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改革我們將無路可走——專訪李劍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03/100406669_all.html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去年底上任以來,證監會密集推出了多項改革,同時加大了對內幕信息的查處力度。一方面,A股市場指數沒有上漲,甚至小幅下跌;另一方面,學術界、輿論界對「郭樹清新政」異常關注,叫好聲不絕於耳,對於具體改革方案的研討更是呈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然而,由於改革多頭並進,加之步伐異常快速,市場難以迅速接受與消化,擔心改革會對證券市場行情造成負面影響的保守言論也逐漸顯現,更有既得利益集團擔心利益受損開始發出不同意見。

  那麼,我們到底如何看待中國證監會的密集改革呢?財新《中國改革》記者與中國證券市場創立者之一、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李劍閣進行了一次對話。

  李劍閣,曾任職於國家計委等中央國家機關,後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經歷了中國證券市場從設立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現任中國最大的合資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劍閣一直被譽為「學者型管理者」,其從業資歷深厚,且三次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學獎。有分析人士認為,在中金面臨轉型之際,由他出掌中金,可以穩定大局,並為中金備戰券商創新業務。

  財新《中國改革》:如果要對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這輪改革作一個總體評價,你如何評價?

  李劍閣:郭樹清上任以來,面對許多中國資本市場多年存在的本質性難題,採取了不迴避、不推諉、不拖延的堅決態度,改革搞得有氣勢、有成效。

  財新《中國改革》:中國證券市場上最為引人矚目的改革就是發行體制改革,其中涉及的問題非常複雜,利益盤根錯節。證監會最近在發行體制上實施了大量改革,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李劍閣:發行制度改革,就是要強化信息披露,淡化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讓市場去做市場應該和可以做的事情,政府儘量退出發行過程。這項改革意義重大。

  正如一位以前的證券監管機構高層人士曾經說過的那樣,這是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由發行制度入手,揭開證券市場改革的大幕,需要魄力和勇氣。當然,我們不要低估改革的阻力和難度。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給監管層必要的時間。

  從2006年發佈的IPO(首次公開發行)管理辦法開始,監管部門按照證券法,細化了相關規則。再加上六年來不斷向保薦機構下發的書面和口頭通 知,形成了複雜龐大的一整套規則體系。正是這些規章制度的存在,大大提高了A股發行上市的門檻,特別是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要求最為嚴格,但是,這樣做有時反 而增加了投資者對監管機構審核判斷的依賴。

  在成熟市場,如美國兩大主要的股票交易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也對主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股東數量和持股市值等有明確的要求,上市標準不低於中國 的滬深主板。但是,美國監管機構與香港證監會一樣,都不做實質性判斷,其審核的主要目標是確保發行人的招股文件沒有重大遺漏和誤導,投資者可以根據披露的 信息,作出自主的投資決策。

  2012年4月28日,《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出台。這個指導意見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與此同時,監管層已經決定將創業 板公司非公開發行公司債的初審權調整至交易所,這一步意義不可低估。然而,對於整個發行體制改革來說,即便把所有IPO企業和再融資的發行審核的權力都放 至交易所,只要仍維持審核的形式,發行體制市場化改革依然不能認為「功成名就」。

  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改革需要時日,但是,放開發行節奏控制,增強發行窗口選擇的靈活性,是否可以先行一步?從海外市場來看,發行上市企業在通過審核或註冊後可以自行選擇時機啟動發行。

  從最近的情況看,許多拿到發行批文的公司主動推延,或者縮小發行規模,並沒有要監管部門多操心。未來A股市場可以考慮進一步放寬有關規定,提高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根據市場需求和承接能力,自主選擇發行窗口,通過市場力量調節發行節奏。

  財新《中國改革》:證監會一直希望能夠讓資本市場成為一個理性市場,也就是希望投資者根據上市公司業績來投資,而不是聽信各類 內幕信息或者實施市場操縱。這就需要上市公司增加對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增加分紅比例,但是,這一問題多年懸而不決,分紅比例還不斷降低。如何看待這一問 題,又應當如何解決?

  李劍閣:我認為,上市公司分紅或者不分紅,應該由股東自主決定。對於規範運行、股東至上的公司,如果公司發展需要資金,股東往往會支持擴大公積金而減少甚至放棄年度現金分紅。多年來,大家詬病的是「一股獨大」的A股上市公司不尊重大多數小股東的意願,持續多年不分紅或少分紅。

  十年前,監管層就開始努力完善股市的分紅制度。2001年,證監會規定將上市公司再融資資格與股利分配水平相掛鉤。2006年又提出,要求上市 公司公開發行證券應符合「最近三年以現金或股票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於最近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20%」。兩年後,制度性要求再度加強。2008 年,將上市公司再融資條件明確為「最近三年以現金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於最近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同時強調了現金分紅而非原先的「現金 或股票方式」。

  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近三年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家數佔全部上市公司家數的比例、平均每股現金分紅金額均呈上升趨勢,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金額佔當年 實現淨利潤的比例呈下降趨勢。2008年至2010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家數分別為856家、1006家和1321家,佔所有上市公司家數的比例分 別為52%、55%和61%;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3423億元、3890億元和5006億元;平均每股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0.08元、0.09元和 0.13元。而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佔當年所有上市公司實現的淨利潤總額的比例2008年至2010年分別為41.69%、35.85%和30.09%。

  看來,現有規定並未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約束。當然,有些公司不分紅的原因是一直虧損或累計未分配利潤為負。2010年未實行現金分紅的公司中, 近一半公司不具備現金分紅條件。連續五年未實行現金分紅的公司中,53%的公司五年來每年累計未分配利潤均為負數。但是,確有一些公司治理機制尚不健全, 分紅主動性不足,極少數公司累計淨利潤為正、現金流情況較好,卻連續多年未現金分紅,且無充分合理的說明。

  去年以來,證監會已要求各派出機構核實瞭解本轄區累計淨利潤為正、現金流情況較好但未分紅公司的詳細情況,並將這類公司作為關注重點,核實其對外披露的不分紅原因及未用於分紅的資金留存公司的用途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根據目前中國的情況,這些措施是必要的。

  總之,改革和健全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和股東意願。市場和人心是桿秤,只有讓投資者感受到滿意的公司業績,市場才能讓我們看到滿意的行情。

  財新《中國改革》:中國證監會目前推進的改革中包括建立投資者適當性制度,郭樹清更是公開表態很多投資品種是小眾產品,不適合大批散戶。你認為,這樣做能夠有效改變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嗎?

