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消息,據福布斯報道,來自“中國勞工觀察”(China Labor Watch)的一份報告顯示,隨著蘋果的銷量和利潤的下滑,iPhone生產線上的中國工人正在承受著隨之而來的苦痛。
2015年5月-2016年5月,CLW通過走訪以及對比超過2000名和碩工人的工資單發現,隨著蘋果的吸金能力下降,蘋果供應商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iPhone工廠的環境更加惡化。
報告對準蘋果供應商之一的和碩,這是一家在全球僅次於富士康的第二大電子產品合同制造商。CLW指出:“為了分擔來自蘋果的壓力,供應商和碩采取了一系列辦法,把壓力轉嫁給工人。”
雖然蘋果曾對供應商規定,工人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60個小時,並且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然而,CLW發現,其工人一周工作時間超過80個小時,違規加班現象在這家工廠十分普遍。該報告稱,因為他們獲得的小時工資較低,和碩的工人被迫加班。和碩與蘋果CEO庫克的政策一直在推動工人基本工資下降。
通過對比近兩年的工資條,CLW發現,雖然中國平均工資已經上調,但是和碩砍掉了工人的一些福利,工人們實際上沒有去年掙得多。報告顯示:“2015年,工人時薪1.85美元,2016年,工人的時薪提升為2美元。然而工廠削減工人的福利和保險待遇來調整工資,工人的時薪實際只拿到1.6美元。”
對此,蘋果發言人拒絕回應,和碩方面也暫未對此予以回應。
事實上,不光是和碩工廠出現了工人福利減少,壓力增大的情況,其他工廠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一周前富士康工廠曾出現兩名非正常死亡員工的事件,報道稱,有十幾位富士康員工表示,這是在工廠加大iPhone生產、工人面臨緊張壓力的情況下發生的。
同時,這些受訪員工還稱,要是在過去幾年,富士康會自由安排加班時間,以確保裝配線上的人手充足,但是現在富士康改變了一些廠房的策略,只有那些能夠招來新員工的人才有資格加班。他們稱,這給那些招不到工人的人帶來了很大困難,因為不加班的話工資太低,幾乎無法糊口。
CLW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勞工權益組織,自2013年起,該組織每年都會發布針對和碩工廠環境的報告。和碩聯合是僅次於富士康的第二大iPhone供應商,後者在員工待遇上也存在很糟糕的歷史記錄。蘋果是在2013年將部分iPhone供應鏈從富士康轉移至和碩聯合,此前,富士康幾乎壟斷了蘋果iPhone的生產。
TCL上馬11代線的傳聞終於成真,總投資額將達到約465億元。
8月30日,TCL集團(000100.SZ,下稱TCL)公告透露,TCL集團、旗下控股子公司華星光電和深圳經貿信息委三方擬在深圳市光明新區共同投資建設第11代TFT-LCD(液晶)及AM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並設立G11項目公司。
上述三方已簽署框架協議,擬共同投資建設一條月加工 3370毫米×2940毫米玻璃基板 9 萬張的 第 11 代 TFT-LCD 及 AMOLED 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G11 項目)。計劃總投資約 465 億元。其中,G11 項目公司註冊資本為 280 億元,銀行貸款 185 億元(銀行貸款由TCL集團和華星光電負責)。註冊資本中,由深圳經貿信息委指定的基金公司出資 80 億元,華星光電出資 114 億元, G11 項目公司其他股東出資 86 億元。
G11 項目計劃於 2016 年 7 月啟動規劃設計、環評等相關基礎性工程;2016 年 12 月項目開始樁基施工;2018 年 1 月完成廠房封頂;2018 年 7 月首臺設備搬 入;2019 年 4 月完成產品點亮;2019 年 7 月正式達到量產。 G11 項目將主要采用氧化物半導體、Cu 工藝、POA、Super GOA 技術、 OLED Printing 技術;生產 43英寸、65英寸、70 英寸(21:9)、75英寸液晶顯示屏,超大型公共顯示屏,以及OLED 顯示屏。
這個項目對完善深圳新型顯示產業有積極意義,在華星光電按上述計劃實施項目投資建設的前提下,深圳市經貿信息委將按相關規定為G11項目及配套項目提供支持。
TCL集團和華星光電在液晶面板業務領域,已覆蓋從電視面板到手機面板,在深圳有兩條8.5代線,在武漢有一條6代線,並建立了業內領先的競爭力,但在65英寸等超大尺寸液晶面板上尚未布局。近年來,液晶電視一直向著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方向發展,華星光電11代線一旦建成,TCL集團在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上的產品組合將更加豐富,有利於提升公司液晶面板業務的綜合競爭力。
可以預計,受國內另一面板巨頭京東方在合肥建設10.5代線、華星光電在深圳建設11代線以及鴻海收購夏普後充分利用夏普十代線等因素的推動,65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的供應未來兩三年後將得到更大的滿足,從而推動超大尺寸電視市場的發展。
在11代線建設方案水落石出的同時,TCL集團最近一直在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事宜究竟是什麽,至今尚未公布,重組事項是否與上馬11代線相關仍有待最終的揭曉。
11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德國SAP公司聯合研制的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作為15項領先科技成果之一發布,作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型成果,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體現了兩國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對接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在技術、標準和市場的全面對接提供了堅實基礎。
