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發中國“芯”真正有用的是市場化力量

為什麽中國可以造出兩彈一星,卻造不出高端芯片?為什麽科技發展到可以上天入海,卻造不出高性能的發動機?

近日,美國對中興通訊出口權限發出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其出售零部件,引發了網絡上對中國芯片自主創新的熱烈討論。有業內人士評論說,中國重視賺錢而忽視發展技術。中國目前圍繞諸如共享單車、外賣、拼團等都有大筆投資,卻鮮有資金投入到尖端技術上。中興今日之痛是長期忽視基礎研究、忽視技術創新的惡果。

筆者在芯片行業有長達16年的工作經驗,對以上觀點並不認同。芯片行業是一個有顯著先發優勢的行業,中國很難靠大量投資來追趕美國,更不可能只依靠包括基金、風投在內的民間投資。中國芯片行業要想打個翻身仗,還需要有自己的“曼哈頓計劃”。

國產芯片的後發劣勢

近幾年,中國在通信行業進步很大,特別是中興、華為在整機通信設備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在國際上都有了制定標準的話語權,但在核心芯片方面仍然一直受制於人。這實際上是美國選擇性的國際分工和芯片行業的特性造成的。

在國際競爭中,美國在系統集成方面很難狙擊中國競爭者,所以在近年來選擇逐步放棄整機設備,而將更多資源和力量集中到上遊芯片的開發。這就造成了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中國的優勢就集中在做整機設備或者系統集成,美國的優勢在於核心零部件研發,並且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

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比如上世紀90年代英特爾和AMD間令人印象深刻的芯片大戰。當年英特爾領先AMD半年研發出486芯片,在這半年里,英特爾就可以迅速將產品高價推向市場,半年後,當AMD研發出芯片進入市場時,英特爾已經收回成本並賺得高額利潤,這時候英特爾就開始以降價的方式狙擊對手,把芯片價格迅速降到成本線附近,同時把賺到的利潤投入到新一代芯片的研發。AMD作為後發者,雖然投資巨大,獲利卻很微薄。這就是摩爾定律所說的,每18個月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一番,成本卻下降到一半。美國根據摩爾定律在芯片行業取得領先優勢,賺取高額利潤,並不斷積累這樣一個正循環。

目前中國芯片行業也面臨後發劣勢。每當我們好不容易研發出一代芯片後,美國的先發企業馬上降價,投入新一代芯片研發,後發企業投入巨資的結果是根本不可能賺到錢。在長期虧損情況下,沒有企業能撐得住。

那麽中國國產芯片行業有沒有可能取得跨越式發展呢?芯片行業是典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特別重視技術積累,很難跳過一代芯片直接進入下一代,歐美芯片行業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起步,國產芯片技術積累這一塊差距很大;第二就是這種破格的研發需要高人力成本;第三是IT行業只有把量做大才能攤低巨額的研發成本。因為後發劣勢,國產芯片沒有足夠的使用量,芯片中的很多缺陷和不穩定性很難被發現,所以在性能和價格上都沒有優勢。

總之,發達國家在芯片行業的先發優勢一定會造成我國國產芯片連續虧損的情況,筆者認為,基於芯片產業的特性,並不是說光靠國家巨額投資就可以實現芯片行業的跨越式發展的。

國產芯片不能只靠補貼

實際上,國家對芯片行業的補貼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就啟動了自主研發型專項基金來補貼芯片、半導體研發,像上海華虹、中芯、宏力等公司都是那時候發展起來的,後來又搞了“核高基”專項,國家陸續投了上百億元,但是效果一直不太明顯。

隨後,國家改變思路,想要靠收購國外企業獲得技術,但這種想法很快被美國發現,收購方案一再被美國否定掉,中國的大筆並購資金並沒有獲得通信、存儲、處理器、傳感器、射頻、高端模擬等核心技術。事實證明,這兩條路都走不通。

對於目前熱議的民間投資為何不進入高科技行業,筆者認為這基於民間投資的逐利本性,是無可厚非的。民間資本投資外賣、打車等互聯網行業,原因在於投資這些行業見效快,半年、一年就可以看到回報,處在風口上的互聯網行業也可以創造無限想象空間,這符合資本的趣味。試想有哪些理性的資本會投資像AD/DA這種成熟的芯片呢?芯片研發的投資成本是巨大的,而能夠帶來的商業回報卻是可以計算的,甚至先要忍受連續虧本,所以筆者認為依賴風投投資研發芯片太不現實。

