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軟件外包抱團難取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18/3NNDEzXzUwMDQ3NA.html

軟件業合併,只有開始,沒有結束。8月10日,中國前列的兩家軟件外包公司文思與海輝宣佈合併,這是繼2010年亞信聯創合併後軟件行業的又一大事。

海輝於2010年上市,文思則是中國第一家軟件外包赴海外上市的公司,上市時間為2007年,其時海輝正處創業團隊出走、虧損日益擴大的「生死邊緣」。緣何時至今日,文思會與後起之秀合併?

如果說,亞信聯創聯姻是為做大電信行業軟件規模,那麼文思與海輝的合併則完全是為抱團取暖。合併後兩家公司人員規模達到2.3萬,市值約為8.75億美元,2012年總營收有望超過6億美元,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

不過其也同時面臨合併減員增效、人力成本上升、客戶經營情況不佳的挑戰,是否能保持良好競爭力,文思海輝還需時間檢驗。

看中海輝管理團隊

根據合約,文思與海輝採取1:1文式換股。看上去,股本較多的文思在合併後更有優勢,但實際管理團隊上,海輝卻佔有優勢:原文思董事長陳淑寧擔任非執行董事長,原海輝CEO盧哲群擔任新公司CEO。

「文思海輝在對海外投資者的意思是新公司未來以海輝為主導。」一位負責美股投資的基金公司副總裁告訴記者,文思從紐交所退市併入納斯達克上市的海輝,而CEO由海輝方面出任,這兩部分信息都傳達了這個意思。

海輝高管團隊來自HP、IBM、埃森哲等國際知名IT公司,其中盧哲群曾任中國惠普公司執行副總裁;CFO盧韶華曾在惠普任職;CHO王瑾則曾在中國惠普工作8年。

從 企業經營狀況指標看,海輝略勝文思。今年二季度海輝毛利潤率35.7%,文思是32.6%;2011年海輝毛利潤率35.3%,文思是36.4%;運營利 潤也同樣如此,2012年二季度海輝710萬美元,文思是550萬美元;2011年二季度,文思770萬美元,海輝380萬美元。

「雙方面臨的人力成本等大環境大致相同,因此投資人眼中,海輝更有價值。」上述基金副總裁告訴記者。另有軟件外包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事實上陳淑寧一直在給文思尋找合適的CEO,這兩年海輝在中國軟件外包行業逐漸脫穎而出,盧哲群等管理層由此贏得陳淑寧注意。

在 領跑的軟件外包公司中,與文思、軟通、博彥等相比,海輝由職業經理人一手打造。2006年7月在風險投資人支持下,海輝引入前惠普副總裁、新加坡人盧哲群 出任CEO,海輝創始人李遠明改任董事長。2007年10月,李明遠率領創業團隊集體出走,2008年5月,前惠普中國區總裁孫振耀出任海輝軟件董事長。

而 2008年至2010年,以盧哲群為主的管理層給海輝調整了業務方向,讓海輝高度依賴對日外包逐步變為歐美外包為主;業務上則採取併購方式,做大規模。 2005年到2008年,海輝營收與淨利共同增長,2009年實現了首度盈利,此後進入良好發展軌道,盈利能力逐年增加。

與之相反,這兩年文思則承受著巨痛。「發包商給出價格保持往常水平,甚至有所下滑,但人力成本上升很快,這直接吞噬了軟件外包原本微薄的利潤。」一名在文思工作超過5年以上的員工告訴記者,目前文思淨利潤率已在10%以下。

據 文思今年二季度財報,其營收9470萬美元,同比增長38.8%;淨利潤470萬美元,同期下滑33.8%。2011年二季度,文思營收6820萬美元, 同比增長31.8%,淨利潤2480萬美元,同比增長21.1%。其中可見一斑,過去一年當中,文思營收與淨利潤背道而馳的現象十分明顯。

而 除受員工工資上漲因素影響外,業務上文思處境也變得微妙:目前其前五大客戶分別為華為、微軟、諾基亞、Expedia和TIBCO,為文思整體營收貢獻 53%以上的營業收入,而華單獨貢獻佔比達到24%。受2012年初中軟國際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的影響,未來華為發包給文思的業務額面臨減少的威脅。

「海輝的運營成本支出是文思的一半,合併後文思將向海輝模式靠攏

來獲得助力。」有文思高管坦言,海輝通過獲得政府補貼,選擇成本較低的辦公地點及人員高效來節約運營成本,如海輝北京辦公室在林萃路的東昇科技園,辦公成本低於文思所在的中關村上地軟件園。

據瞭解,雙方合併後無論是總公司還是各地子公司,都有可能共用一個辦公室,如若成本控制得當,淨利潤有望提升2%至3%。

抱團仍難以取暖

但對兩家的合併,資本市場並不看好。8月10日消息公佈當日,文思股價跌損約11%,海輝跌幅亦接近4%。這樣的抱團行為,似乎未能改變近兩年來軟件外包股的頹勢。

不到兩年,軟件外包市值已被腰斬一半。2010年年底文思市值10億美元、海輝7.5億美元、軟通8.5億美元,目前文思市值3.75億美元,海輝3.58億美元。此外,不少行業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不看好合併。

