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盃的得主是一家名為Base FX的特效製作公司,它的製作和管理團隊全在北京。今年5月,Base
FX與特效巨頭工業光魔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它們將參與更多好萊塢大片的特效製作。工業光魔是由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於1975年創立的特效公司,
它曾壟斷了好萊塢70%的電影特效工作。
近三年來Base FX一直保持超過50%的增長率,這並不是業內增長最快的,但創始人Christopher Bremble的策略是讓Base
FX成為內地規模最大的影視特效製作公司。據其提供的數據,去年Base
FX收入達到4000萬。從前三個季度的財務狀況來看,Bremble預計今年公司的總收入將在6000萬元至7000萬元之間。
目前Base FX有大約250名員工,明年這個數字將超過300。公司之前已經完成了《碟中諜4》、《金陵十三釵》和《四大名捕》等等數十部電影的全部或者部分特效。
「這類公司的壽命一般不超過6年,如果把範圍縮小到中國,那就是不超過3年,」Bremble始終保持著對這個行業風險的警惕,「這不是賣自行車那樣的生意,你賣的是人們在非常特定的情形下才需要的東西。它需要高資本投入,非常不穩定。」
這正好是Base FX成立的第6年。2003年,33歲的Bremble來到中國。他此前的身份是好萊塢的一名編劇和導演,先後在Fox
Family和Showtime Network供職。那時候內地的特效行業才剛剛開始—除了幾家國有特效企業,只有一些零散的工作室和培訓機構。
Bremble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聚攏一批特效師開始接一些零散的項目。三年之後,Bremble拉來在海南認識的朋友謝寧,兩個創始人帶著12個特效師開始了Base FX的生意。
一開始Bremble依靠好萊塢的人脈為公司找來項目,但也只是上不了院線的B級片。即使後來接到HBO這樣的大客戶,也是從最低端的活兒幹起。「比如擦掉錄像鏡頭中的時間碼,再把頭髮一根一根補齊,」Base FX副總裁謝寧說,「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就是體力活。」
但內地低廉的成本還是讓Base FX逐漸體現出優勢。按照當時的美元匯率,Bremble的報價僅為美國公司的1/8。即使現在有人民幣匯率上升、人力成本和場租上漲的因素,Base FX和美國公司的價格還是可以拉開差距。
2008年,Base
FX大概已有50名員工,Bremble組織所有人進行了一次投票,以決定公司保持現狀還是擴大規模。如果保持現狀,大家可以生活得比較舒服,只接熟手的
項目就好;公司擴大則意味著要不斷嘗試更新更大的項目,並面對更高的風險。在創始人看來,電影特效是一個不可控的行業,它不像快消品可以事先精確地算出一
個產品需要多少人工多少天。通常情況下,每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難題。
最後所有人都在郵件投票中選擇了擴張,Bremble和謝寧開始弱化對項目的取捨。在「活得舒服」的工作室中,創始人樂於接收重複性的特效場景。Base FX為了能夠拿到儘可能多的片子,會選擇沒有嘗試過的項目,「為此我們有時候會接一些爛片。」
事實上從創業開始,創始團隊就帶有將公司做大的野心。公司成立之初,Bremble讓員工放棄國內通行的3D製作軟件Maya,轉而學習
Houdini。如果說Maya可以為製作人員提供諸如「波浪」效果的套件,Houdini則給你一個包含扳手和鐵鉗的工具箱,在處理複雜特效時更具開放
性。
Bremble從國外得到的另一個經驗是流程化。在國內規模不大的工作室中,為了節約成本,每個員工往往擔任著「多面手」的任務,一個項目會儘可能讓更少的人去完成。
Base FX的做法則是讓員工變成細分的標準工種,在標準化的環境中工作以提高整體效率。2009年,Bremble建立了流程管理部門。現在這個部門的負責人是劉魯,他與同事負責聽取製作部門總監的意見,並為其製作合適的流程工具。
「想像成一個製造流水線,」劉魯說,「產品從你觀看的角度來說是影視作品,但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個數據流。」
Base FX要求每一個模塊都要形成數據,為此購買了流程管理軟件。劉魯對其重寫,將包括員工對一個場景的製作時間、使用軟件、文件格式和用戶反饋等等模塊全部納入其中。
Base FX有10個製作部門,大的項目會調動所有部門一起協作,這就涉及到每個環節和上下游的傳遞過程。例如動畫部門,在它的上游還有模型、裝配和貼圖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有隨時更改重新提交的可能,動畫也需要和它們不斷交互反饋。
在流程管理標準化之前,動畫主管張景瑞傳統的做法是郵件通知。他意識到這個方法的到達率有問題,不是所有人都會看郵件或是在製作過程中有所注意,總會出現因為調取文件不同而丟失成果的情況。
新的流程管理規定是更新只能存放在文件夾最外一層,而動畫環節也只能調取到這一層的文件。
最後實現的效果是,一個製作人員輸入幾個數字開始他今天將要工作的場景,流程管理軟件將這個成品的存放位置、參考數值、文件格式和使用工具規定好,不再讓員工從腦中調取「應該怎樣做」的記憶,並預估出一個項目完成所需要的時間。
預估時間非常重要。因為涉及招標,特效企業要事先提交方案和具體報價,這就要求Base FX得知道完成一個項目所需要的成本,而Base FX是以項目天數去收費的。
為了儘可能的提高效率,Base
FX還在每個部門設立了技術指導的職位,負責技術研發。比如狼群在沙漠裡奔跑,腳下揚起塵土的效果,如果讓特效師在每個腳掌落地時做出飛揚的塵土,面對群
狼「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Base
FX研發出的解決方案是做出工具,讓計算機根據狼群的速度、體重、重力加速度等參數自動計算模擬出每隻腳掌踏到地面後揚起的塵土動態,然後再讓特效師進行
