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293&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2004年,中國決定引進高鐵技術之時,中國列車運行的最高時速約為160公里。日本川崎重工總裁大橋忠晴曾勸告中方技術人員不要操之過急,先用八年時間掌握時速200公里的技術,再用八年時間掌握時速350公里的技術。
![]() |
2011年6月26日,北京,黃昏時分從上海方向駛來的CRH380動車。CFP |
但追求「跨越式發展」的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決心超越這個速度。在他的鐵腕之下,七年之後,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中國將高鐵的最高運營速度提升到了每小時380公里,並打算將這一速度在京滬高鐵上實踐。
這曾是一個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技術奇蹟——日本人花了30年才將列車時速從210公里提升至300公里。如果沒有「7·23」動車追尾事故,中國高鐵最新刷新的一個世界紀錄,或許是成為「首個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的戰略性高新技術項目」。
但奇蹟終止的速度比誕生更快。
今年6月24日,日本共同社報導稱,中國南車集團有意在美國為其研製的「創造世界高鐵最高速度」「世界最先進高速列車」CRH380A申請高鐵 專利,為南車競標美國高鐵項目做準備。早在去年12月7日,南車就與通用電氣(GE)簽署協議,雙方將在美國設立各自持股50%的合資公司,共同競標美國 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項目。南車董事長趙小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南車擬向合資公司轉讓的國產動車組技術已經通過美國知識產權局審查,不存在知識產權方面 的爭議。
但南車的重要合作方、日本川崎重工並不認同南車的上述說法。大橋忠晴7月4日接受日本《朝日新聞》採訪時表示,當初川崎重工和中方簽署技術轉讓 協議時有明確約定,日方轉讓的技術「只能在中國國內使用」,目前川崎重工還不清楚南車在美申請專利的具體情況,所以暫時無法應對,但會對此事繼續保持關 注,「如果中方違反了當初的協議,我們將提起訴訟」。
7月7日,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長、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做客新華網,針對日本媒體說中國高鐵「是在日本新幹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盜版新幹線」奮起反擊:
「可以說,新幹線與京滬高鐵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無論速度還是舒適度,無論是線上部分還是線下部分技術,差距都很大。
「例如,我們創新製造的CRH380A型車與過去從日本川崎重工引進技術、合作生產的CRH2型車相比,功率由原來的4800千瓦增加到 9600千瓦;持續時速由200公里-250公里提高到380公里;脫軌係數由0.73降低為0.13;頭車氣動阻力降低15.4%,尾車升力接近於0, 氣動噪聲降低了7%;轉向架輪對實現了『踏面接觸應力』比歐洲標準降低10%-12%的新突破;車體的氣密強度從4千帕提升至6千帕,提升了50%,保證 了列車在時速350公里隧道內交會的結構安全可靠性⋯⋯」
王勇平試圖列舉數據證明中國高速動車組和高鐵安全可靠、性能優異,並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蹟」。鐵道部總工程師何 華武也在7月中旬連續為高鐵安全背書,稱「無論是線路、車輛、接觸網、通信信號等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點上檢測到問題,系統都會按照故障導向安全原則, 採取自動導向安全的應對措施」。
但這個技術奇蹟被京滬高鐵隨後發生的一系列設備故障打破了——京滬高鐵6月底開通後,五天內發生了四次供電設備故障。7月23日,發生在溫州的 一場奪走40條人命的追尾事故,徹底動搖了各界對於中國高鐵技術的信心。這場匪夷所思的動車追尾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雷擊導致信號系統的程序錯誤,並使 列車自動駕駛和防護系統失去作用。
日本亞特蘭蒂斯投資公司研究總管埃德溫·摩納稱,「7·23」事故之後,「中國高鐵出口的機會為零。恐怕中國高速鐵路建設者需要花至少20年時間,才能重新向國外採購者證明高速鐵路技術的安全性。」
8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高鐵全面降速,在建項目緩行,以重估中國高鐵的安全問題。
對於目前在重負下喘不過氣來的鐵路系統,降速或許能減輕部分壓力,也為脆弱的中國高鐵技術回爐再造贏得時間。但是,除非痛下決心啟動鐵路改革,催生這一「奇蹟」的土壤不會消失。
未經考驗的速度
接替因腐敗案下馬的劉志軍出任鐵道部長的盛光祖上任伊始就宣佈,原來設計時速350公里的京滬高鐵降速運行。聽到這一消息,國內一家機車製造企 業的副總工程師對財新《新世紀》說:「我們每個人真的鬆了一口氣。」這些鐵路機車專家們最瞭解中國高鐵技術的現狀——我們製造出了能跑出世界紀錄的動車 組,卻還不能完全控制它的速度。
今年6月底,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周翊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國內從日本、德國引進的動車組,外方明確要求運行速度不能超過300公里/小時,鐵道部把從國外引進的動車組衝刺300公里以上的時速,實際上「是吃掉了安全冗餘」。
消息傳出後遭到了鐵道部的反駁。然而,來自鐵路和機車製造系統內三家不同單位的專家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周翊民的講話「符合事實」。
前述機車企業副總工程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高鐵速度從3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的過程中,我們是做了一些自主改進的工作,把引進電 機的設計余量利用起來,增大了牽引電機的功率,自然就能把車速提上來。這個比較容易,但一下子把設計余量全部用掉,沒有實踐檢驗,會不會出問題沒有人知 道。」
他表示,安全設計余量並非不能利用,但提速應逐步進行,「先運行300公里的速度,運行幾年後積累經驗再逐步提速到320公里、350公里。因為需要更長時間去檢驗我們的技術,哪怕百分之一、萬分之一的風險,我們都不敢冒」。
缺乏機械疲勞測試是一個大問題。「今年4月1日美國西南航的一架波音737就因金屬材料疲勞,機艙頂部突然裂開一個大洞。」前述副總工說,「動車像飛機一樣,是可能存在機械疲勞的,但當時看不出問題。」
另一位原鐵道部官員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強調:高鐵運營中的一個關鍵就是防止機械疲勞造成的安全事故,「在這方面德國已敲過警鐘」。
1998年6月13日,德國一列高速列車途經愛舍德小鎮一座橋樑時突然出軌,第三節車廂和橋樑發生猛烈撞擊,造成100人死亡、88人重傷,調查結果顯示,列車車輪因機械疲勞而斷裂脫落是主要原因。
2007年底,南車青島四方在做時速300公里以上速度試驗時,技術引進合作的外方技術人員拒絕參加衝刺試驗,並明確表示若因此造成事故,外方不負任何責任。
在前述機車製造公司的副總工看來,「鐵道部一直在說高鐵安全沒有問題,外界則在質疑它有問題,以科學的態度講,應該說我們不能證明它有問題,也不能證明它 沒有問題。因為我們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成熟車型,時速最高就是300公里。而我們短短這幾年跨越式發展到350公里以上,只是『擅自』增大了功率、提高 了速度,有一些東西我們都沒搞懂。」
他舉例說,列車時速達到300公里以後,理論上講,速度越高,測算出的脫軌係數應該越大,才符合常識,「但我們實際測量時發現,時速在350公里再往上, 測算出來的結果卻是速度越高脫軌係數越小,CRH380A的脫軌係數由0.7多降到0.1了。這並不說明高速安全,只能說明我們原來用的數學模型在這麼高 的速度下不符合實際」。
「在沒有弄明白這個數學模型問題之前,不能冒險,不能拿人的生命冒險,這個原因或結果盛部長是知道的。」他說,「降速不只是響應輿論的呼籲,我覺得盛部長在這個問題上做的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一個政治家的決定。」
強勢招標始末
「跨越式發展」是劉志軍2003年上任伊始就提出的施政綱領,即「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落後者對先行者走過的某個發展階段的超常規趕超」。這個思路取代了網運分離等體制改革方案,成為鐵路核心戰略,貫穿其任期始終。
![]() |
鐵道部稱CRH380A比其日本原型車更為先進。Sankei/Getty Images/CFP |
2004年中國正式通過第一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要達到10萬公里,國內主要繁忙幹線實現客貨分離;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四橫四縱」的客運專線網。
劉志軍的跨越式發展,不僅要大建高鐵,而且要快建。為此,他的第二把火是「用市場換技術」,引進國外高速鐵路技術,終止國內進行了十年之久的高鐵技術自主研發,包括當時南車研發成功並已投入試驗性載客運營的「中華之星」。
劉志軍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要「系統性地引進已被驗證過的發達國家機車車輛關鍵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系統合成」,快速推動國內高鐵建設,在其任內 實現跨越式發展。而完全自主創新需要時間。他希望以大規模建設這塊市場大蛋糕迫使外方轉讓核心技術,實現低成本引進和本土化生產,最終打造中國品牌。
在劉志軍的主導下,鐵道部在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裡,先後進行了三次重要的項目招標。
2004年8月27日,法國阿爾斯通與中國北車集團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日本川崎重工與中國南車集團青島四方機車車輛有限公司聯合體、加拿大龐巴迪與南車的合資公司——青島四方龐巴迪鮑爾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中標了「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招標」項目。
2005年10月,「時速300公里動車組」的項目招標啟動。2006年初,川崎重工、阿爾斯通、龐巴迪和西門子四家外國巨頭通過與南車、北車下屬企業合作中標。
2006年11月,鐵道部開始進行國內第一條新建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項目招標,最終以西門子為首的德國企業聯合體以120億元人民幣價格中標。
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系主任吳俊勇教授對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說:「這三次招標的區別在於,2004年引進的時速200公里動車組主 要是在既有線路上使用;2005年第二次招標引進的動車組則是在新建客運專線上使用。這前兩次招標都是車輛採購+技術引進。而2006年的第三次招標,針 對的是一條高鐵專線,競標企業要負責包括線路建設和動車在內的整個工程,是一個總承包方。」
吳俊勇是第三次招標中鐵道部技術引進談判的技術顧問。即使在高鐵危機日漸深化的今天,這位教授仍認為當時主持技術引進的劉志軍和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的談判策略頗值得讚賞。
「談判中鐵道部佔據了主導。」他說,「所有外商都要直接和鐵道部談,中國企業和市場被整合到一起,如果我們不讓步,對方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有四個選擇,一個一個地磨,這家不行就找那家,讓四家外商來競爭。」
他介紹說,京津城際是拿出來談的第一個高鐵項目,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這條線才118公里,而我們準備在 10年內建5000公里的高鐵新線,後面的市場才是大頭,要知道過去50年裡所有的發達國家加起來才建了6500公里的高鐵。這樣還有一個好處,以後武廣 高鐵招標時,前面外商轉讓的技術就不需要談了,只談那些他們還沒轉讓的就行。」
鐵道部要求來自外方企業分別組成聯合體,即以西門子為首的德國企業聯合體,包括ABB、施耐德等;以阿爾斯通為首的法國企業聯合體,以龐巴迪為首的加拿大企業聯合體和以日立為首的日本企業聯合體。
每個聯合體企業之間互有分工。日本集團並非此前獲得兩次動車訂單的川崎重工牽頭,而是以日立為首,包括川崎重工、三菱等六家公司。
這一輪談判從2006年11月開始,持續了三個月,鐵道部包下了北京車公莊附近的新大都酒店作為談判地點,並從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科 研院校抽調專家,和鐵路系統內的談判人員一起,分成六個小組與四個國家企業聯合體進行車輪戰。每個小組都有二三十人,外方人數也基本對等。
六個小組分別針對高鐵所涉及的動車組設計製造、牽引供電、基礎設施、運營調度、通信信號、客運服務等六個子系統。吳俊勇參與的是牽引供電系統談判組,「就是27.5千伏的接觸網和受電弓的滑動摩擦給車提供動力,以及10千伏的鐵路沿線供電」。
談判圍繞兩個焦點進行,一是轉讓哪些技術,二是轉讓價格。「我們這些顧問主要負責談外方要轉讓哪些技術的問題,張曙光本身也是鐵道部高鐵技術引 進消化吸收辦公室的主任,價格方面還有最終拍板都是由鐵道部領導來做。」吳俊勇回憶說,「外方都有不同的推薦方案,我們也有我們提出來的單子,一發現有些 技術他們沒列出來,我們就一項一項的談,哪些可以轉讓,哪些不能轉讓。每項技術都要和對方四家分別談,爭得非常激烈,談判時經常拍桌子摔板凳。」
前兩輪招標的經歷,讓鐵道部有了足夠的自信。2010年新華社記者為鐵道部撰寫的長篇通訊《穿越夢幻的時空——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紀實》中記錄了「張曙光笑傲西門子」的故事:
2004年的第一輪招標,「德國西門子公司興趣濃厚,充滿自信,開出了天價:每列原型車價格3.5億元人民幣,技術轉讓費3.9億歐元。直到招 標前一夜,西門子仍不肯讓步。作為鐵道部首席談判代表,張曙光堅定地說,如果原型車價格不降到2.5億元人民幣以下,技術轉讓費不降到1.5億歐元以下, 肯定出局。」
結果次日開標:西門子出局,阿爾斯通、川崎、龐巴迪中標。通訊稱談判團隊因此被集體解僱。但接近西門子談判團隊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時恰逢負責談判的人員因任期結束被調回總部。但西門子此次招標後也調整了談判策略。
第二年時速300公里動車組招標,據上述通訊描述,「西門子再次競標時,不僅原型車每列價格降到2.5億元人民幣,還以8000萬歐元價格轉讓了關鍵技術。僅此一個項目,就節省了90億元人民幣的採購成本」。
以技術轉讓為前提
除了價格,據稱,拒絕響應招標說明書中規定的50多項技術轉讓要求,也是西門子2004年第一輪出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 |
2010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聯邦政府將撥款80億美元啟動美國的高速鐵路計劃。圖為美國的Acela高速列車。Mark Wilson/Getty Images/CFP |
日本川崎重工則從一開始就「識時務」。中方最初向擁有目前日本動車組最新700系及800系技術的日本車輛製造公司(日車)及日立製作所洽商, 但日車、日立均拒絕向中國出售車輛及技術轉移。鐵道部改向川崎重工招手,川崎經營狀況不太理想,因此不顧日車、日立及東日本旅客鐵路公司的反對,出售三組 E2系及其車輛技術給中國。
第一輪招標的最大贏家法國阿爾斯通,當時同樣經營不善債台高築。2003年8月甚至向巴黎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但2004年中國的6.2億歐元大單挽救了它被肢解的命運,阿爾斯通為此將其TVB高速列車的七項關鍵技術轉讓給了中國。
「鐵道部的思路很清楚,就是要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哪怕成本偏高,但是一次到位,對長期規劃是有利的。」吳俊勇說,比如高鐵的供電方式,四家都提 供了方案,但中方技術人員認為德國的AG供電方式最先進,兩個供電變壓器的點段之間距離可以達到90公里,供電距離長,能量大。這種供電模式在118公里 的京津城際優勢不明顯,但在1300公里的京滬高鐵上優勢就很顯著,1300公里只需建26個變電站。
「每天從早8點一直談到晚上11點,然後晚上整理一天的談判進展,有哪些問題。」吳俊勇說,「晚上一般張曙光都會跑來看看。」在他看來,張在技術上有貢獻,在推進談判上也很有組織才能,主要談判策略都是張決定。
由於京津城際高鐵按要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通車,談判時間非常緊張,談判組連2007年的春節都沒有休息。談判到最後就剩下了兩組,一是動車,二是牽引供電。
吳俊勇解釋說,其他系統我們原有技術相對成熟,但動車組沒辦法,要跑350公里,我們過去沒有;而高鐵的牽引供電系統則全部採用新技術,原來的 既有線路都是直接用直流電機,動力比較小;京津高鐵上要跑交直交的動車組,採用的是交-直-交供電系統,而且是採用分散動力,也只能對外引進。
最終,西門子牽頭的德國企業聯合體以120億人民幣的價格中標京津高鐵。之後,日本人拿到了武廣高鐵的合同。與前兩次動車組招標一樣,他們需要 與中國企業合作,先整車引進,再零部件引進,由中國企業組裝調試,再然後是零部件逐步國產化。西門子的合作者是北車唐山廠,日本則選擇了南車株洲廠。
升級版國產化率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在2006年5月25日鐵道部組織的一次京滬高速鐵路國產化專題論證會上,鐵道部計劃司已勾勒了中國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的未來。
簡而言之,即線橋隧涵等基礎設施是「原始創新」,全部自己來;通信信號、牽引供電系統是「系統集成創新」,即平台創新;運營調度和客運服務系統是以中方企業為主的自主創新;機車製造則完全推倒重來,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與中國汽車產業當年引進桑塔納一樣,鐵道部的「以市場換技術」首先強調國產化率。
根據鐵道部的部署,2004年第一次招標採購的160列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其中9列是整車進口,151列全部在國內生產,2007年底全部交付完成,國產化率達到70%。
2005年通過競爭談判採購的120列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其中60列是在第一次技術引進的基礎上,由四方股份等國內企業通過消化吸收再創 新,將動車組時速提升至300公里,採購合同由客運專線公司與四方股份直接簽訂,全部在國內採購,2007年開始交付,200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國產化 率從70%最終達到85%以上;另外60列由北車唐山工廠引進西門子時速300公里動車組設計製造技術,除3列整車進口外,其餘57列全部在國內生產,國 產化率第一階段達到30%,第二階段59%,第三階段達到70%以上,2009年底全部交付完成。
「國產化」是上世紀90年代曾統治整個中國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即在引進國外產品設計和生產線的前提下,由中國企業按照國外的產品設計圖紙和規範製造出產品,但因為只著眼於有形產品的生產,並不重視關鍵技術能力的獲得,在中國汽車產業已被認為失敗。
鐵道部並不願重蹈覆轍,它組建了四方、長客、唐車三大整車集成總裝平台,並按照動車組的車體、轉向架、牽引控制、牽引變壓器、牽引變流器、牽引 電機、制動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動車組系統集成技術等九大關鍵和主要配套子系統,安排各子系統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平台。
根據財新《新世紀》記者所瞭解的不完整情況,永濟電機廠、大同電力機車公司、大連內燃機車研究所、四方車輛研究所、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株洲電 力機車廠、鐵科院機輛所等負責主攻交流傳動牽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即動車組的「心臟」和「大腦」;鐵科院機輛所、浦鎮車輛廠主攻制動系統;青島四方主攻 車體和轉向架;中南大學做頭型設計。
這條道路幾乎真的創造了奇蹟。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正式拉開序幕,中國鐵路正式步入「200公里」時代,繁忙幹線區段時速達到 200公里至250公里,這是世界鐵路既有線的提速最高值。140對標識有「CRH」的動車組在這一天閃亮登場,鐵道部將這些動車組統稱為「和諧號」。
具體而言,CRH1型車由龐巴迪-四方-鮑爾(BSP)生產,原型車是龐巴迪為瑞典AB提供的Regina;CRH2型車由南車四方聯合日本川 崎聯合體生產,原型車是日本新幹線E2-1000;CRH3型車是中國引進西門子的技術生產的時速300公里動力分散式動車組,合作廠是北車唐山,以 ICE3為藍本;CRH5型車引進自法國阿爾斯通的高速列車,與長春客車聯合生產。
當年4月29日,鐵道部召開新聞發佈會,張曙光宣佈,中國已經掌握了世界先進成熟的鐵路機車車輛製造技術,運用這些技術生產的時速200公里及以上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的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張強調的是比原來的藍圖提前半年掌握了製造技術。
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多名技術專家亦證實,中國確實從技術引進中學到了不少先進的製造工藝,按照外方提供的圖紙能夠造出車來。
「最突出的就是銲接,我們銲接的精度有了很大提升。以前火車的速度不高,功率也小,對銲接要求不高。」前述機車製造企業的副總工程師介紹說, 「製造工藝的技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也容易學——外國人提供了圖紙嘛。而且協議規定外方必須能讓我們把車做出來,並且確保時速300公里以內是安全 的。」
但一些看不見的、摸不著的設計原理和思路,就不在技術轉讓的範圍了。
這位副總工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出示了一份與阿爾斯通簽署的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採購和技術引進合同,厚達數百頁,其中所列的技術資料被解釋為「與機車的設計、組裝、檢驗、試驗、試運行、操作、維修以及部分檢修配件製造等有關的技術指標、規格、圖紙和文件」。
「就好像人家賣彩電給你,給了你一本有電路圖和各部件尺寸的說明書,你都可以照貓畫虎做出來,但他們不可能提及設計思路。實際上你並沒有真正學會,一旦環 境有所變化,該怎麼修改,為什麼要這樣改,哪些東西必須要改,哪些可以不改,如果不搞清楚的話,你還是不能說你完全掌握了這項技術。」副總工表示。
作為電氣專家,吳俊勇對此也深有感觸。他介紹說牽引供電系統西門子轉讓的很多技術,比如變壓器、逆變器難度不大,中國也能做,只是不太成熟,技術轉讓後成熟度獲得了提高。
「但我們原來引進的是時速300公里的動車系統,以後你要衝刺350公里,就要調整系統和部件,局部調整後,整個系統的相互配合會不會有問題你 不知道。」他說,「你必須知道為什麼這樣設計。不吃透它的設計原理,就沒辦法從總體角度來把握怎麼做配套設計、怎麼進行系統優化,出了什麼事你還得去找外 國人。」
高鐵自主知識產權含金量
「自主創新,關鍵在於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緘默知識的積累和獲得。」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路風教授說。一位參與了動車引進工作的技術工程師對此深 有體會:「以轉向架技術為例,比如參數和性能設計方法,參數靈敏度分析和性能的穩定性分析等,結構可靠性的設計方法、檢驗標準和相關材料疲勞特性數據庫等 等,這些看似最基礎的東西,但卻是最關鍵的,我們都沒有通過引進獲得。」
結果是,中國經過幾年的消化,可以按照外方圖紙生產轉向架、電機、變壓器,用外方的核心零部件組裝變流器和自動控制系統,但卻不知道頭型的設計依據、原 理,不知道加寬車體有沒有風險,得不到車體的原始設計計算書,得不到轉向架的關鍵參數和升級改進方法,也得不到電機和變壓器的電磁場、熱場、力場的計算機 多維協同仿真技術。前述工程師感嘆說:「我們能做的只是改變油漆方案,更換座椅板凳,搞搞室內裝修。」
更難的是像自動控制系統的軟件源代碼這樣的核心技術。
根據前述副總工程師的說法,變流器和列車自動控制系統的一些關鍵部件和軟件仍然是原裝進口,中方只能把模塊買來由合資公司組裝進去,調試都是外 方來做。「後來通過談判,調試工具給了我們,我們還可以改一些參數,但限制在很小範圍內,出問題調整程序的話還是需要外方技術人員。」他舉例說,2006 年南車和西門子合作生產DJ4大功率電力機車時進行兩節列車調試,一節列車會動,一節卻動不了,中方搞不清楚問題,最後是德國技術人員對中方人員清場後進 行檢查,發現是軟件初始參數設定有問題。「一週多後他們改完,我們再一頭霧水地重新調試,嗯,兩節車都能動了。」
在高鐵的牽引供電系統,鐵道部也沒能通過技術引進談判拿到想要的東西。
據吳俊勇介紹,比較核心的一個技術是西門子生產的27.5千伏的真空斷路器,能保證使用10萬次不出故障,在全球擁有75%的市場份額。但西門 子最終拒絕轉讓,稱如果轉讓,公司股價會大降,且涉及國家經濟利益,要總理默克爾簽字同意才行。高鐵供電是一段一段的,在動車經過段與段之間時要通過斷路 器來操作,保持供電連續性,因為高鐵上來往的車多,真空斷路器的質量直接決定著高鐵供電系統故障。
「我們的老師害怕你知道。」上述副總工程師總結說,「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四步沒有問題,但如果沒有紮實的消化和吸收,你的再創新就是瞎子摸象。對於高速鐵路這樣一個複雜的高集成系統,這樣關乎億萬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戰略產業,瞎創新是很危險的。」
鐵道部不會不明白其中利害,但對創造一個又一個速度奇蹟的追求已經越來越無法遏制。2008年2月26日,鐵道部和科技部簽署了《中國高速列車 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很多業內人士批評為「一份完全違反科研規律的行動計劃」,按照多位業內專家的說法,這份計劃不是沉下心來補課,將從外國師傅哪裡 囫圇吞棗拿來的技術消化吸收,弄懂那些緘默知識,並加緊對外方沒有轉讓但對於再創新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攻關,反而制訂了更「令人振奮」的跨越新目標:研發 運營時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車,最高運營速度將比德國、法國的高速列車快60公里,比日本新幹線快80公里。
在新華社長篇通訊的開篇,寫下了這樣的「等式」:「5年=40年;3小時=11小時;1種=4種」,即5年走完國際上40年高速鐵路發展歷程;3小時跑完武廣間曾需要11個小時的路途;集世界最先進的4種技術,中國人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中國高鐵品牌。
2009年9月8日,張曙光宣佈這個奇蹟已經誕生:「經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們用六年的時間完全掌握了高鐵技術的九大 核心技術,即高速動車組的總成、車體、轉向架、牽引變流、牽引控制、牽引變壓、牽引電機、列車網絡控制和制動系統等核心技術,大功率電力機車的總成、車 體、轉向架、主變壓器、網絡控制、主變流器、驅動裝置、牽引電機、制動系統等核心技術,大功率內燃機車的柴油機、主輔發電機、交流傳動控制等核心技術,以 及大量的配套技術,都已拿到中國企業的手中,實現了全面創新的目標。」
2010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的任期第一年《國情咨文》提到了中國高速鐵路。
奧巴馬說:「從第一條跨州鐵路的誕生,到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成,我們的國家向來走在世界前列。我們沒有理由讓中國擁有最快的鐵路。」他宣佈,聯邦政府將撥款80億美元啟動美國的高速鐵路計劃。
同年,境內外媒體密集報導中國正與越南、緬甸和印度等17個周邊國家洽談修建高速鐵路,中國鐵道部成立了中美、中俄、中巴、中沙、中委、中緬、 中吉烏、中波、中印等境外合作項目協調組,組織國內有關企業開拓境外鐵路工程承包和裝備出口市場。英國《每日電訊報》透露,中國將實施一項宏偉的新計劃, 讓乘客兩天內從倫敦君王十字火車站抵達北京。
