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企業的第一點是首先要明確什麽是企業文化。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投投在與小夥伴討論團隊文化的問題,於是投投便想,何不去借鑒一下其他人構建企業文化的方法呢?恰好,最近投投讀到了段永平先生一篇談構建企業文化的文章,深感佩服。段永平先生的經歷可謂傳奇,他曾以創立「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知名品牌而聞名全國,又是OPPO和vivo兩大手機品牌的幕後老板。
今天,投投就與你分享這篇文章,文中段永平先生詳細分享了自己構建企業文化的心得,還有他總結出來的9個法則。投投覺得,構建企業文化對於每一個創業者而言,都是頭等大事,而段永平先生的這篇文章不僅能讓你對企業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更能給你很多實操當中的啟發。
1、企業文化為何如此重要
構建企業的第一點是首先要明確什麽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為何如此重要。
我時常覺得,產品可以模仿但企業文化是不可以模仿的。一個企業,若想要基業長青,長期保持競爭力,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
步步高發展這麽多年來,不論是企業規模、發展速度、產業結構還是產品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盡管步步高在發展的過程中有點磕磕碰碰,但總體來說還算順利。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好多知名企業和民營企業倒下,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臺,各領風騷三五年」,它們從「明星」很快變成了「流星」。
我記得社科院曾做過一項調查,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歲左右,這也就反映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企業規模可以做大,但是做不長、做不強。我覺得,這主要有兩點原因:
1) 中國體制的原因;
2) 企業或企業家自身問題,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許多中國企業家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動不動就要做世界500強,但是卻缺乏長遠的目光和持續發展的願景,沒有把企業文化的「內功」練好,所以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我覺得,企業小的時候,由於人少,好多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怎樣去做,這時候可以不去倡導企業文化;但是當企業做大後就一定要完善行為準則和管理制度,日積月累地積澱我們的企業文化內涵。
2、道與術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二點是要遵循「道」與「術」。
我認為,所謂的「道」就是Do right things,也就是做正確的事;「術」則是Do things right,也就是把事情做正確。這兩者是什麽關系呢?我覺得「道」應該先於「術」,因為只要方向正確,即使采用的方法笨一點也只是走的慢一點,並不會走錯路。在我看來,許多企業做不好往往是犯了一些比較大的錯誤,沒有做正確的事情。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在美國,要去機場接一位同事。一開始估計要在機場等一個小時,於是便在機場停車場投了一小時收費的幣,結果同事提前半小時就來了。這時問題來了,我到底應該選擇直接將車開走還是繼續等將剩下的半小時時間消耗完呢?結論其實不言而喻,現實中人們通常會選擇開車走人。
但是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在涉及到企業的實際決策時,就會犯繼續等下去的愚蠢的錯誤。比如說,我在某件事情上已經投入了幾千萬,發現方向錯誤後為了救這些沈下去的成本還要堅持做下去,然後再投入幾千萬,其結果自然是慘敗。
所以,對一件事情對錯的判斷標準就是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比如本分、誠信、品質、消費者導向等。當我們在現實決策中,可以遵循幾個基本點:
1) 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不對的事情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叫停;
2) 如果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是否是對的,可以列出哪些是錯的,這樣理解和執行起來就容易些;
