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在後的在前 RaymondJook祝振駒 RaymondJook祝振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2uzye.html

iMoney原文(簡體版),29-08-2014

雖然今年首8個月恒指上升了約6.16%(連股息總回報為9.33%),但大部分以中港市場為主的互惠基金及對沖基金表現均不如理想,前者跑輸指數,後者表現也遠遜去年。歸納主要原因為:1)去年大幅跑贏的指數成分股今年變成大幅落後;去年大幅跑輸的今年則變成跑贏;2)3月初至5月初的市場調整時減持大部分科網股,導致錯過5月中到7月底的反彈;3)中小型股自3月初開始調整,之後多數一直都無大突破。

互惠基金跑輸原因
筆者分析了恒指成分股2013年的表現,最佳10只股票去年的簡單平均總回報(包括股息)為46.9%(表一),最差10只回報則為-24%(表二),相對恒指同期總回報為6.31%。到了2014年,情況則完全逆轉,去年10佳的平均回報,今年首8個月只有2.4%(表一);去年的10差,今年總回報則達13.7%(表二),大幅跑贏恒指的9.33%。更重要的是,過往數年表現平平,互惠基金一直持輕倉的港交所(00388),中石油(00857),中石化(00386)及中移動(00941)等,今年均大幅跑贏指數,而去年大贏特贏及持重倉的濠賭股,今年則平均下跌超過20%,成為今年表現最差的成分股之一(表三)。因此規模稍大的互惠基金,可能因為轉身太慢,來不及調整組合以致跑輸。加上部分上升幅度較大的成分股如中石油,中石化及中信泰富(00267)等,炒的是重組概念,其基金因素根本沒有改善,所以很多側重基本面的基金經理掉了眼鏡。2014年至今,theDogs of the Dow理論似乎在恒指應驗了。

中港對沖基金今年表現遜於往年,主要是2014年中小型股表現不如往年。去年科網股大放異彩,且上升趨勢明顯,今年3月至5月初大調整後,能強烈反彈及再創高峯的只占小數。今年首8個月,市值達5億美元以上及上升超過50%的港股只有25只,而去年同期就有40只(2013年全年有74只)。由8月開始,有跡象顯示資金由中小型股抽走至大型股,因為很多公司於中期業績宣布後,都遭受市場拋售,包括業績符合期望者。

資金流向大型股
7,8月恒指的上升,估計主要由外資流入帶動,這些機構投資者購入的以藍籌股及大型股為主。指數上升,結果吸引更多本地資金由中小型股𨍭移到大型股。筆者相信只要大市及成交保持穩定,市場資金早晚又會轉移到估值合理及具備增長的中小型股。

不穩定的香港政治氣氛,有可能為港股帶來短暫調整的借口。但根據過往經驗,本地政治動蕩很小釀成股災。最大的一次影響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之時。今時恒指主要由中資股組成,加上科技的進步(交易不須在中環進行),估計占領中環對股市的振蕩力應該有限。

pi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65

凡客教訓在前 網易嚴選進入快慢博弈

一年前的4月6日,網易嚴選低調正式上線,此前試運行了5個多月。當時,網易郵箱的龐大用戶在日常收發郵件時知道了丁磊在考拉之外又建了一個平臺,主要賣一些家紡用品。多數時間,嚴選只靠自家郵箱做一做宣傳,人們看到更多的是網易旗下另一個電商平臺考拉海購,畢竟2016年跨境電商因政策轉向成為輿論中心。

不久前,圈內很講究生活品質的網易公司CEO丁磊在嚴選上直播采春茶,消費者才知道原來嚴選上還能買茶。這背後是團隊用一年時間將品類從最初的家紡擴張到服飾、箱包、餐廚、洗護、電子產品,甚至還有食品。月均流水做到了6000萬元。

嚴選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商)模式讓東南沿海的代工廠看到了轉型的方向。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幾家嚴選供貨商了解,給國外大品牌代工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品牌商壓價太狠;給嚴選供貨的毛利率一般略高於傳統代工模式。一家廣東某手袋工廠的老板把以前為匹配大訂單生產的大車間拆成了若幹個小車間,以適應電商節奏,快速反應。

