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
一般來說,用歷史ROE來預測企業未來的增長率會高估企業的價值。
首先,當我們用某企業的分紅繼續投資其股票時,會遇到一個買入價格很可能超過凈資產的問題——如果該股票市凈率遠大於1,則買入股票後我們很難獲得與ROE相同的回報。
其次,如果是傳統行業,投資會遇到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因此,新的投資項目可能難以達到和老項目相同的回報率。從公司財務的理論來說,只有新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高於資金成本(或者說投資者的預期),就可以投資。
1月22日,有著“院線第一股”之稱的萬達院線(002739.SZ)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市場。新股一開盤便受到熱捧,迅速觸及漲停上限。 (cfp/圖)
1月22日,有著“院線第一股”之稱的萬達院線(002739.SZ)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市場。新股一開盤便受到熱捧,迅速觸及漲停上限。或許不久之後,萬達掌門人王健林又將重回“首富”寶座。
昨日,萬達院線申購價為21.35元/股,開盤價最終定為27.94元/股,但仍然受到投資者的熱捧,截至昨日收盤,萬達院線暴漲43.98%,報30.74元。
而隨著萬達院線股價上漲,王健林父子所持有的股份市值也不斷攀升。萬達院線招股說明書顯示,萬達院線控股股東萬達投資3.4億股,占總股份的68%,而王健林通過大連合興投資有限公司和萬達集團間接控股萬達投資,也是萬達投資的實際控制人。王健林之子王思聰持有萬達院線500萬股,占總股份的1%。
若按昨日收盤價計算,對應該公司5.6億股的總股本,其上市首日市值就達172億元。其中,王健林和王思聰持股市值分別為104.5億元和1.53億元。
加上前不久剛剛在港交所上市的萬達商業地產(03699.HK),昨日收盤市值2103港元,王健林占股53%,持股市值約為895億。目前,僅僅計算上市部分的資產,王健林個人身價就達到了1000億元。
去年9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4胡潤百富榜”顯示,王健林家族以1450億元財富排名第二,落後於馬雲家族的1500億元財富。
萬達商業招股書透露,王健林4位兄弟王建忠、王建可、王建春和王建川分別持股300萬,各占總股份的0.68%。按照今日的漲停價33.81元/股計算,王建忠等4人持股市值均超過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獲得這億元股權的代價卻非常低。據四川在線介紹,2010年,王建忠、王建可、王建春、王建川4人曾獲得萬達影院的股權轉讓,而轉讓的總價格則均為1元,原因便是上述4人與王建林為兄弟關系。此舉也被視為,首富王健林對其家族成員的回饋。
去年9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4胡潤百富榜”顯示,王健林家族以1450億元財富排名第二,落後於馬雲家族的1500億元財富。
據《經濟觀察報》早前報道,過去三年,萬達院線以每年約30家影院的速度在擴張,而以快速布局著稱的萬達廣場每年的新建數目也不過20多個。一位接近萬達消息人士透露稱,從2009年開始萬達院線便不得不在集團自有物業之外建設影院。
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萬達新建影院需要租賃第三方物業。這些新影院將直接面臨和市場接軌的租金壓力。而沒有了萬達廣場的資源傾斜和支持,它們在後續運營上還將面臨一系列考驗。
事實豐,這方面已有先例。前述消息人士稱,萬達院線在四川綿陽曾租賃一處第三方物業建設影院,由於選址等諸多原因,該影院很長一段時間上座率只有8%-10%。國內院線行業平均上座率是15%,而想要保本上座率至少需要超過22%。
此外,隨著在第三方售票軟件在線選票功能的日益完善,消費者縮短了在影院內停留的時間,這對電影院賣品收入和增長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萬達院線也不例外。
據虎嗅網介紹,萬達院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曾茂軍談到賣品銷售對影院運營的重要性時介紹說:“國內影院的賣品和票房收入占比平均在8-12%,而國外一些影院賣品收入占比則可達40-50%左右,美國、韓國都可以達到這個水平。”
根據萬達招股書顯示,萬達在賣品銷售上,每單消費能夠達到29.90元(2013年),毛利率達到70.3%(2013年),與發行放映的毛利率20.26%(2013年)相比,前者更為“有利可圖”。但是,受在線選座等因素的影響,2013年,萬達賣品增長率下跌至43.84%,這一數字在2012年為61.51%。
嬰幼兒奶粉多年兩位數增長或將終止,這或將對繼續高速擴充產能的嬰幼兒奶粉企業帶來較大沖擊。
5月15日,荷蘭合作銀行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未來五年增速將大幅放緩。荷蘭合作銀行食品級農業研究咨詢部陳煒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後,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增長率會從此前年複合增長率16%下降到7%~8%之間。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增幅將被腰斬的同時,大量乳企這兩年忙於擴充產能,這些擴大產能的項目將於2016年開始投產,將會在每年新增約41萬噸的嬰幼兒奶粉的產能,相當於2013年中國市場總量的65%,新增的產能將大大加劇市場競爭,嬰幼兒乳企的盈利水平恐遭“劫難”。