3) 要學會變通。比如當年我們生產的超級VCD實際清晰度只有350線,而競爭對手說自己有500線,這時如果我們說有500線就是蒙騙消費者,如果不說有500線,消費者又去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後來就說我們大幅度提高了清晰度,最終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4) 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脫離事物的屬性,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非不應該給利益讓路。
現在想來,我們企業之所以活到現在,並且還活得還好,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麽過人之處,而是因為我們少犯了許多錯誤,失誤率少的話成功機會就大。這就類似於打乒乓球,失誤少的一方肯定是最後的勝利者。
我們公司有許多規矩(或制度)是根據當時的環境情況制定的,並且在不斷完善。規矩要根據員工或客戶雙方的立場來制訂,實現雙方的共贏。比如,當年我們出臺的「調價補差」的方法就是根據當時市場及競爭對手情況制訂的,後來雙方在誠信的基礎上把市場做強,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中國人的文化是利益文化,人們往往以利益為重,也就是為了獲取利益,有時明知自己做的事不對,但偏偏運用自己的利益把不對的事情做的很好,結果雖然短期獲得了成功,但是長期必定會失敗。
國外教授曾評價中國人Smart(聰明),這個「聰明」帶有貶義,包含了狡詐、欺騙、精於計算、喜歡占小便宜的意思。聰明往往和「小」聯系在一起,而智慧往往和「大」放在一塊,這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與「大智慧」。有些人很聰明,可以把事情做對,但卻沒有做對的事情。有些東西是不能制度化的,比如不許偷東西、不許亂吐痰、亂丟垃圾、亂停車等,如果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行為都要去規範和教育,那麽企業的治理成本就很高,所以這時企業文化就顯得格外重要。
3、消費者導向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三點是「消費者導向」,要做到這點需要註意:
1)最重要的是發現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比如研發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尊重消費者的意見來進行,多進行市場調查,開發出老百姓接受的產品,而不是自己主觀搞一些噱頭,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
我們為什麽不提「創新」這個理念呢?因為創新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為了創新而創新,結果生產出來的產品市場不接受,這樣就只會把自己做死;再比如我們曾經開發過的「光盤錄像DVD」就是一個典型失敗的例子,當時工程師們都認為很好,結果消費者不買帳,所以我們不能再吃這方面的虧了。
2)正確的包裝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人覺得消費者不需要包裝,但其實不然,這涉及到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的問題。我們的宣傳廣告要正確簡潔地告訴消費者,不能言過其實蒙騙消費者,因為假話說多了,消費者就不信了,你也就沒得玩兒了。
4、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以構建企業文化的第四點是「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按照我們的實力和能力,這個原則可能我們還要用很多年。
舉個例子,當年微軟在開發Windows和 Word等產品時,沒有哪個產品是敢為天下先的,它都是發現哪個產品有市場然後再調以重兵進去,然後將它做成行業第一。
我發現,很多成功的企業都是後面跟進的,開路先鋒並不好做。因為自己開發全新的產品非常不容易,需要培育市場、教育消費者,整個過程極其緩慢且代價十分昂貴,多數企業的實力都很難擔負起這個使命。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開發產品前一定要先看看市場,再看看競爭對手,當我們覺得自己有實力、有能力,並且可以打敗競爭對手以後再進入,然後將它做到最好,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爭取到相應的市場份額。
我覺得,做企業賺錢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通過賺錢能實現企業的願景;不過,賺錢也十分重要,這是做企業的責任,一個不賺錢的企業是不能長久的。
*段永平先生與巴菲特先生共進午餐
5、平常心,欲速則不達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五點是「平常心,欲速則不達」。創業者不要過於追求快速發展,而要追求安全,因為企業安全了,才能發展,做什麽事情都要慢慢地快。
