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海爾宣布,海爾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市的工業園擴建項目已於當天奠基,預計2017年年底投產,產能將翻兩番,並將出口中東、非洲、俄羅斯等市場。
奠基的兩座新廠房在原來廠房的北面,占地5.6萬平方米。周邊還配套新建辦公樓、食堂及公寓等附屬設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新廠投產後,當地工廠生產的產品品類將從冰箱,擴展到洗衣機、空調、熱水器、電視等。海爾在印度的產能也將翻兩番。
近年來,海爾在印度發展迅速,建立了近萬家銷售渠道,新增品類的家電產品不僅滿足印度當地市場的需要,還將出口中東、非洲、俄羅斯、東南亞、南美洲和澳洲等地。
海爾在印度的發展也得到中印兩國政府的支持。2015年5月份,中國駐孟買總領事館鄭曦原總領事陪同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長費德納維斯,到青島與海爾簽署了項目備忘錄,推動項目快速落地。
不彎腰冰箱、一分鐘速冷空調、免清洗洗衣機、7X24小時服務……如今,海爾品牌正逐漸融入印度市場。擴建後,海爾將為當地帶來近2000個就業機會。
通過當地化設計、當地化制造、當地化銷售(即“三位一體”),海爾迅速打開印度市場,樹立了品牌。這次新廠奠基更是“三位一體”戰略的深化,將進一步提升海爾在當地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對青島海爾(600690.SH)來說,海外業務是它今年重要的增長點之一。今年6月,青島海爾已基本完成對GE家電業務的收購與交割。同時,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青島海爾進一步完善海外基地布局。今年4月,青島海爾在俄羅斯投資建立了冰箱工廠,搭建當地化設計、制造和銷售“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輻射歐洲市場;這次又擴建印度工業園,加快印度與南亞市場的開拓。
不只海爾,今年TCL、長虹、美的、創維等中國家電巨頭都加快在海外新興市場的擴張。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去年9月份曾說,全球市場增長潛力最大的是新興市場,如,印度市場2014年平板電視銷量還不到1000萬臺(中國大陸一年平板電視銷量4000多萬臺),手機和家電的人均銷售量和市場保有量與中國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印度和中國的人口相差不多,且未來幾年印度經濟會保持較快發展,這意味著印度市場增長將會比較快。
7月16日上午,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市晉江,福建省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開工奠基。該項目一期投資達370億元,預計2018年9月形成月產6萬片12英寸內存晶圓的生產規模,將填補中國主流存儲器領域的空白。
晉華項目是福建省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大戰略布局,將打造為具有自主技術及世界級先進制造工藝水平的存儲器研發制造企業,帶動晉江形成千億規模的集成電路產業。
集成電路被喻為“工業糧食”,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的興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迎來“黃金十年”,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據統計,去年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元,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但目前,中國的集成電路仍然大量依靠從海外進口,去年進口芯片總額達2300多億美元,已經超過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泉州市把集成電路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在晉江啟動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園,占地1.7萬多畝。晉華項目就坐落在泉州晉江的集成電路產業園,由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和泉州市、晉江市兩級政府共同投建,總規劃面積594畝。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DRAM存儲器生產項目,晉華項目已納入國家“十三五”集成電路生產力布局規劃的重大項目清單,並獲得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
集成電路是高投入、高技術產業,需要人才保障。晉華項目通過技術合作開發的方式,吸引招募國際存儲器(DRAM)研發及營運管理人才,逐步實現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目前,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公司已攜手知名半導體工業巨頭,在全球啟動關鍵技術團隊的招募。
