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最重要的定量指標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8h0n.html

投資者對公司的分析最重要的無疑是找到投資的大邏輯,這種大邏輯是定性的、相對穩定的、中長期的,比如商業模型、競爭力、品牌、定價權等,是模糊的正確。而我們對公司持續研究和跟蹤時,又需要分析量化的、易變的、短期的財務數據等可能犯「精確的錯誤」的指標。只關注前者,常常會自我強化而忽略基本面的漸變,犯溫水煮青蛙的錯誤,因為每一個白馬都有消逝的那一天;但過於關注後者,又常常對短期波動反應過度,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畢竟每一隻牛股都有低頭休息的時候。

 

我常常苦苦思索投資者如何統一調和目標公司的定性與定量、短期與長期的關係,尤其是兩者出現不一致的時候。短期的定量的數據只是正常的波動呢,還是大趨勢的逆轉?這恐怕是最見功力的時候了。曾經米奇兄在一篇討論阿膠的文章裡談到了這個問題,讓我深受啟發,這裡會展開繼續討論。當一個行業在我們覺得已經理解的過程中出現波折時,我們不應該主觀的判斷是拐點還是陣痛,而儘量再度將精確的錯誤數據量化到一個可以真的量化確認的點上來理解。這個點一定不是股價,但股價的持續低迷和下跌,一定是警告我們重新反思的重要導火索,市場或許是對的,或許是錯的,但市場中期偏離的情況,也許該假定它是對的。

 

也就是說對特定的股票在某一給定的時點總會有一個短期的定量的可跟蹤的指標是最重要的(至少對某一種操作策略而言),這一指標的變化常常意味著長期的定性的因素可能會發生變化或已經發生變化,需要我們深入檢查並重新梳理投資邏輯和理由。因此這個指標是一個極重要的檢查點(CheckPoint)。遺憾的是,很難找到一個適用於全行業各時間段各操作策略的指標,因此只能採取列舉法。我這裡列出幾個供大家拍磚之用,跪求各位大俠無私分享自己研究股票的獨門指標。我會把評論和回帖裡的內容更新到主貼彙總成一份資料。(也許具體指標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會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瞭解目標公司,對那些理不出頭緒的公司也許是能力圈外的,應該加倍小心)

 

【時間範圍】三個月到一年的中期(季報和年報的間隔)
【操作策略】基於基本面的中長期持股

 

東阿阿膠:經銷商處阿膠塊的最終消費數據
【理由】去年膠塊/阿膠漿/衍生品大概是12億/8億/4億的比例。漿暫時無憂但提價也很慢,桃花姬還有待證明,因此目前主要看阿膠塊。東阿的一切短期的災難和中期的悲觀都來自於它膠塊銷售的下滑,短期體現為中報業績的低迷和持續的控貨,中長期體現在質疑其能否繼續提價後維持銷售,剖析東阿現在根本就在於此!目前看數據不錯,恢復較快。


貴州茅台: 一批價
【理由】之前白酒行業整體繁榮,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茅台的產量以及提價。未來幾個月白酒行業的壓力較大(行業週期、塑化劑、限酒等),茅台經銷商大會上的基調也變成了保價。如果成功守住1400左右一批價,則茅台無憂;否則就要高度重視,加強跟蹤頻度。


片仔癀:提價幅度
【理由】商業已經剝離,藥妝前路漫漫,普藥優勢不大,近期還是主要看片仔癀。受制於原料,量相對穩定,主要關注提價幅度的頻度。


中恆集團: 血栓通銷量
【理由】銷量比看收入更加真實,因為12年製藥公司以終端價格開具發票的方式銷售血栓通,差額以銷售費用的形式支付,這樣導致一方面收入虛高,另一方面銷售費用也虛增。去年1.1億,今年前三季度1.03億,估計全年1.4億左右。

 

云南白藥:養源清銷量
【理由】之前穩中央突兩翼的戰略很成功,但增長趨於穩定,未來還看大健康。牙膏的成功初步證明了進軍快消行業的能力,接下來和白藥品牌關聯度較小的養源清如果成功,則快消行業的空間被打開。


鹽湖鉀肥:國際鉀肥價格
【理由】全球範圍供給略大於需求,價格受幾大巨頭影響較大;國內供小於需,大部分靠進口,因此國際鉀肥價格是風向標。其他很多資源類股也類似,不一一列舉。

 

沱牌捨得:高端放量提價
【理由】三四線品牌的復興之路還是繼續看其高端產品是否能繼續保持放量提價


瑞貝卡:存貨周轉率?
【理由】瑞貝卡一直大量甚至有些瘋狂地儲備人發,存貨周轉率由07年2.4一直下降到11年1.04。公司目前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期(由國際市場向國內市場的轉變,由普通製造企業向品牌時尚消費企業的轉變),一旦成功,存貨都是寶貝,不然就是炸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存貨周轉率來觀察它的轉變進度呢?


證券公司:大盤指數
【理由】大盤上漲成交量放大自然佣金也高,只是不知道最近佣金價格戰到什麼程度了。

 

大秦鐵路:日運煤萬噸?
【理由】運價不由自主,只有看量了吧

 

蘇寧電器:實體可比店面同比增長率、易購銷售額
這個爭議較大,我也看不太清

 

民生銀行:壞賬率?
這個不瞭解,瞎說,純屬拋磚引玉

 

宏觀經濟:PMI
這個肯定沒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1

人類誤判心理學:關於時間的錯覺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3115385
【「念即劫,劫即念,念劫圓融」——《華嚴經》】

上一篇談「輪迴」,很多朋友覺得很殘酷冰冷,其實我本意是想多強調其積極一面的。這裡再稍微展開:人們常常對時間產生錯覺和誤判,輪迴觀其實是一種看待時間和人生的積極方法。

損失厭惡
心理學謬誤:來看一個賭局,拋硬幣,正面你失去100元,反面你贏的200元,你會參加這個賭局麼?你可能不會願意,因為損失一百元的痛苦超過你獲得200元的喜悅,這就是損失厭惡(雖然理性來說預期收益為正,應該參加)。更多內容可參考「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以後有機會再慢慢細說。
查看原圖我們稍微修改一下規則:不是拋一次,而是一百次。雖然我們的風險厭惡度從未改變,但隨著拋硬幣次數的增多,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100次輸錢的概率只有1/2300),損失厭惡對我們偏好的影響也就相應減弱了,這時大家肯定都願意參加賭局了。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賭局都是獨一無二的,很多人也一直是用前一種方式應對的,其結果大多是患得患失,庸庸碌碌。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任何一個賭局都不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人生輪迴,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複著自己的軌跡,如車輪之轉而無窮,週而復始。我們一次次的投資決策、一次次的工作選擇、一次次的接人待物等等,都只不過是輪迴中無數次賭局中的一次。因此我們更應將每一個賭局看做一個整體的一部分,用後者的思維看待問題,這樣我們會更加理性(也能幫自己賺到一大筆錢)。當我們決定是否應該承擔某個有正面預期值的小風險時,把它看做連續時間中的一部分,這會讓我們有不一樣的選擇和結果。


