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引發流感重症潮,沒想到高溫已經飆破36度的五月天,還是有流感重症患者, 專家解讀,今年流感疫情時間拉長,初步研判與氣候異常有關,未來流感高峰期可能改變。 最近很多人已經穿起短袖短褲,但醫院卻還有流感重症患者,這是怎麼一回事? 今年特別「長命」 炎熱五月天還沒絕跡 一名六十歲的男性,近日忽然肌肉痠痛,連自行就醫都有困難,得叫救護車協助,就醫發現,居然是B型流感惹的禍;患者沒有發燒、喉嚨痛、咳嗽等典型症狀,快篩也是陰性,最後居然在醫院治療一周才出院。另有一名年輕患者,因流感而住院,期間竟然一度要洗腎。 家屬一度不知道怎麼跟親朋好友解釋,天氣已經熱到不行,但卻感染流感重症,令人匪夷所思。確實,流感總被認為是具有季節性的流行疾病,疫情發生有週期性,以秋冬兩季為主,十月開始疫情升溫,高峰期通常在十二月到隔年一、二月,三月後疫情便趨緩。 感染症權威、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說,現在流感疫情雖較過年期間減緩很多,但今年的流感似乎特別「長命」,截至目前,台大兒醫仍有幾名重症患者,正持續搶救中。 雖然還沒有完整統計研究,但黃立民初步研判,台灣四季氣候越來越熱,未來流感高峰期會越來越不明顯,趨近於東南亞國家,也就是全年都會有流感發生。 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楊玉玫說,從統計資料來看,流感的門診、住院人數都在下降,流感本來一年十二個月除高峰外都有零星通報,今年通報病例較去年同期減少,個案並未增加。 疾管署統計,從去年七月到今年四月底,重症病患統計有一九八九例,而中壯年族群發生率提高,重症個案主要感染病例以H1N1為主,但近期以B型較多。 流感病毒分為A、B、C三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和B型可能引發季節性傳染,三月下旬以後以B型為主,至於A型和B型病徵差在哪裡?黃立民說,B型較大特徵是小腿痠痛,其他跟A型差不多。 定期接種疫苗 保護續航力可達半年 嘉義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系主任謝孟哲指出,流感大多都是頭痛、肌肉酸痛和疲倦,但今年鼻咽症狀如流鼻涕等比往年多,部分病人會腹瀉、嘔吐,但症狀仍因人而異。 謝孟哲說,若演變成重症以肺炎居多,少數患者會變成腦膜炎、心包膜炎、肌炎等,上述個案是病毒破壞肌肉細胞,導致肌蛋白上升侵害腎臟,嚴重可能必須洗腎。 不過,謝孟哲說,由於快篩只有五、六成準確度,醫師一旦診斷出疑似病例,就會先投藥,及早治療。 未來如果流行期拉長,該怎麼辦?黃立民提出警告,定期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從疾管署統計來看,確實也是如此,但接種兩周後到未來三個月,才是保護力最強的時候,三個月後,保護力下降非常快,頂多撐到第六個月。 所以若流感疫情未來真的「全年無休」,是否變成春、夏也要打疫苗,或是換成長效型的疫苗(但價錢多一倍,台灣尚未進口),都得視疫情演變再討論因應。 撰文 / 林思宇 |
天壇生物(600161.SH)15日晚間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北京北生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獲批藥物產品包括H7N9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佐劑)、H7N9流感病毒裂解疫苗、H7N9流感全病毒滅活疫苗、H7N9流感病毒裂解疫苗(30μg/劑)等。
該公司稱,產品在生產、上市銷售前還需履行的主要審批程序包括:開展臨床試驗、提交藥品註冊申請、通過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後,獲得生產批件。
據了解,目前國內外均無同類H7N9疫苗產品上市。值得註意的是,另一家疫苗企業上市公司華蘭生物(002007.SZ)已獲該品種臨床批件並已開展臨床試驗。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獲“甲型H7N9流感病毒全病毒滅活疫苗”臨床批件。
第一財經記者過往的了解中發現,在初步形成的H7N9上下遊產業鏈上,檢測試劑企業、疫苗生產企業都面臨著因為擔心後期沒有訂單而不敢貿然研發或生產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廉價有效的診斷試劑盒何時量產、H7N9疫苗何時研制成功面臨挑戰。
“就現在疫情情況來看,很多企業是不願意研發H7N9疫苗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H7N9疫苗研發投入時間長、投入花費高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市場情況均不確定,“就算花費大量的資金並研制成功,如果沒有市場,誰也不會做這賠本的買賣。”
