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樹清: “征戰”銀行業監管 | 完美人物誌

從央行到銀行,從證監會到主政地方,61歲的郭樹清近日接掌銀監會,是他在2013年履新山東省省長4年之後,再次重返金融監管系統。

郭樹清儒雅的學者形象深入人心,但無論此前任建設銀行董事長、證監會主席,還是山東省省長,雷厲風行的“高效改革派”是他身上的重要標簽。如今,自帶市場影響力的郭樹清邁入銀監會大門,面對銀行業監管的重重挑戰,他將如何“征戰”?

山東金改:金融從軟肋變成支柱

郭樹清出生於1956年8月,是內蒙古察右後旗人,曾就讀中國社科院馬列系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碩士研究生,並獲得法學博士,1986年曾赴英國牛津大學訪問研究。

從其工作履歷來看,在國家計委、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工作十年,然後被派任貴州省副省長兩年多時間,2001年開始,郭樹清在金融體系工作,2005年正式擔任建行董事長,2011年轉戰證監會。

2013年3月19日,郭樹清“空降”山東,先出任山東省副省長、代理省長,6月份正式出任山東省省長。“他總是在關鍵時刻被賦予重任,”這是業界對郭樹清的評價。

郭樹清上任的2013年,山東省以工業、制造業為主,服務業和金融行業相對落後,可以看到的是,在經濟正在進入下行通道的背景下,工業和制造業都面臨著轉型的痛苦。彼時,山東金融業的“落後”可以一組數據對比說明:2012年,山東省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018億元,同比增長19%,占GDP比重達到4%。而同期,廣東省金融業增加值已突破3000億元,占GDP比重為6.5%,差距非常明顯。

“金改”成為郭樹清的第一個改革突破口,上任僅131天,郭樹清就推出了山東金融改革的具體措施,速度之快令人咋舌。2013年8月7日,《關於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發布,即市場所稱的“山東金改22條”。

“山東金改22條”被認為充分體現了強力改革的“郭氏風格”。山東金改主要集中於五大方面改革:支持和推動金融市場創新發展、營造金融發展良好環境、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開展和規範各類地方金融組織、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金融服務。“山東金改的基本思路是‘金融產業化,服務實體經濟,設綜合性和專項金融改革實驗區。’”某金融機構如是總結。“山東金改22條”同時提出5年目標:2017年年底,全省金融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5%以上,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2%以上。

確定金改基本方向和目標之後,郭樹清要做的是推進各項改革的落地。2013年12月,山東省下發《關於建立健全地方金融體制改革的意見》,首創性地要求省市縣三級全面建立地方金融監管機構。

2014年也陸續下發金改落地文件,7月發布《山東省權益類交易場所管理暫行辦法》、8月發布《關於開展介於現貨與期貨之間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試點工作的意見》,均是國內具有開創性的政策。

2014年,郭樹清上任第一年交出的經濟答卷令人欣喜,落後江蘇7年的山東經濟,在這一年追平了江蘇,其中2013年金融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了4.14%。

剛上任山東省省長之時,他曾坦言自己“睡不好”,直到2015年“兩會”上,郭樹清被記者問及睡眠是否改善時,他才能夠輕松地說,“現在比以前睡得好了”。

數據是改革成果最直觀的表達。2015年,山東金融業增加值達到3130.6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和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5%和11%,金融業實現地方稅收449億元,占到全部地方稅收的10.7%。已經接近於改革定下的2017年目標。

“意味著金融業已發展成為山東經濟的支柱產業。”山東金融辦官員曾向媒體表示。山東金融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山東省17個市、137個縣(市、區)已全部獨立設置金融工作機構,並加掛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牌子,承擔地方金融促進和監管職責。同時,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得到改善。

“人”是核心:推金融副市長、密會金融圈大佬

在山東推進金融改革,金融人才必不可缺,意識到這一核心問題的郭樹清,以掛職“金融副市長”的模式,強力引進人才。

數據顯示,郭樹清上任之初,山東省金融從業人員占比僅2%左右,遠低於浙江、江蘇7%~10%的比例,更勿論金融監管人才的缺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郭樹清雷厲風行,要求“每個地市都要配一個懂金融的副市長”。

