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了編制光環,深圳這家醫院給醫生開高薪有用嗎

公立醫院試點去編制化後,人才的“水”已經開始流動。

三個多月前,已過不惑之年的周珺毅然放棄了貴州一座城市唯一一家血站“二把手”的位置和守了27年的編制,奔赴遙遠的深圳。回想起這段經歷時,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感慨道,人生重新洗牌了,一切從頭來過。

而深圳的公立醫院,也在進行“洗牌”。周珺奔赴的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正是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驗田,該院由深圳市政府按照三級甲等醫院標準投資興建,並實行“管辦分離”的模式,由南醫大全面管理。

周珺脫離體制、自由選擇就業單位的大背景,是醫改正向縱深推進。

在8月中旬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在涉及人事制度改革這一塊,大會強調,要改變薪酬分配機制、放寬人才流動限制等。

隨即在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探訪了這座耗資近20億元、承載了醫改夢的醫院。院內寬敞明亮,絕大部分醫療設備已經到位,不同年齡階段的醫務人員從五湖四海趕來,其中不少科室的中堅力量更是鼓起勇氣,告別了原來體制內的生活。

推動醫療人才自由流動

在醫改上多次先試先行的深圳,去編制化早在幾年前就已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當地新建市屬醫院全面取消編制,並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按照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員聘用。2015年6月,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出臺公立醫院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試點城市。

2015年底,采取內地政校合作共建模式的南醫大深圳醫院正式開業,並實行去編制化管理。

對於周珺來說,以前所在的城市雖然不大,但是生活安逸、朋友眾多、受人尊敬。真的要將這一切拋在身後嗎?

從未想過離開原單位的她在接到深圳拋來的繡球後,躊躇徘徊三個月之久。

她最終下定了決心:“我還有十幾年退休,我能看見未來那些年的模樣,與目前的狀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深圳會給我一個不一樣的平臺,也許學術上會有一定的突破。”

周珺目前在輸血科任職。在這里,她和其他科室的學術帶頭人以後均有機會被南醫大聘請為教授,帶碩士生和博士生。顯然,要想在學術上取得突破,帶學生一起做研究遠比單打獨鬥更容易出成果。

對於年輕的普外科醫生彭月(化名)來說,她之前在深圳一家三甲醫院就職,更看重的是這家醫院醫教研合一的背景。她告訴本報記者:“眼界會更開闊,接觸到的大咖也不一樣,剛來的時候醫院派我到總部進修過,有些教授手術做得真是非常漂亮。”

她笑稱,如果你在一家小醫院,那麽跟著一位專家幹10年,也趕不上跟著大咖學個三五年。

雖然她現在的薪水比以前高不了多少,但和上升空間比起來,她並不太在意。南醫大深圳醫院實行以崗定薪,薪水包括崗位工資、崗位津貼和績效薪酬。包括院長和副院長在內的管理崗位,都沒有行政級別。醫生的收入和職稱也不掛鉤,而是和崗位、能力掛鉤。

彭月說:“如果你是作為主治醫師來的,即使還未考副高等級的職稱,但本事過硬的話,可能就會被放在副高對應的副主任醫師的崗位上,拿副主任醫師的薪酬,無需排資論輩。”

傳統醫院在人才招聘上有編制數量的限制,在編制用完時,只能招聘編外人員。這導致編外人幹的活可能不少於編內人,但工資福利要低一截,同崗不同酬。在這家所有人都沒有編制的醫院,彭月和她的同事們也無須擔心活兒比別人幹得多,錢卻拿得比別人少。

如果說從傳統的公立醫院跳槽至去編制化的公立醫院,只是人才流動的第一步。那麽未來,人才流動的方向會是怎樣的?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去編制化之後,良禽會擇木而棲,這對醫院來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他說:“編制可以吸引到很好的醫生,比如說北京的一些公立醫院,如果你有編制,那麽就不用發愁戶口問題;而私立醫院就不行。去編制後,醫生的流動性就增加了,未來去向私立醫院的醫生會增多。”

人才難招,人力成本偏高

不過,對於一家率先去編制化的公立醫院來說,有它自己頭疼的事。

“編制背後無非就是牽涉到醫院的利益和醫生的待遇。”深圳市衛計委秘書處(醫改辦)處長李創說,“對於醫院而言,主要是政府的財政補助;對於醫生而言,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員的養老保障,二是人員交流任職,三是過去在編人員的房改房補等原有待遇保障等問題。”

顯然,對很多體制內的人來說,被賦予了太多含義的編制不是那麽容易舍棄的。南醫大深圳醫院骨科中心主任桑宏勛最近在招人時,在這一點上感受頗深。

雖然有大學做平臺,深圳市政府也給予了優待政策,但仍有一部分人因編制問題不願“屈就”。“尤其是主治醫師,這個群體大多在三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沒有編制,他們會顧慮重重,沒有歸屬感。”他說。

他補充說,員工的醫療保障水平也不一樣。在一些傳統的醫院,醫保分級別,職稱不同,享受的醫保級別就不同,教授可以享受一級或二級醫保。而他們醫院是普通的醫保,不分級別,和企業醫保一樣。

莊一強說,如果有些公立醫院有編制,有些沒編制,那麽沒編制的醫院勢必顯得弱一些。

即便是人才招進來了,麻煩還在後頭。

南醫大深圳醫院各個機構均是按照大部制設置的,比如說,他們的行政綜合部相當於黨辦、院辦、紀檢等部門綜合體。這帶來一個好處,管理崗位以及職能科室的人數減少,不到全員人數的10%。這個比例是傳統醫院的一半。