  李劍閣:在資本市場上,儘管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屬於人權範疇的事情,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每個人的風 險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風險承擔能力畢竟也要受到財力的約束。監管層應該要求證券從業人員作出必要和充分的風險揭示。對於那些風險承受能力弱,風險識別能 力低的群體,應該予以格外提醒。證券經紀人應該杜絕「傳銷」心態。當然,從業人員的「良知」,不能完全建立在道德勸說上,必要的風險揭示應該有法規作保 證。

  郭樹清履新伊始便致力於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建立,這是與他提倡改革和創新聯繫在一起的。

  監管部門針對創新業務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正在逐步跟進。證券自律性機構也在著手制定、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客戶服務等兩項指引,作為服務性規則,它們將為證券業內開展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客戶服務工作提供一個範本和參考。

  2012年3月,深交所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落實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投資者交易經驗滿兩年方可參與創業板交 易。對於交易經驗不足兩年的新申請投資者,原則上不得為其開通創業板交易。對於交易經驗滿兩年但風險測評結果顯示風險承受能力低(保守型)的新申請投資 者,原則上不得為其開通創業板交易。

  同時規定,經過勸導和風險教育後,投資者仍堅持要求開通創業板交易的,會員應對客戶申請、風險揭示及相關勸導工作等情況通過書面、電子或錄音等 方式予以詳細留痕,以備核查。同時要求對此前已開戶但不滿足風險評估標準的投資者、後續評估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持續跟蹤,加強其風險意識,審慎入 市。

  除了股票和基金,2011年年底,上交所提高了債券交易門檻。債券市場投資者按照產品認知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分為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根據 上交所的規定,除上交所國債、地方政府債和公司可轉換債是兩類投資者均能投資外,專業投資者可投資分離交易可轉換公司債券中的公司債券(含企業債券)、債 券質押式回購的融資及融券交易;普通投資者僅能從事分離債、債券質押式回購的融券交易。

  我覺得這些規定都很好,是重要的進步。當然,關鍵還要靠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證券業所有的從業人員認真落實。

  財新《中國改革》:證券市場的退市制度喊了十年,但是,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可謂鳳毛麟角,各種各樣的阻力要保「殼」,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在其中上下其手,退市的難度異常巨大。那麼,現在的監管層是否能夠頂住壓力推進改革?

  李劍閣:作為一項監管新政,監管部門大力強調要完善退市制度。這和最近嚴懲一些市場違規者一樣,向市場宣示中國的監管者是長牙齒的,而且是敢於和能夠啃硬骨頭的牙齒。

  2001年發佈的《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規定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可能暫停上市,暫停上市的公司在寬限期內第一個會計年 度繼續虧損可能終止上市,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要連續虧損四年才符合退市條件。而創業板的退市條件更加嚴格一些,現行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規則》規定,創業板 公司如連續出現兩年虧損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淨資產為負將直接退市。

  自A股上市公司退市制度2001年啟動以來,滬深兩市主板因觸碰監管規則而退市的公司共有42家,佔比不到2%。多數公司在長期停牌之後,都能 通過重組借殼等方式重新返回股市。而創業板成立兩年以來,還未出現退市公司。根據WFE的統計數據,總市值排名前五的證券交易所2010年退市股票市值佔 交易所國內總市值的比例分別為:紐交所(1.6%),納斯達克(2.7%),東京證券交易所(1.5%),倫敦證券交易所(2.2%)。而A股總市值全球 排名第二,2008年以來無一家公司因觸碰監管規則而退市,退市制度形同虛設。

  創業板自2009年10月30日以來已經運行兩年。這兩年來,創業板經歷了開板之初的狂熱,單個公司的發行市盈率動輒超過70倍,月均發行市盈 率也屢創新高,2010年11月月均發行市盈率曾創下99.8倍的高點。經過兩年的發展,創業板公司的成長性卻讓投資者大失所望,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負面新 聞不斷。

  因此,應該完善和嚴格執行現有退市制度,堅定不移地「埋葬死者」,讓其成為投資者理性擇股的清醒劑,成為懸在上市公司頭上的生死牌。

  財新《中國改革》:中國證監會現在非常鼓勵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業務創新等方面,但是,創新難免會增加風險,尤其是在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歐債危機之後,金融創新似乎並不受歡迎。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平衡防範風險與創新的關係,哪方面更重要?

  李劍閣:我一直認為金融創新是一種社會科學領域裡的創新。我們應該像容忍自然科學領域裡的創新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一樣,容忍金融創新的挫折和失敗。

  人類社會的發展依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得益於金融,金融的存在和發展來源於不斷的創新。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我們不能指望任何科學創新都不付出代價,而危機有時也是社會進步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次貸危機摧毀了一批過度槓桿化的金融機構,教訓了所有倖存的金融機構,同時澄清了許多理論認識,確立了新的市場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可以 看做一種社會進步。自2008年以來,對金融創新的批評可以說是不絕於耳,但是,國際經濟學界也已經開始了理性討論和冷靜思考。

  中國證券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我們當然應該從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汲取有益的東西,但是,絕對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發達國家遭到一時的挫折,我們的改革就失去了方向。在目前這種情況下,證券監管機構大膽啟動金融創新,顯得格外難能可貴。

  2011年10月後,證券監管機構開始了對資本市場的一輪較為全面徹底的改革,體現出尊重市場、鼓勵創新的取向。監管部門為了提升中國資本市場 的效率,決心為證券公司塑造創新環境,繼續放鬆行業管制,鼓勵行業對外開放,培育本土券商的跨境服務能力,永遠不對行業創新說「NO」。這些新的理念和舉 措,得到了社會和業內的廣泛好評。

  過去由於證券公司的聲譽不佳,從挪用客戶保證金到違規信用交易,引發無數市場風波。近年來,監管層對於證券公司的管理一直從嚴從緊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確的。但是,束縛券商的手腳,禁錮券商的頭腦,其實也積累了證券行業的整體風險。

  由於業務模式單一並且趨同,券商的低水平競爭愈演愈烈。目前,最具通道業務特質的經紀業務仍是多數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多數券商70%的收入來 自經紀業務,經紀佣金收入中則有63%來自資產在10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頻繁交易獲得。經紀佣金費率越來越低,很多證券營業部難以為繼。通道型的經紀業務 不僅使得證券公司同質化競爭,甚至影響了整個市場的格局和特質。

  A股市場散戶參與度高,短線操作頻繁,在通道型業務模式的激勵下,短線買賣、投機操作的特點難以改變。

  證券市場的創新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銀行資產證券化的創新,就要得到央行、銀行監管部門、商業銀行等的理解和支持。

  最近,國務院領導同志說要改變商業銀行的壟斷局面,許多人不能理解。他們認為,中國的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已經十分慘烈,根本無法壟斷。可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商業銀行資產規模佔全社會資產總規模的比重看,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判斷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全社會倚重間接融資的局面當然不是商業銀行的過錯,但改革勢在必行。證券行業對這場必然到來的改革,應該提前做好技術和組織準備。

  證券監管機構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非常注意風險提示和防範,特別強調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的重要性。對於推向市場的創新產品,提出要嚴格區分公募與 私募,不能亂發私募產品,做到風險可控;提醒券商不要做自己不懂的產品,風險敞口始終保持在可控範圍,「必須要有最壞的準備」。

  創新帶來了新的業務機會,也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目前,有66家券商獲得了融資融券資格,行業覆蓋率超過75%。但是,2011年融資融券的規 模僅為476億元,開戶總數達到42.9萬戶,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年底融資融券餘額有望突破900億元,但依然遠遠不能滿足獲得資格的券商的業務需要。