根據新華社昨日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得的消息,今年以來,全國共有16個省份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1月份報告病例192例,死亡79例。目前,我國H7N9病例增多,但疫情總體特點未發生改變,防控救治工作正積極開展。
近期,國家衛生計生委對疫情重點省份防控工作進行督查,指導當地加強防控措施落實。據統計,2月6日至12日一周,全國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69例,死亡8人;12日至14日,全國疫情呈現下降趨勢,報告病例數分別為3例、1例和4例。
從目前情況看,H7N9禽流感患者總體病死率約為40%左右。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陳誌海表示,現有抗病毒藥物如口服的奧司他韋、靜脈輸液的帕拉米韋,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但是,這些藥物使用越早效果越好,患者病死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是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所以,發熱病人要盡早就診,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要想處理的話,就是要發展疫苗。此前,在2009年中國有接近1億人接受H1N1的疫苗,對疫情控制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後來我們知道,它的自然發展規律就是高峰以後慢慢下降了,這和病情的發展趨勢也有關系。”
新華社的一組有關日本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的新聞再次引起大家的關註。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如何應對。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1希沃特為1000毫希沃特),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而在近日,繼中國外交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後,2月1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其官網也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時至今日,關心核汙染的不僅僅是日本國民了,有報道稱,美國海岸已經檢測到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說明核汙染物已經進入全球的環境大循環。而對於公眾而言,無論是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事件還是6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件,核事故一旦發生,公眾的健康就可能受到威脅。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2號機組雖檢測出很強的輻射量,但只是原子爐融穿處的放射量,而不是周邊地區,更不是東京和日本全國的平均放射量。由於沒有放射性物質釋放,不會造成廣泛影響。“核輻射好比兇猛的老虎,只要關在籠子里,再兇猛也無需害怕。”朱茂祥說,也正因此,日本福島的核輻射不會對中國產生直接影響。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其官方微博稱,2月8日晚,用北京核儀器廠制造的檢測儀,在東京市中心赤阪、歌舞伎町現場測試發現,輻射量分別為00.14希沃特、00.13希沃特,而這一劑量的放射量可忽略不計。
第一財經記者在和多位常住日本的友人溝通後了解到,盡管日本人民對此事也比較關註,但並不恐慌。“相比較核汙染,現階段我更關註今年流感的預防,目前流感在日本已經有200多萬人感染,它比核汙染更讓我害怕。”其中一位好友表示。
不過她也透露,現在她的日本朋友們也會比較留心食品安全,買農產品等時會仔細查看產地,盡量不挑選福島及周邊產地的產品。來自日本農業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現在,產自福島、茨城、宮城等城市的農產品、乳制品銷量依舊低迷。
