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年多省份公務員將調薪 逐漸提高基本工資比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761.html

今年多省份公務員將調薪 逐漸提高基本工資比重

中國新聞網 2016-01-22 10:23:00

四川、內蒙古、吉林等多地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

資料圖 (張雲 攝)

中新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 李金磊)公務員們註意了!近期,四川、內蒙古、吉林等多地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

多省份機關事業單位今年將調薪

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註意到,近期多地人社部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

1月19日,四川召開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會議明確,今年將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並指出,這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近期每兩年調整一次基本工資標準決定的首次調整,對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實現工資正常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同一天召開的內蒙古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也明確,按照國家要求,今年要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這次調標是建立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後的首次調整,各地、各部門要對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清理自查,對發現的問題要堅決糾正。

在更早前的2015年12月31日,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視頻會議透露,今年要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按照國家部署,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實施地區附加津貼制度、研究完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提高退休人員待遇標準、落實人民警察工資待遇調整政策,開展法官檢察官工資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此外,江蘇提出今年要“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北京提出今年要“平穩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陜西也提出今年要“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等等。

資料圖 (武俊傑 攝)

近期要每兩年調整一次基本工資

去年1月14日,《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公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實施。近四千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開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同時其基本工資也進行了調整。截至2015年7月底,機關事業單位調整基本工資標準的兌現工作全面完成。

此次工資調整優化了工資結構,將部分規範津貼補貼或績效工資納入基本工資,提高了基本工資占工資的比重。同時,重點向基層傾斜,並確保所有人員的工資都有所增加。按全國平均水平計算,月人均實際增資為300元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去年人社部有關負責人就機關事業單位調資工作答記者問時曾指出,這次調資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近期要每兩年調整一次基本工資標準。

對於如何調整,人社部表示,將依據工資調查比較結果,綜合考慮國民經濟發展、財政狀況和物價變動等因素,確定調整幅度,逐步提高基本工資占工資的比重。(完)

編輯:李燕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29

多省份密集發力去樓市庫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496.html

多省份密集發力去樓市庫存

一財網 林小昭 2016-01-21 22:00:00

在去庫存的大方向下,各地在密集發布去庫存政策,預計後續各省都將針對房地產庫存出臺不同力度的政策,整體看,房地產市場有望在一季度迎來一輪密集的政策寬松。

新年伊始,在庫存壓力高企的情況下,已有不少地方積極行動出來,密集出臺去庫存的樓市政策。

19日,福建召開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視頻會議提出,鼓勵各市、縣根據實際制定政策,按照“一市一策”“一縣一策”“一盤一策”的原則,在2016年2月底前出臺落實到具體樓盤的房地產去庫存措施。庫存量大、去化周期長的三四線城市,要暫停土地供應,特別是一些城市存在商業用房庫存去化周期長,要暫停商業用地出讓。

會議還提出,福建省將加快住房保障方式轉變,通過市場籌集公租房房源,不再新建公租房,推行公租房保障貨幣化,並把公租房保障範圍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福建全省房地產業現實庫存7525萬平方米,去化周期約為26個月,其中住宅庫存去化周期約為17個月,商業、辦公等非住宅用房去化周期更長,難度更大。

不過,個別城市如廈門的庫存周期比較小,並不存在庫存壓力。廈門均和房地產評估董事長王崎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由於廈門的土地供應一直比較有限,因此庫存去化周期也比較短,只有9.5個月左右,在目前廈門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房價也會繼續看漲。

對此,福建省提出,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在12個月以內的市、縣,要適度加大商品住宅用地供應。

與之相似的還有湖南,1月20日,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到,目前湖南房地產去庫存壓力依然很大,部分地區去化周期(商品房的銷售周期)達2至3年,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

湖南省住建廳提出,貨幣化安置是去庫存的有效手段,今年全省各類棚戶區改造數量更大,對去庫存的作用將更加明顯。原則上,今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不得低於50%,對安置比例高的地區和項目將給予資金傾斜。公租房從2017年起將不再新建,要全部通過租賃市場解決,政府給予租金補貼。

此外,該省還將大力支持農民工進城落戶。特別是已經在城市生活的第二代農民工,因結婚、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等原因在城里購房願望強烈,各地要因地制宜積極出臺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

重慶市政府辦公廳近日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落實涉企政策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意見》,在促進房地產企業發展方面出臺了包括稅收、金融、重組合並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如對房地產企業所得稅預售收入的計稅毛利率由20%調整為15%,非普通住宅、商業、車庫的土地增值稅預征率由3.5%調整為2%,普通住宅土地增值稅預征率執行1%。

此外,近期召開的多地兩會也將去庫存、穩銷售、穩市場作為2016房地產的重中之重。例如,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推進以滿足新市民需求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穩定房地產市場。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1853萬平方米,較2014年末的62169萬平方米再度增加9484平方米。作為房地產生產市場前端的土地購置面積、土地成交價款、房屋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四個典型指標也連續數月同時出現負增長。在此背景下,去庫存仍是2016年樓市的重中之重。因為只有庫存取得一定的成效,房企拿地、投資的意願才會增加。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本報分析,在去庫存的大方向下,各地在密集發布去庫存政策,預計後續各省都將針對房地產庫存出臺不同力度的政策,整體看,房地產市場有望在一季度迎來一輪密集的政策寬松。不過,由於市場繼續分化,分城施策將是未來政策放松的主要特點。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46