微調,「可以省去80%的工作量」。
「如果不建立流程化的制度,Base FX絕對發展不到現在的規模。」謝寧說。即便如此,因為客戶會不斷的提出和修改要求,Base FX還是經常不能按照計劃完成項目,從而造成項目堆積和拖延的情況。這也是Bremble反覆強調的「風險」所在。
Base
FX設有項目管理部門,這裡的員工負責制定計劃和項目數據的管理。製作部門所有的行為都變成數據存放在服務器中,項目管理人員根據記錄跟進流程。「製作當
中一定會出問題,包括項目之間也會有衝突。」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前員工對《第一財經週刊》說。當項目堆積起來,一個人協調六七十名製作人員的進度也曾讓
他「非常崩潰」。
除了繼續修正流程沒有別的辦法。劉魯對現在的標準仍不滿意,比如這一行業的國外公司有名為Surfacing的部門,在Base FX被拆成了材質和燈光兩個部分,拆分傳遞的效率不如一個部門的整合,但他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去改變這個習慣。
在進入每個項目之前,劉魯的部門要開發許多對應的工具。工具是一套程序,最簡單的例子是數據轉換,以及為上百個系列產品重命名的應用。流程的建立讓
Base FX有了與亞洲其他公司競爭的底氣,「雖然制定流程需要多出一些開支,但最終我們還是能比韓國公司便宜20%。」Bremble說。
知名度的轉折點出現在2010年9月,Base FX為HBO電視迷你劇《太平洋戰爭》製作的貝里琉島登陸鏡頭拿下了當年的艾美最佳特效獎。這部劇成為了日後Base FX的一張名片,它的製片人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
在此之前工業光魔已經注意到了Base FX並開始與Bremble接觸,公司也有了像HBO這樣穩定的客戶。但這個行業有一些連好萊塢也無法避免的事情—公司最初兩年因為項目斷檔導致資金無法周轉的情況,謝寧已經不太數得清有多少次了。
公司變大之後,類似的風險隨著人員和設備開支的增多而變得更高。就在一年前,Base
FX為了接下《復仇者聯盟》的特效推掉了很多訂單,工作開始的兩天前他們才知道這個項目已經給了別人。Bremble立刻尋找後備項目,卻又發生了延付的
狀況,Base FX資金鏈再一次出現危機。
「要找到第二天就能開工的工作非常困難,比如我現在已經預定到2015年的訂單了,」Bremble說,「我的一些員工可能並不明白,當你為一個行業,尤其是電影行業服務,你並不能指望客戶按時付錢。」
因為斷檔而產生的人員流失是Base FX的一大困擾。同時這個行業本身的流動率很高,國內培訓質量跟不上,公司在急速擴張的同時無法及時補進人才。從2009年開始,Base FX成立了一個名為Base Camp的部門,負責新進人員的培訓。
Base Camp提供為期三個月的課程,每期通過面試招進15個已經分配好部門的新員工,不收費,學員也沒有薪水。除了基本的軟件技能之外,Base Camp的導師主要講授流程和上下游溝通的課程,保證課程結束學員能立刻上手。
這些學員每個月都面臨一次淘汰考核,最終會淘汰掉1/3的新人。相較於國內大部分止於技術操作的課程,Base
FX更注重拆解問題和實際處理能力,「如果公司是個水球隊,那我們招這些人進來不是教他們游泳,而是講游泳池是怎麼回事,水球規則是什麼,手勢是什麼意
思。」謝寧說。
在規模擴大之後,謝寧希望每個新進人員都要通過Base Camp的培訓和篩選。但細分的標準化讓已經在職的老員工則面臨另外的問題—技術瓶頸。
相對於小工作室的多面手狀態,Base FX的員工只能在自己的部門中重複工作,這也導致不少年輕人入職一年之後跳槽到其他特效公司或者自己創業。
謝寧給出的解決辦法是跨部門培訓,讓有轉崗意願的員工得到技術指導,並且促進部門融合,鼓勵員工瞭解自己上下游的技術領域,「但員工也要有定位,是喜歡獨立打造一輛自行車,還是想參與到寶馬的生產中去?」
人力佔據了這家公司70%的費用開支。與工業光魔的合作讓Base FX有了繼續擴張的底氣,工業光魔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和好萊塢的客源,而Base
FX則為這家特效巨頭打開中國市場。因此,未來Bremble將提高國產電影客戶的比例,將海外和國內製作從原來的4︰1提升到1︰1。
Base FX成立的6年時間,Bremble只接受了一筆來自好友的小規模啟動資金,但為了2015年擴張到至少600人的規模,他現在已經開始準備自己的下一輪融資計劃。
士康,是一個明星企業,不僅僅因為它生產全球流行的蘋果產品,也因為它的工廠內曾經發生的一幕幕悲劇。不止一次被曝員工自殺、保安工人衝突等惡性事件,給富士康蒙上了「血汗工廠」的標籤。工人們如何進入富士康?工廠的安保與工人之間,為何曾經關係緊張?在惡性事件後,富士康在工人管理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疑問,新京報記者走進富士康工廠內部。
關注富士康,不僅僅為了回答上述疑問。從某種角度看,富士康是中國經濟參與全球化分工的一個象徵和標本。它受益於全球化,依賴人口紅利;它在管理上有把人當作機器管理和使用的傾向;它是個森嚴的「帝國」,它產生了巨額的GDP,製造了繁榮,甚至造就了一個階層,一個社會。
目前,想要進入陷入「招工難」困局的富士康工作,比較「輕鬆」。
只要有一張二代身份證,就可進入富士康做工了。有時,沒身份證也能應聘成功。
上午體檢——下午考試——晚上分宿舍,一天時間內,提著行李和被縟的打工者就可以成為「世界五百強」的一員。
「輕鬆」的應聘條件
只要有不穿富士康工衣的年輕人從公交車上下來,立馬會有一窩人圍過來塞一張名片,或者問「要不要進廠?」
無論是太原富士康還是鄭州富士康航空港廠區的門外,掛著「富士康招工」字樣的中介與等活兒的小摩的一樣,尋常可見。
中介們掛出「進廠返現」或者「報名送精美雙人被」的招牌或橫幅。太原富士康南二門和南三門門外,只要有不穿富士康工衣的年輕人從公交車上下來,立馬會有一窩人圍過來塞一張名片,或者問「要不要進廠?」
名片上羅列著富士康招工的要求:學歷不限、年齡16至45歲、有本人二代身份證原件、胳膊上無文身和煙疤等。
