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集團指出,中國1萬億美元的未進行對沖的外匯債務正面臨風險,因市場預計美元將上漲。
瑞銀集團亞洲銀行研究主管Stephen Andrew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由於不斷擴大的國際貿易以及放松的外匯管制,中國正面臨匯率和利率上前所未有的變化。
Daiwa Capital Markets估計,自2008年以來,約有1萬億美元的套息交易資金進入中國,從中國和海外的息差中獲利。Daiwa Capital Markets認為明年人民幣將下跌5.7%。
Andrews說,
受美國加息,中國降息影響,人民幣或將在2014年兌美元下跌2.8%。資本管制和創記錄的外匯儲備將幫助中國央行應對任何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情況。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企業難以償還外匯計價的債務,因為本地貨幣下跌。這很快就會帶來麻煩。簡單來說,你沒有為借款進行對沖,並且使用了杠桿,你就承擔了風險。
Andrews稱,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大陸公司存款20%以獲得本地銀行的信用證。他們用該文件從香港銀行獲得低息美元貸款。香港銀行將信用證看做由保證人完全擔保的無風險支票。
Andrews說,
公司將這些美元拿回中國大陸,將其作為抵押品,獲得更多的信用證,進一步提高杠桿。這些資金隨後被用來投資中國高收益、高風險的信托產品,或者股市。其獲利被用來償付美元借款。
據香港金管局,香港銀行業與內地相關的借款在今年9月底達到3.06萬億港元,為其總資產的14.7%。Andrews稱,他預計這個數字要更高。
Daiwa經濟學家Kevin Lai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市場上有大多的廉價美元讓大家借貸,如果你把錢放在中國大陸,息差加上貨幣升值大約每年為5%,為什麽不呢?
Lai預計自2008年第一輪QE以來,已經有1萬億套息資金進入中國大陸,其中3800億美元資金偽裝成貿易資金流入大陸。
在美聯儲將2008年將利率調至近零水平,並推出QE以來,全球市場充斥著現金。同時,穩步的增長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推高了中國債券的收益率,使其與美國國債的息差加大。10年期中國和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差距在2011年達到235個基點,此後縮減到154個基點。
Andrews說,
金融危機前的泰國和今天的中國之間的相似之處是有限的。套息交易的金額相對於中國9.2萬億美元的GDP來說相對較小。中國總體貸存比健康,並且中國6月份外匯儲備達到4萬億美元。
研究咨詢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Chen Long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中國的海外債務與經濟同步增長,銀行業也足夠健康,可以吸引利率或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人民幣受到中國央行的管制,沒人有足夠的資源和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叫板。
目前,人民幣已經跌至6.2260處,為2009年來首次年度下滑。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再次分道揚鑣。美國經濟情況的改善讓美聯儲在10月結束了QE,並計劃於明年加息。而中國央行上月意外降息,為2012年來首次。
Boco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中國研究部主管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美元套息交易的吸引力將在明年下降,改變資金流入中國的趨勢。
盡管中國的貿易順差在11月達到574.7億美元,出口增速卻放緩至4.7%。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打擊虛假貿易的影響。大陸向香港地區出口僅增長1%,而在10月和9月分別飆漲24%和34%。外匯儲備在三季度跌至3.89億美元。
Daiwa的Lai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多年來,中國一直提供高收益,吸引了許多美元流動性。許多的貿易都是虛假的,僅僅是短期投機性資金的流動。當這些錢撤離中國時,影響將是巨大的。
惠譽的分析師Sabine Bauer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盡管向用信用證做抵押的中國公司借款讓香港的銀行業避開了公司風險,但是卻沒能避開中國金融風險。中國的壞賬余額在三季度大幅增長,增幅創下2005年來最大。如果中國的銀行系統存在問題,這將影響到香港的銀行業,其流動性也將收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增長的擔憂籠罩市場,銅領跌大宗商品市場,全球股市普跌,債券價格大漲。
受歐洲和中國拖累,世界銀行在最新報告中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3.4%下調至3%。報告警告全球經濟過於依賴美國這一“單一引擎”。世行還將2016年增長預期從3.5%下調至3.3%。
大宗商品在銅的帶領下幾乎受到全線重創,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創下12年新低。
銅價盤中暴跌超8%,刷新2009年7月以來新低;鎳價今日盤中大跌近4%,創下11個月新低;鉛價同樣跌近4%,刷新兩年來低位;布倫特原油跌1.5%,盤中觸及45.6美元/桶,刷新2009年3月以來新低。
對於油價暴跌,市場上主要有兩種觀點。樂觀者認為低油價相當於對企業和家庭減了稅,將促進經濟增長。但悲觀者則認為價格走低恰恰反映了全球經濟疲軟,銅價暴跌就是最好的例子。
今天的市場顯然由後一種情緒所主宰。大宗商品的暴跌引發全球其他資產濃厚的避險情緒。
股市方面,美國標普500指數期貨下跌16點至2007,歐洲Stoxx 560指數跌0.53%,富時亞太指數跌0.4%。上證指數最終也收跌0.4%。
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同樣蔓延到國債市場,壓低了國債收益率。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3個基點至1.86%,徘徊在2013年五月原來的低位。10年期德國國債收益率下降2個基點至0.46%,僅比史上最低高出幾個基點。
避險情緒還推高了日元,目前美元/日元已經跌破117,最低觸及116.52。日元走強可能會傷及日本出口,導致日經指數跌1.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烏克蘭停火協議生效首日,烏克蘭東部暴力事件有所緩解。但雙方對一個交通樞紐的爭奪令停火協議變得岌岌可危。
雙方在烏東部Debaltseve地區對峙,這可能令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四國領導人此前的努力白費。Debaltseve是連接Donetsk和Luhansk的重要交通樞紐。而這兩個城市都由反叛軍控制。
此前,類似的停火協議都沒能起到長久的作用。雙方去年9月達成的協議中就要求雙方停火並且退兵,但這份協議很快夭折。此後,反叛軍進一步占據了200平方英里的領地。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已經有超過5400人喪生。
