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豐盛控股(00607.HK)、卓爾集團(02098.HK)、景域集團、大族控股集團共同發起成立的眾邦金控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眾邦金控”)正式成立。
景域集團董事長洪清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驢媽媽此番進軍金融產業是為了更好地達到產融結合,未來計劃在大旅遊和大健康領域進行投資,聯動發展以形成“大幸福”產業閉環。
驢媽媽進軍金融業務
據悉,眾邦金控主打“服務於傳統金融、立足於創新金融”的理念,註冊資金20億元,將依照“一體雙核兩翼三極”的戰略格局,即國際、國內兩個總部,政府公共項目、個人幸福產業為產融結合兩大方向,基金、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為創新金融的三大立腳點,將成立旅遊產業基金和大健康產業基金,打造以產融服務為核心的集團公司。
豐盛控股總裁趙建表示,豐盛控股將圍繞“大建設、大健康、大旅遊”打造核心競爭力,建設百年豐盛,大健康和大旅遊將是集團未來兩大增長極。
眾邦金控的股東成員,橫跨健康醫療、互聯網、休閑度假、綠色地產、高端裝備、新興能源等行業。未來眾邦金控計劃進入旅遊、健康、醫療、養老等行。
豐盛集團是一家多元化綜合型產業控股集團,致力於發展綠色建築及健康產業,涉及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綠色地產、新興能源等領域,業務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先後收購深圳安科、廣州生命匯等醫療健康領域領先企業。2016年,豐盛集團聯手廣西旅遊發展集團、景域集團、國海證券成立100億廣西旅遊產業基金,打造廣西全域旅遊項目。
卓爾集團專註於企業供應鏈物業及交易服務,是全國首個O2O內外貿融合電商平臺,並發力打造中國最大的B2B交易平臺。12月6日,由卓爾控股等發起設立的“武漢眾邦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獲銀監會批複同意在漢正式籌建。這也是湖北第一家、全國第六家獲批籌建的民營銀行。
景域集團董事長洪清華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旅遊產業對GDP綜合貢獻已經超過了教育、銀行、汽車等產業。此次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強強聯合,創新融合“旅遊+互聯網+金融+健康”,將有助於加速旅遊、健康等“大幸福”產業的快速發展。
“企業需要做產融結合化的發展,因此進軍金融業很必要。我們與合作夥伴成立眾邦金控後會專門設立旅遊投資基金等板塊,主力投資大旅遊、大健康甚至是娛樂產業,這些產業聯動起來就是‘大幸福’產業,也是我們未來希望形成的格局。”洪清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旅業集體“玩金融”的背後
在采訪中,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其實這幾年不少旅遊企業都涉足了金融業務,比如同程已成立同程金服,並推出“同同寶”理財產品。同程旅遊未來計劃投資15億元,謀構建出供應鏈金融、小微金融、消費金融、財富金融、跨境金融等五大服務體系。而途牛麾下也成立了途牛金服,涉及途牛寶、定期理財、首付出發、出境保等業務。
“隨著一系列價格戰和市場營銷等,使得各大旅遊企業尤其是在線旅遊企業的耗資非常巨大,對於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同時,各大在線旅遊企業如今的爭奪已經涉及到了資源端,這更加需要背後有融資支持,來通過並購等方式拿下更多線下資源與合作機會。因此產融結合,通過涉足金融業務來獲得投融資機會,並進一步抓住資源,提升盈利能力,是很多在線旅遊企業在考慮和實施的策略。”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指出。
據悉,目前,景域集團定位的是旅遊產業O2O一站式服務生態圈企業,旗下擁有奇創規劃公司、驢媽媽旅遊網、景區運營管理公司、景區營銷公司、帳篷客網紅酒店、景區投資公司等六大板塊。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盡管部分在線旅遊同業者率先涉足了金融業務,但大多數涉及的還是小額業務,如果達到一定規模的消費類項目投資,則需要持有專門的相關牌照。而此次景域集團與合作夥伴成立的眾邦金控則可投資一定規模的項目,可見景域集團未來的投融資和並購將更頻繁。
綜合性控股集團進行多元化的產業、金融布局是全球性的趨勢。在中國,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金融監管逐步放開,諸多綜合性控股集團開始布局並大力發展金融、投資業務。
德勤在今日發布的《打造“產、融、投一體化”商業模式——破解綜合性控股集團金融和投資業務發展的戰略難題》白皮書中預計,未來5-10年仍將是中國的企業集團開展綜合化經營,布局、發展金融和投資業務的有利時間窗口,打造“產、融、投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充分地發揮各業務板塊之間的協同效應將是破解綜合性控股集團金融和投資業務發展戰略難題的關鍵。
該白皮書研究發現,從實業、金融、投資業務視角綜合分析各類綜合性控股集團的股權背景、發展歷程、產業和金融業務布局及組合方式等,綜合性控股集團業務布局基本分為三種類型:產業集團布局金融業務;綜合金融集團布局產業;以及投資集團布局產業與金融業務。
具體來說,大型央企、國企產業集團在堅持主業的同時均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拓展金融業務和多元化產業,發揮業務組合的優勢,爭取更大的業務發展與騰挪空間。而受益於國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傳統“高門檻”行業,民營企業集團積極探索多元化產業和金融業務的投資與運營,處處顯現出民營資本的敏銳嗅覺和靈活身段。同時,隨著新一輪國企國資改革的持續推進,從中央到地方湧現出數十家綜合性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公司,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區域金融業發展中發揮著特殊作用。而大型金融機構把握金融混業經營監管放開的機遇,已逐步形成綜合金融的業務格局,並進一步反向實體經濟延伸,主動進入相關或非相關多元化的實業領域。
德勤管理咨詢金融業戰略與運營咨詢副總監段蕾認為:“無論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在經濟新常態之下均希望通過業務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點,借助資本紐帶發揮業務組合的協同效應以拓展更大的戰略發展空間。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和扶持、金融業市場化改革和行業準入門檻降低、以及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發展等因素,都為這一戰略訴求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市場條件。預計未來5-10年仍將是中國的企業集團開展綜合化經營,布局、發展金融和投資業務的有利時間窗口。”