「文思遭遇的業務與管理瓶頸並不容易突破。」主營服務外包諮詢的鼎韜外包服務有限公司CEO齊海濤認為,海輝員工7000多人,規模並不過萬,而萬人規模是軟件外包行業的一大坎。目前文思員工有1.6萬,如何來進行精減、重組、融合也是考驗海輝管理層的一大難題。

從 客戶分佈、區域類型來看,兩家合併算是互補型,如兩家企業共同客戶只有華為、微軟、花旗,諸如IBM、諾基亞、HP客戶都是互相補充。而業務類型看,兩家 亦是互相增強。根據雙方2011年年報,R&D服務給文思貢獻收入佔52.2%,IT服務貢獻43.6%;R&D則給海輝 38.9%,IT服務貢獻61.1%。

「在軟件外包行業,毛利潤率40%以上的業務才算是比較好的業務,而現在毛利潤在40%以上的客戶越來越少。」一位軟件外包公司的高管表示,近年軟件外包越做越「雞肋」,不少單子的毛利率已經達到30%的「不賺錢」邊緣。

據 記者瞭解,目前華為在文思的營收當中佔比24%左右,毛利潤只是30%出頭。華為發包給海輝的業務佔比接近5%,其毛利率只有30%。「軟件外包就像中國 的製造業,一直處於供應鏈的末端,沒有核心競爭力。即便兩家公司合併,也不一定能提高對客戶的要價。」齊海濤認為,中國軟件外包企業還只是1.0成本導向 階段,沒有達到印度軟件外包公司Infosys提供價值服務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50

「合投」新方式:「天使」也抱團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27369.html
年3月,丁仁海帶著他的創業產品優肯陽光來到北京,參加青年天使會的第一次月度沙龍,推薦他來這裡的,是真格基金的投資合夥人李祝捷。

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丁仁海曾經想像過自己需要帶上產品按照國內天使投資人的名錄一家家的登門拜訪。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三十分鐘的路演過後,在青年天使會的現場居然獲得了融資承諾,創業工場負責人麥剛以50分的會員積分獲得優先投資權,跟投的包括蘭亭集勢投資人周哲,以及樂博資本創始人楊寧。對於丁仁海來說,這筆融資將由三位天使共同參與,換句話說,除了錢之外,他將有可能獲得三份行業內的有效資源。

而對於推薦者李祝捷來說,優肯陽光的順利融資,意味著會員成員的共同認可,投資完成後,他將以投資額每10萬元為1個積分的形式獲得團隊的獎勵。

這是一個天使們開始願意抱團的時代,投資寒冬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的天使們拉幫結派,或是與VC們結成攻守同盟,天使們需要抱在一起規避風險的同時互相取暖。更重要的是,天使們開始摸索著一套行業內自己「玩」的遊戲規則。

天使也孤獨?

天使投資者們是孤獨的,不僅僅是因為這一人群的數量之少,更重要的是,這群為數不多的天使紛紛散落在國內的各個地方,不同領域,事實上,國內的天使投資間交流少之又少,至於合作投資,就更加難得。

在國內天使投資領域,過去,天使們習慣了單兵作戰的投資方式,用投資圈內部人士的話說,「遇到好的項目喜歡『吃獨食』,撞上壞的項目不願『與人說』。」合投,這在以往的天使投資中從來不是主流,直至2012年上半年,天使之間不斷抬價爭搶項目的故事還時有發生。

合投並非新鮮事,事實上,這在國外早已是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天使投資方式。在美國,合投也被稱為Social Proof(群體認同),通常一個天使會把自己喜歡的項目推薦給其他相關領域的天使,最後由幾個人一起投資,或者集體商議定價,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投資人被「忽悠」的概率,在投資風險上也能更有效地進行分攤。

「我在美國拜訪RonConway(硅谷教父,曾投資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公司)的時候,他告訴我他的每一個項目都有五六個天使投資人一起來投。」作為中國青年天使會的發起者,徐小平在天使會的沙龍上面對在座的天使投資人表示,是時候把大家聚在一起了。

經歷了2011年的瘋狂投資,2012年的趨勢漸冷,如果用資深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的話說,「去年(2012年)應該是中國天使投資的元年,現在真正要做的事兒就是怎麼能把天使投資的規則、天使投資的經驗、天使投資的教訓,怎麼能通過簡單、風趣、常識化的方法,很迅速地傳播給最初做天使投資的人,以及最需要天使投資幫助的創業者,怎麼樣跟天使投資溝通。」

「讓天使投資成為可以一起玩的事」

從去年開始,國內天使投資的小圈子已經不在少數,著名的例如「雷軍系」、「薛蠻子系」等等。習慣了單打獨鬥的天使們聚在一起,難免會磕磕碰碰,更何況這些極具個性的天使投資人,意見不一是常有的事。天使們怎樣看待合投,又有哪些方式能夠將天使合投得以延續規範,這些仍然在摸索嘗試中。

「我在投資的時候,也跟很多家機構一起合投過,但和個別機構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原因就是國內缺少一些規則和慣例。」徐小平補充道,「天使投資與合投要想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制定一套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慣例。」

顯然,在青年天使會的平台上,徐小平在試著落實他心目中的規則和慣例。

楊寧是青年天使會的第一任會長,「我們的基本門檻有三點,」楊寧解釋道,「首先,必須是真的天使投資人。其次,要認可組織的『綱領』。最後,要交青年天使會的會費。」

楊寧提到的這三點,在青年天使會的章程中由一條條細則進行落實。會員條件中明確規定,必須滿足三年內投資過不少於2個1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才有資格進行會員申請,其次自願申請後,將由資格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核通過,才能成為會員。與此同時,青年天使會兩年一換屆,會長並不連任,也就是說,下一屆會長將在其他幾十位天使中推舉產生。

