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比爾.魯安和紅杉基金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1zn6.html

繼續巴菲特演講經典案例探索之旅,第三個案例是巴菲特自己的合夥公司,有限合夥人的年復合收益率23.8%,不過時間段不同,巴菲特這段是1957-1969年,其他案例多是1965年以後的。

 

第四個案例是Bill Ruane比爾·魯安(1925,2005),全名是威廉·魯安William J. Ruane(Bill是暱稱),他是 Sequoia Fund(紅杉基金,不是做風投的紅杉資本)創始人之一,1970-1984年扣除費用後的年復合收益率是17.2%。

 

生涯

比尔.鲁安和红杉基金 

比爾·魯安出生於芝加哥,1945年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二戰中參加海軍。1947年,加入了GE公司,後來在哈佛商學院進一步學習,並拜讀了《證券分析》。(注一)1969年,發起成立了紅杉基金。

 

巴菲特在哥大演講時介紹比爾·魯安:「他覺得自己仍然需要多學習一些有關商業方面的知識,1951年到哥倫比亞大學選修了Graham的課程;我們就是在那時候認識的。」「當1969年我要結束Buffett Partnership時,我請他設立一個新的基金,來幫忙繼續管理我的夥伴們的資金,這就是Sequoia Fund的由來。這個基金並不是在一個很好的投資時機設立的,當時我正要抽離股市呢。接下來幾年,股市的調整給他的投資表現帶來的艱巨的挑戰。值得高興的是,我的夥伴們不但沒有離棄他,還不斷的增加投資額。結果,大家都得到了滿意的回報。」

 

證券市場週刊2011年6月曾經有篇文章,《比爾·盧恩 傳奇價值投資者是如何產生的》(注二),其文章來源翻譯自「William J. Ruane - The Making Of A Superinvestor」作者Brian Zen。文中的介紹有疑點,比如說「盧恩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授課」,但是網上找不到這段經歷。

 

投資策略

 

在《Getting Started in Value Investing》一書中是這樣介紹比爾·魯安的投資策略:

 

1,最重要的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ROE。

2,能夠自主提價的好公司。

3,公司需要的再投資資本不高,就可以賺取大量利潤。

4,在價格顯著低估時買入。

 

時間回到1999年,網絡泡沫破滅前夜,價值投資者們備受煎熬的年頭。我們來看看紅杉基金的持倉以及盈虧狀況,比爾·魯安當時是紅杉基金的主席。

圖一:1999年紅杉基金的持倉

比尔.鲁安和红杉基金

來源:注三

 

第一大重倉伯克希爾·哈撒韋佔到組合的29.9%,浮虧18%!第二大持股房地美佔到組合的15.8%,浮虧16.9%!第三大持股 PGR佔到組合的11.9%,浮虧47.8%!前10大重倉,有8只金融股!你可以設身處地的想想那個時候面臨多大的壓力。老派的價值投資者被肆意嘲笑, 巴倫週刊1999年末以《What's Wrong, Warren?》「沃倫,哪兒出毛病了?」一文向價值投資者開炮。

 

紐約時報1999年12月26日以《FUNDS WATCH; A Three-Decade Legend Loses Some Luster》「基金觀察;三十年的傳奇失去光澤」 總結紅杉基金痛苦的一年。(注四)

紅杉基金1999年收益率為-16.5%,而道瓊斯指數的收益率為27.3%。

 

再來看看紅杉基金的回應,在基金1999年年報中,發表了對投資者的信(注五):

我們的長期投資策略基於以下幾條核心原則:

1,我們買入具備利潤增長前景的高質量公司的普通股,並期待出眾的投資回報,而且這種回報是可持續的。

2,我們嘗試以低於其真實價值的價格買入這些公司。這樣做大大縮小了候選公司的範圍,因為偉大的公司,通常已經獲得市場認可。

3,如果發現滿足我們前2個條件的公司,我們會大量的買入。

4,我們希望長期持有這些投資,只要公司基本面和利潤前景良好。即使他們面臨短期的挑戰,或者他們的行業不受青睞,我們通常還會持有這些投資。

5,賣出原則:如果我們持有的公司估值水平超過其盈利前景時,我們將賣出部分或者全部持倉。

我們堅持這些原則30年,是行之有效的。

相反,我們發現極難分析那些迅速變化的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而且普遍的,這些公司的交易價格高的離譜,其中隱含的是持續的完美的高增長和高利潤,與所有真實的經濟歷史形成強烈反差。對於我們來說,這是經不起檢驗的。

 

比爾·魯安繼而引用了本傑明·格雷厄姆對1929年市場的評論:「普通股完全獨立於它的價格的觀念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荒唐。然而,所謂『新時代的理論』直接 導致了這個觀點。判斷市場價格應該基於公司價值的觀點被取代,『新時代』的標準是價值基於價格。因此,所有股價上升的限制消失了--不僅包括股票能接受的 售價,也包括它可能達到的售價......這種學說的結局是悲劇性的。」