這些計劃已經沒有機會展開了。2011年7月13日,從上海虹橋開往北京的G114次列車行駛至鎮江南站時停車。這是連續第三天發生的京滬高鐵 停車故障,官方說法是雷電引發供電故障,但有內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這輛長客股份生產的CRH380BL列車「部分速度感應器出現故障,列車 自動控制系統不能識別運行良好的感應器與出現故障的感應器」。
8月9日,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601299.SH)發佈公告稱,接鐵道部通知,由北車生產的CRH380BL型高鐵列車暫停出廠,兩天之後,公司宣佈對上述車型實行召回。
但這一切已是亡羊補牢。7月23日那個雨夜發生的慘劇,已經殺死了奇蹟。
| ||||||
在美國,沃爾瑪創造了零售量販業 的奇蹟,當沃爾瑪的營收如挖到油井般成長,投資人持股10年獲利也達40倍。 在中國,擁有大潤發、歐尚量販店的高鑫零售,正迅速崛起,並已 打敗跨海而來的沃爾瑪。 高鑫,它能乘著中國消費大潮,複製沃爾瑪的美式成長奇蹟嗎?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辛曉昀從來沒有任 何事情像零售業的歷史那麼傳奇,零售業的一切就像突然冒出來似的,如同奧克拉荷馬州和德州的油井一般,源源不絕。」回憶量販業的崛起過程,全球最大零售商 沃爾瑪(Walmart)創辦人山姆.華頓(Samuel M. Walton),在自傳《天下第一店》裡寫道:「我們鎮日工作不休,對自己從事的行業也相當興奮」。 在中國,有一家零售業者也正面對「如油 井一般」,源源不絕的成長。以市占率計算,這家零售業者在當地已打敗世界第一的沃爾瑪,成為中國第一大量販店;在每個開門營業的日子裡,平均有兩百萬人次 的顧客走進這個通路購物。當中國民間消費逐漸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這家被視為量販領導者的企業,大有機會跟隨這股趨勢強勁成長。它,就是高鑫零售。 營 運力佳 單店平均年營收達三.四億元人民幣高鑫零售,是由中國大潤發與歐尚(Auchan)合組而成。儘管掛牌作業一度受到延誤,但由上市後 表現觀察,效應對高鑫的影響並不大,七月底正式掛牌後,高鑫不僅表現相對抗跌,總市值也超過一百億美元。如果這樣一家公司在國內掛牌,它的總市值將超過聯 發科,排行台股第十二大。 目前大潤發與歐尚兩大品牌共有一九八個門市據點,在中國量販業,這絕非數量最多的通路,擁有三二九家店的沃爾瑪, 就遙遙領先此數;另一方面,分店一八二家的家樂福也緊追在後。兩大強敵各自擁有一定規模的門市,又比高鑫更早進入市場,看來贏面不小。 但比 較三家業者的平均單店營收,卻會發現:高鑫門市每年平均創造三.四億元人民幣(以下同)的營收,領先家樂福的二.五億元、沃爾瑪的一.八億元。顯而易見 的,遠較沃爾瑪、家樂福更好的營運能力,是後發先至的高鑫,登上中國第一的關鍵。 「二○一○年真的太重要了,因為這是我們市占率『黃金交 叉』的一年。」談到事業進展,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中國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活力十足,又難掩欣喜地說。原來,對高鑫最具威脅性的沃爾瑪,在收購另一量販通路 「好又多」之後,和高鑫市占率大為接近,這一輪纏鬥,整整持續了三年。 ○九年,雙方市占率以一一.三%打成平手,到了去年,高鑫進一步提高 經營效率,市占率上升至一二%,沃爾瑪市占率卻在此時倒退至一一.二%。雙方市占率正式拉開,意味著「高鑫時代」正式來臨。 在量販業界,第 一名業者與對手市占率差距擴大,代表什麼?沃爾瑪和特易購(TESCO)過往的發展經驗,是最好的說明。 一九八九年,已擊敗諸多競爭者的沃 爾瑪,營收正式超越克羅格百貨(Kroger),成為美國零售業龍頭;此後,沃爾瑪的業績宛如裝上噴射引擎,營收差距逐年加大,最後將對手遠遠甩開。至於 特易購,同樣是在營收超越Sainsbury's百貨後,領先優勢日益顯著,進而成為英國市場的第一名零售商。高鑫與沃爾瑪的市占率出現黃金交叉後,中國 量販市場大者恆大的趨勢,可能就此定型。 財報亮眼 金融海嘯期間報酬率仍有兩成八月三十日,高鑫繳出上市以來的 第一份半年報,出色的業績,令不少投資人驚豔。相較於同業物美、聯華營收各成長一二%、八.六%,今年上半年,高鑫的營收達三四四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 成長二四%。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的成長中,有半數來自既有店面的貢獻,另一半,才是開設新店帶來的成長,這和外界預期的比率頗有差異。一 位當地業者就直言:「多數零售業都是靠開新店來衝營收,它們(高鑫)不一樣,原有店面成長也滿大的。」「在我看來,高鑫是一檔類似中鋼、中華電信的股 票!」一位有二十多年投資銀行經歷的早期股東,這麼比喻高鑫。拿長年經營績效穩健的中鋼和中華電信當標竿,剛剛上市的高鑫,可有這種本事?檢視最近三年度 的財報,不難了解高鑫的競爭力高下。 資料顯示,自○八年至一○年,高鑫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介於二○%至二三%之間,連經濟急凍的○ 八年也有兩成報酬率,這個穩健的表現,除了遠高於中鋼和中華電信,也比台灣市值最大的台積電更出色。代表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投資高鑫的股東每年也有約兩 成報酬率,比其他產業更穩定。 再分析其獲利能力,過去三年間,高鑫的營業利益率由四%增加至四.四%,和超商龍頭統一超的合併數據約在伯仲 之間。可見就算和台灣多家績優的上市公司相比,高鑫的財務結構也毫不遜色;而且,比起營收成長力道相對平緩的台積電與統一超,高鑫零售目前僅有一九八家門 市,還有相對較大的拓展空間,因此高鑫的成長潛力,可能更大一些。 對高鑫而言,當前中國的市場局勢,正如同沃爾瑪創立時的美國,儘管競爭商 店林立,但處處皆是值得發掘的商機。沃爾瑪創辦人山姆.華頓曾指出,在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年期間,美國的各行各業幾乎一致認為,大型的量販賣場隱含著大好 機會,「即使不是天才也能看出,折價促銷的作法,是個即將橫掃全美國的趨勢。」正因為量販業高速成長,當年耐心持有沃爾瑪股票的股東,也得到相當不錯的報 酬。以在一九八○年花五十美元投資一股沃爾瑪,並持有十年為例,由於其間經過六次股票分割,到了九○年,當年的一股已增至六十四股,持股總值更達二○九六 美元,持有十年的報酬率,相當於四十一.九倍之多。 積極拓點 政策面有利量販業擴張 在 中國,市場的發展情形也是如此。根據花旗證券指出,量販店在美國、法國的滲透率(每百萬人擁有的店數),分別高達一二.三%和二五%,即使是台灣也有 五%;相較之下,中國量販店滲透率只有約二.六%,不僅只有台灣的一半,更遠遠低於歐美水準,明顯還有一段成長空間。 正因如此,高鑫相當積 極地拓展據點,就怕一旦放慢了腳步,便將商機拱手讓人。截至今年六月為止,高鑫開張了十四家分店,市場預期,今年高鑫擴張的分店數量,大約在四十八家左 右,就是要加速搶占市場。對於布局全中國的想法,黃明端曾以一句相當傳神的話來形容,他說:「除了西藏和新疆尚未考慮,全中國每一省,我們都有機會去開 店,也密集地持續關注。」正當高鑫卯足全力追求成長,時機似乎也站在它們這一邊。近年中國持續調整政策導向,由出口型經濟逐漸調整為內需經濟,配合工資水 準將在五年調升一倍,為零售業帶來寶貴的「政策紅利」。經濟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將是消費零售產業的大成長機會。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 學家馬駿就指出,由於中國當局持續致力於工資結構調整,加上未來十年人口總量仍將上升,他預期中國消費者對於商品以及服務的需求量,勢必將持續攀高。 《今 周刊》專欄作家、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也表示,中西部地區消費及低端消費大幅成長,是中國政府調整工資結構後,必然出現的直接改變。他進一步指出,隨著 各地城鎮化建設陸續達成,多達五億的農民化身為城鎮居民,可能讓中國的消費需求更蓬勃發展。因此,陶冬對未來數年中國整體的消費規模十分看好。 正 因為工資仍在快速上升,看在黃明端眼裡,外界憂心忡忡的高通膨現象,實在不值得太過擔心。他分析:「我覺得物價五%、六%算還可以,畢竟再怎麼說,薪資成 長很快,物價還是低於薪資漲幅,只要維持這個局面,消費者就會有錢消費」。 股權謎團 雙品牌獨立經營 暫時未有整合打算論利基,自身經營條件出色,又從事政策支持的量販零售業,高鑫的前景應該十分看好。但是對不少投資人而言,是否投資高鑫,還是一個艱難的 決定。其中原因,來自於歐尚集團與潤泰集團的股權分配,以及雙方經營認知的落差。 「若今年真的新開四十幾家店,兩邊(大潤發與歐尚)數量應 該會差很多,五比一、六比一都有可能」,一位對高鑫認識甚深的人士直言。他口中的「五比一」,是指大潤發每開五家新店面,歐尚才開設一家。以大潤發和歐尚 現有分店而言,數量幾乎已達懸殊的四比一;平均單店營收也是大潤發高於歐尚,若是大潤發以現有速度持續擴張,兩個品牌的規模差距勢必擴大。造成這樣「一國 兩制」,其實是雙方維持獨立經營所導致。 多方調查後發現,目前大潤發和歐尚兩者,應該還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局面。既然同屬高鑫旗下品牌,在人 員獎勵制度、採購、資訊系統和門市陳列等方面,大潤發和歐尚應整合成一套共通制度,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原則。不過除了採購平台、獎勵制度較有共通點,財 報也可互相查閱外,多項經營量販店的核心技術,雙方仍維持原來的運作模式,而且暫時沒有整合的打算。 舉例來說,歐尚對於擴張比較小心謹慎, 但大潤發拓展新店的腳步就相當積極。由黃明端親自率領的考察小組,連周末也幾乎不休假,經常排滿行程、飛往各地觀察地段的投資價值。最初大潤發評估,五十 萬人口以上的城鎮才有開店價值,後來隨著城鎮經濟規模上升,大潤發認為只要所得水準合乎標準,開設新門市的最低人口可以降為二十萬人。反觀歐尚則無如此動 態的調整。既然考量層面不同,雙方的共識就是上市後維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高鑫董事會的席次分配,是投資人直呼「看不懂」的另一個問 題所在。因為控制高鑫過半數股權的吉鑫,是由歐尚持有五一%、潤泰分配到四九%,這讓歐尚擁有四席高鑫董事,而潤泰只有二席。這樣的比例,意味著歐尚對上 市後的高鑫具有關鍵影響力,而這就引發不少投資人擔心,怕潤泰苦心經營的大潤發會失去主導權。 然而據多方了解,歐尚之所以堅持在吉鑫取得過 半數股權,原因是歐尚背後的大股東穆利家族,五十年來的經營理念,第一就是堅持股票不掛牌(詳見另文)。潤泰與歐尚經過長期磋商,終於說服對方以高鑫的結 構包裹上市,對穆利家族而言,已經是一番「大革命」;如果未能取得主要控股權,恐怕會因為擔憂經營權日後遭收購,大為影響家族對上市的意願。所以在潤泰讓 步之後,出現當前的持股結構。 另外,也有市場人士指出,高鑫上市後的股權結構表顯示,潤泰集團綜合的持股比率,其實比歐尚集團高出一截,高 鑫若長久經營有成,潤泰集團絕對會因此受益。因此看起來略顯複雜的股權分配,可以說是「一個得面子,一個有裡子」的妥協結果。 自從開設中國 第一家分店,到成為股票上市的量販業「一哥」,高鑫零售僅僅花了十三年時間。如同當年沃爾瑪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一樣,初期並沒有人認為,大潤發與歐尚能夠搶 占多少版圖,遑論挑戰沃爾瑪與家樂福兩大巨頭。但在一片看淡的眼光中,兩者結合的高鑫卻躍居量販業第一。 如今,市場再次對高鑫的控股結構議 論紛紛,認為潤泰集團占不到便宜,這一次,它們仍打算低調應對。如同山姆.華頓所說,「如果我們對所有的意見全部言聽計從,我想最初也不可能踏進折價 業。」高鑫明顯認為,展現實際業績的成長,是面對所有質疑的最好回應。 加足馬力! —— 沃爾瑪全球總店數 1972 年 66家 1981年 330家 1991年 1721家 2001 年 4073家 2011年 8970家 展望可觀! —— 高鑫中國總店數 1998 年 成立 2003年 46家 2007年 105家 2011年 198家 大股東共治 高鑫完成上市後的股權結構潤泰集團 49% 吉鑫控股 51% 歐尚集團16.6% 51.94% 9.89% 個人股東 3.67% 高鑫零售 17.9% 一般投資者 95.26% 95% 中 國大潤發 中國歐尚 註:潤泰集團包含CGC、KoFu、潤泰全、潤泰新、Sinopac、獨立第三方;毆尚集團包含 Anchanhyper SA、Monicole Exploitatie Maatschappij BV。 三巨頭鼎立 中 國量販業者市占情況 高鑫12% 沃爾瑪11.2% 華潤萬家9.8% 其 餘品牌67% 新市場孕育出的百億打工皇帝密切關注中國內需市場的崛起,《今周刊》第624期(2008年12月)曾領先報導,大潤發正邁向 中國量販業龍頭之路;而率領中國大潤發經營團隊的黃明端,更因此積累百億身價。三年後,大潤發終於以高鑫零售名義掛牌,在新的資本結構挹注下,本刊也將持 續觀察這個新零售巨人的壯大。 三大外資看高鑫 花旗 評等:持有 ●大賣場低滲透 率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可望構成大賣場業者持續高速成長的動力。 ●過去三年,高鑫的同店營收成長率均打敗通膨增幅;未來三年,營收年複合成 長率估計達21%。 ●須注意大賣場業競爭態勢,後勤運輸管理系統與營業費用的增加情況。 瑞銀 評等:中立 ● 組織架構重整後,歐尚與大潤發品牌可望取得較佳綜效,強化營運效率。 ●不理想的產品組合、高存貨水位和依賴租賃建物營業,可能削弱獲利水 準。 ●當前股價已經充分反映高鑫的市場地位與競爭優勢。 高盛 評等:中立 ●維持「最低價領導 者」形象為核心策略。 ●當前股價已充分反映市場地位與利基。 ●獲利能力可能因激烈競爭與快速擴張下滑。 中國大 潤發 vs. 中國歐尚 中國 大潤發 2010年營收(億人民幣):502.3 2010年分店數:143* 平均單店營收(億人民幣):3.5 平均單店銷售面積(萬平方公尺):2.5 中國 歐 尚 2010年營收(億人民幣):135 2010年分店數:41* 平均單店營收(億人民幣):3.3 平均單店銷售面積(萬平方公尺):3.9 資料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註:今年上半年大潤發新增14分店,總數共為157家;歐尚仍為41家。 高 鑫明年回台發行TDR? 自從中國大潤發規畫上市,台灣投資人對這檔「中國零售第一股」就抱持高度期待:因為一時之間買不到股票,憧憬零售商 機的股民,乾脆改買持有大潤發的潤泰全、潤泰新,兩者股價最高漲到108.5元、59.5元。只是資金效應退燒後,兩檔股票已紛紛回檔。 不 過,近年積極招商回台的證交所,從來沒有忘記大潤發的「魅力」。當大潤發確定透過高鑫在港股掛牌,證交所即展開遊說。據了解,已有券商向潤泰集團總裁尹衍 樑提案,最快在明年此時,高鑫零售即有機會在台灣上市,想要布局的投資人,不妨再耐心等一等。 最初,國內市場人士希望由證交所爭取,讓高鑫 在港、台同步掛牌。但台股並沒有同步上市的先例,若要為本案修訂相關規定,很可能令高鑫上市時間延後。因此證交所董事長薛琦親自出馬洽談時,是邀請高鑫來 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 可惜依照國內規定,海外上市公司必須掛牌屆滿一年,才可申請發行TDR。所以投資人若不開港股戶頭、也不打 算以複委託操作,就須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機會買到高鑫。 |