在停火協議生效的最初12個小時,雙方總體上太遵守了停火協議。據歐安組織,在Debaltseve、Raihorodka和Luhansk等地區發生了違反停火協議的情況。一名反叛軍的首領此前表示,停火協議不適用於Debaltseve地區,而在該地區的槍戰不能算作違反停火協議。
烏克蘭軍方稱,親俄叛軍在停火協議午夜生效後向政府軍陣地進行了10次炮擊,主要集中於Debaltseve,但停火協議總體上得到了遵守。
歐安組織代表表示:“我們相信通過和平的方式,烏克蘭東部的局勢將有所緩解。我們希望各方都能徹底遵守停火協議。”
在協議生效時,波羅申科在電視臺發表講話稱,他已下令前線停火,希望“叛軍”遵守約定。他同時警告,激戰威脅和平進程。波羅申科此前講話稱:
不幸的是,和平進程現在面臨很大威脅。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等待明天黎明到來。
上周四,四國領導人經過長逾15小時的馬拉松談判終於達成停火協議,各方同意設立緩沖區並從東烏克蘭撤走重型武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烏克蘭停火協議生效首日,烏克蘭東部暴力事件有所緩解。但雙方對一個交通樞紐的爭奪令停火協議變得岌岌可危。
雙方在烏東部Debaltseve地區對峙,這可能令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四國領導人此前的努力白費。Debaltseve是連接Donetsk和Luhansk的重要交通樞紐。而這兩個城市都由反叛軍控制。
此前,類似的停火協議都沒能起到長久的作用。雙方去年9月達成的協議中就要求雙方停火並且退兵,但這份協議很快夭折。此後,反叛軍進一步占據了200平方英里的領地。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已經有超過5400人喪生。
在停火協議生效的最初12個小時,雙方總體上太遵守了停火協議。據歐安組織,在Debaltseve、Raihorodka和Luhansk等地區發生了違反停火協議的情況。一名反叛軍的首領此前表示,停火協議不適用於Debaltseve地區,而在該地區的槍戰不能算作違反停火協議。
烏克蘭軍方稱,親俄叛軍在停火協議午夜生效後向政府軍陣地進行了10次炮擊,主要集中於Debaltseve,但停火協議總體上得到了遵守。
歐安組織代表表示:“我們相信通過和平的方式,烏克蘭東部的局勢將有所緩解。我們希望各方都能徹底遵守停火協議。”
在協議生效時,波羅申科在電視臺發表講話稱,他已下令前線停火,希望“叛軍”遵守約定。他同時警告,激戰威脅和平進程。波羅申科此前講話稱:
不幸的是,和平進程現在面臨很大威脅。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等待明天黎明到來。
上周四,四國領導人經過長逾15小時的馬拉松談判終於達成停火協議,各方同意設立緩沖區並從東烏克蘭撤走重型武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領銜主演”缺席,中國經濟“票房”堪憂:市場如何走?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 管清友 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微信zhenxincass)、李奇霖(微信qilin0078) 中國經濟正在失去熟悉的速度,但市場仍在享受久違的激情。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不僅顯著低於去年7.4%的增速,而且1.3%的環比增速也創出有數據以來新低。與此同時,股票市場卻繼續逆勢飄紅,上證15.9%,創業板58.7%。經濟失速和股市激情為什麽並行不悖?未來市場的激情能否繼續?我們依然保持樂觀:經濟沒速度,不妨礙市場有激情。 【目錄】 一、“領銜主演”缺席,中國經濟“票房”堪憂 1、房地產:短期政策擋不住下落的刀 2、基建:收入和債務約束之下的困獸之鬥 3、制造業:房地產不見底,制造業難反彈 4、出口:內憂外患之下難當重任 二、再造新“主演”:從“供給收縮”到“需求再擴張” 1、中央思路大轉折:摒棄緊縮 2、地方政府動起來:第四次投資熱潮 3、錢從哪里來?後43號文時代的融資保衛戰 三、不完全是速度的問題,也有儀表盤的問題 1、7%是否造假?工業和經濟的相關性下降 2、經濟增長的內涵不只是GDP,更是GNP 四、經濟速度不再,市場依舊激情! 1、存量財富的資產重配 2、央行貨幣寬松帶來的增量資金。 3、金融體系無處可去的配置資金。 【文末有新三板群友招募公告,敬請關註】 一、“領銜主演”缺席,中國經濟“票房”堪憂 《速度與激情》失去了當家主演Paul Walker,中國經濟的幾位“領銜主演”也在失去光彩。我們在昨天的《7%告急,政策臺風一觸即發》一文中分析過原因,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這種預測得到印證。 1、房地產:短期政策擋不住下落的刀 1-3月房地產投資放緩至8.5%,房地產仍未見底。地產複蘇一般分為政策松-銷售企穩-庫存消化-拿地反彈-投資反彈幾個階段,目前來看,地產仍處於銷售探底的階段。一季度房地產銷售同比大跌9.2%,比去年的-7.6%進一步惡化。在貨幣寬松和地產政策調整的利好之下,3月高頻數據環比明顯反彈,但考慮到今年春節的錯位效應,反彈力度並沒有看上去那麽明顯。而且,從4月30個大中城市的數據來看,銷售仍然疲弱。 短期來看,央行330房貸新政鼓勵組合貸、二套房首付比例的下調力度以及營業稅條件放寬的力度都超市場預期,房地產壓力緩解,銷售可能低位徘徊。但從房地產銷售到房地產開工,一般有半年滯後期,消化庫存是滯後期存在的原因。考慮到存量庫存高企,如果房地產銷售拐點不明,那麽房地產投資見底自然遙遙無期。2015年2月,商品房待售面積6.4億平方米。在不考慮新竣工面積的情況下,全國商品房存銷比為6個月,而2012年7月房地產投資反轉時這個數字為3.5個月。除了高企的待售庫存,還有巨大的在建面積。2015年2月,在建房屋施工面積48.3億平米,也就是說,即使現在不建房,待售住房與在建住房需54個月才能賣掉。 但中長期來看,指望房地產對“穩增長”的效果非常有限。現在救市只能緩解短期問題,但無法扭轉中長期趨勢。第一,剛需人口已經進入下降通道,即便人口生育政策加快調整,也無法扭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第二,房地產的賺錢效應也已經消失,市場預期短期無法扭轉,即便短期房價企穩回升,未來房產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比例也將系統性下降。第三,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配置房貸的意願將系統性下降。第四,中央已經放棄了2003年確立的將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思路,新思路是雙軌制,政府負責保低端,其他的交給市場決定。 從歷史來看,房地產複蘇周期分為幾個階段:政策松-銷售反彈-庫存去化-拿地反彈-投資反彈。目前看,銷售仍未企穩,投資反彈仍遙遙無期,這也限制了制造業投資的空間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和支出。所以僅靠地產放松無法扭轉經濟下行趨勢。 2、基建:收入和債務約束之下的困獸之鬥 1-3月基建投資增速未22.8%,較上月出現了上升,可能與近期財政支出力度加大有關。未來基建投資仍面臨不少阻力。 第一大阻力來自43號文的債務約束。地方基建投資很多是依賴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的信用擴張,城投實際上是地方基建投資的融資主體,43號文規範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行為會對公共部門投資產生非常顯著的沖擊。