此外,泉州市、晉江市還積極搭建技術研發平臺,依托福州大學建設微電子研究院,已啟動招生;與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等商洽聯合辦院計劃;與工信部知識產權中心、中國集成電路知識產權聯盟合作設立知識產權服務平臺。
今年6月底,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及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三級政府共同發起設立的福建省安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落戶晉江,該基金的目標規模達500億元,這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第一次和地級城市合作。
安芯產業投資基金將重點投向集成電路產業的生產研發以及產業鏈上下遊項目整合,通過推動境內外集成電路項目並購、技術研發和新建、擴建生產線,重點支持晉江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和半導體等高尖端技術產業。同時,帶動晉江的民間資本,投資集成電路產業鏈。
16日,泉州市、晉江市還發布了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規劃和配套政策,在項目落地、人才引進、科研獎勵、教育醫療等方面給予優惠。未來,以晉華項目為龍頭,泉州市、晉江市將集聚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制造、裝備、材料和終端應用全產業鏈,打造千億規模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友達光電在江蘇昆山的第六代LTPS(低溫多晶矽)液晶面板線,8月9日投產。在點亮儀式上,友達昆山工廠展示了其產出的第一片5.5英寸全高清(Full HD)LTPS液晶面板,該廠預計於今年第四季開始量產。
LTPS技術具備高分辨率、窄邊框、輕薄及低耗電等特性,為中小尺寸移動產品重要顯示技術。友達昆山工廠將生產高端智能手機面板、內嵌式觸控面板及筆記本電腦面板等產品,其生產的玻璃基板尺寸為1500x1850mm(毫米),初期規劃的玻璃基板月產能為2萬5千片。
友達光電董事長暨執行長彭雙浪表示:“友達昆山廠一條龍的生產優勢,可為客戶提供及時且完整的解決方案,以最快速度協助客戶開發產品,符合變化快速的市場需求。友達投入LTPS技術研發及生產多年,具備成熟的量產經驗並掌握多項關鍵專利技術,對於昆山廠順利量產並快速提升良率有充分的信心。昆山廠將能有效提升友達在高端面板產能的供給與市占率,推升中國LTPS技術發展。”
昆山工廠為臺灣面板業“兩虎”之一友達在中國大陸的首座前段制程面板廠,顯示了友達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友達昆山廠擁有超過四百名來自臺灣及中國大陸的技術團隊,項目啟動後即展現較高的執行力與效率,從首批生產設備裝機到首片面板成功點亮,僅花了四個多月時間便達成目標。
彭雙浪強調,友達昆山工廠將趁勝追擊,發揮累積多年的技術及制程優勢,力爭成為從裝機、點亮到量產以最快速度達成的LTPS面板生產廠。
今年2月,華星光電在武漢的6代LTPS液晶面板工廠投產;今年7月,京東方在成都的6代AM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線的主體廠房封頂;如今,友達昆山6代LTPS液晶面板工廠也投產,點亮首塊產品。隨著國內多條6代LTPS液晶面板線和AMOLED面板線的建設和投產,中國國內高端手機面板供應緊缺的局面將會得到逐步緩解。
第一財經記者從有關權威渠道獨家獲悉, 8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科技部、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在京組織召開會議,對AP1000依托項目三門1號機組冷態功能試驗進行專家評審,全面分析和評估論證三門1號機組冷試數據,評價符合性。
由13名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最後形成的意見稱,三門1號機組作為AP1000技術世界首堆,目前,冷試已完成,熱試也已經啟動,取得這樣的建設成果實屬不易;冷試階段,主泵、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等設備及系統的相關試驗結果正常,滿足設計要求。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5月份,三門1號機組成功完成冷試,這標誌著中國AP1000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取得重要突破。
AP1000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也是目前唯一一項通過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最終設計批準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家核電旗下國核工程有限公司是首批AP1000核電項目工程管理的主體單位,承擔浙江三門、山東海陽的四臺核電機組的建設管理任務。