據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於海斌介紹,本次中德合作始於2014年底,發布的工業4.0智能制造生產線以該所自主研發的工業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為基礎,涵蓋從軟件到硬件,從消費者下單到生產交付全過程。體現出個性化定制、生產線自主重構、生產裝備預測性維護等智能工廠特點,共同探索適應中國現狀的智能制造技術與標準體系。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該系統實現了高度個性化定制、生產工藝流程和機器人任務在線自動重組、設備預測性維護等創新模式,解決了高度個性化定制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與傳統的剛性、大批量制造模式之間的矛盾。
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李瑞成博士表示,雙方合作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作為中德兩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引領者,結合雙方豐富的行業經驗,實現技術互補、聯合創新,實現工業4.0網絡化生產系統的縱向無縫集成,對推動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
12月5日,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警告美國公司稱,把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將是一個“代價昂貴的錯誤”。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5日,特朗普在推特上發文綜述了他的一項計劃,該計劃概括了他競選立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懲罰性稅收政策,勸阻生產線從美國轉移到墨西哥、中國或其他低成本國家等。
“解雇工人,在他國建廠,然後把產品賣回到美國,任何企業都不要妄想這會不受懲罰或者沒有後果!在犯非常昂貴的錯誤前,要預先警告一下你們。”特朗普的推文如此說道。
這位候任總統還表示,美國公司在把業務轉移海外的情況下,其產品在邊境會面臨繳納35%的稅,而美國公司可以在所有50個州設廠卻無任何額外稅收負擔和費率。
特朗普推特
2000年以來,美國失去了500萬個制造業的工作機會。其中許多工作是被機器替代了,但也有一些是轉移到了國外。因為企業老板在國外支付給工人的薪水要比他們在美國支付的費用少很多。
特朗普在大選期間曾多次批評美國公司解雇工人和將生產線移到美國境外,並做出承諾要把流失海外的工作機會給追回來。
第一財經記者22日獲悉,總投資50億元人民幣,規模達到21條生產線的“東方環晟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當日在江蘇宜興簽約。
有專家表示,這一項目簽約,不僅有助於做大做強江蘇光伏產業,也意味著中國光伏產品制造能力的將再次大幅提升。
簽約現場,東方電氣集團、天津中環股份、SunPower和宜興創業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四方代表進行了簽約。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宜興市委書記沈建,宜興市市長張立軍等出席見證了協議簽字。
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引進股東方美國SUNPOWER公司疊瓦組件技術,建設21條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項目建成後,將實現組件年產能5GW。
江蘇光伏業在全國地位舉足輕重,產業鏈完備程度最高,企業數量最多,矽片組件出貨量最大,技術、市場“兩頭在外”。擁有保利協鑫、天合、阿特斯、無錫尚德、南京中電、林洋、海潤、無錫尚能、南瑞、無錫隆瑪、愛康等數十家太陽能和光伏企業。
數據顯示,2015年,江蘇光伏行業實現產值265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3%;全年光伏行業出口交貨值達685億元,同比增長16.2%。
東方環晟位於江蘇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SUNPOWER三家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片的研發、制造、銷售與相關服務。
2016年,東方環晟累計電池片產量突破1億片,刷新了歷史產量紀錄;二期8條生產線全面投產、PERC技改項目逐步實現量產;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近9000萬元。東方環晟目前的高效背鈍化電池片量產轉換效率已達20.9%,預計2017年可達到21.7%。
根據國家太陽能產業規劃,到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光伏1.05億千瓦以上,而且1.05億千瓦是發展的下限。
“總體來看,太陽能發電將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鄒磊說,東方環晟高效疊瓦組件項目正式啟動,為東方電氣集團實現電池組件年產能5GW,形成百億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累計光伏裝機規模達到150GW。預計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將占到30%以上,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供應中的占比將達到10%以上。
5月16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隨著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觸控顯示屏於近日在成都高新區成功點亮,中國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京東方跨出的這“一小步”,也標誌著中國顯示屏生產技術向前發展的“一大步”。
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總投資465億元人民幣,於2015年5月開工建設,2016年7月主體廠房封頂。該生產線應用全球最先進的蒸鍍工藝,是中國首條采用該工藝的AMOLED生產線,設計產能為每月4.8萬片玻璃基板(玻璃基板尺寸為1850mm×1500mm)。