在網上搜「富士康招工」,相似的內容會顯現出數頁之多。我按網上的電話聯繫了一位自稱太原富士康內部負責招聘的主管。該主管再三叮囑,「一定不要搭理路上的中介」。
該主管這樣說,或許是有利益之爭——在太原富士康園區內,至今還可以見到「截止日期為10月底」的鼓勵「內部工人舉薦老鄉或親朋好友入廠」的橫幅和告示,其中規定每舉薦一人可獲獎300元。
很多中介會向一些胳膊上有文身和煙疤等不符合要求的應聘者打包票,「找找內部的人就肯定能進廠」。
通過「活動」,超齡或沒有身份證的人也可以被中介送進富士康。10月底,鄭州富士康航空港廠區前,一個中介向幾個超齡的女村民「秘授訣竅」,「去借一張身份證,讓身份證本人參加面試,照廠牌照的時候你再頂上」。
同樣的方法,那些沒身份證的應聘者也可進入富士康。
過場般的應聘考試
在面試、體檢結束後,還有筆試。筆試監考極為寬鬆,成績也不會對入職產生什麼作用。
11月1日早上8點,我來到了太原富士康的北一門。當日,大概有四五百名和我一樣的應聘者在此等待。
應聘者被帶進了富士康廠區內有一個籃球館大小的招募大廳。隨後,應聘者以受舉薦的中介機構為單位,坐在塑料凳上,等到9點開始走包括面試、體檢等在內的流程。
富士康的面試過程不超過1分鐘。應聘者隨便坐在一溜穿著富士康工衣的男女面試官面前。面試官問我的問題是,「以前是干什麼工作的」以及「進入富士康之後,能否適應嚴格的紀律」。
之後的體檢亦不算太複雜。應聘者先是伸直胳膊、連續上下蹲5次,接著排著隊去抽血以及做胸透。初次進廠的應聘者還被要求打上一針防控相關疾病的疫苗。
體檢結束後,打算住宿的應聘者須在招募大廳外的一個機器上刷一下身份證。富士康會按此在當天晚上分配宿舍。
用招聘人員分發的餐券在富士康內部的食堂吃過午飯後,應聘者陸續回到招募大廳等待下午的考試。
考題共100分,有選擇、計算和綜合三種題型。題目的知識面比較廣泛,其中一題為「生活中所說的煤氣中毒,實際上是指()氣體中毒」,其他還有「英譯漢:『Work'譯為()」等英語、文學題,甚至包括數學方程式。
部分應聘者在這些題目上犯了難。有個中專生解出方程式,人群立刻一陣歡呼,紛紛搶過他的試卷抄一下。
這個監考極為疏鬆的考試只是個過場。考試成績似乎對於應聘者的入職不產生任何正面或負面的作用。
熬到傍晚時分,幾乎所有的應聘者都能領到一張窄且長的小紙條。紙條上標註著應聘者的姓名、所分到的事業處、工號等16項內容。
在培訓中灌輸「紀律」
新人培訓時間僅為2天,其中,紀律和獎懲體系是講師重點闡述的內容。
次日上午,新人開始在D區的DR2餐廳4樓接受為期2天的培訓。
開始培訓前,講師強調了兩條紀律:衛生間不許吸煙和下課時不准離開教室。他說,一旦走出四個玻璃門,違反者將自行承擔被除名的後果,「這是富士康最基本的紀律之一」。
紀律和獎懲體系是在介紹完富士康的基本情況後,講師重點闡述的內容。
「富士康的考勤非常嚴格。」一個女講師說,員工上下班出入大門和宿舍時,須刷門禁;連續曠工三天視為自動離職;上下班時間如委託別人打卡或替別人打卡,雙方記大過。
「警告、記小過、記大過、降級和除名」構成了富士康的懲罰制度。
按女講師所述,「員工工作時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拒不聽從主管指派」等行為,將受「警告」處分,而「私自攜帶食品、飲料進入生產車間」等行為,屬於「記小過」範疇。
一旦員工在園區內打架或者偷盜,除了被富士康除名外,還「將被送到公安機關」。
培訓進行到第二天,也就是入廠第三天的下午,入職員工會被要求籤一份為期3年的勞動合同。
培訓的最後是分配車間。11月3日,正值太原大風降溫,一堆人在負責人的帶領下,頂著風朝車間的方向跑去。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富士康的生活,真正開始了。新京報記者尹聰
-數讀
6%
富士康2011年進出口總額2147億美元,佔中國大陸進出口額的近6%。
1027.4億
富士康2011年營業額1027.4億美元,接近越南或伊拉克的GDP總量。
以下文章出自張旭紅的博客:http://zhuengxu.blog.163.com/blog/static/8291062200897532929/
尋找伯克希爾哈撒韋高投資收益的密碼
198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GEICO保險:
通用食品:
哈迪哈曼金屬:
SAFEO保險:
華盛頓郵報:
美國鋁業:
凱賽鋁業:
聯眾集團:
沃爾沃斯零售:
平克頓交通服務:
克里夫鋼鐵:
聯合出版:
雷諾煙草公司:
奧美國際公司:
大眾媒體公司:
底特律全國銀行:
時代鏡報公司:
全國學生貸款公司:
其他股票:
合計
1981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1,519,124股,增持成本6796萬美元。
2.增持通用食品117,432股,
3.買入阿卡他紙業公司420,441股, 增持成本1407萬美元。
4.增持聯合出版17,100股,
5.買入GATX公司441,522股,
6.減持SAFECO保險公司465,300股,減持價格每股40美元左右。1978年每股平均25美元買入953750股,1980年均價27.6美元增持276775股,1980年買入1981年獲利50%就拋出,證實了巴菲特也玩短線。
7.減持美國鋁業公司25%持股。
8.清倉凱賽鋁業化學公司。
9.清倉沃爾沃斯公司。
1982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1,342,851股,
2.買入時代公司1,531,391股,
3.買入克郎佛斯特保險公司908,800股,增持成本4714萬美元。
4.增持哈迪哈曼公司364,200股,
5.增持聯合出版9000股,
6.清倉SAFECO保險公司。
7.清倉平克頓交通服務公司。
8.清倉美國鋁業公司。
9.清倉阿卡他紙業公司。
10.清倉克里夫鋼鐵公司。
1983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2,510,986股,
2.增持通用食品2,350,300股,
3.減持時代公司629,603股,82年均價29.5元買入,83年60元以上就減持40%,證實了巴菲特高估就減持。
4.減持聯眾集團74,870股.
