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真的在豪賭美股會暴跌?有投資者分析這可能只是媒體誤讀了數據,或者是索羅斯在放煙霧彈!(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上周五《華爾街見聞》報道,最新的13-F備案文件顯示,索羅斯持有的做空標普500指數倉位暴漲了6倍多,其看空期權價值達到22億美元,目前這些空倉占所有持倉比率上漲至16.65%。
NewArc Investments投資公司總裁Jeff Miller卻認為,單從備案文件不能說明索羅斯正大舉做空美股。
·首先13-F報告是透露的是過去45天內的信息,在高頻交易時代這可能早已是過時新聞。
·沒有辦法來確定索羅斯持有的看空期權是否只是為了對沖其他倉位,也無法評估這些期權的真正價值。
Jeff Miller認為索羅斯持有看空期權的實際價值是有疑問的
·13-F文件信息依據是“名義價值”。它是在期權合約乘以100,並計算“標的證券”價值後得出的數字。
·名義價值並不代表索羅斯為這些期權花的錢。所以用它來計算空倉占索羅斯所有倉位的比率是不準確的。
·此外13-F文件沒有顯示行權價格。這意味著索羅斯設定了一個很低的行權價,比如比市價低10%用來對沖尾部風險,而這種價外期權(out of the money)和價內期權(deep in the money)的名義價值卻是一樣的。
·備案文件也沒有顯示期權的“delta值”,即標的資產價格變動時,期權價格的變化幅度。
·13F備案並不要求披露包括看空期權在內的空倉數據。看空期權實際上可能是用來做多的,因為它很可能是差價期權中的一部分,這些我們都無法知道。
所以結論就是:單就22億美元看空期權就斷定索羅斯豪賭美股下跌是片面的。索羅斯可能只是在對沖尾部風險,他也可能在做價差交易,而這意味著索羅斯實際上是偏多的。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索羅斯幾周前就清空了持倉。
些年,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然後去美國上市造就了無數商業傳奇,而他們在前期是怎麽有那麽多錢去做推廣,擴大用戶規模的?
(編輯:余佳瑩)
| ||||||
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雅雯重押聯詠,最後在加權指數崩跌至四千多點時忍痛認賠賣出,虧損高達五百萬元,可說是她投資股票以來最慘烈的一次戰役。這五百萬元的虧損,讓她學到一件事:股票投資不能當低頭族,要常常抬頭眺望大勢多空,才會大贏! 撰文‧謝富旭 已逝世的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Kostolany)曾說:「在牛市中,即使是最差的投資人也能賺到一些錢;在熊市中,即使挑到好股票,也賺不到錢。因此,投資者應最看重的是趨勢,其次,才是選股。」科斯托蘭尼的這句話,雅雯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參透,甚至付出了五百萬新台幣的學費才有所體悟。 二○○八年金融海嘯,眼看著自己重押的聯詠,從買進成本一六○元左右價位一路如溜滑梯般重挫,當時雅雯不斷自我打氣:「我是巴菲特、我是巴菲特!」然而,在加權指數連四千點關卡都岌岌可危時,市場氣氛宛如世界末日到來,雅雯心中的「巴菲特防線」也全面潰堤。 她忍痛賣在六十幾元。