過程忽視
心理學實驗:一個是讓人體驗60秒的痛苦;另一個是先體驗60秒同樣強度的痛苦,然後再加30秒稍弱的痛苦。奇怪的是實驗對象更願意接受後者——哪怕多了30秒無謂的痛苦。難道他們是受虐狂?!非也。原因在於我們的記憶是靠不住的,它會忽略過程,只記得結果和最強體驗(即末端和峰值)。也就是說「過程忽視」會使我們忘記兩者時間的區別,只記得60秒實驗結束時更痛苦。因此雖然理性上說「長痛不如短痛」,但實際上人們無意中更可能選擇長痛。

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強烈的過程忽視傾向。比如一個人快樂地活了60年後去世,另一個人同樣快樂地活了60年,然後又多活了5年,但最後5年不如以前快樂。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前者的人生更圓滿且令人羨慕,以致有了歷史學家梭倫的那句名言「在生命沒有結束前,沒有人的一生能夠被稱為是幸福的。」結果如此重要,我們常常忍不住以結果來衡量整個投資過程,哪怕我們知道結果不過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因此要使我們的生命更幸福更精彩,我們更應該關注生命的質量(結果和峰值)而非長度。在輪迴中重複十年的生活和重複一年並沒太大區別。《華嚴經》說「念即劫,劫即念,念劫圓融」,愛因斯坦用美女和火爐解釋相對論(時間的相對性),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明白這點,我們就需要從當下做起,不斷突破,體驗和嘗試不一樣的東西,打破無意義的重複和輪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28

投資分析四部曲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3174225
這裡簡單總結一下自己投資分析的四部曲,我決定把它命名為八字真言:「好股、好價、冰山、一角」,前兩個琅琅上口的是借用的,後兩個不知所云的是剛才拍腦袋拍出來的。

1、好股——時間的玫瑰
關於什麼是好股,幾乎每個投資者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判斷上差異不大,這裡就不再囉嗦了。

這裡只提一句,關於「時間的玫瑰」,其邏輯和例子我是相信的,只不過這個階段的投資者百分之百都拿不住,反倒會認為這是一個圈套。也許等大家的投資水平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第一眼看到的山真的就是山本來的面目。

2、好價——安全邊際
當然,每個人都會很快就無比深刻地認識到價格也很重要,這時投資者會努力學習各種估值方法並計算安全邊際。股票估值方法多如牛毛,比如:現金流、市盈率、市淨率、投資回報率、市銷率等等,各種數據分析也派上用場。此時雖然每個人的判斷差別比較大,但基本上還是不會太離譜(模糊的正確)。

當年我學習估值時也很興奮,老巴說的價值投資不就是用40美分買價值一美元的東西嘛!即使水平沒他高,用60美分買也不錯啊,哈哈,投資的秘訣原來就這麼簡單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3、冰山——投資的大邏輯
但令投資者困惑的是,即便是好公司,即便估值也很便宜,但股價仍然可能長期不漲,時間成本巨大;有時甚至持續下跌,逐步成為一筆失敗的投資。

我這裡用「冰山」來形容這種投資的大邏輯——一種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潛在的決定性力量。對任何公司來說,最大的邏輯就是「幸運」,或說是概率/隨機性。但這麼說無疑讓人有些不快,畢竟沒人喜歡超出人類認知的東西。這裡我們只討論除了「幸運」之外的大邏輯:對每個公司,找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最關鍵的因素。(注意是「一個」,多於一個等於沒有)

比如鹽湖鉀肥(這裡特意用舊名字,這對每一個經歷過2007年牛市的人印象更加深刻),其大邏輯是我國鉀肥供不應求,有資源壟斷型護城河,70%的毛利率幾乎可以比肩茅台。但當這個前提被破壞後,企業還是那個企業,價格折了又折,但仍然不是好的投資。更多例子參加《以熊為鑑: 熊股徵集令》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36mz.html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找到的「冰山」(大邏輯)大多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它和結果只是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這時只能稱為假說。接下來一定要想辦法證明,即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提出或推演出一系列的預測,然後系統性地蒐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並同假說的預測相對照。如果假說的所有預測都能夠和經驗事實一致起來,那我們就接受這個假說;如果不一致,那我們就推翻這個它,去尋求一個新的假說。(詳見《雙軌分析之科學研究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9hku.html

當然,對很多假說我們是沒有能力證明的,但我們至少要盡一切努力去證偽,並且接受時要有所保留。

4、一角——短期定量指標
之所以把投資的大邏輯稱作「冰山」,自然是因為其不易為人所知,而公司短期的表現是起伏不定的。那如何知道短期的變化是根本性大邏輯的改變,或僅僅是小波浪?這時我們需要一個短期的定量的指標來監控,所謂一葉知秋:如果核心指標正常,可以容忍其他短期數據的波動;如果核心指標變化,就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投資的大邏輯。

對特定的股票在某一給定的時點總會有一個短期的(三個月到一年)定量的可跟蹤的指標是最重要的(至少對某一種操作策略而言),這一指標的變化常常意味著長期的定性的因素可能會發生變化或已經發生變化,需要我們深入檢查並重新梳理投資邏輯和理由。因此這個指標是一個極重要的檢查點(Check Point)。遺憾的是,很難找到一個適用於全行業各時間段各操作策略的指標,因此只能採取列舉法。比如對阿膠關注經銷商處阿膠塊的最終消費數據,對茅台關注一批價,對鹽湖鉀肥關注國際鉀肥價格等等,更多例子請參見《投資最重要的定量指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8h0n.html

當然了「好股、好價、冰山、一角」八字真言只是一種思考的框架,並沒有確定答案,需要不斷深入,不斷自我否定。但至少能讓我們瞭解到自己的無知,這也許是個好的開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082

「越跌越買」不是價值投資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5615460
「越跌越買」是人們對安全邊際的最大誤解,是披著價值投資外衣的狼。

巴菲特說這麼多年來從未見過價值投資蔚然成風,但股市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在做價值投資。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很明顯,要麼有一方錯了,要麼大家說的價值投資根本不是同一回事。

