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准保外就醫1個月 阿扁出獄回家哭擁母 說不出話
1 :
GS(14)@2015-01-07 01:07:25
■扁媽(上圖)在客聽等待兒子,扁一進門就直奔母親面前,母子相擁而泣。
因貪污案淪為階下囚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昨日終於獲准保外就醫,暫時結束6年40天的牢獄生活,由台中監獄返回高雄的寓所。法務部認為,陳水扁病情嚴重,在獄中治療隨時有致死危險,因此准予保外就醫一個月,以後視乎其健康狀況,再決定延長保外時間或回監服刑。阿扁出監後至昨晚未有發言,回家後與母相擁而泣。
法務部矯正署昨早9時許開會,經過約2小時討論後批准扁保外就醫。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開記者會解釋,扁的病情有惡化迹象,包括腦部有多處神經退化,增加吸入性肺炎、敗血症,甚至致死的風險;睡眠窒息引發心臟問題而致死的風險急增,是常人1.87倍;近月平均每日失禁70多次以及有自殺傾向。符合《監獄行刑法》第58條「在監不能為適當醫治」,核准他保外醫治。
若無改善可延長保外時間
陳明堂強調,阿扁獲准保外就醫為期1個月,獄方每月將派員檢視其健康狀況,再決定是否續期。若其病況無改善,可延長保外時間,每次1至3個月,延長次數不限,但病況好轉便要回監服刑。因扁是受刑人身份,未經監獄許可不得進行與治療無關的活動、不能接受採訪、不能參加公開活動。若違規可能會被中止保外就醫。至於哪些活動是扁可以做的,獄方表示,外出散步、遇到民眾打招呼握手、偶爾逛街購買民生必需品,都可以接受,但若「血拼」(瘋狂購物)恐怕會有問題,此外,投稿寫文章,或在臉書上分享心情故事,都是可以的。台中地檢署昨核准以200萬元新台幣(約48萬港元)讓扁交保,保釋金由前國策顧問辜寬敏墊支,相關部門完成保釋作業後,阿扁終於踏上回家路。大批扁迷昨日在台中監獄外等候消息,當他們聞悉阿扁出監時,歡呼聲及掌聲如雷。其間有反扁人士左右開弓,斥罵到場聲援扁的呂秀蓮無恥,又罵國民黨放縱貪污犯,還一度與阿扁支持者發生衝突,互相拳打腳踢,要由警員介入調停。下午3時半,矚目的一刻終於到來,陳水扁由兒子陳致中推着輪椅,經由監獄正門出監。扁向支持者揮手致意,後由兒子及獄方人員攙扶坐進車內。車隊緩緩穿過夾道歡迎的人潮,支持者湧上車旁大喊「加油」、「回家了」,警方拉起人鏈戒備,現場情況混亂。陳致中透過fb上載阿扁側面近照,只見扁所戴的帽子帽邊印有「扁案是政治迫害」,臉孔木無表情。而座駕車牌「9408」(台語:就是你爸),被稱為最有霸氣的車牌號碼。
旅館梳洗 換綠衣
車隊經過將近2個多小時車程,將近6時抵達高雄,先依照傳統習俗,到汽車旅館更衣梳洗再回家。與離開監獄時相比,阿扁身穿綠色衞衣和黑色外套,回家前已換成間條上衣和軍綠色外套,綠衣不離身。當他脫下帽子後可見頭髮有修剪過。下午6時39分阿扁返抵高雄寓所,座駕被數千支持者包圍,一度無法進入停車場,現場有人放炮仗,車輛幾經辛苦終於駛入停車場。陳致中晚上代表父親公開表達謝意,並指將與醫療小組保持聯繫,希望透過治療和居家療養,能讓父親病情不再惡化。他又透露,扁媽特地帶台南的碗粿讓阿扁解饞,兩人見面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相擁而泣。台灣《蘋果日報》/中央社
陳水扁小檔案
年齡:64歲學歷:台灣大學法律系家庭:妻子吳淑珍,兒子陳致中、媳婦黃睿靚,女兒陳幸妤、女婿趙建銘,有一個孫女及三個外孫經歷:‧1976年至1989年 華夏海商法事務所負責律師‧1981年至1985年 台北市議員‧1989年至1994年 立法委員‧1994年至1998年 台北市市長‧2000年至2008年 中華民國總統‧2008年至2015年 因貪污案淪為階下囚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陳水扁保外就醫大事記