|
||||||
有別曾遠征全球的雨傘、毛巾、香 蕉、鳳梨,唯有毛豆,沒有讓「亡國」的恨取代「王國」光環,它擊退中國、泰國,贏得日本市占率第一,更勇闖丹麥、德國、委內瑞拉等十二國,訂單不斷。 擺脫產業淘汰賽宿命,靠的是一群不認輸的鄉民,打造一顆顆有高度競爭力的毛豆,在自己搭起的黃金聚落,乘著全球化大浪,啟航! 世界經濟論壇(WEF)評比,台灣產業聚落競爭力全球第一。不只毛豆,工具機、光學鏡頭、自行車、胡蘿蔔、文心蘭等,在從南到北的十三個小鎮裡,都有這樣 的黃金聚落。 他們,都發揮了比較優勢,在小鎮賺世界財! 當半導體、DRAM、LCD、LED、太陽能產業,相繼傳出因訂單縮減,裁員、放無薪假;台北與竹科,籠罩著全球景氣衰退的憂慮,三百公里以外的屏東,卻 是海外訂單湧至,一群人被買家追著跑。 一個台灣,兩種溫度。北冷,南熱。 晚秋的高屏農村,金色陽光將土壤曬得暖烘烘,沿中寮山腳上百頃平整田地上,大夥兒正忙得起勁。白鷺鷥群亦步亦趨跟著轟隆隆農機,在剛犁出的新土享用蚯蚓大 餐;一群年輕人,正開著改裝超大輪徑美式風格的曳引機下肥,再甩尾般的迴轉著原價六百萬元的曳引機鬆土,好讓隨後跟上的法國播種機播下種子。 他們,走了一條特殊的路這裡的農夫開雙B種的是高雄九號奇蹟毛豆 傍晚時分,開啟最新款BMW白色跑車車門,三十七歲的農場主人侯兆百,捧著剛從摩卡壺加壓濾出的濃縮咖啡,吆喝眾兄弟午茶。「這裡是真實版的開心農場!」 無線電對講機傳來的,是束長髮蓄小鬍子的強哥喊話。 這個「開心農場」生產的,是台灣蔬果外銷產值第一名的毛豆。 它是品質、速度的冠軍,也是農業升級代表。台灣外銷毛豆有七成以上,來自以屏東里港為核心,綿延十個鄉鎮的高屏毛豆產業聚落。而這毛豆聚落有八成面積,種 植著極具競爭力的品種——「高雄九號」。 「高雄九號」出身不凡,先由農學博士研發,再由一群以雙B、Lexus代步的青年農夫,開著千萬農機栽種、採收;緊接著,由跑遍全球的食品商兼貿易商,用 最快的速度、最嚴的品管,加工、銷售。 這裡的毛豆田大得驚人,放眼望去,無邊無際。十幾個農場耕種面積,小則一百公頃,大則四百多公頃,亦即四百個足球場大。相較於台灣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僅○. 七公頃,他們擁有數百倍的規模。 他們把毛豆送向世界,賺進財富。「在城市吹冷氣的開Toyota,在鄉下種田的開雙B。」侯兆百笑著對我們說。他,只是小鎮的冒險者之一。 毛豆,日本人稱「枝豆」,就是發育至八分飽滿的大豆,泰國、中國、越南都能生產,以食品安全挑剔著稱的日本,卻鍾愛台灣製。 日本店數最多、營業額最高的餐飲集團Monteroza旗下的「白木屋」,以及日本歷史最悠久、店數第二多的「養老乃瀧」,兩大居酒屋都指定台產毛豆,大 大的台灣地圖,以及「高雄九號」字樣,就印在包裝上。每年赴大阪市立大學擔任客座的東海大學教授劉仁傑說,「在日本,去居酒屋時,友人總會說,這毛豆是你 們台灣來的!」 去年台灣毛豆外銷金額十七億元,其中八七%出口日本,攻下當地四○%市場,市占率第一;另有一三%銷往英、美、瑞典等十二個國家。今年前七月,毛豆外銷金 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九%,以美國、澳洲新增訂單最多。地球儀轉一圈,美國的好市多(Costco)超市、英國倫敦的日本料理店,甚至遠到北歐丹麥,都有台灣 毛豆的身影。 「(市場的)需求很強,供應量不足,大家庫存都快要見底了!」台灣區冷凍蔬菜公會理事長蔡敬虔說,從年頭到年尾,各家毛豆加工食品廠產能全開,卻只滿足八 成客戶訂單需求。 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認為,毛豆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外銷產品,關鍵在「走了一條特殊的路」。 搞機械化,對拚低價中國加工廠老董先起頭勇闖法國,十棟樓價格買農機 這條特殊的路,是由一群深謀遠慮的加工食品廠老闆,一群敢拚敢衝的農夫,一位熱情的研究員,一位愛上台灣的法國技師,歷經冒險闖出來的。 他們是扭轉大趨勢的小人物,也是黃金小鎮裡的全球化戰士。在看似時間停滯的南方午後,這群人卻隨時警覺、戒備,一秒也不鬆懈。 台灣原本不產毛豆,第一顆毛豆種子落腳台灣,就在里港。當時還沒有「高雄九號」,直到三十多年後,它才被屏東人研發出來。 一九七○年代,日本人在里港、九如一帶,秋收農閒期間,找農民契作毛豆回銷日本。里港文史工作者鄭國華回憶,配合加工廠集貨,夜間收割毛豆,就像去冒險, 要和田鼠、眼鏡蛇打照面,早年田裡農藥多,很多婦人領了工錢,就直接看病買藥。 搶得外銷日本先機,台灣一度獨占日本進口毛豆市場。但和所有農產品一樣,九○年代,開始遭遇採收人工成本高漲,以及境外農產品低價搶市的挑戰。 全球化帶來衝擊,業者面臨兩難選擇,留下?或出走? 在食品廠西進對岸浪潮下,年近七十歲的建一強冷凍食品董事長魏建一,是當年領軍跨出第一步,決定把毛豆產業留在本地的冒險家。 一九九三年,毛豆採收工資從一公斤兩元漲到六元,要根留台灣與中國拚,機械化採收是唯一出路。但,全球找不到一台採收毛豆莢專用農機。 當時年過半百的魏建一不死心,與同業飛到日本、美國找,終於,在法國相中一款適用矮性菜豆(本地稱敏豆或四季豆)的大型採收機。 這群食品廠老闆多兼盤商、貿易商,如同貿易商的英文「trader」,有旅行、冒險的意涵,他們也是一群為達目的,闖蕩全球的人。 採收機開價八百萬,當時南部透天厝一棟不過六、七十萬元,一台能買十幾棟房子,而且,菜豆莢比毛豆莢長,機器來台未必適用,魏建一並無把握,但在法國,他 從離地三米高的駕駛座跳下來,鐵了心買兩台,首年先付兩百萬頭款。「就當作是在賭博,」魏建一說。 採收機運到台灣,第一個坐上駕駛座的,是魏建一的兒子、現任建一強總經理魏東啟。他回憶,這兩台車因為太大,貨櫃裝不下,只能用特製鋼架運輸,高雄港碼頭 交車那天,他見到這紅色龐然大物上岸,吃了一驚,本以為只是點交,但法國技師卻當場要他開動,兄弟倆只好硬著頭皮,把這台灣有史以來最貴的農機,從碼頭一 路駛回家。 「很緊張、冒冷汗,(開在路上)那一個多小時,真的是很刺激、非常刺激!」這是他永生難忘的一幕。 但台灣農業屬小農形態,專為歐洲大農場打造的大型農機,到道路窄小田埂橫亙的毛豆田,狀況百出,駐台的法國技師柯吉達,得二十四小時待命,緊急救援。 一回,他半夜被call去緊急維修,摸黑到現場卻不見採收機,原來是硬闖產業道路便橋不成,採收機翻落排水溝底;雨天搶採收毛豆莢,大噸位的採收機陷落泥 濘,農民竟出奇招找來大怪手,頂著採收機往前推行,結果,怪手一出動就打壞採收機降溫水箱。 更糗的狀況還有,業者找來拖板車到碼頭載接運採收機,沒注意到高度,剛出碼頭一個大轉彎,「砰!」的一聲,拖車連同全新採收機,卡在高速公路涵洞動彈不 得。 翻開泛黃相本,柯吉達笑談這段「血淚史」。這位蹲在田埂一邊吃台式便當、一邊偷偷丟菜的老法,被這群人的熱情和傻勁感動,後來在嘉義鹿草定居下來,加入毛 豆冒險團隊,還成了台灣女婿。 魏建一開風氣之先,引進大型採收機後,毛豆採收工資成本,大幅降低四分之三;其後,盤商們相繼購入三十台採收機,讓毛豆產業商業模式,從和成本賽跑,變成 和品質賽跑的生意。 擴充農場,力挽轉檯買家食品廠頭家再啟動大量栽種,力拚品質求翻身 原本,人工採收十噸毛豆莢,至少需十二小時,送到加工廠完成殺菁(高溫蒸熟)、選別,往往超過十八小時;但靠機械採收,可縮短在四小時內,農產品靠搶鮮勝 出,速度換甜度,台灣毛豆甜度檢測值達十二brix以上,勝過中、泰僅八至十brix。 農機大軍仍難撼螞蟻雄兵,當時對岸沿海工資,人均月薪才人民幣兩、三百元,產量大、價格低,日本買家仍大量轉檯。 一九九六年,中國銷日毛豆數量首度超越台灣,台灣從高峰的每年四萬噸,跌到二萬五千噸,「毛豆王國」美名易主。二○○○年進入空前黑暗期,中國輸日毛豆突 破年銷四萬七千噸高峰,是台灣的兩倍。 「訂單都轉到對岸,父親說,如果再這樣虧,再撐一年就得收了,」魏東啟回想。「日本客戶來,也說我們像是收拾殘局的敗戰投手,毫無元氣,」同樣是二代經營 者的大明食品董事長蔡敬虔回憶。 「再不想辦法,台灣毛豆恐只剩五年不到的光景!」二○○一年,時任冷凍蔬菜公會理事長的永昇冷凍食品董事長劉貴坪,率同業前往福建、蘇州考察,看見當地毛 豆田動輒百公頃,說出心?堛獐~慮。 不過,他們也看到,對岸雖然耕種面積大,但品質良莠不齊,台灣有創造差異化、找出新賣點的空間。拼量,未必能贏,拚質,仍有勝算。 劉貴坪當年便評估,日本是對食品安全要求最嚴苛的國家,如果台灣採大農場經營,品質全程控管,將是台灣毛豆再翻身的新賣點。 他的看法很快得到印證。二○○二年四月,日本農林水產省檢測出,中國輸入的冷凍菠菜農藥殘留超過標準值三倍,爆發一連串「中國毒菜事件」,隔年,台灣重回 日本市占率第一。 但這第一是來自對手失分,在中國加強檢疫下,沒多久,台灣又落居第二。產業備受威脅,升級更加迫切。在業者爭取、高雄農改場奔走下,台糖釋出高屏地區廢耕 的上千公頃甘蔗田,豆農改採美式大農場經營。 小農與大農耕作的差異是,前者由千家萬戶農民各自種植,再賣給盤商,農藥、肥料、品質均不易控管;且毛豆田東一塊、西一塊,大型農機派不上用場;競爭對手 例如中國、泰國,雖土地面積大,但依賴人工栽種,也有上述缺點。改大農經營,品質可全程監控,利用機械耕種、採收,每一百公頃僅需七名人力。 青年農夫敢冒險忍受家人誤解,熬過三年慘賠 生產條件改變,造就一批豆農新貴。十多位由盤商轉型的大農,包括多位三十歲左右的青年,租用這塊原本種甘蔗的砂質土地,如西部拓荒般,整地、建立排水系 統、改良土質……,試圖把這一望無際的荒地,變成一畦畦良田。 當年三十歲的侯兆百,是其中最敢拚、敢衝的年輕人。 他的父親在一九九四年,赴日本談鮮毛豆莢出口生意,卻遭遇華航名古屋空難往生,當年,侯兆百才十九歲。先前沒有大農場管理經驗的他,敢在荒地裡冒險,是向 天上的父親借膽:「我就是要證明給我老爸看!」 由於欠缺大農場管理經驗,轉型者先做先賠,種得多卻未必收得多。 侯兆百發現,管理相當七、八個大安森林公園大的毛豆田,沒想像簡單。除了一作就要付超過五百萬地租,還需要投入兩千萬元買施肥、各式進口農機,還要挖排水 溝道、整平農地,讓他一度背債三千五百萬元。 更糟的是,小孩玩大車,先前管理三十公頃的經驗,無法套用在數百公頃,單位面積收成率僅四成,遠低於八成以上才能獲利的水準。最慘的一次是,他擔心被日本 客戶驗出農藥殘留,不懂得選用合適的除草劑,一株株毛豆被雜草團團包圍,花錢雇工也沒人要下田收割,只好找人全部犁平做綠肥。 「實在太痛了,根本不忍心親手摧毀。」回想起來,他心有餘悸。 像是連續惡夢,從成為超大農場主人開始,整整三年,侯兆百深陷財務泥淖,連兩百萬的肥料款也週轉不過來,三個月發不出員工薪水,為逃避壓力,他晚上在農舍 旁的廢棄豬圈,找人酗五十八度高粱,一瓶半下肚,想讓自己不省人事,卻怎麼也不會醉,手腳發軟,頭腦卻清醒,想著明天該如何向友人開口借錢。 最煎熬的是親人誤解,他在台南的媽媽聽傳言說,兒子是因為賭博才財務吃緊,打電話來劈頭就罵。「我怎麼那麼傻,要做(毛豆)這行?」坐在田埂旁,他祈求天 不要那麼快亮。 冒險的代價高昂,十多年來,多數業者退出。在農產品出口高峰之際,全台有兩、三百戶豆販仔,加工廠超過三十家,但八成放棄了搭上機械化、大農場的轉型列 車。 經過淘汰與整合,如今,八家食品加工廠與十七位大農,撐起台灣毛豆外銷九成以上產值,也擦亮台灣的招牌。 改良品種,三度稱霸日本草地公務員超熱情抗逆境品種,讓毛豆增產一五% 擦亮台灣招牌,還靠品種實力。仔細看看,在日本辨識度高的「高雄九號」,彷彿是台灣好物的代名詞。 它的研發者,是人稱「毛豆先生」的高雄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周國隆,今年二月獲頒農委會農業專業二等獎章,這獎章過去都頒給退休場長,他是史上最年輕得主。 他的研究室就像毛豆戰情室,舉凡種子劣化、土壤分析、田間誘蟲器使用等疑難雜症,豆農都找上門來;食品廠老闆出國考察蒐集情資,也向他彙報。「和他(周國 隆)聊天其實滿無聊的,談什麼他都沒興趣,但一說起毛豆,他興致就高昂起來。」高雄區農改場場長黃昌如此描述。 今年四十五歲的周國隆,是嘉義農專畢業進入農改場當約聘人員,一路考上高考、進修拿博士的草地公務員。對岸光是福建一省,大豆品種改良研究員就多達十人, 他卻是台灣唯一。 請調回屏東老家十年間,他接連推出高雄六號到十號,五支毛豆新品種。其中,高雄九號環境適應佳,適合大農場粗放栽種,且口感佳,成為復興毛豆產業救星。 ○六年推出高雄九號後,高屏大農場毛豆產量大增一五%,取代雲嘉一帶的民間契作,成為出口供貨主力;○八年,在品種實力推升中,台灣毛豆三度登上日本市占 第一的衛冕寶座。 他目前手上握有的王牌,是即將命名為高雄十一號、十二號,可耐攝氏十到十五度低溫的兩款抗逆境品種。 有了抗逆境的品種,就算未來面臨氣候異常,原僅適於熱帶栽種的毛豆,天冷也可繼續開花結莢。 自掏腰包,隨業者赴日偵察市場 對岸十個研究員,打不過周國隆一人,關鍵在於使命感。 公務員少做多做,薪水差不多,他卻願意用五到十年,從上萬筆雜交種子的成長紀錄選粹、育種;放下研究員身段,走到市場第一線,與業者一起打國際戰。 他年年自掏腰包,隨冷凍蔬菜公會成員前往東京食品展,出席台灣毛豆業者與日本貿易商社的懇談會,掌握市場動態。甚至,他曾經因為堅持品種開發不該以量取 勝,刻意保護新品種不推,避免農民栽種未必具競爭力的新品種,反而降低生產效率,因而年度考績被先前的長官連續兩年評為乙等。 毛豆團隊的努力,讓去年台灣輸日毛豆的單位價格,比中國高三○%。因供需態勢逆轉,今年以來,台灣業者兩度向日本買方提漲價要求,增幅合計超過一○%,對 方沒有猶豫就接受。 不認輸,讓惡土長綠金上中下游「打群架」搶回市場,兩度漲價仍搶手 「現在看到日本客戶,不必再頭磊磊(低頭畏縮之意),賣毛豆感覺變得很有尊嚴!」蔡敬虔得意的說。 更大的商機,來自歐美吹起健康食品潮,毛豆富含有益人體的異黃酮,消費者需求日增。劉貴坪評估,台灣毛豆業至少有五到十年黃金商機,因此,金融海嘯後,他 在里港投資三億元,打造兩岸最先進的毛豆專業加工廠。 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探討競爭優勢。任何企業與產業,都由一連串的「價值活動」所構成,價值活動包括上中下游,每個環節都是構成競爭優勢的基礎。如果每個價值活 動,都能提供附加價值,那麼該企業或產業,就能創造差異化,獲得競爭優勢。 這顆小青豆,正是透過研發者、生產者、加工者,一連串的價值活動,才能打敗中國,名揚國際。它不靠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靠政治訂單、不勞 政府穩價,不必丟雞蛋抗議,卻突破逆境,成為台灣驕傲。 然而,當國際市場的門打開,全世界都有買家,全世界也都有競爭對手,永遠有新的參賽者,上擂台挑戰。 二○○七年,泰國與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泰國輸日農產品關稅,從六%降至明年的○%(台灣仍適用六%),泰國毛豆價格優勢大增。台灣必須再提 高附加價值,才能拉開與對手的差距。 一日,近午夜十二點,侯兆百修著播種機,我問他,這幾年的體會是什麼? 他翻開一本小筆記,指著其中一句話:「農夫播下種子後,總是會再重踩兩腳,能從縫隙裡冒出頭的,才會骨幹粗壯結實纍纍,是一種逆境管理的田間智慧。」土壤 越硬,豆苗為了求生,就越結實。 正是這樣不認輸的毛豆,不認輸的人們,才能在惡土中創造翻身奇蹟,也掌握住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命運。 【延伸閱讀】一顆小毛豆!台灣尾的世界第一 產值高,台灣蔬果外銷產值第一名市占高,日本冷凍毛豆市占率第一名國家多,外銷至四大洲、十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德國、荷蘭、英國、丹麥、瑞典、香 港、加拿大、美國、委內瑞拉、日本、澳大利亞 速度快,採收到加工完成僅四小時,甜度全球第一單價高,輸日單位價格比中國高三成 整理:尤子彥 【延伸閱讀】毛豆冒險團隊3大關鍵人物 大農戶侯兆百,37歲他,做出規模經濟率先用大農場模式,規模從30公頃變數百公頃一度背債3,500萬,連虧3年,現在開雙B顧田。 加工廠老董魏建一,70歲他,掀起效率革命17年前,遠從法國砸800萬買回第一台採收機,縮短作業時間,是毛豆甜度提高的關鍵。 草地研究員周國隆,45歲他,拉高品種門檻研發抗逆境品種,又精通產銷專業,為了捍衛市場機制,不惜考績被打乙等。 【延伸閱讀】台灣與中國纏鬥12年勝出! ——出口日本冷凍毛豆數量、金額 1996 中國首度超越台灣,終結毛豆王國榮景2000 高屏豆農轉型大農場耕作2003 受菠菜農藥殘留事件衝擊,中國數量遽減2006 台灣推出「高雄九號」品種,產能提升15%2008 台灣輸日毛豆市占率搶回冠軍寶座2010台灣2,400萬公斤,44億日圓中國1,900萬公斤,27億日圓 資料來源:日本財務省 整理:尤子彥 |