有媒體統計過一個數據,自2013年7月12日開始,在不到100天的時間里,山東省至少13個地級市迎來屬於自己的帶著濃厚金融系統工作背景的副市長。

爭取全職的金融副市長存在難度,“掛職”模式成為有效選擇。2013年7月12日,邵珠東被宣布成為淄博市副市長,也是第一位掛職的“金融副市長”,此前他任山東證監局新業務監管處處長。

此後幾個月的時間里,多位掛職“金融副市長”到位,其中包括“一行三會”系統以及金融機構系統人士。

除了引進掛職“金融副市長”,山東省還啟動了金融人才雙向掛職交流:山東省從中央各金融機構引進34位專業人才到省直部門和各地市掛職,並選派山東金融領域的30位專業人才到中央金融機構鍛煉。

掛職的時間並不長,一般1年~3年,有山東當地金融業人士認為,實質性效果可能不會特別明顯,但是給山東金融業帶來的觀念改變還是很有幫助的,例如現在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更多,風險防控能力也得到提升。

郭樹清開創性的實驗掛職“金融副市長”模式,推動金融改革落地,後來也有地方效仿。2016年,湖南省組織安排18名引進中央金融單位人才做掛職幹部,大部分被安排到地市州,擔任副市州長。

要推進地方金融改革,除了人才的引進,引入資金與金融機構合作必不可少。郭樹清憑借在金融圈的人脈關系,上任半年時間里,時任上證所理事長的桂敏傑,時任深交所總經理的宋麗萍等接連被會見,會見的銀行圈大佬更是包括時任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蔣超良,時任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傑,時任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時任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時任郵儲銀行董事長李國華,時任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等。

密集會見金融圈大佬的效果立竿見影。

2016年9月,郭樹清在濟南會見了證監會主席劉士余 ,探討的主題是山東省“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發展情況”,在“山東金改22條”中,發展股權交易市場占據了第二條的重要位置。2016年,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推動掛牌企業對接省直投基金,已有246家掛牌企業獲得7.4億元資金支持。

郭樹清引進金融“人才”,可以助力山東金改快速落地,利用“人脈”則為山東經濟發展解決了資金問題。正是郭樹清快速、高效,同時“鐵腕”的改革風格,讓山東金融業逐漸崛起,成為山東經濟的主要支柱。

在郭樹清離開山東之前,發布的《山東省金融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新的目標,到2020年,山東將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全省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400億元左右,占GDP的比重達到6%左右。

規劃還提出,將青島、濟南與煙臺發展成為未來4年山東金融發展的引領城市,這給未來的山東經濟發展留下更多想象空間。

高效改革如何延續

如今,郭樹清從官場再次回歸金融監管系統,邁入銀監會大門,意味著他要肩負銀行業監督管理的重擔。

對於在金融圈“經歷豐富”的郭樹清而言,他對銀行業並不陌生。2005年3月,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一職的郭樹清,被派任建行董事長,從監管者變為銀行家。當時也可以稱為建行的“關鍵時刻”,建行已經完成股改,進入上市沖刺階段,不過因為前掌門人張恩照受賄事件而陷入困境。郭樹清面臨的是,如何打消市場的顧慮,推進建行的上市計劃。

“問題暴露了,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加快改革進程。”對於負面事件的影響,郭樹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並沒有回避。2005年10月,建行作為首家完成股改的國有大行,成功在香港掛牌上市,圓滿完成了年內上市的計劃。2007年9月,郭樹清再帶領建行回歸A股掛牌。2011年10月,郭樹清離開建行出任證監會主席,當年建行的總資產規模已經突破12萬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1692.58億元,利潤增速高達25.52%。