‧2008年11月12日 扁卸任總統後,涉嫌貪污被收押禁見,成為台灣史上首個遭收押的卸任總統。‧2009至2013年 扁因涉及多宗貪污受賄罪,數罪並罰判監20年。‧2013年2月 台北榮總醫療小組主治醫生建議扁回家休養。法務部回應:「扁病況沒有如此嚴重。」‧2013年4月至6月 陳水扁兩度自殺未遂,被獄方發現阻止。‧2013年12月 醫生的鑑定報告指,扁患有腦神經退化症合併柏金遜症、語言障礙及失禁等疾病。‧2014年6月 扁首度透過律師申請保外就醫,法務部駁回申請。‧2014年12月 法務部長表示,扁可透過三種方式再次申請保外就醫,包括提出抗告、向高院聲明異議及再向法務部申請保外就醫。‧2014年12月29日 鑑定小組針對扁的病況進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建議讓他保外就醫。‧2015年1月5日 法務部宣佈核准陳水扁保外醫治一個月。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06/18993133
浙江女仁醫出錢求窮病人就醫
1 :
GS(14)@2016-02-03 14:43:16「打一個星期,哪來的錢,不看了,放棄了。」「我求你,成不?」浙江台州一名女醫生楊永紅,不忍病人無錢醫病,借給病人500元(人民幣.下同),並央求他不要放棄治療。有病人拍下經過,感動不少網民,但楊卻認為這事正常不過:「醫生總不能不管病人,是不是?」在台州當保安的徐姓男子上月18日因連日高燒往市立醫院求診,楊永紅診斷他患上敗血病,需吊鹽水,否則可能出現可致命的感染性休克。徐卻擔心醫藥費,指一星期用上數千元難以負擔。楊便央求他一定接受治療,並先借他500元,次天不夠可再借,「我就算借你,救你一條命我也很高興」。
稱非首次借錢給病人
楊受訪時指這只是小事,當時會說出「我求你」,也只望能把病人勸服,對方第二日亦已還錢。她指這不是她首次借錢給病人,一般都會還錢,她着緊病人健康,錢能否取回也是其次。徐經一周用藥,身體已好多了。許多網民讚楊永紅為「仁醫」。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3/19476908
高瑜72歲生日「保外」無法「就醫」
1 :
GS(14)@2016-02-18 23:32:05中國最敢言女記者高瑜昨在北京度過72歲生日。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加上不准離境,令最敢言者有口難言,律師透露她目前處於「保外」但無法「就醫」的狀態。
申請往德醫病無回覆
去年11月被以「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判五年,監外執行的高瑜,農曆正月初十生日,曾三度坐文字獄的她被捕前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家,也為《蘋果》在內多家港媒撰稿。《蘋果》記者昨致電送上祝福,她心情愉快:「昨兒子買了蛋糕,他的朋友送了鮮花,就算過了個生日」。鑑於中國刑法剝奪政治權利包括言論自由,高無法受訪,尤其不能接受外媒採訪。曾三度因言獲罪的高瑜是獲最多國際獎項的中國記者,出名硬骨頭,但此次公安連其兒子一同抓,威脅她上央視「認罪悔過」,令她身心俱疲。去年11月因重病獲准保釋後,她申請往德國醫病但至今仍未有答覆,律師尚寶軍說:「她在國內沒有經濟收入,醫療費很大問題,德國朋友和機構幫她解決。高按規定申請,但當局這麽長時間都不回覆,不正常。」高曾任官媒「中新社」記者、《經濟學周報》副總編,1989年因同情學運入獄;1993年因向境外洩密被捕判刑六年;前年再入獄被指洩露中共中央管控意識形態的「七不講」文件。《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8/19495504
黃安病危返台就醫享健保資源惹不滿
1 :
GS(14)@2016-03-11 13:29:59■黃安悄悄返台就醫,送院時戴上墨鏡。 台灣《蘋果日報》
台灣正處流感高峯期,醫院資源緊張,自封「台獨剋星」的黃安竟從大陸回台救命!本月6日,長居北京的黃安突心肌梗塞一度命危,至昨凌晨乘醫療專機回台,隨即往台北振興醫院做心臟搭橋手術。不少台灣人對黃安囂張舉報「台獨」藝人,這次卻回台使用健保資源不滿!