每一個青年天使會的新入會員都將擁有100個原始積分,積分代表信用,同時也用來對推薦的路演項目進行競標,出積分高者將優先獲得項目的投資權,在平台內部形成互動和競爭。

「我們希望以市場的機制來解決組織的問題,鼓勵投資人會員推薦優質的項目,進行分享,倡導合投和共贏。」青年天使會執行總幹事陳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曾討論過,什麼樣的平台最能吸引天使投資人,結論是交流、交易和教育,兼顧這三者才有可能把平台做活做好,而其中交易是最直接最有實際效益的一環。」

下一步,陳磊希望能在項目路演的基礎上加入風險投資沙龍,實現已經投資過天使輪的項目與VC和戰略投資者進行對接,試圖讓天使們把錢用出去之後,還有渠道把錢賺回來。「而用抱團的方式,相信會比一家家和VC談的效果要好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50

美國重返亞太 中俄抓緊軍事抱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05

u=1840145055,422397056&fm=21&gp=0

中國和俄羅斯承諾將加強雙邊軍事合作,並舉行聯合海軍演習,以應對美國在亞太地區持續擴大的影響。

俄羅斯國防部長Sergei Shoigu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防部長以及中國總理李克強。Shoigu表示,

美國企圖加強其在亞太地區的政治、軍事影響,這令中俄雙方感到擔憂。在世界與地區局勢越來越複雜的背景下,俄中兩國之間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俄方願與中方一道,落實雙方共識,加強務實合作,不斷深化兩軍關系。

雙方表示,計劃明年春季再次在地中海海域舉行聯合海軍演習。還計劃在太平洋地區舉行聯合海軍演習。這是中俄雙方近年來第四次舉行聯合海軍演習。

隨著烏克蘭東部局勢的升級,中國表示,中俄關系正邁向新的高度。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表示,世界正處於新冷戰的邊緣。

面臨來自歐美的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京加強了與中國的合作,以此表明俄羅斯並沒有被完全孤立。不過,中俄雙方依然對雙方關系維持謹慎態度。

盡管雙方表示將加強軍事合作,但是俄羅斯到目前為止拒絕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包括飛機引擎和戰鬥機。中國希望可以在與俄羅斯加強合作的同時,與美國及其盟友進行更廣泛的合作。而俄羅斯希望可以與日本加強合作,這令中國感到失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31

中國汽車銷售黃金時代落幕 經銷商抱團“造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70

99

中國汽車經銷商和汽車廠商的利益沖突日趨強烈,經銷商“閉著眼睛”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而包括通用汽車、大眾在內,一些主要市場在中國的汽車廠商也面臨利潤縮水的境地。

彭博報道,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CADA)的支持下,經銷商們紛紛要求廠商下調銷售目標並分享更多的利潤。寶馬51億元的補貼協議就是最近的例子。

2014年12月,寶馬經銷商聯合會曾要求其成員從2015年1月1日起停止從寶馬汽車處提車,且“各寶馬經銷商聯合成員不指派任何人員參加BMW組織的任何活動,包括2015年1月8日BBA第100萬輛下線儀式和2月初在三亞的寶馬經銷商大會”等。

隨後在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格的掌舵下,寶馬汽車迅速出臺了51億元補貼方案,平息了一場風波。

經銷商和廠商之間的博弈意味著大眾、通用等公司面臨兩難選擇:減少利潤收益或者放棄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速度。

根據中國汽車經銷商商會(CSC)的調查,幾乎所有的汽車經銷商都需要通過對某些車型打折促銷以完成銷售目標。如果無法完成銷售目標,那麽經銷商就無法拿到廠商的年度獎勵。而這筆資金意義巨大,可能會占到全年利潤的一半以上。

一位豐田經銷商Richard Li就向彭博透露,因為對某些車型降價16%以完成銷售目標,他去年損失了30萬元。

CSC分析師Han Weiqi表示,“在汽車行業熱火朝天的時候,經銷商對廠商言聽計從;但是當行業降溫的時候,他們必須開始考慮如何保證他們的利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本周一表示,預計2015年乘用車銷售增速為8%,低於2014年9.9%的增速。雖然和歐洲、美國的汽車行情前景相比依然良好,但是和2013年增速16%相比顯然相距甚遠。

Gao Feng Advisory董事總經理Bill Russo建議汽車廠商考慮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嘗試開拓市場以彌補中國市場的損失,但是他也承認,放眼望去,似乎很難找到比中國更好的市場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59

聯手去美元化 俄朝抱團取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443

朝鮮,金永南,普京,俄羅斯,去美元化

(此系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二號人物金永南去年6月與普京會晤時所攝。圖片來自歐新社。)

面對美國經濟制裁等戰略性金融武器的共同威脅,俄羅斯官方最近表示,國內企業與朝鮮交易可用盧布結算。過去幾個月,中國、印度等非西方國家加強彼此能源、經濟與軍事合作,俄朝合作是全球加速去美元化、減少對西方金融系統依賴的新跡象。