一季度各省份樓市表現:粵浙蘇大賣 中西部增速靠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918.html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去庫存”政策的貫徹實施,購房者熱情再次被激發,銷售市場較為火爆。不過在整體火爆的情況下,各地市場的表現卻差異較大。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25個省份(部分數據未公布或數據不詳的省份沒有納入統計)一季度商品房銷售增幅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的梳理發現,一季度,東部省份廣東、浙江、江蘇以及以旅遊、地產為支柱產業的海南樓市表現最旺,樓市銷售增速大幅跑贏全國。相比之下,增速靠後的主要是中西部省份。

粵浙蘇大賣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3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2429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1%,增速比1-2月份提高4.9個百分點。

從25省商品房銷售來看,增速超過全國水平的共有6省,分別是海南、廣東、浙江、江蘇、山西和甘肅。

其中,海南以78.1%的增速雄踞各省第一。海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政府取消商品房限購限貸,實施房地產開發“兩個暫停”政策,房地產去庫存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季度全省房屋銷售面積339.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8.1%;房屋銷售額352.85億元,同比增長73.9%。

海南樓市的回暖對區域經濟助力十分明顯,去年一季度海南GDP增速只有4.7%,今年一季度達到了9.7%,整整提升了5個百分點。

易居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海南的經濟總量比較小,以旅遊和房地產等產業為主。在對房地產依賴程度較大的情況下,當房地產市場有較大波動時,區域經濟的波動也隨之增加。今年海南樓市大幅回暖,因此當地經濟增速也大幅回升。

不過,雖然增速第一,但是海南樓市的總體體量仍比較小。相比之下,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三個經濟大省,不光量大,而且速快,三省的樓市銷售增速都超過了60%,對全國樓市成交增速貢獻巨大。

來自當地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2835.0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4.8%,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8.6%,增幅比上年一季度提高4.0個百分點,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

在廣東,過去在一線城市中一直比較平穩理性的廣州,自三月開始領跑一線城市。中原地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3月廣州一手樓市網簽面積已達98.71萬平方米,成交量較2月翻倍,並超越農歷年前的1月,繼續維持高位水平。

相比之下,第二經濟大省江蘇雖然銷售增幅略遜於廣東,但在成交量上略高於廣東,位居全國第一。一季度,江蘇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2953.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66.8%。

在浙江,3月份樓市十分火爆。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1480萬平方米,增長64.0%,增幅比今年1-2月提高32.6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1661億元,增長83.0%,增幅比今年1-2月提高49.0個百分點。3月份,全省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1.7%,連續12個月呈現逐月攀升態勢;同比上漲7.8%,漲幅比上月擴大2.1個百分點,為2015年9月份止跌回升以來的最大漲幅。

統計數據顯示,3月份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2.8萬套,環比2月增長282.1%,較去年同期增加259.2%,列歷史同期第一位,並且創下歷史月度成交紀錄。

去庫存“任重而道遠”

不過,雖然粵浙蘇等東部大省樓市十分火爆,各省內部,不同城市、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之間的分化也十分明顯。以浙江為例,一季度杭州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最快,增幅達115.1%,遠遠高於其他設區市。同時,舟山、麗水、臺州等市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而金華市銷售面積增幅則相對較低,僅有13.1%。

在房價方面,3月份,浙江11個設區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普漲,上漲的城市比上月增加4個,其中,漲幅較大的是杭(2.3%)、甬(1.6%)、溫(0.5%);同比7漲3降1平,其中,漲幅較大的是杭、甬、溫;降幅較大的是臺、衢、舟,分別下降3.1%、0.8%和0.5%。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分化仍十分明顯。

與東部沿海大省樓市熱賣相比,樓市銷售增速比較靠後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雲南、貴州、內蒙古、青海和廣西的增速在25個省份中位列倒數五位,增速均在20%以下。

雲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雲南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568.5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商品房銷售額298.3億元,同比增長0.9%。不僅兩個指標均大幅落後於全國,而且商品房銷售額增速明顯低於銷售面積增速,說明該省房價總體水平仍處於下降趨勢。

此外,一季度雲南土地購置面積108.35萬平方米,下降53.7%;土地成交價款26.17億元,下降35.3%。在投資方面,雲南省房地產投資今年2月份(增長0.4%)已扭轉了自去年4月份以來連續9個月負增長的態勢,但房地產市場仍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後續走勢仍待密切關註。