黃安於本月8日在微博自爆,稱於兩日前突心肌梗塞,送北京醫院診斷出三條冠狀動脈遭堵死,命在旦夕。他曾有呼吸中止症,故非開刀做手術不可。昨凌晨1時許,黃安突乘搭百萬元(新台幣.下同)醫療專機,由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他躺在擔架床上戴着墨鏡,面容看來並不憔悴,隨即送到振興醫院,其間還更新微博宣佈:「I'll be back!」巧合的是,該救護車車牌竟為「5420-QT」,諧音就像普通話中的「我是惡靈」。院方後來稱黃的搭橋手術於昨午5時許開始,預計將進行至少五至六小時以上。
■黃安被抬進醫院,有黑衣人「保駕」。
■醫院內手術資訊屏顯示,「黃O」手術狀態為「準備中」。 台灣《蘋果日報》
■載黃安到院的救護車車牌「5420-QT」,恰為國語「我是惡靈」諧音。
醫院現黑衣人攔記者警方
黃安昨凌晨2時許抵院時,有10多名黑衣人湧出,幫他以傘阻擋記者拍照及警方蒐證。警方震怒,對黑衣人展開追查。早前曾聲稱在黃安回台時,會派人保護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否認派員保護黃安。台灣向有健康保險制度,黃安這次回台使用當地健保醫療資源,引起許多人不滿。有醫生估算,黃安這次就醫的健保費用約為80萬元(約19萬港幣)。當地中央健保署指,黃安有交健保費,於台灣戶籍也未遷出,故具健保身份。另一方面,振興院方雖對外宣稱,基於醫療無國界立場救人,但該院的醫護私下對要救黃安都感不屑。黃安若在內地開刀,醫藥費相當可觀,回台治療則可享健保。有爆料者稱,振興醫院床位難求,急診室有許多病患在苦等,黃安卻透過特殊關係插隊入住。對於黃安回台就醫,其死對頭、台灣藝人吳宗憲則如此回應:「我沒有感覺,這也沒辦法呀,誰喜歡生病?……至少可感受一下台灣還是溫暖的!」被問及黃安若定居台灣,可否重返演藝圈,吳則語帶諷刺:「藝術是不能勉強的。」台灣《蘋果日報》/《自由時報》
【網民有話說】
‧想賺錢就是堂堂中國人,要健保變成委屈台灣人,當我白癡嗎?‧民主最大的好處是,雖然大部份的人都討厭你,但卻不能剝奪你的人權。‧賺人民幣就應回中國去治療!‧一個生病的人沒讓大家祝福而是讓眾人嘲笑謾罵,黃安真該好好反省啊。‧用中華民國的國旗迫害自己的同胞,再用中華民國的健保救自己的身體——這就是黃安。‧現在黃安說他是台灣人囉,祖國人被背叛了。‧不要有好處才變台灣人!資料來源: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1/19524996
非嚴重精神病者不強制就醫
1 :
GS(14)@2016-03-30 14:41:05【社區炸彈】台灣多宗隨機斬人案,行兇者事後均被查出精神異常,其中殺害內湖女童的王男,傳有吸毒前科且精神異常,卻未強制就醫。事件惹社會關注,外界抨擊有關強制就醫的法例過於寬鬆,加上更多不就醫的潛在患者,形同埋藏在社區的未爆彈。全台約有10萬名列冊追蹤照護的精神病患,根據《精神衞生法》規定,若疑似精神病患有自傷、傷人或怪異行為時,可被強制就醫。但只要被鑑定為非屬精神疾病嚴重病人者,就無法進一步強制住院。對於外界抨擊《精神衞生法》制度寬鬆,衞福部心理與口腔健康司湛立中回應,的確曾發生未達標準者或沒有意願治療者,就此不接受治療。但他認為現正是時機討論,將考慮將酒癮、毒癮及自殺傾向強烈者等納入強制就醫範圍。
襲警疑犯領身心障礙手冊