在43號文之前,城投債每月發行規模基本在2000億-3000億左右,43號文後城投發行就出現了顯著地收縮至1000億以下。這麽大的融資缺口只能靠預算內和PPP來補,但預算內開的口子太小,用於增量的一般政府債+專項債也就7000億左右,而2014年城投債凈融資量是1.4萬億。PPP雖然有近2萬億項目,但目前成功簽約的僅有3000億左右,被寄予厚望的PPP存在法規不完善的問題,而且項目對社會資本招標存在時滯,地方官員對新規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PPP短期對接不上城投的融資功能。 第二大阻力來自財政收入和土地財政雙放緩。財政收入自不用說,伴隨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在去年出現明顯放緩,2015年2月甚至是0增長。土地財政繳款與房地產下行有半年滯後期,去年上半年的房地產下行的問題到了去年下半年和現在才集中爆發。因此,我們看到土地購置面積和土地成交價款到了三四季度之後有了明顯下降,現在已經是20%-30%的負增長。 考慮到經濟內生下行壓力大,預計未來政府會通過基建加大穩增長的力度,維系全年經濟7%的增速需25%的基建投資,也就是說2015年基建投資至少要達到14萬億。一帶一路的大項目清單將陸續公布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環保和“互聯網+”為核心的基建投資將馳援托底經濟。在財政和土地出讓收入雙放緩的壓力下,貨幣會寬松積極配合公共部門需求的再擴張,降準、降息還會出現,再結合近期政策風向:政策性銀行改革+信貸抵押再貸款+總理強調定向調控,PSL和再貸款等定向寬松措施也漸行漸近。 3、制造業:房地產不見底,制造業難反彈 1-3月制造業投資放緩至10.4%,從趨勢上看,下行周期還遠未結束,未來隨時可能降至10%以下。一般來講,制造業投資會滯後於終端需求,而地產投資是終端需求的核心。制造業企業對當下經濟總需求的感知和未來預期是決定其投資是否擴張的重要因素。制造業投資回升需要確定兩個關鍵點:需求端擴張引起的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回升和產成品庫存經歷了可觀的去化。需求擴張對制造業投資帶動作用一般存在兩個季度的滯後。 目前看,房地產投資是看不到拐點的,基建投資能否有效對沖房地產還需觀察,如果6月前經濟總需求沒有明顯起色,那麽制造業投資全年很難見拐點。短周期看,當前工業企業庫存增速為8.5%,2013年補庫存時5.7%,考慮到經濟總需求不強,庫存還存在去化的壓力。長周期看,房地產開發投資風光難現,產能有去化壓力。與房地產開工直接相關的制造業產業鏈主要有化工、非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機械設備等行業,涉及的制造業投資約6.3萬億,占比制造業總投資規模的43%,其絕對額和占比均不低。除非中國完成新的同量級新增長點和新產業鏈置換,否則未來制造業投資將走入一個中長期下降的通道。 4、出口:內憂外患之下難當重任 3月出口同比-15%的負增長固然和春節擾動相關,但一季度出口3.15萬億元,增長4.9%,出口的壓力較去年顯著加大。 外患:全球經受人口老齡化,技術進步緩慢,增長點青黃不接的沖擊,全球貿易裹足不前。2011年全球出口金額是18.4萬億美元, 到了2013年僅微增長至18.8萬億。出口總量並未明顯增長但貿易結構卻經歷著再平衡的壓力。發達國家去杠桿,經濟複蘇的同時貿易逆差在大幅收窄,導致其儲蓄-投資負缺口擴大,而這卻意味著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儲蓄-投資正缺口(對應經常賬戶順差)收窄。 內憂: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太強壓制出口。從10月至今,人民幣兌美元確實有一些貶值壓力,但這只是美元太強,並非人民幣太弱,如果看實際有效匯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不斷攀升,從去年10月120已經上升至今的130。當然,人民幣匯率過強雖內因,但卻與全球通縮魅影顯現,各國央行開始奔跑模式的外部環境密不可分。 這兩點因素疊加會對中國出口產生嚴重的負向沖擊。以歐洲為例,歐元區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歐央行QE後,弱貨幣換來了經濟複蘇,但這種複蘇是通過弱貨幣搶占全球貿易份額實現,並未帶動中國出口。雖然去年四季度以來,歐洲經濟好轉,但中國對歐出口卻從9.4%下降至一季度的2.5%。 制約出口的實際有效匯率攀升、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貿易再平衡等內外部因素短期不會有改變,未來出口的關鍵只能看“一帶一路”推動下新的貿易區域拓展,未來出口至多只能成為不拖累經濟增長,預計全年增速約為6%,單靠出口拉動無法扭轉經濟下行趨勢。 綜合來看,經濟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如果政策不加大力度,7%的目標很難實現。但從近期的情況來看,中央的宏觀管理思路正在逐步調整,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也在發生轉變,全年7%的經濟增長目標仍有望實現。 二、再造新“主演”:從“供給收縮”到“需求再擴張” 《速度與激情》通過後期合成讓觀眾重溫了Paul的風采,也讓電影贏得了創紀錄的票房。中國經濟也在悄然改造一位近兩年來黯然失色的核心主演,那就是:政府。如前所述,2014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這位過去獨領風騷的主演完全淡出人們視線,全口徑的公共支出全面下滑,除了收入端和債務端的壓力之外,地方官員的消極怠工也是重要原因。但從近期開始,事情正在起變化:中央正在逐步摒棄“緊縮”的思路,而隨著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逐步化解,地方政府的官員也可能再次“動起來”。 1、中央思路大轉折:摒棄緊縮 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在創新宏觀管理的道路上不斷試錯,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十八大到2013年年中,這個階段中央還是延續了凱恩斯主義的思路,政策重心還是放在需求擴張上,大家有印象的話當時最火的話題是城鎮化。 第二階段是從2013年年中到2014年初,這個階段中央宏觀管理思路發生重大變化,開始在需求端采取相對偏緊的態度,比如加大反腐力度,擠出消費水分,打擊虛假貿易,擠出出口水分。中央的初衷是想摒棄前期大規模刺激帶來的結構扭曲,以此倒逼結構性改革。但出乎意料的是,政府換屆帶來的空擋、反腐帶來的消極怠工疊加QE退出帶來的外部環境動蕩,緊縮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標誌性事件就是2013年年中和年末的兩次“錢荒”。 鑒於緊縮倒逼的效果並不理想,從2014年初開始,中央開始調整思路,首先是貨幣政策。標誌性的事件是央行在2014年1月通過SLF鎖定利率上限,隨後央行又在4月份啟動定向降準和PSL,這種定向的貨幣寬松在二季度取得一定效果,經濟增長也短暫企穩。但到了下半年,在房地產的拖累之下,經濟再度下行,中央隨之進一步調整思路,不再拘泥於定向的思路,而動用了所謂的全面寬松工具:降息和降準。 表面上看,中央在這個階段已經放棄了緊縮,但實際上,由於主客觀環境的影響,政策遠並沒有看上去那麽寬松,甚至還是偏緊。 從貨幣政策來看,大家都在批評央行放水,但實際上央行還是偏“穩健”。貨幣的松緊關鍵要看利率,從去年降息到現在,盡管實體的貸款利率有所下行,但銀行間的利率不降反升。近期央行雖然連續五次下調逆回購利率,但都是市場利率下行之後的順勢下調,並沒有主動引導的意思,而且有“價”無“量”的操作導致短端利率一直下不去,這直接制約了長端利率的下行以及銀行配置實體資產的意願,也制約了實體融資成本的下行。 