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股神」王亞偉北大演講:一個公司的本質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430.html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像一座很大的森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年以來我都這麼做,持續思考,但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總結。今天我也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資的一些重大領域的理論框架。
(文字省略部分)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係,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係。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講個例子,萬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願景是做一個純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 年之前是這樣,後來做了一點調整,也做一點商業地產。而且它想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體的住宅設計、質量,尤其是物業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對待員工呢?它每年都會請蓋洛普做一個員工滿意度調查,一直都很高。它有非常尊重員工的文化,希望和員工一起共同成長,經常做培訓,並給員工不錯的的待遇。和客戶的關係呢?我買過萬科的房子,我覺得萬科的物業管理在行業裡是遙遙領先的。它的服務理念,它對住戶的承諾真是非同凡響。所以它不但有價值觀,而且它是真正這樣去做的。雖然我幾年前就把它的股票賣掉了,但我仍然認為它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麼,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陞機制,二是質量管理,三是客戶關係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 .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質量或者產品質量。Intel,它的護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質量。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報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價值觀,評估它的護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軟」的東西,比「硬」的東西更重要。企業經營非常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公司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從長期看,護城河很深的公司,總是不斷會給人帶來驚喜;護城河很淺的公司,就會不斷給人帶來壞消息。你選擇一家公司,它有一個好的團隊,有很深的護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預測它,其實是浪費你的時間,但你可以去跟蹤它,觀察它。
2.三點標準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注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數據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平,晉陞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瞭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瞭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滿意,鬥志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麼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係。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件,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最好的消費類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有幸能遇到這類公司,就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目標。巴菲特當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中產階級就讀這份報紙,覺得是一種身份象徵。你看鳳姐,她讀的是《故事會》《知音》這些,說明她品味很高,知識淵博,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你在星巴克一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資了。騰訊的產品,當然由於最近和360 斗,名聲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輕人,生活在QQ 上,聊QQ、玩QQ遊戲、QQ 空間、QQ 秀、聽QQ 音樂,偷瓜偷菜等等,當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的黏性特別強。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產品有這種特質,往往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如果它的產品甚至能達到某種壟斷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再舉騰訊這個例子,這次名氣受損得厲害。但是雖然你覺得不好吧,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用它。壟斷就是這麼好的一件事情。雖然你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東西,只要就用它了。企業總會有些行差踏錯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壟斷性的產品,就能始終維繫和客戶的關係,有巨大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碰到順境的時候,它會比任何對手都要增長迅猛。所以碰到壟斷型的企業,市場會給很高的溢價。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基本是這兩大寡頭壟斷了中國的某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強的提價能力、議價能力。對投資而言,壟斷是比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戰略投資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週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週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台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於不同週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麼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麼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處於平台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長期投資的,最多只有一些階段性的交易機會。