「一張虧了逾十萬元,五十張,總計五百多萬元,不僅○七年在股市賺的二百萬元全部吐回去,我縮衣節食、斤斤計較,在○六至○八年厲行記帳所省下的辛苦錢,也全部付諸東流。」她不堪回首地說。 雅雯檢討,之所以在金融海嘯慘賠,主要原因在於不了解自己。「我欣賞巴菲特,不等於我一定要把巴菲特當模仿對象,況且,自己的資金實力與心性修煉,就算要模仿巴菲特,也未必模仿得來!」注意市場趨勢,順勢投資即可雅雯學習到,市場巨大的波動趨勢,有如海邊潮汐,強湧強溯。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應當密切注意市場的巨大趨勢,順勢而動。「這就像是站在海邊,」她微微一笑,「漲潮了,你就下海衝浪;潮落了,」雅雯攤開雙手說,「你就回到岸邊,雙手叉腰。」她咕噥道。「不要一直待在海上,這樣危險。」在鑽研科斯托蘭尼著作的過程中,接觸到他的「雞蛋理論」,讓雅雯有如獲至寶的強烈感受。她說:「科斯托蘭尼所講的順勢投資,以及Peter Navarro的《巨波投資法》啟發我很深!」「大勢看對、行動,就能獲利。」她加強語氣說。 由於較能掌握大盤的多空趨勢,自○九年迄今,即使經歷歐債危機台股回檔、中國經濟降溫陸股破底等空頭試煉,雅雯皆能全身而退。過去五年來,在台股中,她○九年重押大統益(二十四元買進,四十元賣)、一○年重押正新輪胎(六十八元買,八十元以上賣)、一二年買進信義房屋(三十九元買進,五十四元賣出),皆讓她賺到三○%至六○%不等的報酬率。去年則在大幅減碼台股部位後,將資金轉移至看好的上海A股,帳面上亦出現三%至六%不等的獲利。 其次,如果判斷大盤走空,甚至不惜大膽放空。如一一年歐債危機爆發,雅雯就曾放空友達,獲利二五%。 成交量漸增是牛市徵兆 雅雯強調:「能分辨大勢多空,股票投資就已經贏了一半!」她以科斯托蘭尼的「雞蛋理論」為基底,加上自己從技術分析書上學到的「騰落指標」,消化閱讀投資理財雜誌的報導,再配合自己的生活與投資經驗,歸納出股市多空循環運行的規則,以及適合自己的操作策略。 雅雯解釋,把「科斯托蘭尼雞蛋」從中剖為左、右兩半,基本上,股市的多頭走勢,即所謂的牛市,就是左邊;股市的空頭走勢,即熊市就是右邊。「我這個股票門外漢加上數學白癡,竟花了快三年時間才搞清楚什麼是牛、什麼是熊?」她有感而發地說。 她判斷牛、熊階段,以兩個指標最具關鍵:一個是成交量,另一個是所謂的「回歸式騰落指標」(詳見新聞辭典)。散戶投資人如果能在牛一或熊三階段買進,等到牛三或熊一階段再賣出,即使挑股功力平平,也能賺得豐厚利潤,並規避大跌過程中帶來的心理與資金雙重壓力(詳見附圖)。 在雅雯的操作心得中,「牛一」階段的市場交易特性是:成交量低迷、大型股有起色,但散戶喜歡買的中、小型股仍欲振乏力,周遭朋友聊起股市興趣缺缺。 旅居上海十年的雅雯,看著上證指數從六千點直瀉至二千點以下,足足走了五年的空頭。近一年來,周遭即使有錢的上海朋友聊起股市仍興趣缺缺的情況下,A股卻悄悄從底部爬升逾一○%。她從種種跡象判斷,陸股從「熊三」邁入「牛一」階段的態勢頗為明朗,於是買進四檔A股,布局中國股市新一波的牛市賺錢機會。 牛市進入「牛二」階段後,市場大部分人開始逐漸認同牛市的到來,資金流入讓成交量跟著放大,這個階段,應該抱牢股票,不要因手上股票出現一至二成的獲利就賣出。 從「牛二」進入「牛三」,市場成交量不僅顯著增加,連虧損股也化身轉機股大漲,市場大漲頻率增加,回歸騰落指標暴升至一.三以上,甚至一.五以上(上漲家數是下跌家數的一.三倍或一.五倍)。這時候,手上不管是好股或爛股皆該大幅減碼或出清。 「牛三」進入「熊一」是雅雯認為最難判斷的階段。因為按照以往經驗,不管是成交量或騰落指標皆無法精準判斷「牛三」是否真的進入「熊一」。 