節約的理念隨處可見。記者在探訪時,中午時分,門診部大樓二樓輸液處,最後一位輸液的患者離開後,分診臺的護士隨即按下開關,關掉燈。

“但是,我們要給員工買五險兩金,與傳統公立醫院相比增加了職業年金,”該院院長廖四照對記者說:“傳統的編內人員還有每月數千元的住房補貼,我們沒有,就得把住房公積金提高。”

這樣無疑提高了運營成本。廖四照希望,政府可以根據傳統醫院的在編人數,測算出他們和傳統醫院在人力成本上的差額,然後把這筆錢補給他們。

醫院仍有創收壓力

在廖四照看來,去編制化的最核心問題是養老模式的並軌。如果能解決這點,他相信醫務人員就可以無所羈絆,自由流動。“以前有編制,住房、養老和子女上學都是依靠單位。現在房子改革了,孩子上學也不是問題,就剩下養老了。”

周珺來深圳已經有四個多月了,她已經慢慢喜歡上這座海濱城市的藍天白雲和濕潤的氣候。不過,一個實際的問題是,她的養老保險雖然已經交上,但是如何和原來交了近30年的養老保險對接,因為政策不明朗,她有點忐忑。

廖四照認為,要打消去編制化的顧慮很簡單,就是由政府承諾未來養老模式並軌時,要保證他們這些人的退休待遇與編制內退休者一樣,退休後由政府補齊。

目前,該院的日均門診量已經達到800人次,高峰時能突破1000人次。這對於一家新開業的醫院來說,並非易事,但是與大型三甲醫院動輒上萬人次的日均門診量來說,還有不小差距。

深圳市政府給予該院3年的運營補助,開業後第一年是70%,第二年是50%,第三年是30%,三年後自負盈虧。那麽三年後,這座按照三甲醫院打造的試點醫院能達到預期的門診量麽?如果不能,又該如何在面臨創收壓力的同時保證醫療服務的公益性?

廖四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創收壓力肯定是有的,我們人力成本相對較高,而這個成本的轉嫁對象不是老百姓,而是我們自身管理。接下來我們會開始績效考核機制,醫務人員的薪酬要和服務的質量、成本的控制等掛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510

韓防長首談追加部署薩德:如果部署兩到三座更為有用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韓國國防部部長韓民求21日表示,僅部署一座末段高空區域防禦(THAAD,薩德)系統的炮臺無法為韓國全境提供防禦。

當日,韓民求出席國會外交統一安全領域的對政府質問會,當被新國家黨議員金盛贊問到“一座薩德炮臺是否足以防禦韓半島”時,他回答說“一座薩德炮臺能夠防禦的範圍只有韓半島南部,大約相當於韓國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領土”

在新國家黨議員慶大秀指出“至少擁有三座薩德炮臺才能有效防禦全境”時,韓部長回答說“從現實上看,一座炮臺很難為(韓國)全境提供防禦,如果部署2~3座炮臺,防禦力量就可以重疊起來,在軍事上更為有用”。

這是韓民求首次談到追加部署薩德的必要性。此前國防部一直表示只會部署一座薩德炮臺。

報道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新國家黨議員透露,“軍事專家認為,從薩德的防禦半徑(200公里)出發,只有部署三座炮臺,才可以為韓國境內幾乎所有地區提供防禦”。

美國“薩德”反導系統(資料圖)

民主黨議員提出三階段部署薩德的方案

此外,當日,共同民主黨議員金振杓提出了分三階段部署薩德的方案。

他表示,第一階段可以在平常時期僅僅建立起薩德基地,第二階段在韓美聯合軍演期間進行展開薩德炮臺的演習,第三階段在探測到明顯進攻跡象的時候提前部署薩德炮臺,並表示這一方案較為可行。

對此,韓民求表示,分三階段部署是可以考慮的方案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09

知名技術IP陳皓:創業公司技術課,如何更快更有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1/162502.shtml

知名技術IP陳皓:創業公司技術課,如何更快更有用?
筆記俠 筆記俠

知名技術IP陳皓:創業公司技術課,如何更快更有用?

要知道未來去哪,需要知道過去的軌跡。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皓

一、首要任務:解決自己身邊實實在在的需求

2012年我去阿里巴巴的時候,阿里已經長大了,阿里最開始肯定沒有想到今天會做那麽大。應該說,沒有任何一個企業一開始就會把自己的網站設計成像今天那麽好,也不會一開始就要去想要幹那麽大的事。一個企業一開始肯定都是一個非常粗糙簡陋的東西,然後慢慢演化出來。

比如“雙11”活動,已經有7、8年的時間了。當它進入大眾視野的時候,其實已經運作了好些年了。

新興的東西剛出來的時候,首先不要想著它未來能變多大,而是要想怎麽才能被用戶接受——這其實是一個挺長的周期。

一個企業剛開始的時候一定不是去想:“我未來要做到什麽生態?”而是要想:“我怎麽養活我的團隊?怎麽讓用戶認可我?”

案例一:淘寶

阿里一開始並不是想做淘寶,只是擔心EBay的B2B會把阿里的B2B幹掉,就想著弄個淘寶,先牽制一下EBay。結果,在做淘寶的過程中把Ebay中國幹掉了。

當時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是5000萬,只有5000萬人上網,EBay就占了4000萬。擁有4000萬的網民用戶,EBay覺得自己已經拿到了中國互聯網80%~90%的市場份額,躺著都能掙錢了!但是它忘記了,中國互聯網民的基礎是10億——5000萬在10億面前什麽都不是!淘寶沒有去跟EBay競爭這4000萬的業務,淘寶競爭的是未來10億的用戶。

淘寶是怎麽拿到這麽多未來的用戶的?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個是非常快速地解決本土用戶的需求和痛點(比如:網店的商品訂單交易管理,還有信用、搜索等);

另一個是運營(通過免費燒錢做地推改變用戶的習慣)。但一開始一定是沒有想到能做這麽大,只是不斷地解決用戶的需求。

案例二:微信搶紅包

微信一開始一定沒有想著要去搶奪支付寶的市場,因為支付寶已經有那麽大的市場了,微信支付怎麽做?