與傳統技術相比,該生產線采用低溫多晶矽(LTPS)塑膠基板,能讓產品屏幕分辨率更高且反應速度更快、功耗更低。此外還采用柔性封裝技術,實現了顯示屏幕彎曲和折疊,可廣泛應用於智能穿戴、手機、平板電腦、車載顯示等高端手機顯示及新興移動顯示產品。
京東方是物聯網技術、產品與服務提供商,是顯示領域的世界領先企業。2017年一季度,京東方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屏出貨量市場占有率均位列全球第一。
群智咨詢數據顯示,從移動終端面板發展來看,到2020年,柔性AMOLED在整個AMOLED產能中占比可達65%。目前,全球AMOLED顯示產品的技術和產能主要由三星等國外廠商壟斷,隨著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的正式投產,這一壟斷局面將被打破。
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點亮投產
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有7個水立方大;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相當於2.5個鳥巢;主廠房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相當於14個標準足球場;最大單體建築41.3萬平方米,業界同類建築最大;鋼結構2萬噸,是3個埃菲爾鐵塔的鋼結構用量……位於成都高新區的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堪稱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超級工廠”。
記者了解到,上述項目總投資465億元,是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史上最大的一次單筆投資,也是國內第一條6代AMOLED可折疊的柔性顯示屏生產線,產品將被廣泛應用於高端手機及新一代穿戴顯示系統。它所使用的OLED技術是全球新型顯示技術發展方向之一。
作為新型顯示的重要發展方向,AMOLED在高端智能手機及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市場的應用前景廣闊。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中國市場智能手機月度銷量監測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市場中,消費者累計購買的AMOLED類型手機銷量已達9900萬部,較2015年增幅達到144%。
目前在AMOLED顯示面板領域,韓國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三星擁有一條月產能8000片基板的5.5代線和一條月產能1.5萬片基板的6代線,其市場占有率高達90%以上。此外LG中小尺寸的AMOLED面板主要由其4.5代線貢獻,月產能1.4萬片,占據市場份額的8%左右。
日前,從位於成都高新區的京東方“超級工廠”傳出的項目投產消息,已經引起了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的矚目。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月產能4.8萬片,主要生產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顯示屏。項目達產後年投入57.6萬片6代玻璃基板,達產年可出貨9000萬片以上高端柔性顯示屏,實現年產值有望超過300億元。
成都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電顯示產業
湯森路透2016年度創新報告顯示,京東方位列全球半導體領域創新企業第二; 美國專利授權量統計報告中,京東方位列第40位,並以超200%的年增長率在TOP50名列第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6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情況顯示,京東方以1673件國際專利申請位列全球第八,與中興通訊、華為成為一起躋身TOP10榜單的三家中國企業。
今年恰好是成都與京東方結緣的十周年。2007年9月,京東方第4.5代液晶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正式落戶成都,2009年正式投產。這是中國西部首條實現量產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也是中國大陸首先實現彩色濾光片和液晶面板集成化生產的全自動化生產線。2015年5月,總投資465億元的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開工建設,於2017年5月11日正式點亮投產。
十年來,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光電顯示產業項目紛紛落戶成都,極大拉動了成都玻璃基板、液晶材料等上遊原材料產業發展,推動了車載導航系統、個人移動顯示終端等下遊應用產品開拓,使成都成為國家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占據了重要一席。特別是在光電顯示領域已經形成了涵蓋玻璃基板、顯示模組、顯示屏和應用終端的完整產品鏈,是國家中小尺寸光電顯示重要生產基地,全球50%的筆記本電腦芯片在成都封裝測試,產品數量、質量和科技含量均居全國前列。
光電顯示產業是基礎性的“糧食產業”。國家高度重視以光電顯示產業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專門設立了規模100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的深入實施,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代”。
四川省制定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四川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規劃等重要規劃,提出要以成都為中心打造全球光電顯示產業重要基地。今年,四川省在光電顯示行業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預計到2019年,全球超過1/4的柔性顯示器件將在四川誕生。
