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中國證監會的網站上,出現了華夏航空報送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計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不超過4050萬股,募集資金用於擴大生產(包括購買飛機、發動機及建設培訓學校)等。
在此之前,與華夏航空同為民營航空的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已經順利登陸A股,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華夏航空將成為國內第8家上市航企,也是首家上市的支線航空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華夏航空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較上一年度增長39.21%和110.96%;2016年1-9月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則較2015年全年增長7.24%和13.18%。不過,與大多支線航空的發展模式類似,華夏航空的不少航線,也有來自政府補助方面的支持。
貢獻巨大的“運力購買”
華夏航空是我國長期專註於支線航空運輸的航空公司,支線航線占比95%,執飛的航班中近60%飛行時間在1小時以內。在公司收入前十名的航線上,根據航班數量統計,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其中有較大比例由公司獨飛。
目前,華夏航空在貴陽、重慶、大連、呼和浩特、西安建立了五個飛行基地,以重慶為主運營基地。開通航線70余條,通航機場70余個。並且機隊是清一色的26 架龐巴迪 CRJ900飛機,其中10架采用融資租賃方式,16架采用經營租賃方式。
據記者了解,由於華夏航空專註於支線航空領域,在幹線航線上與傳統四大航及其他航空公司沒有形成直接競爭,主要與天津航空、幸福航空、北部灣航空等公司存在直接競爭關系;不過公司的航程較短,大多為航程800公里以下的支線航線,這也是民航受高鐵沖擊較大的航段,但由於公司的航線網絡主要集中於偏遠地區中小城市,未與高鐵服務網絡重疊,目前受到高鐵的沖擊較小。
值得註意的是,與四大航的全服務模式,春秋、西部航等的低成本模式不同,華夏航空在招股說明書中重點提到了“運力購買協議”,即除了像其他航空公司一樣通過向旅客賣票賺錢;在部分航線上,華夏還直接向政府/機場(招股說明書中稱為“機構客戶”)出售航班運力,該部分機票仍然由航空公司對外銷售,機構客戶按照運力購買應支付的全部金額與航空公司對外銷售的金額之間的差額來與航空公司進行實際的結算。
(圖為華夏航空前五大客戶構成)
對此,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分析,這意味著華夏航空只要飛一班,就能拿到一班的錢,至於航班客貨收入多少,都由政府或機場客戶自付盈虧。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地方能夠開辟想開通的航線、以適當下浮的優惠票價,拉來更多的人頭、發展當地旅遊、服務當地企業,發展地區經濟;而華夏航空能夠規避市場風險、專心航線運行、爭取到政府和機場的財政支持。
招股說明書顯示,近四年來,華夏航空的機構客戶運力購買收入分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 41%、40%、36%和34% ,公司已與約40家地方政府、機場等建立合作關系,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於運力購買協議。
事實上,這樣的合作模式,類似業內以保底形式的“政府包機”,目前國內一些支線航空公司(甚至包括幹線航司),在開通一些二、三、四線城市時,也可以獲得類似的不少補貼,多位行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很多支線航線也只有在地方政府的補貼支持下才能夠保證盈虧平衡。
根據華夏航空的招股說明書,2013-2015年政府補助收入分別為7280萬元、4471萬元和3524萬元,其中大頭是支線航空補貼(2015年占91%)。對此,林智傑指出,如果橫向比較7家公司的盈利質量(政府補助占利潤總額比重),華夏的利潤總額有24%來源於政府補助,而東航、春秋分別有四分之三和一半的利潤來源於政府補助,由此看華夏航空的盈利質量尚可,不過需要註意的是,由於華夏航空的“運力購買協議”收益未計入政府補助,故實際盈利質量會低於數據表現。
在招股說明書中,華夏航空還表示將圍繞航線網絡資源和地方優勢資源(農副產品、旅遊資源等),重點投資旅遊、生鮮以及供應鏈三大板塊。希望通過這樣的多元化投資形成產業優勢互補,對沖宏觀經濟波動對航空主業的影響,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
支線市場仍待開發
按航點劃分,目前華夏航空覆蓋的支線航點占國內支線航點的36%;按航線劃分,公司支線航線數量占國內支線航線總數的 11.1%,在國內支線航空市場已經算占有比較大的市場份額,但在行業總體市場份額占比還不足1%。