  包括中金公司在內的所有券商應該以積極的姿態迎接創新。任何恐懼、迴避、抱怨、抵制,並不能改變創新改革的歷史潮流,也改變不了同業你追我趕的客觀現實。遲疑、鬆懈和疏忽,只會讓自己永遠落後掉隊。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如前所述,不改革,我們前面的路越走越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改革可以給我們帶來希望的明天,當然伴之而來的也可能有無數難以預見的風險。

  我們應該儘量避免風險、化解風險,但是,我們永遠也不要把風險歸罪於改革創新。因為不改革創新,我們其實已無路可走。 ■

  李劍閣為中央匯金公司副董事長、中金公司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47

收藏好股的理念不會改變 牽牛星李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ce9290102e656.html
   收藏好股的理念不會改變

                             ------答雪球財經網記者王吉陸問

               

                    李 劍

   

    王:李劍老師,您好,上個月在上證巴菲特跟您見過面,隨後我給您電話,希望 對您做一個採訪,聊聊您的投資理念,後來我在您的博客上看到這一篇《做好股收藏家》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efce9290100cd6z.html,已經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您的投資理念,不過這篇文章是5年前寫的,不知5年來您的想法有沒有一些 改變,我順著這篇文章的思路提了一些問題,希望得到您的解答。

                                           謝謝!

 

    問1:這一篇《做好股收藏家》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您的投資理念,不過這篇文章是5年前寫的,現在您的想法是否有一些改變?

    答:主要思想也就是要收藏優秀企業的理唸完全沒有改變,只是對消費壟斷型企業的收藏想法更強烈了一些、對行業的選擇更嚴格了一些。

 

    問2:這篇文章濃縮到最短就是「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而「隨時買」和「不要賣」我認為是操作策略,所以核心還是「嚴格選」,歸納一下您文章的觀點,就是看三點:1,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2, 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盈利能力;3,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對於第一點,您文章中總結了六種優勢,5年過去了,您對這六種優勢是否有修正?是 否有新的經驗總結?

    答:對於「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這種投資策略,我當時已經特別指明了那只是針對年輕工薪階層的投資建議,並非是針對專業投資者和機構的。其中的「隨時買」不考慮複雜的估值和價 格問題,而是採用每月都用工資獎金的20%堅持不斷買入的方法獲得平均成本,然後在持有不動中獲得優秀公司的自身增長。所以核心、要害在「嚴格選」上。您 說的很對。

    對於企業優勢的概括,除了這篇文章講的六種優勢外,我還在其它文章中談到過諸如「壟斷、提價、無限擴張」的行業優勢、「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 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的產品優勢、「品牌消費、大眾消費、反覆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的五種消費類型優勢、以及最近在「消費壟斷型企業系列談」中 的關於消費壟斷型企業的十大要素這樣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等等。這些優勢有些是從行業的角度,有些是從產品的角度,有些是從經濟護城河和長期經濟特徵的角度 來分析。希望朋友們多思考這些重要的選股標準。

    嚴格選股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很豐富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把握和理解,並且可以不斷地深化。

 

    問3:談到盈利能力時,您提到「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 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另外,您還有一篇文章用「股票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第一是成長,第二是成長,第三還 是成長!」來說明高成長的重要性,那您又是根據哪些因素來預判一家公司未來的年均利潤增長率不低於20%呢?您通常會看多少年的前景?

    答:這個問題上面已經回答了一部分。再補充說一點:我認為,要把握一家企業 未來是不是能夠保持20%的利潤複合增長,首先當然是要把握它是否具有持續獲得超過市場平均利潤增長水平的特殊優勢。具體可以講它最容易在消費壟斷型企業 中實現。再具體一點,還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分析:一,良好的歷史高增長數據。這一點,僅限於穩定高成長行業,特別要提防衰退性行業和強週期性行業;二, 經濟護城河的寬度和種類。優勢越多越好,護城河的寬度越寬越好、種類越多越好,所謂「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指的如此;三,產品和服務有長久的、廣大的、 反覆的、強烈的需求;四,有未來確切的利潤增長點。這一點,越具體越好;五,提價能力強、成本低(比如年復一年生產同樣的簡單產品)。每個企業的產品都可 能遇到銷量瓶頸和成本上升,有了這兩條就可以不斷提升利潤。

    看企業我沒有想過和算過要看多少年。一般都以能否成為百年老店的標準來要求,所以特別警惕衰退型行業、產品和服務容易過時的行業。

 

    問4:再說「長期保持」的問題,「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不過文章著墨卻不多,這方面您是否有些新的心得?如何預判一家公司能不能「長壽」?

    答:這個問題,上一個問題已經作了回答。

 

    問5:您提出的六種優勢中,有一個行業優勢,而您一直強調選股時先行業後個股,符合哪些條件的行業具有優勢?選擇行業時注意哪些因素能更容易找到好公司?

    答:我曾在很多文章中談過易瞭解的穩定成長型行業的優點,更著重提到過具備五種消費類型的行業(「品牌消費、大眾消費、反覆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特別值得注意。

   

    問6: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之間又如何進行比較?

    答:這要說起來就多了。全面比較加重點比較吧。其實,如果你事先設定了嚴格 選股的標準,很多行業根本不用去具體分析,它們缺少自由現金流,沒有投資價值,不值得長期投資,只能作為籌碼和融資手段供投機人士和大股東炒作和使用。同 一行業的不同公司也有很多不用比較。一眼看不出獨一無二競爭優勢的企業,一眼就看出現金流不足的企業,就不用再比較了。

   

     問7:一隻股票進入您的收藏庫以後,您是否還會不斷去驗證過去做出的判斷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收藏一隻股票之後,發現最初考慮的理由有些不成立了,怎麼處理?

    答:進入收藏級別的企業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企業。但人不是天才,人是不斷 進步的。特別像我這樣比較愚笨的人,總是要不斷讀書思考、不斷調查研究才能稍微進步一點,看看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選股方法有些什麼需要總結提高的地方。所以 當然會隔一段時間驗證一下自己原先的判斷,但不會很頻繁。如果發現原先的理由有些不成立,也會少量替換,但更主要的是仍舊持股不動,同時思考問題出在哪 裡,避免今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問8:我覺得這篇文章裡所寫的最難理解的是「不要賣」,高估也不賣、公司基 本面變壞也不賣,您在文章裡強調「判斷高低漲跌這些東西太複雜了,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害人的東西」,可是您在投資中不對所投資的公司做一個大 致的估值嗎?如果有估值,當股價超出估值、而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時,不能認為是高估嗎?另外,您如何給一家公司做估值?(這一點上您的觀點和陳理不 同,我採訪他時,他是這麼說的:除非像茅台這樣特別優秀的企業或者處在高成長階段的優質企業,需要長期持有,一定要拿住,大部分企業我認為高估一定要賣 掉,就是低買高賣,這跟技術分析不一樣,技術分析是預測趨勢,我這個根據估值和企業基本面來。)

    答:這裡包括兩個問題。分為買入前和買入後。

    買入之前肯定要估值,再優秀的企業也要價格合理才能買進。(「隨時買」僅適用工薪階層的定期投資方法)。

    買入後就長期持有,除非要用錢否則不再賣出。高估了也不賣出。這個道理要一些實踐、閱歷和哲學理念(如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小知不如大知等等)才能完全理解。