從全國成交量看,一季度東部上漲44.2%,而西部只有20.2%,這也說明區域的分化仍在繼續。嚴躍進說,今年以來,盡管樓市整體大幅回暖,但區域之間的分化仍十分明顯,東南沿海幾個省的表現遠高於中西部。從市場的基本面看,一些沿海的經濟條件好的城市和省份,依然是投資的熱點區域。此類區域基本上是樓市持續上漲,各類實業資金和投資資金都會加快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而拉動區域經濟上升。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整體看,全國房地產市場的庫存變化依然是非常不均衡。目前的數據並不代表去庫存完成,去庫存的效果更多的體現在本來庫存壓力就不大的一二線城市,後續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壓力依然非常大。

 

25個省份一季度樓市表現

省份

銷售面積(萬平米)

增幅

開發投資

增幅

海南

339.97

78.10%

313.37

15.70%

廣東

2835.06

64.80%

1746.55

12.80%

浙江

1480

64.00%

1457

-1.70%

江蘇

2953.1

61.30%

1981.5

7.30%

山西

 

52.60%

131.8

14.50%

甘肅

230.3

37.97%

68.2

29.02

江西

631.09

32.20%

312.36

14.40%

湖北

 

30.30%

698.16

6.30%

上海

501.83

27.30%

800.5

12.30%

陜西

448

25.20%

340.19

3.50%

福建

882.67

25%

1095.46

4.9

安徽

1468.4

25%

915.6

8.70%

湖南

1067

24.50%

503

2.90%

北京

252.4

23.70%

667.8

-2.10%

四川

1672.95

23.60%

1168.7

14.40%

山東

1489.1

23.50%

1059.3

7.00%

重慶

1258.39

23.40%

746.81

-2%

河北

745.2

23.10%

685.1

10.50%

河南

1219.11

20.70%

803.61

15.30%

天津

414.19

18.50%

397.85

15.50%

廣西

590.76

18.40%

351.8

14.50%

青海

28.65

18.10%

14.43

13.90%

內蒙古

118.25

17.10%

36.81

-3.90%

貴州

712.04

15.20%

427.42

-7.60%

雲南

568.56

7.40%

485.36

1.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99

8年高考人數變化:20省份下降 西南增長集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840.html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火熱進行中。每個考區外面,都有一群焦慮等待的家長。關系他們孩子命運的,除了考場上的發揮,還有當地考生人數的變動。

按照我國的計劃招生體制,當前的高招是以省份為單位進行,因此對廣大學子來說,上大學的幾率取決於本省考生的數量以及錄取的名額,他們面臨的主要是來自本省內的競爭。隨著所在省內高考人數的變化,上大學的幾率也可能隨之變化。

西南省份逆勢增長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1日發布的《2016年高招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高考人數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人之後急劇下降,直至2014年起開始止跌趨穩。據適齡人口統計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來一個階段,高考報名人數基本探底,保持較低水平,出現一個L形狀態。

報告分析,高考人數的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學齡學生人口的下降。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人口統計數據,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導致適齡高中生減少。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90年達到峰值,超過2500萬人,此後,全國新生嬰兒數量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2000年,從2001年至2014年,新生兒數量進入一個平穩期,長期徘徊在每年1600萬左右。

盡管過去8年來,考生總體人數呈現明顯下降態勢,各省份、各區域之間的表現並不盡相同。當然,由於各種原因,每個省份高考人數在單個年份內會呈現一定的浮動性。因此,放在更長的一個時間段去考量,會更容易看清楚人數變化的趨勢。那麽自2008年巔峰期後,各省的高考人數變化如何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除西藏和青海之外的29個省份,8年來報考人數的變化發現,相比2008年,有9個省份的報考人數增長,其中增量最大的是貴州和廣東,增量均超過了10萬人。相比之下,有20個省份的報考人數減少,其中湖北、福建、河北、江蘇、湖南減量超過了10萬人。

這其中,貴州無論是增量還是增長率都位居各省份榜首,8年來貴州報考人數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8年間增加了13.14萬人,增速達到了54.2%,也就是說貴州8年來增長了一半多。

在貴州之後,位居第二的廣東雖然今年高考人數比去年減少了2萬左右,但8年來增量也達到了11.9萬,增長了近兩成。此外,雲南、重慶和四川的增量也超過了5萬人。

如果從地理分布看,大西南地區成為人數增長最集中的區域,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重慶以及華南的廣西、廣東、海南這一大片範圍均屬於高考人數增長的區域,9個人數增加的省份里有7個出自這一片區。這里面有哪些原因呢?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主要是教育發展階段的不同所致,西南地區相比華東、華北存在著一定的滯後效應。京滬、江浙等地早已實現“普九”,很多學生進入到高中階段學習,多年前這些地方高中學生就已達到峰值,這些年由於學齡生源減少,因此高考人數逐年下降。

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山區比較多,教育發展最為滯後,“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較晚,隨著高中升學率的提高,參加高考的人數逐漸增加並趨近峰值。此外,由於大西南地區的城鎮化率比較低,城鎮化起步較晚,出生率的下降沒有江浙那麽快,因此適齡高考人數也比較多。

廣東緣何“獨特”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在高考人數增加的主要省份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是唯一一個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省份。