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你開車的速度是由車況決定的,你開車的目的是安全抵達目的而不是快速抵達,所以如果不顧實際情況一味求快,就很可能出現危險。當然,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可以發展得快一點,不過前提是一定要安全,為求速度把企業做死是很不劃算的。我們應該考慮得長遠一些,朝著我們的目標努力,哪怕慢一點都沒關系。但是,也不要把問題片面化,老總說慢一點可以,大家就不追求速度和效率了。
事物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發展,同樣,企業發展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出現一點挫折或取得進步都很正常,因此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貪大求快,大幹快上,既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6、雞肋原則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六點是「雞肋原則」。「雞肋原則」指的是毛澤東講的「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也就是焦點法則。
現在,我們公司做的產品,比如遊戲機、學習機、VCD、DVD、複讀機、電子詞典、電話,這些東西都是大公司「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就好比大公司的雞肋。但是我們在這方面卻有優勢,而且能夠做得比他們強。
在這里我主要想說兩點:
1)不要跟實力比自己強太多的公司直接競爭。如果我們非得去做國際大公司眼中「雞腿」類的產品,搶這些大佬的飯碗,那人家一定會跟你決一死戰,這時我們很容易被人打倒。所以我們要盡可能不去跟那些實力比我們強很多的人做直接競爭對手;
2)雞肋是相對的,並不是看到競爭對手就不做、逃跑,而是要評估自己的優勢,哪怕是局部優勢。比如,SONY也做DVD產品,但是在中國這個局部地域,我們比SONY更了解中國市場,於是便可集中優勢兵力,在各方面比SONY投入更多,這樣我們的DVD就可以做得很好。
7、股東與員工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七點是擔負企業使命,對股東和員工負責。使命是企業一種根本的、最有價值的、崇高的責任和任務,也就是「為什麽幹這個」。我覺得企業使命的意義有三點:
1) 明確企業發展方向與核心業務;
2) 協調內外部各種矛盾沖突;
3) 樹立用戶導向思想。
我們做企業的第一個使命是要創造財富,回報我們的股東,使股東的投入高於社會平均報酬。因為如果不能高於社會平均回報,就沒有人來投資我們企業,投資人大可去存銀行或去買國債,所以我們要給投資人信心。
我們做企業的第二個使命就是要給員工創造和諧、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圍,盡量改善工作環境,同事培養人才。就好比我們步步高的員工是研發、生產經營的主體,所以公司要營造和諧、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圍,盡量改善工作環境;另外,我們是學習型企業,在我們公司工作,不僅要使員工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要培養人、鍛煉人。
不但要提高員工的基本素質,還要提高員工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合格且合適性的人才,盡量減少人才流失。
8、基業長青的企業願景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八點是追求基業長青的企業願景,成為更健康、更長久的企業。什麽是企業願景?我覺得,企業願景是一種意願的表達,包括企業的未來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觀,甚至是企業的靈魂。它要解決的是企業將做成什麽樣子,是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一種期望和描述。
我們要腳踏實地地把自己本身的事情做好,少犯錯誤,做對的事。小的違規的事情堅決不做,因為如果你做了,一開始是小違規,後來可能會變成大違規,再後來可能就什麽都不顧了,這會損害我們的事業,也就不能實現我們的願景,更談不上回報社會了。
9、企業文化宣傳
構建企業文化的第九點是做好企業文化宣傳。我們企業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而且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但在企業文化宣傳方面做得還不到位。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如果大家沒有一個能夠做事情的正確標準就很容易犯錯誤。
我覺得,企業文化要堅持宣傳,它是不斷實踐和規範管理的結果。但是企業宣傳並不容易做好,因為一方面語言在傳遞的過程中很容易失真;另一方面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環境不同,導致沈澱在每個人骨子里的東西可能會跟企業文化起沖突。因此,企業文化要進行廣泛宣傳,反複灌輸才能逐步被員工所接受。