不過,綜合性控股集團在布局和發展金融、投資業務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德勤認為,布局金融業務時如何科學選擇金融牌照或子業務單元;後發綜合性控股集團布局和發展金融業務,如何結合自身產業資源特點發揮後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如何實現產業和金融業務的協同發展;以及如何構建“勝人一籌”的投資能力,並借助投資能力推動金融和產業發展的升級是這些控股集團面對的四大核心戰略難題。
德勤管理咨詢金融業戰略與運營咨詢合夥人支寶才表示: “綜合性控股集團的業務形態各異,背後的商業邏輯卻異曲同工,都是圍繞核心主業,以投資業務為手段、多元業務為補充。”德勤的研究也表明,國內外成功的綜合性控股集團無一例外地遵循了這一商業邏輯。打造“產、融、投一體化”的商業模式是綜合性控股集團發展金融和投資業務的成功之道,成功的關鍵在於要充分地發揮各業務板塊之間的協同效應,才能實現“1+1+1>3”的跨越式發展。
例如,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保險作為核心主業,借助保險業較低成本資金的獲取能力,為其投資業務提供持續資金補充;利用其產業投資、資源整合與運營管理能力進入多元實業領域,實現集團整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時多元化的實業業務也為集團帶來現金流和收入回報,從而分散保險與投資業務的經營風險。
德勤認為,“產、融、投一體化”的商業模式關鍵在於充分發揮各業務板塊之間的“產融互動”、“融投互動”和“投產互動”協同效應。例如在“投產互動”中,集團可利用投資功能實現新業務的孵化和培育、產業鏈延伸、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而豐富的產業平臺,可為投資業務提供退出通道,並有助於投資板塊積累行業經驗、成為行業專家,帶來更多產業鏈上下遊的投資機會。
不過,支寶才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並不是所有控股集團都適合於投資金融業務,因為金融業務有較高的門檻,例如強監管、投資門檻較高、人才及風險管理要求較高,另外也需要建立與金融行業相匹配的公司機制。
“今後應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創新國際化的融資模式,深化金融領域的合作,打造多層次的金融平臺,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蔣正華15日在首屆“一帶一路”產業金融高級國際研討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在沿線國家繳稅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闡述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產能合作方面的豐碩成果。
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同20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協議,同“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共同建設了46個境外合作區,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達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蔣正華表示,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優勢產能、先進產能、綠色產能,這既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也有利於有關國家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新契機。
具體來說,產能合作的成果體現在產能合作增長速度快,合作方式多樣,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初具規模等三個方面。
2016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145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20%。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1260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了36%。一批重大的標誌性項目建成投產或者開工建設。
產能合作方式方面,在基礎設施領域從最初的設備供貨到目前的設計和采購。此外,還有公司合營、並購、租賃、融資等各種形式。蔣正華建議,在承包工程方面要積極探索開展工程承包+融資、工程承包+融資+運行等合作方式。
作為推進國際產能,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合作的重要平臺,經貿合作區已經成為促進中國與東道國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上繳給沿線東道國的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17.7萬個就業崗位。
產能合作離不開金融支持
“一帶一路”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蔣正華表示,要加強金融合作,構建開放性的金融與商業性的金融相結合的投融資體系,並將這一體系置於優先地位。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有關國際金融機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商業金融業務合作。特別是2015年11月人民幣被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以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提升,人民幣的穩定性使得其日益成為有效的投資貨幣,給‘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條件。”蔣正華說。
在陳元看來,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表面上看以投資貿易為主要內容,實質上關鍵因素在於金融的支持。他表示,沒有高效的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一切都是空談。
產融合作是產業鏈內部產業和金融有機結合和深入融合的過程。陳元表示,面對“一帶一路”的融資需求,金融機構要在產融結合上下功夫,從產業和金融的結合看,產業產能合作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企業保駕護航。
陳元同時強調,產融合作過程中需要加強大企業和小企業、央企和民企之間的協作。
“央企具有品牌優勢和資源整合優勢,在自身走出去同時,承擔著帶動整個優勢產業鏈走向國際的責任。民營企業在國際產能合作中是市場開拓、服務外包、境外合作、園區和全產業鏈聯盟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服務‘一帶一路’的金融平臺。”陳元說。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