安全邊際是價值和價格的差,是一個當下的概念,它和前一年、前一天的價格毫無關係——無論漲跌。而「越跌越買」的說法顯然隱含了價格趨勢,潛意識裡把價格的變化當成了買入的充要條件。這和技術分析毫無分別,甚至更糟,以至於很多「價值投資者」被越套越深。說到這,大家一定會反駁:如果價值是100,我50買進是打5折,跌到40不是更應該買嗎?未必!這貌似常識的說法裡其實有致命的陷阱。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不可知的,股市更是如此。第一點「不斷變化」是指諸形無常,當下的你已不再是過去的你,今天的公司已不再是昨天的公司。因此按理說我們每次買賣時都應該重新分析公司的價值。重新是指像你第一次分析公司時的那種心態,那種初心,那種尼采的駱駝、獅子、嬰兒精神三變中嬰兒的狀態。你會虛心地聽取正反的觀點並認真權衡,不帶任何成見。但很明顯,幾乎沒有人能不受過去觀點和看法的干擾,甚至常常會自我強化,愛上股票,偏執地在錯誤中越陷越深。我們50時買進了股票,當股票到40時,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應該買。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其價值仍然是100嗎?有人會說了,我今天50買了,明天跌停了應該繼續買啊,畢竟價值不會在一天之內變太多。對我來說,每次判斷後,是一次買入還是分幾天買入,應看作一次操作。這和整體的資金管理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目標倉位已經配好,哪怕買入完成後繼續跌一般也不會買(當然,根據具體情況會有機動的倉位,但絕對不會孤注一擲甚至融資借貸)。而下一次加倉一定是基本面出現變化時,也就是價值變化時,比如價值從100到110了,或者跌到90了。自然而然,時間上也會間隔一段時間。

第二點「不可知」是指:歷史是或然的,現在是不可知的,將來是不可預測的(總之,我是徹底的不可知論者)。大家寫文章最喜歡說「大概率」怎麼樣怎麼樣,歷史是或然的就是說歷史上實際發生的事並不一定是「大概率」的那個事,因此千萬別把「大概率」這個詞等同於必然發生,然後不顧一切衝進去抄底。現在不可知是很顯然的,以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總有不知道的東西。你即使判斷價值是100,那也僅僅是一種假設,一種「大概率」的可能性,總有你不知道的東西,因此還是應該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越跌越買」的前提是確信自己是正確的,市場是錯誤的,這其實不會經常發生,即使巴菲特等一個機會也常常等很多年。將來不可預測相信沒太多爭議,不再多說。

巴菲特說過應該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別人貪婪時恐懼,但他沒說應該越跌越貪婪。漲的時候也可能恐懼(恐高),孤注一擲的抄底又何嘗不是一種貪呢。如果「越跌越買」不可靠,難道還能「越漲越買」不成?沒錯,價值投資既可能是越跌越買,也可能是越漲越買,或者越跌越賣,越漲越賣。這裡不是玩文字遊戲,只是想打破「越跌越買」這種害人不淺的說法——這也是曾經讓我最受傷的錯誤觀念。我們對一個公司的估值,必然是以很多假設、很多對未來的判斷為前提的,而倉位也必然是根據這些假設和判斷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而逐漸增加的。當這些利好逐漸明朗時,可能更多的人會關注到,表現在股價也止跌回升。只要變化繼續向好而安全邊際仍然存在,我們為什麼不能繼續買入,越漲越買呢?我們的判斷和買入是基於基本面的,如果表現在股價上就可能是左側買一部分,右側買一部分(左側稍多於右側)。

「當知春鳥開始鳴叫的時候,春天已經過去了一半。」不過那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真的看好企業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春天之後還有火熱的夏天和收穫的秋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15

一沙一世界——讀《深奧的簡潔》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es2r.html

Deep Simplicity: Chaos, Complexity and the Emergenceof Life, by John Gribbin
深奧的簡潔——從混沌、複雜到地球生命的起源, 約翰·葛瑞本

 

兒時曾做過一個夢,至今記憶猶新。我和幾個小夥伴開始了星際旅行,逐漸飛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我們繼續向黑暗的遠處飛馳,看著銀河系在身後越變越小。突然,前面有一個門,打開門後外面是亮的,父親站在那微笑著對我們說:「都出來吧,差不多要吃飯了!」在跨出門的那一刻我回頭一看,發現我們剛才經過無限遙遠飛行的太空其實是家裡一間屋子裡的星系模擬儀。我頓時很困惑,這個世界的「我」和剛才那個世界的「我」是不是同一個人呢?如果我繼續飛出這個世界,會不會在一個更大的世界裡發現另一個「我」,而我們當前的世界只不過存在於更大世界的一個屋子裡甚至於原子裡?如果繼續飛呢?

 

小時候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最喜歡看《奧秘》、《飛碟探索》等雜誌,不知道何時自己變成一個滿腦子塞滿了工作和賺錢的成年人。這本書為我找回了那種久違的興奮感,因此強烈推薦一下。作者從基礎數學、經典物理、化學、生物學、進化論,逐漸引申到現代量子力學、分形、混沌學、複雜理論、基因遺傳學,真可謂融會貫通,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卻又絕不故弄玄虛。雖然很多學科我都學過,而且上學時隨導師參與了書中SantaFe研究所的一些項目,對分形、混沌學、複雜系統、自組織、自適應系統等都有所瞭解,但書中很多觀點仍讓我很震撼。由於涉及跨學科,總結起來很有難度,我這裡只挑其中幾個小點,建議大家還是完整閱讀本書。


大系統的複雜性
近代科學起源於西方的「還原論」,即研究一個複雜系統時,先把它不斷分解/簡化為小的部分,等每一部分研究明白了,再把他們拼裝回來。比如我們用簡單的齒輪和槓桿,可以製造出複雜的變速自行車。這種方法一直很好使,但近來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即大系統的複雜性。簡單來說,如果每個零件的可靠性為99.99%,那麼由十個零件組成的系統的可靠性只有99.9%,一萬個零件只有36.8%。我們知道單個零件的可靠性是不可能無限提升的,那麼對航天飛機這樣的大系統怎麼辦呢?只能增加備用系統,一個零件的可靠性為99.99%,加一個備用零件,可靠性就變為99.9999%,但備用零件會使系統更加複雜。大系統的複雜性符合冪次律,是以指數增長的,寫一個100萬行代碼的程序的工作量遠大於10個10萬行的。

 

這因為這樣,近年來「複雜」理論迅速興起,它借鑑了東方人的「整體論」思維,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具有單獨所不具備的很多特性。比如分開看是平淡無奇的骨頭、肌肉、皮膚、內臟等,但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活色聲香的美女。


分形
分形(Fractal)通常被定義為「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質。從數學來看容易讓人暈,比如一條分形線的緯度可能是1.5維(不像直線是一維,長方形是二維),但看過分形圖案後絕對不會忘記。下面是一些經典的例子,大家可以上網搜索更多更炫的圖:

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

分形的特點是表面上極度複雜的東西可能可以用極簡單的規則生成。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自相似,在這裡面無窮和反饋有著重要的作用。生物體的結構有分形的特徵。這使得構建的原則可能很簡單——也就是說DNA並不需要存儲生物體發育成以後的形態信息,而只需要若干簡單規則和對這些規則的重複使用。比方說動脈和靜脈分佈的形態本質上就是分形,它使得血液能夠到達身體的每一處,同時避免動脈、靜脈本身佔據太多空間而使其他器官無容身之地。正是潛藏於碎形結構之下的簡單規則,使得生物可以變得非常複雜,來應世界的變遷以進行演化。

 

如果宇宙也是分形的,那麼一粒沙裡會不會真的有另一個世界呢?