與歐美等成熟的航空市場相比,我國的支線航空網絡也小得多,支線航空市場規模依然偏小、部分支線機場利用率也偏低。
比如在北美,有2/3的機場由支線航空公司獨飛,早在2010 年,全球第一大機場亞特蘭大的起降航班中,就有 31.8%為支線航班,美國第二大機場芝加哥機場則有63.3%為支線航班。而與國際水平比較,我國每萬平方公里僅有0.2個機場,遠低於美國(0.6個)、日本(2.59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標準,也低於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0.38個)、巴西(0.85個)。
此外,與幹線節點城市相比,我國中小城市的通達性仍存在巨大差距。我國 40 多個航空幹線節點城市航空通達性指標時間平均在5個多小時,而其余航空支線節點城市的支線通達性指標時間平均在 14 個多小時,支線航空網絡的通達性指標遠遠落後於幹線航空網絡的發展水平。
不過,在巴西航空工業集團大中華區商用飛機市場總監王鳳鳴看來,中國的支線航空市場仍有很多藍海待開發。“目前中國低於110座以下的支線飛機占運營飛機的比例只有6%左右,而歐美普遍在20%~30%,其實在中國還有大量適合70~130座級飛機的市場沒有人飛,將近一半的機場每天加起來的航班量不到4個,70%左右的航線每一天的航班不到2班。”
王鳳鳴認為,這與國內航空公司的航線網絡布局策略有關,主要還是將北上廣深等繁忙城市作為樞紐。而事實上,一些二線城市可能更適合打造一些區域航空樞紐,把周邊500、600公里的支線機場通過區域樞紐連接起來。“我們認為,中國應該有10個或者12個以上的區域性樞紐,而70~130座的飛機可以提供更好的銜接、更多的頻次,提高機場的利用率。”
這也是華夏航空正在拓展的經營策略。公司除了將航線網絡的觸角伸至幹線航空無法企及的眾多地區,以在幹線航空網絡之外形成錯位競爭的優勢,還希望在主要區域樞紐形成支線對國內幹線、國際航線的支持,從而實現幹支結合的網絡效應。
據記者了解,為了加快“幹支結合”,華夏航空已與國內主要幹線航空公司及區域航空公司簽署了代碼共享及 SPA 協議,開展中轉聯程業務。目前,華夏航空的航班上有15%以上的旅客通過購買聯程航班,或者自己購買後續航班機票來“中轉”,這也是公司未來希望加快拓展的方向。
與此同時,引進幹線飛機也已經在華夏航空的計劃之中,力爭到2020年末飛機總數達到66 架,其中CRJ900飛機50架、A320飛機16架(2017年起引進)。並計劃在“十三五”初期陸續開通至東南亞、日韓和港澳臺等國際和地區航線。
而華夏航空的競爭對手北部灣航空已經引進了3架空客320飛機,天津航空更是引入A330寬體機,並開通倫敦、奧克蘭等洲際航線, 逐步向樞紐網絡型航空轉型。
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摩根大通)今日宣布,該行已從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獲得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企業債券承銷牌照。
摩根大通是第一家獲此牌照的美資銀行。這意味著其可以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承銷非金融企業發行的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以及其他監管機構批準的融資工具。
“對於摩根大通而言,不管是從亞太區還是從全球層面,中國都是摩根大通非常關鍵的市場。摩根大通對其在中國的長期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一表示。
“隨著企業客戶在銀行間市場的債券融資活動日益活躍,作為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上領先的金融機構,摩根大通有能力為企業客戶發行債券提供必要的支持。”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吳佳青表示。
中央結算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債券市場托管量為43.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占比超過90%。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經央行授權對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自律管理。
2月16日,SWFI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全球支付創新項目投產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宣布全球多家交易銀行正積極使用該組織於今年1月起提供的全球支付創新gpi(Global Payments Innovation)服務,目前包括ING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等已投產使用,並在60個國家通道間開展gpi業務,更多銀行將在今後數月跟進。