在陳煒看來,國內外嬰幼兒奶粉企業在中國“輕松賺錢已成為過去”,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將面臨新常態:高速增長已成歷史,未來不太可能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在2000年~2013年之間,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基礎較薄弱,因此市場持續了十多年的高增長,而這部分高增長中,外資品牌占據了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增長的最大份額。其中,進口嬰幼兒奶粉年複合增長達到24%,遠超過國內平均年複合增長率。目前,嬰幼兒奶粉中,進口量占據市場20%以上份額,加上國內的奶粉奶源以及乳清粉大都是使用了國外的原料,所以整個進口奶粉對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滲透率遠超過20%。
對於嬰幼兒奶粉市場增幅大幅放緩的原因,陳煒表示:“盡管中國放寬了‘獨生子女’政策,但是生育率卻不大可能會因此大幅上漲。同時,中國的綜合經濟增長與過去十年相比會相對放緩,所以,預計中國嬰幼兒奶粉增長率會大幅降低。”
事實上,除了出生率因素外,母乳餵養意識的增強也是限制嬰幼兒奶粉繼續高增長的重要原因。過去數年,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對獨生子女的重視,以及乳企大量宣傳嬰幼兒奶粉的作用,讓中國嬰幼兒的母乳餵養率大幅下跌,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中國嬰幼兒純母乳餵養率(六個月內嬰兒的百分比)從1998年的67%下跌到目前的28%以下。
母乳餵養率的下降也讓我國嬰幼兒人均嬰幼兒奶粉的消費量(0~36個月的嬰幼兒)從1.6公斤上升到了2013年的12.9公斤(歐睿及荷蘭合作銀行估算),這一數據遠超過了美國(8公斤)、日本(不到8公斤)和西歐(10公斤)。嬰幼兒奶粉人均消費量繼續上升難度較大,甚至隨著母乳餵養意識的覺醒,人均消費量很可能出現下滑。嬰幼兒人口基數增長放緩。人均消費量也很可能下降,兩個因素影響下,嬰幼兒奶粉市場上漲空間將很有限。
市場增幅“腰斬”的悲觀預計下,嬰幼兒奶粉企業卻並沒有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恰恰相反,大量嬰幼兒奶粉生產線正在上馬。許多中國的乳制品公司紛紛在國內及海外投資,進一步擴大產能,這些項目將於2016年開始投產,投產時間正好處於我國嬰幼兒奶粉增速大幅放緩的階段,並且增加的產能相當於2013年中國市場總量的65%。業內人士擔心,巨大產能建設後,產能利用率將會很低,勢必拉低嬰幼兒奶粉企業的盈利水平。“一般來說,對於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至少維持50%~60%的使用率,可以基本保障盈虧平衡,而新投資項目投資回報率將不如以前,甚至很多生產線可能低於盈虧平衡點。”一位行業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會有一批企業營收、利潤出現下滑,未來幾年主業專註嬰幼兒奶粉的乳企業績表現堪憂,投資者需警惕。”
不過,陳煒也表示:“目前國內外很多奶粉制造商正在進行戰略調整,以應對全新市場環境的挑戰以及法規的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嬰幼兒奶粉市場輕松賺錢的時代顯然已經結束了。”
被“408跨境稅收新政”這枚大石子激起陣陣漣漪的跨境電商湖面在今年上半年呈現出哪些特點?洋碼頭最新發布的《2016上半年中國海淘消費報告》顯示,個性化需求在海淘族中已顯露無疑,在奶粉、化妝品、保健品這個“跨境電商三大件”之外,像澳大利亞蜂巢等富有當地特色的商品在跨境電商中暢銷;上半年,二三線城市的購買增長率超過了一線城市。
從土耳其的神燈、羊毛地毯、阿聯酋的夾心無花果、椰棗、瑞典的波羅的海琥珀到日本手工鐵鑄壺、泰國乳膠枕、印尼燕窩,再到澳大利亞蜂巢、歐洲老古董蜜蠟和馬來西亞豆蔻油等,除了海外購物品類中常見的護膚美妝、服飾鞋包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產品都能在海外買手的小倉庫里找到。
在洋碼頭買手發布的商品中,除了面膜、保溫杯、尿布、驅蚊水、保健品等標品爆款商品,限量、小眾款甚至全球首發的新品也同樣受到追捧。比如洛杉磯小眾品牌Clare V.包袋、瑞士設計師品牌Axel Arigato小白鞋、火遍Instagram的Memobottle“書水杯”等。輕奢品牌Coach和Disney聯手推出的1941跨界合作款手袋,6月17日全球首發,買手當日上線該商品後10分鐘內即售罄。
該趨勢下,自營型跨境電商也在通過加速海外品牌合作拓展品類。不久前,日本樂天入駐網易考拉,前期上線的大多是當地的“爆款”,采取國內保稅倉發貨。接下來對於那些個性化的長尾商品,將會選擇日本發貨、直郵中國。另一頭的天貓國際,從歐美奢侈品到麥德龍零售賣場,加快海外招商成為去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眼下這個近乎全民直播的時代,內容生產無論來自消費者、海外買手,還是電商平臺編輯,直播化的內容營銷都已經成為跨境電商下一個潮流。主推境外買手的洋碼頭和自營模式的小紅書,內容導購均是各自App上的重頭戲之一。面向國內市場的淘寶平臺,由網紅驅動的交易額也愈發可觀。網易CEO丁磊不定期地在網易考拉上撰寫的“三石哥的私物精選”就是內容營銷形式。對於購買境外潮流商品,達人推薦顯得更為重要。