中小型投機股重挫恐是熊市徵兆她建議,若股市成交量由熱轉冷,成交量顯著萎縮,大型績優股或中小型業績好的股票漲不太動,與此同時,一些業績不怎麼樣,股價偏貴的中、小型股明顯轉弱,從高點拉回逾二○%以上,當這些現象出現時就要高度警覺,最好先減碼。最正統的判斷方法是,若大盤從前波最高點拉回幅度逾二○%,也可判斷「熊一」正式確立。 近來台股走勢,大盤從九五三二點前波高點拉回僅三%出頭,但許多中、小型股從高點拉回二至三成卻比比皆是。代表中小型股的櫃買指數,從高點拉回的幅度最高曾達一五%;加上成交量急縮,大型股如國泰金、台積電與鴻海業績紅火,股價卻呈利多不漲,讓雅雯頗為擔心,台股由「牛三」進入「熊一」的味道頗濃。 「熊二」則是熊市最慘烈階段,不管大股、小股,好股、爛股皆告齊跌,騰落指標往往低於○.七以下,○.五也不稀奇。這個階段,成交量反而放大了,因為大家爭先恐後地逃跑。 「熊三」階段,股市大體呈跌多漲少,但跌勢不若「熊二」慘重,許多大型績優股止跌回穩,大盤偶爾的反彈讓騰落指標逐漸回升至○.七至○.八;不過成交量反而低迷,這時反而可考慮逢低買進,少量布局。 雅雯說,只要把牛市與熊市的大方向抓對了,或許三階段的時間點有誤差,對散戶而言,已經大大提高獲利勝算。「我們在海灘低頭撿拾貝殼的同時,不要忘了要隨時抬頭留意有沒有大浪即將席捲過來,除了躲避風險,也不要錯過大浪帶來的機會!」 騰落指標 騰落指標就是每日股票上漲總家數減去下跌總家數所得的數字。把10天時間內上漲家數除以下跌家數的比率,則稱之為回歸式騰落指標,又稱漲跌家數比。 數字如為1,代表上漲家數與下跌家數相同。1.5則代表上漲家數是下跌的1.5倍。0.5則是上漲家數是下跌家數的一半。騰落指標通常用來衡量市場大勢的多空。 從「科斯托蘭尼雞蛋」分析股市6階段 牛市 多頭走勢 最高點 賣出 牛三 ★ 成交量暴增。以前老是在股市吃虧的親友,聊股票興致頗高,對股市獲利喜形於色,還熱心提供明牌。 ★ 騰落指標高過1.3~1.5。不管有沒有業績支撐的阿貓阿狗股皆上漲。 等待 牛二 ★ 成交量增加。少數比較懂得投資理財的親朋好友,已經陸續把錢投入股市。 ★ 騰落指標落在0.8~1.2之間,只要有業績面支撐,大、小股都容易上漲。 最低點 買進 牛一 ★ 成交量小。周遭朋友沒什麼人在聊股票,或一聊股票就咳聲嘆氣。 ★ 騰落指標大多落在0.5~0.8之間,長多資金進場,但買氣集中在大型股上。雅雯認為陸股目前可能在這個位置。 空頭走勢 熊市 熊一 ★ 成交量從高點開始掉下來,幾個月前還說股票賺了不少錢的親友,抱怨最近股市走勢很弔詭,操作難度變高。 ★ 騰落指標在1~0.75之間,投機股或小型股大跌或急跌,大型股緩跌。雅雯認為台股目前可能在這個位置。 熊二 ★ 成交量又增加了,開始聽到周遭親友哭訴在股市虧了錢,還說以後再也不碰股票了。 ★ 騰落指標在0.5~0.7,中、小型股續跌,先前有支撐的大型股補跌,甚至呈大跌局面。 熊三 ★ 成交量低迷。周遭很多人說慶幸已經把股票出清,並批評股市根本是吃人的市場,還是乖乖地把錢放在銀行就好。 ★ 騰落指標在0.7~0.8,全體跌多漲少,但跌勢不若熊二階段慘烈,許多績優股反彈止穩中。 |
歐洲經濟始終沒有足夠強勁的複蘇動力,在明天的歐洲央行議息會議之前,不妨通過下面幾張圖表來綜覽一下歐洲經濟的現狀。
此前公布的歐元區通脹數據繼續走低,或致使歐洲央行推出進一步的刺激措施。本周四,歐洲央行將宣布10月政策決議,此前市場預計其會在政策會議上宣布將在10月開始在未來兩年多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的規模為4000-5000億歐元,而不太可能會在宣布任何關於廣泛的量化寬松政策(QE)的聲明。