在電商平臺整體增速放緩趨勢下,這種自有品牌模式正迎來逆勢增長。亞馬遜旗下的自由品牌、淘寶的“中國質造”、垂直母嬰電商貝貝網等均已入局。但快速發展背後也隱藏著諸如品質把控、版權爭議、庫存與供應鏈管理等變數,這些因素的作用在規模較小時難以暴露。

嚴選的發展該慢該快?丁磊需要一場博弈。

 

代工廠毛利提升

葉國安是廣州一家手袋制造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入行已經十幾年,一直為耐克、阿迪達斯、彪馬、迪士尼、H&M等品牌商代工生產手袋和包。在國際品牌紛紛將制造中心從中國東南沿海遷到泰國、越南、孟加拉國等地的這些年,他經歷了代工利潤不斷下滑的窘境。既要面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又要忍受品牌方壓價。“你說你要10塊錢,品牌方說另一家工廠9塊5就能做,你接不接這單?”

大概一年前,嚴選團隊在網上找到了他。他的公司有600多人,其中500人在生產線上,剩下的除去行政等崗位外,還有一個8人設計團隊和20人打樣中心。這種比單純貼牌代工廠多出來的研發能力是嚴選看重的。這些工廠的流水線能力並不差,但是沒有品牌。

沒多久,這家公司的5款產品在嚴選上架,打出的是“Nike制造商”,多是單價50元以下的帆布包、化妝包、購物袋等。被平臺編輯以生活美學的概念包裝後,這些產品釋放出素雅的小清新感。與此同時,在考拉上堅持寫“三石哥私物精選”專欄的丁磊開始在嚴選上做推薦,他很喜歡穿嚴選上賣的T恤。

葉國安說,給國際品牌代工的毛利在10-15%左右,給嚴選供貨毛利會更高一些,能達到20%。但他避開了同質化的日常女包品類,只做一些像化妝包、防水袋等更垂直化的功能性產品,因為它們的競爭度低一些。

現在,這家公司大部分銷售額依然來自傳統代工模式,但葉國安已決定加大與嚴選的合作規模,每個季度推薦幾款自研產品給到嚴選做上架篩選。他感覺自己身份的一個轉變是,從以前單純的貼牌生產變成了嚴選的戰略合作方,自主空間變大了。這背後是整個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願望。

為適應電商的節奏,為網易生產智能插線板的廣東一家工廠將過去的大車間拆成了幾個小車間。其負責人丁賢林認為,大工廠在電商時代存在更大的管理風險,以每個小車間不超過100人的模塊化運作更容易打造柔性供應鏈。這已經成為轉型中的沿海代工廠的普遍做法,葉國安也對自己公司的大車間進行了拆分。

 

品類擴張下的潛在風險

丁磊當初選擇從考拉切入電商的一個考慮是,相比於國內市場,跨境由於多了海關等環節上的“過濾器”,假貨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遏制,他堅持考拉的自采模式也是為了把控質量關。相比,嚴選目前雖有一些國外代工廠,但大部分生產還是在國內完成。當規模較小時,品質質檢可以通過自有團隊的人工抽檢完成,一旦品類急速擴張,就會對供應鏈的管控提出更高要求。

嚴選方面可以透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當時月均GMV達到6000萬元,2017年的年度GMV目標是70億元,2018年爭取突破200億。由於嚴選主打高性價比,無論服裝還是數碼產品,單價都不太高,這個目標意味著嚴選在未來兩年需要進一步擴大選品,增加新用戶,並盡可能提高用戶的購買頻次。

品類與規模達到一定級別後,很可能需要內部專門成立一個品質把控中心,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對品質進行統一管控,並對供應鏈進行全局統籌。嚴選在選新品時一般采用試探性下訂單,比如先委托工廠生產3000件,後續再增加10000件。這種模式下,庫存壓力不在工廠方,而在嚴選身上。未來當品類成倍增加後,勢必會考驗嚴選的進銷存管理能力。