一線城市仍是引領這輪跨境消費升級的主力。據該報告統計,北京上半年人均海外金額為5654元,排在各城市之首。二三線城市已經展現出旺盛的海淘熱情。該報告將洋碼頭2016上半年數據和去年同期對比發現,2016上半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海購增速的占比較去年同期上漲77.57%,二線城市上漲84.32%,而三線城市增速更為明顯,達到108.65%。
城市細分上,北京人、上海人的海購消費傾向一線國際大牌,Prada、蘭蔻和Gucci成上海人最愛,而北京人則偏愛Clinie、Bally和MK;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深圳則低調許多,廣州人偏愛輕奢運動品,Adidas、Coach和Nike賣得最好,而深圳人則最愛韓國護膚品牌Whoo後。
據外媒報道,市場研究公司IDC日前發表最新的《全球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開支半年度報告》,預測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市場的全球營收將從2016年的52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1620億美元,這意味著從2015年至2020年間,這個領域的混合年增長率為181.3%。IDC最新發表的這份投資指導為AR/VR市場提供了技術、產業和地理方面的詳盡預測。
IDC客戶視野與分析副總裁克里斯·丘特(Chris Chute)稱:“在過去的很多年里,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一直停留在科幻領域。現在隨著智能手機開始支持廉價VR頭盔,消費者市場正在醞釀新的、用戶創作 內容驅動的付費體驗。醫療行業最近的技術開發成果表明增強現實可以發揮出行業級的強大影響力,我們預計這些承諾在未來的5年里就會在教育、物流和制造等其 他領域成為現實。”
IDC設備及AR/VR副總裁湯姆·邁雷尼(Tom Mainelli)稱:“全新的、廉價硬件設備的出現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能夠為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個人所用。但是具體的用途將取決於支持這些硬件設備 的應用軟件和服務。我們預計開發商們將在未來的幾年里為這些設備創造出大量的新體驗,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很多人的工作方式。”
在IDC報告的整個預測期內,AR/VR硬件銷售收入將占到全球總收入的一半以上。AR/VR軟件銷售收入也將迅速攀升,2016年的營收增長率將超過200%,但是很可能會在預測期的中期迅速被服務收入超越,因為物流和制造業需要企業級支持。
根據預測,VR系統在2016年和2017年的營收,比如觀眾、軟件、咨詢服務和系統整合服務,將高於AR相關的營收,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消費者選擇的遊戲和付費內容有關。 但在2017年之後,AR系統收入將反超VR相關收入,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產品設計和制造等領域。
在地理分布方面,美國、西歐和亞洲(日本除外)將占據四分之三的全球AR/VR營收。這三個區域在2016年產生的營收相差不多,不過到了2020年, 美國地區的收入將明顯高於另外兩個地區的收入。由於AR/VR技術目前尚處於發展的初期, 預計每個地區在預測期內的收入年增長率都將超100%。
哪怕是在最火熱的醫療資本市場,康複醫療也屬於尚未被投資人深度挖掘的“處女地”,這一點從估值上可以略見一二。
“盡管有資質、配備完善體系的優質標的很少,但相比較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門診,康複醫院的收購價格目前還比較合理,對於大多數機構來說,現在都還處於‘養魚’階段,大家都還在探索怎樣的商業模式才可以盈利。”高特佳投資高級研究員張天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不久,這家機構以千萬級別的代價拿下了一家康複機構的控股權,在醫療服務的並購領域,這屬於很便宜的價格。
不知道怎樣盈利,但也要花錢介入,對於醫療行業的投資者而言“花錢買門票”的這一行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看中老人經濟在中國未來的巨大市場。
根據興業證券此前的一項研究顯示,作為老人經濟的其中一環,僅僅在康複醫療領域如果按照基本滿足我國康複需求的水平測算,則市場規模將會在1000億人民幣以上。據預測,至2023年,我國康複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03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不低於18%。
激增的市場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的統計,2015年,中國有2.2億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潛在需求巨大;目前60~70周歲的低齡老人占55%;其中60~65周歲的老年人達7814萬,占35%,他們具有旺盛的養老需求和較強的消費能力;隨著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剛需”群體日益壯大,80歲以上高齡老人達2400萬;此外還有失能老人近4000萬,患慢性病老人近1.5億,都也屬於巨大的“剛需”群體。
“康複醫療目前的服務對象以老年人為主,主要的病種包括骨科康複、腦卒中護理、心臟病護理、老年癡呆等幾類。”張天靜告訴記者。