5.減持奧美國際公司141,000股.
6.減持大眾傳媒公司85,300股,
7.清倉克郎佛斯特保險公司。
1984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買入埃克森石油公司3,895,710,
2.增持時代公司1,651,700股,
3.買入美國廣播公司740,400股,
4.買入西北工業555,949股,
5.清倉雷諾煙草公司,連續三年增持1983年佔投資組合31.1%的雷諾煙草84年被清倉。
6.減持通用食品404,353股,
7.減持GEICO保險350,000股
1985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美國廣播公司160,400股,
2.買入比阿特麗斯公司2,350,922股,
3.減持時代公司1,705,700股,
4.通用食品續84年減持後9%,85年被清倉。
5.埃克森石油84年大量買入佔投資組合13.8%,85年就被清倉。
6.清倉聯眾集團。
7.清倉買入一年的西北工業。
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GEICO保險:
華盛頓郵報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比阿特麗斯公司:
聯合出版:
時代公司:
哈迪哈曼公司:
其他股票:
合計:
分析巴菲特1980年---1985年投資情況我感覺由二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長期持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0---1985年五年持有時間的有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聯合出版、哈迪哈曼公司四家公司。
GEICO保險作為第一重倉股5年上漲6倍(以1976年第一批3.18美元買入均價計算9年上漲27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43%,投資收益4.9億美元,1985年GEICO佔伯克希爾一半的股票投資市值。
華盛頓郵報
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25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39%,投資收益1.63億美元,1985年華盛頓郵報是伯克希爾第二大重倉股。
聯合出版
聯合出版5年上漲4.29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33%,投資收益4279萬美元,1985年聯合出版是伯克希爾第五大重倉股。
哈迪哈曼公司
哈迪哈曼公司5年下跌36%,(即使1987年賣掉依舊沒有超過1980年的29元)1980--1985市值下降2000萬美元,1985年是伯克希爾第七大重倉股。
長期回報率比較
GEICO保險
哈迪哈曼公司
華盛頓郵報
聯合出版
合計:
第二部分5年以內短期持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980--1985年買賣過的股票有:通用食品、SAFECO保險公司、美國鋁業、沃爾沃斯公司、平克頓公司、克里夫鋼鐵公司、雷諾煙草公司、奧美國際公司、大眾媒體公司、底特律全國銀行、時代鏡報公司、全國學生貸款公司等公司。
通用食品:
1979買入
SAFECO保險持股數
1978買入
美國鋁業
1980買入
1981(10送10)70.36萬股
沃爾沃斯
平克頓公司
1980買入
克里夫鋼鐵
1980買入
雷諾煙草
1980買入
阿卡他公司
1981買入
時代公司
1982買入
1983賣出
1984買入
1985賣出
1982---1986巴菲特對時代公司高拋低吸堪稱股票套利經典的波段操作。
對巴菲特1980--1985年股票投資我學習到的知識有以下幾點:
第一,持股經歷5年的投資回報率遠遠超越短期投資,以股神對股票投機的天賦和閱歷,經5年實踐證明智商相同的前提下長期投資收益率比短期套利收益率高。
第二,1980---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短期套利比例還高達58.8%,長期持有的股票只佔41.2%,更準確的定義這時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應該叫:「價值套利與價值投資的結合體」,總結經驗發現價值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價值套利回報率後,1985年以後巴菲特股票投資基本控制在3--6只長期持股上(改天分析1985--1990持股情況)。因此,1985年後的巴菲特才稱得上真正的長期價值投資者。
第三,分析四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可以發現GEICO保險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因此,只有找到可以長期大幅上漲的股票,然後重倉長期持有才能取得長期高投資回報率。
第四,如何找到要大幅上漲的股票重倉持有呢?假如重倉持有即將大幅下跌的股票將損失慘重。先瞭解GEICO保險被巴菲特買入前的一些表象或許能得到些啟示。
1.GEICO公司業務包括個人的產物保險與意外保險,擁有專為政府員工和軍事人員承保私用汽車乘客意外險的政府員工保險公司和GEICO一般保險公司等子公司。1936年由保險會計師利奧。格德溫邀請銀行業者克利夫。瑞亞共出資10萬美元合作成立,1948年巴菲特老師格蘭姆以72萬美元購買瑞亞一半的股票。1950年巴菲特大學時期就有機會去老師任董事的GEICO公司找營業主管羅瑞莫。大衛遜請教GEICO公司的各種特點。大學畢業後把自己三分之二的財產一萬美元投資在GEICO上,持有一年後出售獲得50%投資回報。
2.