單單靠國家補貼和投資,中國芯片行業要想逆襲是很難的,但近年來華為等一批公司在芯片研發方面取得的成績也讓人看到了希望。像海思、紫光展訊銳迪科、匯頂科技等企業已經躋身國際一流公司行列,特別是海思研發出的麒麟芯片,應該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一個奇跡,從性能和價格上講已經可以和國際高端芯片匹敵了。但在華為成功的背後付出的代價是,海思連續9年虧損,卻年年堅持投入。華為能夠這樣忍受高虧損的一個原因,是它在通訊行業有足夠高的基本利潤;另一個原因是它不是上市公司。華為付出的代價不是其他公司可以忍受的。

隨著近年來對芯片戰略意義的重視和各地政府的投資熱情,據說國內已上了好幾百條集成電路生產線了。但這些生產線可以帶來中國芯片產業核心技術的突破嗎?筆者對此表示存疑。

芯片本身是個很長的產業鏈,包括上遊的原料設備、中遊的加工制造以及下遊的設計,其實,我們投資的生產線基本上還是芯片代工環節,這種思維其實還是工業化時代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思維,實際上沒有意義,因為代工這塊,我們國家已經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這樣的企業,我相信這樣的投資大部分還是比較低端工藝的重複性投入,很容易造成嚴重的低端產能浪費。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市場化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民用行業。歐美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產業變遷,已經達到一種幾乎完美的地步,所以筆者的觀點是我們在管理方面要做一個很好的規劃,像歷史上的曼哈頓計劃那樣,才能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

發揮民營資本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中國國產芯片有條件攻破難關。首先,我們有市場優勢。我們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現在,我們下遊的整機生產商在國際上已經有一定的發言權了。其次,中國有勞動力優勢。中國早期發展出口加工業靠的主要是農民工紅利,已經進入劉易斯拐點,中國的農民工紅利在慢慢消失,出現的新的紅利是工程師紅利。中國每年畢業幾百萬理工科學生,大量外企深耕中國多年,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第三是資本優勢。中國現在不缺錢,關鍵是怎樣把錢引導到核心的技術產業上。第四是體制優勢,也就是我們講的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鑒於芯片產業的特征和我國發展芯片產業的條件,筆者認為中國芯的崛起之路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要尊重市場規律發揮民營資本的積極性,做到國家支持和民間資本結合。筆者建議不要再用以前那種指定科研院所專項補貼的方式,更合適的方式應該是國家采用用戶補貼的方式,比如說對於采用國產芯片的下遊整機廠商可以給每塊芯片適當的補貼。原因在於,一來芯片行業市場研發成本非常巨大,所以只有當它的量足夠大的時候,才能把這個研發成本降下來。二是一個芯片的成熟,需要通過整機廠商的磨合,不然是很難完全成熟的,所以國家應該補貼獎勵下遊廠商采用國產的芯片。而且這樣做的好處還在於,國家並沒有特定地去扶持某個廠商,國內芯片公司之間互相競爭,芯片的研發、生產是通過整機廠自己決定的,這樣既兼顧了市場化的競爭,也補貼了國內芯片生產廠家的研發成本。

其次要支持初創公司,降低芯片行業的成本。我們中國缺的不是低端代工生產線,缺的是高端的核心芯片生產商,所以沒必要投幾十上百家公司,而應該重點扶持有能力的初創企業。國家應該設立支持高端芯片創業的資金,通過稅收等財務政策進行補貼,這其中一定要發揮民營資本的積極性,形成正向循環。只有獲得可持續的利潤,才能夠把這個事情堅持做下去。

最後就是人才的積累。中國的人才已經遍及海外,為什麽不能為國所用?芯片軟件為代表的高科技行業都是人力資本為主的行業,必須要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

對於這次中興事件,有聲音認為這是對中國電信行業的一個滅頂之災,也有聲音認為這是中國芯片的機會。總的來說,我對中國的通信行業包括芯片行業並不那麽悲觀,這次事件應該是危中有機:一方面是讓我們看到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後果;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國家意識到,經濟發展模式確實應該從地產驅動慢慢走向技術驅動。雖然轉型會非常艱苦,但我們必須要堅持,在芯片行業,我們還是要相信市場化的力量。

(作者系國際知名芯片企業研發高級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