|
||||||
台灣速食業教父孫大強,二十八年 前代理麥當勞,開啟台灣西方速食的新紀元。沉潛多年,他重出江湖,耗資上億元,從美國比佛利山莊引進創意披薩,要再掀台灣餐飲業的潮流。 撰 文‧方沛晶 暌違媒體六年的寬達食品董事長孫大強,重新出現在鎂光燈前,為新代理的創意披薩品牌CPK(California Pizza Kitchen)亮相宣傳。 或許現在很多人不認識孫大強,但他可是國內餐飲業大亨。二十八年前,就是他代理麥當勞進台灣。一九九一年他代理 的TGI Friday’s美式餐廳,也同樣掀起台灣美式餐飲業潮流,因此稱孫大強為「速食業教父」絕不為過。 秀創意 料理結合台灣風情在餐飲界名號響亮的John Sun(孫大強英文名),從經營麥當勞就被媒體戲稱為「藏鏡人」。二○○五年,他為了旗下代理的澳美客牛排(Outback Steakhouse)公開露面過這麼一次,之後又消失在鏡頭前長達六年。 這次他新代理的創意披薩餐廳CPK,創始店位於美國好萊塢,以北 京烤鴨披薩、宮保雞丁義大利麵等創意,帶動加州融合式美食(Fusion Cuisine)風潮。 CPK在全球已擁有近二六○家分店,亞洲 地區包括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香港等,都可以看到這家正宗加州式披薩餐廳的身影。光是它的「經典BBQ炭烤雞肉披薩」每年就賣出三五○萬個,相 當每天賣出一萬個。 十九年前,一九九二年百事(PepsiAmericas)以一億美元收購其六七%的股權,當時這個價格還被認為遠超出 CPK價值。 而早在二十年前,孫大強就已在美國吃過CPK的創意披薩,之後有意引進台灣,卻因百事的策略是在亞太地區發展必勝客 (Pizza Hut)而作罷。一直到最近幾年,CPK創辦人重新取得經營權,與孫大強重新接觸,雙方一拍即合,決定把這個美國知名餐飲品牌引進台灣。 以 往,不管是麥當勞、TGI Friday’s,孫大強都是以合資方式代理。這一次卻大手筆砸下上億元獨資經營,就因為他看好CPK獨特的產品作法與組合。 「CPK 容許合作夥伴可以自行開發融合當地風土民情的餐飲,這也是一種餐飲界的文藝復興式創新。」孫大強笑說,披薩餅皮就像是一張空白畫布,可以自行創作。這次在 台灣就獨家推出香蕉披薩(名為孫悟空&筋斗雲)、珍珠奶茶披薩,之後可能還會結合台灣小吃,研發出滷肉飯披薩、蚵仔煎披薩等。 會想出這些創 意之作,和孫大強愛嘗鮮、愛實驗的性格有關。他曾經用美式奶昔配上燕窩,讓前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吃過後念念不忘;也曾把鹹蛋黃和蟹肉、芹菜、胡蘿蔔丁拌成 創意沙拉,吃過的朋友都讚不絕口。 其實,他從年輕時就是同輩中的點子王,每當有新想法、新創意的時候,可以精神抖擻地講上三天三夜,不過當 部屬們開始細步規畫時,往住第一個睡著的就是他!因為具有開創性格,孫大強曾涉獵過的生意真不少,而他更是把「軍人世家」轉型為「商人家族」的靈魂人物。 比 前瞻 眼光領先市場十年孫大強出身將門,祖父孫連仲、外祖父宋哲元都是抗日名將,父親孫湘德也是將官。他和弟弟孫大宇、孫大偉,在香港長大,到澳洲、美國念書, 後來以外僑身分回台經營貿易。代理過史努比、迪士尼等卡通人物產品授權,打下創業基礎。 當時他和弟弟孫大偉及朋友三人,打算開車到內華達州 拉斯維加斯玩,從舊金山出發後,沿途在滾滾黃沙中只能找到一家麥當勞速食店小憩。突然有人福至心靈說:「在這種沙漠開麥當勞,生意都這麼好,如果把它弄到 台灣去,豈不是一本萬利!」於是孫家兄弟就以境外華人身分籌組台灣麥當勞,一開始資本額僅一百萬美元,和麥當勞各占五○%的股份,在台北市民生東路、敦化 北路口推出第一家店。而這家店在開幕第二年,就成為全世界營業額最高的麥當勞。 締造出台灣麥當勞奇蹟後,孫家兄弟在商界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 語。加上參加了以年營業額二十六億新台幣、員工數三千人為入會資格的「青年總裁聯盟」YPO台北分會;與黃任中、遠東徐旭東、徐小波、台玻林伯實、厚生徐 正冠等當時企業二代建立深厚情誼。 一九九五年,台北市敦化北路「虹頂商務聯誼社」開幕,孫大強也和台塑王文洋、中信辜仲諒、晶華潘思亮等企 業二代「午餐會」(Lunch club)的會員,一起成為理事會成員,由此可見他的商界人脈。 不過,相較於其他企業少主頻頻在公開場合露 面,孫大強因為「來無影、去無蹤」,所以他開過的餐廳比他自己更有名。 除大家熟知的麥當勞、TGI Friday’s之外,他還開過硬石(Hard Rock)、翡翠、翰軒、JJPUB、喜思巧克力專賣店等;餐飲業外也投資包括伊登廣告、理登公關、配立得眼鏡連鎖店。 「孫董的眼光大概比 市場領先五到十年。」跟了孫大強將近二十年的寬達副總裁許憲 說,不管是麥當勞、TGI Friday’s或是硬石,都是引領台灣餐飲流行文化的指標,就連孫大強自己創立的Sonoma Grill帝國牛排館,也是掀起「老饕牛排」(肋眼眉Rib Eye Cap)風潮的始祖。 人脈深厚、口碑好,寬達成為國際一線餐飲品牌進 軍大陸市場的首要人選。孫大強說,現在一個月至少有二、三家餐飲品牌洽詢,跟寬達合作進軍兩岸市場。 但早已在全世界摘過無數星星(指米其林 星級餐廳)的他,對於合作對象的選擇,不改率性說,「就像有人問我怎樣算好酒?我的答案是,你覺得好喝的就是好酒。開餐廳也不是品牌大就好,得要滿足我對 吃的熱情才行。」 寬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成 立:1983年 資本額:2000 萬元 旗下品牌:Sonoma Grill(3家)、Outback Steakhouse(5家)、California Pizza Kitchen(1家) 營業額:約5億元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rqj.html
項目
|
2008
|
2009
|
2010
|
增長(倍)
|
營業收入
|
62,817
|
71,240
|
142,570
|
127%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
4,701
|
12,571
|
39,857
|
748%
|
銷售淨利潤率
|
7.5%
|
17.6%
|
28.0%
|
項目
|
2011-1H
|
2010-1H
|
同比
|
營業收入
|
75,203
|
37,905
|
98%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
34,964
|
13,503
|
159%
|
銷售淨利潤率
|
46.5%
|
35.6%
|
證券代碼
|
證券簡稱
|
營業收入
|
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
銷售淨利率
|
600252
|
中恆集團
|
75203
|
34964
|
46.49%
|
000423
|
東阿阿膠
|
127999
|
44953
|
35.12%
|
002275
|
桂林三金
|
52035
|
16685
|
32.07%
|
002118
|
紫鑫藥業
|
37035
|
11144
|
30.09%
|
002287
|
奇正藏藥
|
31727
|
8330
|
26.26%
|
項目
|
2009
|
2010
|
2011-1H
|
小計
|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
12,571
|
39,857
|
34,964
|
87,392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
-2,808
|
19,173
|
-5,010
|
11,355
|
現金/利潤
|
-22.34%
|
48.11%
|
-14.33%
|
12.99%
|
項目
|
|
|
同比
|
|
5.22
|
5.96
|
-12.5%
|
|
0.51
|
0.39
|
30.8%
|
|
2.99
|
1.52
|
96.9%
|
|
3.42
|
0.13
|
2475.3%
|
|
12.13
|
8.00
|
51.7%
|
項目
|
流轉稅計算額
|
其他流轉稅
|
增值稅
|
金額
|
9783.6
|
743.7
|
9039.9
|
項目(11中報)
|
本期發生額
|
計繳標準
|
流轉稅計算額
|
城建稅
|
684.8
|
應交流轉稅7%
|
9,783.6
|
教育費附加
|
299.5
|
應交流轉稅3%
|
9,982.7
|
地方教育費附加
|
183.4
|
應交流轉稅1%
|
18,340.3
|
項目
|
金額
|
營業稅金及附加
|
1,911.4
|
當期所得稅
|
6,456.2
|
管理費用中的房產稅、印花稅等
|
307.4
|
增值稅
|
9039.9
|
應交稅費餘額變化(不含增值稅)
|
826.2
|
當期支付的各項稅款
|
16,888.7
|
項目 (2011中報)
|
|
|
賬面餘額變化
|
城建稅
|
-1,833.7
|
-1,112.5
|
-721.2
|
土地增值稅
|
-745.3
|
-539.2
|
-206.0
|
教育費附加
|
-780.9
|
-474.7
|
-306.2
|
地方教育費附加
|
-329.3
|
-147.3
|
-182.0
|
|
-3,689.2
|
-2,273.8
|
-1,415.4
|
預收賬款
|
1,529.5
|
4,405.9
|
-2,876.4
|
項目 (2011中報)
|
|
|
當期增加額
|
個人所得稅
|
2,329.9
|
56.2
|
2,273.7
|
|
||||||
名酒拍賣行短短幾年時間在香港大發利市,更讓香港成為全球前三大紅酒交易中心。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之地,過去以亞洲的金融重鎮、自由貿易港區聞名,如今為 了積極求生存,由政府集合民間企業,投入紅酒市場成果卓著。 撰文‧莊 芳 今年一月,美國歷史悠久、號稱全球最大名酒拍賣行的Acker Merrall & Condit,在香港舉辦拍賣會。現場就像珍稀名酒博覽會,短短二天時間,就創下近六七○○萬港幣的成交金額,成交率超過九成。 這還不是最高的拍賣紀錄,該公司去年十一月,同樣在香港舉辦了一場名酒拍賣,就以一億一千多萬港幣的成交額,打敗歐美成為二○一一年整年世界拍賣紀錄中, 單場交易金額最高的紅酒拍賣會;去年Acker Merrall & Condit在全球總成交業績達八億六千萬港幣,其中又以亞洲地區金額最高,占總交易金額達六成以上。 關稅從四○%變成零 香港政府是最大幕後推手 這家原以美洲地區為主要銷售據點的拍賣行,卻於短短幾年時間在香港大發利市,更讓香港成為全球前三大紅酒交易中心,其中,香港政府可說是幕後推手。○八年 二月,香港政府宣布全面免收葡萄酒稅,同年五月,Acker Merrall & Condit就進軍香港市場,並在此地舉辦名酒拍賣,業績屢創新高,每年舉辦拍賣的場次也持續增加。 這些結果大概也都在香港政府的預期之中,葡萄酒市場正是他們目前重點開發目標。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主辦的三十六個,包含禮品、珠寶等五花八門的大型展覽, 卻以美酒展成長速度最快。 ○八年第一次舉辦紅酒展覽會時,只有二四○家廠商參展,接著在隔年以倍數增長,高達五四○家來港參展。直到去年,已有九四○家,吸引近二萬名買家。「短短 四年,成長四倍,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紅酒展覽,還增加相關就業機會。」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周啟良說。 他表示,香港之所以積極成為亞洲主要紅酒交易中心,大舉提出稅負優惠,免除原本四○%左右的進口關稅,甚至親自參與行銷,推展紅酒市場,其實和中國崛起有 很大關係。 「簡單地說,中國的消費力驚人眾所周知,購買奢侈品如名錶、名車、豪宅早已大有人在,我們一直思考還剩下什麼可以開發?後來選定葡萄酒市場。」周啟良表 示,自從政府採行葡萄酒免關稅措施之後,果然讓進口與交易金額大增。去年香港的葡萄酒進口額就達九十八億港幣,比起○八年的二十九億港幣,成長翻倍。 再加上從其他國家進口紅酒到中國,必須負擔高達四八%的關稅。但因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政策,透過香港進口再轉往中國,則 可享有免稅優惠,大幅降低酒商的成本,「自然吸引大量貿易商加入香港市場。」除了舉辦美酒展、葡萄酒產業高峰論壇,本來寸土寸金、從無田地種植葡萄的香 港,竟也開始成為釀造葡萄酒的產地。 位在香港南方的鴨脷洲工業區,原是許多製造業落腳的地方,隨著許多工廠遷離,區內林立的工業大廈卻有了其他「製造」用途。就在一幢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工業 大廈三樓,少了一般工廠給人的嘈雜與髒亂印象,反而不時傳出陣陣葡萄酒香,這裡正是香港首家生產紅酒的釀酒工廠——八號酒莊(The 8th estate winery)。 吸引東南亞、中國買家 打造紅酒交易中心 酒莊負責人是來自加拿大的杜莎(Lysanne Tusar),早在○七年底香港尚未免紅酒關稅時,她就決定到紅酒進口持續增長的香港發展事業。「主要原因,就是看好亞洲市場的成長性。」她說,在歐洲、 美加地區生產紅酒並不稀奇,但在長途運送過程中,往往因保存問題而使得好酒變質。既然鎖定正在崛起的亞洲市場,「不如就在此釀酒吧!」由於香港沒有種植葡 萄,所以她挑選美國華盛頓、義大利的葡萄園,將新鮮收成的葡萄急速冷凍再運至香港,接著進入釀造過程,製造出一瓶瓶Made in Hong Kong的紅酒。○九年底,第一批香港製紅酒正式誕生,每年約可生產四萬至六萬瓶紅酒。 在占地二千多坪的廠房內,吸引美國CNN電視、︽華爾街日報︾來訪,各界都對於不產葡萄、卻產出上等紅酒的香港很有興趣。過去曾在飲料相關行業從事市場推 廣工作,杜莎不時會在工廠舉辦品酒會,並且進行釀酒過程的導覽,讓人一窺由新鮮葡萄變身為瓶中物的真貌。 「有時我們也為客戶量身打造、調製釀造不同風味的紅酒。」她說,現在客戶仍以香港本地為主,但來自東南亞、中國的買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杜莎表示,因為香 港為自由貿易港,解決了許多物流方面的問題。 一直以來,就以亞洲金融重鎮與自由貿易港區聞名世界,如今又積極成為紅酒交易中心,再度藉此打開國際名聲,可見得政府結合民間的龐大力量實在不容小覷。 |