 

在經歷了1999年的低迷後,紅杉基金在2000-2002年都大幅領先於標普500指數。直到2005年去世前,比爾·魯安都是紅杉基金的主席以及聯合管理人。

 

圖二:1999-2012紅杉基金的回報率,年復合回報率是自1970年以來的

比尔.鲁安和红杉基金 

 

圖三:案例三巴菲特合夥公司的收益率

 比尔.鲁安和红杉基金

 

圖四:紅杉基金1970-1984年的收益率

比尔.鲁安和红杉基金

注一: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5/10/05/AR2005100502298.html

注二: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0260_1.html

注三:http://www.thestreet.com/story/794494/market-for-bootleg-sequoia-shares-wanes-as-fund-slumps.html

注四:nytimes,「INVESTING: FUNDS WATCH; A Three-Decade Legend Loses Some Luster」, http://www.nytimes.com/1999/12/26/business/investing-funds-watch-a-three-decade-legend-loses-some-luster.html

注五:http://www.sequoiafund.com/Reports/Annual/Ann99.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5

獨家追蹤》盈正案坑殺全民退休金另一基金操盤人 彭國星 住安和路億元豪宅、開名車

2012-11-19  TWM
 
 

 

謝青良坑殺人民血汗錢,自己卻大賺一票住豪宅,行徑之惡劣引起公憤;但謝青良不是個案,如果檢調不徹查,盈正案也不會是最後一件坑殺案。︽今周刊︾近日接獲許多檢舉,為了保護所有人民的資產,本刊持續追追追,繼續揭發這些住豪宅的「謝青良們」。

撰文‧劉俞青

自從︽今周刊︾第八二九期揭發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謝青良坑殺人民血汗錢、自己卻坐擁豪宅後,謝青良的作法引發各界撻伐;究竟還有哪些基金經理人和謝青良一樣住豪宅、開名車?

謝青良其實不是個案,這些投信業界的「謝青良們」,以家人之名坐擁億元豪宅的所在多有,和其收入比例明顯不符。檢調如果再坐視不管,恐怕將是台灣資本市場亂源的幫凶。

凱基投信前經理人彭國星

坐享頂級生活

這次盈正案的起頭,金管會共懲罰三家投信、三位基金經理人,其中除了安泰投信的謝青良已經曝光之外,另外一位凱基投信股票投管部協理兼「凱基台灣精五門基金」經理人彭國星,也在這次金管會懲處名單中。

彭國星的住家,就買在台北市富人聚集的安和路上,是遠雄建設在三年前推出的「遠雄安禾」。如果以目前市價每坪約一四○萬元計算,彭國星家裡共七十坪,外加兩個車位,總價大約一億一千萬元。

這棟豪宅的市場知名度雖然不高,但以具備隱私、低調的特質,頗受有錢人喜愛,而且社區只有五十戶,住戶單純,地點在安和路靜謐的巷內,環境很清幽。推出之時,遠雄建設強調這是一座具備制震、制音等設備的新一代五感住宅,前一陣子因為宣明智外遇生子案而聲名大噪的李珍妮,在此也有一戶;社區共有十三樓,彭國星的豪宅就買在中間樓層。

此外,投信圈也盛傳,彭國星很喜歡汽車,曾經看過他開著保時捷、BMW等名車,馳騁在台北街頭。

當時金管會清查彭國星的戶頭發現,他的手法和謝青良如出一轍,在盈正上櫃前用徐姓人頭戶買進,並在上櫃後股價五百多元的高點賣出,大賺一票;但他操盤的凱基投信基金卻在上櫃第一天大買,等到人頭戶下車後,他的基金才賣出。對於金管會的調查,彭國星在去年九月去函金管會,對自己的行為坦承不諱,並在去年底自凱基投信離職。

不過,該檔基金當年度仍然有正報酬,因此凱基投信表示,並未因為盈正股票導致該檔基金交易虧損,而對投資人做出任何賠償。

日前,財政部長張盛和才宣示要徹查公股行庫旗下的證券營業員,是否有開名車、住豪宅等異常不明財產所得的現象,但金管會對繼謝青良之後,類似彭國星這樣的「不明所得」,不知究竟看見了沒有?