3.1976--1980伯克希爾以每股均價6.67美元成本購買720萬股GECIO的股票。買入一家有可能破產的公司最後取得巨額投資回報,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巴菲特1976年買進之前20年就對GEICO保險盈利模式和具體情況非常清楚了。
4.1972年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從年初24.75美元上升到年底30美元,1973上半年跟隨指數大幅下跌至14.23美元,巴菲特抓住這一時機悄悄以均價22.75元買入467150股,買入成本1062萬美元,1983年市值增長到13687萬美元,投資回報率10年超過10倍。93年市值更增長到41898萬美元,考慮中途減持的10%股份,20年投資回報率43倍。
5.巴菲特是如何判斷華盛頓郵報投資有未來20年有43倍的上漲空間呢,據巴菲特自己介紹13歲還是中學生時他就專門送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前鋒報,可見買入華盛頓郵報30年前巴菲特就非常瞭解有關報紙發行的相關知識。巴菲特祖父曾經擁有(克明郡民主黨報),祖母在家裡的印刷廠做排字的工作,父親曾編輯(內布拉斯加人日報),自己也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主任,買進華盛頓郵報四年前開始親手經營(奧馬哈太陽報)。人們常說假如巴菲特不從事投資,那他最可能從事的就是新聞工作。發現並重倉持有華盛頓郵報的最大因素是巴菲特是報紙發行業的專家。
6.總結,無論GEICO還是華盛頓郵報的投資都顯示巴菲特只有重倉買入自己非常熟悉的股票,才能取得長期超過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如果把GEICO保險和華盛頓郵報從投資組合剔除1980--1985年投資回報率將平淡無奇。
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GEICO保險:
華盛頓郵報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比阿特麗斯公司:
聯合出版:
時代公司:
哈迪哈曼公司:
其他股票:
合計:
198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哈迪哈曼公司
里爾西格萊爾
其他
合計:
198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合計
1988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可口可樂
華盛頓郵報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合計
198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可口可樂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合計
199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可口可樂(10送10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富國銀行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合計
分析巴菲特1985年---1990年投資情況我感覺由二個看點:
1.持股集中,持股數量由1980年20只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6只。其中1987年更只有3只。
2.長期持股,1985年持股中有75.990年還持有,短期買賣的只佔24.1%。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5---1990年五年持有時間的有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首都.美國廣播三家公司。其中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分別1976年和1973年開始買入。
GEICO保險
華盛頓郵報
首都美國廣播持股數(萬股)
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5---1990年五年持有時間的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首都.美國廣播三家公司。我個人發現和1980---1985年GEICO保險作為第一重倉股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25倍,投資回報率相差很大。
先看看1973年1062.8萬美元買入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回報率詳解:
到1980年市值4222.7萬美元,上漲3.97倍。
到1985年市值20517.2萬美元,再上漲5.25倍。
1985到1990年市值34209.7萬美元,只有上漲66%。
再看看1976年----1980年4713.8萬美元買入的投資回報率詳解:
到1985年市值59595萬美元,加上中途減持的3%股權,總計盈利13倍,
1985到1990年市值111055萬美元,只有上漲86%。
1.可以看出離買入時間越短回報越高,說明巴菲特高回報率的重要原因是低價買進。公司出現危機(例如GEICO)判斷準確然後破產價買進。或等公司隨指數大幅下跌低價買進(例如華盛頓郵報)。
2.經過1980--1985年數倍上漲後,即使優秀的GEICO和華盛頓郵報,股價隨後1985--1990就不能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後也遠低於伯克希爾股票投資回報率。回顧上一篇「第三,分析四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可以發現GEICO保險1980--198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1980--198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因此,只有找到可以長期大幅上漲的股票,然後重倉長期持有才能取得長期高投資回報率。」
另關注一下投資著名的可口可樂5年的情況(不考慮1.5%分行率)
可口可樂也是越接近買進的時間收益率越高,1988---1994可口可樂確實是個不錯的投資。但離買入可口可樂時間越長投資高回報率越低,如果我說巴菲特94年後持有可口可樂是個失敗的投資,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如果我的數據沒有錯那麼可口可樂1994---2007年復合股價漲幅應該只有不到10%。經過10年的時間股價還低於1998年的股價,這就是巴菲特「特許經營權」理論應用最著名的可口可樂投資回報率。所以「特許經營權」「護城河」等理論有過分誇大投資效果的嫌疑。
通過這兩天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1980--1990的股票投資組合我學到了以下知識:
1.巴菲特買進股票後5年投資回報率都很高,5年以後繼續持有投資收益率就很普通。說明巴菲特高投資回報率的原因是低價買進,而不是長期持有。終於明白巴菲特為什麼說「75%像格蘭姆,25%像菲利普。費歇。
2.巴菲特重倉持有並取得高回報的股票,都是他非常熟悉的股票,投資不內行的股票不是價值投資。
3.「特許經營權」等價值投資理論有被過分誇大投資效果的嫌疑。
4.真正讓巴菲特賺到大錢的只有少數幾隻股票,理解了巴菲特為什麼說:「40年裡的職業生涯裡,只有12個投資決策,使他擁有現在的地位」。
5.時代公司1982年低價買進,1983年高價減持,1984年市場回落又買進,1985年又減持的波段操作。說明巴菲特不僅僅是價值投資者。
一、我有何資格談這個話題
從03年加入盛大,一直到12年創業,橫跨10年,公關主管、總辦助理、市場經理、產品經理、項目經理、媒介總監、市場總經理,幾乎每個領域的崗位都認真經營過,且都還算有出色表現。其中,最得意的莫過於2008年推出網頁遊戲《縱橫天下》的經歷。
雖然現在很少有人知曉,《縱橫天下》是全球首款月收入過千萬的產品。也正是它的出色表現,引爆了國內的網頁遊戲產業。隨後的多款熱門產品,不需要遮掩,敢說不是抄襲的《縱橫天下》?當時百度遊戲頻道還沒建立,多次找我幫出謀劃策並達成第一次聯運;新浪、鐵血甚至多地電信的第一次網頁遊戲聯運,都是實踐在《縱橫天下》。那時候多單純,沒有任何貓膩,投入多少資源就給多少乾淨的分成!