對此,熊丙奇分析,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流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很多外來人口在廣東安家落戶。如深圳草創時期,湧進了大量的外來青年,當年落戶也比較容易,這部分群體的孩子目前也逐漸進入到參加高考階段。

其次,廣東的區域經濟差距很大,珠三角與粵西、粵北相差懸殊,教育資源好的主要在珠三角,而粵西粵北等地教育十分薄弱,與貴州、雲南等西部落後地區沒有太大差別。

此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廣東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明顯不夠。以高等教育為例,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憶道,上個世紀90年代,辦教育比較需要花錢,“當時廣東有領導就認為,‘孔雀東南飛’,只要有錢,人才就自然會來,外面大把人要來廣東,還要花那麽多力氣去辦教育幹啥。這也導致了廣東目前高等教育仍比較落後。”

在多種因素之下,廣東的高教實力,既不如北京、上海,也不如江蘇、湖北、陜西等地,近年來廣東重點大學錄取率一直在全國處於倒數的位置。

熊丙奇說,廣東教育的發展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明顯不匹配,與廣東的經濟地位不相適應。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比較薄弱。廣東的教育發展遠遠滯後京滬、江浙等地,加上廣東本省的人口總量比較大,因此廣東的情況比較複雜。

20個省份下降

相比之下,過去8年來,有20個省份的高考人數出現下降,與全國總體的趨勢相吻合。如果從減少的總量看,湖北、福建、河北、江蘇、湖南5個省份下降超過10萬人,其中湖北減少最多,8年來減少了16.4萬人。

如果從減少的比例來看,有5個省份下降幅度超過了30%,分別是上海、北京、福建、天津和湖北。此外,吉林、江蘇、遼寧、河北、湖南降幅都超過了25%。從地理分布來看,下降幅度比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東北和華中。

熊丙奇說,考生人數下降的省份,主要有幾個因素,一個是教育發展的程度和進度,即教育發達的京津滬及江浙、湖北等地,普及高中早的地區,適齡考生人數的峰值也出現得比較早,因此這幾年下降也比較明顯。

其次,人口的流動也是一大因素。比如東北等地,近年來人口流出十分明顯,考生人數也會逐漸下降。此外,城鎮化進程更早、計劃生育執行得好的地區,如京津滬、江浙、東北等地,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比較早,因此考生人數下降得比較早。

此外,人口的流出還包括生源的外流。近年來,生源外流現象繼續加劇。前述《報告》指出,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了52.37萬人,同比增加6.39萬人,創歷史新高。根據美國開放報告數據,2014~2015年赴美讀本科的中國留學生超過12.4萬人,較前一年增長12.7%,且首次超過同期赴美讀研究生的中國留學生數量。也就是說,赴國外讀本科的人數在快速增加。而這些赴國外讀書的生源,主要來自京滬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熊丙奇說,部分高校眾多的省份由於當地生源下降幅度比較大,如果招生計劃不進行相應的區域調整,那麽有可能就招不到學生或者生源質量下降。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名額和資源可適當向廣東、河南等人口眾多、高等教育較為薄弱的地區傾斜。

各省過去8年高考人數變化情況

省份

2016年人數(萬)

2015年人數(萬)

2012年(萬)

2008年(萬)

8年增減(萬)

增速(%)

貴州

37.38

33

24.8

24.24

13.14

54.2

廣東

73.3

75.4

69.2

61.4

11.9

19.38

雲南

28.11

27.21

21

22.05

6.05

27.44

重慶

24.89

25.5

23

18.91

6

31.73

四川

57

57.57

53.8

51.76

5.24

10.12

廣西

33

31

28.5

30.4

2.6

8.6

寧夏

6.91

6.77

6.02

5.8

1.11

19.14

海南

6.04

6.2

5.5

4.98

1.06

21.29

甘肅

29.86

30.38

29.6

29.26

0.6

2.03

新疆

16.61

16.05

15.47

16.8

-0.19

-1.13

江西

36.06

35.46

26.9

38.44

-2.38

-6.2

天津

6

6.199

6.4

8.85

-2.85

-32.2

黑龍江

19.7

19.8

21

22.8

-3.1

-13.6

山西

33

34.22

36.1

37

-4

-10.81

上海

5.1

5.1

5.9

9.93

-4.83

-48.64

北京

6.12

6.8

7.34

11.8

-5.68

-48.14

浙江

30.74

28

34.85

36.44

-5.7

-15.64

吉林

14.8

13.7

16.2

20.8

-6

-28.85

山東

71

69.6

55

78.1

-7.1

-9.09

內蒙古

20.11

18.95

18.95

27.21

-7.1

-26.09

遼寧

21.82

22.52

25.9

29.84

-8.02

-26.88

河南

82

77.2

80.5

90.5

-8.5

-9.4

陜西

32.8

34

37.5

41.4

-8.6

-20.77

安徽

50.99

52.7

50.6

60.9

-9.91

-16.27

湖南

40.16

39

35.2

54

-13.84

-25.63

江蘇

36.4

39.29

47.4

50.8

-14.4

-28.35

河北

42.31

40.48

45.9

57.48

-15.17

-26.39

福建

17.5

18.93

25.7

32.68

-15.18

-46.45

湖北

36.1

36.8

45.6

52.5

-16.4

-3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92

國辦專項督查31省份不動產登記 明年出問責名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658.html

2016年是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在基層落地關鍵一年,按照工作安排,要力爭年底前所有市縣頒發新證、停發舊證。如何確保這一艱巨任務如期完成?