而當郭樹清再回到銀行業監管系統,今天的銀行業面臨的形勢已迥然不同。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四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65萬億元,凈利潤增速有所回暖,不過依然處於低位。去年末,不良貸款余額規模達到1.51萬億元,已經接近銀行業全年凈利潤規模,銀行業不良暴露壓力並未降低。

當前銀行業監管面臨壓力和挑戰:“去杠桿”背景下如何防止金融空轉,切實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銀行“不良”並未見頂,風險防控依然面臨挑戰;銀行業改革進入深水期,如何有效推進,值得監管深思;混業經營加速,業務創新與風險複雜交叉為監管帶來難題;互金整治還有下半場,如何平穩過渡等等都是擺在監管面前的一道道難題。

郭樹清在“山東金改22條”中提及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金融機構改革的措施,與銀監會當前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包括大力推進民營銀行設立常態化等金融機構改革開放的思路契合。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銀行業本身未來要做到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效結合,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有機統一,這是下一步銀行業監管需要考量的問題。

此外,監管之間的協調與溝通,也是未來金融監管的重要課題。有銀行業人士稱,當前整個銀行業面對的壓力和挑戰非常大,這體現在金融業務創新包括混業經營不斷推進帶來的監管難題。

“郭樹清是一個理論水平、創新意識都非常強的人,既有銀行工作經驗,又有山東省的金融改革經驗,在審慎監管上,對於監管體系搭建,銀行金融創新、混業經營的推進,郭樹清的高效改革將如何在銀行業監管上延續,非常值得期待。”銀行業人士如此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696

三季度熒屏綜藝“征戰”暑期檔 《來吧兄弟》率先登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6/1124957.html

原標題:戶外綜藝紛紛“玩”出正能量

隨著“暑期檔”的到來,熒屏各大作品也進入第三季度,除了青春、都市、古裝等影視劇外,綜藝大戰也將全面展開。

據悉,本周末就將有多檔全新綜藝跟觀眾見面,其中,《來吧兄弟》將於明晚在江蘇衛視率先登場。在三季度綜藝里,戶外綜藝的表現特別受到觀眾關註,不同節目、不同組合的“兄弟團”玩出什麽新花樣,讓人好奇。值得註意的是,這批新的戶外綜藝還在“遊戲”之余加大了傳遞正能量的力度,讓觀眾在歡笑的同時有所收獲。

《來吧兄弟》“兄弟團”集結應對挑戰

記者獲悉,江蘇衛視鍛造式綜藝《來吧兄弟》將於本周五晚正式上線。陳小春、包貝爾、潘瑋柏、孫堅、段博文、謝彬彬組成“來吧兄弟團”,面對形式各異的挑戰,紛紛竭盡全力完成任務。

在本周播出的首期節目里,作為“來吧兄弟團”的隊長及“大哥”,陳小春敢拼、敢玩,不料,本周他首次“出戰”便遇到難題。在指定遊戲環節中,陳小春需要在五分鐘內將充氣木馬中的空氣放光,並順利將木馬塞進背包。遊戲伊始,陳小春仔細觀察並尋找充氣木馬的出氣口,隨後將其快速打開。為能夠提高效率,陳小春手腳並用,試圖以整個身體的重量加快木馬內部氣體的釋放。陳小春面對挑戰難題不斷,潘瑋柏也同樣狀況百出。在指定遊戲環節中,潘瑋柏需要在一分鐘內把四聽可樂斜立在桌面上。信心滿滿的他首先嘗試將可樂容器倒置,可結果卻並不如意。隨後,潘瑋柏開始“不走尋常路”。但其采用的擊打可樂容器的方式不但沒有成功完成挑戰,更令擺放可樂的桌子直接垮掉。潘瑋柏也忍不住自我調侃:“我想是失敗了,連桌子都垮掉。”

談到這次“兄弟團”的集結,陳小春真情直言“感恩兄弟”。潘瑋柏則豁達發聲:“人生有陽光也會有低谷”,但有兄弟源源不斷地賜予自己力量。包貝爾坦率表露自己在兄弟面前是個“愛開玩笑、愛玩遊戲的大男孩”,可以簡單純粹地綻放。孫堅不畏網絡世界的部分誤解,其“活在當下”的樂觀態度含有滿滿正能量。