丁磊在內部對嚴選的一個要求是不允許斷貨,這就相當於要延長庫存周期,犧牲一部分庫存周轉率。網易公司副總裁柳曉剛說,以前可能要90天備貨周期就可以了,保證不斷貨,備貨周期可能要延長到120天,帶來了成本壓力,但網易願意承擔這個庫存成本。

嚴選的擴張腳步該快該慢?不是沒有前車之鑒。2010年前後,因“凡客體”廣告一炮而紅的凡客誠品在此後的發展一度表現的很激進,創始人陳年提出的目標5倍於當年的銷售額,凡客從襯衫、帆布鞋品類大跨度地擴展到拖把等商品,後期的廣告擾亂了對核心目標人群的定位。與激進的心態相比,當年的凡客更多是倒在了內部管理問題上。

發展節奏之外,圍繞版權的爭議始終沒有銷聲匿跡。質疑聲給嚴選貼上山寨大牌之名;支持嚴選ODM模式的解讀認為,有設計能力的制造商有權將手里的原創方案賣給不同的客戶,並不能僅從外觀相似度上判斷制造商是否侵權。實際上,多數品牌並沒有獲得外觀專利,這讓知識產權保護更難實施。爭議平息需要靠這些制造商提升自身的設計能力。

自有品牌電商的定價權

嚴選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亞馬遜最早從2006年就嘗試生產自有品牌,比如家裝工具自有品牌Denali,床上用品Pinzon Bedding &Bath,電子產品配件Amazon Basics,2015年上線嬰兒尿布品牌Amazon Elements,2016年以自有品牌進入食品與家居領域(Happy Belly),以及2016年大舉進入服裝與時尚領域(旗下至少已有7個自有服裝品牌)等。這些大多屬於毛利率和複購率相對較高的生活用品。

不久前,業內消息稱亞馬遜將以10美元左右的低價在網上出售自有品牌內衣。在這之前,它的英國站點已經在用“IRIS&LILLY”牌子嘗試出售自己的內衣。這將對Victoria's Secret(維密)、Calvin Klein等內衣品牌商構成潛在威脅,因為這些品牌的單價通常在40美元左右。

這種模式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國內外大型超市里的“大拇指”商品。但“大拇指”定位低端,超市作為一個零售渠道,很難靠自身品牌為這類商品帶來附加值,而電商本身有這個能力,讓消費者對品質產生信任感,進而提升用戶粘性。據電商服務機構Skubana報告,電子配件品牌Amazon Basics的平均價格為22.3美元,甚至高於部分同類賣家,亞馬遜售價179.99美元的智能音箱Echo被視為自產的明星產品。

與平臺模式相比,自有品牌電商的一個優勢是可以掌控定價權,這比單純賺取進銷差價的模式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據京東2015年年報披露,京東整體毛利率從2013年的9.9%提升到2015年的13.4%。與自有品牌相比,這個毛利水平仍比較低。第一財經記者從嚴選的幾個供應商處了解並計算得出的嚴選毛利率高於京東,但不同品類的毛利會有較大差異,嚴選並未透露平均毛利水平。

當平臺的品牌影響力足夠強,通過掌控供應鏈與產品設計生產環節,壓低中間溢價,將更多利潤讓渡給消費者,再通過口碑評價強化平臺價值與購買認知,形成閉環。但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時,嚴選的毛利優勢才會轉變成利潤,這就又回到了上述該快該慢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92

基因檢測市場已紅海?第四代技術在前 打破上遊壁壘是關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22/167338.shtml

基因檢測市場已紅海?第四代技術在前 打破上遊壁壘是關鍵
極客公園極客公園

基因檢測市場已紅海?第四代技術在前 打破上遊壁壘是關鍵

誰先突破上遊技術,誰就有機會挑戰壟斷者的地位,甚至縮短產業鏈條,重構中下遊產業鏈。

在購買了 128 臺 Illumina 測序儀後,華大基因成為了 2010 年全世界最大的測序服務商,但它並沒有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反而因為這樣的身份陷入窘境。