    「兩害相衡取其輕」。一家優秀的企業變得高估了,沒有及時賣出,比如巴菲特沒有在1999年初以90美元一股把可口可樂賣掉,連他自己也有些遺憾。但這個 問題比起頻繁買賣來說,損失和危害要小得多,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並不影響巴老先生的長期業績。長期持有優秀的企業才能賺大錢,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明的 戰略。老想著自己的愛股是否高估,老想著先賣掉再買回來,老想著盡善盡美的操作,實踐上很容易從千里馬的馬背上掉下來。這一點,我在十多年中看到太多這樣 的例子。頻繁換下跑累的馬、高拋低吸、止損等等看似美妙正確的操作,在實踐上少,也很累人。

    這些年,我也非常詫異,為什麼人的眼光有那麼大的不同。長期持有優秀的企業能夠輕鬆獲得很高的回報,為什麼要盯著一些市場差價那麼動心?我遇到的活生生的 例子是,有人當年對36元賣掉32元買進的貴州茅台極為堅決,可是對我那些反覆說明,比如將來十年內可能隨著利潤的增長股價會到達1000元以上等,卻絲 毫沒有激情。

   

    問9:再說公司基本面變壞的情況,如果已經確定公司基本面變壞,就是說當初選擇買入時的理由已經不成立了,如果以這個基本面回到過去,是不會買入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繼續持有呢?為什麼不把這部分股票換成現金,尋找其他的好公司呢?

    答:我必須再次重申,當時講的是針對年輕工薪階層的定期投資建議,「嚴格選 、隨時買 、不要賣」,可以保證任何一對年輕人在退休之前成就億萬身家。

    同上一個問題一樣。投資要特別警惕那些看似正確但實際操作極易犯錯的東西。經常變換股票犯錯的幾率更高、成本更高。堅持一種好的投資方法雖然有時會犧牲短 期和局部利益,但換來的是長期和整體的成功。比如,美國標準普爾指數成分股中經常有基本面嚴重變壞的個股,但並不影響它們的長期整體收益遠遠超越平均通脹 水平,何況按照巴菲特先生的嚴格選股標準選擇的皇冠明珠型或民族瑰寶型企業構成的組合,個個都是超級球員,哪怕個別選手負傷,也不會影響整個足球隊取得冠 軍。

    這個問題用中國A股中的實例更好說明。在中國學習貫徹價值投資的人,一般在十多年前都會在組合中買入云南白藥、伊利股份、東阿阿膠、同仁堂、貴州茅台等消 費行業中的頂尖企業,它們中好幾個都漲了幾十倍,其中一個還漲了一百多倍,即便在組合中有幾個股票跌到零,你還是大大的贏家,不要說比虧損的人賺得多和賺 得輕鬆,就是比買指數基金這樣最保守穩健的做法,也要優越得多。

    很多人只注意某個股票變壞或高估了就應該賣掉,卻很少思考堅持不動對整體和全局獲勝的重大意義,也很少思考靈活多變的性格和隨機應變的策略有多大的成本和失誤殺傷力。

    明星企業也會有各種風險,特別是突發性事件,這個時候適當分散的策略就是靈丹妙藥。

    老是判斷一家企業是不是基本面變壞或者高估,想著在變壞或高估時賣掉,再去買變好或低估的其他股票,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種思想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實踐上不如嚴格挑選、科學組合,然後一旦選中,就堅持持股到底效果好。錯了就錯了。適當分散的投資策略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

    同上一個問題一樣,用實踐來檢驗是最好的方法:調查一下股民,是不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帳算:如果十年前持有一些好股不動,即便中間有個別企業出了嚴重問題,還是比起他們自己十年來炒來炒去收益多些、煩惱少些?

    對於專業投資者和機構,我還是主張要賣掉基本面徹底變化如膠卷、傳呼機、電影院、傳統書店等行將淘汰的行業或企業。我在《也談止損》一文中說過,價值投資者也有止損,就是指的要砍掉基本面已無明顯需求的企業。

   

    問10:能否請您以一個或兩個股票為例,談一談您是怎麼發現這個好股的,又是基於哪些理由把它收藏到您的寶庫裡?

    答:這個問題非常具體,全面展開要花很多時間。我想七年前我在一場投資報告《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中的結尾部分有過婉轉的表述。那就是一個完整的發現和嚴格選股的過程。

   

    問11:您是否仍然持有招商銀行?最近招商銀行下跌不少,已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認為已嚴重低估,也有人認為其盈利能力已經下降並且有壞賬風險,您怎麼看這個公司?

    答:我以前說過,對銀行這個優勢和劣勢都很突出的行業,既不特別看好,也不 特別看壞,主要取決於時機和價格。我仍然持有我認為最優秀的銀行企業的股票,它們是我的長期投資組合之一。只是份量沒有消費類的頂尖企業那麼重。我對它們 的看法沒有改變。由於它們已經低估,我其實已在做增持的工作。

   

    問12:您總結的競爭優勢中有一個品牌優勢,最近圍繞廣藥收回「王老吉」品牌的討論已經很多,您覺得「王老吉」是否具有品牌優勢?而廣藥收回之後能否把這個品牌優勢延續下去?未來廣藥的「王老吉」和加多寶誰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品牌和渠道哪個更重要?

    答:「王老吉」當然有極大的品牌優勢,要不然怎麼會爭得這麼厲害!但現在加得寶羽翼已豐,將來有可能在涼茶市場中形成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或者伊利、蒙牛那樣的雙寡頭壟斷。說實在的,我不知道王、加誰能在未來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判斷這個我的智商不足。

      品牌和渠道都很重要,都是經濟護城河的形式之一。但誰更重要要視行業和企業的不同而定。

 

                            2012年8月初於山東海濱度假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9

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 牽牛星李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ce9290102e722.html
儘管零售業產生過像沃爾瑪這樣偉大的企業,但從總體來說,無論過去和未來,零售業都難以取得持續競爭優勢,對投資者都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行業。

    一,競爭激烈,進入者眾多,商業模式不斷創新。

    按照美國商務部對零售業的定義,這是一個在不改變商品的形式的基礎上把商品銷售給消費者的行業。但這個行業自身的銷售行為卻像高科技行業一樣屢屢創新。

    在不算太長的時間裡,零售業已經經歷過百貨商場、超級市場包括購物中心、連鎖商店、網絡電子商務(無店舖零售)等四次重大變革。這些變革一次比一次更具創新、更有效率,但競爭也更加激烈、時間更為縮短。

    如果用波特五力模型來分析零售業行業內部的競爭狀況,可以看到這個行業內部競爭相當激烈和殘酷。

    首先是新進入者和替代者的威脅始終存在。這個行業源源不斷地有新的進入者帶著新的商業模式、新的能力、新的資源、強烈的贏利慾望殺入進來,使原有企業和新進企業的利潤都被壓薄,成本如房租、運輸、人工等被顯著抬高。

