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風流倜儻俊朗小生39歲任財相的奧斯本, 英國新上任的財政大員菲利普∙哈蒙德,有著一張輪廓堅實的臉,沈靜而矜持。一路從交通大臣、國防大臣和外交大臣到財政大臣,哈蒙德一向很低調,很少在媒體上顯山露水,高談闊論。
“從他上任24小時內的言論來看,英國經濟會轉向,可能不會像奧斯本時期那麽激進,削減赤字的速度會放慢,經濟緊縮政策會放寬”。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學院經濟部主任奧古斯特∙阿姆斯特朗(August Armstrong)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坦言對新財相知之甚少,相對陌生。
重新調整削減赤字節奏
“2010年的時候,我們做出決定削減赤字,對於當時的經濟境況來說,完全是正確的舉措,並取得巨大成功。現在英國債務減少了三分之二,對銀行進行了註資救助,創造了2500萬就業機會,撥亂反正,重新將英國經濟帶上正途。 英國經濟目前較那時已經強實了很多。現在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決定退歐,那麽經濟政策必須轉變。當然我們還是要削減赤字,但是以怎樣的節奏和進程、如何進行,是我們現在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需要思考的。”在上任財相第二天,哈蒙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明確了他“向左走”的經濟政策方向。
在奧斯本就任財相的6年里,“削減赤字”是每一次預算案的關鍵詞。而到了哈蒙德這里,“不征稅”則是重點:“征稅不是支持經濟發展的好途徑,保持消費信心,保障經濟增長才是出路。有一點對於我們這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就是必須繼續吸引投資以及由此創造就業機會。”
很顯然,哈蒙德不贊同征稅,之前的削減赤字目標也要放棄,而談到與歐盟的貿易來往,他堅持說“英國商業繼續全面開放”。事實上,在一些已經提出尚未上馬的大型基建項目上,哈蒙德都有著自己的鮮明立場,比如,由中資參與的欣克里角C項目,他一直非常支持;機場擴建項目他則保持中立。
英國工商業協會總裁卡洛琳∙凡比亞(Carolyn Fairbair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所謂開放商業在實際、特別是在大型基建方面看到的還不夠,我們希望航空系統擴建,第二條高鐵等項目能夠得到推進。”
退歐前吸引外資或受阻
對於哈蒙德經濟政策重心放在繼續吸引投資的問題,有經濟學家認為在退歐談判結束前存在一定難度。
“英國是個小國,但是卻是吸引全球投資資金流第二多的國家。這不僅僅是因為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是因為很多投資人是視英國是通往歐洲大陸的一扇大門。公投結果退歐決定,使得將來英國與歐洲國家的貿易關系撲朔迷離,而整個退歐談判過程將至少需要2年,與27個歐盟國家分別簽署貿易協議需要更長時間,在這一期間所造成各種不穩定性難以預估。因此,有理由猜測,那些英國最大的投資國,美國、德國和中國,在未來各種貿易關系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可能會減少對英投資。”阿姆斯特朗認為。
“PPE”一等畢業生能收拾“後退歐時代”爛攤子嗎?
哈蒙德,這位61歲牛津政治哲學經濟所謂“PPE”(politics, philosophy, economics )一等畢業生、英國新任女首相梅組建新內閣第一個點名任職之人,不僅有著長達20年的議員資歷,早期還曾“轉戰”於醫療器械產業、自動化電子產業,做過企業負責人,有過實體經濟工作經驗;在開始其政治生涯之前,也從事過房地產、油氣等商業領域的工作,還曾為世界銀行拉丁美洲業務提供咨詢服務等。
即便如此,他是否能夠應對這場史無前例的“退歐”運動可能出現的不可預見的各種狀況甚至災難,也只能拭目以待。
英國央行7月14日的會議紀要指出,有跡象表明公投決定退歐之後,居民和商業消費信心遭到嚴重打擊,一些商業機構開始延後投資項目和招聘計劃;有報告顯示,英國房地產交易減少,總而言之,短期內英國經濟活力會減弱;由於英鎊下挫,通貨膨脹有向上壓力,進口貨品價格上升,而供需變化和匯率變動,會造成增長受阻,通脹上升。消費信心、商業活動、就業機會、經濟活力、房地產市場、通脹等等,都呈失衡狀態。
而發布會議紀要的當天,86%概率預測的、能夠為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支撐一把的降息沒有發生,英國央行決定保持利率和寬松規模按兵不動的決定,讓英國輿論猜測,英國央行並不想為新財相的經濟政策方向作出“指點”。
經濟平衡再次回到“左”和“右”的問題上——是先減赤還是先保增長?此次公投暴露出英國社會的階層分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保守黨的梅首相,不得不擺出非常接近工黨的執政理念:“政府不是為富有的一小部分人,而是要為每一個的我們服務”。站在如此“公平管理”的基本點,大刀闊斧砍向福利、砍向公共支出的行動必然停止;不征稅,不減支的另一條出路,就只有增加借貸,這就很可能意味著前任奧斯本6年的減赤努力功虧一簣。
由於哈蒙德已經明確表示近期不會有任何應急預算案出臺,那麽按照英國經濟政策制定周期,最新而明確的梅首相和哈蒙德經濟政策,將要等到11月秋季預算案發布的時候才能明朗化。
“商業人士都在等待新政府盡快表明經濟政策立場和為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如果要等秋季預算案出臺,那等待的時間似乎是太長了。”畢馬威宏觀經濟負責人雅爾 賽爾芬(Yael Selfin)在接受采訪時道出了大多數商業人士和經濟學家的心聲。
英國脫歐可謂2016年的“黑天鵝事件”,這令全球金融市場慌了陣腳,也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度下調全球增速預期。其中,英國的降幅可謂驚人。