一個美國的朋友曾經問我:你們說不攻擊競爭對手,那為什麽要去占領市場?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我們說的「不攻擊競爭對手」指的是在基於誠信,在公平合理的規矩內,不用不合法的手段去競爭;然而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要盡力競爭,開拓市場,並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所以說,企業文化需要廣泛宣傳,要不就會造成誤解。只有公司的員工,以及客戶了解並理解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大家才能形成凝聚力,從而形成一股發展的力量。另外,消費者是通過我們的產品來了解公司的品質文化,所以我們的高質量的產品和良好的售後服務便是公司良好文化形象的體現。
步步高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我們恪守我們的本分、誠信,保持平常心,勝不驕,敗不餒,集中力量把事情一件件做好,因此企業也在不斷地發展。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木桶,那企業文化就是木桶的「底板」,其它如戰略、結構、系統、網絡、職員、技能就是木桶的「板」。不管「板」有多長,如果企業文化這個「底板」沒做好,那這個木桶是不能裝水的;相反,如果我們有深厚的企業文化底蘊,有短板時我們可以及時補上。
不要跟隨任何別人買個股,除非自己能真的懂自己在幹什麽。
本文由秦朔朋友圈(微信ID:qspyq2015)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當2016年OPPO和vivo以出貨量7840萬臺和6920萬臺壓倒蘋果(4490萬臺),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一和第三時(華為第二,7660萬臺,IDC數據),江湖上突然有一種說法,OV背後的老板是同一個人,段永平,他才是中國的隱形首富。不知是不是為了回應各種傳說,段永平最近接受了美國彭博新聞社的采訪。自2001年移居美國後,段永平極少接受采訪,只是2006年因花費62.01萬美元拍下次年的“巴菲特午餐”前後,接受過少數幾家中國媒體采訪,此後便如閑雲野鶴悄然無聲。
在采訪中段永平說,OPPO與vivo采用了蘋果不願意采用的經營策略,如推出高性能、低價格的手機,因為蘋果擔心這會威脅到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成功模式。但他說,“蘋果是一家非同尋常的公司,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沒有想過要超越誰,相反,我們關註的重點是提高自己。”他說自己是蘋果公司的長期投資者,也是蘋果CEO蒂姆·庫克的粉絲。
段永平是不是OPPO和vivo背後的老板?答案是:既是,又不完全是。他是從步步高體系中分出來的這兩家公司最初的創建人和大股東之一,但他說的很清楚,“生產手機不是我說了算”,“許多年前我就明確表示,我不會再回來。如果他們無法解決一些問題,那麽我也不能”。彭博的報道稱,段永平一直在刻意保持與這兩家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距離,為避免讓這兩家公司“分心”,雖然段永平會出席它們的董事會會議,但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取兩家公司的相關信息。
接近OPPO和vivo高層的人士曾說,段永平在這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在10%左右,肯定不到15%,低於以陳明永為首的OPPO管理層和以沈煒為首的vivo管理層。段永平對這兩家公司的影響更多是他早年在小霸王和步步高階段所奉行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OPPO和vivo的管理層異常低調,這深受段永平的影響。
彭博的報道稱,段永平主要的精力是股票投資。他投資了網易、蘋果、茅臺。
當蘋果股價創新高時,段永平在網易博客中說,要不要開瓶茅臺慶祝一下?
筆者閱讀了段永平的博客,發現這個被稱為“中國巴菲特”的投資家的投資之道很簡單,就是他剛到美國偶爾在一本巴菲特談投資的書里看到的——“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於在買這家公司,買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資你看得懂的、被市場低估的公司”。他說當年自掏腰包創業、投資步步高,是相信它將成為一家不錯的公司,“我投資任何一家企業應該跟我當年投步步高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從前做步步高投資的同時我自己也在做經營。”
明白了吧!你要投資一家公司,就要像是你自己在做經營一樣熟悉它,同時相信它有未來,而現在被低估!
段永平博客中曾這樣說:再次強調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概念,每個人應該堅持不懂不碰的原則,不然早晚會掉進去的;同時再次建議不要跟隨任何別人買個股,除非自己能真的懂自己在幹什麽。
段永平投資的股票都符合上述理由。
【對網易的投資】
投資背景:2001年網易虧損近3000萬美元,還面臨一樁訴訟,股價跌了80%以上,最低時只有0.8美元。目前網易的股價在287美元左右(2006年“一拆四”),市值在380億美元左右。