|
||||||
德國,靠工業出口吃飯的歐洲經濟大國,卻放棄核電走上綠能之路,誰說沒有核電,就無法發展經濟? 台灣日照比德國多、風力比德國強,他們能,我們為何不行? 《今周刊》深入6座城市,探討德國電力大革命,為台灣發現一條新的能源之路。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五月的德國,春光明媚,我們飛抵柏林機場後,開著車往黑森林的方向前進,在萊茵河附近的公路休息站停下來,放眼望去,田園景致就像是台灣的嘉南平原一樣開闊、綠意盎然。 唯一不同的是,德國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架著太陽能板。就在休息站的旁邊,方圓不到十公里的地方,立滿了超過一百座風力發電機。無處不在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提供這個工業大國源源不絕的用電。 白色的風力發電機、綠色的田園及藍色的天空,共織成德國獨特的景致。一路上,我們的攝影師從一開始興奮地按著快門,很快變成「又一大片?拍過啦!」因為在 德國,綠能的發電設施實在太多,我們不得不讚歎:「德國是怎麼做到的?」一場二十五年的革命,促成德國廢核德國是綠能最發達的國家,光是太陽能發電每小時 就有二二○億瓦,供給全國超過一半的用電量,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德國更預計在二○二二年關閉所有的核電廠,經濟照樣可以成長,德國人從此不用再擔 心核災,世世代代可以享受乾淨的能源。 在德國,我們看到一種揚棄核電的自然生活方式,但德國並非一夕之間就廢核。事實上,他們從民間開始發起了一場電力大革命,讓傳統獨占的能源市場改頭換面,變成人人都能自由發電賣電,更讓綠能生活變成德國的新價值。 這一切,竟從一個平凡的德國媽媽開始。而她只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既然核電這麼可怕,我家可以不要用核能,只用像風力、太陽能這樣乾淨、無汙染、又安全的電力嗎?」這個問題,在德國掀起了一場綠能革命。 她的名字叫烏蘇拉‧史拉黛克(Ursula Sladek)。二十五年前,她只是一名五個孩子的家庭主婦,住在黑森林一座優美平靜的小城舒納 (Schonau),準備當小學老師。今天,她是國際家喻戶曉的綠能先驅者、環保諾貝爾獎「高曼獎」(Goldman Prize)得獎人,並與歐巴馬會面,討論美國的綠能政策。 一位家庭主婦的奔走,促成電力革命她和她創辦的EWS公司 (Elektrizitatswerke Schonau,舒納電力公司)被德國人稱做「電力叛軍」,因為她挺身對抗傳統電力大公司,成立德國第一家百分之百綠能發電公司,啟動了這場革命。而她的 武器,只有一個問題:「我能否不要核電,只用綠能?」也是她,讓這個問題的答案從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德國無速限的高速公路上開著低硫柴油車,《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德國南方的舒納,拜會掀起這場綠能革命的媽媽。當看到附近山頭上排滿一座座風力發電機時,我們知道該下交流道了。 埋藏在風力發電機的山脈之中,我們來到電力革命的發起地舒納。經過一棟棟架著太陽能板的住家,我們一眼就認出烏蘇拉的電力公司。太陽能板在這個小小的舒納 鎮成了最尋常的設施,但舒納電力公司建築完全是為了獲得最大光能功效而設計的。以身作則,是烏蘇拉的原則,也是她能成功的關鍵。 不過烏蘇拉本人完全不像是擁核電力公司恨得牙癢癢的叛軍首腦。身為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穿著樸素,舉止優雅。她自己則完全沒有想過會成為一家擁有十三萬客戶的全國性綠電公司執行長,甚至成為德國綠能的代言人。 就像大部分的德國人,在蘇聯車諾比核災之前,烏蘇拉從沒思考過「電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一九七○年代起,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核電廠也大幅增加。與台灣台電 獨大的情況類似,德國四家大電力公司掌握全國幾乎所有的供電及電網,全力開發核能,而人民也都懷抱「安全核能是德國的未來」的美夢。 三千公里外的車諾比,激發民間反核這個美夢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點二十三分被炸碎。距離舒納東方三千公里遠的車諾比反應爐蓋頂,被失控的爆炸給轟開,大量輻射雲很快就籠罩包括德國全境,舒納也難以倖免。 「政府下令禁止販賣牛奶,小孩沒有牛奶了!而且我們在自家後院種的蔬果也全部不能吃,我們不知道要給小孩吃什麼……」烏蘇拉回憶,那是她生平第一次為孩子感到恐懼。這個恐懼深深地烙印在廣大德國人心中,一股強大的反核勢力開始從民間爆發。 「我們被政府的謊言背叛了,我們必須表達憤怒。」烏蘇拉決定和另外九名家長組成「舒納反核家長聯盟」,帶著丈夫麥可(Michael Sladek)和五個小孩,一起加入這個全國性的反核運動。住在舒納這座平靜小城,烏蘇拉卻說:「平靜不是無條件接受一切,而是消除所有不平等。」這股全 國性的反核力量至今仍可以在德國看到,古斯塔夫.羅沙就是當時的反核勢力「餘黨」。二十多年來,每一個星期一,不論晴雨,他都會在各地舉辦反核集會,集會 規模從最多的一千多人,到現在只剩下二十幾人。「我告訴自己,如果哪一次集會少於二十人,我就不幹了。」二十幾年來,古斯塔夫身邊沒有少於二十人過。 由下而上的「草根精神」,正是德國綠能發展得以如此成功的基石。「德國的社群民意既強也明顯,」德國國際能源基金會(FES)政策分析師妮納.奈茲 (Nina Netzer)說。「德國能源轉換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推動,民意首先形成一個一個社群;一張選票不重要,但是一群一群的選票就值得政客注意了。」但在車諾比 核災後,政府的態度仍然相當消極。烏蘇拉也感受到身邊的人漸漸對抗議遊行事件痲痹了;「我知道我們得採取有建設性的行動。」否則,烏蘇拉身邊的人就會漸漸 像古斯塔夫的支持者一樣離去。 「既然政府不肯,我自己能用再生能源發電嗎?」烏蘇拉開始問這個問題。答案和現在的台灣一樣:不可能。因為四十年來,德國大電力公司KWR(日後透過購併 成為德國四大能源財團之一)掌控著舒納區電網及供電權。烏蘇拉嘗試說服KWR重啟因核電而廢棄的六個河川水力發電廠—— 發電量足夠讓舒納一千戶居民使用,但遭到大公司冷漠地拒絕。 「這些大公司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為人民著想。」看著明明可用的再生能源,又想到財團醜陋的嘴臉,憤怒的烏蘇拉決定槓上KWR:她要自己用綠能發電。 二千三百位居民,催生全綠能小鎮完全不懂法律和商業的家庭主婦,要怎麼挑戰大財團?烏蘇拉不是單獨一人,經過數年的運動,舒納二千三百位居民全與她站在同 一陣線,決心要把核電趕出這座城鎮。居民中一位律師發現,舒納區的輸電網路是公共財,KWR只是握有特許營運權,電網產權仍是舒納市政府。只要拿到電網供 電權,烏蘇拉就有辦法讓綠電上網,實現綠能家園。 烏蘇拉看到了希望。她與丈夫集結市民,並在一九九一年成立市民的電力公司EWS,舒納一千戶市民全都是股東。她更發動德國一項地方自治法︽市民連署︾,要求市政府拒絕KWR的合約,並命令KWR將電網營運權轉賣給EWS。 但EWS只是有權買下舒納區的電網營運權,不代表他們有錢買下。作為最後的報復,KWR開出了八六○萬馬克的天價,比第三方評估的公允價格多出一倍以上。KWR以為烏蘇拉等人會因此打退堂鼓。 沒想到,這竟成為烏蘇拉轟動全國的原因:他們小看了烏蘇拉的決心。 為了籌錢,EWS找到一家廣告公司願意免費幫他們做廣告,在電視上播出一支全國性的募款廣告。廣告裡,一名小男孩站在核電廠前,述說舒納的困境。鏡頭拉近,小男孩眼中的核電廠倒影變成了車諾比反應爐的廢墟。 一個小鎮的勝利,解放德國電力市場這支廣告打動了全國人民,堅持使用綠能的小蝦米對上血盆大口傳統核電公司的故事馬上轟動德國。第一個月,烏蘇拉這群﹁叛 軍﹂就募到了一百萬馬克。「的確,我們可以說是叛軍,但是我們並不是作亂。我們遵循法律,制定規矩,一步步慢慢來。當你要扳倒的是傳統舊觀念,作亂絕對不 是好辦法。」在長達五年的角力下,EWS終於籌得公允價格的三六○萬馬克,並在一九九八年買下電網營運權,實現了烏蘇拉「捨棄核電」的夢想。而烏蘇拉的成 功「叛亂」,煽起了全國對於乾淨能源的渴望,更讓他們看到一條綠色活路。 烏蘇拉在法律上的勝利,讓採先例原則的德國,許多地方的電力市場開始動搖。一九九九年,德國率先歐盟,通過︽電力市場自由法︾,全國所有電力公司和民眾皆可自由使用電網賣電、購電,沒有任何限制。後人再也不用像烏蘇拉般在法庭上鬥法。 「你一定要走第一步,然後其他人才會跟隨。」烏蘇拉說。她成了德國綠能的先驅者,因為她讓「反核」二字不再是遊行和抗議口號,而用綠能取代了核能的未來。 現年三十八歲的朗尼梅爾(Ronny Meyer),就是受到烏蘇拉的啟發投入再生能源產業。他現在是德國離岸風力產業峰會發起人。 在綠能產業自行創業的朗尼說:「在一開始會投入再生能源產業的人,腦袋多少有點像烏蘇拉那樣的叛軍性格,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時我想,管它賺不賺錢,我 想要在綠能創業,我就是不要德國有核能,我就是要綠能。」朗尼舉辦的年度風力產業峰會,在德國北方布萊梅的高級飯店,共有二百多家離岸風力發電廠商參加。 民間先驅的疾呼,換來國會殿堂的支持即使號召到這麼多家廠商響應,革命卻還沒有結束。就算電力市場已經自由化,民間對綠能意識越來越高,德國還是沒有足夠 的綠能供給。因為根本沒有人相信再生能源是一塊能夠獲利的市場。太陽能、綠能這類再生能源的開發成本太高、獲利風險太大。沒有利潤,就沒有市場;沒有市 場,就算民眾喊破喉嚨,也享受不到乾淨的綠能。 在傳統如核能、火力發電等已經在市場卡位幾十年的產業排擠下,再生能源要如何推動?從黑森林發出的綠能呼聲,一路延燒到了柏林的國會議事堂。在這裡,另一位綠能先驅者正為了這個問題傷透腦筋;第二波革命,正在這裡醞釀。 「當有了民意,實現它就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從零開始打造一個不存在的產業和市場。」說這話的,是綠黨議員漢斯.尤瑟夫.費爾(Hans- Josif Fell),他就是德國的「再生能源之父」。「人們不會一起床就決定:今天我來拯救地球吧,我來投入所有資產到綠能吧!怎麼讓大家動起來?很簡單,你得先 讓這個產業獲利。」費爾的解方也很簡單,他起草了一套僅有十七條條文的法案——︽再生能源法案︾(EEG)。這套法案於二○○○年在國會跨黨派全數通過, 被譽為世界各國引進再生能源法案中最成功的一套,從此扭轉了德國的能源市場;而且,不多花政府一分公帑。 ︽再生能源法︾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讓風力及太陽能這類再生能源發電時,保證電網用高於傳統火力及核能發電的價格,優先購買綠色電力,這被稱作「饋網電 價」(Feed-in Tariff, FTF),而且回購時間最長二十年,電網對再生能源的發電不可拒絕,必須優先購買。這個機制解決了投資者的風險問題,可以確保其投入的資金能夠回收。 而且,費爾的︽再生能源法︾寫得非常簡單,讓一般人都看得懂,就是為了降低投入門檻。「大型發電業絕對是無核家園的障礙,你怎麼讓獨占電網的電力公司歡迎 競爭者加入?政府必須努力讓小型發電者,像是你跟我,都可以進入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家家戶戶都裝設太陽能板:不但可以發電自給,還能賣 電賺錢。「讓全民參與,就是︽再生能源法︾最根本的目的。」費爾指出。 政策的支持,讓再生能源產業大爆發為了讓再生能源更進一步發展,費爾與其他綠黨議員還不斷推動配套措施的立法。過去二十年裡,光是德國國會聯邦法就通過了 十二條相關法案,這還不包含各式各樣的發展鼓勵條例。「重點是,政府不用補貼。超出一般電價的回購額,業者會加在電價裡,讓電力消費者共同負擔。」言下之 意,電費一定會漲?費爾點點頭。 如此一來,再生能源的隨價徵收,不是會造成消費者的負擔嗎?特別是在再生能源昂貴的常識之下,消費者怎麼會願意多花錢? 「其實,沒有貴很多!」費爾拿出德國環保部長嘉布瑞爾的報告指出,︽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後十一年,德國家庭每月平均為︽再生能源法︾多負擔二.八歐元(約 合一○三元台幣),等於家庭因再生能源每年電費負擔平均增加一千二百元台幣。而這個再生能源的補貼支出,也會隨著技術成熟逐年減少,最後完全脫離補貼,回 歸市場機制。「像最近的太陽能回購價,就大幅刪減,因為我們太陽能發電實在太多了!」商業化的結果,綠能商品也有競爭力費爾最後提醒:「再生能源的代價, 始終只占一小部分。這個代價是我們在能源轉換中一定得付,而且願意付的。」消費者主動要求購買較貴的綠電,聽起來的確很不尋常。在德國自由化的電力市場 裡,一切的價格都必須競爭,較貴的再生能源真的可以吸引到消費者嗎?離開柏林,在德國第三大城慕尼黑,我們找到答案。 慕尼黑電力公司(SWM),就像烏蘇拉的舒納電力公司,原本是家綠能電力小公司。在︽再生能源法︾通過後,SWM得以在全德國超過三百家新生的綠能供電商協助下擴張,逐漸變成慕尼黑電力公司龍頭;如今在慕尼黑電力市場占有九五%市場。 SWM策略長佛特(Christian Vogt)解釋,他們不是獨占電力商,在已經自由化的電力市場,「我們和一般產業一樣,必須透過商品競爭力來增加市占率。」「我們的商品競爭力,就是綠 能。」若和傳統擁有核能的電力公司相比,六成為綠能、四成為火力發電的SWM,其實一度的電價高出約二分歐元(約○.八元台幣),但是他們有一個崇高的目 標:SWM準備在二○二五年將慕尼黑這座有二百萬人的大城市,打造成全球第一座百分之百再生能源供電的都會城中。 這個目標,獲得全市市民的肯定,九五%的市占率就是證明。「老實講,本來以為我們賠定了,我們以為利潤和環保是無法並行的兩條路,」佛特說:「但是我們錯 了,消費者為了綠能,真的願意掏腰包。」與慕尼黑的市民交談,我們的確找不到有人對電價有意見;反之,往全綠能大步邁進的慕尼黑讓他們深感驕傲。「我當然 選擇SWM,我身邊的人也都是。比起BMW汽車發跡的城市,當全球第一座綠能大城更棒,不是嗎?」一名慕尼黑居民說。 擁抱綠能的結果, 最終受惠者仍是人民 最終的選擇權,仍然回到人民身上。