俄羅斯遠東發展部上周公布,俄羅斯企業對朝貿易可通過朝鮮外貿銀行以盧布付款。上月該部門宣布,尋求與朝鮮擴大經濟交流,包括兩國雙邊貿易增加使用盧布。

了解上述俄朝盧布貿易的人士向財經科技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表示,通過這種方式,朝鮮與俄羅斯無需依賴美元,只需堅持使用盧布,兩國的經濟往來會越來越多。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提到,紐約政治風險顧問公司Eurasia Group的創始人兼總裁Ian Bremmer在今年的年度展望中指出,“美國政府有能力、也有意願將美國的市場和國內銀行用作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的“金融武器化”策略——利用“蘿蔔”(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和“大棒”(多種制裁)施加外交脅迫。

Bremmer認為,“金融武器化”的一大缺陷是,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開始多樣化投資,避開太強勢的美元。中國有實力、也有動機創建自己的機制。根據那些機制,中國會減少投資美元債券。

事實上,去年華爾街見聞文章也不止一次提到,西方國家的嚴厲經濟制裁在倒逼俄羅斯積極推動去美元化:

   · 去年3月,普京提出,俄羅斯可以效法中日,建立自己的國家支付結算系統,設法減少對西方的經濟依賴。

   · 去年5月普京訪華期間,中國銀行和俄羅斯第二大銀行VTB簽署了包括盧布與人民幣直接結算等方面的協議。VTB方面稱,中俄將在投資銀行、銀行間貸款、貿易融資、資本市場交易方面避免使用美元。

   · 去年10月,中俄達成1500億元人民幣/8150億盧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除了與中國加強合作,過去三個月,俄羅斯也在推進與朝鮮、印度和伊朗的合作。

   · 去年11月,普京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代表會談後呼籲深化兩國貿易與經濟合作,加強政治聯系,改善地區安全。

   · 去年12月,普京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達成多項能源領域的合作項目,如未來20年內至少興建10座核電站、未來10年內向印度供應1000萬噸石油、成立合資企業開發亞洲的水電項目。

   · 今年1月,俄羅斯國防部長Sergei Shoigu出訪伊朗期間簽署俄伊軍事合作相關的協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11

中企組團進軍“一帶一路”橋頭堡 清潔能源大佬抱團出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019.html

中企組團進軍“一帶一路”橋頭堡 清潔能源大佬抱團出海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5-14 16:56:00

“要加大聯合出海力度,同行業企業要學會以資本為紐帶聯合走出去,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要積極以業務為紐帶‘抱團’走出去。”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下,中國企業正在加快進軍海外市場。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一周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5月14日從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獲悉,該公司與上海電氣、東方電氣、金風科技、英利集團等中國企業一起組團,趕赴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推介中國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力,以便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擴大與哈薩克斯坦的合作。

值得關註的是,更多央企正在進軍海外市場。

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要求央企要積極參與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周邊“互聯互通”、非洲“三網一化”等戰略,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分食政策紅利。她說,要以高鐵、核電、特高壓、4G、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為依托,帶動國內裝備、技術、標準、服務、管理出海。

中企軍團探險“一路一帶”國家

記者了解到,推介活動期間,中廣核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下稱“哈原子能工業”)簽署了《開發清潔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這被認為是標誌著中哈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進入新階段。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的重要鄰國,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而能源作為中哈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雙方合作時間長、基礎穩固,特別是哈方的資源優勢和中方的技術設備優勢形成互補,有利於形成強強聯合的雙贏局面。

哈薩克斯坦在鈾礦、風能、太陽能、水電等領域擁有豐富的資源儲備,發展清潔能源的優勢得天獨厚,發展戰略清晰明確,提出在2030年前實現“綠色經濟”轉型構想,這為中哈雙方進一步擴大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廣核與哈原工有著多年的合作歷程,被視為中哈兩國企業間合作的典範之一。哈薩克斯坦鈾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廣核是中國最大的核電運營商和全球最大的核電建造商,雙方的合作正是從鈾資源開發開始的。

中廣核與哈原工已經在幾年前即成立了海外鈾礦開采合資企業——謝米茲拜伊鈾有限責任合夥企業,共同開發哈境內兩大鈾礦,為中國核電發展所需的鈾資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鈾資源合作的基礎上,中廣核與哈原工不斷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2014年12月14日,中廣核與哈原工簽署了關於擴大和深化核能領域互利合作的協議,雙方計劃在哈薩克斯坦建立合資企業生產核燃料組件。

中廣核與哈原工擬合資建設的核燃料組件廠也納入了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2014年的國情咨文。

在推介活動期間,中廣核重點推介了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重點推介了其電力裝備制造和技術服務能力,金風科技和英利集團分別推介了其在風電和光伏電站領域的制造和服務優勢。

央企抱團出海

這五家企業均是國內同行業中的巨無霸,被視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主力軍之一。“我們願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夥伴一起,通過互利共贏的方式,進一步拓展在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合作。”中廣核總經理張善明在推介活動中表示。

推介活動同期,中廣核還牽頭舉行了“哈薩克斯坦-中國‘發展清潔能源’合作研討會”。而記者從中廣核了解到,5月15日,中廣核還將與哈方有關企業舉行清潔能源圓桌會議。來自哈薩克斯坦能源部、哈原工、哈方有關企業,中國駐哈薩克大使館、五家推介中企業等中方機構的代表參加了上述活動。