在前段時間央視有報道一起來自福島海域的海鮮走私案件,一度引起熱衷海鮮消費的群眾擔心。但事實上,中國官方對日本入境的海產品、農產品、化妝品等把控一直非常嚴格,如果是在正規渠道買到的正規食品,沒有必要擔心有核輻射殘留。
從事出境遊日本線路多年的金姓導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日本國內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對核輻射的檢測。其中在原子能監管委員會網站更是能看到日本全國的每小時放射性物質檢測結果,除緊鄰福島核電站的大熊町、浪江町檢測到輻射量超過10μSv/h外,其余地區輻射量基本屬於正常範圍。
他表示,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問題是存在的,不過並沒有報道所說的發生大規模泄漏,也暫未發現地下水受到汙染。日本國內媒體對於核電站事故和放射性物質泄漏也是一直都有報道。近期前往關西、四國、九州等離福島縣較遠的地區還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遊客自身有顧慮的話還是暫時不要去吧,畢竟旅遊還是應該帶著快樂的心情出發”。
隨著核能發電的迅速發展以及放射線技術在工農業、醫療領域的不斷運用,放射事故時有發生,那麽,面對突發的放射性事故,我們該做些什麽?《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曾做過有關說明,一旦突發,建議人群在放射性汙染物到達以前躲在室內,關閉門窗。必要時可用磚、土坯、沙袋將窗戶加以屏蔽。與此同時盡可能快速撤離:撤離的人群應是受照劑量較高、可能發生確定性損傷效應的較小人群。此外,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碘化鉀片以作必要的防護。
此外針對突發事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瑞雲也表示,在個人防護中應做到以下幾點。呼吸防護:可用防塵口罩,也可用手帕、紙巾、餐巾、衣服等捂住口、鼻。如果將口罩或其他防護材料浸濕,其防護放射性物質效果更佳。體表防護:可用任何著裝用品如帽、頭巾、雨衣、手套和靴等,並可翻起衣領、圍上圍巾、紮緊袖口和褲腳等方法,可減少體表放射性物質的沾染。消除放射性物質沾染:皮膚除沾染的最好方法是淋浴,在沒有淋浴的情況下,可用水洗身體裸露部位,如臉、手、頸部等,特別應註意有油泥的部位以及耳、鼻、眼周圍,應進行徹底擦洗。一旦發現有異常放射性物質或上述不適癥狀,應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第一財經記者陳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機構早已準備好了土耳其里拉會“隨時崩”,但沒想到暴風雨來的如此之疾——8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將對土耳其進行大規模制裁,市場恐慌下大舉拋售當地貨幣,里拉一夜暴跌近20%。
截至北京時間8月11日收盤,美元/里拉收盤報6.4032,日跌幅高達15.38%,盤中跌幅最大擴至22%,當日振幅5.5397~6.7596;同時,由於擔憂歐元區銀行對土耳其的風險敞口,歐元大跌近1%;前一日,俄羅斯盧布也在制裁壓力下大跌。美元指數在恐慌情緒和強勁的數據支撐下大幅攀升,不但站穩了95的重壓阻力位置,並當日一舉突破96,漲幅近0.76%,當日美元指數區間95.38~96.31。
從4月底開始,眾多機構就開始期待新興市場深跌反彈,然而反彈遲遲未至,一個個出乎意料的風險事件不斷打擊新興市場。
此前遲疑不決的美元多頭終於伺機突破95大關後,美元動能可能會進一步積聚,導致新興市場繼續承壓。“如果歐元/美元周線跌破1.145,就意味著回調將要加劇,這也意味著歐元/美元會持續下行至1.1389的位置,甚至不排除會跌至1.1354。”法興銀行首席外匯技術分析師埃姆斯(Stephanie Ayme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土耳其里拉一夜崩盤
里拉暴跌主要是因為特朗普揚言將對其進行大規模制裁,導致市場大規模拋售。
即使5月土耳其央行放松銀行準備金要求上限,將基準利率從13.5%大幅上調至16.5% ,跌勢依舊。
美國制裁的原因在於,土耳其將美籍牧師布倫森從2016年10月拘押至今,美國多次要求釋放無果。8月初,美國財政部宣布對土耳其內政部長和司法部長采取制裁措施,之後土耳其方面也宣布將采取同等報複措施。美土外交危機加劇,最終引發了里拉的最新一輪暴跌。
新興市場的基金經理似乎也早就準備好了里拉的隨時閃崩。“新興市場已經跌出了機遇,部分市場企業盈利不錯,但是土耳其是我們唯一避免配置的國家,因為政治風險導致的‘二元事件’對投資組合造成的風險過大。”荷寶 (Robeco)新興市場基金經理菲德麗(Fabiana Fedel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土耳其里拉跌了30%(不計入8月10日的跌幅)。如果該國沒有改善和美國的關系,那麽就不得不進行資本管制,那麽投資者必須要撤出,屆時跌幅會更大。”她稱。