據國核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冷試是核電站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主要是對承壓邊界內的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和部分輔助系統的設備/管道,在高於設計壓力下進行強度和密封性考核,並對相關設備和系統進行功能驗證。三門1號機組在冷試過程中,反應堆冷卻劑泵(主泵)運行良好,振動和噪音非常低,各項參數滿足要求。冷試的成功完成,為後續的熱試、裝料及並網發電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有望加快中國核電的建設速度。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已經確定未來將把AP1000機組投入到更多的核電項目建設當中。因為這種技術在理論上安全性更高。
此外,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也有望使得位於山東的CAP1400示範工程實現早日開工建設。國家核電官網顯示,CAP1400作為在AP1000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開發的完全非能動的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從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指標上看,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現場準備早已經就緒,萬事具備,正在等待國家的核準。”國家核電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
CAP1400是中國當前致力向海外推廣的拳頭核電技術之一。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從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獲悉,3月24日,土耳其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部長貝拉特·阿爾巴伊拉克一行造訪了該院,並對CAP1400核電技術感興趣。
位於“西南絲道”跨越瀾滄江霽虹橋上遊約300米位置,距離瀾滄江面120到200米,就是中緬油氣管道工程的控制性工程——瀾滄江跨越,該工程是我國目前首座天然氣、原油、成品油三管並行安裝的跨越橋梁。
圖為中緬油氣管道瀾滄江跨越工程
圖為中緬油氣管道瀾滄江跨越工程橋面
瀾滄江跨越是中緬油氣管道的關鍵性工程。以緬甸郊漂港和馬德島為起點,中緬油氣管道一路向東北,斜穿緬甸,從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瑞麗入境,接入保山後,就借由瀾滄江跨越工程連接大理,繼而經由楚雄進入昆明。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對這一工程以及中緬油氣管道國門第一站瑞麗輸油氣站和安寧輸油氣站進行了實地走訪了解到,目前管道運行一切正常。其中,天然氣已於2013年7月正式投產。
中緬天然氣管道運行正常 原油管道正待投產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對外依存度也隨之升高。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原油依存度從2005年的39.5%上升到了2015年的60.69%,首次突破了60%的大關。2015年原油進口量達3.34億噸,同比增長了8.4%。但是,中國約五分之四的原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而在此背景下,中緬油氣管道不但打通了中國西南地區陸上進口原油的通道,對於突破“馬六甲困局”、進一步保證國家的石油供應安全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及其後續項目正在建設運行中。據中石油西南管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10月28日,中石油西南管道公司德宏輸油氣分公司,共接收國外來氣34.1448億標方,日均1130.6萬方。沿線瑞麗、芒市、龍陵縣、騰沖、保山地區、大理市、麗江、賓川、鶴慶縣、巍山縣、南澗縣、臨滄市等地都已開發下遊用戶達成用氣意向。
圖為安寧輸油氣站
圖為瑞麗輸油氣站
另外,昆明分公司輸氣範圍覆蓋楚雄州、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截至2016年11月10日早8:00,輸氣量已達到13068.3866萬標方,其中昆明地區天然氣甚至已經實現直接入戶。
而與天然氣管道不同,雖然中緬原油管道已經在2015年1月30日建成,但是尚未投產。中石油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和緬甸方積極溝通中,爭取原油管道盡快投產。
雲南石化煉油項目計劃明年二季度投產
與此同時,中緬油氣管道的重要配套項目雲南石化煉油項目也尚未投產運營。