冪次律(powerlaw)
冪次律大家都很熟悉了,諸如都市人口、網站規模、博客關注人數、字彙出現頻率等,均呈現冪次法則現象,不過書中很多例子很有意思。

 

地震的尺度和發生的數目遵循冪次律——相對於每一千次的五級地震,大約會發生一百次六級地震、十次七級地震等。這個現象現被稱為「蓋坦堡-裡克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

 

再如城市人口,很明顯地,少數城市擁有非常多的人口,而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較少。我們都依個人自由意願決定居住於何處,但令人意外地,我們遵從了與地震發生的同一法則。不論以整個世界或特定區域,無論過去還是今天,結果都一樣。

 

如果你考察暢銷書作家的成績,或者富人財富的分佈,你會發現每4個身價超過1億美元的富人中,會有一個身價超過10億的,而每4個身價超過10億的人中,又會有一個超過100億的。100億級別富人看10億級別富人,就好想10億級別富人看1億級別富人一樣。

 

最後舉一個著名的冰凍馬鈴薯試驗。用冰凍馬鈴薯朝牆上扔使其碎成小塊,將碎片依照重量放入不同箱子(像之前統計地震一樣),也會找到冪次律。之所以用冰凍馬鈴薯,是因為它碎裂的方式與大石塊相撞後碎裂的方式相似,因此我們可以更深入瞭解,像火星和地球等被小行星撞擊後的效果。這表示,如果你像只螞蟻一般大,在這些碎片中周遊,你看到的景象(以統計而言)與你變成瓢蟲般大小在其間行走看到的並無二致!


混沌理論
「相對論消除了關於絕對空間和時間的幻想;量子力學則消除了關於可控測量過程的牛頓式的夢;而混沌理論(Chaostheory)則消除了關於決定論式可預測的幻想」。混沌理論解釋了決定系統可能產生隨機結果。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村民抱怨過去一年停電了好幾次,電力公司則對每一次停電都有完全合理的解釋,一次是因為鳥飛進高架電線,一次是因為強風把樹吹到在電線上,一次是因為閃電......。但村民還是深信電力系統本身有問題。現在混沌理論告訴我們,這一連串的區域性災難,必然發生於電力網路上,但我們無法知道何時何處。

 

恐龍滅絕只是五次類似災難的一次,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地球上生命的滅絕,似乎不都是太空來的撞擊造成。某些滅絕可能因隕石撞擊造成,某些可能由冰河時期引發。但我們知道,並不需要一次重大誘因,便能引發重大事件,任何尺度的滅絕可能由任何尺度的誘因導致。我們完全無法預測下一次橫掃生態網路的滅絕程度的大小,正如無法預測一下舊金山地震的規模。

 

在某些狀態下,由幾乎相同狀態發展出的系統,由於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或偶爾一個小小誘因,將造成最終現象的極大改變,並很快地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無法計算系統隨時間產生的變化,特別是面對處於混沌邊際的發散系統。前者的小誤差,會造成後者極大的錯誤。預測將成為不可能的事,我們面對的是偶發現象。這類由初始條件造成的天氣(以及其他系統)的敏感性,常被稱為「蝴蝶效應」。生命與無生命系統,都遵循著同樣深奧的宿命。在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中,無論初始狀態如何,也無論所選定對生命系統的衝擊如何,都將會到達位於混沌邊緣、自我組織的臨界狀態,此時偶爾一個小小誘因,都可以使整個系統發生巨大改變。而生命也確實如此。唯一能詳盡描述宇宙的系統,就是宇宙本身。除了看著它演變,我們也完全無法預測未來。

 

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時間的方向性。十九世紀中期,所有物理科學所知的現象,都可用牛頓定律與馬克斯威爾電磁方程式來處理,但這兩者沒有時間方向性(即運動是可逆的)。在真實世界中,封閉系統的混亂度隨時間增加(東西會衰敗),所以熵(entropy)的必然增加可以定義出時間的方向,也就是從有秩序的過去指向混亂的未來。在宏觀的尺度上,宇宙以不可逆的方式運作——你永遠不能把事物變回過去的狀態。這也是我們的印象中為什麼總是看到玻璃杯從桌子上掉下摔個粉碎,而從來沒見過碎掉的玻璃碴在返回到桌面重組成。所謂"覆水難收"不過時人類對時間箭頭的無意識的慨嘆吧!


生命誕生於混沌的邊緣
先看一下著名的「沙堆模型」:桌上每次滴一粒沙,形成沙堆,並開始有沙滿出桌面,掉落到地上。系統此時處於臨界的自我組織狀態,依賴落下的沙粒帶入能量。每加入一粒沙可能引發一次大規模沙崩,或一系列小沙崩,或讓新沙粒巧妙地平衡於沙堆上,但沙堆一直處於接近臨界狀態。

 

秩序和平衡體現的是熵增加的世界末日規則,本身沒有太大意思,因為什麼都沒發生,生物體最接近平衡狀態的時刻是「死亡」。而混沌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一切都不能穩定,一切都不可預測。在秩序和混沌的邊緣,會出現一種自我組織的臨界狀態,一種奇妙的複雜方式繁衍、生長、分裂和重組的規則,一種相變行為,這也被稱為複雜系統。宇宙間有趣的事物,都是處於混沌邊緣不斷變化、自我調整的系統,包括了最複雜的人類生命。生命正是誕生於這樣一種從底層冒出來的,沒有中央控制的湧現現象。這就是生命出現的途徑——在具有足夠數量連接(各化合物)的化學系統網路中,以相轉移的方式發生。如果網路連接得不夠,生命不會存在,但多加入一兩個連接,生命不但可能而且是無可避免地出現。如考夫曼所言,「生命因為催化回路本身在某一臨界多樣性的分子回路中形成而產生」。人體細胞運作的網路可以將每個基因當成一個節點,而其間的關聯就像串接鈕釦的線。涉及的基因數介於3萬到10萬,即使用最先進的電腦也無法描述這個網路的行為。當然,雖然利用身體中流動的能量(與食物)保持穩定的身體狀態可達數年之久,但穩定狀態終究會被不可知的原因打破。