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4月28日,中國電建與華能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三方聯合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京舉行。三方共同表示,將在海外及多項業務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中國電建董事長晏誌勇、華能集團總經理曹培璽、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出席簽約儀式。三方最後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字。它們“希望充分發揮三家企業在投資、建設、供貨的獨特優勢,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生命共同體,實現各自的發展戰略目標”。

“這對於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對此,我們充滿期待。”上述集團中的其中一家集團內部高層此前本報向記者表示,“海外的市場太大了,競爭也很激烈,而我們三家集團聯合在一起,將使得我們在海外競爭時變得更強大。”

黃丹華在2015年4月表示,央企要緊緊抓住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優勢產業“走出去”。與此同時,她鼓勵央企“要加大聯合出海力度,同行業企業要學會以資本為紐帶聯合走出去,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要積極以業務為紐帶‘抱團’走出去。”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45

中遠、中海設合資公司無關整合 只是抱團取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136.html

中遠、中海設合資公司無關整合 只是抱團取暖

第一財經日報 陳姍姍 2015-05-22 06:00:00

5月21日,中海發展(600026.SH)、中國遠洋(601919.SH)、中海集運(601866.SH)等航運股,清一色地收於漲停板,漲停的導火索,則是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同時發出的一則公告。

5月21日,中海發展(600026.SH)、中國遠洋(601919.SH)、中海集運(601866.SH)等航運股,清一色地收於漲停板,漲停的導火索,則是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同時發出的一則公告。

公告稱,中國遠洋全資子公司中遠散貨與中海發展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在新加坡共同投資成立中國礦運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礦運”),中遠散貨持股51%,中海發展持股49%。

中國最大的兩家航運央企破天荒地成立合資公司,讓市場上傳了一段時間的航運央企整合預期再次提升,然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了解到,目前兩家公司的合並重組並沒有實質動向,而不管是集裝箱航運市場還是幹散貨航運市場,目前處於“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窘境。

合資無關整合?

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分別是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旗下以幹散貨運輸為主的航運公司,兩家公司合資成立的中國礦運,也將專項從事鐵礦石海上運輸及相關幹散貨業務,公司註冊資本為3.3億美元,其中中海發展出資1.617億美元,中國遠洋出資1.683億元。

中國遠洋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中國礦運的成立,主要是為淡水河谷從巴西運輸鐵礦石到中國,就在幾天前,中國礦運已經與淡水河谷簽訂了購船協議,購買後者所擁有的4艘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VLOC)還與淡水河谷簽訂了長期運輸協議,合作期限為20年,期滿後可以選擇續期5年。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來,關於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可能會進行合並重組的傳言不斷,盡管4月17日,中遠和中海旗下上市同時發布澄清公告,均強調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有關合並的信息,而在兩家公司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後,市場上對兩家央企合並重組的預期再次升溫,認為這是雙方實質性整合的第一步。

然而,根據記者多方了解的情況,此次雙方的合資,與重組並無直接關系,而是去年中遠與淡水河谷所簽訂的框架合作協議的落地。

早在多年前,作為全球最大的礦石生產商淡水河谷,就做出了打造40萬噸級貨船組成的船隊的決定,通過自建大船向中國運輸鐵礦石,可以節約不少運輸成本,彌補與距離中國更近的必和必拓以及力拓的差距。

然而,當超級大船陸續由熔盛重工等造船廠建成後,淡水河谷發現,要將大船駛入中國並不容易,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關於調整超設計規範船型船舶靠泊管理的通知》,要求港口接受超設計規範的船舶靠泊碼頭必須向交通部提出申請,在獲得批準後才能允許進港停靠。淡水河谷的40萬噸超大型船就在其列。

“表面上,審批似乎是橫在淡水河谷超大船舶與中國市場之間的一道坎,但背後則是航運企業和大鋼廠對其控制礦石和航運整條產業鏈的擔憂。”一位航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們擔心的是,隨著淡水河谷超大船舶的逐漸入市,或將引發幹散貨市場的“強地震”。

近年來,淡水河谷一直在中國政府和港口之間遊說,不過,最終解開死結的,則是跟中遠集團的合作。去年9月12日,雙方在北京正式簽署鐵礦石船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淡水河谷擁有並運營的4艘40萬噸的超大型礦砂船將轉讓給中遠集團,並供淡水河谷長期租用25年,中遠集團將建造與淡水河谷超大型礦砂船載重噸相似的10艘超大型礦砂船,並向全球運輸巴西鐵礦石。

“此次與中海發展成立合資公司,就是為了承接淡水河谷的大船和運輸任務,這也是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之前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的延續,”中國遠洋董秘郭華偉告訴記者,“雙方通過資源共享,有利於應對市場競爭,降低資產負債率,這是正常的商業合作,不應過度解讀。”

航運企業仍在熬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航運市場一直不景氣,抱團取暖,也成為航運企業“活下來”的舉措之一,“目前航運市場還是很困難,大家都在熬。”郭華偉說。

今年一季度,中國遠洋再次虧損超過10億元,與幹散貨市場的不景氣有很大關系。郭華偉告訴記者,今年1~4月份,代表國際幹散貨市場景氣度的BDI指數平均在601點,處於歷史低位,比去年同期低很多,雖然未來“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可能對航運市場需求有所促進,但目前還是比較困難。