7月19日,IMF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EO),相較於4月的預測,全球增長基線預測小幅下調(2016年和2017年預測的降幅為0.1個百分點,而在脫歐前預計上調0.1個百分點)。IMF將英國2016年增長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下調幅度在2017年則接近1個百分點(0.9%)。與英國脫歐有關的預測調整集中在歐洲發達經濟體,對其他經濟體(包括美國和中國)影響相對較小。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IMF得出的上述基線預測,其還分別得出了兩種不同的情景,分別稱為“下行”和 “嚴重”。“當前增速預期的調降幅度仍是基於國家層面的既得信息,但這顯然在‘後脫歐時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們強調,脫歐後的實際影響會逐步發酵,在未來幾個月加劇經濟和政治不確定因素,這也可能加劇金融市場的沖擊,因此也可能產生全球溢出效應,出現‘下行情景’等。”IMF新任首席經濟學家Maurice Obstfeld表示。
英國脫歐催生不確定性
在英國6月23日投票支持脫歐之前,全球經濟大致按著2016年4月預測發展變化——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依然乏力,潛在增長率低,產出缺口逐漸閉合;金融和石油市場自今年2月中旬左右開始複蘇,一些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巴西和俄羅斯)的經濟前景有所改善,使2017年全球增長預測相比今年4月的預測小幅上調。
然而,英國脫歐使得世界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風險變為現實。“因此,2016~2017年的全球前景已經惡化,盡管2016年初的經濟表現好於預期。這種惡化反映了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帶來的預期宏觀經濟影響,包括政治方面的影響。預計這種不確定性將損害信心和投資。”IMF指出。
金融市場最初反應強烈但基本有序。截至7月中旬,英鎊貶值了10%左右;股價雖有所回升,但一些部門的股價水平低於過去,特別是對於歐洲銀行;安全資產收益已經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英國脫歐後還產生了一些“漣漪效應”。管理資產規模超29億英鎊的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StandardLife)房地產基金宣布暫停交易,因退歐後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基金贖回申請明顯增加;此外,意大利與歐盟委員會關於銀行債務重組談判陷入僵局的消息傳出之後,銀行違約概率激增,市場擔憂進一步加深,德銀股票大跌,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亞納銀行(BMPS)的CDS價格飆升。
在當前的格局下,IMF得出的全球增速預測屬於其三大情景之一的“基線情景”,也是最為樂觀的一種假設,即歐盟與英國將達成相關安排,避免經濟壁壘大幅增加,金融市場不會出現重大動蕩,公投產生的政治余波有限。“但是,這種樂觀假設可能不會實現,顯然有可能出現更負面的結果。”IMF指出。
相比這一基線預測,IMF將全球經濟的其他兩種不同的情景分別稱為“下行”和 “嚴重”。在分析這些情景時,IMF采用了結構性模型方法,並對英國脫歐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做出判斷。
在下行情景下,假設直到2017年上半年,相較“基線情景”,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金融條件更為收緊,商業和消費者信心更低,因此,對消費和投資的負面影響比基線情景更大。此外,假設英國金融服務的一部分將逐漸轉移到歐元區,對英國經濟活動進一步產生不利影響。
同時,因全球避險情緒上升和金融條件收緊,這將對歐盟和其他國家產生溢出效應。因此,全球經濟受到的影響是,相比“基線情景”,2016年剩余時間和2017年的增長將進一步減緩。
IMF副總裁朱民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IMF測算,在正常情況下,今後三年英國GDP累計會下降1.4個百分點;在極端情況下,即英國投資貿易大幅下降,今後三年英國GDP可能會下降5.6個百分點,包括房地產、消費等受到沖擊。
不過,IMF也表示,英國公投後,金融市場繼續趨於穩定,因此發生這兩種其他情景的可能性在不斷下降。
維持中國增速預期不變
此次,IMF維持對中國2017年的增速預測不變,將2016年增速上調0.1個百分點。而在4月的WEO中,IMF唯獨上調了中國;在美國,由於第一季度的增長弱於預期,因此IMF將美國2016年增長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維持2017年預測不變。
“中國近期的政策支持使近期前景有所改善。2015年五次下調基準貸款利率,財政政策在當年下半年轉為擴張性,基礎設施支出回升,信貸增長加快。鑒於中國與英國的貿易和金融聯系有限,並且當局已做好準備采取應對措施,以實現其增長目標範圍,英國公投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將可能有限。”因此IMF指出,中國的增長前景相比4月預測大體未變。
值得註意的是,最新公布的中國2016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穩定,同比增長6.7%,與第一季度的增長率持平,超出絕大部分機構預期。
