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6年前,面向消費者市場的電動車是特斯拉的獨角戲 明達資產大熊

http://xueqiu.com/6147563125/26176173
前幾天,去了美國鳳凰城tesla體驗店,這種現場感讓我對Tesla這個公司的認識有了全新的視角。個人認為,這個視角是全新認識Tesla以及電動車產業的關鍵,甚至是電動車產業未來幾年發展和競爭格局的關鍵。

汽車很酷自不必說,反正媒體反覆報導了,高端觀眾也接受了。我要說的是體驗店整體給人的感覺。首先,簡潔,只擺了一台車(Model S),另外擺了一台帶電池的汽車底盤和車架。在簡單的同時,讓你對電動車的好奇心得到極大滿足;第二、有一個觸摸屏懸掛牆上,讓你親自定製你的愛車,可定製的部分包括:外觀、內飾,輪胎和天窗。你可以任意搭配,定製完後,馬上在屏幕生成你的車模,還可以馬上下單。讓你的主動性和操縱性得到極大的滿足;第三、在旁邊擺著印著Tesla Logo的高爾夫T恤,水壺,運動感十足;第四、另一面牆,則用一個觸摸屏顯示電動車的性能,優點(加速快、充電快、使用經濟性好、靈排放),充電網絡情況,服務特點等。

眼前的視覺效果,結合媒體中對車和人(Elon Musk)的包裝,整體上把Tesla打造成一種很酷、科技、時尚、高端大氣、積極、主動、操控性強、環保的品牌個性,承載Tesla特有的品牌內涵和高端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品牌內涵在高端人士中流行,經過媒體的包裝和造勢,通過互聯網和口碑進行快速病毒營銷,已經形成了Tesla電動車在高端消費者心中的穩固定位。而這種消費者定位是很難改變的。

我囉嗦這麼多來談品牌,是因為這個要素不僅是Tesla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更因為品牌溢價戰勝了成本這一最大的障礙,在財務上得到正利潤,而這是行業能否進入良性發展的關鍵。

很多對企業經營沒有深刻理解的分析師和投資者還在糾結Tesla的車安全性行不行以及會不會被競爭對手趕上,實在是他們不瞭解這個行業的特點,更不瞭解在現階段高端品牌帶來的溢價是市場能否打開的關鍵,也是實現正利潤的關鍵。

行業內人士都知道,電動車本不是什麼新產品,歷史比燃油車還長,但由於受制於續航能力、安全和成本這三個相互牽制的原因,一直發展不起來。這三個因素就像一個「鐵三角」,死死地箝制著電動車的發展。要好的續航能力,就得有高的能量密度或更多的電池。而更高的能量密度,就帶來了不安全因素,更多的電池使得成本高企。而如果為了安全性,就得降低能量密度,這樣續航能力下降,開不了多遠,就得找地方充電,這樣的車沒法開。

安全性和續航能力的矛盾在神奇的Musk同學手裡解決了,他的解決之道不是從電池入手的,而是用IT技術,通過傳感器和電源管理系統解決的。他把8000多個18650筆記本電池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電源,續航能力達到400公里左右。而每一個18650雖然能量密度高,但由於小,因此攜帶能量有限,即使起火,各個電池間相互隔離,也就不會造成大的問題。

照理說,技術就是一層「窗戶紙」,Tesla這種電池解決方案馬上就有其它企業去做,特別是在神奇的神州大地上。確實,從理論上,這沒有什麼好難的。每個電動車企都有自己的電池解決方案,只不過是把管理幾百節電池變成管理8000只而已。但話雖這麼說,量變引起質變,數量多了之後引起的工程問題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這也是很多企業都在研究Tesla,模仿Tesla,但還有巨大差異的原因。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覺得Tesla的車在理論上沒有獨到之處,因此基本假設其它車企都可以造出用於消費市場的電動汽車。這樣你有我有,Tesla也就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了,比亞迪王老闆說:「我分分鐘可以造出Tesla。」

我相信王老闆的話。但特斯拉的先發優勢和不同的發展路徑造就了「生」與「死」的區別。那先發優勢和發展路徑造就了什麼獨特競爭力,進而導致「生」與「死」的區別呢?

