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家共論資產配置:你有沒有“三個錢袋子”?

趙若冰曾經在加拿大的金融機構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為客戶“基於短、中、長期財務目標建立財務規劃”,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做“資產配置”。回國後的趙若冰現在是宜信財富高級副總裁,他在接觸國內高凈值人群後發現,對於資產配置、對於投資趨勢這些話題,國內的投資人似乎更樂意他們的理財規劃者直截了當只談產品收益率。

而他的理念,卻是“資產配置最重要”,按照既定的規劃把雞蛋放去不同的籃子里,“短期的漲跌不用看,放到抽屜里就可以了”。

前匯豐投資管理公司亞太區行政總裁Blair C. Pickerell在接受采訪時把這套理念形象地稱為“三個錢袋子”。他說每個人的資產都要在“三個錢袋子”之間做好適合自己的配比。這“三個錢袋子”分別是短期流動性、中長期投資和風險投機(高風險高收益品種)。

標準普惠早前在談到同話題時,也用了類似於錢袋子的比喻,不過他們的劃分中,除了上述三個袋子外還多了一個:救命的錢。

在日前的一場某機構主辦的財富管理年會上,業內多路專家對資產配置話題提出了他們的觀點、甚至自曝了自己的配置方案。

“錢袋子”配比

對於論壇上提及的“三個錢袋子”的理念,有專家表示業內較為通行的做法,是給第一個“錢袋子”,亦即“短期流動性”的“袋子”留出個人或家庭可支撐6個月左右的必要開支。

而這三塊資產具體占比多少,如何配置,其實文無定法,根據每個人的人生階段、家庭情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再做調整。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部門一般也配有完整的客戶風險承受力測評體系。

當被問及自身的配置情況時,Blair C. Pickerell說他的配置偏於保守,第一和第二個“錢袋子”都比較大,第三個比較小。他表示自己甚至會在第一個“袋子”里放差不多夠三年花銷的備用,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也就意味著收益偏低,但他仍傾向於這樣決策,因為“即便萬一突然發生了什麽緊急狀況、或者突然失業了之類,那生活也不至於被困擾”。Blair的第二個“袋子”也占了相當比例,第三個“袋子”對他而言則不那麽重要。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在投機機會、短期投資機會都更多的亞太區,或者對還在財富積累階段的年輕一代,他們可能會調降第一個“袋子”的比例,而增加第三個“袋子”。

“權重因人而異,只要是適合自己的、自己想清楚的,都無可厚非。”一名參會的理財規劃師稱。但問題是,盡量不要毫無規劃、或是把雞蛋過於集中在某個籃子里,那樣的投資也許能逞一時之快,但並不利於整個人生、整個家庭的收益曲線平滑向上。

註重“底層資產”

哈佛大學博士考恩在研究中國投資者特點後,提出了“黃金三原則”資產配置標準——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和建議可以開始超配一些諸如FOF的另類資產。

據悉,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就是按照此配置標準進行投資的,幾十年堅持科學配置,就能跨過個別類別資產漲漲跌跌的周期,從長期來看,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平均可以做到每年兩位數的回報。

上述理財規劃師表示,在合規的前提下,高凈值人群可以考慮資產全球配置,而不是把所有身家都放在人民幣資產一個籃子里;此外,也不建議因為房地產還沒經歷過完整的周期就一味看漲,就把所有資產都賭在了房子上。

“這個組合可以覆蓋房地產、金融投資、保險資產;有權益類也有固收類;有長期投資也有一些短線操作。”他說。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跨資產類別”這一項的具體操作中,多名參會嘉賓均提及了同一個投資建議:要穿透關註到所投標的的“底層資產”。比如,一個信托產品,穿透到底層資產,實質投向可能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一個私募產品,穿透到底層資產,實質投向也可能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這種情況具有隱蔽性,投資者表面上看似乎做好了配置,但穿透到底層,風險依然過於集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