    其次是同客戶和供應商談判的能力嚴重依賴地段特別是規模。而對傳統企業來說,地段是以高房租為代價的。在房價總是無限上漲的領域,傳統零售業就如航空公司 在油價總是不斷上漲的時代天天難過一樣。規模是以血拼為代價的。即使是新興零售業,血拼行業總是激起供貨商的憤怒,在一片紅海中搏殺,不如價格良性競爭、 比如大家都隨著通脹你提價我也提價的行業好做。國美、蘇寧等今天的窘境,可見一斑。

    二,商業模式透明,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無法建立起除規模優勢以外的經濟護城河。

    無論你是上門推銷、開店營銷,還是郵購、團購;無論你採取單店還是連鎖,倉儲式還是快速配送式;無論你是專賣還是大賣場、獨家經營還是特許經營,甚至包括 無人銷售,這個行業都很難有秘密可言,眾多商家一學就會。難學的是地段和規模。而地段隨著網絡商務的興起,優勢已被大大削弱。即便是規模,百安居等當年盛 極一時的企業也已日薄西山。全國連鎖的新華書店和各類書城,結局自不待說。

    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三,毛利率和淨利率雙低。在商品匱乏的年代,零售業的業務不飽滿,同供貨商的壓價能力不強,自然是量小成本高,毛利率低;在商品生產過剩的年代,零售業解決了業務不飽滿和同供貨商談判的問題,然而又面臨客戶的壓價,勢必走薄利多銷的苦路。

    傳統百貨業是最典型的例子。眾所周知,那些雄踞在大城市商業旺地黃金地段的百貨公司,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後就早已不干零售本行,它們做的是地產租賃行當,主要收入不是商業銷售而是房租。原因何在?自己經營零售的利潤太薄。

    網絡銷售的利潤更不待說,燒錢和貼本奪取市場是這個行當的常態。

    零售業的營收巨大而利潤微薄,以至於一些投資者無法用市盈率、市淨率來估值,被迫發明一種稱之為市銷率這樣有明顯缺陷的指標。

    因此巴菲特說:「零售業的經營相當不易,在我個人的投資生涯中,我看過許多零售業曾經擁有極高的成長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但是到最後,突然間表現急速下 滑,很多甚至被迫以倒閉關門收場,比起一般製造業或服務業,這種剎那間的永恆在零售業屢見不鮮,部份的原因是這些零售業者必須時時保持聰明警戒,因為你的 競爭對手隨時準備複製你的做法,然後超越你,同時消費者絕對不會吝於給予新加入業者嘗試的機會,在零售業一但業績下滑,注定就會失敗。相對於這種必須時時 保持警戒的產業,還有一種我稱之為只要聰明一時的產業,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在很早以前就懂得睿智地買下一家地方電視台,你甚至可以把它交給懶惰又差勁的 親人來經營,而這項事業卻仍然可以好好地經營個幾十年,當然若是你懂得將Tom Murphy擺在正確的位置之上,你所獲得的將會更驚人,但是對零售業來說,要是用人不當的話,就等於買了一張準備倒閉關門的門票。」

    四,網絡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讓零售業的所有企業的處境都很微妙。傳統零售業早已受到極大衝擊,地段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不少子行業包括家電超市已經淪為夕陽 產業。可以斷言,一切標準化的產品銷售都將被網絡銷售所擊敗。就算經營大量非標準化日用品而見長,使消費者產生了一站式購物的便利性依賴,同時具備規模優 勢和成本優勢的日用品超市,仔細分析它們的遠景,除了視覺體驗外,主要優勢大型網絡商城也已經具備,不久也將面臨可怕的競爭。我的朋友中就有幾位連西瓜、 蔬菜都從網上訂購。

    投資者還應該記得下面兩個例子:

    一是戴爾的例子。戴爾公司曾經因為創造了直銷的模式成就了一段傳奇,但中間曾因管理層一時心血來潮,要開展零售以擴展業務,結果成本和費用暴增,差一點毀了公司的前途。說明零售這個行業必須小心翼翼。

    二是巴菲特公司的例子。芒格曾經總結說,「將喜詩糖果以高於其賬面價值溢價購得,實施證明是成功的。但兩個連鎖百貨商場以低於清算價格買入,實施證明是錯的。」說明不改變商品形式的單純的零售業,品牌和無形資產難以建立,優勢難以持久,很難產生消費壟斷型企業。

    在股市上驗證,十年以內的短期,往往能交替出現不少零售業的牛股,但把時間進一步放長,除了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連鎖超市以外,按美國西格爾教授的統計,零售業的長期牛股,似乎再難尋覓。

        

  註:本文為供中國證券網專稿        

 

                                             2012/9/1於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27

我對價值來源的理解—駁李劍先生論零售業無競爭優勢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l6.html

今早上班途中,我看了李劍先生寫的《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一文,李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前輩高手,他博客中的文章我大多有學習,從中受益良多。但我 發現他這篇有關零售業的文章裡有些觀點是我不能認同的,所以當時就用手機簡單的發了幾句評論。後來我看到雪球上又有很多人在討論他的這篇文章,我就把早上 發的幾句評論重貼過來了,並且加了一段資產周轉率方面的話。我無意冒犯李先生,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李先生在文章中說:「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我對李先生的這段話難以苟同,請問有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呢?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你看西鳳酒和古越龍山就是反面教材嘛,當然還有像廣藥和加多寶的對比之類的。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 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而護城河可以解讀為:品牌、低成本、規模效應,這甚至都沒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

 

所以不單是零售業需要不斷進步,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一樣被超越。關於零售的反證,還可以看看喬布斯弄的連鎖店,蘋果的電子產品我就不說了,想想智慧是怎樣變成價值的。

 

所以,如果不是管理產生利潤,那麼利潤又從何而來?現在的白酒和國藥好賺錢,但它們哪個不是幾百年歷史的沉澱?並且現在這個利潤,能持續幾年還不好說呢。百貨等零售業在中國有持續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嗎?

 

文中提到百貨等零售業競爭慘烈,租金一路漲,租金漲是事實,但過去10年一路漲,並不代表未來10年一路漲。這其實和藥酒現在好賺錢,但不見得能持續是一樣的。中國有很多的特色,當然,它們最終只能是某一歷史時期的現象。

 

我們看看A股的百貨股數據吧:目前,全部A股的總資產周轉率僅0.2多一點,非常之低,但扣除銀行保險後,周轉率為0.8左右,和歐美股市的水平差不多。 不同的行業,周轉率差別可能非常之大,比如平安銀行的周轉率還不到0.03,雙匯發展的周轉率超過5倍,兩者雙差100多倍。而以租房為主的超市百貨,周 轉率基本都在2倍以上,而設備折舊年限超長的發電企業,周轉率只有0.25倍。

 

從生意的屬性來看,設備折舊時間長的產業必然周轉率低,而周轉率低需要有較高的淨利率或較高的財務槓桿,由於淨利率根據產品或行業的生命週期,呈現從低到 高再到低的趨勢。最終,幾乎設備折舊年限很長的產業,都會用到高槓桿。這個槓桿在大規模擴張或更替時會走高,在投資少時逐步走低。而收費的槓桿是一把雙刃 劍,如果在通貨膨脹來臨前,正好處於高槓桿高負債狀態,那麼貸款利率只要上漲一二個點,利潤就可能被全部吞噬,財務風險巨大。