騰訊有個習慣,每年公司內部都要發紅包。這個事情用代碼做簡單多了,所以他們在微信自己開發了紅包功能使用,沒想到公司外部的人馬上也用起來了。搶了紅包,賬戶上就有錢了。

錢拿來了,總是要消費的。賬戶上有錢,取不出來,也沒卡,那就刷出去,就這樣把用戶的習慣給培養出來了。而且,最妙的是微信錢包相對於支付寶的開通來說用戶的成本非常低,不需要綁卡,不需要身份證,推廣得非常快。

因此,先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指不定你就可以大面積地搞定這個事情,然後越做越大。

二、目標是最重要的,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解決問題

無論要做多大的產品,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先制定好目標,然後再把目標分解成子目標,把子目標落實到每個人身上。

比如,在電商領域,如果想要讓用戶有更強的粘性,則需要一個積分系統可以兌換積分,或者有個會員制。運營會把這個東西設計出來,產品部門再進行細化——什麽叫會員制?這個會員制能不能做到跟別人不一樣?之後,技術部門要把它開發出來——哪些人做前端,哪些人做後端,最終一定要分解到個人。

創業團隊要比打工的團隊強很多,因為創業團隊中每個人都會守護這些目標。打工的人可不管,反正老板讓我幹啥事,我就幹啥事,老板會很累。

222

為什麽阿里員工很熱情?因為他們大概都知道公司要做什麽事情,也知道公司的使命。他們經常會跳出來在論壇里發表自己的看法,自己去了解外面用戶的情況,並積極反饋回公司相應的團隊。

如果一個公司的全體員工都在生活中了解用戶,並把用戶的需求反饋回公司,而公司內相關的團隊立馬響應並解決問題,那麽這個公司的團隊就很強大了。因為所有人都是守護著一個共同的目標。

不要管員工提的建議是否靠譜,我們都要鼓勵這樣的行為。因為這種文化是良性文化,最害怕的是管理者講完以後,員工啥話都不說。最好的管理者,少說話,多聽下屬說。也許下屬會超出預期,也許做的不夠,但是得先讓下屬說出來,然後一塊兒調整。因為我們自己說出來的東西,通常自己會非常認同。讓員工主動,讓員工有參與感,員工才會覺得這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公司的事。

中國的很多外企不接地氣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國的職業經理人並不對中國的本土用戶負責,而是對國外的老板負責。因為他們的打工心態,要的是怎麽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怎麽為用戶解決問題。

其實,我們既不是為用戶負責,也不是為老板負責,而是為目標負責。做管理者的人,不要讓自己變成瓶頸,管理者要制定流程、制定規則。

三、互聯網創業,一定要提高效率!

好多做O2O的創業項目,線下怎麽做,線上就怎麽做——這是沒有意義的。

互聯網的本質是提高效率,所以線下的東西往線上走時,一定要提高效率,如果你不能在線上提高任何效率的話,就沒有意義了。

舉個例子:

打車有沒有為你提高效率?以前要站在路邊打車,現在不用了。用戶體驗提升,效率也提高了。

效率是什麽?

我們再細分一下,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效率=有用功/總功,跟時間沒關系。

很多人說效率就是比誰做得快,你做得快有什麽用呢?做出多少有用的東西,這才是關鍵。

我做得慢沒關系,但是我做出來有用的東西比你多,質量比你好,不用返工,我的效率就比你高。

要提高效率,有兩種方式:

一是把有用功往上提;

二是把總功往下降。

要知道未來去哪,需要知道過去的軌跡。我們看看歷史:過去100年,人類是怎麽提高效率的? 我們可以看出,改變人類生活習慣、讓人類進步的,就是各種各樣自動化的以及可以提高效率的工具。馬車不夠快,於是發明了汽車,汽車不夠快,於是出現了火車,火車不夠快,於是出現了飛機。

333

為什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好多技術,為我們降低了成本,競爭力就出來了。創新和自動化是重點,自動化的工具可以讓你減少總功,而創新則會讓你提升有用功,這就是互聯網的本質。

當然,現在互聯網上的商業模式,主要還是以流量生意為主去掙企業的廣告收入。不過隨著更多實體行業的進入,我相信,互聯網會從一開始流量生意的野蠻開采模式,進入到提高服務效率的精耕細作模式。

到了線上以後,如果有一個很明顯的效率提升,就可以燒錢推廣了。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懂得模仿燒錢這個動作,不明白燒錢的前提是需要效率的提升。另外,不是通過燒錢把用戶撈上來,而是要改變用戶的習慣。當用戶有自然增長的時候,開始有口碑傳播的時候,才值得去做營銷。

再多說一個關於線上獲客的案例,美國的數據是這樣的:

線上獲客大概有1‰到2‰的機會,也就是說,互聯網電商的中1000個人可能有1~2個人會下單;或者說,廣告投放1000個人,可能會有1~2個會因為看了這個廣告以後來你的網站。這個時候,這個數再乘1‰到2‰才是真正下單付費的數據,如果你能做到3‰的話,已經很牛了,4‰的話,更不敢想。

444

進入線下呢?線下獲客的數據是6‰,但獲客成本是20美金。

所以,到底是在線上獲客,還是在線下獲客?這並不絕對。好在,現在中國的線上推廣和線下推廣渠道都非常成熟,當然,前提是你要舍得花錢。

四、想要教育客戶?借鑒父母和子女的關系!