6月23日大選臨近之際,里拉就已經出現過閃崩,24小時暴跌5.2%。7月9日,土耳其總統任命其女婿為財長,土耳其里拉應聲急跌3.6%。
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僅僅是內政外交的不確定性,脆弱的經濟也使得里拉的前景“深不見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顯示,土耳其的外債占GDP比重高達53.4%,是新興市場經濟體中負債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經常賬戶赤字占GDP比重也超過6%。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的惡化也使得里拉幾乎沒有上漲的理由,且面對外部風險時也會體現出極端的高波動性。
新興市場“流感”
盡管多個新興市場基本面強勁,但在外部風險持續傳染的背景下,一場“流感”似乎難以避免。
在過去一周,縱觀全球匯市,除了日元,幾乎所有貨幣對美元都在跌。就新興市場而言,除了土耳其里拉,盧布本周跌幅高達6%,南非蘭特和巴西雷亞爾也對美元大跌近3%~5%。就G10貨幣而言,除了日元,其他貨幣均下挫。
盡管俄羅斯是今年眾多機構的寵兒,但似乎制裁也使得做多的動機遲遲無法落實。此前,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制裁緊跟其後,起因是5個月前的一樁“中毒案”。美國政府於8月8日宣布對俄羅斯施加新制裁,稱俄方對俄前情報人員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及其女兒“使用化學武器”,美方認定俄方“違反國際法使用生化武器或針對本國公民使用致命生化武器”。
8月9日,盧布急挫1.5%,跌至2016年11月以來的最高點,突破66盧布關口。美方表示,此輪新制裁依據1991年制定的《管制生化武器與消除戰爭法》, 分為兩輪。
第一輪,在8月22日前後生效,包括禁止美國企業向俄方出口一系列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敏感設備。第一輪制裁生效後90天內,如果俄方無法保證不再使用生化武器,那麽將啟動“ 更嚴厲”的第二輪制裁。
第二輪制裁包括,降低外交關系級別、禁止俄航執飛美國航線,以及幾乎全面停止美國對俄出口等措施。
強美元卷土重來
本輪強美元周期始於年初美元指數的最低點88.2,美元多頭在6~7月時開始遲疑觀望,不論美國經濟數據出現何種利好,美元指數始終徘徊在95上下。
此次,受到土耳其里拉引發的又一輪新興市場暴動,美元多頭似乎看到了方向,新一輪強美元攻勢可能卷土重來。
光看美國經濟本身,早前機構的觀點是“無通脹、不美元”,而如今通脹數據在不斷攀升。8月10日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7月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9%,符合預期;不考慮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長率為2.4%,是自2008年9月以來的最大增幅,超出6月份的2.3%的增長。
早前,美國公布二季度實際GDP年化環比初值高達4.1%,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第三高增速,2018年一季度前值由2%上修為2.2%。
匯率是相對的,美元的強勁也和新興市場的疲軟以及歐元、英鎊的脆弱息息相關。
隔夜,地緣政治的恐慌局勢導致十年期美債收益率進一步走低至2.89%。歐元跌幅持續加劇,尤其是外媒報道歐洲央行開始擔憂歐洲銀行業將受到土耳其里拉跌勢的影響,因為歐元區銀行業對土耳其風險敞口較大。
此外,本周歐洲經濟數據較為疲軟,尤其是工廠訂單、建築和工業生產。盡管英國沒有新消息,但是“無協議脫歐“的風險愈發加劇,這也導致英鎊此前暴跌,且近期風險並沒有徹底釋放的可能。
埃姆斯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元指數此前在95.6的點位形成了“雙頂”,顯示上升動能減退,“但一旦出現極端事件,導致美元指數上破96,下一個關鍵點位就是97和100。”
下一步強美元究竟會如何演繹?機構都在緊密觀察此輪新興市場波動將如何演化,對歐元區造成何種沖擊。同時,英國脫歐進展,以及美聯儲是否會在通脹加速下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地加息,都對美元至關重要。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