 

即使像我們這種宇宙間最複雜的生物,也是從簡單的規則中產生。我們在周圍世界所見到的複雜行為——甚至在生命世界中——只是「從深奧的簡潔中所浮現出的複雜表象」,宇宙間任何有趣的事情,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儘管看起來很混沌,很複雜,但實際上都遵循背後深奧而簡單的規則。混沌和複雜遵循簡單法則。對簡單法則長久積累出的科學認知能成功地解釋(雖然無法預測)看似無法解釋的天氣系統、股票市場、地震,甚至人類。


遠方的生命
在探索火星生命時,有科學家提出以熵衰減來判斷(不同的)生命跡象。銀河(與其他螺旋星系一樣)是熵衰減的區域,利用流入能量、經由反饋來維持非平衡狀態的自我組織系統,從這個意義上星系應該被視為有生命的系統。

 

地球大氣層保持在一個似乎穩定的狀態已經幾億年,「大氣必定受到某種規範,使其保持固定的組成。而且,若大部分的氣體是來自生命組織,地表上的生命必定主控調節」。地球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硫的循環,鐵的循環,二氧化碳的波動,以及與生物、微生物的互動——如此錯綜複雜、卻又如此相互呼應;如此殘酷的爭奪資源,卻又如此相互契合。毫無生命主觀意識的地球,憑藉附著其上的那些生存利益糾纏敵友莫測的生物圈,可以如此「智慧」的調節、繁衍甚至進化,同時也保障了地球上生物和基因的延續。我們通常習慣談一個物種的進化,當我們更進一步,將會發現許多理由讓我們應該將進化對象視為整體系統(生物加系統)。這也讓我不由懷疑地球其實是有生命的。雖然它不能自由移動,正如地球上的「植物」。

 

當人們能操作地球移動,或者建造一個巨大的「動球」,從而脫離銀河系四處獵食,吃地球這樣的「植物星球」(植食性),或者其他「動球」這樣的「動物星球」(肉食性)。這時有一個巨人通過他的顯微鏡觀察這些「動球」,正如我們現在觀察微生物一樣,他可能會認為「動球」是生物,但人只是其中一個細胞或組件——雖然我們自認為是萬物之靈,擁有有自由意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67

2014馬年計劃:初心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gtxa.html

今年的計劃很早就想好了,將「初心」定為今年的目標於對我而言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計劃展開好好寫寫,不過最近一個多月事情實在太多,父親、老婆和孩子先後住院,雖然結果都很好,但夾心層的忙碌讓很多想寫的東西都暫時擱置了,今天只簡單作個記錄。

 

佛教很強調初心,認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一顆初心。我們的「本心」一切本自具足,它總是豐富而自足,我們不應離失本自具足的心靈狀態。自足的心不同於封閉的心,它是顆空的心,是顆準備好要去接受的心。初學者的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像老手的心那樣飽受各種習性的羈絆,他們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並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只有這樣的心才能如實看待萬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著一步前進,然後在一閃念中證悟到萬物的原初本性。

 

聽起來有些故弄玄虛不知所云?其實也可以從尼采的精神三變來理解。尼采以駱駝、獅子、嬰兒三種生物來比喻人類精神的變化。駱駝代表的是背負傳統道德的束縛,其特點是「擔當」,堅忍負重而達到目標;獅子則是象徵勇於破壞傳統規範的精神,知道什麼是「我要」的東西,其任務是「攫取自由」,使自己成為沙漠之王。但獅子也只是精神發展的過渡狀態,最終卻要成為看似柔弱無助的「嬰兒」。因為駱駝和獅子強調的是對外部世界的適應和掌控,而嬰兒卻是求諸於內,是心靈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人性的本真。

 

過去兩年我自己努力的目標是「專注」,乍看和「初心」是矛盾的,其實兩者一脈相承。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出離心——隨時能坦然面對死亡,隨時能捨棄自己熟悉的東西。「專注」是學會分辨並將有限的精力用在那些對自己真正重要的,那些值得自己終身追求的目標上,並捨棄其他一切無關緊要和浪費時間的東西。而「初心」更進一步,明白當下的「我」已非之前的「我」,將來的「我」也不是當下的「我」,對那些重要的和追求的東西也要有勇氣放棄,然後再以一顆嬰兒般的「初心」重新獲取。

 

學了這麼多年價值投資,似乎進入了瓶頸期。很多東西貌似都知道了,從各種書籍和文章裡很難再看到激動人心的東西;但似乎又沒有掌握精髓,常常感覺停滯不前。這顯然是太過於執著於投資的金科玉律、自己「自洽」的系統、所謂的成功經驗、老股民莫名的優越感,等等。曾經讓自己成功的思維定式常常帶來最大的風險,那些讓自己大幅盈利的股票也常常迎來盈利陷阱。

 

今年「初心」的目標包括兩方面:首先是虛心擴展自己之前不曾涉及的領域,比如前幾天寫的西藥和遊戲;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時時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圈和目標公司,防止稟賦效應/鐵鎚人傾向、屁股決定腦袋傾向。今年的學習和寫作將圍繞這兩個方面來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77

試水比特幣(上)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gy5n.html

象徵性買了點比特幣,以表達對這位匿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市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的設計精巧的比特幣竟然只基於一篇8、9頁的論文!