遺憾的是,當時的盛大熱衷於通過18收購所謂已經有產品的頁游團隊,對自身研發與建設平台不關注,招個人最快流程都要3個月以上,導致產品開發按端游思路磨蹭不前。雖然在08年獨攬行業內眾多頂級獎項,但白白浪費了絕好的市場機遇,將頁游的高潮讓給了更多後來者。
最早的那批頁游用戶,很單純,可以和端游中一樣組織打據點,可以建很多的QQ群幾年不離開,可以組織線下活動,可以為了遊戲寫幾千幾萬字的文章……在現在大多「流」活三兩月的頁游中,這樣的情境已經不可能再發生了。
《縱橫天下》培養了一大批人。這些人很多後來都成了各家公司的市場總監、製作人、主策劃、商務總監等等。也正是通過他們,陸續聽到反饋,他們的頁游產品被某強勢平台憋死了;去和某平台商務總監談聯運,人家直接拉出去喝茶,要聯運區20%的私人回扣;產品在某平台上了,必須要陪他們管資源的負責人打通宵德州,要是一晚上你輸了少於10萬,那後面推廣的資源就慘了;某產品流水都快5000萬了,竟然還虧損,因為數字是和平台互相做起來的;不管有多少人一個月開服少於100個都不好意思談聯運;平台資源圈有廣東幫和北京幫,你只要拒絕了一家的回扣要求,馬上聯合起來抵制你,一家都別想談成……如此等等,聽的心驚肉跳!!!
對我們這些最早的一批盛大系的、老老實實做遊戲的人而言,真不敢相信,一直以來覺得還算乾淨的遊戲行業,竟然在頁游發展的短短三兩年內,黑幕如此!墮落如此!
二、我為什麼要觸及這個話題
在頁游互相刷「流水」,把一批傻傻的投資人的錢刷進了推廣公司、平台資源負責人、以及製造流水產業鏈的各環節大佬的口袋後,投資人也開始聰明了,不玩了。於是手游的投資高潮又來了。遺憾的是,快速崛起的,依然是可怕的「流量平台」。
一個以前的老部下跟我抱怨說,他們要推一個很不錯的手游,也準備了千萬的市場費,考慮到聯運太坑上游,利潤太薄,因此不打算做聯運。但不成想,不做聯運竟然廣告費按正常思路花不出去!
為什麼呢?流量就在那麼幾個大的平台手裡,那些「過油手」們有充分的理由讓自己的老闆相信,聯運來的錢肯定比廣告快和所謂的「多」。因為絕大多數老闆還是有上市的夢想,或者已經上市了需要對每季度的財報數據負責的。因此,流量能直接變現當然比買廣告來的直接。
在這樣的背景下,手游的流量80%以上集中在聯運平台手裡,買不到,要麼你就認命去聯運賺點辛苦錢;剩下的20%作弊數據又太多不敢買。這麼一對比,頁游領域至少還有不少零散的流量可以買到,是多麼的幸福啊!
再回首端游領域,赫然發現,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平台兼併壟斷態勢非常迅速。通過工具霸佔了90%以上活躍用戶的大平台,都開始不賣核心資源,留著自己洗用戶養產品。而剩下來的流量,看看價格你就知道了,舉個簡單的例子,5年前一個有效點擊可以控制到5分以下,現在平均要2塊;以前網絡廣告的價格是一年以上一調整,現在有的已經是月調整。成本翻了多少倍?
買肉買菜至少還有物價局可以調控,但網絡廣告的售賣,完全是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於一體的霸頭們自己說了算。可以說,這是對遊戲領域創新最大的鍘刀,處理不好,目前看起來欣欣向榮的網絡創意產業,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年內,摔一個大跟頭。
以前不敢吱聲不敢抗議,因為至少還有一點幻想,可以買到那麼一點殘羹冷炙,但現在呢?幻想已經近乎不存在了,那麼那些還每天通宵搞原創、傾家蕩產搞創業的中小企業的新興者們,還能不覺醒?難道總要等頭破血流後才能醒悟,那代價也太大了。
說了這麼多,似乎都是牢騷。不盡然。網絡領域也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比如博客剛興起時,很多人都說我們沒機會了,但2年後開心網起來了;在很多人又說沒機會時,微博起來了;然後又是微信。在不斷碎片化、淘汰性的應用體驗面前,機會總在眼前,QQ那樣的機會百年一次而已。
雖然現在流量的工具化壟斷異常明顯,產業環節極其不透明不健康,但勝在現在的網絡用戶相信口碑,不絕對依賴工具。如果能跳出傳統營銷的固定思維,加上對自身的產品有信心,打打品牌靠口碑贏得新機會又何妨!