據悉,不管是在上周末播出的先導片還是本周正片中,“來吧兄弟團”都齊心協力接受任務洗禮,讓人深刻體味團結協作的意義。

多個戶外綜藝比拼新花樣

除了《來吧兄弟》外,本周末開播的《極限挑戰》也受到觀眾矚目。加上正在播出的《七十二層奇樓》《奔跑吧》,第三季度熒屏綜藝勁刮“戶外”風,節目紛紛玩出新花樣。

據悉,本周播出的《七十二層奇樓》中,吳亦凡化身“師父”,展開了一場辨別“真假徒弟”的燒腦之旅。為了獲得更多線索,“師徒”幾人來到過山車旁完成高空唱歌任務,吳亦凡身為師父“身先士卒”,率先登上過山車,為“徒弟們”做出表率。過山車行至最高處,旋轉開始,吳亦凡歌聲未斷,過山車急速滑行,吳亦凡借勢唱出最強顫音,絲毫不受重力阻礙,完整演繹了一曲《一千年以後》。

周末開播的《極限挑戰》里,黃渤、孫紅雷、黃磊、羅誌祥、王迅、張藝興組成的“極限男人幫”將全員聚首。節目里,“極限男人幫”實踐“喚醒城市”的生活:天還沒亮,孫紅雷就穿著厚重的軍大衣變身“洗車工”,手執高壓水槍沖洗面包車,隨後又與黃渤當起了“送奶員”,親自上門給老奶奶送牛奶;黃磊則戴著口罩穿著圍裙變身“早點攤員工”,而羅誌祥細心地幫金毛犬洗澡……

相對於此前的節目,新一季《挑戰者聯盟》也在內容上有了變化,節目從“城市文化底蘊”切入,以全新的角度升華“挑戰”的內核。節目嘉賓將根據劇情設置來完成任務,他們在任務中要不斷地去發現一座城市的魅力。《挑戰者聯盟》首期節目將地點選擇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為觀眾帶來一段“沈氏家族白手起家的故事”。

好看之余傳遞深層次價值觀

記者留意到,跟以往節目不同,這一批新上線的戶外綜藝更多地強調正能量的傳遞。有創作者認為,綜藝市場“井噴”的時代,綜藝節目的使命是不變的:向受眾傳遞多元、包容的價值觀,以認知價值和思考價值為受眾帶來內心的收獲,“好的綜藝在展示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不斷打磨內容,首先讓受眾覺得好看,然後自然地傳遞深層次的價值觀”。

因此,今年熱播綜藝《奔跑吧》選擇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作為出發點,一路探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韻味淳厚的黃土高原風情,直至在黃河之畔演繹一曲氣勢恢宏的《保衛黃河》大合唱;《高能少年團》主打少年的成長;《挑戰者聯盟》傳遞城市文化,歐弟在蘇州篇的結尾總結完成任務感受:“我覺得我玩的不是遊戲,是仁、信。”

在即將播出的幾個戶外綜藝節目里,也有正能量的表達。《來吧兄弟》強調團結協作的意義,為留守女孩圓夢的環節讓節目充滿溫暖。《極限挑戰》中的“極限男人幫”先後為打工子弟學校送溫暖、舉辦公益聯歡會、給貧困學生上暖心課。嘉賓們身體力行,使用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傳導正面的價值觀。

頭評

在“有意思”和“有意義”間取得平衡

如今,大部分戶外綜藝節目會請到不少“愛豆”,藝人們在節目里開心玩耍,觀眾在電視機前笑得前俯後仰,獲得不少愉悅感,甚至大贊“好看”“有意思”。但同類節目看多了之後,觀眾總有一天會對相似的遊戲、相似的表現形式審美疲勞。這個時候如何把觀眾牢牢抓住,對節目來說是更高的要求。