從財政政策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其實一點都不積極。中國的預算內赤字率一直比較保守,而近兩年的一些客觀原因也進一步制約了財政的步伐。一是十八大以來的高壓反腐導致地方政府官員思路發生根本轉變,消極怠工現象明顯,從過去的“亂作為”變成了“不作為”。二是財稅改革的推進導致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43號文相當於給地方政府戴上了債務的緊箍咒。三是房地產下行導致土地財政大幅受限,地方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政府性基金增速大幅放緩。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去年以來預算內和預算外的公共支出幾乎大幅下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式的“財政懸崖”。 所謂的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在實際執行中似乎變成了財政貨幣雙緊,這似乎並不符合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一方面,偏緊的政策加劇了傳統產業的下行壓力,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生長空間也可能在偏緊的政策之下受到擠壓。 所以從2015年開始,中央的思路可能發生重大轉折,即逐步摒棄緊縮的思路,加大需求擴張的力度。一季度冰冷的數據無疑會加速這種調整,預計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和政治局會議可能會出臺一系列穩增長措施。 一是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在下調逆回購利率等“價格”型寬松的基礎上,央行可能進一步推出降準、MLF等“數量”型寬松手段,以配合公共部門需求的再擴張。預計4月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從歷史來看,4月是一個政策變動的敏感時點。一方面,一季度經濟數據即將出爐,中央會根據開局走勢與全年目標的差距做出調整。另一方面,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將召開會議審議一季度的經濟形勢,並作出相應的部署。 二是地產政策有望進一步放松。不穩地產不足以穩經濟,尤其是在當前地產市場多重承壓的情況下,中央應該會繼續通過政策調整托底地產市場。此前的措施主要包括放松限購、調整二套房貸認定、降低房貸利率、放松公積金貸款規則、降低二套房首付、、鼓勵組合貸、降低營業稅標準等,預計下一步的措施可能包括調整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繼續調整公積金貸款額度、加快籌建國家住房銀行。 三是公共支出的收縮有望得到緩解。除了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增加發債額度、債務置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等措施緩解收入下滑帶來的收縮效應之外,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加緊拓展新的融資渠道,彌補43號文帶來的融資缺口。一方面,加快推出PPP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城鎮化基金模式繞開43號文的監管,接力地方融資平臺解決融資問題。 四是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同戰略,推動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一帶一路的大項目清單將陸續公布落實,福建很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兩圈兩線”寫意畫的核心,而新疆、廣西則有可能成為關鍵區,其他包括陜西、江蘇、甘肅、內蒙、雲南等十多個省區市或為輻射區,各地方政府將加速對接與項目落實。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規劃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環保和“互聯網+”為核心的第四次投資浪潮將加速來襲。 2、地方政府動起來:第四次投資熱潮 2015年需求再擴張的核心抓手是“一帶一路”大戰略,這不僅會改變中國的宏觀政策取向,而且可能改變整個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隨著一帶一路大戰略自上而下的落實,中國可能迎來繼1992年南巡、21世紀初入世和2009年四萬億之後的第四次投資熱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投資熱潮。第一次是1993年,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場經濟的第一波投資熱潮,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創紀錄的62%。第二次是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產能收縮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和區域振興等政策紅利疊加的影響之下,房地產迎來黃金增長期,開發區熱潮也席卷全國,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長,直到金融危機爆發。第三次是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央果斷推出4萬億的一攬子刺激計劃,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30%,拉動中國經濟迅速觸底回升。在那之後,投資便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持續回落。尤其是2013年八項規定以來,地方政府明顯消極怠工,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以上大幅滑落至15%,創2001年以來的新低。 不過,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進入落實階段,投資低迷的趨勢可能出現逆轉,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投資熱潮可能即將拉開序幕。 從純經濟角度看,相關項目建設將直接或間接的拉動投資和經濟增長。我們根據公開新聞收集的信息統計,各地方“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規模已經達到1.04萬億元,跨國投資規模約524億美元,考慮到一般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為2~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4000億元左右;而海外項目(合計524億,每年約170億美元)基建投資中,假設1/3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直接拉動的投資規模或在4000億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從政治角度看,一帶一路可能重新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就像一顆炸彈扔進炸藥庫,它不單是一顆炸彈,更是一個導火索,新一輪的地方政府投資沖動可能隨之引爆。