交易結束後,華大基因成為了 Illumina 最大的客戶,占其業務量的 40%。對於賣方 Illumina 來說,現金奶牛誕生了,它立即宣布其配套試劑價格每年將漲價 4%,測序系統直接成為其美國本土銷售價格的 2 倍。

甚至,設備制造商拒絕向華大基因提供基本資料,阻撓其向國家監管部門申請基因測序設備註冊審批;同時,與華大基因合作的儀器商,還以各種借口拖延並終止已購設備的維修,並將價格本就偏高的臨床使用試劑耗材提價近一倍,讓華大基因近 1 億美元的設備險些陷入癱瘓。

u=507408201,2643368628&fm=27&gp=0

這一切的背後,是基因測序產業鏈條的不平衡。基因檢測產業鏈分為上中下三個環節:上遊是測序儀、試劑、耗材,被 Illumina、Thermo Fisher 等少數幾個公司壟斷,中遊提供檢測+生物信息分析的測序服務,下遊臨床、科研等終端用戶。市場集中在產業鏈中下遊,已是紅海,而真正的行業命脈是上遊市場,這塊市場被少數幾家壟斷。

中下遊之所以成為紅海,是因為上遊技術壁壘太高,中遊下遊公司主要買 Illumina 的儀器,然後給醫院提供服務。基因檢測技術是由上遊驅動的。上遊產品對下遊服務類企業成本制約和限制很大。「不把握上遊的話,上遊公司推出一個新的概念可能顛覆整個市場。」田暉博士說。田博士是斯坦福大學的博士,也是安序源的創始人。

也正因為如此,上遊享有強勢的議價權,甚至讓中國最大的基因檢測公司華大基因處於劣勢地位。在遭受上遊儀器商「坐地起價」後,華大基因 2013 年 3 月 18 日宣布以 1.176 億美元收購上遊公司 Complete Genomics。這次收購卻並沒有讓華大基因完全補齊儀器設備核心技術的短板。

事實上,CG 的技術並不能立即應用於華大基因的檢測中。2013 年,業界對 CG 的技術能力就有爭議。美國阿拉巴馬州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韓健認為,CG 不能替代 Illumina,「至少沒有看到這樣的數據」。廣泛流傳的比喻則指「CG 與 Illumina 的差距類似於小靈通與 iPhone」。

此外,每年華大基因還要為之付出大筆費用——在被收購前,CG 虧損約 5000 萬美元。媒體援引,直到 2015 年初,CG 的測序儀還起不了太大作用,「華大基因在考慮重新買回 Illumina 測序儀」。這些也造成了 2014 年華大基因利潤的下降。

幾年過去,中國基因測序市場局面並沒有被顛覆。中國中下遊基因測序公司已成紅海。以腫瘤檢測為例,根據基因檢測龍頭公司 Illumina 的測算,在基因檢測所有應用中,目前針對人類第一大殺手疾病——腫瘤的基因測序將會占比最高,市場需求最大, 可達百億市場規模。其中,包括外周血的 ctDNA 檢測在內的液體活檢將是重要方向。

2016 年、2017 年大概有上千家公司在做這個方向,市場瞬間成為紅海。然而很多公司沒有自己獨到的技術,只有一個概念就成立了一個公司,造成了市場過度擁擠。

這只是一小部分,據《財經》雜誌報道,截至 2016 年 9 月,共有 32 家精準醫療公司完成融資,其中 A 輪 20 家、B 輪 11 家、C 輪 1 家;共有 9 家公司得到億元以上的融資。而在 2017 年大概有上千家公司擠進這個市場,但真正挖到金礦的並不多。

即使有類似華大基因這樣的龍頭公司的努力,上遊壁壘始終未被打破。這既是一個困境,又是一個機會——這意味著,誰先突破上遊技術,誰就有機會挑戰壟斷者的地位,甚至縮短產業鏈條,重構中下遊產業鏈。