教育用戶的成本是比較大的。要想教育用戶,可以借鑒一下父母教育子女的場景,你對子女說得越多,子女可能越反感。最好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引導子女,找到子女的興趣點和關註點,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之。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切入點”,用戶其實是挺唯利是圖的。因此,你要先讓用戶明白,如果你要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好,如果你要更省錢,如果你要更賺錢,你就需要使用我的這個產品。先把用戶帶到這個場景來,再告訴用戶怎麽辦。也就是說,先發展用戶的興趣,再發展用戶的信任,這才能教育好用戶。

另外,複雜的東西是很難執行下去的,也很難教育用戶。如果要教育用戶,最好的方式是直截了當、簡單粗暴。

比如iPhone手機,我們家一個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就把這個手機扔給他了。他看到那個滑動條,想都不想就自己用手滑了。為什麽iPhone只有一個鍵?因為這樣不會讓你思考更多的東西。滴滴APP出來之後,“我要叫車”就一個按鈕,你永遠不會點錯。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可以馬上快速操作起來的東西,把一些複雜的功能先扔到一邊去。

當然,也不一定是簡單的東西,用戶才會學。淘寶的商家後臺是史上最難用的,但難用沒關系,重要的是商家願意學,因為有利益在里面。如果沒有利益,再簡單的都不願意學;只要有利益在里面,再難的東西都願意學。學習這個事情可以借用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家長整天教育孩子,孩子煩死了。

客戶就是那個孩子,對客戶講太多,客戶就煩,因此最好還是引導客戶來學。

五、運營、產品、技術三者取其一!

技術跟業務是不分的,一般有3種類型的公司:

一種是運營驅動型;

一種是產品驅動型;

一種技術驅動型。

運營驅動型基本上是運營和銷售。運營不是運營你的產品也不是運營你的業務,是運營人、運營用戶。產品驅動型專註於產品的提升,用戶的體驗。技術驅動型,通過技術支撐大規模的運營。技術是為了支撐用戶的體驗,技術驅動系統更不用說,技術就是核心。

運營驅動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安全感的,這也是為什麽阿里巴巴要跟蘇寧綁在一塊。阿里巴巴收購大量的線下企業,因為線上太空洞了。產品驅動最大的問題是被人複制模仿,就像蘋果的手機被安卓模仿一樣。技術驅動型最大的問題是可能會出現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東西。

這3個特性,有些時候是有沖突的,它們不是缺一不可,也不是絕對獨立的。但是它們3個不可能全部都要,只能要其中一個,另外2個作為它的支撐。

比如你要運營,產品和技術就是運營的支撐;你要產品,運營和技術是它的支撐。這個我建議大家一開始就想清楚,因為你不可能幹成所有的事。或者你有幾個團隊,你必須要跟他們講清楚每個團隊各自做什麽事,否則的話你會混亂,最後就會搞成四不像。

六、不同的時期,核心競爭力不同

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初的核心競爭力是創始人自己,中期是產品和技術門檻,後期是商業或是價值的壟斷。

初期:你要的是完成這事從0到1的階段,所以創始人很關鍵。

中期:靠創始人是吸引不了用戶的,只有靠你的產品吸引用戶。中期你需要去獲取用戶,要有用戶信任你。

後期:用戶已經不成問題了,你的問題是那些競爭對手,你要幹掉他們。

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

初期不要多想,不要想著未來要做多大,未來是啥樣,你也不知道,沒人能夠預測未來。關鍵是,你要提供解決痛點,提供服務。痛點是什麽?就是你的切入點,簡單粗暴一點。

中期優化效率,減少流程,提升用戶體驗。

後期做顛覆,像滴滴打車,一開始就是解決打車的痛點、優化效率。除了坐出租車,用戶也可以坐私家車。到今天滴滴要開始顛覆了,顛覆什麽?改變生產關系,改變規則。

七、執行力效率叠代,要抓重點!

一流的想法,三流的執行力,等於0;

二流的想法,一流的執行力,你就很牛;

甚至三流的想法,一流的執行力都行。

所以執行力效率叠代,關鍵是要抓重點。

怎麽抓重點?

666

1、砍掉你的人!

我們先虛擬地砍掉你的人,比如你有50人,先砍掉一半,只剩25個人了,以前50個人可以做100件事,現在只有25個人。那麽,哪些事最重要?

2、砍錢!

付出那麽多錢,什麽是最重要的?要把錢要用在刀刃上。

這樣的思考方法,就叫“條件受限”。一定要讓自己條件受限,大公司是條件不受限的,所以老板每天都在想怎麽讓下屬多幹點事兒。

創業公司要想的是,怎麽幹最重要的事。條件受限之後使不了蠻力,必須使智力。

做叠代,一定要簡單,因為只有簡單的東西才能被用戶理解,簡單的東西才能被自己人理解。在一開始,寧可做半個產品,也不做一個半成品,不要什麽都做。半個產品,用戶會對你期望,一個半產品,只會給用戶帶來失望。

如果條件受限,先做半個產品,而不是一個半成品。寧可缺失一些功能,也要把重要的功能做漂亮,這樣用戶就會很爽。

就像釘釘,一開始就是免費打電話,解決了用戶的問題,後面才開始優化效果,用戶量越來越大。

八、不同階段,如何面對不同的技術挑戰?