 

以租賃物業為主的超市百貨,由於固定資產少,商品周轉快,導致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儘管商超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較低,但現在普遍有較大比重的店中店,這使得整 體淨利率並不低。而商超的銷售基本都是現款,存貨的佔款期低於供應商應付賬款,這相當於免費利用了財務槓桿。這樣,較快的周轉率、較高的槓桿和一般的淨利 率,讓商超能取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從生意屬性來看,它明顯比發電企業要好,比多數製造業要好。

 

就算是自建店多的百貨股,比如茂業國際,一半地產一半百貨,如果它不再瘋狂擴張的話,我覺得生意模式也還是不錯的。李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到蘇寧,有股友說,可能李先生看了蘇寧的現狀後,就往這上邊套證據了,聽說前幾年李先生是看多蘇寧的。

 

實際上,蘇寧近三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從不到40億激增到150億,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值得懷疑的。如果蘇寧電器沒有通過第三方,變相為 大股東的商業地產解困,那麼從戰略上說,在明知實體店增長乏力,戰略轉移到網上店來後,仍然大規模自建店,就是完全錯誤的,結果是損失了小股東的利益。至 於物流中心,過去三年實際投資並不算多,資本支出主要在實體店上。另外,物流中心大規模建設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蘇寧近幾年的收入增長並不快,以前能送 貨,現在需要成倍的增加物流方面的建設嗎?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周轉率,因為生意模式不同。我之所以拿高周轉說事,是因為李先生提到百貨業低毛利低淨利率的弱點。百貨股因為高周轉高槓桿(這個槓桿至少 在表面上是不需要負利息的),所以儘管毛利和淨利率低(實際上A百貨股並不算低,全部非金融類A股的淨利率只有5.5%),它仍然有較高的ROE,我下載 了全部2500只A的數據,做了簡單的統計,結果就是這樣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百貨股的ROE。

 

所以李先生說百貨等零售股不好,估計是沒有看過A股的百貨板塊的數據,這個板塊在目前的A股裡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他在文中說電視台好賺,能說幾個中港台 的股票給我們看看嗎?我所看到的中港台電視股,盈利數據並不理想,最好的鳳凰衛視也是先虧了八年的。文中還說巴菲特很不看好零售業,曾經買了2個零售股都 很失敗。可實際卻是巴菲特在不斷增持沃爾瑪,並且一直後悔當初沒有早點買入沃爾瑪,巴菲特股池當中的零售類股票還包括:連鎖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好市多、日 用消費品連鎖零售商Dollar General、以及美國最大的藥品零售商西維斯等。

 

所謂的增值來源於哪裡,價值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巴菲特不喜歡重資產型公司?我想,重資產之所以難以產生高價值,是因為重資產的企業,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 比重低,而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比同行產生更高的價值,其原因只是它個人的效率提高 了。但同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都提上來以上,這個價值差額就沒有了。

 

這一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巴菲特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芒格先生的《窮查理寶典》上也有說為什麼巴菲特當初害怕新技術的紡織機出現。

 

至於文中從波特五力的角度分析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 就是所謂的穩定。當然,如果有毒品、煙酒和遊戲之類能讓人上癮的東西,甚至因此而能放棄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無疑是個更好的生意,如果不違法的話。

 

以上這是我自己對價值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我將自己在雪球上跟朋友討論的幾個帖子拼成這篇小貼,所以行文可能有些不連貫,歡迎大家拍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44

投資隨想錄(二十一):不斷尋找和獵殺「嚴重低估」 牽牛星李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ce9290102ectv.html

 

   沒有不斷尋找和獵殺「嚴重低估」的強烈意識,沒有掌握股票估值的全套本領,就不可能在去年夏秋播下銀行股豐收的良種。

   在去年的夏秋季,有些銀行股甚至跌到號稱最苛刻安全標準即格雷厄姆標準的程度------低於淨資產的三分之二。我的收穫雖然沒有史玉柱先生那樣顯赫,但喜悅感是明顯的。這其中也包括收到了幾位朋友的感謝信,他們認為這次銀行股抄底之戰,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操作。

   喜悅之餘,就是感嘆。最大的感嘆是:不斷尋找和獵殺「嚴重低估」的意識至關重要,估值至關重要!

   投資是如此美妙。去年在A股中出現了一個優勢行業嚴重低估,低估到停業清算也比股價總市值更值錢,低估到買入它就相當於買入年息20%的存款……而不遠的將來,也許另外一個優勢行業在行業產量泡沫、塑化劑、限制三公消費和反對大吃大喝等各種不利情況的影響下,又會到壞得不能再壞,跌得不能再跌,最終出現嚴重低估的時候(當然,嚴重低估不能完全憑感覺,最好是在一二年之後,這個行業排除掉公款消費的因素,主要靠商用消費和民間消費的利潤增長率或自由現金流增長率數據出來之後,經過估值計算之後的嚴重低估),在那個時候殺一個回馬槍,把可能漲至四倍市淨率以上,明顯高估,在當時市場上被不理性追捧的銀行股換成它們,豈不妙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59

李劍閣:官員列席董事會 一上廁所股價就異動 云飛雨揚

http://xueqiu.com/3455118719/28738902
李劍閣:官員列席董事會 一上廁所股價就異動

 「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會」於4月8日-1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上圖為申銀萬國董事長李劍閣在《資本市場的監管:老問題、新思路》分論壇上發言。(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劉海偉 攝)

  新浪財經訊 「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會」於4月8日-1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申銀萬國[微博]董事長李劍閣出席「資本市場的監管:老問題、新思路」分論壇並發表言論。他表示,一些部門對監管的基本原則怎麼遵守還有很多盲區、誤區。監管部門派官員列席上市公司董事會以及董事會記錄必須交給監管部門備案導致內幕信息沒有任何保障,往往令股價異常波動。

  以下為李劍閣答問實錄:

  提問:我想問的問題是我們今天主題是資本市場監管:老問題、新思路。我們談這麼多,對這個主題好像沒有過多涉及,而且台上嘉賓都屬於被監管對象,你們作為被監管對象,你們認為監管部門應該用什麼新思路解決我們的老問題?謝謝!