光電顯示產業也是成都重點鎖定支持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之一。成都提出到2020年,將力爭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為全市第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僅成都高新區就已經聚集了京東方、深天馬、中光電、富士康、戴爾、聯想、TCL等龍頭企業,形成了從上遊原材料、中遊顯示面板到下遊終端生產的全產業鏈。
“成都具有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具有良好的市場配套和物流配套,而這些都是光電顯示企業考慮布局時的關鍵因素。”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的交通與物流優勢突出,不僅可以輻射廣大的中、西部內陸市場,也可以涵蓋歐盟、東盟和南亞國家。成都高新區在相關扶持政策中明確,將從產業鏈重點領域、技術鏈發展方向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確定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型元器件為電子核心基礎產業的發展重點,進一步“加粗”“拉長”集成電路產業鏈,著力將成都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和國家先進電子制造基地、世界軟件名城。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圍繞“打造萬億級國際創新創業中心”的目標,成都高新區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努力把成都高新區打造成全球光電產業重鎮,鞏固成都在全球IT產業格局中的影響力,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每經記者 張強
26日上午,習近平來到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察看集成電路生產線,了解芯片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和加快國產化進程等情況。習近平說,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所有關鍵崗位、重要產業,都要有一份責任感、使命感。每個人都要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作出貢獻。
服飾加工廠歷來是勞動密集之地,但不少企業近年來則開始推行智能化工廠的建設。
筆者最近去了位於寧波的雅戈爾(600177.SH)的工廠,發現這家老牌服企也不甘落後,雅戈爾在2017年就著手開始將其西服車間作為試點的智能工廠改造樣板,如今這個升級已經基本完成。在其寧波的西服車間,筆者看到了一條西服全吊掛的自動流水線。
智能工廠在同行中並不鮮見,比如報喜鳥(002154.SZ)、青島紅領集團都有自己的智能工廠。但雅戈爾智能工廠的負責人卻告訴筆者,據她了解,業內一些同行都是半吊掛的流水線,而自家的則實現了全吊掛自動化操作。
聽公司方面說,上述吊掛流水線上投入近1億元,而這間智能工廠里還引進了MES系統、智能裁剪系統、AGV智能小車、單工位智能模塊等一系列信息化硬軟件設備。
聽上去實在太炫太暈,大多數讀者肯定會問這樣的智能工廠相較於早前的普通工廠有何區別?
對筆者這種外行來說,相較於其他傳統工廠,智能工廠給人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幹凈、整潔、有序。此外,在每個工人面前,有一臺iPad,上面有實時的動態數據。
上述車間負責人解釋稱,過去的工人需要通過人工運輸來制作西裝,但如今各類布料、材質都通過一條自動的運輸線自動傳輸到工人的工位上,每個環節操作都被精確地設置操作的流程。也就是說,這部分的人工被節約了。
筆者在工廠內看到,懸在上方的吊掛系統帶著各種半成品的布料來回穿梭於各個工位之間。工人們則可以方便地直接坐在工位上取下系統送來的半成品布料,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後,再交還到吊掛系統的流水線上,而後傳送帶便會自動運送它們到下一個工位。此外,每個吊掛架上都有一個編號,代表這套西服的“身份代碼”,包含著諸如面料、尺寸、工藝標準等所有信息。這些信息通過每個工位前的一個專屬平板電腦顯示給工人。這樣,在布料到達工位的同時,工人已經了解了這套西服的工藝要求,在縫制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偏差。總之,一切都更加規範且精確了。
雖然是智能自動化,但筆者卻發現,工廠里的工人不少。實際上,智能工廠的啟動並不意味著減少工人數量。
按照雅戈爾品牌總監徐鵬的說法,“智能制造不是簡單地用機器替代部分勞動力,而是要讓‘智能化’融入到企業訂單、供應鏈、生產、銷售、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打造柔性供應鏈。”
而上述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人工不減少的情況下,工廠智能化後可以將生產效率提高20%~30%,量體定制周期由原來的15個工作日縮短到5個工作日,單件定制周期縮短至2天,大規模定制生產能力也由原先總量的10%增加至30%以上。
智能工廠對於服飾這樣的制造企業來說有必要嗎?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認為,智能化工廠無疑是個大的趨勢,因為人工原因會導致一些工期延誤、質量不達標,但智能工廠中人工與自動化機器的結合無疑能夠降低這些錯誤的發生。那些大型的、期待標準化的企業會在這一塊兒率先布局。但沒有大面積鋪開一方面是因為服飾制造業依舊屬於勞動型行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智能化工廠的投入較高,企業需要計算投入和產出比。
對於那些大體量的服裝企業來說,如果可以拿到足夠的訂單,那麽能夠將生產效率提高的智能工廠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過,不要以為你們在雅戈爾的門店里隨便挑一套就是智能工廠里出品的。實際上,花了大價錢投入下去的智能工廠目前的產量在雅戈爾服飾里占到的比例不大,該間工廠年均可產超過10萬套西服。
目前這間智能工廠中只限於高端定制的西服品類,這間工廠中最低的一套西服市場零售價在6500元。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