例如,野村證券將其對中國全年GDP的預測從原先的6.0%大幅上調到至6.5%,並預計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2%和6.5%(原先為5.7%和5.5%)。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上調全年增速預期,主要由於二季度GDP增速超出預期;此外,近期的洪水可謂是以自然災害去產能,在洪災後可能會帶來投資增速的複蘇。
不過他也提醒稱,此次數據超過預期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房地產投資和銷售的拉動,同時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增速也維持較高水平。“但是,房地產的投資、銷售能否長期延續它在過去幾個月的強勢?我們認為不太可能,5月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見頂回落,6月則是持續回落。”
IMF建議,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政策制定者應加大力度防範全球金融持續動蕩和外部融資條件收緊。同時,必要時控制信貸過度增長,支持健康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控制期限和貨幣錯配,以及維持有序的市場狀況。
上任不到10天,英國新任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就到中國來了。
借二十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之機,哈蒙德訪問了北京和成都,在北京期間還拜訪了多家中方金融機構高管。
哈蒙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他要帶給出席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的同僚的信息是,英國是“敞開大門做生意的”。
消除英國退歐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重新對英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系定性,讓世界確信,脫離了歐盟的英國有能力更加自由地擁抱貿易開放,這是新一屆英國政府面臨的棘手任務。
在專訪中,哈蒙德向《第一財經日報》詳細解釋了目前英國政府在上述三方面的具體措施,並指出目前英國的挑戰是“維持經濟穩定,並向市場、企業和國際投資者展示我們對中長期未來的信心。”
在脫歐談判方面,哈蒙德出言謹慎,不過他透露,希望在談判中可以為英國和歐盟的未來尋求一個“量身定制的安排”,並表示希望在談判中為金融部門保留“護照特權(passporting)”。
所謂護照特權,是指由於英國的歐盟成員身份,金融企業只要擁有英國牌照,就如同有了一本“歐盟護照”,其境外機構可以在整個歐洲經濟區提供金融服務。哈蒙德認為,保留“護照特權”這件事情,是一個全球層面的問題,並不是由歐盟來決定的。
在英國脫歐之後,英方就發出了要同全球國家重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信息,此次哈蒙德表示,離開歐盟之後,英國歡迎同中國就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討論。
此前,哈蒙德曾任英國外交大臣並多次訪華。在此次訪華期間,他還向中方領導人強調,英國退出歐盟的決定不會影響中英兩國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哈蒙德與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會面
敞開門做生意
第一財經日報:英國退歐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外溢到各領域。譬如在貿易領域,由於未來英國同歐盟以及各國的貿易協定前景並不清晰,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貿易成本增高,並因此抑制對英投資,即使在英國投資建廠,也將令該企業對世界其他地區進行銷售時更加昂貴,不知你是否同意這些憂慮?
哈蒙德:我能理解這種擔憂。不過新政府正在著手結束這種不確定性。當我們進入脫歐談判過程,我們也將從經濟實力的立場切入。
我們擁有掌控前途挑戰的工具。本屆英國政府將同英國央行一道采取一切必要行動,支持我們的經濟並維護商業信心。政府的既定目標是同我們的歐盟夥伴保持盡可能密切的經濟合作,並將繼續同我們的歐洲鄰居進行貿易活動。我們也將期待進一步擴展我們的機會,這就包括同主要經濟夥伴之間的雙邊貿易安排。
自公投以來,已經有一些企業宣布投資英國並致力於新的基礎設施項目,這其中就包括對於倫敦城市機場(London City Airport)的擴建,這對於倫敦這樣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而言尤為重要,是一次對英國未來的真正的信心投票。
英國還是那個向外看、有著全球視野和大國思維的國家,我們一直都是敞開大門做生意。
日報:在脫歐背景下,你首次訪華赴成都參加成都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你將如何利用這個機會說服其他同僚相信英國仍擁有繁榮前景?
哈蒙德:我帶給中國和G20同僚們的信息是,英國是敞開門做生意的。
英國經濟基本面強勁,可以應對和適應離開歐盟的各種必要的變化。正如我在成都的G20會議上所表示的那樣,英國央行有能力通過貨幣工具支持英國經濟,而一旦我看到了經濟數據,且決定要采取行動的話,我也可以在秋季聲明(Autumn Statement)中通過財政政策來支持英國經濟。
為英歐未來量身定制
日報: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投資進入歐洲已成為常態。在英國脫歐之後,你認為來自亞洲的投資還將在英國的外資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嗎?