BMW博物館就位於慕尼黑,不過,卻有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不買車。反之,滿街的腳踏車取代了慕尼黑市民應該引以為傲的豪華轎車。 住在慕尼黑近郊的約翰(Jochen Ziegler)一家就是一例:一家四口沒有一輛車,只有四輛腳踏車。並不是約翰負擔不起,「比起什麼油電混合車,不開車不是最節能嗎?」約翰說。 這股擁抱綠能、以綠能為傲的風氣,經過先驅者的奮鬥,已經在一般人心中茁壯。二十五年的電力革命,從人民的一個簡單問題而起,繞了一圈,最後仍回到人民自己的選擇。 約翰去年起終止和SWM的電力合約,換了另一家綠能電力公司。不是因為不認同SWM的目標,而是另一家公司的綠能標章更多。當他把電費帳單拿出來時,我們露出會心的一笑:帳單上公司名稱印著EWS三個字─就是烏蘇拉的電力叛軍公司。 「你得知道,這家公司是德國第一家……」約翰興奮地向記者解釋烏蘇拉為綠能發動的革命史,但我的思緒回到了她本人說的一段話。 福島核災後,烏蘇拉接待了許多日本來的參訪團,想了解德國綠能發展的過程。其中一位日本官員,在聽完她的解說後落下了眼淚。這位日本官員甚是難過,因為他當下多麼希望二十五年前烏蘇拉的故事是發生在日本,也許,這樣就能避過一場可怕的災害……。 二十六年前的一場蘇聯核災,德國記取了教訓;一年前的日本核災,台灣又學到了什麼經驗? 廢棄核電廠變成遊樂園 核子冷卻爐中傳出孩童的歡笑聲,德國把廢棄核電廠改建成遊樂場,也表達出德國人對核電的態度:「滾吧!」 我家就是發電廠 綠能是德國的全民運動,太陽能發電讓許多家庭自給自足,還能發電賺錢。 20年內,德國通過了12條聯邦法案,台灣只通過一條,且沒有配套措施1991 能源計畫白皮書 強調能源市場機制,並制定嚴格的能源安全與環保政策,使前東德數個核能電廠陸續關閉1991 電力輸送法修正案 允許再生能源供電商並聯電網1994 聯邦永續環境保護法條 確立再生能源1998 廢核法案 跨黨派與能源部簽署合約,立法關閉17座核電廠,計畫在2022年除核家園,並計畫2010年12%、2020年20%、2050年50%的再生能源發電 目標。 2020年的目標已在2011年達成。 1999 太陽能發電補助法 計畫增加10萬座太陽能發電設施1999 再生能源市場開拓法 Market Incentive Program (MIP) 1999 環保能源稅法 對傳統能源如石化、核能用電等能源課以較高的稅2000 再生能源法 保證「優先購買」再生能源、以高於市價最高90%價格購回再生能源之電源、電網供應商有義務為發電商「立即」擴增電網2002 聯邦廢核法 再次立法規定核電廠32年的運轉時限,最遲將於2025年關閉2003 支持再生能源措施法案 調高再生能源貸款限額等2004 再生能源法修正法案 再次提高太陽能貸款補助,並開放5萬歐元的全額補助2004 環保能源稅修正法案 再次調高對傳統能源的課稅2009 再生能源法修正法案 將已成熟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回購價調低註1:德國另計畫在2050年前通過《能源產業促進法案》、《再生能源發展及市場整合法案》、《德國混合發電設施法 案》、《再生能源發熱設施法案》、《加速電網擴張法案》、《德國核子能源法案修正案》、《市鎮生質能源發展法案》、建立能源及氣候變遷基金。 註2:台灣在2002年訂定《環境基本法》,確立非核家園的目標,但直到2009年才訂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確立保證電價回購,允許再生能源電網並聯的具體方案。 電價上漲是傳統成本惹的禍,再生能源負擔越來越便宜一個德國家庭(消費3500度電)平均一個月的電費帳單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平均民生家庭電費(月/歐元) 46.99 52.48 56.63 62.93 65.97 再生能源推升比重(%) 31 24 15 11 7 傳統成本推升比重(%) 69 76 85 89 93 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環境與核安部 |
|
||||||
二○○一年,新加坡決定以資產管理業為主軸,打造國家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十年後,這裡成為全球競爭力第四強的金融中心。打造金融重鎮的過程中,政府或許祭出不少政策手段,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拚經濟的決心。 撰文‧楊紹華 新加坡比台灣晚六年喊出要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卻比台灣提早達陣。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對比於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新加坡政府直到○一年,才正式以「成為亞洲金融重鎮」為政策目標。儘管喊出口號的時間比台灣晚了六 年,但十年之後,新加坡已被國際譽為「東方瑞士」,當年明訂「以資產管理為主軸的金融中心」政策任務,儼然已經達陣。 以一○年的資料,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當年度新加坡資產管理總值達到一.一兆美元,自○六至一○年的五年時間,資產管理總值以每年平均一六%的速度成長。 除此之外,台灣至今仍未開放的避險基金,在新加坡,一○年已有三○二檔,資產總值約達五三○億美元,這個數字,已逼近台灣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規模。 同時,新加坡也在○九年即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不動產信託投資(REITs)基金市場,以及第二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市場。根據今年三月由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 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名列第四,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三地。 台灣央行在○九年曾經派員至新加坡考察,報告中提到,「政府強而有力的決心,明確定位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所有政府單位全力配合擬訂各項配套政 策……,成功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經驗,應可作為台灣借鑑。」「新加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台灣政府究竟該向新加坡學些什麼?」這是許多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共 同心聲。 政府當金主 引進國際專業人才「以我的觀察,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資產管理業,最大的差別在於政府介入的程度。」曾任星展銀行資產管理部總裁、現任巴克萊銀行東南亞區高 級主管的何玉珠表示。二○一一年,何玉珠曾獲《亞洲投資者》雜誌選為亞洲資產管理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她首先從大方向來看新加坡的資產管理中心奇蹟。「簡單地說,一開始就是政府給錢,並且,想盡辦法吸引國際人才。」資產管理業是「管錢」的產業,成功的條件 其實並不複雜:有足夠的資金可供管理,也有足夠的專業人才能夠管理資金。從零開始的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第一步,就是用「政府當金主,引進國際 專業人才」開始著手。 一位曾在國內某外資集團投信公司任職的資深經理人回憶,○二年時,總部忽然決定派人到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決定下得很快,因為新加坡政府告訴我 們,要直接撥出三億美元讓我們管理,條件只有兩個,一是必須到當地設資產管理公司,二是讓新加坡政府官員到我們公司實習。」不久之後,新加坡政府果然派了 一名「菜鳥」,分別到這家外資集團的香港、台灣據點實習一個月,「來台灣時,他就坐在我後面,什麼都不太懂,看起來笨笨的。」資深經理人說,當年那群被政 府外派實習的菜鳥,如今很多都已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位居要職,有人甚至掌管五百億美元資產。「我現在,能管個五億美元就很不錯了。」政府開了第一扇門, 吸引國際重量級資產管理業者陸續進駐之後,接下來,就是人才大量湧入,金融產業群聚效應逐漸成形。 「我們常說,新加坡政府對老外比對本國人更好。」何玉珠半開玩笑地說,本地人力長期不足的新加坡,在引進海外專業人力上,本來就有提供許多優惠措施,「當 國際集團在這裡布局,加上原本的優惠,老外自然更願意來到這裡。」事實上,國人熟悉的國際級投資大師如吉姆.羅傑斯、墨比爾斯等,目前都是以新加坡為根據 地。 改變稅制 刺激資產管理市場除了快速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與人力之外,新加坡也透過稅制上的改變,不斷刺激整體資產管理市場,不只祭出「境內資本利得免稅」,包括「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也享有免稅優惠。 相較於台灣在稅制上的討論執著於「公平正義」,在新加坡,政府則是把「稅」當成讓經濟政策成功達陣的重要工具。○八年金融海嘯發生,重創全球資產管理業,新加坡政府為求資產管理業持續成長,立即在○九年推出新的稅賦優惠制度。 ○九年,新加坡決定將資產管理業者的營業所得稅調降至一○%(一般為一七%),「在台灣,這樣的制度可能被評為圖利特定產業;但在新加坡,由於政府對租稅 優惠的對象設有條件要求,反而進一步的達到興利效果。」業者解釋,適用租稅優惠的條件,包含公司至少必須雇用三位月薪超過三千五百元星幣(約八萬一千元新 台幣)的專業人才(基金經理人、研究員、交易員),基金管理據點必須在新加坡當地、董事會必須在新加坡召開等等。 「降稅的結果,除了讓業者快速從金融海嘯之中走出低潮,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稅制,讓業者更深化對於新加坡市場的經營。」業者感嘆,對比於台灣主管機關 只要提到「租稅優惠」就怕擔上「圖利」之名,新加坡政府的彈性積極作為,的確能把「圖利」變「興利」,﹁最具體的效果,是讓境外基金轉變為境內管理。」從 教育著手 營造全民拚金融氛圍「除了這些有形的補助或優惠之外,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塊是教育。」何玉珠表示,「走在新加坡的大學裡,你很容易感受到,學生普遍對於金 融業是非常嚮往的。」她感覺,在政府刻意營造「全民拚金融」的氛圍底下,「這裡的學生,似乎是以學習金融為傲。」根據調查,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合 新台幣五萬六千元,金融系畢業生的起薪則約五萬八千元,相差並不多,就未來預估的薪資成長空間來看,金融系也不算名列前茅,「但這個國家的人民很清楚,發 展金融產業是國家方向,國家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就是這一塊。」何玉珠表示。因為對金融業的前景充滿信心,因此新加坡的年輕人積極投入這個產業。 說到教育,除了政策主軸明確帶動全民意識之外,政府也有提供實質且極為優惠的補助措施。當金融機構進行內部員工專業訓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提撥五○%至七○%的高額補助,若是由「金融業資格標準(FICS)」認可的訓練計畫,則政府的補助空間甚可達到八成比重。 補助措施 員工專業訓練最高八成從政府主動釋出資金、以巧思創造「興利」效果的稅制調整,到積極補助產業投注於人才培育,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成功之道,說 穿了,其實並沒有太高深的策略門道。○九年央行人員赴新加坡的考察報告中即明白寫到,新加坡的金融改革得以有成,「取決於政治決心」。 什麼叫作政治決心?某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提供一則鮮明案例。 據了解,某國際大型金融集團的新加坡資產管理業務,曾經連續數年出現虧損,一度決定退出新加坡市場,但是新加坡政府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你的資產管理業務要退出,可以,但是你的保險業務也要退出這個市場。」這句話,讓這家重量級國際集團立刻打消了離開新加坡的念頭。 「在台灣,看不到政府有這種發展產業的魄力。」業者表示,美國商會曾在○八年建議政府,對基金投資人提供一定的稅率優惠,藉此鼓勵長期投資,也有助於民眾 的退休規畫,但主管機關的回應是,「針對某一特定產業予以租稅優惠,將造成租稅不公。」公平與效率,往往難以兩全其美,但從新加坡成功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 心的經驗不難體會,用魄力與效率讓重要政策順利達成,最終的受惠者,仍是全民。 10年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新加坡是這麼做的?? 第一步: 快速吸引業者進駐 由政府投資公司(GIC)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提供資金,委託「以新加坡為據點」的基金管理業者投資。以此為誘因,快速吸引國際資產管理業者進駐。 第二步: 修改法規,引進資金活水對境內資本利得及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者免稅;修改信託法,使機構法人得以投資私募基金;取消境內機構法人投資基金限額不得超過30%及50%的規定。 第三步: 面對金融海嘯快速因應 金融海嘯發生後,2009年新加坡政府對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相關業者調降營所稅,優惠稅率為10%,比一般業者的17%優惠許多。 第四步: 積極教育訓練培植人力 由金融管理局(MAS)提供訓練補助,金融機構的員工受訓補助可達50%至70%,若是「金融業資格標準(FICS)」認可的教育訓練,補助更高達80%。 |
|
||||||