  主持人:李劍閣原來是監管者,現在變成被監管者,回答這個問題更有意義。

  李劍閣:總的來說,現在我們的監管,至少有十多年了,證監會[微博]更長一點,其次是保監會,最後是銀監會。歷史也不短了,但是和國際上相比還很短,才十來年的歷史。在這段過程中,應該說進步是很快的,但是還是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現在總的說,和我們國家整個改革,就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整個大的目標要求來說,還有很大的差距。就是我們的監管部門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自己的監管對象當做自己的下屬機構,這是不對的。前不久我們有一些監管機構還任命監管對象的人事,可以說都有。三個監管機構都有,只不過不一樣。比如證監會對兩個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好幾個交易所的人事任免都是在證監會。本來是他的監管對象,又是他任免的幹部,而且是干部交流一個重要渠道,這個幹部在機關裡時間待久了,收入比較低,給他在交易所幹兩年,那個人在交易所幹長了,進入小康了,再讓他到證監會來。這是一個老問題,我也談不上什麼新思路。這個問題很明顯,改掉就行,但是很難改。還有一些部門對監管的基本原則怎麼遵守還有很多盲區、誤區。我在好幾個場合講到一個觀點,就是我們有兩個監管部門,他已經有十多年來,他是對於自己的監管對象其中很多是上市公司,他還每次上市公司的董事會開會的時候,他要派自己的官員去列席監管對象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在十年前我就說這是完全錯誤的事情。為什麼錯誤?第一,國際上沒有。你如果去了,他意思是你們這些人不知道幹什麼壞事,我派一個人看著你。如果他今後真的幹了壞事,你當時這個官員在旁邊坐著,你為什麼不說?因為派的往往是是比處長還低的幹部,你怎麼保證你派的幹部比董事會所有人還聰明,而且還更守法?並不能保證。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法律上你沒有權利發現。你不發言,但是你又知道了,你為什麼不指出來?而且據說董事會記錄必須交給監管部門備案。所有內幕信息沒有任何保障的。你只要列席了董事會,特別是上市公司,你實際上是內幕信息的相關人士,那麼如果出現內幕交易,你列席的官員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這個事現在全國人大財經委,我跟他們提出後,他們這次修改證券法就增加了一條,他可能覺得現在叫這幾個監管部門改比較難,但是你既然要來參加,法裡面已經規定,凡是參加董事會的任何人員都是要負法律責任。

  李劍閣:假如內幕信息洩露出去,每個人都要被監管。但是現在還沒有這個法,他們還當成是某一種權利。我聽一個董事長說,他說不僅監管機構派,當地政府發現這個會很值得來,因此當地金融辦也來,而且來的人還特別多,只要能想出藉口的人都來,後面坐的人比董事會人來多。每次討論重要信息的時候,市場異常波動。你說誰洩露出去的?而且有人說他們一面開會一面上廁所,一上廁所,股市就波動。這個怎麼得了?最後這些人是查別人的人,他變成法外之人,不受監管。這個怎麼得了?所以在在建設銀行(4.06, -0.02, -0.49%)上市後,因為他有外國的股東,也有從國外請的獨立董事,他第一次開董事會,發現居然有監管部門列席,他拍案而起,他說要麼你出去,要麼我出去。因為你沒有資格在這裡開。他分析有更加獨特的地方,他說你在這裡是藐視我董事會的權威,你必須出去。結果鬧的非常僵。國際上人家不可理解的。這個話我這兩年在各種場合都講,因為退休的監管官員跟我說,你這個觀點我看到了,但是下面人幹壞事幹多了,我們不派不行啊。我說你就保證你派的人不干壞事嗎?他如果不受監管,又可以獲得巨大利益,他可能原來是一個好人都會變成壞人。現在很多國際上監管的協會還到我這兒來問,說你們怎麼搞的,覺得還很有興趣。我說他想學嗎?他說沒有想學。我說全世界有這樣幹的嗎?沒有。所以這裡面有很多我們在認識上的盲區需要改進。

  邱正雄:我補充一點,通常在美國的管理,像OCC,他就是管銀行的。他通常要列席的時候,是檢查後的結果。金融檢查以後,好比一個半年度的報告或者一年度的報告,檢查的報告,他必須去那邊把他檢查的要職坐在那邊問這樣做有沒有問題。把這個檢查報告講完後就走開了。就像剛才李劍閣講的,他就不參加他的董事會。但是他必須把信息通知銀行,就是你有什麼缺點要改。

  李劍閣:這個說的跟我說的完全一樣。總的來講,我歸納剛才說的監管的問題。現在我們的監管機構應該減少事先審批,加強事後監管。這是一個總的思路。新思路:減少事先審批,加強事後監管。

  主持人:時間已到,感謝各位嘉賓的參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792

李劍閣回應為何中國股市幹了20年 還在2000點左右 陳紹霞

http://xueqiu.com/1876614331/28743056
北京時間4月11日,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會繼續召開。在「資本市場的監管:老問題、新思路」分論壇上,申銀萬國董事長李劍閣在談到大盤為何20年還是在2000點左右的問題時表示,「幸虧我現在權威性不夠,如果還在證監會,我絕對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分論壇主持人王波明向李劍閣提問:「為什麼中國的股市幹了20年,就在2000點左右,這是所有全中國人民、投資者都在問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問呢,李劍閣先生也是早期中國證監會的副主席,也是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建設。我覺得他最有權威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劍閣表示:「幸虧我現在權威性不夠,如果還在證監會,我絕對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幾年經濟增長這麼高,而股市不動,大家如果拿歷史圖像來看的話,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經濟增長高,股市往下跌這是不吻合的。但是經濟增長沒有高,股市瘋漲,這也是不吻合的。」
  「我一直堅持這個觀點,我說這次長期的低迷和上次從1000多點迅速地在短時間裡漲到6000多點,跟那波行情有密切關係,因為那次漲的太狠了。從05年到07、08年,漲的太瘋狂了。那個時候我還在國務院一個政府機關工作,當時另外一個副部長跟我天天在一個食堂吃飯,比如2000點的時候,他說會到2500點,我說什麼都不相信,結果很快他贏了,然後又說很快到3000點,結果又贏了。我看不懂。」
  「在那一輪當中幾乎把所有的居民都捲進去了,這樣說實話,有相當多的投資者在那一波行情當中損失慘重。這一波行情我個人認為使得許多原來股票市場的忠實投資者遠離市場了,資金也撤離了,信心也沒了。所以長期股市不振和那一波行情有關係的。我個人這麼看。」李劍閣最後說道。  .鳳.凰.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798

李劍閣:經濟新常態帶來的GDP絕對增長也非常可觀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周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金融合作會議時表示,真正了解中國經濟的人都認為,中國經濟不僅體量大,而且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不會出現外界所擔心的災難性前景,並非外界所謂的“大而脆弱”。

李劍閣指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增長率雖然下降了幾個百分點,但中國經濟的體量已今非昔比,即使5%的增長率,所帶來的GDP增長絕對值也是可觀的,不亞於之前的高速乃至雙位數增長。

同時,由於中國人口近年來緩慢增長,就業壓力已不像之前那麽大,目前的中高速增長基本能夠滿足新增就業需求。統計表明, 2015-2016年,中國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下降了300萬,壓力明顯減輕。中國正在進行的“去產能”,可能會帶來一部分人的失業,但最多預計不超過300萬。

“就業壓力不大,給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基礎。”李劍閣指出,中國已明確不會采用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措施,而是將重點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這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發展後勁。

李劍閣指出,經濟增長雖然常與貨幣政策聯系在一起,但經濟增長只是貨幣政策的主觀願望,客觀上能否實現還取決於其他多個因素,中國經濟仍面臨結構性問題,包括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民間投資欠活躍等問題,總體來說,要解決貨幣政策的效用問題,仍要依靠改革。