主導全國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的國土資源部今年5月份曾披露,全國已有26個省份的83個地市、525個縣區頒發新證,停發舊證,分別占比24.8%、18.4%,全國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202萬本、不動產權屬證明200萬份。

這個進度顯然不能讓中央滿意。為推動基層的不動產登記盡快落地,國務院辦公廳已經著手部署專項督查。督查的目的是:確保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在基層落地實施,2016年年底前所有市縣頒發新證、停發舊證。

明年將提出問責名單

國土部近日發布消息稱,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已納入國務院辦公廳年度專項督查臺賬,明確由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協調,國土部具體組織實施,各督查組具體實施監督檢查,國土部相關司局和單位參與配合。

專項督查的對象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重點是市縣級人民政府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落地實施情況。專項督查結果報國務院,同時向省級人民政府反饋,工作進展緩慢的地區將予以公開通報或約談問責。

國土部部長姜大明今年年初曾表示,2016年要重點抓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在基層落地,力爭年底前所有市縣頒發新證、停發舊證,2017年實現登記機構、登記簿證、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四統一”。加快推進農村房地一體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

此次督查的範圍是:31個省(區、市)的所有市縣。督查重點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各級不動產登記工作計劃推進和出臺文件情況,重點督查工作計劃是否有效落實、出臺文件是否依法依規;二是市縣不動產登記制度落地實施情況,重點督查機構建設是否到位、資料移交是否到位、資金保障是否到位。

在此基礎上,對尚未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的地方,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推進工作的意見建議,推動地方做好各項基礎準備工作,依法依規開展不動產登記,以2016年12月31日為時間節點,力爭實現所有市縣頒發新證、停發舊證。

根據《方案》排定的“時間表”,今年7月至9月為地方自查階段,要求省級自查報告經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查局審核後於9月底前報部;10月至12月為督查實施階段,期間,國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組成若幹督查組,對工作進展緩慢或工作難度較大的省份開展重點督查,2017年1月10日前,督查組提出工作不力或不作為地區清單和建議問責名單。2017年1月15日前,形成專項督查情況報告按程序報送國務院,同時抄送省級人民政府。

市縣一級始終是難點

自中央政府2013開始提出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以來,外界便給予極大關註,並賦予其反腐和打壓房價的功能。

現任國土部不動產登記局局長冷宏誌曾表示,這些與不動產統一登記並沒有直接關系。反腐由專門機構組織調查,不動產在原來的登記機關同樣有登記,並不是有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就是反腐。房價上漲和下跌,原因在於供求關系的轉變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而不是因為不動產統一登記。征稅屬於國家財稅政策,什麽稅該征不該征,由國家制定和頒布,跟不動產統一登記沒有必然聯系。

作為不動產統一登記的主導機構——國土部也確定了不動產統一登記“時間表”,從2014年開始,力爭1年內基本完成各級職責整合和基礎制度建設;2年內逐步銜接過渡,統一規範實施;3年內全面建立並完善各項制度;4年內建立有效運行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

不過,此後的執行過程並分一帆風順,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在市縣一級的落地始終是個難題和重點。

2015年,因為進展一度十分緩慢,縣級不動產登記職責機構整合工作就曾成為國土部頭疼的大難題。為推進地方不動產登記機構和職責整合,國土部在2015年第四季度在全國開展地方不動產登記職責機構整合情況專項督察。

也有地方的進度較為迅速。廣東已經宣布,今年6月底前全省所有市、縣(市、區)將力爭全面頒發不動產登記新證、停發舊證。

截至2015年10月14日,廣東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及順德區、118個縣(市、區)全部完成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工作;截至2016年6月17日,廣州、深圳等14個地級市本級和62個縣(市、區)已先後頒發新版不動產權證書,共頒發不動產權證書、證明達170多萬余本,位居全國前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18

廣東離境退稅政策獲批 中國“離境退稅”省份增至14個

廣東省離境退稅政策日前獲得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等部門的批複,境外旅客在該省指定的退稅商店購買商品並經海關驗核離境後,可享受9%的實際退稅額。自此,我國實施“離境退稅”的省份增至14個。

離境退稅政策是指境外旅客在離境口岸離境時,對其在退稅商店購買的物品退還增值稅的政策,這被普遍認為是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廣東省此次實施離境退稅政策的省內口岸包括南沙港客運口岸、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口岸和珠海九洲港客運口岸,認定的21家離境退稅商店則包括廣州的友誼、廣百、摩登和珠海長隆等知名商家。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歐斌表示,今後將根據試點情況逐步擴大到其他口岸。