以常見老年病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為例,這是一種在中年時期出現衰老征象的進行性大腦變性的疾病,臨床上以進行性癡呆為主要特征。
據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的數據,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人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193萬人發展到了2010年569萬人。病人數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時也是全球病人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不過在這其中,僅有21%的病人得到了規範的診斷治療。
“一開始誰也不願意把父母送到康複機構來,親戚朋友都會覺得你很不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一位阿爾茨海默癥的家屬表示:“可如果不送,我們又真的沒有能力去照顧她,就算一個人不上班,天天在家看著都照顧不過來。”據他透露,在家人決定將老人送至康複機構之前,老人已經走失過兩次。
在這家康複機構,老人每個月的看護費用需要1萬多,這是他們全家人走遍北京後找到的最便宜的接受阿爾茨海默病人的康複機構了。
“普通的養老院,不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是不能夠接收阿爾茨海默的病人的。公辦的福利院很難進;至於護理院,按照規定也需要長期臥床的病人才可以收治,這些病人達不到這個標準。”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會長王軍向記者透露,目前在民政部登記註冊的4萬多家養老機構,真正具備養老資質、可以接收這些病人的還不到20%。
價格是最大的問題。
老人一個月的退休金3000元全部交給醫院,大兒子和二兒子每人每個月給6000元,而二兒子自己的月工資才4000多元。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國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達到了3500萬~4000萬,在這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達到了2400萬,歸屬於低收入人群的數量為2300萬。
一邊是隨著老齡化不斷激增的需求市場,另一邊是受困於盈利,遠遠不能達標的供給市場。根據國家衛計委2012年數據,目前我國僅有322家康複醫院,其中城市206家,農村116家,這意味著全國600多城市中一多半仍未擁有康複專科醫院。
專業人員的缺乏是另一個核心問題。
根據興業證券研究所的統計,目前我國康複醫師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約0.4:10萬,而發達國家該數據則達到5:10萬,兩者相差12.5倍。如果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二、三級醫院共需要康複醫師5.8萬人、治療師11.6萬人、社區綜合康複人員90.2萬人,是現有康複人才的10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背不起的負擔
根據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數據,在未來,中國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將高達70%。北京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市70%的老年人退休金為3000元上下,而一旦癱瘓,這些老人每月的護理、調養費用至少需要7000元,上萬元的消費也很普遍。
比如一種從日本進口的阿爾茨海默治療藥物安利生,在最貴的時候每周7片的支出是518元。王軍告訴記者,這在一線城市尚歸屬於醫保報銷範圍,但在很多二三線城市就只能自掏腰包。
在北京,目前北京全市的養老院床位約為8萬張,這其中,歸屬於公立養老院的幾乎沒有一張空置的床位,但私立康複醫院的空置率卻高達50%。
“民營的康複機構寧願床位空著,也沒有辦法降價,因為收治這樣的失能老人成本價就是一萬多。”一家外資養老護理機構庸柏匯老年護養創始人之一的海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那麽,公立的養老院為何只收四分之一的價格?
除了原本的基建費用、設備設施較民營養老院大幅便宜之外,來自國家、省級、市級甚至區縣的各級補貼成為了這些公立養老院得以維系的重要原因。
盡管如此,對於大多數的養老院來說,現狀依舊是入不敷出的。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已經有包括泰康人壽在內的8家保險機構相繼進軍老年護理產業,總投資額超過300億。但遺憾的是,這些民營的養老康複機構如今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海燕向記者透露,自己已經做好了前幾年不能賺錢的準備。
“樓宇建設、設備投資已經超過了一、二個億,此外,更貴的是人力成本,除非第一家機構做出口碑,開成連鎖的形式,否則成本難以下降,沒有辦法賺錢。”海燕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從醫院、學校里招了很多護士,來進行專門的培訓。目前國內還沒有老齡學科這個專業,一名護理人員我們需要培訓2~3三年,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力的成本比硬件還要高。”海燕表示。