哈蒙德:亞洲資本近年來以高水平流入英國,我不認為這將有所改變。我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所有投資,我們也歡迎來自中國的高額度投資,譬如對於英國北部振興計劃(Northern Powerhouse)項目的投資。我們將繼續鼓勵外資投資我們的基礎設施,並確保英國的投資環境仍對海外投資有吸引力。
日報:在英國脫歐後,來自英國國內外的投資都暫停了。作為新任財政大臣,你是否考慮過如何讓這些資本更快地回到英國?並且如何才能消除這種不確定性?
哈蒙德:我們最大的挑戰是維持經濟穩定,並向市場、企業和國際投資者展示我們對中長期未來的信心。
我們將盡一切可能來恢複此種信心,在企業投資和創造就業方面,確保英國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對於外資投資,我們也決心保持我們的外向型立場。
同時,我們正在離開歐盟,但是不會就此拒絕歐洲。
日報:如果英國同歐盟在貿易談判時可以加入歐洲經濟區(EEA),那麽對英外資投資有可能不會受到英國退歐的影響,不過要看到EEA並不是為英國這樣的大經濟體設計的。你認為英國同歐盟之間應如何就雙邊未來的模式進行談判呢?
哈蒙德:我希望我們同歐盟的談判,可以將尋求為英國和歐盟的未來設計一個量身定制的安排,這也正是因為現有的模型中,沒有任何一個是為了像英國這樣體量的經濟體設計的。
日報:對於英國來說,能同歐盟達成的最好的協議是什麽?
哈蒙德:雖然我們同歐盟之間關系的性質有待確定,但我們當然希望與歐洲鄰居們維持最強勁的經濟聯系,同時也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其他重要夥伴維持這種最強勁的經濟聯系。
中英金融合作是優先事項
日報:上屆英國政府同中國在經濟領域互動頻繁。換屆之後,新一屆英國政府是否希望對上屆政府在經濟方面做出的承諾進行審議呢?
哈蒙德:英國將始終維護同中國的全球戰略和經濟夥伴關系,在英國脫歐之後,我們同其他歐盟外夥伴的貿易關系將比以往更加重要。
我們同中國的關系為兩國人民帶來實質好處。英國是中國在歐投資最多的國家,英國企業也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
就在最近,在2016年陸家嘴論壇上,英國被選為有史以來第一個主賓國。6月初,我們還是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的主賓國,且將成為9月浦江創新論壇上的主賓國。
日報:你如何看待中英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
哈蒙德:英國相信自由和貿易開放。事實上,兩位傑出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和亞當·斯密首先撰寫了有關自由貿易的好處。
英國新設的國際貿易部也將推動出口和貿易,尋求外來投資,並及時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當我們離開歐盟之後,我們當然歡迎同中國就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討論。
我相信,不僅是在中英之間,英國同其他國家之間,都擁有光明未來。譬如目前澳大利亞總理已經明確表示,希望迅速同英國締結新的貿易協定。
日報:一方面,近年來中方機構在倫敦金融城深耕,另一方面,由於英國脫歐,這令倫敦金融城有可能喪失重要的“護照特權”,你對此方面的未來如何研判?
哈蒙德:英國的金融服務業始終是開放並具有競爭力的,倫敦是全球最國際化、最富有經驗的金融中心。我們希望在談判中為金融部門保留“護照特權”,而且在談判中的任何情況下,在涉及金融服務市場準入的談判方面,應是一個全球層面的決定,而不是由歐盟來決定。
展望未來,同中國進行金融服務合作是英國政府一個明確的優先事項。
在英國公投做出脫歐決定之後,英國曾經最堅定的留歐群體——倫敦金融城要如何面對這一讓他們黯然神傷的事實?與倫敦金融城日益關系緊密的中資金融機構又應如何掌控“脫歐”風險呢?