對於人民幣匯率近期的波動,李劍閣直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下跌屬於正常調整,中國經濟發展仍然穩定,人民幣沒有長期貶值的可能性,而目前的匯率也已經反映市場的供求和基本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05

新辣道李劍:不以供應鏈輸出為基礎的加盟連鎖都是耍流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5/160371.shtml

新辣道李劍:不以供應鏈輸出為基礎的加盟連鎖都是耍流氓
常皓靖 常皓靖

新辣道李劍:不以供應鏈輸出為基礎的加盟連鎖都是耍流氓

到底什麽餐飲性能是用戶追求的核心要點?這在前一波互聯網創業的時候,有些會被誤導,大夥兒都更多的關註了營銷。其實,99%餐飲企業的第一性能都應該是產品。

i黑馬訊(常皓靖)12月15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新辣道創始人、信良記CEO李劍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李劍除了詳述了餐飲在B端和C端的創業機會,還結合自己20年的創業經歷,圍繞“自利利他”、“動態平衡”、“ 比較優勢”這三個詞談了談自己的體會。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C端餐飲企業應註重性價比

我從1995年來北京創業,到今天20年了。今天,我把一些心得,包括對餐飲的理解跟大家交流。先說一下我對餐飲未來創業方向的一些考量。

餐飲在這兩、三年時間里是非常熱的話題,有三點原因:一是偏消費;二是門檻比較低;三是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和人口有關的生意,應該不會太差。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2C端的餐飲應該註重高性價比,包括兩點:

一是性能的提高。

到底什麽餐飲性能是用戶追求的核心要點?這在前一波互聯網創業的時候,有些會被誤導,大夥兒都更多的關註了營銷。其實,99%餐飲企業的第一性能都應該是產品。

產品上的高性能得回到專註,也就是“爆品”。你想把100道菜在100個連鎖店都做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100個菜乘以100個連鎖店,得有10000個控制點。但是如果把一個菜搞到100個連鎖店,就有機會做成爆品。所以我想性能的提高,重點在產品端的專註和爆品。過去,老話講叫“特色產品”,現在不僅要特色,還得爆。

二是價格的降低。

只是性能好也不行,還得回到價格。價格端核心問是得少、得夠簡單。如果你面對的客人、消費者、員工、供應商那麽多,很難比隔壁那家只做一、兩個產品的人做的更好。

如果你問我消費升級對於餐飲端2C的本質是什麽?我覺得就是想盡一切方法去做相對簡單的爆品。

B端餐飲企業應以社會化分工為導向

餐飲2B端的市場,是個更大的餐飲創業市場。我在餐飲市場從業20年,太了解B2B的痛點了。

舉個例子,所有人去餐廳吃飯,都會用一雙筷子、一個濕紙巾、一個牙簽這三件套。就這樣一個小東西,全中國所有的企業沒有一家是全部合格達標的。因為木材在漂白、烘幹的環節中,會導致硫超標。在中國,每個餐廳每天需要用多少三件套?但是這個事情,沒有人去做。

再舉個例子,簋街的小龍蝦賣100塊錢一份,你覺得老板可能能掙很多。其實老板沒掙太多錢,因為中間B端的流通渠道和效率太低了。一斤小龍蝦從農民手里10幾塊錢收上來,刨去各個流通環節、損耗、人工、設備的投入,最後老板掙不了10塊錢。

B2B業務的主流方向,應該是以社會化分工為導向的。

在提升B端餐飲企業效率的突破點上,有太多機會。這就是我從新辣道CEO角色里退出來,擔任信良記CEO的原因。簡單介紹一下,信良記是個專註於B2B供應鏈方面解決方案的公司,只給餐飲的爆品提供供應鏈的解決方案。當然我們也可以專註於給大型的連鎖企業提供整套的爆品的標準化解決方案,讓這些企業能夠像當年新辣道在這個問題上的突破一樣,能夠有機會快速地把自己優秀的企業快速擴張出去。

對餐飲來講,一切不以供應鏈輸出為基礎的加盟和連鎖都是耍流氓。餐飲和其他領域的創業不一樣,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品牌服務和裝修,是建立在顧客對產品口味的認知上。如果喪失了這個底層基礎,你既使掛上麥當勞的牌子,消費者也不會認為你就是麥當勞。所以,供應鏈的輸出方案是一個核心問題。

餐飲業在過去二三十年的成長,大多都是依賴組織內部的管理效率提升,這個行業基本上沒有太強烈和深刻的社會化分工,但這一兩年已經好多了。

而且我想說,餐飲業是不會死的,現在的危機一定會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會,這個行業一定在某個出口上會突破。一方面依賴於對C端提供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一方面取決於對B端提升整體行業效率的優秀創業者的出現。

自利利他、動態平衡、比較優勢

下面,再談談我個人創業20年的體會。我想,有三個關健詞:

第一、自利利他。

我覺得,創業本質就是一個自利利他的過程。所有的創業者都起於自利,想掙錢、想開好車、想住洋房,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你發現,從創業那天起,你想掙的每一分錢都得在利他上,先給別人開工資,先給供應商買設備。最後成功的企業家,無外乎實現了一個自利利他的好結果。起於自利,成長於利他,最後達成了一個自利利他的完美結果。

這里面挺矛盾的,自利是我要,利他是給別人。怎麽去平衡?我的感受大概是:

1、可以在時間段上去平衡。有長的利益和短的利益。比如我要長的利益,你要短的利益,我們雙方就沒有矛盾,就不會變成一個零和遊戲。

2、可以在不同緯度上去博弈。比如我要資本市場的利益,大家可以要分銷商的利益,可能也不會有矛盾。

3、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埋單,用不同的利益關系做不同緯度的結合。如果只有兩個人,我吃了你鍋里的,你就少了。但是如果是三個人就好一點,我吃的是你不想要的,你要的是他不想要的,我們三個人組成一個利益關系。

第二、動態平衡。

前兩天一個剛開始創業的朋友跟我說最近業務量特別大,但是內部管理特別糟糕。我說這是正常的,創業是在往前奔跑,人奔跑的時候只會有瞬間是平衡的,只要是走的時候一定是傾斜的。要麽管理特別長,苦於沒有業務;要麽業務踴躍,管理又跟不上。

但是我覺得這是常態,沃爾瑪、阿里巴巴這些企業也是在動態中平衡。兩條腿持續在走就好了,管理弱了就抓管理,管理強了就開拓業務。

第三、比較優勢。

我一個哥們想開火鍋店,服務和海底撈一樣,裝修做得比新辣道還好,問我覺得怎麽樣。我說肯定沒問題,但是火鍋店得人均300塊。因為,你投入的每一個好資源都是成本,一個人絕對沒有能力要全面優勢,只能要比較優勢。

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小老鼠,那就想辦法多生孩子;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大獅子,那你就得夠快。老天爺給每個人都會留下機會,但是你得找到你的優勢,然後持續地發現你的比較優勢在哪里,不斷地建設、宣傳它。只要把比較優勢建立起來,企業就有機會在強手如林的生態里活下去。

創業黑馬社群大會 新辣道李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7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