先發優勢和以高端消費者的市場定位類似於爬珠峰的北坡,難度極大,但Musk同學做到了,造就了Tesla在電動車產業獨一無二的高端品牌,這個高端品牌鎖住了高端客戶群,而高端品牌意味著高溢價,而高溢價意味著電動車電池成本高的問題不再是問題。每賣一輛車的毛利率由負轉正(Tesla宣佈2013年四季度毛利率達到25%)。而普通品牌電動車沒有品牌溢價,高昂的電池成本抬高了整車價格,如果按成本定價的話,消費者望而卻步,市場打不開;按與汽油車競爭定價的話,賣一台虧一台,利潤為負,沒有企業能長期投入下去。

根據Tesla投資者報告顯示,Model S60的超始售價為$62400,電池成本為60*650=$39000,S60的續航里程為360公里。也就是說,造一個電動車,電池成本要40000美元,加上其它部件,則電動車相對於汽油車的剛性成本要高很多,對於追求功能和實用的中端消費者來說,電動車在價格上完全沒有吸引力。

更要命的是,電池包的成本變化並不遵循IT界的摩爾定律,根據羅蘭伯格的研究,2010年每Kwh的成本是$650,到2020年每Kwh的成本約為$345,年均降價不過區區6.5%,按這個速率降下去,在可預見的3年內,基本看不到電動車在大眾消費市場普及開來。

分析至此,想起高中上化學課時的一個化學實驗,就是氯酸鉀生成氧氣的實驗,必須需要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否則就什麼也不會發生。每個電動車企號稱他們可以造出電動車,就像擁有了「氯酸鉀」,但他們,除了Tesla,都沒有「二氧化錳」這個催化劑,所以除了Tesla制得出「氧氣」外,其它車企都不能。

從數字上打個不精確的比喻:如果說電動車這個產品是根本,是「1」,則大部分車企都擁有這個「1」,但Tesla通過先發優勢和品牌運作,在這個1後面加了個「0」,變成了「10」,由於消費者心智中Tesla的高端品牌定位具有排它性,其它企業則沒法獲得這個「0」,因此還是「1」。而產品的成本是「5」,則Tesla得到5的價值,而其它車企得到的是-4的價值。這個簡單的數學等式就決定了這個產業中低端玩家沒有辦法繼續玩下去。也就是說,現階段,面向消費者的電動車目前只適合高端市場。

Tesla通過高端品牌形象讓電動車市場發生了「化學反應」,而其它車企在現有的技術路線和成本曲線下,基本上找不到「催化劑」,只能不斷試驗。那麼這個市場未來會如何演變呢?電動車會由富人的「玩具」變成中產階級的「工具」嗎?在此作一個預測。

在Tesla的電動車保有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充電網絡、車聯網絡和服務網絡將進一步完善,車的安全性和性能將進一步在實踐中得到改善。目前推出的租車模式將越來越被接受,電池回收業務將進一步降低消費者的生命週期使用成本,此時,面向中產階級的電動車將會推出,基於龐大的充電和服務網絡,電池變成了一種按消費時長或里程計價的運營業務。此時Tesla的業務就不僅僅是賣車了,而變成了一個電動車的運營商。

這可讓中低端電動車製造商乾著急,Tesla由於找到了「催化劑」做得風聲水起,並且不斷進步和演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他們自己由於找不到「催化劑」而止步於一。這好像是一個無解的方程!

如果變成了擁有充電網絡的電池運營商,那Tesla值多少錢呢?這個值得想像!

本文結論成立基於如下假設:

1、       純電動車是將來的最好技術路線;

2、       電池本身沒有出現顛覆性技術;

3、       成本曲線與羅蘭伯格預測一致。

聲明:1、本人個人擁有少量Tesla股票多頭。

歡迎對本文的假設和邏輯提出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56

應對大熊股水井坊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1c9.html
 本人眼疾嚴重,看不了電腦和書報,半年前,把自己的股票盤子托給了別人全權管理,並且不顧不問,絕不干涉。
   之前,為了盯蹤水井坊,我在該股跌至大約12元/股時,買了一點點。我前篇寫的小文《做股票最要緊的是什麼?》,提到幾個股友死抱大熊股的事,無獨有偶,我這水井坊也是只超級大熊股,懸崖跳海似地從32元跌至7元(狂跌78%),水井坊可叫「水浸房」了!哈哈!今天,我打電話給託管人,問他:「我那個『水浸房』還在不在?若在,如何應對?」他簡要回答:
   1、作為盯蹤股,數量很少,沒動;繼續跟蹤觀察。
   2、如果這公司沒有什麼轉好苗頭、繼續滑向ST的話,那就先換掉再說,而其他可選擇的標的也有好幾個在。
   3、如果後市預期證明「水井坊最艱難時期已經過去或即將過去」,屆時再買回來也不遲,甚至還要加大倉位。
    「贊同!」我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0