儘管被稱為「瘋狂」財務造假的萬福生科案有了階段性的查處結果,但是隱藏其後的造假流水線尚未全面曝光。「要將萬福生科案辦成標竿式的案件」,市場各方從證監會此前的多次表態中捕捉到了些許信號。「內部造假分工嚴密、假賬單據一應俱全」,萬福生科案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執法有著啟示性意義。
萬福生科案開創了諸多第一,它不僅是首例創業板公司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的案件,還是證監會首次對保薦機構單獨立案、暫停其受理保薦業務的案件,更是開啟由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協商賠償投資者損失的先河。為了撕開萬福生科隱秘的造假流水線,新華網記者獨家專訪了證監會稽查總隊查處此案的相關負責人。
財報疑團:一個U盤成為稽查突破口
去年九月,湖南證監局在一次例行巡查中發現,上市不到一年的創業板公司萬福生科存在財務問題,疑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萬福生科2012年半年報顯示預付賬款增加了2632萬元,餘額達到1億多元。作為一家糧食精加工企業,萬福生科採購的生產原材料是稻穀。通常來講,這類企業與農戶進行結算時採取現結方式,而財報中出現那麼大數額的預付賬款,便顯得十分不符合常理。預付賬款成為萬福生科第一個很大的財務疑點。
另據湖南證監局在巡查中瞭解到的情況,萬福生科在2012年上半年期間曾經停產。企業在停產的同時,還能產生高餘額預付賬款,引起稽查部門的關注。
除了預付賬款外,另一個財務疑點是在建工程款餘額。2012年上半年,萬福生科在建工程科目的賬面餘額從8675萬元增加至1.80億元,這個過於巨大的數字,與萬福生科往年的經營活動規模相比,愈發令人不解。
「假賬背後一定存在真賬!」稽查組負責人斬釘截鐵的告訴記者。因為企業需要與真實來往的客戶對賬。若能找到萬福生科的真賬,就能為以後的取證撕開方向。後來的事實的確驗證了該負責人的想法。
其實,整個調查的突破口,來自一次現場突擊調查。那天稽查人員「突襲」萬福生科財務處辦公室,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稽查組負責人表示,「當時我們看到屋子裡的人露出緊張和小心翼翼的表情,彷彿藏著什麼秘密。所以,我想或許真能找到些什麼。」稽查組負責人注意到,有一位工作人員站在電腦前,好像試圖在遮擋著什麼東西。「雖然不知道那裡有什麼,但還是讓其閃開。終於看到那台試圖被擋住的電腦主機上插著一個U盤。打開U盤發現,裡面藏著的,正是我們之前苦苦尋覓的、萬福生科2012年的真實銷售流水台賬!」
一個關鍵的U盤,為之後的調查取證打開了局面,也為稽查人員找到了確鑿的證據。
稽查人員在另一台電腦中,還找到萬福生科分配造假額度的電子表格,每個月計劃造假多少筆,造多少額度。稽查組負責人向記者描述獲取真賬本時的心情:「那一刻我們滿懷信心。一手握著真賬,對照另一手上的假賬,萬福生科的造假細節,即將層層暴露於公眾面前。」
撥開雲霧:萬福生科如何「玩轉」9億假賬?
歷經四年半的時間,虛增收入9億多、虛增利潤2億多。如此瘋狂的造假,萬福生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稽查人員掃過真實台賬中一個個零碎的數字,逐步拼接出萬福生科的造假鏈條:利用公司自有資金進行體外循環,假冒交易,用以虛增收入和利潤。
萬福生科在財務造假中,首先借用農戶的身份證,為他們開立個人銀行賬戶,但這些賬戶卻是由萬福生科來控制。公司將自有資金打到這些個人賬戶中,冒充為「預付給農戶的收購款」;而後,再將資金從農戶的個人賬戶上打回給公司,冒充為「客戶的銷售回款」。
流程圖上清晰地顯示,自有資金經過一去、一回,形成虛假的資金流,憑空捏造了銷售收入。
為使從農戶賬戶打回公司的資金顯示為「客戶銷售回款」,萬福生科又動了手腳:偽造大量銀行回單,包括自刻假冒的銀行業務章。
稽查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調查伊始,我們採取了先易後難、先重點突破,再全面展開的調查策略」,在通過2012年真實銷售台賬掌握萬福生科造假模式後,對萬福生科2008年以來的財務數據展開全面調查。對於虛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這個關鍵的問題上,分銀行資料、外圍調查(以下簡稱「外調」)兩個小組開展調查。
銀行組調取與萬福生科客戶回款有關的所有銀行流水和憑證,需要確認每一筆相關資金的確切來源與去向。據稽查組負責人回憶,調查過程中發現了萬福生科為造假掩人耳目改採取的「小伎倆」。比如,一筆資金在銀行櫃檯現存現取,從A櫃檯取出,再從B櫃檯存進,人為割裂資金流向;再比如一些轉款是通過刷公司自己裝的POS機打回賬戶,銀行確認這種資金來源的難度很大,因此稽查人員需要協調銀聯調取相關數據。在整個銀行資料調查過程中,稽查人員共追查了300多個賬戶、超過10萬筆流水。
如果稱資金流水為間接證據的話,那麼實物成交記錄便是貨真價實的直接證據了。稽查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外調組同時調查了萬福生科的銷售客戶和採購農戶,目的是瞭解其真實的銷售數額與原材料收購規模。
在歷時兩個多月的外調過程中,稽查人員共走訪調查的50多家客戶,發現兩類問題客戶:一類是萬福生科曾經的客戶,交易發生時間不在萬福生科上市發行期內;另一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客戶,包括一些幾年前就已註銷或關閉的小公司,萬福生科居然把其生生搬來冒充成自己的客戶。在稽查過程中,萬福生科也同一些客戶打過招呼,可想不到的是,萬福生科財報上的數字「假」得太離譜,即使客戶虛報數字「幫忙」隱瞞,依舊望高難以企及。
走訪農戶的過程中也有神奇的發現。稽查組負責人回憶道:「有些農戶根本都不知道萬福生科為他們開立了銀行賬戶,而另一些甚至根本不是糧食經紀人,而是萬福生科公司的職工、或是職工遠房親戚等。」