“接下來的優先選項包括,英國希望保持‘護照特權’,以及保持通向歐洲市場的最佳市場準入。”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包默凱(Mark Boleat)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在英國脫歐之後,英國新財政大臣哈蒙德在上任10天之內就出訪中國並在北京與中國高級別官員進行雙邊對話。作為少數參與了這次會議的英方高級官員之一,包默凱在近日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他對記者表示,在會談中他感覺中方並沒有特別被脫歐這件事情困擾:“可能對此表達了驚訝,但是並沒有像之前我預想的那樣會有很大的影響。”
包默凱還透露,哈蒙德在會談中指出,英國仍樂於成為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首選合作夥伴。
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包默凱(Mark Boleat)
希望更多中資金融機構赴英
據記者了解,在訪華期間,哈蒙德在中國銀行總行參加了中英金融服務圓桌會,與包括中國銀行總行行長田國立、中投公司副總裁居偉民等在內的中國政府企業代表商談中英兩國在金融服務領域的發展前景。
隨後他還同中國投資者進行了閉門晚宴,向中國投資者再次表明,英國將繼續保持經貿對外開放,其低稅率經濟政策具有極大競爭力。
在脫歐之後,英國政府從不同層級對中國釋放了兩方面信息:其一,試圖同中國簽訂一份自由貿易協定(FTA);其二,英國仍向中國的投資開放,並希望加強金融合作,實際上,在脫歐結果出爐後的一個工作日,包默凱就在忙於聆聽在倫敦的中資金融機構的意見。
多年以來一直見證中英金融合作的包默凱表示,此次哈蒙德訪華期間,“同中國商談的是,希望更多的中國金融機構可以來英國運作。”
此前,英國脫歐後,各界對於上海與倫敦股市互通的“滬倫通”或有所延遲抱有擔憂。此次包默凱則以此舉例,證明兩地交易所在脫歐公投後合作並未停止。他補充道:“當然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仍是中國自己需要做出的決定。”
在被問及英國政府是否可以延續前屆政府同中國在商業上的一系列承諾時,包默凱表示:“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此前對中國做出的深層次的承諾,也可能同他個人的背景有關,他的母親曾在中國工作。不過,新財政大臣哈蒙德表示他樂於繼續維持同中國之前的關系,且英國仍願意成為中國在金融領域的首選合作夥伴。”
倫敦金融城內最大的金融遊說組織TheCityUK也於8日發表報告,為倫敦金融城勾勒脫歐之後的藍圖,提出倫敦應當在關註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同時,加速在中國和印度金融市場的推銷力度。目前倫敦已成功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
TheCityUK提出,倫敦金融城應該嘗試從不斷增長的行業,如消費、電子技術和生物技術等方面吸引發債,而中國企業則有很多這樣的國際債券發行的可能性,這也可以使上述企業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變得更加容易。
難以消除不確定性
在討論“什麽是對於金融城而言最優的選擇”時,一向沈靜的包默凱也對記者說出了這樣忿忿不平的話:“我們當然想留在歐盟里面,可惜我們沒得到這個選項。”而接下來的次優選擇就包括保持“護照特權”,以及保持通向歐洲市場的最佳市場準入,他表示。
TheCityUK也指出,倫敦金融城最重要的是要保住“維持在單一市場護照特權的機制”。目前,英國財政部正在召集包括倫敦金融城、英國工商業聯合會等組織協商同一立場。
包默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表示,目前各方都在衡量,尚無統一結果。
“如果不能持續這項權利,將對一些中資銀行造成影響。但對於那些在歐洲比如盧森堡等國已經有分支機構,有沒有這項權利對於它們來說都不是一個大問題。”他表示,“不過所有的大金融機構都必須為此調整業務結構。但我們在倫敦就是要確保不要喪失業務。”
包默凱也指出,不要期待一個不現實的願望清單,這也不是英國政府想要的。英國政府現在想知道的是,如果英國脫歐意味著喪失5%的投行工作,也許這可以。如果這意味著喪失30%的投行工作,這對稅收將產生什麽影響?
實際上,目前的這種衡量以及脫歐後果所產生的種種不確定性已經對英國市場造成損害。包默凱坦言,“目前當人們問我們跟歐盟是什麽關系的時候,這問題有點困難,因為我們沒法回答他們。”
根據英方統計數據,退歐公投後英國勞動力市場呈現直線下滑的趨勢。根據英國招聘與就業聯合會(REC)的一項最新調查,企業上月招聘的固定崗位數目出現2009年5月以來最大降幅。另外,REC發布的月報顯示,7月固定崗位起薪增幅為三年多來最低。
包默凱表示:“不確定性是有害的,我幾次向政府指出這一點。但似乎有一種看法是不確定性沒多大關系,因為現在還沒有什麽大機構離開。”
他也坦承:“直到英國同歐盟就脫歐事宜談妥之後才能擺脫此種不確定性,所以英國和不確定性恐怕要相守一陣子了。”
近日,英國親華派政客,前歐盟貿易專員、第一國務大臣、商業創新及技能大臣曼德爾森在英媒上撰文《這不是我們對中國置若罔聞之時》(Lord Mandelson: This is no time for us to be turning our backs on China),認為新首相梅關於推遲中國參與英國核電項目建設的決定“非常糟糕”,且對於中英關系百害而無一例。
現將該文章節選編譯如下:
投資額高達180億英鎊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在簽約前夜遭緊急宣布延期,梅政府的這一決定已經引發了超越未來能源供給之外的問題。卡梅倫前政府希望英國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朋友”,而梅的決定不免讓媒體紛紛推測,英國新政府將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對中國關系的定位。
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在啟動之初就備受爭議,不僅因為法國運營商EDF的技術能力受到懷疑,引入中國企業為該項目註入三分之一資金從而使中國進入核電這一敏感領域也引發擔憂。從價格角度考慮,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所發電能相對於天然氣、太陽能、風能來說並不具有競爭力。但卡梅倫堅信電力安全應該優先於成本考量,核電站一旦建成將是穩定且可靠的電力來源,並且有助英國實現碳排放減量的目標。
對於卡梅倫前政府來說,吸引中國商業投資是最高的對外經濟政策。去年中英開啟了雙邊經濟關系的“黃金時代”。而現在,英國新首相顯然正準備為這一重要關系潑上一盆冷水。
當梅宣布重新考慮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時,她急切得表現出對法國政府安撫的態度,卻絲毫沒有照顧到中國的情緒。梅致電了法國總統奧朗德。英國政府如此對待一個對項目投資規模巨大且將繼續幫助英國共同建造和運營位於布拉德維爾和塞茲韋爾兩大後續核電項目的國家是極其古怪的。
如果梅最終否決了這一項目,英國政府將為其與中國的關系付出沈重的代價。如果英國作出不能信任中國的結論,無疑是狠狠打了中國一巴掌,中國與英國的正常商貿活動也將受到威脅。
這也將從根本上引發對其他中國在英基礎建設投資項目的質疑,如果中國在發電領域不能被接受,那麽在供水和高鐵方面英國會表現得更加寬容嗎?如果中國投資足球俱樂部可以被視為無害,那麽要在哪里劃清界限呢?梅政府的決定會讓中國人感到他們在英國並不受歡迎,進而影響中國對倫敦和英國“北部經濟引擎”的投資,置英國於危險處境。
中國是一流的國際投資者,英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洲投資的首選目的地。在後退歐時代,英國真的能夠承擔得起斷然拒絕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所帶來的損失嗎?退歐後的英國需要增強與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間的貿易。英國不應該成為任何國家的附屬品,也不應該為達成貿易協定不計任何代價。這意味著英國政府應該以務實,而非一刀切的方式對待中國的投資。
我想向英國政府表達的想法是:在後退歐時代,中國會在英國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英國最好適應這種變化。如果英國暗示作為投資者的中國是個威脅的話,中英關系將陷入糟糕的泥潭。
李嘉誠坐上“甩賣”的高速列車就不想下來,這次連香港的地標性寫字樓中環中心都不要了?
香港中環皇後大道中99號,坐落著香港第五高樓——中環中心大廈,面朝維多利亞港,與中銀大廈等同處黃金地段。在過去的兩周時間里,由於買賣消息傳聞,它成為了香港最“炙手可熱”的寫字樓。
8月11日,長江和記實業(下稱“長和”)副主席李澤鉅在一個分析師會議上稱,“沒有生意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也沒有物業是我們一定要摣(廣東話“握”“把持”之意)在手的,除了長江集團中心,因為我們都需要辦公室工作。”
一言既出,引得很多準買家都虎視眈眈。目前中環寫字樓一房難求,仲量聯行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7月底,中環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僅為1.5%,而香港整體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則有4.2%。這意味著,中環房源一出,就會被立刻搶光。
根據交易記錄,中環中心的頂層單位在今年6月以5億港元的價格售出,面積為13213平方英尺,平均每平方英尺的價格達37842港元,是全香港最貴的商廈。市場人士稱,一旦中環中心出售,估價絕對不會低,目前市場上甚至叫價超過500億港元。
還有什麽可以賣的?
曾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亞洲,有興趣以348億港元的價格購買長實地產(01113.HK,下稱“長實”)手中中環中心75%的股權;而在6月份時,市場曾盛傳出售中環中心的價格只有200億港元。
針對這一傳聞,工銀亞洲上周發出澄清聲明,稱過去未曾參與洽談購買中環中心。不過,市場上關於中環中心出售的傳聞仍不絕於耳。
萊坊高級董事兼估價及咨詢部主管林浩文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中環地區是香港的金融核心地段,也是全世界面積最小的核心金融區,目前空置率只有1.5%,市面上肯放售的單位已經少之又少。以整棟出售,並且可以買到命名權的大廈出售的情況,更是近年來罕見。加上未來中環街市將進行改造工程,投資前景很不錯,租金穩定,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盡管工銀亞洲出面否認,但林浩文還是認為,相信市場上有很多準買家都在接洽賣家,而真正有實力買下中環中心的買家,應是中資大型企業。不過,如此大的交易,買家也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盡職調查,賣家也會參考買家背景再出售,所以這單出售交易也許不會很快完成。
而在李澤鉅8月的講話中提到,“除了長江中心沒有什麽是不能賣的”,意味著接下來也許還會有一系列的出售行動。除了中環中心,李嘉誠還有哪些物業是可以出售的呢?