俄國大熊 中了「石油詛咒」

2014-12-29 TCW 全球前十大石油出口國可分為兩組:一組是沒有「石油詛咒」的國家,如挪威、加拿大、美國;另一組則遭到了「石油詛咒」,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以及近來爆發危機的俄羅斯。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羅斯(Michael Ross),曾追蹤那些石油蘊藏豐富的國家,發現它們大部分民主化程度較低、經濟更不穩定,體制更不透明。羅斯將此現象稱為「石油詛咒」(oil curse)。 俄羅斯當前危機,正是「石油詛咒」最佳寫照。俄羅斯靠石油致富,但這也使它缺乏誘因改革,各項制度指標在國際排名都是中後段班。如今油價下跌,俄羅斯缺乏其他創富管道,就陷入今日危機。 俄羅斯.雞蛋放在同一籃經濟趨緩沒警覺,還拿油元搞軍備 石油向來是俄羅斯政商勾結的淵藪。當年共產主義崩潰,一群和當局關係良好的商人,以低價買下國營石油公司股份。普欽上任總統後,對這些富豪或關或逐。二○○四年,當時俄國最大石油公司尤科斯(Yukos)的老闆被捕下獄,公司資產也被沒收,轉給國營的Rosneft。經此教訓,俄羅斯富豪不敢再有異心,普欽政局得以穩固,《紐約時報》將這套模式稱為「強盜威權主義」。 在這種體制下,俄羅斯國營事業大幅擴張。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俄羅斯數家大型私人銀行倒閉,央行扶持數家大型國有銀行。國營企業從這些國有銀行取得廉價貸款,政府也保證他們的債務,民營企業就淪為配角,國營企業占整個俄羅斯股市市值達三分之二。 俄羅斯政府干預經濟,還帶來了「裙帶資本主義」。今年二月該國主辦索契冬季奧運,花費五百億美元,得標廠商幾乎全是普欽朋友開的公司。 過去油價高攀帶來財富,以致俄羅斯對加入國際經貿體系興趣缺缺。經過近二十年談判,才在二○一二年八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二十大工業國(G20)當中最晚加入的國家。 其實高油價對俄羅斯的好處已在遞減:二○○七年油價平均七十美元,俄羅斯經濟成長率八.五%;二○一二年油價平均超過一百美元,俄羅斯經濟卻只成長三.四%。 然而俄羅斯卻未警覺,反而把石油累積的財富花在對經濟發展無甚助益的用途,例如擴充軍備。二○○八年以來俄羅斯國防支出成長三○%,普欽還承諾十年內要將軍費翻一倍,這也導致前財政部長庫德林(Alexei Kudrin)辭職。 挪威.懂得分散風險25年前就有主權基金,人均衝第二 俄羅斯長期依賴石油,其他產業乏善可陳。據適華庫寶(PwC)今年三月的調查,全球前一百大市值公司,俄羅斯唯一上榜的是國營石油公司Gazprom。美國則有四十七家上榜,其中石油公司占四家,其他絕大多數都是靠頭腦創意提供產品服務的公司,如蘋果、Google等。 和俄羅斯相比,身為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國的挪威,就不像俄羅斯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近來油價暴跌,挪威沒有任何經濟危機的徵兆。這正是因體制健全,除了石油尚有其他創富管道所致。 挪威的北海海域產油約四十年,但在油價波動劇烈,石油收入遞減下,挪威當局未雨綢繆,在一九九○年成立主權基金。包括政府對石油公司的課稅、國營石油公司的股份、股利等,全繳入該基金,由挪威央行投資管理部(NBIM)負責經營。 如今該基金規模已將近九千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投資遍及房地產、股票、債券,如今它持有股票市值,占全球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一%。 同時,挪威的經濟自由度、經營環境、政府清廉程度等,各項制度指標皆在國際前段班,與俄羅斯天差地遠。去年挪威的人均所得超過十萬美元,是俄羅斯人均所得的七倍,全球排名高居第二。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在今年十一月報告稱:「挪威能免於國際金融市場與油價波動的全面衝擊,反映出該國管理石油收入的財政功能良好。」挪威境內知名企業也不只石油公司,例如全球最大鐵合金製造商埃肯工業集團(Elkem ASA)、鮑利葛化學公司(Borregaard)等。登上《富比世》全球富豪榜的挪威人,沒有一個靠石油起家。 真正的財富從來不是天然資源,而是人的大腦。石油藏在地下已千萬年,原始人不知如何運用,這些石油就不是財富。直到人類發明內燃機,從石油提煉出的汽油成為燃料後,石油才成為財富。如今的頁岩油,也是人腦才將其轉化為財富,讓以前被視為財富的石油,一夕間價值崩跌。 對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來說,唯一致富之道,就是人的大腦。只要有了人腦,垃圾可變黃金,也能把別人的黃金變垃圾。想讓人腦充分發揮,就要建立保障私產、尊重市場的體制,讓每個人有誘因自由運用智慧。這正是陷入「石油詛咒」的俄羅斯帶給台灣最大的啟示。 【延伸閱讀】都是油國,命運大不同——全球10大石油出口國與俄、挪比較 ■ 第1名:沙烏地阿拉伯 ■ 第2名:俄羅斯》經濟自由度排名140/178(俄名次/總數)》經營環境排名62/189(俄名次/總數)》清廉程度排名136/175(俄名次/總數) ■ 第3名:伊朗 ■ 第4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第5名:挪威》經濟自由度排名32/178(挪名次/總數)》經營環境排名6/189(挪名次/總數)》清廉程度排名5/175(挪名次/總數) ■ 第6名:伊拉克 ■ 第7名:科威特 ■ 第8名:奈及利亞 ■ 第9名:加拿大 ■ 第10名:美國 資料來源:CIA World Factbook、傳統基金會、世界銀行、透明國際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27