雲南煉油項目全稱中國石油—沙特阿美合資雲南1300萬噸/年煉油項目,位於雲南省安寧工業園區內,總占地300公頃,可研批複總投資估算292.07億元,目前員工790人。項目投產後可消化管道50%左右原油。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目前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已經進入開工生產的預試車階段。而對於正式投產時間,雲南石化副總經理丁克北透露,計劃將在明年二季度。而事實上,這比原定的今年年內投產有所延遲。
丁克北解釋道,“一是集團公司安排的生產計劃是在明年二季度;二是原油采購在管輸協議上還有個別細節沒有談好,但管輸協議已沒有大的障礙。”
圖為航拍雲南煉油項目全景圖
圖為雲南煉油項目裝置全景圖
圖為雲南石化煉油項目
此外,作為中石油與沙特阿美的合資項目,項目投產後,原油將從沙特經由中緬原油管道進入。在談及目前與沙特方的合作時,丁克北表示,中石油與沙特阿美已經簽署了一些合作意向書,目前出資比例沙特阿美所占比例大約39%,其它將由中方出資,但是目前雙方談判仍在繼續。
將緩解西南地區缺油局面
雲南地區地處邊陲,省內交通運輸不發達,一直以來,成品油絕大部分需要通過鐵路外調入省,呈現“山高路險費用高”等特點。“缺油少氣”和“北油南運”的成品油流通格局也一定程度制約著雲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而雲南石化煉油項目的建成,將很大程度緩解西南地區成品油的供需矛盾、降低成品油運輸成本,並讓雲南成為成品油生產以及供應的前沿陣地。
據中石油雲南銷售公司黨委書記趙劍春介紹,目前雲南地區成品油年消費量為1000多萬噸,其中中石油市場份額39.8%,中石化市場份額55.2%,剩下為民營企業,所有成品油均需由企業從外地調入,“而在明年雲南石化投產後,產品可以滿足(中石油)雲南市場需求”。
依據規劃,雲南石化投產後可年產國V汽油333萬噸、國V柴油547萬噸、航空煤油150萬噸及液化石油氣、丙烯等11種副產品。javascript:void('粘貼')
雲南石化黨委書記於明祥表示,按現在的產能和中石油所占的市場份額,開工後產品在雲南並不能完全消化,因此未來可能還要輻射貴州和四川(攀枝花)的部分地區。
除了對成品油市場以及下遊石化行業的帶動,雲南石化投產運營後,也將為地方提供不菲的稅收收入。於明祥透露,公司在工程建設期已向地方繳納稅收3.4億余元,煉廠投產後,如果按照1300萬噸/年滿負荷加工量運轉,總營收將達到達到800億左右,將產生140-160億元左右的稅收,其中包括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三級政府,留在地方的稅收可能在25-26億左右。
中國《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 - 2020年)》(下稱《水電規劃》)終於出臺。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水電規劃》提到,中國水能投產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間,國內水電建設投資需求將達到大約5000 億元。
水電建設將帶動水泥、鋼材的消費
11月29日,國家能源局官網公布了《水電規劃》全文。按規劃,全國新開工常規水電和抽水蓄能電站各6000萬千瓦左右,新增投產水電6000萬千瓦,2020年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8億千瓦。
其中,常規水電3.4億千瓦,抽水蓄能4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25萬億千瓦時,折合標煤約3.75億噸,在非化石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
與此同時,“西電東送”能力不斷擴大,2020年水電送電規模達到1億千瓦。預計2025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4.7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8億千瓦,抽水蓄能約9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4萬億千瓦時。
《水電規劃》透露,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水電建設投資需求約5000 億元,其中大中型常規水電約3500億元,小水電約500 億元,抽水蓄能電站約1000億元。按20% 的資本金比例測算“十三五”期間資本金需求為1000億元,融資4000 億元。
其中,西部的四川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是常規水電建設的重點區域,水電建設投資分別達到1800億元、1000億元、300億元;山東、浙江、安徽、福建、河北等省建設投資規模均超100億元。預計常規水電單位千瓦投資在1.3萬元以上,抽水蓄能單位千瓦投資7000元左右。
“十三五”期間,水電建設將帶動水泥、鋼材的消費。水電建設和運行期間還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大量的稅費收入,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新投產水電運行期年均稅費可達300億元。此外,電站建設對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就業、促進城鎮化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水電規劃》還提出了大型基地建設,中小流域開發,抽水蓄能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水電開發扶貧,水電國際合作等十大重點任務。