按照國際上的普遍要求,照顧這些失能老人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例是2:1,也就是兩個護士照顧一個老人,但目前國內能做到的情況只是1:10,10個老人才分得一個護士。
最難賺錢的“朝陽產業”
據國家社科基金《養老消費與養老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測算,2015年中國老年市場規模達1.87萬億元,其中養老產業規模達4900億元;到2050年中國老年市場規模將達48.52萬億元,養老產業規模將達21.95萬億元,預計老年市場和養老產業分別將以9.74%和11.48%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
把這一市場劃歸為朝陽產業一點也不過分,以中美人均消費差距為例:截至2013年,美國康複醫療市場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人均80美元),若包括長期護理在內則有2000億美元;而同期,我國國內康複醫療市場規模僅有200億人民幣(人均15元人民幣)。此外,預計至2030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將高達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複治療。
但大多數的老年人並沒有足夠他們“富裕養老”的保險和存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指出,目前,在我國依靠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退休後拿到退休前60%~70%的工資水平,能確保基本養老,但難以解決老人醫療護理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平均養老金達到2200元,但這點養老金不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因為進入老年階段後老年人將面臨大筆的醫療費用支出,包括門診費用、自費的醫療費用等。
孫潔認為,如果老年人想維持更好的養老生活質量,更多還要靠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以及商業壽險。
世界銀行在一份最新報告中警示,全球貿易連續第五年增長緩慢,2016年表現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弱,而歐洲和美國的政策不確定性拉低了整體全球增長率,從而對貿易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最新一期《全球貿易觀察:2016年貿易發展》報告中,世行作出了上述判斷。雖然世行在報告中避免直接點名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他的貿易保護主義言論,不過在該年度報告的圖表中,世行將美國大選、英國脫歐公投以及歐盟難民危機均列為政策不穩定因素,並強調,發達經濟體政策的不確定性陡增,是導致2016年世界貿易增長下降的一個因素。
該報告初步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商品貿易增長僅略高於1%,低於2015年的2%和2014年的2.7%。
不過,服務貿易增長率繼續保持相對韌性,在2015年下降後出現小幅回升。
雖然在過去幾年,貿易增長緩慢或者集中於高收入國家,或者集中於發展中國家,但2016年這兩類經濟體均呈現出貿易增長疲弱的特征。
報告對18個國家、歷時30年的廣泛數據樣本分析發現,2016年不確定性上升可能導致貿易增長率下降0.6個百分點,在造成2015年和2016年貿易增長率差異中占比約75%。
報告作者、世行經濟學家克里斯蒂娜·康斯坦丁尼斯庫表示,在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企業可能會選擇推遲投資和出口決策,消費者可能會減少支出。貿易協定解體可能也會增加政策的不確定性,對貿易增長造成傷害。
與此同時,報告還提出新的證據將貿易增長放慢與生產率增長放慢聯系起來。貿易增長緩慢反映出全球價值鏈停滯不前,後者通過國際分工效率提高和技術擴散縮小了生產率增長的空間。
具體而言,報告通過對15年期間、40個國家、13個行業的分析發現,參與全球價值鏈是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推動力,全球價值鏈參與率每上升10%,就能帶來生產率上升近1.7%。“我們目睹貿易增長和生產率增長雙雙下降,而全球價值鏈擴張速度放慢可以解釋其原因。” 康斯坦丁尼斯庫表示。
《全球貿易觀察》系列報告由貿易與競爭力全球實踐局、世行集團發展經濟學研究局貿易與國際一體化研究團隊的聯合推出,提供不同來源的最新數據及近期貿易發展趨勢分析。
九合創投至今三期基金規模共8.7億,第一期包括36氪、下廚房等優秀創業公司,賬面回報達13倍。
2月28日,九合創投五周年 OPEN DAY在北京召開,九合創投創始合夥人王嘯首次對外公開了九合五年成績單,至今三期基金規模共8.7億,第一期包括36氪、下廚房等優秀創業公司,賬面回報達13倍。
九合一期基金從7千萬到現在的10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達90%左右,截止目前,二期年化複合增長率為64%。
本土技術型VC,提倡“去金融化”
王嘯提倡早期投資的“去金融化”概念,“打過仗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創業者”。新的團隊成員幾乎都有紮實的產業深耕背景,比如九合的投後負責人是手機QQ的第一代PM華茜;深科技負責人是前阿里巴巴資深搜索專家黑俠。