境外旅客已經可以在南沙港客運口岸辦理離境退稅。南沙區委宣傳部供圖

根據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的規定,離境退稅政策適用於在我國境內連續居住不超過183天的外國人和港澳臺胞,旅客所購買的物品金額應超過500元人民幣,所購物品未啟用或消費,且自購買之日起不超過90天,並且需由旅客隨身攜帶或托運出境。

我國最早於2011年1月1日在海南省實施離境退稅政策。2015年1月,財政部發布公告,決定在全國符合條件的地區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當年7月1日,北京和上海開始面向境外旅客實施購物離境退稅政策。2016年1月1日,這一政策擴展到天津、福建、遼寧、安徽、四川。4月1日起,該政策又進一步擴展至江蘇、青島、深圳、陜西和雲南。

上述13個省市的離境退稅稅種均為增值稅,退稅率統一為11%,同時,各地都規定退稅代理機構可按退稅物品銷售發票金額(含增值稅)2%的比例收取手續費。也就是說,境外旅客可以獲得的退款額實際為發票金額的9%。

離境退稅政策既是國際通用法則,也是發達旅遊國家和城市吸引境外旅客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國、歐盟、日本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起離境退稅體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購物占旅遊總消費的比重達到50%~60%。

相比而言,中國入境旅遊購物消費的比重就小得多。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70%以上的入境遊客消費集中在500~3000美元之間,其中旅遊購物占比不到10%。這也意味著入境旅遊購物消費的增長空間巨大。

而在已經實施離境退稅政策的地區,效果正在顯現。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在半年內已開出離境退稅單據1109筆,退稅商品銷售額約2229萬元,涉及退稅額約245萬元。

另據國家旅遊局預測,2016年,國內旅遊將達到43.8億人次,入出境2.63億人次,其中入境1.37億人次,增長2.5%。如果離境退稅政策能激發境外旅客“買買買”的熱情,這無疑將促進中國旅遊市場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22

“離境退稅”增至14省份 海南效果為何不理想

廣東省離境退稅政策7月1日起正式實施,境外旅客在指定的退稅商店購買商品並經海關驗核離境後,可享受9%的實際退稅額。2011年在海南開啟這一政策以來,迄今我國實施該政策的省份增至14個。

促進旅遊業

離境退稅政策是指境外旅客在離境口岸離境時,對其在退稅商店購買的物品退還增值稅的政策,這被普遍認為是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廣東省此次實施離境退稅政策的省內口岸包括南沙港客運口岸、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口岸和珠海九洲港客運口岸,認定的21家離境退稅商店則包括廣州的友誼、廣百、摩登和珠海長隆等知名商家。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歐斌表示,今後將根據試點情況逐步擴大到其他口岸。

根據財政部等有關部門的規定,離境退稅政策適用於在我國境內連續居住不超過183天的外國人和港澳臺胞,旅客所購買的物品金額應超過500元人民幣,所購物品未啟用或消費,自購買之日起不超過90天,並且需由旅客隨身攜帶或托運出境。

我國最早於2011年1月1日在海南省實施離境退稅政策。2015年1月,財政部發布公告,決定在全國符合條件的地區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當年7月1日,北京和上海開始面向境外旅客實施購物離境退稅政策。2016年1月1日,這一政策擴展到天津、福建、遼寧、安徽、四川。4月1日起,該政策又進一步擴展至江蘇、青島、深圳、陜西和雲南。

上述13個省份跟廣東一樣,離境退稅稅種均為增值稅,退稅率統一為11%,同時,各地都規定退稅代理機構可按退稅物品銷售發票金額(含增值稅)2%的比例收取手續費。也就是說,境外旅客可以獲得的退款額實際為發票金額的9%。

離境退稅政策既是國際通用法則,也是發達旅遊國家和城市吸引境外旅客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巴西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起離境退稅體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購物占旅遊總消費的比重達到50%~60%。

入境購物消費增長空間巨大

我國入境旅遊購物消費的比重相對較小,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70%以上的入境遊客消費集中在500~3000美元,其中旅遊購物所占不到10%。這也意味著,我國入境旅遊購物消費的增長空間巨大。

不過,在最早實施離境退稅政策的海南,效果並不理想。據媒體報道,政策實施四年零四個月,海南省國稅局總共辦理退稅1443筆,退稅額58.25萬元。業內人士分析,造成離境退稅在海南“遇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商品種類限制和遊客結構是2個最主要因素。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海南的離境退稅政策與其他13個地區稍有不同,海南規定離境退稅的物品主要包括服裝、鞋帽、化妝品、首飾、電器、文具等共21大類324種,也就是正面列舉出可以退稅的物品種類,但境外旅客購買欲望較強的“特產”大部分都不在退稅商品目錄當中。而其他13個地區規定的是“除禁止、限制出境和增值稅免稅物品外的所有物品”。

另外,海南接待的境外客流量小也是影響其離境退稅政策效果的一大原因。2015年5月發布的《海南國際旅遊島旅遊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09~2011年間,海南接待各大洲外國人數量逐漸攀升,並在2011年達到頂峰,2012~2014年人數逐年下降。海南省財政廳稅政處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海南國內遊客比重達到97%,並且境外旅客中70%為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國旅客,這些國家和地區本國商品品牌本身就多,旅客在海南購買欲望不強。