《水電規劃》提到,基本建成六大水電基地。繼續推進雅礱江兩河口、大渡河雙江口等水電站建設,增加“西電東送”規模,開工建設雅礱江卡拉、大渡河金川、黃河瑪爾擋等水電站。加強跨省界河水電開發利益協調,繼續推進烏東德水電站建設,開工建設金沙江白鶴灘等水電站。加快金沙江中遊龍頭水庫研究論證,積極推動龍盤水電站建設。基本建成長江上遊、黃河上遊、烏江、南盤江紅水河、雅礱江、大渡河六大水電基地,總規模超過1億千瓦。另外,著力打造藏東南“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
水電建設仍有很大潛力
《水電規劃》指出,水電是技術成熟、運行靈活的清潔低碳可再生能源,具有防洪、供水、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根據最新統計,中國水能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約6.6億千瓦,年發電量約3萬億千瓦時,按利用100年計算,相當於1000億噸標煤,在常規能源資源剩余可開采總量中僅次於煤炭。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已突破3億千瓦和1萬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20.9%和19.4%,水電工程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規劃、設計、施工、裝備制造、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整合能力。中國水能資源總量、投產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與80多個國家建立了水電規劃、建設和投資的長期合作關系,是推動世界水電發展的主要力量。
目前,全球常規水電裝機容量約10億千瓦,年發電量約4萬億千瓦時,開發程度為26%(按發電量計算),歐洲、北美洲水電開發程度分別達54%和39%,南美洲、亞洲和非洲水電開發程度分別為26%、20% 和9%。發達國家水能資源開發程度總體較高,如瑞士達到92%、法國88%、意大利86%、德國74%、日本73%、美國67%。發展中國家水電開發程度普遍較低。
目前中國水電開發的情況是,《水電規劃》顯示,國內水電開發程度為37% (按發電量計算),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還有較廣闊的發展前景。今後全球水電開發將集中於亞洲、非洲、南美洲等資源開發程度不高、能源需求增長快的發展中國家,預測2050年全球水電裝機容量將達20.5億千瓦(2050GW)。
值得關註的是,《水電規劃》指出,目前水電發展還面臨複雜形勢,主要是生態環保壓力不斷加大、 移民安置難度持續提高、 水電開發經濟性逐漸下降以及抽水蓄能規模亟待增加。
《水電規劃》指出,對於建設方案不合理、環境破壞嚴重的電站采取措施逐步淘汰。建立中小水電破壞生態環境懲罰退出機制,落實生態保障責任。
2月16日,SWFI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全球支付創新項目投產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宣布全球多家交易銀行正積極使用該組織於今年1月起提供的全球支付創新gpi(Global Payments Innovation)服務,目前包括ING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等已投產使用,並在60個國家通道間開展gpi業務,更多銀行將在今後數月跟進。
當日,中行宣布近期已經成功敘做首筆SWIFT gpi國際匯款業務,成為首家投產gpi的中資銀行。工行也將於今年5月正式投產gpi項目。
gpi開啟跨境支付新紀元
SWIFT gpi項目是由SWIFT組織發起、全球大型銀行參與的全球支付創新項目,通過建立銀行間SWIFT gpi業務圈,遵循共同設計的業務規則, 實現資金當日到賬、收費透明、匯款狀態可跟蹤、匯款信息完整傳遞,大幅改善客戶的國際支付體驗。
在如今的世界中,客戶要求更高的透明度。客戶匯出付款後,希望最好能夠了解匯款的及時狀態、對方何時收到匯款。而以前代理行業務狀態並非如此,每家銀行只能保證和共享自身一方的支付信息。SWIFTgpi的重要革新在於,能夠幫助銀行向企業客戶提供更加快速、透明、可追溯的跨境支付服務。
其中一個亮點在於,gpi能夠提供端對端付款查詢功能。gpi Tracker是SWIFT即將引入的一項創新功能,它將使銀行能夠向企業提供實時、端對端支付狀態查詢,包括確認款項何時貸記受益人賬戶。
“gpi開啟了跨境支付的新紀元。”SWIFT亞太歐非中東區首席執行官Alain Raes表示,這一創新項目直觀體現在能給客戶帶來新的跨境支付體驗,傳統的銀行跨境支付項目比較慢,通常要幾天到賬,使用gpi可以實現匯款當天到賬;同時,新的項目能夠提供信息的透明度,付款人可以實時接收匯款通知,能夠準確無誤地知道何時資金到達收款人賬戶。
同時,借助gpi項目,企業還能確定匯款信息得到未被更改的完整傳輸。Alain Raes就表示,gpi通過了新的跨境支付標準,銀行不能更改支付信息,為企業提供不被更改的匯款信息。