創新是如何發生的呢?

創新只有在兩種條件下發生:自由、效率。在自由的環境下,對效率的追逐等於創新。如果你不自由,你的思想不夠開闊,你腦洞不夠大,就無法創新。但如果只是腦洞夠大,凈搞些亂七八糟的也沒什麽用,還要再加上效率。

777

觀察一下人類的歷史,全部是對效率的提升:馬車到汽車,還嫌不夠快,飛機出來了,飛機不夠快,火箭出來了。再來看通訊,以前飛鴿傳書,後來電報,嫌不夠快,電話也就出來了。

現在已經全面轉向智能手機。今天推廣渠道實在是太牛了,你要100萬用戶,馬上就給弄。有好多三線城市的年輕人都不工作了,就守在QQ面前接任務。

這對於互聯網手機端意味著什麽?以前你在點網頁,你一把只能點到一個。現在指頭劃屏,一秒鐘可以劃出更多的線。

用戶要求越來越快,然而團隊研發速度越來越慢,好的技術人員越來越難找。就像一開始一個十米寬的河面上架橋,放個木板過去就行了。

當用戶數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就像那個河面越來越寬了,當你的河面變成100米的時候,你架這個橋就需要一個相當專業的工程團隊了。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

888

第一個階段:是從0到1,把想法做成現實的,把功能性的開發做出來就好。

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完成技術實現,不需要什麽架構,只需要做好技術選型。

第二個階段:用戶獲取期。

之後進入擴張階段,獲取用戶的時候,需要性能穩定,並建立好軟件的生產流水線。這個時候一定要做好技術並培養技術團隊的工程能力。快速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創始人自己搞不清楚技術的話,就只能養CTO。

999

第三個階段:業務擴張期。

這個時期需要的技術非常複雜,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項目。除了需要抽象出各種業務和技術中間軟件外,還需要利用大量自動化工具的服務化開放平臺,跟第三方接入,讓大數據處理。這個階段,需要最頂尖的技術人才。

創業公司 技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52

零散土地有用 北京市屬國企轉型改建“社區養老”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0/1149340.html

辦公樓變身養老院、工業廠房變身開放式園區……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市國資委近期提出鼓勵市屬國企將零散土地用於城市留白增綠,將零散土地用於停車場、菜籃子供給及文體活動設施建設,將出租到期的存量房屋優先出租給社區。

昨天上午,北青報記者來到位於北四環亞運村地區的首開寸草學知園,這里是首開集團與知名養老機構合作,將疏解騰退後的存量房屋資源用於社區養老設施建設。該養老機構從去年起開始營業,能為50多位老人提供入院護理服務,同時可為周邊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居家上門服務。可以看到,養老機構首層為日間照料中心,設有餐廳、康複訓練區、助浴間和多功能活動區,二、三層為居住區,同時設有公共活動空間和護士站,方便老人隨時獲得幫助。

“這里以前是辦公用樓,如今改造成為帶有融合式養老理念的養老機構,對社區老人開放,這樣周邊的老人隨時可以過來活動和就餐,因此受到周圍老人的歡迎。”寸草學知園負責人表示。不僅首開集團一家,市屬國企轉型後不少都將疏解後土地用於養老驛站和衛生醫療設施建設。據了解,京城機電控股主動騰退了位於西城區報國寺地區128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用於廣內街道辦事處建設“養老照料中心”;將位於朝陽區東三環南路42號的物業用於兒童醫院建設,推動了城東地區幼兒醫療資源的均勻分布,提升周邊地區醫療服務水平。首旅集團正在改建新北緯飯店,啟動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來源:北京青年報 記者:彭小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20

研發中國“芯”真正有用的是市場化力量

為什麽中國可以造出兩彈一星,卻造不出高端芯片?為什麽科技發展到可以上天入海,卻造不出高性能的發動機?

近日,美國對中興通訊出口權限發出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其出售零部件,引發了網絡上對中國芯片自主創新的熱烈討論。有業內人士評論說,中國重視賺錢而忽視發展技術。中國目前圍繞諸如共享單車、外賣、拼團等都有大筆投資,卻鮮有資金投入到尖端技術上。中興今日之痛是長期忽視基礎研究、忽視技術創新的惡果。

筆者在芯片行業有長達16年的工作經驗,對以上觀點並不認同。芯片行業是一個有顯著先發優勢的行業,中國很難靠大量投資來追趕美國,更不可能只依靠包括基金、風投在內的民間投資。中國芯片行業要想打個翻身仗,還需要有自己的“曼哈頓計劃”。

國產芯片的後發劣勢

近幾年,中國在通信行業進步很大,特別是中興、華為在整機通信設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在國際上都有了制定標準的話語權,但在核心芯片方面仍然一直受制於人。這實際上是美國選擇性的國際分工和芯片行業的特性造成的。

在國際競爭中,美國在系統集成方面很難狙擊中國競爭者,所以在近年來選擇逐步放棄整機設備,而將更多資源和力量集中到上遊芯片的開發。這就造成了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中國的優勢就集中在做整機設備或者系統集成,美國的優勢在於核心零部件研發,並且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

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比如上世紀90年代英特爾和AMD間令人印象深刻的芯片大戰。當年英特爾領先AMD半年研發出486芯片,在這半年里,英特爾就可以迅速將產品高價推向市場,半年後,當AMD研發出芯片進入市場時,英特爾已經收回成本並賺得高額利潤,這時候英特爾就開始以降價的方式狙擊對手,把芯片價格迅速降到成本線附近,同時把賺到的利潤投入到新一代芯片的研發。AMD作為後發者,雖然投資巨大,獲利卻很微薄。這就是摩爾定律所說的,每18個月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一番,成本卻下降到一半。美國根據摩爾定律在芯片行業取得領先優勢,賺取高額利潤,並不斷積累這樣一個正循環。