沿海煤炭運輸也同樣令人擔憂,中海發展董秘姚巧紅就告訴記者,沿海煤炭運輸的主要需求來自電廠的煤炭運輸,而在環保壓力下,今年火電基本沒有增長,煤炭運價低迷。

據記者了解,目前秦皇島至上海/廣州的運價分別為27元/噸和36.6元/噸,仍處於歷史低位,一家小型沿海煤炭運輸企業的內部人士更是告訴記者,目前在沿海從事煤炭等運輸的航運企業有上千家,其中已經有一些盲目買船進入這一行業的小船東,已經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等運營困難,開始陸續賣船或者倒閉。

再看看運力過剩問題,相對幹散貨來說,緩和的集裝箱航運目前的運價同樣低迷。“一季度還好,4、5月環比在不斷下滑,尤其是歐洲線競爭激烈,噸位越來越大的船還在不斷交付。”中海集運負責市場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最近幾家班輪公司都希望有一些恢複運價的措施,但運力增加壓力還是很大,今年全球新增加的集裝箱船,80%都是7000TEU以上的大船。”

拆船補貼作用大

“運力過剩的情況下,我們主要通過調整運力結構緩解壓力,”姚巧紅對記者指出,比如今年中海發展預計有6條新船交付,但拆船計劃在33條,比去年拆掉的29條還要多。

拆掉老舊船不僅可以緩解運力過剩,還可以獲得來自政府的“真金白銀”。2013年底,交通部等就曾頒發《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具有遠洋和沿海經營資格的中國籍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提前報廢年限,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1500元/總噸的基準對報廢更新的船舶給予補助。

據記者了解,中海發展去年獲得的拆船補貼就達到4.5億元,為利潤做出重要貢獻;中國遠洋去年也獲得了不少拆船補貼,今年的拆船數量預計跟去年差不多,甚至更多。

此外,盡量增加長協合同占比,也是航運公司目前在做的。比如中國礦運與淡水河谷簽訂的超過20年的長期運輸合同,就可以在保證運量和穩定運價的情況下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中金公司的分析師楊鑫預計,中國礦運與淡水河谷簽約後,預計每年可以給中海發展帶來1億元穩定盈利。

而對於中海發展來說,擁有另一塊油輪運輸業務,也使公司的日子比其他航運公司要好過些。今年一季度,中海發展仍盈利超過6500萬,姚巧紅告訴記者,盈利主要依靠油運板塊,“目前油輪收入占公司收入的49%左右,今年國際油價低,油運需求旺,而油輪運力增幅大幅下降,供需兩端都改善,預計一季度的情況還會持續。”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24

一二線土地市場升溫 總價太貴房企抱團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7583.html

一二線土地市場升溫 總價太貴房企抱團買

一財網 羅韜 2015-06-04 21:20:00

銷售走好,房企勢必需要拿地補倉,而核心城市土地依然稀缺,近日全國的土地市場高潮不斷。

上海土地市場再起波瀾,今年總價地王再度誕生。

6月3日,華潤置地(下稱“華潤”)與華發股份(下稱“華發”)聯合體拍下上海閘北區市北高新技術服務園區N070501單元09-03地塊,成交價格87.95億元,成交樓板價38062元/平米。

值得一提的是,華潤、華發曾在今年3月20日以總價70.52億元拿下的閘北區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N070501單元10-03地塊,成交樓板價34871元/平方米,與今日出讓的這幅地塊相鄰,並且出讓條件完全一致。

時隔三個月不到,該區域樓板價就已經上漲了3000元/平米。

“相比兩次價格,可以看出在市場全面回暖的情況下開發商的拿地意願越來越強烈。”德佑鏈家市場研究部總監陸騎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血戰土地市場

今年5月份的銷售情況無疑給了房企更多的信心。

本報記者綜合多家機構數據顯示,今年5月上海市商品住宅的供應量為106.7萬平方米,環比上漲6.0%,同比上漲25.2%;成交量為142.6萬平方米,環比上漲14.7%,同比上漲139.4%。而在深圳5月的一二手住宅成交總量高達19484套,接近2009年的峰值。視線轉移到廣州,5月全市網簽9313套,同比上漲59%,環比上漲28%。

銷售走好,房企勢必需要拿地補倉,而核心城市土地依然稀缺,近日全國的土地市場高潮不斷。

在同日上海的土地拍賣市場上,上海寶山大場鎮地塊吸引了包括碧桂園、綠地、旭輝、遠洋、萬科、九龍倉、保利、首創、金地等18家房企參與搶奪,最後經過多輪競價,最終被招商平安聯合體以溢價89.6%的價格拍得。葛洲壩上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則以11.04億元拿下了青浦東大門徐涇鎮徐南路北側08-02純宅地,溢價率95.1%,成交樓板價27309元/平米,一舉創下了該區域內的單價地王。

不僅僅是一線城市上海,很多二線城市土地市場也悄然火爆起來。

6月3日在蘇州今年第一次土地拍賣會上,就成交了130億元的土地金額。本報記者了解到,蘇州此次土地拍賣共吸引了包括萬科、碧桂園、華潤置地、旭輝、世茂在內的58家房企及6名個人參與競拍。土地拍賣最高溢價率達307%,而整體48.62%的溢價率也創下了蘇州歷史新高。

在天津,八里臺鎮沈寂兩年之後,再次推出住宅用地。近日,天津土地交易中心公布了3宗城鎮住宅用的土地出讓公告,編號分別為津南(掛)2013-12號、津南(掛)2013-13號、津南(掛)2013-18號,3宗用地均位於津南區八里臺鎮,總土地出讓面積338959.4平方米,總規劃建築面積372855平方米,掛牌起始總價10.234億元,平均樓面價2745元/平方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獲悉,二級市場的趨好往往來自於一級市場風向的傳導,一級土地市場的走熱一定會在後續市場中傳導至房價乃至整個住宅市場的交易量。

聯合拿地避風險?