先看一下歐洲的GDP水平,金融危機以來,除了德國和法國之外,歐盟其它國家的經濟水平還沒有實現完全複蘇:
銀行私人貸款方面也基本類似,金融危機以來,德國該指標基本保持平穩,零星的幾個國家如意大利、法國、葡萄牙等實現了短暫的增長之後紛紛開始回落或出現回落跡象:
除德國之外,歐洲各國的私人債務都處於較高水平,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均有增長放緩或回落跡象:
公共債務水平之高就更不用說了,歐債危機的影響仍然沒有退去:
面對這樣疲弱的經濟,歐洲的生產力明顯不足,這一點也可以從歐洲人口的逐步減少看出來:
友圈被《北平無戰事》刷屏,是一件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事。
這部近期大熱於屏幕的歷史劇被冠以許多“恢弘”的名頭,如“國產劇新標桿”、“挑戰智商底線”、“反市場的逆襲”、“比《紙牌屋》更複雜更深沈”,“一次文學跟史學的對接和面對”等等,各方評價令人眼花繚亂,點鼠標的手都禁不住打顫。
如果褒揚不那麽誇張,也許會更符合《北平無戰事》本身的調性。編劇劉和平醞釀了7年的劇本,說什麽也是要追的,寫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的人,水平肯定在基準線之上。主動降低身價要求參演的陳寶國、王慶祥、焦晃、程煜等更增加了劇集本身的可看性。他們都是劉和平的老搭檔,播出之前,《北平無戰事》的輪廓提前顯現。
1948年至1949年間的歷史轉折點,平靜的北平城暗流湧動,國民經濟全面崩潰,國民黨強制推行幣制改革,中共華北城工部、鐵血救國會以及國民黨內部清廉派和貪腐派等多方勢力,在經濟戰線展開一場場激烈角逐和生死較量。歷史圖景的格局很大,人物關系很繁複,但切入的點小且精準,劉和平無愧其名。
與《雍正王朝》以及《大明王朝》相似,《北平無戰事》也是從查賬開始。蔣經國的“打老虎”,在東北流亡學生抗議集會、北平民食調配委員會走私弊案、空軍上校方孟敖通共嫌疑案、中央銀行金庫副主任崔中實策劃營救等事件的敘述中層層推進,國防部、中央銀行、中統、北平警察局、地下黨、鐵血救國會等各個維度的勢力慢慢浮出水面。劇本底子深厚程度由此可見,且各個位子上的人物角色是飽滿而各異,經得起推敲的。全劇至少有5個以上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從這個角度而言,《北平無戰事》當然是優秀的。
劉和平的三部大戲也有一個基本套路:在中飽私囊已是常態的“王朝”,大廈將傾,縱然有清廉者掌權,也無法徹查貪腐,因為賬目網絡之深廣,已經觸及到了不可查之人。他覺得,1948~1949年是中華民族的大轉型時代,很關鍵,自己有責任去複原往事,所以《北平無戰事》得按正史來寫。他研究資料也的確細致,求真到要去美國胡佛研究院查閱“兩蔣”檔案,用詞也細微到“建豐同事”還是“經國局長”的稱呼差別。
正是編劇的嚴謹打動了觀眾,才有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贊譽,如“《北平無戰事》里提到的那些人和事,都可以跟歷史對接”,並逐一列舉“七五事件”、“新生活運動”、“民食調配委員會”、“揚子公司”的史實出處。
贊譽還是過譽,這正是論調的怪異之處:與史實符合不是歷史劇的基本要求嗎?遑論歷史正劇了。即使並非正劇的年代劇和古裝劇,時代背景與基本歷史符合難道是奢求?