各地方政府都已經認識到,“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的最重要的國家戰略,沒有之一。從2015年地方“兩會”透露的信息來看,各地都在爭先恐後的上項目,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這可能從根本上逆轉近年來反腐導致的地方政府消極怠工現象,使地方政府被壓抑的投資沖動重新爆發。 新一輪投資沖動可能讓今年的基建投資實現25%的高增長。2015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固定資產投資15%的目標。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目標倒算出所需要的基建投資額和基建投資增速。近年來(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已經穩定在75%左右,在2015年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增速10%的中性假設下,為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對應基建投資需達到14萬億,較2014年增長近25%(去年是11.2萬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15%相信也是維持經濟底線思維一個必要的數字。 3、錢從哪里來?後43號文時代的融資保衛戰 很多人會問,錢從哪里來?的確,地方政府之前的怠工也不只是反腐的影響,更大的原因是沒錢。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目前地方政府似乎已經找到了後43號文時代的對策。除了中央債務置換、提高發債額度等支持之外,地方政府已經在PPP和“影子平臺”兩個陣地打響融資保衛戰。 (1)PPP。43號文明確提出逐步剝離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10月28日,財政部印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清理甄別辦法》,最大亮點就是要大力推廣PPP模式,通過PPP模式將政府債務轉為企業債務。在融資政策的基礎上,財政部擬采取公司制PE形式設立中央財政PPP融資支持資金,為PPP項目開發、準備階段和融資過程提供資金支持。 根據我們的統計,43號文出臺前後,34省市區地方政府共推出了總額超過2萬億的PPP項目,其中有9000億項目公布了具體的項目投資額。到目前為止,簽約的項目約為3350億元,占總額的1/6。在未簽約項目中,主要為交通設施、社會事業、水利工程、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項目。鑒於PPP模式在治理地方債務中被寄予厚望,為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入場,政府將在改善PPP制度環境上做出政策調整。此外隨著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論證蹉商,時滯因素對成功推廣PPP項目的負面影響正在減緩。PPP盛宴漸入高潮,未來將有更多的公司參與PPP項目。 (2)影子平臺。城鎮化基金是由財政引導、商業銀行推動、社會其他投資方參與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城市發展基金作為產業基金的一種,通過向特定機構投資者以私募方式籌集資金,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由於城鎮化基金的融資主體不再是地方融資平臺,因此繞過了43號文的限制。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的報道和我們的了解,目前的城鎮化基金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種是省政府出資成立引導基金,然後吸引金融機構合作成立城鎮化建設母基金。各地申報的項目,經過銀行審核後,由地方財政出資做劣後級,上述母基金做優先級,杠桿比例大多為1:4。 第二種模式是有限合夥型產業基金,有限合夥型產業投資基金主要由投資者(有限合夥人,LP)和基金管理人(普通合夥人,GP)組成的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金組織。對城鎮化基金而言,一般是銀行指定產業基金GP,理財資金為優先LP,政府指定國企或平臺公司擔任劣後LP。 第三種模式是基金由社會資本成立,直接與地方政府基礎設施項目對接。我們認為這種模式其實是PPP的一種形式。參與主體包括銀行、具有較強投融資能力的施工企業,以及基金公司等機構。 三、不完全是速度的問題,也有儀表盤的問題 當一輛車顯示速度放緩的時候,也可能不是車本身的問題,而是儀表盤出了問題。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可能就陷入了這種悖論。傳統的經濟“儀表盤”在不斷釋放崩潰的信號,比如一季度的工業增加值只有6.4%,但實際生活中,很多人的感受似乎並沒有那麽慘烈,GDP也還維持在7%。舊常態之下的一些傳統經濟指標已經無法完全反映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勢,這既有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也有人口結構變化的原因。 1、7%是否造假?產業結構變化導致工業和經濟的相關性下降 服務業逐步取代“GDP密集型”的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導致GDP和工業增加值自然減速,相關性也在下降。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僅增6.4%,但GDP依然增長7%,我們認為這不一定是“人為調整”。過去工業在中國GDP中的比重最大,基本維持在40%以上,而統計局每月公布的工業增加值涵蓋了占比超過80%的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基本可以反映GDP的走勢。從歷史上看,工業增速的確與GDP走勢高度吻合,相關系數基本維持在0.9以上,但這兩年工業和經濟的相關性明顯下降。 從絕對占比來看,2014年工業在GDP中占比已降至35.6%的歷史新低,第三產業占比(48.2%)繼續超過第二產業(42.6%),而且與第二產業的差距擴大到5.6個百分點。從增長貢獻上看,服務業的增長動力也明顯超過工業,在2014年7.4%的增速中,第三產業貢獻了3.8個百分點,而工業僅貢獻了2.6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為51.7%和35.4%,這和2000年的57.6%和34.8%完全顛倒。 簡單來說,相比服務業,工業已經成了“次要部分”,而且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以上企業對整體工業的代表性也在下降,拿著次要部分預測整體當然有失偏頗。 2、經濟增長的內涵不只是GDP,更是GNP 隨著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資本輸出戰略的實施,未來的經濟發展重心從GDP轉向GNP。過去政府關註GDP,說到底是關註就業。但近幾年來,就業對GDP的彈性明顯增大。