目前中國芯片行業也面臨後發劣勢。每當我們好不容易研發出一代芯片後,美國的先發企業馬上降價,投入新一代芯片研發,後發企業投入巨資的結果是根本不可能賺到錢。在長期虧損情況下,沒有企業能撐得住。

那麽中國國產芯片行業有沒有可能取得跨越式發展呢?芯片行業是典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特別重視技術積累,很難跳過一代芯片直接進入下一代,歐美芯片行業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起步,國產芯片技術積累這一塊差距很大;第二就是這種破格的研發需要高人力成本;第三是IT行業只有把量做大才能攤低巨額的研發成本。因為後發劣勢,國產芯片沒有足夠的使用量,芯片中的很多缺陷和不穩定性很難被發現,所以在性能和價格上都沒有優勢。

總之,發達國家在芯片行業的先發優勢一定會造成我國國產芯片連續虧損的情況,筆者認為,基於芯片產業的特性,並不是說光靠國家巨額投資就可以實現芯片行業的跨越式發展的。

國產芯片不能只靠補貼

實際上,國家對芯片行業的補貼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就啟動了自主研發型專項基金來補貼芯片、半導體研發,像上海華虹、中芯、宏力等公司都是那時候發展起來的,後來又搞了“核高基”專項,國家陸續投了上百億元,但是效果一直不太明顯。

隨後,國家改變思路,想要靠收購國外企業獲得技術,但這種想法很快被美國發現,收購方案一再被美國否定掉,中國的大筆並購資金並沒有獲得通信、存儲、處理器、傳感器、射頻、高端模擬等核心技術。事實證明,這兩條路都走不通。

對於目前熱議的民間投資為何不進入高科技行業,筆者認為這基於民間投資的逐利本性,是無可厚非的。民間資本投資外賣、打車等互聯網行業,原因在於投資這些行業見效快,半年、一年就可以看到回報,處在風口上的互聯網行業也可以創造無限想象空間,這符合資本的趣味。試想有哪些理性的資本會投資像AD/DA這種成熟的芯片呢?芯片研發的投資成本是巨大的,而能夠帶來的商業回報卻是可以計算的,甚至先要忍受連續虧本,所以筆者認為依賴風投投資研發芯片太不現實。

單單靠國家補貼和投資,中國芯片行業要想逆襲是很難的,但近年來華為等一批公司在芯片研發方面取得的成績也讓人看到了希望。像海思、紫光展訊銳迪科、匯頂科技等企業已經躋身國際一流公司行列,特別是海思研發出的麒麟芯片,應該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一個奇跡,從性能和價格上講已經可以和國際高端芯片匹敵了。但在華為成功的背後付出的代價是,海思連續9年虧損,卻年年堅持投入。華為能夠這樣忍受高虧損的一個原因,是它在通訊行業有足夠高的基本利潤;另一個原因是它不是上市公司。華為付出的代價不是其他公司可以忍受的。

隨著近年來對芯片戰略意義的重視和各地政府的投資熱情,據說國內已上了好幾百條集成電路生產線了。但這些生產線可以帶來中國芯片產業核心技術的突破嗎?筆者對此表示存疑。

芯片本身是個很長的產業鏈,包括上遊的原料設備、中遊的加工制造以及下遊的設計,其實,我們投資的生產線基本上還是芯片代工環節,這種思維其實還是工業化時代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思維,實際上沒有意義,因為代工這塊,我們國家已經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這樣的企業,我相信這樣的投資大部分還是比較低端工藝的重複性投入,很容易造成嚴重的低端產能浪費。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市場化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民用行業。歐美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產業變遷,已經達到一種幾乎完美的地步,所以筆者的觀點是我們在管理方面要做一個很好的規劃,像歷史上的曼哈頓計劃那樣,才能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

發揮民營資本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中國國產芯片有條件攻破難關。首先,我們有市場優勢。我們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現在,我們下遊的整機生產商在國際上已經有一定的發言權了。其次,中國有勞動力優勢。中國早期發展出口加工業靠的主要是農民工紅利,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中國的農民工紅利在慢慢消失,出現的新的紅利是工程師紅利。中國每年畢業幾百萬理工科學生,大量外企深耕中國多年,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第三是資本優勢。中國現在不缺錢,關鍵是怎樣把錢引導到核心的技術產業上。第四是體制優勢,也就是我們講的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鑒於芯片產業的特征和我國發展芯片產業的條件,筆者認為中國芯的崛起之路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民營資本的積極性,做到國家支持和民間資本結合。筆者建議不要再用以前那種指定科研院所專項補貼的方式,更合適的方式應該是國家采用用戶補貼的方式,比如說對於采用國產芯片的下遊整機廠商可以給每塊芯片適當的補貼。原因在於,一來芯片行業市場研發成本非常巨大,所以只有當它的量足夠大的時候,才能把這個研發成本降下來。二是一個芯片的成熟,需要通過整機廠商的磨合,不然是很難完全成熟的,所以國家應該補貼獎勵下遊廠商采用國產的芯片。而且這樣做的好處還在於,國家並沒有特定地去扶持某個廠商,國內芯片公司之間互相競爭,芯片的研發、生產是通過整機廠自己決定的,這樣既兼顧了市場化的競爭,也補貼了國內芯片生產廠家的研發成本。