對於該項目的實施情況,Alain Raes表示,目前已有100家銀行積極參與gpi項目,這些銀行遍布全球 224個國家,已經有超過6萬筆支付使用gpi新的標準,每天產生超過4000筆新的支付;全球21家銀行試點gpi項目,12家銀行已經投產使用gpi項目。
SWIFT於1973年在比利時成立,為全球用戶提供報文傳輸、網絡連接、標準和業務應用服務,是全球跨境支付業務的重要通訊渠道,連接全球近120個支付清算系統,目前是人民幣海外支付的主要通道。
中行國內首家投產 工行5月投產
就在SWIFT發布會當日,中行宣布稱,近期已經成功敘做首筆SWIFT gpi國際匯款業務,實現SWIFT gpi業務全球首發。客戶使用這一業務,從中行匯出款項到收到款項已入收款人賬戶的短信僅用幾分鐘時間,客戶體驗再升級。
中行作為全球21家試點銀行之一,依托國際支付專業能力,成為全球SWIFT gpi項目實施進度最快、首批投產的銀行之一。
中行支付清算部副總經理孫尚斌表示,gpi非常精準找到了客戶的痛點和市場需求,這一方案非常先進,將原來銀行和銀行之間單項、逐個、平面的信息傳遞方式變成立體、多元、統一的傳遞方式,極大提高了效率,甚至改變了業務模式。同時,SWIFT組織提供了行業的集成方,依托銀行協同機制推動項目發展,減少了銀行單一做創新項目的難題。
對於中行使用gpi的實施進程,孫尚斌透露,過去一段時間,中行已經完成了集團與項目系統的整合,在整合基礎上能夠快速適應項目推進的節奏。中行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相關內部系統改造和測試的銀行,也是國內第一家率先投產gpi項目的銀行。
隨著SWIFT gpi業務的順利投產,中行在延續過去幣種多元、渠道廣泛、安全快捷等傳統優勢基礎上,依托全球化清算網絡和海外廣泛布局,將不斷完善公司、個人、金融機構客戶國際支付產品,進一步滿足當日到賬、費用透明及信息全程跟蹤等多元化客戶需求,使客戶通過中行進行國際匯款獲得更優的服務體驗。
工行是另一家積極試點gpi項目的中資銀行。據悉,工行將於今年5月正式投產gpi項目。
工行運行管理部副總經理彭華表示,工行依托覆蓋全球清算業務通用平臺,采取集團一體化的研發系統,未來包括境外清算中心和人民幣清算行將全部參與gpi系統中。
彭華還表示,工行非常重視將已經生成的規則嵌入到工行跨境支付特色的標準中,將與工行本身特色產品形成對接,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滿足客戶全方面的需求。在產品設計時,工行將結合企業客戶的需求,後期提供更多豐富的安排,使gpi能夠成為覆蓋公司、企業客戶的系統,並為企業提供個性化、量身定制的需求,更好地滿足客戶各種跨境服務需求。
對於該項目的未來發展願景,孫尚斌表示,希望SWIFT持續推動gpi在全球機構的落地,讓更多客戶享受到全球的跨境支付便利,長遠向國際支付領域基礎性、公益性轉變。同時,中行將持續跟進gpi的後續發展,提升中行跨境支付能力。
彭華則表示,希望更多中資銀行加入gpi項目大團隊中,更好地提供跨境支付服務。
據中新社報道,廣州港集團2日稱,投資近7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已全面建成投產。連同早已投產的南沙集裝箱一期和二期工程,該港區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裝箱船。廣州港集團稱,此舉將鞏固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基礎,為廣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廣州港南沙港區三期工程項目。2012年8月,該三期工程進行大規模吹填造陸。
廣州港南沙港區集裝箱三期工程位於廣州南沙區龍穴島南沙二期集裝箱碼頭的下遊,具有6個萬噸級深水泊位和24個駁船泊位。該項目的建設對於滿足珠江三角洲集裝箱運輸快速發展需求,適應集裝箱船舶大型化具有重要意義。
南沙集裝箱一期、二期工程已於2004年、2006年陸續投產,如今隨著南沙集裝箱三期工程的竣工,廣州港南沙港區主岸線總長度已達5718米,有16個萬噸級專業化集裝箱深水泊位形成規模運作,配備有適應超巴拿馬型(例如超級油輪和超大型集裝箱船)集裝箱船作業的裝卸岸橋61臺。
廣州港集團介紹,目前,南沙三期碼頭已開辟5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計劃2017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00萬標準箱。今年一季度,南沙三期碼頭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6.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1.66%。
廣州港集團同時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南沙郵輪母港共接待出入境旅客115582人,同比增加46218人,增長66.6%。
過去十年來,中國核電企業一直力爭在海外鈾礦資源市場開發尋求突破,並獲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個合資項目預計在2019年投產。
5月9日,在中廣核在京舉行的踐行“一帶一路”戰略新聞發布會上,中廣核鈾業公司總經理余誌平在回答媒體關於中哈合資核燃料組件廠項目進展的提問時稱,目前的情況主要是工廠涉及的工作,主要是設備采購的工作,以及相關的生產準備工作,各項工作都有序進行,預計在2019年底項目能夠建成投產。