“我認真研究了網易,發現它股價在0.8美元的時候,公司還有每股2塊多的現金,當然面臨一個官司,也可能被摘牌,這里面有些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多做一些咨詢。就官司的問題,我咨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問類似的官司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麽,得到的結論是,後果不會很嚴重,因為他們的錯誤不是特別離譜。很重要的是,這家公司在運營上沒有大問題。做足功課後,我基本上把我能動用的錢全部動用了,去買它的股票。”
【對茅臺的投資】
投資背景:2012年段永平在每股180元的價格上投資了茅臺。茅臺目前的股價在380元左右。
“便宜或貴的說法取決於對公司10年後的狀況的認識,很難在A股上找到能看明白10年或以上的公司。我喜歡茅臺也是基於這點。還真是很少見不怕有庫存的生意模式。未來10年茅臺如果可以做到平均每年利潤100億(註:2016年貴州茅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6.5億元),今天這個價錢就不貴了。對茅臺的擔心有一點點是其治理結構上,尤其怕茅臺為了‘做大’而破壞原來的產品文化。不過,只要茅臺53度系列還是公司營業額的主要來源,茅臺就還算是比較健康。減少公款消費短期內應該也會影響到茅臺以及很多東西的銷量,但公款消費應該不是茅臺的大頭。茅臺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是因為茅臺是很特別的好酒,喜歡喝的人依然會喜歡喝的,只是以後用公款喝的機會少了而已。”
【對蘋果的投資】
投資背景:在2011年1月21日將之前一年賺的錢都買入蘋果,也有可能在更早時就開始買入。2011年1月21日蘋果股價在47美元左右,目前為140美元左右。(收市價已按股息和拆股調整,數據來源:雅虎財經)
“蘋果的產品確實把用戶體驗或消費者導向做到極致了;蘋果的平臺建立起來了,或者說生意模式或者說護城河已經形成了,光軟件一年都幾十億的收入了;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做到過。單一產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處: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將產品做得更好。單位開發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單個產品的開發費卻是最高的。
材料成本低且質量好,大規模帶來的效益。蘋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極致的,同樣功能的硬件恐怕沒人能達到蘋果的成本。
渠道成本低。蘋果的營銷也是做到極致了,連廣告費都比同行低很多,賣的價錢卻往往很好;蘋果的產品處在一個巨大並還有巨大成長的市場里。
“(其他企業)往往喜歡很多品種,好處是用於不同細分市場,用於上下夾攻對手的品種。壞處是搞一大堆庫存,品質不好控制。單一品種需要很好的功力——把產品做到極致。難啊。因為難,大部分人喜歡多品種。就跟投資一樣,價值投資簡單,但很不容易。做波動,往往很吸引人。
“個人觀點,巴菲特說的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 with right people, at right price這三點在蘋果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拿著能睡好覺。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指的就是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建立在強大的企業文化上。本人喜歡蘋果生意模式的很重要的一點來自於自己在消費電子20多年的體驗,蘋果是我一直夢寐以求但似乎難以達到的生意模式,現在居然可以就這麽實現了,why not?”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段永平的投資之道。簡單,但不容易。
巴菲特曾經打過一個著名的滾雪球的比喻,“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滾雪球的意思是通過複利的長期作用實現財富積累,很濕的雪比喻年收益率很高,很長的坡比喻複利增值的時間很長。
段永平說:“雖然打雪仗也需要厚厚的雪,但大概沒辦法形成大大的雪球。什麽公司是在長長的坡上滾著厚厚的雪呢?蘋果是吧?蘋果是在一個長長的坡上,似乎雪也是厚厚的。三星、OPPO和vivo以及華為這類公司?似乎也都在長長的坡上,但雪沒那麽厚。不過這些公司還是要感謝蘋果的,因為蘋果,所以長長的坡上有時候雪也不薄。當然,那些追求‘性價比’的公司恐怕是既沒有長長的坡更沒有厚厚的雪的。”
這段話里包含的道理,無論是從投資角度還是從經營企業的角度,都回味無窮!
很多人說A股不是價值投資的地方,主要靠概念和炒作。其實,過去這些年,如果你比較早地投資了茅臺、雲南白藥、格力、美的等等股票,投資收益肯定能跑贏房地產,甚至是“學區房”。就像找終身伴侶,誰不願意找個背景清清楚楚、品質有保證、還不斷創造價值提升自己、能長長久久過日子的人呢?為什麽一到市場上,非要找那些難以理解、看不大懂、等待離婚重組的什麽概念股呢?
