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丁仁海曾經想像過自己需要帶上產品按照國內天使投資人的名錄一家家的登門拜訪。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三十分鐘的路演過後,在青年天使會的現場居然獲得了融資承諾,創業工場負責人麥剛以50分的會員積分獲得優先投資權,跟投的包括蘭亭集勢投資人周哲,以及樂博資本創始人楊寧。對於丁仁海來說,這筆融資將由三位天使共同參與,換句話說,除了錢之外,他將有可能獲得三份行業內的有效資源。
而對於推薦者李祝捷來說,優肯陽光的順利融資,意味著會員成員的共同認可,投資完成後,他將以投資額每10萬元為1個積分的形式獲得團隊的獎勵。
這是一個天使們開始願意抱團的時代,投資寒冬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的天使們拉幫結派,或是與VC們結成攻守同盟,天使們需要抱在一起規避風險的同時互相取暖。更重要的是,天使們開始摸索著一套行業內自己「玩」的遊戲規則。
天使也孤獨?
天使投資者們是孤獨的,不僅僅是因為這一人群的數量之少,更重要的是,這群為數不多的天使紛紛散落在國內的各個地方,不同領域,事實上,國內的天使投資間交流少之又少,至於合作投資,就更加難得。
在國內天使投資領域,過去,天使們習慣了單兵作戰的投資方式,用投資圈內部人士的話說,「遇到好的項目喜歡『吃獨食』,撞上壞的項目不願『與人說』。」合投,這在以往的天使投資中從來不是主流,直至2012年上半年,天使之間不斷抬價爭搶項目的故事還時有發生。
合投並非新鮮事,事實上,這在國外早已是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天使投資方式。在美國,合投也被稱為Social Proof(群體認同),通常一個天使會把自己喜歡的項目推薦給其他相關領域的天使,最後由幾個人一起投資,或者集體商議定價,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投資人被「忽悠」的概率,在投資風險上也能更有效地進行分攤。
「我在美國拜訪RonConway(硅谷教父,曾投資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公司)的時候,他告訴我他的每一個項目都有五六個天使投資人一起來投。」作為中國青年天使會的發起者,徐小平在天使會的沙龍上面對在座的天使投資人表示,是時候把大家聚在一起了。
經歷了2011年的瘋狂投資,2012年的趨勢漸冷,如果用資深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的話說,「去年(2012年)應該是中國天使投資的元年,現在真正要做的事兒就是怎麼能把天使投資的規則、天使投資的經驗、天使投資的教訓,怎麼能通過簡單、風趣、常識化的方法,很迅速地傳播給最初做天使投資的人,以及最需要天使投資幫助的創業者,怎麼樣跟天使投資溝通。」
「讓天使投資成為可以一起玩的事」
從去年開始,國內天使投資的小圈子已經不在少數,著名的例如「雷軍系」、「薛蠻子系」等等。習慣了單打獨鬥的天使們聚在一起,難免會磕磕碰碰,更何況這些極具個性的天使投資人,意見不一是常有的事。天使們怎樣看待合投,又有哪些方式能夠將天使合投得以延續規範,這些仍然在摸索嘗試中。
「我在投資的時候,也跟很多家機構一起合投過,但和個別機構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原因就是國內缺少一些規則和慣例。」徐小平補充道,「天使投資與合投要想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制定一套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慣例。」
顯然,在青年天使會的平台上,徐小平在試著落實他心目中的規則和慣例。
楊寧是青年天使會的第一任會長,「我們的基本門檻有三點,」楊寧解釋道,「首先,必須是真的天使投資人。其次,要認可組織的『綱領』。最後,要交青年天使會的會費。」
楊寧提到的這三點,在青年天使會的章程中由一條條細則進行落實。會員條件中明確規定,必須滿足三年內投資過不少於2個1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才有資格進行會員申請,其次自願申請後,將由資格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核通過,才能成為會員。與此同時,青年天使會兩年一換屆,會長並不連任,也就是說,下一屆會長將在其他幾十位天使中推舉產生。
每一個青年天使會的新入會員都將擁有100個原始積分,積分代表信用,同時也用來對推薦的路演項目進行競標,出積分高者將優先獲得項目的投資權,在平台內部形成互動和競爭。
「我們希望以市場的機制來解決組織的問題,鼓勵投資人會員推薦優質的項目,進行分享,倡導合投和共贏。」青年天使會執行總幹事陳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曾討論過,什麼樣的平台最能吸引天使投資人,結論是交流、交易和教育,兼顧這三者才有可能把平台做活做好,而其中交易是最直接最有實際效益的一環。」
下一步,陳磊希望能在項目路演的基礎上加入風險投資沙龍,實現已經投資過天使輪的項目與VC和戰略投資者進行對接,試圖讓天使們把錢用出去之後,還有渠道把錢賺回來。「而用抱團的方式,相信會比一家家和VC談的效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