根據長實2015年年報,長實旗下擁有多處投資物業組合,涵蓋辦公室、零售、工業物業及供長期投資的停車位,總建築面積約達150萬平方米,所占樓面面積大約62.75萬平方米。
這些物業包括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中環的中環中心(部分單位)、紅磡海濱廣場1座及2座、中環和記大廈、青衣和記電訊大廈(部分單位)、中環華人行、紅磡黃埔花園(部分單位)、香港仔中心(部分單位)、尖沙咀港景匯商場、尖沙咀1881 Heritage(前水警總部),這些相對著名的物業都是寫字樓及零售物業,且長實都擁有中長期契約。
截至2016年6月底,長實的物業租務收入為36.7億港元,主要來自寫字樓、零售及工業物業,分別占期內物業租務收入的42%、38%及11%。這意味著如果單靠寫字樓的租務收入,公司上半年的租金收入已經達到15.4億港元。
除了寫字樓以外,長實在香港的酒店業務也非常龐大。該公司在香港擁有15家酒店及服務套房,在香港的平均入住率高達84.4%,上半年香港酒店及服務套房業務在扣除土地及樓宇折舊後的收益為6.98億港元。如果按照集團已落成的酒店及服務套房物業於中期結算日的賬面值計算,年收益達到14.4%。
在目前整體市場並不算好的時候,長實能達到這樣的收益率實屬不易。而李嘉誠在年報中也坦然透露他對市場的判斷。他在2016年的中期報告中稱,集團收益主要來自香港及內地的地產業務,未來將以兩地及海外地產業務為重點。目前物業市場正處於周期性階段,物色具合理回報的地產投資項目“殊不容易”。
優化資產組合再戰英國
香港首富既然表示以地產為重點,那麽在收益率並不低的情況下,為何李嘉誠要出售手中物業?
林浩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般大型地產公司出售非核心資產,並非看淡後市,而是公司優化資產組合的一個步驟。以中環中心為例,如果真正出售,絕對擁有很高的溢價空間。套現後可以再投資香港市場,用於買地或投資於其他的產業。林浩文說,而套現的真正目的,要視乎具體是哪家公司的商業策略。
根據長實的中期報告,該公司將持續優化物業及項目管理業務,以支援其發展及投資物業。公司在鞏固現有地產業務的同時,“將會積極尋求及開拓其他新業務範疇的環球投資機遇,如有符合集團2015年年報內所述投資準則的新業務項目,會認真考慮及參與,以期爭取其他收益,平衡集團現金流因地產物業發展的周期性影響”。
根據其2015年年報,有三類投資項目是長實看得上眼的:第一,能長期增加穩固收入,提供穩健流動資金;第二,於短中期內有收入,有助於提升集團整體利潤;第三,使集團派息能力進一步增強,集團也會認真考慮及參與。
如果純粹從第一點來看,今年上半年長實的投資物業租金收入達到36.7億港元,收益非常穩定。不過,倘若能以超過500億港元賣出中環中心的物業,這樣的租金收入顯得有些微不足道。這一筆龐大的現金流,會很大程度地改善公司的現金情況。
然而,從長和(00001.HK)的半年報中不難看出,財大氣粗的李嘉誠根本“不差錢”。截至6月底,銀行存款及手頭現金為237.58億港元,現金及現金等值的賬面值為1544億港元;而長實則擁有現金及等價物約489億港元,長實的負債凈額與總資本凈額比率僅僅約為2.5%。
有市場人士認為,出售香港資產或許與英國脫歐有關。目前市場上的普遍觀點是,英國脫歐後,資產出現難得一見的低估,這對於已經在英國有大量投資的李嘉誠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抄底機會,也是攤薄他投資成本的一次機會。
從李嘉誠在主席報告的言辭,也可以看到些許蛛絲馬跡。李嘉誠稱,英國脫歐已成定局,將於未來至少2至3年間,為英國及歐洲帶來不少負面挑戰,公司在英國和歐盟不同成員國家已有相當規模的投資及經營,但因絕大部分皆為民生必需品,所以相信根基仍屬穩固,以現在的世界經濟環境,總體而言,公司在英國及歐洲的現有業務仍可維持安定合理回報。
此外,他還表示,從環球觀點看,宏觀經濟及地緣政治不明朗,加上市場氣氛疲弱,股票、商品及貨幣市場很可能將於2016年下半年持續波動,可能令複蘇較難持續。
據外媒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國公投脫離歐盟明顯是意在重獲移民控制權的投票,並稱她希望能確保英國在脫歐談判中為企業爭取到有利的協議。
特雷莎·梅19日對議會說:“政府非常明確,6月23日的公投就是為了確保將移民控制權從歐盟手中拿回,但我們希望能夠為與歐洲市場有商品和服務貿易往來、或者在其中有營運業務的企業爭取到最佳準入權。”
她表示,這是政府將努力的方向,將積極爭取。議會將有其發言權,這將是耗時較長的談判,為期兩年或更長時間。
特雷莎·梅也表示,她將尋求與英聯邦國家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
她重申,英國並不是通過脫歐“背棄歐洲”,並承諾,直到脫歐程序完成前,英國都將會是歐盟中“負責任、積極參與的成員”。
本月初,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將於2017年3月底之前正式啟動脫歐進程。
特蕾莎正式確認了執行“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的時間點,該條款規定了為期兩年的脫歐進程。她同時承諾將在下一次女王在議會發表講話的時候施行“大廢除法案”,這將推翻英國加入歐盟的法案,歐共體1972法將被從英國法令全書中刪除。
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采訪時,梅表示廢除法案將標誌著“英國再度成為主權獨立國家的第一階段”,“這意味著權力重歸英國民選政府,同時意味著歐盟法律效力在英國的終結”。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特雷莎·梅18日晚承諾,英國將引入“有針對性的簽證系統”控制移民到英國。周六公布的郵件顯示,特蕾莎·梅可能是打算讓歐盟移民在被允許在英國工作之前擁有一門熟練的技能。