上述項目是中廣核在兩年前和哈薩克斯坦的企業合作的。2015年12月,中廣核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簽署了《關於在哈薩克斯坦設計和建設燃料組件制造廠和在哈薩克斯坦共同開發鈾礦的商業協議》。商業協議細化了雙方合作進行的核燃料組件項目和鈾礦項目的里程碑節點、主要商業條款等內容以統籌指導兩個項目落地,標誌著中國核能企業“走出去”合資生產核燃料組件事宜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余誌平稱, 上述中哈合資項目得到了中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政府的關註,也列入到了能源分委會的跟蹤項目,定期對項目進展進行跟蹤。
中廣核副總經理譚建生介紹,上述項目在2016年12月正式開工。“這是中哈在清潔能源領域合作的標誌性項目,推動了哈薩克斯坦核燃料產業向上遊的升級,也為中國帶來了至少4萬噸金屬鈾的資源儲備。”他說。
“關於產品的銷售,合資組建廠第一期的規模是200噸鈾,主要的客戶是面向中廣核的市場,包括中廣核走出去海外的核電市場。”余誌平介紹,“中廣核和哈原工正在積極謀劃第三方市場,主要面向第三方市場。哈薩克斯坦本身也規劃建,我們這個組建廠也取得了哈薩克斯坦規劃建設中核電站燃料的優先供應權,未來在運行方面會有很好的安排。”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廣核獲悉,自2006年以來,中廣核與哈原工在鈾資源開發、天然鈾貿易及核燃料芯塊加工領域進行了合作。
除了哈薩克斯坦,據余誌平介紹,中廣核位於納米比亞的湖山鈾礦項目於2016年12月31日生產出第一桶鈾,預計2017年下半年正式投產。該項目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項目建設期間可提供約6000個就業崗位,生產期間可提供1600個就業崗位,並使納米比亞出口增長約20%,GDP增長約5%,也有望使納米比亞成為世界第二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按照中廣核此前的說法,湖山鈾礦儲量達產後,可滿足20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近40年的天然鈾需求,其建成投產對提高中國天然鈾的供應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余誌平還稱,結合納米比亞工業基礎薄弱、所需技能不足的實際,中廣核一方面引入了中建、中電建、中核建、中冶科工、兵器集團等五家中國企業參與礦建,有效帶動國內企業走出去。
核燃料是核電發展的基礎。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此前發的一項聯合報告顯示,盡管2011年3月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出現了鈾礦市場價格下降和全球經濟危機導致電力需求下降,但對核電站需要的原材料鈾的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繼續增長。報告預計,2035年之前,世界核能發電量的增長範圍將為7%至82%。
報告稱,目前全球共有20多個國家生產鈾,其中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所占比重最大,相當於世界生產總量的63%。近兩年鈾生產的增長主要受到哈薩克斯坦增產的驅動,同時澳大利亞、巴西、中國、馬拉維、納米比亞、尼日爾、烏克蘭和美國也都有小幅增長。
鈾是一種稀有的放射性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僅為百萬分之二,其形成可工業利用礦床的幾率比其他金屬元素要小得多。鈾礦這種核工業的基本原料對於擁有核電站的國家來說都具有戰略價值。
根據中廣核介紹,中國針對核燃料提出了堅持“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三個三分之一”的資源保障策略,即鈾資源供應依靠國內生產、海外開發和天然鈾貿易各三分之一的保障格局。
多位核電企業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啟動新一輪規模發展核電的到來,國內核電集團已在世界其他國家開發鈾礦,確保鈾資源供應的穩定,避免鈾礦價格上漲時付出更高的成本。
仿制藥的春天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發展的生物制藥。看好中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跨國藥企正在加大投入。
德國制藥巨頭勃林格殷格翰5月16日宣布,該公司籌建4年已久的中國生物制藥基地正式啟用。該生物制藥基地位於張江藥谷,是跨國藥企在華建立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生物制藥基地,第一期投入超過7000萬歐元。這標誌著跨國藥企將首次能夠在中國大規模地進行生物藥的生產運營。
勃林格殷格翰執行董事會主席馮保和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制藥市場,期待未來與更多合作夥伴的長期合作。”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藥合同生產廠商之一,公司上個月公布的2016年財報顯示,生物制藥合同生產領域去年的凈銷售額為6.13億歐元,增幅6.4%。