整個成長期,我把它再細分成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接著進入平台期。我先給大家介紹這個概念,到後面談到公司估值時再和大家詳細討論,這關係到股票買點和賣點的問題。
那麼我們怎樣判斷公司處於成長期的什麼階段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從四個方面判斷:首先,要看市場容量,有時候要看細分市場的容量,韋爾奇有個「數一數二」的策略,是指在細分市場裡數一數二;第二,看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如果份額已經很高了,那就意味著成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比較低,業績增長的潛力就大些;第三,要看公司新產品儲備;第四,要看它的併購策略,尤其對科技公司。
(四)巴菲特的遺憾
巴菲特常有談論選擇公司的標準,他非常強調護城河,很少談論公司處於什麼成長週期,甚至誤導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實際上,從98 年開始,他的股票投資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資只有中石油和比亞迪,但相對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金額都不大。在98 年之前,他有過非常成功的投資,例如吉利剃鬚刀、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喜詩糖果、運通信用卡、富國銀行,無一例外全都是消費類公司,而且都處於比較高速增長的階段,股價都漲得很好。98年之後,也許他公司規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紀太大了,以至於他很難體驗一些新的產品,對消費產品的的敏銳性就不夠了,所以就難以重演當年的神話了。現在他投資了很多能源、公共事業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長能力當然不會很好。因此,我們學習巴菲特選股,是指學習他在98 年以前的選股,而不是現在。一個公司,哪怕它的護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團隊再優秀,當它過了成長期,進入平台期,從長期來看,它給你的回報往往是不理想的。萬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賞,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長期已經過了,可能就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品種了。
四.公司估值
(一)買點和賣點
巴菲特反覆強調「安全邊際」,好公司在較高折扣時買入,才有安全邊際,才有好的收益。如何給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個現金流折現的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要求預測公司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速度並計算其未來現金流,然後根據一個合理的折現率,計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錢。例如現在公司每股值10 塊錢,當跌到5 塊錢的時候就買進它;未來當升到20 塊錢的時候,就賣掉。可見,這個模型不但是個估值體系,而且還是個操作模型。
但是我發現,根據這個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難。
首先。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增長速度,折現率多少比較合適,也很難判斷,因為折現率理論上和利率相關,利率理論上和通脹率相關,要判斷通脹率談何容易。由於要計算的時間很長,增長速度或者折現率稍稍作些調整,計算出來的估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研究買點和賣點,哪個價格值得買進,哪個價格可以賣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錢更有意義,操作性更強,也許更符合股市波動性的特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根本不要管什麼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這些模型的假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要瞭解市場的共識到底是怎麼回事,然後才能利用它來發財。我之所以說,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譜,是因為我瞭解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這些模型都有些什麼重大的缺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買點和賣點。
(二)市場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1. 成長性估值
第一種是成長性估值,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速成長公司估值,另一類是高速成長公司估值。給低速成長公司估值,有個模型叫做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你以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低速成長的公司,舉個例子,比如說以10 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個公司,它每年的成長也不高,10%吧,持續3 年之後,市場認為它的增長比較穩定,因此給它的合理PE 從10 倍提到了13 倍。你的回報是1.1*1.1*1.1*1.3,掙了超過70%的錢。這個模型可靠嗎?見仁見智,我很懷疑。對於一些比較穩定的公用事業類公司,由於產能擴張引起低速增長,可能有些道理。瞭解一下吧。
對於比較高速成長的公司,情況會比較複雜,現實中它的波動性會非常強,價格容易大起大落,談所謂估值基本沒有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台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 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 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