和以往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核心城市聯合拿地,上述上海土地市場的拍賣勝者就是這樣的聯合體。

“雖然土地市場很火爆,很多企業也看到了其中的風險,核心城市土地非常貴,很多企業要獨立拿下這個地塊會更加困難,而在開發階段也會有更多挑戰。”某業內TOP10房企上海公司營銷總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相比三、四線已經可以看到的風險,一、二線市場的風險要低很多,預計房企未來在一、二線城市拿地競爭將加劇。

正是基於這樣的競爭,也有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項目無論是供應數量還是質量都將上升,未來更加激烈的競爭也將給當前在售項目造成潛在風險,由於這些項目土地價格都很高,如何開發更加考驗開發商的能力。

去年9月,上海發布的《商業網點布局規劃(2013-2020)》,大寧商業中心被定為與陸家嘴、靜安寺、徐家匯等中央商圈同級的“市一級商業中心”。

由於這個原因,方興、寶華等知名開發商相繼進駐上海大寧板塊,也就是華潤、華發拿地的區域,而之前大寧金茂府就曾以48000/平方米的樓板價創造地價新高。

“通過我們的盈利模型測算大寧金茂府拿下這個土地價格要實現盈利非常困難,但我們也發現很多企業都在不斷加碼希望進入上海市場,我們估計這個還是戰略考慮。”某房企土地拓展部門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也在上海不斷看地,但是基於風險指標我們並沒有拿到合適的土地,價格都太貴。”

也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大寧金茂府一期價格其實並不賺錢,方興主要還是希望以此做自己在上海的品牌,而未來這個價格可能還會上漲,但是這個銷售壓力也很大。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由於政策層面已經寬松,市場基本面回升已是既定趨勢,此時開發商有可能趁機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加碼拿地,謀求市場深耕與逆勢擴張的機會。

“一線城市土地會越來越貴,抱團拿地、合作開發將成為趨勢,這些城市未來只會留下那些最專業的開發商,而其他的開發商貿然進入或許得不償失。”上述營銷總監對本報記者說。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18

五大電影公司“抱團”建發行聯盟 行業競爭格局迎劇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3822.html

五大電影公司“抱團”建發行聯盟 行業競爭格局迎劇變

第一財經日報 何天驕 2015-06-18 06:00:00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競爭激烈的發行業終於從群雄逐鹿進入合縱連橫的新時代,而隨著院線方加速布局發行領域,傳統發行行業格局或將改變。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競爭激烈的發行業終於從群雄逐鹿進入合縱連橫的新時代,而隨著院線方加速布局發行領域,傳統發行行業格局或將改變。

6月17日,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時代電影大世界有限公司、江蘇幸福藍海院線有限公司、四川省電影公司和河南奧斯卡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在上海電影節上宣布正式聯手,發起成立“四海電影發行聯盟”。上影股份總經理張豐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影股份五大電影企業將憑借深度整合後的渠道優勢,以發行業托拉斯的姿態吞食市場份額。”據悉,這五家影視公司以院線業務見長,在渠道方面占有較大優勢,院線方結盟做發行,無疑將對傳統制片方做發行的模式產生沖擊,一輪行業洗牌即將開始。

渠道方抱團發行

與業內比較常見的發行公司諸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等制片方做發行的模式不一樣,此次發起“四海電影發行聯盟”的五家企業分別代表了多家主流院線及電影公司,尤以院線業務見長,屬於渠道方,該聯盟旗下共計擁有全國750家影院和4000塊銀幕,覆蓋全國票房前50名的所有票倉城市,在全國約占20%的市場份額,在所控區域則占到35%。今後,聯盟成員將以“四海”為唯一的發行業務平臺,在宣傳、票務和排片三個領域實現資源深度共享,通過產業鏈的互相打通,采用統一的發行和排映策略,共同拓展全國性的電影發行及營銷市場。四海發行將設發行委員會為其最高決策機構,所承接的電影發行業務則將由上影股份負責具體的統籌與執行。

作為四海發行聯盟的首倡者,2014年,上影股份參與發行影片33部,僅以所涉發行區域為口徑計算,參與發行影片的總票房即達17.56億元。2015年度春節檔票房冠軍《天將雄師》7.5億元的成績,亦出自上影發行之手。

事實上,近期,院線渠道方開始加速涉足發行業務,並以抱團的姿勢誓要在發行領域大幹一場。2014年,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大地時代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廣州金逸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橫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四方宣布共同組建以電影營銷策劃、發行為一體的合資公司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這四家中有三家是院線渠道方,而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與國內最大院線萬達院線隸屬同一家集團萬達集團旗下,也有充足的渠道資源。諸如五洲、四海這樣的發行聯盟,憑借其豐富的院線渠道資源,進入發行領域後,不僅將在電影產業鏈占據更多話語權,坐實“渠道為王”的地位,也將對制片方下屬的發行業務產生巨大沖擊。