作為國內首批開展生物制藥合同生產(CMO)的試點跨國藥企之一,勃林格殷格翰目前已經與三家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簽訂生產合同,包括百濟神州、北海康成、再鼎醫藥等。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總經理羅家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一項長期投資。借助這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藥和合同生產平臺,中國藥企可以加速進入歐美市場,加強中國生物制藥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跨國藥企也可以借助這座‘橋梁’迅速進入中國市場。”
北海康成董事長薛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即將委托勃林格殷格翰生產的惡性腫瘤靶向藥物屬於一類新藥,在中國非常需要。”他介紹道,2015年中國排前20位的惡性腫瘤藥物中,只有7個靶向藥,在發達市場靶向藥占到前20位中的16個。
“因此中國在生物制藥方面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但同時也為新藥研發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薛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如果沒有MAH制度,我們這樣的初創藥企前期很大一部分投資會耗費在建廠、設備等方面,在周期長、融資難度高的情況下,這樣的投入是很不值得的。”,薛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了CMO的模式,幫助我們大幅節約了生產成本的投入。”
基石藥業CEO江寧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對中國創新藥前景的樂觀。他認為,MAH制度無疑能夠促進中國生物制藥的創新。“CMO政策剛出,我們也在積極研究,代工和自己生產都是可能的選項。”江寧軍說道。基石藥業從事的新藥研發領域,包括腫瘤免疫藥物、心血管、風濕性關節炎、血液病及自身免疫病等。
在勃林格殷格翰的中國生物制藥基地,第一財經記者看到一條2000立升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生產線,這也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大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公司相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基地的設計產能將由四條這樣的生產線組成,可以滿足未來更大市場需求。中國的生產基地,也是這家德國制藥巨頭在德國、奧地利、美國之後的第四個生產基地。
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跨國藥企投資張江,能加快研發型企業的創新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促進中國原創生物制藥的發展。”據介紹,張江目前在研創新藥物品種超過300個。
勃林格殷格翰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90%以上的藥企仍以仿制藥生產為主,中國醫藥產業的競爭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數據,2020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將達1.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生物藥品市場規模將增至3333億元,占整個醫藥市場份額大幅增至18.6%;而化學藥品的市場占比則會下降至49%左右,達8780億美元。目前生物藥和化學藥的占比分別是12%和56%左右。
不過,跨國藥企對於進入中國CMO生物藥制造領域一直非常遲疑,他們擔心為企業開發的細胞系、細胞株等核心知識產權可能會遭到濫用。而隨著勃林格殷格翰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及中國對於知識產權方面的政策完善,未來外企的這種思維禁錮可能會被打破。
盡管過去十年里,仿制藥市場利潤豐厚,很多大型藥企都雙腳跳進了仿制藥市場。無論是安進、艾爾健、勃林根殷格翰、GmbH、還是輝瑞、阿斯利康或者默克、諾華、Biogen,都在投資或者與其它公司合作開發仿制藥。
賽諾菲全球研發總裁曾和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仿制藥的早期回報可能是很好的,但是很容易得來的,也會很快消失。我從沒有看到過哪家企業只靠仿制而沒有原創就能賺錢的,未來只會獎勵給創新的藥物。”曾和禮正在帶領賽諾菲的從傳統的制藥公司轉向新型的生物制藥公司,賽諾菲近期在瑞士投資的一個新工廠也將完全用於生物原創藥物的生產。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