我們看01 年的時候,網絡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絡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 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 水平就會大幅下滑。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麼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麼價格,那它就值什麼價。不要和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霉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 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色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 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舉個例子,08 年10 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 是25 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 點嗎?18000 嗎?不是,跌到10600 點,PE 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騰訊當時從70 多塊跌到40 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 塊。跌到40 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 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麼就不能跌到20 塊錢,10 塊錢?如果跌到10 塊錢,就是6 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週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瞭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 年,就不要持有10 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巴菲特從60 年代開始至2008 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 多只公司,持有超過3 年的,只有22 只。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 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2.重組估值
重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對象。但我覺得大家可能有興趣。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李XX的《展望』99 股市:誰是重組大黑馬?》。他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99 年寫了這篇文章。他有嚴謹的思路,經過認真分析,篩選出20 多只公司,事實情況是,他推薦的這20 多只重組公司基本上都是後來一兩年的超級大黑馬。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學習他的選股思路。後來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穫頗豐。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財富,和他的的深度直接相關。
3.相對估值
還有相對估值,其實也並不是我研究的重點。剛好有一個朋友做了分析師,有時候向我請教,我就幫忙總結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經常捕捉熱點進行操作,可能也會感興趣。所謂的相對估值,它的特點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壞,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夠上漲。它現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講究的是資產配置、板塊輪動、博弈。當然他們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對經營指標、行業政策、經濟指標(利率等)、資金喜好等,進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1)總結一個行業裡幾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優缺點,核心的幾個經營指標是什麼。對一個具體公司,什麼經營數據的變化,可能對他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連鎖店的商業和百貨類的商業,最重要的營運指標是不一樣的。地產公司,它的地儲備和土地成本,對業績的影響很重大,對股價影響也很敏感。對網遊類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時在線人數這些指標,就很敏感。當這些營運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就需要你非常認真去關注了,可能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比較大的波動。
(2)行業政策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比如行業標準、出口退稅、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公司影響是怎麼樣的,哪些公司會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課。
(3)宏觀經濟指標,例如利率上調對公司的影響。簡單而言,對負債率高的公司影響就比較大一些,對輕資產低負債的公司影響就會小一些。
(4 )資金偏好的敏感性。講幾個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喜愛。在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過高;二是機構持倉的比重,如果機構持倉某隻股票比例已經很高了,那麼股價再漲就難了,如果持倉比例比較低,才容易跑出黑馬;三是在行情反彈的時候,行業內估值相對比較低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青睞;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價會影響已上市的同類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經營情況很糟糕,股價很低,這種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經營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同進也存在一些重組、收購和資產注入的可能性,容易成為黑馬。
(6)高度關注公司的增發和回購。
(7)關注管理層激勵。公司業績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們要認真研究管理層激勵的具體條款。它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指引。
