理水平。
5 :
stanly9988(17906)@2011-12-15 22:59:233樓提及
呢個仲好笑,邊個先是幫襯你呀,外國基金幫襯你好多呀,定是睇你報導的人用戶數多D?
http://news.sina.com.hk/news/9/1/1/2520356/1.html
港燈董事總經理曹棨森表示,今次加幅有近90%是因為燃料價格上升導致,料明年燃料總開支將有雙位數字增幅,而燃料開支是實報實銷,沒有賺取額外利潤,但承認今次加價是“賺到盡”,是要向有份投資的基金公司交代,有需要以《利潤管制協議》上限9.99%計算利潤。藍凌志表示,今次加電費是“賺到盡”,按上限9.99%利潤水平計算。
他個腦是咪被D電燒到傻左呀,成個吳三桂咁,賺少D唔會死的,電是民生必需,不是用來向基金交代
如果咁都過關,說明政府完全賣了香港比商人了,真係商人治港
6 :
GS(14)@2011-12-15 23:40:405樓提及
3樓提及
呢個仲好笑,邊個先是幫襯你呀,外國基金幫襯你好多呀,定是睇你報導的人用戶數多D?
http://news.sina.com.hk/news/9/1/1/2520356/1.html
港燈董事總經理曹棨森表示,今次加幅有近90%是因為燃料價格上升導致,料明年燃料總開支將有雙位數字增幅,而燃料開支是實報實銷,沒有賺取額外利潤,但承認今次加價是“賺到盡”,是要向有份投資的基金公司交代,有需要以《利潤管制協議》上限9.99%計算利潤。藍凌志表示,今次加電費是“賺到盡”,按上限9.99%利潤水平計算。
他個腦是咪被D電燒到傻左呀,成個吳三桂咁,賺少D唔會死的,電是民生必需,不是用來向基金交代
如果咁都過關,說明政府完全賣了香港比商人了,真係商人治港
人地話李老細是惡魔,我信
7 :
龍生(798)@2011-12-16 02:42:26唉, 李老細出手搶錢, 其他新地九倉, 如不能連結起來, 這次都無符被搶了
8 :
greatsoup38(830)@2011-12-16 11:14:557樓提及
唉, 李老細出手搶錢, 其他新地九倉, 如不能連結起來, 這次都無符被搶了
呢個才是笑位
換言之,若有非住宅用戶每月在非高峰時間使用2萬度電,其電費將由11,240減至10,020元。根據中電資料,目前最大用電戶主要集中在商業、基建、公共服務和製造業等。
9 :
Wilbur(1931)@2011-12-16 11:59:02星島日報都正到爆
明明兩電加價
睇佢頭版宜為淨係中電加價
大佬,一齊加完價,中電仲平過人20%(?)呀
老老實實,我覺得星島呢份報紙仲衰過文匯大公

10 :
greatsoup38(830)@2011-12-16 12:06:049樓提及
星島日報都正到爆
明明兩電加價
睇佢頭版宜為淨係中電加價
大佬,一齊加完價,中電仲平過人20%(?)呀
老老實實,我覺得星島呢份報紙仲衰過文匯大公 
Singtao boss like Mr. Sheep...
11 :
passby(15493)@2011-12-17 05:21:24點解用得多會平?
非高峰用電時間就話啫
12 :
GS(14)@2011-12-17 10:41:5111樓提及
點解用得多會平?
非非高峰用電時間就話啫
因為有Economies of Scale 吧,bulk purchase 平D正常
跟住D地產商用呢個理由加租仲好笑....
胡孟青:不是笑話的飯局笑話一則
1 :
GS(14)@2012-08-02 11:22:10搞gag 乎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1%E4%B8%80%E5%89%87
上市公司飯局見聞寫過不少,朋友認為要看這爆料式文章,卻不知很多事情,行差踏錯者雖應自知有問題,卻不喜第三者肆意踢爆,只是如行內人都不願把是非弄清楚,後輩就更難掌握金錢世界行為守則。讚者可話小女子觀察力強,雖不稀罕讚美,要踩者亦可認為小女子是小人兼小心眼,樣樣睇唔順眼。當然,假如是小人一名,小女子肯定會把一切看在眼裏,然後由得閣下背後被恥笑甚至碰釘,其實這行為才是至為歹毒。
如曾在一個與一家醫藥股高管於其放榜後飯局之上,眼見一大圍人再沒人提問就Dead Air死寂之際,即翻開上市公司業績簡報,發現其最熱賣的一種藥是抗抑鬱藥,不是平時講到爛的心腦血管藥或肝藥,於是借題發揮,說內地有人把這類藥稱「開心藥」,對方即說內地有個笑話是有不少打工仔話要給老闆吃這藥。此時在席上終有行家開腔,話自己好有興趣試試這藥,高管即時無言以對,一來抗抑鬱藥屬醫生處方藥,二來藥不是隨便食,就算對上市公司產品有興趣或想對之進行產品測試,也有點捉錯用神,難道港股跌得太耐,有行家已因而……總之,席上有行家明顯在忍笑,小女子也即時瞪眼,呆咗唔識反應。閣下看後可笑話一則,亦可自我預調微調一番,學習別人長處,自我警惕,避免重蹈覆轍。
胡孟青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