而相比海南,北京的情況就好得多。截至今年6月15日,北京離境退稅商戶已達到407家,基本涵蓋了16個區的景區、老字號、大型百貨、特色市場、商業街區等重點購物場所。退稅商品銷售額達到7680萬元。

對此,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些中國的商品在國內比國外賣得還貴,除了稅之外還有諸如商鋪租金、流通領域等多方面的因素疊加,使得綜合成本高,這多多少少抵消了境外旅客購物的動力,進而影響到離境退稅政策的效果。同時也應該看到,境外旅客更多的是對買不到的中國商品感興趣,比如各地的土特產。因此彭澎建議,分析境外旅客購買中國商品的構成,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某些商品加大退稅的力度,會使政策更有效果。

廣州大學文化旅遊產業研究所所長萬慶濤則對本報稱,離境退稅政策本身對促進境外旅客到中國來消費購物並不起決定作用,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提供質量更有保障且滿足境外旅客需要的商品,“也就是產品為王,如果僅靠離境退稅政策吸引外國遊客購物,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據國家旅遊局預測,2016年,國內旅遊將達到43.8億人次,入出境2.63億人次,其中入境1.37億人次,增長2.5%。如果能進一步激發境外旅客“買買買”的熱情,這無疑將促進中國旅遊市場的發展壯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15

作為內陸省份,貴州要拜瑞士為師學“山地經濟”

貴州和瑞士雖遠隔萬里,但自2013年以來,瑞士已經連續4年成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重要參與國。在該論壇2016年年會“中瑞論壇”上,貴州省副省長盧雍政分享了4年來貴州與瑞士的學習合作之旅,並透露了未來的合作方向。

近幾年,貴州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2015貴州省GDP增速達10.7%,位居全國第三,總值達到10502.56億元,首次成為GDP“萬億俱樂部”省份,這與近年來國家對貴州發展的重視分不開。

目前,貴陽是國家級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全國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創新與應用服務示範基地和產業集聚發展的“中國數谷”。

2014年,國家級新區貴州貴安新區獲批複成立,到2020年,貴安新區城鎮人口將達到90萬人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94.5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城鎮人口將達到200萬人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220平方公里左右。

貴州是內陸型區域, 缺少直接海岸線與出海口, 境內均以山地為主,因此在發展模式上,貴州也取法與其在自然地理特征上具有很大相似性的瑞士,致力於發展綠色山地經濟。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曾提出,貴州要加強對瑞士的經驗學習與應用,努力把瑞士的根留在貴州。

瑞士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之一,被譽為創新之國,連續多年穩居全球創新指數的首位,在高端工業制造、生態環保等領域擁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和先進的技術。盧雍政表示,貴州與瑞士的合作完全可以從節能環保、現代生態農業、高端制造業及職業培訓等重點領域進行規劃,加強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2014年7月,中瑞自貿協定生效後,貴州就積極推動以貴安新區為代表的“1+7”國家級開放平臺的建設。而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系中的一層內容即雙方將在包括海關合作在內的良好機構框架下,繼續深入推進協定的實施。

盧雍政表示,貴州將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貴州內陸開發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營造國際化、法制化的經商環境,為雙方加強經貿合作,用好貿易優惠措施提供進一步的便利。

盧雍政希望,接下來雙方能在城市低碳發展、森林和巖溶碳匯交易、綠色消費及再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通過引入瑞士的創新技術和方法,幫助提升貴州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打造綠色生態家園。

在人才交流培養方面,盧雍政表示,這幾天貴州省商務廳與瑞士西北應用及藝術大學、貴州商學院與盧塞恩酒店管理學院分別簽訂了管理人才培訓協議,這標誌著貴州與瑞士在人才交流與培訓領域的合作已經正式開啟,未來貴州還將與瑞士建立更加穩定的人才培養和交流渠道,推動貴州高校、企業與瑞士培訓機構建立人才委托培養制度,搭建固定的學術交流平臺,幫助培養綠色經濟、山地旅遊和生態領域的貴州省急需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875

地方進入半年財報季:已發布省份多數超額完成預期目標

地方政府進入半年財政收支披露季。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7月份以來,已有8個省份披露了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多數超額完成半年預期目標。

這八個省份包括上海、內蒙古、河北、遼寧、海南、山西、江蘇、陜西。從已經披露的省份半年財政數據來看,地區間的財政收支分化明顯。

例如,遼寧省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88.2億元,同比減少271.9億元,下降18.6%。而上海市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19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6%。

此外,河北財政收入增速也達到兩位數,江蘇、海南、內蒙古等地財政收入同比增速為個位數。

盡管各地財政收入增速差異巨大,但多地半年財政收支均達到預期目標。

遼寧省財政廳稱,當地財政收入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標。上半年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年度預算的54.3%,超過序時進度4.3個百分點。