第一金證券前操盤人陳伯俞

買進盈正時機很敏感

此外,近期市場盛傳有官股行庫旗下的自營商也介入盈正案,根據本刊抽絲剝繭調查,這位行庫操盤人,就是曾任職第一金證券自營部門的「陳伯俞」無誤。

陳伯俞比謝青良年輕,今年只有四十一歲,而且家境很好,他的家族是有名的「雙葉冰淇淋」食品公司,但據說陳伯俞在外面常自稱,自己從來不用靠家裡,他的錢都是自己賺來的。

陳伯俞在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前後任職約三年,卻在盈正案爆發前的敏感時刻突然離職,根據第一金證券表示,陳伯俞在二○一○年七月底正式離開第一金證券,第一金證券高層還表示,陳伯俞是因為前一年度操作「表現不好,有瑕疵」,才因此走人。

不過就在陳伯俞離職後一個多月,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就在市場上買進盈正股票,當時的操盤人是經理莊炎霖,目前還在職。但以第一金半官方的色彩,卻異常地買進「盈正」這種股價大起大落、爭議性又高的股票,背後的投資決策過程,恐怕必須對外界好好解釋清楚。

而第一金證券也向本刊證實,二○一○年九月,盈正掛牌上櫃後,確實有從市場買進三十、四十張的盈正,「持有一個禮拜到十天左右就賣掉」。

市場傳言離職後的陳伯俞,在盈正這檔股票上大賺一票,雖然聰明地選擇在敏感時刻離職,切斷他個人與第一金證券之間的關聯,但他自己是否與公司派、其他經理人有所聯繫,而他自己、以及第一金證券前後都有買進盈正的紀錄,時間上的巧合,也引人遐想。

對此,本刊去電求證陳伯俞,他表示自己買進盈正股票,都是在離職之後,為數也不多,至於第一金證券買進盈正時,他已經離職,與他沒有任何關係。

這位自稱「錢都是靠自己賺」的陳伯俞,如今就住在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上,著名的「元大花園廣場」豪宅內,他在三年前買下這戶權狀七十七坪、外加兩個車位的豪宅,目前市價每坪以一二○萬元計算,總價也上億元。買進當時他年僅三十八歲,市場傳言許多基金經理人都來過他家。

而陳伯俞任職第一金證券期間,第一金董事長剛好就是現在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日前財長張盛和才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查出不法,「督導的董事長、總經理都要負責」,但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出事的公司,沒有一位負責人因此有所異動。

買豪宅不會輕易找人頭戶

成回溯金流重點

事實上,這波從盈正案延燒出的「經理人住豪宅風」,是因為這幾年豪宅興盛,許多從股市賺取暴利、不法所得的基金經理人,都會興起住豪宅的念頭,因此不約而同紛紛買進豪宅。

相對證券市場的人頭戶盛行,在金檢中不易被查出,但投資不動產,尤其是買進上億豪宅,一般人若無充分信任,不會輕易找毫無關聯的人頭戶頂替持有。因此這次本刊揭發從「豪宅」回溯查金流,成了這些基金經理人百口莫辯的鐵證。相對過去偵辦炒股案,這是最大不同,也是案情最有可能突破之處。

除了這條逆向的金流,熟悉台股的市場資深人士還表示,這些經理人的行為會如此猖獗,背後隱約有一個無形組織長期在支持,而這個組織的主導者,就是市場上傳言的「金主」。

這些所謂的金主,事前找好人頭戶,墊款的年利率二成,基金經理人只要負責繳二成的保證金、然後在指定的帳戶下單買股票即可;這種「金主加基金經理人」的「營業模式」,最大好處是金流就此斷掉,和經理人幾乎是毫無關係,這也是過去金管會或檢調在調查類似盈正炒股案時,經常以「查無實據」結案的原因。

除此之外,包括公司董監事在內的公司派相關帳戶,也是檢調單位最不該放過的查緝方向。由於公司內部人士最清楚公司的營運狀況,因此利用上市櫃時機上下其手,坑殺外部股東,也是常見的手法 。

以盈正案為例,二○一○年九月上櫃時的董事長陳友安,已經因為涉及內線交易案下台,由此可見這種被基金經理人或市場主力提前鎖定的標的,事後證明公司派都可能涉入其中。

從正面思考,如果檢調具備足夠的專業辦案能力,這次盈正案不啻為一次整頓台灣資本市場的絕佳機會。這場牽連甚大的炒股案,從金主、基金經理人、自營商操盤人,到公司經營者,幾乎都涉入其中,如果能夠整串粽子一舉擒獲,正能收殺雞儆猴之效,一清股市風氣。

檢調與金管會調查盈正案三管道管道一 這次盈正案最大不同之處豪宅 金流曝光 基金經理人管道二 過去的檢查方式,經常查無實據結案基金經理人 金流斷流,不易曝光 金主的人頭戶下單 市場金主

管道三 公司派

盈正上櫃時任董監事的金流,也是檢調清查方向

董事長 陳友安

董事法人 漢唐集成

法人代表 王燕群

董事法人 漢唐集成

法人代表 陳朝水

董事 許文

董事 蕭宗哲

獨立董事 丁予嘉

獨立董事 林詮盛

監察人 陳世浩

監察人 陳淑華

監察人 何俊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