(文字省略部分)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裡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麼水平如此之高,聽完之後,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遊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餘。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儘可能迴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垃圾堆裡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裡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麼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種感覺太好了,有志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想投資大眾點評?更應該關註它的美國版——Yelp 小馬博識--估股網
來源: http://xueqiu.com/1930109830/33259337
相信大多數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都用過
$大眾點評(DIANPING)$ ,除了體驗過它的服務以外,還需要了解一下它截止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運營數據:
* 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7億,點評數量超過4200萬條,收錄商戶數量超過1000萬家,覆蓋全國2300多個城市及美國、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爾代夫、毛里求斯等近百個熱門旅遊國家和地區;
* 月綜合瀏覽量(網站及移動設備)超過80億,其中移動客戶端的瀏覽量超過80%,移動客戶端累計獨立用戶數超過1.8億;
* 目前除上海總部之外,已經在北京、廣州、天津、杭州、南京等130座城市設立分支機構。
從大眾點評於2013年開始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今年2月接受騰訊入股20%並達成戰略合作以及年中有外媒報道大眾點評正與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商議赴美上市事宜等“蛛絲馬跡”,基本可以推測大眾點評的招股書應該很快出來。我們都知道,雖然大眾點評的用戶很多,但僅局限於中國;雖然用戶的點評真不少,但點評的質量要麽就不高,要麽就不知道是不是“水軍”,如果告訴大家有一家公司除更加國際化以久,評論的質量更高,而且還已經開始盈利了,是不是覺得應該認識一下?
Yelp
美國版的“大眾點評”——
$Yelp(YELP)$ ,在國外真可謂是殺人越貨,旅遊居家之必備APP,它的普遍程度及市場地位?從“Yelp”已經在國外變成一個動詞(相關案例可以參考Facebook)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它在用戶中的地位;同時對於點評網站而言,最主要是就是用戶範圍以及點評質量(這是構建生態圈最重要的兩個參數),對於截止至2014年三季度運營數據如下:
* 美國地區及國際地區活躍市場分別達61及66個(於每一個當地市場雇傭一名社區經理以運營);登記入駐當地商戶188.6萬,其中活躍當地商戶數量達8.6萬;
* 獨立用戶達1.39億,其中移動端獨立用戶達7,344萬,移動端獨立用戶占比由2013年一季度的39.4%攀升至52.7%;累積評論數量由2010年一季度的1,024.4萬增長至6,659.2萬條;
* 由於國外的用戶(尤其是美國用戶)更喜歡寫評論,所以評論的質量(評論詳細程度、真實性)更高;(相關案例可以對比美國亞馬遜與國內電子商務網站圖書頻道的評論)。
可以看出,該公司擁有強大的本地內容、與機構(和中小企業)之間的良好關系、以及覆蓋範圍廣泛的用戶人群,已經構建了一道厚厚的護城河。
除具備護城河以及,我們認為該公司還有以下投資亮點:
l 潛在的被收購對象:今年以來美國互聯網再次興趣並購潮,高盛曾預測稱多家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可能會成為並購目標,其中Yelp所具備的內容、與機構的關系以及用戶群對於在線廣告和旅遊公司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資產(參考:
$Priceline(PCLN)$ 於今年6月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餐飲預訂網站運營商OpenTable,溢價高達46%);
l 移動端在線廣告增長潛力巨大:據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的一份報告稱,美國市場移動端廣告業務將於2018年增長至284億美元,占總體廣告市場的85.9%(目前占比約為39.5%),其中Yelp所占市場份額將由2013年的1%上升至2016年1.9%(即假設2016年美國市場移動端廣告收入達到200億美元,Yelp僅移動端收入將達約3.8億美元,而前4個季度Yelp營收僅3.38億美元,移動端獨立用戶數量僅為52.7%);另一個參考標的為旅遊業的點評公司Tripadvisor,該公司營收由2008年2.98億美元增長至9.45億美元,而Yelp2013年營收僅為2.33億美元;
l 已實現盈利且財務數據不斷優化:Yelp於2013年第二季度實現EBITDA為正以後,於2014年二季度實現盈利274萬美元,雖然凈利潤率很低(2014年二、三季度分別為3.1%及3.5%),但考察其2010年起各個季度數據顯示,除產品研發費用呈現增長態勢以外,市場營銷及行政費率占比均大幅下滑(分別由73.2%下滑至53.2%,由33.8%下滑至14.8%)。考慮到公司的高成長性(2011年起各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率介於60% - 80%),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司將有效降低各項費率占比,凈利潤及凈利潤率亦將大幅提升。
估值:
該公司股價自2012年開始啟動,自2013年披露二季度實現EBITDA轉正後更是大幅跳升,於2014年3月更觸及高點101.75美元,而後於2014年5月觸及52周新低(49.11美元)後持續反彈至82.5美元後,再次回調至58.09美元;
通過我們的DCF模型(自由現金流估值模型),假設至2023年營收達到19.46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23.6%),凈利潤率上升至10.4%(Tripadvisor2013年凈利潤率為21.7%),折舊攤銷、資本開支及股票激勵補償占比分別保持在4.6%、7.5%及11.0%,WACC及潛在永續增長率分別為10.04%及5.3%,得出基本每股價格約為50美元(不考慮被收購的因素), 與當前價58.09美元僅相差16.18%;
基於股價走勢以及估值模型,我們有理由相信50美元就是它的底,建議加入觀察名單,待進入合理價格範圍可買入。若有興趣可以到小馬博識學習頻道購買並下載【Yelp】現金流折現估值模型
http://www.ponywise.com/pages/course/144,通過調整得出您自己認為合理的估值。
@方舟88
Apple Watch,中國的開發者是怎麽看待它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7650.html
Apple Watch,中國的開發者是怎麽看待它的?