中了多少腦殘雷劇的毒,才能把一部規規矩矩比對了歷史的作品看作是“反市場的”。奇幻曾經如金庸,描繪了多少飛檐走壁、單臂騎雕的奇情與浪漫,但君臣邏輯、歷史秩序一點都不含糊,處處以此為根基,才不至於拆碎七寶樓臺不成片段,終成經典。但在當下的創作環境中,本屬於基本要求的“尊重歷史”卻成了最高標準。更有追劇者反複論證劉和平的觀點,稱“該劇只適合大學本科學歷以上的人觀看”,以顯示其智力水平,怎叫人不迷惑:一部同時在四大衛視面向大眾播出的電視劇,需要本科學歷才能看懂?
平心而論,比起現階段大多數的抗戰劇、解放劇,《北平無戰事》的認真值得尊敬,但遠算不上現象級,稱不上“標桿”。說它比《紙牌屋》好,未必就是好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雍正王朝》在劇情上就更為緊湊,一環扣一環的張力就是《北平無戰事》比不了的,後者至少還有用鼠標拖拉進度的空間。
拿本應點睛的開篇來說,《北平無戰事》的硬傷就不少。劉燁飾演的方孟敖在危機關頭趕去塔臺指揮時,有一段雨中奔跑的文藝慢鏡,略顯做作,與場景不搭調。開篇對人物進行如此渲染,想必是為了烘托男一號的存在感,無奈太過生硬。
劇情的邏輯也有瑕疵。被下了槍的機場值班軍官能夠抓起桌上的沖鋒槍滅口,簡直就是bug。輕易被拿到的槍、輕易被滅口、輕易被看透的空倉掛機狀態太過戲劇,背離了正劇應有的嚴謹、嚴肅。另一個,劉燁以“偶像範兒”出場受審,傳遞的氣質與其他人完全不搭,擰巴得讓人冒冷汗。劉燁並不是扭捏的演員,這一場應該是導演授意而為,那麽好的角色,那麽好的演員,真讓人著急!
(編輯:JZ)
本文作者為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團隊。
中國正經歷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去除過剩產能勢在必行,而這種行業現象及去化過程還具有“中國特色”。
核心觀點:
舊常態下的大規模刺激導致產能過剩,新常態下去產能勢在必行。但在中央對經濟和就業的底線思維之下,未來“去產能”無法畢其功於一役,只能帶著鐐銬起舞。考慮到產能擴張所依仗的房地產投資將長周期走弱,未來實現供需平衡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這意味著:1)傳統周期行業難有系統性行情;2)結構性牛市行情的持久戰仍會延續;3)定向寬松支持穩增長將“常態化”;4)無風險收益率有底,且易上難下。
一、中國經濟產能過剩問題嚴峻
中國正經歷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生產能力遠大於市場需求從而造成產能大量閑置的現象。通常健康且創利的產業產能利用率應當在85%以上,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中國全部產業產能利用率不超過65%。
圖1:中國正經歷著嚴重的產能過剩
當前各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並未披露,但可從官方文件中看出產能過剩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電解鋁、水泥、煤化工等重工業。從2012 年3 月起,PPI 至今已31 個月為負。結構上看,輕工業品PPI 在零值附近波動,供求基本平衡,與房地產產業鏈息息相關的重工業品PPI 持續為負,重工業產能過剩更為嚴重。
因此,產能過剩的核心源於總需求的潮退。當經濟總需求處於上升周期時,供不應求使得企業的盈利能力上升和庫存下降,對未來樂觀的預期導致企業紛紛舉債追加投資和擴張產能。因此,當前的產能是根據過去總需求擴張(以地產投資擴張為主)“量身定制”,過剩產能集中於地產產業鏈,主要以重工業為主。當外需從漲潮到退潮,房地產新開工長周期下降和債務擴張的空間受限,重工業產能過剩矛盾開始凸顯。
此外,體制缺陷加劇了產能過剩。以GDP 為核心的官員晉升錦標賽模式和財政分權體制改革,使得地方官員有財政收支缺口和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各級地方政府不惜犧牲土地、環境、生態等利益,以吸引一些稅收高、對地方財政增收明顯的項目。一些屬於落後淘汰產業的項目,因其能夠帶動當地經濟增長,甚至可獲得地方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造成了更嚴重的產能過剩。
總需求退潮已成趨勢,產能過剩或成為“新常態”。首先,發達國家去杠桿路途漫漫,開啟了貿易逆差糾正式複蘇。其次,房地產的繁榮期已過,我們估算2020 年前對新開工住宅需求是10.2 億平米,大幅低於2013 年新開工的14.6 億平米。最後,考慮到全社會債務率擴張較快,非金融企業債務高企,公共部門的杠桿運用效率不強,政府也不太可能再來一波“四萬億”。