河北省財政廳稱,今年1-6月份,全省財政運行總體平穩,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均實現“雙過半”,主要財政指標好於一季度。全省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數占全年預算收入的56.6%,超過時間進度6.6個百分點。

在財政支出方面,各地加大了民生支出。

比如,上海市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590.7億元,增長41.6%,重點支出得到優先保障,其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支出執行情況較好。遼寧省上半年與群眾利益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住房保障等涉及民生的支出近八成。

目前已披露的半年地方財政收支中,遼寧省財政收支增速排名最後。

根據遼寧省財政廳數據,上半年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8.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降10.4%。

遼寧省財政廳分析,受上年高基數及政策性減收因素顯現等影響,財政收入降幅有所擴大,其中6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50.4%。此外,國家全面實施“營改增”政策和增值稅共享體制調整減收影響本月開始顯現,本月對5月份營改增相關收入按照增值稅共享體制進行了調庫,相應減少了稅收收入。

遼寧省房地產、金融、建築等行業稅收受政策性因素影響增速回落,但部分傳統行業稅收有所好轉。

根據遼寧省財政廳數據,上半年,當地房地產、金融、建築業稅收增速分別比1-5月份回落17.3、7.1和27.6個百分點。當地石化業稅收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同比增長6.5%。鋼鐵業稅收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1.8%。

遼寧省財政廳稱,下一步將深入落實促進經濟轉型和穩定發展的相關政策,夯實稅收增長基礎。著力抓好下半年組織收入工作,奮力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全年財政收支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53

多省份發半年報:重慶制造業強勁 貴州大數據亮眼

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地方經濟半年報也會逐漸揭曉。從已經公布半年報的省份來看,重慶、貴州增速跑贏全國各省份,天津樓市火爆。

重慶增速持續領跑

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實現GDP超過80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較全國高 3.9個百分點。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張富民表示,重慶經濟已經連續十個季度全國領先,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2014年第一季度開始,重慶取代天津,經濟增速開始在全國各省份領跑。

分行業來看,重慶經濟高速增長,與工業制造業密不可分。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

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消費品、材料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0.1%、21.6%、11.1%、9.4%、7.4%、5.7%和7.6%。

張富民表示,在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背後,企業效益也有所提升,1~5月,重慶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8336.17 億元,增長8.8%,實現利潤總額496.33億元,增長23.5%,較全國高17.1個百分點。

重慶當地一位學者對本報分析,這幾年重慶的產業發展得非常不錯,尤其是汽車和電子兩大產業都做得很大。重慶同時也在布局機器人、通用航空和3D打印等新興產業,確保未來後續產業能跟得上。

實體制造業良好發展態勢之下,重慶的民間投資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速。上半年,重慶民間投資3619.74億元,增長9.5%,比全國高出6.7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上半年,占重慶民間投資近五成的工業民間投資完成1670.01 億元,增長28.2%,比全市工業投資增速高11.9個百分點。從占比看,工業民間投資占全市工業投資的比重達70.4%,主要投向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大量的民間投資投向實體經濟,表明重慶實體經濟活力強勁。

天津樓市火爆

在重慶發布半年報的同時,還有貴州、天津、北京幾個省份也發布了經濟半年報。其中,與重慶同處西南的鄰省貴州表現亦十分搶眼。今年上半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GDP)4936.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

貴州省統計局局長任湘生介紹說,貴州省上半年GDP增速高於全國3.8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二位。

貴州的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發展頗為亮眼。上半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3.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1.0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40.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

這幾年貴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增速持續名列前茅。像重慶、貴州等地能源重化工業占比較少,再加上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做得比較好,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因此經濟增速也保持較快增長。

貴州省大數據、大旅遊、大生態相關投資快速增長。與大數據相關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投資40.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8.2%;與旅遊相關的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完成投資76.89億元、56.69億元,分別增長40.9%、41.7%;與大生態相關的 生態環保產業投資490.26億元,增長79.0%。
與重慶、貴州相比,近兩年天津經濟增速盡管略有下調,但仍保持較快增速。天津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市生產總值8500.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2%。

其中三產的貢獻作用十分明顯。上半年天津第二產業增加值3811.65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4594.29億元,增長9.9%。

在三產中,樓市回暖作用十分顯著。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商品房銷售升溫。房地產開發投資1202.33億元,增長15.6%;商品房銷售面積1008.17萬平方米,增長43.1%,比一季度加快24.6個百分點。

尤其是今年3、4月,天津樓市可謂異常火爆。3月該市成交套數22865套,同比2015年3月暴漲202.5%,環比2月暴漲240.4%;全市3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12484元/平方米,同比去年大漲17.6%,環比2月漲6.3%;成交量、成交金額、成交單價破歷史紀錄。4月份,成交環比增幅達到38.1%。

初步核算,北京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41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6%,快於全市經濟增速0.9個百分點。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優勢行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為59.1%。

部分省份經濟半年報

省份

上半年GDP

增速

重慶

8000.82

10.60%

貴州

4936.61

10.50%

天津

8500.91

9.20%

北京

11413.8

6.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