其次要支持初創公司,降低芯片行業的成本。我們中國缺的不是低端代工生產線,缺的是高端的核心芯片生產商,所以沒必要投幾十上百家公司,而應該重點扶持有能力的初創企業。國家應該設立支持高端芯片創業的資金,通過稅收等財務政策進行補貼,這其中一定要發揮民營資本的積極性,形成正向循環。只有獲得可持續的利潤,才能夠把這個事情堅持做下去。

最後就是人才的積累。中國的人才已經遍及海外,為什麽不能為國所用?芯片軟件為代表的高科技行業都是人力資本為主的行業,必須要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

對於這次中興事件,有聲音認為這是對中國電信行業的一個滅頂之災,也有聲音認為這是中國芯片的機會。總的來說,我對中國的通信行業包括芯片行業並不那麽悲觀,這次事件應該是危中有機:一方面是讓我們看到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後果;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國家意識到,經濟發展模式確實應該從地產驅動慢慢走向技術驅動。雖然轉型會非常艱苦,但我們必須要堅持,在芯片行業,我們還是要相信市場化的力量。

(作者系國際知名芯片企業研發高級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97

最有用便便中學生儲屎煮飯

1 : GS(14)@2015-03-03 23:40:32





肯雅西部一間中學的學生,在學校建造了一個化糞池,收集學生的糞便,經分解後產生可燃氣體,為學校提供煮食的能源。該校早前興建了新宿舍,但存在多項問題,包括污水處理系統傳出臭味污染水源,加上廚房使用柴火煮食,砍伐大量樹木之餘,亦影響空氣質素。為了解決問題,校內17歲的學生勒羅伊(Leroy Mwasaru)和同學想出辦法,先建立一個化糞池,收集學生宿舍排出的糞便,經分解後產生甲烷作為燃氣,然後裝在儲存缸,供人們隨時使用。其構思成功獲得非政府組織Innovate Kenya及注資,經過多番試驗後,終製作出可運作的化糞池,既可解決污水問題,同時也可以為學校省下大筆的燃料費用。美國有線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03/190617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68

iPhone 6 Plus輻射量 高其他品牌5倍有用家放腰間感皮膚灼痛

1 : GS(14)@2015-03-19 08:18:14





■醫生指出,長時間接觸高能量的電磁波輻射,會影響人體細胞,甚至致癌。司徒世華攝


【《蘋果》委託大學測試】【本報訊】香港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全世界排名前列,惟手機釋出的輻射卻有可能致癌。《蘋果》早前委託本地大學為六款熱門智能手機進行測試,發現蘋果iPhone6 Plus通話時釋出的輻射較其他測試品牌最高近五倍。有用家坦言將iPhone貼身存放時皮膚會感到灼痛,懷疑與輻射有關。記者:梁御和



世界衞生組織早於二○一一年將手機釋出的電磁波輻射歸類為「2B級致癌物」,有可能對人體致癌;至於量度手機輻射,則以人體實際吸收的射頻能量水平、即「比吸收率(SAR)」為標準。本報早前委託本地一間大學的實驗室為蘋果iPhone6、iPhone6 Plus、HTC Desire Eye、三星 Note4、Note Edge及華為Ascend Mate7等共六款熱門智能手機,進行比吸收率測試。測試期間,實驗室人員以儀器測試處於通話狀態的手機,計算一般用家在使用手機通話時,頭部會吸收到多少電磁波輻射。結果發現,深受港人歡迎的蘋果iPhone6 Plus,其比吸收率數值為0.58瓦特,屬六款測試手機中最高;至於機身尺寸較細的iPhone6也不遑多讓,錄得0.27瓦特,屬第二高。餘下四款手機的比吸收率則平均只有0.1至0.15瓦特,最低的是華為Ascend Mate7,只有0.102瓦特,以此計算,蘋果手機的輻射量可較其他手機最高近五倍。




均無超出國際標準


根據通訊辦規定,在香港出售的手機必須符合國際非電離輻射保護委員會(ICNIRP)建議,即比吸收率不可超過2瓦特,是次測試的所有手機均未有超標。惟有iPhone6 Plus用家透露,曾將手機放在腰間手機袋,半日後隨即感到袋下的皮膚灼痛,直至取走手機才回復正常,懷疑與輻射有關,「一年前出國旅行借過一個4G WiFi蛋放喺袋,過咗陣背脊皮膚一樣灼痛,要拎走個WiFi蛋,等多幾個字先冇事」。




長時間接觸或致癌


內科腫瘤專科醫生邵祖德指,長時間接觸高能量的電磁波輻射,會影響人體細胞,「細胞入面嘅基因物質,本身有電子……電波會影響佢運行,細胞基因有機會唔穩定,尤其係大腦,輕則可能影響注意力、記憶力及精神,嚴重啲令基因造成永恒突變,造成癌變」。至於要承受多少劑量才造成此後果,至今還未有定論。邵祖德又指,部份抵抗力較弱人士,或較易受手機的電磁波輻射影響,因皮膚下的神經線受刺激引起觸電般痛楚,「呢啲都唔係太大問題,最驚都係對腦部有影響」。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只要手機本身天線設計等接收能力夠強,又或機身設計較好,便可減低手機釋出的電磁波輻射,「好似車咁,大家可以有同樣馬力,但係一部食油啲一部慳油啲」。他又指,部份廠商會較重視產品的比吸收率,相對付出較多資源降低輻射量;也有部份廠商只要求符合法例要求便覺充夠,「好似環保咁,大家願意投放落去嘅資源都唔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19/190818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73