點解是大熊?(3)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895092

港匯話題後,這星期的市場話題是索羅斯(George Soros),及今次危機的程度屬過去危機的哪一級?其實,連黑天鵝的實體都未清晰,又如何量化危機的程度呢?因此,我認為,與其現階段瞎子摸象,不如先欣賞每逢出現危機都粉墨登場的「金融大鱷」索羅斯,看他如何表演打「開口牌」!

戰友問,索老勁賺是否每每在熊市?雖然我沒有認真找過數據來確認,但印象中「大鱷」的著名戰役都是在貨幣市場,而且皆伴隨一次又一次的環球危機。確實,相對「股神」的金句「市場越恐慌越要貪婪」,索羅斯很多時更喜歡主動跟市場對著幹,而且予人善變無常的印象。因為他能夠利用市場偏差與投資者的情緒,配合把握大市的升跌循環,從而替自己創造賺大錢的機會。此之所以,索羅斯的名字往往在危機中暴光率更高。

關於拿今次跟過去的危機作比較,雖然暫時無法比較實際的殺傷力,但恐慌程度還是可以作進一步分析的。除了前文的港匯外,我們還有一個危機恐慌指標:「金銀比率(Gold Silver Ratio)」。

Picture 

作為主要避險資產的黃金相對與經濟好壞密切掛鈎的白銀,金銀比率的走勢明顯與當時的環球經金形勢及市場情緒暗合。觀圖可見,當市況向好,情緒樂觀,比率表現走低,展現「Risk on」;反之,當市況向淡,情緒悲觀,比率表現走高,展現「Risk off」之象。

1971年取消金本位以來,金銀比率的中間值約為55.5,目前為77.29。隱約可見,金銀比率到達80或以上的年份,正正是經濟差、金融危機爆發之年,例如2008年至2009年(GSR83.86)、2003年至2004年、1997年、1995年、1990年至1993年(GSR100.82)。當中,由於90年代初期的的經濟衰退期覆蓋的國家相對全面,因此金銀比率長時間站於80水平之上。

Picture 

如果今次熊市主要來自單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危機,恐慌程度最多可能是過去二十年來某一次危機的級數。然而,從表面觀察,當前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憂慮正逐步上升,假如金銀比率最終突破80並以較長時間站其上,那麼,本輪熊市的恐慌程度可能是近三十年來最強。

三十年前的90年代,正正是索羅斯揚名立萬的黃金年代,一個有趣的想法,「金融大鱷」會否打算趁這三十年一遇的機會,為自己的投資生涯劃上完美句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7