興中控股 小盒蓋創造一八○億的奇蹟被私募基金TPG以六億美元購併的興中控股,是一家創業五十年的包材業台商,二代接班的執行長陳紹文帶領興中積極建構全球服務網絡,又持續研發專利、擺脫低利競爭,終於讓興中成為世界級的包材大廠。 撰文‧周岐原 七月十六日,美系私募基金德太資本(TPG Capital)被披露將以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八十億元)完全收購興中控股,成為今年以來亞洲第四高價的購併案。 興中控股是一家專門生產化妝品包裝器具的台商,創業至今已有五十年歷史,一只要價上千元的電動睫毛膏等許多創新設計,都是由興中在幕後研發促成,因此世界 前三大化妝品牌:雅詩蘭黛(Estee Lauder)、P&G、萊雅(L’Oreal S.A.)全都是它的客戶。 但在此交易前,TPG在中國投資的是李寧、達芙妮等知名品牌,這家本來準備在台灣掛牌的老製造業有何過人之處,讓管理資產總額達五百億美元的私募巨人砸錢買下? 兼具規模、專利與獲利優勢答案有三。首先,規模夠大。興中是全世界第三大化妝品包材生產商,各種產品的年產能合計超過十億件,這是讓買家垂涎的第一個理由。 但興中不只衝刺產能,它也盡可能貼近客戶腳步,以速度降低被取代的風險;除了將大本營設在長三角地區,歷年來也在美國、墨西哥、法國、英國、韓國、以色列等國設廠或成立據點,連網站都登記在英國。經營徹底全球化,是這家台商最顯著的實力。 其次,夠專精。生產一般包材是以加工機具射出成型,然後等待冷卻處理,技術門檻並不高。一位興中的同業解釋:「將原料液化、拉型,然後精準達成品牌客戶開 出的一切規格,其實很困難!」他指出,做化妝品包材不僅要具備精準開模技術,為客戶量身訂做獨家造型,還得一邊控制塑料生產成本,同時確保內容物和外殼不 產生變化,傷害使用者皮膚,這就是考驗業者製程管理能力的關鍵。 專注在化妝品領域的興中為了提高競爭難度,近十年來不斷開發新產品、同時申請專利,從粉盒、唇彩、睫毛膏到盒蓋,公司已經在各式產品擁有超過一百件專利。 第三,夠賺錢。例如同樣是包材業者,興中本業的獲利能力就比國內飲料包裝大廠宏全更佳;公開說明書資料顯示,自二○○六年至○九年上半年,興中的營業利益率從一五.八%一路上升至二三.九%,都比宏全更高,原因何在? 「它(興中)的客戶都是歐美一線化妝品牌,加上生產流程要有很多精密設備,資產價值加上專利價值,獲利自然比其他同業好,」前丁家宜董事長莊文陽分析。 儘管公司不願證實任何細節,但是私募基金熱烈追求興中,在業界已不是新聞。去年底,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基金(Morgan Stanley Private Equity Asia,MSPEA)本提議以五億美元收購興中八成股權,但最終沒有定案,事隔七個月,興中不僅將股權全賣,「聘金」也多了一億美元。 二代接班成功 陳紹文創佳績由於TPG預定以股票、現金各半支付,交易一旦完成,興中控股執行長陳紹文和妻子程宗瑩(公司董事)持有的二○%股權,將換成約十八億新台幣以及等值股票。 這固然是一次漂亮的獲利退場,但是對將事業發揚光大的陳紹文而言,或許頗有感慨。 二十年前,陳紹文與兄長陳紹箕回台接掌父母成立的興中塑膠,當時業界的生態是化妝品大廠設計包材款式、下游只負責照樣生產,一旦油價上漲或品牌刻意打壓價格,大量使用塑膠原料的包材廠隨時無利可圖。 面對困境,陳紹文嘗試跨海到廣東設廠,同時大膽創新、爭取將本來屬於品牌的設計業務轉交由興中負責,又到美國、歐洲成立子公司,就近服務客戶,當前興中的全球化模式成形,這才逐漸扭轉業績經常波動的局面,讓營運轉危為安。 身為第二代,陳紹文絲毫沒有包袱,反而替事業一再拓展新局,他的管理風格既強調速度,也敢每年砸下數百萬美元投入研發,絕不讓化妝品包材事業成為流血的紅海。 一點一滴累積技術實力的結果,讓這條「護城河」逐漸加深、加闊,對手難以跨越,令最初以五千元新台幣起家的興中,成為全球化妝品包材業要角。 創造籌碼 傳統也有出頭天經營有成的興中,本打算將股票在香港掛牌,但因金融海嘯作罷;後來轉向回台上市,連代號「八四○七」、承銷價訂為一二○元都已選定,又因為法令有諸多限制未能如願,幾經波折,最後公司選擇賣給私募基金,這和另一家台商的歷史頗為相似。 一九九八年,英國大廠Rexam(雷盛)收購國內包材廠德奎三分之二股權,補足在化妝品領域的空白,這為Rexam後來登上世界第二大包裝企業打下堅實基礎。 從德奎到最近的興中,看似不起眼的包裝材料業台商,卻有能力在購併案中一再成為拿得好價錢的賣方,意味著只要具備足夠本事,即使是不吸引人的傳統產業,也能創造籌碼,成為國際大廠非買不可的對象! 興中控股 創立:1960年 資本額:新台幣18億元(2009年)年營收:約新台幣60億元(依公開說明書資料估計) 陳紹文 出生:1960年 學歷:上海交通大學EMBA 現職:興中控股董事長 |
於內陸國家蒙古來說,這個可能在未來十年增長最快的國家正在經歷變革。當這個國家每3-4年便能實現經濟總量的翻倍時,亞洲昔日的經濟引擎中國與印度正在與經濟過熱及增長斷裂搏鬥。
但第一世界的收益和第三世界的問題在這裡交匯:對至少佔蒙古GDP四分之一以上的採礦業的過度依賴,已逐漸顯露出其的後續效應:一方面它掃除了蒙古幾十年來的衰敗,但另一方面又導致貪腐與「荷蘭病」的出現。
首都烏蘭巴托是上述一切的集中反映,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施工現場,8000美元一平米的豪華旅館、在酒吧及咖啡館逗留的外國礦主、傳教士、投行人 士以及打扮入時的當地女人,街市中心可以買到蒙文、英文、俄文甚至中文報紙。在經濟危機蔓延全球的2012,梅塞德斯奔馳蒙古代理商居然在感嘆自己賣出的 機械車數量。
坐擁「金山」
採礦業的確在改變著蒙古國。
在全球低迷的2011年,蒙古實現了17.3%的經濟增長,「只不過(要歸功於)一個奧尤陶勒蓋。」蒙古國商會主席、MSM集團CEO Laurenz Melchers對本報記者講述道。
奧尤陶勒蓋(Oyu Tolgoi),蒙語「綠松石山」,本是烏蘭巴托以南戈壁灘中一處荒漠,但這裡的銅礦是蒙古國最大的外資項目,建設速度驚人,預計明年投產後的銅礦年產量 將達45萬噸,帶動國家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2.9%。奧尤陶勒蓋距烏蘭巴托專門有一條航線,大約花去一個半小時機程。1月,蒙古政府決定專門在奧尤陶勒蓋 礦周邊建設擁有3000套住宅的綜合性小城市,涵蓋配套的道路、學校、公園、醫院、酒店、文藝和休閒綜合性場所、購物中心等。
奧尤陶勒蓋不是唯一的焦點,與它臨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採煤田塔班陶勒蓋(Tavan Tolgoi)。為了給大手筆的政治博弈造勢,有關人士準備通過在烏蘭巴托和倫敦聯合上市為塔班陶勒蓋礦山募集數十億美元資金。這足以使沉寂已久的烏蘭巴 托證券交易所的資本總量翻上一番。
豐富的礦產資源使蒙古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迪拜:它的人口大約為280萬,但坐擁探明資源80多種,6000多個礦點。主要有銅、鐵、煤、錳、鉻、鎢、鉬、鋁、油葉岩礦等,絕大部分有待於開發。
而且蒙古也擁有絕好的地理位置——它的鄰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能源需求市場。考慮到蒙古的供給和中國的需求,雖說銅價與金價在過去12個月市場波動頻繁,但奧尤陶勒蓋的首席執行官Cameron McRae在採訪時表現出絲毫不擔心需求會萎縮。
蒙古國立大學經濟研究所主任Tuvshintugs Batdelger對本報說:當我們檢視GDP比例,可以看到2004年佔這個國家的最大比例的產業還是農業,但是現在已經是礦產業了:大約佔27%。這個成分在未來3-4年之內仍然會增長,我認為蒙古會越來越依賴資源行業。
蒙古:下一個迪拜式奇蹟?
雖然現代金融體系在這裡遠未獲得充分發展,但得益於蓬勃的經濟走勢,烏蘭巴托街頭隨處可見ATM機與名稱各異的銀行機構。
「即使在蒙古銀行系統仍然單薄的情形下,紐約的銀行,JP 摩根還表示有興趣投資。」蒙古證券交易行(MSE)首席監管官Saruul Ganbaatar對本報記者表示對蒙古經濟的樂觀態度。
他認為蒙古市場雖然很小,但現在僅是擴張的開端。據他介紹,今年已有五隻新股將上市,而2011全年只有一隻股票IPO。當下30%-40%交易活躍的是礦業股,但從近期上市公司的交易來看,很多投資者感興趣的其他產業開始浮現。
2010年全球股票市場中漲幅最高的是蒙古國的烏蘭巴托股市,按照英鎊價值計算烏蘭巴托股市自今年初以來累計漲幅高達187%,成為全球掘金機會最多的股市。即使按照蒙古國當地貨幣計算,烏蘭巴托股市今年來的累計漲幅也高達136%。
礦產業帶來的財富,也無疑帶動了其他行業的興盛。
Laurenz Melchers就是那種「賣給淘金者鏟子」的商人,他在蒙古生活了14年,為很多礦產提供機械、服務以及安保設施。
「這裡不是中國,中國的競爭太殘酷了。蒙古的礦業繁榮甚至沒有真正開始,經濟也只不過剛起步。如果你能夠冒險,就留下來。」Laurenz Melchers對本報記者描述,「在這裡,你可以期待賺大錢,但不要期待政府會(短期)變得成熟。」
對於容納超過50%蒙古人口的烏蘭巴托,房地產也在過去幾年內飆升。大部分傳統的蒙古人,是居住在斯大林時代的舊樓宇或者城市邊緣的蒙古包中。據統計約有50萬人生活在帳篷裡,多數沒有衛生或適當的供暖。
俞勇璨,一位從事地產及旅遊的台商告訴記者:這裡根本沒有市場、沒有價格,可以漫天甩賣與要價的年代,現在已經來臨蒙古。而另一個來自中國上海的開發商,打算在城市中心興建一座頂層帶有停機坪的高級公寓,最低拍價為5000美元一平米。
Blue Sky tower,這座閃閃發亮的25層豪華酒店是烏蘭巴托最高的建築。從這裡可以俯瞰蒙古的政治經濟中心蘇赫巴托廣場。酒店興建時地價已飆至8000美元一平米,但幾年前,勾勒首都烏蘭巴托城市天際的還不過是兩座冷卻塔。
入,蒙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迅速升值,國內市場變得更有利可圖,像服務業、金融業和建築業這一類產業的比例上揚。與此同時,太多的資源興起而大過了國家經濟整體規模,國內生活成本高企。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該國已經出現了通脹飆升和利率高企。據記者瞭解, 4月央行利率至13.25%,3月底通貨膨脹率達15.3%,首都烏蘭巴托達17.3%。根據亞行預測,今明兩年蒙古國通脹率仍將維持在兩位數的水平上。 通脹高企和物價飆升給窮人的生活造成尤為不利的影響並增加了經濟發展的脆弱性。
Laurenz Melchers也憂慮通脹會導致局面動盪。他表示工資壓力的上漲,使自己提供礦區的機械漲價,而漲價帶動(礦產)新一輪漲價,這才是真正的威脅。
同時,「荷蘭病」還有另一面:除去資源開採,其它產業遭到扼殺,從而影響國家的戰略發展。而一旦下游經濟放緩,本國經濟就會受到重創。
蒙古的工業、製造業歷史並不長久,現存的許多製造業工廠還繼承於蘇聯時代。據當地商人介紹,中國和東南亞的商人曾在當地經營過一些小型的服裝加工廠。
「資源詛咒」效應浮現
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看預期的經濟繁榮,實際上,蒙古已經開始出現典型的「荷蘭病」即 「資源詛咒」症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帶來了財富的激增,推動了匯率和通脹的螺旋式上升,降低了其他行業的競爭力。
礦業繁榮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
人力成本的高昂以及紡織品與服裝配額制的取消,這些工廠2005年後也都紛紛撤出。
當蒙古變得更依賴礦產資源的開發,如果礦產資源價格在世界上大幅下挫,或者中國的經濟一旦不行,蒙古的經濟增長勢必要遭遇挫折。
這個情況很可能已經在發生,據一位當地的能源產業資深人士對記者描述,現在下游環境不好,中國許多礦產停工,致使「蒙古的礦產在二連浩特口岸堆得像山一樣高」。
但是,蒙古對現狀並無有效的應對之道,恐怕只有放手一搏。蒙古前財政部副部長Ganhuyag Chuluun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承認,蒙古的經濟規模是非常小的、難以抵禦外來衝擊的。應對由高速發展而引發經濟泡沫化的方法,反而是加大(外國)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力度。
綠色公民意志黨主席Sambuu DEMBEREL在接受採訪時認為:現在(政府)最危險的就是,沒有想到在礦產之外,還有其他的產業部門。蒙古只要一提發展,就自然而然地都在打礦產的主意。我認為,這才是「荷蘭病」的來源。
成不了下一個迪拜?
礦產業改變這個國家的同時,一些人擔心,蒙古是否能夠避開一些常見問題,例如政治不穩定、腐敗、污染和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而正是這些問題困擾著其他礦業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
Tuvshintugs Batdelger教授認為,有太多問題在阻礙我蒙古變得向迪拜一樣富裕:國家在變得越來越不平等、缺乏延續的政府政策和法律以及貪腐的存在。
蒙古國仍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國家。它的人均GDP約30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剛剛步入「中下等收入國家」之列。這個國家現在有超過50%的人口生活在首都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市中心坐落著最頂尖的購物商場,這裡的設施品牌如同香港銅鑼灣一樣。路易威登佔據了最顯耀的店址——那裡曾經站立著列寧的銅像。當值的保安告訴本報記者,這家店大約一天賣出將近10萬人民幣的手袋。
路易威登首席執行官卡斯利曾說:「你不能看這個國家的平均收入,平均收入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我們只有一兩千名客戶,但這一兩千人負擔得起。」
而對於成千上萬受到採礦致富誘惑、從草原來到烏蘭巴托的牧人來說,生活就沒有那麼容易負擔了。他們沿著城市邊緣骯髒的馬路搭建蒙古包。這裡失業蔓 延,電和飲用水則供應不足,被一些當地人稱之為蒙古的貧民窟。更窮苦的人只能在下水道或廢棄的走廊中尋求庇護,在冬季,烏蘭巴托的氣溫有可能降至零下40 度或更低。
Tsogtsaikhan,生活於烏蘭巴托附近的草原上,由於沒有自己的牲畜,不得不充當其他牧民的雇工。他幾乎沒有開支的概念——遊牧經濟供給了 需要用到的一切。談及政治問題,他反而會表示留戀蘇聯時代,希望回到共產主義的體制下。至於礦業開採,離Tsogtsaikhan生活就更為遙遠——「我 唯一的印象是他們會破壞牧區」他告訴記者。
S.Oyun,出任新環境與發展部部長的議員,她曾經是一位記者,對礦業發展稔熟於心:「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礦業都是最有潛能的行業,這幾年資源價 格抬高,採礦業變得非常賺錢,又提供了許多工作機會。但(礦產大部分)收益流向了中央預算,多數的民眾並不認為他們從中受益。我們有數據可以證明這個觀 點。」
雖然,近年蒙古政府要與國民共享日益增長的礦產財富,承諾平分礦產股份或現金。但Sambuu DEMBEREL主席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 :「真正的民主社會,也不鼓勵人民依靠政府施捨。當不從事礦產業的人們,都能夠感受到經濟的增長,(經濟)發展才進入了正確的軌道。人民需要的是機會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