當日,中行宣布近期已經成功敘做首筆SWIFT gpi國際匯款業務,成為首家投產gpi的中資銀行。工行也將於今年5月正式投產gpi項目。
gpi開啟跨境支付新紀元
SWIFT gpi項目是由SWIFT組織發起、全球大型銀行參與的全球支付創新項目,通過建立銀行間SWIFT gpi業務圈,遵循共同設計的業務規則, 實現資金當日到賬、收費透明、匯款狀態可跟蹤、匯款信息完整傳遞,大幅改善客戶的國際支付體驗。
在如今的世界中,客戶要求更高的透明度。客戶匯出付款後,希望最好能夠了解匯款的及時狀態、對方何時收到匯款。而以前代理行業務狀態並非如此,每家銀行只能保證和共享自身一方的支付信息。SWIFTgpi的重要革新在於,能夠幫助銀行向企業客戶提供更加快速、透明、可追溯的跨境支付服務。
其中一個亮點在於,gpi能夠提供端對端付款查詢功能。gpi Tracker是SWIFT即將引入的一項創新功能,它將使銀行能夠向企業提供實時、端對端支付狀態查詢,包括確認款項何時貸記受益人賬戶。
“gpi開啟了跨境支付的新紀元。”SWIFT亞太歐非中東區首席執行官Alain Raes表示,這一創新項目直觀體現在能給客戶帶來新的跨境支付體驗,傳統的銀行跨境支付項目比較慢,通常要幾天到賬,使用gpi可以實現匯款當天到賬;同時,新的項目能夠提供信息的透明度,付款人可以實時接收匯款通知,能夠準確無誤地知道何時資金到達收款人賬戶。
同時,借助gpi項目,企業還能確定匯款信息得到未被更改的完整傳輸。Alain Raes就表示,gpi通過了新的跨境支付標準,銀行不能更改支付信息,為企業提供不被更改的匯款信息。
對於該項目的實施情況,Alain Raes表示,目前已有100家銀行積極參與gpi項目,這些銀行遍布全球 224個國家,已經有超過6萬筆支付使用gpi新的標準,每天產生超過4000筆新的支付;全球21家銀行試點gpi項目,12家銀行已經投產使用gpi項目。
SWIFT於1973年在比利時成立,為全球用戶提供報文傳輸、網絡連接、標準和業務應用服務,是全球跨境支付業務的重要通訊渠道,連接全球近120個支付清算系統,目前是人民幣海外支付的主要通道。
中行國內首家投產 工行5月投產
就在SWIFT發布會當日,中行宣布稱,近期已經成功敘做首筆SWIFT gpi國際匯款業務,實現SWIFT gpi業務全球首發。客戶使用這一業務,從中行匯出款項到收到款項已入收款人賬戶的短信僅用幾分鐘時間,客戶體驗再升級。
中行作為全球21家試點銀行之一,依托國際支付專業能力,成為全球SWIFT gpi項目實施進度最快、首批投產的銀行之一。
中行支付清算部副總經理孫尚斌表示,gpi非常精準找到了客戶的痛點和市場需求,這一方案非常先進,將原來銀行和銀行之間單項、逐個、平面的信息傳遞方式變成立體、多元、統一的傳遞方式,極大提高了效率,甚至改變了業務模式。同時,SWIFT組織提供了行業的集成方,依托銀行協同機制推動項目發展,減少了銀行單一做創新項目的難題。
對於中行使用gpi的實施進程,孫尚斌透露,過去一段時間,中行已經完成了集團與項目系統的整合,在整合基礎上能夠快速適應項目推進的節奏。中行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相關內部系統改造和測試的銀行,也是國內第一家率先投產gpi項目的銀行。
隨著SWIFT gpi業務的順利投產,中行在延續過去幣種多元、渠道廣泛、安全快捷等傳統優勢基礎上,依托全球化清算網絡和海外廣泛布局,將不斷完善公司、個人、金融機構客戶國際支付產品,進一步滿足當日到賬、費用透明及信息全程跟蹤等多元化客戶需求,使客戶通過中行進行國際匯款獲得更優的服務體驗。
工行是另一家積極試點gpi項目的中資銀行。據悉,工行將於今年5月正式投產gpi項目。
工行運行管理部副總經理彭華表示,工行依托覆蓋全球清算業務通用平臺,采取集團一體化的研發系統,未來包括境外清算中心和人民幣清算行將全部參與gpi系統中。
彭華還表示,工行非常重視將已經生成的規則嵌入到工行跨境支付特色的標準中,將與工行本身特色產品形成對接,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滿足客戶全方面的需求。在產品設計時,工行將結合企業客戶的需求,後期提供更多豐富的安排,使gpi能夠成為覆蓋公司、企業客戶的系統,並為企業提供個性化、量身定制的需求,更好地滿足客戶各種跨境服務需求。
對於該項目的未來發展願景,孫尚斌表示,希望SWIFT持續推動gpi在全球機構的落地,讓更多客戶享受到全球的跨境支付便利,長遠向國際支付領域基礎性、公益性轉變。同時,中行將持續跟進gpi的後續發展,提升中行跨境支付能力。
彭華則表示,希望更多中資銀行加入gpi項目大團隊中,更好地提供跨境支付服務。
5日,深圳證監局發布《深圳證監局關於核準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設立27家分支機構的批複》。批複內容顯示,深圳證監局已核準安信證券在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河北省雄安新區各設立1家分公司及在北京、深圳等地設立其他25家分支機構的申請。
國投安信5日公告稱,全資子安信證券已獲批在河北省雄安新區、新疆、北京、深圳、廣西、安徽、江蘇等地設立27家分支機構。此舉意味著,安信證券成為首家獲準進駐雄安新區的證券公司。此前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