押註智能互聯網:數據預演未來
王嘯認為,互聯網已經從傳統的互聯網時代跨入一個全新的智能互聯網時代。演進的本質,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驅動力由連接發展為數據,從流量經濟走向了效率經濟的時代。
智能互聯網的價值鏈條是:數據輸出決策,決策提高效率,效率作用於資源最大化利用和時間成本節約。
對應上述鏈條來看,人工智能是智能互聯網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是核心技術工具;物聯網是智能互聯網數據層的連接基礎。凡是“通過連接與數據產生價值”的形式都屬於智能互聯網範疇。
王嘯表示,未來九合將專註於智能互聯網,挖掘和幫助這一領域的早期創業者。
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4月6日上午發布的《2017年亞洲發展展望》預測,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將從2016年的6.7%放緩至2017年的6.5%,2018年則為6.2%。
《亞洲發展展望》是亞行年度旗艦經濟報告。報告稱,中國需要加快結構改革,促進生產率提高,並保持經濟增長勢頭。
亞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Yasuyuki Sawada)表示,“中國正在努力向消費和服務業驅動型經濟轉型。雖然與近幾年相比,其增長速度將適當放緩,但強勁的消費支出、對基礎設施的財政支持和結構改革仍將提高工業生產率,為中國經濟奠定堅實基礎。”
報告介紹,服務業7.8%的增長和房地產的火爆支撐著2016年中國經濟運行。2016年,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已增至52%。同時,2016年工業增長率穩定在6.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從2015年1.4%上升到2016年的2.0%,仍低於政府設定的3%的通脹上限。中國的境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商在華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凈額為負。對境外直接投資額從2012年的650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2110億美元,後者相當於前者的3倍多。
報告稱,中國在工資持續增長且政府用於健康、教育和養老的支出增多的背景下,消費將繼續拉動2017年的經濟增長。雖然消費導向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依舊樂觀,但受產能過剩、房地產投資不斷放緩和債務高企的影響,2017年的工業增長速度將減速。受消費需求強勁、工資上漲、價格管制持續放松、人民幣貶值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預計通脹率在2017年達到2.4%,2018年達到2.8%。
“影響預測的風險因素包括國際貿易關系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報告說,如果貿易關系整體上保持穩定,中國貿易順差就不可能出現太大變化,而全球貿易環境惡化必然會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產生重大影響。持續快速的信貸擴張已經影響了銀行資產的質量,這將成為最主要的國內經濟風險。因此,2017年中國的監管部門仍需要重點應對低效企業的信貸擴張,並管理金融風險。
報告同時表示,在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工資上漲、與發達經濟體的收入和技術差距縮小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需要采取相關政策來優先發展人力資本投資、加強專利保護、規範競爭政策以求實現以創新為主導的增長。在這方面,專利和其他創新活動的增加正是讓人感到前景光明的跡象。
2018年4月30日,滬市有1417家上市公司按期對外披露2017年年報信息。綜觀過去一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入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滬市公司順勢而為,經營業績再上新臺階。滬市公司主動適應國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發展大局,實現經營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7年,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同比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約2.62萬億元,同比上升18.55%,增長率創近年新高,實現了“十三五”計劃開局以來的連續增長。綜觀業績狀況,滬市公司在經濟發展的韌性、結構優化、新動能發展等方面呈現出八大新亮點。
一是改革深化助力實體經濟再上新臺階。
隨著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7年滬市實體類公司(非金融類)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延續了去年的良好態勢。實體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32%;實現凈利潤1.03萬億元,同比增長39.80%。尤為可喜的是,實體類公司的增長質量明顯提升,扣非後的凈利潤為0.90萬億元,同比增長49.27%。並且,大型公司和中小企業齊頭並進,代表大型龍頭藍籌的上證50和代表中小成長企業的上證380公司凈利潤分別實現了13.92%和26.99%的增長,凸顯市場經營質量協調發展。