「我們沒有接受他們的收購。原因是他們給出的價格遠遠低估了 Illumina 的市場份額和自身價值,」Illumina 全球副總兼首席官 Tristan Orpin 在羅氏開價 67 億美元、第二次對其邀約收購時表示。

羅氏和 Illumina 分別是各自領域的老大,前者占據體外診斷市場的三分之一,後者占據基因測序市場的 70% 以上。

u=1818378115,1486190505&fm=214&gp=0

然而間隔僅短短幾個月,羅氏再次邀約,價格漲了 15 億美元。面對羅氏的強勢入股,Illumina 管理層最終發動「毒丸計劃」,不惜以犧牲自身股價的行為,攤薄對方的股權,使得羅氏最終放棄。

表面上,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資本故事。以羅氏集團為龍頭的體外診斷目前有數千億元的全球市場。截止至 2016 年年初,羅氏以 2192.63 億美元排名全球藥企市值第二。而 illunima 的市值僅為羅氏的零頭。事實上,兩家公司的資本爭鬥的背後,是行業解決辦法之爭,是未來趨勢之爭。

未來診斷和測序將實現融合,融合過程中,診斷和測序誰的路線會最終勝出,誰就有可能領導這場趨勢變革。

而技術的叠代對這個行業的排名和市場占有率有著極大的影響,路線的選擇本質上就是技術叠代的比拼。

在這場戰爭里,羅氏扮演著臥薪嘗膽的角色——Illumina 曾通過技術將羅氏清出基因檢測市場,而羅氏正準備用更新的技術奪回市場主導權。

2007 年,羅氏曾是這個市場的王者。羅氏以 1.55 億美元現金和股票從 CuraGen 收購了開創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先河的 454;並在此後的幾年里,羅氏憑借 454 成為二代測序市場的領頭羊。

而 Illumina 占下了這片江山。原因在於 2013 年,新上市的測序儀如 Illumina 的 MiSeq 等,通過價格的競爭,通過通量的競爭,對 454 技術帶來沈重的打擊。戰爭悄然結束,羅氏慘敗。2016 年羅氏黯然宣布關閉 454,並裁掉約 100 名員工。

羅氏的撤退並非意味著放棄這個市場,相反,它產生了對這塊市場極大的焦慮和欲望。因為它看見了,5-10 年之後,體外診斷市場很可能以基因測序為主,這意味著 5-10 年之後誰能夠掌握基因測序的關鍵技術,誰就有可能變成體外診斷市場的新領導者。

羅氏剛輸了一仗,而如果再輸下這一仗,那可能就是把龍頭老大的位置拱手讓給目前測序的老大 Illumina,甚至將被時代永遠地拋棄。

外界看來,illunima 是不怕這場戰鬥的。因為通過過一系列收購、戰略合作等手段,Illumina 業務範圍早已滲透測序行業上、中、下遊,連續多年被 MIT 評為「世界最智慧的公司」。

羅氏並未正面作戰,而是在前線修築戰壕——羅氏一直在布局基因測序,並且是更先進一代的技術。因為羅氏知道,這場戰役是技術叠代之爭,只有通過新一代技術,才能直接與 Illumina 競爭。羅氏以 3 億 5 千萬美元收購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公司 Genia。羅氏同時也布局了第三代,包括投資了 Pacific Biosciences 等公司。

第四代技術布局,或將成為羅氏的入場門票——現有的二代技術平臺上已經失敗了,所有人都在找一個新的突破口,就是往第四代這個技術走,並全力以赴在做第四代。

當前市場上,第二代是領先的,但存在明顯的兩大約束:一是需要分子擴增,二是使用光學系統檢測。先來說分子擴增:由於單個 DNA 分子產生的信號太弱,無法被檢測系統識別,需要進行生物放大。在放大的過程中,有的片段更容易被放大,有的較困難,這就產生了不均一性,最後導致有些片段的數量過低,在檢測過程中被漏掉,其所攜帶的信息也就丟失了。分子擴增流程還限制了讀長,即有效測序長度。Illumina 二代測序儀的最大讀長在 300 個堿基以下。對比一下測序的對象:人類生殖細胞(單倍體)的 DNA 總長 32 億對堿基;體細胞(二倍體)是生殖細胞 DNA 總量的兩倍,分布在 23 對染色體里,即 64 億對堿基;其中最短的 Y 染色體中 DNA 的長度也達到了 5900 萬個堿基。