港龍、英航 有用涉事A320

1 : GS(14)@2015-03-26 00:43:24





【小資料】出事的空中巴士A320客機,是全球最受歡迎機種之一,自1988年推出以來,全球共有3,606架投入服務。A320安全紀錄良好,每起飛100萬次才發生0.14宗致命事故。



上次空難為亞航墜海


A320客機家族成員還包括A318、A319及A321。這款中短程窄體商用客機適合一至五小時航程飛行,由於對風切變等天氣干擾有良好適應能力,差不多任何一間有短程航線的航空公司都有A320,當中包括港龍、亞洲航空、春秋航空、英國航空及美國航空。
A320自服役以來,截至前天為止發生過60宗航空事故,導致789人死亡,而對上一次空難是去年12月28日亞航一班由印尼飛往新加坡的客機在爪哇海墜毀。2011年11月5日,港龍一架由柬埔寨返港的A320客機,飛近香港上空時,懷疑機上有物件燃燒或機件冒煙,傳出燶味,機長通知本港機場,消防到場戒備,幸虛驚一場,機上163人安全無恙。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客機降落美國紐約哈得遜河河面,避過大型空難的亦是A320-214型號客機。■記者盧燕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5/190893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906

波鞋最後一個窿識綁原來好有用

1 : GS(14)@2016-02-04 17:23:51

跑步着波鞋,穿鞋帶通常不會理會最後一對鞋窿,但原來這個鞋窿對大家做運動時,可以預防扭傷,或是鞋太鬆發生磨擦生水泡。一個小技巧竟然可以讓波鞋更貼腳,也不易脫落,對許多野外運動愛好者,這個綁鞋帶方法一定要學會!
YouTub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4/194788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250

田北俊摸底「財爺快參選」689反問換人有用咩?

1 : GS(14)@2016-10-28 06:05:10

■曾俊華昨晚出席美酒佳餚巡禮,未有回應有關參選特首的提問。王子俊攝



【特首跑馬仔】【本報訊】明年特首選戰隨退休法官胡國興宣佈參選敲響戰鼓,另一熱門人選、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盛傳去信中央提出辭職參選。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昨特意致電曾俊華「摸底」後,相信曾很快會宣佈參選特首,田更表明會全力支持。遲遲未宣佈角逐連任的特首梁振英,昨暗批曾辭職參選有問題,指其團隊應「責無旁貸、心無二用」在政府內做事,更反問是否特首換人就可以解決香港各種問題。記者:呂浩然



距離明年特首選舉不足半年,但多名盛傳參選下屆特首人士仍未表態,昨日率先宣佈參選的胡國興在記者會上稱,他覺得現時才表態「已經好遲」,因5年前的9月,已有候選人「做緊嘢」,更反問那些疑似候選人「佢哋等乜嘢呢?」,「我冇嘢等,我等乜呀?」


曾俊華鼓勵商界角逐選委

胡國興宣佈參選令其他有心參選人士加快行動,日前傳出曾俊華在上周已經去信中央,表達他想辭職參選特首。雖然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拒回應揣測性報道,但田北俊昨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時承認,曾俊華近日鼓勵商界人士角逐特首選委,認為是曾想選特首的訊息,「相信佢同我哋咁樣暗示,即係表達佢會去選嘞」。田北俊昨晚出席美酒佳餚巡禮,進一步披露向曾俊華「摸底」過程。田北俊指胡國興約見自由黨昨日商討參選,他認為要先了解曾參選意向,故主動致電曾了解,雙方交談後令他相信,曾短期內會宣佈參選,「傾完我嘅感覺係,佢(曾俊華)嘅說法係準備去參選」,但未有問曾何時遞辭職信、何時宣佈參選。田又稱自己面對過很多人,問與答之間會有一套感覺,對曾俊華會參選的感覺不會有錯,表明如果曾俊華願意的話,一定會助選,因為不少港人覺得,香港現時最需要有和諧社會,要有願意與市民溝通的特首,所以曾俊華較梁振英連任更佳。曾俊華昨晚也有到美酒佳餚巡禮任主禮嘉賓,他未有回應是否去信中央表明擬辭職選特首,其間有途人向他大叫「恭喜」,所到之處不乏市民舉機影相拍照甚至歡呼。


梁:管治團隊應心無二用

至於特首梁振英昨日借忙於準備下年度施政報告及預算案,不點名批評曾俊華擬辭職,強調希望他的管治團隊「每一個同事都能夠責無旁貸、心無二用在政府裏為社會做事」,更加指若果有官員在預算案發表前辭職參選特首,屬於個人責任問題,重申現在最關鍵工作是「心無二用、責無旁貸」,做好施政報告和預算案。對於外界強烈要求換梁聲音,梁反叫其他人要「實事求是、對事不對人」,反問就算特首換人,香港面對的國際形勢會否因而變得沒那麼複雜?「在香港要推動港獨的人會否就此收手?侮辱自己國家的人會否就因為換屆或換人而收口?土地及房屋問題會否因此變得容易解決?」他更質疑換特首、換政府後,會否繼續迎難而上,觸動地產市場的既得利益者。民主黨林卓廷炮轟梁振英當自己是「救世主」,「好似香港冇咗佢唔會識郁」,但是其實只要沒有梁振英,「香港嘅撕裂、緊張氣氛會有所紓緩」,梁振英的言論反映其「心胸狹窄、唯我獨尊」之外,亦反映了梁「好唔妥其他競爭者」。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亦反駁梁振英的言論,指港獨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梁採取「敵我分明、用人唯親」的態度製造出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8/198148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