二是創新戰略促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
近年,我國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動實施“制造強國”的宏觀戰略。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滬市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戰略,2017年,實體創新類公司研發投入達到2,500余億元,同比增長8.55%。在創新引領下,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公司迅速成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形成“老中有新、新中更新、新老融合”多點突破的新發展局面。第一,高端制造業在創新驅動下,展現新活力,形成高質量發展趨勢。例如亨通光電,積極尋求智能電網領域高端轉型升級之路,布局 5G/6G 未來通信技術及芯片產業,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再創新高,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再如振華重工,自 1998 年以來一直占據全球集裝箱起重機訂單排名的第一位,產品已成功進入 99 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期內凈利潤穩步增長。第二,信息技術帶來技術變革,滬市湧現出一批代表未來技術革新和發展方向的“新企業”。例如,恒瑞醫藥、用友網絡,對創新研發的巨大投入,分別在醫藥和雲服務業務等方面實現了較強的競爭優勢,業績均實現了快速增長。第三,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引領一批公司致力於新能源產業,推動社會生態高質量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隆基股份,長期專註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多項核心技術與產品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實現在太陽能領域的發展優勢。此外,在創新促動下,還出現新老經濟融合、軍民融合的新現象。例如,騰訊以42億元入股永輝超市,並向永輝雲創增資,共同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模式。雙方通過優勢互補,有望實現高度協同,加速零售技術與業態的改革與創新。
三是供給側改革助推傳統產業煥發新風采。
2017年,滬市傳統產業公司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縮減低質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實現上中遊供需關系的進一步改善。行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延續了上年的增長態勢,特別是三大去產能行業表現亮眼。黑色金屬行業、煤炭、有色金屬行業分別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501億元、7,958億元和9,55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32.11%、35.46%和15.96%;實現凈利潤462億元、782億元和26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503.93%、152.42%和138.42%。同時,在去杠桿政策的推動下,傳統去產能杠桿水平持續改善,實現了財務費用率的穩步回落,杠桿結構得到改善,系統性風險得到緩解。一些公司表現突出,例如,寶鋼股份年報顯示,寶武整合取得了超預期成效,公司實現凈利潤191.7億元,同比增長111.22%。其中,“武鋼有限”效率大幅提升,全年實現凈利潤5.9億元,實現大幅增長。
四是並購重組推動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2017年,滬市公司並購重組在延續近年來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的主旨更加突出。全年共完成並購重組864家次,交易總金額9,200億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5%和8%。其中,74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約2,500億元,合計增加市值約2,300億元,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公司13家。可喜的是,過去一年里,滬市並購重組在助推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方面,湧現出一批推動改革、示範引領的典型案例。例如,360科技通過江南嘉捷實現重組上市,帶動實現我國網絡安全技術體系自主可控,夯實我國網絡強國的堅實技術基礎,成為滬市“新藍籌”行動的標誌性事件。