11月21日消息,據BBC報道,美國科技巨頭Facebook宣布當2017年新的倫敦總部開業時,當地員工人數將增加一半。額外聘請的人員大約為500名,包括工程師、營銷人員、項目經理和銷售人員。
Facebook的新總部將設在菲茲拉威爾,目前正在建設中。 Facebook公司常駐倫敦的高管尼古拉·門德爾松(Nicola Mendelsohn)稍後將在英國工業聯合會的會議上公布該公司的擴建事宜。
Facebook表示,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創新項目已經在英國開發,包括無人駕駛飛機Aquila,這種飛機由太陽能供電,專為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連接服務。該項目目前在倫敦以外的薩默賽特進行,那里是Facebook在英國的唯一工作場所。
Facebook倫敦辦事處的工程師正在繼續研發Workplace產品,旨在加強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溝通,已在上個月面市。有人猜測,隨著英國公投離開歐盟,國際公司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在英國投資。
倫敦市長薩迪克·卡恩(Sadiq Khan)對Facebook表示歡迎。他說:“Facebook決定擴大在倫敦的業務,進一步表明,倫敦作為高科技中心的實力正在不斷增長。”
“對高科技公司而言,英國仍然是最好的地方之一,”門德爾松說。門德爾松女士還說:“上述新角色中的一些將是高技能工程工作,因為英國將成為美國以外Facebook最大的工程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據路透報道,谷歌也已確認計劃在倫敦建設新總部。這一新總部將投資12億美元,可以容納7000名員工,並將在英國創造3000個工作崗位。 許多人認為,這表明在英國退出歐盟之後,谷歌對英國更有信心。
24日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同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舉行會談時表示,英國脫歐後仍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國。
英國首相辦公室發布消息稱,特雷莎·梅當天下午在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會見了斯托爾騰貝格,雙方就涉及安全領域的問題展開了廣泛商討。
特雷莎·梅對北約表示支持,並稱英國仍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國。斯托爾騰貝格也對於英國在北約中發揮主導作用這一點表示認同,英國支持各成員國的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且在東歐的軍力部署中派遣了軍隊。
據報道,梅與斯托爾騰貝格已商定,將繼續與其他成員國就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提高至2%的必要性展開對話。但目前僅有美國、英國、愛沙尼亞、波蘭和希臘5個成員國響應。
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不過,在英國脫歐公投前,據法國《費加羅報》6月6日報道,斯托爾滕貝格曾表示,對於北約而言,英國繼續留在強大的歐洲更為重要。
斯托爾滕貝格稱,當前時期有2個標誌即為大量威脅和不穩定。歐洲需要更多合作,而非不穩定。他解釋說,對於北約而言,重要的是,英國繼續留在強大的歐洲。這對於英國、歐盟和北約而言都是有利的,有助於促進歐盟與北約在安全和戰略方面的合作。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8日報道,英國政府正面臨著一場法律爭端,即英國在離開歐盟之後是否保留在歐盟單一市場。留歐派英國智庫計劃就單一市場成員國身份方面向英國政府提出法律上訴。
律師表示,英國是否留在歐洲經濟區的不確定性,意味著英國官員可以阻止英國脫離單一市場。
他們認為英國在離開歐盟時不會自動離開歐洲經濟區,應該由議會來決定。
但英國政府表示,當英國離開歐盟後,歐洲經濟區成員國的身份就將結束。
據了解,英國只有留在歐洲經濟區(EEA)才能自由進出歐洲單一市場,但只有歐盟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的成員可以加入歐洲經濟區。
留歐派計劃就單一市場成員國身份向英國政府進行法律上訴
單一市場允許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在歐盟範圍內進行免關稅自由流動。建立於20世紀90年代的歐洲經濟區能將這些利益擴展到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等非歐盟成員國。
這些非歐盟成員國不適用共同農業政策和關稅聯盟,但是與單一市場可以進行無障礙貿易,以換取一些歐盟預算並接受勞工的自由流動。
如果法院接受上訴,並給予議會對歐洲經濟區成員資格的最終決定權,那麽議員們可以投票,以確保英國停留在單一市場,直到與歐盟達成長期貿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