二、去產能並非坦途
產能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最大的風險點。首先,重工業產能過剩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其次,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利潤增速持續下移,潛在金融風險不斷積聚。最後,產能過剩行業占據了大量的土地、人力和信貸資源,擠壓了其他有利於經濟轉型行業的生長空間,抑制了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產能過剩問題已受中央關註,但越去越多。李克強總理曾表示:“產能過剩越來越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要堅定不移地化解產能矛盾,按照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原則抑制盲目擴張。”自2009 年以來,中央部級或部級以上單位已密集發布有關去產能的文件。但實際產能不減反增:以鋼鐵行業為例,2012年底,國內鋼鐵產能約9.76億噸,比2008年增54.8%。
按照傳統經濟周期理論,當總需求下降,產能供過於求的局面會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庫存上升,進而導致企業去產能。但經歷了十年的產能擴張和經濟繁榮周期之後,即使現在總需求下降,出現產能供過於的局面,政府也很難“真正”下決心去產能。
圖7:傳統產能周期的運行
首先, 地方政府所得稅源來於營業收入,而非利潤,只要工廠生產,哪怕虧損,地方政府也有利可圖。 此外,產能過剩的企業可是當地 最大的工業企業,貢獻了當地巨大的GDP和稅收,另外解決了就業壓力,各地方政府均有維系甚至擴大產能意願。
其次,中央雖然致力於經濟結構調整,但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當經濟增速觸及底線,中央同樣也有穩增長維系產能的意願。比如,從國內外經驗看去需要緊貨幣但 中央同樣也有穩增長維系產能的意願。比如,從國內外經驗看,去需要緊貨幣,但當貨幣收緊到對存量產能構成威脅的時候,貨幣寬松和穩增長會悄然而至。
再次, 由於企業存在經濟穩增長和就業底線的預期,企虧損構並不會導致企業主動去產能。雖然企業主動去產能是利好整個行業的,但經濟一旦企穩,總需求恢複,去產能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潛在的市場份額,最後博弈均衡結果是誰都不願產能。
最後, 產能過剩行業集中於重工業,龐大的信貸規模卷入其中。以鋼鐵行業為例,2013年銀行對鋼鐵行業的信貸敞口高達三萬億元,強力去產能必然引爆系統性金融風險。穩增長的預期保證了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不會出現大幅收縮,為維系存量產能和通過信貸展期來消化壞賬 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但延緩了產能去化。
三、歷史上成功去產能的經驗
根據國內外去產能的經驗,當總需求再難擴張,一般而言,若要成功地實現去產能,需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收緊貨幣的源頭,容忍短期經濟下行和失業率上升。必要時刻 也可采取行政手段,以實現強制性的過剩產能和僵屍企業出清。這個時候可采取一些主題寬財政措施,以防止經濟硬著陸。
其次,產能的崩塌伴會隨著銀行不良貸款飆升,為了防止信用內生性收縮和債務通縮產生的惡性循環效應,政府應積極註資購置銀行不良貸款。這個時候會伴隨著匯率貶值、無風險利率大幅下降和失業上升。
圖8: 購置銀行不良貸款,防止信用內生收縮的惡性循環
最後,銀行壞賬被新增資金置換,利率、匯率和大規模失業為新經濟增長點挪騰出了廣闊的空間。如果政府對科技創新和其他有利於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行業輔之以政策紅利,新經濟就能夠快速成長,企業盈利趨勢性向上的拐點形成。在企業盈利、居民財富快速增長和預期不斷改善的過程中,靜待新一輪產能周期的擴張。
四、漸進去產能,意味著什麽?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步入了去產能的進程,但經濟緩慢下臺階,經濟和就業留有底線,未來“去產能”的方式是以漸進形完成。考慮到產能擴張所依仗房地產投資周期走弱,未來實現供給平衡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時間。這意味著:
1、傳統周期行業難有系統性行情
從中長期看,房地產新開工持續回落與業鏈相關鋼鐵、水泥等傳統周期行業產能過剩將會持續存在,難以做到市場出清。沒有企業盈利長周期改善,市場估值很難上去,經濟穩增長帶來的傳統周期行業PPI階段性好轉的機會並不值得參與 ,且工業品達到供需平衡比上輪去產能要時間更長,傳統行業盈利遠未見底。
2、結構性牛市行情的持久戰仍會延續
穩增長守住經濟底線,疊加勞動力供給收縮致低端成本上漲,國民收入逐步往勞動力分配,促使服務業、消費等第三產業高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倒逼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轉向技術進步,高端裝備制造和計算機通信等行業工增加值長較快。經濟托底和轉型過程中的積極變化導致市場熱點精彩紛呈。
但產能過剩行業占據了大量的土地、人力和信貸資源,擠壓其他有利於經濟轉型行業的生長空間,導致新產業難以大規模形成。
3、定向寬松支持穩增長將“常態化”
維系現有產能源於中央政府加杠桿穩增長,貨幣定向寬松支持中央政府加杠桿將成為常態。中央動員穩增長的動因主要源於中央政府低杠桿率。經濟穩增長為改革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但也延緩了產能去化。
4、無風險收益率有底,且易上難下
穩增長預期保證了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不會出現大幅收縮, 但任何無風險收益率趨勢性下行需對應銀行間的寬流動性,表現為“緊信貸 +寬貨幣”或“寬信貸 +寬貨幣”,這兩種政策組合均與當下的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思路“上下線論”相違背。
隨著存量資本的擴張,投資的邊際產出是遞減的,也就說用既定的增長維系現有的產能,需要的貨幣比以前多得多。此外,中央宏觀調控政策轉為“托而不舉”,“下遊”訂單有限導致“中上遊”產能過剩的企業存貨和應收賬款周轉率不斷下降,獲取現金流的能力下降導致這些企業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資維持經營。最後,處於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大而不倒”“僵而不死”占用了過多的信用資源。產能過剩未去化,無風險收益率易上難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4 17:07 編輯 深入淺出,看懂移動醫療十件事兒 移動市場研究公司Research2Guidance早前曾發布了2014年度移動醫療應用開發者經濟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末,在iOS和Android兩大平臺上,通過審核的移動醫療應用已達到100000種以上。在過去兩年時間內,移動醫療APP發展迅猛,已進入商業化階段。2013年,移動醫療APP的收入高達24億美元,Research2Guidance估計,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達到驚人的260億美元。 該報告指出,移動醫療應用開發者將有69%的收入來自於所提供的服務,這些服務通常與服務器的後端結構和醫務團隊(醫生、病人、醫療保健人員監控及咨詢)有關。這些應用的主要用戶群將是慢性病患者(31%)和對關註健康的普通人(28%)。 Research2Guidance的這份報告圖文並茂的解析了移動醫療應用的方方面面,下面,動脈網就帶著你,深入淺出的看懂移動醫療十件事兒—— 哪類移動醫療應用最火?
·健身類 30.9% ·醫學資訊 16.6% ·健康管理 15.5% ·營養類 7.4% ·醫療管理 6.6% ·個人健康記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 2.6% ·繼續醫學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1% ·患者依從類 1.6% ·診斷類 1.4% ·提醒警示類 1.1% ·遠程會診與檢測 0.6% ·其他 13.6% 移動醫療應用賺錢能力哪家強?
·醫療服務類(如遠程咨詢) 29% ·付費下載24% ·售賣終端設備(如傳感器) 21% ·APP植入廣告17% ·APP內購買 5% ·電子商務(如藥品購買) 4% 移動醫療應用能做什麽?