自從2010年以來,GDP增速與就業市場上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數/求職人數)產生明顯背離,表現為GDP增速不斷下滑,而就業形勢卻在不斷改善。保GDP對於保就業的意義早已不那麽重要了。相反,真正屬於“國民財富”的GNP更加重要。 GDP與就業的脫鉤有多方面的原因。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端來看,第三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2013年已經超過第二產業,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相對較強。從勞動力市場的供給端來看,2011年以來,中國的勞動適齡人口(15-64歲)已經開始下降,隨著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體現,未來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還將繼續減少。大學生的人數雖然還在增加,但增速早已大幅放緩。高中生畢業人數從2008年之後已經開始下降,相應的,未來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也將進入下降通道。過去我們總擔心GDP增速下滑影響就業,現在看來,未來中國真正需要擔心的可能是“用工荒”。 四、經濟速度不再,市場依舊激情! 任何價格都是買出來的,當買家多的時候,價格自然會上漲,股價也不例外。雖然經濟跌跌不休,企業盈利增長乏力,但只要市場依然有增量資金入市,短期內牛市的基礎就不會動搖。尤其是當中央加快摒棄緊縮式供給主義思路的時候,我們也在加速進入一個資本過剩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市場缺的不是錢,而是優質的標的資產。只要有相對高收益或者說被低估的資產,都會被過剩的資本瘋狂圍剿。從房地產到非標,從高收益債到A股,再到今天的新三板,每一次資本對資產的追逐都是如此。如果說風來了豬都會飛,那麽今天的股市無疑仍然站在風口。我們可以大膽的預測,如果說過去是一個實體造富的房產時代,那麽現在中國已經進入金融造富的股權時代。 第一個風口來自存量財富的資產重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翻看二戰後的全球經濟史,經濟增速超過7%、持續增長超過25年的只有13個經濟體,而這些經濟體在高增長的第四個十年無一例外的下滑到7%以下。GDP的本質是財富的流量,中國史無前例的GDP高增長也帶來了存量財富的快速積累。截至2014年,一般性存款余額達110萬億,近二十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為50萬億。此外,伴隨著利率市場化加速,理財產品野蠻生長分流了部分一般性存款,2014年年中,理財產品規模約為13萬億,每年約2-3萬億的凈增量。而相對於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相對滯後,居民的財富配置也一直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大多數的財富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存款成為第一代居民財富的標誌。而隨著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居民財富又大規模湧向了房地產市場,房產成為第二代居民財富的標誌。現在,隨著利率市場化對存款的加速分流以及人口老齡化給房地產帶來的下行壓力,過去沈澱於房地產等傳統產業的居民財富可能大規模的向資本市場轉移,而相對低估的A股可能成為第三代居民財富的主要配置方向。 第二個風口來自央行貨幣寬松帶來的增量資金。在從國際環境看,全球央行寬松大潮愈演愈烈,貨幣寬松可緩釋實際有效匯率壓力。從國內環境看,在大的漸進去產能周期中,貨幣寬松可防範金融風險。從轉型角度看,在企業債務率高企實體融資難的今天,通過提高直接融資占比,打開註冊制和國企整體上市的空間,對促轉型大有裨益,只要不出現“瘋牛”行情,貨幣政策會保持寬松支持股市。 第三個風口來自金融體系無處可去的配置資金。銀行由於表外嚴監管和風險偏好收縮,失去了對非標和同業創新的興趣,沈寂了大量的基礎貨幣和理財資金用不到實體。在此背景下,恰逢存量財富資產重配,券商將已有的融資融券資產向銀行抵押融資,銀行也積極沈積的流動性和理財資金投入傘形信托入市。 具體來說,入市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通過券商兩融撬動,另一種是銀行理財資金做優先級通過傘形信托或券商資管計劃加杠桿入市。後者與過去的非標並無本質區別,只是資金承接方由過去的開發商、地方政府轉為股市。從數據上看,投向股票市場信托余額增長2500億,13年僅為400億,而基建類信托由過去萬億規模的野蠻生長顯著放緩至1700億。巨大規模存量財富資產重配再疊加杠桿的煽風點火,股市屢創新高且成交量破萬億也就不足為奇。 展望未來,假定未來一般性存款10%的增長,2020年居民儲蓄存款有望達到百萬億規模。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假定理財對居民儲蓄占比50%,其中債券類資產占60%、隨著剛性兌付打破,股權和非標由過去5%和35%的比例到各按20%分配。在不考慮杠桿效應下,未來至少有10萬億增量資金入市。 |
由於近日人民幣匯率波動,香港女星邱淑貞夫婦旗下知名時裝公司I.T(00999.HK)8月13日發盈警稱,公司已將所有人民幣定期存款,金額為11.87億元人民幣,於8月12日以現貨及/或通過訂立若幹遠期合約兌換成港元。
公司預計,將錄得匯兌虧損約6000萬元,此對截至今年8月底的半年業績(與去年同期比較)或有重要的負面影響,並因此發出盈警。其股價13日也因此大跌6%。
匯率風險幾何?
8月1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止跌回升,較8月13日的6.4010,升值35個基點。此前在央行發布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聲明後,人民幣中間價連續三天累計貶值4.66%,但變動幅度逐日收窄。
對於I.T以現貨及/或通過訂立若幹遠期合約兌換成港元的舉措,對外經貿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寶成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人民幣會進一步自由化,但由於美元對其他國家貨幣在單枝獨秀的升值,實際上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貶值速度沒有那麽快,而且中國會保持匯率政策的相對穩定,不會單方向的出現第二次、第三次劇烈貶值”,所以在他看來,“沒有必要對未來可能的貶值采取特別的保值措施,但是對於I.T這樣的經營性企業來說,應該分散風險,用組合拳對沖的方式保值。”
不過,假設公司預計人民幣繼續緩慢貶值的可能性比較大,博蓋咨詢總經理高劍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於過去有人民幣存款,而這筆錢最後結算不留在中國大陸的公司來說,那麽將人民幣及早轉換為港幣、美金等非人民幣更能保值,當然正常的業務結算就沒法避免匯兌損失,不過如果未來人民幣升值,正常的業務結算就會與上述已轉換的非人民幣貨幣存款可以形成部分對沖。”
I.T最新年報顯示,公司持有價值19.1億港元的人民幣,占其現金83%,集團持有的其他貨幣包括日元、歐元、美元、英鎊等。如果港元兌人民幣匯率升值或減值5%,而所有其他變數維持不變,全年盈利將減少或增加約2312.8萬港元。主要由於換算若幹功能貨幣為港元的附屬公司,以人民幣計值的銀行結余、借貸及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匯兌差額所致。