從近年來文化類綜藝受熱捧的現象其實不難看出,觀眾的品位不僅僅是娛樂和趣味,知識性和趣味性並存,是大批觀眾所歡迎的形式。因此,對戶外綜藝來說,“有意思”之余,如何能兼顧“有意義”,讓觀眾在純粹樂呵之余收獲一些思考和感悟,這個命題值得考量。畢竟,此前被認為“有意義”的綜藝節目,多數是棚內綜藝,但把戶外遊戲和傳遞正能量、歷史文化知識相結合,對節目方甚至是參加節目的嘉賓來說,都是新的挑戰。

當然,綜藝節目需要“有意義”,也並不是說要拋棄“有意思”、放棄趣味性。對觀眾來說,汲取正能量的同時並沒有放松對節目可看性的要求。看綜藝節目本身就是一個放松、娛樂的過程,選擇戶外綜藝更是希望獲得美人美景的視覺愉悅、遊戲競技的快樂進程,以及圍觀當紅“愛豆”的種種表現。因此,節目需要在“有意思”和“有意義”之間取得平衡,讓觀眾實現“娛樂”“思考”兩不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43

共享單車征戰印度

去年3月,由竺帆組織的63人印度CEO團來中國考察互聯網項目,為期9天的行程中,他們的第一站就是體驗共享單車。

在印度Blume創投管理合夥人桑賈伊·納特看來,雖然印度的移動支付還沒有像中國一樣普及,但是掃碼即用的共享單車項目會在印度有巨大市場前景,尤其是在印度浦那,那里是印度的自行車之城,會有很好的發展。

中印企業逐鹿單車

僅僅8個月後,一場由中國和印度本土企業構成的共享單車之戰就在印度打響。

中國共享單車平臺ofo小黃車率先進入了印度市場,開始在浦那、哥印拜陀、德里、班加羅爾、印多爾等7個城市投放共享單車。摩拜也緊跟其後,宣布要與當地財團合作,進軍印度市場。根據官方數據顯示,ofo進入印度市場10周,累計訂單量突破100萬單。

事實上,印度本土共享單車品牌也在醞釀入場,加速應對外來競爭。

打車軟件Uber在印度的主要競爭對手Ola,推出自己的共享單車服務Ola Pedal。和ofo在國內的打法相似,他們的單車項目最先在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院進行試運營,進而再考慮在整個城市和全國範圍推動該項目。

常常到訪中國的Amit Gupta也深受中國共享單車項目的啟發,作為印度最大的移動廣告公司InMobi的聯合創始人,他將共享單車作為自己創業的第一站,在11月份推出了自行車共享平臺“Yulu”,並籌集了5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

印度是ofo進入的第19個海外國家,在選擇出海國家和城市時,ofo會更多考慮城市的人口密度、城市的自行車擁有量、當地的公共交通情況、當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結合當地城市規劃、當地對綠色出行需求和公共交通情況是否存在短途出行的痛點。

ofo印度公共政策與傳播總監拉傑希(Rajarshi Sahai)告訴第一財經,“在決策進駐哪些城市之外,我們也探索了多種多樣的區域、測試運營效果。包括居民區、商業園區、校園、多功能綜合體社區、繁忙的城市核心區,等等。”

印度擁有13億人口,德里地鐵網絡較為完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相比其他國家市場空間,都有著巨大的優勢。與此同時印度存在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政府在積極倡導公共交通綠色出行,“綠色節能”、“數字印度”等標簽無疑更容易得到各邦政府和國家層面的支持。

專註印度市場多年的竺帆創始人黎劍告訴第一財經,目前印度市場有幾家本地的共享單車玩家,但更多是在幾個人流量大的地方做投放試水,並沒有大範圍推開。共享單車所需要的關鍵能力上,印度本地創業者並不會比中國創業者有優勢。