點解是大熊?(2)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813013

人民幣貶值,中國出現走資潮,連帶港元匯價亦被指為炒家狙擊的對象。因此,本輪熊市,港匯成為港股短期市場氣氛的指標,港匯越弱勢,港股也越沒有運行。119日晚,港匯在外圍跌穿7.82之後,港股投資者自然亦聞風喪膽,20日開市不久,恒指已跌破19,000點關口,最後收報18,886點,重回20126月的水平。

回看114日,某本地財金大員指出,由於早前的美國QE令不少資金流入香港,好自然會有好多資金在某個時間流出;而現在美國利息上升,如果有大量資金從香港流出,港匯跌至弱勢兌換水平(1美元兌7﹒85港元)亦是正常。

港股大跌後,121日,瑞信集團發表報告指,港元正受狙擊,沽空壓力正在增加,維持香港聯匯制度繼續保持,但要付出代價,因同業拆息上升,會令流動性減少,而香港利率上升,亦會令股市及樓市壓力持續。而目前香港正差一步之遙就重覆199798年情景。

我們習慣依據新聞或消息作投資分析,但資訊的時間延擱(time lag)及消息發報人的角色或立場,對訊息的解讀可以是南轅北轍。因此,投資者對訊息的取捨,才是勝敗關鍵。而為了強化自己的分析,及確認自己的分析方向,我會著力從不同的圖表上找尋有用的合配信號。

就以港匯為例,當市場參與者正分為兩大類(①分析港匯弱勢的背後原因;②試圖以港匯作為港股的撈底指標)時,我從港匯圖表上獲得另類的熊市資訊。從港匯在114日跌穿7.785開始,我個人界定市場正式進入危機狀態,這一刻的危機程度是2010年至2011年的歐債危機級恐慌(甚少時間在7.8水平之上)。到港匯在120日跌近7.83開始,危機狀態好大可能進入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級(在7.8水平之上的時間大增)。

Picture 

大家留意,港匯強弱是一個中長期趨勢,在港匯十年圖中,上述的兩段弱勢期都維時一至兩年。以過去十年看,港匯出現弱勢,絕非簡單的大量資金在短期內從香港流出,而是伴隨某隻環球級黑天鵝的誕生。又,由於港匯波幅受限,而且趨勢維時較長,以此作為港股短期上落指標的聯繫其實並不明顯。

反而,從港匯長線的強弱對比,可以簡單的發現危機的醞釀、存在,及更重要的危機程度;投資者不妨在升跌的原二維層面上加入力度或深度,作其三維分析,看看這個熊市的另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8

點解是大熊?(1)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761182

歷史時常重演(History repeats itself),因為大多數人總是重複犯同樣的錯誤(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當我指出,我們現在好大可能正身處大型熊市,我是基於圖表上提供的信號。因為,股票圖表上顯示的,正是當時市場內人心取態的記錄。這讓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習,從而盡力避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月線圖①顯示,20155月至9月是第一波跌浪。這一浪在8月發出入熊信號後,第一隻腳在9月被確認;然而,隨後的反彈及是否出現第二隻腳才是最關鍵,因為這關係到本輪熊市的殺傷力。

Picture 

我個人界定,熊市跌浪出現第二隻腳,並且不會跌低過第一隻腳,是為小熊;最近期的例子是2011年跌浪,第二隻腳出現在20126月,比第一隻腳高11.7%(月線圖②)。

Picture 

至於大熊,第一隻腳後的反彈過後,第二隻腳沒有形成,第一隻腳再一次被跌破,顯示第一波跌勢根本未完成;最近期的例子是2008年跌浪,真正的第一隻腳其實出現在200810月,比假的第一隻腳(20083月)低48.1%(月線圖③)。

Picture 

大家不妨檢視上述的三幅月線圖,看看自己能否從歷史中找到一些新視角,再而分析這個現正身處的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9

把大熊貓搬上銀幕 迪士尼聯手SMG登陸暑期電影市場

由迪士尼攜手SMG尚世影業打造的迪士尼自然紀實探索動物大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將於今年8月12日暑期檔正式全國公映,通過大銀幕呈現中國珍稀的野生動物和獨特自然風貌。

8月1日,《我們誕生在中國》特別放映活動在位於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內的華特迪士尼大劇院舉行。影片將延續迪士尼的環保理念和傳統,並宣布將攜手SMG尚世影業推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支持中國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活動。