“人民幣貶值最大的風險在於那些純進口的企業,比如奢侈品公司、洋酒公司、高檔化妝品公司、高檔汽車公司等。這些公司除非采用金融杠桿的方式,否則很難對沖風險,但純進口的貿易公司往往現金流轉要求高,很難拿大筆資金做對沖。”高劍鋒說。
對於服裝企業來說,高劍鋒認為,外資服裝企業受人民幣貶值負面影響理論較大,但是也要分情況來看,比如Zara、h&m等部分中國國內生產、部分進口,相比上述純進口貿易企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當然在合並報表結算的時候也會不可避免存在負面影響,而前幾年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他們的報表也比較光鮮。
靠內地業績抵銷香港影響
匯率變動使得I.T剛剛逐漸複蘇的業績又蒙上陰影。2014上半財年,I.T純利4940萬港元。截至今年6月底,未計公司業績變化,單計匯兌損失,已拖累I.T今年中期業績(截至8月底止)倒退逾21%。
隨著香港零售業疲弱,I.T在過去兩年業績萎靡,2013年業績一度出現大幅下滑,隨後I.T在力拓內地業務策略下稍有改善。
目前,香港和大陸市場分別占I.T總營業額的50.6%和38.6%,而2014/2015財年,I.T還在積極拓展中國大陸市場,中國大陸的營業面積同比增長了12.3%,上升至978854英尺。
I.T集團稱,中國大陸的持續城鎮化帶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加上社會更為講究建立個人風格,在中產階層中更是蔚然成風,因此為高級而破格的時裝產品創造利好的長遠營商環境。
截至2015年2月28日止的年報顯示,I.T營業額增長6.4%至71.8億港元。其中,香港市場零售總收入增長0.3%至35.77億港元,可供比較店鋪銷售增長率為0.7%;中國大陸市場零售總收入增長18.2%至25.63億港元,可供比較店鋪銷售增長率為4.5%。集團毛利增長10.4%至44.64億港元,毛利率為62.2%,純利增長11.7%至3.13億港元。
I.T近日發布的截至5月31日一季報顯示,香港本土市場消費意欲疲弱,可比銷售錄得0.5%的跌幅,為促進銷售集團4月份已經提前開始打折,此外營運成本飆升,毛利率大跌230個基點至59.1%。
不過集團在中國內地和日本市場分布實現3.5%和23.2%的可比銷售增長,中國內地毛利率同比大漲260個基點至62.7%,日本亦漲70個基點至68.8%,集團一季度整體毛利率為62.5%,受到香港市場的拖累僅增10個基點。
I.T集團由其現任董事局主席沈嘉偉(Sham Kar Wai)於1988年在香港創辦,其1999年娶回香港影星邱淑貞,婚後育有三女,2005年 I.T上市。
過去幾年I.T一直在擴大規模,2010~2013年,I.T在香港加開了117間獨立店鋪;內地新開店鋪數量更是多出一倍,由2010年119間增至237間;臺灣亦由8間增至21間,這還未包括特許經營店及百貨公司設有的專櫃。
雖然在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後,愛爾蘭總理恩達.肯尼表示過愛爾蘭不會離開歐盟,但這並不代表愛爾蘭不會因英國脫歐而遭受莫大困擾。
18日據彭博稱,有一位總理正在承受壓力,經濟學家正大砍其所在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測,企業發出警告稱可能嘗到英國脫歐的苦果。這位總理並不在倫敦,而是在都柏林。
愛爾蘭總理:恩達.肯尼
兩國的貿易與金融緊密纏繞,意味著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比愛爾蘭更能體會到英國公投作出脫歐決定產生的後果。在愛爾蘭紀念反抗英國統治起義100周年這一年,這個國家依然受到最近鄰邦上演的脫歐大戲的擺布。
“這是愛爾蘭50年來遭遇的最嚴重、最難解的問題。”1994-1997年間擔任愛爾蘭首相、後來出任歐盟駐美國大使的約翰-布魯頓說。
出口商已經敲響警鐘,稱英鎊匯率大跌將蠶食企業盈利和經濟增長,而愛爾蘭經濟剛剛恢複不久,該國之前因為銀行業崩潰、於2010年接受了國際援助。愛爾蘭股市也已下跌,不僅因為英國是其繼美國之後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還是其最大的服務業市場。
與此同時,針對北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提出的就統一進行投票的要求,愛爾蘭首相恩達-肯尼斷然拒絕,因為如果他同意這麽做,就需面對失去一位重要的歐盟盟友、還可能被自己所在政黨趕下臺的境地。然後,這個與英國唯一有土地接壤的國家與歐盟的前途也會如此。
“後果令人難以置信。”Kleinwort Benson Investors駐都柏林首席經濟學家Eoin Fahy說。
英國脫歐對愛爾蘭公司的影響:英鎊每貶值10%,企業利潤的變動
而就在6月24日,英國脫歐結果公布之後,愛爾蘭總理肯尼召開愛爾蘭國會會議並表示,愛爾蘭的經濟正在複蘇之中,政府將繼續集中精力於維持經濟的增長。他說,愛爾蘭財政部長邁克爾·努南(MichaelNoonan)及其同事們正在與愛爾蘭中央銀行、國家財政管理局(the National Treasury Management Agency)及各相關國際機構合作,保證愛爾蘭短期經濟風險在可控範圍內。愛爾蘭已經與歐盟各機構建立了堅實穩固的合作關系,這些機構也將在未來的談判中做出有利於愛爾蘭的決策。肯尼表示,他的中期關註將會是英國與愛爾蘭的“共同旅行區(CommonTravelArea)”。他表示,愛政府將努力保持現行政策不變,並盡量減少英國脫歐對兩島間人員往來的幹擾。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位肯尼總理也許還得多愁些時日了。
(綜合鳳凰財經、彭博報道)
繼東方證券(03958.HK)之後,港股即將迎來今年第二個中資券商。光大證券(06178.HK)從8月8日開始招股,使光大集團在港股再添一員,上市公司數目增至四間。
光大證券8月8日起至8月11日展開招股,根據公司招股文件,公司計劃發行6.8億股新股,集資最多90億港元,預計8月18日掛牌。上市之後,光大證券也將成為中資券商大軍中的第17將。
光大證券此次招股價介於11.8至13.26港元之間,以8月5日A股收市價16.81元計算,折讓大約24%至32%。從基礎投資者的占股比例可以看出,光大證券此次赴港上市已經做足準備。
招股書顯示,光大證券為H股引入了8家基礎投資者,共認購3.39億股,占已發行H股約68.9%,涉及金額2.1億美元,8名基礎投資者中,包括廣東恒健、中船重工、中國建築、中國人壽、交通銀行旗下的BOCOM Investment、The Prudential Insurance Company of America、大眾交通(香港)、以及三商美邦人壽。
在光大證券計劃發行的6.8億新H股中,有90%是配發給機構投資者認購的國際配售,而10%是給散戶投資者的公開發售,不過基礎投資者已經認購了68.9%的股份,還剩下的31.1%股份未賣出。
不過,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基金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於中資券商股在香港市場普遍估值不高,而且同質化太過嚴重,光大證券此次能上市已屬不易。與光大證券同期上市的澳至尊(02031.HK)由於國際配售包銷商出乎預期地認購不足,讓公司最終無法上市。
而翻查近年在香港的多支中資券商股,大部分都還在“潛水”中。廣發證券(01776.HK)曾在上市時引發軒然大波,但目前也較上市價18.85港元還有近6%的折讓,華泰證券(06886.HK)也較上市價還有33%的折讓,7月初上市的東方證券(03958.HK)則險守在上市價的邊緣,較上市價有1%的溢價。
光大證券稱,公司在募集資金後,會將所得的35%用作發展貫穿公司全業務的資本中介業務,35%將用作現有境外業務的營運等,20%將用於發展公司等財富管理以及機構證券服務業務,約10%用於營運資金、後臺搭建與其它企業用途。