印度創業者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通過少量投放拿到融資,再進一步結合中國和印度的國情做一些本土創新。“中國共享單車的發展背靠移動支付的市場競爭扶持和出行領域的白熱化競爭扶持,但印度目前支付和出行的競爭都沒有到需要強力扶持共享單車的地步,所以印度共享單車只能自食其力,很難借助外力。”黎劍表示。

 

基建現狀下的差異化運營

提起印度,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各種“開掛”的火車、街頭遊蕩的動物和處處超載的出行,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擁擠的交通、信用體系和移動支付普及度等問題,共享單車這種商業模式想要在印度站穩腳跟,要克服的難關並不少。

與中國將共享單車作為最後一公里配套交通設施不同,印度的公交和地鐵建設水平都停留在非常低的階段,最後的十公里甚至二十公里都存在問題。

例如德里屬於公交系統較發達的城市,擁有6條線路組成的地鐵網絡,其他幾座城市地鐵建設都停留在1~2條線路的狀態甚至一條都沒有,加之高峰擁堵時段,單車更是寸步難行。

黎劍觀察到,目前印度主流城市均沒有完善的非機動車道設施,這導致在印度只有兩類人騎行自行車,一是高階的騎行運動愛好者會選擇在市郊車少的地方,一是社會底層的家政服務者。

除此之外,突突車的普及也是阻礙四輪出租車和單車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印度突突車招手停、打表計費並且價格低廉。共享電單車因為更接近電驢,在印度會有更廣的民眾接受度,但是單價高、信用體系不健全也會導致可見的丟失率和損耗。

在城市和區域選擇上,黎劍建議,“在外部路網具備條件前,只做封閉區域內的投放和運營,如封閉的工業園區、軟件園區。”

考慮到當地複雜多元的社會文化環境,在印度市場拓展上ofo針對校園、企業、居民區、城市區域設計了不同的運營模式。

在ofo進入的7個城市中,浦那和哥印拜陀2座城市是進行城市層面運營,而德里、印多爾、班加羅爾、艾哈邁達巴德、金奈5座城市,並沒有盲目在全城市範圍內進行擴張,而是集中於校園運營,有控制地進行嘗試。

“每個城市都有它們獨特的風味和發展潛力,例如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是南亞最廣泛的地鐵系統所在地,也是文化和經濟中心。艾哈邁達巴德擁有最著名的BRT系統,也是印度增長最快的大城市。浦那是印度智慧城市挑戰賽的第一名,是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大學生,那里也正在複興‘騎行城市’。”拉傑希舉例稱。

電子支付的挑戰和機遇

電子支付普及度和階級消費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共享單車的拓展。

根據移動互聯網公司APUS發布《印度互聯網金融報告》,印度60%的電商支付方式為貨到付款,信用卡和借記卡的合計使用率也僅為30%,第三方數字錢包的使用率更僅為0.5%。

在黎劍看來,印度當地電子支付在快速發展,並且已經從Paytm一枝獨秀發展到多家支付百花齊放的階段。但更多人只用電子支付的“網關”功能,而非“儲蓄”功能,目前印度互聯網公司里也只有Paytm一家有在線儲蓄的牌照。

同時印度階級消費習慣也存在一定獨特性,“能用移動支付的人是不可能在大馬路上騎自行車的,這是階級消費觀所決定的。” 黎劍說道,“綜合整個硬件成本、運營成本和海外管理成本,這個模型暫時是無法盈利的。”

在支付方式上,ofo選擇了與印度電子支付公司Paytm合作。拉傑希認為,印度基礎設施和支付現狀是挑戰也是機遇。

“印度市場有一個優勢,這里的用戶熱衷於新科技,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移動支付習慣容易培養,這對於推廣共享單車和移動支付都有好處。”

2015年7月,莫迪政府提出“數字印度”計劃以來,在電子支付、數字身份註冊、智能手機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印度互聯網用戶數不斷增長,到2020年,互聯網用戶有望達到7.3億。

為了促進自行車普及,越來越多的印度城市開始推動騎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出了相應的區域。在最後一公里交通連接上,印度共享單車市場迎來一個獨特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