導演陸川與制片人羅伊•康利將電影特別版玩偶贈予世界自然基金會代表

《我們誕生在中國》由中國著名導演陸川執導,迪士尼金牌制片人羅伊•康利擔綱制片,集結頂級跨國幕後制作團隊歷時3年打造。影片以中國獨有的三個野生動物家庭為主線:四川大熊貓、三江源雪豹、川金絲猴,以交叉剪輯的方式講述了它們在神秘的自然保護區出生、成長、完成生命輪回的感人故事。作為世界首映的中國版本將由影後周迅擔任“說書人”,為觀眾溫暖講述三個國寶家庭的喜怒哀樂。

1995年,迪士尼公司正式成立迪士尼自然保護基金,開展野生動物研究、棲息地保護、為兒童提供體驗大自然的機會等。至今基金已為自然保護項目投入超過4000萬美元,在中國的投入也已達近150萬美元。

為傳達環保理念,《我們誕生在中國》全球上映時間已鎖定明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國內將於今年暑期檔率先上映,迪士尼和SMG尚世影業在8月1日宣布,電影中國首映周部分票房將用於保護中國野生大熊貓和雪豹。電影特別款玩偶的銷售所得也將用於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瀕危物種保護工作。該系列電影特別款玩偶將在位於陸家嘴的迪士尼旗艦店,以及位於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的迪士尼世界商店和上海迪士尼樂園內的笑猴商鋪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82

國家林業局回應大熊貓“降危”傳言:仍是瀕危物種

針對有關大熊貓瀕危等級已從“瀕危”降為“易危”的說法,國家林業局9月5日回應稱,“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全世界珍貴的自然遺產。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管理,大熊貓保護取得初步成效。根據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長了16.8%;圈養種群數量從164只增加到375只。

近日一些媒體報道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報告,將大熊貓瀕危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國家林業局表示,IUCN的報告是根據相關數據和技術指標,從理論上做出的判斷。國家林業局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著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國家林業局為此給出四點理由:

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布與川、陜、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等因素的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只、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個體數量小於10只、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根據IUCN的消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80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保護管理能力仍需加強。部分大熊貓分布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制約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國家林業局表示,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松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就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因此,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

“下一步,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不懈地加強大熊貓保護工作。”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物種的保護要求,加強大熊貓保護。我國計劃開展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工程建設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工作,繼續開展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恢複,加強科技與公關和人才培養,促進野生種群複壯,提升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推動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生活的大熊貓。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64

“國寶”大熊貓被“降級”了?國家林業局表示仍是瀕危物種

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

根據中國去年2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864只野生大熊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

不過對此,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5日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大熊貓是瀕危物種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布於川、陜、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等因素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只、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個體數量小於10只、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二是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三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是部分大熊貓分布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影響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這位負責人說,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松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果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78

農業部:藏糧於地,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針對該意見在推進落實藏糧於地戰略方面的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24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要落實好這個戰略,根本的還是要保護好耕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保護耕地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答記者問

余欣榮表示,中國有13億人口,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央及時提出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新戰略,就是確保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他指出,保護耕地重在守住兩條底線,一是耕地數量的紅線,二是耕地質量的紅線,即要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耕地質量的保護和提升行動,遏制耕地退化趨勢,提升耕地的質量。特別是要把最優質的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永續利用。

據介紹,此次發布的《意見》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要求。

一是要嚴格實施耕地的數量保護,通過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約來減少新增建設占用的耕地總量;既要做到“少占”,還要通過完善占補平衡的責任落實機制,拓展補充耕地的渠道,確保“補足”,守住這條紅線。

二是要強調耕地質量保護。創新機制來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通過推進占用耕地、耕作層的剝離再利用、中低產田的提質改造,新增耕地後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大力提升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實現“建好”這個目標。

三是要擴大耕地輪作休耕的試點,落實耕地生態的保護。耕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在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明確禁止開墾的區域和地類,來積極開展退化耕地的綜合治理。汙染耕地的治理修複,統籌推進耕地休養生息,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作用。

余欣榮指出,去年農業部在推動耕地休養生息、促進綠色發展上,按照中央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實施耕地的輪作休耕,措施非常有效,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農民群眾的擁護。今年,將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在技術模式上創新,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技術基礎,特別是思想理念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7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