第一財經周刊 張睿 2015-04-18 17:21:00
專門針對智能手表做開發的應用並不多,用戶在手腕上究竟需要什麽樣的應用,適用於什麽樣的場景,開發者也在試圖搞明白。
章苒說她不會買Apple Watch。雖然她是一位移動應用的開發者,而且正在和團隊著手進行Apple Watch版本的開發和適配。續航時間太短、沒什麽用、不夠漂亮,都是她拒絕Apple Watch的理由。
但是Apple Watch的預售呈現出了與章苒預期完全不一樣的景象。
蘋果在4月10日下午3時在中國開放在線預訂。在開放訂購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里,大部分型號都被搶購一空,甚至包括售價7萬到12萬元的Edition版本的多個型號。6小時後,所有36個型號發貨時間或已經推遲到了6至7月。
Slice Intelligence的調查結果顯示,僅4月10日一天美國市場就收到了100萬只Apple Watch的預訂訂單。這個數量超出了Android智能手表2014年全年的銷量。

熱情的消費者期待這個手腕上的智能設備在第三方應用的配合下形成一些新的玩法,比如用它收發微信消息,比如在商店里“刷手表”支付。但是如果你想到線下蘋果零售商店先行體驗一下,恐怕要失望了,蘋果商店里的Apple Watch上目前只有蘋果自己的應用。
開發者都在忐忑地期待著自己的應用出現在用戶手腕上會是什麽情形,他們會作出什麽反應和評價。
蘋果官網Apple Watch的頁面公布了一批已經適配完成的應用名單,國內有微信、新浪微博、支付寶、攜程旅行等9款,國外有SPG、American Airlines、Instagram等40余款。不過,搜狗地圖、優酷、百度、什麽值得買等也已經完成了更新和適配,4月24日Apple Watch正式發售之後都可以下載使用。
4月1日,蘋果開放了Apple Watch應用審核申請,4天時間便收到了超過1000款應用,蘋果CEO蒂姆·庫克在發送給公司全體員工的備忘錄中提到了這一數字。
但是現在的預訂用戶還不能體驗這些應用。
另一名開發者張斌給自己和太太一人買了一個。他期待使用Apple Watch的運動、塗鴉及心跳功能,當然他也期待他自己的“全國空氣質量指數”(以下簡稱“空氣質量”)在Apple Watch上的表現。
他真正在Apple Watch上試用自己的應用“空氣質量”還是在蘋果北京的實驗室里,他拿著前期在模擬器上開發完成的應用在Apple Watch真機上測試,發現界面上字體、圖片等果然問題不少,不得不進行大量修改。
空氣質量在Apple Watch上實現的功能過於簡單:通過Glance界面看所在城市的天氣,打開列表看城市天氣的詳情,而原先在iPhone版本上的地圖、排行榜等功能都沒有呈現在手表上。
空氣質量是被蘋果挑選的首批適配應用之一,因此能夠有機會去蘋果實驗室進行真機測試,並且在4月1日之前提交審核。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什麽值得買”上,產品經理張麗莎將Apple Watch版本的開發過程形容為“盲人摸象”:“沒有真機,開發人員只能根據蘋果官方給出的開發文檔模擬開發,”張麗莎說,“什麽值得買”希望在Apple Watch上做一個優惠信息推送的功能,“在後來的真機調試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推送打不開、界面錯亂。”
更多的開發者在謹慎的嘗試當中。“我們已經完成了產品設計,但是,最終產品出來還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章苒說,她和團隊開發的是一款結合地理位置進行新聞報道和閱讀的應用—“我在現場”。她認為,“我在現場”的卡片式閱讀形式很容易和Apple Watch找到契合點,她的同事也曾經到蘋果北京辦公室溝通。不過她並沒有把Apple Watch版本開發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們覺得Apple Watch的市場其實很小,而且我們比較猶豫的是,因為現在手表沒有量,測試的問題很難解決。”

在此之前,專門針對智能手表進行開發的應用並不多,無論是空氣質量、什麽值得買這樣的小公司還是微信、支付寶這樣的大公司,用戶在手腕上究竟需要什麽樣的應用,適用於什麽樣的場景,大家並沒有統一的看法。
“我們理解Apple Watch充當的是人和手機之間的媒介,”搜狗地圖總經理孔祥來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能夠減輕用戶交互的負擔。”
搜狗地圖為Apple Watch設計的應用場景之一是步行導航。以前用戶使用步行導航時需要不停地看手機屏幕,為此用戶可能需要多次拿出手機,點亮屏幕,解鎖,打開應用,而當用戶戴著Apple Watch時就簡單多了,遇到路口Apple Watch會震動提醒,用戶擡起手腕它會自動顯示你應該左轉還是右轉的提示。