 

多年前上學的時候曾設想過建立一個虛擬貨幣/積分兌換網站。當時熱衷於逛各種論壇和網站,發現每個論壇網站都有一套積分體系,並不時給點小獎勵以留住用戶。那麼能不能建立一個虛擬貨幣/積分兌換的網站呢,讓各個網站的積分可以自由兌換,就像外匯市場一樣?比如,你可以把你在航空公司的積分兌換成這種虛擬貨幣,然後再換成某個下載網站需要的金幣。其實質就是把各個網站的積分獎勵計劃外包過來做,網站不需要重頭建立積分系統,只需要提供接口即可,省時省力。(後來發現巴菲特的藍籌印花公司就是做類似事情的,只不過它是實物的優惠券)這裡,每個網站兌換的匯率顯然取決於各個網站投入的人民幣,也就是整個體系還是依託於法定貨幣的。不過這個概念和比特幣一比,完全不在同一個思維層次上。

 

關於比特幣的新聞很多,不過我卻越看越糊塗,又是挖坑機又是組裝顯卡什麼的,嚴重懷疑自己的智商,直到看了中本聰的論文才豁然開朗——原來很多記者沒搞懂什麼是比特幣。

 

算法原理
這很關鍵,只有明白了算法的精巧,你才會明白為什麼比特幣有那麼多死忠的粉絲。中本聰說,比特幣是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我們互聯網上的交易,幾乎都需要借助金融機構作為可資信賴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信息。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類系統都運作良好,但是這類系統仍然內生性地受制於「基於信用的模式」(trustbasedmodel)的弱點。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絡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絡協議,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偽幣。比特幣應用體系的防偽、抗通脹和安全,也不靠國家來維護,而是靠對等網絡技術和參與者的共識主動性合作。

 

什麼是比特幣?一枚電子貨幣(an electroniccoin)是這樣的一串數字簽名:每一位所有者通過對前一次交易和下一位擁有者的公鑰(Public key)簽署一個隨機散列的數字簽名,並將這個簽名附加在這枚電子貨幣的末尾,電子貨幣就發送給了下一位所有者。而收款人通過對簽名進行檢驗,就能夠驗證該鏈條的所有者。聽起來是不是很暈?實際上整個系統裡並沒有一種叫比特幣的東西,而只有交易信息。你如果知道一個所有者有多少錢,就需要把它的所有交易全取出來算一遍才知道。為了簡便起見,大家就把它想成人民幣紙鈔吧,上面有防偽碼。剛才我用「它」指代所有者,是因為所有者是一個地址,人們可以用匿名的地址也可以加上實名,甚至每次交易用一個不同的匿名地址。(這也是比特幣廣受詬病的常被用於非法用途的原因)而且地址也有防偽碼。當所有者A把一筆錢X付給收款人B時,要向所有人宣佈,其他人很容易就能驗證A/B/X是不是真實的,以及X確實是付款人A所有。好了,知道這些就夠了,這是很多系統都有的東西。

 

問題的關鍵在於,收款人B無法確認所有者A是否對這枚電子貨幣進行了雙重支付,即同時付給兩個收款人。我們目前的交易是通過引入信得過的第三方權威(比如銀行)來解決,由第三方來保存和驗證所有的交易信息。但在比特幣系統裡,是沒有第三方中介機構的,交易信息被公開宣佈給所有網絡節點,整個系統內的所有參與者都會記錄收到的交易信息。但各參與者情況各異,無法保證每個參與者的記錄都是準確無誤的,怎麼辦呢?

 

關鍵的部分來了,比特幣系統有一套賬簿本,含有所有比特幣交易的歷史記錄。上面並不記錄所有者的餘額,而只記載每一筆交易。即記載每一筆交易的付款人、收款人和付款金額(只要賬簿的初始狀態確定,每一筆交易記錄可靠並有時序,當前所有者持有多少錢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賬簿本有很多頁,每個新加入的參與者(節點)會到系統裡找最完整的賬簿本,也就是頁數最多的那本。然後自己在最末尾建立新的一頁帳頁,並把所有此後收到的系統裡廣播的交易信息都記錄在新帳頁裡。雖然所有人都各自建立了新帳頁,但其中只有一頁會被最終認可(就像一個國家在一個任期內只能有一個總統),那怎麼決定呢?很簡單,抓鬮。我們來想像一下:把少量的紅色大米倒入一大堆白色大米中,然後大家每次隨機取一粒,第一個拿到紅色米粒的人就把這粒紅米粘到新帳頁上,並向所有人宣佈,我是那個幸運兒。大家一看,確實是紅米。然後就承認此帳頁是最後一頁,然後在它後面另外自己建一頁新的頁,然後一面記錄交易,一面尋找紅米,週而復始。

 

找紅米的過程俗稱挖礦,學術名是尋找一堆複雜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組所能得到無限個(其實比特幣是有限個)解中的一組,而每一個特解都能解開方程並且是唯一的。(暈,跳過吧)那礦工們為什麼要記錄交易信息,並不停地找紅米呢?多無聊啊!無利不起早,當然是因為有激勵啊:每次第一個找到紅色米粒的人就會被獎勵一定比特幣以及這段時間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比特幣獎勵是逐漸減少的,但交易費逐漸增加。開始時是50比特幣,然後每當紅色米粒增加21,000,獎勵就減半,例如當達到210,000粒後,每拿到一粒紅米獎勵25個比特幣,420,000粒後,每粒獎勵12.5個,依次類推,等紅米達到6,930,000後,就沒有獎勵了。此時比特幣全量約為21,000,000個,這就是比特幣的總量,所以不會無限增加下去。但越往後交易量越大,交易費也越多。礦工們的意義就是為整個體系記賬!(請注意,我對特解的理解和百度百科不一樣,百度把2100萬個比特幣叫做特解,我這裡是把紅米當特解,大家自己分辨)。

 

為什麼要設計找紅米(挖礦)這麼無聊的環節,是大家閒極無聊嗎?當然不是,這是防止系統能被偽造和竄改的關鍵。從白米中找紅米的過程要耗費時間、CUP等資源,這些成本叫做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也就是說,網絡不是靠一個IP地址一票來決定大多數,而是一個CPU一票。硬件的運算速度在高速增長,且節點參與網絡的程度會有所起伏。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工作量證明的難度(theproof-of-workdifficulty)將採用移動平均目標的方法來確定,即令難度指向令每小時生成區塊的速度為某一預設的平均數。如果區塊生成的速度過快,那麼難度就會提高。簡單說,系統設計成平均10分鐘能找到一粒紅米。雖然挖礦計算機的速度一直在提高,但系統自動不停地增加白色米粒以調整難度,保證總是10分鐘左右。

 

如果一個攻擊者想要竄改某一筆交易,他就必須把這一頁和後面的所有頁重新建一遍。我們知道每建一頁新帳頁都需要找一粒紅米,而找一粒紅米用整個系統的所有CPU參與需要10分鐘,那麼攻擊者電腦和CPU的數目少得多,需要的時間也更長。在攻擊者找的同時,正常的賬簿還在增長,時間越久,攻擊者追上的概率就越小。通常認為6頁以後就無法被竄改了,也就是一筆交易被確認後大概60分鐘後(6*10)。當然除非攻擊者聯合了整個系統超過50%的電腦CPU,不過那樣也玉石俱焚得不償失,還不如按規則挖礦來錢多呢。

 