五是“一帶一路”助力海外發展贏得新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滬市公司積極踐行國家倡議,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努力開拓海外市場,著力提升自身實力。例如,中國建築的境外業務,全年新簽合同額2,09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5.7%;在9個新國別市場實質運營、在20個新國別進駐設點、全年新簽合同額5億元以上的海外市場達26個、30億元以上的海外市場已達15個。又如,鄭煤機收購博世旗下起動機和發電機業務,獲得啟停電機和能量回收助力系統這兩項混合和電動車型領域的重要技術,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起動機和發電機制造商。
六是混改戰略深入推動國企煥發新活力。
報告期內,滬市國有公司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試點、資產證券化、專業化重組等多種方式,多點開花、全線並進,積極推動企業整合資源、提質增效,創下多個第一。國企改革整體性突破的積極態勢已經形成。其中,滬市國有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金額超過5,400億元,重大資產重組金額接近2,000億元。具體地,中國聯通引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戰略投資者,同步完成增強資本實力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國企混改的“里程碑”案例。中國重工推出首單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方案,整體降低資產負債率5個百分點,開拓出國企可持續化降杠桿的新路徑,豐富了資本市場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和手段。
七是責任意識引導社會貢獻取得新成績。
根據十九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署要求,未來要重點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滬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社會責任,成為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國聯通結合行業優勢,重點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方面推進定點扶貧工作,2017年在精準扶貧方面投入扶貧資金和物資約8,400萬元,幫助1.93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在汙染防治方面,滬市已有370余家上市公司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主動披露環保相關信息。例如,環旭電子對能耗情況進行了細致的量化分析,還主動披露了公司在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綠色教育、綠色支出方面的各項進展。
八是股東回報意識推動現金分紅創新高。
滬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不斷增強,現金分紅水平持續維持高位。2017年,滬市公司分紅整體比例為37.92%,高於去年約5個百分點。統計顯示,共有1,000余家公司推出派現方案,占公司總數的74.47%,同比增加約5個百分點;合計派現8,111余億元,同比增加約18個百分點,現金分紅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分紅公司中,代表藍籌績優股的上證50和上證180成份公司依然是分紅主力,分別派現4,988億元和6,861億元,占滬市分紅總額的61.50%和84.59%。從公司分布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群體已形成,單年分紅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194家,30%以上的778家。其中,有370余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過30%。諸如中國神華、福耀玻璃、上汽集團等公司已經成為滬市公司長期大比例分紅的典範。同時,部分企業在監管推動下,也從常年不分紅到開始實施分紅。
當然,年報也反映出,在落後產能加速出清市場環境下,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階段性經營困難或風險,70余家公司出現虧損。這些公司普遍存在主營業務不清、歷史包袱較重、轉型方向不明等問題,未來經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投資者需高度關註相關風險。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規範運作風險。特別是,一些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從嚴監管背景下出現信用風險,利用不同形式損害公司利益,幹擾公司經營,甚至直接出現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問題。對於這些情況,上交所需要繼續從嚴監管,防範出現重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