“手機導航解放了雙手和雙眼,但是你至少得聽對吧,現在Apple Watch連聽都不用,它可以靠震動讓你感知。”孔祥來說。在他看來,“出行領域的交互方式整個要被重新定義了,這是顛覆性的。”
搜狗地圖在今年1月底開始Apple Watch的適配工作,用了3周時間開發出了第一版。在此之前,除了給搜狗自己的兒童手表“糖貓”提供過定位服務,搜狗沒有為其他智能手表做過開發。孔祥來認為,開發的難度並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如何根據蘋果的開發文檔定義產品。
蘋果希望類似搜狗這樣的開發公司能夠為Apple Watch提供實用的功能場景。過去數月間,蘋果召開了多次會議,邀請包括中國開發者在內的數百名開發者參加。開發者們需要搞明白的問題是,Apple Watch如何和他們的產品巧妙結合起來。
Apple Watch的操作方式和iPhone是完全不一樣的,在iPhone上,你可以多點觸摸、可以長按,但在Apple Watch上,你需要用力按壓(Force Touch)、旋轉數碼表冠(Digital Crown)、擡起或放下手臂。開發者無法直接將iPhone上的應用移植過來,而需要另外一套思路。“你不能永遠想著適配手機,永遠考慮大拇指能不能摸到,到手表上、眼鏡上思維方式就都變了。”章苒說。
蘋果提倡的首要原則是“化繁為簡”,從蘋果官網給出了一些Watch App示例可以發現這一點,比如,攜程旅行提供的是行程預訂通知和瀏覽功能,新浪微博提供的是運動數據記錄和好友比拼功能,所有應用都保留了其在iPhone上最小的一部分。
簡單背後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蘋果對各類接口的開放非常謹慎。Force Touch和Digital Crown的效果是固定的,開發者無法根據需要自定義,震動提醒的方式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說用戶如果不擡起胳膊看一眼,並不能區分是郵件提醒,還是新聞通知。
傳感器接口的權限也仍然保留在蘋果手中。Apple Watch背後的環裝傳感器可以監測到用戶的脈搏,蘋果自己開發的“心跳”應用就是使用了這個傳感器,當你雙指同時按住屏幕時,內置的心率傳感器會記錄並傳送你的心跳。但是開發者目前拿不到傳感器的信息,對於運動以及健康類的應用來說,這確實讓人失望。
蘋果不希望看到第三方應用的深度開發,源於Apple Watch的定位: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智能設備,它是作為iPhone的延伸設備而存在。使用Apple Watch前需要先和iPhone綁定,使用過程中要保持近距離連接以便Apple Watch能夠從iPhone上讀取數據。
這就造成Apple Watch上的第三方程序加載時間過長,特別是需要用到GPS信息的應用,有時甚至無法載入。原因很簡單,Apple Watch本身並沒有GPS的功能,只能從iPhone上獲得。Verge作者Nilay Patel評論道,“如果Apple Watch速度很慢,我就會掏出手機。”使用一種響應有點兒慢的技術至少可以說極具風險,特別是這種技術本是要取代你的手機,“搜狗地圖”和“空氣質量”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這個問題。
此外,Apple Watch的動畫接口被美國技術媒體Fast Company吐槽為“A Pain In The Ass”。蘋果自己的應用有非常絢爛流暢的效果,但是第三方應用卻沒有,因為蘋果並沒有開放動畫接口,這也導致地圖類應用無法像Apple Watch一樣放大縮小。
蘋果表示正努力趕在4月24日產品正式上市之前提高應用的運行速度,也承諾將在今年年底之前開放Apple Watch本地應用的開發。
孔祥來的理解是,蘋果將數據處理任務放在iPhone上是智能手表的一個新思路,這樣手表本身不需要帶有複雜的操作系統,與人的交互可以更簡單,手表本身可以更輕薄,續航能力可以更好。
很難預計Apple Watch的這一定位會不會成為智能手表的標準。“在Apple Watch誕生之前,國內智能手表的市場也就是十萬只的級別。”出門問問智能手表系統負責人林宜立對《第一財經周刊》說,“智能手表是否真正成立還需要時間驗證。那些不懂技術的小白用戶,他會不會買,他什麽時候買,這個市場會不會成為智能手機一樣人手一只的市場,還是說它根本就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這些都要打個問號。”
編輯:張瑜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