行業競爭格局料生劇變

當前,影片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院線排片率成為許多優秀影片的發行痛點,“渠道為王”的重要性凸顯無疑。目前國內共擁有近50條城市院線,各院線雖各自握有區域性的渠道優勢,但由於市場分散,難以在業務轉型上取得突破、充分施展威力。“四海”的成立正是針對這一情況,通過組建發行聯盟,在渠道上掌握更多話語權。

據悉,目前四海聯盟發行業務已經擁有全國近20%的市場份額,如此形成的渠道影響力,可謂制片方無法忽視的力量。“現在國內發行行業基本是戰國時代,各家公司單打獨鬥互相競爭,但其實掌握的資源都有限。部分公司即使有院線資源,但放在全國的市場格局里也難成氣候。”一家制片公司負責人表示,“四海這種模式將給發行業務帶來革新,所能提供的服務和落地執行能力都將是單家公司無法匹敵的。”

“事實上,更焦慮的可能是制片方旗下的發行業務,目前國內一線發行公司大都是制片公司下設的發行公司,包括華誼兄弟、博納影業、光線傳媒均在發行業務上占據較大份額,制片公司涉足發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發行環節的利潤,更多是為了讓制片方在掌控內容之外能夠掌控更多渠道的話語權,以此推高旗下電影的票房。不過目前格局可能要發生改變,由於院線公司組成的發行聯盟在渠道上天然具有優勢,其涉足發行行業必然會對原來的制片方的發行業務帶來沖擊,加速行業競爭格局的改變。”

“上影有全國排名前列的聯和院線,已經是最大的渠道方之一。但我們認為,更具想象力的合作才能夠實現增量,也能讓更多優秀影片獲得在院線上映的機會。”上影股份總經理張豐表示,“四海將開創多元化的電影宣傳、推廣以及發行渠道,做好影片與院線放映的橋梁,協助各方充分挖掘市場價值。”而在談及四海的發展目標時,張豐表示,“我們有信心在未來3年內占據行業25%的份額。”

“四海發行”承諾所發影片將獲得更高的排片率和更多的宣傳營銷資源。在讓優秀影片獲取更多資源的同時,“四海”模式也將讓各成員單位獲得更高的發行費率,實現雙贏。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15

東北四大城市群抱團取暖 共謀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458.html

東北四大城市群抱團取暖 共謀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一財網 王羚 2015-10-17 16:09:00

在東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降速的寒流中,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四個東北重鎮正在抱團取暖,謀求在旅遊資源、市場開發、產業升級、對外貿易等方面協同發展的新途徑。四市主要負責人在17日召開的“經濟新常態下的東北振興論壇”上各自提出了具體構想。

今年上半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GDP增長率分別為2.6%、6.1%、5.1%,在全國各省市中居倒數五名內。其中遼寧更是倒數第一。由此,各界對東北經濟衰退的擔憂彌漫。

以沈陽為核心的沈陽經濟區、以大連為中心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以長春為核心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以哈爾濱為核心的哈大齊經濟圈,經濟總量超過東北三省總量的近90%。四大城市群在地理、產業、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具備協同發展的優勢。只是過去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各自為政,資源整合的力度不夠。

而縱觀國際上,城市群協同發展已經有大量成功案例。比如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在國內,協同發展也已經為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帶來豐厚的發展機會。

沈陽市市長潘利國認為,當前對於東北四大城市群來說,打造命運共同體,共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已經成為共同的使命。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東北盡管擁有多所國內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但是創新對企業的驅動力遠遠不夠。在《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上,東北沒有一座城市進入前十名。在全球100家創新型企業中,東北也沒有一家企業上榜。

潘利國建議,應該建立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城市科技創新聯盟,整合創新力量,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占領中國工業制高點。同時,針對東北工業結構單一、產業趨同的現狀,變趨同為協同,基於各城市的資源差異和比較優勢,科學定位城市間的專業化分工,形成各有側重、互相補充、互為配套的產業布局,把單打獨鬥變成集團作戰。

近年來,不少東北大型企業將總部建在了外地,人口的外流也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為此,潘利國建議,在四城市中建立協同市場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實現區域內市場主體無差別待遇,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無縫銜接,共同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一切限制流動的因素。

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介紹了哈爾濱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對俄合作中心的一系列動作。他建議,東北四大城市應建立合作開放的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外接俄羅斯和歐洲,內聯國內腹地的貿易大通道建設,吸引內地面向歐洲出口的產業和資金向東北轉移,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東北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副司長楊蔭凱表示,東北地區上半年經濟增速確實明顯落後,但是從目前數據看,增速出現企穩回升,下一步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東北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不錯,農業、服務業、就業以及城鄉收入水平基本穩定。這表明,東北當前遇到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十年前的境況有本質區別。但是,如果經濟增長乏力的狀況不改變,就會傳導到就業等民生領域。

楊蔭凱強調,振興東北不只是要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提高東北經濟增長的質量,通過改革創新使東北經濟發展的動力發生新變化,不只是局限在過去的傳統優勢,而是培育更多新興產業。最終,衡量振興東北是否成功的關鍵應該落在人民生活質量是否提升上。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