最後說一句,是段永平說的,“自己偶爾會提到個股的原因只是想找個例子說明一下自己對投資的理解而已”。本文講的是投資道理,不構成具體的投資建議。
不要跟隨任何別人買個股,除非自己能真的懂自己在幹什麽。
本文由秦朔朋友圈(微信ID:qspyq2015)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他的傳說。”當2016年OPPO和vivo以出貨量7840萬臺和6920萬臺壓倒蘋果(4490萬臺),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一和第三時(華為第二,7660萬臺,IDC數據),江湖上突然有一種說法,OV背後的老板是同一個人,段永平,他才是中國的隱形首富。不知是不是為了回應各種傳說,段永平最近接受了美國彭博新聞社的采訪。自2001年移居美國後,段永平極少接受采訪,只是2006年因花費62.01萬美元拍下次年的“巴菲特午餐”前後,接受過少數幾家中國媒體采訪,此後便如閑雲野鶴悄然無聲。
在采訪中段永平說,OPPO與vivo采用了蘋果不願意采用的經營策略,如推出高性能、低價格的手機,因為蘋果擔心這會威脅到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成功模式。但他說,“蘋果是一家非同尋常的公司,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沒有想過要超越誰,相反,我們關註的重點是提高自己。”他說自己是蘋果公司的長期投資者,也是蘋果CEO蒂姆·庫克的粉絲。
段永平是不是OPPO和vivo背後的老板?答案是:既是,又不完全是。他是從步步高體系中分出來的這兩家公司最初的創建人和大股東之一,但他說的很清楚,“生產手機不是我說了算”,“許多年前我就明確表示,我不會再回來。如果他們無法解決一些問題,那麽我也不能”。彭博的報道稱,段永平一直在刻意保持與這兩家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距離,為避免讓這兩家公司“分心”,雖然段永平會出席它們的董事會會議,但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取兩家公司的相關信息。
接近OPPO和vivo高層的人士曾說,段永平在這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在10%左右,肯定不到15%,低於以陳明永為首的OPPO管理層和以沈煒為首的vivo管理層。段永平對這兩家公司的影響更多是他早年在小霸王和步步高階段所奉行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OPPO和vivo的管理層異常低調,這深受段永平的影響。
彭博的報道稱,段永平主要的精力是股票投資。他投資了網易、蘋果、茅臺。
當蘋果股價創新高時,段永平在網易博客中說,要不要開瓶茅臺慶祝一下?
筆者閱讀了段永平的博客,發現這個被稱為“中國巴菲特”的投資家的投資之道很簡單,就是他剛到美國偶爾在一本巴菲特談投資的書里看到的——“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於在買這家公司,買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資你看得懂的、被市場低估的公司”。他說當年自掏腰包創業、投資步步高,是相信它將成為一家不錯的公司,“我投資任何一家企業應該跟我當年投步步高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從前做步步高投資的同時我自己也在做經營。”
明白了吧!你要投資一家公司,就要像是你自己在做經營一樣熟悉它,同時相信它有未來,而現在被低估!
段永平博客中曾這樣說:再次強調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概念,每個人應該堅持不懂不碰的原則,不然早晚會掉進去的;同時再次建議不要跟隨任何別人買個股,除非自己能真的懂自己在幹什麽。
段永平投資的股票都符合上述理由。
【對網易的投資】
投資背景:2001年網易虧損近3000萬美元,還面臨一樁訴訟,股價跌了80%以上,最低時只有0.8美元。目前網易的股價在287美元左右(2006年“一拆四”),市值在380億美元左右。
“我認真研究了網易,發現它股價在0.8美元的時候,公司還有每股2塊多的現金,當然面臨一個官司,也可能被摘牌,這里面有些不確定性,這就需要多做一些咨詢。就官司的問題,我咨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問類似的官司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麽,得到的結論是,後果不會很嚴重,因為他們的錯誤不是特別離譜。很重要的是,這家公司在運營上沒有大問題。做足功課後,我基本上把我能動用的錢全部動用了,去買它的股票。”
【對茅臺的投資】
投資背景:2012年段永平在每股180元的價格上投資了茅臺。茅臺目前的股價在380元左右。