u=1353026418,1799792744&fm=27&gp=0

用 300 個堿基長的片段拼出人類基因組單倍體是個什麽概念呢?如果人體 DNA 是一本書的話,需要把這個書撕碎成小碎片,然後再重新拼起來。那麽每個碎片有多小?打個簡單的比方:當下火爆的暢銷小說《權利的遊戲》5 部大約 200 萬字,相當於將每個字撕成 5 份,再拼成一整部書。可想而之,這是個如何複雜的過程。而越複雜的系統,出錯的可能越大,這是二代測序技術的一大短板。

再來說光學檢測系統的局限性。光學檢測系統已經為大眾熟知:照相機、手機鏡頭都屬於光學檢測範疇。攝影愛好者都知道,在低光環境下照相難度比較大,所需曝光時間長;這是因為光信號弱,需要通過時間代償來增加強度。二代測序中的光信號來自熒光標記,其強度相當於夜空里的並不明亮的星星。為了提高檢測準確率,除了使用上文提到的分子擴增,還需要用到靈敏的光學器件。如 Illumina 最新推出的 iSeq 就用到了 CMOS 光學傳感器。靈敏光學傳感器的成本較高,這也是二代測序儀價格較貴的原因之一。為了配合光學檢測系統,二代測序的測序流程都包含了循環同步洗脫程序,即每測一個堿基,都需要進行清洗以除去背景光學噪音。以 Illumina 為例,其采用的邊合成邊測序可逆終止子化學要求每延伸一個核苷酸,就要進行一個循環的熒光檢測,裂解熒光基團,洗脫。這是 Illumina 的標誌性技術,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測序時間長。

這兩個缺點造成了很多場景沒有辦法應用,比如走出大型檢驗中心直接進入基層醫院和診所,以及更廣闊的個人消費市場。技術叠代要做的事情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國際市場上主流測序平臺由美國 Illumina、Ion Torrent、 Roche 454、 Pacific Biosciences 這四大生產商制造。其中 Ion Torrent(2.5 代)和 Pacific Biosciences(三代)的技術是在 Illumina 上叠代的,但是仍未能撼動其市場地位。

這是因為 2.5 代和三代各有局限。2.5 代的代表是 Ion Torrent,其技術特點是使用離子感應場效應晶體管取代光學傳感器,簡單來說就是將複雜昂貴大型的超敏「照相機」換成了小型的芯片,用以檢測生物信號轉換成的電信號。這一變革大大降低了儀器成本,一舉占領了中國 50% 的市場。然而,其生物信號的產生依然依賴於焦磷酸測序技術,在精確度上無法與 Illumina 較量,並且沒有解決分子擴增步驟帶來的讀長短等問題。

第三代的突破在於去掉了分子擴增步驟,即所謂的單分子測序。單分子測序在生物學及臨床診斷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分子擴增步驟會引入人為誤差,對一些需定量的應用顯著不利,如 RNA/cDNA 測序等。單分子測序解決了這一難題;而樣品制備步驟的大大簡化則滿足臨床診斷的訴求。然而,其配合單分子測序的檢測部件是比二代測序儀更為高精尖的光學儀器,因為失去了分子擴增帶來的信號放大,導致成本直線上升。以三代技術的傑出代表 Pacific Biosciences(PacBio)為例,其平均測序成本是 Illumina 的十倍以上。這在價格敏感度高的市場中競爭力不高。因此 PacBio 雖然在生物學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卻只占有全球 3% 的市場份額。