在近期股市行情原本就不太好的當下,光大證券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59%,至6.2億元。光大證券副董事長兼總裁薛峰稱,A股上半年日均成交量依舊處於歷史高位,目前已進入常態化水平,與經濟基本面接近,主要經濟數據轉好,加上新興行業快速增長、中產家庭掘起,對A股給予重大力量。
薛峰稱,上半年A股市場日均交易量約為5700億,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 51%,但是去年同期是非常態市場行情,如果只是單獨看2015年上半年的行情,當時日均交易量5700億是2014年同期的1.7倍,2013年的3倍,所以目前高位回落屬於正常情況。
光大證券於去年六月,以40.95億港元收購香港券商新鴻基金融70%的股權。公司有意在日後分拆香港業務獨立上市,不過暫時還沒有時間表。薛峰稱,香港業務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分拆將有助該業務的品牌鞏固、本地化及國際化,屆時光大證券依舊掌握控制權。
不過,一般而言,新股3年內不可分拆新業務上市,但光大證券已取得香港聯交所豁免,而分拆仍需提交股東批淮。
剛剛過去的11日,美國人第15次紀念“9·11”事件並為死難者哀悼。從現任總統到總統候選人都在不同場合發表了講話。但是,最終媒體的焦點卻被希拉里的突然離去帶走,留下了對希拉里健康狀況的擔憂,特朗普也稱下周將公布自己的健康狀況報告。
當地時間9月11日早上8:20分,希拉里身穿深藍色上衣、帶著墨鏡出現在“9·11紀念日”活動現場,但1個小時後,有現場民眾拍到希拉里在助手的攙扶下上了車,突然離開歸零地(Ground Zero)的紀念日現場前往女兒切爾西在紐約的公寓。
取消加州造勢
當天下午,希拉里的私人醫生麗莎(Lisa Bardack)對外表示,希拉里在9日被診斷染上肺炎,“咳嗽不止”,紀念活動現場出現“發熱和脫水”,目前正在服用抗生素治療,“恢複得很好”。希拉里在離開女兒家的時候還跟記者打招呼說:“我覺得很好,今天紐約的天氣很不錯。”
但很快,希拉里宣布取消前往加利福尼亞州為競選造勢的行程。
在紀念日當天,兩黨陣營休戰一天,特朗普的推特賬號異常沈默,也沒接收媒體采訪,但是希拉里突然身體微恙又似乎拋給對手一記非常好接的球,反過來將對自己不利。果然,雖然特朗普沒有發聲,但希拉里的健康狀況已經成為對手陣營的靶心,甚至有人懷疑希拉里的身體狀況對公眾有所隱瞞。
從此前在幾次演講中咳嗽開始,希拉里的身體狀況已經被特朗普團隊所攻擊,包括血凝塊和腦震蕩,稱希拉里缺少當總統的力量和精力,甚至還指責她經常精疲力盡、睡得太多。但幾個小時候,特朗普對希拉里的病情第一次發聲:“希望她早日好轉。”
“有趣的是他們說是肺炎,但她一周前就咳得很厲害了。”特朗普隨後又在一次電話采訪中表示。“這都是非常緊密的行程,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得去到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州,所有這些地方。毫無疑問,這是很勞心勞力工作。”
去年12月,特朗普拿來一份醫生的信做背書,寫信的人是曼哈頓雷諾克斯山醫院的內科醫生哈羅德(Harold Bornstein)。他表示特朗普“可能是有史以來總統競選者中最健康的一個”。
“去年10月,《國家詢問報》(National Enquirer)曾說過我將在6個月後死掉,所以我現在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像是給生命延長了租期。”希拉里曾經對媒體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以調侃的方式回應。
特朗普:我為廢墟搬磚
在紀念日當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總統生涯的最後一次“9·11紀念日”致辭中,把重點放在了多樣性主題上面,稱人口和文化的多樣性並非弱點,而是美國最大的優勢之一。但在15年前,美國因此遭到了攻擊,“這就是我們必須真實面對的美國”。
而特朗普發表了一篇聲明,稱“15年前,美國人遭受了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數千名父母、兄弟姐妹和無辜的兒童死於激進的穆斯林恐怖主義分子之手……今日,我們為所有逝去的生命致哀,為所有因此被迫孤單長大的孤兒致哀,為不得不承受喪子之痛的父母致哀。”
特朗普稱,今日的任務是“全國上下合力確保人民不受那些想破壞我們生活方式的敵人之傷害”。雖然在這樣的紀念致辭里面不太可能提到具體如何“保護”,但是從特朗普此前的表態中並不難知曉,他曾表示若自己當選,將會暫停允許穆斯林移民進入美國。但不久後,他又改口稱將會發布暫時禁止“那些來自被證實曾經有過對美國、歐洲和我們的盟友展開恐怖主義攻擊的移民,知道我們找到消除這些威脅的方法”。
很明顯,特朗普針對移民的看法和奧巴馬南轅北轍,奧巴馬上述關於“多樣性”的發言也再次強調了他此前對特朗普觀點的評論,認為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不是我們想要的美國”。
美國媒體這兩天還非常熱衷於報道9·11發生的時候兩位候選人分別在做什麽。基本事實是,當時的希拉里是聯邦參議員,特朗普則是和政治無關的商人。
“在9·11之後,我和紐約人密切工作在一起,用我整個第一個(國務卿)任期致力於重建。”去年,希拉里在民主黨的辯論中曾提到自己在9·11之後的工作,而特朗普4月在水牛城的一次競選活動中向公眾表示自己曾參與清理世貿中心的廢墟。
2001年9月11日上午,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分別撞向美國紐約世貿中心的兩幢大樓,後相繼倒塌,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機撞向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從此以後,美國展開了反恐戰爭。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生活中,孩子病一時半會兒好不了,有些著急的家長最常用的辦法是加量,一片不夠吃兩片,一種藥不行再加幾種,但是這樣的用藥習慣卻有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悲劇。兒童專屬藥品短缺、兒童用藥面臨的尷尬局面如何才能得到解決。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發布了《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兒童患病數量占患病人數 的19.3%,現有的3500多種藥品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只有60余種,不足2%。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專門生產兒童用藥的僅10余家。因用藥不當, 我國每年約有3萬兒童陷入無聲的世界。
缺乏專用的兒童藥物,很多醫院的藥師只能把片劑碾成粉狀再分劑量。一些藥片的1/2片、1/4片、1/8片等服用劑量,更是讓孩子的家長無從下手。一位家長說:“小片直徑不到1厘米,怎麽平均分成4份?分偏了怎麽辦?”
而除了兒童專供藥存在較大缺口外,部分家長的安全用藥意識匱乏也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發生。生活中,孩子生病恢複的慢,著急的家長最常用的辦法是加量, 一片不夠吃兩片,一種藥不行再加幾種。為了讓小孩子吃下藥,家長們甚至將藥摻在牛奶、糖水、飲料、粥湯里餵孩子服用;沒有醫生指導,家長們就根據自己或親 友的經驗給孩子用藥等等。
對此專家表示,由於兒童各身體器官發育尚未成熟,肝臟和腎臟對藥物的消化和排泄能力較弱,擅自讓兒童聯合用藥,會加重其肝臟和腎臟功能負擔,甚至導致肝腎中毒。