根據台灣《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定,身心障礙者只要符合條件,就可向政府申請《身心障礙手冊》,受理的心理障礙患者包括慢性精神病,範圍涵蓋精神分裂症、妄想病等。病患將享生活補助、免稅、停車免費及教育補助等福利,新北投襲警案的姓詹疑犯,就領有輕度身心障礙手冊。此外,因吸毒導致精神錯亂而犯案的亦佔大比例,刑事局去年查獲近7.9萬名毒品人口,發現有29%、約2.3萬名毒蟲曾犯下殺人案;另有一成、約1.2萬人曾犯下重傷害案。《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30/19549849
感冒拒就醫 入院「執返條命」
1 :
GS(14)@2016-08-09 07:22:29【本報訊】長期把自己調校在「鐵人mode」的陳日君,早前成為病向淺中醫的反面教材,因為力排眾議拒看醫生、拒入醫院,結果氣管炎加哮喘入院三周。今年84歲的他終於知驚,除了「學習」休息,也決定要繼續依照良心說話。
戒捱夜 明年不再教書
陳日君今年6月初因濕身而患感冒,接受訪問時聲線仍沙啞,當初「因為有少少嘢未做」拒絕看醫生,到六四晚上祈禱會時,已經無力站着講道,「本身要寫篇(講道)文章,都唔得喇,寫points(要點),坐喺度講,跟住完咗又唔捨得走,又坐埋,返到去唔得喇,第二日去醫院」。回家吃了3日藥後燒仍未退,陳日君再次求診,但又「因為有少少嘢未做」,拒絕入院,僅取了3日藥,高燒始終沒有退,「發燒我唔驚,氣管炎我都唔驚,因為以前都試過吖嘛,後來哮喘呢,我驚呀!」他拍拍心口,「真係執返條命」。「我疏忽平時感冒,突然嘭一聲衝出嚟,好彩醫院啲醫護人員好好,如果唔係可能死咗喇。」向來以為自己「鐵打」的他終於知錯,自言開始戒捱夜,濕身就換衫,又承認身體差了,「都出咗院一個月,係中氣不足,以前講兩三個鐘頭書都冇問題,而家唔得」。他將於明年退下教書工作,「教書都辛苦㗎,我80幾㗎喇,都要退啦」。大病給他的另一個啟示,就是要繼續說真話,「我咁嘅年紀,執返條命,冇乜得失㗎喇,所以照良心講嘢囉,唔講嘢地下(教會)會好失望」。■記者張嘉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09/19729011
伊朗病危女嬰獲豁免赴美就醫
1 :
GS(14)@2017-02-05 10:55:10特朗普的入境禁令,下令90天內停向伊朗等7個國家的公民發簽證,令一名急需赴美做手術的病重伊朗女嬰,在最後關頭遭撤銷簽證。當局在輿論譴責下,前晚向女嬰及家人發出緊急豁免。他們本周初會抵波特蘭就醫。
■到過伊朗的挪威前首相邦德維克也受留難。
4個月大的法蒂瑪上月被診斷出動脈扭曲兼心臟有洞,得盡快開刀。這類手術在伊朗成功率頂多三成,在美國卻達97%,加上女嬰祖父母定居美國波特蘭,因此父母決定赴美求醫。他們花數周安排,原定上月28日在杜拜領簽證後即飛美國,但前一日入境禁令生效,他們被告知一切取消,「要90天後再申請」;即使以人道理由要求加快處理亦至少得30天。幸好在多名議員和官員協助爭取下,當局前晚發出豁免。
挪威前首相遭扣查
挪威前首相亦是禁令受害人。1997至2000年及2001至05年在任的邦德維克,上周二飛抵華盛頓後被扣查了一句鐘,因他護照有蓋印顯示他2014年到過伊朗,儘管護照亦註明他曾是挪威首相。他表示明白美國對恐怖分子滲透的憂慮,但他「持外交護照又是前首相」,批評官員「該理解不會帶來問題」。美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5/1991834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