第四代的出現是顛覆性的:不僅能做到單分子長讀長測序,還實現了檢測部件芯片化從而大大降低成本——第四代技術是單分子測序,核心在於長讀長、小型芯片化、適合臨床應用市場。這正是測序發展趨勢:測序和診斷的融合。

學術和工業界一致認為目前二代測序技術,最可能由第四代測序技術取代。

羅氏看到了這個機會,第四代技術有顛覆 Illumina 的可能。原因在於,測序真正運用到臨床診斷,因為精準醫療這個概念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測試的基礎之上,所以要想把精準醫療真正運用到造福人類上的話,就要兩者相結合。

但 Illumina 主要壟斷的還是研究市場,二代技術的兩個局限,讀長短和價格高,制約它在臨床診斷上的應用。大部分手續相當複雜,整個測序流程非常複雜。

Illumina 要想進一步發展就要走出研究市場的局限性,就必須往診斷市場走。Illumina 自己也在布局第四代,早年投資了第四代公司 Oxford Nanopore。但因為商業化協議糾條款的紛問題,失去了對這公司的控制,這起投資最後成為了財務投資,對 Illumina 的戰略布局失效。這個公司在市場上融資非常成功,估值超過了十幾億英鎊。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市場對第四代技術的信心。

田暉博士的團隊研究出了第四代的新路徑,通過智慧生物芯片解決上遊的痛點——從生物信號轉化,電信號檢測到生信處理,完成基因檢測。並且,智慧生物芯片具有高靈敏度、高通量的特點,方便快速檢測,小型廉價。這項技術能將整個產業鏈縮短,打破上中下三遊的布局——因為基因檢測能直接走進臨床診斷。

這是第一家第四代基因測序的中國公司,但不會是唯一一家。這個市場還在以超快的速度增長,根據摩根斯坦利的數據,2014 年基因測序市場規模是 160 億美金,到 2018 年可能會成長 3 倍,即 460 億美金。除了腫瘤檢測之外,產前預測等多個應用方案將帶動整個市場進一步繁榮。唯一需要的就是真正有技術壁壘的團隊加入進來。

華大基因Illumina羅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86

米歇爾珠玉在前考驗梅拉尼婭

1 : GS(14)@2017-01-19 08:07:56

梅拉尼婭在人前總是明艷又自信,有評論冀望她會是另一個積琪蓮甘迺迪;她則說過自己會是個「傳統的第一夫人」,又表明會以兒子為先。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同樣着緊女兒,還自封「媽咪總司令」,而她任內推動健康飲食等工作頗有成績。珠玉在前,梅拉尼婭要不被比下去,並不容易。46歲的梅拉尼婭生於斯洛文尼亞一個小鎮,少女時被發掘開展模特兒生涯,20多歲到美國發展,瞬即邂逅大她24年的特朗普,2005年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翌年入籍並誕子。


民眾好感度 歷來第二低

她是首個能夠流利講五種語言的第一夫人,但在特朗普競選期間,她總靜靜站在侃侃而談的丈夫身後,作風低調,參與不多,一反正副總統候選人總獲配偶鼎力支持的慣例。而她唯一一次演講在去年7月共和黨全國大會,卻鬧出剽竊風波,被揭抄襲米歇爾8年前為奧巴馬站台的演說。梅拉尼婭在丈夫口中是關愛兒子的「優秀母親」,但拍裸照、「做黑工」、虛報學歷等舊事難以為她加分。在過去四分一世紀的大選年針對候選人配偶所做調查顯示,公眾對她好感度最低,除了1996年的希拉莉。梅拉尼婭的同鄉就當她如珠如寶。全靠她,斯洛文尼亞這中歐國度獲得注意。在特朗普參選後,前往旅遊的美國人持續增加。梅拉尼婭家鄉小城塞夫尼察大發「第一夫人財」,商家推出「梅拉尼婭蛋糕」、「白宮拖鞋」等商品,更有旅行社開辦梅拉尼婭主題旅行團。特朗普上月聘用了斯洛文尼亞一家律師事務所,採取行動保護太太的名字和肖像權。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11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