由此可見,萬福生科為完成一筆筆造假,可謂費勁腦筋、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稽查組負責人特意提到,調查過程中發現,農戶也好,客戶也罷,許多人對資本市場的法律制度知之甚少,法律意識較為淡漠,這不僅給稽查人員的執法調查帶來困難,也為造假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造假之路:集系統性、隱蔽性、獨立性於一身
有了公司上市想法後,萬福生科董事長龔永福便和財務總監覃學軍商量,令其制定一套造假方案,以達到符合上市的條件。龔永福坦承,「沒想到會造出這麼大的假。」 雖然整套造假方案符合上市條件,但後期每年都要以此為基數,造假成本越來越大。
稽查組負責人介紹,萬福生科造假案是集系統化、隱蔽性、獨立性為一體的,採取了成本倒算制,使得財務報表整體十分平衡,很難從形式上發現問題。
首先,造假系統性強。萬福生科造假遍及進、存、產、銷各個經營環節,參與造假的人員很多。在執行過程中,由覃學軍總體策劃、統一分配任務,過程就像流水線,每個參與人員只需完成各自的部分,然後移交給下個環節負責的人,等全部流水線結束後,整套假賬也順理成章地誕生了。
其次,造假隱蔽性強。稽查負責人感嘆到,「調查中直接發現問題的難度很大」,因為賬套的資金流水與銀行的資金流水在日期、金額上逐筆一一對應,但問題卻在於名稱的造假, 這個過程中能演變出許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原本是由張某通過銀行打回的款項,但對應的銀行回單上的賬戶名稱卻被改成了萬福生科的某客戶名稱。「如果只對流水是對不出問題的,這就需要深度追查這個資金究竟從哪裡來的。形式上很逼真,但內容的確是假的。」稽查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另外,造假的獨立性是很高的。稽查組負責人說,「不能說萬福生科的造假有多高明,但的確它把所有東西都做全了。」 從購銷合同到入庫單、檢驗單、生產單、銷售通知單以及採購銷售發票等,這些單據憑證由專人開具。「由於萬福生科對應的糧食收購方都為農戶或糧食經紀人,不能開具發票,因此採購發票也由萬福生科開具,這樣就能把所有的單據憑證全部自己解決,而不依賴外部的力量,具有很高的造假獨立性。」 稽查負責人稱。
最後,造假過程採取了成本倒算制。因為整個公司財務是按計划去造假,而非真實情況。所以財務人員會根據虛增後的各產品銷售收入、毛利率以及生產消耗率直接倒算相關生產財務成本,達到了產銷平衡。「既然是算出來的,整個資產負債表一定平衡的,不能直接簡單的找到問題所在。」稽查負責人如是說。真假業務混淆交織在一起,「萬福生科不像有些公司的造假,一些筆是真的,剩下的可能都是假的,它的一筆業務裡既有真數也有假數,真假交織在一起,所以給核實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整個調查過程十分艱苦。」 一些客戶在縣、鄉、鎮等小地方,路途遙遠,來回輾轉上千公里,而且稽查人員難以用當地方言交流,語言溝通較困難,有時需要找第三方人員解釋,費盡周折。此外,湖南的冬天沒有暖氣,很多銀行資料是存在陰冷的庫房裡,為了找到相關證據,不少稽查人員都在帶病工作,有的甚至累倒在現場。稽查組負責人笑著說「帶病工作在調查萬福生科案時是太普通、太平常的一件事,基本是常態!」「因為財務類調查的案子和內幕交易等其他案子不一樣,調查的時間跨度也很長,所以涉及到的事項特別多。」 稽查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記者觀察:巨額造假背後令人深思
隨著整個萬福生科案情的浮出水面,證監會的處罰結果也隨之公佈於眾。2013年5月10日,證監會在新聞通氣會上宣佈了擬對該案件的行政處罰結果,萬福生科公司、高管及相關中介機構均受到了重罰,其中,對保薦機構平安證券的處罰,是2004年保薦制度出台以來對保薦機構開出的最嚴厲罰單。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究竟是什麼動機促使萬福生科一個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小公司造這麼大的假?造假過程是自為還是中介機構報團所為呢?是否是由於制度上的缺陷給了不法分子們生存的土壤?
萬福生科造假案背後有著令人深思的地方。不管怎麼說,有一個事實是肯定的,那就是萬福生科案突出反映了相關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誠信意識淡薄、職業操守存在嚴重缺陷。既有違信息披露基本要求和市場「三公」原則,又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
雖然證監會已經完成了對萬福生科案件的調查,但是為什麼上市公司造假屢禁不止?綠大地造假被重罰之後,還有萬福生科頂風作案,之後或許還有新大地、河南天豐等。我們真的希望上市公司造假不再發生。
A股市場長期低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不敢相信」。試想,一個個包裝得美輪美奐的「水貨」公司堂而皇之進入市場,圈了一大筆錢後就原形畢露,這樣的資本市場環境怎麼能讓人安心?投資者的利益怎麼得到保護?服務實體經濟的「中國夢」怎麼得以實現?
當前,A股市場面臨著IPO重啟的難題。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暫停之後,如何讓投資者看到一個嶄新面貌的市場是當務之急。把「水貨」擋在外邊,給投資營造一方淨土,讓各方主體歸位盡責,實現資本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還需要各方攜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