“便宜或貴的說法取決於對公司10年後的狀況的認識,很難在A股上找到能看明白10年或以上的公司。我喜歡茅臺也是基於這點。還真是很少見不怕有庫存的生意模式。未來10年茅臺如果可以做到平均每年利潤100億(註:2016年貴州茅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6.5億元),今天這個價錢就不貴了。對茅臺的擔心有一點點是其治理結構上,尤其怕茅臺為了‘做大’而破壞原來的產品文化。不過,只要茅臺53度系列還是公司營業額的主要來源,茅臺就還算是比較健康。減少公款消費短期內應該也會影響到茅臺以及很多東西的銷量,但公款消費應該不是茅臺的大頭。茅臺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是因為茅臺是很特別的好酒,喜歡喝的人依然會喜歡喝的,只是以後用公款喝的機會少了而已。”
【對蘋果的投資】
投資背景:在2011年1月21日將之前一年賺的錢都買入蘋果,也有可能在更早時就開始買入。2011年1月21日蘋果股價在47美元左右,目前為140美元左右。(收市價已按股息和拆股調整,數據來源:雅虎財經)
“蘋果的產品確實把用戶體驗或消費者導向做到極致了;蘋果的平臺建立起來了,或者說生意模式或者說護城河已經形成了,光軟件一年都幾十億的收入了;蘋果單一產品的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這個行業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見到任天堂做到過。單一產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處: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將產品做得更好。單位開發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單個產品的開發費卻是最高的。
材料成本低且質量好,大規模帶來的效益。蘋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極致的,同樣功能的硬件恐怕沒人能達到蘋果的成本。
渠道成本低。蘋果的營銷也是做到極致了,連廣告費都比同行低很多,賣的價錢卻往往很好;蘋果的產品處在一個巨大並還有巨大成長的市場里。
“(其他企業)往往喜歡很多品種,好處是用於不同細分市場,用於上下夾攻對手的品種。壞處是搞一大堆庫存,品質不好控制。單一品種需要很好的功力——把產品做到極致。難啊。因為難,大部分人喜歡多品種。就跟投資一樣,價值投資簡單,但很不容易。做波動,往往很吸引人。
“個人觀點,巴菲特說的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 with right people, at right price這三點在蘋果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拿著能睡好覺。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指的就是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建立在強大的企業文化上。本人喜歡蘋果生意模式的很重要的一點來自於自己在消費電子20多年的體驗,蘋果是我一直夢寐以求但似乎難以達到的生意模式,現在居然可以就這麽實現了,why not?”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段永平的投資之道。簡單,但不容易。
巴菲特曾經打過一個著名的滾雪球的比喻,“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滾雪球的意思是通過複利的長期作用實現財富積累,很濕的雪比喻年收益率很高,很長的坡比喻複利增值的時間很長。
段永平說:“雖然打雪仗也需要厚厚的雪,但大概沒辦法形成大大的雪球。什麽公司是在長長的坡上滾著厚厚的雪呢?蘋果是吧?蘋果是在一個長長的坡上,似乎雪也是厚厚的。三星、OPPO和vivo以及華為這類公司?似乎也都在長長的坡上,但雪沒那麽厚。不過這些公司還是要感謝蘋果的,因為蘋果,所以長長的坡上有時候雪也不薄。當然,那些追求‘性價比’的公司恐怕是既沒有長長的坡更沒有厚厚的雪的。”
這段話里包含的道理,無論是從投資角度還是從經營企業的角度,都回味無窮!
很多人說A股不是價值投資的地方,主要靠概念和炒作。其實,過去這些年,如果你比較早地投資了茅臺、雲南白藥、格力、美的等等股票,投資收益肯定能跑贏房地產,甚至是“學區房”。就像找終身伴侶,誰不願意找個背景清清楚楚、品質有保證、還不斷創造價值提升自己、能長長久久過日子的人呢?為什麽一到市場上,非要找那些難以理解、看不大懂、等待離婚重組的什麽概念股呢?
最後說一句,是段永平說的,“自己偶爾會提到個股的原因只是想找個例子說明一下自己對投資的理解而已”。本文講的是投資道理,不構成具體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