其他的問題就不講了,明白了我上面說的要點,大家看關於比特幣的文章就很容易懂了。這裡強烈推薦中本聰的中英文論文,比看無數記者寫的文章都有用:
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http://wenku.baidu.com/view/f26c8d916bec0975f465e236.html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http://wenku.baidu.com/view/2e3f91bb1a37f111f1855b50.html
一個故事告訴你比特幣的原理及運作機制 http://www.btcfans.com/archives/5980.html

 

共識主動性(Stigmergy)
生物群體通過與自然同頻共振後,讓個體直接參與的共識協調機制。沒有中樞控制和接觸交流的條件下,個體獨立行動,互相修正,自我更新,逐步完善群體生態環境。雖然個體之間並沒有直接接觸和聯繫,他們後續自發的行動,卻加強和完善了其他個體行動產生的成果,並導致了行動的連貫性,具有系統性活動特徵。共識主動性也是無為而治行為,在缺乏任何規劃、控制、或者個體之間直接聯繫的環境中,產生非常繁盛、並具有智能生態體系。從而為缺乏記憶、思維、交流,極其單純的群體,提供了高效的合作機制。非洲教堂白蟻築巢過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些幾乎沒有任何智慧的生物,居然創立了精緻的信息系統,並建造了複雜的建築結構。在螞蟻的大腦或者基因裡,並沒有一個關於巢穴的計劃、組織和控制機制,螞蟻之間甚至沒有直接的交流,因此,蟻巢的精緻框架和複雜結構,完全是每個螞蟻單獨識別其他螞蟻留下生物激素和存留物後,達成共識,直接行動的結果。

 

我覺得生物界最極致的就是人類的基因組了,以很簡單的規則形成了如此複雜的人類,產生自主意識,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芒格推薦的幾本關於基因的書,我也寫過些讀後感。另外,複雜科學裡的分形也很奇妙,極其簡單的規則就能產生美輪美奐的圖案。比特幣數學上的完美和精巧是很多人狂熱喜歡它的主要原因,包括我。

 

比特幣涉及的方面太多,看起來很快,但寫起來很慢,尤其要想個恰當的比方。下篇回頭再寫吧,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83

試水比特幣(下)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gzul.html

【I believe in HONEST MONEY, gold, silver, andbitcoin】

 

上篇主要講的是算法原理...但我估計沒有多少人耐心看完,雖然我自認為已經寫得很淺顯易懂了。即使你不看我的文章,但我強烈推薦把中本聰的論文看完,才能明白其誘人之處。任何精妙的思想都是令人著迷的。Bitcoin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它太精妙了,也太簡單了,正如一位黑客所評價的那樣,"It'stoo simple to crack"(它太簡單了,乃至於無法攻破)——美國人想封維基解密的比特幣賬戶,至今都沒有成功。

 

下篇我們挑幾個最受關注的問題來談談。

 

比特幣是貨幣嗎?
去年12月,中國央行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雖然有人把比特幣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認為它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此舉導致國際比特幣價格在當月兩週時間內就下跌了50%以上,使得這一創造了暴漲傳奇的虛擬貨幣遭遇了一個不愉快的轉折。

 

關於比特幣是不是貨幣的討論很多,但我覺得這都是無謂的。因為我們把貨幣的提法稍微修改一下就很清楚了: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但和黃金一樣,是一種類貨幣。不是法幣這點很清楚,因為比特幣的設計初衷就是因為不信任法定貨幣而用來對抗現有的貨幣體系,它實現了完全的去中心化,沒有中央銀行的干涉。至於准貨幣,我們來複習一下貨幣的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比特幣其實又大多符合。馬克思說:「貨幣天然不是黃金,黃金天然是貨幣」。黃金一開始不是貨幣,只是商品,因其是貴金屬、稀少、耐腐蝕、耐高溫(早有真金不怕火煉一說)、不堅硬易分割、不生誘等原因,更易充當價值尺度、交換媒介和保值手段等,被各國殊途同歸地當成貨幣使用,這是一個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黃金有的這些貨幣特性,比特幣都有(比特幣就是類比黃金創造出來的)。

 

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為央行的表態而擔心比特幣的未來。鑄幣權和國家主權一樣,任何國家都會盡全力控制。反倒是如果有那個大國央行支持比特幣,我會比較詫異。對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外匯管制國家,我相信對比特幣的限制和打壓會更多。虛擬貨幣不受地域控制。它們可以在一國內購得並即刻在另一個國家進行匯兌。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貨幣,所以它們也繞開了外匯管理法規的管控。而且,由於它們沒有資產作抵押,政府也難以對它們進行管理。對於中國富人群體來說,使用比特幣既免去了前往澳門借賭博之名匯兌的旅費開支,又不會惹來他人非議,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比特幣一直在挑戰中國控制資本流出規模的決心,被打壓是遲早的是事。

 

接下來比特幣的定位也就清晰了:無論是現在還是可預見的遙遠將來,比特幣沒有能力撼動現代貨幣發行體系。但和黃金一樣,是法定貨幣體系的重要補充和參與者。


比特幣有價值嗎?
黃金有價值嗎?為什麼?支撐其價值的根源何在?我們從供給和需求來看,黃金基本是不耗損的,因此價值主要取決於供給。但淘金也是有成本的,金價飆升會刺激淘金熱,進而增加產量;如果金價太低,可能淘金的熱情就下降了(當然,目前黃金的儲量大部分已經采出來的,想增加也沒那麼容易)。同理,支撐比特幣價值的基礎就是全網的算力,物化了說就是礦工們挖礦所需的電腦以及耗費的電量。據麻省理工《科技創業》)雜誌的報導,截止到2012年8月,比特幣客戶端的裝機量已經達到150萬,為了挖比特幣,美國人每天用掉的電費就高達15萬美元,目前肯定更高了。礦機的價格基本是由比特幣的兌換價來決定的,因為能夠挖到多少幣可以大致計算出來,比特幣的價格越高,礦機就越貴。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價格會決定礦工們的投入,而這是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將來比特幣的波動最終會減小,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

 

你如果問現在的價格劇烈波動,有泡沫嗎?這沒什麼爭議,當然有泡沫和投機的成分。由於人類的貪婪和瘋狂,任何東西都可能出現投機成分,無論是房子、股票、藝術品,還是豬肉甚至蔥姜蒜。比特幣的諸多屬性讓它成為一種天然的投機商品:交易簡便,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交易;交易成本低;沒有任何監管;存量受限,不會因為價格上漲增加供給;存量太少,並且集中度較高,使得價格波動極大。不過比特幣和鬱金香還是不一樣的,首先是通縮特性,其次是全網算力的支撐。至於比特幣是不是龐氏騙局,目前已經公認不是了。


比特幣套利(搬磚)
比特幣目前幣值還不穩定,經常大幅波動,成交量也不大,因此各交易網站的匯率有不小的差距,有套利的機會(俗稱搬磚)。比如今天早上幾個交易網站的報價如下:

试水比特币(下)

具體怎麼做就不細說了,算的時候注意風險敞口和各種手續費率就好了。


比特幣會消亡嗎?
很難。這東西一旦啟動了,就關閉不了。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P2P網絡自從啟用就沒有被關掉過,有些網站可能會倒掉,但是種子文件存在於那裡,早晚會被下載的到。用電驢等下載工具的人都深知P2P的威力,一切P2P網絡都如此:一旦啟動,就無法阻止,當今世界上96%的流量都是P2P流量。

 

但這不意味著比特幣可以高枕無憂,我最擔心的是它的通縮傾向,很可能成也蕭何敗蕭何。比特幣發展的前期,通縮傾向有利於人們持有和接受——如果世界上的錢是固定的,而你能夠買的商品卻越來越多,那會怎麼樣?那會意味著,錢將越來越值錢,換句話說,在比特幣的貨幣環境裡,錢越來越貴而東西越來越便宜。但我們別忘了,經濟學上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格雷欣是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的貨幣鑄造局局長,他發現老百姓總是將含金量高的貨幣囤積在手,而將含金量低的貨幣花出去。貨幣的一大主要功能就是流通,可是良幣正因為質優,反而沒人願意去流通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比特幣由於總量一定,產出率非常低,要到100年之後,全部的2100萬個單位才會完全創造出來,也沒有負責印鈔票的中央銀行,換言之如果用比特幣來交易,肯定不會發生通貨膨脹。但是,如果比特幣月月升值的話,誰還會傻到用比特幣來交易呢?大家都準備囤積炒賣了,時間一長,不會再有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於是比特幣就被驅逐了。如果比特幣繼續上漲,那麼它的貨幣屬性就會越來越弱,如果比特幣價格下跌或者橫盤,那麼人們才會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可此時那些奔著賺錢而來的人就會失望而流失。這怎麼看都是個悖論。我們再想想黃金為什麼會退出貨幣體系(金本位結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黃金的產量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19世紀金本位時期美英由於黃金不足而出現了經常性的通縮,最終總結了黃金貨幣職能。

 

因此我認為比特幣將來的歸宿可能會敗於電子貨幣的競爭(萊特幣、無限幣、可可幣、夸克幣、美卡幣或其他新貨幣),由一種更完善的類似的電子貨幣取代。比特幣「非中心化」帶來自由的同時也注定了它無法自我改良和自適應,全球沒有統一的發行管理維護機構,各種相關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導致其面臨「公共地的悲劇」。當然這種變化是漸進的,比特幣也不會突然一錢不值,就像現在各國貨幣共存一樣,只不過某種新貨幣或逐漸成為老大(就像現在的美元)。

 

研究比特幣的大拿很多,我就不班門弄斧了。看完這上下兩篇,大家應該對比特幣有基本瞭解了,其他內容百度就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18

第13種錯誤:價格已反映預期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hrp5.html

彼得林奇曾提到對股價的12種最愚蠢(最危險)的錯誤認識:
1、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2、抄底買入,你總能知道什麼時候一隻股票跌到底了;
3、股價已經這麼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
4、股價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5、最終股價會漲回來的;
6、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
7、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時我才會賣出;
8、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保守型股票不會波動太大;
9、等的時間太長了,不可能上漲了;
10、看看我損失了多少錢,我竟然沒買這只大牛股;
11、我已經錯過了一隻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隻;
12、股市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股市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

 

我認為還有第13種錯誤更為致命也更為隱蔽:價格已反映預期

 

有的投資被腰斬再腰斬,但很多人一直呆在裡面不出來;而有的投資翻倍再翻倍,很多人一直準備但從未買入。我一直很好奇其中的原因。這並不能用研究不夠來解釋,因為很多老手也未能倖免。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是大家「誤認為」價格已反映預期,從而犯了允手指的不作為錯誤。

 

「價格已反映預期」其實是有效市場理論,但很多價值投資者卻從未察覺。因為這和我們觀察到的很多現象很吻合。比如重大政策或公司定期報告公佈前的幾個小時,股價就有反映,我們不得不承認「消息人士」其實比我們有優勢;再比如利好或利空消息公佈後,股價卻常常反向運動,即所謂的「利空出盡/利好出盡」。

 

「價格已反映預期」最可怕的地方在於讓人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進而喪失信心,而信心對投資者是極重要的。久而久之就變得非常在意市場(短期漲跌)的反應,即使研究再深入也要尋求市場和其他投資者的認同,這從每個股吧或論壇裡都充滿了焦慮的投資者中可見一斑。很多人能做到不為股價短期的漲跌所動,但卻常常關注某一時點(比如定期報告公佈)的價格和市場觀點,就是這個原因。

 

「價格已反映預期」導致的最可能的結果就是鴕鳥政策,即什麼都不做。對任何事件,市場上總是能找到正反兩種聲音,而且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各種名人大V也指天發誓自己決不可能錯。於是我們就一等再等,看著持有的股票一跌再跌,看著計劃買入的股票一漲再漲。

 

要避免其實也很簡單,明確它是有效市場理論的東西並加以拋棄。買入和賣出都依據自己的研究來做決定(不要關注短期股價,尤其不要在意論壇裡的各種觀點),並用一個稍長的時間來驗證操作正確與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939

投資不是苦行 一念間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2vgto.html

無論做什麽事情,勤奮當然很重要,這毋庸置疑,“一萬小時定律”的流行自有其原因。但嚴苛的苦行,常常讓人執著於具體的細節,而忘記了禪者的初心。

在藏區,我一直很羨慕磕長頭的人,他們的生活是充實的。但我自己不能接受這樣的方式。狂熱的虔誠和執著同樣也是懶惰的——身體的苦行完全來自於內心的空虛,而放任自己的空虛就是最大的懶惰。每天通過不停重複同樣的動作而躲進了人群,逃避了自我,逃避了思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何嘗又不是這樣呢?只是把磕長頭換成上網、上班什麽的罷了。比如投資,每天固定閱讀資訊、看盤、交易,常常成了模式化動作,以至於我們不再思考,不再置疑。

苦行還會使人產生執著心。今天跑了10公里,明天就要更長更快更變態。執著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越來越痛苦。投資時,我們常常把自己的付出量化,然後與收益做比較,認為付出就有回報。而且很多人的量只是簡單的時間和數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提升和變化。但很遺憾,這兩者並不成正比,甚至不是正相關的。這恐怕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

佛陀最終是放棄了苦行後才悟道成佛的。只有當對投資的熱情內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卻又時時保持初心,不落執念,才能真正享受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