·改善預後 46.2% ·提供預防及教育 43.4% ·控制醫療費用 42.8% ·改善醫患互動 42.6% ·提高患者自主性 37.3% ·為偏遠地區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28.7% ·提升疾病診療及用藥的數據質量 18.9% ·增強社會健康意識 14.6% 移動健康應用針對誰?
當下的移動醫療應用主要分為6大類,分別為:傳統的健康護理、醫療小助手、移動應用專家、連接器以及醫療和健身專家。有31%的開發者將慢性病患者作為目標用戶,用戶的具體構成如下: ·慢性病患者 31% ·關註健康/健身的人群 28% ·醫生 14% ·暫時生病者 8% ·醫院 7% ·其他 12% 移動健康應用開發團隊如何構成? 從2013年到2014年Q1季度,mHealth應用開發商平均發布了7款mHealth應用,有36%的應用已進入市場,而這些開發商大部分為中小型團隊,雇傭3-10人或11-100人的比例同為23%。 移動健康應用的下載量有多少? 在過去的一年里,移動醫療應用下載的整體情況看好。雖然大部分應用的下載次數低於5萬,但卻有5%的應用下載量超過50萬次。 移動應用開發者賺了多少錢? 報告顯示68%的移動應用開發者收入少於1萬美元,其中不乏完全無進賬的人群。17%的人介乎5-100萬美元,僅有5%的開發者收入超過了100美元。 iOS還是Android?
同樣是移動醫療開發者,為何收入相差懸殊?報告顯示,基於iOS平臺的應用更容易達成商業目標,收取豐厚回報。盡管Android有著令人羨慕的市場份額,但iOS才是實現收入的更好平臺。不論是百萬富翁,低收入者還是零收入者,都更傾向於iOS平臺。 移動醫療市場潛力幾何?
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總額為24.5億美元,預計將在2016年迎來井噴期,至2017年市場份額有望達到265億美元,其具體構成為: ·服務 69% ·終端 21% ·付費下載 5% ·電子商務 4% ·廣告 1% 未來五年移動醫療的障礙和動力
·解決方案成本:數據安全 vs 智能終端普及 ·診療需求:數據標準化 vs 患者需求 ·行業監管:政策空白 vs 以患者為中心的趨勢 ·醫療服務:傳統模式 vs 技術創新(來自動脈網) |
雖然十月非農就業人數不及預期,但這並不能阻礙美國就業市場的複蘇趨勢。昨天新鮮出爐的就業市場狀況指數(LMCI)也證明了這一點。
下面來自《華爾街日報》的13張圖告訴你,無論是失業率,還是就業崗位的造血能力,美國的就業市場都已經處於危機以來的最佳水平。
就業結構上看,長期失業人數占比雖未回到危機前水平,但正處於下降通道;商業服務、教育和醫療正成為拉動就業的主要部門。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普通美國人的工資並沒有上漲的跡象。
1、就業率四年來一路下降,10月已跌至5.8%,為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2、過去一年中,美國經濟已經創造了260萬個就業崗位,為2006年初以來最多。
3、今年前十個月,美國平均每月新增就業崗位22.9萬,如果今年剩下的兩個月也延續這一趨勢,那麽今年將成為1999年以來最好就業年。
4、遺憾的是,工資仍沒有上漲的跡象,普通美國人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這也是奧巴馬的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一敗塗地的重要原因。
5、10月勞動力總人口環比有所增加,使得勞動參與率仍在36年低位徘徊。
6、就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略升,刷新五年新高。
7、失業半年以上的失業者占總失業人口的比例略有上升。
8、短期失業人數已經回到危機前水平,長期失業率仍然多於危機前水平。
9、10月的平均失業時長略有回升,至13.7周。
10、兼職就業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歷史高位。
11、建築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仍不及危機前水平。
12、分經濟部門來看,政府部門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正在持續下降。
13、分行業來看,商業服務、教育和醫療在過去一年中創造的就業崗位最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